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2024-09-1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精选12篇)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实际效应。因此需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充分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顺应时代发展, 增强自身功能, 才能尽可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顺利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满足、引导和提升的效应关系。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实际效应, 产生积极影响。价值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和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通过价值的实现程度来体现。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含义模糊。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顺利实现, 首先必须要科学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当前,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存在三种偏见:“万能论”推演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万能的, 认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无用论”则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忧虑,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用的。“代替论”是人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有的, 是可以用其它的手段代替的。以上这些看法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归纳上, 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某些相对负价值绝对化, 错误地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绝对负价值,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该全面科学的分析, 深入本性的分析。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忽视了主体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落后性表现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没有充分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 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 过于局限于思想性的理论教育, 这样的教育方式将会导致受教育者并不能真正的认同,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再如很多高校教育者就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就是上政治课, 完全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僵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 应当以人为本, 而且还要将这种精神灌输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很多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采用硬性的课堂灌输法, 这样也显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价值也不能充分实现。单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缺乏了内化动力与调节, 不能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 在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的冲击下便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必须得到改善。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更新落后。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引起了物质生产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生产物质财富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知识经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 如知识的更新快、现代化工具的运用等, 也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等都需要及时的改进。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1.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满足、引导和提升的效应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实际效应, 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实际效应, 这个定义从本质上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程度, 因此,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顺利的实现, 首先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 丰富受教育者主体需要。

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 面对的是动态的社会和复杂的学生, 要充公尊重思想政治受教育的主体性, 尽最大努力来丰富和发挥主体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 重视学生的思想变化, 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来进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3. 坚持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以高度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扎实而又有人情味的工作, 为大学生成人成才起到领航员的作用。如何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 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 而且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愿。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驱动力,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的理念。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判断、选择、适应能力, 才能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方式和内容, 这样也能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生为本的, 不能纯粹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 而要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2

惠东平山中学

张文惠

一、导入:播放视频 “钢琴王子用双脚延续梦想”

二、学习目标:

1、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2、理解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

2、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3、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4、懂得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三、学法指导:请大家安静、独立、快速地阅读课本P102-106页,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1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2010年他用双脚弹钢琴,获得了《中国达人秀》冠军。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刘伟语录:

1、“我从来没有把我当什么特殊群体,就是你们用手做的东西,我用脚做,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没有不一样。”

2、“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养活自己,虽然我体会不到拥抱别人的幸福感,但我能够在琴声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3、“没有手,用脚一样能弹钢琴。”

4、“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5、“谢谢他能这么歧视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让他看看。”――遭到音乐学院校长的歧视后,他说。

6、“刚开始困难简直是一座山,但是后来通过努力拿到全国第一时,再回头看那困难只是一个小小的台阶。”

思考:

1、刘伟的人生有价值吗?你觉得刘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吗?在你看来,什

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2、从刘伟的事迹中,你认为实现人生价值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3、刘伟为什么说,如果有一天能为帮助过他的人或者其他人做一些事,他愿意

去做这件事?

4、评析:“ 时势造英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

5、刘伟的事迹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哪些道理?

四、学习成果展示、释疑。

1、进行学情调查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补充、小结及解决疑难问题

五、当堂训练

1、“灵魂在耕耘中净化,信念在耕耘中升腾。转首回望,耕耘后是一片清新的天地,一个

绚丽的人生。”以此比喻人生,可见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

①利用社会帮助

②得到别人认可

③提高自身素质

④投身社会实践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达了抗 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

B.优秀艺术作品可以主导社会关系的变革

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2012年3月10日,为救落水男子而牺牲的武警广州市支队四大队副政治教导员郑益龙烈士追悼会广州殡仪馆举行,近万名部队官兵、英雄家属、生前好友、各地群众挥泪向郑益龙烈士的遗体告别。郑益龙的事迹说明()

A.实现人生价值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和基础

B.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客观条件

C.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社会对其价值的承认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缺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 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六:作业:

材料

雷锋从一枚钉子的“挤”和“钻”中悟出刻苦学习的真谛,他由一颗螺丝钉身上看到干一行爱一行的闪光。考问过无数哲人的人生命题在这里得到了最简捷的回答:“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自然观;生态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26—03

生态问题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制度政策、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连,而且还关涉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此项功能,显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近十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不少,但成果较零散。首先是研究内容有分歧,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研究(借鉴生态学思维和方法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及意义),这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涵的理解不统一;其次是大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停留于表面介绍,缺乏理论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生态平衡功能之间的必要性;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立足点不明确,较少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提出实现这种价值功能的相应内容。

本文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上文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活动对于人们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及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也应从中获取相关理论资源。本文还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要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形成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探讨:马恩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首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影响、制约、改造),还包括在整个自然系统下人类社会内部诸要素关系,即处于社会中的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生态未被大多数人所关注,并不构成现实问题,生态学也还处于学科知识积累的萌芽期,所以在他们那里并不可能形成现代意义的生态学理论。尽管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敏锐地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青年时期持续到成熟时期。伊格尔顿提到“人对自然的一种迷信,现代为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与他对自然的关注紧密相连的。”[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了早期的自然观,表达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身体观念。“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56人与自然是高度依存的内在统一关系。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物质材料,改造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说:“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2]56用“身体”一词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自然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他眼中的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原料,而且被注入了理想的、浪漫的感情,甚至具有形而上的特征。所以他认为现实的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反映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也因异化劳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早期马克思从浪漫人本学唯物主义看待自然,用身体来形容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关系。显然他关注自然的方法和内容并非生态学层面的,但坚持自然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前提地位,对自然持有实用主义和审美意义的双重理解,人与自然不能停留在单向度无节制的“索取——供给”关系上,不应将自然视为冷冰冰的利用对象。马克思透露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依存的关系,人对自然应带有热爱的情感。

(二)对“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考察:依存的整体观念及发展的辩证思维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把视线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与批判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囊括在这个体系中,并且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显露出生态学的关怀——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思维、发展的辩证思维。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便把自然各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放在一起,把资本、技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相结合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无限追求利润的本性加之与土地私有制相结合,使城市和乡村加剧分裂,使土地肥力遭到侵蚀,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受资本力量侵蚀,进而使人和自然的关系分裂。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危害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马克思写道:“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3]875“特种土地产品的种植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这种种植随着这种价格波动而发生的不断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供应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3]697这两段话反映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土地,它被破坏根源于人的社会活动。自然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成为人类能随意处置的财产。这里隐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颠倒的忧虑。

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限定性,但也应看到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劳动,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4]202,208—209将劳动与社会、自然诸因素相关联,劳动被认为是“自然——人——社会”相互关系的协调中介。从劳动引起的社会现象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体现了发展的辩证思维。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造成城乡对立及城市人口集中,继而阻碍了人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产生生态危机。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与劳动结合,使劳动正向调节功能失效。正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反映了物质变换的自然内涵和社会内涵,即自然与人类社会进行的物质变换及人类社会内部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过程,表明马克思思想中具有生态学思维。

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条件造成生态破坏有更直接的描述。他在论文《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回顾了19世纪以前的自然哲学观,最终认为要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自然是自组织发展的过程,“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5]15,自然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组成的前提,“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作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5]149。人较一般动物有本质区别,在于能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他列举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使原始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资源枯竭这一生态破坏的事实后,说道“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159恩格斯似乎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种情形,究竟一致还是对立?这种关系达到什么程度?主要由劳动的社会形式决定。这实质上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以及发展的辩证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旨趣——培养“生态人”

(一)“生态人”的提出依据:马恩自然观与现代生态学精神具有相通性

回顾马恩相关思想,他们并没停留在纯粹自然哲学里看待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而是引入社会因素,以现实为起点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行为对人自身、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人与自然相处状态的影响,在更广泛的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发展的辩证思维上阐释人、自然、社会的合理关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始终坚持自然的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人类只能从自身来体验和感悟自然的一切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行动,而非持自然具有自为价值的立场。持这种观点并不等于他们赞同掠夺自然或忽视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考虑,利用自然是必要的。无论是马恩所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还是当代信息技术社会,都以自然提供的物质环境为基础,自然或多或少掺入了人类实践。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统治者,但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力,至于影响力的性质则视人类行为而定。现代生态学反映的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彼此有多大程度的关系及影响程度,建立在自然界各生物系统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发展的辩证观念之上。马恩的自然观,对自然进行多维度考察的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发展的辩证思维,与现代生态学精神具有相通性。

(二)何谓“生态人”: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应确立其实践旨趣——培养生态人。由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还较零散,对“生态人”、“生态”的理解有分歧。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生态”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人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的教育实践活动,面对的是社会化的人,那么“生态”的对象就不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态,即分析个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社会现实诸方面的联系,关注自身内在的心态平衡。这样便将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体系内容接合在“生态”的范围内;其次什么是生态人?生态人是善于处理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6]。生态人有别于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最突出的特征是个人眼光超越了社会内部,将人自身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再次是澄清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的内涵。生态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价值观,是人如何看待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内的地位、作用以及生态(社会生态)对于人的意义。从马恩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观、发展的辩证思维,坚持自然的前提之下合理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些观点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基础构建,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践——培养生态人的过程有理念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的意义[7]97。促使现实的个人及群体调整思想和行为,树立尊重自然、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道德意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是个人及群体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在处理问题时能坚持整体的、多方考虑的、开放发展的思维,取代以往只讲眼前现实利益的、单向狭隘的“零和博弈”的行为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生态人”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活动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说,融入生态人的目标并不等于把环境教育、自然生态知识简单地添加到原有内容体系上,而是秉持人能够在自然及社会生态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内容与大体系的关系,反思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合理性、时代性,并着力将生态价值觀和生态思维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上,可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贯彻到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德育部分、心理教育部分。意识形态教育部分应联系当下主流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加深对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解;而德育部分则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尊重的伦理观念,建立整体利益观念,拓宽对自然的道德认识;心理教育部分则为个人及群体重新认识自我和外部的关系,塑造人自身内部的精神生态平衡,提供新的认识角度。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还应注意:第一,生态人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方式,而且还有生态情感。无论对自我、他人、社会还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各部分,他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的、敬畏的、珍惜的情感。第二,生态人关注现实生活,尤其对现实问题具有敏感性。生态人能够用依存的整体思维、相互作用并发展的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与其诸方面的关系,如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工厂泄漏工业废物致河道污染的社会事件、气候问题与国家间责任承担、发展模式的争论,能源价格上涨与生活成本提高(这些不仅是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还有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当前的自然及社会生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可见,在当今全球性问题凸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生态与人的生存问题,应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从马恩的思想中仍能看到与生态学精神相通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目标——培养生态人,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顾智明.论“生态人”之维——对人类新文明的一种解读[J].社会科学,2004,(1).

[7]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J.克拉克.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之命题[J].世界哲学,1998,(4).

[11]李承宗.“生态人”的价值观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

[12]刘湘溶,罗常军.当代人格的塑造要注重生态维度[J].哲学研究,2011,(10).

[13]彭立威.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J].哲学研究,2011,(10).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4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国家各民族团结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这任务既是艰巨,同时也是光荣的。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国民矛盾凸显较为严重的时期,社会中关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高校也出现各种伤害事件,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时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价值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要求,知晓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

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必须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效果,而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果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直接反映。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也是强调在新时期下我国公民的个人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养新时代下能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接班人。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指导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联系。

三、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行为的引导。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教育课程,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主要渠道。这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

1、探索价值转换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体系,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精华。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转换的规律,研究如何进行思政课程的设计和布局。首先高校需要建设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和设备资源等,利用教学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重要内容进行转换,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转化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认同观念,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上提出来的一种思想体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使学生认同这一价值,因此,需要高校和相关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广大高校在校生能够感受、认同这一价值体系。为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避免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枯燥和单调性,如果教师授课方法没有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降低,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课件的精良制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重实践课教学。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调查、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性的校园团体、组织学生进行公共课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基层组织中,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所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四、结束语

文章主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次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贯彻和落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参考建议。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对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高校不仅承担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还有义务对未来的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思想,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新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5

再过两个月。,我到平房乡就一年了。在这段期间,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知道了很多,让我明白了很多。在单位同事们的关心下,使我无时无刻都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他们给与我的关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懂得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时光飞逝,雅城里的房子租期即将到了,民政科为我选定了一套新房,租期为一年。张科长还亲自带我去看了新房,问我还需要什么,到时候告诉他。我把需要的东西,一一记下,9月16日,乡政府开始为我搬家,由于东西较多,用了三次才彻底搬完。姚家园是一个较新的小区,配套设施齐全,楼内装有电梯。我家在三层,卧室是个落地窗,向外看去,使人豁然开朗。说句心里话,这里的环境比我原来的小区强多了,我也发自内心的要感谢乡政府的领导和同事们。

在平方地区将近一年的工作生活中,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在我的工作单位里,多数都是党员,他们的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我,让我懂得工作不仅仅要认真,而且要有一种服务他们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工作精神。因此,我在为社区残疾人按摩的同时,也不忘记追求工作的尽善尽美。只有认真服务每一位残疾人,才对的起党和政府对我的培养,才对的起平方地区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我搬入了新家,也代表着我要开始新的人生规划,更要把思想上的进步放到新的高复上来认真对待。态度决定一切,我会用实际行动体现我的真实想法,与同事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虚心向他人学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此致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6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品德;价值实现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理解、支持、共情、沟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从而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其行为能力,改善自我发展状况。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地后,可以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完善学生的人格建设。结合授课内容,本文在此浅论心理疏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一、重视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中学课堂中,教师响应新课标改革要求,设计了许多教学环节,但总体上还是以管理学生为主,学生可以讨论的更多是教学内容中被设计出来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道德灌输、相互之间讨论道德教育的知识,但教学还是没能深入结合学生当下体验和生活,学生缺乏个人发言的表达机会,个人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思想品德教育对自己没有实质帮助,引起无视甚至反感情绪,造成了压抑的学习氛围。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学校和教师应该更多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表达个人看法的机会,教师才能从个体发言中挖掘信息,发现学生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需要的帮助。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期待》时,教师让学生把课堂当做自己的主场,与全班分享交流对自己的期待,分析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潜能。有些学生没有自信心,认为自己没有潜能,甚至自卑、不说话。教师在倾听和观察中,要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课堂对话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步建构学生自信心。告诉学生“潜能之所以称为潜能,是因为它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存在未知的潜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也有的学生把缺点说成是优点,在发言中表露了自己过分自大的特点,教师不能立即对学生进行打压,而要用温和地语气告诉学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要虚心地向更成功、伟大的人学习,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进而构建情感融洽的课堂环境。

二、改变错误的心理认知

比如,国家在2015年才放开了二孩政策,所以很多中学生在家里还是独生子,受到家庭多方保护甚至溺爱。在八年级《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本章节的教育意义,进行新课导入,播放新生儿出生的录制视频,让学生感受父母迎接他们到来的心情,感受父母对他们的爱。接下来,要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层层诱导,让学生直面自己对家长的做法和态度。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溺爱中,家长从不指责教育,学生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因此,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请学生们分享父母爱自己的表现时,有学生直言,自家生活条件优越,自己懒得早起,从来都是父母早早起床做好早餐开车送其上学,中午吃不惯学校的饭菜,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让父母送饭。这样的生活在平日里只会得到同学羡慕,学生自以为这是在炫耀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意识不到这样做父母有多辛苦。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不能针对这个学生,立即教育大家要同样用爱回报父母。这样会把学生置于反面教材的境地,造成学生心理排斥以及师生间的不和谐。教师先给予认同和理解,请更多的同学分享生活故事,接下来全班同学思考自己是如何爱父母的。在整堂课的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错误的心理认知,培养他们用爱回报家长的意识。

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无人诉说,便形成了心理障碍。结合教材中对自尊的教育讲解,教师可以将此案例引入教学,教育学生珍惜无价的自尊,认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既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他人。在学生被欺负或者做了坏事但改正后,我们不要再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要尊重他们、给予他们融入集体的机会。事件如果是发生在本班中,教师更要通过心理疏导,给他们跟大家沟通的机会,尊重别人人格,宽容改正的同学。对被打学生也要进行积极沟通,使他們能够宣泄事件带来的不良情绪,认识到被打被曝光不是他们的错,并加强自我保护、防范侵害。

将心理疏导应用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顺应学生心理成长规律。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缓解学生压力、解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人格,实现心理疏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7

一、公益广告的突出特点

“所谓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 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1]面向社会的广大公众, 公益广告形象地再现特定生活场景, 唤发公众的欣赏兴趣, 达到促进人们“善”的意识的觉悟、社会新风的形成和优良道德的传播的目的。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 它有着一般广告的共性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商业广告, 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内容选择上, 集思想性与时代性为一体

内容选择上, 公益广告集思想性与时代性为一体。通常公益广告内容短小精悍、立意高远、主题深刻, 内容来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凸显现象, 既贴近当前生活实际, 又回应了时代最前沿、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其宣传的是一种观念, 渗透的是一种思想, 反映的是一种现实, 针砭时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以此引起公众的强烈共鸣, 起到情感上的诉求释放。这既使得公众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精神上的享受, 又使得正确的观念得以传播, 新风尚逐渐形成, 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二) 表现形式上, 集创意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表现形式上, 公益广告集创意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公益广告是艺术和科技的统一, 巧用各种媒体技术手段, 完美地表达电视公益广告的主题和思想。通常其讲究形式、创意简洁明确、采取冲击力强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 令人过目不忘, 印象深刻。公益广告极其讲究艺术性, 避免说教式的宣传, 注重语言的文学性。这种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 使理性的内涵通过感性载体反映出来, 大众首先在感官上产生刺激, 继而心灵受到震慑, 从而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洗礼。

二、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

公益广告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 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传递的是优良的道德伦理、正确的社会规范、健康的生活理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符合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它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有益载体。公益广告内容简短、哲理深刻, 通过视觉冲击直抵人们内心深处, 最终令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种方式避免了直白的说教和赤裸的强制, 易于人们接受。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传播主流的价值观, 引导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文明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心的迷失、过分地追名逐利、人情冷漠、弄虚作假, 致使人们价值观扭曲。浸染于混乱的价值世界中, 人们的道德伦理取向亟待正确的引导, 而公益广告的本质在于传播主流价值观, 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导人们选择符合规范的道德伦理。

公益广告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其首要职责就是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传递人性的真善美, 通过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内涵表达, 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变。它宣传和褒扬优良的社会道德, 将价值观要素赋予感性的视觉或听觉当中, 以其流动的画面、富有质感的声音为载体, 吸引受众的注意, 引发受众的共鸣和遐想, 使受众在享受中接纳和认同其所传播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公益广告是通过其内容反映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主要包括明礼、诚信、节约、孝道等伦理内容, 而这些价值观又与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相匹配, 这种匹配刚好构成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易使这些价值观念被公众所接受, 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反思。通过这种对比、情景再现使受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到自身的价值观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 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规范。

(二) 传播优良的道德观, 维护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当前, 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横生, 频频爆发出令人震惊的不道德之为, 这种不道德需要一定的作为来改变和扭转。公益广告用文化自觉的方式, “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传播优良的道德观, 起到维护维护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的作用。

公益广告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希望用不同的视角, 通过警示、教育、引导、舆论等方式, 正确引导大众的社会道德观。在若干不良习性未形成习惯之时, 对大众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 旨在提升大众基本的道德素养, 使不良社会风气被约束, 推动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就是说, 为了减少或消除公众的不当行为, 促使社会能够长期良性运行, 需要一种有效而又合理的宣传方式来警戒、规范和指导社会公众。公益广告往往撷取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突出事件, 采用能引起大众情感共鸣的表现形式, 旨在要受众在欣赏公益广告的期间, 接受公益广告传递的信息, 受其影响有意识地自觉地规范自身言谈举止, 并最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这能达到个人优秀品质的形成和转变社会风气的“双赢”效果。

(三) 传播积极的人生观, 倡导助人为乐的行为选择

人生的道路与发展形色各异, 但是其共性都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在集体中、社会中不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并非是单枪匹马地生活, 总是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但这种助人为乐的作为不是与生俱来, 更不能一蹴而就形成, 而是需要一定文化的熏陶、人生观的引导。

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缩微艺术, 最大特色就是非盈利性, 旨在用短小精悍的故事, 或者哲理深刻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画, 义务的向人们传递出社会公益文化信息, 影响社会公众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 倡导人们助人为乐的行为实现。具有承载文化内涵和高效的传播模式的公益广告, 承担起了这项特殊的社会使命, 这一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大众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上的熏陶, 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艺术, 何种行为既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又利于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是说公益广告通过传播的价值观念, 倡导的行为规范, 以期促使受众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形成新的人生观, 进而保持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根本上促进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形成, 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三、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抓住新媒体的特点、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公益广告在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要实现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实现途径。

(一) 内涵上深化主题、突出创意

首先, 深化主题, 内容反映生活、紧随时代。公益广告题材广泛, 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的是与人们密切关联的利益问题、焦点问题。从其根本性上说, 反映社会生活、符合人们利益的作品才是最关键的。所以, 公益广告既要在主题的思想性、时代性、人文性上做文章, 挖掘提炼现实存在的具有广泛性的社会现象, 给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宣传, 做出正确引导;还要满足公众的道德审美需求, 立意上要追求真、善、美, 形式上通过图像、音响、文字等的巧妙组合, 以情动人、用情化人, 使公众在欣赏公益广告的过程中, 既能受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 又能促进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强化了公益广告的主题。

其次, 注重创意, 突出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公益广告最大的特色在于, 它能够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公民道德教育, 这种价值的实现使得公益广告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意水平。设计简洁新颖、艺术表现力强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较易获得公众理解和接受。一般说来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要做到:第一, 须以广告主题为轴心;第二, 须有艺术构思。二者协调发展方相得益彰, 只有着重注意公益广告的思想艺术性, 才能更好反映其主题, 并实现公益广告预期的设想, 即发挥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一则真正打动人心的公益广告, 在重复放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能效是不可估量的。

(二) 管理上提高素质、改善领导

首先, 提高素质, 明确播出机构和制作者的角色认识。公益广告起到传递正能量, 净化心灵和改善社会风气的作用, 其质量对其作用的发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方面, 公益广告制作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敏锐的洞悉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制作者, 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公益广告。另一方面各级电视台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和责任。其要意识到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媒体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各级电视台要依形势自觉主动制作、播出优质公益广告, 做到公益广告播出常规化、宣传制度化、发展常态化。

其次, 改善领导, 提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鉴于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的特殊功能属性, 引导公益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给予统筹考虑和鼓励支持。组织相关政府部门、播出机构、制作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各方代表研究分析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现状, 探讨促进发展的对策, 提出推进制作生产和播出的措施。同时要探索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的联合方式, 多渠道募集制作资金, 以解决公益广告因资金短缺而引发的问题, 更全方位地促进公益广告发展的不断壮大。

(三) 制度上完善机制、注重沟通

首先, 完善机制, 促进公益广告的良性运作和发展。1.设置独立管理机构。应调整现行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 使公益广告跳出商业广告的藩篱, 设置独立的公益广告管理机构, 避免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之间有争夺发展空间的较量, 确保公益广告发展的一方净土。2.完善播出机制。制定规章制度敦促各地方电视台按标准、足量地播放公益广告, 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频率, 形成常规化的播出制度。特别是推动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定期集中展播活动的开展, 造成宣传声势, 提升公益广告的社会知名度。3.健全奖励制度。据调查表明表扬和赞美可以使人更积极向上, 更有动力和干劲, 那么, 健全奖励制度, 定期通过综合考核在全国范围内, 公开奖励优秀作品以及优异的公益广告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 以形成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蔚然之风。

其次, 注重沟通, 增强公益广告的文化格调和效果。受众能否理解并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在于广告作品与受众是否达到有效沟通, 这也是检验一个作品效果的试金石。公益广告要从受众的心理机制出发, 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 确定作品的表达方式, 制作出促进作品与受众有效沟通的作品, 增强公益广告的文化格调和效果。这也就提高了个体行为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自我控制性, 实现让个体自主按照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要求有选择地涉猎、接受信息, 从而更主动地去认识、批判社会现象, 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马玉梅, 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J].学术交流, 2000 (2) .

[2] .宋玉书.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J].中国广告, 1997 (6) .

[3] .于雪, 谭陶, 陈雪.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及创意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

价值概念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看来,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 (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和人类社会进步 (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 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2]简言之,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依据不同标准, 从不同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按照价值主体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内在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价值。一般来说, 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 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个体塑造人格、个体思想行为, 激发精神动力, 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和进步造就能动的承担者和推动者。

二、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影响和学生自身特点两个方面:

1. 外部环境影响

外部环境影响主要有, 国际环境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存在薄弱环节等方面, 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意识呈现出了“四弱四强”现象, 即政治意识弱化, 集体意识弱化, 荣誉意识弱化, 敬业意识弱化;经济意识强化, 个人意识强化, 利益意识强化, 闲散意识强化。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就业难度加大, 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种现象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2. 学生自身特点

90后高职生陆续成为当代高职生主体, 其特点:经济上富裕, 关心天下大事, 兴趣爱好广泛,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责任观念比较明确。当前, 我国高职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在价值取向上基本是积极向上的, 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更加注重自我融入社会, 奉献与索取并重, 基本能够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但又比较强调自我, 重视实际。目前在高职生中常见诚信缺失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的主要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否得到体现, 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能否促进其价值实现。冀素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的辩证统一, 必须立足于主体。”客体参与实践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根本途径, 两者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灌输和有效地接受相结合。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采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式启迪人们的政治觉悟。有效的接受, 能使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思想然后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 教育者所掌握的知识是否丰富, 个人品质是否良好, 价值观是否正确,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看相对比较成熟, 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 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在以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这也势必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外在动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及相关理论为切入点, 分析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途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实现路径

价值取向是一种应然目标的设定, 它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表现为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程以及结果是否能够达到科学化、合理化以及规范化的要求。当前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已经趋于多元化, 尤其是各种思想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 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传播速度之快, 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深入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 以便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新媒体侧不断发展, 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不断增强

当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多元化, 这就要求当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特别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 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换句话说, 就是要“以人为本”。在当前环境下, 不能要求学生都必须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发展, 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个性, 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2. 民主化要求不断增强

当前环境下,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 学生可以通过各自喜欢的方式交流经验、发表看法, 因此,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要提倡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式”教育。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3. 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的出现, 使得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增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要顺应这种发展态势, 积极利用新媒体,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通过即时的互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一味的坚持原有的居高临下的方式, 不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总有一种价值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也是如此。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各种思想接踵而至, 但要时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定位, 我认为, 也要将其定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 每一个层面都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 必须要时刻胸怀祖国, 带头遵守社会公德, 并努力的锤炼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能力。无论社会思潮多么多元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1.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差异

在当前环境下, 为了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就必须尊崇“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不断研究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成长规律, 激发积极思维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从教育内同以及现实社会中去寻找真理。这种方式显然比传统的课堂灌输以及居高临下的说教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不断完善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对公民提出了要求, 对于大学生来说, 有其独特的地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教育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使得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起来, 并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过程, 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责任感。

3. 创新教育形式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应该积极的利用新媒体手段。大学生群体喜欢接受时尚新潮的事物, 同时又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使用量最大的群体, 所以,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站, 或者是制作成有趣的小视频, 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除此之外, 还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如果学生的观点出现了偏激, 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免出现不可控制的严重后果。总之, 高校要积极的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通过积极引导, 让大学生努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 要深入的分析当前的社会环境,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本文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期待其能够对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蹇千东.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87-92.

[2]何宇红, 郑永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09:13-18.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10

一、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一)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一词我国最旱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 人文也”。在传统文化中, 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1]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 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驱动力。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就是部队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重视人文关怀, 增强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因素。

(二)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首先,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即坚持教育人、感化人、鞭策人, 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其次,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是官兵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 官兵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强烈, 渴望能学习成才和建功立业。关注官兵自我价值的现实需要, 有效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转化作用, 能激发官兵参与活动的热情。最后,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是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石。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官兵, 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倡导人文关怀既是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高价值追求, 如果离开对人的关怀, 无论内容如何丰富、方法如何灵活,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深刻剖析

(一)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部分单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重形式轻实效。在调研和访谈中, 有的官兵谈到,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人文关怀过程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搞“花架子”多, 官兵受益少, 对“形式”想得多, 对官兵具体需要考虑少。 (2) 在人文关怀过程中未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人文关怀过程中, 部分教育者在存在开展工作搞“一刀切”现象, 用单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 忽视了官兵的个性发展, 往往过多的强调“统一”。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网络载体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很多单位网络载体的功能仅仅是发布通知、学习提醒、资源提供等, 没有让官兵从网上获得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对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部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大意义, 忽视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既缺乏对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深入思考, 更少有研究和探索。 (2) 部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的观念没有转变, 方法没有更新。“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一句话, 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但部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关怀的观念并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转变, 过分强调用自己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有个性差异的官兵, 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落后, 没能充分激发官兵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3)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制度不完善。从目前来看,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信息搜集和效果反馈制度还不完善, 没有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就很难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发挥持久性和实效性。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网络载体的有效运用存在不足。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形式多样, 是教育者有效实施人文关怀的“舞台”和“道具”。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单向地将这些网络载体作用于官兵, 既不能引起官兵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也没有很好地与官兵产生沟通互动。

三、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 提高对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人文关怀是促进官兵关系的和谐融洽的有效举措, 是顺利完成我军新时期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

首先, 准确把握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象的实际需求。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官兵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 树立尊重官兵个性特点、成长规律的意识。还应根据官兵不同职责、不同任务、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等特点, 探索分层分级分类的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指导体系, 为官兵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 正确认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于成绩, 各单位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共同研讨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形成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制度措施。对于问题和不足, 比如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载体建设、制度完善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薄弱环节, 应深刻剖析原因, 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部队全面建设。

(二) 更新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的观念和提高人文素养

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观念和人文素养对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施效果起主导性作用。

更新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的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充当“信息发布员”、“网络维护员”、“资料收集员”等观念, 转变强调群体、轻视个体, 强调共性、轻视个性的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定位、内容设置和方法选择等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官兵平等的思想。

提高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一要培养人文意识。要积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 主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二要拓宽知识面。主动涉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系统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善于用多学科交叉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三要提升理论水平。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做到“真学、真信、真懂”, 并善于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三) 建立健全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评估和信息搜集反馈制度

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工作。针对当前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原因, 应该建立健全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评估和信息搜集反馈制度, 保障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章、有序、高效地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强化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效果评估。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效果评估涉及到实施人文关怀的内容、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 可定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案例研究等形式开展。评估情况可以作为考核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人文关怀效果的原材料, 有助于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

尽快健全和完善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信息搜集反馈制度。有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效果反馈, 才能准确把握官兵的思想脉搏和现实需求, 也才能为制定实施人文关怀的具体举措提供有力保证。建立健全信息搜集反馈制度, 要坚持深入官兵生活, 广泛了解官兵的真实需求;要加强调查研究, 收集官兵对实施人文关怀的共性要求。

(四) 加强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建设

充分运用官兵喜闻乐见的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载体建设。一是推广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运用。“飞秋”、“腾讯通”等即时通讯工具深受官兵喜爱, 有利于教育者实时地掌握官兵思想动态。教育者可以用“网友”身份, 主动与官兵沟通交流, 将“面对面”的谈心延伸到“键对键”思想交锋和“点对点”的心灵碰撞。二是搭建平等互动平台。开设“小兵说事”、“官兵论坛”等平等交流平台, 并抓住官兵入党、学技术、考军校、改选士官等敏感时期, 深入网络开展“兵说兵事、兵论兵理”等活动, 营造问题大家谈, 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的民主氛围。三是开设心理聊天室。利用网络的隐匿性, 在网上开办“心理咨询室”、“网上悄悄话”等网页, 让官兵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 让官兵在畅所欲言中倾吐内心真实的想法, 用聊天室为官兵的心理疗伤, 使其成为官兵心灵的港湾。

摘要:本文阐述了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针对当前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表现, 深刻剖析了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重点探讨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缺失,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敏.浅析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J].湘潮, 2011 (09) .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11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人力资本人性的价值经济价值

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类通过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来不断的征服大自然,进而发展生产力,教育的目的似乎就只是单纯的为创造高科技文明,渐渐的迷失了关于人性的东西,也遗弃了教育是培养人的这一最初目的。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人的危机、人与自我关系的危机正慢慢的将人类推到生命的临界点上。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1999年撰写出《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并在“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民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能对科技做最有成效的思索角度就是人性的角度: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这样的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回到了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一、关于教育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育的人性价值

教育的人性价值是指教育通过传递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体自身身心素质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实现个体身心完善。教育的人性价值体现了教育的内在本质性价值。

(二)什么是教育的经济价值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由教育创造产生的对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经济收益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物质经济需求。

(三)教育的人性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通过传递生产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所以教育的经济价值强调的是教育对经济的外在工具性价值。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教育培养特点的人才,即教育的经济价值以人性的发展为前提,而教育的经济价值是人性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教育对人性疏离的主要表现

(一)经济对人力的要求导致教育对人性的疏离

教育经济价值体现为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从狭义上讲,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中为创造某种价值和组织绩效而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教育的经济价值就直接表现在开发教育对象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受这种经济要求的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在现实中远离了人自身的特性,出现了教育与人性的疏离。

(二)教育目的对人性的疏离

教育强调适应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首先,教育重视人的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体格的健全以及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训练,即着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的现实整体性决定了人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人的内涵远比这几个因素丰富。所以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只强调了行为规范、智力、体格的片面发展,以片面的目的取代全面的目的。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的现实要求构成我们科学教育的双重压力,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未能等到充分的培植和保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是没有成为民族的教育理念,更没有成为科学教育的内源性精神资源,这意味着我们的科学教育尚处于贫血状态,缺少内在的教育理念的支撑,现实的功用和外在的依据压倒了一切,使科学教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功利主义外在目的的泥沼中,并和传统的求功名的教育理念达成了内在的一致。其次,在一味的追求人才对经济的适应性过程中,教育以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程序制造出统一标准的教育成品。人被简单规定,被标准化、机械化,人性的个体性、整体性、具体性和独立性从根本上被忽视,人成了抽象的存在。这是以抽象目的取代具体目的。最后,现代教育强调各种社会品质的塑造,并把各种社会品质的提高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这种止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期待的各种品质的做法忽视了人的未完成性,更使品质成为了一种隔离现实生活的封闭性存在,结果导致教育中的好学生有可能不是一个“好人”不是一个生活中健全的人,教育没有完成教育中人的品质向现实生活中人的品质的过渡,以中间目标取代终极目的。

(三)教育内容对人性的疏离

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个人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19世纪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并深入到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后,人们也更想相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而不是古典的净化人的灵魂的知识。“这些才艺、艺术、纯文学以及一切组成我们文化之花的东西都应该全部放在打基础的教育和训练之下,它们在生活中占闲暇部分。”这样,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占了主导地位,人文教育退居教育的边缘。科学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非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培养了人的生活技能,但无法深入和触及人的内在精神培育,并从根本上改善内在状态;科学教育强调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而不能给人以完整的生活经验,引导人践行真实的人生。随着人类的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其结果似乎是使物质力量更具有理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却成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四)教育过程对人性的疏离

科学主义的浸染使教育过程在科学化、技术化和专门化的同时,从计划、组织到测量、评价都过度的追求标准化和技术量化,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要素组合而成的过程变得机械化和僵化,由此构成了一个远离真实生活的闭合体系。受远离人性价值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过程成了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的完成某些既定程序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这一生产线上的工具,扮演着确定的角色,服务于教学任务和要求。由于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忙于演示而学生则忙于看演示,师生信息的传递通过冰冷的屏幕来完成,人际之间的爱和温情逐渐的被削弱。教育听命于考试,学生听命于分数,家长听命于升学,最终导致人的创造性的毁灭。

nlc202309020359

三、教育的人性价值体现为教育对人的三个意义

(一)教育引导人去成为人

人不能仅靠自己去成为人,人需要不断的接受外在影响,这是由人的开放性所决定的。人最终又只能靠自己去成为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人去成为人,教育只能引导人的生成。教育引导人去追问自我,发现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体验并获得人生的意义。因此,人通过教育能不能成为人或者走向人的存在成了评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教育关注人

教育关注人不是简单的把人列为教育作用的对象,而是意味着对人性的关注,把人当作人,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具体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关注人也不是关注人的要素,而是关注生存在教育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

(三)教育不能限定人

每个人作为现实的整体总是独一无二的,人不等于社会性、生物性、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性,自我肯定、自我创造等的简单想加;人也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现实的人只是一个涵盖了德智体美等要素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以精神整合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复杂存在。如果教育试图在上述方面去限定人的“所是”教育就会限定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如果教育总是以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就会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育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可以引导人去认识自我,追寻自我,规范自我,提升自我。

四、人性价值的发挥对教育经济价值的直接意义

教育的经济价值需要人来实现。教育对经济的价值不是直接生产出有价值的劳动产品,而是通过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来生产有价值的劳动产品。教育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人对社会的作用来实现,而人力的形成则是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来体现的。

人的经济价值和人性价值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通过实践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社会也满足个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其个人价值,即人性价值。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削弱或忽视任何一方就是造成另外一方的削弱或没落。因此教育对人的经济价值与人性价值是共生共灭的,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性价值的支撑。

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人性充分体现。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多大都取决于教育培养的人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和创造的经济效益有多大,即创造经济价值的问题。个人人性发展到一个什么水平,个人自由、自主和创造性就达到一个什么水平,个人运用知识和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还有什么理由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冷落人性的价值呢?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学教育人性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的经济价值出发,更加注重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的人性价值。为此,我们我们要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教育观,发挥科学教育内在人性价值的作用,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技术,真正体现科学教育的“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俞文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斯宾塞.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195.

[5] 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5.

[6] 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7]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篇12

一、价值、需要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一)价值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性,反映的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在价值论中,外物通常被称为价值客体,把人称为价值主体,而价值正是在主体和客体发生关系时,因客体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主体的需要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实现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决定客体对主体是否有价值,即主体的需要时衡量价值的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即功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即社会价值,一是对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即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在不断满足个体的需要过程中实现的。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

(二)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其存在、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它反映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匮乏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积极行为的内在动因。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而形成的衣、食、住、行、性和自卫等方面的基本的本能需要,又有为了提高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而形成的社交、劳动、学习、文化、友谊、信仰等方面的高级的社会需要。需要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制约着各种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三)国内外关于需要的理论

国外的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基本层次[2]: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奥尔德弗[3]又提出了ERG需要理论,把需要分为三种: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成长的需要。美国麦克利等人创立的需要激励理论,提出三种新的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

国内研究者也对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例如孙宝志[4]等提出TGO理论,认为大学生的需要分为三类:成才需要、成长需要、服从需要。黄希庭等人[5]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提出十八种需要理论,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可分为6大类18种。

二、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及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年龄大多处于18-25岁的青年中期,这个时期正是生理心理急剧发生变化、生长发育迅速成熟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作为具有高文化程度的青年群体,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

根据黄希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需要结构问卷,该问卷把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分为六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发展需要、贡献需要。十八种即维持生存的需要、物质享受的需要、性的需要、秩序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求援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发展体力的需要、助人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奉献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

1、需要的层次性

需要的层次性是指人们的需要总是在一定物质文化基础上和社会条件下逐步产生和得到满足的,总是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从而体现出不同层次的需要,这是需要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需要的层次性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同样存在,不同层次需要之间的区分也很清晰。他们希望正常的生理需求能得到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他们要求加强安全保护工作,有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以保障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安全;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归属于一个组织和团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友谊和爱,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良好的评价。他们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希望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人成就得到充分肯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需要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需要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需要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随着大学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随着交往面的扩大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其需要的内容日趋丰富。

3、需要的发展性

大学生的需要的发展性主要是指大学生的需要结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需要本身看,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在一定时间满足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不满足,满足是相对的,不满足是绝对的。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当代大学生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以后,他们的目光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要求参加社团组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从时代的变化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事物、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大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即需要也是与时俱进的。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进一步提高学历的学生、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要求出国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

4、需要的矛盾性

大学生具有发展过渡期的特点,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又复杂的,因而在需要之间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是积极需要与消极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讲,积极的需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推动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而消极的需要,则往往导致他们道德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需要与可能的矛盾。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需要是无法满足的。三是需要层次性的矛盾。如有的学生只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只讲究吃穿、交朋友,而不重视自身学业与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只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而放弃最基本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转变期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社会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门做人的工作,对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就必须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关照其接受主体———当代大学生及其需要。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既然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和矛盾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彰显人文关怀的内涵,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不断推进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深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需要的特点,建立以需要为核心的激励式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需要和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表现,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需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需要,从需要出发对他们进行激励和引导,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条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加强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其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认识需要的层次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针对大学生的生理需要,不断完善助学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理需要出发,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保障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是针对大学生的安全需要,大力创建平安校园。应当把创建平安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满足学生安全方面的需要。

三是针对大学生的交往需要,积极搭建交往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开展真诚的、健康的、有益的交往,在满足大学生的交往需要的同时,促进大学生与教育者要求相一致的交往动机和交往行为。

四是针对大学生的尊重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实质是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其核心表现在对学生人格的高度尊重,对学生能力的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善于运性用表扬激励的艺术,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有效调动学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把大学生看成是人格上平等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对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要发展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为学生创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会,张扬学生的才智和个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学会与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与相处,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寻求自尊。

五是针对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加强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学业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高,重视属于自我实现范畴的成就和荣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称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六是针对大学生的贡献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助人和奉献意识比较淡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把科学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时刻心系国家、社会、人民,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创新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加强学生助人和奉献意识的培养。

(三)充分认识需要的多样性,系统全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区分各种需要,以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大学生的需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同一时期,往往有某种需要是其主导需要。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分析学生现阶段的主导需要是什么,次要需要是什么,从学生的主导需要入手设计工作方法,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只要学生的主导需要解决了,其他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四)充分认识需要的发展性,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的发展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需要变化规律,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开展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具有渐进性的特点,高层次需要成为行动的驱动力,是以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因此,按照这一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先解决学生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等问题,然后再着重解决交往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和贡献需要。根据学生需要的变化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五)充分认识需要的矛盾性,科学有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成熟阶段,自身需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关键是认真研究大学生需要的矛盾所在,分析矛盾成因,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让大学生在多种多样满足需要的选择中作出与教育者期望相一致的选择,放弃与教育者期望不一致的选择,并不断增强教育者主导需要与学生内在需要的一致性。一是要充分理解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想法和做法,在理解尊重他们的前提下,正确引导、纠正他们。二是要关爱学生,在关爱他们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关爱别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三是要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脚踏实地,扬长避短,你不断战胜自我。四是尊重学生。积极提倡人文关怀,让学生的生命自由成长,关注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让学校成为他们幸福的精神家园。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需要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应该认真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变化,为我所用,正确引导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及其需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更加充分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加充分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4]吕厚超, 常雯.大学生需要现状的调查研究[J].心理研究, 2008, 1, (03) :87-92.

[5]黄文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5, (30) :300-303.

[6]殷国伟.论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与思想政治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2, (06) .

[7]邹邵清,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新论[J].思想政治教育, 2009, 11:37-40.

[8]董来民.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与动机浅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9, (03) .

[9]石培新.对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22-24.

上一篇:Excel逻辑函数下一篇:广播媒体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