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律顾问

2024-10-21

中小学法律顾问(精选12篇)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1

摘要:“六五”普法启动后, 崭新的多元化普法形式却掩盖不了普法工作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成年人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对于系统的法律知识难以真正接受。因此, 开辟出新的工作思路, 让法制教育伴随公民成长, 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长期策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 学者论文当中呼吁多年的法律课程在安全教育讲座之上更进一步, 在公民保护方面也必然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权利意识,普法,局限,法律课程

一、现阶段普法教育的局限

在过去20年里, 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挥的重大保证作用, 所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推动需要全民普法教育作为支撑。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显而易见的普法薄弱环节使得全民普法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法跟上时代要求。

(一) 公民本身权利意识淡薄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与集权政治, 儒学提出的“义务本位”思想, 被公权力任意操纵, 人们的个体意识和个性被长期压抑, 个人权利被肆意剥夺和扼杀。“君权神授”被披上“合法”的外衣, 从学生接受家庭教育开始, 所做的事情和所接受的事物及观念都是家长认为正确的。潜移默化中, 大部分孩子丧失了认识权利的渴望, 继而丧失了对权利的主张, 开始习惯接受。法律的目的也在于保护法定的权利义务不受破坏, 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 使其得以健康顺利的发展。而如果在接受教育之前, 学生就丧失了认识权利的愿望, 法制教育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 薄弱环节对普法效果制约

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发现普法的受众大多数只是在配合相关单位完成拍摄任务, 或仅仅对实用性较强的普法宣传载体感兴趣, 如:台历、扑克、环保方便袋等。对其中希望能够传递的法律知识却予以忽略。此外, 成年人对知识的批判思维远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 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作用有着自己的认识, 对于这部分人的思想改造推行进度十分缓慢。

(三) 对部分公民群体的忽视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加强法制社会建设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他又强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公民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需要在一个健康、安宁、向上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 放任自流, 必然会导致社会问题。而从目前的状况看, 由于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低下, 加上明辨是非的能力弱, 社会不良风气, 家庭不谐环境, 法制教育体制不完备等原因, 造成了公民违法犯罪案件的比例逐年上升, 也引发了法制教育的危机。

二、学界对中小学法律基础课程的呼吁

鉴于法制教育本身较高的要求和开设法制教育的学校本身达到的程度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众多教育专家、学者、高校法学院教授发表数十篇论文呼吁在中小学开设系统的法律课程。

专家学者们认为, 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上来看, 人们对法律现象、法律本身的观点和态度及守法的意识, 突出表现在是否具有明确的法律动机, 即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正确性, 并且在探索法律现象的同时能够产生自己相对固定的态度和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法律制度的了解达到掌握运用基本方法的程度。法律意识和权利主张的培养是在全民普法教育当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根据教育学当中对教育难易程度的一般规律表述, 应当从幼年便开始灌输并逐渐展开、深化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 在中小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在现实层面有一定的需要。

三、课程开设论证

(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势

我国教育法第九条对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做成绩了明确的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此条文明确阐述了我国公民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任何人和组织不得非法限制或剥夺。

教育活动不仅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目的性, 能够为普法教育的覆盖率提供充分保障, 并且通过专门的教材, 教师人格对不同教育方式的演绎, 评价制度等, 对学生的权利主张和法律思维产生建设性影响, 为将来的成年公民的法治意识提供了充分基础条件, 这是其他任何社会活动都难以做到的。其次, 学校教育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环境。学校作为家庭与社会的过渡区域, 同时也作为正式的社会组织, 内部运行符合社会契约论关于权利让渡与获得的基本理论, 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社会的价值准则, 使得校园内部的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现状。

(二) 中小学法律基础课程的迫切性

从近20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来,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比重从23%上升到34%, 并且有逐渐严重的趋势。为提高人们内在的守法意识, 建立思想基础以满足依法治国的需要, 并且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适当设定而不与应试必须学科冲突的法律教育已不容等待。

(三) 提高法律人才就业率

据《法制日报》报道, 法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从上世纪末开始, 这一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显现。从2002年开始, 就业形势更进一步恶化, 法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国200多个学科专业中, 2013年, 法学专业的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二位, 并在过去的八年间多次问鼎就业率低的“冠军宝座”。

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量的学生学习法学专业, 国家对法学教育给予的大量人力、物力等有形资源和政策、精力等无形资源培养法律人才, 最终必然希望这些法律人才能够在社会当中发挥他们的法学思维和功底, 用国家所期望的“投入-产出-收益”模型带动法治建设, 形成良性循环, 增进社会效益。

四、结语

我国面临的转型期社会不仅是在重组文化, 更是在新旧体制的碰撞当中不断冲击人们固有的观念。解放思想和挣脱枷锁的过程中, 国家主导的新旧体制更替需要一定的时间冲突和博弈, 才能到达平稳过渡期。所以首先大胆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无论是从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还是促进法律人才的就业, 中小学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客观存在的现实意义性。

参考文献

[1]赵胜营.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论坛, 2006.

[2]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2

律师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是律师按合同约定,为企业提供连贯、及时、综合的法律服务。总的来说,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可以做到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促进机制转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二是协助企业决策者降低商业决策的风险,尽量避免纷争或官司;三是即使在商业纷争不可避免时,善以最恰当的方式和最高效的手段解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不能充分利用法律而治,就很容易产生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状态,进而衍变为管理混乱的病态,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后果即导致企业利润的停滞、下滑甚至损失巨大。所以,法律顾问并非企业伤筋动骨时请来的“外科医生”,而是应该成为企业的“保健医师”,补牢应在羊存时。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企业发展过程中隐藏于机会背后的法律风险。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未跟上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一直贯穿始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发起人是否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对企业设立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计划,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企业的义务,以及发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企业能否合法设立、规范经营以及发起人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

二、企业合同行为中的法律风险

合同是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合同是由各合同相对方订立、履行的,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就会有人利用合同,将合同中的漏洞变成危险的陷阱。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一方或多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合同行为中的法律风险。

三、企业并购、融资操作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多个法律部门,操作程序复杂,产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较高。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经常面临融资困难,既难以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获得融资,又难以达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高门槛。企业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往往通过民间借贷、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的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来获得经营所需资金,这就必然形成法律风险。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融资而借高利贷,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便可能将企业推入绝境。还有的企业为了多贷款,制造虚假文件骗取贷款,最后被定为贷款诈骗罪。少部分中小企业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地扩张,2贪多求大,大笔贷款,甚至不怕高息贷款。这些企业即使靠银行贷款能够维持一时,但如果资金链一旦断裂,往往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风险

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障,是中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里面的技术秘密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这些人跳槽时往往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信息甚至客户关系带走。对于广告企业、展览企业、高科技企业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商业秘密的泄漏或丢失,往往会对一个企业造成致命影响。但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对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形成足够的保护机制和实际投入。事实上,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避免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比遭受侵权之后再索赔更为有效。

五、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待遇直至员工离职这一整个流程中,都受到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劳动纠纷,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实践中常见的有:招聘过程中招聘广告任意许诺、滥发求职申请表、面试过程中没有保障劳动者知情权、劳动者提供虚假信息缺少相应证据、劳动合同中英文文本不一致、背景调查不完整或未履行、体检未履行、滥用试用期权利、薪酬管理不规范等。人力资源管理不善,除了可能导致劳动争议及遭受

3劳动部门的行政处罚外,还将导致员工流失、企业失去人才支撑等重大损失。

六、企业公共关系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公共关系是企业运营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公众对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和环保问题的日益关注,员工对性别歧视、工作时间、工作场所、薪酬结构等法律和规定的关注以及媒体的严格审视,对企业的要求更高,企业在经营中的责任更大。企业处理公共关系问题时,除坚持公平、公正的解决原则以外,还应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并使该法律意识贯穿公共关系处理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维护一个和谐、有利的公共关系环境。

七、企业涉及诉讼、仲裁的法律风险

如果企业必须参与一场官司,就应当了解相关司法程序在程序与实体方面的知识,掌握必要的诉讼或仲裁处理技巧,以保证自己不受对手的误导或限于诉讼之累。这样才能更胸有成竹的面对法律事件,防止企业因为不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识和诉讼或仲裁规则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中小企业作为一种重要且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必须了解市场规则,运用市场规则,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否则,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在现实中,相对与大型企业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中小企业从决策、项目承揽、业务设计到计划、财务、人事、合同等,一般都缺少严谨的制度防范法律风险,且中小企业实力又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较低,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掌控,往往带来相当严重的

4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只有尽快提高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将一切经营风险主动控制在事前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使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从事后处理法律纠纷向事前防范转移的有效制度,它通过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企业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方法。

鉴于市场上现有的法律顾问服务一般是针对大中型企业,收费一般较高,并不适合发展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中小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方案,希望能够通过量身订做式法律顾问服务及合理的收费为各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帮助中小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以下您将看到我们作为公司法律顾问的绝对专业和优势:

一、专业律师事务所+专业团队+专业律师+律师助理=一个公司法律顾问的优势组合。

二、成熟、专业、系统的顾问服务方案,涵盖公司各项涉法业务。

三、灵活的工作方式,远程支持、全程跟踪、顾问律师定期值班。

四、人性化的顾问费用。绝对专业但始终务实。第一年三万元,合计每月仅贰仟伍佰元的人性化顾问费用。

以上是对中小企业法律顾问服务的简单介绍,如需详细了解《常年法律顾问服务方案》,可承办律师联系索取相关文件。

联系人:王律师

电话:***

QQ: 876861760

电子邮件:wangsohu130@sohu.com

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篇3

“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围绕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我国正在进行法治建设,法治不仅仅是治国方略,“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治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方式,即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在一个社会中,法治能否取得成功,直接依赖于民众是否普遍接受了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对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技术性的,即法律思维以观念和方法形态为法治开辟道路,指明发展方向;另一是教育性的,通过人们学习了解法律思维方式,由其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从而对法律生活发生影响”。

目前,我国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主体;同时,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后,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少年学生,就这一点而言,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对法治建设的意义更为巨大。

二、 遵循以权利与义务为线索的法律思维规则,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法律思维的核心规则以权利义务为线索,其“实质就是从权利与义务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树立权利意识,积极争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权利意识就是指特定的社会成员对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要求的社会评价”,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在其支配下的行为方式,是推动法治完善的强大力量源泉,也是实现法治的文化根基。教师权利意识是指教师作为独立的权利主体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包括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三个由低到高的要素,是教师权利维护的基础,权利意识的有无、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师权利的实现效果,在教师权利义务走向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传统道德及法律文化中倡导的义务本位的权利义务观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意识仍落后于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表现出对自身应享有的权利认识不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愿或不敢主张权利。例如:中小学教师的许多权利仍然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写在纸上的权利”还没有真正变为“现实的权利”,诸如获取报酬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教育教学权得不到充分维护、民主管理权利无法行使等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纵然与全社会对教师权利认同不足、法律措施不健全等有关,但中小学教师自身权利意识较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因此,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树立权利意识,是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坚决杜绝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违反法定义务现象

教师的法律义务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教师为了完成国家和社会所委托的教育使命,依法应当履行的各种职业行为。教师法律义务的意味着教师必须进行的行为,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我国《教师法》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必须遵纪守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等项义务。

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群体,长期从事着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复杂性劳动,付出了许多高于其他职业的劳动时间和体力精力,真正印证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的悲壮名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存在着个别教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现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玷污了教师形象。这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是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等等。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在享受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定义务。

3.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两者相辅相成。既要重视教师的个人权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又强调教师应尽的义务,实现教育职能,这是符合权利与义务规律的理性价值模式和唯一可行路径。将目前中小学教师所尽义务与已享有的权利作横向比较,两者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失衡,与他们的社会贡献相比,所享有的权利则显得极不相称。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上还比较普遍地固守着义务先定论的观念,影响了教师权利的保障和维护。因此,要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必须反对权利先定论和义务先定论两种错误观念,在现阶段,特别是要反对义务先定的观点。

三、 通过多种途径积淀法律前见,培养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

1.完善开门立法制度,借立法促使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立法过程是培养公民法律思维的重要资源,特别是通过开门立法,对广大民众法律思维的影响更为明显。开门立法可以让公众对即将出台的法律背景、意义、内容及精神要义等有比较全面、贴切和超前的理解,形成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的心理准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民众法律思维的途径。我国《立法法》对开门立法进行了原则规定,在立法实践中也有有益的尝试。例如我国在建国以来有《婚姻法》等12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我国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加之他们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看法。因此,今后在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订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开门立法的形式,广泛地吸纳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借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又可提高法律的质量和适切性。

2.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其在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的主渠道作用

我国从1986年开始在全民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现在正在实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全民普法教育是一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力量的法律文化传播运动,是培养公民法律思维的主渠道之一。在中小学教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是普法宣传教育要真正体现现代法治观念,把重点要放在培养中小学教师自觉理性的法律观念方面,促使其养成公平、正义、诚信等法治基本原则,特别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和自由。二是克服形式单一和流于形式的倾向,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方法,形成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三是今后要将中小学教师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予以确立。

3.积极创设法治实践体验机会,在实践中锻炼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思维

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法律思维,仅仅靠灌输是很难形成的,还有赖于法治实践的体验。一次有效的行为往往胜过千百次雄辩的说教,千百次的观念灌输往往不及一次能促使主体理性化的实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应该通过依法治校活动,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管理学校的权利,使法制学习与法治实践生动地结合起来,促使法律思维的养成。同时,还要加大典型案例、尤其是与教师有关法律案例的宣传与讨论力度,借以强化教师的法律思维的养成。

4.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把《教育法学》纳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

《教育法学》以“教育领域内的人员和教育领域外的相关人员为主要的学习对象”,由此可见,在教师教育专业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学》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提高“准教师”队伍的法律思维水平。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对提高进入教师系统人员的法律素质,促使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置《教育法学》课程,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培养力度。1999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内容。但实践中课程设置比较普遍偏向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而较少关注教育法律法规类型课程。事实上,随着法治的不断推进,新理念不断产生,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开设《教育法学》,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白岱恩.论法律思维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学刊,2005(6):78-79.

[2] 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3-10.

[3] 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法商研究,2003(6):62-70.

[4] 张学亮.权利意识淡薄的法文化视野.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2-35.

[5] 黄明东.对我国教育法学学科定位的几点认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75-79.

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篇4

“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 (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 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合法性的分析, 即围绕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我国正在进行法治建设, 法治不仅仅是治国方略, “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方式, 即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 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在一个社会中, 法治能否取得成功, 直接依赖于民众是否普遍接受了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对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技术性的, 即法律思维以观念和方法形态为法治开辟道路, 指明发展方向;另一是教育性的, 通过人们学习了解法律思维方式, 由其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 从而对法律生活发生影响”。

目前, 我国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 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这一群体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主体;同时, 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后, 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少年学生, 就这一点而言, 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对法治建设的意义更为巨大。

二、遵循以权利与义务为线索的法律思维规则, 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法律思维的核心规则以权利义务为线索, 其“实质就是从权利与义务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 树立权利意识, 积极争取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权利意识就是指特定的社会成员对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 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要求的社会评价”, 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在其支配下的行为方式, 是推动法治完善的强大力量源泉, 也是实现法治的文化根基。教师权利意识是指教师作为独立的权利主体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 包括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三个由低到高的要素, 是教师权利维护的基础, 权利意识的有无、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师权利的实现效果, 在教师权利义务走向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传统道德及法律文化中倡导的义务本位的权利义务观影响, 中小学教师的权利意识仍落后于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 表现出对自身应享有的权利认识不清,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不愿或不敢主张权利。例如:中小学教师的许多权利仍然是尚未兑现的期票, “写在纸上的权利”还没有真正变为“现实的权利”, 诸如获取报酬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教育教学权得不到充分维护、民主管理权利无法行使等现象比较普遍存在, 纵然与全社会对教师权利认同不足、法律措施不健全等有关, 但中小学教师自身权利意识较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因此, 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树立权利意识, 是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坚决杜绝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等违反法定义务现象

教师的法律义务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教师为了完成国家和社会所委托的教育使命, 依法应当履行的各种职业行为。教师法律义务的意味着教师必须进行的行为, 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我国《教师法》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必须遵纪守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等项义务。

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群体, 长期从事着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复杂性劳动, 付出了许多高于其他职业的劳动时间和体力精力, 真正印证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照亮了别人, 燃烧了自己”的悲壮名言。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存在着个别教师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现象,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玷污了教师形象。这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是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的行为, 等等。因此, 作为中小学教师, 在享受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 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定义务。

3. 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 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两者相辅相成。既要重视教师的个人权利,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又强调教师应尽的义务, 实现教育职能, 这是符合权利与义务规律的理性价值模式和唯一可行路径。将目前中小学教师所尽义务与已享有的权利作横向比较, 两者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失衡, 与他们的社会贡献相比, 所享有的权利则显得极不相称。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上还比较普遍地固守着义务先定论的观念, 影响了教师权利的保障和维护。因此, 要促使中小学教师权利与义务走向平衡, 必须反对权利先定论和义务先定论两种错误观念, 在现阶段, 特别是要反对义务先定的观点。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淀法律前见, 培养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

1. 完善开门立法制度, 借立法促使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

立法过程是培养公民法律思维的重要资源, 特别是通过开门立法, 对广大民众法律思维的影响更为明显。开门立法可以让公众对即将出台的法律背景、意义、内容及精神要义等有比较全面、贴切和超前的理解, 形成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的心理准备,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民众法律思维的途径。我国《立法法》对开门立法进行了原则规定, 在立法实践中也有有益的尝试。例如我国在建国以来有《婚姻法》等12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我国属于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 加之他们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 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看法。因此, 今后在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订过程中, 应尽量采取开门立法的形式, 广泛地吸纳中小学教师的意见, 借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养, 又可提高法律的质量和适切性。

2. 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 充分发挥其在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的主渠道作用

我国从1986年开始在全民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现在正在实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全民普法教育是一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力量的法律文化传播运动, 是培养公民法律思维的主渠道之一。在中小学教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 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是普法宣传教育要真正体现现代法治观念, 把重点要放在培养中小学教师自觉理性的法律观念方面, 促使其养成公平、正义、诚信等法治基本原则, 特别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和自由。二是克服形式单一和流于形式的倾向, 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方法, 形成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三是今后要将中小学教师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予以确立。

3. 积极创设法治实践体验机会, 在实践中锻炼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思维

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法律思维, 仅仅靠灌输是很难形成的, 还有赖于法治实践的体验。一次有效的行为往往胜过千百次雄辩的说教, 千百次的观念灌输往往不及一次能促使主体理性化的实践。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 应该通过依法治校活动, 让他们充分行使民主管理学校的权利, 使法制学习与法治实践生动地结合起来, 促使法律思维的养成。同时, 还要加大典型案例、尤其是与教师有关法律案例的宣传与讨论力度, 借以强化教师的法律思维的养成。

4. 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把《教育法学》纳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

《教育法学》以“教育领域内的人员和教育领域外的相关人员为主要的学习对象”, 由此可见, 在教师教育专业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学》是该课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 在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 提高“准教师”队伍的法律思维水平。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 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育法学》课程, 对提高进入教师系统人员的法律素质, 促使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养成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设置《教育法学》课程,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培养力度。1999年,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内容。但实践中课程设置比较普遍偏向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而较少关注教育法律法规类型课程。事实上, 随着法治的不断推进, 新理念不断产生, 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因此,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开设《教育法学》, 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 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白岱恩.论法律思维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学刊, 2005 (6) :78-79.

[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4) :3-10.

[3]陈金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法商研究, 2003 (6) :62-70.

[4]张学亮.权利意识淡薄的法文化视野.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 :32-35.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5

()年顾字第号

聘请单位(简称甲方):

受聘单位(简称乙方):律师事务所

甲方因业务发展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有关规定,聘请乙方的律师担任甲方的常年法律顾问。经甲乙双方平等、充分、友好协商,就聘请法律顾问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律师的委派

乙方委派律师担任甲方的法律顾问(或:组成法律顾问服务小组)并提供约定范围内的法律服务。法律顾问因故不能履行职务时,经甲方同意,乙方可另派其他律师代行职务。

甲方同意上述律师指派其他律师助理协助完成法律事务工作。

第二条法律顾问的具体工作范围

1、解答甲方提出的与甲方业务相关的法律咨询。必要时,乙方可以出具书面的法律意见书。

2、根据甲方要求,协助修改、审查合同以及其他法律文书,并提供相应专业法律意见;

3、根据甲方要求,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提出法律意见,协助企业理顺劳动合同关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4、根据甲方要求,协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中重大决策、商务谈判等法律风险控制;

5、根据甲方要求和委托,在企业进行债务清收以及对有关侵权行为进行权利维护时签发律师函,以非诉讼方式协助企业维护其合法权益(双方视具体情况另行协商有关费用);

6、根据甲方要求和委托,有偿代理企业参加诉讼、仲裁、调解等事宜(包括民事、经济、行政等诉讼、行政复议、仲裁,以及其他索赔、追收债款等)。

第三条乙方的工作方式

1、乙方委派的律师应与甲方保持经常性工作联系,甲方需要乙方律师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时,甲方应提前通知乙方委派律师办理,以便乙方做出工作安排。

2、对甲方临时性或突发性的紧急法律事务,乙方律师在工作安排上应积极作好调整,尽量满足甲方的工作需要。

3、双方可以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工作联系和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对一般法律事务,乙方律师可采取口头解答、签署律师意见等形式予以解决。对重大或疑难的法律事务,乙方可出具书面的法律意见供甲方参考。

第四条法律顾问费和其他工作费用

1、根据湖南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甲方每年向乙方支付法律顾问费人民币万元(大写:万元)。

具体付款期限为:。

2、甲方按以下第种方式向乙方支付法律顾问费以外的其他工作费用:

(1)乙方律师在市市区范围内提供法律服务的各项费用自理,但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相关行政、司法、鉴定、评估、公证等部门收取的费用、乙方到地区之外的差旅费、食宿费和通讯费以及事先征得甲方同意后支出的其他工作费用,由甲方

(2)乙方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其他工作费用采取按次(/件)包干方式进行支付,具体金额另行协商确定。

(3)其他方式:

3、甲方需要委托乙方律师代理参加诉讼、仲裁、调解等事宜时,须与乙方另行办理相关手续,代理费用按湖南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由双方另行协商确定。

第五条甲方权利与义务

1、甲方应当全面、客观和及时地向乙方提供与委托事务有关的各种情况、文件、资料。甲方向乙方提供资料有延误、虚假、误导、隐瞒、重大遗漏及其他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2、甲方需要乙方律师提供本合同第二条所列服务范围的法律服务时,甲方应当向乙方律师提出明确、合理、合法的要求;

3、甲方应当依照本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向乙方支付法律顾问费和其他工作费用;

4、甲方应给予乙方律师开展工作提供合理的必要的提前通知和相应的工作条件;

5、甲方指定负责转达甲方的指示和要求,提供

文件和资料;接收乙方向甲方送达的通知、文件和资料等,甲方更换联系人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常年法律顾问;

6、甲方有权利对委托事项做出独立的判断、决策。甲方基于商业秘密考虑或者未接受乙方律师提供的法律意见、建议、方案自行所做出的决定而导致的损失,由甲方自行承担;

7、如甲方认为乙方委派的律师在服务期间不称职,经双方负责人沟通并充分听取乙方律师的陈述意见后,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更换顾问律师。

第六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律师应当勤勉、尽责地完成约定的法律事务工作,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2、乙方律师应当在取得甲方提供的文件资料后,及时完成委托事项,并应甲方要求通报工作进程;

3、乙方律师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或双方约定的期间内,在涉及甲方的对抗性案件或者交易活动中,未经甲方同意,不得为与甲方具有法律上利益冲突的另一方就本案件或本次交易提供法律意见或代理;

4、乙方律师对其获知的甲方商业秘密负有保密责任,非由法律规定或者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5、乙方律师不干涉甲方的内部事务;

6、乙方委派的律师出差或有其他事务急待办理或待办理事务非该律师能力足够应付时,乙方应根据甲方要求另派律师完成或协助完成该事务。

第七条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1、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或者解除本合同。

2、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守约方有权依法解除本合同。

第八条违约责任

1、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律师因工作失职造成甲方损失的,应依据《律师法》的规定,由乙方负责赔偿。对乙方提出的法律意见甲方不予采纳或予以改变所产生的后果,乙方不承担责任。

2)乙方律师应严守甲方的相关秘密,对因泄密造成甲方损失的,乙方应负责赔偿。

3)乙方无正当理由不提供第二条规定的法律服务或者违反第六条规定的义务,甲方有权视乙方已实际提供服务的工作量要求乙方退还部分或者全部已付的法律顾问费。

2、甲方的违约责任

甲方无正当理由不支付法律顾问费或者工作费用,或者无故终止合同,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支付应付而未付的法律顾问费、未报销的工作费用以及延期支付利息。

第九条 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如果发生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将争议诉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第十条 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由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一条 合同期限

乙方向甲方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合同期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合同期限届满前30日,经双方协商,可以续签合同。服务期满未续签合同,甲方交办的法律顾问工作须延续进行的,视同续签合同

第十二条其他约定

甲方(盖章):律师事务所乙方(盖章):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签订日期:年月日

论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 篇6

关键词:法律风险风险防范中小企业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本身从实质上来说属于风险经济的一种,其发展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点表现在中小企业上尤其明显。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代表日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和损失,也是实际发展结果和人们内容期望之间的一个落差。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在于其企业自身的能力限制、对法律的错误理解以及法律本身的原因所导致的企业自身发展和法律条文之间的矛盾,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损失。

1 企业法律风险类型概述

在对企业所产生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之前,我们需要对其现有的分类进行了解。从法律风险的因素形成方面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法律风险。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管理制度缺陷、执行不力、企业员工不尽职等等;企业的外部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外部因素,包括其他企业的诉讼行为、现有法律条文的修改、新法律条文的出台等。从风险的控制程度上可以将其区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主要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风险而形成的,在防范方面可以利用自我完善以及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是在风险来临时尽可能地降低损失;而不可控风险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企业外部因素,包括一些宏观政策上的变动和调整。这样的风险企业无法对其进行改变,只能是做好相应的预防。此外,按照风险发生的领域不同,还可以将风险区分为竞争风险、管理风险和交易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发生在特定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防范。

2 中小企业在风险防范中的不利因素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体系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其数量比较多,产业链比较杂,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确实发展比较艰难。就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管理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缺乏等局限,而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上看,招工和融资比较困难、税收负担较重、生产成本较高等等不利因素都在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数量上,我国中小企业包含个体工商户大概有4600多万户,但是生产总值仅占我国企业总产值的57%,而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相关统计,2012年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大概是3700多万户,剩下的中小企业如果按照总产值57%计算,每一户中小企业其产值大概为140万。其次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来看,中小企业普遍较高,而在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人均资产方面,都要比大型企业要落后得多,企业内部的从业人员其知识水平也不及大型企业。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能依靠的只有人力资本,但是这些人力资本又过于低端。因此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可抵押资产方面比较缺乏,缺乏资金,在融资方面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廉价的人力资源来适应市场竞争,而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纯利润必然会一直下降。

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以上不利因素,因此在风险防范方面: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其后果较为严重、风险内部外部因素相结合、风险可控性较高、多为内部风险等等。在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法律风险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遵循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上的一般原则规律。

3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自身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是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不同企业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发展特点,所需要防范的法律风险重点也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3.1 做好法律风险防范费用预算,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针对法律风险防范费用预算方面,在美国企业一般都会将年收入的1%作为风险防范费用,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在预算中对风险防范进行预算的很少,即使做了预算,其比例也是很少的一部分,大概也就是0.02%左右,这个预算比例不足以应对到来的法律风险。而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表现得更为严重;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的利润就低,不会有更多的资金花费在风险防范预算上;另一方面应对法律风险的策略也有问题,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和政府人员建立私人关系,而不愿意在法律事务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出现法律风险,能够真正依靠的并不是和政府人员的私人关系,而是法律制度本身。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企业发展的正常开支中添加立法事务开支,从费用上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物质保证。

3.2 建立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企业自身方面需要建立以风险预防预警为主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比较弱,无法应对诉讼所带来的损害,所以在风险防范方面主要把握重点,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同时兼顾风险处理、风险评估和风险识别,同时外部的法律顾问以及内部的法务人员需要全程参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对可能出现的所有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依据发生概率和可控程度进行分类,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其次是企业的外部方面,包括政府、司法行政机关也要针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做好相对应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我国大连市在2011年底,大连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在大连市政府和大连市中小企业局的支持下,投入建设成长型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平安工程项目;重庆市在2012年的6月份开始,全市法律服务队伍帮助民营企业构建起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为民营企业开展“法律体检”,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因涉法涉诉产生的经济损失;江苏无锡在2012年8月份成立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室”,依托检察室、检务联络员构建零距离服务网络;山东聊城市开展了为企业“法律体检”活动,组织优秀律师为全市4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义务“法律体检”,为企业合理使用资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范生产经营风险提供法律帮助。这些都属于企业外部对于风险防范上的支持和帮助。

3.3 依靠内部法务人员来实现风险防范

由于中小企业在内部风险上的可控性,以及自身的法律风险特点和经营状况,依靠内部法务人员来实现风险防范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外部的法律顾问现在一般都是专职律师,他们由于自身工作性质不可能长期在企业常驻,只会参与一些重大的法律事务,而在应对一般的法律事务上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很多律师的要价较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好承受。因此可以成立内部的法务部门,对各大高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培养,这样在招聘成本方面只需要付出较少的代价,同时法律专业高校生这几年在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资源比较丰富。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权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如何依靠自身的发展特点,培养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防范体制,这对于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江凌.企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学刊,2010(07):99-101.

[2]柴君.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经济师,2009(03):96-97.

[3]陈晓鹏.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 成因与出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01):19-22.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7

一、立法禁止型

典型国家为德国。德国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国家公务人员,具有十分崇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也相当可观。与此同时,德国对教师准入有着严格要求,一个大学生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即教师职业准入证。

德国 《联邦公务员法》 明文规定,公务员有责任做好本职工作,将自己的整个人格、能力和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务员身份上。德国 《巴伐利亚州州立公务员法》 也作出如下规定,公务员的工作和忠诚关系同时产生工作以外私人范围内的义务。公务员在工作内和工作外的行为必须使人产生其职业所要求的尊重与信赖。公务员在工作之外的一种行为若特别损害其职位或公务员制度的声望所应享有的尊重与信赖,则属渎职。

德国多数法律禁止有偿补课,认为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是渎职的体现,要承担严重后果。根据法律和学校规定,教师补课将被处分,并记入档案。

韩国和新加坡对公立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也持禁止态度。在韩国,课外补习现象十分普遍,政府从开始完全禁止补习,到推行课外学校计划,有效规制了影子教育,但对公立学校教师有偿补课,始终持禁止态度。韩国公立学校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除公职外,禁止公务员从事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工作。新加坡政府则明令禁止中小学教师业余时间从事有偿家教活动。

二、法定条件型

典型国家为日本。日本公立中小学教师在法律上被归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据 《日本教育基本法》 规定,教师应为全体国民的服务者,履行自己的使命, 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

日本 《地方公务员法》 规定,一旦担当起公务员职务,除非法律或条例有特别规定的场合,公务员要全力以赴专心致志于所担当的职务;限制地方公务员在营利性企业兼职。

日本的教育公务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公务员, 法律并未在立法规定上彻底封死教师兼职的渠道。 《教育公务员特例法》 规定,任命机关认定教育公务员兼任其他有关教育的职务或者从事其他有关教育的事业或事务,并没有妨碍完成本人工作时,教育公务员可以有偿或义务兼任该职及从事该事业或事务。

上述条文的适用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批条件,再加上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繁忙的教学及诸多事务性工作使他们很难有精力到校外兼任他职。所以, 严格的审批制度和超负荷的日常工作量使得日本教育公务员兼职几乎无可能实现。

三、合同约定型

典型国家为美国。美国教师的法律地位为国家公务雇员,其权利义务由雇佣合同确定,合同由各州地方学区委员会或者地方教育管理机构 (而非学校) 出面与教师签订。美国中小学教师雇佣和解聘并不由一般意义上的劳工关系法来调整,也并不像德国、日本那样,适用于国家公务员法律条款,而是根据雇佣合同来选择适用的法律条文。

在教师有偿补课问题上,虽然美国各州法律规定并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在司法判例中均严格规定了中小学教师业余时间不能从事有偿家教。因此无论雇佣合同有没有明确规定禁止有偿补课条款,如果教师在外工作或兼职,都将面临解聘或不续聘的处理。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8

1 造成中小学教师法律素养低的原因

从上述对当今教育现状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小学教师中有一部分的确素质低,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1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对“师道尊严”强化到极端的境地, 例如, “天、地、君、亲、师”并列的说法, 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言论。打板子、罚跪, 诸如此类惩罚在封建社会曾被视为教育成功的法宝, 代代相传。这些教育观念沿袭下来, 表现在现代学校里便是教师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行为、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 如殴打学生、对学生罚抄过量作业、强令学生进行劳动等。

此外,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教师们认为他们对学生权益的侵害都是对学生“爱”的表示, 在“爱”的光环的笼罩下, 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甚至是理所当然;而学生在长期的这种教育体制下也形成了一种对侵权事件的漠然, 他们集体丧失了对教师说不的勇气。

1.2 家长的“授权”

传统观念中, 家长对教师是敬畏的, 也许是寄予了太多希望, 所以家长几乎是用崇拜的心情来对待教师。有这么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尤其是在农村, 家长给孩子报名上学时, 总忘不了郑重的向老师交代:“孩子这就交给您了, 要是不听话, 该打打、该骂骂, 我绝不护犊子。”这时, 如果教师回答: “你放心, 要是他 (她) 真不听话, 肯定少不了挨揍。”家长一准喜气洋洋, 如果老师回答: “孩子不听话也正常, 教育教育就好了, 打骂不顶事。”家长不但不高兴, 还会从此怀疑老师的爱心和教学水平。这其实就是对教师的一种由尊重、期望所转变而来的一种纵容。也正因为家长的这种“授权”, 个别教师才会在教育教学中无所顾忌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1.3 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日, 金钱似乎成了一把万能的钥匙,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有些人为了获得金钱而违法乱纪, 有些人则为了违法乱纪而利用金钱。这些不良现象自然也影响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

1.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下, 教师也难以固守原则。在与教师的访谈中, 对“作为认课老师, 有无提出过教学以外的要求”这个问题, 许多教师表示没有提出过, 但有时暗示过学生或家长。而在与学生的访谈中, 有69%的学生反映教师直接或间接地索要财物, 如复印材料、订阅报刊、节日期间购买老师统一发放的荧光棒、调换座位费等[1]。有的班主任老师还利用职务之便, 以管理班级的名义大肆采取罚款的形式来惩罚学生, 甚至有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让其家长向银行卡里存款。如果说以上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那么学校向学生出售各种学习资料, 收取各种练习费、试卷费似乎已成为公开和正当的了。学校挖空心思以各种名目“创收”, 统一校服、统一书包自然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一定的隐形收入。但教师们这种贪婪的行为已使他们越过了法律的警戒线。

1.3.2 学生家长的攻略

金钱在学生家长那里似乎最先得到认可, 在“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下, 在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下, 家长也开始对教师展开金钱攻势。找教师补课, 请老师吃饭, 给老师红包等现象已相当普遍。家长对自己孩子爱的一部分已转嫁到教师身上, 尽可能的满足教师的需要。在家长眼中, 他们对老师的需求满足的越多, 孩子得到老师的关爱也就会越多。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这种金钱攻势也表现出家长对教育违法行为存在着包容的态度, 而正是这种近似于纵容的态度才导致一些教师法律素养的低下。

1.4 法律教育的缺失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教育法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依法治教是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但现实中, 一方面倡导全面实现依法治教, 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法律教育的严重缺失。

1.4.1 对在岗教师的法律教育存在空白

在中小学校中, “升学率”已成了唯一。学生埋头苦读, 教师们更是呕心沥血。家长们要向教师要成绩, 学校也要向教师要成绩, 教师终日为怎样使学生拿到高分而全力以赴。高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无暇他顾, 在法律知识方面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教师的法律意识不强, 在教学第一线遇到极端条件, “园丁”犯罪也就成为必然。

1.4.2 在高等师范院校, 法律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 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保障教育质量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讲, 高等师范院校就承担着对未来教师培训的重任。但在对未来教师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 师范院校却同其他高校一样, 都强行划一的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来应付“法制教育”, 由于课时少, 内容庞杂繁多, 教授者, 匆忙赶进度, 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 往往疲于应付, 死记硬背, 师生都苦不堪言。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也并没有对与其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深一步的学习。这就为这些未来的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出违背法律的事埋下了隐患。

2 提升教师法律素养的思路

教师法律素养低下不造成的危害极大, 要遏制这些危害的继续蔓延, 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1 从国家的角度, 应该加强教育立法

要想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首先就必须有完备的教育立法。只有让教师们有法可依, 才能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并且也可以对其正当权益加以维护和保障。才能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迄今为止, 我国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指导下, 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可以说我国已经走上了一个“依法治教”的轨道, 使教育有法可依, 这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已走上了一个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 由于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滞后, 也带来了教育上的一些被动局面。因此, 对于一些比较原则、笼统的规定应该及时予以修订, 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明确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条款, 真正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法可依。

2.2 从社会的角度, 应该加速全民普法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 而教师的法律素养较低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产物,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确在一点点侵蚀着教师们的良知, 在一次次的对教师法律底线的撞击中, 教师已经很淡薄的法律观念也被敲开了缺口。所以, 要想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就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就应该在全社会开展普法活动, 使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在社会的参与影响下有所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已经进入了第20多个春秋, 我们应该随着普法教育工作的一次次开展, 一步步深入, 让法制宣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杜绝普法死角, 消灭普法盲点。全社会处处以法律为准绳, 以法律为屏障, 开展普法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2.3 从学校的角度, 应该加快教师学法

造成教师法律素养低的因素之一便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 而要想让法律走进校园, 实现依法治教, 就应该使教师学法、懂法。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 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 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让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 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所以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 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2.3.1 对于即将上岗的准教师, 要进行岗前培训

加强准教师们对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 使其提高教育法律意识, 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

2.3.2 对于在岗教师, 要进行岗位培训

要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让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老师, 使之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觉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并要在每年暑期进行师德培训, 并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师资校本培训必修内容并定期邀请有关法律专家到学校与教师交流法律知识, 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同时, 相关部门还要派人对教师法律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组织教师进行法律知识考试。使之真正成为知法、守法的先锋。

另外, 还要坚持依法从严治教,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职的人员, 坚决予以清退, 清除出教师队伍, 严把教师质量关。

2.4 从未来教师的角度, 应该加强自身职业法律修养

教师的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其受法律教育程度的高低, 所以应该在教师步入工作岗位的前期就使其接受法律教育, 提高法律素养。

(1) 在师范院校, 应该开设《教育法学》、《教师法》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课程, 培养学生懂得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当掌握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 提高他们的教育法律意识, 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

(2) 由于现在的教师并非只来源于师范院校, 所以综合院校的学生或其他我国公民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 也必须学习教育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依法治教的自觉意识, 自觉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特别是在教育日趋走向法制化的今天, 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法规, 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法律法规, 才能知法、懂法, 才能守法、用法, 才能辨别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 才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好老师, 才不至于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的有违法行为。随着法制的进一步健全, 未来教师必备素质中, 法律素质应当首当其冲。而法律素养作为一种素质, 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日,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有优良的法制环境, 还需要有制度化的法律知识积累和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更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实现机制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学法、用法, 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尽管优良的法制环境并不会一蹴而就, 但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 法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只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大力倡导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那么依法治教, 创建法制校园就绝不再只是梦。

参考文献

[1]陈爱武.你所关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2]李亚学.少年教养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9

1 学校体育人身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特点

1 . 1 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对象,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1]由此可以得出,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为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时和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所发生的伤害事故。也有学者将学校体育事故界定为: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以及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事故。[2]

1 . 2 学校与学生法律关系分析

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法律关系:监护关系说;特别权力关系说;契约关系说。一般人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为监护关系或者契约关系。

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公法性质的特殊关系。这种教育关系是学校与未成年人之间在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和教育教学标准,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关系。决定这种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都是由《教育法》明确规定的,而不是通过学校与学生家长双方协商达成的。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事性质的监护关系,学校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对学生承担监护职责,损害赔偿也应由学校承担。从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来看,未成年学生的法定监护人是其父母,学校不可以成为学生监护人的主体。学校也不可能与学生家长以双方签订委托协议的形式承担监护职责,因为学校没有能力如此承诺,即使有这样的能力,如此承诺也违背了法律赋予的中小学校的职责,违背了学校设立的目的和宗旨。

1 . 3 学校体育人身伤害事故的范畴

有些学者认为学校伤害事故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相提并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学校体育人身伤害事故只是学校人身伤害事故的一部分。所以,把学校体育人身伤害事故的范围确定为:以学生为对象,在学校进行有组织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学生所造成的伤害及学校对负有管理职责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的疏忽管理而导致对学生的伤害。[3]

2 学校体育人身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归则原则

一般认为:归责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抑或以公平考虑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侵权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其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也是贯彻于整个侵权行为法中,并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5]。

2 . 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一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作为归责根据的归责原则,是侵权民事责任最基本的归责原则。对于一般侵权行为学校承担民事责任时,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学校受到侵犯时,不能依据监护关系要求学校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学校没有过错,就无须承担责任。[6]

2 . 2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本质上是过错原则,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最终归责原则。指如果受害者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致害人所致,而致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则应依法推定致害人有过错并应负民事责任。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往往存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举证能力悬殊,学生家长无法举证或举证困难的情况,过错推定原则能更好地体现侵权行为法的主要功能——补偿功能。[7]同时,这一原则对学校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管理、保护义务具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2 . 3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不问其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8]简言之,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责任构成要件仅由两个要件构成:损害事实;损害事故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该原则的立法依据是《民法通则》的第106条款的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说是建立在学校对学生承担监护责任认识基础上的,认为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2 . 4 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又称“具体的横平主义”。是指当事人双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的人身损害予以补偿。公平责任是以公平观念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责任的。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实际上是公平原则在民事责任领域中的应用。公平归责原则仅适用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以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

3 学校体育人身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类型

法律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既依赖于人民对法律义务的履行,也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法律责任是强行性法律规范得以实现的逻辑保证,是国家强制力介入法律生活的直接理由。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所引起的责任中,依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3 . 1 刑事责任

重大和特大学生伤害事故往往引发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刑法构成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具有以下特征: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具备犯罪构成要素才承担刑事责任;它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担的一种法律责任;它是最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轻则管制、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与政治权利,重则剥夺犯罪人的生命;它是一种惩罚性法律责任。惩罚是刑事责任的首要功能,因而适用刑罚时更关注对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分析与考察。只有情节特别严重的学生伤害事故才可能追究刑事责任,至于何为情节严重,应根据刑法规定来具体认定。刑法实行罪行法定,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不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既可以是学校负责人、政府机关负责人,也可能是学校以外的其他个人,应视学生伤害事故具体情形而定。

3 . 2 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的事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它是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其他行政机关及第三人承担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9]

3. 2. 1 学校的行政责任

学校是否承担行政责任,只要看其触犯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违反的是什么性质的义务。学校与学生存在教育管理关系,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大多数源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3.2.2 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责任

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负有安全管理和督促学校建立规章制度以及对安全事故重点预防的职责,违反职责要求须承担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一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也有行政机关是否应承担行政责任,主要看其是否违反了自己的行政职责。

3.2.3 第三人的行政责任

部分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及国家机关以外的第三人造成严重的学生伤害事故,但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侵权人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如罚款、拘留等。

3 . 3 民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主要是民事责任。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三者结合而成,权利、义务为法律关系之内容,责任则是权利、义务实行的法律保障。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唯有与民事责任相结合,民事权利才受到责任关系的保护。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中,学校违反自己对学生所负有的管理和保护等民事行为引发民事责任,是学校、学生权利义务内容的具体表现。近代民法之民事责任,已被认为是一种特殊之责,它非基于当事人自愿约定而产生,必须以有效的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以其行为的不履行为停止条件。

总之,在学生伤害归责原则理论指导下,学生体育伤害中学校责任以内的具体量化很有必要。选择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含设施不当、保护不力、第三人过错等方面造成的伤害责任等都是法定的。

4 风险的防范

4 . 1 学校体育伤害的预防

4. 1. 1 思想观念上重视

体育运动因其自身特点,在运动中因各种原因受伤在所难免,所以首先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学校要制定规范的安全制度并严格实施,定期在学校里做安全教育讲座,让师生时刻保持对安全的警觉;班主任要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做好学生的安全意识工作,让学生最大程度的保护自我。

4.1.2 配置质量合格、安全保险的体育设施和器材

学校有很多体育器材年久失修,生锈腐烂,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学生在使用这些器材时很容易发生事故,非常危险。学校领导应该对其高度重视,定期对体育器材检修保养,具有安全隐患的器材要更换或者维修。

4 . 2 加强体育立法

学校里体育事故是无法避免的,在事故出现之后,要有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这就要建立完整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来处理事故,让损害程度降到最低。我国还没有出台一套完整全面的体育法,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解决,让事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 . 3 建立健全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学生伤害事故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事实上也无法完全避免。中国很多学生伤害事故之所以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不是责任不清,也不是学校不愿意承担责任,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无力承担责任。法律规定只能在办学经费节余的范围内承担责任。所以,建立学生伤害事故保险制度,实现赔偿责任的社会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浅析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 篇10

一、中小股东弱势地位产生的原因

(一) 与大股东之间经济实力不对等

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在经济实力方面的不对等已为常识, 某一特定中小股东的经济实力往往逊于其对应的大股东的经济实力。大股东往往一言九鼎, 而中小股东则是位卑言轻。加之中小股东集体维权行动存在着高额的成本, 如组织费用的高昂、维权意识的差异性、热心维权人士的稀缺、大多数股东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 中小股东互相猜疑与分裂, 大股东利用种种优势瓦解中小股东的阵营, 诸多因素决定了中小股东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大股东。

(二) 与大股东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大股东自身或其代理人一般都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 因而对于有关公司经营方面和财务方面的重大事项都比小股东来得快而准确, 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 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 上市公司应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提交临时报告, 并予以公告, 说明事件的实质。但有些上市公司的股价明明发生了较大的波动, 市场流传着各种消息, 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却会发布澄清报告, 说明市场上的这种消息纯属谣传, 然而待机构、券商吸足了筹码, 该公司又会发布公告称确有此事, 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损害公司少数股东的利益也为当今证券市场所常见。

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设计

为使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落到实处, 我国新《公司法》应完善累积投票制度、表决权回避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

累积投票制度指股东所持有的每一股份都拥有与股东大会拟选举的董事或监事数量相等的投票权, 股东既可把全部投票权集中选举一人, 又可以分散选举数人, 按得票多寡决定当选董事或监事。累积投票制与直接投票相对。后者指股东持有的每一股份最多只有一个表决权, 而且股东将其全部表决权集中投向一个候选人时其拥有的投票权总数不超过其股份总数。从累积投票制的特点来看, 在其持股数额一定的情况下, 无论大股东、小股东都有机会实施其认为是最佳的投票策略以达到目的。可见累积投票制起到一种平衡股东利益的杠杆作用。

表决权回避制度是指当股东大会进行表决的议题与某一或某些股东 (特别是大股东) 存在利害关系时, 则这些股东或其代理人不能以其所持有的表决权参与对该议案的表决。该制度首创于德国1897年商法, 并为大陆法系国家相继采用。英美也开始出现这一制度的萌芽。上市公司实行关联交易表决权回避制度。我国新《公司法》第125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 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 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 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董事人数不足3人的, 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现代公司经历了一个从股东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变迁过程, 面对董事会日益膨胀的权力, 有必要对其加以更多的制约。一方面是加强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外部制约, 另一方面完善对董事会的内在化的制约机制, 独立董事也就顺应而生。独立董事制度始创于美国, 后为诸多国家立法所借鉴。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提高公司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效益性、安全性, 加强公司的竞争力, 维护小股东和其他公司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我国新《公司法》关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立法规定的不足及完善

(一) 累积投票制度

新《公司法》第106条第1款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 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 实行累积投票制。”该款确立了新《公司法》对于累积投票制度的许可主义的立法态度, 即是否实行累积投票制由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予以明确, 公司法并不强制规定。但是, 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1条规定:“在董事的选举过程中, 应充分反映中小股东的意见。股东大会在董事选举中应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度。控股股东控股比例在30%以上的上市公司, 应当采用累积投票制。”该条在上市公司是否实行累积投票制问题上, 基本采取了强制主义的立场, 依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之原则,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1条在适用上还具有某种优先性。因此, 新《公司法》的上述规定亟需修正。笔者认为应对累计投票制度作出如下修正:1.采取强制性累积投票制。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 采取强制主义的立法政策。2.规定行使累积投票权的前置程序。我国公司立法应要求意欲行使累积投票权的股东在投票前向公司通知其累积投票的意向。3.在设计我国适用的累积投票权制度时, 考虑到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的状况, 应增加一款作为本条第4款, 即“前款所称应选出的监事人数, 仅限于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人数”, 并应规定股东大会不得无故更换由累积投票产生的董事、监事。

(二) 表决权回避制度

只要某一股东或某些股东与股东大会的决议事项存在利益冲突, 不问其身份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不问其是赞成还是反对该决议, 一律剥夺其表决权。违反该制度的议案均属无效。该制度有客观性和预防性的特点, 其客观性在于不分大小股东, 不在主体或主观上做区分。其预防性在于它预先防治股东因为私利而滥用表决权, 与事后的诉讼救济相互呼应。它的优点是通过表决权回避制度, 预防股东或其代理人滥用表决权, 维持公司决议的公正性, 并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新《公司法》第125条将表决权回避制度引进来, 但适用范围上作了限定。第一, 公司类型上适用于上市公司。第二, 主体上适用于董事。第三, 将表决权回避制度局限于关联交易。由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这些规定无疑是针对我国现在亟需解决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用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讲, 该条的立法进步毋庸置疑。另一方面,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 如处置公司资产、处置少数股东的资产或权益, 既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方式, 也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方式。因此, 笔者认为仿效其他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 扩大表决权回避制度的范围, 才能更好地保证中小股东的权益不受损害。

(三) 独立董事制度

1.独立董事设立的资格及选任程序。

大体而言, 独立董事既应当具备普通董事的任职资格, 也应当同时具备其他特殊资格。所谓特殊资格, 既包括利害关系上的独立性和超脱性, 也包括过硬的业务能力。提名程序是选任制度的关键, 独立董事由谁提名的程序决定着选出的代表的结果是否公平、公正。在美国, 有一些市场中介组织专门负责为公司遴选独立董事的候选人;英国则设立“促进非执行董事举用委员会”, 从事独立董事的推荐工作。我国可以规定由那些不在董事会中担任董事职务的股东推荐独立董事的候选人, 报股东大会选举通过, 然后再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新任独立董事。

2.完善独立董事的职权

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其他董事一样, 理应享有基本权利。此外基于独立董事的特殊地位, 应赋予其下列特别职权:包括重大关联交易认可权、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提议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请权、召开董事会提议权、独立聘请审计与咨询等中介机构协助决策权, 这五项特别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如果未被公司采纳, 或不能正常行使, 公司还有义务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众予以披露。公司董事会应下设审计、薪酬、提名等专门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应由独立董事组成, 并由独立董事担任召集人。通过专门委员会, 独立董事可以更全面地介入公司的一些重要事务, 并被授权在一些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公司运作中, 有关公司重大投资、交易和分配行为、财产处置、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利润分配预案、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等重大决策, 独立董事应具有一票否决权, 被多数独立董事否决的议案如果再议时, 要由全体董事的2/3以上同意才能通过, 并且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列明独立董事的意见。为了保证委员会有效发挥作用,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 经常举行会议, 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我国新《公司法》第123条规定, 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四、结语

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水平是检验一部公司法是否成熟公正的试金石。新《公司法》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 新《公司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总结该法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 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公司法的成熟经验, 继续完善《公司法》, 以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俊海.现代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周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探索[J].当代法学, 2001 (10) :43

[4]王淑梅.完善我国累积投票权制度立法的构想[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36.

中小学法律顾问 篇11

关键词:关联企业;小股东;法律保护

近些年,我国关联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在生产过程中大股东滥用职权,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小股东造成金钱利益上的伤害。“猴王事件”是最具代表性的实例,这样的局势下,关联公司间交易的开展失去了实际性的意义,它成为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金钱索取的工具。因此对从属公司的小股东建立法律保护是义不容辞的,这样才能使从属公司在稳定发展的状态下,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严峻的市场中立足。

一、从属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主要体现

在我国的联合企业中,从属公司对立着控制公司,控制公司直接作用于从属公司,对其产品的生产,管理以及运营等方面进行管理。小股东是相对与于从属公司的大股东而言的,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管理和管辖。我国的一些关联企业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市场中开展相应的关联交易,这种局势下,许多从属公司的经济利益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向,一些资金向外流出,纳入到控制公司的锦囊中。另外很多从属公司为控制公司提供高价优质的生产原料,它们的经费却得不到联合企业的报销;部分从属公司承担着联合企业对外担保的责任,面对它们承担的经济压力以及社会压力,控制公司却袖手旁观。小股东由于规模小时刻受大股东的欺凌,它们在营销业绩使受大股东的操控和摆布。因此有关人士曾坦言,市场上部门联合企业从属公司中的小股东长期处于被利用的地位。

二、关联企业形成中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维护

(一)对转投资进行法律规范。对于联合企业中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两者之间的转投资应该加以制约,对于转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流弊,它包括虚增资本以及董事利用转投资的手段对本公司股东会进行控制等,法律应该加以严格的管理和防范。尤其是在相互投资的公司之间,对于双方各自拥有的股份比值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当某一公司在另一公司持有的股份在5%

~10%之间时候,法律要求其向社会公开;如果一公司对另一公司占有的股份额大于50%,那么对该公司的生产和运营等就可以依照法律行驶管理权,此时法律规定他公司为子公司,在两个公司产生母子关联的条件下,子公司不得干涉母公司的股份行使权。

(二)对股权收购的法律规定。在公司进行收购的交易中,因为大股东持有的股份额远远大于小股东零散的股份额,,公司收购的过程中所标注的收购条件有时候十分的苛刻,造成小股东处于不乐观的境地。为了挽救这种局势,我国的法律颁布条例,强制规定进行公司收购的人员将收购的要点向社会公布,将不符合社会发展现象的收购要求强行的撤出,这样公司收购的价格就变得公平了,对我国小股东没有产生任何的歧视观念,也没有威胁到小股东的生存。另外法律应该规定,由于小股东在公司交易的进程中对股份的转移造不成影响,它们也不直接作用于股金的分配,所以小股东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将其自身拥有的股份撤出。可以说,建立对股权收购的相关法律使我国小股东出售自己股份有了保障和依托。

(三)股东以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义务。我国的司法对关联企业中的控制公司即股东应该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我国的联合企业包括两种模式,即合同型关联企业与事实型关联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管理者对应股东课应该不同,法律应该规定事实型关联企业控制公司的股东课的意义在于忠诚务实;而合同型联合企业股东课的主旨应该重视忠义,以及在关联过程中对注意事项的洞察能力。当然在诚信忠义的义务上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纸上谈兵,法律应该颁布系统的,可执行的措施,这样就使忠义诚信的义务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法律发行的制度包括表决权的限制制度以及关联企业的报告体制等与联合企业相关的内容。

(四)我国法律对联合企业的表决权上有一定的限制。我国司法规定:股东出席股东大会,他们所持有每一股就有一表决权,但是例外的是,如果该公司持有本公司,那么它就不具有表决的权力。有人认为联合企业处于一种自由运作的状态,控制公司和从属公司对其的运作模式进行自由的管制,这并没有打破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行程序,所以法律不应该限制互相拥有股份的公司行使表决权。但是法律可以对其进行客观的限制,例如从属公司的股份表决权不应该超越控制公司的表决权,相互拥有股份的两个公司不能由于某种特殊情况的产生而未经董事会批准擅自使用表决权,另外法律应该规定参加选举的人员不能进入董事会实行表决权等等。

(五)增强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行使权利以及能力。联合企业表决权的代理制度的构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小股东行使权利的能力,另外通过相关法律的制约会使联合企业的表决权信托体制得以完善,这样就是从属公司中小股东有机会在股东大会中立足,发表对自身有益的言论。目前我国关联企业存有这样的风气,部分小股东对所处的联合公司的生产以及运营持有漠不关心的姿态,所以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建立代理体制使小股东行使表决权,该联合企业股东大会的设立与开展才会有意义和价值。

三、关联企业从属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法律维护

(一)派生诉讼。我国司法第二十条,第一百五十二条以及第一百五十三条明确规范我国有限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诉讼,进而使派生诉讼体制得以构建。在关联企业因为某种外在因素的干扰而遭遇较为严重的侵害时候,该企业的从属工作小股东作为权益的代表可以依法提出诉讼,旨在为所在公司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派生诉讼体制的构建对健全我国股东合法权益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辅助我国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体制的建立。我国法律此时应该规范派生诉讼体制,采取一些措施处理诉讼程序上穿插的小问题,例如是不是关联企业的所有小股东必须参与诉讼;小股东如果参与诉讼环节,其法律地位居于哪个层次上等。为了使派生诉讼进行得有条不紊,我国法律积极参与进来,对其细微的环节作出明确的指示以及引导。

(二)损害赔偿权。我国的关联企业若是订立控制合同,那么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权利在大多情况下都被压制,如果管理企业没有订立控制合同,那么从属公司中小股东可以行使自己的赔偿权利在其自身受到经济损害时候。因此法律通过建立损害赔偿权利,使小股东在受到伤害时候能够自保,通过诉讼请求为本公司挽回经济上的赔偿或者救济。损害赔偿权体制的构建与派生诉讼体制的建立是两码事,损害赔偿的提出没有受到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它的运行流程是简洁的,不需要向关联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提出请求,省去了这些繁琐冗长的步骤,节约了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耗损,提高小股东的办事效率,改善小股东所在公司发展不稳定的局势,通过经济救济或者赔偿的途径将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发展领到正轨上。

结束语:关联企业的构建以及扩建发展都需要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参与和推动,小股东作为我国关联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它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以及价值。为了使小股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国就应该积极实施法律保护体制,对小股东进行维护,具体的保护环节应该涵盖事前防范,过程中的规划以及结束后的补贴救济等内容。当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得以构建立,小股东的营销就得到了保障,进而促进了我国关联企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中立.加强公司关联交易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J].科技与法律,2010(02).

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财务顾问 篇12

一、概述

财务顾问是指专业财务人员根据企业需要, 以企业财务的角度为其发展战略、财务管理、债务重组、资本运作、投融资等活动提供方案设计、分析与咨询的服务。财务顾问的类型有很多, 例如发展战略顾问、资产管理与债务管理顾问、资本运作顾问、融资顾问、投资顾问。目前国家对财务顾问的业务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财务咨询公司提供的财务顾问咨询服务包含了专业管理报告的出具、信用控制体系的构建、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风险分析等。

财务顾问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财务顾问并不给中小企业增加资产和负债, 其主要职责是对中小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延伸;二是财务顾问的目标是增加企业收益, 增加企业收益的途径有两项, 一项是通过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者负债, 另一项是通过财务顾问增加企业收入, 但两项途径有着本质区别, 前者是显性的, 后者是隐性和渗透性的;三是财务顾问业务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完全满足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属性。

二、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财务问题

(一) 财务审计信息化落后, 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首先, 财务审计是财务监管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信息化严重落后, 与新三板挂牌企业差距较大。现在很多大企业均已经实现审计+大数据模型分析, 以互联网环境下高风险为导向, 强化财务领域的的审计监督。但中小企业由于发展需要, 持续以业务为主要发力点, 忽略了财务领域的审计信息化动态监控建设, 甚至有些中小企业太过于依赖于OA平台进行财务监控和财务信息传输。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例如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账务梳理与票据核销等均没有监管意识, 缺乏制度化与流程化。一是由于中小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重“业务”、轻“财务”, 重“开源”、轻“截流”, 以“赚”增加利润, 而缺少“省”的思维;二是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过于“亲缘化”和“家族化”, 即使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也难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作用。例如出纳时常会同时掌管现金和现金日记账, 且由管理者的近亲担任, 而财务部成为了“管理者”的“小金库”。

(二) 融资难, 制度不健全

1. 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融资难也成为其发展中的瓶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多元、独立的融资体系, 但银行的信贷机制与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却并不一致。鉴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低、经营规模小等因素, 且其信贷频率高、融资周期短, 导致银行倾向于抵抗对中小企业融资。因此, 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窄的难题。目前中小企业通常会采用借财务咨询公司的财务人才进行财务优化, 然后进行新三板挂牌, 以解决融资问题。据统计2016年有超过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通过财务优化获得新三板挂牌资质。

2. 中小企业制度尚待建立健全, 其中针对财务人员的考核、监管、培训制度均不全面,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仅局限于资金周转率、报销率、回款率;监管方式过于单向, 没有充分发挥财务顾问在中小企业中的监管、财务培训作用。

三、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财务顾问

做好一个中小企业的财务顾问当然需要企业对财务顾问职能的重视, 但是更需要财务顾问具备相当的财税业务水平, 有对新政策准确解读的能力。同时财务顾问风险应对能力的培养与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财务顾问提供保障。

(一) 了解企业的基本信息, 做好准备工作

当财务顾问与企业签订顾问合同时, 首先应当对企业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 了解企业的基本状况, 例如企业的治理制度、组织架构、股权结构、税务基本信息、主营业务、盈利水平、现金流水平等, 此外还需要清楚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问题,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辅导方案, 更好的提供顾问服务。

(二) 财务顾问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

1. 应当具备相当的财税业务水平, 同时应具备对新政策准确解读的能力。

当新政策出台时, 要及时提醒企业并指导企业如何做好过渡, 如2016年的营改增全面实施, 尤其是直接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企业, 像建筑施工行业税基的变化, 抵扣方式的改变, 新老项目的划分, 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收负担。所以如果提前做好准备, 并能准确解读新政策就事关重要了。

2. 建议财务顾问对企业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熟知程度, 例如合同法、税法、公司法、经济法及担保法等。

例如我们都知道, 混合经营业务不能区分时, 适用从高税率, 以一般纳税人为例, 当以贸易为主的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同时提供技术服务的, 如果将商品销售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分开签订, 或在合同中明确分别约定两项经济业务, 那么商品销售收入所适用的税率是17%, 而提供服务的仅为6%, 这样合理的筹划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 加强风险应对能力与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顾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能力外, 还应从宏观上为企业提供帮助。首先, 中小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较大型企业更大, 其风险识别、防范与应对能力较弱, 需要借助财务顾问对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识别、防范与处理。因此, 财务顾问需要具备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企业财务计划方案的能力, 且企业的一切重要决策均需财务顾问考虑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以平衡收益与现金流量。其次, 财务顾问需要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水平, 帮助企业构架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组织结构和财务管控制度, 推动企业财务规范化发展。并为企业提供最合适的融资方案, 为企业未来整体发展的经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四、结语

财务咨询服务是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有益工具, 是强化企业财务职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 其竞争优势强弱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长足与否。而财务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优势, 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财务顾问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为企业制度管控、决策依据作出巨大贡献。因而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财务顾问非常重要。本文基于这一问题, 着重梳理了财务顾问的概念、特点及中小企业的现状, 并从理论与实务, 微观与宏观等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 期望后续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探讨。

摘要:财务顾问作为财务咨询公司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 旨在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经营决策建议、复杂业务处理以及其他的财务管理指导方案。随着财务会计准则日益与国际财务制度接轨, 财务顾问服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它可以充分利用财务咨询企业的人才优势强化企业财务职能, 支持财务管理决策。但目前理论界鲜有关注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财务顾问, 做好财务顾问需要什么样的决策判断力和影响力。鉴于此, 本文将就财务咨询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财务顾问业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顾问,财务咨询公司,中小企业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明, 韩刚.谈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中、小企业财务顾问[J].武汉金融, 1999 (01) .

[2]刘玉岭.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上一篇:定向增发新股下一篇:实施计划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