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比重腰麻

2024-08-11

轻比重腰麻(共7篇)

轻比重腰麻 篇1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等髋部疾患中高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类患者常伴有呼吸与循环系统疾患。麻醉和手术耐受性低, 麻醉处理要求更高。我们比较两种方法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髋关节手术患者, 年龄60~85 岁, 身高145~165cm, 能正确表示针刺疼痛, ASA Ⅱ ~ Ⅲ级, 术前合并心脑血管、呼吸、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48 例, 心电图异常的52 例, 部分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以上疾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0 例, I组1.5% 利多卡因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Ⅱ组0.5布比卡因 (以0.75% 布比卡因2 ml+0.9% 氯化钠注射液1ml配制成轻比重) 行脊麻。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都不适用术前药。患者入手术室后由护士陪伴, 并发挥女性擅长的温柔特点与患者沟通、安抚, 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离开亲人后的不安、恐惧。开放患侧上肢静脉通道, 麻醉前30 min补充平衡盐液10 ml/ (kg·h) 。连续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由护士、术者协助将患者摆放成患侧在上的侧卧位, 患肢牵引制动减疼, 健肢屈髋屈膝, 手术床取头低脚高位15°。L2-3椎间隙旁正中穿刺,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硬膜外组放置硬膜外导管, 分次注入1.5% 利多卡因10~12 ml。脊麻组用针内针穿过蛛网膜, 见脑脊液回流通畅, 用0.5% 轻比重布比卡因5~7 ml注入。以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 控制麻醉平面在T10以下。血压下降20%, 静脉注射麻黄碱8~10 mg。术中根据出血情况补充晶、胶体液和输血。

1.3 观察指标

监测记录基础、注药后1、2、3、5、10 min时和术中的血压、心率、动物血氧饱和度。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生命体征变化如表1。

血氧饱和度在鼻导管氧供下均维持在95%~98% 间。

3 讨论

随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明显减弱, 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循环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严重威胁其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术中运用何种麻醉方法, 目前存在许多争论。CSEA起效迅速, 手术区域肌松完善, 术野暴露清楚, 用药量较少, 血浆的局麻药浓度低, 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带来的损伤轻, 术后镇痛效果好于全身麻醉, 出现肺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远少于全麻①。但是对于老年人尤其合并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的运用有一定的争议。一般认为老年人的心血管代偿能力差, 腰麻后易发生严重的低血压, 故应慎用。但是我们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好麻醉阻滞范围, 循环功能是完全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本组病例中血压下降患者仅有4例 (13.3%) 给麻黄碱8~10 mg治疗后, 血压、心率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本组病例中, 安全和效果好的关键在于腰麻用药量的掌握和麻醉平面的调整。应用轻比重的布比卡因施行单侧脊麻来进行高龄患者的髋关节手术, 止痛效果确切, 肌松满意, 阻滞麻醉平面上界控制在T10以下, 由于是单侧脊麻, 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低血压的发生率不比全麻高, 并且几乎没有呼吸功能的影响。施行单侧脊麻, 麻醉药品比较单一, 价格低廉, 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费用。麻醉操作前, 由护士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并发挥女性擅长的温柔特点与患者沟通、安抚, 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离开子女、亲人后的不安、恐惧。

全麻可以保证足够的通气和氧供, 麻醉调控方便, 不受手术体位变动的限制, 患者无痛苦。但全麻气管插管和拔管时使患者应急性增加, 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更易造成循环的激烈变动而导致麻醉意外的发生[2]。术后肺部感染影响肺功能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几率要远大于椎管内麻醉。

连续硬膜外麻醉缺点是诱导起效时间较长, 患者侧卧位制动时间比较长。

总之,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均能很好的用于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 起到很好的麻醉效果。应根据患者病情、麻醉条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尚若静.徐建国.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5) :439-440.

[2]刘微, 黄宇光.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及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483.

轻比重腰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接收的30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试验组。年龄结构:最大90岁,最小61岁,平均(74.00±3.65)岁;性别构成:男17例,女13例;体重61.8~74.9 kg,平均(70.10±1.27)kg。同期选择30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年龄结构:最大89岁,最小60岁,平均(75.00±3.77)岁;性别构成:男20例,女10例;体重62.1~75.2 kg,平均(71.00±1.0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进一步对比。

1.2 方法

研究中,给予所有入选患者术前用药0.1 mg苯巴比妥+0.3 mg东莨菪碱,给予吸氧,将氧流量控制在2 L/min左右[2]。与此同时,对照组接受等比重腰麻方案:(1)取侧卧位,给予患者穿刺后,于3 ml生理盐水中掺加2 ml左旋布比卡因进行稀释,给予患者注射,并予以面罩吸氧。(2)手术开始以后,对患者的阻滞平面进行调整,使其达到T10,再以4 ml 1.5%利多卡因进行维持性麻醉,直至术毕[3]。

试验组接受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案:(1)取平卧位进行麻醉,取术侧上卧位进行手术。选择患者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等到患者脑脊液顺利回流以后,即可在术侧注射2 ml左旋布比卡因0.2%轻比重液,即在7.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内掺加2 ml左旋布比卡因0.2%,给予患者注射[4]。(2)将腰穿针取出以后,于患者头部将3 cm的硬膜外导管置入其中,取患者侧卧位,约10 min后对其麻醉平面进行调节,使其达到T10,再结合患者麻醉效果加用麻药。(3)手术开始以后,如果患者的阻滞平面始终没有达到T10,还需在硬膜外用药利多卡因1.5%[5]。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入选患者的麻醉药使用量、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等指标进行客观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完成手术后,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使用量、麻醉阻滞完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下肢骨折手术属于骨科临床上十分多见的一种术式,通常配合椎管内麻醉同时进行,尽管腰麻方案的麻醉药使用量少、麻醉效果突出,而且潜伏期较短,可以提升患者的肌松质量,但是却会给患者的呼吸循环带来不利影响,加之对药品使用量难以进行控制,因此可能会出现麻醉阻滞不充分的情况,以至于患者的血压出现较大波动,影响患者身体质量,不利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使用[6]。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案集腰麻优势、硬膜外麻醉优势为一体,麻醉药品会在患者蛛网膜下腔中进行弥散,不仅麻醉用药量、麻醉位置以及麻醉药品种类更加合理,而且在麻醉前以及麻醉初还要给患者补充血容量,所以该方案除了麻醉药使用量少、麻醉效果突出、可以提升患者的肌松质量以及潜伏期较短以外,还不会给老年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造成影响,可以有效控制术中麻醉辅助类药品、升压药品的使用量,防止患者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加之镇痛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已经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得到认可[7]。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接受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案,对照组接受等比重腰麻方案,所有入选患者都已经完成手术,且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4.95±2.18)s,对照组(10.00±4.42)s;试验组麻醉药使用量(5.87±0.65)mg,对照组(36.17±1.50)mg;试验组麻醉阻滞完善时间(6.66±2.99)s,对照组(16.98±6.71)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韩晓东等[8]的观点有较多相似之处。

研究表明,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通过推行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案意义重大,不仅可以缩短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以及麻醉阻滞的完善时间,而且还能控制麻醉药使用量,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苏醒,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廖荣宗,罗汉文,沈楚龙,等.206例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闭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2,33(8):530-532.

[2]毛尚平,佟春廷.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下肢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前应用的疗效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8):719-720.

[3]欧珊,林露,崔剑,等.不同镇痛方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11):1021-1024.

[4]徐志强,刘照宏,李炎,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筛查下肢骨折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的价值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3):552-555.

[5]戚雪琴,高雪莲,徐慧彦,等.下肢骨折并发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麻醉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93-195.

[6]李明峡,胡宪文,张琪,等.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61(6):850-854.

[7]张生长,王世祥.右美托咪定复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9):3270-3274.

轻比重腰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剖宫产手术中ASAⅠ~Ⅱ级, 年龄在21岁~30岁之间, 单胎孕37周~41周的患者280例, 随机分成2组.A组: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6 m L;B组: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1 m L, 每组140例。2组产妇年龄、体重及身高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

1.2 麻醉方法

2组产妇术前8 h禁食、禁饮, 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 mg、安定10 mg;入室后鼻导管吸氧, 开放外周静脉, 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麻醉前快速输注胶体液, 麻醉体位为右侧卧位, 穿刺间隙为L2~3, 采用腰硬联合穿刺包穿刺.2组蛛网膜下腔用药分别为A组: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6 m L取6 m L于10 s内注入;B组: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1 m L取2.2 m L于15 s内注入。然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4 cm, 术中根据需要追加硬膜外用药。穿刺成功后改平卧位, 身体左侧倾斜15°, 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血压下降超过30%, 静脉用麻黄素10 mg。

2 结果

2.1 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平面达T8的时间, A组明显大于B组。

2.2 麻醉效果

A组麻醉平面不达T8的例数占40%, 需硬膜外用药补充平面;B组平面不达T8的例数占5%, 需硬膜外用药补充平面, B组效果明显优于A组。见表2。

2.3 麻醉相关观察指标2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 见表3。

2.4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2组新生儿1 min评分均大于8分, 5 min评分均为10分, 2组无明显差异。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升高, 且涉及母婴的安全, 因此对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是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中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可配制成多种不同浓度及不同比重的腰麻用药, 布比卡因的剂量、浓度和比重直接决定了麻醉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循环和呼吸道的影响[4,5]。轻比重腰麻其比重小于脑脊液, 药液容易上浮, 但维持手术床于水平位, 平面不会上升过高、过快, 而A组中, 药液浓度更低, 维持手术床于水平位时平面常常不能很快达到手术所需平面, 需要硬膜外用药来提升麻醉平面, 这就延长了手术时间;2组在产妇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在新生儿Apgar评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4 结论

总之, 使用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1 m L配方的轻比重腰麻, 较少受产妇体位影响, 起效快, 麻醉效果好, 对循环影响也较轻。因此, 我们认为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1 m L配方的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要优于0.75%布比卡因2 m L+注射用水6 m L配方。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配方的轻比重腰麻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剖宫产手术中选择ASAⅠⅡ级, 年龄在21岁30岁之间, 孕37周41周的患者280例, 随机分成2组。A组:0.75%布比卡因2 mL+注射用水6 mL取6 mL于10 s内注入;B组:0.75%布比卡因2 mL+注射用水1 mL取2.2 mL于15 s内注入。分别记录腰麻起效时间、最高镇痛平面、需要静脉辅助用药情况及产妇的血压、心率变化, 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 A组麻醉达峰时间长, 最高镇痛平面低, 镇痛不完善的例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 使用0.75%布比卡因2 mL+注射用水1 mL配方的轻比重腰麻行剖宫产手术更平稳, 麻醉效果更满意, 母婴更安全。

关键词:剖宫产,轻比重腰麻,Apgar评分,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13-1315.

[2]徐启明, 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5-120.

[3]任利兵, 王义梅.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急诊剖宫产580例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 :88-89.

[4]彭永明, 周南征, 李铭,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应用与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手术[J].长江大学学报, 2005, 18 (1) :9-11.

轻比重腰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了自2013年6月至2104年2月间所行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60例, 年龄65~93岁, >80岁者12例, 男26例, 女34例, 体质量40~75 mg, ASAⅠ~Ⅲ级, 术前合并有高血压者28例, 糖尿病16例, 冠心病2例。ECG:房颤4例, T波改变20例, ST-T改变18例, 慢支、肺气肿13例。术前检查有异常者均由内科会诊并治疗。排除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 凝血功能障碍, 脊柱畸形等椎管内穿刺禁忌者。手术时间40~150 min, 出血量200~500 m L。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30例, 轻比重 (0.25~0.375%) 布比卡因单侧腰麻 (L组) 和重比重 (0.5%) 布比卡因腰麻 (G组) 。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连续监测SBP、DBP、MAP、ECG、HR, S p O2, 对于体质差、术前有高血压等多种合并症者, 监测有创血压。面罩吸氧2~4 L/min, 开放静脉通道, 于麻醉前30 min输入复方氯化钠5~8 m L/kg。麻醉穿刺:患者侧卧, 患侧在上, 健侧尽量弯曲, 患侧下肢垫一枕头并牵引, 选择L3~4或L2~3间隙硬膜外穿刺, 穿刺针斜面向头侧,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用25G笔尖式腰穿针实施针内针腰麻, 回抽脑脊液通畅后即为穿刺成功。L组注入0.75%布比卡因5~7.5 mg+0.9%生理盐水共2 m L, 配成0.25%~0.375%轻比重液;G组注入0.75%布比卡因7.5~10 mg+10%葡萄糖液共2 m L, 配成重比重液。注入腰麻液的速度均为0.1 m L/s, 并向头侧置入硬膜外管3~5 cm备用。L组注入腰麻液后测试上侧麻醉平面, 达到T9后, 将床调整为头低足高位, 保持10~15 min平面固定后床摇水平位, 保持体位开始手术。G组, 注入腰麻液, 置入硬膜外管后, 即可由侧卧位翻为平卧位, 摇床为头底足高, 测试麻醉平面达到T9后, 将床调整为水平位, 保持10~15 min平面固定后, 再将患者摆成侧卧位的手术体位。术中输入复方氯化钠和聚明胶肽扩充血容量, 观察出血量, 对症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酌情追加镇静药或硬膜外药。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并记录腰麻药注入15 min内BP, HR变化, 低血压, 心动过缓, 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2) 麻醉效果观察:优:无痛, 患者安静, 肌肉松弛良好, 术者满意;良:无痛, 肌肉松弛欠佳, 需追加硬膜外药;差:有痛感, 肌肉松弛欠佳, 需追加静脉辅助和硬膜外药完成手术。 (3) 运动神经阻滞用改良式Bromage评估。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与麻醉前比较:

注入腰麻液后, 两组BP、HR均有所下降, G组较L组明显 (bP<0.05) , L组无明显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麻醉前比较, ªP<0.05, 与L组比较, bP<0.05

2.2 麻醉效果比较:

两组均为优良的满意效果, L组有8例因肌肉松弛不满意, 追加硬膜外药。G组4例麻醉平面未达到追加硬膜外药;与L组相比, G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和Bromage评分有明显差异 (bP<0.01) ,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 麻醉维持时间长。见表2。

注:与L组比较, ªP<0.05, bP<0.01

2.3 术中BP下降超过基础值30%的G组有16例占53.

3%;L组有5例, 占16.6%。G组有2例高龄患者严重低血压, 经扩容、麻黄碱治疗效果不明显, 改用多巴胺。

3 讨论

近年来, 对于老年人髋部手术的麻醉方式和药物的文献报道很多。老年患者各脏器的储备及代偿功能明显减退,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相对较差, 麻醉风险相对较大。因此, 对于老年患者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减少麻醉和手术并发症尤为重要[1]。

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肺功能减退, 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和分泌减少, 循环代偿能力下降[2,3], 存在有术后苏醒延迟, 术中知晓和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 全麻气管插管受到一定的限制[4,5]。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可在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下完成[6,7], 腰麻药的剂量、浓度、比重对于老年患者应更加慎重。

本组观察, 重比重组麻醉效果满意, 维持时间长, 但对循环干扰较大。尤其是老年患者, 术中低血压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围术期心肌梗死、脑梗死及肾功能损伤均相关。低血压的原因是交感神经系统被阻滞, 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心排量下降和全身血管阻力降低。低血压的程度通常与麻醉平面和机体的血容量有关, 低血压的程度会因同时存在低血容量而更加严重, 在麻醉前补充足量的容量对减少麻醉后静脉扩张较为重要, 然而, 对于心功能较差和有缺血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对容量的负荷或血液稀释的耐受力差应慎重[8]。轻比重单侧腰麻麻醉效果比较满意, 麻醉穿刺体位和手术体位均为患侧居上, 避免了患侧受压疼痛和摆手术体位而引起的血压变化[9]。与重比重相比, 轻比重局麻液上浮, 作用于上侧脊神经跟, 在达到T9麻醉平面时, 将手术床摇成头低足高位, 固定麻醉平面,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从容地进行硬膜外管的置入。据我们观察, 轻比重单侧腰麻并不是绝对的健侧无阻滞的单侧阻滞, 健侧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较患侧低2~3个麻醉平面, 运动阻滞程度轻, 对健侧影响较小, 且由于总剂量相对少, 维持时间相对短, 因此, 术后恢复快, 生理干扰小[10]。

老年患者髋部手术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与腰麻液的浓度、剂量和比重有直接关系。有文献报道, 老年髋部手术可用0.2%布比卡因, 药量4 mg[11]完成手术;本组观察, 年龄越大所用量越少, 轻比重剂量在4~7.5 mg内对BP、HR影响较小, 剂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对于肌肉不发达或肌松要求不高的可顺利完成手术, 也可联合硬膜外完成手术。

综上所述, 轻比重组镇痛效果完善, 阻滞范围小, 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 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 体位无需改变, 药物消退快, 减少了长时间阻滞的不适感, 便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12], 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其安全性优于重比重腰麻。

摘要:目的 探讨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安全性。方法 60例实施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30例, 轻比重 (0.25%0.375%) 布比卡因单侧腰麻 (L组) 和重比重 (0.5%) 布比卡因腰麻 (G组) 。记录麻醉效果、术中BP、HR的变化、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G组BP、HR的下降明显 (bP<0.05) , L组BP、HR平稳, 无明显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效果均为优良的满意效果, L组有8例因肌肉松弛不满意, 需追加硬膜外药;G组4例麻醉平面未达到追加硬膜外药。与L组相比, G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和Bromage评分有明显差异 (bP<0.01) ,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L组阻滞时间短, 运动神经阻滞较轻。结论 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的安全性优于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

轻比重腰麻 篇5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轻比重,单侧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老年患者由于并存病的存在,各脏器储备功能减退,尤其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对麻醉安全的影响更大。因此,如何降低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率,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成为麻醉中的一大挑战。为了探讨一种适于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既安全阻滞又完善的麻醉方法,笔者采用轻比重、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135例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3±12.4)岁,体重47~83kg,平均(61±11.2)kg。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37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5例。排除硬膜外穿刺或导管置入困难、导管回抽有血液、或未见脑脊液流出和局麻药物过敏等情况。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ASA分级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三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均静脉输入复方乳酸林格液500ml,常规面罩吸氧,连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穿刺时的体位采取侧卧位,A组、B组患者患侧在上,C组患者患侧在下。采用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穿刺针,经L2~3椎间隙穿刺,穿刺成功见脑脊液流出后,向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A组注入0.167%轻比重布比卡因3ml(0.5%的布比卡因1ml+灭菌注射用水2ml);B组注入0.25%轻比重布比卡因2~2.5ml(0.5%的布比卡因2ml+灭菌注射用水2ml);C组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2ml(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三组均以0.1ml/s的速度注射药物,也可以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身高等因素决定用药量,注射时间控制在15~20s,同时经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5cm。注药完毕留置硬膜外导管拔出腰麻穿刺针,三组患者继续保持原穿刺体位10min,使麻醉药阻滞的重点在患侧,适当扩充血容量,在10min内依据患者麻醉平面来调节手术床头尾的高低,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C组患者注射完毕后平卧,术中监测患者循环功能变化,在血压下降20%或SBP>90mmHg(1mmHg=0.133kPa)时加快输液速度,5mg麻黄碱输注;心率过缓低于55次/min时,可静脉输注阿托品0.5mg。术中输液应先给乳酸钠林格氏液,继输6%羟乙基淀粉500ml,出血较多和贫血者可输注浓缩红细胞1~2个单位。若麻醉阻滞平面偏低不能满足手术需要,则经硬膜外导管单次注入1.6%利多卡因3~4ml。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麻醉开始前5min、给药5min及10min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SpO2;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至术后感觉完全恢复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至术后运动完全恢复的时间。患者麻醉运动阻滞程度(最大Bromage值)评定参考改良的Bromage[1]标准,共Ⅳ级,分为0~Ⅲ级;麻醉效果根据患者主诉和麻醉程度综合评价标准,参考王少华等[2]的分级优:术中安静,无痛和无不适感;良:轻度不适,给药后仍可顺利完成手术;差:疼痛明显,给予药物仍无法继续完成手术,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术中及术后观察有无血压变化、药物毒性反应、头痛及尿潴留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效果满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BP和HR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表1可见三组患者在给药后HR、BP均有所下降,但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和恢复情况:三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与C组比较,均早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C组麻醉有效镇痛时间明显高于A、B组。详见表2。

3讨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也逐渐增多。但老年患者储备功能差,术中易发生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改变,引起心肌缺血和呼吸紊乱等严重并发症[3]。腰硬联合麻醉不能满意解决该问题。笔者采用轻比重单侧腰麻联合硬膜外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满意,安全性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资料提示,三组麻醉效果评定,优良率均为100%。

单侧腰麻是一种一侧肢体感觉及运动阻滞而另一侧未被阻滞的麻醉方法[4]。轻比重腰麻使用的麻醉药物是用局麻药加灭菌注射用水配制而成。浦鹏飞[5]等认为该法具有麻醉作用迅速、阻滞效果理想、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并发症少等优点。由于麻醉平面控制适当,布比卡因扩张血管作用低的特点,单侧腰麻的镇痛和肌松效果满意,术中较少发生低血压,本组研究提示A、B、C组分别为4.4%、6.7%、20%,与文献报道接近[5]。笔者认为,单侧腰麻使用轻比重布比卡因麻醉药适宜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在轻比重单侧腰麻使用中应注意,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并存疾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认真完善术前准备工作。老年患者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纤维化或钙化,脊柱弯曲受限或前屈困难、脊柱肥大性改变致椎间隙变窄、骨质紧钳针体,影响穿刺过程中突破感的体验,这些都能造成硬膜外穿刺的困难或失败。麻醉医师操作切忌粗暴,必要时可行侧入法硬膜外穿刺。穿刺时取患肢在上侧卧背曲时轻比重上浮的原理,使局麻药向患肢浸润[6]。同时要掌握麻醉药物浓度及计量和侧卧时间,这是控制麻醉平面的关键。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出血愈多,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计失血较多的手术,术前应做好中心静脉压及有创动脉压的监测,开通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以备不时之需,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以防止术后腰麻头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Quitmann J,Kem A,Wulf H.Pharmacokinetics of ropivacaineduring extradural anesthesia for total hip replacement(J).J ClinAnesth,2000,12:36-39.

[2]王少华,赵艳,刘振胜,等.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2009,14(6):677-680.

[3]Lim HH,Ho KM,Choi WY,et al.The use of intravenous atro-pine after a saline infus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spinal anesthe-siainduced hypotension in elderly patients(J).Anesth Analg,2000,91(2):1203-1206.

[4]孙来保,汪卫兵,李扬,等.布比卡因单侧轻比重腰麻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59-2860.

[5]浦鹏飞,阎位明.轻比重单侧腰麻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76-79.

等比重腰麻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急症的下腹部和下肢手术100例, 年龄20~65岁, 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将患者分为等比重腰麻和重比重腰麻组, 每组50例。

1.2 麻醉方法

A组 (等比重组) 0.75%布比卡因2mL+注射用水1mL;B组 (重比重组) 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1条, 输注射5%葡萄糖盐水, 同时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患者右侧卧位、屈曲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取出针内针穿刺, 针斜口向下, 见脑脊液流出为成功, 缓慢注入局麻药液2mL, 注药速度为30~50s, 然后取出腰穿针, 常规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cm固定备用。改平卧位, 调整体位使麻醉平面适宜, 必要时通过硬膜外腔注局麻液以满足手术之需, 术后接镇痛泵术后止痛。

1.3 观察指标

(1) 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评估:测定感觉阻滞出现时间, 阻滞平面固定时间, 作用维持时间, 感觉阻滞最高平面。 (2) 运动阻滞评估, 运动神经阻滞出现时间, 运动神经完全阻滞时间。 (3) 血液动力学监测:连续记录给药后2、5、10、15、20min时的血压、心率和脉血氧饱和度变化。 (4) 麻醉后随访:恶心、呕吐、头痛出现及感觉恢复情况。

2 结果

两组接受麻醉方法的患者的年龄, 体质量, 身高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A组: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在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 (P<0.05) 。B组在给药后10min内血压、心率下降明显 (P<0.05) 。B组出现麻醉平面上界不足或单侧麻醉需硬膜外注药提高麻醉平面上界不足较A组有显著差异 (P<0.05) 。两组运动神经阻滞出现和完全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表1、表2) 。

3 讨论

成人脑脊液的比重为1.003~1.009。该腰麻方法局麻液A组比重约1.035, A组比重基本与脑脊液比重相同, B组比重为重比重液, 临床显示相同浓度、剂量的等比和重比重的布比卡因一样, 者可安全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腰硬联合麻醉大多是重比重腰麻 (B组) 。由于硬膜外导管的置入是在腰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后此时一旦出现置管困难, 再去调整体位或重新行硬膜外穿刺, 那么腰麻药就可能被吸收而固定, 从而单侧阻滞, 或麻醉平面不够。本研究显示等比重腰麻组虽然感觉阻滞出现时间晚, 最高平面稍高, 但其低血压、心率减慢及阻滞偏侧或不全的发生都明显低于重比重组。所以可以认为等比重腰麻在针内针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成功率较高的, 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技术。

P<0.05

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摘要: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 已经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 它具有人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 CSEA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点。其中腰麻后硬膜外置管困难或延误是造成硬膜外麻醉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此等比重腰麻较重比重腰麻显示出较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联合麻醉 (CSEA)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569.

轻比重腰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 男86例, 女14例;

年龄14~68岁, 50岁以上者24例, 无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功能障碍, ASAⅠ~Ⅱ级。手术种类:主要用于下腹部、腹股沟区、会阴部及下肢手术。其中, 阑尾切除术13例, 腹股沟疝修补术11例, 肠梗阻手术5例, 膀胱切开取石术2例, 睾丸鞘膜翻转术4例, 坐骨结节囊肿切除术2例, 臀部脓肿切开引流术2例, 痔瘘切除术8例, 下肢骨折切开复位术53例, 其中股骨干18例, 髌骨12例, 胫腓骨及其他23例。

1.2 麻醉方法局麻药的配制:

取0.75%盐酸布比卡因4.4 ml加入50%葡萄糖0.6 ml混合即成0.66%布比卡因重比重液5 ml (其中葡萄糖浓度为6.0%) , 该液不含肾上腺素或麻黄碱, 室温20℃时溶液比重为1.031。

麻醉前常规用药:阿托品0.5 mg、鲁米那0.1 g手术前30 min肌注, 下肢手术肌注鲁米那0.1 g。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双侧腰麻、单侧腰麻或鞍麻。下腹部、腹股沟区手术一般采取双侧腰麻, 下肢手术采取单侧腰麻, 臀部及会阴部手术采取鞍麻。自L2~3或L3~4椎间隙穿刺, 穿刺成功后根据患者情况 (即年龄、身高、体重及病情) , 选择麻药用量。本组患者麻醉用药量为1.2~2.5 ml, 注药速度15~20 s, 注药后单侧腰麻需侧卧位10~15 min (患侧肢在下) , 鞍麻则需坐位10~15 min, 并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情况及时调节麻醉平面, 下腹部手术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 腹股沟手术在T9以下, 下肢手术在T10~12以下。本组100例中, 双侧腰麻35例, 单侧腰麻53例, 鞍麻12例。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评价本组布比卡因重比重液用量为1.

2~2.8 ml (7.92~16.5 mg) , 脊神经根阻滞出现时间为30 s~2 min, 阻滞完善时间为10~15 min, 阻滞有效时间为30 s~10 h, 其中, 鞍麻时间最长 (6~10 h) , 单侧麻腰次之 (4~7 h) , 双侧腰麻较短 (3~6 h) , 100例中无一例出现麻醉失败和麻醉不全, 麻醉止痛完全, 肌肉松弛良好, 效果满意。

2.2 并发症及处理 (1) 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 脉搏无明显改变。本组100例中有32例 (32%) 麻醉平面T6~9出现血压下降, <20 mm Hg, 经加快输液后血压恢复, 未作特殊处理。有4例 (4%) 由于麻醉平面过高达T3~4, 在给药6~15 min内出现血压下降28~43 mm Hg, 静注麻黄碱10~15 mg和加快输液后血压恢复到原来水平。上述4例中2例出现轻度呼吸困难、胸闷、无发绀, SpO296%~98%, 经给氧后症状缓解, 余无明显呼吸改变。单侧腰麻对呼吸循环几乎无影响。 (2) 寒颤:11例在麻醉开始10~20 min内出现不自主肌肉震颤或寒颤, 无发热, 血压脉搏及呼吸无明显变化, 其原因不详, 经观察可能与室温有关, 室温低于15℃~18℃时易发生, 经静脉注射杜氟合剂2~4 ml或曲氟2~4 ml后缓解。 (3) 迷走神经反射:在应用布比卡因中比重液初期, 有2例下腹手术在探查腹腔时由于牵拉内脏出现胸痛、肩痛、心率减慢、恶心、无呕吐及血压下降, 经给杜氟合剂2~4 ml或曲氟2~4 ml静脉推注处理缓解, 以后下腹部手术在进腹前常规杜氟合剂或英诺佛给强化麻醉后无一例出现牵拉反应。 (4) 头痛和尿潴留:5例 (5%) 出现腰麻后头痛, 均与过早抬头、坐起或下床活动有关, 经去枕平卧及输液治疗后头痛消失。7例 (7%) 出现尿潴留, 术后尿潴留原因很多, 但经观察可能与麻醉时间过长有关, 3例经解释、热敷后处理自解小便, 4例经导尿一次后缓解。本组100例中无局麻药中毒反应、过敏反应、神经损害等发生。

3 讨论

盐酸布比卡因属胺类长效局麻药, 其麻醉作用强, 是利多卡因的4倍, 作用维持时间长, 一般为3~6 h, 其中浓度在0.5%以上时有良好的肌松作用[1]。过去由于局麻药如奴佛卡因、地卡因等麻醉时间有限, 用于腰麻只适合一些短时间手术, 影响手术开展, 布比卡因重比重液用于腰麻, 其麻醉时间可维持在4 h以上, 且肌松效果好, 从而使需良好肌松效果的下腹部手术或需长时间麻醉的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布比卡因对组织无刺激性,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 通过血脑屏障速度慢, 除非将药误注入血管内, 故临床上很少引起中毒反应, 因此布比卡因用于腰麻是较安全的。

布比卡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 通过本组100例观察, 麻醉平面在T9以下时, 出现血压下降, 尤其在老年及体质较差者易出现, 血压下降<20 mm Hg, 加快输液血压可恢复,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当麻醉平面过高, ﹥T6时才出现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因此, 对老年或体质较差者, 麻醉时布比卡因用量要偏少, 并严格控制麻醉平面,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2]。

术后头痛和尿潴留是腰麻后常见的并发症[3], 本组发生率分别为5%和7%, 与其他用于腰麻的局麻药相比无明显差异。

总之, 0.66%布比卡因重比重液用于腰麻, 其麻醉确切、作用维持时间长、止痛完全、及时、效果满意, 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 副作用和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局麻药。

参考文献

[1]Edward M, Maged S M, Michael J M.摩根临床麻醉学[M].岳云, 吴新民, 罗爱伦, 译.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3.

[2]汪卫兵, 张劲军, 孙来宝,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连续腰麻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9, 10 (9) :819-820.

【轻比重腰麻】推荐阅读:

行业比重10-02

小剂量等比重07-11

等比重罗哌卡因07-17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09-01

上一篇:物理方法下一篇:孤独中的寻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