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

2024-09-14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通用14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 篇1

姓名 学号 120601114 院系 专业 班级 1

2赵 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班

论文题目:对流行歌曲的鉴赏心得

对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鉴赏

我可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我看过的音乐剧里最吸引我的了,我喜欢音乐剧不只是因为它有好看的情节或是好听的音乐,更是因为我喜欢舞台上每个演员那赋有戏剧性的夸张的表演,音乐剧把戏剧表演,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然后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听觉或是情感上都受到了很强的冲击,这也是音乐剧为什么如此受人们欢迎的原因冲击,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2000年2月14日,《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巴黎首演,立刻轰动了全法国,被许多专家和观众推举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音乐剧,不但风靡法国,许多不懂法语的人也纷纷爱上了这部音乐剧,事实上,由于这个故事内容早已家喻户晓,就算听不懂法语,欣赏起来也不会有多大的障碍。《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

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剧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死神,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台词,没有任何歌曲的角色,有的只是舞蹈,但她却贯穿于全剧,成为一种宿命的象征。一开场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她,当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冲突的时候,当墨古修被提伯尔特刺死,提伯尔特被罗密欧刺死的时候她便在其跟前不停地跳着死亡之舞。当朱丽叶喝毒药自杀死后,罗密欧也自杀死去后,又是她撕毁了死亡契约让朱丽叶又复活过来,让朱丽叶看到罗密欧死在她身边,让朱丽叶饱受这种折磨,最后也是她递刀子给朱丽叶让朱丽叶自杀了的。

这部音乐剧的作曲和剧本是吉昂.普雷斯古维克1998年,他遇见了Gerard Louvin和Daniel Moyne这两个著名的法国电视制作人,彼此相见恨晚,决定一起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音乐剧的舞台,在他们的构想中,这部剧的音乐采用古典兼现代的风格,不仅有优雅的管弦乐,还有电子合成音乐的工业舞曲元素。

这部音乐剧非常讲究舞蹈,他们不但个个有着深厚的芭蕾根基,而且也有些特技的,跟音乐搭配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甚至还不时出现凌空翻越的高难度动作,当他们舞蹈时,音乐是用相当现代化的电子舞曲,也不会让人感到任何的不自在。在电子舞曲结束之后,接着出现的又往往是非常典雅的古典音乐,就这样来回穿梭于古今间的音乐似乎是一体的,所以说这部音乐剧一开始就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

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观主义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恋情,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 篇2

普罗柯菲耶夫的舞剧音乐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20世纪现代音乐的色彩, 所以当时不易被人们接受认可。他为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的音乐着力描写男女主人公细腻的情绪和悲伤的爱情, 蕴含着内在的动人情调。但高度交响化的音乐打破了传统舞剧音乐的模式, 曾使听惯了传统舞剧音乐的编导、演员和乐队很不适应, 起初连芭蕾大师乌兰诺娃也很难适应他的音乐。甚至剧院乐队在首演前要集体罢演以示他们对音乐的极大不满, 多亏编导拉甫洛夫斯基从中调解, 首演才按时进行。出乎预料《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即获得极大的成功, 掌声雷动, 盛况空前, 各新闻媒介连篇赞扬。《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标志着戏剧芭蕾达到鼎盛时期。

1956年该剧首次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演出, 英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很高, 何况又是莎翁的名剧演出, 所有演员与乐队都为此剧是否能演出成功感到紧张, 但当帷幕落下时, 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人们拥到台前, 顾不得绅士矜持的风度, 发疯似的欢呼雀跃。谢幕达几十次之多。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个国家的芭蕾舞团上演不同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见普罗柯菲耶夫的音乐具有极大的魅力,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诠释普罗柯菲耶夫不朽的音乐和莎士比亚原著的精髓。但仍然是拉甫洛夫斯基的舞剧版本更深刻体现戏剧芭蕾艺术的特征。

莎士比亚原著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小城凡罗纳, 编导拉甫洛夫斯基把原剧的24场戏压缩成经典的三幕13场加上序幕和尾声的芭蕾舞剧。当序幕音乐奏响时, 在巨大的屏幕后面出现了一幅“三连画屏”, 中间是与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天才杰作中的先知者相似的劳伦卓神父, 在他的两边分别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象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一样静止不动, 好像将我们又一次带回到曾经发生过感人肺腑的人间悲剧的遥远年代。灯光暗转, “三连画屏”消失不见, 在观众面前显示出意大利凡罗纳城的广场。第一幕有五场戏,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起伏跌宕。开头编导首先向我们展现罗密欧浪漫、抒情、富于幻想的形象。紧接着用广场上的大型械斗场面展示了两大封建家族之间势不两立的历史背景及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然后编导又向我们介绍年轻、可爱的小姑娘朱丽叶以及她无忧无虑的内心世界。接着又把我们引入到朱丽叶家的晚会上, 两位主人公初次相遇, 两颗年轻的心相互撞击, 迸发出爱情之花。最后又让我们去分享他们月夜幽会中炙热的爱、甜蜜的情。编导用内外结合、张弛对比的手法, 将我们带入莎翁建构的时空世界, 使我们与舞台上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第二幕的结构比较简单, 共有三场戏:第一场“狂欢节”主要是大型的民众欢乐场面, 与第一幕第一场的大型械斗场面对比。第二场“秘密婚礼”既与“狂欢节”形成强烈反差, 又与第一幕中的“花园幽会”遥相呼应。第三场承接“狂欢节”场面开始, 发展到蒙太玖家族的迈丘西奥和凯普莱脱家族的悌暴相继被刺身亡, 把舞剧中强烈的戏剧冲突推向到一个新阶段, 意味着两位男女主人公的结合将化为泡影。第三幕的结构相当紧凑, 矛盾冲突一个接着一个, 不断激化升温。在朱丽叶的卧室里, 一对恋人依依不舍。父母逼迫朱丽叶与年轻贵族帕里斯成婚遭到拒绝。朱丽叶求救于劳伦卓神父, 得到一种假死药, 服下后让人们误以为她死去。但由于当地有瘟疫, 神父委托的送信人没能把秘密通知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死去的消息赶到墓地, 痛不欲生, 用匕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朱丽叶苏醒后为时已晚, 她用罗密欧的匕首自杀殉情。尾声是两个家族面对两个壮烈献身的孩子终于捐弃前嫌, 实现了和解。老凯普莱脱拥抱老蒙太玖, 结束了几代人血腥残杀与无畏的斗争。

音乐和舞蹈在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时一致地达到了细腻动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优雅浪漫 篇3

这是一次不分国界的合作演出,舞美设计采用法国尼斯歌剧院的原创,14世纪维罗纳式的古典雕塑景板用于全剧,颇为雅致。舞台装置和布景不完全是写实,也不完全是写意,而是运用了简约的较为抽象概念的表现手法,颇有创意。场景在烘托情节发展气氛上及暗示人物感情变化上有一定的效果。不过,第二幕花园经典的布景、著名的“阳台场面”没有了。灯光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也不错,遗憾的是追光跟得不紧,不到位,是为不足。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时手牵手,罗密欧与朱丽叶死别时也手牵手,喻示妙哉,场景深刻。装饰艳丽漂亮,法国舞台导演福尔尼(P.-E. Fourny)值得一赞。

这部歌剧着重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故事,缺少些戏剧性的魄力,全凭优美的旋律传流至今。今次的演出倾向于法国式的情趣,抒情、浪漫、雅致,特别是香港管弦乐团在意大利指挥家奥尔米(P.Olmi)的指挥下,演奏得非常细腻,默契融合,清澈透明,有着室乐式柔和的音响,整个乐队综合的平衡感很好,音色的平衡尤见功力,奏出了法国式的音乐韵味,听来舒服。

这台演员水平参差不齐,分而评之。饰唱罗密欧的美国青年男高音莫勒雷茨(D.Moralez),嗓音明亮,共鸣集中,“唱在面罩中”是一特点。所唱出的第二幕摇唱曲“啊!太阳升起”,借景抒情,温馨怡人,很强调歌唱中的朗诵因素。第五幕终场所唱出的咏叹调“哦,我的妻子哟,我的亲人哟”,按照他自己的嗓音来唱角色,始终保持着抒情的本质,用声不像一般法国男高音那么吃紧。

饰唱朱丽叶的法国青年女高音埃威德(M.Evrard),声音清雅,音色秀丽,鼻化音和“面罩感觉”是一特点。所唱出的第一幕朱丽叶的圆舞曲“在这醉人的梦境之中”,兴致、华丽、欢快,也能耍两下花腔。但稍嫌用力过猛,用声过强,花腔高音火爆了些、尖直了些、夸张了些,欠缺一种贵族小姐气质的高雅之声。

两人的音色近似,因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二重唱唱得十分均衡谐和,娓娓动听,如第一幕的“可爱的天使”;第二幕的“哦,神圣的夜”、“啊!且不要匆忙离去”;第四幕的“新婚之夜,爱之夜”以及终场的“自我安慰罢,可怜的灵魂”等。

男低音雅乌希艾宁(B.Jauhianen)饰唱的劳伦斯神父,男中音孟浩文(B.Montgomert)饰唱的梅库蒂奥,男低音邦菲利奥(G.Bonfiglio)饰唱的卡普列特,表演有戏路,嗓音有力量,但大而不美,声音粗放、耿直,干涩。男低音黄日珩饰唱的维罗纳公爵,他太讲究唱法,发声难受,声音老是出不来,并不可取。倒是女中音史韶韵饰唱的反串角色斯蒂法诺,可爱、天真、自然,她的音量虽小,恰恰吻合角色的侍童形象而讨人喜欢。女中音朱佩舜的奶妈格特鲁德造型化妆太年轻,像是朱丽叶的妹妹。

罗密欧与朱丽叶 篇4

中文名称: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文名称:Romeo and Juliet 其它名称:殉情记 所属国别:英国 原著作者: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摄制日期:1954年 国家/地区:意大利 / 英国 类型:爱情 / 剧情 片长:USA:138 min 对白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1954年9月 发行公司:联美电影公司

剧情简介

在十五世纪意大利的贝洛那城住有二家声望很高而彼此尖锐对立的望族。他们之间不断的发生血腥的争执。在蒙达犹家族中,有一个叫罗密欧的年轻少年。而卡普雷特家族中则有一位可爱的小女儿茱莉叶。他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遇并互相产生好感。后来继而深深相爱。但两方家人拼命阻挠,一次争执中罗密欧失手杀死了茱莉叶的表哥杀死,从而被流放到城外。为了躲避家人的逼婚,茱莉叶不得不在神父的帮助下假死,当罗密欧知道后,赶了回来看到墓穴熟睡的茱莉叶,失望之余自杀了,当茱莉叶看到爱人死后也绝望的用短剑刺入了自已的胸部殉情而死。

演职员表获奖记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感 篇5

“我们第一次见面,却好像认识了一万年之久。”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这样,虽然两人眼睛与眼睛的对视的那一瞬间,那一刹那,是如此的短暂,但心与心的触动却是永远。

“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如果你愿成为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朱丽叶的黑夜表白,虽然朴实但却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纯洁的心,伴随着热焰的波涛在爱的名义下汹涌澎湃。

尼采说过:爱和死,永恒一致,求爱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当朱丽叶得知自己心爱的罗密欧杀死了亲哥哥后,她是痛不欲生,但她的泪不是为哥哥,而是为了爱人而流。看到这里,我真的很喜欢,很欣赏朱丽叶,或许我们不应为了爱人而抛弃亲情。但就我个人理解,亲人中有好但也有坏的,可爱人是始终如一爱你的人,世间歌颂爱情的诗歌远多与亲情。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所有爱的精髓,他们的爱是真 爱。且他们的真爱也超越了个体的存在,与所爱对象融为一体,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本身。他们的爱表示了一份忠贞。当罗密欧得知自己心爱的朱丽叶的死讯后,义无反顾地奔 向墓地与爱人同归于尽。“死在自己心爱的人身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敬佩罗密欧。而当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为了自己而死,也带着微笑扑向了罗密欧那开壳的匕首的怀中——死了。她的微笑也许是欣慰——自己的爱人为了与自己永恒,服毒自杀,就在自己的身旁;也许是安详,终于,终于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的在一起了!

虽然他们的情化解了仇,但他们也随爱而死。爱与死的内在统一是世间永恒的主题:只有死亡的毁灭中才体会得到令人颤栗的极度之爱!也正是在爱的狂潮中,才深切感受到死亡阴影的逼近。死赋予爱以深刻的内涵,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中,如果没有死,爱会变得苍白,肤浅。也正是他们的死亡提升了他俩爱的无比珍贵的价值。

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感 篇6

在此之前,罗密欧还一直非常欢乐和轻松, 他曾梦到自己死了(一个奇怪的梦,死了人还能有想法),妻子来看他,发现他死了,就亲吻他,把气吹进他嘴里,他竟然复活了,并且成了国王。

这时有人从维洛那城送信来,罗密欧认为肯定是好消息,会如梦里的征兆,送来什么好消息,但是消息和他们梦却恰恰相反,真正死掉是自己的妻子,无论他怎样亲吻她,她也不会复活了,他立刻叫人备马,因为他决定当晚就回维洛那城。去妻子的坟墓里去看她。

就在他刚要离开曼图亚城时,劳伦斯神父派去的人遇到了罗密欧,他对罗密欧说,这是神父策划的一场假葬礼,他的爱妻只是表面上诈死,暂时趟在坟墓里,等着他去阴森的墓室里,把她救出来。

这时,罗密欧心中的巨石才放了下来,不过当罗密欧想起朱丽叶还等着他去救,便骑上马,朝维洛那城出发,准备去爱妻的坟墓里见她。

她在午夜十二时,抵达维洛那城。他在凯普莱特家祖坟的正中央,找到了爱妻的坟地,他拿出烛光,铲子和铁锹,来撬墓门,他小心翼翼的撬着,因为他是个罪犯,根据维洛那城的法律,他只要在城里被逮着,就是死罪,罗密欧打开坟墓,里面躺着他的妻子,妻子依旧那么美丽无比,看来死神一点也么有办法,让她的容貌或色肤变样。

罗密欧亲吻了一下,妻子的双唇,朱丽叶从昏迷中慢慢地睁开了眼,看到了她心爱的罗密欧,高兴极了。他要带她去曼图亚。

她同意了,正当他们要走时,年轻的帕里斯伯爵在半夜来朱丽叶坟上献花哭泣,而她本应该是他的新娘了,可是他看她和他在一起,他高兴朱丽叶活了,他憎恶她和他在一起。

朱丽叶对帕里斯数落,她真的爱的人是罗密欧,她和罗密欧在一起,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她都很幸福,因为她本来就不爱帕里斯。

帕里斯看见罗密欧,竟然生命危险来维洛那城,来救朱丽叶(帕里斯以为朱丽叶死了,是罗密欧用爱情的力量唤醒了她)知道罗密欧深爱着朱丽叶,而朱丽叶心甘情愿和罗密欧去曼图亚,朱丽也深爱着罗密欧,他便对他们说,我祝你们幸福。

罗密欧与朱丽叶谢过他后,迅速起程赶回了曼图亚,

而伤心的帕里斯也知道,朱丽叶也根本不爱他,向凯普莱特和蒙太古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的天荒地老,生死不离,表明自己愿意让步,退出与朱丽叶的关系,希望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不再敌对。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两家在承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婚姻上成了亲家,他们开始策划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接回来,他们向神父寻求帮助,而神父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婚姻主持,神父自信的说,他能说动亲王,赫勉罗密欧,而事实正是这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回来后,他们立即找到帕里斯,并将他看作是他们的大哥,而帕里斯和他们结拜为金兰。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 篇7

首先, 故事内容具有相似性。都是写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却遭到阻挠最终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其次, 故事结局相同, 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孔雀东南飞》中最后写道“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虽然并没有直接写出两家和好, 但是一个“求”足以显示出他们的幡然悔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是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面对最后的惨剧, 两家世仇双双醒悟, 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 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 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也说:“罗密欧也要有一座同样富丽的金像卧在他情人的身旁, 这两个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的人儿。”痛悔之心, 溢于言表。还有一点, 就是两部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也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 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无限向往。

尽管两部作品具有相似性, 但是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时候就会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差异了:

(一) 悲剧的样式不同。

虽然两部作品都是悲剧故事, 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差异性, 《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刘兰芝17岁嫁入焦家, 夫妻恩爱, 却得不到焦母的认可而被遣回娘家, 最终二人因无法维持婚姻关系而痛苦的选择自杀来解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因两个家族的仇恨而受阻, 最后为爱情而双双殉情。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说, 《孔雀东南飞》是婚姻的悲剧,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爱情的悲剧。

(二) 反应的社会背景不同。

尽管悲剧的样式不同, 但是二者都具有悲剧色彩, 追究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就会提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庐江, “当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倡“三纲五常”的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 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1]于是, “孝”在当时被推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凡事孝当先, 不孝者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没有给人违抗父母的权利, 因此这样的社会条件就给他们的婚姻悲剧埋下了隐患。焦仲卿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刘兰芝, 因为她聪明能干、美丽贤惠, 但是焦母却对儿媳妇不满意, 焦仲卿虽然知道母亲故意折磨刘兰芝, 欲将她遣回娘家, 却也不敢公然反抗, 只能长跪哀求母亲:“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但最终还是不敢违背孝道, 将妻子送回娘家。而刘兰芝亦是如此, 她虽然觉得自己没有罪过, 但也无法违抗婆婆的命令, 只得含屈回到娘家。可自己的兄长有逼迫她改嫁, 长兄如父, 违背兄长的意思就是不孝, 最后她也只有答应改嫁。可见焦仲卿和刘兰芝面对的是强大的伦理道德, 在他们的爱情和婚姻遭到干扰破坏的时候, 他们不能反抗, 只能顺从, 一对恩爱夫妻就因要遵从孝道而被拆散而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英国维洛那, “当时虽然封建文化制度仍固守着统治地位, 但已开始走向崩溃, 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在这样一个大力提倡人性解放的时代,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的。”[2]他们能够不顾两个家族间的仇恨, 真心相爱, 这是对封建文化制度的挑战。他们的爱情本身是具有反叛性的, 但是还是与当时的封建文化制度发生了冲突,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可以说成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的历史进步中的牺牲品。

(三) 人物性格不同。

正因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所以, 在人物性格上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孔雀东南飞》中, 焦仲卿与刘兰芝虽然在维护自己的爱情时表现出一定的坚强、执著。但是, 作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男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软弱与妥协。”[3]刘兰芝虽然认为自己无罪, 但是自始至终屈从与婆婆与兄长的逼迫, 表现得很软弱, 在面对强大的伦理道德时, 没有任何的攻击力, 无法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限制, 只是一味地忍让与妥协。而丈夫焦仲卿同样也是十分的软弱, 面对母亲的命令, 没有果断的反抗, 只是苦苦哀求, 得知刘兰芝改嫁后, 并没有去积极争取, 只有只言片语“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 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态度十分消极, 有失男子汉的气魄。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而勇于抗争的人文主义战士, 在争取自己的爱情时表现得相当坚决。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后, 他们就抛弃一切, 不顾家族的世仇, 勇敢的相爱。朱丽叶非常的爱罗密欧, “我会把我的整个命运托付给你, 把你当做我的主人, 跟随你到世界的尽头”, 当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后, 朱丽叶非常的伤心, 一个是自己亲爱的表哥, 一个是自己的丈夫, 内心在进行了激烈的挣扎后, 她的感情的天平还是向自己的丈夫倾斜了。当父母强迫她嫁给帕里斯时, 她没有听从, 勇敢的反驳:“你们不能勉强我喜欢一个我对他没有好感的人”。为了爱情, 她愿意做任何事情, 勇敢地喝下能使自己假死的药, 当她醒来看到自己的丈夫已死去后, 她果断地将匕首插进自己的胸口。在整个过程中, 朱丽叶的坚定与勇敢是值得钦佩的。但是, 男女主人公又表现出急躁的性格。两人一见钟情后, 就匆匆的秘密结婚, 无奈罗密欧杀死了提尔伯特, 被流放。朱丽叶为了不与帕里斯结婚, 能与罗密欧长相厮守, 毅然喝下了神父给她的假死药, 而罗密欧得知朱丽叶自杀后, 罗密欧火速跑回去, 抱着与她一起死的信念, 喝下了毒药, 当最后朱丽叶看到罗密欧已死后, 果断的自杀了。两个主人公的每一次决定都非常的匆忙, 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商定, 以致出现很多的偶然因素, 可以说急躁的性格加剧了悲剧的进程。

(四) 悲剧的矛盾冲突不同。

“《孔雀东南飞》中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婆媳矛盾。”[4]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妇女对自己的婚姻没有决定权, 因此, 不管刘兰芝多么的聪明能干, 对焦母多么孝顺, 对小姑子多么照顾, 也不管焦仲卿如何的表白对妻子的爱和不会停妻再娶的决心, 也改变不了婆婆因厌恶自己而被遣回家的悲剧命运。他们这种婆媳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婆媳矛盾已经成为了主人公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的矛盾, 刘兰芝与焦仲卿以死抗争是自己的合理要求与封建礼教的一种冲突, 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现实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矛盾冲突则是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和封建家长制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要追求恋爱与婚姻的自由, 但是卡普莱特夫妇却要包办女儿的婚姻, 这是两种婚姻观、爱情观的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也是不可调和的。他们的死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过程中灭亡的, 而且他们的死是因偶然的误会产生的, 因此其命运是偶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如果信件能及时送达, 如果朱丽叶能早醒几分钟, 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叔本华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说成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就是偶然和错去造成的悲剧, 盲目的爱情使他们完全不顾两家是世仇这一事实。结果, 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导致爱情受阻, 并最终双双为爱情而自杀。也就是说悲剧的冲突并不表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外部力量的矛盾斗争, 而是表现为存在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自身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世代相仇的出身、爱情的盲目性以及一系列偶然性错误的波动碰撞上, 也即存在于纯洁真挚的爱情和人类无法控制的命运之间。

综上所述, 虽然两部作品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但是因为两者有着太多的反抗封建婚姻、封建专制的经历, 因此人们常常把《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拿来比较。通过这两部作品的比较,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不同而反应在文学作品里的差异, 虽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作者, 但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描述的爱情的故事可歌可泣, 令人感动, 不愧是两部佳作。

参考文献

[1]、王利平.弥合与抗争——从《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古典悲剧的不同美学风格.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5

[2]、郑青虬.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10

[3]、杜金有.《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人物之比较.文化研究.2009.9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10则 篇8

爱情中,当出现干扰两人相恋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不但不会分开,反而情感更加紧密,恋爱关系更加牢固。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因为这种力量就像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样,越是遭受阻碍越是离不开对方,直至殉情。

鲶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死气沉沉的环境使鱼容易死亡。渔民就把喜欢挤来挤去的鲶鱼放进池子,让环境显得生机勃勃,增加所有鱼的活力与寿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鲶鱼效应”,指人为地增加一些环境刺激,特别是异质的刺激,比如在女生团体里加入几个男生,借此增强整个团体的气氛和干劲。这个效应也被引申为“竞争机制”,常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被运用。

舌尖现象

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记不起要说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舌尖现象”。它是由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来自多方面,比如想说“吃西餐”,但脑中又情不自禁地想“中餐更好一些”,于是“吃西餐”被覆盖掉。对于考生来说,紧张情绪也会覆盖掉知识点,所以会出现望着考题大脑一片空白的“舌尖现象”。

安慰剂效应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就是俗话说的心理安慰作用,利用的是暗示的力量。比如一个失眠的人求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给了他一盒有助睡眠的神药,那人服用后果然不再失眠。事实上,那只是一盒维生素,而那个失眠者只是受到良性暗示、精神放松,所以治愈了失眠问题。

高峰体验

来自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是人最接近真实自我的状态,也是达到潜能发挥的高潮。比如明星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演出、你完成了一项很困难的任务,都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投射

“投射”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动机或个体意识,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比如说,你讨厌吃青椒,所以你认为所有人都讨厌。

权威人格

也叫“专制人格”,是一种崇尚权威、盲目服从、欺凌弱小的人格类型。在团体里,他们对理想化道德极为支持,认为违背价值观的人应受到谴责和惩罚。一般来说,在比较专制、保守、家教过严、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形成此种人格。

酸葡萄效应

这是一种类似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现象,个体为自己无法实现目标找到合理的理由,以达到安慰自己、平衡心态的作用。就像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罢”,于是就能恢复愉快的心情。

替代效应

这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指用自己能实现的事来替代不能实现的事。比如同样是吃不到树上的葡萄,有的狐狸会想:听说柠檬的味道跟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于是,它就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愿望需要被满足,这样个体才会不断被激励,因此替代效应有积极意义。

内隐记忆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 篇9

有些人几十年生活在一齐,每一天却同床异梦、形同陌路,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只可是虚度生命罢了,还不如去痛痛快快爱一场,爱它个刻骨铭心,爱它个死去活来。至少当你死后,你的墓志铭上能够理直气壮地刻上这五个字:爱过,生活过!这就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来没在一齐生活过,但他们的爱真挚、热烈,足以感天动地,足以融化冰山,中国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大概描述的就是这种感情吧。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阴森恐怖的字眼,因而对其避之不及。但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幸福的彼岸,永恒的乐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玉陨的消息时,立刻从流放地买了毒鼠药急匆匆前往爱人的坟地,准备自杀;而朱丽叶苏醒后看到罗密欧倒在自我的坟前时,悲痛欲绝,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刎。杯具在此到达高潮,眼泪也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耳畔仿佛响起了那熟悉而又悲伤的歌曲“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潮起潮落始终不毁真爱的相约,几番苦痛的纠缠多少黑夜挣扎,寂寞双手让我和你再也不离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眼里,死亡不再是恐惧的代名词,死亡是鲜花盛放般的美丽,是生死不离的最终归宿。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篇10

南京市十三学

曹勇军 安徽淮南市新集矿区实验学校

刘斌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

2.揣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3.初步领略本剧的悲剧美。

【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是重点;

2.揣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领略本剧的悲剧美是难点。

【课型课时】

自读—研讨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组织全班同学认真预习课文,以竞争方式,选出两名导演,自由组织A、B两套班子,饰演帕里斯、罗密欧、朱丽叶及侍童。在研究剧情的基础上,A、B两组演出课文的“殉情”一段。

二、导入新课

据说18、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放着一部1623年版的著作,书是用铁链拴在一张高桌上的,人们只能站着阅读。尽管如此,这本书中的书页仍被人们翻烂了。这翻烂了的书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确,这是一部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一位评论家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典型的爱情悲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出经典悲剧。课前,大家已熟悉整个剧情,知道课文选的部分写了“殉情”与“和解”两个内容。课前A、B两组演员表演了“殉情”这部分,效果很不错,下面,我想请大家谈谈,哪一组演得更好一些?为什么?(讨论可以各抒己见,目的在于将学习的兴趣引到对人物性格及剧情内容的深入理解,不必强求一致)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下面,我们请几位演员及导演重点谈谈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及他们进行艺术处理的心得体会。

三、揣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师:首先请两位“帕里斯"谈谈。

1.剧中写帕里斯的有几处?

明确:集中写帕里斯的有三处:一是他与侍童的对话;一是他对朱丽叶倾诉爱恋;一是他与罗密欧的对话。

2.三个地方在表演上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两个扮演者各抒己见,导演也可参与其中)

明确:这三处的表演在语言处理上是不同的。帕里斯与侍童的谈话,语调以温和平缓为主,重在表现他性格中的善良与细心;而他向朱丽叶的倾诉则是深情而优雅的,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朱丽叶的深深爱恋,充满伤感与遗憾,这主要表现他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多情而又富有教养的贵族青年;而他与罗密欧的对话则是愤慨的,充满仇恨的斥责与复仇的强烈欲望,这表现他既忠于爱情又富于血性。

师:谈得很好,难怪演出效果不错。下面请两位“朱丽叶”谈谈。

1.文中写朱丽叶的有几处?她的感情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同上)

明确:有三处。作者是分层次处理她的感情变化的。一是她刚醒来,第一句话便问夫君,寻找罗密欧,这反映了她渴望与爱人重逢,充满了对爱情的幸福向往;二是得知罗密欧已死,劳伦斯一再劝她离去,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毅然选择了留下陪伴罗密欧,选择了殉情。这表明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三是吻了毒液之后,她此时内心充满对罗密欧的柔情,在等待死神来临,而当听到有人来了,果断地寻求速死,进一步表现了她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2.这样多层次地写朱丽叶,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可以点名请两位导演与同学们交流

明确:朱丽叶是个14岁的少女,充满稚气与天真。当她找到爱情后,她变得那么执著与坚贞。

剧中多层次地刻画她的感情与心理变化,充分展示了她在爱情与死亡之间做英勇抉择的献身精神,使她在封建伦理势力包围中对爱情的追求达到了一种极致,从而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充分体现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人文主义理想。

师:两位“朱丽叶”及导演对朱丽叶的戏应该说是下过功夫研究了,很有心得。下面,我们再请两位“罗密欧”来谈谈。

1.戏中罗密欧的戏分量最重,在表演上,最主要的应该先抓住哪一点?请两位男主角的扮演者交流,适当听取其他同学的评点

明确:首先要抓住他对殉情的义无返顾。从戏的一开始,他与侍童的对话以及他与帕里斯的对话,都表明他必求一死的决心。

2.这种必求一死的背后是什么?深入一层,引导学生立体地多层次地把握人物

明确:这种求死之心是缘于他对朱丽叶的强烈的爱。朱丽叶一死,他就下了必死的决心,来到坟地,他面对爱妻的“遗容”,爱潮在胸中激荡,死不再是痛苦与恐怖;他诗一般的倾诉之中,表达的是与爱妻同生同死的向往与激情。因此,坟是“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让他“觉得愉快”。这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爱,又是一种令人欲哭无泪的深情。

3.两位通过亲身表演,你们认为罗密欧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明确:罗密欧是既富有教养,风流俊雅又勇敢多情的人。他对爱情怀着至高无上的忠诚与迷狂之情,对封建伦理道德有着强烈而坚决的反抗精神。课文“殉情”一节,完美地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这样,他和朱丽叶共同为爱情而死,就将这出爱情悲剧推向了高潮。这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族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和批判,对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的深情讴歌,使整出悲剧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师:刚才,大家一起对“殉情”部分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赏析,确实,也让老师获益不少。

不过,我还想请两位导演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再谈谈,课文后半部分写了两家和解,这是否可信?

明确:这样处理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可信,因为,它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更深的美学思想。从全剧看,罗密欧朱丽叶两人从恋爱、结婚到度过新婚之夜,这表明人文主义爱的理想在一定程度获得了胜利,因为爱战胜了恨,美丽的青春与生命的激情战胜了古老丑恶的封建仇杀。而作品最后又通过两人殉情,使得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在这之后,两家和解了。这就表明,罗密欧、朱丽叶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爱情永生。人文主义爱的理想获得了更加广泛而永恒的胜利。这就体现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抱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其具有美好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扩展学习,课堂小结

师:课前大家已欣赏了这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明确:这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戏中生死与共的爱情,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爆发出来的青春的激情,他们义无返顾地献身爱情的高尚精神。

师:现实生活中常说的悲剧会不会这样打动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以求得自然而然地拓展与延伸)

明确:一般是不会的。第一,主体不同。现实中的普通人不具有我们这出戏中人物的英雄性格,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性格中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第二,动机和行为方式不同。现实中普通人的不幸的原因很少有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抗精神与对爱情的大胆自由的追求,代表了人类对爱情的普遍理想,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追求与封建伦理道德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冲突中遭毁灭的结局有着一种必然性。第三,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悲惨或不幸产生的往往只有同情,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使我们不仅同情,还有悲悯,更有因他们的高尚精神而获得的一种崇高感,我们的灵魂受到净化,心灵为之振奋。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悲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而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悲剧。

(投影)所谓悲剧是指描写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的过程,从而引起人们同情、悲悯与震撼,使人们灵魂得到净化并奋发起来的艺术形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还有许多有名的悲剧。比如,那个终日在“活着,还是不活”中犹豫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还有因为捍卫自己荣誉而杀死美丽妻子的《奥赛罗》,还有在暴风雨中激情如火山一样喷发的《李尔王》等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家都应该找来一读,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五、布置作业

一、印发孟称舜《娇红记》,要求课外阅读,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一比较。

二、如有条件和精力,课外阅读《莎士比亚悲剧五种》。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 篇11

历久弥新的经典爱情

英国著名的诗人柯勒律治曾说:“这个故事的基础完全是氏族生活,全剧的事件都发生在氏族的不和……就内在证据来说,这个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之一,提供了他对人类天性的深刻洞察力的有力证据,这就是把罗密欧写成是已经被爱情所征服。”其实,从剧本的真正内涵来说,莎士比亚是通过一个老生常谈的爱情悲剧,为我们剖析了一个更为广阔、深层的家族的悲剧。在这里,爱情不过是架设这一悲剧的桥梁,它更深的寓意是为了挖掘人类——尤其是以家族利益为背景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而为了这种所谓的家族荣誉,不惜牺牲年轻人淳朴、真挚的爱情。

爱情的故事永远老套、陈旧,但能历久弥新且始终受到尘世间痴男怨女喜爱的,也就是莎士比亚才有这种魔力。所谓的见仁见智,年轻人看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成熟的欣赏者看到的是这一爱情悲剧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莎士比亚戏剧魅力的所在。

法国可以说是19世纪最大的歌剧消费市场,威尔第、瓦格纳等人的歌剧在法国上演时,会为了满足法国观众的欣赏口味而在剧中加上芭蕾场面,其他知名的作曲家像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等都长期在法国生活。即便如此,法国本土的作曲家并没有创作出多少得以流芳百世的歌剧作品。虽然外来的如梅耶贝尔、凯鲁比尼等人的歌剧盛行一时,但如今却几乎被人遗忘,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法国歌剧过于追求表面的形式,故常常外表华丽而内容空洞。

19世纪的法国是欧洲的一个特殊的地方:一方面新思想、新艺术大多首先在法国形成;另一方面,接连不断的革命和复辟使得法国的民众一直生活在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中,这使得法国人更喜欢及时行乐。法国的音乐相比意大利和德奥来说,更有一种纤巧华丽、抒情细腻的风格,它更重视感官和视觉体验。在歌剧上,它同样保持着这种特征。在马斯内和古诺的歌剧中,基本上就能体现出一种纯粹的法国风味。值得注意的是,当瓦格纳的歌剧影响整个欧洲的时候,法国的歌剧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德彪西曾说:“虽然古诺没有写出人们所期望的圆润的旋律,人们也应该赞美他巧妙地摆脱了气势逼人的瓦格纳风格的影响。”

在法国的歌剧中,缺少激情性的场面,抒情性的气质是其主要特征。柏辽兹根据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谱写的歌剧《特洛伊人》为法国的歌剧带来了某种神圣性的东西,但并没有使人产生多大的兴趣。在19世纪的法国歌剧中,至今仍在不断上演的并不多见,但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盛演不衰的经典名剧。

抒情委婉的通俗之作

在音乐家中,有几个著名的神职人员,如维瓦尔第、李斯特,古诺也是其中之一。在教堂唱诗班的时候,他穿半神职人员的衣服,签名时写“古诺教士”。他的确是个虔诚的教徒,尤其是在生命的晚年,古诺专门创作宗教音乐,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生虔信神学的古诺,获“罗马大奖”后在意大利时就喜欢这部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西方传说中将灵魂卖给魔鬼而换取青春的学者,更因为歌德的长篇叙事诗而使浮士德成为影响西方精神世界的代表性人物。1857年在剧院经理卡尔瓦洛的建议下,他开始谱写了这部传世之作,但在上演后,并没有得到好评,甚至有人认为古诺委屈了浮士德这个人物。为此,德彪西曾经撰文说:“论起《浮士德》,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们曾经责难古诺歪曲了歌德的思想;同样是这些杰出的人物,却从不想注意到瓦格纳也许曾歪曲过汤豪舍这个人物。汤豪舍在民间传说里完全不是瓦格纳塑造的那个悔罪的好小伙,他被那怀念维纳斯的烈火烧焦了的行杖根本不曾返青。”

艺术可以再创造,而古诺的歌剧《浮士德》并不是歌德作品的翻版,浮士德成为一个独立的、代表着古诺思想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士德》这部歌剧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来——这种意义就是通俗性,也正是这种让深刻的艺术家切齿痛恨的通俗性,推动了艺术市场的活力。不要忘记,在19世纪,法国本土最成功的歌剧作曲家是马斯内,而不是柏辽兹!

众所周知,法国是歌剧的大码头,就像交响曲、钢琴之于德奥一样,要想在法国音乐界获取成功,创作歌剧是唯一的途径。从歌剧《萨福》(Sapho)开始,古诺作有十余部歌剧,除了《浮士德》以外,其他的歌剧都不甚成功,而《罗密欧与朱莉叶》是古诺的又一部抒情悲剧。这部歌剧充分体现了古诺在抒情音乐方面的才能,剧中有着很多优美动人的咏叹调,如朱丽叶演唱的圆舞曲“这是青春的美梦”(Je veux vivre dans cereve)至今仍是女高音钟爱的音乐会曲目之一。整部歌剧配器华丽多姿,表现出法国音乐所特有的灵巧和作曲家对乐队驾轻就熟的才能。正如有评论家指出:“法国艺术很讲究表达的方式和风格。意大利作曲家长期以来只满足于与人声无关的简单的器乐伴奏,而法国作曲家则总是设法用支持和衬托人声的器乐伴奏,来丰富和美化歌声部分。”的确,法国的歌剧比较讲究人声和器乐之间的平衡,但又不像德国,尤其是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那样,显得凝重,甚至沉闷。轻盈、活泼、流畅是法国歌剧的特征,尤其是弦乐和木管,更是法国音乐的灵魂,但这或许也是法国歌剧常常缺乏激情的原因。《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散发的正是这样一种抒情、委婉的乡村风情,而习惯了意大利歌剧令人窒息般激情的观众,是不太习惯法国歌剧“温吞水”一样的抒情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古诺除了《浮士德》之外,比较成功的歌剧。这部五幕抒情歌剧同样由《浮士德》的脚本作者巴比埃尔和卡雷编写剧本,也同样是先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然后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而所不同的是,它没能再现《浮士德》的辉煌。顺便说一句,巴比埃尔和卡雷是古诺长期合作的剧本作家,类似普契尼的剧本作家贾科萨和伊利卡。他们除了《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外,另外还给古诺写了《屈打成医》(Le Medecin malgre lui)、《示巴女王》(La Reine de Saba)和《米蕾叶》(Mireille)等歌剧。

和《浮士德》一样,为了舞台演出需要,巴比埃尔和卡雷又一次大量删节了莎士比亚的原著,甚至做了不少改动,这也遭到了一些评论家的微词。平心而论,这种技术上的处理,对于歌剧来说是必须的。歌剧不是话剧,完全按照原著照搬照抄,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喜欢责难的评论家多少是被习惯性的固化思维所束缚,既希望作曲家改得好,又希望不要太违背原著,这种案例实在太多,也没有争辩的必要。而事实上,观众喜欢、自己满意才是硬道理,这部歌剧从头至尾充满了动人的旋律,典型的法国式的抒情气息,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是一部悲壮的戏剧,但古诺却将它处理得非常的抒情化和通俗化,简洁明了。作为现在仍是各大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之一,和罗西尼的《奥塞罗》一样,古诺的创作动机就是要为大众写一部歌剧。有意思的是,古诺曾经非常喜欢罗西尼的《奥塞罗》,由此可见,追求通俗和票房,是他们共同的心理基础。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瓦格纳的门徒,你喜欢崇高,我追求票房;你满足粗茶淡饭,我享受红酒牛排——各取所需,才显得这个世界无比丰富。

古诺的《浮士德》与《罗密欧与朱莉叶》、比才的《卡门》、马斯内的《曼侬》《维特》等,代表了真正属于法国本土的歌剧,虽然从整体上还无法和意大利、德国的歌剧抗衡,但它却将法国式的抒情引入了世界歌剧的舞台,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新鲜的力量。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赏析 篇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多次被改编为多种中国戏曲,其中由上海虹口越剧团改编韩婷婷和萧雅主演的《天长地久》将话剧形式的莎剧与音舞性很强的越剧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到了喜爱越剧与喜爱莎剧观众的共同赞赏,“莎士比亚的名字己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起来了”(高占祥)。这样的改编顺应了当下世界莎剧舞台演出的发展要求,为世界莎剧舞台又增添了一朵越剧之花,成功地实现了中西方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对话。

一.主题与形式之间的重构与替换

莎士比亚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越剧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改编基础呢?这种基础就在于戏剧尽管有其文化特性,但也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当其向“本质属性归复”,就会“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司马云杰)。中国的编剧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将西方的故事完全中国化。将莎氏悲剧表现人性,爱情的深刻性植入越剧之中,尽管在植入过程中,对所谓“人性”的挖掘不可避免的有所偏移,但有助于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舞台装饰的华丽掩盖戏剧精神内涵的贫弱或荒谬”(董健)。表现在《天》剧中,则反映出“每一个陈述都有一个作者……对话反应使话语人格化”,这个作者也指表演者,“陈述被看做是人们的观念表达,未出现的陈述被看做是另一种观念的表述”(托多罗夫),即莎士比亚的表达与越剧的表演。在《天》剧的第三场中,罗立安与裘丽英在初次见面后就一见钟情。

裘丽英:只觉得英气阵阵透心底。

罗立安:只觉得光彩熠熠绕天际。

同唱:

一路上惊魂未定不在心。(女)

一路上心怀忧患未在意。(男)

想不到他鹤立鸡群非凡器。(女)

想不到她雅群白鸽显珍奇。(男)

罗立安:

想不到有缘心依依。

盛宴易散不忍离。

一大段唱腔表现了品行端正的小伙儿在遇到优雅美丽小姐后相互吸引,双双坠入爱河。

裘丽英:皓月当空洒清辉。椅楼赏月遣愁怀。

月圆花好虽甚爱,女儿家,心事难解开。

罗公子啊,为什么你偏是冤家子,为什么你生在罗家内,罗裘两家有仇恨。

我对你无愁无恨全是爱,我愿对月吐情你,未知公子可明白,倘若你心同我心,可愿将罗姓来抛开,我情愿我把裘姓为你改。

女主角面对自己心仪的公子,愿意抛开世俗的观念,放弃家族仇恨勇敢地拥抱爱情,从盛宴见面的一见钟情到楼亭幽会的私定终身,再到最后的“誓与你生生死死在一起,天长地久永相恋”的生死相许,扮演裘丽英的胡佩华利用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比较准确地诊释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复杂层次。从互文性角度观照,《天》剧将莎氏的《罗》剧在深层次的改动中,利用越剧的艺术形式,在范派越剧声腔的基础上,围绕演员嗓音特点和人物格特征进行唱腔设计,有机融汇了绍剧以及女子越剧的行腔风格。胡佩华“紧紧把握住裘丽英的复杂的人物特性: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父母安排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决不苟活,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天》剧中的中国式的爱情理念与西方崇尚自由尊重人性的精神有机融合,演绎出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二.美在模拟与虚构之间

对于越剧《天长地久》来说,既要在改编中表现出《罗》剧秉承莎氏人文主义悲剧精神,又要在形式建构中展现越剧的艺术之美。为了较好地解决不同戏剧观下产生的戏剧,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建构与转换,表演者浓墨重彩地剥开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利用越剧一长于抒发内心情感的唱段,向观众展示爱恨情仇,生死与共的感情世界,诠释人性至上的主题。《天》剧中唱段的作用等同于《罗》剧中的独白,在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亢奋,时而抒情的唱腔中,心理矛盾、情感冲突被衍化成了观赏性极强的歌唱、程式表演。

现如今艺术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然而单纯地依靠维护传统却无法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所以观众在痴迷于演员的身段、程式等精湛表演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之中通过外化的程式,通过台词与歌唱之间的对话,通过“力量”与“柔弱”之间的互文性,通过内心与外表的转化,用越剧方式洞悉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人性的堕落,从而使观众惊叹不己。对越剧演绎莎氏悲剧来说,通过这种既刚且柔的唱腔、程式表演,在扩大越剧表现力的同时,既成功地诊释了莎氏悲剧的精神,又通过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美的技艺)的刺激,超越了对内容的理解。

越剧中的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女性,这对于改编《天》剧是一个挑战。男主人公罗立安的扮演者韩婷婷是1990年的江、浙、沪越剧大赛中“越剧之星”的获得者。《天》剧的再现生活形态的悲剧精神与复杂的内心矛盾冲突与越剧女扮男装设计的刚烈、流畅的唱腔、程式结合在一起,用越剧去演绎《罗》剧的故事,阐释其人文主义精神,将模拟的生活与虚构性的审美表演融合为一体,既比较深刻地诠释了《罗》剧的叛逆精神,又通过戏剧形式的改编,重新建构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创新的表现形式,把悲剧精神外化于程式、唱腔和表演之中,将情感的起伏跌宕,矛盾的激化与溶解,内心的纠结一一融入《天》剧中,将《罗》剧中的爱、恨、情、仇用越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思想透过越剧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天长地久》的对话、互文性,既是主题上的效仿、继承与重构,也是外在形式上的替换与创新,更是审美、艺术、文化之间的成功转型。《天》剧的改编旨在以越剧的艺术形式完整表现莎剧主题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样的改编表明越剧的美学理想和莎剧美学精神通过《天》剧在审美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成功嫁接,这样的嫁接表明,无论在外在形式、内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视点上,越剧与莎剧对话和互文性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审美天地,并成功地实现了一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董健.关于中国当代戏剧史的几个问题[c]载胡星亮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沦丛(第1卷第1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篇13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1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中我看到了人世间爱情的酸,甜,苦,辣。

“爱情蒙着眼睛,却偷偷的闯进人们的心灵”你便能看到罗密欧对爱情的感叹。文中的主人公不正是这段话里的传奇吗?在百般磨难下,终于可以相见,但由于消息得不灵通,罗密欧以为朱丽叶已经死了,所以在情感的追逐下罗密欧服毒自杀,假死的朱丽叶醒来见罗密欧已经死了也用匕首殉情了。人们常说情大于天地,或许也正是因为两人的感情融化了积有世仇的两个大家庭,最终消除了长久的仇恨。小说以悲剧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结束却不是悲剧,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不同凡响,轰轰烈烈,两大家族的恩怨也解除了,也就是意味着后代的人们可以不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要随时背着“秘密法则”了!

罗密欧喜欢朱丽叶的淳朴、善良,而朱丽叶呢?她也是喜欢着那最激动、最幸运的灵魂。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2

虽说年龄不是问题,可年龄却主宰了他的思考方向。气血方刚,大脑来不及运转,手脚早已做出了行动,如口无遮拦般,不经大脑,早已脱口而出。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成熟时期远远迟于生

理成熟时期。而真正能冷寂思考的年龄,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冲动,热情及精力。试想,一个40多岁的男人在追求一个30多岁的女人,虽说还可以接受,但又有多少人会嗤之以鼻,嗤笑他们年轻时的错过。

年轻是资本,但脑子才是关键。血涌心头,不代表激情澎湃,面红耳赤,不代表春心萌动。

热情永远等不到冷静。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3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罗密欧与朱丽》,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了东方爱情和西方爱情的区别,我感觉东方的爱情比较委婉、缠绵而西方的爱情就很有激情: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人们之间积怨着很深的世仇在一次宴会上,谈门相识并相恋。不管他们两家有多么深的仇恨,也阻挡不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私自结了婚,但谁知,一场斗争葬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

我看完这本书,只花了一天时间。正是因为这本书太令我感动了。

这本书表达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也体现出东方爱情和西方爱情的区别和当时人们是怎样看待爱情与婚姻的。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世界文豪的颠峰巨作有多么美,而现在的幽默小说有多无聊!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4

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流传久远的爱情悲剧,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化蝶的故事也曾让我们潸然泪下,爱情总不能完美,也许也正因这些不完美,才让这样的故事为人感动。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大多数作品的主题,在世人眼里,爱情永远是珍贵而圣洁的,只是也许现在的世界太过现实,总有那么多无奈的感情存在,掺杂了太多因素的爱情,不再如以前那般简单。而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

纯洁、高尚、悲壮的生死恋情,更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感受颇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城里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不知为了什么,曾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于是,一家一族,甚至于佣人,都不断地互相反目和争执。出生在两个冤家里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萌生了美丽动人的爱情之苗,可是,为了两家的纠葛,在为开花结果之前,竟被暴风雨摧残了。这两个年轻人做了两家的牺牲者,等到两家的父母发觉错误时,应经后悔莫及。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能太骄傲自满。正如刚才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学们,你我之间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因此,同学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友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6

什么是爱情?当然我还不懂!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仍是不明白!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一。

我觉得那种爱情太过匆忙了吧!因为悲而又短暂。对于现在的社会真的行的通吗?我是说现在可能有这种爱情存在吗?或许会有吧!只是我还没有见到过罢了。她们应该是属于一见钟情吧!她们的爱情美丽而短暂,没有过多的精彩,可能这就是悲的原因吧!

两家的恩怨为什么要等悲剧发生之后才能化解呢?现实的生活中也是这个样子的!总是要等到失去才明白,后悔已晚。所以啦,要吸取教训,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7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书是我前几周读的。我感觉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感情进展有点太快了……

两人初次相见便约定终生,第二天便结婚,二者之间的爱情貌似更像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的恶作剧?罗密欧是个超级多情的种,前几天还在为被女方拒绝而悲痛欲绝,生不如死,声称只爱那个女生(我印象中)。

但见到朱丽叶后,罗密欧把之前的女人全都忘光了!给我的印象就是,只要女人长得好看,罗密欧就一定会喜欢她,而这女人的性情也会特别好。唉,毕竟是戏剧,莎翁不可能像小说那样给你详细刻画人物内心。不过我

觉得莎翁的戏剧更像是诗。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8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中比较出名的一部反封建的爱情悲剧,才子佳人,本是最为般配的一对,无奈命运捉弄,在家族之间宿仇之下,两人终成了封建观念的牺牲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应该可以说是广为人知的,初时听到,便是无尽的惋惜,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中间却隔了遥远的距离,家族之间的恩怨在他们之间构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最后朱丽叶假死,不知真相的罗

密欧也随之而去,醒来的朱丽叶伤心难耐,自己也殉情了。本应是完美的爱情故事,却以这样的结局告终,任谁听了都会叹息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9

在前几天的课堂中,我们有幸的拜读了莎士比亚的大作——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且还看了同名电影。上完课之后感触颇深,在此小小流泻一下。

在那无忧的纯真年代,我们嬉笑着,奔跑着,追逐着……没有男女授受不清的顾忌,没有懵懵懂懂的爱恋,有的只是对快乐的向往,和一往无前的天真。花样的豆蔻年华,花一样的年纪,我们的内心世界开始萌动了,仿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 篇14

先不说剧中的伉俪情深、缱绻缠绵,单看莎翁对跌宕剧情的精巧构思,尤其是将?药?作为一个影响剧情发展的极具杯具色彩的点,就不得不叹服莎翁浩瀚的想象力??它让罗密欧殒命,让朱丽叶被埋进象征死亡的坟茔,也最终送葬了他们的感情。

在莎翁的笔下,朱丽叶所饮之药,只是一种让生命在42小时内假死的药,当朱丽叶在坟墓中醒来,看见的却并不是新郎伴她奔向完美的世界,而是罗密欧倒毙一旁的残酷现实,原来罗密欧以为朱丽叶已经香消玉殒,他亦饮下烈性毒药,此烈性毒药?纵使有二十个人的气力,也会立刻殒命?。

上一篇:云龙湖导游词下一篇:可爱的桂花树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