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2024-08-29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通用12篇)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当前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上世纪80、90年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到了21世纪,逐步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论著,比如,郑永廷教授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了探索和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其价值形态以及如何实现其价值进行了分析。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为作者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正式出版,该书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观念、特征、形态、生成根源、评价、实现及其规律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的精确数据检索,从1994年到2012年5月,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主题的论文有676篇。多数学者只是从单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研究体系。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对其进行分析。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理解,田霞、李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可以从价值生成的逻辑根源与价值生成的历史根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逻辑根源包括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存在。同时还需要明确两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逻辑根源事实上是形式根源,它以历史根源为质料或内容。这一点也是由人本身的存在决定的。第二,逻辑根源与历史根源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全部根源与根基。”(1)闵绪国则将人的社会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2)项久雨在《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中指出,在价值主体的利益、物质利益原则、实践活动共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得以生成。(3)从上述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作用性和有效性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体现的。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研究

价值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它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是一种关系范畴,如何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如何体现它的有用性,首先我们应准确把握它的准确含义。目前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冯达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性——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4)沈晓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作用。(5)李江凌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表述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利益需要,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6)目前,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出发,对其给出了一个比较权威性的界定,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7)根据上述观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实施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加以引导、教化,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价值形态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其价值形态的表现形式则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依据项久雨教授的划分,将其分为:一是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二是按性质作用分,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三是按效果显现分,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四是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五是按价值主体分,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个别的学者是根据价值内容的不同,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为解读、协调、导向、发展等价值。(8)

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客体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由“潜价值”到“价值”的转变过程。(9)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内化、外化、反馈调节的循环过程来实现价值。我们主要从实现的条件和途径以及规律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4.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条件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条件,二是“物”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是以现实社会中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作为根基。人的条件就是指教育者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以及受教育者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就“物”的条件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和优化,以合理、合法、有效的教育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来达到实现教育的目标。同时,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并力促其优化,比如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种教学设施条件、各种相关的组织机构、校园建设条件等,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有效的转化。

4.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能否促进其价值实现。冀素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的辩证统一,必须立足于主体。”(10)唐晓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惧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树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项久雨教授认为教育活动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他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接受、整合、内化、外化的相对完整的过程。同时,他还认为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不能单一地将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忽视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两者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再次,科学合理的灌输和有效的接受相结合。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式启迪人们的政治觉悟。有效的接受,能使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思想然后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最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进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所掌握的知识是否丰富,个人品质是否良好,价值观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看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对我们以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势必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含义、形态、实现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综述,这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2

1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澄清理论的代表拉思斯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同时,“价值观是不能也不应该被传授和灌输给某个人的”。这说明教师不可能直接把价值观当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学生的具体想法,并给予相关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相对适合的价值观体系。价值澄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获得最好的、适合于他们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该理论认为“如何获得价值观念”这一过程比“获得怎么样的价值观念”这一结果更具有价值。因此,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在人们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应该通过学习、分析、讨论评价和反思等阶段,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其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和生活方式。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价值选择、学会价值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在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一重大课题上,借鉴价值澄清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于有效地开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大有益处。

2.1“教会选择”与“学会选择”: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多元价值选择和导向使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任务等方面面临挑战。吴康宁教授指出:“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而“选择的过程乃是一种主体参与、主体适应、主体创造的过程。真正牢固的、充满活力的道德品质从来就不是在一味顺从的前提下产生的,而是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学事实。学生若在校期间便学会在选择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则日后进人社会,也就不易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迷惘无主,因为他可以通过选择,坚持自己原有的、或确立新的更为合理的道德取向。真正面向21世纪的学校道德教育没有理由不着眼于这一点。”如今,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价值选择是人们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生存的世界已成为一个“选择的世界”。价值选择是当前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因此我国德育工作必须从强调知识的灌输与教会顺从,转到强调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上来。为此,“教会选择”,“学会选择”势在必行。

2.2“教会选择”和“学会选择”:高中阶段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选择是人一辈子都要面临的问题,学会选择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高中生来说教师“教会选择”和自己“学会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其个体心理的发展呈现出:自主性、社会性、动荡性等特点。虽然高中学生在很多时候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并且强烈主张选择权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能进行合理的选择。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教会选择”和学生“学会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

2.3“教会选择”和“学会选择”:信息时代信息多向传播的必要之举在信息时代,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日趋丰富,而且鱼龙混杂。传媒信息对高中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价值判断、选择能力?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依旧采取传统德育方法:一味强调管束、服从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面对这些挑战,高中的政治课教学必须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条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灵活利用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进行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使学生面对情况多变、价值多元的社会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3高中思想政治课借鉴价值澄清理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面对相似的社会环境,我国学校德育在加强德育实效、培养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价值澄清理论,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价值澄清理论。

3.1在内容上:正确认识相对主义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任何社会都客观上存在着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否则整个社会就有可能崩溃,人们的行为就有可能失范。价值澄清理论提倡的是价值相对主义,只能重视个人的价值观,不承认有共同的价值观。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思想的产生。当代中国正在面临着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如果学校忽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后果只能导致学生思想品质水平的下降,随之带来社会的整体不稳定。在教学内容中,一定要正确认识相对主义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

3.2在原则上: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立场问题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但是不能代替学生;引导学生但是不能放任学生。“教师中立”是价值澄清理论在教育过程中所主张与倡导的。所谓“教师中立”,一方面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任何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强加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教给学生一系列不包含任何价值内容的澄清技巧;另一方面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价值信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带入教学中,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见,这完全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思维的放任与放纵。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3.3在方法上:正确把握自主选择与灌输的尺度“自由选择”与“灌输”作为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各有利弊。

两者相互结合,能起到较好的互补作用。首先它们的有利面在于:“灌输”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价值观,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价值标准;“自由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其实不利之处在于:“自由选择”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容易走入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怪圈;“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容易让价值观教育走向强制性教育。因此,学校价值观教育应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适度灌输和引导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提升课堂真实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拉思斯著.价值与教学.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

[2]吴康宁.教会选择:而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适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0,12-13.

[3]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9:135.

[4]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12-13.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3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3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疏导;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玲丽(1986-),女,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上海?2013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2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面对着在思想上更为前卫和独立的“90后”大学生,辅导员如何利用心理学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意义及现实意义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况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也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及精神角度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学生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种思政教育方式,突出“大班制”,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在广度方面符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强调集体帮教。但是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大班制”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二是通过辅导员的个别谈话及班会形式的思政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解决问题的深度上比“大班制”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高校辅导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课堂外最具有效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相对于思政课的专职教师相比,担负着更多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辅导员与思政专职教师若能有机的结合并加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则更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果,做到价值导向与尊重个性相结合,外在强制与自觉内省相结合以更好的解决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品质及心理素质的好坏将制约着人的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教育对象顺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前提。因此,心理素质的提高客观上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1]另外,在现代各种文化思潮泛滥,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道德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更好的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单单靠开会、听报告及课堂上的说教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不够的。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将课堂上、网络上及电视广播当中的信息运用心理疏导手段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并落实在行动当中,成为日后指导自己行动的指南。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当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应用心理疏导的协调功能、动力功能及塑造功能来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及理解能力。

三、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应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功能及属性。因此,心理疏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则表现为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学生及教师感受到其有效性,[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疏导具有如下功能。

1.认知功能

心理疏导能够引导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有效的弥补了思政教育的空洞性。单纯的思政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形式化,让学生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念,学生往往觉得看不见、摸不着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若辅导员及上课教师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使学生们明白,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自身协调发展的指导。通过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移情能力,从而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2.情绪调控及培养情感的功能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及藏独分子扰乱我驻外使馆等卑劣行径激怒了国人,许多大学生通过论坛等多种方式要求上街游行及抵制家乐福等,辅导员可利用这些事件因势利导,将学生的负面情感和过激行为转变为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通过疏导反尔将不好的事情转变为好的事情。

3.意志培养及塑造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面的劳动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固然可以使人们树立坚定的信念与理想,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问题,这些问题单靠理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合理正确的使用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恢复信心,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减少消极影响,增加前进的动力。在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化,各种思潮泛滥,这些变化和影响不可必免的会影响到处在象牙塔中的高校学子们,使其心态发生变化,在面对荣誉、诱惑及择业时心理会发生失衡,这就需要辅导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诱导,规范其行为,让学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够触碰的,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使其能够正确对待名利,抵御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将积极的价值观及指导思想内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

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疏导在思政教育工作当中的效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原则。思政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每个人的性格与喜好皆不相同。因此心理疏导要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所带学生的性格等各方面情况做到区别对待。目前,越来越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进入了高校,他们的生活、成长及文化背景与汉族的学生还有着很多不同之处,辅导员及思政教师在工作中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要给予他们心理及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尽快使他们融入到汉族的大家庭中来。

(2)坚持可接受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各种媒介传递的信息的吸收、理解、择取、整合、内化及执行统一的过程。[2]大学生只有接受了教育内容,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过程,将理论成篇的“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学生能够理解多少,吸收多少则重视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学生能够接受及听的懂的语言将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3)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应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工作中要坚持把自己的爱心、耐心、毅力贯彻始终。充分调动自己的激情与动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用心。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班级活动,一般意义上教师会认为该同学思想不够积极,缺乏团队意识。但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关爱与引导的方式,完整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特殊因素,从而才能真正发现教育学生的合适途径,也才能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达到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效果。[2]

(4)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心理疏导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这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归根到底精神要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也就是说要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提高其良好的应对困难的素质。

四、结束语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在各高校当中已取得广泛的认识。随着各种心理疏导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必然在现代化建设的大潮当中与时俱进。心理疏导必然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2]郝文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把握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12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研究 篇4

众所周知,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党和国家一切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这种描述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要说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 我们首先应该说明一下什么是价值。

“价值”有很多的概念, 有政治学、经济学上的概念, 还有人类学、社会学上的概念, 而本文的“价值”则是指哲学上的概念,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的“价值”, 即客体自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客观需求的一种特殊属性, 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满足和被满足关系。

为了更好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 除了需要说明“价值”的概念之外我们还需要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说明,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 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明确了什么是价值,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 再根据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的不同观点再对学术界的各种不同观点加以整合和总结, 我们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其存在的意义,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作为价值的客体对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满足。

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结果,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到底有哪些呢?

目前,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划分, 我们重点讲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2.1 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体需要的满足, 主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理念、政治观点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具备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种政治素养, 增强其政治认同感以及提高其关心政治及参加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以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维护和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价值是通过把各种先进、科学的各种理念传授给受教育者, 由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 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继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 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 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 更好地促进与世界各优秀文化的交流和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2 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属性和功能对个体等各个主体需要的满足, 主要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充分开发和发挥个体的各种潜能和创造力, 主要包括丰富人的政治、文化知识, 提高人的政治素质, 帮助人们认同并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激发人的精神动力, 充分调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塑造人们健全的人格等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对各类主体都有着重要价值作用, 主要就是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而我们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在我国一直都是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也一直扮演着国家政治的代言人的角色。然而殊不知其实其个体价值才应该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 试想, 如果个人价值都得不到实现何以实现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呢?只有当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都得以充分实现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得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完成。

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可以说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和落脚点。如果其价值得不到实现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首先,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 比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等, 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灌输法, 但灌输并不是简单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 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 根据时代、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客观需要来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并不断地改进、创新出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以此来更有效地进行教育, 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思想等实际情况, 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 使其符合人们各个方面的需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仅仅依靠一定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还远远不足以实现其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不断的丰富和更新,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教育,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多样性和变动性, 所以必须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发展来不断的丰富、完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使其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感情发展的需要。

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 只有、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其缺点和不足, 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其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行动。除了这些以外, 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优化一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外部环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 也即是其有用性。认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重新对其价值进行认识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正确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新时期新时代社会和人们发展的客观需求, 能够更好地增强其实效性和有效性, 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冯达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J].学术论坛, 2002 (3) .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5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

课程论文

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发展的价值分析

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公民教育方向

姓名:陈爱平

评语:

评阅教师:

年月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价值分析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包括国家、社会及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作为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定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结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地位的阐述,具体分析总结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价值所在,从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整和。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自身内涵的拓展基础上,它需要以相关的社会理论为依托,以从中汲取发展的理论养分和动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动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是其灵魂,是保持其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才能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结晶,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进行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也为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要求。从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目标展开,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中推进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倡导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发展的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

践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进一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奠定了价值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体系的完善上,王立仁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的价值体系、社会的规范体系、对象的需要体系、对象的问题体系。[5]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而得到认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更多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它涉及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体系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本质和主旨在于把社会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环节,灌输传达给教育对象,并通过有效的合理性的论证,使教育对象接受社会要求的内容,进而变成指导自己行动的信念和追求。社会的要求包含许多内容,而核心内容是社会的价值体系。所谓社会的价值体系,就是社会内在需要、追求和主张外在表现的观念或对象化形态。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它往往表现着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的需要、追求和主张,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需要、追求和主张。[6]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艰辛探索,经历了一个从建设“四个现代化”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变过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富足才是社会主义。实现经济富足、经济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第一要务”,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专制不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才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治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三是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化文明、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四是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始终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追求和主张,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求体系。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求体系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有着能动精神、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人。教育对象在自身的生活、学习、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所需要、有所追求,总要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在社会发展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是各国人民在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具有永久的先进性。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是指要使全体公民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正,是指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同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状况、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文化结构等紧密相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认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我国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共同需求的凝练,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求体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感召力,才有说服力,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所应担负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7]现阶段,我们就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做到既要积极奋斗,又要量力而行;既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容

规范是约束和调解人们行为的准则,一个社会得以运行,需要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基本因素在于有规范体系的存在。没有规范,社会就无法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必须把社会规范体系教育纳入自己实践的基本框架之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环节,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其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根本要求,是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热爱祖国也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公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对事业的忘我投入,千方百计把事情办好。具体地说包括热爱本职工作,有发自内心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积极投入的工作热情;忠于本职工作,有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勤于本职工作,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精于本职工作,有干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的精神境界。诚信,即诚实守信,主要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守承诺,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纵观浩瀚的中华典籍,先哲们关于诚信的认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诚信这一世代相传的优良品质,无论对个人道德修养,还是对人们的社会交往,对社会风气的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集中呈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是现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过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握时代特点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一)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坚持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塑造出理想的人格是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理想性、超越性。这也是任何真正的教育活动所应具有的同时兼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制定教育目标是要把生活现实同已确立的和理想的价值联系起来”。[8]但是这种理想性超越性必须建立在现实之上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现有经济基础上提出的价值倡导,但它同时又具有超越性,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国家建设的理想目标,又是反映时代的现实追求。

(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社会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更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当一种教育只顾及如何让教育对象接受社会要求的价值和规范体系,无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的时候,教育对象就会对教育内容甚至教育者持拒斥态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更新单纯的唯社会价值教育观,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个人的内在需要,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实质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保护。只有充分尊重个人价值,教育对象才能更好的接受社会要求的各种规范。

(三)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坚持时代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如果教育内容变化无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会失去公信力,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所制约,“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9]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因

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是时代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确定的稳定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色,用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更好的体现了时代性和稳定性的相结合。

(四)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合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交融是不可抗拒的趋势,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的反映,又是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国民的精神纽带,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具有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而与其对应的非主流文化也是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历史与现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诸多文化并存共生的实际状况,因此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教育者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引导非主流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坚持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套 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 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

[5] 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模式展开构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8(2):93

[6] 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模式展开构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8(2):93

[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党中央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首次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章修正案总纲增写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炼,是提高我国人民精神文化水平和境界的重要导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保障。

众所周知,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以及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并逐渐成为制约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争取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实际上在我党建设的初期就已经提出了要创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在当前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不断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起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增强对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所以选择一个科学的准确的研究方法,系统的去研究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问题,也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研究人员的共同关注,同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基础。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的社会认同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本质以及必要性这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认同中概念的界定

如果单纯的从层面上来看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是作为一种价值的认同,主要包括其社会成员中的个体或者是社会中的共同体而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主导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以及对当前行为道德规范的一个认知、接受以及践行等等。但是不管是当前的认同还是其社会的认同,从最开始产生时就已经成为对社会的心理学进行分析的技术术语而使用。所以我们应该准确的去鉴定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知的方式,而认同则是我们社会成员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而寻求一种共同性的过程,能够更好的体现着我们社会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认同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去认同,这个认同都属于其认同的主体和其他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主观的感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社会个体的成员之间或者是社会的共同体对整个事物之间而存在的一种相同或者是相似的特征。此种认知的过程也主要表现在其社会的个体成员之间或者是社会的共同体之间,他们在主观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一致性,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结果。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讲,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都是因为当前的经济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也就会形成了许多的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的成果。例如,有一部分的学者认为,我们的价值认同是属于我们国家、民族或者是个体等等的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而形成对某一个的价值属性或者是某个价值元素做出的认知与共享,也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成员对其自身的社会生活的价值进行适当的定位,最终形成一个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

要想系统的去研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的社会认同的关系,首先就要对当前我国在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系这一问题的探究主要是局限在了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等一些更加偏向于理性的方面的判断,很少有学者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详细的经验性方面的说明,所以我们要将我国目前各个阶层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认同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社会中各个阶层人员的调查研究可知,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一体系的内容方面的认知,接近50%的人是属于基本了解的状态,而非常了解的人只占了30%,剩下的20%就是不了解的人。所以这一个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的表明当前我国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认知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除此之外,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性质方面的认知,约有10%的人是非常的了解,有40%的人属于基本的了解,而剩下的一半则属于不了解的状态,甚至有6%的人属于非常不了解。因此这一调查结果能够明显的反映出,目前我们国家中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处于一种比较低的水平,与此同时其整体的转化程度非常的低。另外个体性的特征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影响,但是彼此之间的显著程度又不是很相同。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初步掌握了目前我们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其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作为基础,接下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影响来提供相应的依据。

(1)教育的主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所产生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思想政治其教育的客体两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学科的范畴。如果单纯的从一般意义的主体上来讲,首先对于事物应该有主要的部分,其次是应该是有认识与实践的能力,最后能够依法的享有权利与主动承担义务的法人或者是国家。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明确的指出,我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所以对于一种现象化存在的整体人而言,我们就只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实践过程里,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强调一下,我们人其生活的地位与哲学的规范性两者只有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中才能够得到确证,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关系里,人才能够作为其真正的主体而存在。

(2)教育的客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学术界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含义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认知,然而其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角度来讲,不管是从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两者都是以主体来作为活动的对象。而通常情况下,主体属于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并且能够具有实践活动的一类人。而所谓的客体则主要是指被活动的对象。所以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实践中,我们社会成员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容与性质两者的感知速度并不是非常的快,这也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人们对于其认识程度不高的一个关键原因。

五、

综合上述可知,转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要求的,要建立同时能够将利益的互动机制以及自律的转化机制两者进行有效的协调与运用,这对于引导社会成员增进对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行为的认同,有着关键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匕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研究述评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意义

理论界普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立足于价值哲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形态、特征和实现途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深化和哲学思考[1],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促进学科的科学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应用,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存在两论观点,即“无用论”和“万能论”,从理论上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上的失误[2]。因此,文化价值问题的研究能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的自觉性,正确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并依据相关规律探索其有效的价值途径,进而能使人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条式的存在或一无是处,以更加主动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相关概念内涵的研究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涉及三个相关的概念,因此,我们从最小概念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文化”的内涵研究。一般来讲,对文化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释义中的“文化”即为广义: “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在很多时候,文化作为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与物质文明相区别,所以采用它的狭义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也应采用狭义的理解更为妥当。

( 一) “价值”的内涵

对于“价值”的理解古今中外更是众说纷纭,如中国古典哲学义利之争的价值论,西方价值哲学流派理解的现实或世界的意义,强调是否有用或有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立足于实践和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正如马克思所说: “‘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 们需要的 外界物的 关系中产 生的。”[3]人作为价值主体,外物通常被看作价值客体,所谓价值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客体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求的主客体关系,主体的需要不仅决定了客体对主体是否具有价值,还决定着有何种价值。

( 二) “文化价值”的内涵

文化价值毋庸置疑是通过“文化”与“价值”相互关系总结出来的。徐春艳和田九霞在《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中指出,文化具有价值性,相反,价值也具有文化性,这种内在的联系统一就是文化价值[4]。但这种简单罗列关系的方法并不能深刻揭示文化价值是什么。相比之下,孙美堂对“文化价值”概念的阐述则更为精彩,他认为文化价值是优化、提升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促进人更是“人”的价值[5]。他从“人”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化及文化价值,以人为主体,探讨价值对象即文化在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方面具有“好”的价值,满足人在对文化及周围世界创造、追求的某种需要,“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按照“人”的标准和理想改变自身和世界,文化价值则体现在对文化的追求中有益于人向着规范和优化自身的生命存在的正作用。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观点不谋而合,并落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部分,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段建斌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追问,就是人自身价值的追求[6],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当代发展的思考》一文中,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实个人的存在被看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起点,人的需要则是其价值中心,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很好地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价值客体的一致性。而闵绪国认为,认识到这一程度还不够,他深究人为什么会产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需要的联系,他从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入手分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着丰富的需求,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需求反映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使人更为“人”的过程,例如: 促进人的社会化、明确人生意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满足了人在发展中社会性需要[7]。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王晓菲则更是细分为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等三个部分,以此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下的新发展[8]。综合研究不难发现,多数学者更是倾向于项久雨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对此概念的表述: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 会在思想 政治教育 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9]这一表述强调主体性及主客体的关系。胡沫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审视》中补充了项久雨的观点,他强调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有限性、历史性、间接性等特点,进而总结出它具有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实践性等三个逻辑层次的价值[10]。在反复对比和思考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内涵的观点后,不难看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分析总是离不开对“人”本身的探究,这一点并不难解释,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对人的研究,对其价值的追问必然蕴含着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研究则要求具有更强的思辨意义,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两者之间价值共鸣点,更要重视并提高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思想者文化价值的本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层面与人的需求、目的相统一的关系,在主客体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功能。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表现形态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价值,即它能够以特殊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文化价值方面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就目前不同观点来做个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袁奋光和李文君在《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实现途径》中明确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先进文化的选择、主流文化的传播、多样文化的整合及特色文化的创造等四个方面,而且强调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并且体现了对文化选择—认同—传承—创新的科学过程,最终有助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11]。《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文的作者吴艳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的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效应,包括五个方面: 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和创造先进文化[12]。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表现形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顺序,但对异质文化的批判是维护主流文化的前提,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理性分析吸收后为我所用,如果对异质文化没能做到充分的甄别必会影响主流文化传播的内容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马万宾在其论文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为出发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等四个方面,其中对文化选择价值又从对积极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选择和消极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选择两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13],通过探讨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价值,指明了文化传播价值以社会主导的政治文化和伦理道德行为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样,邬焱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微探》中的论述与马万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初,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14]。还有众多论文表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表现形态,但都大同小异,不外乎从文化选择、传播和创新等方面做了论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文化价值必然是蕴含其中的,但目前的论述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而没能很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价值的均衡点,更没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文化性[15]。思想政治教育本是适应人类的需要和能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它对于人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思维方式上如何考察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却总是很费力,多次出现的“万能论”和“无用论”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饱受曲折和争议。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时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既要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巨大的,也要看到这一价值的有限性,毕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解决一切文化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

走出了基本的认识误区,辩证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文化价值的关系,才能总结出两者的共性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表现形态的出发点———人。提高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要求,更是优化文化结构层次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离开了对提升人自身价值的肯定,离开了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从谈起,其文化价值也荡然无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主客体间形成实践和认识关系,包含客体属性、功能与主题需要之间满足与不满足的关系,即价值关系[16],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来讲也是同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对文化有着需要,并且满足人的这一需求时才会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分析其表现形态也必然不可能绕开它“育人”的本质单单论述“文化价值”。

摘要:文化作为软实力,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实现“中国梦”及提高综合国力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文化价值发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主要从“研究意义”、“基本内涵”、“表现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思考和研究,有利于建立更加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理论体系,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 篇8

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受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理念甚至社会状况的影响。由于学校自身发展能力有限以及社会存在不良现象等等, 导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不仅仅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 更重要的是影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下面, 我将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找出高校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引起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视。

( 一) 高校对思想素质、科学指导没有足够的重视

根据我国当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交易的有效数据分析, 高校不重视科学教育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中“以人为本”就是一个典例。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个人情操, 提高个人素质, 真正意义上做到互相尊重、相互帮助。这一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大的方面。首先,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中, 教育家们大多是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死知识, 学生被动的学习, 在学习成绩的角度上来看, 大家的分数都是十分可观的, 但是, 这仅仅是短期的成绩, 那么、未来的成就呢? 学习就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更好的方向, 可是, 在传统教育的束缚之下, 培养了学生死读书的不良习惯, 忽略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由此可见, 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极大的阻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然后, 在教育家的角度上来看, 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家过于重视师生等级关系, 在高校活动当中, 他们重视集体协作能力; 在班级活动当中, 他们重视大众的意见。所以, 他们往往很重视集体的意见, 排斥个人的意见, 长期下来, 导致很多的学生没有主见, 只是一味的跟随大众的脚步, 这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价值取向很难实现科学化、先进化。

( 二) 学生自我责任意识淡薄

高校的教育理念是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首要因素, 但是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影响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由于生育政策的转变, 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所以, 家长对于学生都是异常的宠爱, 给予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 让他们生活在襁褓之中。这样一来, 很多的学生对自己的理想并没有规划, 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追求, 责任意识相当的淡薄, 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个人原则上并没有持坚持态度, 更严重的是, 形成自以为是的态度, 认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正确的, 不会改正错误, 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由上可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上存在着问题, 要想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就必须从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上进行改良。

( 一) 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 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不能开发出高校学生的潜力, 那么, 就更别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 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就必须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采取先进的教育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 极大的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个人素质。

( 二) 突出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要想教育活动能够最高效地进行下去, 教师和学生缺一不可。所以, 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即重教师轻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发展主体, 所以, 在教育活动之中, 我们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师生平等。在教育活动之中, 教师要利用实践, 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挖掘出学生的个人潜力, 实现高校学生自身价值。由此可见, 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 可以给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纠正价值取向的问题。

三、结语

时代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一定要对此提起高度的重视, 积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的价值取向上的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找到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挖掘高校学生的个人潜力,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影响学校的教育理念, 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取向, 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一部分, 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精神鼓励,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为社会提供丰富且优秀的人才资源。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蹇千东.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2]何宇红, 郑永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09)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培养是注重人独立性和主体地位, 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个人的提升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实现对个人的全面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针对于教育的属性和教育的功能性, 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所产生的教育实践。以个体价值的培养和实现来带动社会价值的实现, 形成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特征

1.个性化特征。个体价值的实现应该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 由于受到的教育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内容的不同, 个体的价值实现受到了个性化的影响, 如何实现对个性化的潜能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培养的重要内容。

2.有效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体现了有效性的特点。价值作为一个判断个人发展能力的属性必须体现一定的作用效果, 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性上,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将作用力充分地体现在人的价值实现上, 促进有效性的实现。

3.长效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体现长效性的特点, 通过内在的教育实践影响个体的现实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从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促进一个全面的发展, 形成一种长效发展的作用性, 体现个人价值的长远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意义

(一) 个体价值实现是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做出明确的规划, 重视个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 积极地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 个人的主观能动力的发挥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个体价值的发挥能够为创新带来更多的实践可能, 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能量。

(二)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是面向于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的,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对个人价值的正确引导, 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价值实现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 从而积极地应对各种社会挑战,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原则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实践的推动力, 党的执政方向始终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为主,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高校范围内实现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知, 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为个人的价值实现创造更好的环境, 为青年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通过个体内在的主观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性实现对个人价值的培养, 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在高校范围内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渗透到行为实践中。其次在社会范围内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以宽容的态度帮助青年人实现更好的人身规划, 鼓励创新实践, 提升个人价值的实现能力。最后在国家范围内, 创设和谐的社会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青年人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以高昂的斗志和积极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步发展。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实现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上的不断完善, 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相互促进和发展。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对青年价值观、人生观和内在修养的不断培养, 从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的促进和发展, 形成强大的内在品德和良好的行为实践能力, 从而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曼, 王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05) .

[2]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2011 (03) .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新常态, 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的发展目标及战略也要有所调整, 为此,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为了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任务目标, 全会又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自从江泽民提出过创新的重要地位后, 创新就越来越受到党的重视。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核心, 所以全会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创新精神贯穿到一切发展当中, 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作为取得发展的关键, 创新体现的是独创、代表的是新颖, 强调的是发展的动力及源泉问题, 这是关系发展命脉、对各个领域发展进步起关键作用的一环, 因此必须摆在优先的地位。

协调发展理念, 强调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既要统筹城乡、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 又要有重点的推进, 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在协调理念的背后, 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坚持与继承:放眼全局, 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协调不平衡发展, 注重部分的优化组合, 协调推进;坚持重点推进, 把握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都要秉持协调的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提出的。近年来,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业发展模式的不合理, 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 进而危及生态平衡, 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鉴于此, 全会指出坚持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美丽中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可以看出, 这一美丽中国建设的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健康的长期发展理念, 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的具体实践。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合世界经济的趋势, 开放理念也已是题中之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全会指出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进双向开放,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一战略表明开放理念的反封闭性清晰, 强调互动, 以博采众长。也即看到了事物的非孤立存在, 强调普遍联系的观点, 通过把握事物之间普遍联系, 相互促进, 最终推进自身的发展。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古人早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马克思也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一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全会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 坚持共享发展,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普惠性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 尊重了人民的主人翁身份, 使得人民能更多地、公平地享有发展的成果。

二、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

无论是在整个国家还是社会各个领域, 发展都是永恒的课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顺应新形势、促进新发展的产物, 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普遍的指导性。

(1)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立足于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态势, 坚持实事求是, 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时期的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因此, 为了更好的实现发展目标, 解决现实困境, 党中央顺势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理念, 以正确指导实践。由此可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强有力的现实依据, 是科学的发展理念。

(2)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 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无一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内涵, 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果。创新作为变革性的发展, 强调发展中质的进步;协调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要统筹规划;绿色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开放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反对孤立的发展;共享则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这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 因此具有普遍适用性, 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3)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也不断面临新的变化, 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中介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新时代背景下, 由于信息流通的高速性, 信息渠道的多元性, 使得受教育者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智上都与过去的受教育群体有很大的差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教育的手段方法等中介也面临着不断更新的境遇;教育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是多了许多的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调整, 这会危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 阻碍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因此, 出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要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就需要恰合时宜地借鉴五大发展理念, 为我所用。

三、五大发展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鉴于五大发展理念内涵的合理性及普遍适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要积极吸收借鉴, 以不断完善自身, 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以下将具体分析这五大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1) 改进教育方法, 创新评估机制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 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 要把创新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创新摆在重点地位。具体来说, 首先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 也为教育提供了便利, 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及广泛采用, 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形式, 便于教育者实行感化教育,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推进;其次,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网络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以及一些新媒体都已成为个体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与时代接轨, 积极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平台, 跨出教室, 在课堂外实施教育活动,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进行渗透式教育, 扩大教育范围, 增强教育效力;最后, 还要创新和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时代的变化, 暴漏了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及不合理性。新的时代背景, 新的个体活动, 相应的必须要有新的评价机制, 这样才能更好的检测教育效果, 改进教育活动, 促进教育自身及社会的发展。

(2) 统筹外部资源, 协调内部活动

协调理念强调把握整体的发展态势, 合理优化部分。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从外部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 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活动协同推进, 合理规划教学任务, 不能顾此失彼, 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需求。再者, 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合时宜, 要与教育环境相协调。在如今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的时代, 教育的内容更是要因时而变, 因事而变, 特别是要以党的政策为导向, 跟随党对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相应政策的调整来合理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培养与时俱进的社会人才;从内部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要想取得教育活动的实效, 就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关系, 调和三者的矛盾。换言之, 要缓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改善二者的关系, 促进平等交流, 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活跃性;同时, 还要关注教育中介对受教育者的适应性, 教育内容的传授, 教育手段方法等的运用都要在受教育者的可接受范围内,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新媒体与其他一些社交网络平台的运用越来越普遍, 已经融为生活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媒介传播教育内容, 以受教育者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3) 着眼全面发展, 传播绿色理念

绿色发展的背后是一种可持续的, 追求长远的、健康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就是要慎重选择教育内容,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仅能在当前万变的社会中立足, 而且也能在未来不可预知的时代中自觉完善自身, 实现人生价值。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积极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养分, 传播新思想, 又要主动深入挖掘中华的优良传统, 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将一切优秀的内容都纳入到自身发展的体系中。换种角度思考, 放眼整个社会, 教育内容的传播不仅要能满足社会成员当前的发展需求, 也要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即授予的内容要着眼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不仅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也要注重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注重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 使社会成员能以积极地人生态度应对一切, 促进成员的整体、全面、连续发展;着眼于个体,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 使其符合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又要关注其个性发展需求, 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解放学科禁锢, 构建开放反馈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 知识大爆炸时代, 开放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开放理念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内在联系, 逐渐解放学科自身孤立发展的思维定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开放性, 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有利因素, 坚持为我所用, 如依据心理学的人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于不同阶段设置不同课程, 由浅及深;也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课程中的理性逻辑思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逻辑学的课程, 培养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等, 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再者,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反馈活动也要具有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是检测教育活动效率高低、结果好坏的标准, 不能仅凭个体狭隘的的所见所闻, 加上自己的推测为依据, 而要借助于强大的网络服务体系, 进行问卷调查, 搜集相关信息, 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得出可靠准确的结果反馈, 这一活动的关键在于需要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才能切切实实地贯彻教育活动的开放性。

(5) 秉持共享理念, 关注切实需求

在我国,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为了培养阶级所需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与要求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也是党的众多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这一教育活动也要体现和贯彻党的一切工作的宗旨, 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民服务, 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体现到实践中, 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灌输有利于人民全面发展的内容, 采取人民群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手段和方法, 构建由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集众人的智慧为教育活动出谋划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就是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做到基本信息的共享, 教育者将自己搜集到的有效的教育资源及时准确地分享给受教育者, 便于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同时, 受教育者也要积极主动与教育者沟通, 让教育者能在全面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基础上, 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满足个体的健康发展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杨信礼, 何海燕.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 (6) .

[3]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 .

[4]谷亚光, 谷牧青.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J].经济问题, 2016 (3) .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11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是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利保证。在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中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把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同时对于其重要性也作出了特别的强调。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再结合实际进行教育。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确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教育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此来约束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能有严重的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第三,在教学中国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第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科学性,必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第二个原则是生活性,教育方法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而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个原则是开放性,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四个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以社会核心价值为基础,进行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教育,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首先,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真正的想法,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发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再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1]。

(二)进行个性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进行因材施教教学。这种教育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就被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来过,他在《论语》中提出的“因材施教”强调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了解学生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更加有效的去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也需要随时关注,对于一些思想上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利用心理咨询的方法进行辅导,缓解学生不良情绪,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严重后果。

(三)利用现代教学的方式。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些社会上具有正能量的案例,通过投影仪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使教学更加的有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可以校园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可以建立在线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以及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第三,可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自愿信息共享。

(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采取显性和隐性结合的科学教学方法,子啊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注意:(1)教学形式不能太单一,要多样化,显性的理论知识与隐性的教学环境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很好的接受理论知识,有能够在文化娱乐中了解相关的实践知识。(2)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为了做样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太过于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内容,要把教学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起来,更加好的服务于教学。

随着国际一体化不断的发展,很多新的观念进入到我国,这些新的观念对于我国文化的冲击很多,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带来了挑战,怎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其原则和相关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篇12

一、突出以人为本, 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的对象化活动, 追求自我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就是要为每一学生的成才和完善提供最为广阔、最为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

首先, 以人为本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并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 人才能够保证其他素质的正常发展, 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本质力量的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 都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高校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 也是学生基于自身基础和内在需要, 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能否获得和确立主体性, 是教育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 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的主观特性。人具有与一般动物相同的求生的本能与欲望, 同时又具有超越物欲需求的精神性的意义需求, 人之为人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层面的存在, 因此人不仅具有欲望、情感、理智, 而且具有需要、动机、愿望等主观特征。由于人性的复杂导致了育人的复杂, 而作为育人的核心自然要远比制器造物复杂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传统重理性教育的基础上, 把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关注学生的品德知识的发展、人的理性发展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直觉、领悟、灵感等非理性因素, 即塑造主体的完整人格。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晓之以理外, 应更善于动之以情,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多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奇魅力就在于构架一座桥梁, 让情与理的沟通去融化学生心灵上的坚冰。

再次, 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多样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但要解决学生政治层面的问题, 还应有助于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方面发展, 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人。应当说, 以人为本是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回归。在马克思那里, 现实中的人都是有个性差异的, 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空属性, 其思想水平和状态变化受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的多样性、人类实践的丰富性、人的需要的多元性等, 决定了人的本质内容的复杂性, 决定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因人而异,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不断完善学生个体的心智, 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境界, 提高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使学生个体向着符合高校发展、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因人而异、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注重以人为本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落脚点, 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是高校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历史责任。

首先, 要切实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能动性。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 人的思想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又受环境的影响, 它能够依据信息的传递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调适。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主体的活动发出思想信息, 对客体施加影响。同时, 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人总要和他人发生关系, 在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中生存和发展, 因而能够与他人沟通, 吸收教育工作主体发出的思想信息, 调控自己的内心世界, 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情感生活,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 要科学认识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 把握一切人全面发展的共性, 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向导, 又要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 把握特点。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反映了学生的社会属性的普遍性。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 人类本质存在于个体本质之中, 是不同个体本质的共性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人,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中, 往往会做出体现社会环境要求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揭示自身的规律, 必须研究客体的特性, 将其建立在客体活动的必然性之上。而学生的社会实践, 内在地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客体的规律, 与客体的思想规律、行为规律相适应。这实际上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

再次, 要积极探索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法。要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科学地设置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前要突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科学文化素质的增强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改善。要通过确立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挖掘学生个性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不断改进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完善政治工作的机制, 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过许多有益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 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首先, 要确立大学生主体地位, 建立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体性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性, 集中体现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弘扬, 既是高校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客观要求, 更是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和条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 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 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 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 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因为在高校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已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学生应该在高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学生权利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否则, 就谈不上其主体地位的确立, 也谈不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

其次, 要注重大学生人文关怀,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是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得到爱护、获得尊重、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 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这种人文关怀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其中尤其要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广大学生, 面临人生、理想、学习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社会责任与竞争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丰富感情与充沛精力无所寄托造成的寂寞与压抑等因素, 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因此, 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 尽快建立健全以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上一篇:流体力学教学思考下一篇: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