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变化

2024-06-21

物理化学变化(精选11篇)

物理化学变化 篇1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化学变化。有关化学变化的习题是历届中考的必考内容。在此,笔者将近几两年各地关于化学变化的试题汇总如下,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1. ( 安徽合肥中考题) 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菜刀生锈B. 风油精挥发

C. 粉笔折断D. 冰激凌溶化

2. ( 广州市中考题) 下列过程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锅生锈B. 煤气燃烧

C. 石蜡融化D. 大米酿酒

3. ( 江苏南京市中考题) 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抹在墙上的石灰浆逐渐变硬

C. 冰受热溶化

D.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4. ( 上海市中考题)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A. 物质的运动状态B.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D. 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5. ( 济南市中考题) 有关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浓盐酸的挥发性B. 浓硫酸的脱水性

C. 硝酸的氧化性D. 碳酸的不稳定性

6. ( 合肥市中考题) 下列食品 . 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鲜奶制酸奶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D. 水果榨果汁

7. ( 广西南宁市中考题) 下列现象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纸张燃烧B. 玻璃破碎

C. 冰雪融化D. 酒精挥发

8. ( 广西南宁三中模拟)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 原子种类B. 分子种类

C. 元素种类D. 分子数目

9. ( 上海普陀区二模)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煤气燃烧B. 米酒变酸

C. 冰镇啤酒D. 大米霉变

10. ( 兰州市中考题) 下列有关金属的用途,利用金属化学性质的是() 。

A. 铜电线B. 不锈钢炊具

C. 铝反射镜D. 铁回收溶液中的铜

11. ( 广西南宁三中模拟) 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 木炭作燃料

B. 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C. CO2用来灭火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2. ( 福州市中考题) 生活即化学,生活中有很多的变化都蕴含着化学原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消融B. 食物腐烂

C. 空气流动D. 瓷器破碎

13. ( 福建三明一中预测)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氢气充探空气球B. 酒精作燃料

C. 干冰用作人工降雨D. 木材可以制作桌椅

14. ( 四川成都市中考题) 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食盐B. 黄酒

C. 橄榄油D. 白糖

15. ( 南京鼓楼区一模化学试卷) 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B. 酒精挥发

C. 粮食酿成酒

D. 纸张燃烧

16. ( 山东枣庄市考前练兵模拟化学试卷) 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17. ( 太原市中考题) 厨房是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在厨房发生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苹果腐烂B. 榨取果汁

C. 面包发霉D. 菜刀生锈

18. ( 西安市中考题) 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雕像收腐蚀

B. 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后

C. 镁条燃烧

D. 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19. ( 郑州市中考题) 小麦中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铁及维生素A等,下列对小麦生产加工过程的叙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收割并颗粒归仓B. 发酵成啤酒

C. 粉碎成小麦仁儿D. 碾磨成面粉

20. ( 南宁三中二模)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棒融化B. 木材燃烧

C. 湿衣服晾干D. 灯泡发光

21. ( 天津市中考题) 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2. ( 上海市中考题)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蔗糖溶于水B. 铁生锈

C. 冰融化D. 气球充气变大

23. ( 内蒙古乌海二中一模)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果榨果汁B. 玻璃破碎

C. 湿衣服晾干D. 煤气燃烧

24. ( 长春市中考题) 下图是小文同学所做的家庭小实验,其中发生的主要是物质变化的是() 。

25. ( 广西南宁三中中考模拟测试)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汽油挥发B. 车胎爆裂

C. 木条燃烧D. 玻璃破碎

26. ( 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二模 ) 下列现象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汽油挥发B. 铁铸成锅

C. 矿石粉碎D. 大米酿酒

27. ( 乌鲁木齐市中考题 ) 下列实验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甲烷燃烧B.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

C. 胆矾的研碎D. 镁与盐酸反应

28. ( 江苏兴化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 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3月22 ~ 28日是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下列跟水有关的变化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水晒盐

B. 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气

C. 用氯气或其他消毒剂杀死水中的细菌

D. 光合作用

29. ( 西宁市中考题) 生产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B. 灯泡发光

C. 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D. 钢铁生锈

30. ( 济南市中考题) 下列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

A. 拧干衣服B. 写粉笔字

C. 燃放烟花D. 粉碎废纸

31. ( 海口市中考题) 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分馏B. 煤干馏

C. 干冰升华D. 蜡烛融化

32. ( 辽宁盘锦中考模拟一) 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活性炭吸附冰箱中异味

B. 干冰汽化

C. 点燃蜡烛

D.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33. ( 陕西宝鸡中考模拟)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水淡化B. 氢气吹肥皂泡

C. 煤燃烧D. 干冰升华

34. ( 上海虹口区中考模拟)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火药爆炸B. 衣服晒干

C. 纸张燃烧D. 酒变成醋

答案:

物理化学变化 篇2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区别是:两种变化的联系是:

2、实例分析:

①木炭燃烧变成灰烬,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 ②葡萄酿成葡萄酒,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__

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Fe),原物质是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 上述三个变化都是变化 ① 木柴折断: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② 水结冰: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③ 矿石粉碎: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④ 铁熔化成铁水后铸成铁锅: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的物质是_________

上述三个变化都是变化

3、练习检测

①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 ②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A.铁生锈B.煤燃烧C.水汽化D.火药爆炸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气体放出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反思: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分层作业

B 组(能力提高)

1、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作原子的阶段

2、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在互联网上用google搜索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被曝光的事件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D、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四) 篇3

1. 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

A. CO+H2O[高温]CO2+H2

B. 3NO2+H2O=2HNO3+NO

C. 2Na2O2+2H2O=4NaOH+O2↑

D. 2F2+2H2O=4HF+O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只表现强氧化性

C. 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D. 发生化学反应时,失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

3. 制备印刷线路板过程会产生含FeCl2、CuCl2等的废液。为了回收铜,并利用铜制备硫酸铜晶体,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方案中涉及如下两个反应:①Fe+CuCl2→Cu+FeCl2,②Cu+H2SO4+H2O2→CuSO4+2H2O。关于这两个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CuCl2失电子是氧化剂

B. H2O2得电子是还原剂

C. H2SO4得电子是氧化剂

D. Fe失电子是还原剂

4. 含有1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 x mol Cl2。下列各项为通入Cl2过程中,溶液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x=0.4,2Fe2++Cl2=2Fe3++2Cl-

B. x=0.6,2Br-+Cl2=Br2+2Cl-

C. x=1.2,10Fe2++14Br-+12Cl2=7Br2+10Fe3++24Cl-

D. x=1.5,2Fe2++4Br-+3Cl2=2Br2+2Fe3++6Cl-

5.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②Cu与FeCl3溶液;③Zn与H2SO4溶液;④Fe与FeCl3溶液。由于浓度不同而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6. 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H2O2→H2O,IO3-→I2,MnO2→Mn2+,HNO2→NO。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 H2O2 B. IO3-

C. MnO2 D. HNO2

7. 在一定条件下,RO3-与R-发生如下反应:RO3-+5R-+6H+=3R2+3H2O。下列关于R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R为第ⅤA族元素

B. R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是强酸

C. RO3-中的R只能被还原

D. R2在常温常压下一定是气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篇4

一、领悟考纲, 明晰要求

高考考纲中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一专题各考点明确指出: (1)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 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 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 (生成物) -H (反应物) 表达式的含义。 (6) 理解盖斯定律, 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解读考纲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相关要求可知, 有关能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反应热的计算是目前高考的焦点。

二、考点归纳, 有效突破

(一) 有效突破“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相关基本概念

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 又有能量变化,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能量变化的原因。

(1) 宏观解释: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在新物质生成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有热能、电能、光能等, 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一个化学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见下图) 。

反应焓变ΔH=H (生成物) -H (反应物) , 若ΔH>0, 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ΔH<0, 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新键形成需要释放能量,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是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的相对大小。可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分析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见下图) 。

反应焓变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若ΔH>0, 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若ΔH<0, 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特别提醒: (1)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不同。反应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不取决于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 (2) 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表现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2)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燃烧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活泼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 铝热反应, 大多数化合反应 (C与CO2化合生成CO为吸热反应) 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盐类水解, 铵盐与固态碱加热反应制氨气, 以H2、C、CO为还原剂的氧化反应 (H2还原CuO, CO还原Fe2O3, C与CO2反应生成CO, C与水蒸气反应制取水煤气等) , 大多数分解反应 (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为放热反应) 等。

特别提醒: (1) 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 也有能量变化, 如浓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但都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 必须考虑物理变化的热效应,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要看反应发生后是否能继续进行, 能继续进行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不能继续进行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3.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二) 有效突破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 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2.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一写方程式:根据题给要求先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再写出配平了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三标条件:要在ΔH后面标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101kPa、25℃时可不标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

五标数值: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数值应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即Δ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应根据所写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

3. 几种特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 用燃烧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用燃烧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时, 必须注意两点:a.热化学方程式中, 可燃物的系数必须是1, 其他各物质的系数必须参照可燃物的系数进行调整;b.焓变的数值必须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2) 用中和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用中和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时, 必须注意三点:a.热化学方程式中, 中和反应所生成水的系数必须是1, 其他各物质的系数必须参照水的系数进行调整;b.酸、碱、盐的聚集状态用的是aq, 而水的聚集状态是l;c.焓变的数值必须是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

4.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一看状态:看是否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或看所标出的各物质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二看符号:看ΔH的“+”“-”符号是否正确, 放热反应为“-”, 吸热反应为“+”。

三看单位:ΔH的单位为“kJ·mol-1”, 易错写为“kJ”。

四看数值:看Δ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五看特殊:对于用燃烧热或中和热表示的热化学方程式, 要看可燃物 (燃烧热) 、水 (中和热) 的系数是否为1。

(三) 有效突破反应焓变的计算

1.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焓变

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数值应与化学计量数相对应, 即ΔH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应根据所写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

解题技巧:反应焓变与反应物 (或生成物) 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典例】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 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 生成SiO2和液态水。已知室温下2g SiH4自燃放出热量89.2kJ, SiH4自燃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

2. 根据燃烧热计算反应焓变

3. 根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图像计算反应焓变

化学反应是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同时进行的过程,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可以用物质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来描述。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放热反应的焓变小于0 (ΔH为负值) ;而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吸热反应的焓变大于0 (ΔH为正值) 。

解题技巧:根据能量变化图像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 利用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计算出反应焓变。

(1) 图中A、C分别表示___、____,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______。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 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_____, 理由是____。

4. 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焓变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组成反应物的各种化学键的破坏与组成生成物的各种化学键的形成, 在此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其表现形式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这种热量的变化反映了与键能密切相关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间的差额。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焓变, 有助于学生从物质结构角度了解反应焓变的实质。

解题技巧: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5.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盖斯定律是进行反应焓变计算的主要依据。依据盖斯定律, 若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由几个特定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代数和叠加而得, 则该化学反应的焓变即为几个特定反应焓变的代数和。因此, 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类似代数式的运算, 应遵循数学运算原则。需注意:ΔH要连同“+”“-”号一块相加减。

解题技巧:“先加减、后乘除”规律。

若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由几个特定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代数和叠加而得, 计算该反应焓变可依据盖斯定律。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时, 笔者从所求反应焓变出发, 概括出“先加减、后乘除”解题规律。“先加减”是先根据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及生成物在题给几个特定热化学方程式中出现的位置, 来确定几个特定热化学方程式的加减关系 (若同为反应物或同为生成物则相加, 若一个是反应物、另一个是生成物或一个是生成物、另一个是反应物则相减) ;“后乘除”是根据所求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与它们在所给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来确定几个所给热化学方程式的乘除关系。

【典例】在298K、100kPa时, 已知:

根据盖斯定律, 计算298 K时由C (s, 石墨) 和H2 (g) 生成1 mol C2H2 (g) 的反应焓变:____。

(四) 有效突破反应热的大小比较

1. 根据物质的聚集状态判断

2. 根据反应物的用量判断

3. 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判断

4. 根据盖斯定律判断

三、直击高考, 注重应用

(一) 考查有关反应热的概念

例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催化剂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ΔH)

B.分解反应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C.右图表示燃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D.储氢材料是一类重要的能量存储物质, 单位质量的储热材料在发生熔融或结晶时会吸收或释放较大的热量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反应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及能量变化等概念, 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A项错误;分解反应大多数属于吸热反应, 但少数属于放热反应, 如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B项错误;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而图示为吸热反应, C项错误;储氢材料具有在熔融或结晶时会吸收或释放较大热量的特点, D项正确。

答案:D

(二) 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焓变的计算

1.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例2. (2016·天津卷) 硅与氯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1 mol SiCl4, 恢复至室温, 放热687kJ。已知SiCl4的熔、沸点分别为-69℃和58℃。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

2.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例3. (2016·四川卷) 工业上常用磷精矿[Ca5 (PO4) 3F]和硫酸反应制备磷酸。已知25℃、101kPa时:

则Ca5 (PO4) 3F和硫酸反应生成磷酸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

3. 根据图像计算焓变

例4.饮用水中的NO3-主要来自NH4+。已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NH4+经过两步被氧化成NO3-,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1) 第一步反应是____ (填“放热”或“吸热”) 反应, 判断依据为___。

4. 燃烧热的计算

例5. (2016·海南卷) 油酸甘油酯 (相对分子质量884) 在体内代谢时可发生如下反应:

已知:燃烧1kg该化合物释放出热量3.8×104kJ。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ΔH为 ()

答案:D

(三) 考查焓变大小比较

答案:<

(四) 综合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例7. (2016·江苏卷) 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 (1) 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 (2) 为放热反应

C.反应 (3) 使用催化剂, ΔH3减小

物理化学变化 篇5

一、由于溶液中溶质或水的质量变化而引起的溶液质量变化

1.由于人为因素

人们在稀释浓溶液或使稀溶液变浓时,需改变水或溶质质量,这时会引起溶液质量的变化。如稀释浓硫酸时需加水,由于溶剂质量增加而引起硫酸溶液质量的增加。

例1 现有10%的NaCl溶液200 g,欲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措施正确的是( )。

A.蒸发水至溶液质量为110 g

B.蒸发水至溶液质量为100 g

C.加溶质至溶液质量为225 g

D.加溶质至溶液质量为250 g

分析 该题实质是蒸发水或加溶质以使溶液质量分数由10%增至20%,并引起溶液质量的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为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答案为B、C。

2.由于自然因素

这种自然因素实质就是某些溶液本身的特征。如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浓盐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挥发性等。

例2 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

A.浓盐酸 B.稀硫酸

C.浓硫酸D.NaCl溶液

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这些溶液的物理性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减少而引起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水的质量增加引起溶液质量增加。

答案为C。

二、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溶液质量变化

1.由置换反应引起溶质物质本身的改变

(1)金属+酸→盐+H2↑

原来是酸溶液,反应后是盐溶液,溶剂不变,溶质改变。由于反应掉的金属的质量比生成的H2的质量大,故这类反应结果是溶液质量增加。

(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原来的盐溶液与生成的新盐溶液相比,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关键看反应掉的金属和生成的新金属的质量关系。例如:

化学物质及变化单元检测试题 篇6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得氧和失氧

(C) 电子的转移

(D) 有单质参加反应或有单质生成

2.胶体与溶液的区别是 ()

(A) 丁达尔现象

(B)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C) 电泳现象

(D) 均一性和稳定性

3.某固体化合物A不导电, 但熔化或溶于水可以完全电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为非电解质

(B) A为强电解质

(C) A为共价化合物

(D) A为弱电解质

4.按照物质的不同分类标准, HNO3可以属于 ()

(1) 酸 (2) 盐 (3) 氧化物 (4) 含氧化合物 (5) 碱 (6) 纯净物 (7) 化合物 (8) 混合物

(A) (1) (3) (4) (6) (B) (1) (4) (6) (7)

(C) (1) (8) (D) (1) (4) (5) (7)

5.某物质经检验只含氧元素, 则该物质为 ()

(A)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是单质

6.关于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被氧化的物质是氧化剂

(B)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C) 还原剂被还原, 氧化剂被氧化

(D) 得到电子, 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7.Ba (OH) 2溶液与H2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a2++OH-+H++SO2-4=BaSO4↓+H2O

(B) Ba2++SO2-4=Ba SO4↓

(C) OH-+H+=H2O

(D) Ba2++2OH-+2H++SO2-4=Ba SO4↓+2 H2O

8.下列既是氧化还原反应且水作氧化剂的是 ()

(A) H2+CuO=Cu+H2O

(B) Cl2+H2O=HCl+HClO

(C) 2Na+2H2O=4NaOH+H2

(D) F2+2H2O=4HF+O2

9.下列变化中 (指同种元素) , 需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Cl-→Cl2 (B) Fe→Fe3+

(C) H2O→H2 (D) NaCl→HCl

10.近代化学常用CaH2做生氢剂, 其化学方程式:CaH2+2H2O=Ca (OH) 2+2H2↑.其中水的作用是 ()

(A) 氧化剂 (B) 还原剂

(C) 溶剂

(D) 既作氧化剂, 又做还原剂

二、选择题 (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下列物质中, 只有在溶液中才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NaCl (B) CH3CH2OH

(C) Na2SO4 (D) NH4HCO3

24431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 正确的是 ()

(A) 铝和稀硫酸反应:

Al+2H+=Al3++H2↑

(B) 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CO2+3+2H+=CO2CO3+H2O

(C) 氢氧化钡溶液和稀H2SO4反应:

H++OH-=H2O

(D) 过量CO2和石灰水反应:

CO2+OH-=HCO-3

13.在p 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NO-3、Cl-

(B) Mg2+、NH+4、NO-3、Cl-

(C) Ba2+、K+、SO2-4、Cl-

(D) Fe3+、Na+、NO-3、SO2-4

14.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和Mg (NO3) 2四种溶液的试剂组是 ()

(A) 盐酸、硫酸

(B)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C) NaCl溶液、硫酸

(D) NaCl溶液、NaOH溶液

15.离子方程式中CO32-+2H+=H2O+CO2↑中的H+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

(A) CH3COOH (B) KHCO3

(C) NaHSO4 (D) NH3·H2O

16.在2FeI2+3Cl2=2FeCl3+2I2的反应中, 被氧化的元素是 ()

(A) Fe和I (B) I

(C) Fe (D) Cl

17.在酸性条件下Mn O4-能把SO32-氧化, 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5, 则反应后S元素化合价为 ()

(A) +2 (B) -2

(C) +6 (D) 0

18.已知下列反应: (1) 2FeCl2+Cl2=2FeCl3 (2) 2FeCl3+2HI=2FeCl2+2HCl+I2 (3) I2+SO2+2H2O=H2SO4+2HI.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FeCl3>Cl2>SO2>I2

(B) Cl2>FeCl3>I2>SO2

(C) Cl2>I2>FeCl3>SO2

(D) Cl2>FeCl3>SO2>I2

19.许多地区的自来水是利用Cl2消毒的, 为检验Cl-存在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 石蕊试液 (B) CCl4溶液

(C) NaOH溶液 (D) AgNO3溶液

20.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内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有成分, 其中有FeSO4, 则FeSO4的作用 ()

(A) 干燥剂 (B) 抗氧化剂

(C) 防腐剂 (D) 杀菌消毒

三、非选择题 (共50分)

21. (6分) 试从化合价角度, 分析下列粒子的性质.在Fe3+、Fe2+、Al3+、H+、S2-、S、Cl-、NO3-、MnO4-、I-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 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22. (18分) 人体胃液中含有胃酸 (0.2%~0.4%的盐酸) , 起杀菌、消毒及帮助消化的作用, 胃酸过多时, 就会出现“烧心”等症状, 影响食欲.当胃酸过多时, 医生常用“小苏打片”治疗.

(1) 写出用“小苏打片” (成分为碳酸氢钠) 治疗胃酸过多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 若病人患有胃溃疡, 最好服用“胃舒平” (成分为氢氧化铝) , 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 有人用土法治疗胃酸过多, 即将鸡蛋皮洗净, 烤焦、磨细服用,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化学原理:______________.

(4) NaOH、Na2CO3也能中和胃酸,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用NaOH、Na2CO3治疗胃酸过多症吗? (答“可以”或“不可以”) , 理由是_____________.

23. (12分) 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Mg2+、Cu2+、Fe2+、Na+、Ag+中的几种, 请填写下列空白:

(1) 取原溶液, 加入过量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 沉淀不消失; (2) 取 (1) 中滤液, 加入过量氨水, 出现白色沉淀. (1) 原溶液肯定没有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一定有__________.

(2) 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3) 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的 ()

(A) Cl- (B) NO-3 (C) CO2-3 (D) OH-

参考答案

一、1. (C) 2. (B) 3. (B) 4. (B) 5. (A) 6. (D) 7. (D) 8. (C) 9. (C) 10. (A)

二、11. (D) 12. (D) 13. (B) 14. (D) 15. (C) 16. (A) 17. (C) 18. (B) 19. (D) 20. (B) 3+3++--

三、21.Fe3+、Al3+、H+、NO-3、MnO-4;S2-、Cl-、I-;Fe2+、S

22. (1) H++HCO-3=CO2↑+H2O

(2) Al (OH) 3+3H+=Al3++3H2O

(3) CaCO3+2H+=Ca2++CO2↑+H2O

(4) OH-+H+=H2O CO2-3+2H+=H2O+CO2↑不可以虽然NaOH、Na2CO3也能中和胃酸, 但有强腐蚀性, 故不能服用NaOH、Na2CO3治疗胃酸过多.

23. (1) Cu2+、Fe2+, Cu2+、Fe2+的溶液均有颜色, 而已知溶液是无色的;Mg2+、Ag+;

物理化学变化 篇7

在研究混凝土表层物理性能的方法中, 回弹法和表层渗透性能测定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些应用都有一定的缺陷:回弹法只能应用于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并且由于误差太大, 只能对混凝土进行定性的判定;表层渗透法容易受混凝土密实程度、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其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在评判材料表面物理性能的研究方法中, 冲击球压法以便于操作、解析理论精确等特点备受重视,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脆性材料及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变性特征等领域[3,4,5], 但是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屈指可数:文献[6]利用冲击球压方法和恢复系数的物理意义研究了喷射混凝土的喷射成功概率;文献[7]利用冲击球压方法, 结合等效冲击[8]的概念研究了混凝土材料在小能量冲击作用下的损伤破坏现象;文献[9]研究了混凝土在颗粒冲击作用下局部损伤的机制, 但是利用冲击球压技术评价混凝土受腐蚀破坏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冲击球压方法研究了短期化学腐蚀下混凝土表面的物理性能及变化特征, 拟建立一种可快速、敏锐评价混凝土表面受短期腐蚀作用而变化的测试方法。

1 理论背景

假设一个质量为m、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分别为E1和v1的小球垂直地冲向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E和v的平面上, 接触瞬间小球相对于平面的临界速度为vin, 材料受到的最大荷载F与产生的最大损伤半径a表示为[10]:

对于任何材料而言理论半径a永远小于实测半径r, 因此符合式 (3) 关系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在实际研究中, 往往采用打磨抛光等措施降低二者之间的误差;此外, 由于冲击过程中压痕损伤区的复杂变化, r值在一般情况下略微偏大。假设冲击结束后材料弹性变形完全恢复, 残余的损伤区相当于冲击最终产生的损伤。在对材料进行迅速、敏锐地检测时这种假设是可行的。因此损伤区的体积可表示为:

由能量守恒的原理可知, 球头接触平面时的动能Uk在冲击中转化为使材料发生弹塑性变化的变形能UE、UP和弹性波的振动扩散以及极少量的热能[11], 根据Hutchings[12]的研究, 弹性波振动扩散的能量大概占总能量的1%~4%, 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因此冲击过程中各组分的能量遵循[13]:

冲击结束后弹性变形能使球头发生速度为vout的回跳[14], 即:

结合式 (1-7) , 得到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的表达为:

由式 (8-9) 可知, 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分别定义了一定能量下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发生弹性恢复的能力, 反映了材料表面弹塑性力学特征。上述公式中出现的物理量除半径r需要测量之外, 其他物理量均为已知、或可由传感器读出, 因此只要对r进行精确的测量, 就可以方便地评价岩石材料表面的弹塑性力学特征。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 28天抗压强度为86.2MPa, 配合比见表1, 采用100mm×100mm×100mm的模具成型。为了保证混凝土强度的顺利发展, 拆模后将混凝土置于标准养护室养护56天, 之后分为两组, 一组置于标准养护室继续养护, 另外一组置于HNO3和5%质量分数的 (NH4) 2SO4混合溶液中 (p H=2.54) , 以浸泡3天105℃干燥1天为1个循环, 3个循环构成1个周期。每个循环结束后测量溶液p H值并利用HNO3重新将溶液酸度调整至2.54, 每个周期结束后对其进行抗压强度和冲击球压试验。

冲击球压装置为自己设计, 设备原理见图1。其中, 球头材料为碳化钨,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600GPa和0.15, 为了降低样品边缘和测点间距所带来的测试影响, 对测点位置进行了规范的布置 (图2) :测点距样品边缘>1cm, 测点间距>2cm。冲击过程中的荷载通过传感器精确测定;试验结束后, 利用日产VHX-600E型超景深显微镜对损伤半径进行测量。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腐蚀时间对冲击荷载—时间关系的影响

图3给出了不同腐蚀周期下混凝土在一次冲击荷载作用下冲击荷载与冲击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腐蚀行为的进行, 短期内混凝土冲击荷载—时间曲线轮廓没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短期的腐蚀不会对混凝土表层以下的结构产生明显的破坏。注意到卸载结束时此关系的变化, 可以发现球头并非以0荷载的形式离开混凝土表面, 而是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振荡, 这种振荡特性随着腐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另外, 观察荷载峰值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不同。为了清晰地观察这一现象, 现将两区域放大后的曲线关系列于图4、图5。

由图 (4-5) 可知, 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 混凝土的峰值变化是较为类似的, 而球头所能达到的峰值荷载却是逐渐降低的;应用于本试验中的数据均是在相同高度下落的条件下所记录, 因此, 混凝土的峰值变化说明了表层腐蚀的存在性和腐蚀时间依赖性。对球头脱离混凝土表面瞬间的冲击荷载——时间曲线分析表明, 随着腐蚀行为的进行, 卸荷过程中受冲击混凝土区域反作用于球头的冲量也逐渐降低;冲击过程中球头使混凝土局部区域发生弹塑性变形, 由于塑性变形基本无法恢复, 而弹性变形在卸载过程中基本发生完全恢复, 此时产生弹性恢复的能量主要转化为球头离开表面时的冲量;因此腐蚀行为的进行会降低混凝土表面的弹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关系, 将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关系列于图6。从图6可知, 在本试验范围内的混凝土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关系近似呈现双线性;不论腐蚀时间多长, 混凝土总是在度过某一临界荷载后荷载不再随着压痕尺寸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但是临界荷载以内的冲击荷载—压痕尺寸斜率却随着腐蚀的进行而降低。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短期腐蚀不会改变混凝土表层以下的物理性能, 另一方面追踪到了混凝土表层物理性能随腐蚀的进行而逐渐劣化的现象。

3.2 腐蚀时间对溶液p H值和抗压强度比的影响

随着腐蚀的进行, 混凝土的碱性组分不断被溶液中的H+和NH4+所消耗, 溶液p H值远远大于初始值 (图7) , 从图7中可以发现, 最初的循环结束时溶液p H值变化最为剧烈, 而后的变化基本趋于平衡, 这说明了H+和NH4+一开始就造成了混凝土表面组分的大量溶蚀, 随着腐蚀的进行, 表面组分的溶蚀程度有所降低。

对相同龄期下受腐蚀和标准养护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比进行分析可知 (图8) , 短期腐蚀不会对混凝土整体性能造成破坏。处于腐蚀溶液中的混凝土短期内表面会受到破坏, 而溶液中大量的水份却可以满足混凝土内水泥水化反应的需求, 在腐蚀破坏的速率低于水泥水化反应的速率时, 抗压强度比不具备精确追踪混凝土腐蚀程度的时效性。

3.3 腐蚀时间对混凝土表层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的影响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 宏观物理性能不能准确地表征短期腐蚀下混凝土遭受破坏的程度, 而腐蚀溶液p H值的变化特性只能应用于实验室的连续追踪, 在实际情况中, 混凝土遭受化学腐蚀破坏并非全部以可见溶液为介质。为此, 结合上文所述的公式, 在相同荷载水平下得到了不同腐蚀时间下混凝土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的近似值图9) 。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 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不是材料固有的参数, 它会随着材料的宏观性能、冲击荷载等因素的变化而迅速变化, 本文对混凝土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的定量化是建立在荷载与冲击高度基本相同的前提下。由图9可知, 随着腐蚀的进行, 混凝土表层的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均下降了, 且在第二个腐蚀周期之前下降的程度最明显, 由于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分别代表了材料表面在动荷载作用下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和弹性损耗的特性, 因此随着腐蚀的进行, 混凝土表面不但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减弱了, 而且弹性特性也发生了严重的降低。

4 结论

通过对混凝土进行短期腐蚀的试验,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由冲击荷载—时间关系曲线可知, 冲击结束后球头离开混凝土表面瞬间所储存的能量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2) 由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关系可知, 在限定高度的条件下, 混凝土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关系特性表现为双线性, 这一特性在短期内不会随着腐蚀的进行而改变, 但是在荷载临界值之前曲线的斜率随着腐蚀的进行而逐渐降低;

(3) 随着腐蚀的进行, 混凝土的动态硬度、恢复系数逐渐降低, 并且降低的趋势在腐蚀前期最为剧烈, 因此, 研究混凝土早期的腐蚀变化对混凝土深层次的腐蚀破坏有重要意义。

(4) 抗压强度比不能对短期腐蚀条件下混凝土破坏的程度进行表征, 溶液p H值的变化无法使用于所有混凝土工程, 而冲击球压法可以对混凝土短期内的腐蚀破坏程度进行敏感、精确的表征, 因此, 通过冲击球压法可以方便、快捷地确定出混凝土在腐蚀过程中表面物理性能的变化。

摘要:混凝土是一种极易受环境介质影响的材料。为了探索可敏锐检测短期内环境腐蚀介质对混凝土表层物理性能破坏的测试方法, 利用冲击球压法研究了混凝土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冲击荷载—接触时间关系以及抗压强度比与腐蚀溶液pH值随腐蚀时间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 混凝土冲击荷载—压痕尺寸及接触时间的曲线不会随着腐蚀的进行而变化, 但是卸载结束后球头的受力状态和低荷载阶段的球头冲击状态却会随着腐蚀的进行而敏感变化。此外, 结合上述结论得到的相同荷载水平下混凝土的动态硬度和恢复系数表明:在腐蚀前期, 硫酸铵和酸溶液的混合腐蚀对混凝土表层物理性能的劣化起到重要作用。

初中化学氧气的变化与性质研究 篇8

一、义务教育均衡概述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向前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供给, 以及教育资源的有效、公平的配置等多方面给予了更多关注。教育均衡又是经济均衡的发展和移植, 它是由于人类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有限, 加之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不合理而引起的。总的来说教育均衡的实质就是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 各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平等待遇的理想教育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二、教学目标

初中氧气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要让学生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二是要让学生在观察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后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就是要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和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三、氧气变化和性质的研究

1. 利用多媒体激发起学生对氧气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氧气的影片, 如一个病人在吸取氧气的情景, 或者潜水员背着氧气罐潜入深海中的图片等, 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并对着定格好的图片设计如下提问:看了这段影片, 同学生们联想到什么物质?学生们对影片一直就很好奇, 听教师这么一说, 就会纷纷带着好奇心观看, 通过思考并会做出回答:是氧气。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氧气的用途,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 氧气的用途这么大, 我们人类也离不开氧气, 我们大家每天都要吸收氧气, 要靠氧气来维护生命, 可见氧气的作用是由它的性质来决定的, 那么氧气到底存在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通过观看刚才的影片, 学生的对氧气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很快就被激发起来, 使后面的教学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2.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实验操作前, 教师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两瓶没有标签的气体, 其中一瓶是装着空气, 一瓶是装着氧气。然后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区别它们呢?学生显然不知道, 再向学生提问, 同学生能用眼睛看得出来是什么颜色吗?能用鼻子闻得出来是什么气味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做实验进行区分好不好?学生就会感到好玩, 到底哪一瓶是氧气呢?有些胆大的学生就会亲自上前去闻、去看, 没有看出什么颜色, 也闻不到任何气味。教师再慢慢引导: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是不经过任何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气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吧。学生们通过自身感受, 很快就得出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态下,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然后再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和溶于水的过程, 让学生得出氧气的其他物理性质, 如氧气的密度、熔点、沸点是多少, 然后问学生:氧气能溶入中吗?有些学生说不溶, 但想到鱼儿在水中也要吸氧气, 可见氧气的溶水性是很强的。

3.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 让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装有空气和氧气的瓶内,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再把两支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 去观察现象的发生。很快学生通过实验, 会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装有氧气的瓶内会复燃, 但它在装空气的瓶中则不会复燃, 而将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发现木条燃烧得更旺, 插入空气瓶中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慢慢地就会熄灭。得出物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际上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 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接下来让学生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 把加热后的铁丝分别放进空气瓶内和氧气瓶内, 并观察现象的发生,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放出大量的热, 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用化学式表示为Fe3O4, 并引导学生一起写出反应化学表达式来:Fe+O2→Fe3O4, 并得出实验结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 可以支持物体燃烧, 含量越高, 燃烧越剧烈。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培养了学生全面系统的去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发生的变化 篇9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把课程设置为两类课程 (I类和II类物理课) ;I类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 (实际是文科学生) ;II类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 (实际是理工科学生) 。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与选修;模块式课程与学分式教学, 充分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当然, 在实施中还要受到实际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二、物理教学目标的变化

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的变化。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中, 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目标, 从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三维度进行教学, 使学生把握科学的完整内涵, 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即真正懂科学。

1. 三维课程培养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学不仅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 而且以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推动科学的继续进步, 与此同时, 它的知识和思想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 奏响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旋律。这就是说, 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

2. 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 对于高中课程来说, 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 否则, 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便无从谈起。这就是说,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三维目标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融为一体。

3. 三维目标分别注重什么?

△知识教学要注重科学性, 技能的教学注重规范性。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特征——不过分严谨严密, 重要的是物理思想的清晰, 物理图象的鲜明, 但底线是不能错。

△过程的教学重真实性, 方法的教学重典型性。

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 把科学过程和思维方法引入物理学。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物理思想、科学精神, 得其精髓, 有所借鉴。过程与方法都要求重其真实性。注意几个方面: (1) 剪裁而不歪曲 (2) 历史追问与现代审视相结合 (3) 过程与方法重在感悟, 而不应变为“知识条条”让学生死记硬背。

△情感教学重可信性, 开放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科学改变社会, 改变生活。

(2) 科学改变人类的自然观, 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3) 科学大师的感召力与青年人心中的楷模。

年轻人要有偶像!但不能只是歌星、影星及球星, 也要有科学家, 人是需要榜样的, 心中有了楷模就会有努力的方向。

三、物理教学方式的变化

从“教师教授、学生接受”向“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转变,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同时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课程标准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要素”不是“环节”。环节缺一不可, 锁链缺一个环节就要断裂, 而要素只要存在一些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两个、两三个科学探究的要素, 这就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 不一定要七个要素一应俱全, 特别是没有实验的教学片段也可以体现探究精神。

四、物理教学品位的变化——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科学文化以求真求实, 人文文化以求善求美为特征, 它们的共同目标指向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 必有广阔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教材在介绍日心说时指出:“在那个时代, 文艺复兴的智力与艺术的繁荣已在意大利萌发并扩展到全欧洲, 马丁·路德向教会的权威发起了冲击;哥伦布完成了划时代的远航;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开始传播到了欧洲。这一系列事件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使人们思想上的枷锁解开了。由此, 就像艺术家的眼光超越了基督教艺术, 哥伦布的眼光超越了欧洲一样, 哥白尼的眼光超越了地球本身, 把它视为宇宙中一个与其他行星一样的天体”。

五、物理教学评价的变化

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其主要特点:

(1) 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 重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 强调参与互动,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4) 强调质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5) 注重过程, 终结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热点题型分析 篇10

题型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

【方法】⑴书写要领:①必须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标明反应热ΔH的符号、数值和单位(ΔH与最后一种生成物之间留一空格);②Δ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明Δ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ΔH是在25 ℃、101 kPa下测定的,此时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③反应热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l、g),溶液中的溶质标明“aq”。化学式相同的同素异形体除标明状态外还需标明其名称[如C(s,金刚石)]。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示“↑”和“↓”,不在等号或箭头上写“点燃、△、高温、催化剂”等条件;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书写燃烧热、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其限定要求。⑵正误判断视角:①热化学方程式是否已配平,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标明、是否正确;③反应热ΔH的数值与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④反应热ΔH的符号是否正确,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是否漏写或写错单位。

题型五、反应热的计算

【方法】⑴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求解,可先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所体现的物质与物质间、物质与反应热间的关系直接或间接求算物质的质量或反应热。其注意的事项有: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⑵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ΔH相加或相减,得到新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其注意的事项有:①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数值也必须乘上该数。②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相加减。③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ΔH的“+”、“-”号必须随之改变。⑶根据燃烧热计算: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可燃物的物质的量×燃烧热。⑷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热(焓变)等于反应物中的键能总和减去生成物中的键能总和,ΔH=∑E反-∑E生(E表示键能)。

③根据题意可知,测量值偏小,这说明反应中有热量损失,因此选项a、c正确。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则氢氧化钠的体积增大,其质量增加,放出的热量增加,b不正确;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由于温度计上粘附氢氧化钠,会消耗硫酸,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减少,选项d也是正确的。答案选a、c、d。

点拨:本题综合性强,涉及知识点多,易错点也多,如求NaOH的质量时,一是计算错误,用245 mL直接算得4.9 g,二是未注意有效数值,错答为5 g;又如选择仪器时,漏选b;计算中和热△H时,有的同学未注意审题,沿用课本中的实验数据,把m的数据记为100 g,求得的ΔH=-66.9 kJ·mol-1,导致错误。这些都是解题中要引以为戒的。

除上述类型的问题外,还有概念辨析(如燃烧热、中和热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实例的判断、学科内综合问题(如与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相联系)分析等,不一一列举。总之,通过学习,要初步掌握各类常考题型及涉及知识内容、解题方法等,唯有如此,我们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化学反应能量与速率变化演示器 篇11

关键词:化学反应能量,速率,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化学课堂教学必要的教学手段。笔者反复实践,对化学反应能量与速率变化实验进行了改进,自制了一种实验教具———化学反应能量与速率变化演示器,此教具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

一、用途

课堂演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演示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制作材料及工具

材料:锥形瓶、试管、玻璃管、胶塞、导管、漏斗

工具:打孔器、酒精喷灯、三角锉刀

三、制作方法

1.取七号胶塞(下称大胶塞)和二号胶塞(下称小胶塞)各一个,在大胶塞上打出两个大孔(以能插入15×150mm试管为准),在小胶塞上打出一小孔。

2.取一 15×150mm 报损试管,从合 适位置断开,得到两端开口的玻璃管。

3.取一段玻璃导管,利用酒精喷灯弯 成带 U 形部分的直角导管。

4.在大胶塞一孔内插入15×150mm试管,另一孔插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带U形直角导管插入小胶塞内,小胶塞插入试管内,注意小胶塞与试管口、导管口间气密性要良好; 最后将大胶塞插入锥形瓶内。

四、使用原理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的混合物在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过程引起小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使得U形导管内有色液柱发生移动, 利用U形导管内液柱移动变化情况可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该教具也可以演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通过观察加催化剂前后的化学反应引起的有色液柱的移动情况反映出该反应在加催化剂前后的反应速率变化情况。

五、使用方法

1.Mg 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演示。

(1)在U形导管内注入适量有色溶液 (如品红等),使U形部分两端形成液柱。 将小胶塞插入试管内,大胶塞插入锥形瓶内,记下初始液面。

(2)使用漏斗通过玻璃管向锥形瓶内加入适量2mo L/LHCl,再通过玻璃管加入适量Mg条。片刻后看到,Mg与盐酸剧烈反应,U形导管部分左端液柱下降,右端液柱上升甚至溢出。由此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 化演示。

(1)在U形导管内注入适量有色溶液 (如品红等),使U形部分两端形成液柱。 将小胶塞插入试管内,大胶塞插入锥形瓶内,记下初始液面。

(2)使用漏斗通过玻璃管向锥形瓶内加入适量2mo L/L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玻璃管加入适量2mo L/L盐酸。片刻后看到,碳酸氢钠与盐酸剧烈反应,U形导管部分左端液柱明显上升,右端液柱显著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3. 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 影响演示。

(1)在U形导管内注入适量有色溶液 (如品红等),使U形部分两端形成液柱。 将小胶塞插入试管内,大胶塞插入锥形瓶内,记下初始液面。

(2)使用漏斗通过玻璃管向锥形瓶内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过一段时间,观察U形导管部分液柱变化情况,将带火星木条置于玻璃管口观察有无变化。

(3)通过玻璃管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片刻后观察锥形瓶内发生剧烈反应,可以发现U形导管部分左端液柱下降,右端液柱上升甚至溢出;将带火星木条置于玻璃管口,木条复燃。

该实验可以证明:1催化剂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2该反应中有氧气生成;3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六、特点

1. 该化学自制教具制作材料廉价易得,玻璃管可用报损试管制作而成,带U形部分的直角导管可以在化学实验室中利用玻璃工操作完成弯制。

2. 课程标准化学教材采用测量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仅前排少数学生能观察到温度的升降。该化学自制教具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转化为U形导管内液柱的移动情况,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课堂演示更直观,效果更好。

上一篇:政治价值观教育下一篇:学生管理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