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的新特征

2024-08-01

物理学习的新特征(精选5篇)

物理学习的新特征 篇1

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其一,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巨量的事情,必然会造成更为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问题。

其二,发展的不平衡。这就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三,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这对民众影响巨大:一是民众空前重视现实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二是民众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但在近期内客观上势必会对一些有碍于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质疑,形成不满,进而可能造成某些纠纷和抗争行为。

其四,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两重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政府推动型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还应看到的是,政府推动型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两重属性。除了其积极作用之外,还有着一定的负面隐患,这就是公权容易扩张、腐败容易形成等等。这些隐患进而会同民众形成抵触。

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矛盾往往表现出一种连带性的、迅速扩张的特征,即: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的现象。比如,2004年,某地一名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殴打搬运工,本来是一件问题不大的治安事件,却引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群体性事件。再比如,2005年6月,某地发生了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就是因为传言政府袒护“老板”,进而引发了一起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又如,某市曾经发生因集资案纠纷引起的冲突,事后调查发现,80%参与围堵的群众没有任何集资款,他们大都是借题发挥。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和改革开放的初期,这样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这个新特征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个案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酿成大问题。摘自《北京日报》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目前股市运行的新特征 篇2

今年是马年,许多投资者对马年股市的走势感到无法理解,大盘该涨不涨,该跌不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目前的股市看不懂。

一、今年股市的新特点

实际上,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最起码应当有一个基本判断,即股市应当稳定发展,任何暴涨与暴跌,政策都是不支持的。正是因为如此,今年的股市运行呈现出了一些过去从来未有的新特点。

一是今年的股市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马市”,股民们炒股票,好似骑在马背上一样,上下颠簸,难以驾驭。

二是股市受半年线与年线压抑的时间长。以沪市为例,今年3月中旬,股市反弹至半年线附近,就出现了以半年线为轴心的横盘调整。一直到5月中旬,股市沿着半年线整整调整了2个月,这在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此外,在6月下旬,大盘因重大利好的影响,冲至年线附近,又出现沿着年线调整的走势,至今,也已经调整了2个月。年线对股市产生如此大的压力和影响,也是过去很少见到的。

三是利好政策不断,但是投资者仍然信心不足,股市上行困难。

四是重大利好,只能演发一日行情。今年6月24日,管理层推出了今后不再向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的特大利好,股市只出现了一日暴涨行情。虽然当日深沪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到898亿元,表明有大资金进场,但是股市并未象大家所预期的那样,出现连续拉高的行情。大盘反而从第二天开始,就连续调整至今,使刚刚凝聚起的“人气”又被消耗怠尽。

二、如何预测和判断股市未来的走势

目前股市走势复杂,似乎难以把握,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也许能找出一些对预测未来的股市发展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今年股市的年线及半年线对大盘涨跌的影响很大,目前,半年线已基本走出一个圆弧底的形态,即将上穿年线。而股市日K线一直在年线与半年线之间运行,8月20日后,股市日K线已受到半年线的支撑,上穿年线,如果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半年线上穿年线的情况,股市很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

第二,自从股市连续暴跌900点,在今年1月初触底反弹以来,大盘不断地上下震荡,但是至今为止,其基本趋势是震荡向上。如果我们将大盘今年走出的三个阶段性底部和两个阶段性顶部划出连线,似乎可以划出一个向上运行的通道。

第三,今年6月24日一天的成交量达到近900亿元,说明的确有大资金入场。按照历史经验,大资金入场,没拉出几百点的空间是出不了货的。因此,在突发性重大利好面前,股市高开低走,好象是主力机构为防止股市连续的暴涨,故意而为之的。

从以上三点来判断,今后股市震荡走高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今后股市能否震荡上行,关键还要看以下几种因素的变化情况。

首先要看上市公司的业绩能否提高。去年为了消除泡沫,将股市调下了900多点,在消除了股指的泡沫的同时,也消除了上市公司业绩的泡沫,使去年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大幅下滑。目前,在大盘整体市盈率很高的情况下,只靠政策将股市托起来是无意义的,它只能导致更大的泡沫。这也是虽然目前的利好政策不断,而股民投资欲望不强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要看人们对“十六大”的预期。现在大家普遍预期在“十六大”之前能有一波行情,按理讲,也应该有一波行情。但是如果大家都是如此预期,行情恐怕就会没有了。股市向来都是要逆向思维。另外,如果人们对“十六大”的行情预期过高,很可能导致股市不涨反跌,跌了之后再出现上涨行情。

再次,要看股市的融资政策是否能有一个稳定的说法。1999年下半年曾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股市的融资政策,货币市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涌入了股市,引起股市高涨。但是当股市被各路资金炒热之后,又开始查资金,查违规,引起股市一路暴跌。政策多变,也使股市信心不足,资金短缺。停止向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的政策,只解决了股市供求关系中的股票供给问题。因此,笔者一贯认为的股市融资政策应当统一化、透明化、固定化与法律化才是最为重要的。

浅谈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 篇3

一、话题拓展, 受众细分

1. 话题深度和广度需加深拓展

访谈话题的选取, 对一期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概括节目的定位, 选择既能激发被访者谈论, 又能调动观众兴趣的话题是首选之举。只有在话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做足功夫, 才会有更多受众, 更高收视。央视的品牌栏目《大家》, 开播八年来, 访问了众多的大名家, 面对不同的人物, 话题不能千篇一律, 如何将这些大家最贴近他们内心个性的方面还原出来, 不是简单的几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更期待的是大家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些老前辈们愿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专业知识方面, 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专业性的探讨, 进行深层解读。

2. 传播科技使受众深化

谈话节目能一谈成风, 节目受众被分化, 与当今的传播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联系,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无孔不入, 让谈话节目的温度也越升越高。谈话节目从形式看, 好像是更依赖于语言能力的游戏。但是, 当今技术的发展, 画面语言似乎可以与人类语言相媲美, 甚至大有超越人类语言之势。它能用生动的画面, 表现出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它能带来人类语言无法带来的视觉冲击。另外, 网络的发展, 也有着强大的传播力量, 大量的中青年受众会每天接触网络, 获取大量信息, 网络让其自主性得到了最大发挥, 同时也让电视媒体的受众得到了分化。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微博, 这种技术使电视节目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参与受众。大家通过微博结识新朋友、了解新鲜事、对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看法。相对于电视媒体, 这些媒介更能让人心最深处的感觉被表达, 一些在电视媒体中很受限的行为, 在网络中可以尽情地发挥, 这也是传播技术的极具特色之处。

二、样式丰富, 手段多样

1. 节目类型不同, 表现形式各不同

按叙事主线粗略地分类, 谈话节目可以分为人物和事件两类。如果再细致分类, 按照不同方法, 电视谈话节目又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按话题分类, 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这样的访谈节目被称作信息类访谈。嘉宾多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人、新闻当事人等, 这种节目具有权威性、准确性、贴近性。比如, 发生在日本的3·11大地震, 地质灾害预报工作者和医疗护理、疾病预防方面的专家通过媒体, 宣传和普及相关预防与救助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大量的信息, 满足了当时灾区人民以及周边地区对此类信息的需求, 可以有效地开展保护救助工作。

以社会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方面为主的访谈节目称为民生访谈。这类节目既有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也有人际交往间的摩擦。这些矛盾和摩擦被媒体的镜头放大, 让社会成员参与帮助解决、出谋划策。代表性的节目有上海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 这样的节目给受众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觉, 会让观众想参与其中。

以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为主的称为娱乐访谈。此类访谈一般以各行业的明星嘉宾为主。比如曾播出过一段时间的央视《咏乐汇》, 节目不仅仅围绕娱乐嘉宾, 还有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百度总裁李彦宏、房地产老总潘石屹等各行各业名人。吃饭聊天, 这种轻松的氛围应该是该节目的一个特色, 李咏的风趣诙谐也给节目增添了一抹亮色。

对特定观众群或某类内容专门开设的访谈为对象类访谈。这类访谈节目话题专一, 需要有内涵、深度挖掘。在频道专业化和市场小众化的潮流下, 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是有待开发的。

2. 手段兼容使节目形象化

通过不同方式, 不同手段表现不同的人物事件, 让节目更好看, 这是电视工作者一直追寻的。以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中性学硕士彭露露找工作这一期节目为例, 它不仅选定了具有争议的话题, 同时请来了正反两方嘉宾, 还有第三方观众, 积极参与的特殊嘉宾, 以及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在节目中, 嘉宾通过激烈的辩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场外观众通过视频连线向当事人提出问题, 发表意见, 现身参与到节目中, 大家互相辩驳。场外观众进行投票的环节, 我认为极具看点, 这不是简单的投票, 这体现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改变。

这样的一期节目首先从话题选取方面看, 就是有挑战性的。另外, 媒体中的科技运用凸显了社会的极大进步, 从现场视频图像到场外观众连线, 以及短信、微博中的观众参与, 无一不确定了这样一期节目的生动形象性。

有的节目运用网络, 以及当下发展起来的各种先进工具, 与电视媒体共同打造精品栏目, 这些举措不可否认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不能因为电视媒体有其优势就必须独领风骚、独自取胜, 这也是不现实的, 各种手段的联合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才会有精彩的节目出现。

三、注重包装, 打造品牌

1. 品牌力量的强大

在市场全球化的大气候下, 电视节目也有了较大发展, 海量的广告播出加深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也加强了受众对媒体的印象。品牌是节目的无形资产, 成功的品牌经营能够提高受众对其忠诚度。消费时代, 人们都注重品牌的力量, 不仅体现在对物质的认知上, 对精神消费也有同样的观念, 人们是在有意识消费。于是, 宣传品牌商品、打造品牌栏目, 提高自我的品牌知名度显得格外重要。在对电视节目的欣赏方面, 受众不再局限于以往播出的节目, 有了选择的权利的时候, 人们自然会淘汰差强人意的东西, 电视谈话节目也不会幸免于此。品牌栏目的产生, 是紧贴同时期大众生活的,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品牌观念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受众逐渐成熟的标志。恰当而清晰的节目定位, 精心而新颖的节目策划, 个性的魅力主持, 谈话节目的人文关怀都可以纳入品牌的考量范畴。像《大家》这样的栏目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节目, 其不俗的品质和高雅的品位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牌符号。《大家》倡导的是在名利至上、娱乐流行、社会浮躁、价值观念混乱的气氛中, 实践一群现代传播者的责任和价值。这一理念被人理解为阳春白雪或是曲高和寡, 无论如何, 媒体需要有这样的道德卫士, 社会需要有这样的净土。

2. 品牌意识的增强

电视人对品牌意识的注重还需加强, 这主要体现在对名牌节目的打造。电视节目的品牌经营包括各个方面, 从节目的外在形象塑造到节目内在风格、模式的打造和设定, 如片花特色、主持人风格打造、演播室格局设计和包装, 案头策划、嘉宾选取、后期制作等一系列流程机制。无论是谈话节目理念的确立、栏目标志的设置, 还是节目主持人的风格, 都应该纳入整个形象识别系统。例如央视二套《对话》节目, 片花是由五支羽毛汇聚而成的金色翅膀, 节目的创作理念也与此相关, “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 观众一看到屏幕上的片花, 就会产生联想, 从而把它与其他电视节目相区别。

好节目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节目自身的价值得到发挥, 还会产生各种后续利益。像央视财经频道的《对话》和上海东方卫视的《财富人生》, 都推出了自己的同名系统书籍, 这样扩大知名度、获取利益的方式都是在品牌的指导下开发出来的。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这是品牌意识得到强化的完美体现, 有了品牌意识, 符合市场需求, 贴近百姓生活, 与节目交相辉映, 才能恰当地展现节目的生命力和品牌力量。

3. 注重节目质量的提高

注重节目的品牌, 就离不开对节目质量的关注。提高节目质量, 形成更多原创形式、打造特色栏目是当务之急。整合本土资源、突破区域限制的理念, 已被众多媒体所认可。传统的资源整合和管理方式, 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媒体发展的需要, 如何将视野扩大、放眼全国, 纵览整个社会的潮流趋势, 畅谈时事、经济、文化、民生, 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全国媒体是一家, 联手打造、携手创办、凸显个性、互相学习, 这未尝不可。

集中优势力量、强化重拳组合的形式, 也可以使节目扩大影响力。有了受众电视节目自然就会有更多关注, 注重力量的强弱结合, 不能只顾一头, 很好地平衡其社会影响力, 加强其自身品质, 赢得很好口碑就是节目质量得到认可的体现。

要注重文化形象的塑造, 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电视业是典型的文化产业, 其立体化与互动性的交流传播与沟通疏导模式, 对受众的意识和行为能够产生直接影响。

四、接轨国际, 真正成熟

1. 节目尚不成熟

美国的谈话节目已发展了几十年, 其栏目数量不过一百多档, 名声享誉国际的却有很多, 有经常会提到的《奥普拉脱口秀》和《拉里·舍直播》等, 每个人都会说, 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要说话。在他们的世界里, 如果作为一个人存在, 而这个人不发声、不表达, 那这个人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可能是这样一种理念促成了他们今天的成绩。反观我们中国谈话节目有二百多档, 其中央视就有二十多档不同的谈话节目在播出。然而这些节目中, 可以与国际上的叫座节目媲美的却没有。

节目的不成熟不能把责任归结到制片身上, 这是一个多方合作的项目, 需要多方参与, 与现实状况、人员状态、经济运作、社会体现都有关系。现实条件的有限、技术上的缺憾、人员技术不成熟。这些状况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引进、借鉴而克服的。但创办者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就能完成的, 需要大量的锻炼与摸索, 正因为有不足, 节目才不成熟, 所以媒体仍要克服。经济运转直接与节目的影响力相关联, 节目收益与前两项条件紧密相联。而最不容易克服与突破的是社会体制这一大关, 一切事情的开始与结束都在社会体制的监控下缓步进行。所以节目的不成熟这一大难题不能盲目追求, 结合目前形势、结合自身特点不断突破、不断克服, 才是超越自我的关键。

2. 节目内容的学习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电影和电视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最终的答案没有采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文章, 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 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是人和自己对话, 电视里的人是和对面的人对话。就这样一句简单的概括, 却把电视媒体定位得相当准确。电视是在与受众对话, 媒体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意志。因此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 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确保节目能够得到对话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被关注, 有观众反馈, 证明节目是有生命力的。否则, 单纯播出, 不计较节目内容与质量, 这样的谈话终有一天会被否决。内容的多样性更能为栏目加分, 不流于表面, 不随波逐流、不被动去做, 节目就会有生存的价值。

至于技术方面, 不得不承认国外在此领域的确优越于我们。其发达的经济、宽容的社会体制, 让其节目制作技术不断升级。而我们却在固步自封, 慨叹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收视成绩, 高唱自己的不俗手法, 殊不知我们已经需要汲取更多养分了。所以这时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用心去学习, 灵活去运用。人才济济的我们中华大国, 一定会有这样的人才批批涌现。这些外在条件的差距, 通过几年几十年的发展会不断缩小, 但内在的距离必须看清, 积极学习还不够, 更要带着意志性地主动去创造。■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的新特征为话题拓展、受众细分, 样式丰富、手段多样, 注重包装、打造品牌, 接轨国际、真正成熟。

物理学习的新特征 篇4

金正日接连访华访俄、朝韩代表在印尼巴厘岛恢复接触、在北京进行无核化会谈、金桂冠访美,等等,这些一度也都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但这只是与半岛有关的互动,而并非“坏事传千里”。冷热之对比正好说明:在大国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大框架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朝鲜半岛的缓和与紧张。

今年半岛波澜不兴,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合力。朝韩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上虽然仍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各执一词,但因双方面临各自的紧迫内政外交,遂不再“折腾”。中方坚持劝和促谈不动摇,以罗先开发区和黄金坪、威化岛作为中朝合作新试验场,希望藉此将朝鲜“扶上马,送一程”,启动朝鲜经济的复苏进程。美日韩在朝鲜弃核问题上立场依然强硬,但面临朝鲜从“退出六方会谈”到“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的180度立场大转弯,也不得不有所回应。

2012年,朝鲜半岛双方都面临着新的课题。朝鲜把2012年定为打开“强盛大国”大门之年,而要营造恢宏的政治背景,则必须用良好的政治气氛来烘托,因此应会继续着力于缓和外部的紧张气氛,改善经济和民生,主打“温和牌”。韩国方面,随着大选选战升温,其对朝政策选项将直接影响选民立场,韩国朝野两党都会以选情为重,谨慎处理对朝关系和言论。总的看,南北双方都以“稳”字当头,只要不是伤及底线的冲突,彼此间都会采取不刺激、不惹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权宜之计,以求平稳过关。不过,半岛维稳力量仍是定量和变数共存,很重要的一点是周边大国的大选因素。俄罗斯普京入主克宫几成定局,俄朝关系将延续现有脉络。美国奥巴马连任与否尚未可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稳不稳、变不变尚有待观察。

近两年来,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性特征,而且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特征都将直接牵动着大国关系的互动和朝鲜半岛局势的走向,也会快速地改变和塑造本地区新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架构。

首先,朝核问题在本地区安全议程中的位列发生变化。原先是在朝核框架下开展中美合作。但随着中美合作特别是中美在亚太合作的深入,现在变成了在中美合作框架下处理朝核问题。只要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就能基本保证对朝核问题的危机管理。在东北亚地区包括朝鲜半岛发生的任何危机,要想实现“软着陆”,都离不开中美俄等国的立场协调甚至妥协。

其次,东亚安全焦点逐渐从朝鲜半岛转向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愈来愈强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周边中小国家的两难选择,既要与中国合作,又要防范中国“一家坐大”。在东南亚,南海问题等争端,引发了域内外国家对政治安全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话题”被热炒、被聚焦,让朝鲜半岛暂时摆脱了外界的“追捧”,无形中“降了温”。但实际上,引发半岛突发事件、局势激化的潜在诱因并没有根本改变。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传统地缘政治的冲突相互交织,互为作用。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并进一步拉紧与日韩澳同盟关系,既有军事和安全目的,也有打造以美为主的自贸区和亚太经贸合作新方式、拉动美疲软经济的考虑。俄罗斯提出建立欧亚联盟,未来可能适当增加对其远东地区的投入。当前,中俄朝之间已有或准备开展一些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而中日韩、俄朝韩等多组小多边关系也在发展。不过,一提美日韩同盟,再提中俄朝合作,不少人马上会联想起冷战时期的“铁三角”关系。而实际上,在地区经济融合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各组关系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不可能再纯粹以安全或意识形态划界。但是各种不同合作需求的持续升温和冷战思维的惯性残留已构成未来地区发展的一对新矛盾,而且其复杂性和解决难度也在进一步增大。

物理学习的新特征 篇5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新特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既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在充分认识时代背景之后,可以发现,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规范,新时期企业文化都将与传统的企业文化不同。

一、创新性:创新文化孕育并推动着企业改革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并提升为一种社会主导意识。我国企业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

企业文化建设,应突出“创新”这一主题。在企业中营造一种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为企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如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以后,联想运用全球战略性新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业务模式”。这个模式可有效地利用全球公司各方面、各区域的资源、创新理念和人才,改变联想的业务结构和运营模式。由于“全球资源配置的业务模式”与“联想全球新文化”两者的交互作用,使联想形成了自动地评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激励员工自动创新的运作机制。联想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创新文化的推动是不可或缺的。

二、诚信性:诚信文化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

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文化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无论是投资者利益保护、董事会履行决策职能,还是公司准确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等都需要诚信原则作保证。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诚信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2.企业声誉。企业的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诚信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尤其是名牌产品。品牌中蕴涵着企业文化,蕴涵着企业的价值,名牌产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正因为它是企业诚信的最好标志,一个企业的品牌是其诚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产品的品牌竞争已逐渐取代产品的功能、款式而居于主导地位。有资料显示,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有形的物质部分仅占30%,无形的品牌却占70%。

企业要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其中诚信形象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忠诚度和信任度,最有说服力的反面实例莫过于去年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早在2008年3月份,三鹿公司就陆续接到了一些来自消费者的投诉,三鹿公司不但不引起重视,反而不断发布不实消息称:“我们所有的产品是没有问题的”,直到媒体暴光和上级部门追查,三鹿公司才发布产品召回的声明。2008年12月31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单位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被告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至此“三鹿”这个号称价值曾高达150亿元的品牌被彻底摧毁了。诚信对于企业,就如同生命;对于个人,没有了诚信,肯定不能获得长远发展。

三、融合性:融合文化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各方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并购浪潮正在持续不断的高涨。对于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其自身的内部发展是相当缓慢,要想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并购这一快速增长模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在谋求发展时无一不是采取以并购为主导的成长战略。实践证明公司跨国并购可能是所有合资经营中成功率最低,失败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可以追究到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问题没有得当很好的解决。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TCL集团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从并购到解体总共不过八个月的时间。从双方合并到解体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1)合资前双方准备不足,尤其是对文化整合的难度估计不足;(2)轻视双方公司由于文化不同可能对合并造成的障碍,TCL甚至不愿意请专业咨询公司为他们就此提出解决方案;(3)合并后TCL基本不考虑阿尔卡特的文化,是一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原阿尔卡特员工的头上,以致造成许多员工的自愿离职,使公司失去了那些员工的技术专长。

对于跨国合并的公司来说,文化融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公司文化层面的融合,另一个则是民族文化层面的融合。要实现民族文化公司文化两个层面的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需要时间的考验。TCL想在几个月内就用自己的文化取代原来阿尔卡特的文化,最终导致解体,是对融合文化轻视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耐心和对他文化的尊重是促进各方合作并取得共赢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丽.重塑文化因子[J].东方企业文化.2009(1)

上一篇:生态系统安全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