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价值观教育

2024-06-21

政治价值观教育(共12篇)

政治价值观教育 篇1

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专业素养, 更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本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 在工作中发现,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决定性时期, 尤其凸显在大二、大三阶段。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不仅要看学生学习成绩或智商的高低, 还要使学生达到智商、情商、灵商 (价值观、是否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方面均衡发展。也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学生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恩格斯曾说过:“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与时俱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时代特征, 根据时代要求, 塑造合格的人才。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从一般意义上讲, 价值观就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值得“保护”、“尊重”、“重视”的看法和理解。价值观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 反映人们深层心理特征的, 可以解释个体行为差异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外, 其本身还是一个复杂概念, 存在复杂且变化的结构。价值观在形式上属于人的主观意识, 在内容上则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 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晶。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向导的作用。也就是说, 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 决定了大学生的历史地位和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通过报纸、网络、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取大量信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是务实的, 在完成自己课业要求的同时已不满足于课堂, 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及拓展知识面, 开阔视野, 了解社会, 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适应竞争。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高校教育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集体生活的大学生们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 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 总体上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 崇尚个性, 我行我素。自我期望值高。对待未来的发展, 更多看重收入待遇, 看重施展才能的机会。目前大学生中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等现象正是他们为了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满足社会需要, 适应社会要求的体现, 然而, 大多数学生的成材动机只是为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而忽视了国家需要, 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2. 崇尚实用主义的倾向。

实用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流行很广的思潮之一。实用主义作为一种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思想, 不仅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 而且在美国的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门的开放, 市场经济的实行, 对实用主义的研究成为重点, 实用主义思潮在社会中, 尤其是在大学的校园里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不否认实用主义的优点和它的精华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小看它的负面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实用性价值观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值得警惕的是对各种物欲的顶礼膜拜, 已使得实用主义的负面思想逐渐在部分大学生中渗透。

3. 心理素质差, 抗压力能力弱。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 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竞争机制的导入,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文化因素、传媒因素、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家庭隐私以及校园内部因素等客观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活跃、更复杂。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 对大学生更是如此。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也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工作核心, 以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工作重点。因此, 应以下几个方面为主要途径。第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群众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应该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实践方式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群众观, 增强报效祖国、热爱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当今国际竞争的复杂背景和发展态势, 有利于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实际现状, 有利于认识大学生个人的潜能价值, 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倡导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 在学校中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创新精神。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开展创新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同时, 能够将历史经验与实践相结合, 与时俱进。第三,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奉献社会, 锻炼刚毅的品格。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 建立学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利用好寒暑假,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从统一组织活动到自主参与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甘于奉献。第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专业学习、择业择友、学生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根据当代大学生“80后”、“90后”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学知识, 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在当今价值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 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 能够深层次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 应当与时俱进, 加强理论研究与学习, 在不断强调大学生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并为培养出具备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不断努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价值观的意义, 剖析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实用主义倾向、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 浅谈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表现, 并结合得出的结论总结出什么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价值观及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价值观教育 篇2

一、何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们获得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作用和责任,认清环境形势,树立环保意识,保持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1.1形成生态意识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诠释,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形成一种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要知道,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一定要抛弃“人类中心说”的思想,停止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开采和浪费的掠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矫正“人类中心说”的思想,正确引导人们形成生态意识,这样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才能得到长久的保障。

1.2强调责任感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帮助。人类具有对生态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保护生态平衡的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可以使人们形成道德和生态责任感,着重强调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从而养成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道德情感。

1.3注重整体利益

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地球是人类责无旁贷的责任。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应该从个人功利性转变成多元互惠性,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利益,国家之间要树立整体利益观念,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生态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法,谋划全人类的幸福远景。

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类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与最终归宿。一旦被教育对象接受了生态价值,合理构建完善自身的心理结构体系,并且能够长期保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态价值的真正意义才算得到彰显和体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又该如何实现?

2.1提高生态意识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自然资源有限。如果人类不加以好好合理利用,迟早有一天这些资源都会枯竭殆尽,而自然的有限性也决定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和人是仅仅绑在一起的。因此,人类要自觉提高生态意识,保持资源危机感,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尊重和敬畏自然、爱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长久地共存下去。

2.2强化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要求人类必须承担起一种对自然保护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必须行使责任义务,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二是人类本身应具有一种对自然以生俱来的的内疚感和责任感。至今为止,地球上的许多资源、物种由于人类的滥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灭绝,极大地打破了自然的平衡,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生命。

2.3构建可续持发展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在生态层面而言它又是一种道德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道德公平观,代表了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祝福和心愿。可持续发展观,还是一种整体道德感。环境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挑战,这种特殊关系要求我们维护好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加强合作,为全人类的生态家园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政治价值观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政治教育 社会价值观

一、引言

教育问题,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长久议题,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教育为传承和延续。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说,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传承与发展。反观历史,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重要。而在新时代的中国,学校教育的作用已经占到了绝大部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多地体现在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初高中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有重要影响。新课标下的学校政治教育,要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人群的特征而随之改变。本文将从新课标教育特点出发,通过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比较,结合学校当前的政治教育现状对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社会价值观提出建议。

二、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思维感官上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者抉择,也与人的思维价值取向。人在面对不同事情甚至是重要选择时,可以体现和塑造价值观。简单来说,世界观是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了解,价值观则是我们在不停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的认识。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不同的出发点有不同的选择,是个较为主观的论点。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从近代学校教育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历程看来,学校从最初的私塾、学堂到现在的从幼儿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系统。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某一种程度上說,西方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而我国从一胎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数量增多,从现在的90后、00后的思想状态上来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分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有了不同。

在过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起绝大作用,直到成人,这种价值影响和人格塑造依然有强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具有延续性的。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规”、“族规”一直流传下来,这对弥补我国古代法制的不足、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在现在,我国的法制社会正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弱化,学校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价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现状

目前的学校政治教育改革可能只是流于表面,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并未触碰到教学的实质。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学生和老师的配合,新课标对政治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难题。如何创新性地将社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里,如何通过新课标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反馈是对新课标下政治教育的直接评价。因此,应该重视高中政治教师自身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

其次,高中的政治课程安排上处于一个劣势地位,这从根本上让学生和教师对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学习的重视度不够。高中政治课程数量不多,而且容易受到其他科目课程的“借用”和“占用”。这直接导致了高中政治教育的地位受到挤压,从而影响其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自然学生不会引起重视,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冲击。

四、新课标下的政治教育

新课标,是对以往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将素质教育放到教学的重心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的新型教学标准。新课标下的政治教育应该从以下几点作出改变,以期配合社会价值观的教育:

1.提升政治教学的地位

提升政治课程的地位,不一定要增加课程的数量,但一定要保证政治课程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质量。政治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创新,不要以考试为目的,弱化应试的目的性。课程内容上要权衡知识理论与价值倡导的比重,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播和社会价值观的倡导。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知识性,政治课程更应具有人生意义。

2.更新政治教学的理念

政治教学的理念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的目的,政治教学不再以应试为目的,教师也应积极响应新课标的改革需求,对自己的教学素质进行进修和提升。教师要认真思考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重新设计教学安排,更新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抛弃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方式,重视学生的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综合能力。

3.改变政治教学的方式

政治课程以时事为新,教师不仅要在传授基本的知识点和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要联系实际,引入现实实际形势教育,诱导式地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讨论,结合政治基本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此同时,让学生可以与学校外的社会更好地接轨,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历史教学让我们知道过去,政治教学可以指导我们认识现在,结合二者方能走向未来。

4.运用创新的教学工具

新课标下的学习,注重教学的品质和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感受和上课体验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因此,政治教学也应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培养大家的对政治的热情。新型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元化的多媒体、数字讲座等形式,都是对传统课堂和传统教学里只有黑板和口授的革新,也对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有极大的帮助。老师应该主动学习新型教学工具,熟悉掌握不同的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结合具体上课内容,安排教学计划。

四、结语

高中的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培养联系紧密,新时代下学校教育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容推辞。新课标的提出,不光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有所突破,在倡导社会价值观的方面也应起到作为政治课应有的目的。因此在新课标的积极倡导下,高中政治课要乘此改革,创新教学途径,更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教育事业和社会和谐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盛济.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单元“综合探究”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5)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篇4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对其进行分析。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理解,田霞、李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可以从价值生成的逻辑根源与价值生成的历史根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逻辑根源包括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存在。同时还需要明确两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逻辑根源事实上是形式根源,它以历史根源为质料或内容。这一点也是由人本身的存在决定的。第二,逻辑根源与历史根源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全部根源与根基。”(1)闵绪国则将人的社会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2)项久雨在《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中指出,在价值主体的利益、物质利益原则、实践活动共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得以生成。(3)从上述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作用性和有效性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体现的。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研究

价值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它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是一种关系范畴,如何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如何体现它的有用性,首先我们应准确把握它的准确含义。目前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冯达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性——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4)沈晓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5)李江凌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表述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利益需要,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6)目前,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出发,对其给出了一个比较权威性的界定,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7)根据上述观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加以引导、教化,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价值形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其价值形态的表现形式则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依据项久雨教授的划分,将其分为:一是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二是按性质作用分,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三是按效果显现分,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四是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五是按价值主体分,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别的学者是根据价值内容的不同,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为解读、协调、导向、发展等价值。(8)

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客体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9)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内化、外化、反馈调节的循环过程来实现价值。我们主要从实现的条件和途径以及规律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4.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条件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条件,二是“物”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是以现实社会中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作为根基。人的条件就是指教育者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以及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就“物”的条件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和优化,以合理、合法、有效的教育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来达到实现教育的目标。同时,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并力促其优化,比如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种教学设施条件、各种相关的组织机构、校园建设条件等,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有效的转化。

4.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能否促进其价值实现。冀素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的辩证统一,必须立足于主体。”(10)唐晓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惧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树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项久雨教授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接受、整合、内化、外化的相对完整的过程。同时,他还认为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不能单一地将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忽视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两者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再次,科学合理的灌输和有效的接受相结合。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式启迪人们的政治觉悟。有效的接受,能使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思想然后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最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进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所掌握的知识是否丰富,个人品质是否良好,价值观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看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对我们以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势必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含义、形态、实现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这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 篇5

【提示】本文仅提供摘要、关键词、篇名、目录等题录内容。为中国学术资源库知识代理,不涉版权。作者如有疑义,请联系版权单位或学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灵魂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在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和崇尚纲常伦理的氛围中孕育出的中国传统医德,不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一种职业道德,规范了医家在行医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中国传统医德内容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对祖国传统医学德育内容的探析。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医德的起源及其发展;传统医德的内容;传统医德的教育方法三大方面。医德的历史从医德的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内涵的进一步扩充和深化五个时期来阐述,结合历史年代来分析每个时期医德发展的变化,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接着传统医德的内容从: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不图名利、清廉正真的道德品质;谨慎认真、不畏艰苦的服务态度;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行医思想;虚心好学、精究方术的学习作风六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医家高尚的医学道德。最后传统医德的教育方法则从:严格择徒、身教师范、著述传授、满师传统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历代医家在医学道德的传承上所利用的方法。中国传统医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医务人员的道德思想起着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中国传统医德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传统医德是重要的文化源:传统医德提供给医学生德育文化的营养,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延续下去。其次是传统医德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启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医学生做人道理上的启迪;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的启迪;给医学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启迪;在培养医学生科研精神方面的启迪。再次是借鉴方面的价值,借鉴价值主要从传统医德的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来阐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最后是净化价值,主要体现为:传统医德的德性价值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既然中国传统医德有这几方面的价值,医学院校就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德的价值作用,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首先要从医学典籍和古代历代医家身上挖掘丰富的德育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医学教学中突出医德教育: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并且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渗透医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在临床实践活动中也强化医德教育,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其次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把《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纳入必修课序列,改革其教学方式,增强其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营造浓厚的医德文化氛围,强化环境育人作用,并开展一系列以优秀传统医学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校园活动。最后,医学生应该古为今用,通过以下几方面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医乃仁术”的行医境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医学历史的传承,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深化“仁爱救人”的人本思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端正“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德;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名】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目录】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摘要6-8

Abstract8-10

前言11-1

3一、绪论13-17和意义16-17

(一)研究现状13-16

(二)研究的目的(一)中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概述17-25国传统医德的起源及其发展17-2017182、医德的形成时期17-184、医德的完善时期18-191、医德的起源时期

3、医德的发展时期

5、医德的内涵进一步的扩充和深化19-2020-2

3(二)中国传统医德的内容

2、不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20-21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21服务态度21-22223、谨慎认真、不畏艰苦的4、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6、虚

5、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行医思想22-23心好学、精究方术的学习作风23方法23-252

4(三)中国传统医德的教育

2、身教示范

三、中

1、严格择徒23-243、著述传授244、满师传统24-25国传统医德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传统医德是重要的文化源25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525

25-301、中国传统医德是传统

2、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1、中

(二)传统医德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启迪25-27国传统医德在医学生做人的道理上的启迪26德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的启迪26学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启迪26-27培养医学生科研精神方面的启迪27的育人方式方法27-2927-282、中国传统医

3、中国传统医德给医

4、中国传统医德在(三)传统医德可资借鉴

1、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借鉴

(四)传统

1、中国

2、在教育方法方面的借鉴28-29医德净化心灵,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29-30传统医德净化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292、中国传统医德教育

四、医

(一)要

1、要充分挖掘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29-30学院校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德的价值作用30-38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医学丰富的德育资源医学典籍中的德育资源30-32含的德育资源3232-3

430-

322、要充分挖掘历代医家身上蕴

(二)在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医德教育

2、在1、教师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33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内容33化医德教育33-34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

(四)(三)完善规范课程设置3

434-36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医德文化氛围学文化氛围351、创造良好的医

2、开展以优秀传统医学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校园活动35-3636-383636-373737-38

(五)古为今用,培养德术兼备的合格人才

1、树立“医乃仁术”的行医境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强化医学历史的传承,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3、深化“仁爱救人”的人本思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端正“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参考文献38-42

致谢42-43

政治价值观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和谐社会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长期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始终围绕着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展开,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使有些内容中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也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培养大学生成为“生态人”的效果。

一、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让受教育者知晓生态的重要价值,让受教育者了解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准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

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马克思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对人们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他人、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分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和滞后性,是影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原因,应该不断发展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四个方面,有关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微乎其微,虽有所涉及(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解读,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但并没有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以及现代哲学、伦理学、环境教育学等方面科学的方法与成果,并没有形成针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完整的教育内容。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在和谐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凸显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强调当前和谐社会加强大学生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针对现状的分析,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现实客观依据。因此,关于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分别可以从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内容、改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方式以及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优势三方面来进行。

当前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得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内容来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关于生态基本知识、生态意识、生态型教育内容等方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思维,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一,生态基本知识

加强生态基本知识的灌输。一是生态知识的普及。当前在缺乏生态科学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产生足够的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其实也是人们在了解生态问题后所获得的一个理性态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学生普及生态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法律法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等重要内容,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之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们为了克服一系列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由征服、支配自然向与其协调发展的转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将资源观、经济观、消费观和道德观的教育相结合进行。要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不能仅仅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要统筹兼顾,特别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之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树立“绿色经济”的观念。

第二,生态意识

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思想、有主见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以使教育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观念上,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一个社会,其公众的生态意识的高低,是反映这个社会生态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这也是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的关键。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因此,要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首先就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其次,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要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摒弃旧有的发展模式,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再次,要通过扎实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的教育,使之真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负责。

第三,生态型教育内容

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必须拓展生态型教育内容。具体来说: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突出生态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殊优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这些公共必修课是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第三章中提及要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五章社会公德提及了保护环境,教育者均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法律部分教学中要注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宣讲,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来强化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赋予生态价值观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基础,能使生态价值观教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任福全,王扬.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1-75.

[2]杨然.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1:91-92.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

人类文明迄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现正向生态文明迈进。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但也遇到了空前的生态危机。新一轮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环境力的竞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环境问题已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国性、整体性演变;环境问题不再是边缘问题, 而是成为制约发展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障碍;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为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即牺牲环境求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冰冻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 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历史上一些文明古国的衰亡, 都同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息息相关。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与智慧。

当下, 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所导致的。因此,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了要用法律法规约束之外, 还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们的思想, 帮助人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 面临自身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 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 除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外, 还可以也应该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重视其生态教育价值的创造, 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发展。”[2]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 拓展了研究空间, 开阔了研究视野, 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创新, 标志着人类本质的回归与主体境界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一种发展性价值, 是随着近年来生态危机的出现, 生态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后才出现的, 因此其内涵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理解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前, 我们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涵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就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 从主体角度可以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又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形态。长期以来, 人们侧重于社会价值中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 而忽略了生态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 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 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建立在“生态的价值”基础之上。即要求生态对于人这个主体有意义关系。生态价值表现为生态的资源价值、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社会政治价值等。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价值”, 这个价值直接作用于生态, 维护生态平衡, 纠正生态平衡。这里对于生态的价值, 生态是作用对象。这个价值可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维持生态平衡或纠正生态失衡为正价值;当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无所作为时为零价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只重视经济、政治、文化价值, 其生态价值为零;早期资本主义和我国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人征服大自然时, 取得了经济、政治价值的辉煌, 其生态价值则为负值。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创造的, 实现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保持和改变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所蕴涵的思想政治道德为教育对象所接受, 内化为他们各自的稳定的心理结构, 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 其生态价值才能由潜到显, 获得完备的实现形态。第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的主体是人, 尤其是作为类主体的人, 而不是生态。

因而, 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内涵, 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 才能逐步缓解我国的生态危机。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在于使生态意识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对人们进行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 从而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 从而树立生态意识, 为调控生态平衡, 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采取积极的对策。

第一, 帮助人们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强烈的生态意识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千百年来,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主要存在的是一种“人类中心观”, 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征服者, 自然界的一切必须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 人类对自然拥有绝对的使用和开发权, 认为只要对人类有利, 对其他存在物所采取的任何掠夺行为, 都是合乎道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纠正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帮助人们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 了解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一名成员, 与其他成员之间只能是和睦共处, 爱护与关心。同时还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合理的思想, 避免“人类中心论”观念的负面影响。唯有这样, 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才能得到连续绵延和可靠保障。

第二,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为走出生态困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除了制度的保证外, 还需要法律的支撑, 更需要道德的约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使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统一起来, 道德责任和生态责任统一起来。一方面, 学校和社会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教学, 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另一方面, 思想道德的教育又可以赋予生态学和环保知识以道德的意义。它培养人们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 使生态的责任感深入人的心灵并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操。

第三, 帮助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人类的精神文明层次不断得到提升, 使他们能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克服自我的近视和短视, 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抛开既得利益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其预警防范功能, 并遵循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持续性原则;共同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 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 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第四, 帮助人们树立整体利益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全球意识, 确立整体利益意识。因而在价值观上必须由单向功利型向多元互惠型转变。人类是一个整体, 全球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浪潮。当今时代仍是一个民族国家林立的时代, 社会主义中国要发扬大国风范, 毅然承担起共同维护人类社会家园的责任, 并与其他国家一起携手联合, 共渡险滩。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类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与最终归宿。生态价值只有被教育对象所接受, 内化为他们各自的稳定的心理结构, 外化为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 才成为一种真正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 而灌输和接受是其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目前,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其如何帮助人们保护生态资源、节约能源、形成生态文明观念方面, 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1. 加强生态教育。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的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保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加强生态环保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

2. 加强法制教育。

特别是要加强生态法制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社会主义的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法律意识, 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 特别是不要因个人、单位和地区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 坚决推动和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

3. 开展生态科普活动。

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 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集生态教育和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4.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组织公众参与城镇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活动, 培育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总之, 在新的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 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 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在我国牢固树立起来, 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因此, 只有不断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才能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者系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归根结底是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一种发展性价值, 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基础之上, 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 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主要表现在:帮助人们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帮助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整体利益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类认识和创造其价值的目的与最终归宿, 而灌输和接受是其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生态文明,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青年报, 2007-10-25 (02) .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研究 篇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出发点, 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因此,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 要受到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的限制, 这就是“人的自然的本质”[2]。因此,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强调自然界对人、人类活动的前提性的基础上, 又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对自然的能动性。人和动物不同, 可以借助自己的意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促进自身的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三大生态危机, 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 形成了相互反馈并促使彼此更加恶化的循环。人口数量过大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迫使人类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由此必然导致更多的资源损耗、更大的环境污染和更多的能源消耗。这种状况超过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时, 就会出现生态危机,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人的行为总是受其背后思想文化的支配和影响, 因此要摆脱生态危机, 校正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 就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行为模式。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通过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帮助人们建立新的生态价值观, 促进生态文明的高度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哲学视野中的价值是表示客体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所存在的效益关系, 而生态价值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态的价值, 即指生态所具有的价值;二是生态性价值, 即人从事对于生态有价值的活动来满足生态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是从第二层意思来理解的, 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的生态思想和行为, 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其内涵包括三方面: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来源于价值客体———生态环境。对人类来说, 生态环境的价值表现为生态的资源、审美价值等,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形成的基础。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取决于价值主体———人的需要。当前,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使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越来越强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 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感, 满足价值主体整体和长远的生存发展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形成的前提。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于价值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涵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生态伦理道德的接受, 不仅要内化为他们稳定的心理结构, 而且要外化为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行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形成的途径。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等生态危机, 我们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 进行生态文明的意识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 使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政治价值观教育 篇9

1. 贴近生活实际

贴近生活实际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一大新常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时势, 更多地了解社会、走进生活, 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贴近生活。近年来,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素材正在逐步从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走出来, 开始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用贴近生活的鲜活事例引发学生的共鸣, 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其次, 思政教育手段贴近生活, 传统的思政教育就是通过课堂进行的, 效果甚微。目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步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思政教育, 同时还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 进一步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贴近生活。现在高职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更加注重强化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必会接触的各类道德思想观念, 给予正确的引导。

2. 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实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大新常态。高职院校学生有自己的实际和特点,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 只有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心理实际。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 其心理发育已经较为成熟, 能够接受较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确实根据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在不断调整相应的教育内容。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学习实际。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同于普通高校, 更加贴近社会工作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因此向职业规划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做适当的倾斜。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需求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适应社会等方面。

3. 贴近高职院校发展实际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承载体, 也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渐贴近学校发展实际, 开始更多地从院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出发, 并逐步强化其中的积极影响因素。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开始逐步加入对院校未来发展的考虑, 从长远角度出发建立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长期稳定地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校现状。较之以往思政教育脱离院校实际, 教学展开空洞无味相比,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注重学校的文化和实际发展情况, 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 思政教育更加贴近院校的相关制度。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与院校部分制度规章存在一定的矛盾或冲突, 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落实。近年来, 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转变思路, 主动贴近相关制度进行设计, 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树立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培养目标, 就是为相应的岗位培养优秀的技能和技术人才。优秀的技能和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有助于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有助于培育社会强大的精神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有助于培育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部分内容及目标上来说是相同的, 可以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意识。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完善和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体系

教育的精髓在于树德育人, 值得注意的是, 树德优先于育人。即先树德, 再育人。这与古代不立德行无以育人的教育思想是相吻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树立高职院校学生德行的有效指导。具体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 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使其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以便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使其理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的伟大意义。进而在学习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与人相处的自身行为约束, 即基于诚信, 友善待人。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特别是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时常会出现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高职学生的引导,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 促进全面发展。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背景下, 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近,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紧扣社会脉搏, 符合国家未来发展及社会需求。具体来说, 首先, 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地位, 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并围绕核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其次, 在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诸如诚信,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品质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最后,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重合的时候, 思想政治教育就该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出发,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情构建相关教育内容。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关乎教育成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才能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将想要传达的思想传达进学生心中, 得到想要得到的教育结果。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 深化其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这可以通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展或一些其他形式进行, 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足够的了解。其次, 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人物事迹的直接接触。比如对于各级别的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带领学生和这些人物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事迹, 体会其所表现的优秀道德品质。再次,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以此检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运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或是机构进行实践, 通过接触社会、走进企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亲身感受, 在领悟中得到同化和教益。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应该被用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可以作为标准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进行检验, 并提出适当的整改意见及方案。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 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可以使其更加贴近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 为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证。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职思政教育, 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成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现状及重要作用入手, 简要分析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高职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思政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程迪.对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32)

政治价值观教育 篇10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诚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价值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融入, 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微观上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诚信价值观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倡导诚信价值观教育, 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 赋予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的时代内涵, 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发, 对于该学科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上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倡导诚信价值观教育, 在提高每位中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基础之上, 推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建设, 从而提高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诚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探析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 课堂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部分, 在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 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出了明确的三维目标规定, 并提供了具体的可供教师参考的教学案例。但对于课外活动的内容规定、要求和案例参考却相对较少, 只是简单介绍了课外活动形式。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于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 要加强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教育, 应当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部分课程有机结合、有效衔接, 才能全方位的使学生接受诚信价值观地教育, 并使诚信价值观在学生成长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将诚信价值观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诚信价值观教育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来自于课堂教学, 为此, 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课程中渗透诚信价值观念, 将诚信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例如, 教师在讲解高一政治《经济生活》这一册中的有关企业经营和市场调控的缺陷时, 教师可搜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 由于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所导致的企业、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受损的案例, 让学生从不诚信的后果出发, 思考诚信缺失对整个人和企业, 甚至是国家和社会所造成的重大伤害, 再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使自己成为一个信守承诺的中学生。这样一种基于教材内容, 从具体的现实案例出发, 引导学生从后果中探寻原因的课程设计模式, 就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得诚信的价值观念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 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念。又比如, 教师在讲授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版块中, 有关“意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人生价值”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将诚信价值观与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相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正确意识对实践产生的积极作用,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诚信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传递诚信价值观, 除了在课堂教学方面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外, 教师还应当在课外活动方面开发更多有关诚信价值观的课程资源。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其所能够发挥作用的方面也是有限的, 相比较而言, 课外活动对于向高中生传递诚信价值观这一历史使命来说, 更具有实践价值。因为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例如,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一起收看有关诚信价值观的影视节目, 在学生观影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影片中的所悟所感, 最后再一起总结影片感想, 展望未来。又比如, 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各自所在的教学区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对当地的诚信模范人物、商贩、企业进行采访访问, 因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 对于教学来说, 最具有现实说服力, 也最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用身边人, 身边事达到对学生的诚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 笔者还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与诚信价值观相关的小论文比赛、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 进而促进诚信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传递。

摘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 是与爱国、敬业、友善相辅相成的, 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观念, 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 也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部分的有效衔接, 帮助高中生树立和强化诚信价值观, 使诚信价值观成为引领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价值观念之一。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诚信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时伟芳.高中思想政治课诚信价值观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5.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价值

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必须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进行界定,以此为依托,价值探讨才能科学、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科学内涵

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我们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就必须首先对自我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

当前对自我教育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的理论探索。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自我教育概念繁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方法说。大多数学者把自我教育当作一种方法。即认为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

活动说。有的学者把自我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活动。祖嘉合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反省说。这种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理性思考水平;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径,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为此,自我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反省的开展。

过程说。有的学者把自我教育看作一个过程。赵超凡在《简明政治教育辞典》中指出“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自身修养,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克服错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对立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客体则是统一的,即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既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又作为自我教育的客体。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主性就是说自我能够通过独立的和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自由作出决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即教育对象可以独立自主地确定自我教育的目标;教育对象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取舍和筛选;教育对象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对自己进行自我控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为此,本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界定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通过思想矛盾运动,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品德向正确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对自我教育的价值有许多研究和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他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

1.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的目、任务所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其中自我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主体性”,是一个自觉的存在,具有选择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引导人们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消极的、被动的地位,把教育客体看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为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用自身的理想、情操、知识去教育、影响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思考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并在反省自身的思想道德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并付诸于行动。可见教育者的外部的作用必须经过教育对象的认同,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见,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外部的社会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规律和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所背离,不利于激发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在现代社会,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迅速觉醒,渴望摆脱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自我发展。为此,随着教育客体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激发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开展学习、研讨,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体现了教育对象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培养了教育对象的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到实处并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3.自我教育是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内在需要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因素影响的结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完成的,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教育对象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即一方面,教育对象在接受外部影响时,总是比照其原有的内部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对外部的影响进行审视,产生出关于外部影响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断改组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形成新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或确认、接受外部影响,将其纳入原有的内部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成为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排斥、拒绝外部的影响,坚持自己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可见,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教育对象在外部影响作用下,经过自身的体验、领悟、选择、实践等一系列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教育对象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最终要由其自身自觉地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任何人不能替代或强制。因此,要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离不开教育对象自觉、主动的修养和锻炼,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参考文献】

[1]张彦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黄朝晖.论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4]郑新安.论自我教育的内动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篇12

关键词:公益广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随着社会精神需求的发展,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加强对社会群体和个人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授课式的传播方式上了,在科学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娱乐媒体的广泛发展,公益广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传递的一项重要途径。通过媒体进行公益广告来传递正能量,对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公益广告的概念

公益广告是一种非商业性的广告,它是一种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新型的大众传播模式,旨在弘扬和推动社会发展所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质,弘扬社会主流意识的一种传播形式。公益广告是广告众多形式之一,商业广告进行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获得利益,其目的是盈利性的,而公益广告则与之相反,它主要是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2 公益广告的特点

(1)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公益广告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公益广告在传递的内容上有着明确的目标,针对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的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创意,形成一种既直观又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信息传递,引导社会群体积极关注,并对观众的心理进行渗透,引起公众产生共鸣。具体的说,公益广告在其目标价值的导向性上体现出倡导社会新风尚,矫正社会歪风,提醒和警示不良风气,向社会公众传播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2)较强的服务性。公益广告与其他广告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其服务性,公益广告是非盈利性的广告形式,旨在满足社会群体的需要,传播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倡导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事业的向前发展。这些都是不以赚取社会财富为目的的,具有较强的服务性。

(3)直观的教育性。公益广告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公益广告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在精神层面、思想领域里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公益广告并不是采用简单的说教的方式进行,而是采用比较直观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4)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意。广告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同样,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公益广告同样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艺术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广告创作讲究的就是创意性、新颖性。公益广告在创作理念上紧紧跟随着时代主流意识的发展,同时又遵循着广告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即创新性,因此不仅满足受众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社会道德的要求。

3 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公益广告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直观的图画到生动的视频,都在宣传着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价值需求和伦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公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公益广告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传播方式,公益广告对于社会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尽管,广告在传播思想道德观念时采用的方式或是无声的视频、或是抽象的图片、或是没有文字说明,都在表达着某种观念、思想,体现着某种价值要求,在人们接触公益广告的同时也在对其有蕴含的某种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和认识。

3.2 促进文明社会的发展

公益广告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它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的反映和再现,倡导或警示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摒弃不良道德观念或生活习惯;另外,对于社会生活中优良的社会品质进行积极发扬,弘扬社会主流意识,推动全民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向榜样学习。

3.3 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公益广告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样一种广告宣传就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缺失、人格缺陷、人与人关系冷淡等现象进行的一种警示和规劝,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观念、意识层面对这些社会群体进行疏导和教育,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优良的社会风尚、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宣传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一定意义上公益广告促进了社会生活中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帮助人在社会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身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社会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从而真正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4 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优化

公益广告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传播主流社会价值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来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深入实际、创造价值。公益广告是对现实生活的现象的反应,其创意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创作者只有深入到社会生活实际中,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和典型问题,通过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同身受,并用正义的道德评价和观念去审视社会生活,在创作中反映现实生活,引导人们思考和判断,最后产生共鸣。

(2)注重满足社会需求。公益广告主要是来源于社会社会中的优良品质或是不良现象,体现着百姓的生活现状。公益广告的主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大众生活,着重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公益广告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提高社会大众的道德观念和素养,因此,公益广告的产生也要符合大众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倡导什么、反应什么、批评什么都需要在广告中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要从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结合公众利益,达到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目的。

(3)注重创新与社会效益。公益广告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短小轻便的广告,通过短小的故事吸引公众的眼球激发公众的兴趣,这就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广告要引起人们关注就一定要有创新,不仅要突出主题,还要具有艺术性。公益广告不仅需要充分体现主题色彩,还需要满足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公益广告推动社会生活向积极健康的文明社会发展。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体现于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的实现,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需要具有说服性,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使受众从思想和认识上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

(4)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公益广告在传递社会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文化思想意识的沟通,文化是社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在公益广告的传递过程中结合社会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制作出适应于社会文化气息并能与公众实现有效沟通的作品。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在受众中的传递,进而实现受众自身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一致。

公益广告的发展和传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公益广告传递了社会主流意识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优秀价值思想和道德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歪曲的价值观念进行监督和遏制。所以无论是公益广告主题的选择,内容的搜集应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更好地传递社会优秀文化传统和倡导文明和谐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戴振宇.持续发挥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的引领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8).

[4]王贤卿.论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

上一篇:能耗测试下一篇:物理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