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共12篇)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1
摘要:通过对新课标向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的解读, 来探讨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措施, 以此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教学课改的推新, 为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新血液和改革热潮。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物理学科, 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科目, 是新课改中的重要部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不断地完善物理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学, 所注重的并不仅仅要求学生物理知识理论的掌握, 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因而,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高中物理新课改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
随着教学课改的深入, 新课程标准为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改革后, 高中物理教学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查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着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积累, 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因此, 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重新定位教学目的, 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除此之外, 新课标中突出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认为其和科学内容是同样重要的, 因而, 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物理的探索兴趣。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
1.重视课前导入,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做好课前导入是很重要的。好的课前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 要注重对课前导入的设计, 既要回顾以往所学的知识, 又要引入新的研究课题。例如, 在讲解万有引力这一物理规律时, 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的情景, 并提出为何星星不会降落到地球的疑问,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也很重要, 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可结合实际生活,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在全国各学校的教学中广泛使用, 因而,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例如, 在讲解人造卫星时, 便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影片和图片, 增加学生对人造卫星的了解和观感, 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简单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3.重视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 先引出课题, 确定实验目的, 进行实验步骤的设计,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通过现象看本质, 探索出产生结果的原因。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 鼓励学生自己开展实验, 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是我国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以实现物理教学目的。高中物理教学需要优化课前导入,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立.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34) .
[2]郑旭峰.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3) .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2
摘要:本文以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面向全体、语言艺术、重视基础、渗透物理学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几个方向性问题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具有普及性特征。而素质教育的普及性决定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让某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又“吃不消”;也不应让雪生原来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热爱全体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
(二)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教学也不能是纯智育活动。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及某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明时,我总是有机的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占有什么,而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了多少,创造了什么,让他们认识人格品位的重要。又如,针对现在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的实际,在介绍某些原理、定律的发现、创立过程,我可以解释科学家艰辛的探索经历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注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素质的培养。
(三)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绝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容忽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要我学”中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形成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素质。
二、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我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 1
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我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三、遵循认识规律,在基础教学上下功夫
(一)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二)教会学生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理论思维
感性认识(通过综合概括联系分析)理性认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就不仅要考虑间接经验的传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直接经验为接受间接经验服务。此外,更要想方设法在已拥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地联系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自觉把掌握认识规律而学科基础知识又打得牢固时,他们的学习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增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是学生听课时不要只听结论,只抄板书,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一节将完,要引导学生自己试归纳小结,思维是条理化,这样做是他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基础脚骨、谨严、有序的知识结构,利于温故知新,便于检索运用。
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出发,我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注意照顾全体,从旁启发、点拨,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口议论、动耳聆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从中也逐步得到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知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学问学问,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注)我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不仅是要弄清重点、难点,还要善于思考,发现疑点,与无疑处有疑,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这样,往往会产生长足的进步。伽利略揭示钟摆原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实,秘诀就
在“起点是一问”。
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科”
物理课堂上适当讲授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科”,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在众多的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他设计了“冲淡重力”的实验,即著名的斜面实验,在多次观察了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并结合数学演绎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演绎——实验验证——修正推广。伽利略实质上使用了把实验和逻辑(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牛顿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理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它们构筑成一个科学方法体系。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实验条件设计中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环境的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图像法;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利用宏观信息探讨微观机制,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论,通过物理或思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等。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
二、触类旁通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从中吸取其精髓,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诱发学生的科学思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21世纪输送优秀的科技人才。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 方法 质量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各种教学因素优化整合,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创新,实施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要注意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超越、创新。
以《反冲运动》为例,课前我们首先研究了教学大纲,明确了该节内容只要求从动量守恒角度认识反冲现象即可,其次分析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认为学生完全能力,有条件自学本节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提出预习并布置自行设计一个反冲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在课上展示自行设计的实验并用动量守恒定律给予解释,结果同学们设计得相当不错,虽然实验简单,但实验现象能说明问题,实践表明如此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能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增强情感教育,营养和谐课堂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充分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创设给学生以情感体验产生学习动机和需求,激起对知识的强烈欲望。因此,积极营养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大作用,为此,第一:要用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观念上从只盯着学生缺点转到寻找学生的优点上来,多鼓励少批评。第二: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给学生以说的自由,想的空间,做的余地。第三: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了解,沟通,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到以上三点才能营养出和谐课堂,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三、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像、幻灯或多媒体以此激发兴趣,在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来。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天体运动的多媒体图像,提出太阳系中的行星为什么能绕太阳旋转?行星绕太阳旋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其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来满足?以上问题,几乎所有学生感到迷惑不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便起到了激活全体学生思维,产生疑惑,急于求知的效果。
四、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方的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得内容可以不讲或者少讲,留给学生更多得时间。如:高一《机械功》这一节内容我采取了学生自学讨论法,让他们自己读书充分思考,不懂得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高中物理的“电场”概念的学习可以与学过的重力场概念加以类比,把电场力和重力,电场强度与重力场强度,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联系。学过这一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力和能为两条主线,对电场知识进行疏理组成知识网络。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将一章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以某一线索为主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得到得是“鱼”,缺少了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得体验即“渔”,学生要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进行转化和整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注重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的环境,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别人评价。例如在“测定重力加速度的课题”研究中各学习小组先后提出:双线摆法、圆锥摆法、滴水法、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法、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联立求解法……、当学生完成某一探究任务时,教师应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给予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勤于反思和总结的学习习惯。又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回答他人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作为评价结果,而应注重其思考问题的思路正确与否,对“错”的回答,要指出错在哪个环节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一想自己的思路与该学生是否一致;当他人提出比自己更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反省自己的思路在哪里出了问题?以后应该如何避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着力点,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学生的相比较,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另外,鼓励学习物理困难的学生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较,只要有所进步,就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严国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数理化学习,2011(04)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4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高中教材实施了模块教学,有必修和选修部分组成。高一年级以必修内容的学习为主。初中教材的章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也与以前不同了等。因而造成许多高中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基础知识太差,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很慢,不如往届,一届不如一届。我从三年多的新课程的教学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做好高中、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现从物理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存在初高中教学中的脱节
在没有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前,我曾担任过九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和四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课程改革后,我从事高中物理的教学,平时也有机会接触初中教材。教学中发现,高中、初中有明显的脱节现象。
首先,说说教材的安排。新课程改革后,在章节的安排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二册的章节做了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也不同了。高中教材现在实行了模块教学。高一年级主要学习必修Ⅰ和必修Ⅱ。主要的内容是运动学和力学的知识。老教材只是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能力目标要求较低,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就更少了。新教材则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缺一不可,知识目标的要求反而低了,烦琐的计算没有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考试中多了开放性习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初中教材对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的要求是:认识串联、并联电路,探究了串、并联的电流、电压关系及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复杂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不做要求,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烦琐计算也不要求。而到高中后,学到电路的串并联内容时,教师往往会把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直接放到复杂的串并联电路题中,让学生去分析计算。学生刚开始学时,复杂的串并联电路还没有搞清,再加上烦琐的计算,会无从下手。同时也增加了心理负担。教师会认为简单,学生不会做,是学生基础太差。
初中的力学是现象方面的学习,并不做深入的探究。可到高中后,刚接触的物理概念中,矢量的概念就让许多学生很难理解。速度:他们以前只管大小,现在既说大小又管方向,丢了哪个也不行;位移:以前是路程,现在明明运动了一圈,位移却为零,速度也为零。刚开始学生很难接受概念,更谈不上理解。
教材还有学科之间的脱节。如:在学习力学后,经常运用三角函数。学生初中虽然学过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但运用不多,使用起来不够灵活,学生反应很慢。高中到高一第二学期才深入学习。所以,我们物理课上到三角函数时,一定要慢而细致。不然学不通,后面的知识就更不能消化了。
其次,教师教学中的认识和知识脱节问题。高一的教师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大部分教师从高三下来。教学过程中是:过快、过难、容量大、讲解不够细。不易改掉自己一年来的教学习惯。(2)对学生要求过高。总以高三学生的水平要求高一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不以初学者的身份对待学生。拿高考要求作为学习目标,力争学习过程达到一步到位,加深、加大教学的难度。给初学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3)许多高中教师对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不了解。多数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教材也没有研究过,工作不够细致,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还用课程改革以前的认识对待新课程下的高中生。心理还感觉现在学生难教,学习基础太差并且不够扎实。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
我认为应该针对初高中教学中脱节的根源着手,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好高一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让高一教师学习初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了解初中学生究竟学了什么。认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自身加强业务学习,熟悉高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对教材的每章、每节都要细挖深钻。改变思想观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重新审视。寻找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法,以最佳的教学能力、最适宜学生的教学水平去面对学生。
其次,做好高一新生的学前工作。刚上高中,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认识到高中课业与初中的差异。思想上比较轻视,还会沿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高一的同学要让他们有吃苦的准备。讲清高中课业的繁重,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他们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做好初高中的过渡,还有很多好处和方法。高一的教师应该关注、留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教师,我只是从自身的体会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愿与同行共勉。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物理难教,学生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因此,应做好高一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和高一新生的学前工作。让教师以最佳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面对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学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物理教学教学实践
经过中考筛选后,尖子学生都进入市重点中学就读,而留在农村中学高中读书的这些学生,他们在高中入学考试时,物理基础较差,成绩较低,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更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来自农村中的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原因之一就是意志品质薄弱,主要表现在缺乏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积极进取心和自制性。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谈点体会。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1、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翻开世界史、自然科学史,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包括科学家不主张爱国?又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不把爱国精神看作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心灵美呢?“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和巴斯德都说过此话。居里夫人说:“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时,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她把自己发现的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取名“钋”,以纪念自己的祖国。
我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且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的浑天地动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祖冲之的圆周率,西安的兵马俑等科技文化珍品在世界光彩夺目,仅就新中国的诞生,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海外许多炎黄子孙归心似箭,希望全力报效社会主义祖国。他们排除种种干扰,历尽艰险,他们的爱国壮举、思乡情怀催人泪下。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从1950年起就要求回国报效新生的祖国。但是美国当局百般阻挠和迫害,没收他的书籍,诬蔑他是“间谍”,对他审讯、监禁、关押到一个岛上,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迫害,仅半个月,他体重就减轻了30磅。后来虽被科学界知名
人士保释,但他的办公室、住宅、信件、电话等都受到严密检查。这样被整整迫害了五年多,他没有屈
服,终于在祖国的帮助下,1955年获准回国。当接到可以离境的通知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力排美国政府的阻挠,登上诺贝尔授奖台,用汉语作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二千多名来宾为之震动。这是1901年诺贝尔奖问世以来,500多名获奖者中第一次用中国人民的语言在这里演讲。他要在这科学圣地抒发中华民族子孙的自豪感。
我国桥梁设计专家茅以升,他是我国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他的科学论断对大庆、胜利油田的发现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并为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他们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心理上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倾向性,逐步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好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1、2实例渗透。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强大力量源泉,高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明确。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虽然基础差,但很朴素实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物理学比较实用,常想学到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物理知识。他们从物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物理学家们取得成就的动人事迹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一种将来在生活中有所应用和科学上有所贡献的愿望。
这些心理倾向,有利于理想的树立。因此,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这些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满足。
如“功率”这一节的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教师要求同学回忆:坐在汽车上外出活动时,有没有注意到汽车在上坡或下坡的过程中,司机是怎样操作驾驶的?同学们议论开了,大部分学生通过回忆能说出汽车放慢了行驶速度,个别学生说,看到了司机通过操纵杆进行换档。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成功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鼓励学生去思考
下一个问题:司机为什么要进行换档操作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好了功率这一节,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由于问题来自于实际生活,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学好知识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感到惊讶,想不到开车还有科学道理,做司机也要懂得物理学。进而学习“功率”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不适时机地介绍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物理和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强化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倾向。鼓励学生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成为一句空话。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2、1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经调查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有一部分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连基本的学杂费都交不上,即使考取大学,家里也拿不出昂贵的学费供子女上大学读书。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不适合到社会上参加工作,在家里也是闲着,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看看脚”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消沉,对学习没有激情,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不会很高。教师要积极引导,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鼓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志气的、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好学生。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方式念大学。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是一定要考取大学,进行“现代人才观”的教育,向学生阐明“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再次,使学生明白现代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物理学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用物理规律改造自然,其乐无穷,使学生消除消沉情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2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自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数学、物理基础很差,又加上学习方法不当,物理成绩提不上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上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高中生的独
立意识很强,肯于独立钻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来说,自己能看懂的内容,不喜欢别人再讲,自己会做的题不想问别人。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物理学史,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从科学家们的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果断性、积极进取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于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同时来自周围环境非议的压力也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很重要的因素。如在回答问题或板演时,由于过去未答好或出现错误而遭受同学的嘲笑,故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缺乏锐意进取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物理学史,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鼓励学生把甘苦、荣辱置之度外,丢掉“怕”字。
可以说,坚韧不拔、刻苦勤奋、锐意进取是所有科学家的共同优点,是事业成功的起点。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停地处理30吨铀矿渣,终于得到0.1克镭;法拉第历时十年,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物理教材中所阐述的自然科学原理都是自然科学家优秀意志品格的结晶。
经常介绍这些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却为了获取成功,为了追求自然奥秘,而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将起到潜移默化、优化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帮助学生克服片面认识的个性特征,进行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冲突行动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片面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物理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不敢做题,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设置的目标是学生所能达到的,使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都能尽量获得成功,尝试成功的喜悦。
国外某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向女生布置简单的作业,并告知成绩优秀者奖2.5美元,并设四种得奖概率——3/
4、1/
2、1/
3、1/20,(例如,得奖概率为3/4的条件下,组成4人小组,其中的三人可得奖结果表明,由于成功率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概率在1/2的场合最优,其余场合,要么概率过高,要么概率过低,成绩均有下降的倾向。换句话
说,非常容易得奖和几乎不可能得奖的场合,学生是不可能热心从事作业的,而成功与否各占一半的场合,最能调动从事作业的动机。因此,我在教学中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以适度的“成功率意识”去从事物理学习。
第一,布置适于学生能力的、难度恰当的题目。题目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以成功率在1/2左右为宜。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作业题目,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平时要对学生提出适合于自身能力的要求目标,这一点十分重要。由于学生的现实能力有巨大的个性差异,千篇一律地规定一个要求目标,是成问题的。对于一个成绩考90分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只要求考70分,那是调动不了积极性的;反之,对于平日尽是考30、40分的学生来说,70分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样也调动不了积极性。划一的或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萎缩。所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就是比他以往的成绩水准
有所提高,使之意识到成功率在1/2左右,我们应当依据这种水准去设定目标,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在考试体制下的学校里,只要取得了高分,就以为是成功了。但是,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考分低,物理实验的技能优;有的主要学科的成绩差,但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具备优异才能,这样的学生是很多的,倘若对这部分学生仍然用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他们就不能体验到成功,从而导致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应当用世间一般的“好学生”标准“量”所有的学生,只要适于某一个学生特点的课题是优异的,就应当予于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在这方面的成功。
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在讲、练、实验、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的自制力逐步得到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6
一、优选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能力
1.开发智力。物理知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又在生产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在中学阶段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通过物理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3.加强实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由学生自己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基础。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他们通过查找大量信息,从中抽取信息、总结信息。这样建构起来的物理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雏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同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雏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等。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解决问题,同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应小而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能击中要害,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一理论总结一实践验证理论。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系统设计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益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四个阶段。
1.自学探究。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
2.重点讲解。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整理吸收。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练习巩固。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7
一、物理模型构建的定义
物理建模是物理学的一种将问题进行抽象、简化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亦是一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多方面的文献与著作中都有提及其构建定义,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定义为:所谓的物理建模, 就是将生活与自然界中的问题进行提炼, 然后将问题抽象为一种物理模型, 继而进行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 通过建立的物理模型所获得的解答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而这一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 便是物理建模。
物理建模的过程需要高深的思维逻辑以及丰富的物理思想作为第一条件, 通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科学研究。然而高中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体现方式, 其构建基础为原本已经存在的经验, 可以看作是对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复习巩固, 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构建
(一) 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物理模型实质就是一种将所要研究的物理对象或者问题进行抽象化、理想化或者类比的一个过程, 从这个模型当中我们可以将对象或问题进行化繁为简的学习处理, 并凸显所要研究对象之本质特征。构建物理模型的目的在于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益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益, 同时更是为了方便、系统、迅速的揭示与掌握物理知识。故物理模型的建立需要合适、奏效的方法。
1. 模型构建之抽象法
抽象法乃是物理模型构建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是从所要研究事物当中对其属性或者特征进行模拟构建, 这样可以对物质的本质进行深刻、全面的反应, 要知道, 一切科学的抽象, 通常都会十分具体、深刻、正确地反映自然。抽象法在物理模型的构建当中一般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抽象法可以用来确定研究对象, 并对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实物客体进行抽取。
(2) 对同类物理客体的共同属性进行抽取。例如某种物体, 当有外部力量对其产生作用的时候, 其形状产生一定的变化, 然外部作用力量消失之后, 其形状亦恢复如初。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便可以对其共同性———“弹性”进行抽取并建立起弹性体模型。
2. 模型构建之理想法
同抽样法一样, 理想法也是物理建模当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构建原理是将所要研究的物理对象进行理想化, 从而构建出与其相对应的物理模型。这样的方法主要有:
一是对所处的条件进行理想化, 条件模型就是根据这一方法建立而来, 比如粗糙、光滑等。
二是对物理实验进行理想化。这一过程包含对物理实验条件、实验器材理想化。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如:伽利略斜面实验, 他假想一个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和摩擦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匀速直线运动) 。后来牛顿根据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从而也就推翻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近乎千年关于物体受力运动, 若外力停止作用便归于静止的观念, 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是对物质的形态进行理想化, 对象模型便是据此而建。例如:弹簧、质点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比如等效替代法、数学近似法、归纳法以及拼凑法等等。这些都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具体应用要根据实际的物理教学需要。
(二) 构建物理模型的有效措施
1. 建模前准备工作
通过选用“教师指导、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建立假设、整理初步的思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实际性的教学材料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模型初步建立的概念。
2. 物理模型的建立
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需要根据所选客体的主要特征, 将微观过程宏观化、宏观场景微缩化、变化场景过程化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此方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对象、物理变化过程的感性认识。此过程要注重加强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3. 建模的理论知识延展
加强学生检验模型的能力, 帮助学生利用模型解决新类型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学中所创设的导向性、检验性问题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策略, 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 并将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三、结语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维的产物, 是一种理想化的形态, 是对研究对象的极度简化, 其可以使我们通过研究模型来认识原型的各种本质特征及其必然联系, 从而建立物理概念, 得出物理规律, 形成物理理论。可以说, 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得以发展的基础。
摘要:物理模型可以作为物理问题的切入点, 使问题得到简而有效的解决, 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要点。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此, 本文对高中学生物理模型构建的定义进行了论述, 并着重讨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构建的几种方法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理模型,构建,物理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龙立勇.浅谈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于物理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 .
[2]孙凤鸣.谈物理习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J].物理教师, 2009 (3) .
[3]赵懂生.关于解题过程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4]鲁信.构建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兼谈一类悬绳吊物问题的解答[J].物理教师, 2006 (5) .
例说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的方法 篇8
一、高质量的教学备课
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充分的教学备课, 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建立在高效备课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想要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高质量的教学备课。所谓高质量的教学备课就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之前的教学实施、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起来实施教学备课。
笔者在自身的备课准备过程中, 一般都是进行阶段性的备课。即首先对某一个大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量, 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先后衔接和顺利实施。此外, 笔者还会在完成每一个小的章节的学习之后, 具体地对后面的章节进行细节的修改性备课。这样主要是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而完善教学备课。
例如:在“曲线运动”这一章节的教学备课过程中, 首先就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将“曲线运动”这一章节所包含的“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物体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进行教学备课设计。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相关的知识点, 继而更好地实现高效备课, 从而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实施。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对象, 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绝对主体。因此, 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 积极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促进教学的实施。
所以,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性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积极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是要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物理恒定电流”这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测定金属的电阻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可以选择通过让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展示、画电路图以及排除、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推导出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公式。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方式, 学生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内容就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 有效地推进学生的认识和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的方式, 会在推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 获得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
三、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 教师还应当紧紧地贴近时代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贴近时代发展特点主要是指教师要注意根据高考物理的特点来调整、更新教学的内容, 创新教学实施方式,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加强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2013年的高考物理中, 有这样一个题目:
从地面上同一位置抛出两个小球AB, 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N点, 两球运动的最大高度相同, 空气阻力不计, 则 ( ) (多选题)
A.B的加速度比A的大
B.B的飞行时间比A长
C.B在最高点的速度比A在最高点的大
D.B在落地时的速度比A在落地时的大
在试题解答过程中, 这是一个需要借助题目所给图形进行解答的选择题。对这个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动速度、加速度等知识点进行解答的题目。所以根据这一题目,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教学加以改革、创新, 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结合高考题目进行变式训练。
2.注重学生综合运用某一类知识的能力。
3.多采取看图解答、看图转化物理思维的方式开展教学。
通过这些方式, 整个的课堂教学必然获得一个崭新的面貌, 同时, 这样一种紧贴时代发展特点的教学改革创新实施也将为高中物理的高效教学的实现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9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了现代物理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 把物理知识讲解得很透彻, 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物理知识, 这样老实讲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为了能够在物理考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老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教师教导或是学生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以致用, 而只是为了考试。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目的并不是现代教学目的, 为了改变目前的物理教学模式, 应注意渗透现代物理知识。之所以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因为在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时候, 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老师在教物理知识的时候,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就会改变之前单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模式, 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 联想现实生活, 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积极获取和掌握物理知识。这样, 学生能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 并且可以学以致用, 为了生活的美好而学习物理, 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物理知识。所以采用渗透式的物理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给学生物理知识。
2.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2.1重视物理学史, 渗透现代物理思想。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才会主动学习。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 通过讲解物理学史,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物理思想, 进而了解中外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 通过了解这些,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和热爱, 从而愿意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研究前人对物理知识的探索与总结, 从而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学习前人的坚持不懈、敢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指导自己不断思考, 在思考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2.2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所谓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进行物理实验时,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方面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掌握研究方式, 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所谓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主动、单独进行思考, 理清自己的思路, 学会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法、类比法、分类法、综合法、比较法, 等等。无论是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 还是思维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教导学生好好掌握这些方法, 在实际中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断学会分析问题, 不断质疑, 不断发现问题, 并进行试验, 从而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进行总结思考。所以, 学生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学习物理知识, 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学以致用。
2.3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注重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
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即学以致用, 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应该注意渗透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毕竟所有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 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同时, 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性, 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能够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老师在教导学生时要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3.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重视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负责地采取渗透式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 学会独立思考、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从而能够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不断质疑, 不断思考, 不断实验, 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家胜.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 (上) , 2013, 01:83.
[2]黄敏.高中物理教学中现代技术知识的渗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6.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10
1.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在讲述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也能让学生去主动改造这个世界,最终也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要求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内容必须正确,所下的定义与结论也必须要准确与可靠,进行推理的过程要具有真实性、具有可信度,在知识的搭配上,也要讲究科学与艺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学习到科学知识.
2.要坚持新颖性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确保所讲述的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此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通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感受到[1]. 如果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过于陈旧, 就会使物理课堂变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就会没有学习兴趣, 索然无味,甚至学生出现消极学习的现象. 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甚至还能够有效提高物理课堂的气氛,这样就可以显著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3.要坚持渗透性的原则
教师想要将学生真正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地将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知识逐渐渗透到物理课堂中去,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现代物理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 并引导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与方法了,这样也就实现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渗透物理思维与物理研究方法.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现代物理学的措施
1.要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全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 这样能弥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现象,同时还能让更加具体与形象物理知识进入到课堂中. 因此就要将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进行转化,并形成物理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压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水瓶来进行讲解,将水瓶正向放置在一块橡皮泥上,然后再将水瓶反过来,将瓶盖那面放置在橡皮泥上,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痕迹的深浅度,以此来向学生讲述压力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将课上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创建出相应的教学环境
想要将现代物理学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就离不开创新, 所以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构建出一个民主与和谐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适当的引入物理的发展史,并向学生讲述在物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再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学习物理,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会物理的乐趣[2].
3.结合物理教材,逐渐渗透现代物理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的引入现代物理学知识, 如在学习光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激光方面的知识等,这样不仅将教材与现代物理学联系在一起,还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如学生在学习“电磁波的发射和接受研究” 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以研究“多波束相控真雷达的发展”为例( 如图1) ,在研究雷达的多波束应用的过程中了解下载雷达发射时,所产生的波束与波束信号之间会产生信号干扰的现象,所以为了减少信号干扰的现象,人们就会采用双多基地雷达系统应用技术,而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包含了物理计算公式,同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学知识,这时学生就会进入到思考中,所以当学生完成这一知识以后,就能认识到数学与物理原本同为一个体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扩展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了.
4.在物理实验中逐渐渗透现代物理学知识
根据相关调查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物理实验中采用较为落后的实验设备与方法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物理的气息. 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中运用科学与新颖的实验方法能够为学生创建出科学的学习意识与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让学生运用传感器来测出物体的速度. 如,以DIS引导学生测出小车的瞬间速度,传感器能够采集小车的瞬间时速,然后通过计算机直接显示出结构. 这时教师在采用光门传感器来引导学生学习物体运动速度的相关知识以后,学生不仅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如传感器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物体等问题.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并深入探寻出传感器的结构以及数据的生成原理等, 而学生也可以在了解传感器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出平均速度与瞬间速度之间的关系了,这样也就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将这一知识传授给学生了. 所以也可以说,在高中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向学生逐渐渗透现代物理学知识,能够通过仪器的原理来感受到物理的本质,而学生也可以在了解物理本质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理清与优化物理思路.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化的物理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做好对学生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当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现代物理学知识还有助于让学生明确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而学生也就能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加强高中生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需要做到的,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必须要及时更新,使教学方法适应高中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才可以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提高,所以教师要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渗透现代化物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本文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学的原则与策略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质量;有效方法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教师除做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制作器材,“教师导,学生演”,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指导学生做“动手做”、“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等。例如,利用鸡蛋可做压强的实验、大气压实验、物体的浮沉实验。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压强大小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通过演示,既直观地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我将物理《电路的连接》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然后让学生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看其余小灯包还能不能继续发光。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学生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
运用实验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指点。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实验后,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物理教材中的“观察”、“动手做”、“家庭实验室”的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四、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断的突破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目的是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式,以用于不同的实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达成各种实验教学目标,使物理实验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
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像和猜测。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号入座。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五、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促使学生提高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与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加强笔试与操作相结合。传统的评价中,笔试是唯一的评价方法。书面评价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创新能力以及实验素养将会被忽略。新课标强调评价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评价形式可采用笔试与操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试题研究,2013(18)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对策探究 篇12
1 传统物理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任课教师要成绩,教学任务重,只能选择填鸭式教学方法。死记硬背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让学生记住了内容,不一定真正理解,做题时就出现了老师讲的会,不讲的不会,不能触类旁通。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授课对象,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
(2)学生只注重物理规律的掌握,从而忽略了自然物理规律的本质上的、整体的联系,许多课本上的发散思维的部分,让学生分组或自行探索一定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解释或让学生记住这种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达不到预期效果。以至于学生遇到类似的题就直接用老师讲的方法做出来就行,不追求其他的方法与途径,也不会去思考这类问题的背后带给我们的更多的知识。
(3)忽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只就课本要求的来讲述,忽视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综合科目之间,使学生在做综合卷时有时会无从下手,做不到融会贯通。同时也不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规律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建立这个规律的简要的历史过程,知道这个规律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清楚这个规律的来龙去脉,是规律教学中不应缺少的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4)实验教学上老师不会做简单的实验器材,很多实验只是纸上谈兵,没去做过就给学生讲,也不会知道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怎么解决。
2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改革对策
经常在教学反思中感到有很多遗憾。在每一堂课有限的40分钟里以及在课外与学生的交流的短短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物理规律教学本源呢?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尝试探索了以下方法。
2.1 构建“三步五环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三步五环节”教学法是按“现象猜想-实验论证-总结评估”三步循环的物理规律教学方法,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教师处于顾问地位的缺点。“三步五环节”教学法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提出问题、现象猜想、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师生评估”。
2.2 创设物理环境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首先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一般通过如下三种途径:
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二是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三是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
其次,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
第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3 构建“开放式”物理规律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4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一是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实际问题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三是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独立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各种思维品质的水平。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07-23
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10-29
高中物理的情境教学07-05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07-14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07-30
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07-27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10-22
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反思08-03
高中物理教学物理实验11-09
高中物理中的实验教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