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2024-09-23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共12篇)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篇1

高中物理是我们公认的比较难学的科目, 特别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高一物理的学习更难。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适用于高中, 这就形成了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种种障碍。我们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呢?

一、正确引导, 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 一用就错, 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 掌握不全面。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 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适当放慢速度,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 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 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 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 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 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 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 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 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 拿一段直铁丝, 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 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 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

如在讲动量定理时, 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 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 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 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 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 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 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 作用时间越长, 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 进行军事侦察, 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毅力。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澄清是非, 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 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 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 只要二者相差越小, 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 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 二者之差越大, 衍射越明显, 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 二者之差越小, 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 我们把波长看作人, 把障碍物看作墙, 把衍射看作人翻墙, 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 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 弄清来龙去脉, 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 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 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 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 建立物理模型, 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 分析总结得出现律, 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 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 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 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 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 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 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 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 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 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 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篇2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谷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洒出,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首先教师的生动风趣,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其次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收集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专题资料,精心组织、筛选,每学年出几期科普专栏,学生课前、课后都能承受时观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墙报,让学生感到物理就身边,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这样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使之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浅议高一物理学习 篇3

关键词:认真听课;多加辨析;深入反思

我认为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真正学好物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课,掌握基础

最基础的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最有迁移力。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物理的先决条件。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听清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特别是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注意点、使用条件等。课后还要多看多记,必须能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比如:①电场强度的公式E=F/q、E=kQ/r2、E=U/d各自的适用条件;②电功率P=UI和热功率P=I2R的使用等都必须准确区分、熟练地掌握。

二、多加辨析,找出异同

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综合比较,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比如:①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之间的关系,可以跟重力及弹力做功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变化进行比较;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实质上是和物体的平抛运动一样的,处理时思路基本一致;③磁场的学习中,磁感线的特点基本上和电场线差不多,但也有区别等。经常做这样的综合比较,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深入反思,提高能力

目前高中阶段所谓的提高能力主要就体现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上。针对一道题目,首先,在读题后猜测一下出题者的意图,想考查哪些知识点;其次,找出该题的解题方法有哪些,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将这些方法都尝试一下;最后,再想一想过去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解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长期坚持,就可以熟能生巧,并能有所创新,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

四、调整心态,树立自信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概念、公式和习题类型都比较多,起点高,难度大,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只要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当,通过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总之,学好物理的一句话就是:方法+汗水=成功。

浅探高一新生物理学习障碍 篇4

一、知识阶梯的跨越造成的障碍

知识阶梯表现在概念、规律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1.概念性阶梯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标量到矢量;二是从速度到加速度

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性要求使学生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学生的主要困难在于判断某一个矢量是否变化, 再有矢量计算本身就有别于标量计算。例如:某一运动员在400 m跑道上跑步, 跑完一圈所用的时间为54 s, 求该运动员的平均速度?部分同学的解答是:平均速度v=400/54=7.4 m/s。其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理解矢量概念 (速度、位移) 的含义。

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阶梯。它的前一阶梯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自然、直观的, 学生容易跨上去。但是面对加速度这个阶梯, 学生必须经受由具体到抽象, 又由抽象到具体的科学化能力的巨大考验。首先, 困难在于对加速度含义的理解;其次, 就是对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与速度之间关系及大小的计算。这些概念上的高台阶必然导致规律上的高台阶, 也必然要求学生去跨越这样的高台阶, 当然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 教师在对矢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举例说明什么是位移 (是指初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和矢量计算所遵循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 帮助学生加深对矢量的理解。

2.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讨论的障碍

初中物理教学是属于启蒙教育, 其教学是以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 浅显易懂的物理现象为前提, 教给学生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最初步的物理知识。加上初中教学中, 对许多问题大多数是重在定性分析, 而高中物理学习, 不仅要做定性分析, 而且还要做大量的定量讨论。如高一物理运动学中的三大基本公式的变换与动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的计算, 以及联系方程的求解, 一下子把物理问题由定性的描述推向定量的讨论, 难度增加了许多。加上数学上的矢量、三角知识、极值、图像、代数运算, 大部分学生深感爬坡太陡, 其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 出现了学科脱节,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与怯惧心理。

若要变高中物理教学之难为不难, 就要在高、初中教学衔接过程中, 第一, 要认真钻研高、初中教材, 切实找准两段教学的衔接点, 做到对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应心中有数。第二, 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选择最佳的教学衔接方法, 并对初中知识进行适当地复习、补漏、纠错以及学习方法指导。例如, 在高中第一册第一章中讲“弹力”时, 开始就给学生指出, 初中教材曾经分别提到过“拉力”、“支持力”、“压力”, 这四种力都是“弹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再去研究弹力的一般概念以及产生条件和方向、大小等, 学生就不会觉得弹力是一个难于捉摸的抽象概念了。第三, 要恰当地选择教学“起点”, 严格控制课堂容量与标高。应该根据学生在初中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学习能力来决定教学起点。比如, 在学生数学基础不太好的情况下, 讲例题时, 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 而且还要细致地讲明计算方法。必要时还应给学生补讲一些基础数学, 帮助学生跨越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障碍。课堂提问应有易有难, 布置作业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 对基础较好且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增加一至两题具有一定难度或灵活度的选做题, 以便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 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温故”必须服务于“知新”, “温”的方法与程度, 要服从“新”的需要。例如, 在讲授完《功率》这一节内容后, 问: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向心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引导学生从公式P=Fv出发, 分析向心力不做功的原因;在讲授完《动能定理》这一节内容后, 再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证明向心力不做功 (Fs=Ek, 且Ek=0, Fs=0) , 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 又掌握了新知识。

二、思维定式造成的障碍

1.先入为主产生的思维障碍

先入为主是指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和经验出发, 想当然地对物理事件进行判断得出错误结论的现象。例如, 用力使物体运动, 从而得出“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总起阻碍作用”等类似错误的结论。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对新生事物的由来有较准确的理解, 帮助他们从想当然中解脱出来。

2.消极的思维定式造成的障碍

思维定式是人们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它指的是人们在思维中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它表现的是人们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不适当地生搬硬套到新的物理情境中去, 不善于改变认识问题的角度, 不善于替换处理问题的方法, 因而给物理学习带来障碍。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 以速度v=40 m/s竖直向上抛出, 求物体在3s内动量的改变量 (不计空气的阻力) 。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应有两条:一是根据p=mv2—mv1;二是根据P=Ft来计算。但由于受顺向思维定式的影响, 只要一提到求动量的改变量, 绝大多数学生就会顺应这一思维过程而应用p=mv2—mv1来求解, 但往往容易出错。如果打破这一思维定式而采用P=Ft这一逆向思维来求解, 就显得简单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 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认清其本质。这种能力的培养集中于习题课, 上讲时, 应做到精讲精练,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障碍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学习方法的好坏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关键。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而造成知识缺陷不断增多,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以致花了较长的时间去努力也学不好功课, 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和力量。若一旦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就能很快地提高学习效率, 振奋学习精神,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由此可见, 学习方法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初中, 学习, 习惯由教师传授知识, 而到了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让学生学习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 对物体的运动, 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再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就是从最简单的、便于研究的问题入手, 层层深入, 逐步揭示出比较复杂的规律, 得出惯性定律, 然后再去研究物体受力后其运动情况如何变化, 一步一步地揭露出力学的基本规律。二是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基本规律的适用条件。如, 在讲基本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时, 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交代每个符号、每个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讲例题时, 则应多作文字说明而少依靠数学手段, 多做分步计算而少用符号推演、综合计算。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尊重科学, 运用科学。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篇5

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浅谈消除高一物理学习障碍的方法 篇6

关键词:高一物理 学习障碍 消除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20-02

很多人认为高一是高中阶段最困难的,而对步入高一的大多数新生来说,最难学的科目应该就是物理学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一些学生,特别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会发现,高中物理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初中时很容易学好的物理,到了高中就困难重重了呢?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学习内容上、学习要求上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依然沿袭

初中物理学习的旧习惯、旧方法的缘故。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高一物理学习的障碍呢?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高一物理的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中所出现的“台阶”上。这个台阶存在于初、高中物理在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学习方法、思维特点的不同中。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特别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想象能力。

所以,在高一学习的起始阶段,应搞好初、高一物理学习的衔接,降低初、高一物理学习的台阶。教师应认真吃透课程标准,切实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努力挖掘相关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和延伸点,增加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努力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优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要有衔接的目标意识,强化新旧知识有序衔接的操作,这样才能克服凭经验衔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贯彻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有一个比较自然的学习过渡环境和平缓的接受知识梯度。解决新旧知识衔接的教学,不单纯是高一物理教学的任务,而应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阶段综合考虑的问题。例如,初中的三种常见的“力”虽然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除了“重力”要求稍高外,对“弹力、摩擦力”有所了解即可。而在高中物理教材中诸如“力的合成和分解”、“物体受力分析”、“牛顿三大定律”及其应用等均与三大“力”密切相关,例: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仍静止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试分析物体所受斜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及方向。教师通过引导对该题的分析,就可努力挖掘出“物体受力分析”與“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纳入这些知识体系中,从而使学生顺利地克服有关“力”的分类及应用的学习难关。

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水平仍较低,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为学习动机的不足抑制,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习动机是一关键。因此作为教师除了把好自身怎样教这一环节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就学生怎样学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如“怎样预习复习课文,怎样做好听课笔记,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物理内容,怎样抓住学习现索,如何把握利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并组织指导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整套专题讲解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既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起到“降低难点,克服障碍”的作用,并最终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二、营造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体验中愉快地走进物理殿堂

良好师生关系,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定义、概念还是定理、定律和公式等,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所见所闻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个物理的奥秘,“这是为什么?你能解释吗?”这样一个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往往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这一节时,可用秤体重的磅秤,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人站在磅秤上,在下蹲的过程中,磅秤读数会变化吗?变大还是变小?如果人开始蹲在磅秤上,则在站起的过程中,情况又如何?先让学生猜想,后请一个学生示范,从事实中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出来的现象呢?让学生在好奇和问题中渐渐走进物理殿堂。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如果精心设计每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从而达到不断引发他们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也是一种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还可以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等。有了兴趣,学习障碍也就减少了。

三、增加物理概念教学力度,重视物理过程分析能力培养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石。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值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对于物理教师首先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物理理论和方法,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这是教好物理的基础。其次教师还应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切实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还要善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课程信息量大,内容新,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即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一个好的物理教师,要上好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应坚持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次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能随时站到学生的位置上以学生的思维来评估自身的教学手段;更应该具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的激励技巧,使学生的学习物理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使物理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

总之,我们应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寻找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摸索和探讨,总结经验。一定可以帮助高一新生尽快消除学习障碍,尽早适应高中物理学习并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

参考文献:

[1]乔际平.物理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篇7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别及教学困难的原因

1. 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别首先表现在两个转变上。

即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和对物理问题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 这是高一新生学习物理困难的主要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 它以生动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为依据, 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 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涉及的研究对象看得见摸得着, 便于想象。进入高中后, 物理教学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 像瞬时速度的定义、物体运动图象的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确定、物体受力分析等问题, 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对此, 习惯于形象思维的高一新生一时难以适应。

对物理问题的认识由定性分析不断地上升到定量分析是高中物理课程相比于初中物理课程的另一特点。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 即使遇到定量计算, 一般来说也比较简单。而在高中物理课程中, 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要作定性分析, 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有时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分析与计算。例如,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确定等都是如此。而要在初中所学知识基础上完成这些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上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说有着较大的困难。

2. 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上有较大不同。

初中物理课程由于内容较少, 涉及的物理问题相对简单, 且课堂上有较多时间进行教师指导下的练习, 学生只要弄清概念记住公式, 完成教学内容一般都没有问题。而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这其中包括课前预习、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以及独力地观察和总结实验等, 且高中物理课教学内容多、难度大, 各部分知识密切关联。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不能及时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有的仍采用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 结果是虽然记住了一大堆概念和公式, 而面对具体问题却无从下手。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感到物理深奥难懂, 从心理上造成对高中物理课的恐惧。

3. 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 这也是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一大原因。

高一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表述较多地涉及数学知识;二是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要求相当高。前者主要表现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增多;而后者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会用代数式、几何图形及函数图象等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 进行推导和求解, 并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但高一新生无论是在数学知识掌握的量上, 还是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很难达到高中物理的要求。

二、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学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教学困难, 笔者认为高一第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首先, 教师要正视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别, 正视高一新生在认知上存在的不足, 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上逐步铺开新课程, 注重初、高中物理课程的衔接, 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适应高中课程。高一新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的现象是正常的, 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 允许学生反复琢磨, 不断深化。

2. 加强直观性教学。

(1)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方法, 其中做好物理实验是重要方法之一。在物理实验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 通过自己的设计与操作, 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加深对规律认识,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重视物理图景的构建与运用。物理图景可以使抽象的物理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复杂的物理过程,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点对高一新生来说尤为重要。高一第一学期刚开始, 就要引导学生不断养成构建物理图景的习惯, 并且能从图景中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高一物理课一开始就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对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其表达形式, 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知道其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篇8

一、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定要学会正确引导

笔者常常听到学生抱怨:“高中物理学起来挺容易, 但是怎么用不好啊?要么就是无从下手, 要么就是一用就会错。过两天不复习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唉!”这一声叹息里, 表明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理解得不透彻, 掌握得不熟练, 产生了心理障碍, 认为自己很难学好物理了。这时, 高中物理教师一定不能着急, 要耐下心来, 允许学生犯错, 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 采取放慢讲课速度, 增加复习次数, 让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知识, 并试着去运用, 在讲练结合之余, 加深学生对陌生概念的理解程度, 并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力求使其循序渐进地产生进步的动力。

比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 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二定律的速度和力的关系, 先扫除基本概念的障碍, 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透彻讲解, 如力、分力和合力等, 还对牛顿第一定律和加速度进行了实验与讨论, 通过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复习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探索分析出新的知识。

二、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实现。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通过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实验, 许多物理概念的产生与验证都是源自于物理实验, 甚至可以说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物理实验具有极大的兴趣, 所以物理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 注重实验教学,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 通过物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离不开物理知识的存在。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 可以联系实际、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教学, 把我们日常所见的一些极其简单的现象与复杂的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通过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上的趣事以及物理学家的一些事迹, 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毅力。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 可以向同学介绍一些物理的趣闻与物理学家的事迹, 例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这一简单的现象, 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 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 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并且为了维护真理与教会斗争, 晚年虽然遭遇教会迫害甚至终身监禁都没有屈服的精神等等, 运用名人的事迹与精神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与动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的目的。

此外, 物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物理科普刊物, 了解物理相关知识, 自己动手尝试一些小发明等等方式来扩大学生在物理领域内的眼界, 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 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与物理学习能力。

三、引导学生完全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是物理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目标。想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就需要物理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完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弄清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外延与内涵, 弄懂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原理, 以及其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想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还需要物理教师重视对学生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物理思想与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才能够真正高效的自学物理知识, 也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此外, 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的教导, 指导学生真正掌握对物理试题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这就需要物理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试题, 培养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 形成清晰的物理解题思路, 并传授学生一些物理做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如类比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等解题方法。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物理自学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物理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要全面, 包括插图、注释、阅读材料等都要仔细阅读, 阅读的同时要认真思考, 边思边读, 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去理解和记忆。其次物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边听边思考, 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再次物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后的总结与归纳, 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把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系统化、完整化的知识体系。总结的时候要注意紧抓知识的主线、重点以及难点。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篇9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教师一般只是要求学生对物理知识多了解、多知道,其中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以定性为主,所研究学习的内容大多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是进入高中之后,学习的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如何将初、高中物理知识顺利、优质的衔接上,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该多对初、高中的物理教材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特点,用新的知识结构来同化、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岔路.在教学中也要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的让学生落实知识点,让学生有一个对高中知识规律的逐步认识和积累的过程,千万不可一蹴而就,这样反而容易打击学生学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应该有条理、分层次让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和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后才会渐渐的培养出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常用规律的讲解,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常用规律结构的建立过程,让学生清楚的理解知识点的由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讲授物理公式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确每一个公式中不同物理量的意义及公式的作用范围,如,运动学中加速度、力和速度的关系等.学生只要建立了完善的知识结构,那么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遇到难题时,通过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很大关键就是在积极的思维习惯上,学生只要有了很好的积极思维习惯,就会在物理知识学习中,肯动脑筋,善于分析问题.

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知识的动机,从以往传统的灌输试的教学变成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让学生主动的、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物理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物理学习意识.

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让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让学生更加轻松的迈过高一物理学习这一道坎.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适当、适时的讲一些有趣的物理小故事或是一些物理科学家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缓解高一物理学习的枯燥性、严密性.让学生产生一种物理知识就在我身边的感觉,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不再有隔阂感和陌生感,也就很好的让学生明确了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和对物理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五、教师应培养良好的教学艺术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篇10

一、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跨度太大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理论性不强, 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 有些知识从要求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 从单一到复杂,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从直观到抽象, 教材的综合性、深度、广度明显加强,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 从“速度”到“加速度”, 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

2. 学生学习方法及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初中物理知识直观性较强, 相对简单, 只要教师讲得细, 归纳得全, 学生练得熟, 考试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因此, 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 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而到高中, 由于概念抽象, 课堂容量大, 教学进度快, 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 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 但一用起来, 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学生就容易陷入苦闷和迷茫, 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

3. 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思维形式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 思维难度相对较大。高一这个时期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 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否则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 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这也是造成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主要因素。

4. 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的能力较差

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是造成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又一个原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并不突出, 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却已经成为能否正确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高中物理常常运用矢量运算、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数学工具的使用, 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 甚至望而生畏。

二、教学中可采取的对策

1. 结合初高中实际研究教法, 以旧带新

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延伸和拓展, 初高中物理知识有大量的衔接点, 作为高中物理老师, 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 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特点, 有机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尽快做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

例如:高中讲到力的合成时, 可把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 作为这节内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引导学生先复习同一直线上同方向 (或相反方向) 上两个力的合力, 再提出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怎么求出它们的合力。这样引出力的合成, 学生有基础, 容易接受。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力的合成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非常抽象,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运用实验、举例、挂图、模型、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 在介绍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时, 我们可以展示弹簧、竹竿等实物在形变中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弹力的产生条件为: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但对一些不易形变的物体 (如桌面) 也能产生弹力, 学生就很难相信, 因为学生看不见这些物体的形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微小形变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存在, 确信弹力是由物体的弹性形变来产生的。

3. 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水平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创造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例如, 我们在讲述质点这一物理模型时, 我们可先抛出问题:如何计算火车从南京开往上海所用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 把物体简化成一个质点, 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最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 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 通过讨论、分析、质疑, 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更加开阔, 各种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注重指导学法, 培养技能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学好物理。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 画好受力示意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正确分析物理过程, 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是解决问题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对于高一学生来说, 在解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不加分析、瞎套公式。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 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 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高一开始我们就要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加强学生解题能力, 同时还要学生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 区别与联系, 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此外高中物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较高,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在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补充一些数学知识,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提高学生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

谈消除高一物理学习难度的策略 篇11

物理学习心理障碍自学能力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小。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3.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首先,培养能力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浅谈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篇12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 研究现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 而高中物理的研究现象比较复杂抽象, 教学要求为对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虽然是简单运用, 但这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能力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 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多了, 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 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不良的竞争, 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学习方法刻板, 不知难而上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观入手, 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 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 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 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者智力的问题, 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 学生学会物理, 到自己会学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的调查分析, 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 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 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死记公式, 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 成功的喜悦, 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的欲望的, 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 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 思维惰性大, 思路狭隘, 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 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 只能套用知识, 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只能模仿, 不能创新, 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未来学者埃德加福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碍, 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 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思维负迁移, “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 在解决新问题时, 盲目地照搬旧经验, 不注意新旧问题的差异。

2. 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 不利于思维的发散, 缺乏创造性。

3. 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 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便会造成“定势错觉”, 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 如电压和电动势, 电势与电势能, 质量与重量, 定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 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 理解不透彻, 将一些本质不同, 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 产生晕轮效应, 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 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 物体越重, 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 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 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 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学生将其作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一般关系, 以滑动摩擦力概念代替了摩擦力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所受合外力及其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学生将这一特征当做圆周运动的一般特征, 以匀速圆周运动概念代替了圆周运动概念。

上一篇:关节弹响下一篇:装备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