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共6篇)
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1
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市场营销101 罗娜
1013600021
由“我爸是李刚”事件后,大学生再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顶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成了众人心中的疑惑。究竟是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还是的躲避不及的就业压力,抑或是……?
由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力求寻找出合理的答案。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简单的来说,它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他们是盲目轻狂的.面对丰富多彩的纷繁世界,五花八门的关系人际脉络,大学生身在其中,却不知该如何生活了.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将大学校园也熏染成刻薄的角斗场,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令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带上名利色彩,金钱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现实还是无奈,社会在一天一天进步,人的追求却一天一天走向庸俗.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1、轻重倒置,忽视学习。
第一表现为对参加学生活动过分热忱.高校教育者极力主张在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在他们的推崇下,广大学子渐渐形成了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思想观念.而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种种新鲜事物,他们很难做出判断,所以多数学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从而忽视了学习。第二表现为从事各种兼职,耽误学业.大学生从事兼职已经被学校和社会广泛认同,无论是从事过兼职的同学还是没有从事过兼职的同学普遍都认为,从事兼职明显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寻找工作增加砝码。由此可见,大学生从事兼职是值得推崇的。但是,他们在对大学本身都还没有失去新鲜感时就开始从事兼职,并错误地认为在大学学习是次要的,抓紧时间培养自己以后工作需要的能力势在必行。他们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寝,忙于应酬,但是他们浑然不觉这其中的错误,因为他们自认为有相当合理的理由。
2、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可以不好,做事可以没效率,但是一定要有“个性”.这里的所谓“个性”可不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个性.比如说,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敢逃严厉老师的课,敢穿希奇古怪的服装,敢到处乱发脾气......这些都已经成为病态的个性倾向,却在大学生中形成一股潮流.另外,还有不少被人们称作“怪才”的大学生。这个“怪才”可不是那种在某些领域有独到见解的人,而是那些总喜欢标新立异,大放厥词的人。他们并不是大脑方面有什么缺陷或异同,而是误解或者曲解了言论自由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说出与众不同的言语,就是领会了大学中言论自由的思想,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有一种被人关注的优越感。
3、忙于考证书,拿资格。
为了顺利地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课余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培训。据尚德机构寒假前的调查显示:105名北京在校大学生受访者中,寒假期间准备和正在参加英语、计算机等培训的占70%。几位大一新生说,刚入校就有老生告诉他们,大学四年,除了上课还要考证。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已经掀起一股势力强劲的“考证热”,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毕业后准备从事IT行业,还需要考取微软的各种认证,此外,还有秘书资格证、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甚至包括驾驶证。
大多数同学认为,基本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拥有各种综合能力,阅历越深,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几率就越大。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选择误区,这种误区给社会投机者无偿送去大量钱财的同时,浪费了大学生宝贵的青春。证书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关键还要看实际工作能力。
这些大学生独特的价值取向,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它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大学期望太高,入学后落差太大,导致心理失衡。
大学一直是学生所向往的自由的殿堂,以前不能做的,到大学都可以做了,以前得不到的,在大学都能得到。而现实中的大学并非如此,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内心开始对大学产生不满,严重的心理落差,生发出消极的情绪
2、独立人格不健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代大学大多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的大环境中,身处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互联网、电视、电台和学校分布的广告张贴栏等等都是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同学间互相的思想交流。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很难做到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人生追求积极极端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代大学生没有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导致的。他们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面临自己人生追求的选择时,不假思索地接受已有的各种思想,而懒于结合自身实际和对形势的分析。
3、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当代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大都没有自我思考的习惯,所以尽管选择了错误的价值定位,但是他们依然会在无知中走下去,直至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当代大学生中有成千上万的阿Q,他们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们不会静下来审视自己,更不会改进自己。他们在平庸中自得其乐,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他们轻视别人的进步,认为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只是自己不愿意去做别人那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4、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悲观主义。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给 学生带来不适感和压抑感。
在出现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本身就承受力很差的心理就会滋生出悲观的人生态度。一旦产生悲观的人生态度,学生自己不仅不会主动寻找心理医生治疗,还会想要极力逃避自己,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言行做深刻的反思了,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失去兴趣,轻则消极避世,重则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1、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也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古学者都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后半句则显示了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价值观的偏离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生活中主宰自己,对生活充满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积极寻求战胜困难的恰当方式。
2、奉献精神
这里所说的奉献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舍己为人,而是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为他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社会增加一些人情味,也为自己的生活添上几笔绚丽的色彩.另外,教育对端正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健全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庸俗化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他们自身的人
生追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定位人生追求,是克服其价值取向庸俗化前提。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的环境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强烈的求学氛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到学习的竞争上来,强化比学习,淡化比消费,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能够和其他同学“一决高低”的学习竞赛这统一平台上来,以成绩论英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人为本,给予积极的人文关怀。教师在与当代大学生相处时,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当代大学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要重视。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到班主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使这一工作常抓不懈。二要引导。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教育他们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剖析、自我调节,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优劣得失,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并给他们介绍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如升华法、转移法、分离法、利用法、解脱法等,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三要培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使命感、自制力在内的健全人格,使他们真正融入学校和社会,辅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学生自身的作用是关键,但是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容忽视。
空格号
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2
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持有的价值观, 它反映人们的价值选择, 体现人们认识、评价客观事物的内在标准, 具有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取向包括文化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取向等。其中, 道德价值取向就是指在道德方面一个人认为什么事有价值, 值得做;什么事没有价值, 不值得去做;什么事最让他看重、赞赏、拥护;什么事最让他鄙视、摒弃、反对。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和指导个体的行为, 价值取向可以形成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 在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中职学生是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中职学生, 了解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 我校开展了“中职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调查”, 对2006级 (三年级) 、2007级 (二年级) 、2008级 (一年级) 在校生共计3 179人进行了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在校的一、二、三年级中职学生为主, 采取实名制问卷调查方法, 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为16~22岁, 共发放调查问卷3187份, 回收有效问卷3 17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75%, 其中一年级1 279份, 二年级1 192份, 三年级708份。
1.2 调查内容
在人生价值取向之道德价值取向的调查中, 共有32道题目, 主要是了解学生对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认识, 通过调查学生对一些具体道德事件的认知情况, 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 现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调查题目进行分析。
1.3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 由德育课教师首先讲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在现场适当辅导, 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地回答问题, 使调查资料真实、可靠, 答卷时间为45分钟, 调查问卷现场收回, 并作为对学生平时表现考核的依据之一。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道德观念调查情况与分析 (见表1)
对问题“你同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需要的’这一说法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年级有93.1%、二年级有83.7%、三年级有70.8%的学生表示赞同, 呈递减趋势。一、二、三年级分别有3.7%、12.5%、19.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有3.2%、3.8%和9.6%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均呈递增趋势。说明在中职学生中, 助人为乐精神继承与发扬的意识逐渐淡漠, 自我意识增强。同时调查也显示, 全体中职学生中有84.6%的学生表示同意, 说明在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中, 助人为乐的精神占主流。
对问题“有人为抢救一名落水者而谈价钱, 你认为应该不应该”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年级有92.1%、二年级有92.1%、三年级有85.0%的学生表示不应该, 说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关键的时候, 还是把金钱放在第二位的。
对问题“你同意‘竞争就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的说法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表示不同意的一年级为96.3%、二年级为95.6%、三年级为82.7%, 呈递减趋势, 表示无所谓的一年级为0.0%、二年级为2.2%、三年级为12.4%, 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 道德观念逐渐淡漠, 迷茫心理和不确定因素增加。
对问题“你对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持何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认为正常的分别为23.4%、30.7%、45.3%, 表示说不准的分别为16.7%、31.5%、35.9%, 认为不应该谈的分别为59.9%、37.8%、18.7%, 说明中职学生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对同异性的交往存在着好奇、向往和模糊的心理, 对恋爱及婚姻的认识较为有限。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中职学生道德观念的主流积极健康, 但也可看出, 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逐渐淡漠, 不确定思想和心理在逐渐增强, 这需要中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2 中职学生道德准则调查情况及分析 (见表2)
对问题“当你知道班内同学犯了错误, 教师或学校向你调查时”的调查结果显示, 推脱不知道者一年级为7.1%、二年级为13.5%、三年级为25.8%, 担心同学受到处分者一年级为8.8%、二年级为16.4%、三年级为16.5%, 均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 思想变得复杂, 顾虑也在增加。全体中职学生中选择“把知道的说出来”者占59.5%, 说明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敢于以事实为依据, 讲出真相。
对问题“你赞成‘宁让我负天下人, 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吗”的调查结果显示, 全体中职学生中有72.7%表示不赞成, 说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道德行为准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但同时调查也显示, 表示不赞成的一年级为84.9%、二年级为67.0%、三年级为60.0%, 呈递减趋势, 觉得无所谓的一年级为1.0%、二年级为13.4%、三年级为22.2%, 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的道德标准在下降, 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增加。
对问题“在处理他人与个人关系方面, 你同意哪一种原则”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选择“先人后己”者分别为78.9%、60.1%、28.1%, 呈递减趋势, “权衡两者利弊”者分别为11.1%、31.2%、54.3%, 呈递增趋势, 说明中职学生在涉及个人利益时, 以“先人后己”为准则的意识在逐渐减弱, 而自我意识在增强, 权衡利弊、衡量得失的思想逐渐增强。
对问题“你是否同意诚实仍是交朋友的原则”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分别有89.6%、89.3%和78.2%的学生表示同意, 说明中职学生对交友的认识还是以诚实为基础的, 这为把诚信教育延伸到社会及工作中和使诚信成为今后学生做人的准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道德准则的鲜明性在减弱, 采取中间立场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说明中职学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应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中职学生道德行为调查情况与分析 (见表3)
对问题“关于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年级有70.7%、二年级有43.5%、三年级有33.8%的学生考试没有作过弊, 呈递减趋势, 这说明中职学生由中学进入职业学校后没有了升学压力, 学习动力减弱, 考试作弊行为逐渐增加。选择“为了高分作弊”的学生中, 一年级为29.3%、二、三年级分别为45.6%和45.8%, 这里包含了一部分学习比较好、虚荣心较强的学生, 由此可见在中职学生中考试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要根除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 除加强正面教育、严抓考试纪律之外, 学校教师对待学生考试分数的态度和相应的工作方法应继续改进。
对问题“你所接受的道德观念与你行为中实际表现的是否一致”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二、三年级分别有19.5%、13.0%、17.2%的学生选择“很一致”, 有65.7%、70.0%、51.0%的学生选择“比较一致”, 这说明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但选择“很一致”和“比较一致”的学生在回答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时, 仍有部分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行为, 这说明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观念发展。因此,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思想, 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3 讨论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 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主体性、多元性、矛盾性的特点。虽然主流积极健康, 但可以看出, 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呈下降趋势。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我们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以供同行参考。
3.1 中职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有限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 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 道德标准下降, 这主要因为中职学生接受各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限。
3.1.1 从家庭角度看
中职学生的父母正值壮年期, 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很多学生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 或做生意, 或外出打工, 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再因本地区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少, 有约90%以上的学生来自多子女家庭, 家长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3.1.2 从社会角度看
中职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多是电视、报纸、广播、刊物和网络等, 目前尤以网络为主。但另一项调查表明, 学生上网并不单纯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育, 而是为了聊天、打游戏或看电影等。
3.1.3 从学校角度看
中职学生进入职业学校, 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德育停留在理论层次上, 而忽视了实践。
3.2 加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
3.2.1 发挥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国家教育部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材进行了改编, 并在2009级新生中实行。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加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力度, 每本教材都从不同角度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我们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 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德育课不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 而是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
3.2.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道德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在学校开展的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板报比赛、卡拉OK大奖赛等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如: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举办学唱红色歌曲活动;进行文明礼貌用语评比和开展“千万贺卡寄恩情”活动等,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3.2.3 将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形成反馈机制, 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如:在班中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从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服饰及日常行为入手, 督促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等活动,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并同家长联系以得到及时反馈, 对真正做到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可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动漫技术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制作生日视频等,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能达到教育学生掌握技能的目的。
3.2.4 利用典型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
我国每年评选出的“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也可随时收集新闻媒体报道的各种感人事例教育学生。如:“暴走妈妈”陈玉蓉每天只吃拳头大小的米饭团, 快步行走10公里, 在7个月的时间里, 走破了4双鞋, 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脂肪肝, 目的是可以为患病18年的儿子捐出合格的肝。再如全国道德模范曹瑜年仅19岁, 是一名高三的学生, 她得知在福建打工的父亲得了晚期尿毒症, 生命垂危时, 毅然决定把自己的肾捐献给父亲。为了圆大学梦, 她一边照顾术后体弱的父亲, 一边补习功课,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考入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真实贴切, 具有感染力,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素材。
3.2.5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
学校及班级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拓宽视野、强化技能、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如我校开展了为老年人测量血压及跟踪服务的活动, 安排二年级掌握了测血压技术的学生, 分别于早晨和傍晚到体育广场和公园等地为老年人测量血压, 并做好记录, 解答老年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每次参与活动回来, 学生都很兴奋, 议论不停。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也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了道德行为, 在为他人的服务中获得快乐, 得到肯定, 增加信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和平.中职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0:49.
[2]金盛华, 孙娜, 史清敏, 等.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3, 2:30~34.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其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及其他主体均有重大影响。价值取向是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相应的选择。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对该时期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定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不同时期价值取向的研究对该时期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据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择业、恋爱等方面56%以上的同学比较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尽管从主流看,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忘却社会主体,他们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但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少数人身上极化成为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已不容忽视。
2,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二字。调查结果显示,73%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竞争太强”,这不仅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强烈,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对自身的分析和定位也更加实际、客观。调查还显示,有48%的同学认为在大学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而57%的同学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工作效益的提高。
3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大学生崇尚民主,法治社会并逐步学会用法制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他们一方面希望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又不愿一个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因而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现健康向上的趋势,但就其发展趋势而言,伴随着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调与社会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心消极因素逐渐增长。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功利观念。一方面,传统文化倡导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认同个人利益的合理地位,带来人们对功利的追逐。因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击。
2,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科专业选择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和生活质量,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大学生求职中“孔雀东南飞”现象,成为他们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
3,诚信和爱心的缺失。诚信和爱心是生存之本。当代大学生在诚信和爱心方面的缺失表现也是令人担忧,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问题是他们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类型
1,立足现实,讲求实惠——“功利型”价值取向。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较大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很多大学生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经不住外界的诱惑,表现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确立了“功利型”价值取向,立足于现实,讲求实惠。
2,注重自我,张扬个性——“个人型”价值取向。不少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往往沉浸于自己设计的小圈子里,表现出我行我素,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愿承担社会工作等不良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偏颇的原因分析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颇,既有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主观原因,也有他们所处环境的客观原因;既有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生活背景等现实原因。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变迁中结构功能部分失调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偏颇的社会根源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调整人们的利益再分配时产生了诸多矛盾,促使大学生们对感知的社會现实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上不断求新求异,但又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各种价值观念应接不暇。因此感到迷茫和疲惫,在价值取向上常常感到模糊和无所适从。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消极现象的反复刺激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偏颇的直接动因
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西方的消极文化因素也涌入我国,同时国内社会的各种消极现象也常击不败,这必将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偏颇的终极动因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以金钱为媒介的,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的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而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运作中,市场是自发的、盲目的。同时,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必然造成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三、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念
思想支配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念在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具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作为客观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代大学生应从这种关系中,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1,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肯定社会发展建立在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
2,尊重科学文化,尊重知识的价值观。现代社
会,科学的价值与日俱增,知识经济已渐露端倪。从某种意义上说,哪个国家掌握了现代尖端技术,它就占领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尊重科学文化,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努力塑造自己追求真理,反对愚昧,切不可因社会上一时出现的“体脑倒挂”现象而衍生“读书无用论”的不正确思想观念。
3,崇尚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树立开拓创新的价值观念,才能不断地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新的领域需要开发,无数新的课题需要解答,各项新的事业需要不断发展,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中庸守旧的价值观。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原因中可以分析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政策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1,学生自身角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关键,所以正确价值取向的树立应注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索取的合理性与奉献的主导性统一起来。其次,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困扰和冲突会形成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在教育领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方面的一种整体性超越,是在更清醒的理智水平和更深层的情感层面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关照,是矫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重要环节。最后,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及意义的判断,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源于生活,应在践行中得到升华和内化。
2,注重校园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营造和谐的思想教育氛围,采取多种形式从思想上去感化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话剧节,各种学术讲座等活动,形成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氛围。
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有关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及目前价值观的现状,建立多层次的价值目标系统,确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价值本位的观念,营造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发展成才提供直接的动力。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调查报告 篇4
By 广州大学@loli-莉
一、调查背景
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跟着时代日益改变。世界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归宿,它们将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如今,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教育已广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调查目的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众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许多大学生在纷繁的世界中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导致社会涌现出许多的错误价值观,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令人惊悚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次调查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相结合的分析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最终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三、调查基本状况、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现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深受社会上官场、享乐、拜金等消极因素影响,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
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极其广泛,我们分别从政治观、道德观、择业观、消费观四大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经调查后的基本状况分析。政治观方面,从整体上呈现“政治观念滑坡”的趋势,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但是不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或片面理解政治及信仰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根据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大学生会关注政治时事及社会热点,11.5%的大学生很少关注政治时事。虽然关注时事的同学占主流,但许多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仍处于一种模糊状态,除外,政治观念在少数人身上极化的现象更需引起注意。令人匪夷的是,对政治时事和娱乐新闻关注度相比较的调查中,发现近45%的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甚于政治事务。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但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大部分人的思想道德表现良好。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崇尚博爱、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孝顺、谦虚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得到解放,视野更加开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深入考虑事情。但是在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一方面约占72%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崇尚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赞同见义勇为等优良中华美德;另一方面却有约占37%的大学生不肯为国家、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正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上的存在的矛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现代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错误
思想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价值评判尺度逐渐向享乐、功利方面偏移,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3择业取向:在择业目标上,看重经济待遇,同时也关注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人找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其余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则是寻求更舒适的工作和高薪水、高职位的工作。另外,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难,64.3%的大学生有危机感,自己要更好的发展,而21.5%的大学生则感到很大的危机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怎么办。从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否开发个人的潜能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占首位,大学生已不再停留在仅仅将职业当作谋生手段的初级阶段。但问题一,约四分之一的人只是为了寻求高薪水、高职位的工作,问题二,一些大学生却在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知所措,对毕业后不知去向,以上两点明显地体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弊端。
4由于社会物质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呈现不合理架构。61.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过高,出现消费不合理的问题,只有19.5%认为自己是合理消费的。大学生还是一个消费群体,大部分的费用都是由家庭支付。由于他们缺乏合理的消费引导,而且攀比心理作祟,导致消费的价值取向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所谓的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选自《列宁全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体现出一个人处世方式。遇到困难时,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坚强面对;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浮沉等,都能表现出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就此,我们小组展开了调查。
近年来校园里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在这些年轻生命逐渐离我们而去的案件后面,我们看到的是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2003年,卫生部发布数据,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6%到25.4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比例不断上升。根据我们小组的调查数据统计,有23.8%的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大,烦恼多,心情压抑;34.2%的人需要觉得自己需要心理辅导。这个比例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承受着学习、将来就业、社会期望等众多压力,因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烦躁、焦虑、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成为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四、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及心理不健康的原因综合分析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基于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面来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及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由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负面作用和影响,加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都使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转变。其次,市场经济具有负面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官场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当前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表现出冷漠态势,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心理状态。探讨其原因,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忽视了自身责任承担,多沉溺于自身事务而不能顾外,逐渐淡化了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也逐渐减少了自己对与政治有关的事情的参与与关注热情。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存在的严重误区则是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自身有急功近利的心理等。有的大学生择业时,对自己的定位不正确,一味地求稳求高薪求享受。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模式,特别是社会改革全面深化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很容易在遇到困难、失败和逆境时感到心理不适,造成心理障碍。
五、解决方法
(一)扩宽大学生了解政治时事的渠道,开展更多的政治实践活动。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关注政治局势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举行多种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加强爱国思想教育,展开更多关注时事热点的活动,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最终培养出不但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而且具有良好修养,胸怀远大理想,正确政治观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要加强自身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这是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地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来激励自己、用自己的道德实践来反思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在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增强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道德观的良好发展,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定位人生追求的前提
(三)大学生自己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及家庭需给予更多的就业指导。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全面地评估自己。择业时一种双向选择,因此必须正确地估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在择业中可接受的范围内。其次,目标要适中。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需要来定下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工作时不能好高骛远,或者贪图享乐。特别地,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创造新的职业。
(四)大学生自己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克服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以及追求享乐的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五)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给大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己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自己朝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展,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六、调查总结
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5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它是个体的活动或意识中所渗透的价值指向,是人们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方向;也指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面对自我、他人和社会,他为人们应当追求什么和应当怎样追求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寻找正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否则,如果被社会各种负面的腐朽思想所影响,就难免陷入困惑,迷失自我,失去奋斗目标。干部、党员教师、离退休党员和学生党员等各种人力资源,创新培养考察工作的有效组合团队,提高其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建工作者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他们在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导航者的作用,特别是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目标,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干高效的学生党员培养所必需的工作队伍,增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3. 着力于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组织创新。
学生党组织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组织基础,是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基本依靠力量,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等党组织是推动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有力措施。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绝对人数普遍较少,要理想地设置学生党组织还存在客观困难。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学生党员的人数规模和分布结构等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学生党组织,并根据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不断创新组织设置。同时,在尚未设立党组织的年级、专业、班级、公寓、社团等学生团体或活动场所建立功能相对综合的“学生党建活动组织”,以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一般学生参与的组合体,以开展学生党建活动为载体,运用“学生党建活动组织”的形式加强特定工作领域或工作环节的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将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组织体系延伸覆盖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层面,充分发挥“学生党建活动组织”在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团队化模式探索
随着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学生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人数增加,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量增大,沿用传统的党员发展培养联系工作模式,其工作成效也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一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探索实施“1+1+N”团队化工作模式,具体做法: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中“对已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应及时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作为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的规定,分别由1名正式党员、1名预备党员和若干名(N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培养联系团队,培养联系本团队中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其中,预备党员协助正式党员开展培养联系工作,协助培养联系人和党组织对本团队中的其他培养考察对象开展思想、学习、工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片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向高校人才的需求也是日趋增大。然而就业压力早已是社会的焦点问题,高校人才的输出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是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毕业生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一方面使得社会资源闲置浪费,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在校大学生的毕业恐惧感和就业压力。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本小组成员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展开了调查分析。本次调查集中了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12所重庆市高校近1500份的有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对重庆市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对重庆市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把握在校大学生为适应现代社会而采取的自我增值的方式,明晰在校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主流思想,在汇总的基础上总结影响在校大学生自我增值的因素,并对大学生将来面对的就业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促进重庆市高校人才输出的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发作等各方面的“传帮带”工作。
实施“1+1+N”的学生党员培养联系工作团队化模式,可以将分散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一个有工作目标的整体,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能形成合力;团队成员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多领域实施更为全面的培养和联系工作,能进一步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联系团队中的学生党员不仅能发挥言传身教、严于律己等带头作用,而且能在实践中受到锻炼和考验,还能从与其他培养考察对象的互动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不断完善。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实施团队化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党员培养对象素质难以提高、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和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条件相对薄弱特别是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人力资源不足等实际困难,从而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和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风学风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许放,石新明.新形势下学生党员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3,(01).
[2]张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刘晓燕,李大伟,吴姣.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4]陈国梁.浅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24).
[5]余绍霞,陈文海.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6]谭谦章,强金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课题项目:2010年广西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10DJB28)。
展。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重庆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调研结果对我国其他省市的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定位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二、重庆市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分析
1. 价值观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不少暴发户以高消费为荣,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与失衡。
在对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统计中发现:63%的同学选择了自我价值的实现,12%的同学选择了对社会的贡献,选择生活的安逸程度和社会地位高低选项人数基本相等,选择以拥有财富的多少判别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占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并没有偏离正确轨道很多,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对于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和享乐主义大学生们都能正确地认识其错误性。但同时部分同学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存在困惑和迷惘,对人生价值评价过于片面和偏执。
2. 学习意识较强,但综合素质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自主学习的同学有11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6.56%;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的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的同学只有304人,仅占20.89%。可见,学生的学习意识较强,但是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方面来讲,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做事很重视效率,大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一般单位很少给予大学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从学校来讲,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虽然近年来高校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学生本身来讲,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于社会要求具备的技能不是很了解,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适应社会,就能达到社会的要求,从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3. 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
据调查重庆市大学生每周花费在自主学习的时间为10—15小时的占59.57%,时间为15—20小时的占23.83%,时间为20个小时以上的占9.75%,6.87%的学生每周自主学习的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下。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重庆市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可见他们对专业知识是相当看重的。然而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看法差别很大,有40.1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并且只要有时间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有43.01%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且不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15.50%的学生的观点相对中庸,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并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除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大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参与社会实践能有效提升大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应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4. 自制能力弱,言行难以一致。
对于大学生做人生规划和实施力度的数据,我们丝毫不感到意外。如同我们预期的一样,只有51%的大学生做过完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40%的学生想过但是没有做过,还有一部分根本就没有想过。尽管很多高校在大一时就举行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而且,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中仅有18%严格按计划实施过;61%的学生实施的力度不够,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还有21%的学生所制订的规划如同虚设,没有实施过。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当归咎于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觉悟不够,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欠缺,等等。
学校和社会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比如很多高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教育他们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剖析、自我调节,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优劣得失,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并给他们介绍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如升华法、转移法、分离法、利用法、解脱法等,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
5. 心理逐渐成熟,敢于面对挫折。
在面对挫折时,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勇敢面对。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求助于他人、尽力躲避或者是不知所措。大学学习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要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价值。
6. 就业为先,深造后选。
在对大学生毕业去的调查统计中发现,52%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36%的学生选择考研,选择出国、自己创业和考公务员的只占少数。对于这组数据应当结合重庆的地理位置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选择直接就业是现时代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现在各大高校的扩招,本科生越来越多,而文凭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使考研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选择。由于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内陆,而且是重工业城市,如今国家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风险意识很强,多数选择规避风险,加之公务员的录取率很低,多方面的因素促使多数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
7. 就业信心不容乐观。
在对重庆市大学生对于目前就业状况所持态度的调查中发现,60.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另有25.61%的学生持乐观的态度,14.04%的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是不行的。有部分专家提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盲目自信。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好,因而盲目自信,择业目标高,最后会由于高要求导致在就业时受挫。因此,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不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不盲目地追求“淘金梦”,应该更加切合实际、客观地认识周围的就业环境及就业形势,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解决就业难题。
8. 毕业生择业重薪酬也重单位性质。
目前有很多专家在做调查时发现很多求职大学生希望拿到较高的试用期工资,他们在择业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这样往往会导致在择业时遭拒。能力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能力是价值体现的基础,价值是能力的作用结果,对于高工资要求的择业大学生应当注意两者的关系。对大学生选择的单位性质调查数据显示,41%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2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8%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其余所占比例很小,出现这种情况是符合现今就业趋势的。无论是工作的稳定性还是工资国有企业较其他企业都有明显的优势。重庆市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地帮助与支持,采取了高校每年安排经费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9.“两极”矛盾突出。
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各种人才聚集,目标明确且努力的人会越来越优秀,而闲散懒惰的人则会越来差。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因此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十分必要的,但有34%的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娱乐游戏,迷恋虚拟世界。大学校园里“宅男”与“宅女”早已是司空见惯。
三、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差异的原因及分析
1.亲人影响与自身经历双重作用。
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因素的调查统计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塑造其决定性影响的是父母或家人;24%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是最大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的名人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人生目标的变化,人生目标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的人生规划等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82%的大学生人生目标或多或少有些变化,其中有47%的学生是由于自身的经历所引起的,受亲人朋友影响的占到41%。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了,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伴随着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对社会形势了解的加深,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开始从中学时代的懵懂逐渐明确。
2.再学习能力低,心理不成熟。
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基础。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以及未来再学习的时间、可能性等缺乏清醒认识,因而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方面存在盲目性,往往把激情当成了实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过高地设计目标,一旦目标达不到,挫折感会使人不自信,影响更长远目标的实现。
3.学校的校园氛围影响重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学里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涵养有极大的影响。不同修养的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差别很大。在调查中发现,有62.8%的学生认为校园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气质,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非常的重要。
4.学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乏引导。
如今虽然不少学校组织大一新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但是很多只是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由于学校没有及时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念的培养,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如何规划,做出的书面规划非常空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还有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案缺乏计划性,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与自己职业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得过且过,造成浪费,而这种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途径
1.多读书、善学习、重实践。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他们有很多的闲暇时间,将这些空余时间抽出三分之一来多多学习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不仅有助于开阔视野,而且读书可以明心志,在读书过程中思考会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审度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注重实践,大学生可以在与别人的接触中切实地感受到各种能力在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很多的企事业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都给了大学生一个很好的锻炼的舞台,所以大学生应当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实现小我价值。
2.多交益友,相互学习。
拥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才能使生活更加充实,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价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多交益友,无论是自制能力好还是差的学生,益友都可以起督促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无意识地产生一种竞争的默契,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产生正确的引导。
3.学校积极引导,要务实不能重形式。
大学生的心理在逐渐走向成熟,但仍然欠缺承受风险压力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虚拟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诱惑力极大,网络和社会等各种渠道传播的错误信息极易诱发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是最直接也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这还取决于学校在这方面的关心力度。就本次的调查结果而言,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比较大,但是引导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效果却达不到预期,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应大力度宣传和开展。
4.多提供实践机会。
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尽早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应当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单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实践当中;同时学生自己也需要积极地寻找实践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5.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提倡创新。
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首先,课堂的价值观教育要坚决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满堂灌”做法,而应把对学生的价值要求通过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价值澄清法”、辩论法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自我反省、重塑,学生的价值观才真正从外在要求变成内在同化。其次,要有意识地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校园里要充分利用讲座、纪念活动、校园广播、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最后,价值观教育的范围要走出课堂,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磨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由于年龄、角色、地位、思维方式等方面相近,在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上具有上述普遍的共性,但在思考的程度、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等方面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历史的转折和价值的转型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当代大学生在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发展了自己,又在发展中产生了对人生价值的新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中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要正确地认识。大学生目前还未完全进入社会,更应该恰当地弄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理性地在社会中发展自己,把握自己。这就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一)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学习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既不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盲目夸大自己,觉得世界上无我不能办事,以为个人脱离社会也能照样生存,又不要忽视个人的作用,误认为社会对个人有着“绝对支配性”。否则,一旦处于恶劣环境,就会自暴自弃,以致被不良风气侵害,蜕化变质,最终被社会淘汰。(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恰当位置。社会总是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如不注意这些,自己的认识就有可能会产生错位,或者自恃清高,妄自尊大,或者把个人前途看得过于灰暗,丧失进取的信心与动力。同时,老师要积极为学生解惑有关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应当更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快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学生自身应当积极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校应该完善有关提高大学生对自我定位及自我增值的部门及体制,力争将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之人;社会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予优惠。这样,学生、老师、学校、社会结合为一个有效联系紧密的就业链,使就业难不再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
摘要:在21世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并渗透在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途径,对重庆市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价值取向,引导途径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渝办发[2009]72),2009.
[2]重庆市财政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渝财综(2006)45号),2006.
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理念 大学教育 大学城
[作者简介]张晓玲(1969- ),女,四川邻水人,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重庆 40004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39-03
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大学城创建规划中的用地趋大化、融资渠道单一化及生存理念上对人本主义的偏离和功利主义的扩张等诸多方面,都隐藏着阻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隐患。对此,从认识论根源上对大学理念和大学发展价值观进行正本清源,认识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正确认识大学城的功能、含义及其特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调节大学城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大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先进的大学和大学教育
从中外教育史发展进程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大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内涵而言,大学可能是学者的社团,也可能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探究学问的机构,还可能是多元化大学的城邦;就外延而言,大学可以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也可以指某一类高等学校。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它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私立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狭义的大学指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专业组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最狭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则专指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是其基本特征,一般具有传授知识、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
现代大学基本按西方学术框架建立,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割断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有机联系。大学之所以被称为“探究学术的殿堂”“云集大师的圣地”“培养人才的摇篮”“发展科学的源泉”“铸就人生的熔炉”“引导社会的灯塔”“人类的精神家园”“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动力站”①,等等,是因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悠久的中世纪大学所奠定的雄厚基础,也离不开北美富有生气和创造力的高校对它的丰富和充实。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除了欧洲封建社会本身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外,还吸取和引用了东方文化(主要是拜占廷文化)和古希腊的文化成就。著名的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其世俗性、专业性、自治性以及国际性等特征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
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大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国家加强对本国高等教育的干预、自然科学进入教学和研究的背景下,欧美各国通过改革古典大学、建立新大学和其他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教育民主化思潮、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及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大学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格局,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并存、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量走向质量与数量协调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大学教育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尺度。但就其大学的外显性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是因为它是‘大’与‘学’的有机统一——研究范围博大、研究学问高深、研究视野广阔。它保存、传递、创造与应用高深知识,使人类因此走向智慧与光明的前景;它胸怀宽大,大器大象,兼容并包,气度辉宏,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和神圣精神;它是人才的摇篮,也是人类智慧的摇篮。”②
二、以实现大学教育功能任务为价值取向的新兴大学理念
“理念”一词含有“精神”“信仰”“理想”“宗旨”“认识”“观点”“使命”等含义。依据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种:认识论的哲学和政治论的哲学。③大学理念指人们在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大学的性质、职能、精神、使命、目的、功能与价值、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大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其核心是要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做什么”,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大学理念大致可分为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和工具主义大学理念两类,前者强调大学对于个体乃至整个人类进步的价值意义,强调“大学的理想”,追求大学的终极意义,是大学理想化的表现;后者则强调大学贴近社会,利用自身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意义,强调“大学的功用”,追求大学的现实意义,是大学世俗化的表现。
西方经典的大学理念孕育于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各个阶段后逐步形成,并在世界各国大学中流传、更新。它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等内容,反映了大学系统内部学术发展和大学管理的内在规律,也是大学合理存在与延续的认识基础,体现了世界各国对大学的理性认识、追求以及所持有的高等教育观念和教育哲学思想。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④中外教育历史场合中形成的经典大学理念在今天仍不失其启迪和导向作用。
我国近现代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对我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创造性地把注重人文、伦理与人格的中国古代大学理念与立足科学、民主与自由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集成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西合璧的大学理念。他的关于“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一系列大学理念,对我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清华大学前任校长、现代著名高等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把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西方古典教育哲学相结合,吸收欧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在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影响下,提倡“知类通达”的通才教育,在办学主体上坚持“端赖大师、教授治校”,在办学实践上奉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以此作为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建设知名学府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当代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等概念均已与传统概念有很大的区别。“高等教育日益受到外部关系的制约,社会也日益要求大学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19世纪以前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所总结的经典的大学理念,已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与高等教育关系的新进展,也不能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追求。”⑤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要为切入点,以适应、服务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尊重大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为前提,以实现大学教育功能任务为价值取向的新兴大学理念应运而生。其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科教兴国”这一具有宏观性、引导性的理念下,大学紧紧围绕“兴国”的基本理念,把“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兴国”的途径,把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大学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基地和主体,成为科教兴国的中枢机构。
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大学的发展共识。表现在大学教育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受到重视,大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被认可。大学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则极大地促进大学在运行机制、发展取向、资源利用、规模速度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和战略规划,“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优势”成为大学发展的基石。
三是面向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发展途径多样化、大学服务的社会化、大学“教学研”一体化,成为高校探索办学的新思路。
四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既反映了我国政府“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人类企盼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谋求大学自身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地位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外教育史证明,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先进的大学和大学教育。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于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共性,又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展现个性,正确定位。笔者认为,没有先进理念的大学教育活动很难塑造自身的特色和个性而随波逐流,但脱离大学实践的大学理念又易走进空想的境地。潘懋元先生指出:“大学的理念不是指大学的具体实践,但却是大学实践的指针;不是指大学的制度,但却是大学制度的思想基础;不是指大学的组织,但却是大学运行的基本原则。”⑥
三、基于新兴大学理念的大学城价值取向分析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持续推进,教育成本分担制度逐步形成。由于高等教育高投入、高回报、广需求的产业属性被社会广泛认可,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点。许多区域经济学家和区域高等教育研究者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
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3年,重庆大学城建设项目启动,极大地带动了重庆西部新城的开发建设,对于实现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196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A·P伯纳德(Frederick A.P.Barnard)说:“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和文明生活的技艺的差异性的不断增加,新的领域正在展开,新的需要正在出现,它们不可避免地要求创建新的机构。”⑦据教育部公布的消息,2000年我国共有高校1813所,共计在校学生1007.9万人。如果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则在校生将达到168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20%,则校生应为2300万人左右。⑧在我国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资源强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大学城建设应运而生。所谓大学城,即由两所以上大学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城市基本特征的特定区域。它不仅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而且人文环境良好,具有明显的大学特质。大学城的组成要素有三:一是旨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大学;二是为大学服务的体系;三是以大学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体系。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可见,大学城在其属性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办学机构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银行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构建的大学城,实际上是政府引导高等教育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产物,具有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高校为依托、通过市场引导、协调教育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公共产品属性。但是,由于大学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征,办学主体和相关利益集团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而它又具有产业属性。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矛盾状况,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需要数量支撑,但其前提是大众型教育机构的设立,以及以普及程度较高的中等教育机构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来逐步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测算,本科院校的生师比急剧上升,由1998年的10.5∶1上升到18.6∶1;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和生均藏书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此,大学城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是科学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在融资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强调高效实用,努力实现资金的动态平衡,采取政府贴息、银校合作、土地置换、校企共建等方式吸纳国内外资源和资金,以满足大学城建设的需要。在管理方面,通过行政或立法程序与手段制定权威性的大学城建设指导标准,对建设的基本条件、基本原则作出规定,各地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学城的管理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各入住高校应加强管理创新,实现自主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方面,大学城内部的功能分区、设施布局、建设规划乃至建筑风格等都应有整体的设计和安排,尤其是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应先于校园设计,应服从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使校园功能设计具有学科发展的硬件潜力。
二是选择科学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大学城的聚集、辐射和互动作用。在大学城的建设中,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工作指导、建设监督和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领导与协调作用;在筹资方面,尽量吸收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投资支持大学城建设;突出大学城中大学的主体地位,使大学城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聚集、辐射和互动的积极作用。
三是坚持以人为为本,统筹发展。为防止大学城建设盲目追求“地大楼高”的倾向,必须正确处理大学、大学服务、科技产业三者的联动关系,统筹大学城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各方利益所得,在资源共享、管理运行方面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遵循教育规律。
[注释]
①④⑥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69,70.
②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94.
③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9.
⑤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8.
⑦(美)茱丽·A·罗宾.现代大学的形成[M].尚九玉,译校.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69.
【爱问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07-11
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问卷07-03
“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06-1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分析11-2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实践报告08-01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报告08-1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分析09-25
大学生维权调查分析12-01
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