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和化学特征

2024-06-13

物理和化学特征(精选6篇)

物理和化学特征 篇1

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宝音图群 (锡林郭勒杂岩) 、古生界二叠系, 中生界侏罗系中、上统及新生界第四系。

下元古界宝音图群 (Pt1by) :是区内出露最老地层, 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片麻岩、二云片岩、变粒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的一套变质岩。主要分布于乌套海巴彦高勒、达青牧场一带, 呈北东向展布, 厚度大于917米。

下二叠统大石寨组 (P1d) :呈北东向延伸, 分布于阿斯哈图—双山南部。为一套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安山岩、安山玄武岩、流纹岩夹凝灰砾岩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与火山岩组合, 厚度大于2211米。

上二叠统林西组 (P2l) :分布于白音乌拉、密透、北大山一带, 主要为一套粉砂岩、炭质板岩、粉砂质变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砾岩的陆相细碎屑沉积岩组合, 厚度大于3756米。

中侏罗统新民组 (J2x) :仅见于双山煤矿一带, 岩性为黑色泥岩、含炭质泥岩、粉砂岩、砾岩夹煤层。属含煤陆相湖盆沉积, 出露厚度大于333.5米。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 (J3mk) :本组为一套以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主的酸性火山岩, 分布于双山煤矿一带, 厚度大于537米。

第四系 (Qh) :分布较广, 多见于沟谷洼地, 由冲洪积物、亚砂土、风积砂组成。

2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分布广泛, 岩浆活动强烈, 从华力西中期至燕山晚期都有较大规模的活动, 岩石种类较多, 基性至酸性均有产出。

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 (äï42) :分布于维拉斯托—呼仁布登一带, 呈北东60°方向展布。其规模较大, 在长约90公里, 宽约10余公里范围内断续出露。

燕山早期侵入岩 (ã52) :出露于北大山一带, 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石英二长斑岩, 受北东向断裂控制, 区域上呈北东向分布。

测区内脉岩也较发育, 各时代地质体中不同程度均有分布。脉岩种类繁多, 其中以花岗斑岩、流纹斑岩、闪长玢岩分布最广。

3 构造

本区传统大地构造位置划归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带, 隶属于两个三级构造单元, 区内北部为西乌珠穆沁旗复向斜东段南翼的一部份, 南部为米生庙复背斜西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构造体系图》将本区划归天山—内蒙—大兴安岭弧形构造带中。

3.1 褶皱构造

本区褶皱构造以北东向为主, 主要见于米生庙复背斜, 展布宽约60公里, 沿乌套海—米生庙—达青牧场—阿拉腾郭勒公社, 延伸横贯全区, 复背斜中的二级初次结构面由北向南发育有三处:

3.1.1 复背斜北西翼在跃进煤矿一带, 由哲斯组, 大石

寨组构成了一个轴向北东的复式向斜与由北向南第一挤压断裂带重合。

3.1.2 复式背斜中部在乌套海—米斯庙一带, 发育了轴

向北东的挤压带, 平均宽10公里, 出露长50公里, 组成了挤压带之单个背向斜, 多为斜歪或同斜褶曲。

3.1.3 复背斜南东翼在上二叠统北大山组中发育了轴向60°的前毡铺复式向斜, 宽10公里, 长18公里。

3.2 断裂构造

区内由北向南可以划分出三个挤压断裂带。

第一带, 展布于苏通—跃进煤矿—格根庙一带, 宽10公里, 北东向延伸达35公里, 以冲断层.斜冲断层.压扭性断裂及张扭性断裂为主。

第二带, 展布于跃进大队—猴头庙—新庙一带, 宽7公里, 延伸长约40公里, 以正断层及压扭性断层为主。

第三带, 展布于乌套海—达青牧场砖瓦厂—哈麻白音乌拉一线, 宽约15公里, 自南西向北东展布, 长达60公里, 其中分南西.中段.北东三个段。南西 (乌套海—密透一带) 以断裂群为主的表现形式。中段 (密透至林西—西乌旗公路) 以片理挤压破碎带为主, 北东段 (西乌旗公路—哈麻白音乌拉) 以糜棱岩带与断裂群共生之混合形式出现。南西段, 主干断裂为维拉斯托北斜冲断层及密透北冲断层派生北东冲断层及北西张性及张扭性断裂。中段:以挤压破碎带, 片理化带及糜棱岩带为主, 北东段:表现强烈挤压糜棱岩带。

4 区域矿产特征

本区产出的矿产主要为:Fe、Sn、Cu、Pb、Zn、Ag、Mo、Au、莹石、水晶、石灰岩、红柱石、煤等。矿化点均沿北东向构造带分布, 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高、中、低温热液型, 矿床成矿元素种类多, 伴生元素多。在区域上成矿元素具有分带性, 工作区分为地球化学铁元素区 (西乌旗幅西南角) 及亲铜元素、钨钼族元素地球化学带。该带位于巴音乌拉—达青牧场—阿拉腾敖包农队断裂南, 该带以Ag、Pb、Zn、Cd、W、Sn、Mo、Bi、B、F、As、Sb、Li、Be等元素含量高, 是寻找Ag、Pb、Zn、Cu、W、Sn、Mo成矿的有利地带。内蒙古地勘九院及我院均在此带找到银多金属矿体。

5 工作区成矿带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之中南段的哈尔楚鲁图—巴彦高勒—道伦达坝—哈日根台成矿带上 (见附图1) 。该成矿带长200余公里, 宽30—40公里, 总体走向北东40°—50°。出露地层以古生界地层为主体, 上覆小面积中生界地层, 而新生界地层则分布于山坡低洼处。地层总体走向40°—50°, 地层形成紧闭线性褶皱, 轴向北东50°, 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 表现地层、岩体沿北东方向展布, 断裂构造为北东40°—70°走向, 主构造面为压扭性, 同时还伴生有北东向构造派生的北西和南北向断裂构造, 构造规模相对较小, 构造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岩浆活动分为三期:即华力西中晚期.印支期及燕山早期和晚期。与华力西期岩浆岩关系密切的矿产有Fe、Cu、Pb、Zn、放射性矿产;与印支期岩浆岩关系密切的矿产有莹石、Cu矿等;与燕山期岩浆岩有关的矿产有Fe、Cu、Pb、Zn、Ag、W、Nb、莹石、水晶、放射性矿等。

该带产出的矿产以多金属、贵金属为主, 成型的矿山五座。即哈尔楚鲁图银锌铜矿, 拜仁达坝银铅铜矿、维拉斯托银锌矿、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沙布楞多金属矿及宝日格斯台铅锌矿。有前景的矿点不少于五处, 即维拉斯托银铅锌矿点 (或矿山) , 石林银铅锌矿点, 哈日根台铅锌矿点, 珠力科银矿点及乌尼克吐锌矿点。拜仁达坝银矿、维拉斯托银矿、珠力科银矿均围绕密透—巴音乌拉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周边分布, 受相同的成矿因素控制, 可视为同一矿田的不同矿床。

6 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全区8.64平方公里的高精度磁力测量, 发现了三处磁异常 (见附图2) 。工区磁场特征比较简单, 分为南东与北西两个区域, 南东侧为负磁异常区域, 北西侧为正磁异常区域。正磁异常区域有局部异常叠加现象。三处异常均呈宽面状, 并且异常的西侧都没有封闭。磁异常幅值不高, 平均值为40n T, 异常最高值160n T。根据物性测定及异常检查, M1异常为复成分砾岩引起, 其北侧的负磁异常为构造破碎带引起。M2异常面积较大, 其中出现了一个高值圈闭的小区域, 异常最高值16 0 n T。根据物性测定结果, 结合异常检查情况, 推断该异常与砂板岩中的岩浆活动, 即脉岩频繁出现有关。M3异常位于测区的北端, 西侧没有封闭, 异常呈面状形态, 异常幅值较小, 其间有局部的单点异常出现, 根据物性测定分析, 结合地表异常检查工作, 推断该异常区域是凝灰岩区域内频繁出现的花岗斑岩脉、石英岩脉等脉岩的综合反映。据此, 在激电测量时特别注意脉岩区域的激电异常。

激电面积测量主要分布在磁测区域的北侧变窄的区域内 (见附图4、附图6) 。通过3.44平方公里的激电面积测量工作, 发现了三处激电异常。DJ1异常位于测区的中间偏北部, 在M3异常内。异常呈面状展布, 矿化背景为5%。异常规模为 (约) 700米×550米。极化率最高8%。异常区内出现多个独立的小区域。异常区显示中等电阻率特征。根据物性测定分析, 结合地表异常检查, 推断该异常为区内的蚀变花岗斑岩脉和褐铁矿化凝灰岩引起。DJ2异常位于测区的北东侧, 北东侧没有封闭。异常最高值7.8%。呈面状展布, 可见规模1000米×400米。由三个独立的异常组成, 分别为DJ2—1、DJ2—2和DJ2—3。DJ2—1呈条带状, 根据物性测定分析, 异常区显示低电阻率特征结合。地表异常检查, 推断该异常由褐铁矿化凝灰岩引起;DJ2—2在DJ2—1的北侧, 与DJ2—1起因一致。DJ2—3异常位于测区的最北端, 异常呈条带状, 走向近东西。极化率最高值7.8%。异常区显示中等电阻率特征。根据物性测定分析, 结合地表异常检查, 推断该异常由铅锌矿化带引起。并通过激电测深结果显示出较好的中阻高极化特征 (见附图18、附图19) 。

DJ3异常位于测区的南部, 异常呈宽带状, 走向北西, 异常的走向两端没有封闭, 极化率最高值16%。异常平均宽约500米, 呈低阻特征。视电阻率最低不到10Ù.m。异常区均被第四系覆盖, 根据异常特征, 结合2007年验证类似异常的结果, 推断该异常为沉积地层 (煤系地层) 引起。

7 地球化学特征

2007年, 勘查区的南区、北区分别进行土壤测量 (见插图1) 。北区圈出异常3处 (见插图2) , 主要位于测区南部。Ⅵ号为新发现的异常, 异常规模大、单元素异常吻合性较好。Ⅶ、Ⅷ号异常与勘查区的矿化体基本吻合, 向南未封闭;南区圈出异常1处 (见插图3) , 主要位于测区南部其特征简述如下:

Ⅴ号异常:位于测区南部, 呈北北东向展布, 面积0.08Km2, 元素组合为Sn-Zn-Ag-Mo-Cu-W-Au, 其中Sn元素呈条带状展布, 最高值是521×10-6, 平均值46.49×10-6;Zn元素最高值是144×10-6, 平均值84.63×10-6;Ag元素最高值是0.72×10-6, 平均值0.20×10-6;Mo元素最高值是1.75×10-6, 平均值1.04×10-6;Cu元素最高值是83.2×10-6, 平均值29.85×10-6;W元素最高值是4.98×10-6, 平均值3.06×10-6;Au元素最高值是2.6×10-9, 平均值1.46×10-9。

该异常浓集中心较明显, 单元素异常吻合性较好, 异常具有一定规模, 组合元素较多 (7种) , Sn单点含量高。是寻找Sn的有利地段, 应须进一步验证。

Ⅵ号异常:位于测区北中部, 呈南北向展布, 面积0.47Km2, 元素组合为Pb-Zn-Ag-Cu-Mo-As-Au-Wo3, 其中Mo元素呈串珠状展布, 最高值是2.19×10-6, 平均值0.91×10-6;Zn元素最高值是814×10-6, 平均值170.27×10-6;Ag元素最高值是4.4×10-6, 平均值0.24×10-6;Pb元素最高值是871×10-6, 平均值92.35×10-6;As元素最高值是570×10-6, 平均值34.84×10-6;Wo3元素最高值是4.48×10-6, 平均值1.80×10-6;Au元素最高值是3.4×10-9, 平均值0.97×10-9;Cu元素最高值是103×10-6, 平均值22.84×10-6。

该异常浓集中心明显, 单元素异常吻合性较好, 异常具有一定规模, 组合元素较多 (8种) , Cu-Pb-Zn-Ag单点含量高。南部与灰黄色流纹斑岩有关, 北部与地表两条矿化蚀变带 (2、3号) 相吻合, 且与物探异常基本吻合, 是寻找Pb-Zn矿的有利地段, 应须进一步验证。

Ⅶ号异常:位于测区北东部, 呈南北向展布, 南部未封闭, 面积0.18Km2, 元素组合为Zn-Cu-Pb-Cd-Ag-Hg-Mo-Au, 其中Zn元素呈串珠状展布, 最高值是361×10-6, 平均值117.22×10-6;Cu元素最高值是68.5×10-6, 平均值23.10×10-6;Pb元素最高值是563×10-6, 平均值112.63×10-9;Cd元素最高值是1.93×10-6, 平均值0.34×10-6;Ag元素最高值是1.16×10-6, 平均值0.27×10-6;Hg元素最高值是0.04×10-6, 平均值0.02×10-6;Au元素最高值是3.7×10-9, 平均值1.07×10-9;Mo元素最高值是1.54×10-6, 平均值0.90×10-6。

该异常浓集中心明显, 单元素异常吻合性较好, 元素组合较多 (8种) , Ag-Pb-Zn单点含量高。与地表矿化蚀变带 (10号) 套合较好, 有望找到比已知矿化体规模更大、更富的矿体。该处是寻找Ag-Cu-Pb-Zn矿的有利地段, 应先安排工程验证。

Ⅷ号异常:位测区北偏西, 呈椭球状, 南西未封闭, 面积0.07Km2。元素组合为Cu-Au-Zn-Pb-Cd-Ag-As-Mo, 其中Au元素最高值是6.4×10-9, 平均值0.97×10-9;Pb元素最高值是1235×10-6, 平均值78.28×10-6;Zn元素最高值是425×10-6, 平均值130.66×10-6;Mo元素最高值是1.51×10-6, 平均值0.87×10-6;Cd元素最高值是5.03×10-6, 平均值0.54×10-6;As元素最高值是1923×10-6, 平均值99.14×10-6;Cu元素最高值是135×10-6, 平均值18.38×10-6;Ag元素最高值是4.45×10-6, 平均值0.26×10-6。

该异常小而集中浓集中心明显, 异常具一定同心圆状, 与地表矿化体 (7号) 套合非常好。单元素异常吻合性好, 组合元素较多 (8种) , Cu、Au、Zn、Pb、Cd、Ag、As、Mo单点含量高, 是寻找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 应首先安排工程验证。

物理和化学特征 篇2

河南省桐柏县刘山岩铜锌矿带鸭子口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鸭子口铜锌矿属刘山岩矿区的西延部分,是分布于刘山岩挤压带内的同类型铜锌矿点.矿体赋存于纹层状硅质 - 钠长石岩层中,自矿体中心向边缘存在黄铁矿 - 黄铜矿 - 方铅矿 - 重晶石 - 石英的`相对分带.激电异常表现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的电性特征,与矿区铜矿(体)石具有相同的电性特征.各主要元素异常中,Cu,Zn套合较好,呈带状分布,反映了区内构造、蚀变及矿化特征.本文着重对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类型矿床的普查评价提供借鉴.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华南地质与矿产英文刊名: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年,卷(期):2009“”(3)分类号:P618.41 P618.43关键词:挤压带 强应变带 激电异常 异常评序 鸭子口矿区

物理和化学特征 篇3

工作区位于中天山古板块伊犁星星峡弧盆带Ⅲ级构造单元依格孜塔格晚古生代岩浆弧, 北以红柳河大断裂为界与星星峡古生代岛弧带相邻, 南以茅头山大断裂为界与塔里木古板块南天山弧盆带Ⅲ级构造单元印尼卡拉晚古生代裂谷相邻。

1.1 区域地质特征

区域上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 侵入岩分布广泛, 主要以古生代岩浆岩为主。

脉岩发育, 基性脉岩-酸性脉岩均发育。

构造分东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带中褶皱轴向和断裂延伸方向一致。褶皱以短轴褶皱为主, 且具有背斜较紧闭, 向斜较开阔的特征。断裂多为高角度的冲断层。

北东向构造带是叠加在东西向构造带之上的一个构造带。区内北东向构造带萌芽于尼盆纪或石炭纪, 成熟于石炭纪至二叠纪。

岩浆活动强烈, 在石炭纪、二叠纪, 尤其二叠纪侵入体广泛分布, 其展布方向均为近北东向。北东向褶皱多为较紧密的线状褶皱, 次级褶皱多具有明显的拖曳现象。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之间长形成较大的构造透镜体。

北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不发育, 仅局部见有其构造形迹, 其方向为北西300度左右。组成的褶皱轴向和层间断裂亦为北西向。褶皱为中等紧密的向斜、背斜;断裂为与褶皱轴向一致的压性结构面。

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区内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磁场特征, 南部为一平稳的0-100γ的正背景场, 对应一套古老的片麻岩、片岩;在此背景场上有一EW向带状局部异常, 而北部为NEE向的正负跳跃强烈的磁场区。对应于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地段。区域性局部升高正磁场可能覆盖的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反映, 根据相邻地区的规律, 区域性的负磁场可能是前寒武变质岩系的反映;异常带处于海西中期花岗岩与石炭系火山碎屑岩地层相接部位, 形成一向北突出的弧状, 异常强度较大, 一般在数百个γ以上, 经地面检查异常带由火山岩引起。

1.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20万组合异常中Cu元素异常在本区分布面积较大, 反应了Cu元素总的变化情况:西北部高, 中部偏高, 出现两个高中心, 由北向南, 由东南向西北, 由中部向东、西两侧, Cu的含量由高变低, 最高含量66PPm, 最低含量6PPm。

Pb元素分布普遍, 总的变化趋势与Cu基本一致, 最高含量44PPm, 最低含量18PPm。

Zn元素分布普遍, 反应的变化趋势与Cu、Pb基本一致, 最高含量68PPm, 最低含量14PPm。

Cr元素分布普遍, 图幅西北部高, 东北部和中部偏西及东南部较高, 向东西逐渐降低, 最高值266PPm, 最低值90PPm。

Co元素分布普遍, 自图幅西北部向东南出现似反“S”形, 自15.8PPm到9.8PPm到10.6PPm至15.8PPm高面值, 在其西侧出现两个6.2PPm和7.4PPm的低中心, 东部形成一个2.6PPm的低中心。

1.4 区域矿产分布

区域目前发现矿床、矿点较多, 有铁、锰、金、石膏、食盐矿产, 矿床、矿 (化) 点共19处, 航磁异常86个、重砂异常25个、金属异常41个、放射性异常1处。

2 工作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质特征

区域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

工作区断裂构造不发育, 次一级断裂为北东向或近东西向。

工作区内未见大面积岩浆岩, 只有两个辉长岩脉, 辉长岩脉呈北东向展布。

2.2 地球化学特征

工作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区, 丘陵地形, 相对高差不大, 天然露头较少, 植被不发育。区内水系较发育, 沟谷开阔平坦, 由于各种风化作用改变了元素的存在形式, 在搬运过程中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元素迁移或富集, 通常物理风化作用在本区起主导作用, 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为辅助作用。

2.3 地球物理特征

2.3.1 磁法特征

测区出现了明显的局部磁异常四个, 分别为西南部磁异常C1、中部异常C2、东部异常C3、东南部异常C4。C1、C2、C3三个异常从走向看, 处在同一个带上, 应属于同一类磁性体, 磁异常的不相连, 说明该磁性体在走向上不连续, 形成多个透镜状的磁性体独立存在。从C2异常的曲线特征来看, 磁性体呈宽度不大的脉状产出, 且东部宽, 向西逐渐收缩尖灭, 曲线的南缓北陡, 说明磁性体向南倾斜, 倾角大约60°左右。有一定埋深, 顶板埋深约20~30米, , 根据地表所见有基性-超基性岩出露, 推测磁性体也有可能为岩体所引起的。

2.3.2 激电中梯特征

工作区大部分地区电阻率在80欧姆以下, 推测西部的中阻异常应为岩体的综合反映。

工作区大部分区域极化率都在1%以下, 其他异常范围较小, 从异常形态上分析, 均为一些局部的弱极化异常。

16线的30-50号点之间及20线的50号点之间的磁异常与激电异常对应关系较好, 激电测深工作反映极化体向下有一定的延伸。对磁异常进行反演表明, 磁异常主体由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 磁化率为6000*10-64лSI、8000*10-64лSI。弱激电异常分布在岩体南北两侧的接触带部位, 是寻找铜镍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

综上所述, 从地、物、化等综合资料研究认为该区是东疆地区重要的铜镍矿成矿有利区段。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摘要:头吊泉西山铜矿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侵入岩的分布情况, 在测区局部地段发现的磁异常与激电异常对应关系较好, 激电测深工作反映极化体向下有一定的延伸。对磁异常进行反演结合地质背景认为磁异常主体由中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 是寻找铜镍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思想教育: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仪器试剂】:铁架台、试管、单孔塞、导气管、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研钵、坩埚钳、石棉网、水、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化学是初三设置的课程,同学们可能会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组成相同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回答:桌椅、灯管、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

回答:空气、水、木头、石头、砂子等。

思考

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引进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化学,首先要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引入】

如何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呢?

【投影】从三方面观察

思考并记录: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思考并记录的内容同投影。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问题讨论】

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投影】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演示实验】胆矾粉碎

将块状胆矾研碎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概念运用 【问题讨论】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结合概念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质性质?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举便指导学生回答)

【板书】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内容看书)

2.化学性质(内容看书)

思考并回答: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识记

引导认识新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识记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问题讨论】

1.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活实际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你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吗?

3.你怎样学好化学?

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给以补充完整。

物理和化学特征 篇5

地层: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统光华组地层, 面积较小。多分布在工区的西南部、南部, 呈不规则面状分布, 少部分在北东部, 呈不规则圆形分布。岩性多为酸性的火山碎屑岩, 主要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另见少量熔岩, 岩性为流纹岩。

侵入岩:本区大面积分布的是中生代侵入岩。由早至晚为晚三叠-早侏罗世碱长花岗岩, 分布在工区中西部呈不规则条带状, 在工区的东北部亦有小面积出露;正长花岗岩, 分布在北东部, 面积较大;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分布在测区南东部;晚侏罗世的石英闪长岩, 分布在工区的西北角处, 面积较小。

构造:主要为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构造, 火山构造和由此派生的环状及放射状断裂构造。近南北向断裂构造由工作区中部贯穿而过, 并与北东向断裂相交汇。

区内火山构造发育, 火山口密布, 在火山口周围常见有闪长玢岩和花岗岩脉等沿火山口周围的环状及放射状断裂贯入。根据火山口群沿北西向呈线状分布特点及航磁资料, 推断其深部存在一个晚侏罗世火山构造基底深断裂, 火山喷发沿裂隙喷发, 形成火山喷发带。该火山喷发带的火山口分布于本工作区南及南西部。

期的闪长玢岩, 数量较多, 规模较小。本区脉岩为花岗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 石英脉。

矿化蚀变: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 其次为碳酸盐化, 硅化为弥漫状, 局部为线性蚀变。

矿化以辉钼矿化为主, 其次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 偶见孔雀石化。在上述矿化较集中位置, 常常伴有黄铁矿化, 地表则次生有褐铁矿化。

2 地球物理特征

岩 (矿) 石电性特征:

由物性标本电性参数统计成果可以看出:a.正长花岗岩具高阻、低极化特征。b.流纹岩:具高阻、低极化特征。c.凝灰岩:矿化岩石具高阻、高极化特征, 非矿化岩石具高阻、低极化特征。d.二长花岗岩:含矿岩石具中高阻、高极化特征, 非矿化岩石具高阻、低极化特征。e.闪长玢岩:具高阻、高极化特征。

电场特征:

Ⅱ-1区激电异常呈现低阻高极化特征。Ⅱ-2区异常特征属低阻高极化、高阻高极化, 激电异常伴有磁异常梯级带, 磁场不稳定, 较为凌乱的特点。Ⅱ-3区激电异常具低阻高极化、高阻高极化的特点。激电异常通常处于磁场变化较大的地段。Ⅱ-4区激电异常呈现低阻高极化的特点。

3 地球化学特征

共圈定1∶2万土壤单元素异常390个, 圈定组合异常45个, 其中主要组合异常有三个, 分别是Ⅱ-09HT-26、Ⅱ-09HT-30、Ⅱ-09HT-27异常。

3.1 Ⅱ-09HT-26化探组合异常特征

该组合异常位于土壤测区北东部, 面积约2.0km2, 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在组合异常排序中位列第一。

该异常是以Mo、Cu、Bi、Au为主, 含Au Ag Cu Pb Zn As Sb Bi Mo W等元素的组合异常, 其中Au 6个、Ag 2个、Cu 1个、Pb6个、Zn2个、As2个、Sb1个、Bi2个、Mo 3个、W 4个, 该异常区分南北两个浓集中心。

北部以Cu、Mo、Bi为最佳, 外、中、内带套合紧密, 浓集中心明显且中带及内带面积较大。南部浓集中心以Au-49、As-5、Sb-6、W-29、W-30、Mo-22为主。

该异常北部浓集中心具较大面积Mo的中、内带及Cu、Bi的中带, 且套合紧密, 其中在1100线Mo化探分析值大于100×10-6的样品连续十个, 具较强的指示性。且又位于中生代早中期正长花岗岩与下白垩统酸性火山碎屑岩接触带附近, 成矿地质背景较好。推测该组合异常与Cu、Mo、Bi元素为主的多金属矿有关。

南部浓集中心表现为Au、As、Sb等低温成矿元素富集且套合紧密, 同时伴有W、Mo等高温成矿元素的现象, 表现为多期次成矿特征。

该异常经槽探工程验证, 目前已在北部浓集中心发现铅、钼矿体、矿化体。该异常地表偶见有孔雀石、蓝铜矿及黄铜矿等矿化线索多处。

3.2 Ⅱ-09HT-30化探组合异常

该异常位于土壤测区南东部, 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在组合异常排序中位列第二位。前人在该区内进行过槽探工程, 发现Pb、Mo矿体。

该组合异常是一个以Cu、Pb、Zn、Mo、W为主的, 含Au、Ag、Cu、Pb、Zn、Mo、As、Sb、Bi、W元素的组合异常, 其中单元素异常Au 7个、Ag 13个、Cu 13个、Pb7个、Zn13个、Sb5个、Bi7个、Mo 13个、W 4个。该组合异常具有单元素异常数量多但面积小、成矿元素种类多、浓集中心分散等特点, 隐伏的含矿地质体因盖层的关系, 对诸元素次生晕的形成产生影响, 致使单元素异常断续出现。前人在该异常东南部投入槽探工程, 发现铅钼矿体。本次工作发现, 在其矿点附近铅钼异常皆具一定规模, 且具中带。虽然槽探工程验证未见矿体及矿化体, 但无论是地表还是深部, 具有一定找矿潜力。

3.3 Ⅱ-09HT-27化探组合异常特征

该异常位于土壤测区南西部, 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在组合异常排序中列第四位。

该异常区面积较小, 是一个以Mo、Cu、Bi为主Au Ag Cu Pb Zn BiMo W异常, 其中单元素异常Au 3个、Ag 4个、Cu 4个、Pb2个、Zn1个、Bi2个、Mo 2个、W 1个。

该异常区北部Mo、Cu、Bi元素套合紧密, 浓集中心明显, 且均具中带, 单元素排序均在前列。

该组合异常虽面积不大, 规模较小, 但元素套合特征同Ⅱ-09HT-26异常。该异常应由Cu Mo矿引起。经本次工作槽探工程验证, 未见矿体及矿化体, 但在其北西方紧邻的Ⅱ-09HT-16异常探槽中见低品位铅矿体及矿化体。因此认为该异常仍具进一步工作价值。

4 结论

通过2009-2010年的工作, 初步了解了工作区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的特征, 因工作量有限, 仅施工了少量的槽探, 所见矿 (化) 体没有进行控制, 有些较好物化探异常未进行揭露。但从地、物、化等综合资料研究认为该区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摘要:本矿区2009年至2010年先后开展1:2万地质简测、土壤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槽探工作, 初步了解了工作区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物理和化学特征 篇6

1 Ⅰ区地质特征

地层:

出露地层单一, 为下白垩统光华组地层, 面积较小, 主要分布在工区的西南部。该组岩性为酸性的火山碎屑岩, 主要为灰黑、灰绿、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火山岩相为空落相。该组不整合覆盖于晚侏罗世侵入岩之上。

侵入岩:

大面积分布有是中生代侵入岩, 为晚三叠-早侏罗世的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晚侏罗世的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早白垩世细粒斑状正长花岗岩。

构造:

工作区主要断裂为近东西向前进林场断裂、北西向呼源河断裂, 并在此交汇, 沿其次级构造断层内充填了早白垩世中、酸性脉岩。构造交汇附近发现一处铅矿点。

潜火山岩与脉岩:

工作区内分布的潜火山岩较多, 规模较小, 局部看呈北西向展布, 为光华期次英安岩。本区脉岩是中生代火山岩活动后期, 沿北西向断裂侵入的岩浆的期后产物。岩性为闪长岩和闪长玢岩, 零星分布。

矿化蚀变:

所见围岩蚀变均在侵入岩中, 主要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高领土化、钾长石化, 局部可见萤石化, 呈细脉状。

在地表探槽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高领土化较为普遍, 硅化、绿帘石化相对较强, 高岭土化呈面状、条带状, 岩石风化较强, 岩石结构模糊不清;钻孔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较普遍, 多为线性蚀变, 局部为面性蚀变, 蚀变均具多期性, 通过观察岩心, 可以看到不同期次蚀变相互穿插, 先期蚀变被后期蚀变切断。

地表以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辉钼矿化为主, 偶尔可见黄铜矿化及蓝铜矿化。该区深部见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辉钼矿化、方铅矿化及闪锌矿化, 偶见斑铜矿化。

Ⅰ区与矿密切相关的蚀变为:绿泥石化、硅化与铜钼矿关系密切;硅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与银铜铅锌矿有关;硅化、绿帘石化、钾长石化常伴随钼矿体出现。

2 Ⅰ区地球物理特征

磁性特征:区内岩性磁性差异较大。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磁性较强, 且变化范围较大, 该类岩石为引起本区较高磁场的主要岩石。

磁场特征:

东部平稳磁场区:主要在工区东部, 此区面积约占整个调查区的二分之一左右, 区内磁场变化平稳, 未见明显异常, 主要反映了弱磁性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磁场特征。

西部正磁场区:

主要在工区西部, 该磁场区的面积约占工区的一半, 区内以正磁场为主, 磁场变化相对梯度较大, 该类磁场主要反映了磁性较强的闪长岩类岩石的磁场特征。

岩 (矿) 石电性特征:

由物性标本电性参数统计成果可以看出:a.正长花岗岩:矿化岩石具高阻、高极化, 非矿化岩石具高阻低极化特征。b.二长花岗岩:极化率无明显差异, 但视电阻率非矿化岩石明显高于矿化岩石。c.蚀变花岗岩:矿化岩石具高阻、高极化, 非矿化岩石具高阻低极化特征。d.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具低阻, 流纹质角砾晶屑凝灰岩则具高阻, 二者均具低极化特征。e.闪长岩:以高阻、低极化为主要特征。f.脉岩:花岗细晶岩具高阻、高极化特征;闪长玢岩具中低阻、低极化特征。

电场特征:Ⅰ区属视极化率低背景区, 背景值在2.0~2.5%左右。

3 地球化学特征

Ⅰ区进行了1∶2万土壤测量工作, 共圈定单元素异常306个, 圈出组合异常30个, 其中比较好的组合异常有三个, 分别是Ⅰ-09HT-8、Ⅰ-09HT-26、Ⅰ-09HT-6异常。

Ⅰ-09HT-6化探组合异常:

从元素组合上看, 组成该异常的元素主要为Ag、Cu、Pb、Zn, 结合地质背景 (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和晚三叠-早侏罗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 推测该异常应与Cu、Pb、Zn矿 (伴生Ag) 有关。经少量槽探工程验证, 见低品位银矿体1条, 铅矿化体4条, 锌矿化体2条。

Ⅰ-09HT-8化探组合异常:

从元素组合特征及套合程度上看, 该异常为高温 (W、Mo) 元素-中温元素 (Cu) -低温元素 (Au、Ag) 组合, 结合地质背景, 推测该异常是W、Mo、Cu矿 (化) 体引起。经槽探工程验证, 见低品位铜矿体3条 (伴生铜矿体一条) , 铜矿化体6条, 钼矿化体3条, 工业品位钼矿体1条。

Ⅰ-09HT-26化探组合异常:

该组合异常位于东部平稳磁场区, 区内磁场变化相对比较平稳, ΔT值一般在-50~100n T之间。

前人发现的银铅矿体, 与本次工作化探异常铅、银中带相吻合, 结合地质背景、元素组合及参数特征, 推测该异常为Pb、Ag矿引起, 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4 结论

通过2009~2010年的工作, 初步了解了工作区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的特征, 因工作量有限, 仅施工了少量的槽探, 所见矿 (化) 体没有进行控制, 有些较好物化探异常未进行揭露。但从地、物、化等综合资料研究认为该区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摘要: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是重要的成矿因素, 从地、物、化等综合方面研究认为该区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上一篇:混凝土连续箱梁下一篇:智能优化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