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选择

2024-05-09

实现选择(共12篇)

实现选择 篇1

一、引言

人工免疫系统是一个新兴的计算智能研究领域。近年来,人工免疫系统及其应用已逐渐成为了智能信息系统中的研究热点。生物免疫系统的免疫识别过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数量相对有限的抗体去识别近乎无限多的抗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是在资源受限条件下的一整套高效问题求解机制。克隆选择学说的基因重组、亲和度成熟、受体编辑等机制较好地从个体层次上阐述了这种高效问题求解能力的形成,因而成为多种人工免疫系统模型和算法的重要思想来源,免疫算法就是一种借鉴该系统特性而形成的启发式搜索算法.它具有保持种群分布多样性的特性,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的优点。

二、克隆选择原理

克隆选择是生物免疫系统理论的重要学说,其原理 (如下图1所示) 的基本思想是只有那些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才进行扩增,只有这些细胞才能被选择并保留下来,而那些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则不选择,也不进行扩增。骨髓中微小的“休眠”的B细胞每一个都载有一个不同的抗体类型。这些细胞载有对于抗原特异的受体,扩增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免疫系统在成长的克隆中也是自适应的,同时也呈现了一种变异机制,在对抗体特异编码的基因中产生极高频率点变异。该机制(体细胞高频变异)与为改进抗原结合而进行的选择,共同导致细胞与抗原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匹配。

根据免疫系统中的克隆选择学说的思想,该算法在抗体种群和抗体优秀决定基中进行克隆选择操作,全面的模拟了生物免疫系统克隆选择的过程,很好的保持了抗体种群的多样性。

三、克隆选择算法

3.1抗体/抗原匹配算法

要确定一个B细胞对象与提呈的抗原结合得有多好,在抗原上任何点开始匹配;匹配算法计算每一位,在抗原与抗体之间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匹配,得出匹配值,再从匹配分值得到结合值,根据抗体的结合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抗体和抗原是否结合的完美,并且可以判定出结合完美的抗体中哪些决定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对于一个抗体结合一个抗原,结合必须是稳定的,也就是匹配分值在匹配发生之前必须超过一定的阈值。该设定阈值为抗体大小的一半。该方法是Hightower的匹配算法的修改,只是多种伪生物匹配的一种。

抗体/抗原匹配算法的描述:

(1)初始化抗体群,针对抗体与抗原的决定基逐位进行异或操作,若抗体和抗原相对应的决定基相同为0,不同为1,结果统记为c;

(2)将抗体与抗原的决定基逐位进行异或操作结果的累积和记为(公式一);

(3)对由两个或者更多个1组成的每一区域记录长度为l;

(4) 记抗体的结合度为 (公式二) ;

(5) 定义阈值为

3.2克隆选择算法的实现

克隆选择算法的实质是在进化过程中,在每一代最优解的附近,根据亲和度的大小进行克隆,产生一个变异解的群体,从而扩大了搜索范围 (即增加了抗体的多样性) ,有助于防止进化的早熟和搜索限于局部极小值,同时通过克隆选择来加快收敛速度。其基本思想为:随机生成N个抗体组成的抗体群,对这些抗体进行一些操作后,选出抗体中优秀的决定基片段,针对这些优秀的决定基片段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我们应该提倡设计的原创性!创造性的建筑设计可使事物再现其岁月流逝所失去的东西,它以一种异化和同化的作用过程,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而这正是“场所精神”的本质所在。

设计的本身就是积累与深化的过程,实现于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向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转化。它并不是由人脑凭空产生,而通过物质基础的保证,生活经验的积累,艺术素养的沉淀,理论总结的升华。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历史性,美观性。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纯粹艺术的特征就在于她的功能性、实用性。脱离功能限定的“设计”概念,泛艺术化倾向的“设计”概念,都是人的欲望和道德相悖而需要协调的内容。这样对“美”的追求不符合建筑装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的这种“欲望之美”的追求不应该作为建筑设计艺术原创性的定位。

建筑最现实的艺术,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作为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方式,植根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并给人们带来快乐。同时那些少数人的高尚品质无法代表正真意义上的“生活的高品质”。只有当设计普及大多数人,并让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收益时,才是达成了正真的高度。在丹麦,融入大众拥有的设计,被看成是最崇高的,设计需要以人为本,更为完美生活和贴近心灵———这不是什么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当设计与人息息相通时, 它能让大众感到艺术和文化的气息, 获得善良、真诚以及美好情感的回馈。

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而言,现在正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充满了不确定、交锋和各种可能。正如矶崎新大师所说“那些未建成的建筑,非常有意义”。设计师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行业的规范化,是开展一切的基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意保持独立性,放下历史意识的包袱,崇尚自我发展道路,做自己喜欢的作品,有自己的见解和洞察力。

摘要: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原理, 提出了一种克隆选择算法。该算法引入了克隆选择、受体编辑、抗体循环补充机制等思想, 并通过整合克隆选择过程中亲和度的成熟, 可在搜索过程中自动获取与积累相关联搜索空间的知识, 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高效的求得问题的解。

关键词:免疫原理,克隆选择,抗体循环补充

参考文献

[1]韦巍, 张国宏.人工免疫系统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2, 19 (2) :157-160

[2]莫宏伟.人工免疫系统原理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390

[3]罗小平.人工免疫遗传学习算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2.7.129

[4]Luh Guan-Chun, Chueh Chung-Huei.Multi-objective optimal design of truss structure with immune algorithm[J].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004.82:829-844

[5]Thomas M Cover.J A Thomas.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实现选择 篇2

自然选择的.类型

稳定性选择

稳定性选择指的是指向变异曲线两个尾部的选择,即中间表型为选择所厚,而极端表型为选择所薄,结果一切偏离“正常的”、与共同的表型不一致的类型都被排斥,仅保留中间类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选择多见于生境相对稳定的居群中,选择的结果将使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例如有人在马铃薯叶甲中发现,能过冬的是那些常态型个体,而变异较大的个体都容易在越冬中死亡。

单向性选择

又叫定向选择。是变异曲线的一个尾部被选中,另一尾部被排斥,其结果是曲线的均值稳定增高。具体来说单向选择是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种群朝某一变异方向逐步改变。

这种选择多见于生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生境中,人工选择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型。如上述的桦尺蛾工业黑化现象。

分裂性选择

浅析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 篇3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正确判断国际国内情况,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追求中国梦的实现。

一、不断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的方向和未来,凝聚中国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推进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的生存模式和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中国模式显示出世界性的示范力、说服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昭示了新的前景。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模式目前尚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存在着三大模式,即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中国模式。三大模式,以及还有可能出现的不同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对实现幸福社会的积极的、不同的探索。从眼下对世界的影响来看,美国模式仍然占据世界第一的高地,中国模式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创新的课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国要想在世纪竞争中胜出,就必须使自己的国家模式先进和优越于美国模式。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的国家战略

战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没有战略的国家,成不了大国;战略不正确的国家,成不了大国。中国梦的实现,是从战略的转变和战略的创新开始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建党一百年时,也就是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建国一百年时,也就是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两个奋斗目标与中国梦密切相连,体现了中国阶段性发展的战略。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的大战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生存战略。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在世界民族行列中,经受了空前的压迫和剥削。中国共产党应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而诞生。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这个阶段的大战略,实际上是中国的救亡战略、保种战略,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战略。在这一阶段,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这一阶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大战略的基本理论形态。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发展战略。“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大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就是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是胡锦涛同志建党90周年讲话中提出的“四个选择”基本论断之一。“文革”后,探索走出困境与寻求改革新路,是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战略的根本动因。邓小平说过:“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点要归‘功’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为寻求出路,1978年,一拨又一拨领导人频繁出访,得出对时局的正确判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外部动力;1977年开始的农村自发改革探索,是人民要求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而真理标准大讨论、全党思想的解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先导。改革开放,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一次战略转变,是中国由生存战略向发展战略的一次提升,中国开始进入世界体系内。这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大战略的基本理论形态。

第三,进入21世纪:崛起战略。新世纪新阶段实际上是中国“大国崛起”,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直追世界最发达国家,朝着领先世界的目标冲刺的阶段。从融入世界开始崛起于世界。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影响力日益凸显。在世界格局发生演变的背景下,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在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撑了腰、鼓了气。这一阶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大战略的基本理论形态。

第四,党的十八大后:引领战略。中国大战略从生存战略、发展战略、崛起战略,到今天的引领战略,是我们这个悠久文明的国度和丰厚阅历的伟大民族,在大战略方面与时俱进的基本轨迹。引领战略是中国大战略的的顶级阶段和至高境界,标志着中国大战略的创新和完善,进入极为关键的时期。

三、不断激发和调动群众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馬克思主义有一个鲜明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说:依靠什么力量来进行革命,这是一个决定革命结局和前途的重大问题。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完成的。党始终依靠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来推进改革,突出表现在“三个一致性”,就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党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获得前进动力。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默默奉献,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希望。民生,是中国梦的落脚点;改善民生,才能点亮中国梦。伟大的中国梦,是为亿万人民而圆,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要通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历史逻辑来引导人民。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13亿人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就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每个参与其中的炎黄子孙才能共享福祉、共享荣光。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达成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能冲破任何艰难险阻,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四、不断构建和引领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平发展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就是中国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思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话与合作谋求共存共赢。

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朋友可以选择,邻国却不能选择。处理同邻国的关系必须从长远考虑,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中国作为大国,周边一些小国难免对我们有疑惧。我们树立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形象,耐心细致地多做消疑释虑的工作,通过言行一致的表现赢得信任,使周边国家认识到所谓“中国威胁”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时,强调睦邻友好,并非放弃原则、不讲斗争,绝不可以牺牲自己的主权和权益。对于损害我国国家利益的行径,当坚持原则,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策略上要注意灵活性,缩小打击面,努力做到团结大多数、关照大多数,维护睦邻友好。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持之以恒做好多方面工作:依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干涉别国内政,更不谋求自己的势力范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妥善处理同周边少数国家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政经结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充分调动我国丰富的外交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工作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的政策,一定能得到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支持与拥护。

实现商业低碳化的路径选择 篇4

关键词:商业,低碳化,途径

1 低碳经济与商业低碳化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 (Low-CarbonEconomy, LCE) , 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 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所谓低碳化是一个过程, 是具体行业的体现, 即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的一个过程。低碳化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共识, 降低CO2的排放已是全球的共同要求, 成为人类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而商业低碳化是具体的行业体现, 比如物流行业、服务业等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商业低碳化是蕴涵在低碳经济之中的, 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部分。商业低碳化具体是指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商业企业自身运营的低碳化, 比如商业自身的节水、节电、节能状况, 商业自身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状况, 以及商业建筑的节能材料状况等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商业服务的低碳化, 比如低碳理念的宣传、购物环境的低碳化、商业物流的低碳化、提供商品的低碳化等, 因为低碳商业是人们所青睐的, 所以商业低碳化是目前商业企业所应重视和积极努力的方向。

2 商业低碳化的范围及意义

从低碳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低碳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而商业低碳化是在商业这一具体行业开展的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的一个过程。通过商业低碳化, 减少能耗、提高能效、节约成本, 提高商业效益, 保持商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商业来说, 走低碳化也有其重要意义。

2.1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三次浪潮, 即农业革命浪潮、工业革命浪潮、信息革命浪潮。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加上资源稀缺性,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节约成本等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 走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情况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焦点不再停留在原材料、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的竞争上 (在同行业内, 企业不同但这些成本几乎是相同的) , 而是更深层次的竞争, 如实施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化减少能耗、提高能效、节约成本, 大大提高企业利润。对商业企业来说, 走低碳化, 建设低碳商业设施、提供低碳化的商品、进行低碳化宣传将会大大节约商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销售额,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使商业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2.3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如何使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走低碳化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低碳化减少能耗、提高能效、使资源可以重复利用, 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商业企业来说, 走低碳化能够促进商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确保商业企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 在当前, 商业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走低碳化已成为必然。

2.4 走低碳化是商业企业作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 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企业不仅仅是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还要进行环境保护, 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环境污染成为当今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低碳化工商企业不仅能生产供应大量的高质量的产品, 而且还能大大减少CO2的排放量, 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行环境保护。同样对商业企业来说, 在当今走低碳化道路也是商业企业作为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3 实现商业低碳化的途径

商业低碳化是行业的具体体现, 实质就是通过商业企业减少能耗、提高能效, 进而达到低碳的目的。从大的方面来看, 商业低碳化主要指两个方面, 即商业企业自身运营的低碳化和商业服务的低碳化。下面就围绕以上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商业低碳化实现的途径。

3.1 政府、金融部门联手出台一系列支持走低碳化的政策,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作为低碳化的推动者, 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支持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政策, 包括资金扶持政策、税收政策、奖励政策等;另一方面还要联手金融部门出台一些扶持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资金政策, 加大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资金支持力度。

3.2 在新商业设施建设和老设施的改造上引入环保概念, 全面使用环保材料

对商业设施进行低碳化, 引入环保概念, 全面使用环保材料为商业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提供了砝码。比如,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从商业设施的建设材料到装修材料全部使用环保材料等。

3.3 在经营销售上, 经营销售“绿色产品”, 实施“碳标志”, 推行“碳揭露计划”

商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 就需要走低碳化道路。一方面要经营销售高质量的、安全的、环保的产品, 即“绿色产品”, 通过提供“绿色产品”增加顾客购买的可能性, 促进销售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实施“碳标志”, 即在商品标签上表明此商品低碳化的量化指标, 推行“碳揭露计划”, 对经营的商品和商业实施如实公布碳排放量, 让顾客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提高顾客的购买量和购买率。

3.4 在采购进货上, 注重商品的绿色环保以及质量安全问题, 推广实施“绿色供应链”

对商业企业来说采购商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商业企业的经营。在当前市场日益竞争的情况下, 谁采购的产品质量好、安全、环保, 谁就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反之, 谁采购的产品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 它就会在竞争中无立足之地。因此, 对商业企业来说,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 就必须在采购环节严把进货的质量关, 采购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安全的产品, 从生产厂家到商业企业直到消费者实施推广“绿色供应链”, 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

3.5 在形象宣传上, 经常组织“绿色环保”活动, 广泛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绿色商业”问题

对企业来说, 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两个同等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 “好酒不怕巷子深”, 可对当今市场经济来说, “好酒也怕巷子深”, 可见企业形象树立、品牌的宣传是多么重要, 甚至一些营销专家说:只要企业宣传的好, 就是产品质量次一点也能销售出去。我们也经常说:不怕不赚钱, 就怕不宣传, 广告一登, 销量大增。可见, 在当前广告宣传对企业生存、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3.6 对消费者来说, 转变消费观念, 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 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 实施专家消费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 随着商品进一步丰富化, 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彻底的改变, 由原来的盲目型消费转变为目前的专家型消费, 顾客有更大的余地来挑选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这样对企业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企业就必须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环保的、安全的产品。因此, 对消费者来说, 转变消费观念, 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 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 实施专家型消费才能促进商业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坤民, 潘家华.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

实现选择 篇5

public class SelectSort2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tempArr){

for(int i =0;i

{

/*

当初错误认为此处与冒泡排序极为相像,甚至觉得选择排序与冒泡排序毫无差别,其实相反,冒泡循环意味着每一次

循环都会将相邻的两个数比较这样每次都会排出数组中最大或最小的数。然后再次执行外层循环,再继续进入内层循环

再依次进行比较。

选择排序则是,第一次循环:咬定第一个数角标i=0的元素,依次与后面的元素比较,将最小或最大的数排出来,再进入

外层的第二次循环,并且此时咬定的数为角标为1的元素,但因为之前已将全数组中最小或最大的数排出所以没有必要再

与数组中角标为零得数比较 而是通过 j=i+1 将待比较的角标变成[

2、3、...、tempArr.length)。

*/

for(int j =i+1;j

{

if(tempArr[i]>tempArr[j])

{

int temp = tempArr[i];

tempArr[i] = tempArr[j];

tempArr[j] = temp;

}

}

}

} public static void arrPrint(int[] tempArr){

System.out.print(“[”);

for(int i = 0;i

{

if(i!= tempArr.length-1)

{

System.out.print(tempArr[i]+“,”);

}

else

{

System.out.println(tempArr[i]+“]”);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arr = new int[]{10,2,-7,8,1,12,6,7,9,3};arrPrint(arr);sort(arr);arrPrint(arr);} } /*冒泡排序*/ public class MpSort2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tempArr){

for(int i = 0;i

{

for(int j = 0;j

{

if(tempArr[j]>tempArr[j+1])

{

int temp = tempArr[j];

tempArr[j] = tempArr[j+1];

tempArr[j+1] = temp;

}

}

}

} public static void arrPrint(int[] tempArr){

System.out.print(“[”);

for(int i = 0;i

{

if(i!= tempArr.length-1)

{

System.out.print(tempArr[i]+“,”);

}

else

{

System.out.println(tempArr[i]+“]”);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arr = new int[]{10,2,-7,8,1,12,6,7,9,3};

arrPrint(arr);

sort(arr);

实现选择 篇6

【关键字】中学教育 化学教学 生动化 路径研究

1. 重塑中学学校的化学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和分析科学工具,实验研究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为其他相关学科服务,因此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学习通常起点设置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同时化学作为中学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学校做好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优化学科设计,将对学生打好化学基础有重要的鋪垫作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照搬照抄诸如语文、数学等常规学科的设计形式,以免影响化学教师的专业机构队伍、教师能力、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后续环节。所以,要优化化学的教学方式首先要从学校的顶层制度设计上重塑关于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定位。中学学校将化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新做出分析,并且根据学校各专业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找出化学课程与主要课程之间的相关点,做好化学课程在2-3年中学教育过程中的时间点设计,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化学基础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需求载体效应。

2. 针对学生特点,革新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改革以来,中学学生入学主要采取按照片区就近入学的原则,由此就可能会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多样化。尽管对于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个新学科,但不同学生由于兴趣、天分、教师教学方式接受习惯等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在接收新知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化学在刚开始讲授时,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来讲解,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的乏味。而教师也只能多给学生讲解,或以实验辅助,但效果并不十分良好,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便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性格特点鲜明,好奇心较强,但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易产生逆反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够刻苦,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不佳,因而产生不自信厌学心理,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革新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生动化,改善教学效果。

3. 营造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

化学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营造有趣味性的课堂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积极性,是由中学学生现年龄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学学生多处于15-17岁的青春期,好奇心是促使这一群体行为驱动的内在动力。所以,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决定了学习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保函三个方面:一是指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有益于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同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让学生自发产生学习的热情;二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自主性操作激发学生的实操兴趣。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得出书本上印刷好的固定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是通过趣味课堂和趣味实验室,促使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用实验检验理论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活跃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实现多媒体多样化教学

首先,定期革新教材。课本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长篇大论的理论堆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进度讲课本进行归类划分,让学生在不同阶段而使用不同参考工具,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加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氛围。另外可以适当地在教材之外增加化学知识延伸,定期给学生展现某种领域因为化学实验等手段的革新给该领域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让化学学习与时代发展同步,让学生在将来更好地在工作中运用化学知识给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值。因此,增加知识延伸是对学生的学业引导,让学生在了解化学的发展于应用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持久。其次,要实现课堂生动化,除了传统的纸质版本教材,还应该配置光盘录音录像版计算机软件版和网上教学等多种配套教学教材,根据不同的化学知识特点采用多版本相互呼应,相互辅助学习。比如软件形式的课堂讲义,录制的实验过程,以及模型流程图标本和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 寓课堂于生活,善于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的一部分,但是教材上的固定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难免乏味,提升花絮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将知识从生活中引入课堂,再将课堂引导生活,形成二者相得益彰的配合效果。例如在学习甲烷知识时,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安全使用天然气的常识,如果天然气发生泄露,所有带电的都不能使用,如家里的电源开关、电话等,否则易引起爆炸,应该先关闭气源,再打开门窗通风,这样,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才会更有学习积极性;再者,把生活中常见的换血知识的运用在课堂实验中展现出来,可以引用交警用吹气的方法判断酒后驾车就是以氧化铬(绿色)可以被乙醇还原成硫酸铬(紫色),通过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做出结论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乙醇时可以额外增加这一生活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和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趣味学习中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化学所学真正有所用,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探析 篇7

一、走中国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又一次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2]

走中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指导方向。党的十八大描绘, 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不断地进步,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最终实现中国综合国增强, 实现国家富强。

走中国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的复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我们走中国道路时, 会遇到以前没有出现的各种问题, 没有现成的理论做指导, 只能靠我们自己刻苦钻研,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攻克难关, 从而开启中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格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让中华民族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走中国道路是让中国人民幸福的必然抉择。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 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就能实现人民的幸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 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 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让全国的人们实现自己梦想, 从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一个国家的富强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技, 科技水平的高低则主要靠创新, 因此只有不断的创新, 才能让国家实现富强。在创新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客观实际, 然而客观实际是复杂多样的, 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就要求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中国精神, 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奋斗, 不断创新, 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的发展, 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实现民族复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的发展, 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解决好在民族复兴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问题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弘扬中国精神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这一复杂过程就需要我们弘扬精神, 不断探索充实“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道路”、“社会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方面, 从而解决提升社会幸福指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 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 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 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凝聚中国力量

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于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只有加快经济发展, 才能提升综合国力, 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中国力量, 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且可以把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进而有效化解矛盾、推动发展, 加快实现国家富强。

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如果搞得乱七八糟、一盘散沙, 那还有什么希望?过去帝国主义欺侮我们, 还不是因为我们是一盘散沙?”[4]今天的中国, 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意识多样化和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相互交织, 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只有凝聚中国力量, 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 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凝聚中国力量, 汇集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力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形成改革合力、攻坚合力、追梦合力, 不断使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取得新成就, 就能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 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实现中国梦, 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 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18.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 2013-11-13.d.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FCC选择加氢实现无硫汽油生产 篇8

由中国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共同研究开发的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OCT-ME满足国Ⅴ排放标准清洁汽油生产技术, 近日在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80万吨/年OCT-ME装置成功完成了欧Ⅴ汽油生产标定, 标志着我国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生产无硫汽油 (硫含量≯10ppm) 实现新突破, 为我国炼厂生产欧Ⅴ汽油提供了经济、灵活的技术方案。

标定结果表明:硫含量444~476ppm、烯烃含量30.2v%~30.5v%的MIP汽油经过OCT-ME处理后, 精制汽油产品硫含量8.9~9.5ppm, 研究法辛烷值损失1.6~1.9个单位, 基本达到了精制汽油产品硫含量≯10ppm、研究法辛烷值损失≯1.8个单位的“十条龙”攻关指标要求。

国外主流技术一般采用催化原料预处理和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的组合方案。国外主流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工业装置处理催化汽油, 原料硫含量≯200ppm, 产品硫含量15~20ppm, 脱硫汽油通过与重整汽油和/或烷基化油等无硫组分调和来满足生产无硫汽油的需要。为了实现OCT-ME装置成功完成生产欧Ⅴ汽油的开发目标, 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组相关单位进行了OCT-ME装置全流程贯通实验, 实现了脱臭轻汽油柴油吸收塔优化。在上述试验基础上, 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共同制定了欧Ⅴ标定方案, 组织并实施了欧Ⅴ汽油生产标定。

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路径选择 篇9

一、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必要性

(一)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档案管理属于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档案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也更加复杂,给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不仅无法及时对档案进行科学分类,而且使工作效率逐渐降低,虽然在档案管理中已经应用了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的利用率不是很高,计算机应用主要是对档案的出库以及入库进行登记管理,从而导致档案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只有档案管理实现科学管理才能够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才能够更好地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提升档案管理的成效,从而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二)实现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满足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随着数字网络信息的发展与普及,不管是人们的生活、生产还是学习都已经开始朝着信息化趋向发展,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之下,档案管理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也要逐渐朝着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过渡。在档案的管理中要逐步摒弃传统非管理方法,档案不只是要放入档案室以及档案馆,还可以把繁多且复杂的档案文件按照科学的分类存入到网盘以及硬盘中,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而且更加方便人们的快捷查阅与存档,从而让社会大众享受更加优质且快捷的服务。

(三)实现档案科学化管理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文化已然成为民族创造力以及凝聚力的源泉,也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象征。而档案是一项宝贵的精神文化,具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优势以及作用,档案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历史,而且具有可靠的说服力以及吸引力,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巩固作用。而且档案涵盖了多种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推动色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不仅是对过去进行总结,而且能够从总结中感悟到一些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未来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这方面来说,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

二、现代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档案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档案管理不断朝着现代信息化的趋势发展,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但是实际情况中,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水平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根本需要,这使档案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二是档案管理软件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目前在档案管理中所使用的软件缺乏统一管理标准,导致档案管理中所使用的软件规格标准不同,不利于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档案管理缺乏完善的工作制度,受传统档案管理的影响,在档案管理中遗留很多历史性的问题,从而导致档案管理的成效不是很高,比如说: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阻碍了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四是档案管理程序不是很健全。在档案管理中由于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档案管理程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实现路径选择

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以及规划化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

随着目前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在当前新形势下设置档案管理模式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发展的严管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另外,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逐步改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从而引导档案管理人员逐步提升工作责任意识,进而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方式逐步得到完善,提升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二)健全档案管理的机制。

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设置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逐步优化档案管理模式,从而促使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另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实现自主创新是我国档案管理事业中的重点问题。在实际的档案管理中要完善各项制度体系,使当代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来提升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同时我国在进行档案制度改革时,也要把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促使档案管理综合服务系统更加完善,另外还要逐步规范计算机软件制度,实现档案管理的软件统一,从而促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逐步提升我国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

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工作,而且还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工作种类,也可以说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档案管理中要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并坚持以党的领导方针政策以及科学发展的观念为基本指导思想,从整体出发找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及时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加大了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管理水平,还需要具有利用先进的管理设备的技术。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逐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中除了技能水平的提升,还需要逐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水平以及创新精神。从而促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改善档案管理的方法,进而使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使档案管理的成效不断提升。

总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逐步加大,传统档案管理俨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形势之下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就需要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健全档案管理的机制,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并要利用先进的科技不断对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有效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持续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霞.如何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6,1

[2]洪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5

实现选择 篇10

R ubbermaid曾是美国全球领先的塑料制品生产商,产品包括储藏罐和垃圾箱等。在90年代中期,该公司连续数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4%,且连续三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企业”。对Rubbermaid进行战略分析后发现,该公司对原油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因为塑料制品的一个重要原料是树脂,而树脂是通过原油炼制的。但Rubbermaid没有采取任何控制原材料风险的措施———既没有集中采购,也没有与供应商签订长期购买合同。而实际上,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树脂消费商之一,以其采购规模,完全可以通过谈判获得很优惠的价格。但该公司没有利用集中采购所能赋予它的定价能力,而是在全球12个地方分别采购。当原油价格上涨时,它只能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该公司也未能有效管理与最大客户沃尔玛的关系。沃尔玛拒绝接受价格上涨,并把Rubbermaid的产品放在靠里的货架上,而将Rubbermaid的低价竞争对手Sterlite的产品置于位置最好的货架上。该公司另一个战略方面的问题是制定的增长目标太高———试图维持14%的年增长率。实现目标的困难给管理层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一点对于内控环境十分不利。同时,它在欧洲的扩张也遭遇挫折。

从该案例我们可以发现Rubbermaid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的关键风险点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作为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审计时,满足利润指标的目标是组织的总体目标,价格分析即审计具体目标。

二、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

1. 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更有效。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会对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等基本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的保留,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排斥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等基本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对所关注的风险点实施具体审计程序。其审计目标是确定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和程序是为何有效的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即剩余风险。审计策略是了解企业业务,识别并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并评价现有措施如何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而对于非主要风险的控制措施则不予评估;测试方法是典型地是将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相结合,控制基础和流程基础模式下的审计测试方法仍然被广泛使用,只是测试工作只注重于所识别的关键风险领域;管理建议,即针对关键性风险的例外事项和错误提出若不将其有效地降至可接受水平的潜在影响。风险导向审计提升了审计功能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价值地位,因此审计业界开始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判断应选择哪些项目以及如何实施该项目。该方法为企业管理层在确保审计资源分配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以下简称《标准》)对内部审计作了新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一定义标志着当代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纠错查弊向增值服务型审计的发展。增值服务已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

由上可知,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识别关键风险点,为组织的总体目标服务。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的选择

组织的总体目标即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目标,关键风险点的选择与确定即具体目标。一般目标规定着审计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目标则表明审计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是一般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实际审计中,具体目标要随着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审计目标的选择是对所研究问题的确定过程,较准确地界定被审计的主题或问题。审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选择目标的逻辑过程一般为从一个目标到问题收集,再到目标结构,再进行问题收集,再通过系统验证的开放式过程,它是一个循环系统,更是审计人员的一个开放式创造性思维的逻辑过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审计的切入点的不同,即审计的具体目标的差异。一是如何选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即切入点。二是如何实现目标,便是本文探讨的两个主要收益点。

首先,选择目标要有全局观念。风险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受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即战略分析,这也是内部审计的优势所在。内部审计身处在组织的内部,并为组织的目标服务,具有熟悉了解组织战略的优势。因此,站在全局的角度选择目标,正确把握风险点是目标选择的前提。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组织目标利润的实现及资金筹措的难易程度。

二是选择的目标要有特殊性,要与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并能为组织的目标服务。风险的大小是目标选择的重要依据,而评估风险的大小必须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参照物。因此目标的选择有其特殊性。

三是选择的目标要有可测性,即设计的目标尽可能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通常可以用相对数或绝对数衡量,并便于与历史数据、行业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警戒值进行比较,以利于目标的评价与实现。

四是目标的选择要有时间性,就是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要有时间的限制,要分阶段进行。时间性可以使目标的实现逐步展开,保证逻辑结构的合理性。以利于目标的有序完成。

五是选择的目标要有灵活性,即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灵活性的关键是要让审计人员不仅能锁定目标,而且能用开放性的思维来对待目标。

四、审计目标的实现途径

1. 更新传统的审计观念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前提。

风险导向审计是对组织复杂系统的突变行为和复杂特征的研究,不能降低为单纯研究各个组成个体。对各个组成个体进行总体研究判断,采用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很可能使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判断。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特征,应从这一组织的基本原理入手———它的组成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并协调成为一个整体。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事实上是以复杂系统认知模式取代简化主义认知模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模式,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方法。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内部审计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控制是否先进有效,控制风险有多大,是否影响管理当局的决策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主要采用以下两个方法:(1)内部控制自评。即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提出审计报告,由管理者实施。通过内部控制自评反映当前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管理责任,从而保证良好的内部分工,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内部控制自评还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并可减少工作量、节省审计工作时间。(2)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收集风险数据是企业常用的风险评估法。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收集有助于进行风险评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来评估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对日常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分工。特别是大型综合企业,指定专人进行对口分工收集资料,一保证内部审计人员本企业下属企业经营情况下,进行风险评估。数据库应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数据库法的优点是把企业面临的风险进量化,发挥预警作用,以便及早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达到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3.更新审计手段,为审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方便。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系统的资料。同时,电子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内部审计的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及风险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充分利用企业信息系统资料,更新审计手段,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有利条件。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一方面吸收管理、经济、工程等专业人员充实审计队伍,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建设,发挥协会在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人才培训和后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内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还要重视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内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倡保持并发扬坚守规则,勤勉敬业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5.加强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与识别,是有效把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切入点的重要途径。

国家的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决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等构成了审计主客体的外部环境,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管理程序与体制的建立及单位内部文化建设等构成了审计客体的内部环境。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充分了解审计客体的内部环境,有助于很好地识别关键的风险控制点,把握审计的方向,提高审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正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讨.对外经贸财会杂志, 2005 (12)

[2].谢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审计研究, 2004 (5)

[3].夏草.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终结PK新生.中国会计视野, 2007 (8)

实现选择 篇11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已有的研究,对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国家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特别是从地方审计机关的角度来探索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

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美国审计总署认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政府和机构向公众说明他们的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要求政府向公民回答,以证实公共资源的取得及其使用目的是正当的。

新产权理论认为,国家治理就是处理不完全契约下契约规定外的剩余权力的分配问题。为解决不完全契约中的代理问题,契约要求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治理机制)。由此可见,国家审计本身是国家契约中设立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理机制,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在于保证和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审计通过发挥“免疫系统”之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对掌管国家公共资源、公共权力的机构机关、责任人及其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

二、地方审计机关实现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以万州为例)

(一)实现路径——坚持从国家有效治理的角度安排审计工作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国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家治理服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基于这一认识,近年以来,我们提出万州审计工作要围绕有效国家治理这一目标,考虑国家治理对审计需求与审计机关的供给相匹配,体现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全年审计项目计划。从审计工作计划开始,选择好审计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有效国家治理的要求去做工作,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真正做到审计工作贴近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于促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要求作为审计评价标准,并以此衡量财经工作中的一些是非,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这些思路,顺应了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符合发展大局,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二)主要内容——关注经济运行安全、关注投资领域、关注重点民生项目和关注经济责任

近年来,万州审计立足以项目审计为抓手,进一步突出重点,实施“五围绕、五加大”的工作思路,着力有效发挥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作用。

1.围绕服务大局,加大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近年来,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土地出让、基本药物制度执行、移民安置还房补偿、微企扶持、地票等强农惠民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分析成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上报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撰写调研文章,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推进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围绕促进公共财政资金规范高效运用,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上,按照统筹安排、切块审计、综合汇总的思路,把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专项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逐步实现了对预算资金、预算执行过程、预算执行单位审计的全覆盖。通过多年的预算执行审计,特别是通过重点关注预算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防范暗箱操作、权利寻租等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政府依法理财,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项财政管理规章制度。如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促使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镇乡街道政府性债务管控工作的通知》、《镇乡街道政府性债务化解实施方案》等相关规章制度,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3.围绕结构调优和提高资金效益,加大政府投资审计。为保障投资安全,提高投资绩效,节约建设资金,促进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坚持“工程、管理、财务、质量、效益“五审”并举,推进决算审计广覆盖,重点对政府投资3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展审计监督,并对城市重点项目实施了跟踪审计。通过多年的探索,相继助推万州区政府出台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办法》和《投资项目预(概)算财政评审制度》等,进一步明确了投资审计的职责、权限、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同时配套完善了投资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流程控制和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解决了审计行政监督与司法诉讼的关系。投资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4.围绕改善民生,加大民生专项资金审计。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群体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广泛开展了对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加强对五项社保、新农合、教育、医疗、卫生、住房、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和森林工程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在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等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方面,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促进《万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的出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5.围绕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责,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依法行政、规范领导行为、促进加强管理、服务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执行离任必审、任职五年以上必审、机构合并撤销必审、领导交办必审的“四必审”制度,使之成为对权力运行进行强监督、硬约束的重要手段。同时向任中审计延伸,通过与预算执行审计和其他专业专项审计有机结合,前置监督关口,及早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把各类违规违纪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既教育了干部,又将政府和官员的权力约束在人民的授权范围之内,并将政府和官员履行受托责任的程度和水平公开披露,接受人民的监督,促进权力与责任匹配,发挥了规范、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三、发挥审计作用的保障措施

(一)推动多部门合作机制建设。国家审计是整个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治理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国家审计必须与政府的其他部门、司法部门等有机紧密合作,尊重并注重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使其认可并主动参与到合作体系中,才能将审计成果最大化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成果。

(二)推动部门联网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形成部门信息联网共享环境下的国家治理新机制。近年来,审计机关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大力实施了“金审”工程,在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所作的工作主要还是局限在审计机关内部,对外部数据资源的利用尚在起步阶段,急需加以大力推进。由于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数据联网共享,造成审计成本非常高,宝贵的审计时间被大量耗费在外调及部门协调之中。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必须有信息化的系统、讲信息化的思维、用信息化的手段,形成部门信息联网共享环境下的国家治理新机制。

(三)变革目前的审计人才招录、使用和培养的模式,建立综合性人才队伍。在国家治理的视野下,审计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与会计一词相对应的财务监督者的角色,其功能也不再仅仅是对政府或企业财务进行查错纠弊。要适用国家治理的需要,审计机关必须完善人才招录结构,除了以往的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等类型的人才外,还要招录法律、金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帮助审计人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完善外聘专家制度,建立“聘用——使用——评价——储备”的专家使用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专业咨询、建议提供方面的专业作用。

实现选择 篇12

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实际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将市价计量(或以市价为基础进行账面价值调整)算作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持续近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任世驰等,2010)。公允价值的正式出现是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APB)第43号研究报告中(郑慧,2010),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会计准则中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谢诗芬等,2010)。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活动正式展开的标志则是1990年9月时任SEC主席的理查德·布雷登在美国议会上发表的一段讲话,他提出历史成本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代替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恰当的(任世驰等,2010)。自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FASB分别于2004年6月、2005年10月、2006年3月发布了三次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FASB于2006年9月15日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157)。该公告定义了公允价值,为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计量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扩展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谢诗芬等,2010)。

IASB也于1990年由IASC金融工具项目筹委会批准发布了“原则公告草案”,自此拉开了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和准则的制定序幕,并于2006年11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8年起涉及公允价值,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

二、相关问题的提出

就在公允价值逐渐被广泛应用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却不期而至,并展现出超强的破坏力。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随即它又于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倒闭,自此危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展;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只基金;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的损失为6亿日元。同年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缓解全球性信贷紧缩问题。

随着危机影响程度和范围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其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全球性金融灾难呢?欧美政界和金融界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公允价值的使用,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放大了此次次贷危机的破坏力,并进而演变成了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

美国国会更是借助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授权SEC对公允价值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展开调查,并要求在必要时停止相关会计准则的执行。当然,国际会计界也不甘被横加指责,其针锋相对地指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完全是“欲加之罪”,是企图通过转移公众视线,给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谢诗芬等,2010)。2008年底,SEC完成了国会所要求的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是维护FAS157的权威性和FASB制定GAAP的独立性(葛家澍,2009)。与此同时,在伦敦发布的《G20峰会公告》和在华盛顿达成的《G20峰会宣言》均指出危机的关键不在于会计,更不在于公允价值。这无疑给会计界注射了一支强心剂,相关会计人士更加坚定地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在此我们暂且不论公允价值是否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真的就像我们会计界所一致认同的那样,会计无错,公允价值无责吗?对这个问题本文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真正弄清公允价值是否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到底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呢?是否就像会计界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公允价值会计是此次风波的受害者呢?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对以下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会计报告是否是会计信息传递的通道?会计目标的实现需要会计报告主体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而生成这种会计信息又需要怎样的会计计量方式?这种理想的计量方式是否为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否就恰当地反映了其报告主体的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否还满足哲学中所提出的“价值”概念,即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它究竟满足我们在经济学中所探讨的哪种“价值”概念?一旦弄清以上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把对公允价值的讨论从表象阐述引入到本质揭示,进而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公允价值计量争论的乱象。在以下探讨中,笔者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是存在缺陷的,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体现了一种计量思想,它是一种次优的会计计量手段,是一种亟待改进的计量方式。

三、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传递的通道

IASB在2005年6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就认为,财务报表应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并要求这种信息对于广大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是有用的,还应反映管理当局托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责任或经济责任的实施结果。FASB同样提出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外部使用者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汤云为等,1997)。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一条提出:“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在第四条中又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而在IASB与FASB联合概念框架中,两个理事会已经达成以下共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实和潜在权益投资人(entity investors)、贷款人(lenders)和其他信用提供者(other creditors)提供报告主体(the reporting entity)的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之有能力作为资本提供者做出决策。决策有用性在企业财务报告中虽不是唯一但也是最主要的目标,这是贯穿于IASB与FASB联合概念框架中的主要精神(葛家澍,2009)。

通过对上述准则制定机构对财务会计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就是会计主体通过对有关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进而生成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也就是说,会计通过一些程序化的处理,最终生成一种产品———会计报告,而这种报告是会计主体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一种满足其需要的高度相关的信息,是一种需求信号的传递。

四、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

在前面的描述中,我们认为会计需要通过会计报告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那么,怎样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呢?这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来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该是既能反映受托责任又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经济决策的信息。而高质量或完美信息的生成又依赖于对企业资产、负债等的正确计量和反映,这种计量和反映就是要恰当地对企业相关资产和负债等的真实价值进行描述。而要生成反映企业相关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高质量会计信息,就无法避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当然也无法避开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规定,但本文中只谈会计的计量手段。假如市场是一个十分完美、完全的市场,即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可以无限分割和完全竞争的,也不存在任何交易费用等,那么最理想的计量手段是否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此时的市场价格是否等于或无限接近于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这就需要对价值、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进行一番剖析,进而探求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主体活动最终引发了主体欲望,进而产生主体目的,而客体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有利或有害于满足主体需要,因而引起主体指向它的活动,以趋其利而避其害。客体中存在的满足主体需要、欲望、达成主体目的且具有效用的属性,便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这种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属性便是所谓的价值(王海平,2001)。王海平(2001)进而认为:“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与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因而完全存在于客体固有属性之中”。这也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所探讨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都是符合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的,只不过马克思的劳动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从不同的视角对“价值”(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详细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反映的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均衡价值论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同边际效用理论拥有等同的地位,因为均衡价值论实质描述的是商品价格如何确定的问题,是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基础上的价格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交点。通过对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均衡价格理论的价格均衡点就体现了边际效用理论中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在理想状态下,商品的价值就等于市场中所表现的商品价格,从边际效用理论的本质来讲其是在探讨人与物之间的直接关系。

显然,马克思的劳动经济学的价格决定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想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使用存在很大的障碍(主要是价格的确定问题),而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论却是一种相对具体的理论。会计作为对经济现象的一种描述手段,边际效用理论成为了其不二的选择。也就是说,会计中的计量手段必须满足边际效用理论。如果要恰当地反映边际效用,就必须确保市场机制的完全性和完美性,确保人的充分理性、确保经济人假设的成立,否则根据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均衡价格理论所确定的价值必然是偏离其真实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而在完全和完美市场、理性经济人这些假设下,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就是市场的均衡价格,这个价格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当然这种预期是确定的。这种预期确定的价格从本质上来讲是市场参与者对客体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完全反映。这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是客体价值的完全体现,市场中所反映的价格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市场价值,它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会计计量的最优手段应该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以这种计量手段所编制的会计报告是在最优计量手段下所生成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从会计计量的视阈来讲是符合高质量信息要求的。

正如斯科特(2007)所认为的那样:假如存在以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状态,即存在“最优状态”或“理想状态”,会使资产、负债的计价建立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基础上,套利行为则保证了现行价值和市场价值是相等的。而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表同时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上就不会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没有必要制定准则。但是市场并不总是完美的、完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并不总是成立的,这时市场中所反映的客体的价值也就偏离了客体所能带来的真实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同时在这种并不完全、不完美的市场机制中和非理性经济人存在的条件下,客体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表现为市场价格)就会偏离其真实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至于偏离的程度应视市场偏离完全、完美假设的程度和非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程度等情况而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非理想状态下客体的市场价格就不会与市场价值等同了,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市场价值。

那么,企业如何反映自身的经营情况、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市场价格会偏离市场价值,那么在当前的价值理论基础下想要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市场价值似乎是不可能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是现实存在的,企业向外提供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信息由于企业信息加工主体的自利性倾向、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偏差、不确定性经济环境所造成的系统性偏差、非理性经济人的选择所放大的系统性偏差会使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的“价值”。但由于企业是一个非完备性契约的集合体,信息不对称又是一种常态,所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就仍然会要求企业这个主体向外传递一种无限接近于客体市场价值的信息,以便减少由于契约非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相关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通常是偏离的,但市场价格仍然是反映市场价值的主要手段,它是一种次优选择。

五、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目标实现的一种次优选择

1.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实现方式。

首先来看公允价值的定义,IASC (1995)在第32条中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B于2009年5月28日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和FASB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相同,即“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这应该是当今会计界对公允价值所赋予的最权威的定义。其次,我们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实现的方式,FASB和IASB都提出对公允价值计量要根据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实行三级计量方式。2009年4月9日FASB发布的FSP FAS157将FAS157的原则修改为: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将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即不需要重大调整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信息),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谢诗芬等,2005)。

2.公允价值体现了一种计量思想。

市场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完美却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如何解决市场不完美所造成的会计计量问题呢?公允价值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下面笔者对公允价值进行一番剖析。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均衡价格的体现,而均衡价格是以符合哲学意义上价值观的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的,即符合哲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如在理想状态下公允价值就应该是反映市场价值的市场价格,此时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等同的。但由于市场机制的非完全性、非完美性和非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市场价值,那么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也就偏离了市场价值。我们在前面讨论中认为,市场价格虽然偏离了市场价值,但市场价格仍然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一般市场表现。也就是说,在非理想状态下公允价值应该包含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就体现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此时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偏离真实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由于相关利益者对信息的需求,需要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予以计量和反映,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表现(市场价格)成为了唯一的、现实的选择。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市场价格,所以公允价值成为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的最优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计量客体具有复杂性,使得某些客体缺少或没有市场价格,而这使得公允价值等于市场价格的这种论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手段)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了解决这种两难问题,会计就衍生出了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三层级方式。

三层级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非理想状态下,会计试图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三层级计量方式所透视出来的是脱手价格———市场价格,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来看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选择,这毫无疑问是脱手价格的表述;再来看第二层级公允价值的确定,它参照的是同类交易客体的脱手价格,应用时需进行必要的风险调整,如调整合理,仍可视为公允价值,这无疑是脱手价格的间接表现———修正的“脱手价格”;最后我们来考察第三层级公允价值的确定,它强调利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客体的公允价值,比如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估计价格———又一修正的“脱手价格”。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主体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尽管会计准则要求报告主体从市场的角度以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但这种估值计量是个体的一种估计,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不同的。前面所谈到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市场对客体的一般估计,是群体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不同的主体体现了不同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个体与群体、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层级递进的过程。

通过上述对“价值”本质的论述,以及对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本质和内涵的剖析,我们就会发现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并试图无限逼近市场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是市场价值的价格表现,是会计透过会计报告试图表明的一种思想。所以,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生成的会计报告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字,而更应该是数字后面隐藏的事实以及数字所蕴涵的思想。

3.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目标实现。

公允价值是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计量手段,是为恰当地计量或反映衍生金融工具而被广泛运用的计量手段。但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把公允价值计量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金融界和有关政界人士诘难的对象。为什么金融危机前后人们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关键在于市场被严重扭曲、政府管制缺失,以及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会透过资本监管传导机制、风险管理传导机制、心理反应传导机制等通道传递经济学上的顺周期效应。此时会计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这种严重偏离客体市场价值的计量手段所生成的会计报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严重失真的,与我们所追求的会计目标是背离的。这是否就告诉我们,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被完全遗弃了?对此,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此次危机的元凶,其只不过是放大了危机的破坏力。其次,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种更优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手段。所以,公允价值仍然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不二选择,但鉴于公允价值固有的缺陷,以其为基础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只能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一种次优选择。

六、启示

公允价值能否成为会计报告生成的主要计量手段或唯一计量手段,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对市场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是市场符合理想状态的程度。如果市场被严重扭曲,且这种扭曲是严重的和持续的,那么公允价值遭受普遍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由此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被市场所遗弃,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计量方法。那么如何解决或缓解公允价值所处的这种尴尬境况,如何使会计报告所传递的信息质量更高,如何使我们所倡导的会计目标得以实现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极限传输容量下一篇:就业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