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

2024-05-26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用12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1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西方经典爱情故事, 朱丽叶的形象体现了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 是西方女性对爱情热情、开放的象征。

关键词:男权社会,悲剧,女性意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流传久远的莎士比亚经典爱情作品。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的幸福而双双殉情的结局让人悲痛, 朱丽叶的形象体现了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她的一系列举动使得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以往的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时, 属于男女“捆绑”的形式, 对女性形象是附着于男性之后, 从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姓名排在女主人公之前的标题可以看出, 这完全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特点。而本篇想从女性形象的角度去评价这部爱情悲剧, 根据女性在作品中的表现, 我认为它、尽管是爱情悲剧, 但却是让爱永驻的女性赞歌。

虽然爱情是男女双方的事情, 但是这部作品中“罗米欧之急”[1]的性格缺陷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加速发展,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才使女性形象如此完美, 如此有魅力, 如此有张力, 才使这种爱情悲剧流传久远。

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女性代表人物。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属于“暴风骤雨式”, 正如劳伦斯神甫所言:“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 正象火和火药的亲吻, 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这种爱情来得快, 去得也快, 但是这种短暂的爱情换来了后世人的羡慕和尊重, 尤其是朱丽叶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 是西方女性对爱情热情、开放的象征, 也是这部戏剧中最有个性的人物。

她勇敢、坚强、聪慧, 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 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 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 比如: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 向罗米欧的一番表白, 大胆而又热烈:“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 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给你, 把你当作我的主人, 跟随你到天涯海角。”可以看到, 为了爱情, 为了罗密欧, 出身名门世族的朱丽叶宁愿抛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在得知罗密欧杀了表哥之后, 朱丽叶说:“我的眼泪是要留着为罗密欧的放逐而哀哭的。”此时她的心里只有她的爱人, 爱情占据了她的整个心灵。尽管两家的世仇很深, 但她为了爱情, 我行我素, 她不仅和罗密欧秘密结婚, 甚至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偷偷地度过了新婚之夜。在最困难的时候她给爱人捎去了戒指, 使几乎绝望的罗密欧心中点起了欢乐的明灯。在父亲逼她嫁给“出身高贵的绅士, 又有家私, 又年轻, 又受过高尚的教养”的帕里斯时, 她断然拒绝, 为了保住自己的幸福, 绝望的朱丽叶为了能和罗密欧长相厮守, 果断喝下劳伦斯给的假死药, 并且躺到自己家的墓穴, 与死者为伍, 这是何等的勇气!谁又能有如此的胆量!当焦躁的罗密欧看到朱丽叶已死, 自己拿起准备好的毒药追随朱丽叶而去, 醒来的朱丽叶得知罗密欧真的已经死去, 她毅然将匕首刺向自己的心脏。朱丽叶举剑自刎而死, 场面很血腥、悲壮, 因为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其悲剧“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 英勇的抗争;它的结局是毁灭, 往往是双方的毁灭, 以尸体加尸体落幕”。[2]因此“黑格尔在分析朱丽叶形象时指出:只存在‘最艰难的考验’的时刻, 她才‘好象一朵玫瑰突然放蕊, 每一条皱纹都显出来, 又好象潜伏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断地迸射出来’, 让我们看到‘这个心灵的全部坚强力量’。人, 只有在灾难、不幸袭击的瞬间, 那性格美和心灵美, 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现。”[3]

虽是在西方国家, 朱丽叶的恋爱行为在当时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说她的行为必定是作茧自缚, 那谁又知破茧而出的震撼!她不愿意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 所以义无反顾选择死亡。这位女性形象, 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美。这部作品更是彰显了女性的人格魅力。

注释

1[1][2]刘洪源.青春生命的绝唱――《罗米欧与朱丽叶》悲剧意蕴探析[N]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1.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2

《查理.芳斯华.古诺》罗密欧与茱莉叶(五幕歌剧) 作曲:查理.芳斯华.古诺 剧本:朱雷.巴毕尔、米歇尔.卡雷 改编自莎士比亚原着戏剧 首演:1867.04.27,巴黎抒情剧院

主要角色

朱丽叶(卡普雷特伯爵之女) 女高音 罗密欧(蒙太鸠伯爵之子) 男高音 莫库修(罗密欧的友人) 男中音 卡普雷特伯 男低音 提拔特(卡普雷特伯爵夫人的`侄子) 男高音 劳伦斯神父 男低音

剧情简介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 篇3

近年来,伍石游历世界,讲学演出,访名家,观古迹。与此同时,作曲家拿起笔,除了谱出铿锵的五线谱外,还用音乐家细腻的心灵,以文字作为载体,记录自己的行路历程。

本刊将陆续刊载部分“历程”。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奔向“世界之都”罗马惊叹其无与伦比的历史、涌向“新雅典”佛罗伦萨赞叹其杰出的艺术、走向“黑社会”故乡西西里观望尚活跃的火山口时,不少人却忽视了意大利北部重镇维罗那(Verona)——这座不提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不能叙述的古城。

夏天,我到意大利休假七天,落脚于北部的加大湖(Garda Lake)著名风景区,离维罗那不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非常喜爱这里,透明的湖水,雄伟的山峰,神秘的峡湾给诗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

加大湖是意大利唯一的大淡水湖,每年夏天这里游人如织。湖的周边有很多古迹和名城,如西尔欧内(Sirmione)古城堡,大作曲家威尔第(Verdi)度过少年时代的里瓦城(Riva),等等。从历史上看,意大利北方不少地方仍说德语,并以此为荣和高贵。

在罗马之前,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是雅典,后来由于罗马帝国的兴盛,罗马与雅典并称西方文明的两个顶峰,罗马城垣内聚集了整个古代世界的艺术和文化。两千年风雨,意大利这块古老的土地经历了多少战火的洗礼。谈论意大利,似不易用整个国家来描绘,而分散在各个城市的“地方志”足以让人们全面了解这个民族的风貌。

维罗那的昨天与今天

原始的维罗那早已消失在时间的迷雾之中,至今人们仍不知为什么这座城市叫维罗那。古罗马人什么时间占领该地已无从查起,但公元1世纪时维罗那已成为罗马人重要的军事、商业、文化基地。

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代为维罗那带来了艺术的繁荣,众多的画家、建筑设计家创作并留下了无数珍品。但随着17世纪末拿破仑的到来和威尼斯失守,意大利一带战火四起,维罗那的“艺术历史”中断。1882年该城市曾遭受阿地哥河(River Adige)的洪水袭卷。1915—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维罗那正处战争前沿,受到严重破坏,但这都没有使维罗那失去其文化重镇的地位。现在在维市中心,人们还能看到古罗马斗技场(Arena)残迹。

巨大而保存完好的老城堡建于1354—1355年,这是一座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堡。沿城中主干道走出,便到了著名的滂斯卡里机罗桥(Ponte Scaligero),桥下流淌的是千年阿地哥河,站在桥头眺望维罗那城,美丽中饱含时间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多少轰轰烈烈的事业都被时间吞噬得无踪无影!

我本来没有计划来维罗那,但到了意大利才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发地在此,因此,激发了我无限的好奇心。

在朱丽叶的故居

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历史背景与真实性,很多专家都做过深入的研究。按莎士比亚剧中时间1301—1304年,维罗那正处在巴多罗密欧一世德拉斯大林卡拉(Bartolmeo I Dell Scala)家族统治时期,贵族之间因血缘、名誉、权力等不和与仇恨引发的社会不安是正常现象,青年人的谋叛也不少,但没有迹象证实有莎剧中的卡布雷第(Capuleti)家族的存在,只有一个叫达.卡陪罗斯(Dal Cappellos)家族确有其存在的记载,并且这家的房子如今被称为“朱丽叶的故居”。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们都到这里缅怀朱丽叶,他们确相信,这里曾是朱丽叶的家!三层楼高的老房几百年来更换了很多主人,现属维罗那市政府。

我走入院内,首先看到那著名的阳台,悲剧中朱丽叶与罗密欧约会的地方。今天阳台已成为爱神的象征,人们都在阳台上留影。楼内有许多房间,除了几件家具和艺术画,几乎空空如也。建筑的风格与结构,充满着一种贵族气息。楼下有一座朱丽叶铜像,她的右乳房显得十分光亮,因为几乎每一个游客都要摸一下,传说会带来爱情、好运。男人希望遇到象朱丽叶这样的忠贞美人,女性渴望结识如罗密欧式的梦中丈夫。

罗密欧故居及殉葬墓穴

我在朱丽叶故居停留了40多分钟,感受700年前的悲剧所遗留的那种气息之后,出门向罗密欧的故居走去。

罗密欧寓所外观像城堡,坚固而朴实,离朱丽叶家不远。根据13世纪遗留下的有关文件记载:蒙泰基家族曾与伯尼法西欧家发生火拼对抗。罗密欧所属的蒙泰基家族似乎比朱丽叶的卡布雷第家族在历史上更具存在的真实性。但可惜这里不对外开放,人们只能从外观注意到故居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混合的建筑风格。14世纪,这栋房子属于维罗那富人诺加罗拉(Nogarola)家族,1339年主人死后无直接继承人,曾被茨拉德一世没收,几百年几易其主,维罗那市议会曾计划购下做莎士比亚博物馆,但至今也没落实。

罗密欧故居大门上刻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第一幕的一段台词:“啊!罗密欧在哪?…… 呀呀呀!我已经失去自我,我不在这里,这不是罗密欧,他在其它什么地方。”这段无意识的反语,像是把罗密欧的居所投掷到另一个什么地方去了……

罗密欧的故居外,除了我,没有一个游客,这里象是被忽视了。我接着朝这对恋人的殉葬地“朱丽叶墓穴”走去。有相当远的路程,在问了好几位当地人之后,终于找到了。

不大的一个院落,已改为博物馆对外开放。院中间有一老井,四周是平房,南房有地下室,我走下去,猛见一空花岗岩石棺静静地摆放在地上,铁窗外微暗的光线照着石棺,反射出一种十分悲凉的青光。

这座石棺在历史上很早就是人们朝圣的目标。不少人从石棺上敲下一块碎花岗岩当做纪念品,1822年拿波伦三世的寡妇玛丽露萨曾用从石棺上敲下的多块石头做项链。英国大诗人拜伦(G.Byron,1788-1824)曾描绘这座石棺“其悲哀就如同她的爱情一样……”1814年至1866年维罗那被奥地利人占领期间,朱丽叶墓穴“没得到很好保护,石棺被妇人用来洗衣,墓穴里的墙上挂满长春藤(Ivy),小孩在院内玩耍……”真是如拜伦所言的悲哀!我望着这凄凉的石棺,心想,难道这真就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葬地?这就是他们为了追求的爱情的结局之地?700年弹指一挥而逝,窗外早已换了人间!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历史影响力

自从莎士比亚创作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于1595年公演以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几百年间传遍全球五大洲。在此基础上,各国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又创作出众多历史杰作,具体体现在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各个层面。

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爱情的萌生、发展、死亡,不过短短几天时间,多么惊心动魄、凄美、短暂而又漫长!全世界在相爱着的人们都希望这爱的一瞬,如歌德的诗句所描述的那样:“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爱情创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毁灭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据史料记载,中世纪意大利的黑暗,使从国君到平民都生活在一种残酷与复仇恐怖气氛中。意大利的民族特性为双重,谈吐隽雅而性情暴烈,趣味高尚而野蛮凶恶,血的复仇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这种气质反映在意大利歌剧音乐中是再直接不过的了,声乐与灵魂是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莎士比亚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段意大利故事素材中,敏锐地觉察出中世纪保守的英国民族身上同样存在着的愚昧与顽固。他借助异国题材的作品向中世纪的封建道德残余力量挑战。《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在黑暗中发生的故事,黑夜贯彻作品始终。罗密欧夜晚在舞会上邂逅朱丽叶;罗密欧夜晚与朱丽叶在花园里互诉衷情;罗密欧在夜晚被放逐;朱丽叶在夜晚服药;二人又于夜晚在黑暗的地下墓穴双双殉情!黑暗是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投射下的一种伟大的悲哀,一种人物未来命运的暗示,也是对中世纪黑暗社会环境的深刻揭露。同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光明灿烂的,她感动着全人类,并一代一代传颂下去。我在“朱丽叶墓穴”见到几位欧洲年轻人在院内那口老井前合影,我问其中一个姑娘:那口老井有什么特别的历史意义吗?她说不,立即指向地下室的石棺说:“那才是历史性的地方,真正历史性的!”看来,人心追求纯真情感的本质还不会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彻底毁灭。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只要情人们的心还有能力感动和痛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不会被忘记。那里总会有她的帕拉丁(Paladin);有她的遨侠骑士(knightserrant)。”

中国人在意大利

中国和意大利的交往可追溯到1257年,旅行商人马可波罗远赴华夏,在元大都(北京)忽必烈朝廷内任官职15年之久,并著有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一书。1970年11月6日中意建交。目前旅居意大利的中国人约有6万,占欧洲国家的第六位(法国居首,现有20万华人)。

中国人在海外开餐馆的传统在意大利仍继续着,同时朝着贸易、服装加工等方面发展。与美、加及北欧众多进入电脑、通迅领域的中国人相比,在意大利的华人显得慢了一步,可能是因为意国本身在这方面还欠发达。

在加达湖的第一天,我路过一个叫“月月红”的中餐馆,经营者来自上海,在这仅有二千人的小镇上,唯一的中餐馆生意相当不错,不仅是旅行者光顾,更多的是当地人。

维罗纳《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4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名著, 但却和意大利密不可分。故事讲述意大利维罗纳城里两个仇视家族中的一对青年男女戏剧性地相识、相恋, 后来遭遇很多打击和考验, 并没有破坏他们牢固的感情, 但最后却因为误会双双殉情, 最终双方家族摒弃仇恨, 讴歌了人类伟大的爱情, 诠释了世俗的残酷。这个悲剧经典让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闻名的浪漫凄美爱情的主角, 也让维罗纳成为爱情之城。

维罗纳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25万人口的意大利中等城市, 它北靠阿尔卑斯山, 西临经济重镇米兰, 东接水城威尼斯, 南通首都罗马,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阿迪杰河呈S形穿城而过, 使这里风景绮丽, 安详迷人。不过, 让维罗纳城名震世界的, 都不是上述这些原因, 而是因为它是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故乡, 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恋的地方。莎翁名剧面世以来, 维罗纳城已经成为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 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 到这里来参观、“取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篇5

一、、熟悉情节:

1、第五幕第三场主要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关系是怎样的?

帕里斯 罗密欧 朱丽叶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内容。

帕、罗决斗,罗、朱殉情,神父陈情,蒙、凯和解。

二、问题设计

1、当心爱的朱丽叶已长眠在冰冷的墓穴中。此时的罗密欧是怎样一番心情呢?

(归纳)暴躁、狂怒。

如罗密欧一上场,就对他的仆人用了一连串的命令语言,甚至夹有恐吓。把那锄头和铁钳给我。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

他还无理地咒骂坟墓。如: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泥土本来是无辜的,但是它却使朱丽叶与罗密欧阴阳阻隔,再难相聚,所以在罗密欧心中,它变得面目可憎。

还表现在他与帕里斯的决斗上。(最好涉及到骑士侠客武士道精神)

2、问:一个人在面对巨大的爱情变故时,往往有哪几种变化?

痛不欲生,立志殉情---罗密欧

无能为力、殉情------焦仲卿

苟且偷生----李甲

(归纳)。如:他对着死去的朱丽叶反复倾诉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等。爱人已死,他不愿独活世上。

3、殉情的方式可不可取?或如何看待殉情这种方式?

明确:

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让人钦佩。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另类的说法,不在于对错,重要的是引导。

4、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撞过去吧!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指的是什么呢?

(归纳)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罗密欧的痛苦和绝望。对于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了解到此时的罗密欧心情十分复杂。爱人的死使他失去了理智,一反昔日的温和有礼,变得暴躁,狂怒。他悲痛欲绝,立志殉情,所以痛苦之中又感到一丝欣慰。就这样,忠诚的罗密欧带着对爱的向往,悲壮地倒下了。命运似乎在故意作弄人,就在他倒下的瞬间,朱丽叶却满怀与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从假死中醒来。当她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时,不顾劳伦斯长老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举起匕首刺入自己的心脏。

三、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1、问: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朱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作品闪耀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与焦仲卿、李甲比较)

(归纳)封建世和封建家长制。可结合剧情分析,如:两个家族的械斗,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女儿嫁给帕里斯等。两家的家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

主人公的不幸结局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估计一些学生在此基础上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和家长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我们从剧本中可以得到一些社会教训。

2、帕里斯形象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6

如果追本溯源,可以在公元五世纪以弗所人色诺芬(Xenophon of Ephesus)所写希腊传奇小说《以弗所传奇》(Ephesiaca)中找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源头,它第一次写到以服用安眠魔药的方法逃避一桩不情愿的婚姻。1476年,那不勒斯印行了意大利诗人马萨丘·萨勒尼塔诺(Masuccio Salernitano,1410—1475)的第二部《故事集》(Novellino),其中的第三十三个故事题为“马里奥托与尼亚诺扎”,将女主人公尼亚诺扎(Ciannozza)“疑似死亡的昏睡”及其“假戏真唱的葬礼”,同男主人公马里奥托(Mariotto)没能及时从修道士那里得到情人尚在人间的消息,糅合在一起,但叙事并未涉及两个结下世仇的家族。而且,故事的发生地在锡耶纳(Siena)。

这部《故事集》出版以后,有人开始以此为素材写小说。1530年,维琴察(Vicenza)的作家路易奇·达·波尔托( Luigi da Porto,1485—1530)在他的小说《最新发现的两位高尚情人的故事》(Newly Found Story of Two Noble Lovers)中,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十三世纪的维罗纳,第一次为这对情人取名罗梅乌斯(Romeus)与茱丽塔( Giulietta),并增加了对“维罗纳的蒙特基”(Montecchi of Verona)同“克雷莫纳的凯普莱特”(Cappelletti of Cremona)两个家族之间世仇的描写,还写到了西奥博尔多(Theobaldo)即提伯尔特(Tybalt)的原型被杀等其他重要细节。

1554年,在意大利小说家马泰奥·班戴洛(Matteo Bandello,1485—1561)那本著名的《短篇小说集》(Novelle)中,出现了以此为素材的小说《罗梅乌斯与茱丽塔》(Romeus and Giulietta),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奶妈这个朴实、忠诚、诙谐有趣而又不失狡黠的人物形象。另外,窗口阳台的情景、绳梯的故事,及后来约翰修道士的前身弗莱·安塞莫(Fra Anseimo)也都第一次出现。故事的结尾是:茱丽塔从坟墓中醒来与罗梅乌斯有一段简短的交谈。1559年,出生于南特(Nantes)的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皮埃尔·鲍埃斯杜(Pierre Boaistuau,1517—1566)从班戴洛这部小说集选取了六篇带有警世诫勉意味的小说翻译成法文,出版《悲剧故事集》(Histoires Tragiques)一书,其中第三篇是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法译本除了增加卖药人这个角色,还把故事的结尾改为:罗密欧在朱丽叶醒来之前死去,朱丽叶用罗密欧的短刀自杀。

这篇鲍埃斯杜的法译小说成为1562年出版的英格兰诗人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oke,?—1563)叙事长诗《 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的直接来源,诗体以轮流使用十二音节一行与十四音节一行的形式写成。因布鲁克在序言中提到曾看过一部同样情节的舞台剧,便有人猜测莎士比亚是否看过这部旧戏,并进行了借鉴。如果这部旧戏是指1560年左右上演过的法语《罗密欧与朱丽叶》,于四年后出生的莎士比亚不可能看到;如果是指此前或曾有过一部未刊行过的英文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更不在考虑之列。1567年,威廉·佩因特(William Painter, 1540—1595)又根据鲍埃斯杜的故事,将其直译成散文《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他那部著名的故事选集《快乐宫》(The Palace of Pleasure)中的第二卷第二十五篇故事出版。莎士比亚或许读过这篇故事,但并没有使用。

有趣的是,1594年,意大利作家科尔泰(Girolamo della Corte)出版《维罗纳的故事》(Storia di Verona)一书,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殉情的故事,是1303年发生在维罗纳的真人真事。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维罗纳这座城市的编年史作者提及此事。

二、亚瑟·布鲁克的长篇叙事诗《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

毫无疑问,亚瑟·布鲁克的这部长篇叙事诗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并非唯一的重要来源。亚瑟·布鲁克是如何叙事的呢?我们似乎有必要先做个详细了解。

布鲁克的“致读书”是一篇说教味十足的前言,在他眼里,罗梅乌斯和朱丽叶是一对“坏”情人的典范,他们不肯接受良言相劝,成为欲望的囚徒,最后导致悲剧。这当然并非诗歌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

“故事摘要”是一首不规则的十四行诗。开篇对维罗纳有一番描述,然后布鲁克告知读者,将要叙述的这个悲惨故事令他感到毛发倒竖。在布鲁克笔下,凯普莱特(Capulets)与蒙塔古(Montagues)两家的怨恨纯粹出于彼此间的互相嫉妒。

罗梅乌斯深陷恋爱的痛苦,但布鲁克未提及其所恋情人的名字,“罗瑟琳”(Rosaline)这个名字是莎士比亚的发明。一位比罗梅乌斯年龄稍长也更有头脑的朋友建议他另谋佳人。罗梅乌斯四处寻找,未果,心情一直郁闷。在凯普莱特家举办的圣诞晚会上,罗梅乌斯见到了朱丽叶,一见钟情,为之倾倒(提伯尔特没有出现,茂丘西奥似乎也只是毫不相关的另外一个人,他冰冷的手令朱丽叶对罗梅乌斯温暖的一握赞不绝口)。晚会结束,此时,朱丽叶发现自己爱上了罗梅乌斯。稍后,罗梅乌斯知道她是凯普莱特家族一家之主的女儿。朱丽叶也从奶妈嘴里得知,罗梅乌斯是蒙塔古家的人。她担心他是一个骗子,但很快从他诚实的外表,相信他对她的爱是出于真心,并希望他们俩人的婚姻能终结两个家族之间的争吵。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7

首先, 故事内容具有相似性。都是写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却遭到阻挠最终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其次, 故事结局相同, 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孔雀东南飞》中最后写道“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虽然并没有直接写出两家和好, 但是一个“求”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幡然悔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是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面对最后的惨剧, 两家世仇双双醒悟, 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 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 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也说:“罗密欧也要有一座同样富丽的金像卧在他情人的身旁, 这两个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的人儿。”痛悔之心, 溢于言表。还有一点, 就是两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也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 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无限向往。

尽管两部作品具有相似性, 但是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时候就会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差异了:

(一) 悲剧的样式不同。

虽然两部作品都是悲剧故事, 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差异性, 《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刘兰芝17岁嫁入焦家, 夫妻恩爱, 却得不到焦母的认可而被遣回娘家, 最终二人因无法维持婚姻关系而痛苦的选择自杀来解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因两个家族的仇恨而受阻, 最后为爱情而双双殉情。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孔雀东南飞》是婚姻的悲剧,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爱情的悲剧。

(二) 反应的社会背景不同。

尽管悲剧的样式不同, 但是二者都具有悲剧色彩, 追究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就会提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庐江, “当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倡“三纲五常”的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 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1]于是, “孝”在当时被推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凡事孝当先, 不孝者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没有给人违抗父母的权利, 因此这样的社会条件就给他们的婚姻悲剧埋下了隐患。焦仲卿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 因为她聪明能干、美丽贤惠, 但是焦母却对儿媳妇不满意, 焦仲卿虽然知道母亲故意折磨刘兰芝, 欲将她遣回娘家, 却也不敢公然反抗, 只能长跪哀求母亲:“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但最终还是不敢违背孝道, 将妻子送回娘家。而刘兰芝亦是如此, 她虽然觉得自己没有罪过, 但也无法违抗婆婆的命令, 只得含屈回到娘家。可自己的兄长有逼迫她改嫁, 长兄如父, 违背兄长的意思就是不孝, 最后她也只有答应改嫁。可见焦仲卿和刘兰芝面对的是强大的伦理道德, 在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遭到干扰破坏的时候, 他们不能反抗, 只能顺从, 一对恩爱夫妻就因要遵从孝道而被拆散而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英国维洛那, “当时虽然封建文化制度仍固守着统治地位, 但已开始走向崩溃, 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在这样一个大力提倡人性解放的时代,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的。”[2]他们能够不顾两个家族间的仇恨, 真心相爱, 这是对封建文化制度的挑战。他们的爱情本身是具有反叛性的, 但是还是与当时的封建文化制度发生了冲突,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成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的历史进步中的牺牲品。

(三) 人物性格不同。

正因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所以, 在人物性格上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孔雀东南飞》中, 焦仲卿与刘兰芝虽然在维护自己的爱情时表现出一定的坚强、执著。但是, 作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男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软弱与妥协。”[3]刘兰芝虽然认为自己无罪, 但是自始至终屈从与婆婆与兄长的逼迫, 表现得很软弱, 在面对强大的伦理道德时, 没有任何的攻击力, 无法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限制, 只是一味地忍让与妥协。而丈夫焦仲卿同样也是十分的软弱, 面对母亲的命令, 没有果断的反抗, 只是苦苦哀求, 得知刘兰芝改嫁后, 并没有去积极争取, 只有只言片语“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 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态度十分消极, 有失男子汉的气魄。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而勇于抗争的人文主义战士, 在争取自己的爱情时表现得相当坚决。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 他们就抛弃一切, 不顾家族的世仇, 勇敢的相爱。朱丽叶非常的爱罗密欧, “我会把我的整个命运托付给你, 把你当做我的主人, 跟随你到世界的尽头”, 当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后, 朱丽叶非常的伤心, 一个是自己亲爱的表哥, 一个是自己的丈夫, 内心在进行了激烈的挣扎后, 她的感情的天平还是向自己的丈夫倾斜了。当父母强迫她嫁给帕里斯时, 她没有听从, 勇敢的反驳:“你们不能勉强我喜欢一个我对他没有好感的人”。为了爱情, 她愿意做任何事情, 勇敢地喝下能使自己假死的药, 当她醒来看到自己的丈夫已死去后, 她果断地将匕首插进自己的胸口。在整个过程中, 朱丽叶的坚定与勇敢是值得钦佩的。但是, 男女主人公又表现出急躁的性格。两人一见钟情后, 就匆匆的秘密结婚, 无奈罗密欧杀死了提尔伯特, 被流放。朱丽叶为了不与帕里斯结婚, 能与罗密欧长相厮守, 毅然喝下了神父给她的假死药, 而罗密欧得知朱丽叶自杀后, 罗密欧火速跑回去, 抱着与她一起死的信念, 喝下了毒药, 当最后朱丽叶看到罗密欧已死后, 果断的自杀了。两个主人公的每一次决定都非常的匆忙, 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商定, 以致出现很多的偶然因素, 可以说急躁的性格加剧了悲剧的进程。

(四) 悲剧的矛盾冲突不同。

“《孔雀东南飞》中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婆媳矛盾。”[4]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妇女对自己的婚姻没有决定权, 因此, 不管刘兰芝多么的聪明能干, 对焦母多么孝顺, 对小姑子多么照顾, 也不管焦仲卿如何的表白对妻子的爱和不会停妻再娶的决心, 也改变不了婆婆因厌恶自己而被遣回家的悲剧命运。他们这种婆媳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婆媳矛盾已经成为了主人公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的矛盾, 刘兰芝与焦仲卿以死抗争是自己的合理要求与封建礼教的一种冲突, 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现实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矛盾冲突则是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和封建家长制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要追求恋爱与婚姻的自由, 但是卡普莱特夫妇却要包办女儿的婚姻, 这是两种婚姻观、爱情观的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也是不可调和的。他们的死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过程中灭亡的, 而且他们的死是因偶然的误会产生的, 因此其命运是偶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如果信件能及时送达, 如果朱丽叶能早醒几分钟, 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叔本华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说成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就是偶然和错去造成的悲剧, 盲目的爱情使他们完全不顾两家是世仇这一事实。结果, 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导致爱情受阻, 并最终双双为爱情而自杀。也就是说悲剧的冲突并不表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外部力量的矛盾斗争, 而是表现为存在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自身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世代相仇的出身、爱情的盲目性以及一系列偶然性错误的波动碰撞上, 也即存在于纯洁真挚的爱情和人类无法控制的命运之间。

综上所述, 虽然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但是因为两者有着太多的反抗封建婚姻、封建专制的经历, 因此人们常常把《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拿来比较。通过这两部作品的比较,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不同而反应在文学作品里的差异, 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作者, 但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描述的爱情的故事可歌可泣, 令人感动, 不愧是两部佳作。

参考文献

[1]、王利平.弥合与抗争——从《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古典悲剧的不同美学风格.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郑青虬.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10

[3]、杜金有.《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人物之比较.文化研究.2009.9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8

一、作品创作文学背景分析和音乐艺术评价

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部芭蕾舞剧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原著而创作, 其思想内涵深厚, 手法大胆, 影响深远, 保持了莎士比亚悲剧的人物形象和文学情节, 以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一对恋人爱情的产生、发展, 到悲剧性的结局为主线, 描绘他们真挚的爱情战胜两大世仇家族的仇恨。独特的音乐语言创作形式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对恋人的悲剧, 揭示了封建仇杀恶习, 讴歌了忠实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 反映了当时青年人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向往, 讽刺了封建社会制度和家族门规对青年人思想的束缚。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诞生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在许多知名大歌舞剧院演出, 并拍摄成彩色电影播映, 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和好评。前苏联著名音乐评论家伊·涅斯齐耶夫曾高度赞誉该作品。他说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诞生标志着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生涯中出现了惊人的转折。”2

二、作品创作手法与特点分析

在音乐史上, 运用莎士比亚爱情悲剧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采用了主导动机的贯穿、场景的尖锐对置和人物的音乐造型等手法, 大胆而创新的揭示了爱情悲剧的内容, 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最为完美的体现之一。3他根据自己的方式构想了文学剧情中主要人物形象, 使朱丽叶显得温柔而纯洁, 罗密欧带有诗意幻想, 使该作品具有强烈舞剧音乐的感人色彩和崇高气质以及浓厚的舞蹈色彩独创音乐语言特点。

普罗科菲耶夫创造性地将严谨的古典戏剧与独特的现代音乐语言紧密结合, 音乐表现诙谐幽默, 情感跌宕起伏, 揭开了芭蕾舞剧创作的新篇章, 为后人创作舞剧提供了新思路和革新观念, 为世界芭蕾舞剧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把文学作品用音乐舞台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把文学艺术作品推向了音乐舞台的一个新高峰。

三、作品创作结构分析与剧情赏析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幕十场, 包括52首分曲。第1分曲, 为舞剧的“引子”音乐, 采用适度的行板。音乐由两个不同的爱情主题音乐处在乐曲的一头一尾, 中间是描写娇媚的朱丽叶形象的主题。简洁的引子突出了舞剧的爱情内容, 确定了舞剧音乐的抒情基调。

第2-4分曲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舞剧中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开始的行板描绘了罗密欧为爱情所苦恼 , 清晨漫步街头的沉思。进入小快板, 大管吹出跳跃主题, 突然重音挪位和切分节奏增添了活跃氛围 ;音响强弱对比和配器浓淡交替, 描绘了街头从晨曦中苏醒。

第10分曲, 以标题音乐和回旋曲式描绘天真烂漫的朱丽叶在卧室与乳娘嬉戏, 梳妆打扮, 准备参加盛大舞会。活泼轻快的、音阶上下跑动的旋律主题, 描写了朱丽叶的天真淘气, 温柔抒情和凝神沉思的两个主题刻画了朱丽叶的柔情绵绵和富于幻想, 塑造了朱丽叶的形象 ;第13分曲, 继续采用标题音乐和回旋曲式以低沉的伴奏衬托严峻的附点音符琶音进行, 展示盛大舞会上贵族骑士们威风凛凛的舞姿。短号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 伴奏变成了荡漾的音型, 象征贵族妇女加入舞会 ;弦乐轻柔的音色, 展现了朱丽叶与贵族青年帕里斯的双人舞, 与骑士威严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14分曲, 音乐材料运用变奏, 突出了女主人翁萌发爱情的激越心情。

第19-21分曲紧密衔接, 一气呵成, 描绘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秘密幽会和难舍难分的依恋心情。第19分曲, 用表现夜色的音乐描写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月光下的幽会。第20分曲, 标题音乐“罗密欧的变奏舞”, 主题变成了三拍子的豪勇、奔放的舞曲 ;随后爱情主题编织进来, 把男主人翁热烈的情感和盘托出。音乐直接过渡到第21分曲《爱情舞蹈》, 以扩展的篇幅和多主题的融合, 讲一对青年男女的相互爱慕之情。

第33-36分曲, 均以标题音乐出现, 描写帝巴尔德故意向麦尔库茨奥拔剑挑衅, 偷偷给了麦尔库茨奥致命一剑, 麦尔库茨奥临死前痛苦挣扎和令人心碎的场面。接着, 小提琴声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乐, 再现了罗密欧的剑刺进了帝巴尔德胸膛, 痛苦倒在血泊之中。严峻的葬礼进行曲, 描绘了帝巴尔德之死和充满血仇的送葬场面。铜管尖锐激烈的音响, 将世代冤仇发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构成了戏剧冲突的高潮。

第52分曲, 标题音乐“朱丽叶之死”, 是全剧的终曲, 表现朱丽叶慢慢从假死中醒来, 发现罗密欧服毒死在自己身旁, 痛苦万分, 扑倒在罗密欧身上, 取出恋人身上的短剑,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乐曲末尾再一次出现爱情主题, 音乐在一片凄凉惋惜的气氛中结束。

摘要:戏剧文学作品与音乐舞台艺术的升华与碰撞, 用内心独特的语言, 不同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手法, 生动地描绘同一个故事、社会矛盾和人物冲突, 演绎着不一样艺术, 诉说着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关键词:芭蕾舞剧,作品,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交响音乐史话》[M]第359页.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6) .

[2]《现代音乐欣赏辞典》[M]第416页.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12)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9

1 开端:旧贵族鼎盛, 王权微弱

“Two households, both alike in dignity,

In fair Verona, where we lay our scene,

From ancient grudge break to new mutiny, ”1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

此时贵族势力如日中天, 连王权也无法使其忌惮。故事发生在两个结仇的巨族之间, 其权势之盛、积怨之深以致众所周知。历史上, 从1939年金雀花王朝终结到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 前后不足百年, 几度改朝换代, 大贵族篡权夺位的事件屡次发生。 (阎93) 莎士比亚未有解释仇恨的根源, 而是把笔墨放在了剧中不同角色对家族恩怨的反应上。理论上来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期望, 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郑107) 因而剧中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 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并且紧紧围绕两家的仇恨展开。

2 高潮:旧贵族两败俱伤, 新贵族崛起

旧贵族在火并中逐渐丧失战斗力, 新贵族在摇曳中前行。家族仇恨引导各类角色碰撞、冲突, 逼迫罗密欧与朱丽叶打破爱情和家仇间的锁链。

反映英国骑士风貌的两家青年仆人在戏剧中首先登场。仆人也是贵族政治斗争的重要一员, 而英国学者戴维斯塔基就称英国的中世纪晚期是“家庭时代”。 (费利西斯179) 山普孙对葛莱古里说“therefore I will push Montague’s men from the wall and thrust hismaids to the wall2 (我见了蒙太古家里人来, 是男人我就把他们从墙边推出去, 是女人我就把她们望着墙壁摔出去。) ”山普孙对蒙太古家侮辱和挑衅, 血气方刚地维护凯普莱特家族的荣誉。莎翁没有对这两个仆人进行样貌描述, 只是点出他们的装束为“armed with swords and bucklers (以盾剑武装自己) ”:这令笔者迅速联想到以盾和剑为特征的英国骑士形象。《中世纪骑士与骑士制度词典》这样解释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一名骑士的品质。他出身高贵、举止文雅、诚实、忠诚、对妇女有礼貌, 纯洁、勇敢、无私、深怀着宗教感情, 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同情弱者、慷慨大方、舍己为人。 (Matthews 230) 山普孙对凯普莱特家族的忠诚和荣誉感超越了一切理智, 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要与蒙太古家族的人拼命。紧接着蒙太古家族的班伏里奥上场, 一方挑战一方迎接:“[They fight.][Enter several of both Houses, who join the fray;then enter CITIZENS with clubs.]3 (当冲动的骑士遇上骑士, 战争一触即发, 还带动围观市民陷入混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 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它们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唯一的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失掉文明的城市。” (马克思40) 骑士制度和封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 一旦封建关系和军事技术产生变化, 骑士阶层的没落也间接揭露了上层贵族的疲态。另一方面, 骑士教育重军事、忽视文化而导致的冲动好战和市民盲目的参与, 将历史悲剧性推向台前。

两个世族的大家长是尚武好战和虚荣保守的旧贵族典型。在街头混战中闻悉赶来的凯普莱特:“Give me my long sword, ho...My sword, I say!—Old Montague is come;And flourishes his blade in spite of me. (喂!把我的长剑拿来……快拿剑来!蒙太古那老东西来啦;他还晃着他的剑, 明明在跟我寻事。) ”和蒙太古:“Thou villain Capulet!—Hold me not, let me go.4 (凯普莱特, 你这奸贼!——别拉住我;让我走。) ”不由分说地互相斥骂, 甚至准备大打出手, 其愤恨、好战之心昭然若揭。在英国历史上的确存在两大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而针锋相对的情况: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更替前后历时10年, 其背景是更为广阔的长达30年的“玫瑰战争”。1455年, 以红玫瑰为标记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标记的约克家族多次刀兵相见。 (阎96) 所谓的“仇恨”从根本上来说是中世纪的大家族为争夺王位、维护各自利益而产生的情绪冲突, 而世族势力的强大也容易纵容这种嚣张跋扈。后来凯普莱特夫人之侄提尔伯特发现罗密欧戴假面参加凯普莱特家的舞会, 激愤地想杀了他时, 凯普莱特的反应变化很大:“Content thee, gentle coz, let him alone...What, goodman boy!—I say he shall;—go to;Am I the master here, or you...cheerly, my hearts!5 (别生气, 好侄儿, 让他去吧……什么, 臭小子!——我说他能留下;快去——谁是这里的主人?是你还是我……痛快地去玩吧, 我的宝贝们!) ”提伯尔特坚持要杀罗密欧的想法令凯普莱特感到不满, 而开普莱特想在众族人面前保持自己的颜面、息事宁人, 使他的态度由劝慰——威怒——慈爱这般转变。旧贵族既有利必争, 又害怕家族内部其他成员参与夺权, 其矛盾心理昭然若揭。

莎翁对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看法, 正如他给予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命运, 是悲喜的、具有两面性的。这对爱侣一见钟情, 眼中充斥的爱胜过一切:“be but sworn my love, and I'll no longer be a Capulet (朱丽叶: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 我也不愿再姓开普莱特了) , Call me but love, and I’ll be new baptiz’d;Henceforth I never will be Romeo6 (罗密欧:叫我‘爱’吧, 我就重新接受洗礼;从今以后, 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 ”他们为了彼此宁可放弃苦大仇深的姓氏, 只愿永浴爱河。这是属于年轻人的冲动, 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和家族成员的反对的勇气。然而命途多舛, 茂丘西奥在决斗中被提伯尔特, 因而本不想和朱丽叶的亲人闹矛盾的罗密欧面临艰难抉择:“Alive in triumph!and Mercutio slain!Away to heaven respective lenity, and fire-ey’d fury be my conduct now!7 (茂丘西奥死了, 他却耀武扬威地活在人世!现在我只好抛弃一切顾忌, 不怕伤了亲戚的情分!) ”罗密欧为义气终杀提伯尔特, 使自己不幸流放。爱情的冲动和一时意气都是罗密欧年轻气盛的表现, 也讽刺了根基不深的资产阶级新贵族急躁冒进、过分强调个人主义, 把它极端化成“为所欲为”的行为。不可否认的是, 新贵族力量在摸索中悄然崛起。对于英国, 幸而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红自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 (恩格斯20-21) 。

3 结局:贵族渐衰, 王权渐长

旧贵族相争后大伤元气, 新贵族初生步履蹒跚, 王权得以有了喘息的机会。

劳伦斯神父和亲王二者的比较, 能让人看清宗教和王权的地位和作用。相较神父在宗教人文主义精神上的影响, 亲王则是用王权来命令和制止两家的冲突。从结果来看, 劳伦斯神父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证婚, 并善意策划朱丽叶的假死以助其逃婚, 最后却弄巧成拙地造成了爱情悲剧;亲王在两家混战中失去了亲人, 愤怒之余仍选择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最后以王室之尊做了两家的调解人。莎士比亚承认宗教在教化人类方面的精神力量, 但他深知宗教已经衰弱, 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而不断强化的王权却能利用“人”的力量解决困难。

两大家族的流血冲突造成了贵族与王权势力的此消彼长。第一幕闹事斗殴时, 亲王的态度很强硬:“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Profaners of this neighbour-stained steel, ——Will they not hear?8 (目无法纪的臣民, 扰乱治安的罪人, 你们的刀剑都被邻人的血玷污了;——你们不听我的话吗?) ”开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家目无王法, 挑起事端, 滥杀无辜的作为, 表现出贵族在鼎盛时期蔑视一切权利的嚣张气焰。后来再次的相斗也是贵族不知悔改, 对律法和王权的轻慢。15世纪争夺王位斗争剧烈进行的原因之一是王权的衰落和大贵族的崛起。 (阎98) 罗密欧与朱丽叶死后, 亲王又一次站出来主持公道:“See what a scourge is laid upon your hate, that heaven finds means to kill your joys with love!And I, for winking at your discords too, have lost a brace of kinsmen:—all are punish’d.9 (瞧你们的仇恨已经受到了多大的惩罚, 上天借手于爱情, 夺去了你们心爱的人;我为了忽视你们的争执, 也已经丧失了一双亲戚, 大家都受到惩罚了。) ”亲王极力推动两家人的握手言和, 以维持自己的威信。最终, 开普莱特与蒙太古在神父和亲王的帮助下, 为儿女之死悔恨而握手言和。单纯的爱情、宗教和王权, 无法完成两家的和解, 更重要的是两家在血拼之后, 实力损耗而无力再挑事端。1486年, 新君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成婚, 两个贵族世家重新联合起来, 贵族战争终于结束。 (阎98) 这次战争, 是英国两大封建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维护各自利益而展升的一场激烈残酷的互相残杀, 也是封建贵族对于自身所施行的一次流血大手术。 (金89) 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和消耗, 贵族力量逐渐衰落, 与此同时, 国王的势力渐长。

4 结论

《罗密欧与朱丽叶》展现了两大家族由世仇到和解的过程, 讴歌了青年男女冲破世俗教义的爱情, 充分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莎士比亚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各类社会角色, 用深厚的笔力勾描人物的个性, 将中世纪晚期的英国贵族阶段兴衰史合成缩影。蒙太古和开普莱特两家从敌对到相容的转变, 侧面揭露了15世纪红、白玫瑰家族为争夺王位而产生纷争, 又因政治婚姻走向联合的史实, 描摹出莎翁戏剧的现实色彩。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之一。人们认为, 蒙太古与开普莱特两家的仇恨是悲剧的根源, 茂丘西奥之死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是促成家族和解的重要因素。从历史角度看, 人物冲突侧面反映了莎士比亚时期英国贵族的兴衰, 与历史上的玫瑰战争不谋而合。本文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和玫瑰战争背景, 利用文本分析, 理解莎翁安排戏剧开端、冲突、结束中的现实意义, 以解释剧中两大家族从敌对到和睦的过程与玫瑰战争的关系。

关键词:玫瑰战争,贵族,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1]John Matthews.Dictionary of Medieval Knighthood and Chival-ry[M].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98:230.

[2][英]William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M].New York:Akasha Classics, 2010.

[3][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人民出版社, 1951:20-21.

[4][英]费利西斯·希尔.中世纪晚期家庭的互惠和交换[A].芭芭拉A.哈纳沃特和戴维·华莱士.身体和规训[C].Cambridge, 1996:179-198.

[5]金卫星, 柏乃琪.英国新贵族的产生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J].镇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3) :89.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40.

[7]阎照祥.英国贵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93-98.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10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社会背景

爱情一直是文学中的永恒话题,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悲剧是将最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给我们内心带来极大的冲击。《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浪漫的爱情与悲剧相结合,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的社会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比较成熟的爱情悲剧。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座城市中,两大世仇家族中的一对小儿女罗密欧与朱丽叶自由恋爱,最终受到封建家族的阻碍,双双殉情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用年轻的生命,自由的精神演绎了一段爱情绝唱,鼓舞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青年男女,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进程。(1)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产生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在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开放、自由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新思想与传统观念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被莎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种大胆的爱情与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的矛盾加以体现。在世代积仇结怨面前,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这种爱情最终只能以双双殉情的结局来成全。总之,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定了这一段爱情的产生与发展,封建社会的根深蒂固也注定了这段爱情以悲剧收尾的结局。正如“序诗”中说“双双殉情才埋葬了双方的争斗。爱情是多灾多难,生死相恋,仇恨是没完没了,不肯罢休,直到失去至亲骨肉,才心回意转,看吧,你们两个家族的仇恨招来了怎样的恶果!是上帝在惩罚你们,他使用爱情,来毁灭你们的欢乐。”

2《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对生死相恋的爱人最终以双双殉情结尾,不由得让我们唏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场悲剧呢?

2.1 宿命论的文化背景带来的影响

宿命论在莎士比亚的很多部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像《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宿命论的影子。宿命论就像是一个刽子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的头顶,虎视眈眈。作为城市贵族的罗密欧在一场宴会上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之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击杀了朱丽叶的堂兄,造就了爱情与亲情的不解矛盾。罗密欧在被流放的过程中,偶然听到朱丽叶的“噩耗”,没有进一步地探究,罗密欧就匆匆回到这座城市,在回程的路上买了老鼠药。在这个时间段内朱丽叶在教士的帮助下服下了假死药,一切都是非常巧合,这种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推动了爱情悲剧的发生。完美的巧合就像是一场阴谋,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像是安排好的,然后在命运的掌控下徐徐展开,充满了宿命论。(2)

2.2 家族间不可调和的仇恨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一开始就介绍了两大家族的世仇矛盾,并且时有死伤,这是一种不可缓解的矛盾。在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强烈的爱情面前,家族仇恨成为阻碍爱情发展的最大障碍,并且不可逾越。这种家族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连彼此的仆人都互相仇恨。当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与两大家族之间的仇恨相违背时,矛盾由此产生,进而推动了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

朱丽叶对于家族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抗争主要表现在朱丽叶对其父亲的抗争和朱丽叶对爱情的捍卫上。朱丽叶的父亲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他认为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子女的命运。因而在帕里斯的求婚之下,不顾朱丽叶的反抗,强行决定三天之后将朱丽叶嫁给帕里斯。然而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富有反叛精神的人物,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向神父劳伦斯求助,喝下假死药逃避这场婚礼。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前进。例如,在争取爱情与权利自由的时候,朱丽叶说:“我从此不做卡普莱家的人。最值得自豪的是心心相印,不靠花哨的装饰……爱情啊,增添我的力量吧,只有那意志的力量能救我。这一场苦戏得有我独自来支撑。”可以看到朱丽叶为爱情而抗争的勇气。另外,罗密欧对于家族间不可调和仇恨的抗争主要表现在:罗密欧在一场事故中错手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被流放,但是在听到朱丽叶的“噩耗”之后,不顾“流放者不能返回”的禁令,毅然决然地回归,这是罗密欧对家族仇恨的一种挑衅,也是一种抗争。爱情与家族仇恨的抗争一直贯穿全文,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2.3 作品中人物的“急”加速了悲剧的进程

“急”成为作品中的重要特点,似乎所有的人都匆匆忙忙。

(1)帕里斯之急

帕里斯在这部作品中似乎是一个无辜者,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无辜者由于性格方面的“急”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帕里斯深爱朱丽叶,于是他向朱丽叶的父亲求婚,急性子的朱丽叶之父用高压政策命令朱丽叶三天之后嫁给帕里斯,这迫使朱丽叶冒险服用劳伦斯神父的假死药。当得知朱丽叶死亡之后,帕里斯赶到朱丽叶的坟墓前,想要凭悼朱丽叶,可是却遇见了回来的罗密欧,他耐不住性子听罗密欧的解释与劝告,于是一急之下,拔剑就与罗密欧决斗,在决斗中死亡。(3)

(2)罗密欧之急

罗密欧之急在整个作品中都有表现,这种急也构成了作品的线索。在宴会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然后匆匆忙忙结婚,没有得到家庭的祝福。在一次意外中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被流放。在听说了朱丽叶的“噩耗”之后,没有进行核实,就匆匆忙忙地跑了回来,在集市上没有深思熟虑就买下了老鼠药,在回来之后与帕里斯决斗,刺死了帕里斯。最后当看到朱丽叶的“尸体”之后,抱着与爱人殉葬的念头,匆匆喝下了老鼠药,从而最终导致了悲剧。可见罗密欧的“急”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3)朱丽叶之急

朱丽叶之急可以看作整部作品情节发展的导火索。当朱丽叶无力反抗父亲的指婚之后,匆匆的求助于神父劳伦斯,然后在没有通知罗密欧的前提下,就匆匆的喝下假死药,最后当看到爱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又匆匆地将匕首刺向自己的心脏。朱丽叶有着强烈的个性与勇气,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却也太过焦急。

3《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多角度解读

3.1 从社会象征意义解读

(1)爱情的抗争

爱情在文学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爱情也被作为封建伦理纲常以及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挑战,尤其是自由浪漫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人本性的张扬,对于当时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英国,这种“人”的欲求更加敏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是封建伦理纲常仍然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这种自由爱情根本不可能得到成全。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用死亡来保全这种爱情,保持它的纯美。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这种爱情悲剧视为一种成全,视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无声抗争。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的爱情没有被打压,没有破碎,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的污点,可见人文主义也不会被打破,这是莎翁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信心,对于人文精神的一种旷达的情怀。(4)

(2)人文主义精神的抗争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自由爱情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两大家族的世仇积怨代表着16世纪英国的封建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最终以双双殉情为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强大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暂时失败了。但是这段爱情并没有破裂,没有妥协,而是以一种更为沉默、更为坚强的方式进行反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文艺复兴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一定阶段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可能会被打压,但是这种精神就像是沉默的爱情,不会妥协。它彰显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会有挫折,虽然会有牺牲,但是真正的胜利必然属于人文主义者,这种新兴的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人文主义必将代替过去的传统的封建思想,逐渐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罗密欧与朱丽叶》张扬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的欲求,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受到了社会的热捧。例如,神父劳伦斯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帮助,可见人文主义在当时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3.2 从人性方面解读

“人性”的探究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我们生而为人,有人崇尚性恶论,有人崇尚性善论,但是不管何种学说,都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复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爱情悲剧将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1)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封杀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一种封杀。爱情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被爱与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人的天性,然而传统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将这种爱情视为洪水猛兽,希望将其扼杀。封建社会期许用传统的纲常伦理来彰显文明,彰显高等生灵的尊严,极力想要灭杀天性,因此当面对内心深处的天性——爱情的时候,恐惧是唯一的感觉。为了维护封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维护人作为高等生灵的尊严。在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思想面前,新的人文主义精神被暂时压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只能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是爱情并没有妥协,也没有消失,而是以死亡来保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社会对于人性封杀的一种暂时的结果。

(2)人文主义对于人性的解放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还可以看作是人性解放中的一个缩影。爱情与仇恨往往相辅相成,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中也少不了这种仇恨。

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宴会中相遇进而一见钟情的时候,这部作品徐徐展开了。两人之间的这种自由爱情是由人的天性引出的,是不可阻挡的。在面对家族仇恨面前,这种脆弱的、渺小的爱情总是让人们生出爱怜。但是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面前,这种爱情必然夭折。纯粹的、美好的爱情的夭折让所有人惋惜。悲剧的最高意义,便是将美的崇高意义放大,然后促使人进行反思。莎士比亚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悲剧,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自由”等人文精神的向往。因此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是人文主义对于人性解放的一种呼唤。

(3)人性复杂性的完美解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相爱之后,他们首先要面对的便是家族之间不可缓解的仇恨,在现实面前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偷偷地结婚。罗密欧与朱丽叶明知道他们爱情的困难,但是在爱情面前仍然妥协,这是爱情与理智的一种斗争,最终理智败退,可见人性是复杂的。另外,朱丽叶的父母是爱朱丽叶的,但是他们不能够容忍自己的权威被威胁,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因此他们阻止朱丽叶的爱情,想要将朱丽叶匆匆的嫁给帕里斯。这是一种利益与亲情的斗争,最终在封建社会下,亲情败退,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之后,两个世仇家族在爱情面前也稍稍低下了头,如“序诗”中说“双双殉情才埋葬了双方的争斗。爱情是多灾多难,生死相恋,仇恨是没完没了,不肯罢休,直到失去至亲骨肉,才心回意转,看吧,你们两个家族的仇恨招来了怎样的恶果!是上帝在惩罚你们,他使用爱情,来毁灭你们的欢乐。”这是亲情与利益的斗争,最终利益败退,由此可见人性的复杂。

4 结束语

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文学中的爱情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让我们叹息,这种叹息让我们更加的尊重这部伟大的作品。文章中针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悲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希望有助于促进挖掘《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爱情悲剧的魅力。

注释

11 梁玉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爱情悲剧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08-109+139.

22 暴艳敏.从价值观维度理论视角分析中英爱情悲剧《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33 冯涛.从生态美学角度解读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6:90-91.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11

摘要: 本文分析了《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俩部爱情题材的戏剧在不同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各自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并且分析了俩部戏剧结局处理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10-01

在世界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作品被各国历代作家无尽的讴歌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历来被当作爱情悲剧的典范,而《娇红记》在我国的戏剧戏曲中也是爱情题材上的一个悲剧的典型。同样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俩部爱情悲剧,在不同民族的文化积点下,有着对待爱情不同性格与态度的主人公和悲剧的结局。而这种不同的文化对爱情剧作中的影响是我们应该细细研究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有着家族仇恨的俩个人一见钟情,后罗密欧在一次决斗中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罗密欧被放逐,而朱丽叶被家族强怕嫁给她不爱的人,为了逃避婚事,朱丽叶服假死药,然后暗中通知罗密欧接她走,但因其中告知罗密欧的消息被耽误,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为她殉情,朱丽叶醒来后见罗密欧已死,也自尽身亡。《娇红记》写官宦子女王娇娘与申纯倆相爱慕私定终身,中间娇娘又遭纨绔子弟逼婚,后来申纯与娇娘双双殉情变成神仙。在这俩部同样反映封建习俗扼杀爱情自由的剧作中,剧中的俩位女主人公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有着不同的性格。

在西方剧作家眼里,人类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悲剧尝尝描写爱的毁灭,尤其是显示爱情的崇高与伟大,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视家族对立,阳台又会一幕,把男女之情描摹的天真浪漫,纯洁无暇。西方爱情主题剧,具有一种阳刚之调,由于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对爱情执着的人,突破常规的人被置于光辉的地位,他有自己的权利,并可以有强硬的姿态抗拒反对力量。这就造就了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这个女性不仅有着浪漫、温顺还有着为爱而斗争的坚贞的一面。她对待爱情勇敢而直接,在她看到罗密欧第一眼时,就说出“去问他叫什么名字,要是他已经结婚,那混床就说我的新坟”。能说出这样话的女子,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刚烈,对爱的执着,她一直在为爱而努力想办法,作斗争。这一点《娇红记》里的红娘就显得有些被动,她对待爱情有些辗转哀怨。由于中国儒家礼教倡导“中庸”,强调情感的宣泄不能过于放肆和暴露,所以中国戏剧的爱情主题,始终蕴含着过多的阴柔意识。它体现为一种缠绵婉转、温文尔雅的恬静风格。爱情,参杂着女性般之柔弱和惨愁,使得男子便是文弱书生,女子便是多愁善感的小姐。只有他们被外部势力禁锢而处在欲爱不能的情境中,他们不外是表露出烛泪风悲、玉容憔悴、凄婉哀怨的愁苦情愫。娇娘的唱词中说道“花泪盈、花枝瘦,知他也为关情,害的这伶仃瘦”。并且在娇娘与申纯的爱恋中,娇娘总是闪闪躲躲、徘徊不定。她明明喜欢申纯却嘴上又不断的否定,口是心非,正是她的这种瞻前顾后使得俩人的爱情进展缓慢,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当时女子的特点,其实说是娇娘那个时代的女性被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女性仍然有着这种性格特点,普遍对待爱情都或多或少有着这种徘徊不定,辗转反侧的时候。但是娇娘在中国古代,人生态度以封建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下她也有着自己的成熟、理智和对爱的明确,只是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会悲观,会幽怨。

《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节发展的节奏是紧凑的,而《娇红记》的节奏则是曲折缓慢的。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一环接一环的紧张气氛下相知热恋以致最后双双殉情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爱情的壮烈,自由的渴望!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依然看待西方人待人接物说话方式似乎看起来比较夸张,手舞足蹈,他们的爱情观也是这样的节奏紧凑、轰轰烈烈。剧中结局的处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给俩家人警醒和震撼,甚至化敌为友,以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结局给我们读者的感受虽然有些为二人赶到惋惜,可是这种壮烈是让我所崇拜与敬佩的。他們的敢爱敢恨让我们内心传统的中国人感到震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血的事实使俩家实现“凄凉的和解”,表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必胜的信念。从对西方悲剧结局的可以看到,就其主要倾向以大杯的逆境作结,我国则在大悲之后还有“团圆”的或光明的尾巴。《娇红记》的结局处理就更合乎我们的人生观或者是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在一俩千的历史发展中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一种求全备、求圆满、求完美的民族文件心理。谈到世界,我们自古就有世界大同、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理想;谈到人类道德修养,则提出忠孝结义、仁义礼智的全面标准;谈到生活理想,则希望福禄寿喜;说道家庭,就有夫荣妻贵,父慈子孝;谈到文化修养,则是琴棋书画样样通。这些观念当然是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包含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娇红记》中俩主人公对爱情踌躇不前,以致俩人殉情后可是又峰回路转,让我们心灵有所安慰。俩人成为神仙,永久的在一起,这不正是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些价值观取向的总结,我们总是希望生活是美满的,结局是团员的。当然我丝毫没有贬低封建社会形成的这些思想,从人类文化发展来说,我以为基本上是入世的、执着于生活的、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表现,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是充满了“正能量”。但是《娇红记》结尾的升仙我个人认为削减了整个剧的悲剧性,这样是给我们了一些安慰,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那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出现。也许我们该怀着这样更高层次的信念,像申纯与娇娘那样灵魂永不灭,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勇敢去爱!

总之,中国悲剧的乐观常常表现为对美好理想、冤枉的憧憬,西方悲剧的乐观则表现为义无反顾、勇敢决裂的,同样都在追求美好的理想,却以不同的形态和风貌呈现出来,对我们读者来说是从不同角度的收获与学习。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多次被改编为多种中国戏曲,其中由上海虹口越剧团改编韩婷婷和萧雅主演的《天长地久》将话剧形式的莎剧与音舞性很强的越剧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到了喜爱越剧与喜爱莎剧观众的共同赞赏,“莎士比亚的名字己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起来了”(高占祥)。这样的改编顺应了当下世界莎剧舞台演出的发展要求,为世界莎剧舞台又增添了一朵越剧之花,成功地实现了中西方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对话。

一.主题与形式之间的重构与替换

莎士比亚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越剧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改编基础呢?这种基础就在于戏剧尽管有其文化特性,但也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当其向“本质属性归复”,就会“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司马云杰)。中国的编剧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将西方的故事完全中国化。将莎氏悲剧表现人性,爱情的深刻性植入越剧之中,尽管在植入过程中,对所谓“人性”的挖掘不可避免的有所偏移,但有助于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舞台装饰的华丽掩盖戏剧精神内涵的贫弱或荒谬”(董健)。表现在《天》剧中,则反映出“每一个陈述都有一个作者……对话反应使话语人格化”,这个作者也指表演者,“陈述被看做是人们的观念表达,未出现的陈述被看做是另一种观念的表述”(托多罗夫),即莎士比亚的表达与越剧的表演。在《天》剧的第三场中,罗立安与裘丽英在初次见面后就一见钟情。

裘丽英:只觉得英气阵阵透心底。

罗立安:只觉得光彩熠熠绕天际。

同唱:

一路上惊魂未定不在心。(女)

一路上心怀忧患未在意。(男)

想不到他鹤立鸡群非凡器。(女)

想不到她雅群白鸽显珍奇。(男)

罗立安:

想不到有缘心依依。

盛宴易散不忍离。

一大段唱腔表现了品行端正的小伙儿在遇到优雅美丽小姐后相互吸引,双双坠入爱河。

裘丽英:皓月当空洒清辉。椅楼赏月遣愁怀。

月圆花好虽甚爱,女儿家,心事难解开。

罗公子啊,为什么你偏是冤家子,为什么你生在罗家内,罗裘两家有仇恨。

我对你无愁无恨全是爱,我愿对月吐情你,未知公子可明白,倘若你心同我心,可愿将罗姓来抛开,我情愿我把裘姓为你改。

女主角面对自己心仪的公子,愿意抛开世俗的观念,放弃家族仇恨勇敢地拥抱爱情,从盛宴见面的一见钟情到楼亭幽会的私定终身,再到最后的“誓与你生生死死在一起,天长地久永相恋”的生死相许,扮演裘丽英的胡佩华利用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比较准确地诊释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复杂层次。从互文性角度观照,《天》剧将莎氏的《罗》剧在深层次的改动中,利用越剧的艺术形式,在范派越剧声腔的基础上,围绕演员嗓音特点和人物格特征进行唱腔设计,有机融汇了绍剧以及女子越剧的行腔风格。胡佩华“紧紧把握住裘丽英的复杂的人物特性: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父母安排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决不苟活,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天》剧中的中国式的爱情理念与西方崇尚自由尊重人性的精神有机融合,演绎出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二.美在模拟与虚构之间

对于越剧《天长地久》来说,既要在改编中表现出《罗》剧秉承莎氏人文主义悲剧精神,又要在形式建构中展现越剧的艺术之美。为了较好地解决不同戏剧观下产生的戏剧,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建构与转换,表演者浓墨重彩地剥开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利用越剧一长于抒发内心情感的唱段,向观众展示爱恨情仇,生死与共的感情世界,诠释人性至上的主题。《天》剧中唱段的作用等同于《罗》剧中的独白,在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亢奋,时而抒情的唱腔中,心理矛盾、情感冲突被衍化成了观赏性极强的歌唱、程式表演。

现如今艺术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然而单纯地依靠维护传统却无法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所以观众在痴迷于演员的身段、程式等精湛表演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通过外化的程式,通过台词与歌唱之间的对话,通过“力量”与“柔弱”之间的互文性,通过内心与外表的转化,用越剧方式洞悉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人性的堕落,从而使观众惊叹不己。对越剧演绎莎氏悲剧来说,通过这种既刚且柔的唱腔、程式表演,在扩大越剧表现力的同时,既成功地诊释了莎氏悲剧的精神,又通过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美的技艺)的刺激,超越了对内容的理解。

越剧中的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女性,这对于改编《天》剧是一个挑战。男主人公罗立安的扮演者韩婷婷是1990年的江、浙、沪越剧大赛中“越剧之星”的获得者。《天》剧的再现生活形态的悲剧精神与复杂的内心矛盾冲突与越剧女扮男装设计的刚烈、流畅的唱腔、程式结合在一起,用越剧去演绎《罗》剧的故事,阐释其人文主义精神,将模拟的生活与虚构性的审美表演融合为一体,既比较深刻地诠释了《罗》剧的叛逆精神,又通过戏剧形式的改编,重新建构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创新的表现形式,把悲剧精神外化于程式、唱腔和表演之中,将情感的起伏跌宕,矛盾的激化与溶解,内心的纠结一一融入《天》剧中,将《罗》剧中的爱、恨、情、仇用越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思想透过越剧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天长地久》的对话、互文性,既是主题上的效仿、继承与重构,也是外在形式上的替换与创新,更是审美、艺术、文化之间的成功转型。《天》剧的改编旨在以越剧的艺术形式完整表现莎剧主题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样的改编表明越剧的美学理想和莎剧美学精神通过《天》剧在审美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成功嫁接,这样的嫁接表明,无论在外在形式、内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视点上,越剧与莎剧对话和互文性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审美天地,并成功地实现了一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董健.关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几个问题[c]载胡星亮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沦丛(第1卷第1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上一篇:物理过程和思想方法下一篇:期刊网络出版市场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