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2024-07-05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共12篇)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篇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日久弥新的重大难题。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求职意义深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减少, 从而形成过剩人口, 即产业后备军[1](256)。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关乎人才的培养与健康成长, 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难关重重、效果平平, 其教育理念难把握、教学内容难更新、教学方法难拓展……如何破解难题、采用何种方法途径来提升实效, 业已成为当前必须突破的瓶颈。因此, 必须遵循教育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原理与方法理论, 立足现实正视不足, 在教学环节上顺应时代需求, 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教育;在实践环节上加大力度, 注重增强中国梦的体验感悟;在社会保障环节上强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服务, 注重优化就业环境。

一、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是要加强对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正确认清教育现状与时代使命的差距, 既要立足现实, 更要正视不足。为此, 我们特意编制了两个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评量表, 先后在湖南省的七所高校 (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民政职业学院、湖南工程学院) 进行了调查,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 000份。

第一个评量表 (表1) 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实际效果评量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直接效果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 因此, 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 可衡量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第二个评量表 (表2) 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服务质量评量表。此两表是在借鉴美国最有影响的学生满意度测量量表SSI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 [2]和国内相关测量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该表是通过学生对整个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服务系统作出评价来检验当前学校职业价值观服务系统的效度。如果学生认同表格中的观念, 就在相应的观念下打“√”, 如果不认同则不作任何记号。此表可评量出当前学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在哪个环节哪个方面发挥了正向作用, 在哪个环节哪个方面没有发挥正向作用甚至起了负向作用。

表2中的“维度” (Dimension) , 是指我们对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因子负载量”原指电站某个机组实际发电量占最大发电量的比率, 这里指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服务机构或环节对学生起实际作用的比率。“测试信度”也叫测试的可靠性, 即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系数为1.00即测试的可靠性最高。“α系数” (Alpha Coefficient) 原指一种投资或一种基金以投资技术获得的实际回报和预期回报的差额, 这里指学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投入以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运作技术获得的实际回报与预期回报的差额。“分半系数”又叫分半信度 (split-half reliability) , 是常用信度检验方法之一, 反映测验项目内部一致性程度。我们将整份试卷的题目按单、双数分成两组来分别计分, 算出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 然后再将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乘以2, 再除以1加两组分数的相关系数, 得出分半信度系数。此外, 我们还设置了直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调查, 结果详见表3。

上述调研结果表明,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较滞后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反映, 我国高等院校中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对现代职业价值观教育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传递理论知识”的层面, 忽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辨析和实际职业情景训练, 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因此, 现代职业价值观教育收效甚微。

调研中大学生们还反映, 教师在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 对所采用的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学行为主体不突出, 教学行为各环节和步骤设计不科学, 与实践严重脱节, 不能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变换自己的行为, 体现社会的真善美、反映社会的传统美德和文化, 并从社会道德、社会审美的要求上改善这种行为, 使之得以充分地社会化。教师欠缺教学行为的创造性, 当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革时, 教育目的, 教育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行为也就必须随之做创造性的变换, 但许多教师在实施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 不能创造性地变换角色和行为, 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不高, 效果不佳。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较陈旧

调查发现,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尚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较陈旧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急需更新。

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 以讲解国家、学校的就业政策为主, 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85.17%的学生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关课程的信息量太少, 信息过时, 过于理论化, 不务实。而且, 对于大学生迫切需要的有关就业价值观念、职业选择标准、就业创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介绍得较为简单。

调查数据显示, 很多学校没有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关课程当做专业核心课程, 只是作为通识课。38.7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自己帮助不大, 39.43%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课对自己帮助不大, 19.2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对自己帮助不大。这说明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关的三门核心主干课程的地位和功能有待提高, 性能有待升级, 内容要更加切合学生实际需要。

3. 培养手段和训练途径较单一

调查表明, 由于职业价值观教育没有真正渗透到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导致高等教育的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实践之间相悖离。36.80%的学生认为, 由于课堂讲授形式过多, 实践训练过少, 在自己所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东西比较少, 真正震撼心灵的东西比较少。正如阿普尔指出的:“诸多重要的教学、课程与评估互动, 表面上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和增强对学生的约束, 而实际上是一种控制。”[3]也正如欧阳文博士所言:“陈旧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使学生沉浸于单一的现代‘知性世界’, 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枯萎了丰富的个体体验, 遗弃了课程生活的日常话语与智慧的发现, 学习者的好奇心、探究心以及批判与创新的精神随着泯灭, 最终沦为‘先定性知识’的奴仆。”[4]

事实上, 当前我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式多采取课堂讲解或就业讲座, 很少利用课堂讨论法、实证教学法和社会实践体验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这在中美教育教学对比研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美国匹兹堡大学唐文方教授说:“中国学生, 社会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生, 在国内都是学习尖子, 从名牌大学来的, 可到美国一上课, 就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对课堂的讨论插不上嘴, 除了语言障碍, 主要是对这种授课方法不适应, 上课时有一种游离在外的感觉, 进而就有了失落感。”他还说:“前一段时间我在国内的一所大学给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老师讲课, 发现他们问的问题都是和政治哲学有关的。事实上, 在美国的政治学教学中, 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少了。当然, 在美国各个学校的情况会不一样。据我观察, 总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实证方法的训练, 例如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中国政治学的全面恢复至多只是过去20年的事, 比经济学和社会学起步都晚, 师资力量短缺, 不少老师都是从马列主义哲学方面转过来的, 真正受过现代政治学系统训练的老师还是远远不够。”[5]这说明, 中国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手段和训练途径有待大力加强。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崭新内涵

21世纪的大学生, 正处于我国已解决温饱问题、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1. 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由世界科技日趋发达的时代潮流所决定的。当今世界,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 实用性学科和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 科技思想与人文思想进一步交叉融合。英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埃里克·阿什比 (Eric Ashby) 提出了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理念是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 教育目标是培养文理兼通的“完人”。他论述了“职业化”“实用主义”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及大学对此的反应:“大学调整自身以接受科学思想, 换言之, 不仅关注大学科学设施和实验室的建造, 更关注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对科学思想的反映产生的变化。”[6]“为了生存, 一所机构要满足两个条件:必须足够稳定地保持它得以产生的理念, 必须有足够的行动同支撑它的社会保持联系。”[7]在阿什比看来, 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以生活化的科学技术实践为中心, 使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产生富有生机的联系, 使这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一个从事酿酒研究的学生, 通过学习酿酒对啤酒市场经济学、公共建筑等方面感兴趣, 对肇始于早期埃及碑文时代的饮用啤酒历史和社会历史感兴趣, 对因过度饮酒的道德意义感兴趣, 进而对宗教和伦理学感兴趣。科教就这样整合在一起成为振兴人类文明的强大支撑, 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

科教兴国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由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用人需求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科教兴国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我国职业需求的现实是“以重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用人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减少”[8], 但从未来的总趋势来看, 在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飞速发展期过去以后, 以重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用人需求会下降。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以后, 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增加, 以科技创新为标志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从整个就业空间结构来看, 大学生就业趋向教育科技文化的应用与开发, 科教兴国战略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 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增加1.5万人, 增长0.6%;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减少17.3万人, 下降5.6%;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增加4.3万人, 增长8.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增加3.6万人, 增长10.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呈上升趋势, 说明我们国家的第二产业自动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需要大批的研发人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保证安全生产, 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第三产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 高科技产业的用人需求下降, 说明我们国家在高科技领域投入还不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人需求增加, 说明我国人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 急功近利的心态, 国民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以后, 消费文化铺天盖地而来, 这种经济泡沫后面是深深的贫困积累, 认识和实践的粗浅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将不是长远的发展。一个有觉悟的大学生, 在现状面前, 一是积极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 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换得生存, 二是具备独到的眼光, 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勇敢地担当科教兴国的重任, 而不是做满足于“三饱一倒”的庸人。总之, 科教兴国已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世界的潮流、时代的需要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 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必要途径。

2. 人的全面发展观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灵魂和统帅

人的全面发展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观, 也应成为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灵魂和统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之存在、推进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9]。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所以, 最影响大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因素是职业。职业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体验的幸福指数,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人的对自我的价值和对他人的价值的统一观。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0]同时, “人的价值, 和其他一切物的价值一样, 等于他的价格, 就是说, 等于对他的能力的使用所付的报酬。”[1](180)因此, 追求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 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始终的灵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要求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职场内外获得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所从事的职业上的体现, 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或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1]。全面发展观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灵魂和统帅十分重要, 只有树立了人的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才有成才的动力, 才能保障身心的健康发展。否则, 大学生在立身处世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与自己的工作环境、人与工作的关系方面就容易迷失方向。全面发展职业观的树立, 能帮助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不仅仅关注工资, 待遇, 更关注工作本身能给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带来的收获, 如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综合素养的提高等。

3. 科学发展观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根本价值取向

治理全球经济和环境危机对人才的需求, 决定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价值取向。全球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爆发的规律, 虽然资本主义世界采取了一系列调和措施, 仍难以缓解社会生产的产品总量与劳动人民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差距引发的产品过剩的危机。随着工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开采, 环境污染加重, 全球气候变暖, 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凝炼出来的科学思想, 在有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等理论基础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之后,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看到和认同了真正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不是以单一的经济收入指标来衡量某种职业的价值, 以保证职业选择的正确性。青年马克思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2]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职业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需要是社会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只有当个体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职业价值观一致的时候, 个体才不会发生内心冲突, 才能做出合乎时势的选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 人的劳动的二重性同时产生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我国现阶段, 有助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职业成为高尚的职业;破坏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的职业, 即使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也是不可取的职业。

4. 中国梦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终价值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我党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最终价值追求, 也应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终价值追求。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就业、立业、创业无不与国家之梦、时代之梦息息相关。“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的一个共同愿景, 与共产主义理想一脉相承, 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化和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这是追梦之举、圆梦之路。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拥有怎样的职业价值观, 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时值青春勃发的青年大学生, 最具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实力;作为中华民族重点培育的炎黄子孙, 最应以追求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为职业选择的根本原则。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远大理想和报负, 他担任《莱茵报》主编、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写作《资本论》, 都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而是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理想和目的旨归。写作可以说是马克思的职业, 他的职业目标的确立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日趋突出、工人的贫困积累日益严重的时代现实密切相关。他的实践斗争方法来源于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变迁的考察。他用客观的严谨的事实论据和周密的理论分析使工人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剥削人、人压迫和奴役人的本质。他的职业价值在于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发展压力大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应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在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千万不能只重经济价值, 更重要的是看长远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特别是人的价值。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路径

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顺应时代需求, 社校联动, 创新途径, 更好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服务。

1. 教学环节上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以学为主, 优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教学环节。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实现是构成职业价值观的三维要素。其要素的建立是一个深度的思想观念形成过程, 必须通过主渠道——教学环节,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高度, 使大学生自觉与国家、人民、社会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

首先, 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是防控大学生求职和从业过程中的非理性主义行为的良方。它不同于以往的为帮助学生实现求职谋生而进行的生存观教育、自立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是立国之本, 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础内容, 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方向。大学生选择职业, 应有利于祖国和人民, 有利于社会的科学发展, 而不仅仅是有利于个体的物质存在。正因为如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积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呢?作者以为:

一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马克思曾把劳动描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由他自己的活动来引起、调节、统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4](695)恩格斯有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他在描述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的过程时指出:劳动以及和劳动一起产生的语言构成了猿的脑髓变成人的脑髓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没有劳动, 人就不成其为人, 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具有一定智慧的人都知道: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 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 也要灭亡。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都是物质生活条件形成的基础, 都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以劳动为自豪, 以劳动为幸福,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要着力加强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教育。马克思认为, 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社会。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5]。在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工人阶级的“畸形发展”必然带有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即使资本家也会受他们“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16]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和体制僵化, 经济结构不合理, 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17]。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8],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同时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加强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处理人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立足本专业, 放眼社会, 把“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作为自己的选择职业的基本态度, 在各个不同的岗位发挥作用,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无论在城市、乡村、西部、边疆, 无论在国有企业、在集体的、乡镇的、合资的、民营的企业,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目标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 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要着力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道德观教育。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新农村, 培养更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高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坚持职业道德操守是一个职业者应具备的基本品格。

同时, 要着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许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自我认知模糊, 自我定位、自我设计不客观。部份大学生对于职业有着“高期望值、好高骛远、见异思迁”的倾向, 择业时盲目性、从众性、随机性倾向明显,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处于一种发展得不稳定状态。大学生一方面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却面对很多用人单位而不知如何选择。出现这些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 有着较完善的学说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 有效地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 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 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并将职业价值观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使大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 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从职业的角度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在教育内容上, 指导学生调整职业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本,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换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进一步端正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就业指导, 更不是对正确价值观的简单说教。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职业规划是指“根据个人情况及所处的环境, 确立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通道, 并采取行动和措施, 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士来开展工作。高校应建立相关的教育机构, 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择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针对个人和团队的差异性辅导和咨询, 使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有效干预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个人职业价值, 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提高择业的心理承受力, 掌握基本就业策略, 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优的职业之路。

2. 实践环节上着力增强中国梦的体验感悟

职业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内在特点。社会实践特别是职业社会实践, 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未来社会理想的形象表达。中国梦离我们的现实有一段距离, 需要我们用实践去填平它与现实的鸿沟。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要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 而愈多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 (在德国人的帮助下) 去检验它, 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14](681) (注:恩格斯在1886年和1887年两次写信给弗·凯利—威士涅茨基夫人, 告诫置身于年轻的美国工人运动中的德国无产阶级优秀分子) 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实践, 而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 也是职业梦的实现, 是职业理想的实现。因此,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该在实践环节上着力增强中国梦的体验感悟。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 应通过兼职的形式去实践。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或法定节日, 去参加兼职, 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部分生活费, 另一方面是开阔眼界, 认识社会, 体验职业生活, 锻炼自己能力, 缩小自己与社会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职业生活, 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逐步稳定职业价值观。

其次, 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开展实践体验。通过参与团队活动, 培养团队精神, 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与企业需求接轨。多引入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2004年, 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 美国毕益辉系统 (中国) 有限公司、丰田汽车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 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 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 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 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一个经历团队训练的人, 能协作并互通有无, 懂得信任和欣赏合作伙伴。可见, 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是提高学生参加竞争的综合能力。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 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 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再次, 还应通过学校介绍大学生进入到与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实习, 提前了解与职业的相关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伟大创举, 从而增强职业自豪感。学生还可以通过志愿者形式, 进入到原来的落后农村、基层地区支教、支农, 和当地的农民聊天, 聆听农民的梦想和追求, 在和农民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感受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追梦、圆梦的过程也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创造辉煌的过程。中国梦是富强之梦、民主之梦、文明之梦, 生态环境美好之梦。带领学生走出去, 投身于企业、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看到各个企业、事业单位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 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梦的体验感悟, 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工作干劲。

3. 社会保障环节上着力强化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

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 造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行为迟滞的内在原因是高校教育体系内部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对现代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认识不清;外在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 必须在社会保障环节上着力强化营造校园内外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强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与服务, 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 能够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感、被尊重感得到回升, 自信心指数得到提升, 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环境和谐稳定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心理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 为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的强化, 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创业带动就业是我们的共识。2011年, 张德江副总理就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同年11月17日, 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中国泰山创业论坛上, 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指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中国就业工作主攻方向。鼓励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对扩大就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具有深远意义。”[20]会议同时通报:自2009年首批85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启动以来, 我国的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已初见成效。85个城市创业工作五大体系建设 (包括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工作考核体系) 和创业绩效 (包括创业活动、创业能力、创业对就业的贡献) , 创建城市在创业活跃度、创业能力和就业贡献三个层面的提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教授认为:“创业代表着年轻人的希望, 代表着‘中国梦’的崛起”, “一个年轻人, 不依靠父母, 不依靠家庭背景, 不依靠社会地位, 只凭借自身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这也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义的所在。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公正的创业环境。而创业环境则是一个综合平台, 创业不仅需要政府劳动就业部门的支持, 还需要财政、税收、工商、城管、卫生、公安等部门的支持, 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创业。”[20]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的强化, 对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在于要有相关政策的扶持。

在社会保障环节上着力强化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 制度是根本。在社会保障环节上着力强化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 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促进高校学生进企业实习、就业;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的的长期机制, 政府应积极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 并建立长期跟踪服务体系, 更好地为校企合作服务。目前, 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尚存在“三难三缺”的问题, 资金难、场地难、办事难, 能力缺、服务缺、保障缺, 其平均生长周期未超过3年[20]。因此, 急需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提高服务的持续性, 教育大学生诚信经营、科学发展, 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也是当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

摘要: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滞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手段与训练途径单一等问题。要以科教兴国为核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灵魂, 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 以中国梦为最终价值追求, 在教学环节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教育, 在实践环节上增强中国梦的体验感悟, 在社会保障环节上营造互动与服务的就业环境, 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创新,方法论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篇2

2007年01月05日 14:01 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

上海交通大学 费毓芳 余新丽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好择业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抉择,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9月对2005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上海交通大学2005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探索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关系,引导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在网上进行,3948名2005届就业的毕业生(升学的除外)填写问卷,有效率100%;被调查的毕业生,涉及全校21个院系,230个专业,其中男生2922人,占74%,女生1026人,占26%。

(一)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职业价值观的直接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为了了解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我们选择了21项指标,利用吴谅谅等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年第7卷第3期,18-23)中使用的项目,每一个职业价值观项目被分成“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每个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个项目的重要性。使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去除了容易成名成家这个项目,采用主成分法分析,解释了46.8%,旋转方法凯泽标准,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分析

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工作有挑战性、能发挥自己才能、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能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多、能学以致用、有出国机会,这些项目都与个人发展有关,因此称之为发展因素;第二个因素包括福利好、提供“四金”、职业稳定、收入高、交通便利快捷、工作环境优雅、单位在大城市,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及生活水准有关,称之为保健因素;第三个因素包括单位知名度高、单位规模大、单位级别高、较高社会地位,与声望地位有关,因此称之为声望因素。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但各要素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统计借助于各价值维度的平均分值来分析各价值要素所起的作用。职业价值观各项目的排序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5项依次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次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单位在大城市、提供“四金”、符合兴趣爱好,以下依次是能提供培训机会、福利好、晋升机会多、收入高、单位知名度高、工作有挑战性、交通便利快捷、能学以致用、自主性大不受约束、职业稳定、较高社会地位,最不重要的5项依次是容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单位规模大、有出国机会、工作环境优雅。前五项中有三项是发展因素,两项是保健因素,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再重视,更重视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重视发展和保健因素,不重视声望因素。

表2 职业价值观各项目的分值排列

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均分居首位,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择业标准。市场经济强调人的主观意识,体现平等、自由,这使得昔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统包统配”压抑的自我意识开始显现出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追求,已经主导者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毕业生注重才能的发挥,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过分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现,造成择业的困难。

从调查中看出,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把“能发挥自己才能”放在第一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单位在大城市”、“提供“四金””居第二、三、四位,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培训机会、福利、晋升机会、收入等多种因素,这反映了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多重性,不难看出毕业生落入就业期望目标过高的误区,追求初次就业的一步到位,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二)男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男女生在选择理想职业的重要标准时,有些项目在排列顺序上有所差异。在个人发展因素中,男生比女生更看重职业是否自主性大、没有约束;女生比男生注重工作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经济报酬因素中,女生比男生看重职业是否稳定,职业环境是否优雅。在职业声望方面,男生比女生重视职业的晋升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性别的差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项目排在第2位,说明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虽然给了每一个人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事实造成她们未来发展相对狭小的选择空间,使其内心承受着更多的价值冲突,她们最大的担心不是自己素质的欠缺,而是担心求职机会的不平等。

(三)择业影响因素

就业实力、社会关系、职业规划对择业的影响性、家庭的经济条件、专业的就业形势、家庭和朋友的期望、主导需要、明确的职业意向、理想的就业地区对职业期望三个因素的回归,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职业规划对择业的影响性和就业方面的实力都进入了职业促进因素的回归方程,方程为“职业促进因素=0.230***职业规划对择业的影响+0.194***就业方面的实力”;理想的就业地区进入了职业保健因素的回归方程,方程是“职业保健因素=0.122**理想的就业地区”;就业方面的实力、理想的就业地区、家庭和朋友的期望、社会关系进入了职业声望因素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是“职业声望因素=0.165***就业方面的实力+0.170***理想的就业地区+0.149**家庭和朋友的期望+0.133**社会关系”。说明职业规划对择业的影响性和就业方面的实力、理想的就业地区、就业方面的实力、理想的就业地区、家庭和朋友的期望、社会关系是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家庭和朋友期望值高的毕业生易于选择稳定、提供“四金”、大城市、交通便利快捷、晋升机会多的工作。

(四)主导需要

对毕业生的主导需要进行分析,选择生存需要的1204人,占30.5%;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1903人,占48.2%;选择尊重需要的640人,占16.2%;选择归属需要的205人,占5.2%,主导需要与职业价值观具有一致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

1.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调查结果(选择自我实现需要的1903人,占48.2%)反映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一个主导需要,但此处的自我实现正如罗尼在分析中国和日本职业价值观时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集体化的自我实现,因它是以得到集体和社会的承认为基础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在社会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况下,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与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在强调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而把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2.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主导需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

生存需要是毕业生的第二主导需要(选择生存需要的1204人,占30.5%)。生存需要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它们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注重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有24.9%的人选择“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同时满足大学生的两个需要。3.大学生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

调查表明,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颇为强烈,他们在择业时,倾向于听“自己”意见的占57.4%,听“父母”、“好友”、“老师”、“舆论”、“其他”意见的分别占15.7%、10.%、7.3%、3.5%、6%。许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有关政策与整个就业形势,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活动。这既给高校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契机。

(二)建议

针对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力度;第二,大学生应面对现实,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力度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从低年级开始职业生涯指导,采取培训、就业指导课的形式,主要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等的培训,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实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把个人需要和社会现实协调起来,既要满足个人需要又要正视社会现实,不能盲目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指既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又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合理的择业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

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的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岗位。所以,应大力提倡和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学校应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2.大学生应面对现实,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迫使毕业生选择职业除了重视自身的发展,还要考虑保健因素,不再追求虚名,更加讲究实利。根据调查结果反映毕业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具有高成就感的人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比较实际,敢冒一定风险;这种人把个人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从成就中得到的鼓励超过物质鼓励的作用,把报酬看作是衡量成就大小的工具,具有高成就感的人对企业和国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普遍的、强烈的成就感要求,反应在职业价值观上,则表现出对职业较高的期望,如追求很高的工资、奖金,对社会地位以及受到尊重的要求较高。这些要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现阶段,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还将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的较大差距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需转变观念,使大学生合理定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也应尽快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转变,对自我的精英意识、特殊身份意识应即时消除。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索 篇3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讨论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寻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一、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

1.价值观的涵义

价值观是指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2.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例如大学生再就业时通常会考虑一些问题:是去政府单位还是去私人公司?是去技术岗位还是行政岗位?是要工作轻松还是要高工资福利?左右学生选择的,就是职业价值观。很多大学生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没有相统一,不知道毕业以后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学生择业价值观扭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点:

1.择业“眼高手低”,很多大学生都是中学的优秀学生,上大学后都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态,而且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对将来的工作往往充满很大的期望,希望毕业后能从事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1]

2.择业意向的相似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去好的单位、发达的地区工作,择业意向很相似,但是择业意向的相似直接造成了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学生惨遭淘汰,而经过多次打击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卑、厌世等的心理障碍,这也更导致他们的就业困难。

3.择业观念的落后,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思想还停留在80年代,他们希望自己能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希望工作稳定、收入高,对一些私人公司往往嗤之以鼻,甚至连考虑都不考虑,造成了就业选择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因此,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势在必行。

三、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的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结果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也有不同的作用。

1.负面的价值观阻碍职业的选择

负面的价值观经常会影响学生择业的过程。有些学生在择业中会使自己产生失望、彷徨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心理不和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了学校应重视的问题。

2.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职业的选择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在职业价值观中看重发展因素的学生,其自我满意度较高,自我灵活性也较好。这些学生往往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对所选单位比较了解,就业准备充分,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善于学习。因此,学校应着重发展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1.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狂热的追求各种资格证书,反映出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侧面反映了学生竞争意识的加强,但是证书的获得能否起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作用,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培养个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组织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3]。

2.引导大学生树立更高的职业理想

现在很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就是追去高收入、高回报的工作,就业思想还停留在“就业挣钱、养家糊口”等狭隘观念。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是一定要让他们摆脱这种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加强品德修养,才能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充满价值。

3.培养大学生的择业信心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对找工作产生了恐惧,很多学生不愿意去面对找工作,学生严重缺乏就业信心,这也是我们学多高校面临的就业难题。

因此学校要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择业信心,使学生在校期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教育,让学生面对现实,了解现实,要让学生知道,就业虽难,但只要做好了准备就没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就业现状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给各个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立足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缪洁.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31.

[2] 贺伟婕.地方性高校本科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

[3]王祖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08SJD7100039)。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篇4

职业价值观是指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集中表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理性思维,培养从业人员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然而,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严重滞后。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介绍[1],中国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已全面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是仍然停留在建议和倡导阶段。近几年普通高校才刚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是欠缺有关职业生涯的教育。因此,医学生对于职业的陌生感和困惑感都是制约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屏障。

近年来,频频爆发的医疗暴力事件无疑会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职业安全问题甚至变成一些学生选择逃避学业和职业的理由和借口。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给医学生毕业的职业选择带来挑战。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进入高等医院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小已是业内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环境客观要求医学生的学历必须有一个提升。因此,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的压力陡增,这使得医学生对未来职业既充满期待又多了一些无奈。另一方面,医疗工作本身的风险性也已成为影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医学不是万能的。在现阶段,医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然而,在患者看来,当疾病得不到治愈,生命得不到挽救的时候,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医生的失职。患者的权利一旦受到侵害,轻者在医院闹事、辱骂、指责,重者则对医务工作者拳脚相向,甚至殴打致死。据相关报道统计,仅2013年10月全国就发生了多起医疗暴力事件:1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发生粗暴打砸事件;20日,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一男患者挥刀刺伤医生后坠楼身亡;2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三名医生被患者家属暴力打伤;22日,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发生伤医事件;25日,浙江温岭市一名患者因手术后感觉不适持刀刺杀医生,造成1死2伤。当医生的职业安全都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时,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难免不受此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维度

医疗暴力现象固然有医疗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但就医学生职业教育而言,应着重强化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两个维度,即工具理性维度和价值理性维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思想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二者在“应然”状态上相互依存,但是在“实然”状态下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工具理性,又叫技术理性,是指一种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也可称为绝对的理性主义[2]。工具理性的特征是关注手段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即追求最佳方案和最佳手段。因此,对于医学生而言,实现职业理想的先决条件就是最大限度地掌握医学技术。掌握的医学技术越高超,职业平台就会越宽,职业发展也会越好。然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人的物化和价值理性的失落[3]。工具理性主张效用至上,这就使得人们把功利性的目的和实用性的效果当作衡量社会行为合理性和工作成就的唯一标准。工具理性的遮蔽使得价值理性缺失,进而导致终极关怀的缺乏、理想的缺位,甚至道德的沦丧。韦伯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与悖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出现危机的根源,可是今天社会的医疗暴力现象何尝不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矛盾冲突酿成的恶果。因为,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医学即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的基本特征”[4]。医学的人文性诉求决定了价值理性需要回归。所谓价值理性,其实质是人的生命理性,它涵盖了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道德、理想和情感等因素。相对于工具理性而言,人的价值理性的特征是关注合理性和终极关怀性。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说:“在整个宇宙中,人所希冀和所能控制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单纯用作手段;只有人类,以及一切有理性的被造物,才是一个自在目的(Zweck an sich selbst)。”[5]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区别于其他专业,突出对生命的终极关切,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然而,在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中,重技术轻职业精神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这对于医学生而言势必是一种致命性的误导,一味地重视医学技术,势必导致医疗实践中的过度医疗、伤害性医疗和防御性医疗。诚然,医学职业需要医学生掌握过硬的医学技术知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体认“关怀生命”的医学本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6]。

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工具理性要求医学生必须掌握过硬的医学技术,这样才能够在医学实践上大有作为;价值理性则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起对生命的足够尊重和承担起医学的社会责任。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不应被割裂,而应该走向融合。工具理性是基础,价值理性是方向。没有过硬的医学技术,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悬壶济世的终极关切,医学生的职业发展便会误入歧途。因此,只有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思维相融合,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向异化。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类的异化首先就是“劳动的异化”,“劳动不是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生活以外的需要(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7]。

三、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医疗暴力背后隐藏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医疗暴力体现的是医患双方的主体权利,而这种主体权利显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功利主义倡导自然欲望的合理宣泄和个体利益的正当追逐。功利主义以量化的方式计算苦乐,从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可以量化的东西必定可以用货币获取,于是工具理性在这场博弈中大获全胜,价值理性被驱逐。医疗暴力现象反映的是当下医患关系的剑拔弩张。患方普遍认为负担了昂贵的医疗费用就理所应当地“被治愈”,医院一旦治疗不好就理应赔偿。这样的逻辑看似顺理成章,但是健康本身并不能作为商品随意被购买。一些医院的过度治疗和伤害性治疗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经济效益。就这样医患关系逐渐被商品交换的金钱关系所替代,陷入恶性循环。当患者付出了金钱却交换不到“商品”时,他们往往会争取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从而维护他们应得的权益。一旦维权无门,无助压抑的情绪便爆发出愤怒的火焰,企图和医务人员同归于尽。价值理性的凋零导致整个医学行业技术至上、金钱至上,责任感和温情变得一文不值。最终导致医患冲突不断,医疗暴力愈演愈烈。

工具理性把人际关系量化为金钱关系,这种思维是诱发医疗暴力的毒瘤。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漠视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这已经背离了医学关切生命这一本性。市场经济的惯性思维就是“量化”,而“量化”的手段就是用金钱交换。于是,人们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这种主体权利的核心不过是对于“物”的占有。“量化”原则显然把人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医方把患方当成经济创收的“工具”,而患方把医方当作治病救命的“工具”。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医患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变成“工具”,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和尊严。康德认为,“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8]。所以,在康德看来,只有到达“目的王国”,才能够真正凸显主体的自由本性和价值尊严,才能够完成利益主体向价值主体的转换。因此,价值理性需要回归,这是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工具理性的统治地位注定了人们沦为“物”的奴隶。或许,最坏的历史情况并非是工人阶级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与奴役,而是工具理性把满足人的需求当作是第一要务并且凌驾于文化理性之上推崇庸俗的经济决定论[9]。理性的贫困必然导致道德的迂腐和没落,世俗理性的扭曲发展更是走向消费主义。当消费主义染指医疗服务的时候,医疗制度的公平合理就会受到威胁。“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如果医生把患者仅仅当作“工具”,那么医学的神圣性崇高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失去了患者的信任,医生的尊严亦会随之消失。医患关系是双向的,绝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作为医学生必须谨记医学对生命的关切,这是医学职业价值观的核心。

对医学生而言,工具理性是一个技术问题,掌握精湛的医学技术知识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前提条件;价值理性是一个伦理问题,如何保障医疗技术合情合理公平正义是从事医学职业的重要保障。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是克服医疗暴力消极影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向楠.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N].中国青年报,2013-03-28.

[2]王炳书.实践理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52-155.

[3]王彩云,郑超.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基于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等分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何伦,王小玲.医学人文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5][德]康德;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80.

[6][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44.

[8][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体会 篇5

10B07180130 10传播1班袁杰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的确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它反映的是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特性,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定向以及职业的成就,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当前的学业倾向及学习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此次的活动让我明白到大学生就业前景及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该做到那些,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有一份既不用付出太多劳动又有较高报酬的工作,但那是不现实的,只有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但哪些才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呢?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要求的看法主要有收入与财富、兴趣特长、权利地位、自由独立、工作环境、人际交流情况等,我们还了解到多数理工类大学生会较多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吻合的职业而人文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学生愿意从事离家近但待遇不理想的职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我国高等教育也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转变,那么,今天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职业选择方面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的主成分来看,今天的大学生首先考虑与追求的职业保健因素是是收入高,声望因素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的职业,发展因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职业。其次,从所调查的大学生职业成就期望价值表现来看,大学生在职业成就需要及理想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侧重性,即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期望都倾向于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艺术家方面,而几乎有很少的大学生的职业成就期望是做发明家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时代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同时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理念有很大差距的。再次,从职业条件——发挥作用和压力——待遇两个维度来看,所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以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主要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而不是考虑的条件标准,当然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主要考虑的是条件而不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作用。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时兼顾到所选工作的压力与待遇问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高的待遇而不那么注重压力的过大,仅有少数的大学生而为了没有压力而宁可选择待遇较低的工作。在有关职业类型的选择倾向上所调查的大学生多数所看好的职业依其先后顺序是外企、国企、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由此看出,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所表现的就业心理倾向逐渐趋于成熟。

如今的大学生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且比较自信,渴望表现自己,对于自己的特长更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能否发挥特长是如今大学生择业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如今的大学生比较叛逆,对于父母不像以前那样的言听计从,况且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接受的都是些先进的思想,与父母思想差异性较大,在择业过程中应该与父母有较大的分歧,没多少人会听

从父母的意见。而且由于我国长期的、特有的城乡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更加根深蒂固,影响也更广泛,农村学生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要求恭顺隐忍,注重现实,自食其力,特别是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又较偏僻的山区,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方式,养成了他们安分守己、缺乏竞争的性格特征,因此表现在恃强性、敢为性和敏感性方面,不如从小处于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刺激、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长大的城市大学生。同样,作为既无强大经济实力,又无可靠背景的农村家庭,要安安稳稳地生活,一靠政策,二靠风调雨顺,因此,养成了他们克制、压抑的性格特征,生活的沉重压力很难使他们感到轻松、愉悦,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其兴奋性较低,对社会的期望值不高,很容易感到满足。而且,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心理压力更重,他们学习不光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现状,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思想使他们还肩负着改变自己家庭地位的重担。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要努力保持中学的优势,还要不断为自己的学费操心,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会很少考虑甚至是忽视社会地位,劳动强度等因素。

当然,不少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虽然成功几率不高,但对于那些急需证明自我的人来说,自主创业是个很好的历练自我的平台,所以,多数大学生会选择自我创业,而不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此次活动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现代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他们基本都会不同程度地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2、处世的能力被当代大学生认为是能否成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基本都会采纳父母的意见。

3、多数人选择理想待遇而宁愿忽视职业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劳动强度等因素。但能否发挥特长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4、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并且希望能在工作中实现名利双收。

5、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不能确定,但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讨 篇6

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1. 职业价值观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类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我国学者阚雅玲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如下12类。(1)收入与财富。工作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2)兴趣特长。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在很多时候,会拒绝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3)权力地位。有较高的权力欲望,希望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思去行动;认为有较高的权力地位会受到他人尊重,从中可以得到较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4)自由独立。在工作中能有弹性,不想受太多的约束,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不想与太多人发生工作关系,既不想治人也不想治于人。(5)自我成长。工作能够给予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使自己的经验与阅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丰富和提高。(6)自我实现。工作能够提供平台和机会,使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得以全面运用和施展,实现自身价值。(7)人际关系。将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友好甚至被关爱的环境中工作。(8)身心健康。工作能够免于危险、过度劳累,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使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9)环境舒适。工作环境舒适宜人。(10)工作稳定。工作相对稳定,不必担心经常出现裁员和辞退现象,免于经常奔波找工作。(11)社会需要。能够根据组织和社会的需要响应某一号召,为集体和社会作出贡献。(12)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2. 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哪些因素对你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你优先考虑和选择的,哪些不是。对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职业价值观进行分析时,可以参照学者们所提出的价值观类型,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其实,我们可以把不同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加以归结,根据他们所体现的主要方面,来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中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张再生教授把这些因素总结为三类,并认为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工作有挑战性、能发挥自身才能、工作自主性大、能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大、出国机会多等等,这些职业要素都与个人发展有关,因此称之为发展因素;第二,保健因素,包括工资高、福利好、保险全、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等等,这些职业要素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因此称之为保健因素;第三,声望因素,包括单位知名度、单位规模和权力大、行政级别和社会地位高等等,这些职业要素都与职业声望地位有关,因此称之为声望因素。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但各要素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重视发展因素,而对保健因素和声望因素的重视程度则因人而异,差别较大。在职业价值分析和测定过程中,个人必须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核心需求,以便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策略。

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知识素养、生活阅历、思想观念、家庭环境等的不同,有着大相径庭的职业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知识储量大、有创新精神、率先接受了新观念的特殊群体,其价值取向有着为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1)差异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通过社会化建构起来的,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是不同的专业教育,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环境有别,必然带来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差异。

(2)超前性。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具有典型的“超前”特征。他们是社会中独特的一群,置身于恬静优雅信息密集的校园;宽敞的图书馆、阅览室里,他们与思想家们对话;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团、报告会、演讲会传递着当代最新的思想观念,从而也铸就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社会、人生、职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他们富于理想、叛逆传统,最于冲破陈旧职业偏见的陋习。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率先呼吁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对渗透在职业选择中的权力效应、人情效应深恶痛绝。他们还想通过选择理想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3)边际性。大学生处于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前沿,最敏感地触觉到了历史变革的脚步。面对纷至沓来的西方各种思潮,他们表现出为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大胆接纳态度。在职业价值取向中,传统的等级观念,“铁饭碗”的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早已失去理想的光环。大学生自身从深层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取向上,也没有完全脱离陈腐观念的窠臼。他们希望独立,但要真正独立时又茫然不知所措;力倡自我价值,但又处处渴望社会的认同;要求自由,但对自由的深义却比较模糊,甚至逃避自由。大学生的人格中,两套价值体系共存,形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取向上的边际性。

(4)流变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不断地选择社会,试图把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传输给其他社会群体,以影响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生活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无法逃避社会的选择,社会要规范他们,要求他们,规劝他们,感染他们。社会变化了,时代变化了,必然带来他们职业价值取向的嬗变。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弗农合著,于1931年出版的《价值观研究》一书,提出了六种价值观。其一,理论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主要关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其二,经济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讲究实效,对知识的适合性感兴趣。其三,艺术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对艺术感受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其四,社会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最优先考虑的是发展和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其五,政治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主要对获取权力感兴趣。其六,宗教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特别注重追求普遍的完整与和谐。奥尔波特和弗农对价值观的分类,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并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因此,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教育,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采劝统包统分”的政策,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职业活动中,都带有某种依赖性,普遍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已自觉地将就业和自己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职业成为个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和传统的“等”、“靠”、“要”依赖型职业价值观不同,这种新型的职业价值观容纳了更多积极主动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价值观。

(2)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缺乏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而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时更多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缺乏社会责任感。

(3)职业价值取向矛盾化、复杂化。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其职业选择倾向常常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与求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存在着很多困惑。比如在职业价值上,希望从事的职业既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能满足个人的切身利益。实际就业时,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勇气,不愿承担风险;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仍趋于“非风险化”。

(4)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多样化。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追求自我实现,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将择业的价值定位于金钱、地位等方面,一味向往环境好、待遇高、“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单位。

(5)轻视基层技术工作,向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此外,随着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建立科学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1. 加强学校科学职业价值观的教导。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完善,需要把党和国家的教导方针、高级教导造就目标和大学生实际紧密联合起来。高校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导:一是加强职业认知教导。职业认知教导可以使大学生客观深入的认识职业社会,明确选择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把自己的选择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出科学选择。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根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领导思想,领导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包含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大学生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是加强择业心理教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控制科学有效的择业方法,还可以造就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在学生教导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导,教导他们懂得个人择业动机,克服各种不良择业心态,正确、乐观地处理择业中的各种问题

2. 施展政府向导。政策措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是一种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政策措施的制约影响,因此必须有一套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例如,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请求,勉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增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对自愿到国家急需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以相应的政策勉励;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勉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3. 加强家庭引导。《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领》指出:“家庭是人们吸收道德教导最早的处所。”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要转变教导理念,更新教导方法,充分施展自身言传身教的影响,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建立合理功利意识,引导其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篇7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直接体现在高校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后对职业的评价、态度,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敬业精神。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理念把握不是很准确,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拓展进程迟缓,实践难关重重,效果不是很明显,如何破解难题、采用何种方法途径来提升实效,已成为当前必须突破的瓶颈。因此,本文从大学生、高校教师、用人单位等三方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有利于全面、正确、立体地把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有助于我们开拓创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本文借助问卷调查方法,以学生、教师和招聘工作人员为对象,从多角度探讨大学生当下的职业价值观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强职业价值观的新途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苏大学学生、江苏大学教师及连续多年来招聘江苏大学毕业生的部分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本研究从多角度了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现状,突破传统以来对此问题单一性和片面性研究。调查时间为2014 年11 - 12 月,是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问卷通过发放到各学院班级学生、教研室及学工、教务行政办公室教师、招聘现场的用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情况如下: 对学生发放问卷20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970 份; 对学校教师发放问卷550 份,收回有效问卷510 份; 对招生单位发放问卷510 份,收回有效问卷500 份。其中学生问卷分布: 一是男女生分布,男生1040 份、女生930 份。二是年级分布,大一学生115 份、大二学生580 份、大三学生655 份、大四学生620 份。三是城镇农村分布,城镇学生1270 份、农村学生700 份。四是教师职称级别问卷分布,助教20 份,讲师258 份,正、副教授232 份。五是用人单位性质问卷分布,国有企事业单位115 份、外企203份、私企182 份。样本具有代表性,调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 0 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各个环节中,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是施教的重要主体之一,用人单位是最直接的评价者。本文通过对受教育的大学生、施教的高校教师以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教师、用人单位都意识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共同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笔者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一) 从学生群体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信息来源多样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来源也发生巨大变化,既包括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涵盖大学生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单位入职培训等获得的职业观教育。但在众多来源中,高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在普及面上依然占据优势,有86. 27% 的学生表示曾参加过学校的相关讲座。然而,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较差的问题,它采用大漫灌的传统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接受程度偏低。62. 75% 的学生反映难以消化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此外,当前大学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未真正融入学生的求职实践过程。在求职中,54. 9% 的学生首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23. 53%的学生首选外资企业,17. 65% 的学生会选择私营企业,3. 92% 的学生会选择其他企业类型,他们首先关心的是企业的福利待遇,伴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占调查的74. 51% 。此外,49. 02% 的学生希望工作压力、工作强度不能太大,而只有33. 33%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服务他人。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任重而道远。

( 二) 从高校教师群体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起步晚,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一直未形成系统,导致教育理念和行为滞后,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高校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仅有25. 3% 的教师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必要,同时,这部分教师也承认教学引导存在不足的问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散乱,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深度和影响力方面表现较差。有58. 2% 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职业价值观的学习,18. 13% 的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积极性,职业价值观存在片面性。

高校目前还没有专职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职业价值观教育由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学业导师担任,这些教师都是兼职的,从知识体系上讲,很少受到职业教育的系统培训,知识结构散乱,缺乏实践经历。从来没有接收相关职业教育方面的系统培训,知识结构有限,教师的实践经历缺乏,所以指导学生也是力不从心; 从时间的保证来看,平时事务工作多,难得抽出时间来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难以普及全体学生,学生分类指导、一对一的指导就更难以满足。

( 三) 从用人单位看,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继续教育刻不容缓

用人单位看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希望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与公司发展一致。然而,调查结果显示,53. 2% 的用人单位认可现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认为学生跳槽的频率低,而31. 5% 的用人单位表示学生一旦在单位遇到职业发展瓶颈,会义无反顾地跳槽,还有15. 3% 的用人单位表示现在的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眼高手低,很难满足单位的人才需求。

用人单位往往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进行入职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职业价值观教育,但是培训延续性差,这也是出现职业犯罪、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对在岗工作人员,特别是刚招聘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19. 67% 的用人单位表示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而80. 33% 的用人单位表示入职前有教育,但是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开展教育活动。

四、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方法创新

( 一)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夯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以中国梦、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奋斗目标,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党的十八大高度凝练出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等三个不同层面规范了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概括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国家使命,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范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职业道德,丰富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涵,明确了教育目标。高校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新、文化引领等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教育,进一步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个人职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人民的需求高度统一与和谐发展。

( 二)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搭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新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以课程教学方式纳入公共课教学计划,部分高校已发展为必修课,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课程教学,指导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教学过程有意识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目前教育的方式单一,以理论灌输为主,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本应该是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体验、验证,适应环境需求,动态修正规划内容。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单薄,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也是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采取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但是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往往以灌输、说教的思维进行,这种方式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了。当代大学生很有主见,更喜欢自己选择、做主,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发现,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思维,实践证明,职业生涯教育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咨询更有效。

( 三) 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速度、广度和深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了解外界信息、与他人沟通、学习、娱乐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大学生主要关注的网络空间有微信朋友圈、QQ空间、贴吧、博客、微博、校园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各类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不能忽视这类新媒体的巨大传播作用。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将这些公众平台推广为所有大学生必修课的关注信息,提高传播速度和广度。通过优化新媒体平台的界面,通过动画、音乐、游戏、图片等技术手段提高视觉效果,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理论灌输的枯燥教育,提升大学生娱乐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各类价值观的内涵,以案例、互动交流、评论、漫画、视频等充实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深度。

( 四) 家庭、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教育来源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实践教育、社会舆论等,只有家庭、高校、企业的主流职业价值观认同一致的情况下,社会舆论才能有正确的导向,实现教育一致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说教、灌输方式居多,这种教育方式较传统,对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成长教育至关重要,而在企业里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更客观、更有效,大学生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亲身体悟、磨炼意志,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形成和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职业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新媒体能通过社会舆论等形式有效贯通家庭、高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合力,进一步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

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对职业的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体现,也是这一群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择的职业也会有所不同,对不同的职业活动注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力量,肩负着建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他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乃至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凌文辁,等.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8.

[2]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刘新庚,雷晓莉.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1-10.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 篇8

一、职业价值观概述

职业价值观 (work values或occupational values) , 又名工作价值观, 是整个价值观念系统的一部分, 具有一般价值观的一切属性, 并与一般价值观相互影响。对于人们工作的选择和工作的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模糊而抽象的概念, 虽然国内外针对职业价值观这一问题研究已有百余年, 但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概念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片段零碎的状态, 其结构因素模型也多种多样, 也没有取得可以相互印证的结论。

(一) 职业价值观的操作性定义

关于职业价值观,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有:Elizur (1984) 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认为某种工作结果的重要程度;Ros (1999) 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某种职业中所获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Schwartz (1999) 则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中工作目标和回报的看法, 是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中的现实表现。国外这三个学者的观点都是从某个或某些角度来看待人们的职业价值观, 还存在着不全面也不系统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 国内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就业价值观的定义进行探讨。但由于研究者颇多, 形成了众多的观点:楼静波 (1990) 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方面的价值评估, 主要表现在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期望等方面。宁维卫 (1991) 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 是人民衡量职业优点、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黄希庭 (1994) 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职业需求的评价, 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俞文钊 (1996) 强调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乃至整个人生看法的个性倾向。凌文辁 (1999) 认为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在职业生活和职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余华 (2000) 认为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程度的内心尺度, 是对某种职业的信念, 影响着其职业选择。于海波、张进辅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套信念系统。金盛华等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评价和择业的标准。不难看出国内有关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也是零散的、不系统、不全面的。金盛华、李雪 (2005) 认为职业价值观对于个体评价和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已有职业价值观结构概览

纵观以往的研究, 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常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正确划分是人们进行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和引导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的划分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调查研究结果, 由此提出的引导对策也不尽相同。因而, 如何科学划分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乐娟通过文献综述发现, 前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为二因素理论、三因素理论、四因素理论、五因素理论、六因素理论和多因素理论这6种结果。

1. 二因素理论。

国外学者Herzberg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种划分方法对以后的研究具深远意义并被广泛应用。国内学者金盛华和李雪通过设计访谈提纲和问卷, 对25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和873名各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得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可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动机性标准;工具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 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

2. 三因素理论。

国外学者Elizur在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三个维度:情感, 认知, 工具。黄希庭等人在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分为:职业目标, 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 职业评价。凌文辁等人通过科学的实证研究得出三因素结构:发展因素, 保健因素, 声望地位因素。

3. 四因素理论。

国外学者Larcebeace于1982年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名望、利他、满意、个人发展等4个维度。另外, Surkis在1999年的研究中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在我国, 赵喜顺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4. 五因素理论。

宁维卫 (1991) 以修订的Super量表为研究工具对人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量, 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包括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型、声望和经济价值五个方面。

5. 六因素理论。

1973年, 美国著名学者Holland在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这6中类型至今仍然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理论基础。2003年, 我国学者于海波和张进辅自编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评估量表, 该量表包括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六个维度, 并在实际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6. 多因素理论。

美国知名学者Super通过深入研究, 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智力刺激、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望、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共15个维度, 该理论对于人们进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根据国家政策、职业环境、自身专业、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关于未来职业追求、职业选择、职业行为、职业态度、职业目的等方面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可能是理性的, 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选择和工作的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由过去的服从分配, 发展到如今以福利待遇和未来发展并重的择业倾向。一般说来,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个体性、现实性、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框架构想

大学生职业选择中主要考虑单位、同事、自身和家庭因素, 因此, 可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划分为对单位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对同事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对自身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对家庭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共4个主维度 (见图1) 。而具体每个主维度又包括若干个子维度:

1.对单位期望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期待地理位置、期待城乡位置、期待单位性质、期待单位职工人数、期待单位注册资金、期待单位工作环境、期待单位的福利待遇、期待单位发展前途共7个子维度。

2.对同事期望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期望领导对自己的评价、期望和领导的关系、期望领导的敬业精神、期望领导对你的支持度、期望领导的发展前景、期望领导给你安排的工作、期望同事对你的评价、期望同事间人际关系、期望同事的上进心、期望同事对你的支持度、期望同事的发展前景、期望下属对你的评价、期望和下属的关系、期望下属的上进心、期望下属对你的支持度、期望下属的发展前景共16个子维度。

3.对自身工作期望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期望就业初的月薪, 期望工作稳定性, 期望工作岗位舒适度、自由度、自主度, 期望工作中的主动性、挑战性和忘我度、期望自己的职业前景、期望自己的权利、期望工作的劳动强度、期望工作中帮助他人、期望工作中为单位创造价值、期望工作中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期望工作与自身兴趣特长的吻合度、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吻合度共16个子维度。

4.对家庭期望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包括期望家人对你的评价、期望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期望家庭对你的支持度、期望家庭的发展前景共4个子维度。

摘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选择和就业的目的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国内外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提出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框架构想。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策略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2014 年毕业大学生共727 万人,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市场也进入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新常态”。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减量提质的新常态,就业岗位的需求也发生转变,传统制造业提供的技术管理类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兴产业如互联网金融、酒店服务类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较大。而不少大学生首选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连年补充人员,招聘量也大幅减少,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就业市场出现了看似矛盾的怪现象: 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断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却为找不到工作岗位发愁。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为大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授课通常集中于几周内完成,且上课人数较多,难以针对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求职大军的主力逐渐从“80 后”过渡到“90 后”,新媒体平台如飞信、微信和QQ等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其超强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互动性实现了信息的点对点传播,对高校而言,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十分重要。

1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 1 高度的时效性

随着无线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等网络终端已成为大众的日常用品,更是“90 后”大学生的必备工具。人们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随时进行个人信息发布,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时效性。

1. 2 超强的互动性

新媒体传播信息时,接受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读取所需信息,并通过平台进行回复和反馈,整个过程也可根据需要和更多受众分享,让更多人群参与互动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

1. 3 内容的个性化

与传统媒体“一对多”模式不同,QQ、微信等工具的出现使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个性化色彩更加浓厚,传播方既可以进行“一对多”传播,也可进行“一对一”个性化传播,发布的内容更具针对性。

1. 4 形式的丰富性

新媒体除了支持文字、图片等内容外,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媒体使人们可以利用工作间隙、乘坐公交车时间等零碎的时间片段,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播各类信息。

1. 5 途径的多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非常多样,手机、电脑等平台可以发布、传播和接收各类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必须依赖特定渠道的限制。

2 “90 后”大学生的就业特征

2. 1 就业主动性强

“90 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求职意愿也更为强烈。在他们看来,大学决不是终点,只是人生的一个跳板,自己要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早作规划。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富有开拓精神。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假期从事家教、超市促销员、社区志愿服务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不少高年级学生还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前熟悉工作岗位和环境。对于毕业后考研、出国还是工作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这些“90 后”大学生很早就形成了明确的想法,表现出强烈的职业规划意识。

2. 2 求职渠道众多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日益重视,“90后”大学生的择业渠道更加宽广。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级人才市场作为传统的求职渠道,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如近年来很多高校以特定地区企业组团举办招聘会,为大三学生举办暑期实习岗位供需见面会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也成为大学生常用的求职渠道,利用网络工具如飞信、QQ、电邮、群组等,大学生们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各类就业信息。由于“90 后”大学生亲身感受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因而普遍认为通过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寻求工作会更容易成功,利用社会网络求职的意愿较强。

2. 3 注重个性化发展

“90 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集众多长辈的宠爱于一身,很多人都处于家庭的核心位置,而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家庭资源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他们从小就接受各类兴趣培养,才艺发展较为全面,发展自我的意识较为强烈,加上有良好的家庭物质资源作支撑,就业时自我选择的空间大大提高。“90 后”大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获得各类信息,形成了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为丰富,创新意识和动力较强。他们选择工作时高额薪水和工作的稳定性已不是首要考虑因素,能否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发展才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他们有主见、有创意,更愿意凭借个人能力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2. 4 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目前,我国还处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转型时期,来自国内外的多元文化发生交融与碰撞,对“90 后”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强烈冲击,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熏陶下,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对满足个人需求的表达更为直接和迫切。虽然大学生的认知欲望十分强烈,思维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受制于阅历与经验的缺乏,对问题的认知容易出现偏差。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片面地追求工作的舒适度,只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需求,造成就业定位不准而出现求职困难。

3 利用新媒体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3. 1 转变就业指导人员教育观念

新媒体平台下信息传播十分自由,新媒体的功能非常强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去学习新媒体领域中的新技术和新功能,掌握如飞信、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将其有效应用于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学会使用具有亲和力和个性化的网络语言对就业信息进行提炼和转化,采用大学生更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单调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信息去严肃化,提高毕业生参与新媒体平台的积极性。

3. 2 开展新媒体就业服务与指导

新媒体平台为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为师生之间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提供了较大便利。学生毕业后,工作地点和手机号码等可能发生变化,但QQ、微信等一般不会改动,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就业QQ群、微信等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搜集资料,并继续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对个别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QQ聊天等形式直接进行沟通,与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沟通,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新渠道。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链接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三方的交流平台,及时获取和更新各类就业信息; 通过新媒体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毕业生接收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3. 3 建立新媒体平台监管机制

由于新媒体具备信息发布的自由性,其强大的传播力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若监管不力,将造成负面信息的失控和扩散,如近年来传销组织利用招聘网站、就业信息QQ群等发布虚假信息,社会危害很大。对高校而言,应严格监管好新媒体平台,及时阻截不良信息,发现和删除虚假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有效。要随时关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激发和传递正能量,帮助广大毕业生找准定位,端正心态,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迎接挑战,迈出走向社会的坚实第一步。

3. 4 提升毕业生新媒体素养

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已被广泛使用,但高校课堂上玩手机、聊QQ也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部分大学生更因自制力不强、沉迷于网络而造成辍学。很多“90 后”大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网络的习惯,即便是求职也很少参加现场招聘,造成面试经验和技巧缺乏,毕业生难以切身感受现场激烈的竞争氛围,就业压力和求职动力不足,容易产生等待和观望心理,错失难得的就业机会。而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里面难免夹杂有大量虚假的、负面的信息,加之网络环境缺乏有效的道德约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越来越多。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引导和教育,指导学生合理地对待和使用网络资源,正确地看待、理解网络传播内容,着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理解评估和选择反馈等方面的能力。

3. 5 加强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伴随着校园进入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必将与新媒体文化相融合。由于新媒体文化所承载的信息大,其兼具综合性、创新性、活跃性等特征,一些低级情趣的信息被众多媒体恶意炒作,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低俗文化影响,网络道德素质令人担忧。高校应将新媒体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架构,重点建设好包括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注重利用平台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就业指导和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董召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46-47,65.

[2]金秀舫.新媒体环境下以就业市场为需求的高教改革[J].中国报业,2012(4):171-172.

浅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篇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目标、规范引导。不研究客观因素影响的性质与方式,或不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陷于空谈,就是背离主导,这两种倾向十分突出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就业危机只是导致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根导火索,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说,“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业务学习、职业发展相分离的‘两张皮’状况还没有很好解决。”[2]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抉择,这种没有把“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就会显得没有说服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在教育市场化后,学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信号功能减弱,而“就业能力”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在就业危机背景下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育扩展,在教育理念上从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向服务学生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思想教育并重。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将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途径,就业价值观教育在重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突出引导学生在择业、就业价值观念上的转变。

二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1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就业指导。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C uidance)的概念,开始实施职业指导。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就业指导原本是对学生进入职场的就业知识培训,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宽泛,定位由原来的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3]我国在就业指导的开展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从1999年开始推行就业指导师执业资格证制度,但我国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师非常匮乏。就业指导侧重于如何提高学生在获得求职岗位时的成功率,缺少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职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就业价值观教育不仅在内容上包含了就业指导,而且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所以对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可以借鉴而不能照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2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自2002年在我国8所高校试点以来,目前还没有可供普遍推行的模式。学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对立,认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4]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创业”不等于“创新”;同理,就业价值观教育并不排斥“创新”,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必备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定义为两个方面:“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也提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思想、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属于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就业价值观教育在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就业价值观上的引导。

3就业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灌输的教育功能,而就业价值观教育则注重实践的教育效果。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党中央也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文件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确保高校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但要把先进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教育方式的选择则更为重要,就业价值观教育则体现了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切入点,迎合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愿望,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障。

三以就业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为立足点,教育大学生要服从国家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个人的发展要服从国家的发展。这种教育观念与国家办教育的模式相适应,在教育、就业市场化后,如果仍然忽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依靠“灌输”、说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想必是有限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而就业价值观教育却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观念上从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体现。

2教育体制创新。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现有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经验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编制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课程,把就业价值观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考核指标中。学校应从教师中选拔政治思想过硬,又有一定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人才组建大学生就业的专职教师队伍,对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政府应为学校就业教育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就业教育师资培训、就业教育基地建设。

3教育内容创新。就业价值观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在此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把思想教育与就业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约束,同时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发展。同时,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要熟悉就业市场的制度环境,了解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政策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

4教育形式创新。从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看,就业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国外的就业指导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指导写求职信,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大二时通过对就业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锻炼提高就业能力,不断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趋于理性;大三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以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四时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5教育方法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与其他教育方式有机地配合,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里,不配合、不参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断裂。[5]就业价值观教育是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等实践教学的形式将思想教育融入就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5.

[2]郑永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10.

[3]王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36.

[4]欧阳晓.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4(6):21.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 篇11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指一定的教育主体以知识和能力教育为依据,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价值观念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以使学生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整体上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不断增强,诚实守信、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

但是,大学生正处于生长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产生犹豫,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如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着大学生,给他们的思想、心理带来矛盾、冲突和困惑,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特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的价值信仰

价值观是受信仰支配的,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指导思想的引领,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人類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二是要与时俱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尤其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二) 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还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三) 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分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价值规范,有效地反对和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在大学生思想上引起共鸣,使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二)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 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发展,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营造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 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等。

(三)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 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3]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注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谭文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2005(4).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 篇12

一、概念界定

尽管研究职业价值观的文献比较丰富, 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操作性定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价值观概念作了界定, 虽具体表述各有差异, 但大体不外乎三类, 一是将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人职业目标。如Super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有关的目标, 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和属性”。二是将职业价值观视作一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或一般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投射。如李德顺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有关职业活动、职业现象的价值判断, 是价值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 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张存库则定义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 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与坏、优劣和重要性进行综合性认识和价值判断”。三是将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人对待职业的信念、感受或内心尺度。如于海波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的一套信念系统”。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这种界定虽未明确将职业价值观作为一般价值观的部分或其反映, 但隐含了一般价值观的内容, 因为个人的信念、感受和标准, 本身就是一般价值观的表现。

早在1978年, 美国学者E.H施恩在其专著《Career Dynamics》中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 认为职业锚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 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强调职业锚“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非职业早期形成”, “设计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 当我们在更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更深入的自我洞察时, 生命中成长的更加稳定的部分”。作为职业指导理论中两个并行的概念, 职业锚是社会化的结果, 侧重于职业探索后期的信念, 而职业价值观指向职业早期, 有一定的理想性。在校大学生未涉足职场, 缺乏职业感受, 理想色彩更为明显。在对职业价值观概念进行界定时, 如能突出其理想性, 则易与职业锚区别开来。据此我们认为,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 对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理想价值判断。

二、维度构建

职业价值观量表是进行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基本工具。塞浦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是国外最早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但其后出现的Holand职业偏好问卷和Super职业价值量表应用更为普遍, 其中Super的量表包括15项内容, Holand提出了6种职业兴趣及相应的6种环境模式, 并据此设计了职业兴趣量表 (VPI) 和自我导向搜索表 (SDS) 两种量表, 均经数次修订, 可对职业兴趣的个体差异作出有效评估。国内研究者普遍运用修订的Holand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如凌文辁等研制了霍兰德中国职业兴趣量表, 方俐洛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and职业兴趣量表进行了修订。有的研究者使用自编量表进行研究, 如余新丽用自编问卷对上海交通大学2005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孟续铎用自编问卷对2006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与国外量表相比, 国内自编量表的成熟度和科学性不够, 在本土化上存在差距, 从而限制了使用范围。

职业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结构要素的多维性。早期研究者塞浦尔 (1957) 提出了15项职业价值观的内容。O’connor和Innance (1961) 将其缩减为独立性和多样性、工作条件和同事、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和创造性等6个维度, Larcebeau (1982) 则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和个人发展等4个因素。Super将工作价值观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与国内学者相比, 国外学者将独立性、多样性、变异性、创造性等列为主要内容, 凸显了个人本位在西方价值观系统的主导地位。

国内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分解各有特色。金盛华等区分了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 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 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孟续铎则划分为:工作软环境与个人发展成就、社会声望与地位、工作硬环境与职业安全、工作内在价值、成长机会与贡献、有职有权、福利与保障、自由与经济报酬。方俐洛等区分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 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等9个项目, 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等6个项目, 发展因素有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等7个项目。不难看出, 国内学者在构建职业价值观维度时, 划分渐趋全面, 但还没有跳出Larcebeau的框架, 只是从不同角度作了重点各异的细分。值得注意的是, 被国外学者提及的利他主义在国内的量表中没有充分体现。受儒家思想影响, 我国传统社会注重社会本位, 主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利他主义本质上是社会本位的体现, 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同时, 体现社会本位的内容未得到应有重视, 无疑是个缺憾。此外,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六个层次, 这六种需要与职业价值观均应有所对应。有的研究者仅仅将经济收入和财富、社会地位、个人权力等三个因素作为维度研究职业价值观, 忽视了自我实现等内容, 可能导致不全面的结论。

三、比较分析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学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的重点。关于不同时代大学生的差异, 凌文辁的研究表明, 80年代的大学生看重工作单位的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 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 同时将保健因素列为重要因素。高晶等认为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 并特别提到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当时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 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 这可能和当时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有关。张存库则认为90年代的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专业和知识的稳定度。

关于不同区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罗晓等认为东西部大学生普遍重个人价值和功利价值, 轻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在择业目标上, 东部学生侧重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公务员”, 西部侧重“科研教学工作”;在择业准备上, 东部学生更强调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西部学生更强调获得更高学历和文凭。

关于不同文化程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余华等研究发现:大学文化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刺激、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内在价值尺度, 中学比大学文化程度的员工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 而本科比中学文化程度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 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比大专文化程度的员工更加重视。该研究同时发现, 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观上的重视程度相同, 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这与我们“进入职场较长时间员工的职业价值观相比大学期间会有一定变化”的推测有一定出入。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维度设计不科学, 还是样本的选取代表性不够?只有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才能得出稳妥的结论。

四、小结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国内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者们以不同角度的成果丰富了研究的视野,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操作性定义是后续研究的前提, 鉴于职业价值观易与职业锚混淆, 应在界定概念时予以区别。其次, 国内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分解, 要么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单纯引进国外的理论框架, 消化吸收和本土化不够, 要么科学性不足, 必须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认度较高的职业价值观量表。第三, 目前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多, 微观角度的少, 很少有从家庭学校、父母文化、专业等方面探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加强微观角度的研究, 对在生涯指导中因人制宜实施个性化辅导, 有直接意义。最后,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已有所触及, 但大学生作为个体, 其职业价值观与本人的一般价值观关系如何, 与本人职业锚关系如何, 几乎没有论及, 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1996, 4.

[3]、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青年探索2000, 1.

[4]、于海波等.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2.

[5]、方俐洛等.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 7.

[6]、余新丽.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 3

[7]、孟续铎.2006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科技.2007, 1.

[8]、金盛华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 心理学报.2005, 5.

[9]、高晶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统计分析[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 6

[10]、罗晓等.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6.

上一篇:人生价值与职业规划下一篇:地面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