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计划和过程

2024-10-21

实施计划和过程(精选11篇)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1

摘要: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是基于科技计划项目合同制管理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监督、调控方式。文章就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的意义、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一)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意义

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科技计划和贯彻实施得以实现, 科技项目是科技计划的载体, 项目的选择是否科学、项目实施能否成功, 将直接影响科技计划的目标设计和执行效果, 事关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以及社会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效率。因此, 必须加强对科技计划和项目的管理、控制力度, 提高科技计划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树立科技投入的风险意识, 完善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 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效率。

近年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提高, 政府科技投入的规模不断加大, 科技计划项目投入由分散向集中转移, 项目的系统集成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项目的研发周期加长,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变化。因此, 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 改变过去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时序间断、监控不连续的点对点的管理方式, 实行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提高项目的实时监控能力和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是客观需求, 并促进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对引入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管理手段的日益重视。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是基于科技计划项目合同制管理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监督、调控方式。科技计划项目从立项开始便应纳入合同制管理, 但由于传统管理方法不够完善, 缺乏规范的项目监督和实时信息反馈机制, 致使项目合同履行的严肃性难以充分保证, 项目实施过程很难调控。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能够根据项目运作的周期及规律, 适时进行监督、考核, 及时、客观地提供项目实施的信息和咨询意见。一方面, 计划管理部门可以依据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反馈的信息, 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进展和实施状况。以利于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 增强科技计划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提高项目管理服务的实效, 确保科技计划的有序执行;同时, 也有利于指导和帮助项目承担方及时调整、完善项目实施方案与策略, 提高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 有利于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和成功率, 从而促进项目合同的顺利履行。

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评价, 作为当今世界各国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在国内外一些重大的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评价中均被采用, 如英国的阿尔维计划评价, 瑞典的基础研究计划评价以及美国和日本的科技项目评价。这些评价活动对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的科学管理与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科技计划项目的类别及特点

以某省市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为例, 其科技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创新计划、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等内容。

创新计划:包括农产品科技开发、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农业“三田”建设科技支撑、信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素质提高等。此类项目以产品创新为核心, 以推广组装配套成熟技术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大力开发新产品,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通过加强技术、知识、机制和管理的创新, 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水平, 提高当地产品创新的能力。

科技攻关: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支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重大装备、重大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的研发, 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 形成产业规模, 支持覆盖面广、带动性强、显效性好的成熟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示范工作。重点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火炬计划) 、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星火计划) 。

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及创新环境建设, 提高科技开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支持的重点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创业服务中心、科技评估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信息网等, 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

应用基础研究:针对当地优势资源开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广泛应用前景或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为解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2. 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是以《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为依据, 因此, 评价是以项目合同条款确定的目标、实施计划、考核指标与项目实施结果之间的对比为基础, 重点考察分析项目的实施状况, 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资金投入落实及使用合理性、项目投入产出效果和项目实施计划进度等, 分析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风险, 评价判断项目实施效果。

3. 项目评价的节点选择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节点选择, 是项目在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时, 明确项目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和经费投入等,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评价机构按照原先确定的各个节点 (即各个阶段) 的研发任务、目标、经费投入和进度计划等实行跟踪收集信息, 跟踪评价。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科技攻关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每年评价一次, 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部门始终跟踪收集信息, 了解项目进展 (无论项目实施时间长短) ;科技产业化项目类每个季度或半年评价一次, 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受委托管理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始终跟踪收集信息, 了解项目进度。

(三)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的类别及特点, 本研究主要针对科技攻关类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类项目设计了两个评价指标体系, 即科技攻关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科技产业化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攻关类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二层次共7项指标构成。

2. 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二层次9项指标构成。

(四) 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程序

1. 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评价程序方框图

2. 项目评价委托:

项目评价委托由广西科技厅以任务书或协议书的形式委托评价机构实施评价。任务书或协议书中应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质量、时间要求和经费来源等。

3. 制订评价计划:

评价机构要安排经验丰富的评价负责人负责项目评价工作, 制订可实际操作的工作计划。包括评价目的任务、评价范围、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人员组织、经费预算、时间计划等。

4. 成立评价小组:

评价负责人根据项目的特性组成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相关经济专家参加评价小组, 专家来自评价机构的专家库, 要求评聘的专家与被评项目单位没有关联。

5. 收集信息:

评价收集的信息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合同书、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问卷表、项目验收报告等。收集信息自始自终定时收集。

6. 现场调查:

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实地考察, 了解情况, 收集项目有关的实际数据和实施情况等资料, 检查有关原始单据和凭证, 并进行记录。现场调查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协助配合。

7. 专家评价:

评价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评价, 即专家采用百分制, 对各项指标的测评分为A、B、C、D、E等五档, 程度从优至劣, A档85~100分, B档70~85分, C档50~70分, D档40~50分, E档40分以下。

8. 起草评价报告:

由评价机构出具评价报告。报告分正文和附件。正文部份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实施评价、效果评价和结论建议等;附件部份包括图表、资料等必要的证明文件。给出评分, 即S≥85分, 评价为优 (又分A++、A+、A) ;若S≥70分, 评价为良 (又分B+、B、B-) ;若S≥50分, 评价为中 (又分C、C-) ;若S≥40分, 评价结果为低 (又分在) ;或S<40分 (又分E) , 评价结果为差。

9. 评价报告运用:

一是为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管理参考;二是返馈给被评价项目承担单位 (或课题组) , 作为改进项目实施管理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丛林, 黄敬前, 等.福建省科技计划评估指标体系及计算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编.科技指标及其在政府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3]曾庆炎.新世纪地方科技管理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2

1、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各项基本职能。

2、以工程总进度计划为主线,以阶段里程碑计划为控制点,细化进度计划,以日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阶段控制点,以各控制点保总进度。

3、对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施工工期预先制定设备使用计划、劳动力使计划、材料进场计划,提前准备,及时组织、调整,加强协调。

4、在施工中抓主导工序,找关键矛盾,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利用空间进行结构、装饰、设备安装等的交叉流水作业,保证阶段控制点的实现。

5、建立每周生产例会制度,认真检查上一次例会确定的任务完成情况,布置本周工作,分析影响进度计划的因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总计划的完成。

6、提前做好季节施工的准备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落实。

7、加强每一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控制验收、做到一次成优,严把成品和半成品质量,减少损坏及返工,使进度计划不受影响。

8、按照计划安排,提前与业主、监理、主管部门沟通,及时做好分部分项及分阶段验收工作,以便下道工序及时进行。

9、对建设单位指定的专业分包队伍积极予以配合,提供方便,指定专人加强协调,监督检查,使工程施工协调有序,达到施工计划实施的预期目标。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3

一、准备阶段

1.教师的准备

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如下准备:第一,掌握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做教学准备前,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并透彻分析所选案例中运用的主要知识点;第二,掌握教学重点。学生易错之处所涉及的知识点正是教学重点;第三,提出思考题。思考题最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2.教学实施的准备

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

3.学生的准备

学生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第一,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应仔细分析该题涉及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在讨论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技能;第二,能够得出概括性的认识和结论。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思考诸如“这个题目到底涉及了哪些知识点”“哪里容易出现错误”之类的问题,并总结自己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

4.小组讨论的准备

小组讨论的准备工作包括:第一,每个组员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第二,每个组员都要做好讨论前的心理准备。小组讨论能给每位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第三,每个组员应做好与他人合作的准备。小组讨论为每位同学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能共享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源;第四,每个组员应做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反馈的准备。

二、数学课堂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模式的,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去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1.组织教学阶段

教师应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这样就不必占用课堂时间来做课前组织工作。课前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让学生振奋起精神,控制好情绪,端正好态度,做好上课的准备。

2.案例分析前的热身活动阶段

在教学前,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课堂活动安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宣布上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点;第三,教师引入案例,让学生结合题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案例分析阶段

(1)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应摒弃“教师讲,学生抄,学生背”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启发式、开放式的案例教学,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课堂上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积极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还要把听与学、看与学、问与学、思与学、记与学、说与学等学习方法运用到讨论中来。

(2)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掌握案例中将要涉及的基础知识,在上课前翻阅有关资料,总结和归纳涉及的知识点;其次,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在讨论不断深入,学生的见解和想法不断涌现时,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评判学生的想法,并促使学生与自己达成共识,以减少分歧。但实际上,这样做未必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破坏活跃的学习气氛。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少发言,教师讲得越少,学生就越能畅所欲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引导他们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汲取新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同他人合作。

总之,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当裁判,而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小组总结和布置作业

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小组总结。为巩固案例分析的结果,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题。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4

一、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管控的相关理论及重要性

企业集团的财务计划是以货币形式预计计划期内资金的取得与运用和各项经营收支及财务成果的书面文件, 它也是企业经营计划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基本编辑程序是由决策者提出未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经济目标, 并下达给下级, 然后各级部门对于决策者提出的目标编制相关的草案。再由财务部门等进行审核, 编制总预算报给董事会批准最后下达各级部门实施。一般内容包括确定计划编制报表, 确认所需资金, 制定计划实施的程序。财务计划的制定一般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延续性, 保证能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实施手段, 它就等于是企业在未来一年或者一段时间的经营中的一个方向标, 它的实施状况也决定着企业未来一年内是否能实现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加强重视对企业集团财务计划实施过程的管控, 从而使财务计划得到最高效的实施, 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管控的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的实施方法一般是将各个指标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完成相应的经营目标, 定期监督与考核实施的情况, 必要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情况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促使财务计划最完整的的实现。

而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具有三种管控模式, 这三种管控模式的重点是不同的, 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三种管控模式分别管控着不同的方面, 它们都能更高效的实施集团的财务管控, 从而促使企业集团的财务计划得到有效的实施, 也更能简单及时地对其进行管控。加强集团财务管控, 可以有效的协调集团与分、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有效降低集团财务风险, 确保集团良好的发展。

三、在对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的实施过程管控中出现的问题

(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机构组织都较庞大, 如笔者所在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分、子公司就有200多家。一般随着业务的拓展, 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 信息比较分散, 企业集团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分、子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 更无法高效的管理各分、子公司企业的财务计划实施情况, 导致财务计划实施进度缓慢, 效率不高。

(二) 目前, 我国的企业集团发展对财务计划实施的过程并不是很重视, 很多企业集团并没有设置全面系统科学化的财务计划实施体系, 对于财务计划实施的时间以及效率也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企业职工也认为财务计划的实施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 使得财务计划等报表在编制的过程中, 全都是由财务人员独立完成, 没有各部门的协作, 这就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财务人员普遍人数较少, 这就使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提高, 而各部门没有相互协作也导致财务报表的制定缺乏权威性, 也无法准确表现企业集团各部门的年度财务计划与需求, 降低了整个财务计划的作用。

(三) 当今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所以对于管理者下达的决策任务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 在财务计划的制订以及选择时, 不能科学系统地考虑企业所有的经营实际情况, 导致对财务计划的实施重点抓不准确, 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对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的实施过程管控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管理者重视财务计划的实施问题。一个企业集团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服从于管理者的决策与态度, 财务计划的实施状况当然也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管理者重视企业财务计划的实施情况, 下级各部门就会引起重视, 并全力去执行, 避免和减少工作拖拉, 或者一些职员投机取巧的行为, 财务计划才能更快速有效的得以实施。

(二)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个企业的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实施的重要载体, 财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企业财务工作的实施状况。当今社会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仅仅要会会计核算, 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财务管理以及法律法规, 并且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环境, 行业经营现状, 这样才能更透彻地理解管理者下达的决策, 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与执行能力。

(三) 大力加强财会工作建设,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基础工作是整个财务计划工作的最重要的部分, 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不高不提高, 财务计划就无法得到好的实施, 也就不能很好的运用和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企业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工作, 监督检查财务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的重点, 及时确定解决的措施, 严格审核把关财务计划实施的每一个关节, 严格管理财务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结合企业集团内部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适合企业集团本身健全的财务计划实施体系, 为财务计划更有效快速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 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及时反映和监督财务计划执行情况。一个计划的实施最重要的一方面需要各部门对于执行情况的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最大的效果就是能在实施过程中快速了解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得到解决, 加快实施进度。针对企业集团分、子公司众多, 且地域分散的现状, 通过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利用信息系统内规范的预控流程及远程监控, 使集团管理层能及时发现计划执行的偏差, 快速、有效地实现企业财务计划的过程管控。第二方面还需要各部门对执行情况的监督, 关于经济利益就必须有监督, 监督是财务计划实施效果的保障, 只有强有力的监督, 才能杜绝不良思想与行为, 使实施过程更加畅通无阻。

五、结语

尽管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集团对于财务计划实施过程的管控体系并不是很完善, 重视度也并不高, 但随着我国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企业前期的财务计划的制定也会更加严谨,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的实施过程也会得到更高效的管控。

笔者所在的企业集团, 在财务计划的制定与过程控制中已走在业界前列, 不光在信息化建设, 财务人员力量加强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且在制定财务计划时, 各业务部门协作参予, 以保证财务计划制定的精准性及切实性。同时集团财务管理中心在计划执行过程中, 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密切关注财务计划执行状况, 分析纠偏, 确保年度财务计划圆满完成。

通过本文对企业集团财务计划实施过程管控的系统探究, 从财务计划的编制到如何实施发现一些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处理, 得出解决的办法。所取得的成果有, 明确了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的主要内涵, 了解了企业集团对财务计划实施过程管控的重要性, 也发现了一些浅显的问题, 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尽管这些成果并不是很多, 但是也为我在今后的研究中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 此后会逐步进行更深入, 更切合实际运用的探究。

摘要:如果把一个企业集团比喻成一个鲜活的个体, 那么经济利益是它的“粮食”, 流动资金就是它的“血液”, 财务计划的管控则是它的“心脏”。所以只有通过对企业集团年度财务计划实施进行严格管控, 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集团的经济利益和资金的合理分配以及使用。然而, 当今社会, 在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 企业集团财务计划管控有着很大且复杂的问题, 如何对企业集团财务计划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管控, 在当今社会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计划,财务计划管控,财务计划管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小娟.企业财务的管控与优化[N].温州商报.2012.8.19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5

我校自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对改善我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减轻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营养改善计划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堂基础设施设备亟待完善。

我校学生食堂有修建于2000年,建面756m2,虽说食堂的内部分区比较合理,但是学校食堂的设施、设备配置不齐,具体体现在:1)备餐间尚未封闭;2)备餐间、售饭间空调未安装;3)学生食堂餐桌还没有安装到位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

(二)、食堂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我校地处偏远小镇,经济实力弱,无法招聘到有能力的优秀人才,食堂从业人员往往多是附近的村民。由于临聘人员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以外的福利,在工资不高的情况下和农忙时节都容易“流失”,“用工荒”早已司空见惯。

此外,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对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应、留样、餐用具消毒等环节不能严格要求,再加上从业人员定期体检不到位,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三)、补助标准偏低。众所周知,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年持续上涨,导致营养餐的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加上营养餐制作、仓储、管理等相关成本年年攀升,3元/天的补助标准难以保证学生营养供应的质量。

(四)、受益人员偏少。我校处在经济实力欠发达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微薄,需要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相对较多,而上级划给我校的指标偏少,近几年一个指标也没有。

二、对策建议

增加财政投入。针对物价上涨、物流成本高、学校设施设备短缺等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学生食堂硬件条件,完善配套设施,确保食堂建设和配套设施满足学生就餐需求。

2、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食堂从业人员专业的技能培训力度,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强制定期体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主管部门的考核。

3、提高补助标准。在现行标准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建议在国家补助的3元基础上,地方财政适当增加一点,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一点,即“3+X”模式,为学生提供一顿真正的较为营养的午餐。

4、扩大受助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下达的指标向欠发达的地方倾斜。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6

关键词:浅议;工伤;条例;矛盾;问题

中途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214-01

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工伤保险条例》,《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颁布了第586号令,即《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对于切实维护工伤人员合法权益,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规范工伤保险业务,更加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条例》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扩展了工伤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原96年《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由于其适用范围过窄,仅限于“企业及其职工”,并且是部门规章,所以,此办法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伤保险的扩面工作,使各地、各用人单位在处理工伤问题上,尤其是工伤保险待遇,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新《条例》在适用范围上做了重大调整和改进,极大的扩大了适用范围。

(二)工伤保险基金更加安全、有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这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充分考虑了不同行业的风险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不同企业负担,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者权益,解决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和安全性问题。

(三)注重实际,无过失责任赔偿。无过失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人故意行为所致,就应该按照规定标准对其进行伤害补偿。所以,《条例》从实际角度出发,将“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以及“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纳入了工伤认定范围。工伤劳动者为生产单位和社会创造了财富,但也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他们的后顾之忧得不到适当解决,必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情绪和社会安定。因此,《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伤保险待遇”方面,只要是因工负伤、残废或患职业病,则无论年龄和工龄长短,只要伤残残情或等级相同就可享受同等的工伤保险待遇。

(四)以人文本,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举证责任。过去发生工伤,劳动者及其家属要么自认倒霉,要么就一趟趟奔波在取证、申诉之路上。而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劳动者往往举证非常困难。《条例》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还规定:“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这些规定,对于受伤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由用人单位收集各种相关证明,来证明不认为是工伤的主张,以此来明确企业的举证责任,不仅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极大的提高了工伤争议处理的效率。

二、《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应协调和处理好4个矛盾

(一)工伤保险基金原始积累不足与应对重特大群死、群伤工伤事故的矛盾。《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推动工伤保险改革,特别是给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提供了绝好契机和法律保障,但由于我国的工伤保险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基金积累,所以,工伤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还很薄弱,尤其是在应对重特大群死、群伤工伤事故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解决途径(仅供参考):(1)参保初期采取较大费率征收工伤保险费,以便迅速完成工伤保险基金的原始积累;(2)工伤保险扩面不要急于求成,要逐步纳入,稳步推进。前以述及,工伤保险本身起步就晚,如果一股脑的将大大小小企业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势必给基金造成很大压力;(3)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双重保障机制。

(二)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与工伤保险待遇及工伤保险调剂能力的矛盾。《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也就是说,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而各地由于受自然、地理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社会平均工资及其增长率都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同一省份或区域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另外,由于工伤保险实行的是市级统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工伤保险基金调剂能力的发挥,因此,我们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时,应对此加以考虑和完善。

(三)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用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的矛盾。实行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如何更加有效的预防工伤事故发生,减少安全隐患,加强用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我认为仅仅用调整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的形式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方式不直接、不具体,往往对用工单位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为了把实施工伤保险与改善用工单位劳动条件、预防伤亡事故发生等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根据各用人单位工伤发生频率和工伤费用使用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安全预防基金”,用于用工单位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奖励等支出意义重大。

三、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认真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7

美国最早的午餐计划开始于20世纪初, 当时的午餐计划尚不完善, 只是热衷于慈善的私人或学区的委员会为营养不良的孩子们提供午餐。直到1904年, 罗伯特·亨特写的《贫穷》一书的出版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 工厂倒闭, 工人失业, 产品价格猛增, 而产品相对过剩, 学校的学生却在饿着肚子上课。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1935年联邦政府成立了旨在向贫困人员提供在公共事务工程中就业机会的“工作促进管理委员会”, 简称WPA。参与学校午餐计划的学校与WPA签订协议后, 即可雇佣大量的失业人员到学校工作。次年, 美国会通过了《公法320》, 旨在通过政府采购过剩的商品捐给学校, 这样学校就能以低于市面的价格买到更多的食物。由此, 学校午餐计划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计划”实施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社会各方认为美国政府以食品形式提供援助导致了孩子的肥胖

面对此问题, 农业部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首先补偿学校提供午餐的成本, 为计划参与家庭 (特别是低收入家庭) 提供额外的收益。其次, 农业部直接捐赠商品 (为了促进国内农业发展必须产自国内) 给那些提供午餐的学校。再次, 为满足营养目标, 计划之初规定了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的具体数量。

除了农业部, 各学区学校也在致力于改善学生餐的营养成分,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问题二:“计划”管理方面

准入和注册户信誉度等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

1. 家庭提供的错误报告。主要是家庭提供的有关家庭人口或者总收入的不准确信息 (有意或无意的) 。

2. 管理方面的错误。在家庭收入和学生方面的统计或者数据传输方面出错。

3. 收入波动。

在学年内, 家庭收入或人口的变动会影响到家庭是否符合的情况。除此三项之外, 出纳员或者审计在汇报过程中有时也会出错。

根据以上问题, 2004年《儿童营养和WIC重新授权法》提出了两条对策:

1.延长合格期限以此来减少过度认证。

2.除了增加合格认证期限, 另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简化认证的程序———直接认证。

问题三:成本上涨问题

为此学校食品卫生机关实行了一系列方法来减少花销、增加收入, 包括雇佣临时工以减少医疗保险费用、一次性大量购买食物、购买现成品减少人工的使用、减少购买新鲜产品量、通过点餐和餐饮服务增加收入。

当然除了以上问题外, 还有其他挑战。例如:午餐浪费现象、如何处理学校午餐计划和竞争性食品的关系、如何解决接受免费或减价午餐学生与全价购买午餐学生之间隔阂的问题等等。“计划”如何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各方共同做出努力的。

三、启示

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如《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等。但是这些规范和条例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做保证, 至今实施得并不理想。与之相比, 美国在1946年就颁布了《全国学校午餐法》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政策来协调各种矛盾。1946年-2007年, 又出台三部法案, 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达15次以适应计划的发展。当然, “计划”的成功与国家的关注, 法律的保障, 各学区学校以及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到:要想使这项计划在中国获得成功, 首先, 要有法律做保障。其次, 要建立顺畅有效的组织机构,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责任落实。

2. 因地制宜,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午餐补助计划。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情况与我国地势分布相似, 分三级阶梯状。且我国有56个民族, 各民族间风俗习惯差异较大, 这更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因此, 本人认为, 应该根据经济、民族分布等情况分区域实施。各级管理机构负责实施,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3.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 建立教育共同体。

回顾美国教育改革, 每次都有美国民众的参与, 他们的意见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是相当密切的, 家长时常会参加学校的活动, 他们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相比之下, 我们的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就稍显疏远, 仿佛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当然, 学生的主要时间都在学校, 学校应该更关心、爱护学生。但是, 从网络上时常出现学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可知, 学校应该完善教育内容, 不但要对学校食品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还要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应该与学生家长多联系, 分发一些有关营养学、教育学方面的小册子来帮助家长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提高关注教育的意识, 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事, 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

摘要:“全国学校午餐计划”是美国最大的食品和营养援助计划之一。2006年时, 该计划每天为孩子们提供2800, 000顿饭, 平均每年消耗8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援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些问题, 因此美国从实施这项计划以来不断出台新政策以适应其发展, 从而使它达到最佳效果。我国学校午餐计划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但至今还未走上正轨, 深层分析美国“学校午餐计划”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国,午餐计划,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谢菲, 《美国中小学营养午餐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教育管理》, 2011

[2].韩晴, 《美国学校午餐计划对我国实施学校供餐的启示》, 《理论探讨》, 2010.5

[3].胡秉承, 《美国的学校午餐》, 《国际视野》, 2006.1

[4].郭爱莲, 《国外营养午餐计划对河南省实施学生营养餐供应的启示》, 《教育视野》, 2012.36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进行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69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69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3 组:间断镇静组23例、持续镇静组23 例和每日唤醒组23 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2例,年龄分布为18岁~86岁,平均年龄69.5岁。其中气管插管46例,气管切开23例。多发伤19例,外科手术后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其他8例。3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类型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镇静镇痛效果评估[3]

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患者忧虑、焦虑、躁动不安为1分;患者合作好,有定向力、安静为2分;患者对呼唤有反应为3分;患者入睡,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感为4分;患者嗜睡,轻叩眉间或强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为5分;患者嗜睡,无任何反应为6分。

1.3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持续给予机械通气,呼吸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SIMV+PSV),吸气压设置在13~25cm H2O,吸氧浓度为35% ~65%。3组均给予咪唑安定镇静治疗[4],具体步骤如下:

间断镇静组:根据患者躁动、疼痛情况,间断给予咪达安定0.03~0.3mg/kg静脉注射;

持续镇静组:先静脉滴注咪达安定0.03~0.3mg/kg行镇静诱导,再以0.03~0.2mg/(kg·h)的剂量持续应用咪唑安定,维持平稳镇静效果,每60分钟评估1次,要求达到Ramsay评分3~4 分镇静水平。

每日唤醒组:先静脉滴注咪达安定0.03~0.3mg/kg行镇静诱导,再以0.03~0.2mg/(kg·h)的剂量,夜间用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维持平稳的镇静效果,每日晨,停用咪达唑仑,以使患者逐渐清醒直到能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或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性动作,或者患者逐渐表现不安或躁动[5]。对于神志状况本来就很差,无法达到完全清醒的患者,只要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或不自主运动增加时即达到目的,然后重新以原来剂量的一半开始给药并滴至需要的镇静水平。在镇静期间每60 分钟评估1 次,要求达到Ramsay评分3~4分[6]。

1.4 观察指标[7]

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气管切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3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咪唑安定用量、二氧化碳分压(PCO2)比较

经方差分析,P<0.05,3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Dunnet-t检验,每日唤醒组与间断镇静组、持续镇静组比较,每日唤醒组的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咪唑安定用量和二氧化碳分压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持续镇静组和间断镇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每日唤醒组与间断镇静组、持续镇静组比较,P<0.05;#持续镇静组和间断镇静组比较,P>0.05。

2.2 3 组患者器官切开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比较

经卡方检验,3组患者器官切开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唤醒组与间断镇静组、持续镇静组比较,患者气管切开率、VAP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持续镇静组和间断镇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每日唤醒组与间断镇静组、持续镇静组比较,P<0.05;#持续镇静组和间断镇静组比较,P>0.05。

3 护理

3.1 监测心血管循环

镇静镇痛剂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常引发低血压。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的变化,同时对咪唑安定等镇静药物的用量进行及时调整。本组有1例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仍低不升,根据医嘱给予一定的多巴胺治疗后血压达到正常[8]。

3.2 每日唤醒和心理护理

白天实施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生理反射、呼吸频率等,在患者清醒时可与其进行语言、面部表情、卡片、动作模仿等的交流和沟通,告诉呼吸机虽然带来了不适,但治疗意义重大,争取患者的配合,防止意外拔管[9]。本组患者未发生意外拔管事件。唤醒期间护士要关心患者,问及所需,耐心讲解相关疑问,尽量满足他的需求,避免消极情绪[10]。

3.3 呼吸道的管理及监测

加强呼吸道管理,吸痰时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s。必要时使用振动排痰机和纤维支气管镜。本组有2例患者痰液粘稠难抽,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后顺利吸出痰液[11]。

3.4 撤机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每日唤醒护理期间,定期评估患者的咯痰能力,如果达到撤机指征,则进行撤机[12]。撤机后加强气道的湿化,用微量泵持续泵入0.45%的生理盐水,督促患者咳痰,若撤机两天内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气分析无明显异常,则表示撤机成功[13]。本组有64例患者一次性撤机成功,剩余5例患者第二次撤机成功。

3.4 基础护理

每隔一天进行全身擦浴,每日泡脚、泡手,勤剪指甲、勤洗头,每晚进行口腔冲洗和护理,每两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病房和床单用品的干净整洁[14]。

4 讨论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9

一、培训实施与经验

(一)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

为保证“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及考核评估工作的圆满进行, 河南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河南大学“国培计划”领导小组, 成员由学校党政办公室、财务处、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科研处、总务处、保卫处、各培训学院的院长或书记组成, 并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设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培训工作协调会, 针对培训方案、师资选配、教学资源、后勤保障及财务、宣传、治安等方面事务进行统筹安排, 举全校之力确保各项培训项目顺利开展。

学校还设立了由副校长任组长的河南大学“国培计划”专家督导组, 培训期间定期召开参训学员、培训专家座谈会, 走进教室听课, 现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也都成立了以院长 (书记) 为组长的培训领导小组, 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 具体负责本学科学员的教学、管理和考核等工作。人员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各司其职, 培训工作高效而有序。

校、院联动机制的建立, 使“国培”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保证了各学科培训工作步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又使学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共享, 避免了因各自为战、信息闭塞而造成程序重复、相互推诿、管理低效的现象发生, 从而为高质量、高效率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确保培训项目稳步推进及各项具体措施切实得到落实, 学校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际培训任务需要, 适时制定了《培训学员指南》、《班主任职责》、《培训学员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另外, 各教学单位结合本院及培训学科特点又出台了更具体的管理细则。如:《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办法》, 从组织管理、实习内容、纪律与要求、实习总结报告四个方面, 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师范生顶岗实习活动进行规范;《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培计划”学员考勤制度》则对上课时间、点名办法、请假手续、违纪处罚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管理效率。

(二) 做好调研分析, 奠定有效培训基础。

教师培训是一项目的性和计划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河南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 注重探索教师培训规律, 摸清培训对象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 明确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首先, 了解培训对象及需求, 使培训有的放矢, 提高针对性。我们通过对部分学员进行培训前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市县教育局、学校, 与学院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进行座谈, 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望、意见和建议, 将搜集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以此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此外, 我们要求参训学员报到之前提交一份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 据此分析学员以前的教学情况和教学问题, 为开展针对性培训奠定基础。其次, 明确培训要求, 确定培训目标。一是明确“为什么培训”。主要是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文件精神实质, 把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开展本次“国培计划”的目标要求;摸清楚参训教师基本信息和培训需求, 如观念及知识更新需求、实践方法知道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等。二是实现政府要求与学员培训需求的一致性, 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将上级要求与学员需求有机结合, 有针对性地制定本次培训的目标。

(三) 精心设计培训方案,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针对培训目标和需求, 河南大学将本次置换研修项目培训设置为四个阶段:集中研修、影子研修、反思总结及岗位实践。四个阶段相对独立又各有侧重, 内在联系密切, 构成完成目标任务的整体。集中研修阶段以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 设计了六个模块的内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在影子研修阶段, 安排作为“影子”的教师到优质学校 (影子学校) 开展研修学习。让学员亲身体验名校名师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学员跟随者名师备课、听课、观摩、上课及参与有关教研活动、班级组织管理活动, 通过感悟、吸纳, 重构自身文化素养。在反思总结阶段, 参训学员运用培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在影子学校的实践和体验, 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和实践, 并在反思交流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力求使培训方案更具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可行性, 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以此确保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良性化发展轨道[1]。

(四) 精心遴选培训师资, 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培训师资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河南大学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遴选培训师资, 要求培训者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并在自己所在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 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同时, 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教师人数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50%。

具体讲, 河南大学培训专家团队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省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二是河南大学的知名教授和优秀专业教师。如, 教育基本理论方面有河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学与课程论专家刘志军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桂荣;心理咨询专家王瑶教授。英语学科有我国著名英诗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语文学科有我国著名《史记》研究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家级名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国家级示范性项目———语文学科首席专家王立群教授;我国著名戏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大新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比较研究专家李伟眆教授;河南大学教学名师胡山林教授。历史学科有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闫照祥教授;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体育学科有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崇喜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浩教授。思想品德学科有全国师德标兵、河南大学教学名师孟彩云教授, 等等。这些知名专家通过开办专题讲座, 深入浅出地为学员讲授系统理论知识, 高瞻远瞩地描绘专业前沿发展图景, 妙趣横生地纵论热点问题, 学员在领略了这些大家的神采风貌的同时, 享受了难得的丰盛学术大餐, 增长了见识, 开阔了眼界, 对强化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省内外优秀教研员、中小学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这些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老师, 经验丰富, 业务精湛, 他们开展专题讲座、做课、评课、研讨交流等活动, 课贴课堂和教材, 同行的参训学员感到亲切、实用, 在促进学员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 改进培训方式, 增强培训效果。

与青少年学习相比, 成人学习有其独特性, 如果无视成人学习规律, 将会导致无效或低效培训。因此, 针对参训学员学习特性, 优化培训学习模式, 将有效优化培训质量和效果。一般讲, 成人学习主要呈现如下特征:第一, 成人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式学习。教师参加培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他们希望自身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第二, 成人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许多困惑, 他们期待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寻求破解实际问题的答案, 而非对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三, 成人学习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学习。作为成人的骨干教师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 对问题的认识都有独到的见解, 培训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使他们分享作为学习资源的经验;第四, 成人学习是一种追求实效性为目的的学习。简言之, 培训的内容要突出实效性, 学以致用[2]。

据此, 河南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中, 加大对培训方式的改革创新力度, 改变以往单一满堂灌式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 灵活运用专家讲座、专题研讨、案例赏析、观摩考查、交流反思、说课试讲、拓展训练、同行评议、网络论坛等多种培训形式和教学手段。这种参与式培训模式使参培学员由被动接受型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 通过引领、体验、实践、对话、交流和分享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员在积极欢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技能, 拓宽学术视野, 丰富教学智慧。

(六) 加强人性化管理, 营造温馨学习环境。

过程管理是取得管理成效的关键。在培训实施过程中, 河南大学始终关注培训进展态势, 适时给予指导和调控, 保证培训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我们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培训管理制度, 探索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 着力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培训环境, 让学员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培训和学习。为此, 河南大学在培训的不同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使科学管理覆盖置换研修项目的全过程。

1. 在学员报到期间, 提供包括报到、餐饮、住宿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

新学员报到时, 在校园主干道及承训学院大楼前悬挂欢迎标语、横幅和彩旗;在明伦校区和金明校区大门前设立“国培”学员接待站, 由专人带领学员至报到地点或下榻的宾馆;派车集体接送学员参加开班典礼仪式;赠送《学员手册》, 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安全提示、购物指南、出行路线、校内地图、专家介绍、培训日程、推荐书目、学员通讯录等, 极大地方便了学员;向学员发放校园一卡通, 凭此卡可在学校任何一家餐厅、开水房、澡堂就餐、提水和洗浴。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学员感到, 在河大学习和培训, 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快乐和幸福。

2. 配备专职班主任, 建立班级组织。

学校为每个“国培计划”培训班配备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亲和力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 负责“国培计划”全过程的班级管理工作。河南大学要求学科专家跟进培训团队, 班主任、指导教师及时跟进学员, 了解授课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情况, 听取意见和建议, 督促学员上交学习心得和教学设计案例等。团队在管理中能够发挥很强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3. 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学校为学员赠送一定的学习资料;学校图书馆、各学院资料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免费向学员开放, 所有课程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将专家授课课件和相关培训资料发送公共邮箱, 将专家授课录像刻制光盘赠送学员, 方便学员后期继续学习或用于对其他教师的培训;邀请学员参加学术沙龙或名家讲坛, 使参训学员像在校生一样分享学术盛宴。

4. 举办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

培训期间, 各承办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培训环境。学校及各教学单位的职工活动室长期为学员开放, 内有跑步机、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供学员使用;棋牌室有象棋、围棋和扑克等可供学员娱乐;举办乒乓球等球类比赛、周末联欢晚会及师生歌咏比赛, 帮助学员调节生活节奏, 保持健康体质;组织学员“游龙亭感受宋文化”、“探访母亲河”、“参观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等活动, 让学员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这些活动既充实了学员的生活内容, 又增进了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七) 完善反馈机制, 助推“国培”持续发展。

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是实现高质量培训、促进“国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也是总结经验、查找漏洞、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 建立参训学员业务学习档案, 制定了《综合考评手册》, 其中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个人听课记录、课后心得体会总结、个人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参与研讨、观摩与考察情况、指导教师意见等内容。

其次, 在培训不同阶段, 通过向学员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人访谈、手机咨询、发送邮件、QQ聊天等形式, 让学员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培训环节进行评价, 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 我们告知有关部门限期解决。

再次, 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 上情下达, 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比如, 按时向省教育厅项目办和师范处报送国培简报及有关材料, 并将上级具体要求和反馈意见传达给承训学院, 以便提前布置任务, 调整工作思路。

最后, 做好培训后的追踪回访工作。河南大学要求各“国培”承训学院在培训结束后, 组织人员到学员所在学校、市县教育局进行回访, 征求他们对培训环节、培训效果的反馈意见并逐项落实解决。我们还在后续管理中采取了其他措施:一是建立学员信息库, 实时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平台, 共享学习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学员动态, 加强沟通交流;四是关注学员成长, 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与建议

(一) 搭建专家资源共享平台。

在培训过程中, 由于项目配备的外聘专家都是学科领域中较著名的专家, 他们都有较为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还要外出讲学上课, 因而出现部分专家授课时间上的冲突, 导致培训计划的不得不临时调整。为了缓解外聘培训专家授课时间上的冲突问题, 希望建立备选专家库管理系统, 将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著名专家、学者, 省级重点中学一线高级教师加入该系统进行备选, 一则可以缓解培训顶峰时期的专家紧缺问题, 二则可以资源共享, 节约培训成本。

(二) 延长“国培计划”在一年中的实施时间。

我们建议:“国培计划”实施按学校的“学年”计算作为培训时间的结算单位, 拉长培训的时间跨度, 均衡安排培训任务, 将短期培训项目安排到暑期进行, 为培训机构和送培的中小学幼儿园分解负担, 这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训质量的提高。

同时, 要及早公布项目规划。国培、省培项目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清晰的路线图, 建议在上半年告之地方, 明确具体执行时间, 以利于基层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区的培训计划, 避免与地市项目冲突。

(三) 建立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承办主体资格方面, 为充分调动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参与、支持“国培”的积极性, 建议在“国培计划”项目申报中, 要求各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应当联合教育教学主要实践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共同进行申报。在申报书中应明确双方在培训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双方在培训经费份额中的分配, 可通过双方协议书的形式进行约定。如果在培训主体资格认证上的改革能够实现, 必将能促进“影子教师”实践、创造真实课堂下的培训环境、提高实践性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而提高广大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四) 将“脱产置换”调整为“脱产研修”。

目前实施的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历时3个月, 其中, 集中学习2个月, 影子研修一个月, 且不在假期进行。这种设计对承办高校、派出学员的学校以及影子学校来说, 都带来不小的压力, 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将培训时间调整为一个半月 (45天) 。集中培训一个月, 可以安排在暑期进行;影子教师半个月, 安排在开学以后, 分为两个阶段, 每次一周时间。在调研中, 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师反映, 如果这样安排, 一线参训教师可以自行调整教学工作, 可以不再安排顶岗实习。这样, 各师范院校的工作更单纯, 一方面按照常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学生实习, 另一方面, 接受“脱产研修”的培训任务。

(五) 改革顶岗实习的置换模式。

如果仍保留目前的置换脱产模式, 则应对顶岗实习模式进行优化改革。

一是实行二次置换。把城镇教师支教和项目实施结合起来, 实行“两次置换”。第一次置换时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中小学校置换出来, 把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县城或城郊中小学校实习, 师范生不直接进入被置换出来的教师所在学校。第二次置换时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中小学校, 选派优秀教师到被置换教师所在学校支教。

二是解除“脱产”和“置换”之间的关联, 将研修与顶岗分离, 实行“教师异地培训, 师范生本地顶岗”的方式进行。就是一个地级市的顶岗工作由地市附近的院校承担。如果一个高校面对两个地市就近顶岗实习, 工作量就会大幅减少, 学生的安全、联系等都容易安排。

三是为顶岗生配备“双导师”, 即高校的院系为每个顶岗实习生配备导师, 接纳顶岗生的基层学校也为顶岗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 两个导师定期交流, 共同担负起引导顶岗生顺利发展的责任。

(六) 高校应加强顶岗生的“岗前”培训和过程指导。

高校相关院系应成立专门专家团队, 制定针对性措施, 提前一周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训, 内容涉及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拟教学等。这样, 他们走向实习岗位后才可能尽快适应相应角色。

在实习过程中, 高校相关院系应跟踪指导和服务, 与实习学校及时沟通交流, 建立合作机制, 定期到学校慰问, 帮助解决顶岗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为中小学校、幼儿园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物质资助, 改善顶岗生的食宿条件, 从而为顶岗生安心工作、有效实习营建良好的环境。

(七) 调整“国培计划”项目经费标准, 建立经费预付机制。

依据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只有经费得到合理的提高, 对于培训承办机构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实。因此, 建议调整置换研修项目的经费标准, 使其与其他项目经费基本相当。脱产项目涉及参训教师和顶岗实习学生所需费用较高 (交通、生活补贴等) , 适当增加该项目经费。

建立经费预付机制。受训学员的住宿、培训开班、授课费用等相关开支等都需要提前着手准备, 在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下, 需要借款或自筹, 给具体实施培训工作的承训学院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 建议提前向承担培训的院校划拨一定比例经费。

(八) 前期调研应扎实、细致。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院校和机构往往通过向学员寄发调查问卷开展训前调研或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总体讲, 调查问卷比较空泛, 未能切中培训需求。而且学员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绝大多数没有影响专家的培训内容, 专家讲授依然重视知识和理论, 忽视教师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忽视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等等。我们建议, 前期调研时, 必须根据素质教育要求, 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内容, 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 围绕某个或几个主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

(九) 优化培训效果。

“国培计划”旨在培养一批“种子”教师, 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然而,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受种种因素所限, “国培”并未真正达到“国标”水准, 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几种情况应引起重视。一是重申报, 轻落实。由于“国培计划”实行招标制, 项目单位在申报时, 往往举全校之力, 从文本内容到形式, 全面完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学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队伍等等, 都与申报材料所述相差甚远。出现培训内容支离破碎培训专家重复宣教、培训效果平平等现象。建议上级主管加大督察力度, 深入基层走访、暗访、座谈、实地查看, 而非仅仅翻阅图表、听汇报。二是学员的选派弄虚作假。培训过程中, 我们发现部分参训教师所教学科与参训学科不一致, 听不懂专业内容;有的学员重复参加培训。有的基层学校为应付任务, 甚至私下调换教师, 将后勤、财务等行政管理人员或人员富足的学科派出。建议地市教育局加强监督, 中小学校严格依照规定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对欺上瞒下的学校通报批评, 两年内取消其选派教师外出培训的资格。三是培训内容容量过大。短期培训共计15天, 不少培训承办方主观上追求完美, 培训内容安排过密、容量过大, 尤其是理论知识偏多, 自主参与实践活动较少, 导致学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 学习积极性降低。建议承办方尊重教学规律, 把握成人学习特点, 理论学习与实证研究交替进行, 集中培训与分组指导并行, 集体研修与学员自学相结合, “坐而论道”与时间修炼并进。四是参训学员遇到的工学矛盾, 需要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院校共商合理解决办法, 免除参训教师的后顾之忧, 使其能够专心致志地参加培训学习。

摘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师厅[2014]1号) 要求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 (2014)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 (教师[2014]630号) 精神, 河南大学在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正确领下, 经过承办学院的积极努力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顺利完成了2014年“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的培训任务。

关键词:“国培计划 (2014) ”,培训实施,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15.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10

一、教学理念的变化

新的理念, 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 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 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 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通过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让数学走进生活

例如一年级上册关于“数一数”的教学:索性让学生到操场上自由的数数, 他们开阔的思维让人吃惊:有的数花坛, 有的数教室, 有的数小树、大树……有一群鸟从空中飞过, 同学们这样描述, 有许多鸟我数不清楚, 难道“许多”不是数学吗?有几个孩子在地上数蚂蚁, 也许这就是他们研究生物的开始……, 他们不断的发现可以数的新鲜事物, 真的会让我们应接不暇。

从上面的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2、教师不再仅是“传授者”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 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是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 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的条件下,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让学生稍稍“乱”起来

教学是一对矛盾运动的过程:流畅与停滞、有序与无序、平衡与矛盾、简单与复杂交潜出现, 并且互为作用。有时候, 学生没有经过主动积极的思维, 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流畅有序的平衡的课堂局面, 但这只能说是一种惰性的平衡, 一种低层次的和谐。那么,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讨论, 展示并突出矛盾, 这样, 学习主体的思维由“和谐”到“冲突”, 就会打破这种低级的平衡, 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也是展现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思维看似受到了阻滞, 其实这是量的积蓄, 一旦有所突破, 就会出现一个高层次的流畅认识境界。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在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的教学方式, 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可以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亘古不变的程序, 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1、师生互动生成新知

课堂知识, 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 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把知识点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仅仅是知识的储备, 不具备交际性。新课程启动后, 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呈加大的趋势, 因此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活动。

谈到师生互动产生新知, 我这里有个例子, 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 (二年级下册) 时,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角的大小, 把角分类。可以用尺子、量角器量量、画画, 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 教师看到多数学生用手势表示角的大小。汇报时, 教师结合同学们的手势, 灵机一动, 用手臂和身体一侧作为角的两边, 对汇报的结果加以总结。下课时, 每个同学都在模仿, 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 学生印象深刻, 终身难忘。

2、允许学生说“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 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 学生在“只能这样, 不能那样”的学习情景中, 因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而逐渐丧失灵性。而在新课程中, 课堂教学的本质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 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 教师必须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力, 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说“不”,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与主体性格的形成。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1、新课程倡导新的学生观、学习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不能只注视成绩好的学生, 学生是不完美的人, 作为教师应该宽容, 善待学生的错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现在这句话应该改成“成功是成功之母”,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例如, 曾经在听一位青年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一望二三里, 烟囱四五家……”时, 首先他找了一位学生朗读, 读完后要求其他学生指出他哪里读得不好, 结果其他学生找了十多处不好的地方, 接着老师又说“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读读?”结果没有学生敢朗读。在这里老师应该这样说:“我看哪位同学读得更好。”我想这样一个会比一个读得好。

2、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主动式、合作式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怎样才能合作好, 我认为:1、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2、小组合作的要求要明确, 步骤要清晰。3、小组内要分工, 人人有事做。4、根据问题的大小可以限制合作的时间, 提高操作的速度。

当然, 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只要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探索, 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新型学习方式。

实施计划和过程 篇11

关键词:武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变更控制,基线技术

随着信息化军事技术的不断深入, 武器装备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已经作为有效保证和验证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依据, 而软件研制过程能力的高低往往对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软件过程管理中, 软件配置管理贯穿于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 它是控制有效提升软件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推行其它软件工程方法和活动的基础。装备软件特殊的用户和使用对象, 决定了对配置管理工作的高要求。因此要真正做好军用软件配置管理就需要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切实避免软件配置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软件配置管理技术主要解决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资源管理问题[2], 但是, 由于武器装备软件的特殊性, 需求不断的发生变化, 型号研制和生产任务繁重, 在质量与进度发生冲突时, 往往疏于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开展软件质量管理工作, 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控制;另外, 在软件配置管理上没有科学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一些软件开发项目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手段, 仍处于“自编、自导、自演”的手工作坊时代[3], 使软件更改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对文档、代码和数据不能有效地控制, 在技术上只重视系统和开发工具的选择, 而忽视了对配置管理的控制, 监督及评价等问题, 导致配置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可控性和可追溯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4], 从而达不到配置管理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在研究GJB5000A《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武器装备软件开展各项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保证装备软件的开发过程受控, 同时技术状态也受控, 确保配置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可控性, 从而提高装备软件的可靠性。

1 武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武器装备软件承制方按照GJB5000A《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工程化方法的要求开发和管理软件, 针对软件产品研制生产的特点, 将武器装备软件开发过程中阶段划分为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软件编码、系统集成与调试、确认测试、验收与交付、软件维护。武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1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制定武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计划是开展配置管理的首要工作程序, 是开展软件管理工作的基础。

武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制定是软件配置管理许多关键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它作为项目计划的一部分, 统一进行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确定在型号软件整个开发期间, 各系统及所属子系统配置管理活动中的配置管理机构和角色;比如所CCB、所配置管理组、项目CCB;在配置管理计划中要明确配置管理中负责本项目的人员比如:项目负责人、项目软件负责人、项目配置管理人员。

(2) 明确在整个软件研制过程中需进行的配置管理活动。

1.2 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配置管理组依据《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建立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 设置各个库不同角色的访问权限, 完成配置库建立后, 通知项目组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配置管理员负责配置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和数据备份。

配置库分为三库: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

开发库是指开发库存放软件开发过程经过了内部评审但没有正式评审, 尚未转入受控库的管理文档、程序代码等, 还可以用于管理项目过程记录表单。

受控库存放正式评审和批准的软件工作产品。在《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中规定的软件工作产品受控时机点, 将所形成的软件配置项 (包括文档和程序) 纳入受控库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 在软件项目完成验收后, 受控库相关配置项转入产品库。

产品库存放验收后的最终软件产品。主要对符合入库条件的软件产品纳入产品库进行管理, 以确保对外交付或内部使用的软件产品的状态和版本得到有效控制。

1.3 基线的建立

基线是一组经过正式评审同意后, 作为进一步开发和交付基础的规格说明或工作产品, 每一个基线是其下一阶段开发的出发点和参考点[4], 一般情况下, 基线在配置管理计划中规划, 在制定里程碑处创建, 并与项目中的里程碑保持同步。每个基线都受配置管理的严格控制, 对基线的修改将严格按照变更控制要求进行。

项目配置管理组根据各自工程实际、软件等级等因素沿着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划分基线并明确基线建立时机, 进一步确定基线下的配置项, 并确定基线的不同变更控制权限。武器装备软件项目一般有以下几种基线:

功能基线:软件研制任务书评审及批准后建立;

分配基线: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评审及批准后建立;

产品基线:验收测试完成后建立。

1.4 标识软件配置项

随着武器装备产品开发的进行, 软件配置管理项版本会不断的变化, 需要在配置管理计划中对软件配置管理项的标识做出明确规定。根据配置命名规范对配置项进行标识, 标识将置于配置管理之下的配置项, 配置部件和有关工作产品。标明每个配置项的重要特征, 比如:文档类型, 作者等, 标识负责每个配置项的所有者。配置项标识需注意:

(1) 在制定每个基线时, 要求受控的软件实体标识为软件配置管理项, 并为每个软件配置项赋予唯一的标识符;

(2) 软件配置管理项标识包括基线标识、文档标识、代码标识、数据标识。

1.5 变更控制

在武器装备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 如项目初期用户需求不明确, 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 开发人员的变动, 成本计划的变化, 所以这些因素都会对项目的进度、成本、风险和合同产生影响, 从而需要执行相应的变更。

变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开发过程的所有阶段从需求分析到产品再到维护都有变更, 因此, 变更控制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关键。武器装备软件变更一般分为非基线配置项变更、基线变更。发生变更时, 变更责任人区别变更类型分析变更影响, 提出变更申请, 变更申请经批准后, 实施变更。不同情况的变更审批权限不同。所有基线化数据的变更都应在有效的控制下进行。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6 配置状态记录

配置状态记录是在版本控制与过程管理的基础上, 通过量化的数据和报表, 体现软件开发进度, 为了建立和维护基线的完整性, 其包括“配置项状态”和“基线状态”两部分。

“配置项状态”描述所有基线、非基线配置项的当前以及历史状态。基线、非基线配置项的“状态”包含发布、变更、冻结三种状态;配置项完成入库, 状态为“发布”;配置项变更出库后, 配置项状态为“变更”;在变更后的配置项完成入库, 原来申请变更的状态变为“冻结”。基线、非基线配置项的“状态”包含发布、变更、冻结三种状态;“基线状态”描述项目发布的所有基线, 以及基线包含的配置项。基线包含发布、冻结两种状态。

配置项进入受控库或产品库后, 项目配置管理组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 对其状态以及变更进行状态记录, 形成《配置项状态记录表》, 在配置管理过程中记录和维护受控库中的配置项状态, 确保配置项状态能够进行合理的追溯。

配置管理过程中记录和维护受控库中的基线状态, 形成《基线状态记录表》, 标识构成特定基线的配置项的版本, 描述基线间的差异, 指明基线间的最新版本。

发生变更时, 配置管理员保存重要操作日志记录, 跟踪受控配置项的变更情况, 随时对配置管理活动进行记录。

1.7 配置审核

武器装备软件研制过程中虽然做了配置项标识、配置项记录、变更控制, 但有时候仍会出现混乱, 可通过执行配置审核以维持配置基线的完整性, 以确定所有配置管理活动依照配置管理计划执行, 并确定当前基线配置项的完备性、正确性、一致性、可追溯性。

配置审核分为物理审核、功能审核、配置管理审核。武器装备软件审核过程:

(1) 审核时对符合项, 要求提供符合证据;对不适用项, 要求说明不适合理由;对不符合项, 要求说明不符合原因;审核后项目配置管理组根据审核情况给出审核结论;

(2) 项目软件负责人审阅审核结果, 并和项目配置管理组一起, 协商整改措施;

(3) 项目配置管理组对审核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 解决措施的执行情况, 直至问题关闭。

2 装备软件实现配置管理的关键

2.1 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结构

武器装备软件研制过程中, 有时候大多数软件都是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后期维护都是同一个人, 使软件的开发进度、质量、风险和结果都系于一两个人。一个有效的工程实施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准确, 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5]。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也是将沿着组织结构的架构进行。配置管理活动需要全体项目组成员参与, 有效的组织结构能够使任务分配更加明确, 使配置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清楚知道干什么, 什么时候完成, 需要什么条件, 达到什么有效的效果。

2.2 变更控制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变更管理是指记录与变更有关的信息并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控制对软件的变更, 它有助于追踪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装备软件中做好变更控制, 主要体现:

实时性:配置项的更改及时反应在配置库中, 不出现“事后补手续”的现象;

有效性:受控库中的配置项必须通过相应的评审或批准, 并履行完整的手续才能入受控库;

可追溯性:对每个配置项的配置管理应能如实地反应配置项技术状态的变化。

2.3 基线技术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在武器装备软件开发中有效实施基线管理的优势主要有:可追溯性和可追踪性。

可追溯性是指具有对每个配置项不同状态, 不同版本进行回溯的能力。使利益相关方能随时存取和了解到不同版本的配置项。

可追踪性是指建立项目配置项 (需求、设计、实现、测试等) 之间的横向依赖关系, 对不同基线版本进行比较, 其目的在于确保设计满足需求。

2.4 采用合适的配置管理工具, 提高配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配置管理是软件开发的一个支持手段, 采用软件工具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是提高软件质量, 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提高管理的科学性[6]。工具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了重要的质量控制作用, 大大减少了人为管理的不定因素的影响。配置管理工具并不是越复杂越好, 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软件工程化体系文件的工具。

3 结语

通过探讨武器装备软件研发过程配置管理技术, 详细阐述了开展各项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武器装备软件产品实现了一致性、完整性、可追踪性, 提高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配置管理过程域, 保证软件的开发工作更加有序和高效, 从而使软件产品的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雪龙, 胡宁.军工软件研制体系中的软件配置管理相关概念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9 (2) :34-39.

[2]刘伟, 龙琼.如何加强军用软件的质量管理[J].计算机技术与应用, 2007, 27 (2) :55-58.

[3]郑翠芳.武器装备软件配置管理实施方法浅谈[J].计算机科学, 2013, 40 (11) :395-397.

[4]杨丽红, 李志蜀, 袁晓玲, 肖静.CMMI2级中配置管理过程域的研究和实施[J].计算机应用, 2005 (12) :404-409.

[5]于宏霞, 陈凯, 白英彩.基线技术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 23 (2) :43-45.

上一篇:中小学法律顾问下一篇:疲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