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

2024-06-18

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共12篇)

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 篇1

世纪之交,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也已向全国推广。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三维目标的教育。

站在知识的码头上, 遥望能力的彼岸, 过程与方法就是连接两地的桥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前言第一句话就指出, 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 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课程性质”中又指出,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现代课程观不再强调静态的“跑道”——预先设定的, 由学生记诵的内容, 而是强调围绕“跑道”跑的动态过程、跑的经验。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们也深刻认识到高中物理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过程与方法教育的意义

1.使学生逐步明确“过程与方法”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进一步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要真正学好知识, 必须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未知领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懂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许多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似乎明白了, 但在做练习、考试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实际上, 他们并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似懂非懂。还有一些学生, 遇到一个问题, 不是先根据问题的条件和已知的规律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合理的物理图景, 而是拿起公式就套, 结果往往出错。不管是研究一个问题, 或者是解一道练习, 都有一定的程序, 就是通常所说的方法。一般来说, 首先是进行思想实验, 即根据问题的条件建立起相应的物理图景, 构思出过程的细节和情境。接下来是猜想, 猜想要用什么定律、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分析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运用这些知识。然后用这些定律、知识给出其数学关系, 建立方程, 最后进行数学推导和求解。这一过程既要有由实际问题到物理模型的抽象, 又要有由物理模型到实际问题的直观;既要有严密的数学推理, 又要有非逻辑的判断。这种把形象与抽象、逻辑与直觉结合起来的方法, 是自然科学中所常有和特有的。

通过对这些过程与方法的不断了解、积累, 学生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能快速获取知识, 并通过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 深刻领会和掌握知识, 从而产生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 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要害,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一种心理定势, 就是学生一种能力的表现。所以, 掌握过程与方法, 与学生发展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直接相关。

2.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常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

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科学过程是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科学方法, 指的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影响客观世界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例如处理实验基础与逻辑结构关系的方法、处理具体事例与一般规律关系的方法等, 也包括科学工作中通用的, 带有技能性的方法, 如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等。把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引入物理教学,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且能领略科学前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得其精髓, 提高学生智能活动的水平。课程还不应该忽视人类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教育, 不应该让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被公式和条文所遮盖。

科学的概念、定律等知识, 是人们赖以进行科学思维的基本元素。但是只有知识还不行,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使这些知识与科学的问题相互沟通, 对知识进行选择、组合、运用, 才能解决问题, 形成人的智能活动。知识的智能价值的实现, 需借助于智能活动的动态过程, 离开过程与方法, 就无法进行思维, 智能活动就要停止, 智能价值就无从谈起。

3.通过过程与方法的教育,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的观点、态度, 并不抽象、空洞, 而是体现在一个人对世界的反应, 表现在他的行为、他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之中。教师要通过进行过程方法的教育,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 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教育的实施建议

过程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 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身, 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和方式, 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 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的方法, 但只能是零星的, 不连贯的, 收效甚微。但若离开了具体的学科知识, 而只讲过程方法, 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而且不能成为自然科学, 而成了方法课。因而进行过程方法教育, 一方面应注意不要脱离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去另搞一套, 而是要寓过程方法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 而应该把过程方法视为拥有和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 去组织教材, 安排教学过程, 即是把方法教育, 视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要做到这一点, 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过程与方法的获得并不是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的, 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 支配着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应用等。作为教师不仅要看到探究活动的结果, 而且要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概念、定律、公理的得出过程) , 其中使用的方法 (如定义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法等) , 善于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 把它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新课标教材正是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 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 如教材中“做一做”、“说一说”、“思考与讨论”等, 二是历史上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 如在天体运动、万有引力等问题的研究中, 主要在“科学足迹”、“STS”等栏目中介绍, 把这些历史材料放到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中, 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认识科学史中的事件。

物理规律的得出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 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安排了三节内容, 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 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思维过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第一节“行星的运动”, 介绍了科学家们观察行星运动、描述行星运动规律, 经历了“地心说”到“日心说”, 直到十七世纪初开普勒在前人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这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按照牛顿的足迹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先进行了猜想,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肯定与它们间的距离有关, 是什么定量关系呢?接着为了研究进行了假设, 假设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 而这个引力就等于行星的向心力。接着牛顿凭借他深厚的经典物理学基础和扎实的数学功底, 进行推理, 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大小表达式。第三节, 介绍牛顿进行“月地检验”, 对万有引力进一步演绎、推广, 得到广泛适用的万有引力定律。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与方法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体会科学发现中的方法, 从中受益。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之后如果让学生总结其发现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再站在一定高度作一些点拨, 让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那么这对学生以后认识社会会产生很大影响。

课程目标重视对物理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如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中, 为了得出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是沿曲线某点的切线方向这一结论设计了以下过程。过程1, 列举砂轮上炽热微粒、链球等圆周运动物体实例, 猜想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可能沿曲线的切线方向。这之后没有匆匆形成结论, 因为过程1列举的是圆周运动的情况, 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一种特例, 通过一个特例概括出普遍结论, 不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思维。另外, 这仅仅是一种实验现象, 只有把实验现象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形成结论, 才是更科学的方法。接着进行过程2——实验, 用一个有普遍意义的任意曲线轨道进行实验, 观察到小球脱离轨道后沿切线方向运动。过程3——理论分析, 过曲线上A、B两点作割线, 当B点非常靠近A点时, 割线便成了过A点的切线。过程4——概括形成结论。过程1可以看成是根据部分事实得到的猜想, 过程2和过程3是对该猜想所进行的实验和理论上的证明。这样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注意教学程序与过程方法逻辑的一致。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要发展某种能力, 就必须经历相关的过程。例如, 只有在物理实验中独立地收集了实验数据, 才能体会实验数据是在预定时间通过观察预定目标而得到的;只有去图书馆查阅了资料, 才能真正掌握从图书索引、章节目录中找到所需信息的方法;只有上了因特网, 才可能学会怎样从因特网中检索需要的信息。这在相关资料上称为“体验学习”。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些教学过程, 让学生进行某些活动, 让学生从中得到体验, 让教学程序与过程方法逻辑一致, 这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课标教材人教版中讲述自由落体运动, 按照因果逻辑关系设计如下的程序让学生体验。

(1) 让学生观察落体的运动:小段粉笔下落, 纸片下落, 纸片揉成小纸团下落, 毛钱管实验演示。

让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空气阻力使物体下落表现得很复杂,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忽略空气阻力。

(2) 学生做重物自由落体实验, 分析纸带上的实验数据,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一个程序, 对经验事实用逻辑方法进行理性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过程设计巧妙, 这比单纯用思辨的方法容易接受, 这更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物理学这种逻辑与直观、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3.强调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 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过程与方法教育也体现在科学探究中, 不亲身经历这种探究过程, 很难领略科学探究的要素及关键之所在, 无法领会科学探究的奥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和技能, 体验其中的曲折和乐趣, 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果相比, 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过程, 因为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既不是把什么都直接告诉学生, 牵着学生走, 又不是事事都要他们去独立探索, 而是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情境:提出一系列符合科学逻辑发展过程的问题, 预先计划好要做的实验、观察、讨论、思考等活动程序, 注意学生心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和控制, 让学生置身于这一情境之中, 主动进行探究, 不知不觉地顺着科学的思路、方法去感知、思考、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不知不觉地领略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完成全部的探究课题之后,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作一个总结, 提出不同课题所侧重的能力目标, 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

4.重视科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注重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 又不联系生产、生活, 远离科学探究乐趣, 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辨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笼罩之中, 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

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 犹如一个科学问题对于科学家而言, 就是一道习题一样。从自行车到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 从投出篮球到发射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从收音机到电视机、计算机、各种程控设备, 从柴油发电机到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 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些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的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 教师应注重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一道好的物理习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物理过程, 学生循着物理过程分析、思考, 找出其中过程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 精选例题、习题, 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局部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摆脱题海的良策。

例如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94页第5题, 这是一条考查思维能力的应用题, 结合实际, 有较强的综合性;迷惑性大, 既有概念规律的迷惑性, 又有过程状态的迷惑性;题文短、意义明确, 内涵丰富。有部分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原因是他们不是从分析物理过程开始的。题目讲得很清楚, 有两个过程, 先自由下落后匀减速运动。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铅球完全失重, 所以, 球对手无作用力, 人没有受到压力的感觉。后来座舱做匀减速运动, 由运动学公式求得加速度,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求得手对铅球的作用力。还有些学生不是概念不清楚、规律不熟悉, 而是思维方法的缺陷造成失误。

总之,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如果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 那么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真理本身, 而且有探索真理的方法、研究真理的能力、献身真理的精神, 而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 篇2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对新课标下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定义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为了探求物理知识,学会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等而进行的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它是物理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分别是“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实验探究现己成为理科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日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

2.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整个探究性实验学习活动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个研究活动过程来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点拨的指导、领路作用。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探究活动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各尽所长,充分发挥。

2.2目标的原则。做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个探究性实验,其目标可能有所侧重。只有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探究就有正确的方向,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经受住困难或挫折的考验,从而对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得更深刻。

2.3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科学、装置合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全过程都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步骤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得出的实验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宗旨。

2.4趣味性原则。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

2.5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用尽可能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器材,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日的。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实验设计简约,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简单就是美,恰当的实验设计既突出实验重点,又没有冗长的实验步骤。

2.6互动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

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内容是实施物理实验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物理实验中蕴藏着极为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与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训练思维有很大的好处。在实际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3.1目标的全面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在目标上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包括一些具体的实验技能。而探究实验教学应具有更加全面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应该包括态度、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3.2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应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否则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也不能差异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3.3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也可以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物理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4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可以分成几类。

第一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探究……”等字样的实验,是一类基本的探究性实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的。这样的实验的例子有以下一些: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第二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知道……”“通过实验认识……”“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理解……”“经历……实验过程,了解……”等字样的实验。这样的例子有: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这样的一类实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它们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有些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演示……”等字样的实验,这类实验,也可根据情况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比如: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以粒子散射实验。

还有些实验是不适合被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主要是仪器使用、操作训练等类型的实验。比如: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4.展望

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科学探究作为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升展是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安排实验探究的内容、时间,如何对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如何开发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资源、教师人力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诺.巩固成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月1日.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7月第1版.

[3]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

[4]张永娟.浅谈中学物理三种水平的探究性实验.现代物理知识,,第4期.

[5]吴建军.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6月.

[6]吴建军.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4月.

[7]林秀仪.小议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教学,华南师范大学.

[8]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3月.

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思想方法教育 篇3

一、理想模型法:理想模型是指将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同共性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模拟,运用这些抽象模型去简化、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如质点、理想气体、单摆、弹簧振子、点电荷、纯电阻、薄透镜、光滑平面、光滑斜面、匀强电场、匀强磁等等。

二、控制变量法:对多变量的问题,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此时可以把其他变量固定,只讨论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问题的影响。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开始是由实验得到的,人们分别研究了等温过程、等压过程和定容过程下理想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和质量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实验定律。最终才总结为克拉珀龙方程:PV=nRT

在研究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时,也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如先研究物体质量不变时,在大小不同的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外力的关系;再研究在相同大小的外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

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了欧姆定律。

三、无穷微元法:通俗地说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高中物理中的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感应电动势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定义的,还有单摆的周期公式的推导,也用到了这种方法。从数学上讲,是一种微分的思想方法,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用“微元法”来解一些问题简捷明了,是一种好办法。

四、极端思维法:所谓极端思维就是人们把所研究的问题外推到极端情况(或理想状态),通过推理而得出结论的过程。极端思维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常规思维,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便是极端思维的具体产物。

五、类比法: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应用到物理学习中,就是将陌生的物理现象与你熟悉的相似的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的本质。光和声都是沿直线传播的,有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由声具有波动性可推出光也具有波动性的结论。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创立了光的波动说。在学习静电场时,我们常常用重力场进行类比。在重力场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此相似,在静电场中,电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这样的类比很自然,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既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又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对物理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等效法:是一种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学物理常见的解题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将此法有机地渗透到对物理现象、过程的分析中去,不仅可以简化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尽快得出正确答案,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灵活运用知识,促使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都大有帮助。等效法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思维和解题方法,在中学物理中随处可见。如:力的等效、功的等效、运动过程的等效、电路的等效、电阻的等效、物理模型的等效。赫兹利用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

七、对称法:由于物质世界存在某些对称性,使得物理学理论也具有相应的对称性,从而使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

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 篇4

1. 水平参差、两极分化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物理, 这就决定了高中物理学习的起点不同, 而且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 随着物理学习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能力有两极分化的趋势。这种现象高一较轻, 高二次之, 高三最严重, 物理好的学生能考得接近满分, 差的二三十分, 中间群体较少, 这致使物理教学进度快和慢都不合适, 教学难度增大。

2. 应试约束、忽视兴趣

尽管素质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在高中阶段, 迫于高考压力, 应试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家长、教师追求的都是分数, 实行的是题海战术、高强度训练, 这样一来物理教学无暇顾及并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可以说是断送了教与学过程中的一条“捷径”, 物理学习由主动变被动致使物理教学杯水车薪、举步维艰。

3. 教法单一、课堂沉闷

目前高中物理教学还是传统的讲授式,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教学太直接, 缺乏导入, 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索然无味, 但还要硬着头皮听, 往往老师在课上抛出一个问题半天没有人回答, 这主要归结于两点, 一是老师讲课单调乏味没吸引力, 二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4. 思维固化、缺乏创新

通过课堂表现和学生做题可以发现高中生的物理思维不够灵活, 做题可以说是循规蹈矩、生搬硬套, 依赖于课本上的例题, 一旦遇到灵活性的题型就束手无策, 比如解受力分析题时从隔离的角度分析难以下手时想不到整体法或是整体分析解决不了时想不到局部分析, 思维方式的单一守旧是块硬伤, 这在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中是毫无竞争力的。

二、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1. 物理教学改革应直面现状并以兴趣培养为出发点

高中物理教学难度大, 问题多, 首先学生的物理水平差异大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物理教学不能避重就轻, 要直面困难的所在。教学者不可能做到对学生一一辅导以达到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要寻找一条路, 让学生自己搞好自己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重拾这条“捷径”, 把兴趣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动力, 才能努力追赶别人。

2. 物理教学的最终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一个传统的观念在逐渐被颠覆:学习的意义已经不是对知识量的积累而是变成了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即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是今后教育教学的重点, 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我们每天大量地向学生讲例题、习题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消化情况, 学生又不是没有嘴, 为何我们要舍近求远, 自找麻烦呢?!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适合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1.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元认知, 即对认知的认知, 换句话说就是透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来引导自己的学习。那么元认知教学策略该如何实施呢?其实就是一种反馈式、引导式、激励式的教学策略, 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物理学习状况, 个人性格、心理等有一具体的了解, 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 同时注重课堂反馈从而做到讲课能屈能伸、张弛有度以到达课堂效率最大, 其中重点是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解, 不怕麻烦, 有暗示、有启发、有鼓励、有激励、有鞭策, 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身物理学习存在的问题反过来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态度而不是靠老师来完成这一步。

2. 探究式教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探究式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堂导入, 即巧设情境、营造氛围, 比如老师可以通展示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导入探究课题, 抑或铺设悬念, 吊足胃口, 然后再层层揭秘, 营造了这样一种好奇、渴求知识的学习氛围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展开有很好的建设性作用。

然后便是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过程, 教师要带领这学生就某一物理问题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完毕, 同时注重每一过程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课外拓展, 高中物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 老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外拓展活动, 布置成作业, 下次课进行点评, 如在讲光的干涉时教材上举的是牛顿环实验例子, 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个肥皂膜的干涉实验。

3. 梯度式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梯度式教学主要是一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对知识由初级认识逐渐上升到高级人认识。如下图, 像累金字塔一样, 首先对知识点讲解, 让学生识记, 这一过程要尽量详细, 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由识记变成理解, 然后趁热打铁最好是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并及时评奖。一般情况的物理教学就止步于此了, 但梯度式教学还要着重对学生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查找原因并解决, 然后让学生把做题思路、经验体会进行相互交流, 最后老师再给以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这就是梯度式教学, 所谓创造主要是基于以上几步, 它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局限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游刃有余, 教学效果不错。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 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要从认知的本质层面出发,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物理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再辅之以培养兴趣、思维力等方面的教学手段, 在老师引导帮助的情况下使得学生能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真正的提高能力, 这才是王道。也唯有此, 才能真正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长足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总结 篇5

学好物理不仅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学习,还要注意保持好心态及答题时的方法,下面给大家总结高中物理解题方法,赶紧来看看吧!

方法一:图像法解题

一、方法简介

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

二、典型应用

1.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

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

2.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3.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4.明确面积的物理意义

利用图像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常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结合起来,其中v一t图像中图线下的面积代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多的.

5.寻找图中的临界条件

物理问题常涉及到许多临界状态,其临界条件常反映在图中,寻找图中的临界条件,可以使物理情景变得清晰.

方法二:等效法

一.方法介绍

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它是从事物的等同效果这一基本点出发的,它可以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处理,其目的是通过转换思维活动的作用对象来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它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用等效法研究问题时,并非指事物的各个方面效果都相同,而是强调某一方面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明确不同事物在什么条件、什么范围、什么方面等效.在中学物理中,我们通常可以把所遇到的等效分为:物理量等效、物理过程等效、物理模型等效等.

二.典例分析

1.物理量等效

在高中物理中,小到等效劲度系数、合力与分力、合速度与分速度、总电阻与分电阻等;大到等效势能、等效场、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等,都涉及到物理量的等效.如果能将物理量等效观点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可以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变得更为简捷.

2.物理过程等效

对于有些复杂的物理过程,我们可以用一种或几种简单的物理过程来替代,这样能够简化、转换、分解复杂问题,能够更加明确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以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高中物理中我们经常遇到此类问题,如运动学中的逆向思维、电荷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平均值和有效值等.

3.物理模型等效

物理模型等效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力学中的很多模型可以直接应用到电磁学中去,如卫星模型、人船模型、子弹射木块模型、碰撞模型、弹簧振子模型等.实际上,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经常将新的问题与熟知的物理模型进行等效处理.

方法三:极端法专题

一、方法简介

通常情况下,由于物理问题涉及的因素众多、过程复杂,很难直接把握其变化规律进而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我们若将问题推到极端状态、极端条件或特殊状态下进行分析,却可以很快得出结论.像这样将问题从一般状态推到特殊状态进行分析处理的解题方法就是极端法.极端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端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用极端法分析问题,关键在于是将问题推向什么极端,采用什么方法处理.具体来说,首先要求待分析的问题有“极端”的存在,然后从极端状态出发,回过头来再去分析待分析问题的变化规律.其实质是将物理过程的变化推到极端,使其变化关系变得明显,以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判断.通常可采用极端值、极端过程、特殊值、函数求极值等方法.

二、典例分析

1.极端值法

对于所考虑的物理问题,从它所能取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方面进行分析,将最大值或最小值代入相应的表达式,从而得到所需的结论.

2.极端过程法

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分析;渗透;方法教育

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科学化教学模式可以让渗透化的教学模式很好的运用起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要更明确物理教学的目标。但是,在现阶段,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的将渗透教学方法与物理教学相互融合,因此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其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所以,实施物理渗透教学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一)渗透方法教育的含义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物理属于科学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将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思维会受到一定的束缚。渗透教学就是,通过渗透方法教学,让学生能更多的懂得运用专业性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为学习好物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渗透方法教育的意义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可以使得物理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不管是物理学习还是别的学科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是一致的,具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一般的知识都是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对知识进行思索,从而得出规律性的东西,掌握方法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一步巩固的过程。物理学习也是这样。物理是物理理论知识和物理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并没有掌握方法,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掌握物理。

2.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教育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让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有知识和方法去寻找和运用,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升他们个人的能力,从需要依赖别人到可以依赖自己。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掌握里方法才算是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方法教育,掌握方法,方法才是真正的鱼竿,让他们终身受益。

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领域,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没有方法的创新能力培养知识空谈”,这是英国学者贝纳尔对我们的告诫。实际也是如此,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够去进行创新。物理学的教育更是如此。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一)学习总结,长期渗透

物理方法是渗透到知识中去的,因此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从知识中总结方法,把分散的知识总结在一起。当然,渗透也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完成,需要老师的长期渗透和引导。

(二)坚持老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原则

这里老师的引导,就是老师应该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渗透的学习当中去,充分让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则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安排,两者的配合才能更好的进行渗透教育。

(三)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学习是一体的

物理学科的方法本身就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所以,物理方法的教学离不开对物理知识的介绍。如果脱离物理知识直接讲物理方法,物理肯定会变得空洞,离开物理方法直接讲物理知识,达不到物理教学的意义。所以要将方法渗透到知识中去。

三、关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策略

(一)从知识的总结过程中渗透

王洪昌物理课程的学习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但是杂乱的知识是不利于学术学习,尤其还是面对物理这种难度较大的学科。因此老师就要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渗透教学的目的。例如老师在讲授牛顿定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生动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牛顿定理的印象。

(二)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指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有关科学家的一些知识。我们同样拿牛顿的例子来说明。就比如,在讲牛顿的牛顿定理时,老师就可以针对牛顿定理的由来进行说明,牛顿定理时牛顿因为苹果砸到他头上,从而有所启发得来。

(三)渗透教学过程中重要把握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不论老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渗透教学也一样,不能只有老师自己的无限渗透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老师要时刻谨记渗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会联系实际,更好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初探 篇7

一、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针对物理内容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 教师应采取一定教学手段和方法, 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实验或实例。比如讲到惯性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汽车在行进过程中突然紧急刹车的全过程, 以及重新启动的全过程, 加上声音,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乘客的倾倒情况,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 没有独立思考, 谈不上创造, 只能亦步亦趋, 照猫画虎;就学习过程而言, 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 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也就是说, 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都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很多规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应用于日常生活。除课本中要求的学生实验外,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做一些演示实验。如在讲“力的合成”时可以用一根橡皮筋中间提一个锁来演示;讲“竖直上抛运动”时可以用一根粉笔头演示;讲“圆周运动”时可以用易拉罐和一条细绳自制“水流星”等等。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小物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 这对于学生不论学习物理还是将来从事其他任何工作, 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讲清思路, 渗透方法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如果讲课叙述烦琐, 将很难使学生具有明快的思维方式, 如果思维不顺, 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强调能力的培养, 要求教师叙述和对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讲解中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 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 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 能力的高低, 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要让学生初步领会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 而不可能把方法当做知识向学生灌输。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 应让学生逐步积累, 逐步体会。

上述方法是我的浅见, 却是我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的。当然,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好的教学方法还有, 我将不断地吸取、不断地完善。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探究 篇8

一、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多同学物理学不好大多是由于对物理缺乏兴趣, 尤其是女同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物理学得好的同学大多是男同学。这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喜欢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据此, 我认为如果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们都会对新奇的事情感兴趣。生活中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 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 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 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 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嫦娥一号成功探月这个事件, 来引发大家对万有引力的学习。卫星发射都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卫星在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才能升空, 到底需要克服多大的引力;卫星到达月球需要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引发学生对这个事件的关注。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观看有关卫星发射的专家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讲解, 进而激发大家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教导学生通过画图来分析问题, 借助图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物理教学中许多难点的形成, 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识, 想象能力差, 因而不能建立起准确、清晰的物理图像。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各种各样的受力分析图、滑轮组装配图、电路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 来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运用图像来理解物理知识。

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 可以想让同学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画出大致的图像。如在遇到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多大的摩擦力之类的问题, 都可以让学生受力分析图, 对物体受到的每个力进行标注, 这样就会更加直观的明白哪些数据有用, 哪些数据是干扰数据。然后运用公式将数据组织起来, 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

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画图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物理知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 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 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 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产生清晰的表象,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扩大知识范围, 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 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果适时地做些合适的实验, 丰富学生的表象, 就会化解这些难点, 深化学生的认识。应用直观形象帮助思维, 就能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减少抽象思维的困难,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每次作实验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实验预习作业, 让学生通过看课本上的实验过程, 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包括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写预习报告, 学生会对实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有利于实验课的顺利展开。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 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监督和指导实验的进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可以交流合作, 共同学习和进步。实验结束之后, 让同学们总结实验的收获,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 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 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 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 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 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 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 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格物至理,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我们要把学生这门科学的入门方法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 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 使学生在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课堂中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要求。首先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才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新课程强调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篇9

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 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由学生自己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基础。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 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他们通过查找大量信息, 从中抽取信息、总结信息。这样建构起来的物理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 这样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 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 根据教学实际, 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 并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 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以及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 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因此,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雏以外, 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 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 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同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雏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无疑不思, 无思不悟, 无悟不进。

总之, 教学过程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学生参与, 不仅是从行为上的直接参与, 更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只有这样, 才会使物理学习活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

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 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等。在引入新知识时, 教师巧设悬念。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 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 埋下伏笔, 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一理论总结一实践验证理论。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各种基础能力, 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 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 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科学方法、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目前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这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并且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惟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主要是取决于与教师的互动。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 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 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

师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与人合作即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 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 进行讨论、辩论、陈述, 完成项目等。与人合作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 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课堂环境

高中物理在高中所有学科中难度最大, 不管是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物理过程的建立, 都是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就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 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

一、调整好学习心态,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

从高中物理教材来看, 高一的物理内容大多都是以力学和运动学为主, 其内容大多都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可以让学生把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容易。而高二的物理内容大多都是以力学、运动学、热学、电磁学等内容, 抽象内容非常多, 题型非常复杂, 难度非常大。因此,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在学习高一物理时, 一定要熟练掌握物理理论与定义, 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以此来为以后学习物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 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要对教材内容以及找到的高一高二知识的相接点, 譬如说: 在学习运动学的相关知识点, 等等。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能够新旧知识相结合, 构建出一个更合适有效的知识架构, 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之下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第三,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一定要调整好自身的学习心态, 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来面对自己未来的学习, 从而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物理学习水平, 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

二、注重学习过程, 优化课堂环境

1. 做好课前预习, 利用好物理教材

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承担着保证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的责任。课前预习, 就是指学生对还没有教授的教学内容提前预习或者学习, 把新知识阅读一遍,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再进行教学工作,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2. 按时按量地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既可以判断学生在教学课堂中获取知识的量, 也可以让学生对已获得知识加以巩固。因此,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一定要按时按量的完成课后作业,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解题思路。而在做作业的时候, 首先, 学生应该看清题型, 弄清题中陈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题所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以及相应物理规律, 其次, 就题型给出的要求和已知条件写出相应的数学关系式。最后, 判断数学关系公式中的物理单位是否是国家单位制, 如果不是, 学生还应该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换算, 只有统一单位制, 方可进行继续解题。最后, 在得出答案之后, 不要着急做下一题, 而是应该对答案进行验证与讨论, 检查物理公式是否正确, 物理单位是否一样。只有这样才可以牢记物理知识, 解题答案正确率高,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

3. 做好复习工作, 巩固知识

俗话说, 温故而知新。只有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才能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促使我国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如果没有及时的复习, 没有归纳总结, 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物理定律、公式, 也不会灵活运用, 学习效率下降。因此, 学生一定要做好合适有效的复习, 总结归纳, 应该做好以下几步: 第一, 做好每节课的笔记, 按时按量的完成课后作业。第二, 单元学习过后, 要及时对单元内容进行复习总结。第三, 要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弄清题中的本质与内在联系, 一定要做好复习工作。

三、要重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就是集理论知识和物理实验于一体的课程, 其中物理实验在物理中尤为重要。物理实验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 要知道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思想途径,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地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完成物理实验, 运用身边的原材料来进行物理实验, 这样既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课程之间的距离, 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学的真实性, 更能让学生知道物理是源于生活。物理实验其最大的优点, 就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实验现象, 知道更多的物理知识, 从而使同学们受到更多的启发并总结出物理规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只要认清物理规律, 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题方法, 做好预习工作, 并积极地、主动地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学会总结每章课程内容, 并在物理实验中学会观察物理现象, 找到相关物理理论, 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提高自身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1]钟士军.高中物理探究学习工具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王志武.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高中物理学方法教育 篇11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学科,它特别强调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严谨缜密的推理和归纳,科学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这就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实施.传统的物理教学过分在学科知识积累与应试技能上做文章,忽视了科学素质、科学方法和学习体验,以至于高中生活成了“苦学”的代名词,使得原本可以“开阔视野、充实思想、愉悦精神”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无趣.极大的束缚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这种教育的失衡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在当下新课程改革中深入思考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

物理知识和物理科学方法构成物理学大厦.但是长期以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最不清楚的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没有纲要性或权威性的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来指导,二是从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物理科学方法这条暗线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庞大的物理知识中难见只言片语.这种情况就导致长期以来物理教学对物理知识采用显处理,而对科学方法采用隐处理.科学方法隐性教育就是在教学中隐蔽地发挥科学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学过程中不明确指出科学方法的名称,不说明科学方法的原理,不揭示科学方法的本质与操作过程.所谓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以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虽然科学方法隐性教育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强调渗透和铺垫,追求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和领悟科学方法,然而隐形教育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和获得对其理性认识,不能让学生自觉地以科学方法为指导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使“过程与方法”维度虚化并导致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不甚明朗.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学,可以使科学方法教育有的放矢,有据可依,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科学方法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应用能力的关键就是科学方法的习得,一线教师所谓的学生不会“开生题”都是源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缺失.然而科学方法有其独立于物理知识的表达体系,并往往隐藏在知识背后,且需要学科特色与心理学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以理论思维的观点来规划物理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充分、 有力、简约的教学逻辑.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物理知识活动的中介,它是连接物理现象与知识的纽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等)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这就决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与物理知识的教育过程不可分割.换句话说.科学方法是“因”,而物理知识则是“果”,所以它们之间客观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对应”,我们才可以把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 基于此,我们提出,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思维方法、物理方法.思维方法是人的大脑的功能,是进行各种学习和探索的基础,在认知心理学中被化为弱认知方法的范畴,适用于解决各种普遍问题.物理方法是物理知识结构中特有的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模型法等,这类方法具有较强的加工功能,是物理教学历来重视的内容.显化的科学方法不仅是教学的内容,而且是教学的依据,还是表达教学逻辑的载体.在教学中,物理科学方法是一种外化操作的时空次序,不仅由内部的思维方法伴随和操控,而且还要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法的心理体验.因此,这就需要物理方法与思维方法在显化基础上的融合,才能更加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将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物理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根植于方法教育内容的确定,落脚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

2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2.1 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渗透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教材大体可分为概念性教材、 规律性教材、实验性教材和应用性教材四大类,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地方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建立和发展,一般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数学方法、归纳与演绎、猜想与假说以及理想化方法等物理科学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发现或建立某一概念或规律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具体的依据,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学方法在发现规律中的作用;在将电势能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的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电势能;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伦兹力的概念教学中,学生能充分体会科学方法对学习知识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 学生才可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看到科学方法有什么特征、有什么作用,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才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方法的意义,才能自觉地学习科学方法.

2.2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理解物理科学方法

高中物理课程涉及很多物理学家,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应用了正确的物理科学方法.物理学家的事迹为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物理学史体现了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类认识和探索活动世界的现象、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其中包含了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伽利略创立的科学实验方法, 改变了从直观感觉推演出结论的思辨方法,强调对直观感觉材料要做理性分析. 为了证实重物下落不比轻物快的结论,他登上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伽利略还把实际的实验与理论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并用此法导致了惯性定律的发现.

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资料,并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介绍众多物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使用过的科学方法.例如,在讲光速的大小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法国物理学家斐索第一个不借助天文观察来测量光速的人,他采用了旋转齿轮的方法测定光速为342539.21 km/s;傅科采用了旋转平面镜的方法,测得光速2.98×108 m/s;迈克尔逊继承了傅科的实验思想,用旋转八面棱镜法测得了准确的光速值为 299796 km/s.这几位物理学家在测定光速时都使用了正确的科学方法,也最终取得了正确的测量结果.结合这些物理学史料,教师对学生进行光速大小的讲解,既在教学中实施了科学方法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此教学,必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光速的记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以实验为基础,运用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本研究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大致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或解决某些问题,提出的问题确定了实验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实验目标和思路设计实验,按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和观察,然后对实验所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使实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等.因此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变为学生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尔定律、楞次定律、电阻定律等规律的教学采用探索式教学,依次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假设一实验一理论一应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体会数学方法、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在发现规律中的作用.

2.4 以原始物理问题为渠道,掌握物理科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实现生态化的物理教育,原始物理问题的引入就是一条重要渠道.原始物理教学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应用物理知识来掌握科学方法,学生在反复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方法掌握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所谓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产、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反映物理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它和物理习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及建议 篇12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方式, 本人结合高一物理教学, 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一知己知彼, 循序渐进

知己知彼就是要知道自己所教的高一物理特点, 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而降低教学起点, 分解认知难点, 分步达到教学认知要求。

高一力学与初中力学的衔接点是受力物体和重力, 高一物理从力的产生根源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明确衔接, 点滴渗透, 循序渐进地教学。“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学生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第一章中提出这个问题, 明确它的基础性, 但又必须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对弹力的分析, 应着眼于绳子对物体的拉力和通过直观弹簧来分析物体发生形变及其原因与形变后产生的结果, 然后再进一步转到靠墙斜放的梯子与地面、墙面间的挤压形变, 最后扩展到轻杆模型。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可以用一段线、一串钥匙、一个圆规、一块橡皮解决常见的物理现象, 处理较复杂的物理情景, 也可制作Flash动画, 获得直观的教学效果。

建立物理现象模型, 使物理问题直观化。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 多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并掌握物理概念,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保持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进思维模式转化

第一, 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调动他们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如摩擦力一节, 让他们体验抹了油的玻璃瓶与不抹油的玻璃瓶的区别;湿手拉铁棒与干手拉铁棒哪个更容易?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有关结论。

第二,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中获得启示、展开思维、理解知识, 然后再从理论上引导,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终促使他们由经验型形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如摩擦力一节, 在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变的情况下, 研究运动物体所受正压力与摩擦力的函数关系。

四分析学生心理, 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 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观察学生, 分析学生的心理, 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动机, 放下思想包袱, 使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 赏识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 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教师的关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 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增强学生的信心, 使他们精神百倍。成功是个体获得预期结果达到预定活动目的的一种体验, 如果学生长期的努力毫无成效, 就会产生挫折感, 从而完全丧失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促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避免学生产生挫折感。

第三, 学法上采用八字方针:多做 (实验) 、勤思、熟记、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及时复习, 解题规范化, 即解题方法规范化、物理语言规范化、书写格式规范化。

第四, 及时反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和课堂启发、课下讨论的成效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解决。

五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

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流程: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 排除次要因素 (抛除非物理信息) , 确立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场景, 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寻找物理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 直至解决问题。

多数情况下, 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 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 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 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例如, 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项的圆周运动问题, 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 问题在于:一是学生缺乏准确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的众多对象中, 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的干扰, 很难抓住对象本质特征, 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 因而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二是学生缺乏程序化的思维训练。由于现行教科书中应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 在问题的应用上, 学生仍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 久而久之, 就认为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数学运算而已, 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 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 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像图景的教学, 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对于刚步入物理课堂的高一学生来说, 只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物理教学, 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 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家庭安全教育下一篇:日语接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