司法实现(共9篇)
司法实现 篇1
随着司法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构建“法庭之友”制度的本土环境已逐渐形成:审判模式向对抗主义的逐渐转变与传统“清官情节”的矛盾, 为“法庭之友”制度引入提供了空间;案例指导制度的推行, 使得准当事人进入诉讼成为必要;宪法及相关法律制度成为构建“法庭之友”的重要制度资源;专家法律意见书和专家咨询制度亦为“法庭之友”制度的本土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但我国也存在构建“法庭之友”制度的阻碍因素, 如法官独立品格有待加强、司法资源严重不足等。故“法庭之友”制度的本土化, 应在借鉴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 对其适用范围、启动机制、书状内容及处理、“法庭之友”法律后果的承担进行相应的调整, 循序渐进,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庭之友”制度。
起源于古罗马法的“法庭之友”制度被引入普通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法庭之友”能够提供不被法院所了解的证据事实和法律意见, 故其既能帮助法院公正的审理案件, 又能将民主的精神引入法院的审判工作中来。①现在不仅普通法系国家, 很多大陆法系国家亦意识到这一制度对司法的积极意义, 开始在立法中借鉴“法庭之友”制度的合理因素, 加之美国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法庭之友”制度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②“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我国的司法改革中, 亦应以审视的目光看待这一制度与我国司法环境的可兼容性, 借鉴其合理内核,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庭之友”制度。
一、“法庭之友”制度简介
“法庭之友”在拉丁文中意指“法庭的朋友”, 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 允许当事人以外的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或组织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 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论证并作出书面论证意见书, 向法官提供尚未知悉的证据事实和与法律问题有关的信息, 帮助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法庭之友”的中立性已不再作要求。
在美国的法律实践中, 可以作为“法庭之友”向法庭提交意见的主体是广泛的, 政府、私人、社会组织或者利益集团都可以作为“法庭之友”向法院提交“法庭之友”书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为“法庭之友”提交意见有一定的条件, 或者是一方当事人动议, 经全体当事人同意而提出, 或者是直接向法庭申请提交意见书, 法院经评议可以允许在当事人反对的情况下让“法庭之友”提供意见, 也可以拒绝这一动议, 或者是由法院主动邀请提交。为了避免一些质量不高的“法庭之友”书状增加法院的负担, 对书状的内容亦有规定, 即应当避免重复当事人关于事实和法律上的争议, 要把中心集中未涉及的部分。此外, “法庭之友”还应该在书状的首页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 指出书状是为当事人提供证实还是对当事人进行反驳。不容忽视的是, 除检查总长代表国家或其他经授权的代表州、联邦等提交的书状外, 其他书状都必须指明是否全部或部分由当事人的律师起草, 并披露除“法庭之友”外其他为准备或者提交书状进行资助的个人或实体。对“法庭之友”书状的诸多限制意在于使法院对具体案件的“法庭之友”有一个总体认识, 这在中立性要求不再被强调的情况下,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③
二、“法庭之友”制度之价值分析
“法庭之友”制度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得以发展与繁荣, 并在许多国家及国际法庭得以广泛的司法运用与实践, 与其积极的司法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一) 作为“法庭的朋友”以促进司法公正
“法庭之友”制度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法庭之友”所提供的信息帮助法庭作出公正的裁决, 为此早期的司法实践对“法庭之友”提出了中立性的要求, 因为只有保持中立, “法庭之友”才能毫不偏颇地作出判断, 也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法庭所作裁决的公正性。故其首要的价值是作为“法庭的朋友”而存在。
在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下, 由于利益驱使当事人很可能故意隐瞒对己不利的证据, 也可能由于举证能力所限, 对证据的收集残缺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法庭之友”提供在当事人陈述中被故意隐瞒或被忽略的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 无疑可以弥补对抗制诉讼模式的先天不足, 帮助法院全面的认识客观事实、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并正确的适用法律, 从而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公平与正义。
(二) 拓宽法官视野以提高司法效率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博学家。面对涉及面日益广泛、性质日益复杂的争端, 本来就资源有限的法庭肯定会更加力不从心, 从而严重影响到法官的效率。而“法庭之友”往往在其擅长的领域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对在其专业领域内的事实的判断分析往往包含了很高程度的逻辑合理性。吸收“法庭之友”参与到审判中, 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智力和资源优势, 发挥其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反映的特长, 从而有助于法官拓宽视野, 及时准确的作出判断。
(三) 吸纳民意以体现司法民主
“司法依赖于民众的信赖而生存。任何司法的公正性, 在客观性和可撤销性方面的价值观, 决不能与司法的信任相悖。”④在没有新闻自由保障的前提下, 在司法还无法实现真正公开的前提下, 在法官选拔机制还存在严重问题的前提下, 如果不允许社会公众对未决案件正常地发表意见, 就等于是在公众层面上强调认可司法专横的正当性, 而排斥了任何司法民主化的制度萌芽。⑤在司法过程中引入民意, 是司法民主的需要, 是司法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的需要。司法实践中, 公众和一些利益团体提交的“法庭之友”书状往往能够充分的表达民间的意见, 反映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他们的参与可以使法庭在某些问题上听到来自社会公众的声音。⑥法庭在判决中引用书状的内容, 实际就是将民意反映到司法中来, 体现了民主精神。⑦
(四) 与民意良性互动以推进司法公开
“法庭之友”以制度化的形式为法官和社会各界之间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法庭之友”的身份向法院表达自己的主张, 而一份优秀的“法庭之友”书状亦能得到法官的充分关注与积极回应, 当事人也能通过判决书中对“法庭之友”意见的引用, 了解法官心证的形成。另一方面, “法庭之友”意见通常以书面形式向法庭提交, 从而变得有据可查, 便于社会各界对其进行监督, 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外界尤其是政府对于司法的影响阳光化。由此可见, 通过这一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可以加强法院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让群众充分了解法官的工作和诉讼程序内容、同时又便于法院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法官的中立和裁判的公开, 推进司法公开。
(五)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以创造良好的司法外部环境
与法院审理案件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公民或者利益团体, 他们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以影响法院的判决, 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媒体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如果切断了公众与法院之间直接的联系, 他们就很可能另辟蹊径, 借助媒体与网络的巨大影响力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以期能够引起法院的关注。然而新闻媒体和网络均具有较强的煽动性, 民众在未能全面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很可能受其影响无法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 由此形成的舆论评价如与法院的法律评价不一致, 司法裁判决策过程就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裁判的尺度就可能无法保持平衡。而“法庭之友”制度恰恰为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开辟了一条畅通的渠道, 民众的意见能够迅速的到达法庭并得到法官积极的回应, 从而有利于社会情绪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及时有序地得到舒解和宣泄, 为法院实现司法独立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构建“法庭之友”制度的本土环境
“法庭之友”制度在美国和国际司法实践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 在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上, 国情应当成为首要的考量因素, 否则, 一项方案即使十分符合工具理性, 也可能因为缺乏本土资源的支持而在实践层面上举步维艰。⑧作为一项舶来之物, “法庭之友”制度在我国是否亦有适合其生长的司法土壤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在我国构建“法庭之友”制度的本土环境已逐渐形成。
(一) 审判模式的转变——存在的空间
众所周知, 长期以来, 我国奉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 强调法官对诉讼的主导作用。近年来通过司法改革逐步削弱法官职权, 强调当事人主义。一方面, 传统诉讼文化下形成的社会大众的“清官情结”及当事人对法院职权行为的依赖心理短时间内无法消除, 从而大量事实清楚却因举证不当导致败诉案件的出现, 民众对司法现状的不满有增无减;另一方面, 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下, 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会隐瞒对己不利的证据, 法官对案件事实难以准确的把握, 从而导致不公。而“法庭之友”制度的存在有助于将这些信息带入法庭, 帮助法官正确的裁决。由此可见, 这一发现案件真实的盲点恰好为“法庭之友”的存在留下了空间。
(二) 案例指导制度的推行——社会需求的动因
“同案同判”的朴素公平观念要求判决之间应当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事实上, 在划分司法审级的地区, 如果判例是由上级法院所作, 那么下级法院的法官即使对判例的正确性持有异议, 一般也只能遵循判例, 因为他并不希望自己所作的判决被上级法院撤销。⑨因此, 在单一案件判决对未来有先例效果之前提下, 特定争议案件之判决将直接影响到日后所有相关案例之裁决。⑩随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推行, 上级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判决在客观上将起到解释法律的作用, 对下级法院具有实质性的拘束力。因此, 法院有必要提供适当渠道, 使案外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准当事人, 能有一定程度参与先前诉讼的权利, 以确保其权益能够充分表达。“法庭之友”制度之设计无疑对这一权益的保障具有积极地意义。
(三) 类似法律规定——重要的制度资源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 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法庭之友”书状的提交正是公民行使这一权利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 可以说宪法第41条是我国引入“法庭之友”制度根本法源。我国法律虽然没有关于“法庭之友”制度的系统规定, 但却有与之类似的司法鉴定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支持起诉原则, 都体现着“法庭之友”制度的精神。司法鉴定制度是由不受判决拘束的第三人为法官提供确定案件事实的专业技术参考;专家辅助人虽为弥补当事人自身知识的不足而设计, 但其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而且他通过对案件设计的专门性问题的说明, 对法官自由心证的形成产生影响;支持起诉原则初衷为保护弱者权利, 支持者在诉讼中为弱者提供支持, 而这种支持的最终目的仍是为帮助法官全面了解案情, 实现公正判决。上述制度与“法庭之友”制度虽有不同, 但与“法庭之友”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都是案外人为法院全面了解案情, 作出公正判决提供帮助, 因而成为构建“法庭之友”重要的制度资源。
(四) 专家法律意见书与专家咨询制度——丰富的实践源泉
“专家法律意见书”是由诉讼当事人单方面聘请知名法学家, 对诉讼过程中所涉及的某些法律问题进行论证后形成的提交法庭的书面意见书。它实质是“法庭之友”制度在我国的尝试。据调查, 69%的法官会“阅读并重视专家的意见”, ○ (11) 其对司法的影响可见一斑。但由于其进入诉讼程序缺乏正当性, 且在实践中滋生诸多弊端, 专家法律意见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颇具非议。实践中, 一些法院对“法庭之友”制度的另一尝试就是专家咨询制度, 目的在于就一些重大的法律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重要案件听取法学专家们的意见。○ (12) 例如苏州中院通过邀请了银行、外经委等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丰富社会阅历及一定法律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开庭, 利用其专业技术和日常生活经验就争议事项做出妥当性的判断, 或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供法官在裁判中作参考。苏州中院的这一大胆尝试, 在促进审判公开, 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看到, 法律专家意见书的先天不足及实际运作中积淀的诸多弊端, 无疑堪为我国构建“法庭之友”制度的“前车之鉴”, 而专家咨询制度的成功经验也成为构建“法庭之友”制度丰富的实践源泉。
四、“法庭之友”制度本土构建之设想
“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但“任何一项法律制度设置和运作都是利弊共生的, 绝不会至善至美, ‘法庭之友’制度也概莫能外”○ (13) 。正如有学者认为, 在法官独立得不到具体制度和相关措施保障的今天, “法庭之友”的存在无疑让法官的地位雪上加霜;而大量的“法庭之友”书状更会使司法资源本来就极其匮乏的法院不堪重负。学者的质疑不无道理, 但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必然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 不能因此就将其拒于千里之外。所以, “法庭之友”制度的本土构建, 并不意味着应该原封不动的移植, 而是需要取舍其利弊, 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才能在中国的司法土壤里绽放奇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庭之友”的制度设想,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法庭之友”的适用范围
“法庭之友”设计的初衷是任何有利于法庭公正审理案件的意见均可以向法庭提交, 因此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考虑到我国现阶段法官的司法独立品格尚待进一步加强, 为防止“法庭之友”制度成为肆意干涉司法的借口, 应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笔者认为, 应根据参与的不同主体而有所区别。
1.政府作为“法庭之友”主体的适用范围
长期以来, 我国重行政轻司法的观念、司法财政的地法供给等原因导致权大于法, 以权压法的现象频频出现。为避免行政干涉通过“法庭之友”书状的形式以合法身份提出, 给司法独立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在我国普通的传统案件中不宜引入政府作为“法庭之友”的主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涉及环境、竞争等公益诉讼不断涌现。由于公益诉讼涉及社会公共利益, 利益关联主体多, 社会关注程度高, 由此带来的社会监督力度较之普通诉讼的力度更大, 透明度也高, 使行政权难以对司法权进行非法干预。○ (14) 另一方面, 几千年来的“无讼”思想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 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 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有必要也是有可能作为“法庭之友”参与诉讼的。
2.专家作为“法庭之友”主体的适用范围
有学者认为, 作为“法庭之友”向法庭提供专业知识帮助的不宜包括法律专家, 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应怀有法官本身就是法律专家的基本理念○ (15) , 法律专家向法庭提交法律意见影响裁判, 有越俎代庖嫌疑○ (16) ;二是法律专家利用其学术权威对法官造成压抑。笔者认为, 法律专家的意见对法官并没有强制力, 法官可以本着“兼听则明”的态度, 吸取法律专家正确的法理论证以开阔思路、不断提高办案水平;至于学术权威的压力倒不如说是知识的压力, 但凡一个具备基本法律素养和司法独立品格的法官断然不会屈从于所谓的权威, 他屈从的仅仅是法律的真理。因此, 我们对待法律专家意见的理性, 不是将之拒于千里之外, 而是应该不断提高法官的法律素养和独立司法品格, 将其为我所用。专家是以其专门技能为法庭提供帮助, 故其提交的“法庭之友”意见理应仅对涉及其专业知识领域的问题进行介绍和剖析, 而不应涉及对案件本身的评价判断, 不得左右法官的判决。例如法律专家仅得就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论证, 而不得提供新的证据事实。
3.准当事人作为“法庭之友”的适用范围
本文所指的准当事人是指基于“同案同判”原则, 可能受前案判决结果影响的人。由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推行, 与法院审理案件类似的准当事人可能在今后的诉讼中受该案判决结果的影响, 而该影响可能对案件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均有涉及。故为维护这类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理应赋予其作为“法庭之友”参与案件审理的权利, 他们提交的“法庭之友”书状可以涉及有关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
4.其他个人、组织作为“法庭之友”的适用范围
其他获知案件事实证据或对案件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个人或组织可以“法庭之友”名义向法庭提供其获悉的证据事实或发表其对案件独到的见解, 以其裨益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二) “法庭之友”制度的启动
我国的司法环境下, 针对不同的“法庭之友”主体可采取不同的启动模式。
第一, 政府作为公益诉讼案件的“法庭之友”, 由于其出于公益目的, 使得他在诉讼中排除了私利的驱使, 能够保持相对中立的地位, 故其可以主动申请参与诉讼且一般情况法庭不得拒绝。
第二, 由于专家意见往往涉及法官不熟悉的领域, 对法官处理案件的影响较其他“法庭之友”更为明显, 故应对其参与诉讼进行严格的“中立性”限制, 以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得到有效地保护。可作为“法庭之友”参与诉讼的专家可参照苏州中院的做法, 由法院事先选定相关领域的专家备用,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认为需要专家参与诉讼, 可向法庭申请, 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体人员, 如协商不成, 可由法院指定。对于法律专家, 只有法官认为有必要借助“法庭之友”时, 才可以主动邀请出具意见, 以尊重法官独立的司法品格。如此, 专家直接服务于法院, 可确保其中立性、客观性;而专家服务费可借鉴我国司法鉴定费用的承当方式, 由败诉方承担, 可防止一方当事人利用专家的权威对法官造成不当干预。
第三, 对于准当事人以及获知案件证据事实或对案件有独到见解的个人、组织, 只要其能证明与案件确实有利害关系或其提出的证据事实、法律意见确为法院还未知悉的证据事实和意见, 且对案件审理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经其申请, 一般应予以准许参与诉讼。
(三) “法庭之友”书状的规范
近年来, 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 “法庭之友”逐渐偏离其中立的地位异变为“诉讼者之友”○ (17) , 而与日俱增的“法庭之友”书状也使得法庭不堪重负。因此, 怎样对其合理的设定一些限制, 使得“法庭之友”制度在实现其原有价值的同时避免利益异化和形成诉累成为我国构建“法庭之友”制度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书状内容的规范
首先, 当事人已经阐明过的道理, “法庭之友”不应再重复, 否则会徒增法院的负担, 不受欢迎, ○ (18) 所以, 书状必须围绕法庭尚未知悉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阐述;其次, 书状的内容应当简明扼要, 避免法官因阅读冗长无用的内容浪费时间;第三, 书状首部应当声明其不受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资助, 其论证经费应该来源于自己或者应该承担费用的败诉方, 以此促使其意见尽量体现客观公正。
2.提交时间的规范
出于司法经济和案件审限的要求, “法庭之友”参与诉讼的时间应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 “法庭之友”主动申请参加诉讼或当事人要求“法庭之友”参加诉讼的, 应于法庭辩论终结前提起, 且不得要求延长提交时限和提交追加的意见。法院邀请参加诉讼的, 如需要专家在对事实把握的基础上提供意见, 则应在开庭前确定, 便于专家参与开庭;如果不涉及事实的把握问题, 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时间。
3.提交对象的规范
“法庭之友”书状应直接向法庭提交, 不得通过其他政府部门、法院领导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提交, 以避免上述人员利用其职权或地位对法官施压, 对法官独立审案进行不当干预。
(四) “法庭之友”书状的处理
并非所有的“法庭之友”书状都能对案件审理结果有所影响, 除了需要满足上述条件, 确能为法庭提供帮助外, 还必须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质询, 并由法官最终决定其是否被采纳。
1.接受双方当事人质询
法彦有云:“正义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运送”。由于“法庭之友”书状在事实上可能影响案件的最终裁决, 法院应当将所有提交本案的“法庭之友”书状向当事人披露, 并给予其质询的权利, 从而确保书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 经过当事人的质询, 法官对书状的内容也会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从而有助于正确的作出决断。
2.法官对书状意见的采纳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法官是司法的唯一主体,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代替法官行使这一职责, “法庭之友”的意见仅为法官审理案件的参考, 而不得将其主张强加于法官。故, 法官对“法庭之友”意见是否采纳应享有最终的决定权, 此亦是法官独立的基本要求。
(五) “法庭之友”法律责任的承担
“法庭之友”因其非当事人的身份, 并不受判决拘束力的影响, 但其行为却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着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为防止“法庭之友”提交书状的随意性, 损害当事人利益, 有必要对“法庭之友”提交书状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庭之友”的责任承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确定:
1.如果“法庭之友”书状系其自身知识或能力有限造成错误, 因“法庭之友”不存在故意或过失, 其引起的误判应由二审或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2.如果“法庭之友”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 或同一方当事人勾结而有意偏袒, 其引起的误判应予以纠正, “法庭之友”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或行政责任。
法律制度的运作离不开良好的司法环境, 除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外, 法官法律素养的提高和独立司法品格的提升亦是“法庭之友”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 “法庭之友”制度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的司法土壤上绽放奇葩!
参考文献
[10]彭心仪著.《论WTO争端解决程序下之“法庭之友”介入问题》, 载《政大法学评论》, 2004年第80期:第291344页。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著:《“专家法律意见书”对审判工作的影响》, 载《法律适用》, 2003年第10期:第35页。
于秀艳著.《论“专家法律意见书”的程序缺陷》, 载《法律适用》, 2005年第2期。
张泽涛著.《刑事审判与证明制度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版:第17页。
翁国民著.《“法庭之友”制度与司法改革》, 法律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张小燕, 齐树洁著.《程序输入的新渠道》, 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总第十一期,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版:第75页。
胡晓艺著.《论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制度性缺失及其规制》, 载《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1期:第151页。
彭心仪著.《论WTO争端解决程序下之“法庭之友”介入问题》, 载《政大法学评论》, 2004年第80期:第291344页。
于秀艳著.《美国的法庭之友》, 载《法律适用》, 2005年第4期:第95-96页。
司法实现 篇2
雷建新
当前,全党上下正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不仅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顺应群众期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应当回答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认清“我是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权从何来?司法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赋予的;司法审判工作是党领导下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由谁赋予的,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由什么决定的,自己的根基和归宿又是向着什么对象的,就能够更好地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我们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精神父母,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付出,就没有我们党和国家的今天,更不可能有明天。法院干警必须保持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像对父母那样善待他们、像对亲人一样为他们服务。二要明确“为了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为谁掌权、为谁服务”。来自人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半点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是体现党领导下的最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所赋予的,因此,“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司法的人民性,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感情、群众方法是它的全部内涵。所以说,司法为民的核心是“司法”,本质是“为民”。“为了谁”,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永存敬民之心,常怀亲民之情,善为利民之举,多做惠民之事。对于人民法院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依法公正对待群众的诉求,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主线,坚决落实“四个决不允许”的要求,确保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得到制裁和惩罚。
三要搞准“依靠谁”。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必须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群众就是法院的依靠力量,是决定司法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要怕党、怕人民群众。司法工作是群众工作,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敬畏群众,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拓展民意沟通渠道,把民评民说作为标准,民心民力作为依靠,民意民声作为依据,民愿民盼作为方向,从人民群众的意见中寻找定纷止争的途径,从人民群众的评判中发现自身工作的不足,借助人民群众的鲜活经验弥补法官知识上的短板和思维方式上的偏差,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准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
四要抓好“如何为”。回答好了“我是谁”,我们给予自己找到了正确定位,摆正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回答好了“为了谁”,我们深化了对司法为民宗旨的理解和司法服务对象认同;回答好了“依靠谁”,我们找到了改进司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但所有这一切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正确性,都要在“如何为”上落实和兑现。习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关键在落实。人民法院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对于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依法保护,对于群众非理性的诉求,辨法析理,耐心地做好说服教育和诉讼引导工作。二要立足审判执行中心工作,强化依法办案的意识,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克服一判了之的思想,忠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努力完成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任务”。三要充分尊重群众,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三难”问题。四要重视民意,注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善于依靠群众的力量,坚持合法、自愿原则,强化诉调对接工作,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实际效果。五要坚持廉洁司法,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查摆和整改“四风”,引导广大干警牢牢守住思想道德“底线”、党性原则“防线”和法规纪律“红线”,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三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行为,用铁的纪律坚决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
司法实现 篇3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 基层检察院 规范司法行为 路径
近年来,党中央对规范司法行为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规范司法行为进行了强调。2014年12月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规范司法行为是司法机关应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结合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要求推进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司法规范化做法为例,探讨规范司法行为的思路。
一、规范司法行为的意义
有行为就有规范,有权力就有责任。司法行为的规范,对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规范司法行为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不规范现象的存在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相适应。因此,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检察人员规范司法的能力与水平,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尤其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来说,只有司法人员形成规范司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引领国家公职人员、社会民众信仰法律,进而树立法治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二)规范司法行为是严格履行法律职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进,但社会转型时期、发展关键阶段的风险隐患不断显现,矛盾纠纷仍然严峻复杂。司法机关是处理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的主要力量,依法承担定分止争、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只有在司法活动中正确适用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公正司法,遵循司法活动的正当程序,才能成为维护人民权益的坚强后盾。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更要带头严格规范司法,强化内部监督,成为执法表率,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的重大职责。
(三)规范司法行为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公正司法是规范司法的应有之义,只有坚持规范司法,保证每项司法活动都合乎法律规定,才能提升案件质量,树立法治权威,最终赢得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二、对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的分析
(一)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的类别
自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曹建明检察长重要指示和全国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八个方面整治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
笔者将八个方面的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分为三大类:一是不文明司法行为。表现为司法作风简单粗暴,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对待当事人和来访群众态度生硬、敷衍塞责、冷硬横推。二是不严格司法行为。表现为执行办案规范和纪律规定不严格,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落实不到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适用不规范,对一些限制性规定变通执行;不依法听取当事人和律师意见,对律师合法要求无故推诿、拖延甚至刁难,限制律师权利;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违法取证,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不廉洁司法行为。表现为为追求考评成绩而弄虚作假,违规办案;受利益驱动,越权办案,违规插手经济活动;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案情或帮助打探案情,或者受人之托过问、干预办案,利用检察权获取个人好处;接受吃请、收受贿赂、以案谋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二)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原因剖析
1.司法理念陈旧落后。部分干警传统办案思想根深蒂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没有完全树立,重惩治轻保障、重实体轻程序、重案件保密轻检务公开的执法理念依然存在,面对司法体制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司法规范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主动性不足、适应性不强,抱有得过且过的过关思想,对证据采信、证据标准和法律适用把握不准,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没有以法治为引领。
2.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缺乏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的精神,在执行落实过程中搞变通,缺乏实效。管理不严,缺乏担当精神,对司法规范化认识不到位、不深刻,问题导向认识没有真正树立,回避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司法不规范问题护短遮丑,习惯当“老好人”。监督手段有限,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较少,对司法流程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检查、监督不到位,检务公开拘泥于老形式,存在监督真空。
3.司法素能不过硬。学习主动性不强,有消极被动“等靠”思想,主动进取和创新意识不足,应付式学习较多,自觉性学习较少,粗放式学习较多,精细式学习较少。司法实战能力不足,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学习不够,对法律、司法解释的理解不深不透,群众工作能力、法律监督能力、出庭公诉犯罪等能力有待提升。基层院专家型、骨干型人才缺乏,无案件办理经验的年轻人比重增大,人才引进难与办案任务重的矛盾突出,这也是造成不规范司法的重要原因。
三、实现规范司法行为的具体路径
规范司法行为既是要求也是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攻。2014年以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以“固本强基、开放创优”为总思路,将严格规范司法作为贯穿检察工作的重点,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小问题大整改”,对司法不规范问题准确定位、从严整改、标本兼治。经过近三年的持续发力,司法规范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以规范促办案、以规范促队建”的双赢目的。
(一)夯实规范司法行为的思想根基
1.增强程序意识。一是强化部门自查。针对典型案件暴露出的未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变通执行法律规定、依经验办案等问题,坚持即知即改,要求所有业务部门积极开展执法办案自查,就关键环节易出现问题详细制定整改措施;为以案示警,召开典型案件通报会,由案件承办人在全院大会上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剖析在查找问题上的示范和警示作用。二是强化部门联查。针对个别案件暴露出的案件审查不细致、证据意识不强、监督不到位、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组织召开剖析会,从理念和行为、程序和实体等多个方面查病灶拔病根,着力从主观认识和思想根源等深层次问题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2.增强责任意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聚焦解决司法不规范问题的同时,狠抓作风建设:分层次召开四次干警座谈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展“严纪律、转作风、促发展”主题演讲活动,全院干警对照先进找差距,明确改进方向。出台《谈心谈话制度》及《廉政约谈制度》,旨在摸清干警思想动态,实现抓小抓早,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规范司法新发展。
(二)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1.强化内部监督。一是强化检务督察力度。以纠正司法不规范行为、提升案件质量为中心开展检务督察,采取普查和重点督察相结合、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法律手续、法律文书、同步录音录像等执法关键环节开展全方位督察。严格规范执法记录仪的管理与使用,出台《执法记录仪管理使用制度》,定期监督检查,确保执法办案全程留痕。二是完善检察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切实解决部门沟通不畅、制约不力、责任不清的问题,出台《关于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内部监督防控的工作意见》,绘制防控工作机制流程图,将检务督察职能与案件管理督察职能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改反馈——责任追究的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整合全院力量形成“大监督”格局,促进执法规范化。
2.强化外部监督。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检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检务公开的原则、内容及保障机制,以检务公开倒逼司法规范。一是突出案件信息公开。依托全国统一的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公开案件程序性信息、法律文书,实现能公开的一律公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参加关于信访案件的公开答复会,加大案件办理透明度,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二是完善检务公开平台和渠道。开展以“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公信力”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以检察门户网站、检察日报和正义网等媒体为主阵地,灵活运用“两微一端”、手机报等平台,广泛宣传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效,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整合控告申诉、来访接待、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职能,着力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
(三)建立规范司法行为长效机制
1.统一司法尺度。积极开展执法规范“废改立”工作,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执法的规定》,促进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针对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认识有分歧、填录不规范等问题,在北京市检察系统内首家制定《关于全国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填录的实施办法》,建立承办组内部自查、承办组间互查、内勤核查、处长抽查的“四道关”审查模式,实现案件办理的全程实时动态监控,案卡填录准确率为99.85%,在北京市检察机关处于领先位置。注重与侦查机关的联系与沟通,每季度末向侦查机关通报执法不规范问题,及时消除执法分歧;不断深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规范审查起诉阶段取保候审案件受理流程,通过增加预审程序、实行“见人收案”,确保办案质量,该做法在北京市检察机关推广。
2.防范司法不规范风险点。针对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形式化、用语不严谨等问题,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的意见》,实行动态监控记录表、督察记录表、复查记录表“一案三表”,以实时监控防范机制、事后问题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和压力机制促进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规范化。规范推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形成受理案件及时预判、择情委托社会调查、高效制作审查报告、告知权利征求意见、简化法律文书制作的“五步法”工作流程,切实节省司法资源。严把“入库关”“出库关”“管理关”“监督关”,确保涉案财物管理规范化。规范案件线索审查管理工作,建立审查台账、审查报告、审查备案表、不立案审查通知书的“四个审”工作法,不服不立案决定的信访量同比下降67%。
司法实现 篇4
强大的网络民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司法公正, 但是, 由于民意多偏于感性, 对于理性、高度专业化的司法, 民意所表达的多是朴素的正义观。这种朴素的正义观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司法的独立运行。在网上热传的邓玉娇案中, 绝大部分网友支持邓玉娇, 很少有网友从犯罪的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理性的看待这起事件, 这样的网络民意给司法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强化网民的法律意识, 使广大网民用司法的公正来看待司法案件的审理。
要实现司法公正, 需要提高网民的法律素质, 加强对网络民意的引导, 网络是最好的沟通民意与司法审判工作的桥梁, 也是实现民意的最好平台。
一、培养网络工作者的法律素养, 突破网络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工作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其对法律知识的系统的掌握程度, 是形成良好网络民意表达环境的前提条件, 是平衡网络舆论监督与审判权独立矛盾的有效方法。出于对法律的信仰、法院审判的信任, 网络工作者就不会对司法判决进行“指手画脚”, 而是从网络的自身优势为司法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报道是一方面, 监督则是另一方面。网络民众只有从遵循维护法律权威原则和客观真实性原则这个方面进行监督, 而不是质疑司法权威, 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 确立责任追究制度
法院有接受和支持网络公众舆论与媒体监督的义务, 但也有对那些造成严重后果的网民、媒体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即需要对网络监督行为规范化、法制化, 防止社会监督被滥用。
三、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 提升公众对于舆论宣传的鉴别能力
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使人们对其行为的发展与结果产生可预见性推断, 并严格地执行社会上的既定规则, 以保障人们在既定规则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论网络上某些网民或某些媒体如何倾向性导向, 社会公众都有自己的鉴别能力, 坚持自己的理念与选择, 案件要依据审判判决来认定, 在审判结果出来之前, 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 维持对法律信仰的权威。
四、转变对待网络民意的观点, 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基础上坚持公正原则
观念的转变是解决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问题的关键, 对待网络民意的态度是尊重, 但并非是要法官在审判过程中, 被民意“绑架”。在案件的审判中, 不同的网民对具体争议的认识和评价当然会有所不同, 一边倒的舆论必然会给法官带来压力与影响。所以, 法官既要尊重民意, 又不被民意“牵着鼻子走”。
人民法院如何实现公正司法 篇5
一、影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主要因素
司法不公的现象的确存在,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现象是影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主要因素。在审判程序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案件久拖不结,违反法律规定受理或不受理案件,违法采取或解除财产保全措施,不按法定程序评估和拍卖被执行的财产,二审案件轻易发回重审等;在实体裁判方面,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官偏袒一方当事人,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错误裁判,有些案件定案证据不充分,适用法律不正确,裁判文书又论理不清;在司法作风方面,主要表现为:有的审判和执行人员受利益驱动,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金钱案,法官与案件当事人及代理人关系过密,谋求或接受妨碍公正执法的宴请和馈赠,司法为民的宗旨淡化,对当事人的诉求冷漠等。
二、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具体内容
所谓公正就是公平和正义。对人民法院而言公正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程序公正。人民法院审理、执行的所有案件都是依照程序法的规定来
进行的,任何案件非经法定的程序审理和执行,都是违法的或无效的。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法时往往认为它对实体的处理没有多大影响而忽视其重要性。殊不知程序的公正是一切公正的前提要件,是确保实体公正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程序违法的案件,其处理结果是公正的。例如刑事案件必须在送达起诉书十日以后才能开庭,这是一个法定程序,任何法官都不得违反。法律上这样规定是给被告人一个充分的答辩时间,也是为被告人请律师辩护一个充足的准备时间。如果我们违反这个程序,就很难保证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审判。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执行各类案件时首先是要严格的依照法定程序办事,法律上有规定的必须严格依照规定。例如诉讼法都规定了审理案件和执行案件的期限,我们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审结或执结案件,否则就是一种不公正。超期审理,超期执行是严重违反程序法的行为,“迟来的公正,也是不公正。”其次是在对待案件当事人上要一视同仁不得对张三适用这种程序而对李四适用那种程序,或者对张三适用宽松的程序而对李四适用严厉的程序。例如在民商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有一个举证期限的规定。虽然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期限的长短,但实践中我们都是以三十天为期限,也就是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必须在三十日内完成,否则就认为是无效证据。如果给予原告的举证期限是三十天,那么,给予被告的举证期限也应该是三十天,决不能一个多给而另一个少给。
2、形象公正。法官的形象是与司法公正有着某种密切关系的。法官的形象应当是一个正派人的形象,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法官本人的形象,更代表着整个法院的形象。法官在办案当中应该着装,即使平时上班着便装也应该干净整齐,落落大方。当然如果说要求我们的法官一天到晚西装革履,全身上下都是
名牌,这也不现实,这与我们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相适应,但至少也要有所修整,穿着打扮要体现一个法官的精神面貌,给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第一印象是信得过的,是放心的,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
3、语言公正。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句好话三冬暧”“话不投机半句多”等等都是说明语言在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性。法官也是人,法官也要通过语言与周围的人特别是案件的当事人进行交往。为什么有的法官处理案件当事人就心服口服,心里感到高兴和舒畅?为什么有的法官一处理问题就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都闹翻,搞得案件处理不下去,甚至有的当事人到法院领导面前告状要求法官回避?这就是涉及到我们法官在处理具体的案件中是否做到语言公正。法官是裁判者,应当居于中间地位,任何案件没有到最后宣判,都不能对原告或者被告妄加评论,说三道四,否则当事人就会认为你这个法官有偏袒一方的嫌疑。作为一名法官在语言上对待原、被告双方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原被告双方的违法行为,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应当加以训斥,而对他们的正当理由和要求则要拿出耐心认真听取,不能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对当事人服判息诉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运用不得当,即使你的判决是公正合法的,当事人也会在心里横着一口气,总认为你这个法官不公正,有偏袒对方的嫌疑。
4、行为公正。行为是人的有意识的外在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作所为。法官也是人,他也要有所活动。除了正常的公务活动以外还有诸如社交、亲友、同学、同事等等方面的活动。活动越频繁,在社会上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是好还是坏,是由法官的活动性质所决定的。从事高尚的,有意义的,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有帮助的活动,其活动的性质就决定了在社会上会引起正面的影响;而从事低级趣味的,肮
脏的,见不得人的,为文明社会所不耻的活动,其活动的性质就决定了在社会上会引起负面的影响。每一个法官,特别是从事审判工作第一线的法官在社会的一定范围内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法官所从事的公务活动特别要注意其行为的公正性,要对社会负责,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果行为不公,就会使案件当事人乃至人民群众产生对法官的不信任。
5、实体公正。实体公正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应当符合案件所查明的事实,并与所适用的实体法相对应。实体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没有实体上的公正,那么其他的环节再公正也形同虚设。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实体判决所依据的是依法查明的法律事实。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因而实体公正也只能是相对的公正,绝对公正只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人民法院的任何判决都是由法官作出的,即使是通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也是由法官集体作出的,因而法官是最终实现实体公正的主宰者。由此看来,要做到实体公正,法官是最为重要的,这与法官的学识、阅历、经验、业务能力、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等方面息息相关。对一个案件的处理,实体上是否公正,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一个法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品质;反映出法官对待案件当事人的态度和对整个社会所负责任的程度。两个事实相同的案件,由不同的法官审判只要是公正的判决,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一致。而不公正的判决,其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法律赋予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自由裁量也应当考虑案件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的裁量。实体不公正是引起涉法上访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损害法律威严,影响人民法院形象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实体不公是因为法官的水平不够那还情有可原,如果是
因为贪赃枉法而造成的实体不公,那就问题严重了。
三、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应具备的条件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也是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公正司法不仅有其特定的内涵,而且实现公正司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物质条件。司法的目的就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调节各种法律关系,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人民法院是司法的主体,也是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公众场所,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拥有与审判工作相适应的物质条件。高大威武的审判庭,环境优雅的办公场所,现代化的交通、通迅工具是人民法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公众场所要有公众场所的样子,威严的地方也要有威严的架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法院在物质条件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不仅办公大楼威严高耸,办公条件也都实现了现代化。但是我国幅源辽阔,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基层人民法院的物质条件还处于原始的起步阶段,“七化建设”刚开始着手实行。由于人民法院的管理体制是地方化管理,因而其物质条件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
2、法官的素质条件。法官的素质即包括法官的政治素质也包括法官的业务素质。任何法院都是要靠人来运作的,法官在法院的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法官的素质在实现公正司法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法官首先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的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是否满意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得失。做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其次法官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光有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就要求法官必须认真学习法学理论,深刻领会立法精神,刻苦钻研本职业务,提高驾御法庭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表达、判断的能力。法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办案的公正与效率,而那种想当然、凭经验办案而不注重自我提高,不注重知识更新的法官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当然,并不是说多读几句书,多背几个法条就能成为高素质的法官,经验的不断积累,知识的不断更新,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是造就合格法官的必经之路。
3、法官的待遇条件。平常我们一提起法官的待遇,总觉得难以开口,认为这是思想不好的表现。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法官的待遇与公正司法有着重要的联系。法官的待遇应当包含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法官也是人,他也有荣誉,也有人生价值,也要养家糊口。目前对法官的要求和对法官的待遇是不相对称的,这种矛盾在经济不发达和欠发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实行司法考试制度后进入法官序列的门坎提高了,现代法制建设对法官的素质要求也提高了,但法官的待遇还是受到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见得有多大的提高。实行上级法院的法官从下级法院的优秀法官中挑选的用人机制是提高法官政治待遇的体现;实行沿海发达地区的法官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法官经济待遇相同,也是提高法官经济待遇的体现。要想使法官真正珍爱自己的职业,使法官重视手中的权利,使他们感到有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就必须提高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这种待遇的提高必须得到法律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司法实现 篇6
关键词:B/S架构;ASP.NET;远程协同;工作流;司法鉴定;办公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mote Forensic Business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ASP.NET
Zhou Yuanyuan
(China Shipbuilding NDRI Engineering Co.,Ltd,Shanghai200263,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re discussed the ASP.NET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mote Forensic Business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referred to Forensic System).Paper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application of forensic systems business background,and the forensic system structure are introduced,then paper Describes the system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from the Forensic services content.The plan further proposed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ystem objectiv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and the System describes in detail B/S mode,the system design,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the last on the use of key technologies related presentations.
Keyword:B/S;ASP.NET;Remote collaboration;Workflow;Forensic;OA Manage
引言: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是集科学研究、司法鉴定、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综合职能为一体的中央级公益性科学研究所。司法鉴定是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主要承担全国各地公、检、法、司等机关送检的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涉外案件的司法鉴定。同时也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個人的委托,对交通事故、民事纠纷、仲裁等活动中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技术检验和技术鉴定。
随着Internet/Intranet和Web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对日常办公的信息化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浏览静态的网页内容,而更希望通过人机对话的动态交互方式获取所需信息;而动态交互网页信息发布技术和关系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已是众望所归。司法鉴定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B/S结构。它的特点是在用户可直接使用功能强大的浏览器软件作为界面进行系统访问操作,其优点在于软件开发效率高,节约资源。
一、系统结构
司法鉴定系统是典型的B/S架构的系统,源于系统需要达到支持远程协同办公功能、高集成化业务流转功能和办公综合管理功能的要求。B/S架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能上网,再根据系统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了,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因此,将整个系统根据BS架构的实现规范,采用复合设计模式,按逻辑层次分为:业务提供层、业务逻辑层、系统提供层、数据访问层、数据服务提供层。在本系统中实施部署中,对应表现为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如图1所示。
图1
二、系统的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司法鉴定系统设计采用ASP.NET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式,依照B/S架构实现原理,采用混合设计模式,根据用户实际业务情况而设计开发的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系统通过ASP.NET+SQL SERVER环境,建立了一个可交互的、高效的Web应用系统;它不但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库操作,而且生成的页面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允许用户方便地控制和管理数据。
司法鉴定系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实时高效的管理平台;为专业鉴定人员提供了一个远程业务工作平台,可以轻松的在网上实现案件的登记、受理、鉴定、复核、签发、结案、归档等操作;为社会用户(委托人或委托机构)提供一个便捷安全的网上交互平台,可以轻松的实现远程业务咨询、业务登记、业务反馈等。
(二)功能划分
司法鉴定系统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4个模块:对外服务模块、业务处理模块、远程协同办公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如图2.1所示。
图2.1
(三)软件平台
司法鉴定系统采用如下软件平台:(1)服务器端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2)WEB服务器:IIS 6.0;(3)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4)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及以上;(5)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2003;(6)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3;(7)开发语言:C#(.net Frameworks 1.1)、DHTML、CSS、JS等。
司法鉴定系统按功能划分可以分为4个模块:对外服务模块、业务处理模块、远程协同办公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1)对外服务模块:主要提供信息发布、业务咨询和反馈投诉处理功能;(2)业务处理模块:主要提供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复核,会签,结案等流程操作功能,同时通过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业务流程的可扩展;(3)远程协同办公模块:主要提供完整的远程协同办公的支持,能够实现多种远程协同办公的解决方案;(4)后台管理模块:主要提供栏目发布管理、用户权限、系统后台管理等功能。
三、系统的实现
(一)对外服务模块
对外服务功能是加强宣传、促进沟通的工具,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知情便利,可提升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社会形象,促进其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业务处理模块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是整个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提高研究所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根据客户对于司法鉴定的业务流程要求,首先鉴定人接待委托人,听取对方介绍案情和鉴定要求,核查检材和鉴定资料,同时在系统上登记案件相关信息。案件登记完成后,可立即受理案件,也可根据情况延迟受理案件,或拒绝受理。业务科室接受处理案件后,由鉴定管理系统自动分配案号,案件受理接下来必须指派该案件的鉴定人,案件状态更新为已启动。案件启动到案件结束都要经过一定的鉴定流程,每个专业科室的鉴定流程都会有所不同,大致都会经过鉴定,复核,会签,结案等鉴定过程。
(三)远程协同办公模块
远程协同办公模块是以多方视频交流系统为核心,选用便携、可移动、易架设的设备,方便鉴定人员在各种办案现场直接与研究所总部沟通,实现远程协同、联合鉴定、多方会检等功能。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全面的、通用的多媒体通讯平台,通过对音视频硬件外设的适当选择和会议带宽等资源的合理满足,系统可以提供多种级别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实现从桌面到会议室级的不同应用。
(四)后臺管理模块
为了提高网站的管理和维护效率,适应研究所业务发展的需要,平台提供了系列功能,使研究所的系统管理人员能对网站进行有效管理,避免通过开发商经常性修改系统设置。
管理员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栏目管理员两种。系统管理员可以进入用户管理栏目,在这里可以添加新的栏目管理员用户,并对该用户赋予栏目编辑权限。平台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发布界面。各部门管理员登录后,可进行相应的信息添加、编辑和删除操作。
权限管理模块将提供各类人员身份管理的功能,同时把身份与对应的权限进行绑定。系统提供了对所有参与用户权限管理的功能,管理员可根据需要,实时调整各类用户的操作范围和操作权限。
四、关键技术
涉及到的技术有:C#语言开发技术、.net Frameworks开发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管理技术、IIS web server应用技术、ASP.NET工作流引擎实现技术、ASP.NET跨域单点登录实现技术、远程多向实时视频会议技术、安全文档共享管理技术、DHTML语言开发技术、CSS/JS动态页面开发技术等。
(一)基于ASP.NET
司法鉴定系统采用ASP.NET开发,用ASP.NET(C#)来开发web管理系统,可以跟随主流技术,有微软件的强大技术支持作后盾,在安全性,易维护性,灵活性方面都超越以前的开发语言,而且还会更进一步的加强。
ASP.NET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技术,可以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由Internet服务器执行。ASP.NET有众多优势,本系统使用ASP.NET主要看中以下几点:(1)易于部署:通过简单地将必要的文件复制到服务器上,ASP.NET应用程序即可以部署到该服务器上。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甚至在部署或替换运行的已编译代码时也不需要重新启动。(2)增强的性能:ASP.NET是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已编译代码。与传统的Active Server Pages(ASP)不同,ASP.NET能利用早期绑定、实时(JIT)编译、本机和全新的缓存服务来提高性能。(3)扩展性和可用性:ASP.NET被设计成可扩展的、具有特别专有的功能来提高群集的、多处理器环境的性能。此外,Internet信息服务(IIS)和ASP.NET运行时密切监视和管理进程,以便在一个进程出现异常时,可在该位置创建新的进程使应用程序继续处理请求。(4)跟踪和调试:ASP.NET提供了跟踪服务,该服务可在应用程序级别和页面级别调试过程中启用。(5)与.NET Framework集成:因为ASP.NET是.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整个平台的功能和灵活性对Web应用程序都是可用的。也可从Web上流畅地访问.NET类库以及消息和数据访问解决方案。ASP.NET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所以开发人员能选择最适于应用程序的语言。
(二)引入工作流引擎
司法鉴定工作本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法律性,对于每个司法鉴定的案件,都需要有严格的审批过程,达到业务到人、责任到人的要求。因此,司法鉴定系统要能支持业务流转的过程;同时,为了能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业务的扩展和政策要求的变化,需要系统能够快速调整、配置和实施新的业务流转过程,即审批流程要能做到可配置、可扩展。鉴于以上业务应用背景,司法鉴定系统引入了工作流引擎。
所谓工作流引擎是指workflow作为应用系统的一部分,并为之提供对各应用系统有决定作用的根据角色、分工和条件的不同决定信息传递路由、内容等级等核心解决方案。在系统中集成工作流引擎,使其能够完成司法鉴定的流程设计、流程执行、流程和线程的调度,以及任务的分派与通知、审批操作的备忘和历史自动存档等工作,从而使系统实现有序的流程调度、无纸化办公,提供司法鉴定工作效率,保障司法鉴定业务过程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法律效益。
(三)跨域单点登录技术的应用
在司法鉴定系统得到实施应用之前或之后,客户都或多或少已应用了一些以web站点或web应用程序为表现层的系统,这些web应用系统自身都应该有定制实现权限验证和权限验证系统,且用户入口都是独立的。在司法鉴定系统使用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已有的web应用系统进行交互操作或正在规划中的web应用系统进行安全绑定;因此,对于司法鉴定系统以及客户其他应用系统,单点登录环境可使得日常综合管理工作更加整体化、协同化,提高整体信息化运用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司法鉴定系统中通过ASP.NET 2.0提供的功能特性实现了跨域单点登录方案(Single Sign On,以下简称SSO)。该SSO的定义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中,实现共享一个身份验证系统,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
(四)安全的文档共享技术
在司法鉴定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材料文档,同时这些文档也会跟随司法鉴定业务流转。因此对于文档的编写和共享功能的实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可在线编辑整理、可封装上传下载、可随业务应用流转、可跟踪操作、可保障文档内容的完整性。
基于上述应用要求,司法鉴定系统采用一套Word在线编辑组件,该组件除了提供日常的上传、下载、浏览等功能外,还提供在线编辑的服务:(1)对于文档的操作进行了完备的修改备案,即:对于每一份在线文档都会留有完整的历史痕迹,保障文档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文档操作的可追溯性;(2)保障文档修改编辑的唯一性,即:每份文档在同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用户进行修改编辑操作,以此达到文档内容的完整要求。
五、结束语
从目前的使用状况来看,整个系统已经完全融入了司法所的日常办公和管理中,成为所领导和员工们不可或缺的办公助手。大家已经习惯了每天到系统中查看通知公告、工作提醒,审批各种文件以及着手鉴定业务处理。
整个系统目前整体运行得比较稳定,使用也很顺畅。通过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大家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人员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了提升办公效率的初衷,所领导和员工们都比较认可目前系统实现的效果。为了让系统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也在准备扩大使用规模,并对特定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定制开发,解决一些系统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并发量大的情况系统出现响应慢的情况。我们相信远程司法鉴定业务综合系统以后会应用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求是科技.ASP.NET信息管理系统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79
[2]Marco Bellinaso.ASP.NET 2.0 Website Programming:Problem-Design-Solution.2006,P103-178
[3]Imar Spaanjaars,Paul Wilton,Shawn Livermore.ASP.NET 2.0 Instant Results.2006,P56-99
[4]Chris Hart,John Kauffman,David Sussman,Chris Ullman.Beginning ASP.NET 2.0 with C#.Wiley Publishing Inc.2006,P24-118
司法实现 篇7
一、公司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司法困惑
《公司法》中公司社会责任条款之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 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一) 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条款规定得较为抽象、模糊, 不利于司法裁判。由于公司法第五条使用了大量弹性词汇, 如“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等, 未能对公司社会责任界定一个法律内涵, 造成公司社会责任对象的虚化, 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模糊, 这无疑给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 如某软件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因拒绝设计引诱青少年游戏上瘾的软件而遭到解职。这个事件中, 该工程师能否以其行为是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公司的行为是否违背了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这在新公司法的规定中难以找到答案。所以这个具有倡导性而无确切规则支撑的社会责任条款很难运用到裁判视野中。
(二) 法官的商业素养和经验相对不足。我国大多数法官培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 社会主义的法治逐渐形成完善阶段, 商业判断规则和商业裁判素养尚处于萌芽阶段或相对缺乏, 所以他们对涉及到诸如商业判断规则、公司社会责任等这些弹性很强的案件时, 不会像西方国家的法官那样具有很强的司法能动性。如果说, 适用新公司法中关于职工监事代表的比例、职工董事代表的比例等这样具体的关于社会责任的规定, 法官则相对容易把握。但对于在公司法第五条出现的社会责任一般性条款这样笼统的规定, 在适用过程中解释及评判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对法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况且, 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性条款刚刚颁布实行, 法官对此并无相关的经验, 正处于思想过渡和经验积累阶段, 这就造成了我国虽然具有公司社会责任的条款, 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的情形。
(三) 法官对社会责任判断标准不易把握, 裁判风险和裁判成本加大。其一, 法官在对公司社会责任案件进行裁判时, 判断尺度和标准不易把握, 社会责任原则适用过宽, 则易于打击公司的发展积极性, 干扰公司的经营活动, 甚至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若不适用公司社会责任原则, 此条款又形同虚设, 有失社会公平, 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只有一个狭小空间才可能是正确适法的空间, 这样不易把握的判断标准, 无疑加大了法官的裁判风险。其二, 公司在作出一项商业决定时, 权衡利弊本身就是承担着巨大成本的, 而法院在事后对公司的商业决策进行裁判更是需要高昂代价, 在经营管理公司方面, 法院并不擅长, 法院不愿、也不敢介入公司商业运作事务中。法官依据法律技巧和法律解释来进行司法造法、裁判认证是件非常费力的事情, 远比依据明确的合同条款进行裁判要难得多。所以法院选择逃避不确定的规则所带来的司法负担, 倾向于运用合同法和侵权法的明文规定来裁决案件。
二、公司社会责任条款司法化的若干思路
虽然我国公司社会责任在司法适用环节存在诸多困惑, 但是此法律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先进的, 当然也可作为司法裁判的根据。目前, 公司社会责任进入到司法审判领域应沿着以下思路开展:
(一) 根据关于一般性条款司法化的研究, 借助于法律技术将公司社会责任条款司法化。一般性条款是运用立法技术来弥补成文法漏洞的一种补救措施, 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借助一般条款的司法化, 解决了大量的现实纠纷。如, 德国有三分之一的不正当竞争纠纷由法官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的一般条款作出裁判;在普通法系国家, 法官主要是依据一般性法律原则判案, 当然这些原则是通过具体案例证成的。严格规则主义无法满足社会关系变化的需要, 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需要一般性条款, 一般性条款也迫切呼唤司法的能动性。在具体的司法运作过程中, 必须借助于法律技术, 将其权利、义务转化为具体的裁判规则。具体来说, 这种技术一般包括: (1) 法律解释技术。对一般性条款中所使用的概念依据一定的解释方法来确定其具体的内涵。如我们常见的目的解释、体系解释、文义解释等。这样就可以把抽象、晦涩的概念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一般性条款也可以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 (2) 判决说理技术, 也就是法官在对一般性条款论证时, 能够有力地说服案件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接受。从英美法系的司法实践来看, 法官对判决理由论述得越详尽就说明判决依据越充分,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就越小, 判决的正当性就越充分。所以在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司法适用时, 强调判决说理的技术实际上是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和限制, 是对法官专断和臆断的抑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的合法、合理适用。 (3) 案例类型化。英美国家遭遇到公司社会责任问题较早,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总结了一套处理社会问题的成熟经验, 借助于法官的灵活机制, 通过判例及法官智慧来解决社会难题。尽管我国不属于判例法国家, 但最高审判机关编辑、发布案例集, 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判例法的作用, 最高法院在《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发布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可以对理解力参差不齐的地方各级法院提供参考。还可以颁布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供各级法院在事理上的逻辑支撑。在实践中, 地方各级法院在处理复杂案件时, 往往都要参阅案例集, 特别是在公司社会责任条款司法化存在争议的情况下, 案例的类型化将会对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 除参照公司法的规定外, 还可引鉴关于社会责任的其他规范或标准。法官在对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案件裁判时, 除运用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范外, 还可以借鉴、参考相关行业或部门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范或标准。如由商务部等部委出面, 组织各行会或商会组织根据本行业实际情况, 颁布《公司社会责任规范指引》, 这其中的规范有利于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做出相应的考量。值得关注的是, 还有一些报刊杂志组织举办的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评选, 发布了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指数, 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指数、企业社会责任公众关注指数及企业社会责任专家评价指数这三大指数。这些指数也可以作为法官审理案件的考量。
(三)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适当加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商业性判断思想并应充分论证裁判理由。在司法裁判中, 加入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商业性思想, 可以更好理解和把握案情, 加强适用社会责任条款的司法能动性, 合法而且合理地审理案件。但同时, 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防止法官滥用裁量权。
以上是有助于将公司社会责任的一般性条款, 操作化为司法裁判规则的思路, 但为防止法官在未来的司法裁判中滥用职权, 在制定《公司法》相关的司法解释或对公司法进行完善修改时, 还应该进一步明确公司社会责任所具有的法律内涵, 搭建有力的理论框架, 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别于企业责任, 社会责任及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以避免成为“企业办社会”, 政府乱摊派的保护伞。尽可能地细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 及时颁布权利义务明确的法律解释。还要不断提高法官的理性思辩能力和法律技能, 以培养有深厚法律素养和精湛法律技能的法官。
摘要:新公司法表明公司社会责任已被我国立法所承认, 但是规避法律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现象仍屡有发生, 从实践中来看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实现, 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司法救济的有效性。因而本文在分析我司法困惑的基础上提出运用一般条款司法化及借助其他社会规范等方法来解决公司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责任,司法化,实现
参考文献
[1].谢晓尧, 吴思罕.论一般条款的确定性[J].法学评论, 2003, 3
[2].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J].法学, 2007, 12
司法实现 篇8
辩诉交易是契约关系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当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在有差别的时候, 在公法领域中也会出现契约关系, 而且这种合意有时更能促进人权的保障, 使正义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在诸多理念及市场经济这种天然要求平等的经济浪潮冲击下, 辩诉交易制度应然而生。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严格按照法律办案, 体现司法公正。公正要求在诉讼中更加强调对处于弱势的被告人的权利加以保护。有时候可能会由于法律的这种特殊保护, 使一些明智其有罪的被告却不能加以刑罚。例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促使被告人主动认罪, 尽量减少因特殊保护给被害人及国家所造成的损害, 辩诉交易在一定意义上对正义起到了一个均衡的作用。
辩诉交易制度有利于解决疑罪, 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被侵害人, 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其当事人的地位, 他对案件的处理结果非常关心, 希望能尽快了结案件, 得到赔偿。但是由于刑事诉讼的特殊性质, 实体公正不是其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 有些案件因受到刑事诉讼原则的制约, 在所谓“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也只能作无罪处理。引进辩诉交易制度, 可以使其利益的唯护过程中减少风险。按照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 我国实行疑罪从无的原则, 即由于客观上证据灭失、隐藏或受法律上的排除等, 造成认定犯罪的证据不足或不充分, 不能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时, 应适用不起诉或作无罪判决。这种作法从保障人权和维护司法公正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 刑事司法也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因为作为裁判者的第三方-法官, 他在对案件进行判断的时候, 其审判的结果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是被告人被判有罪, 要么是无罪, 而不可能是控辩双方各有输赢。因为法官的责任是只判断指控是否成立, 而不能自己对案件进行调查。这样就导致由于程序公正和证据规则的要求而使案件的实体公正不得不作出牺牲。在辩诉交易中, 当事人通过对自己权利的适当处分不仅避免了正式审判程序中的不确定性, 而且被告人往往能获得较为宽大的处理, 使双方都在一定程序上分担了胜诉与败诉, 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结果, 也避免了接受审判可能带来的情感负担。
通过刑事和解制度保护被害人利益来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今西方国家盛行的司法改革措施之一, 主要源于以被害人为导向的刑事保护政策思潮的兴起和以罪犯为中心的监禁、矫正政策的失败。刑事和解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得到被害人的谅解, 被害人要求或者统一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理而达成的协议。刑事和解应当坚持当事人资源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同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不得损害社会公开利益, 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
刑事和解一般具有刑罚替代手段性质, 即其适用会使有一定之罪的人不再承担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但这种免责性有其严格的条件, 对于从轻处罚在《刑法》规定其条件:一是被告人所实施的罪行不属于和解禁止的范围, 如将刑事和解限定适用于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 涉及的公共利益较小;二是受害人或者其家属同意和解, 并愿意谅解被害人;三是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好, 并主动对受害人做出经济赔偿。
刑事和解的公正价值以其对被害人、加害人及公共利益的全面保护为基本蕴含。刑事和解体现了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刑事和解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使其不仅能参与而且能够对刑事冲突的解决产生影响。和解过程不会出现对责任归属的争执, 加害人主动道歉悔罪、积极履行保证了被害人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及时恢复, 淡化了被害人的报应情感。它以当事人之间正常社会关系的平复为附属效果, 从而降低了被害人再度被同一加害人侵犯的可能及对此的担心。
刑事和解有利于对加害人合理利益的保护及再社会化。及时诉讼是加害人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需要, 侦、诉、审的快速运行能大大地减少加害人对不确定的前途命运的担忧, 使其能尽快地开始重返社会的努力, 侦查、起诉阶段的和解适应了这一需要。同时, 刑事和解在加害恢复方面的效果也十分显著。通过双方就犯罪的影响进行讨论, 使加害人能深刻地体会其行为后果, 从而促使其真诚地认错、觉悟。再者, 因和解协议的达成与履行而不再启动或中止对加害人的刑事追诉, 加害人可避免侦查、起诉等进一步刑事程序对其造成“标签”式影响, 并可更加自然地实现再社会化。
通过“赔钱减刑”保护被害人利益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在刑罚方面的“赔钱减刑”制度是指, 在犯罪分子交付执行法院判决期间, 若犯罪分子能积极地履行刑事附带民事责任, 则可作为对其减轻刑罚的一种酌定减轻情节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赔钱减刑”虽然目前还没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 但是, 对减少因犯罪而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轻处罚也是《刑法》基本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各种权利, 切实稳定社会符合司法终极目标要求。司法实践中还客观存在着刑事被害人或家属得不到应有赔偿的现实。这些都是“赔钱减刑”的现实需求。
“宽严相济”是我国一贯的刑事司法政策。近来, 在“和谐司法”理念与“慎杀少杀”语境下, “宽”的层面逐渐拓展。过去一些可从宽可不从宽的案例都依宽而判, 同时, “严”的尺度越来越严, 这本来是社会发展趋势所然。通过犯罪嫌疑人积极履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 体现了被告人对被害人的抚慰, 是一种悔罪的表现, 这对缓解双方的冲突是有利的。如果能缓解冲突, 达到尽可能恢复心理平衡这个目的, 法律是不应该严惩的。
结语
司法实现 篇9
据了解,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党委成立于2013年6月,现有党员49人,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80%,下设刑法学教研室党支部等五个党支部。学院党委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党组织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
学习始终是党委班子和全体党员的头等大事。学院党委坚持抓好学院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以学习促团结,以学习促发展。几年来,党委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和研讨活动。今年,又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为政清廉,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学院党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交流思想、带头相互补台,充分发挥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的作用,形成了强大合力,促进了学院发展和稳定。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定期对各党支部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等进行党务工作培训,积极配合做好学校党委组织部等部门举办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同时,注意从青年教工党员中选拔培养骨干充实党务工作队伍,实现了党务工作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为学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学院党委充分认识到基层党组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学院党委创造性地将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工作相结合,与教职工评优评选和职称晋升挂钩,从制度上保障教工党员先进性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学院成立了以教授党员牵头的国家级课题申报小组,为申报国家级课题创造条件,全院上下形成争先申报的学术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院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上百次,先后有10余人到全省各级司法机关挂职,在全省乃至全国取得了良好评价。在探索立体式、互动式、信息化工作平台方面,刑事司法学院积极开拓新媒体平台方式,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官方平台积极配合党支部各项工作,及时对党支部各项活动进行宣传。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党委抓好“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群众”工作,根据刑事司法学院法学专业特点,刑事司法学院与周边多家社区联合,开展了“法律咨询服务进社区”活动,在普法的同时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遇到的法律困难。学院教工和学生党员在姚桥社区的街道旁支起帐篷,摆上桌凳,拉起横幅,社区市民接踵而至前来咨询问题,广大党员充分利用法学专业特色,针对市民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详尽的解答。市民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更加明白了要知法、懂法、守法,以及法律在解决社会纠纷时的重要作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发展与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积极主动地发展党员。同时,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和校园廉政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