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精选7篇)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1
物理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拓展学习的内涵, 指导学生深入领悟高中物理的思想和方法, 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 更是一种在新形势下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关于物理教学思想
物理教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我们认识物理教学思想就是要知道它的发展史, 要尊重客观事实, 遵循自然规律.物理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 就中学物理而言, 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物理规律,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
其次, 认识物理教学思想, 是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
二、关于物理教学方法
所谓物理学方法, 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首先, 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物理问题, 要首先研究它的原因、规律, 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 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 (矢量、图象、变化率) 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 就会对此有所体会.
研究物理的规律, 首先要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 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 变化关系, 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 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抛体运动公式, 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 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
三、方法论剖析
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 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下面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及其运用.
1. 实验法:
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 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当然, 其中也包括了观察法, 观察实验应注意重复试验, 去伪存真、去表抓本, 通过数据观测, 找到理论与实验理想与实际的差异, 发现内在规律.
2. 假设法:
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 一般是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 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 再进行适当讨论, 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解题科学严谨、合乎逻辑, 而且可拓宽思路.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 一般常用假设法.
3. 极限法:
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也叫临界 (或边界) 条件法.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 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 (临界状态) 时, 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 此状态叫临界状态, 这时却有临界值.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 一般都有临界状态, 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 设法求出临界值, 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4. 综合法:
综合法 (也叫程序法) 就是通过题设条件, 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 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 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状态, 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 追踪寻求与未知量的关系, 从而求得未知量.
5. 分析法:
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 它是从求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 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又是以综合为指导.
6. 模拟法:
模拟法是将题设中文字描述的物理过程、状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示模型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帮助思维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能直观的反映出物理过程, 也有助于理解、分析、记忆物理过程.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一些空间问题、抽象情景, 如, 运动的追踪、电磁场等问题的分析就显而易见了.
7. 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它们异同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帮助理解, 记忆、区别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通常用于同类不同问题的比较.如, 电场和磁场, 电路的串联和并联, 动能和动量,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等.而比较法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比较, 更有广义性.比如, 数学中曲线的斜率在物理图象里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 应学会比较, 有比较才能有区别.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2
物理课改的目的:是通过对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发展个性、树立思想、掌握方法、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物理难学”是学生普遍认为的。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我以为,认识物理学思想和掌握物理学方法是学好物理的保证。现就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供学生和同行老师商榷。
一、关于物理学思想
何谓物理学思想,物理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包括了物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建立、物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我们学习物理的思想过程。狭义地说,就是学习物理过程而形成的符合物理体系、物理规律和物理逻辑、物理方法的结果。学会用物理思想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我们认识物理学思想就是要知道它的发展史,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自然规律。物理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就中学物理而言,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通过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知道,所派生出的物理学体系无不来源于自然,来于实践。它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由此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了。“物理”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的运动形式、物质结构等物理变化、发展必定服从某种特定的规律。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社会为人类服务。
其次,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中的第一、二定律就是在伽利略的工作基础上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始终要领会物理学思想,并能逐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同时,不仅要学习物理学家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研究物理的方法。努力汲取物理学家的精华,推进物理教学的改革。“改”即修正错误,“革”即去除旧的东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学习好物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思想主要有:
1.观察、实验探究思想
2.数据图象处理思想
3.概念规律形成思想
用心爱心专心 1
4.科学设想、建立物理模型思想
5.数理思想
6.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思想
7.“时空”和“守恒”思想
8.变量控制思想
9.求微、求真思想
10.创新思想
但基本思想是怎样研究物理和怎样应用物理两条。
二、关于物理学方法
所谓物理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
三、方法论剖析
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运用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下面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及其运用:
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物理的主要途径。正因如此,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所在。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观察法,观察实验应注意重复试验,去伪存真、去表抓本,去粗存精,数据观测正确,理论与实验的误差,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发现规律。
假设法: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一般是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讨论,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解题科学严谨、合乎逻辑,而且可拓宽思路。在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一般常用假设法。科学家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也常采用假设法。我们同学在解题时往往不敢大胆假设,不懂的怎样去创设物理图景和物理量,也就觉的无从下手了。还有一些题中的物理量较少,虽然结果只与其有关,但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又需要一些新的物理量介入时,也要进行相关量的假设,最后可以再消去。
极限法: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叫临界(或边界)条件法。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临界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此状态叫临界状态,这时却有临界值。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设法求出临界值,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此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思考途径,关键在于抓住满足的临界条件,准确地分析物理过程。
综合法(也叫程序法):综合法就是通过题设条件,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追踪寻求与未知量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量。一般适用于存在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
分析法: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它是从求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方法。要求这个量,必须知道那些量,逐步寻求直至全部找出相联系的物理过程和已知的关系,而后再从已知量写到未知量。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最常用的解题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又是以综合为指导。
模拟法:模拟法是将题设中文字描述的物理过程、状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示模型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帮助思维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能直观的反映出物理过程,也有助于理解、分析、记忆物理过程。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一些空间问题、抽象情景,如运动的追踪、电磁场等问题的分析就显而易见了。注意的是在设置模型时必须相对的准确、形象,以免造成误解。
类比法:类比法是指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它们异同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帮助理解,记忆、区别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通常用于同类不同问题的比较。如:电场和磁场,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动能和动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单位物理量的物理量的形式(如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面积的压
力)等的比较。而比较法可以是不同类的比较,更有广义性。比如数学中曲线的斜率在物理图象里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应学会比较,有比较才能有区别。
控制变量法:其方法是指在多个物理量可能参与变化影响中时,为确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固定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物理的一种科学的重要方法。限于篇幅,以上方法略去举例说明。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是解决物理综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还有等量替换法、等效法等也常在高中物理中运用。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3
例1.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如图1)。设两极板正对面积为S,极板间的距离为d,静电计指针偏角为θ。在实验中,极板所带电荷量不变,若()
A.保持S不变,增大d,则θ变大
B.保持S不变,增大d,则θ变小
C.保持d不变,减小S,则θ变小
D.保持d不变,减小S,则θ不变
解析:由C=■可知,保持S不变,增大d,电容减小,而C=■。由于Q基本不变,则U变大,θ变大;保持d不变,减小S,电容减小,θ变大。故答案选A。
点评:本题以高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为载体,结合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和定义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伽利略曾设计如图2所示的一个实验,将摆球拉至M点放开,摆球会达到同一水平高度N点。如果在E或F处钉上钉子,摆球将沿不同的圆弧达到同一高度的对应点;反过来,如果让摆球从这些点下落,它同样会达到原水平高度上的M点。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或弧线)下滑时,其末速度的大小()
A.只与斜面的倾角有关
B.只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C.只与下滑的高度有关
D.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解析: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和摆球实验中,斜面上的小球和摆线上的小球好像“记得”自己的起始高度,实质是在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或弧线)下滑时,高度越大,初始的势能就越大,转化后的末动能和速度也就越大。而与斜面的倾角、长度及物体的质量无关。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和摆球实验”的推理问题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为载体,结合运动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的规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时,能否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
例3.卡文迪什利用如图3所示的扭秤实验装置测量了引力常量G。
(1)(多选题)为了测量石英丝极微的扭转角,该实验装置中采取使“微小量放大”的主要措施有()
A.减小石英丝的直径
B.增大T型架横梁的长度
C.利用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
D.增大刻度尺与平面镜的距离
(2)已知T型架水平横梁长度为1,质量分别为m、m′的球位于同一水平面。当横梁处于力矩平衡状态,测得m、m′连线长度为r,且与水平横梁垂直;同时,测得石英丝的扭转角度为θ。由此得到,扭转力矩kθ(k为扭转系数且已知),则引力常量的表达式G=_____。
解析:(1)采取使“微小量放大”的方法测量石英丝极微的扭转角,需利用光的反射放大原理。当入射角改变为θ,反射角将变为2θ,而光线改变相同的角度所对的距离不同,离平面镜越远,所对应的距离越大。所以选项C、D正确;(2)根据力矩平衡的原理得:G■·l=kθ,得G=■。
点评:本题以卡文迪什采用“微小量放大”的方法,测量小球间非常微弱的万有引力为载体,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光反射的放大原理、力矩平衡原理等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
在以后的高考命题中,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渗透将会更加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把知识讲解透彻,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物理方法。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做对题目,还要使学生通过做题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是提高物理学习效益的好方法。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4
1. 由氢原子光谱推测能级结构
氢原子光谱有连续谱和线状谱, 线状谱由经验公式描述
此式称为广义巴尔末公式, 是氢原子发光的波数。光量子论是确定的理论,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解释, 提出光能量总是一个单元的整数倍, 这个能量单元为hv或, 称为光量子。如果把广义巴尔末公式两边乘以hc, 得
(2) 式左边是光子能量, 右边必然也是能量[1]。右边是两项之差, 两项的形式相同, 可以理解为能量在两个状态的差值。这样 (2) 式的物理意义就清楚了, 氢原子发出光子的能量等于其内部能量的减少量, 就是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氢原子内部能量为动能与势能之和, 是负值, (2) 式表示成
这样, 氢原子的内部能量
n称为主量子数, 取1以上的正整数。可见, 氢原子的内部能量取分立值, 称为能级。
2. 物理思想和方法
物理思想是指物质的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来源于社会实践,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实践经验又不囿于经验, 是符合辩证法的思维活动, 思维活动的结果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物理学的每一个进展都包含着科学家们思维活动的精髓, 闪耀着他们物理思想的火花, 而氢原子结构和运动的研究拉开了物理学由经典理论到量子论变革的序幕, 批判性、创新性的物理思不想断熠熠生辉。
氢原子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 这与我们过去的观念格格不入。在经典物理学及生活实践中, 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连续性, 在这个观念下建立起来的运动方程, 只要给定初值条件, 就可以由运动方程预知将来的结果。经典物理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 有大量实验证明, 但由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辐射理论来描述氢原子内部结构、运动和发光情况, 得出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验事实的。经典辐射理论认为带电粒子做周期运动就要发出辐射即电磁能, 电子会沿着螺旋线运动坍缩到原子核上, 光谱也只有连续谱, 不会有线状谱。因此经典理论在描述氢原子结构和运动的时候出现了矛盾, 波尔认真思考、分析了这个问题后, 他的看法是:在经典物理理论框架中用卢瑟福模型解释原子的稳定性是不可能的[2]。波尔认为, 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必须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待, 即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而不辐射能量, 这种能量不变的状态称为定态, 这与经典辐射理论格格不入的, 但必须这么看待, 以解决电子坍缩问题, 也就是说经典辐射理论在原子内部是不适用的。电子不会坍缩到原子核上, 则表明电子必然有一个最小的轨道限制电子的坍缩, 也是电子能量最小的轨道, 电子在这个轨道上运动是稳定的, 不会再发出能量, 这个定态称为基态。
氢原子怎么发光的问题, 则由广义巴尔末公式 (1) 式给出线索, 并由此推出氢原子内部能量 (4) 式, 该式表明氢原子可以处在一系列的定态, 这些定态由正整数n表示。但要注意, 前面由 (1) 式到 (4) 式的推导不能算作数理逻辑的论证, 因为 (1) 式是由实验数据凑出的一个表示形式, 它的右边不是可控制的已知物理量, 只是一个经验公式。 (1) 式两边乘以hc, 从而得到 (4) 式, 没有物理依据, 包含人为因素, 因此把 (4) 式看成氢原子内部能量, 不是实验的结果, 也不数理逻辑推导的结果, 而且此式的形式和内涵都与已知的理论不相容。因此, (4) 式作为氢原子内部能量的依据是不充分的, 它只是一个线索, 由这个线索出发可以解释氢原子发光的问题, (3) 表明了氢原子发光的物理含义, 即氢原子每发出或吸收一个光子都是氢原子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的跃迁, 其能量等于这两个定态能级的差。
这里, 玻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跃迁。氢原子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 亦即电子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是跃迁, 不能理解成在空间划过一条轨迹到达另一个轨道, 这与卫星变轨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图像, 否则光谱又只能是连续谱。跃迁这个概念, 玻尔提出时也无法定义、无法解释, 暂时理解成在一个轨道上消失了一个电子, 而在另一个轨道上出现了一个电子。后来人们把这幅物理图像比喻成原子中的幽灵, 是不能直观想象的, 跃迁的概念是在量子力学建立后由统计物理的理论来解释。
氢原子的这一系列定态必须要有理论论证, 玻尔归纳了以上的分析, 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普遍理论, 称为玻尔理论:定态假设、频率条件和轨道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其中定态假设和频率条件在前面已经表述, 轨道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则是由对应原理推出。玻尔提出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核式模型、光量子论和氢光谱实验资料。由这个理论结合牛顿力学可以推出氢原子内部能量公式, 和 (4) 式一样。
讨论最简单的情况, 电子做圆轨道运动, 氢原子内部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电子和原子核的库仑吸引能, 把原子核看成静止不动的。
氢原子能量
将轨道角动量量子化条件2πrmv=nh n=1, 2, 3, …
代入上式可得
对氢原子, z=1, (5) 式与 (4) 完全一样。
由氢原子光谱推测能级结构, 从而描述氢原子结构和运动, 这就是物理学常用的从表象到机理的方法。玻尔在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假设提出了原子内部的量子化规律, 部分地描述了氢原子内部的结构和运动, 也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假设是现代物理重要的物理方法之一, 它不是凭空猜想, 是把欠缺的依据补充完整, 由此建立的理论必须是符合逻辑的, 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检验。这就需要物理学家的直觉和想象, 不崇拜经验和权威, 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教师在关于氢原子能级的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量子理论的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建立起物理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褚圣麟.原子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29.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5
关键词:物理思维方法 培养 科学态度 素养 课程改革
在课程标准改革和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用心地不断探索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物理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方面作了我做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激疑、诱思、精讲、多用”以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我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正确概念的形成,靠的是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辩证思维的方法。物理概念教学,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要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然后是创设思维情境及有关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从而正确地形成概念。然而,概念有时也是发展着的,需要不断深化,因此,概念的深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物理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现象中相对统一,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方面。规律表现为若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反映了有关物理量之间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规律的发现,往往体现了物理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总之,在物理要领与规律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整体思维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抽象和概括、演绎方法、数学方法等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着重应培养如下几种思维方法。
1、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人们为了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抛开具体事物中的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简化。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向学生渗透这种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家们为简化实际问题所采用的这种思维方法。
2、类比思维方法
许多物理规律的建立,都采用了类比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领会这一思维方法。
例如,在功率、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反映做功快慢的情况,我们均可采用类比方法,仿照速度的概念建立,能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形成功率、电功率的概念。又如在惯性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知识,我也采用了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一个正常健康人具有劳动能力(假定成立),正常健康人在参加劳动时具有劳动能力,在休息时也具有劳动能力。物体的惯性正如正常健康人的劳动能力,物体无论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运用类比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惯性概念,起到较好的效果。
3、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许多属性组成的统一体。分析就是以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为客观基础,为了從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就必须了解其各个组成部份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这种关系,使得运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综合的基础,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分析与综合所关心和强调的面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训练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是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训练。
4、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出来的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推广到同类事物的过程。抽象与概括也是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常用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抽象与概括这一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教学大纲中,把“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提在“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之前,充分体现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这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1、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
法拉弟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认识的开端起源于观察。可见,观察是何等重要。
①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③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2、树立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实验中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有利。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重力、物体的惯性、物体间的摩擦、声音、光的反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电流的热效应、电磁波等等自然界中许多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又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又要有效的防止其造成的危害。
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也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自然界的科学观和认知人生的世界观,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也是课程改革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6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关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是一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它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任务。《概论》课要完成其使命, 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正确处理以下若干关系。
一、教学原则上要正确处理讲授理论与联系实际的关系,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准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概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这不仅是个教学原则问题, 更是个学风问题, 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邓小平曾强调,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 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研究实际, 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在《概论》课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要引导大学生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工夫。这要求教师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既要从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成果、精髓等, 又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及其具体内容进行系统阐述。要切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随意曲解。二要紧密联系实际。《概论》课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 而应密切联系实际, 既要联系中国的实际, 又要联系世界的实际, 既要联系历史的实际, 又要联系当前的实际, 既要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等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宏观上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向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 微观上就是要使理论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是既要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本身的内容, 又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重点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在诸如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就事论事, 而是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切中要害, 以理服人, 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上要正确处理预习与讲授、讲授与讨论、
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做到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补充、有机统一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要实现《概论》课的最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正确处理三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的关系。实践证明, 学好政治理论课仅靠学生的自觉是不够的,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1) 预习教材, 熟悉教学内容, 找出难点、疑点; (2) 把学习教材与选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体验经典著作的思想力量和语言魅力。教师上课时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 然后进入实质性的讲授。教师在课堂讲授中, 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理解的问题可以少讲, 对一些难点、疑点问题, 尽量深讲、讲透, 力求使学生对《概论》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学懂弄通。二是正确处理系统讲授与课堂讨论的关系。系统讲授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教师讲授《概论》要主题明确、精炼简明、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注重启发、切忌死板, 力争做到内容上要讲深, 认识上要讲新, 方法上要讲活。教师在注重系统讲授的同时, 还要注意运用好课堂讨论的方法, 引导学生经常围绕《概论》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拓宽思路, 加深理解。三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 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强化实践教学这个环节, 把课堂讲授与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社会服务活动等结合起来, 采用参观、调研、宣讲、观看文献记录片等多种形式,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强化教育效果, 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上要正确处理读与思、听与议、知与信、
懂与行的关系, 引导学生多读勤思、细听热议、真知坚信、真懂笃行
一是正确处理读与思的关系。在学生预习教材、配读原著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独立思考, 把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然后再进入课堂学习。学生普遍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往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某些困难和问题的反映。对于这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教师要进行认真准备、充分研究并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通过这一过程,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多读勤思的良好习惯。二是正确处理听与议的关系。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教师理论讲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必要的外部条件, 而学生听得进去即接受并内化才是“进头脑”的关键环节, 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内因, “进头脑”就是一句空话。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就必须抛弃以往那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必须把课讲生动, 让学生听得进去, 把课组织好, 让学生议得热烈。只有通过讨论、议论这种双向交流, 教师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三是正确处理知与信的关系。《概论》课教学不只是解决“知”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解决让学生“信”的问题。要解决“信”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教师首先要以立身、立德为基础, 更好地立言、立教。《概论》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 坚定信仰,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讲真信真学真用;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层次;要自觉更新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提高业务能力。四是正确处理懂与行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概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将其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并用其指导行动才是《概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 在《概论》课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思潮的侵袭, 而且还要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只有使学生在实践上和行为上真正做到了能够自觉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那才算真正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在以上四对关系中, 最关键的环节是“信”。“信”是一个立场问题、情感问题、信仰问题。信仰不是迷信, 对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要迷信, 但是却可以信、可以迷。因为只有信了才能迷, 只有迷了才能钻, 只有钻了才能懂, 只有懂了才能用, 只有用了, 在用中才能有所收获, 才会信得更坚、迷得更痴、钻得更深、懂的更多、用得更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 篇7
一、突出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是物理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是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与组合,实验步骤的制定与实施,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处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构成了实验教学的完整过程和全部内容.当下,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只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教学现象严重存在.
(一)经历实验过程,感悟实验方法技巧,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
学生只有亲历实验过程,才会深切感悟其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学会一些操作技巧,形成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才会真正体会“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如何配制呢?实验中,由于使用的盛水盘不可能很大,盘中水的表面积约为0.1m2.如果用滴管(或注射器)将一滴纯油酸滴入水中,理论上可以估算出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将远大于盛水盘中水的面积.因此,必须先将油酸进行稀释,制成油酸酒精溶液,再滴一滴该溶液于盛水盘中进行实验.实验表明,油酸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在1∶400左右比较恰当.那么,如何配制该溶液呢?如果向1m L油酸中加入酒精,均匀混合 后直到总 量达到400m L,即可制成1∶400的油酸酒精溶液.但这样做却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取的油酸体积较小,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第二是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年级)一次实验用去的油酸酒精溶液量太小,而配制的溶液较多,大部分浪费了.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可以采用二次配制法:第一次向5m L油酸中加入酒精,均匀混合后直到总量达到100m L,制成1∶20的油酸酒精溶液,再取该溶液5m L并向其中加入酒精,均匀混合后直到总量达到100m L,即可制成体积比为1∶400的油酸酒精溶液.
再如撒痱子粉的方法.实验中,为了便于看清单分子油膜的边缘,先要在水面上均匀地撒一层薄薄的痱子粉,所撒痱子粉是否符合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便于控制地、随心所欲地在水面上撒上符合要求的痱子粉呢?将痱子粉放入广口瓶中,用3层纱布包裹瓶口,将瓶口向下对着水面,拍打瓶底即可(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拍打瓶子的力度).
(二)经历实验过程,唤醒理性探究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在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一些新奇的现象,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从理论上解释现象成因的迫切需求,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高应用能力,逐步树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辩证思想.
如图1所示,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的实验中,供选择的滑动变阻器R有两个,全阻值分别是R1=10Ω,R2=200Ω.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用R2时小灯泡上电压电流调节很不方便,引发了从理论上探讨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经过研究,有的学生推导出小灯泡分得电压U随滑动变阻器触头从左端向右滑过的阻值Rx的表达式,有的学生手工绘制了U—Rx图象,有的学生还用软件绘制了U—Rx随R变化的动态图象.
(三)经历实验过程,发挥创造潜能,享受成功乐趣
观察泊松亮斑,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器材,安装装置,进行实验.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相互讨论和反复实验比较,不断优化实验设计,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方案一:如图2所示,在铁架台上吸一块小磁铁,小磁铁上吸一枚大头针,让大头针处在竖直方向上,且有一部分在磁铁下方,大头针被磁化后能将小铁珠吸在下端,小铁珠象被悬挂在空中一样,让激光射到不透光的小铁珠上,在屏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泊松亮斑.方案二:在透明的胶片上,用笔描绘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形小黑点,也可以用打印机在胶片上打上小黑点(这样形成的小黑点比较规则美观),将胶片夹在铁架台上,让激光射到小黑点上,在后面的屏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泊松亮斑.
在这样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多的疑难和困惑,需要用智慧和创造来应对.每当他们最终完成实验获得成功时,内心喜悦激动之情常溢于言表.这样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走向成功的信心.
(四)经历实验过程,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时,学生必然要面对并思考下列问题:1弹簧的形变量如何测量?2如何测量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3设计怎样的表格来记录数据?4实验数据如何处理?经过分析讨论,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合理的表格设计如表1. 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的关系.
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解决,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研究过程,有分析综合,有假设推理,有反思调节,有优化筛选,等等.学生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巩固,学生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得到发展.
二、突出概念和规律的理性建立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潜藏着丰富的思想方法,蕴含着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价值.下面通过两个具体例子,仅就渗透的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其实这两方面是融为一体的.
(一)在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以“电容器电容”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建构电容的概念,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反映电容器自身特性而与其是否带电、带电多少无关.在用Q/U定义电容前,需要得出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的结论.这用实验的方法很难做到,可以引导学生用微元法进行理论分析.将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分割为若干小部分,以至在计算每小部分在电容器两板间某点P产生的电场强度时都可以看成点电荷,设各部分电荷在P点产生的合场强为,两板间电压U=Ed.现让电容器带电量变为原来的n倍,极板上分割的部分不变,则每一部分带电量均为原来的n倍,根据点电荷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每一部分在P点产生的场强都为原来的n倍,合成后P点合场强必为原来的n倍,由U=Ed可知,两板间电压必为原来的n倍,因此电容器两板间电压U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所以Q/U与电容器带电多少无关,对不同电容器Q/U又会不同,因此Q/U一定是描述电容器自身特性的物理量,将它定义为电容器的电容C=Q/U.从方法上看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经过定义前的详细分析过程,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特点及其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从电容的数值意义上分析,由定义式C=Q/U得,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两板间电压为1V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比较不同的电容器,在两板间电压均为1V这个同等条件下,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越多,其电容就越大,可见,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由电容器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数学变换易得C=ΔQ/ΔU,因此电容在数值上又等于两板间电压增加1V时电容器增加的电荷量,可见,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第二,用类比法帮助理解.将电容器和水容器进行类比,电容器带的电荷量—水容器装的水量(水的体积),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水容器上下两个液面的高度差(即水深度),电容器的电容—水容器的横截面积,要使水容器中水深相同,横截面积大的水容器装的水多,同理,在电势差相同时,电容大的电容器带的电量就多,可见,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时,首先依据C=QU,保持Q不变,改变两板间距离d等相关因素,通过U的变化情况,建立C与d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这里用了转换思想方法.其次,用如图4所示的实验研究过程,定性分析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还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结合静电场知识,借助电场线,直观形象地进行推理分析,定量得出C∝S/d规律.
(二)在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
以理想变压器电压变比公式建立为例.该公式通常是在实验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教学中再给出如下推导,让学生进行是非分析和价值评价. 如图5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加交流电压U1,副线圈产生电压为U2则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
对理想变压器,有U1=E1,U2=E1,
所以
上面的推导似乎很有道理,无懈可击.其实隐藏着问题,因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到的E1、E2是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而U1、U2指的是原、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所以上面的推导有问题;但如果令Δt→0可得瞬时值之比,对于正弦交流电,仅从数值上而不是意义上分析,有效值一定会等于某一时刻的瞬时值,因此附加这样的分析说明后,上面的推导又是正确的.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对规律形成中似是而非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三、突出问题分析解决过程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认知需求,才能产生积极思维,这表明提出问题十分重要.其实,分析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突出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意义重大.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
(一)经历典型问题分析解决过程,学习分析方法
如图6所示,电场线是曲线,在电场线上某点由静止释放一个带正电的点电荷,设电荷只受电场力的作用,试证明电荷运动轨迹与电场线不重合.
这是学习“静电场”时极其常见的问题,几乎每本高中物理资料讲到“静电场”一章时都会涉及该问题,又是师生讨论时不易透彻地把道理说清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析方法不恰当,若从正向推理论证,就是说不清楚.引导学生用反证法:如图6所示,假设电荷沿电场线做曲线运动 ,在运动中的任一状态,受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同,沿电场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又因为速度方向沿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所以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就沿同一方向,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将做直线运动,这个结论与假设的电荷沿电场线做曲线运动矛盾,因此假设不正确,所以电荷一定不沿电场线运动.以上分析推理严密,论证有力,彰显了反证法强大的逻辑力量,突出了方法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经历典型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有一个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为n1,串联一只小灯泡A,再并联一只电压表V1后接在稳定的交流电源上;副线圈匝数为n2,串联灯泡B和滑动变阻器R,B灯上并联电压表V2.现在向下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P,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V1读数将变大,V2读数将变小
B.V1读数将变小,V2读数将变大
C.灯泡A和B上消耗的功率都变小
D.灯泡A及B上消耗的功率都变大
分析:设电源电压为U,原、副线圈两端电压分别为U1、U2,电流分别为I1、I2,灯两端电压分别为UA、UB,推理解答的流程图如下:
由于I1、I1都减小,所以灯泡A和B上消耗的功率都变小,选项AC正确.
质疑:上式推理过程中,标注1处是将U2当作不变处理的.而循此推下去到标注2处又推得U2增大.如果U2增大,则由R增大在标注1处将推不出I2减小.因此上述推理过程有问题,所得结论值得怀疑,怎么办?
释疑:在向下移动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P使R增大时,引起I2的变化情况无非有三种,即增大、不变和减小.假设I2增大,则有如下推理,会得出矛盾结果:
【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过程09-10
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07-13
高考物理过程分析技巧08-18
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07-27
加强物理教学反思的优化教学过程08-17
学习过程数学思想方法08-05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05
过程和思考方法05-18
设计方法和过程11-20
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