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方法

2024-08-11

物理方法(通用12篇)

物理方法 篇1

摘要: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本文从物理模型种类、形成及特点、作用以及局限性进行论述。体现了物理模型方法对物理学的贡献。

关键词:物理学,物理模型方法,桥梁作用

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 物理学概念、定律的创建过程都和物理模型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物理模型方法史。

下面对物理模型方法做一粗浅介绍。

1 何谓物理模型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的物理现象一般是比较复杂的。如正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车身在平动, 车轮在转动, 发动机的一些部件也在运动。我们如何描述汽车的运动?如果在汽车的一系列复杂运动中, 我们要研究的是汽车运动的快慢, 那么只需要考虑车身的平动, 忽略其他运动形式, 于是汽车的实际运动便被想象地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

在一定的情况与条件下, 考虑实际物理现象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忽略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物理抽象, 被抽象出来的物理现象虽不再是原来的、实际的物理现象, 但它能反映出原来实际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称为原来实际现象的物理模型。运用建立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就是物理模型方法。

2 物理模型的种类

根据物理模型在实际物理现象、规律中所扮演角色或所起作用的不同, 它可分为:

条件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是在建立在“忽略空气阻力, 认为重力恒定”的条件模型之后才得出来的。

对象模型:如静力学中“刚体”“质点”, 电学中“点电核”“电场线”。

状态模型:如热平衡状态就是热学的一种状态模型。

过程模型:如完全弹性碰撞过程就是一种碰撞过程模型。

实验模型:如热学中等温、等容、等压实验, 就是一种实验模型。应该指出的是, 上述五类模型, 井非孤立分开毫无联系, 恰恰相反, 它们常常是互相牵制的、内在的统一于所研究的问题中。例如, 伽利略运用理想斜面实验模型揭示了惯性定律的本质。在这个实验中, “光滑的、无摩擦力的斜面与无限大平面”就是条件模型:“光滑的小球”就是对象模型;“小球在无限大平面上的速度不变”就是状态模型;“小球沿无限大平面永远以恒速运动”就是过程模型。

3 物理模型的形成及其特点

模型方法在物理研究中能起到从事实过渡到理论的桥梁作用。那么, 如何构造模型?物理模型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以原子结构的探索为例进行说明。

人们从观察得知, 自然界充满着千变万化的物质, 大的物质由小的物质构成, 小的又由更小的构成……构成万物的量小基本单元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物质由一些不可再分的坚硬微粒———原子构成。这就是古代的无事实根据的、纯思考性质的原子模型。到了19世纪初,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将这一模型运用到研究化合物, 发现元素总是按确定的重量比互相化合。为了解释这一结果, 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于模型, 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分的原子组成, 同种元素的原子重量相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重量不等, 氢元素的原子是最小的物质点。1879年, 英国人克鲁克斯发现了阴极射线。1897年,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证明了这种射线是由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微粒组成, 命名这种微粒为电子;其质量只有氢原子质量的1/1836, 可见原子不是最小微粒, 而且是有结构的。汤姆逊用不同物质作阴极都能产生阴极射线, 这说明任何元素的原子中都有电子存在。道尔顿模型受到挑战, 1903年, 涵姆逊提出了原子的蛋糕结构模型, 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 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 电子像蛋糕中的果粒分散在原子中, 原子中正负电荷的电量相等,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为了验证汤姆逊模型, 1911年, 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做了a粒子散射实验, 面对实验事实, 汤姆逊模型不能解释。于是,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有核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叫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但卢瑟福模型不能解释原于的稳定性与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为此, 1913年, 卢瑟福的同事,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化原子模型:电子只能在某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 处于稳定状态, 只有电子从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条轨道上时才一份一份的辐射能量。玻尔模型虽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及氢原子线状光谱, 但对于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来说,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并不完全相符。现代物理实验已经证明, 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服从德布洛意———薛定谔波原子模型或电子云模型……。

综上可知, 一个好的物理模型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事实和已有理论基础上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包括某些真实内容,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能够解释已知的现象。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模型本身就成了空中楼阁, 还算什么模型。由于人们对所要认识的现象的原型并无确切了解, 所以一个好的物理模型只能是一种大胆的猜测, 能够预言未知的现象。否则, 模型就成了已知事实的堆积, 从而也就失去了模型应有的从事实过渡到理论的桥梁作用。由于人们所要认识现象的原型的深邃性、复杂性, 所以一个好的物理模型提出后不可能一下于就与原型符合, 还必须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量后, 要提出一个好的物理模型, 还应该对具体研究的问题做出系统的历史的考查。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才能比前人看得更远。

4 物理模型方法的作用

4.1 推动物理学发展

创建物理学离不开建立物理模型的例子在物理学史上屡见不鲜, 比比皆是。

在力学中,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理论便是一个著名的例证。牛顿一方面运用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的太阳系模型;另一方面借助数学方法证明了“一个物体吸引它外边的物体时, 它们的质量就好像都集中在它们各自的中心一样”, 太阳系中的所有星球可视为有质量而无形状与大小的质点, 据此, 建立了质点模型, 把宇宙万物视为质点。从而首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2 促进物理教学

如前所述, 物理模型的提出与发展揭示了物理概念的进化与形成, 所以模型方法也就成为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思路。例如, 物理学中的专用或通用名词“物质”或“物体”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是各种具体的物质或物体的抽象, 可视为物理学的语言模型。又如, 力学中单摆的振动是在建立了“忽略摩擦与空气阻力, 不计摆球的大小、摆线的质量与伸缩, 摆的偏角不超过5°”这样的模型后才可视为简谐振动。热学中的热平衡方程是建立在与外界无任何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或封闭系统模型基础上的。电学中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模型。几何光学反射、折射定律则是因为建立了“光线”、“点光源”、“平滑的反射面、折射面”这些光学模型后方才得出的等等。

4.2.1 推证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运用模型方法, 推证物理规律, 也不乏其例。牛顿的高山上的平抛运动实验模型, 从理论上阐述了人造卫星的原理。爱因斯坦的理想闪电实验模型, 从理论上得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概念。中学物理中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 实际上是运用理想实验模型完成的。

4.2.2 解答物理习题

广义地说, 物理学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物理现象在特定过程与条件下的科学抽象, 即物理学所研究的都是物理模型。解答物理习题亦可以说是应用模型方法的过程, 其基本思路大体如下:分析题意, 确定对象模型;察看对象所处环境, 确定条件模型;根据对象的变化情况, 确定状态与过程模型;将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模型转换为相应的数学模型, 推算出结果。

5 物理模型方法的局限性

由于物理模型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与已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大胆的猜测, 所以模型方法必有局限性。翻开物理学史, 无论是力、热、光、电的研究, 还是原子、粒子结构的探索, 一个模型接着一个模型, 总是后者否定前者, 层出不穷, 就充分说明了模型方法的局限性。

总之, 物理模型既有客观依据, 又有主观因素;既有可靠事实, 又含猜想内容;既可能是科学预见, 又可能被全盘否定。这种真实与假定的矛盾的解决, 有赖于实践, 从而使人们对物理现象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

物理方法 篇2

高三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之外,也一直通过做各种不同题材来提高我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但是,我们在做题过程中也要避免陷入于题海之中无法自拔,练习题的积累最好是将一本完整的习题册做熟做精,可以通过习题本质来剖析习题本身的内容与知识点,明白习题之间所蕴含的规律所在,再通过其他习题来相互佐证,遇到相同题目可以做到快速寻找突破口进行解析。

错题

理科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都是要通过大量的做题,来不断提升我们对于题目本身的解题技巧与拓展自身对于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那么在解除习题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出现各种错题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应的物理错题本了,只有不断积累相关的错题难题,才能给予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只有不断的改进自我在错题中的的积累,才能不断积累相应的学习知识。

归纳

物理学习过程需将所有需要学习到的知识点先归纳总结出来,再根据相应的公式推导,解题过程中所需要要运用的常见解题思路技巧一一总结出来,在接下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快速的进行一一学习积累。

方法

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是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的公式、定理等方式来帮助我们一起学习解除各种难题,而在高一高二期间的一些公式定理在高三学习过程中,也是会有机会应用的到的,只有通过相应的学习方式来正确进行推导公式解题方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与知识点积累,比如一道题目动学公式和动量能量观点都可以解决的问题,采取合适的方法会事半功倍,另一种方法可能演草纸用了一页也没算出结果,这个时候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就至关重要了。

公式延展性

物理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程教学 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33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在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和学科成绩,实现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物理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整体素质。

物理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物理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对于促使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众所周知,在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时,理论知识是物理课程最为浅显的层次,是物理课程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而物理方法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物理思想则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和灵魂。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物理相关原理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虽然可以加强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以及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而言则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只有使学生在进行物理课程学习时,深入到对于物理思想的了解和挖掘,才能够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物理学科学习理念,掌握物理学习的精髓,才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奥秘和魅力。

因此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面的渗透和教育,便成为该门课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根据现阶段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现有物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在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在《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对于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相关原理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二是增加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和物理实践,使学生尝试经过思考和探究体会物理相关原理知识的深层内涵,发表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在物理实验和实践的支撑之下,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种学习目标的设定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重视对于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物理思想方法对于自身解决现有物理问题、探究和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培养,改进学生对于物理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认识,树立物理思想方法渗透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在现阶段的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和影响,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时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时间,放在对于物理原理和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上,认为只要使学生学习相关的物理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便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投射到学生的物理学习上,便使得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忽略对于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归纳,长此以往,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方面具有一定的收获和提升,但是却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到课程之中,对物理思想和方法进行挖掘,从而对学生的物理学科长远发展和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和导向。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学习渗透时,应该改进自身和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看法,加强对于物理思想方法学习的重视和理解,将对于学生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教育,纳入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范畴,提升物理思想方法渗透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和分析,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同时,将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思想方法的认识和重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想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在现阶段的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却没有将它真正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因此在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渗透时,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读,将教材内容中隐含的物理思想方法提炼出来,在进行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在学科知识中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在进行物理课程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自觉的跟随教师的思路和步骤,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物理思想方法学习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在进行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学习时,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在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实验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实际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物理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和学科素养。

物理方法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方法,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很有创新性的学科,就其知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来说,是一个有着完整知识结构的系统。然而相对于其严密的知识结构相比,物理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却是滞后的。中学物理方法论的教学相当薄弱,直接导致了学生只重视物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物理方法的作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严重失衡,对今后物理创新不利。所以,现代物理学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物理方法的应用,我们很有必要来认识物理方法,重现物理方法教学,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而且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物理学科研究的范围很广,既有宏观运动形式,又有微观运动形式;小到原子、分子、核子的运动,大到天体的运动;既涉及到力和运动,又涉及到电、光和原子物理。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研究它们的物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以下总结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物理方法,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观察和实验方法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物理实验和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单摆的等时性,是伽利略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晃动而发现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看到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受到启发而发现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前后经历了大致十年的时间,做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最后终于在一次很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感应。所以说物理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中学物理更应该重视观察和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不仅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科学的习惯,对今后继续学习物理,甚至可以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物理替换法

在物理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但如果换一个较简单或熟悉的对象后往往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一种对象代替另一种对象的方法,叫做物理替换法。

用一个对象来代替另一个研究对象,有两个原则:一是要求两者具有一一对应的特点;二是替换后使问题的研究变得更简单、更形象。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分力的共同作用来替换合力,或用一个力来替换几个力,往往能理解清楚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用质点来替换物体本身的形状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的物体;气体性质研究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替换方法。经过物理替换后,抽象的问题变形象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更容易地得到解决,这就是物理替换的魅力。

三、物理类比法

类比是逻辑推理中重要的一种方法,物理上的类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所谓物理类比法,就是从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出发,广开思路,去寻找与研究对象在形式上或性质上具有类似之处的物理现象,从而发现研究对象的规律。这种方法在物理研究中应用很多,例如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观点,后来根据光速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相等,以及光和电磁波一样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把光归属于电磁波的一种。再如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的液滴原子核模型,都可以看作是类比法的应用。类比推理的前提不能制约结论,但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推动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让学生了解类比法,掌握类比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益处的。

四、数学方法

数学和物理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很多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可以用很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物理问题也可以转换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方法手段进行研究;更有很多问题需要直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如在几何光学中,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把物理问题转换成几何问题,然后利用相似、全等等几何知识研究光的反射、折射、透镜成像等问题。又如数学坐标图像法,在物理教学中非常常见,研究运动时我们画的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机械振动中简谐振动的图像,交流电的电流—时间图像,和数学上的函数图像很类似,我们可以用这些函数知识来研究物理规律。

所以,我们要善于总结这些规律,在课堂上可以先复习这些有关数学知识,然后把它们移植到物理规律之中,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和数学之间的渗透,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五、物理分析和综合法

分析方法是把较为复杂的现象和过程分解成若干简单的现象和过程的方法。使用物理分析方法,作用是把物理问题简化,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研究各种简单现象和过程,再把分别研究的问题统一起来,得到我们所要研究的结果。如我们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时,把平抛运动看成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又如一个斜向上拉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一个力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而把其转化成与位移方向一致的力做功和与位移方向垂直的力做功,就很容易求解了。

综合方法是把若干简单的现象和过程总结归纳为有关规律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就是在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研究基础上,由牛顿总结而成的。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丰富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多重视这种方法。

物理学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如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抽象,理想化方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等等,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梁忠杰.物理方法教学[A].教学思想录[C].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468-471.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篇5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从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课标中,有不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高一新生,注重把这两种实验做好,对于演示实验,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老师的引导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

对于学生实验一定要强调人人动手,不能做“听众”;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明确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仔细记录数据,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小实验(如“悬挂法”找重心)或“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主动积极地去动手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要勤于思考

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联系实际多,灵活性强,学好物理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做物理题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情景,分析它满足的条件,从而正确地选用物理规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在高一刚开始的.阶段,我们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较多,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公式,要力图搞清:这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

和其他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首先审题要清晰,研究对象是谁?物理情景是什么?选取哪个物理过程进行研究?该选用哪个公式去解题?将物理规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不断提高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要善于观察

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绪言课中,我们演示了小铁球的碰撞现象,有的同学不仅单纯地观察到了一个球碰撞另一个球的现象,而且提出如果两个球碰撞两个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个球碰撞两个球又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才能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当我们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就应在平时观察生活中接触物体接触面的情况(物质的材料、粗糙程度等),以及赛车与平常汽车的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有什么不同,使平时生活中的现象与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自创方法学物理 篇6

毕业于北京市翠微中学,参加2004年海淀区中考,以502分的成绩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要学好物理,一定要听好课。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得出的结论。

原来,我也曾严格按照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模式学习,可是收效甚微,并且出现了很多让我感到烦恼的问题,比如在预习上花了很多时间,自以为弄懂了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理解;上课时总想着预习时碰到的问题,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总是打架,听课效果不好;回家后由于要预习新课,做习题和复习的时间明显减少,复习效果不佳……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什么都做了,却什么都没做好。于是我决定改变学习方法。

我认为预习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只要大概看一下,画画概念即可,10分钟的时间足够。要在课后作业上下工夫,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争取再多做一些题。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前轻后重学习法”。即前面的预习少花点时间,要轻;后面的作业、复习要多花点时间,要重。

其实,听课也应“前轻后重”。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讲解新知识。我的经验是:在“温故”部分不必太集中注意力,将主要精力放在接下来的重头戏——“知新”上。据我所知,大多数同学恰恰相反,刚上课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听着听着就松弛下来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在一堂课上自始至终保持高度兴奋,反正我是做不到。

“前轻后重”的学习模式可是我的“九阳真经”哦!下面再传授几招具体的方法。

很多同学都觉得物理难学,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的概念太多了。无概念则无物理,因此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我的绝招是——将物理概念层次化。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理解:

第一层:物体作直线运动(体现“直”字);

第二层: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体现“变”字);

第三层:物体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体现“匀”字)。

综合以上三个层次,很容易得出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均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不管概念分几个层次,也不管各层次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只要将每一层的含义弄清即可。

另外,概念的内容有轻有重,分层也应该有主次。应抓住本质的内容,区别非本质、容易混淆的部分。

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力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如汽车静止→运动→运动中止的过程中,速度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第二层: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如汽车左转弯、右转弯);

第三层: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显然第一层和第二层是这个概念的本质内容,而第三层则是容易混淆的部分。

最后再传一招:“捧听”与“追问”法。

所谓“捧听”,就是上课时多回答问题,多提问。有时候,老师就像演员,然而,没有一个演员希望观众对自己的作品毫无反应。上课时多提问,多回答,就相当于给老师捧场,老师肯定高兴,对你的印象也加深了,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追问”,就是有问题要追着老师问,别指望老师来找你。我就经常对老师进行疯狂的“围追堵截”,在办公室围着老师问,在走廊上追着老师问,在校门口堵着老师问,在路上拦住老师问……总之,一定不能让问题累积成灾!

最后,祝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考试顺利,我在重点高中先替你占座了!

■教师评价:钱军同学很聪明,课堂上很活跃,课下爱问问题。钱军同学物理课外书看得不少,也比较注意总结学习方法。如果不是稍稍偏科,他的中考成绩应该会更好一些。

■ 家长共勉:钱军学习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偏科,对物理爱得发痴,对化学也还喜欢,可对数学、英语、语文就兴趣平平了。这次中考的物理题很难,不少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只得了60多分,他却考了80多分,这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吧。

求物理极值方法初探 篇7

一、运用二次函数求极值

1. 利用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求极值

对于典型的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

若a>0,则当时,y有极小值,为;

若a<0,则当时,y有极大值,为.

例1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 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赶过汽车.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解:经过时间t后,自行车做匀速运动,其位移为S1=vt,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其位移为:

两车相距为:

这是一个关于t的二次函数,因二次项系数为负值,故Δs有最大值.

当时,Δs有最大值.

2.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求极值

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可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y=0.

用判别式法Δ=b2-4ac=b2-4a(c-y)≥0,即:.

则由不等式可知y的极值为:.

对于例题1,我们可以转化为二次方程求解.

将可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3t2+12t-2Δs=0.要使方程有解,必使判别式Δ=b2-4ac=122-4×(-3)×(-2Δs)≥0,解不等式得:Δs≤6,即最大值为6 m.

三、利用配方法求极值

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函数解析式经配方可变为.

(1)若a>0时,当时,y有极小值为.

(2)若a<0时,当时,y有极大值为.

对于例题1还可用配方法求解.

二、利用不等式求极值

1. 如果a,b为正数,那么有:

,当且仅当a=b时,上式取“=”号.

推论:①两个正数的积一定时,两数相等时,其和最小.②两个正数的和一定时,两数相等时,其积最大.

2. 如果a,b,c为正数,则有

,当且仅当a=b=c时,上式取“=”号.

推论:①三个正数的积一定时,三数相等时,其和最小.②三个正数的和一定时,三数相等时,其积最大.

例2一轻绳一端固定在0点,另一端拴一小球,拉起小球使轻绳水平,然后无初速度的释放,如图1所示,小球在运动至轻绳达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小球所受重力的瞬时功率在何处取得最大值?

解:当小球运动到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C时,重力的功率为:

小球从水平位置到图中C位置时,机械能守恒有:

解①②可得:

令y=cosθsin2θ

根据基本不等式,定和求积知:当且仅当2cos2θ=sin2θ,y有最大值,由2cos2θ=1-cos2α得:.

结论:当时,y及功率P有最大值.

三、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

1.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极值

如果所求物理量表达式中含有三角函数,可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极值.若所求物理量表达式可化为“y=Asinαcosα”的形式,可变为,当α=45°时,y有极值.

例3如图2所示,底边恒定为b,当斜面与底边所成夹角θ为多大时,物体沿此光滑斜面由静止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时间才最短?

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物体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所用时间与夹角的关系式,这是一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综合题,应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有关知识列出物理方程.

解:设斜面倾角为θ时,斜面长为S,物体受力如图所示,由图知

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

由牛顿第二定律提: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

可见,在90°≥θ≥0°内,当20=90°时,sin2θ有最大值,t有最小值.

即θ=45°时,有最短时间为:.

2.利用“化一”法求三角函数极值

对于复杂的三角函数,例如y=asinθ+bcosθ,要求极值时,先需要把不同名的三角函数sinθ和cosθ,变成同名的三角函数,这个工作叫做“化一”.

因为,其中,故y的极大值为.

例4如图3物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理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重为G,欲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最小拉力F为多大?

该题的已知量只有μ和G,说明最小拉力的表达式中最多只含有μ和G,但是,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F可由夹角的不同值而有不同的取值.因此,可根据题意先找到F与夹角有关的关系式再作分析.

解:设拉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根据题意可列平衡方程式,

由联立①②③解得:

其中,所以

四、利用向量求极值

向量就是物理学中的矢量,当物体受三力平衡时,将三矢量首尾相连后,必定构成三角形.利用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可求极值.

对于例题4,我们也可用矢量知识求极值.

将摩擦力f和地面对木块的弹力N合成一个力F',如图4,F'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为一定值).这样木块可认为受到三个力:重力G,桌面对木块的作用力F'和拉力F的作用.尽管F大小方向均未确定,F'方向一定,但大小未定,但三力首尾相连后必构成三角形,如图5所示.只用当F与F'垂直时,即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时,拉力F最小为F=GsinΦ

五、用图象法求极值

通过分析物理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找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做出其图象,由图象可求得极值.

例5从车站开出的汽车作匀加速运动,它开出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有乘客未上车,于是立即制动做匀减速运动,结果汽车从开动到停下来共用20秒,前进了50米.求这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

解:设最大速度为vm,即加速阶段的末速度为vm:画出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6所示,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即:×vm.即:解得:vm=5 m/s

六、利用数学求导的方法求极值

如果当Δx→0时,有极限,我们把这个极限叫做f(x)在该点(x=x0)的导数.它正是曲线在该点处切线的斜率tanα.如果f'(x0)=0,则在x0处函数有极值

例6如图7所示,相距2L的A、B两点固定着两个正点电荷,带电量均为Q.在它们的中垂线上的C点,由静止释放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正检验电荷(不计重力).试求检验电荷运动到何处加速度最大,最大加速度为多少?

解:由于对称性,在AB的中点受力为零,在AB中垂线上的其他蝎点所受合力均是沿中垂线方向的.当q运动到中垂线上的D点时,由图可知:,故其加速度为:.发现加速度是一个关于θ的函数,令f(θ)=sinθ-sin3θ.则f(θ)的导数为f'(θ)=cosθ-3sin2θcosθ.

令f'(θ)=0,即cosθ-3sin2θcosθ=0.

解得,(θ=90°有极值,不合题).

即时,f(θ)有极大值为.

所以当时,加速度有最大值为:.

以上求极值的方法是解高中物理题的常用方法.在使用中,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及“界”的范围.求最大和最小值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物理学公式结合必要的教学知识才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还要具备较好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极值问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在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后,再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物理教学方法探究 篇8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 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 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执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 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 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 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 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 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 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 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 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 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3. 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 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 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 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 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 (华东版) 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 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 都需要不断地完善,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 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 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 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 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 (华东版) 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 插图卡通化。

2. 实验游戏化。

3. 物理历史趣闻。

利用物理方法,求解极值问题 篇9

方法1:在矢量问题中, 若三个矢量能组成三角型, 其中矢量1恒定, 矢量2方向恒定, 则第三个矢量在与矢量2垂直的方向上必有极小值。如图:且3矢量的极小值为矢量1和矢量1与2夹角正弦的乘积。

例1 质量为的木箱置于水平面上,

和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undefined。如图所示, 木箱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 为使木箱匀速运动, 求拉力F的最小值是多少?此时θ角多大?

分析:木箱的受力如图, 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目前虽然不确定, 但这两个力的合力F1方向是确定的, 即undefined当F⊥F1时, 即θ=30°时, F取得最小值为F=G·sinα=49N

方法2: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放置的圆上的所有到达圆周最低点光滑弦由静止下滑的时间相等, 或物体从圆的最高点由静止下滑到达圆周上任一点的时间相等, 且undefined, 在解决某些时间问题中, 构造最小的圆, 可求最短时间。

例2 如图, AB是一倾角为θ的输送带, P处为原料输入口, 在P与AB输送带间建立一管道 (假使光滑) , 使原料从P处以最短的时间到达输送带上, 则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为多大?

解析:以过P点的竖直线为半径作圆, 要求该圆与输送带AB相切,

如图所示, C为切点, O为圆心。显然, 沿着PC弦建立管道, 原料从P处到达C点处所用时间最短, 可得:PC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等于θ/ 2。

方法3:在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中, 恒力做功由正变负时速度最大, 由负变正时速度最小, 即恒力与速度垂直时速度取得极值, 且等于初速度沿恒力方向和垂直于恒力方向分解时垂直于恒力方向的分速度。例3 在电场强度为E的水平匀强电场中, 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 电量为q的小球, 求小球运动过程中最小速度为多少?

解析:受力分析和运动的分解如图:小球运动过程中, 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F与V夹角为钝角, 故F做负功, 直到F与V垂直时速度最小, 而小球的运动可看作沿V1方向的匀速运动和沿V2方向上的变速运动的合运动, 所以当V2减速为零时, 速度最小为V1。设V0与 V1 夹角为θ

undefined

物理习题教学训练方法反思 篇10

一、解题要规范

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 (特别是计算题) 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 其次才是正确率, 规范性养成了, 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 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 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再让学生模仿, 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 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 推理严密, 过度自然, 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 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 一看答案就是μmg, 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FN=mg。只要物体在滑行, 摩擦力就是μmg, 显然这是要不得的。在很多问题中支持面固定不动, 支持力对物体运动不做功。当支持面运动时有的同学仍认为支持力不做功。若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和运动示意图, 情况不言自明。究其原因, 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其次, 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要注意规范自己和学生、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危害, 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规范解题的重要性, 并在认真履行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 养成习惯, 通过笔者的实际经验证明, 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

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对于物理, 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也是深化知识,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 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 训练学生思维, 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 吸引学生去思考, 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产生新的问题。目前,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 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产生感悟, 学到方法, 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

三、训练扎实, 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首先, 习题应具有基础性, 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 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 一节课上下来, 一个章节复习过后, 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 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 习题应该要难度适中, 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 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望而生畏, 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题量也要适中, 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 习题应该典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 而不是就题论题, 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最后, 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 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 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 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 立马把大量的高三的复习题, 针对该知识点的高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 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 做到反馈全面, 校正及时

教师不要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 (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 , 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作业的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 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 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 作业要认真批改。有些老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唯结果论”, 只要结果是对的, 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 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 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 随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 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 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 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 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 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 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 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校正及时。

另外, 在课堂讲解习题时, 也必须让学生有必要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 才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选编题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 关注当代科技, 培养责任意识, 发挥教育功能。

反思我们的习题教学, 告诉结论, 强调注意点, 教师讲的滔滔不绝, 学生却听的稀里糊涂, 其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教师教的吃力, 学生学的也吃力、乏味。

家庭消毒首选物理方法 篇11

机械除菌法

所谓机械除菌法,通常是指通过冲洗、刷、擦、抹、扫、通风和过滤等方法从物体表面除掉或从物体中滤除污染的病原微生物。这些方法虽不能杀灭病原体,但可大大降低其数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如家庭居室内开窗通风,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外空气进行交换,减少室内空气中病原体的数量,对有些脆弱的病原体(如麻疹病毒)也可起到杀灭的作用。采用通风方法进行家庭室内预防性消毒时,为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自然通风时间应该在半小时以上,通风时不要打开纱门纱窗以免蚊、蝇、鼠进入。冬天戴口罩是过滤的一种形式,是目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又简单的方法之一。可以洗涤的物品,经过最简单的擦拭洗涤,可以扫除物体表面的病原体。实践证明,经过认真洗涤后的物品至少可清除其上90%以上的病原体。日常生活中,勤用肥皂、洗涤剂和流动的水洗手,每次1~2分钟,不仅能预防病毒性腹泻、痢疾、伤寒、肝炎和寄生虫病等传染病,也能预防各种接触性传染病,如红眼病等。

高温蒸煮法

依靠温度杀灭微生物,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消毒方法,也是目前我国普通家庭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高温蒸煮是一种最简单而且有效的消毒法,家庭做饭用的压力锅、煮锅、蒸锅都是很好的加热消毒器。通过高温蒸煮能使细菌体的蛋白质凝固变性。将煮不坏的污染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用火烧开后再煮15~3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病原体。一般碗、筷、匙、盘、纯棉衣服、被褥、毛巾等及其他纺织品的消毒等可用蒸煮法消毒。须注意的是,海拔高的地区因气压低,水的沸点低,必须用压力锅消毒。另外,用煮沸的水冲洗瓜果等直接生食的食物也可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焚烧法

焚烧法是一种简便彻底的灭菌法。凡价值不高而又可燃烧的物品均可采用焚烧法消毒。通常可用来处理传染病人用过的无用的衣物、纸、垃圾等,对于受污染的杂草及动物尸体等也应用焚烧的方法处理。病人呕吐物污染的局部地面,可铺上草、锯末等进行焚烧消毒,在进行焚烧消毒时可加一些引火材料如柴油、煤油等。焚烧前要清理旁边的可燃物,防止发生火灾。

紫外线照射法

紫外线为低能量电磁波辐射,消毒作用最强,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紫外线属于电磁辐射中的一种,为一种不可见光,又称紫外光。紫外线消毒作用的强弱与波长有关,研究表明,紫外线消毒力较强的波段为280.0~250.0nm,紫外线消毒灯所采用的波长为253.7nm。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发现了紫外线的消毒作用,而直接将紫外线用于消毒也有近百年历史。虽然在此后的岁月里发现许多种消毒方法,但紫外线这种古老的消毒方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紫外线消毒技术亦有新的进展,研究出了多种新的紫外线消毒器械,改进了紫外线消毒灯具,进一步研究了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合理使用和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方法。

紫外线照射法消毒被家庭广泛采用,最常用的是利用日光照射法消毒。一方面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毒,同时也可使物体和环境干燥而不利于病原体生存。一般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等暴晒于直射的阳光下。消毒的物品需铺开,经常翻动,让各面都晒到。一般每次暴晒4~6小时,连晒几天效果更好。由于玻璃会把阳光中的紫外线挡在室外,因此在玻璃封闭的阳台上晒东西不具有消毒的功能。另外家庭还可利用紫外线灯消毒。注意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70%酒精棉块擦拭1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保持灯管表面透明。

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应注意三点:一是紫外线灯直接照射人体可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应注意防护;二是在消毒物体表面时,因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应注意翻动被照物品,使其各表面均能够受到紫外线直接照射;三是室内消毒前要关闭门窗,消毒后要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微波炉消毒

目前,我国家用微波炉已基本普及,家庭利用微波炉消毒既经济又方便,同时对物品损害轻微,因此,受到人们瞩目。但在对一些日常物品的消毒过程中要掌握好方法要领。对餐具消毒一要避免金属制品及带金边的瓷器用微波炉消毒;二是在消毒前应把餐具放在水中浸湿再用湿毛巾包裹,这样能充分达到消毒效果。也可把餐具浸在水中加热消毒,加热3~4分钟,即可起到消毒作用。对书籍消毒最好在炉腔中同时放一杯水,且严格掌握加热时间,控制在30~60秒,可防止纸张焦黄。对衣物消毒应在衣物上撒点水,既可提高消毒效果又可防止衣物烧焦。厨房里的抹布时常会有异味,可在清洗后放于炉中加热1~2分钟,这样既可除异味又能消毒。把熟食切成直径小于5厘米的小块,放入炉内消毒1分钟即可。将口罩、毛巾清洗后,不要用力拧干,只需轻轻拧去可流出的水分,用微波炉的高火或中火,加热3~4分钟即可。

讲卫生

严格地说,讲卫生不属于消毒的范畴,但与家庭消毒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家庭最好的消毒方法。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勤洗手、洗澡、保持室内清洁等,就能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无菌面朝上”也是减少污染,减少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发生的好方法(例如拧下杯子盖,手接触盖子的一面为有菌面,反面就是无菌面)。日常生活中,做到讲卫生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经常对砧板、菜刀和菜篮子进行清洗;重视对拖把、抹布的定期清洗和晾晒;定期对空调、冰箱和电脑键盘等进行清洁等等。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细节,真正做到了讲卫生,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当然,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或家中有传染病人时,采用化学消毒法与物理消毒法配合,消毒效果会更好。(文章代码:1718)

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篇12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其几个物理不变, 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物理量影响某一个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之, 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 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学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在最近的一次复习训练中, 有这样的一道电学训练:为了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某同学探究在通电时间相同时, 电流做功跟电流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他使用的器材如图1所示, 电阻丝R1>R2, 煤油质量相同。请根据这个目的,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图中的实物连接图补充完整。

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 如果不仔细分析, 凭图型感觉很容易把它连接成为串联电路, 而重视物理学习方法的同学, 会知道利用控制变量法, 要研究电流做功跟电流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时, 必须控制电压相同, 因此应该将电阻丝并联。教师在讲评过程中也是通过强调物理方法来分析解答这一道题。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 用替代的方式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的一种类思维方法, 它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研究合力时, 一个力作用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 那么这一个力就替代了那两个力, 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也用到了这样的方法;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为了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也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等效替代法的学习和使用,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教学中善于利用等效替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实验过程中电流表坏了或者量程不合乎要求, 但是可以提供另外一个电压表、电阻箱或者开关, 同学们应该怎么来完成实验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法, 其中, 图2、图3均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三、转换法

物理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现象或者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 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 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 (风) 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分子的运动;根据电流产生的热效应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

又如, 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 我们可以根据物理知识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再由公式计算出其值, 如电功率 (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 、机械效率 (通过测量拉力、物体重力, 物体上升的高度以及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计算机械效率) 等。另外在物理实验中测不规则物体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 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此外, 在一些实际的应用中, 也用到了转换法。如图4用电流表代替油量表, 图5是大型电子地磅秤的示意图, 它用电流对应的重量刻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 就可以读出被称物体的重量。

四、比较法

比较法。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或者现象的相同和不同点, 就需要用到比较法, 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 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 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比较法在学生学习其它知识过程中也用得非常普遍) 如,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宏观特征等。

通过比较法的学习, 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区别, 方便记忆, 同时通过掌握比较法, 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属性、数学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用类比推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物理量时为了学生能够理解, 常常就会举出与之很相似的量来类比学习。如: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电源与抽水机;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与电磁波;功率概念与速度概念的形成;密度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在物理学中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有助于提出假说进行推测, 有助于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类比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意向,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觉积极的活动主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模型法

模型法应用于构建一些十分抽象的物理过程或者物理理论时的形象化模型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的作用, 便与想象、理解和思考。初中物理学习中许多知识都应用了模型法。如:光线、磁感线的引人;原子结构模型、匀速直线运动的理想化模型;力的示意图等。

此外, 还有观察法、实验法、放大法、总结归纳法、科学推理法等。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多, 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 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时, 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我们除了用到控制变量法, 同时用到了观察法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转换法 (把热量的多少转化为温度的高低) 、归纳法 (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 等方法。可见, 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的分类。只能根据题意看题目中强调的是哪一过程, 来分析解答。

上一篇:中西方宗教文化之相通下一篇:轻比重腰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