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思想政治

2024-06-09

惩罚教育思想政治(共12篇)

惩罚教育思想政治 篇1

古往今来, 我们一直推崇师道尊严, 倡导“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教育观念, 教育者成为真理的化身, 绝对的权威, 经常以“戒尺横飞”, “黄荆棍下出好人”等姿态面对学生。然而,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大多数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 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但人们的认识往往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学生是我们的上帝, 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于是, 许多学生从小就喜欢听好话, 即使做错了事, 也不主动地承担责任, 教育者稍给学生一点“批评”, 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伤害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 以致许多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畏畏缩缩, 甚至出现一部分教育者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现象。其实, 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 合理的“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辅助手段。合理的“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 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 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更加完善。

1 惩罚教育的内涵

惩罚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 旨在制止某些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发生。以是否具有合理性为标准, 可将惩罚教育分为合理的惩罚教育和不合理的惩罚教育。合理的惩罚教育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 合乎法律规范。第二, 合乎道德规范。第三, 符合教育要求, 具有教育意义。因此, 合理的惩罚教育是指惩罚既是合法的, 合道德的, 又是有教育性的。它是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 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 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不合理的惩罚教育是指违反法律规定、道德规范或违背教育规律的惩罚。如体罚、讽刺、挖苦、嘲笑等, 它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的惩罚。

2 惩罚教育的执行

惩罚执行是惩罚理念的具体表现, 也是对受惩罚者身心等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重要环节。任何追求理想惩罚效果的教育者都不应该忽视这一环节。惩罚的执行对教育者的正义观和教育素养有极高的要求。

2.1 惩罚教育基础的奠定

2.1.1 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打好深厚的感情基础

任何改变已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过程, 都会给人带来不适甚至痛苦。一些心理学把它称之为“解构”。因此, 以改变过错行为为目的的惩罚一旦出现, 人会本能地采取对立的情绪和对抗的行动。这是在实践中惩罚比奖励更难掌控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在原因。为了使惩罚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 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长期关爱, 对教育者有了稳定的信任和以“不管怎样, 老师都是为我好”为核心的良好预期。正如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所说, “建立一种相互关爱的关系是帮组孩子树立优秀价值观的基础”。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 一些惩罚的量度即使有些严厉, 也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反之, 即使惩罚的量度较轻, 也会被理解成“老师故意找我茬”, 而产生进一步的对立或对抗。

2.1.2 师生之间共同制定清晰而合理的规定

过错行为是实施惩罚的第一依据, 否则惩罚就缺失了正义性, 而判别是否是过错行为的标准, 只能是清晰而合理的规定。不依据规定的惩罚很容易被理解为来自于教育者的喜怒哀乐和强权。因此, 任何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时, 都必须制定清晰而合理的规定, 这样可以使奖励和惩罚都变得可预见, 从而为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规定到惩罚, 不能仅仅理解为有助于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更应理解为它是帮组学生健康地完成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 因为它是一个法制社会运行的轴心。

2.2 惩罚教育量度的控制

任何惩罚研究都不能回避惩罚的量度问题, 即使在学校领域也是如此。同一惩罚的量度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种因素是惩罚的数量从低到高的序列, 例如, 罚做值日从1次到10次不等;另一种因素是惩罚持续的时间, 惩罚持续的时间越长, 意味着惩罚的量度越高、如何对特定过错确定一个恰当的惩罚量度, 边沁曾提出13项原则, 其核心思想是:惩罚的量度不应低于过错的收益;如果能以较小的量度达成惩罚的目的, 就不使用更高级别的惩罚量度;任何惩罚都要付出代价 (时间、精力、财力等) , 有限的惩罚资源和较高的惩罚量度应用于更严重的罪过。

考虑到惩罚的社会意义、法律上的使用原则和教育的目的和规律, 认为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确定惩罚量度应坚持可接受性和可撤销性原则。可接受性是体现惩罚教育性的最重要的原则, 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 他们才有可能在动机层面上改正错误行为。一定的惩罚是否具有可接受性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社会角色。因此, 惩罚量度的高低判断应以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普遍的现实主观感受为主要依据, 而不是采用成人的或者一般的社会标准。学生对惩罚量度高低轻重的判断还会因文化背景、家庭特点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和变化, 因此教育者应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调整惩罚的量度序列。可撤销性是指除非法律不允许, 教育中各种惩罚量度都应控制在只要学生改过了就应及时撤销的范围内, 这一原则进一步体现了惩罚的教育性。

2.3 惩罚教育过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2.3.1 慎罚原则

惩罚是一个极易产生副作用的“双刃剑”。而在学校教育中, 惩罚确实又是人们最容易采用而又使用不当的教育手段。许多案例和调查证明, 滥用惩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 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始终采取慎罚的基本态度, 把惩罚控制在恰当合理的范围和量度中。

2.3.2 指向过错原则

指向过错是指惩罚始终清晰地指向过错行为, 不对过错人产生歧视, 避免晕环效应。除了惩罚措施本身之外, 过错人应享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比如, 只要过错人有其他方面的成绩就要及时给予表彰。只有这样, 才能坚持过错人改正过错的决心和信心, 防止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2.3.3 及时与坚定原则

及时是指惩罚的决定一旦做出, 就要及时实施, 这样做有利于将惩罚清晰的指向过错行为, 而不是某一个人。在教育实践中, 一些教育者将学生的过错积攒到一定数量后统一惩罚, 这不仅不利于及时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 还会使学生感到这是针对某个“坏孩子”的惩罚, 从而降低惩罚清晰分辨行为对错、引导正确行为的教育功能。另外, 集中惩罚容易使一部分受惩罚的学生把惩罚误解为“反正老师已经对我有看法了, 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从而产生“放弃”和对立的情绪。坚定是指除非惩罚本身有不当之处, 惩罚一旦实施就要坚决执行, 不能出现无故中途停止和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做既可表明教育者对过错行为的坚定看法, 也可以清晰地昭示惩罚本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从而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纪律和社会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2.3.4 一视同仁原则

一视同仁是指对所有规则所约束的人执行统一惩罚标准, 对于同一过错行为惩罚的种类和量度, 不以人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样做不仅能保证惩罚的有效性, 而且能在教育领域中向年轻一代强烈地昭示什么叫做平等性和公正性, 以有利于在未来创建一个以平等和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

2.3.5 保持关爱原则

国内无数成功的教育案例都证明, 在惩罚实施后仍对受惩罚者保持关爱, 通常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惩罚会给人带来羞愧、痛苦、不安、焦虑、畏惧和悔恨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这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比平时更期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而保持交往、接受关爱是人的基本需要, 对于青年学生特别是因过错行为较多时期得不到关爱的学生来说, 更是如此。如果在这个时候教育者能以恰如其分的方式给予受罚者关爱,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它会比平时更快和更强烈地增加受罚者对教育者的信任感和对惩罚的心理认同, 从而增加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摘要:惩罚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 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不良思想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的辅助手段。教育者在执行惩罚教育时要做好奠定情感基础、控制惩罚量度等方面的公正。惩罚中应坚持慎罚、指向过错、及时与坚定、一视同仁、保持关爱等原则。

关键词:惩罚教育,内涵,执行,原则

参考文献

[1]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164.

[2]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149.

[3]王立峰.惩罚的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3-46.

[4]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 2007, (10) .

[5]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162.

惩罚教育思想政治 篇2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谈“惩”色变,人人自危。而主流教育方法是,表扬,鼓励,发现闪光点。学生被尊重的地位越来越高,怪不得大家都在叹惜: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这是为什么呢?

“没有处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惩罚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惩罚不同于体罚。体罚是教育者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处罚学生,对学生身心是有害的,是教育者因生气而发泄怨气的行为,是教育者一种无能的表现。而处罚教育是教育者在关爱的前提下,让学生明白自己犯错误就要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教育方法。惩罚教育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力、是非观念、责任意识,避免学生存在犯错免责的侥幸心理。因此,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我们就得用惩罚教育,应用惩罚教育一定要得法,坚决不能冲动,不能打骂、侮辱学生。

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好惩罚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呢?经过近二十年的从教经验,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以身作责,不怕麻烦

教师要严于律己,说话算数,不怕麻烦。“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教育是事无巨细的,对犯错的学生,教师往往要共更多的时间。如果怕耽误自己的时间,那是无法完成一系列工作的。有一案例:有几个学生翻越学校围墙,首先,教育主任对其进行了安全教育,让他们反省,说出自己的错误,然后让他们读校规十遍,再让他们把观赏盆景的叶子一张一张地擦干净,最后还让这些孩子写保证书。方法不知是否恰当,但这样难缠的老师谁想去惹呢?

二、让学生自愿接受惩罚

约法三章,制定公约。教师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守则等制定公约。让学生明白犯错误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教师要让全体学生认可公约,不断完善条款。良药甘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惩罚不是目的,教师在实施惩罚前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

三、调查了解,体现公平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师要全面调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深层次原因,才有说服力。如果教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听取意见和申诉,造成“冤假错案”,让那些犯错的学生背上思想包袱,造成伤害就不妥了。对事不对人,不能心慈手软,罚这个不罚那个,失信于人。

四、惩罚要适当

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惩罚。例如,一般情况下不宜当众惩罚,过激的学生要进行冷处理,外向且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可当众惩罚。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因素也要考虑到。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惩罚有人情味,学生才愿接受惩罚。

五、及时处理,监督执行

“言必信,行必果。”只说不惩那是吓唬人的。久而久之,你在学生的心目中会失去威信,学生以可以存在侥幸心理免责了。所以,要及时处理,要有时限。督促学生完成被罚的事情。建立记录本,把前因后果、落实情况记录下来。

六、惩罚有针对性,易于操作

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学校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更是改正错误的地方。对于懒惰的学生,要让他们变勤快。如果不完成作业,就罚他们做多于平时的作业。不扫地,就让他一个人补扫。不做操,就加倍操练、、、、、、对于一些小错误,可当堂惩罚。如用吟诗、唱歌、跳舞、讲笑话、做鬼脸等等换取大家的原谅。既开心又不失脸面。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惩罚。对于屡教不改或犯大错误的学生,让他们写几百字的检讨书、保证书,并把规章制度抄下来或背下来,再让他们去做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七、与家长密切配合经常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表现。不要学生一犯错就告状,要讲究方式方法,先抑后扬。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可让家长参与,共同教育好这个孩子。

《教育诗》里的惩罚教育 篇3

教育需要适度的惩戒

《教育诗》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三记耳光”的故事:一个冬天的早晨,马卡连柯叫工学团团员扎陀罗夫去砍柴给厨房用,谁知扎托陀罗夫竟挑衅似地拒绝了。马卡连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手打了扎陀罗夫三记耳光。马卡连柯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本质上是让受惩罚者意识到自己有错,但它不能造成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因而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他称这次出手是“从教育学的绳索上失足跌下来”,虽然恰恰是这三记耳光,彻底地改变了扎陀罗夫的人生,并使他走向光明的未来。

马卡连柯很讲究惩罚的方法,他会对每个学员进行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卡拉邦诺夫、米嘉庚和他们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没有遵守他们的诺言,仍然出征瓜田,偷袭农民的耳房和地窖。有一次,他们竟然偷偷爬进养蜂场,把两个蜂箱带蜜搬进教养院,还举行了一次宴会,许多学童都来参加,结果这些参加了宴会的人脸又红又肿。米嘉庚被马卡连柯叫进了办公室,他一口气承担了所有的罪名。学校的风气被破坏了,大家行动散漫,喜欢说肮脏的俏皮话,衣冠不整等等。马卡连柯经过深思,决定开除米嘉庚。

还有一次,有个男孩侮辱了一个女孩,马卡连柯知道后,给他写了字条,让他晚上十一点钟过来,并装在信封里让通讯员送去。通讯员找到那个男孩把信交给了他。上午十点三十分时,通讯员又来找这个男孩并问他是否已准备好,马卡连柯正等待着他。这个男孩实在忍耐不住了,下午三点就来找马卡连柯。可马卡连柯仍让他晚上十一点钟再来。这个男孩又回到分队去了,其他的人都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当大家知道这个男孩的错误之后,都责备起他来。晚上十一点时,男孩又来到马卡连柯这里,此时他心神不安,脸色苍白。马卡连柯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知错了,就直接问他:“你明白了吗?”“明白了。”“去吧!”

上面这两个学员所犯的错误性质不同,他们俩的个性也不同,而对他们采取惩罚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马卡连柯还故意让一个有些懒惰的学员去领导一个特别懒惰的学员进行劳动,结果使他们双方都看到了这种惰性的不可容忍,进而促使双方痛改前非,树立起劳动观念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惩罚应因材施教

书中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学员谢苗逃离文工团后又回来,马卡连柯让他到离校较远的财务处领取500卢布,谢苗先是不知所措,但迅速如数取回。又过了两个星期,马卡连柯又令谢苗去取2000卢布,还给他一支枪,一匹马。谢苗与马卡连柯有这样一段对话:“2000?要是我取了钱不回来呢?”“你少说这种傻话,既然把委托书交给你,你就去取。”“你不可能这样信任我。”马卡连柯说:“你年轻力壮,马又骑得好,同时我知道你做人跟我一样诚实。”于是谢苗又一次忠实地完成了任务。谢苗由于受到信任的鼓舞增强了上进信心,成为优秀的学员,后来更成为马卡连柯教育事业的接班人。

孩子犯错了,是应予以惩罚还是感化要因对象而异。对谢苗,马卡连柯用的是“感化”策略;对扎陀罗夫,马卡连柯用的是“惩罚”的策略。看似对立的两种策略在马卡连柯的运用下都收到了良好教育效果,其原因就是因材施教,采取了正确的教育策略。谢苗在外面混不下去了主动要求回来,表明谢苗这时是有心改过的,马卡连柯抓住时机,用“宽容与信任”助其扬善,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对扎陀罗夫,之前马卡连柯对他的爱心教育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扎陀罗夫一贯对抗教育,其劣根性愈加暴露。马卡连柯的“三巴掌”及时使扎陀罗夫从“恶”的蒙蔽下醒悟,体会到马卡连柯过去曾经给予他的信任与爱。

“道德感化”只是一种教育策略,它的适用对象和环境是有条件的,教育者在教育犯错学生时不能都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也不能对一批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同一种惩罚。首先,要能准确识别犯错者的动机,是初犯还是惯犯,是出于无奈还是本身道德有缺陷。其次,要能正确估价教育者自身的影响:教育者在学生眼里具有正直无私、充满爱心的品质,即有足够的威信,也有足够的能力查清事实,将认错的机会留给学生,就可以实施感化教育;如果犯错者不是初犯或偶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是与自身品德有关,或者如果在学生看来教育者不足以让他们信服,那么,使用感化就不太能奏效。

即使是惩罚也要让他明白你对他的爱

马卡连柯在最初的扎陀罗夫事件中动了拳头,后来又和伏洛霍夫发生严重的冲突,反而使得孩子们感到他是一个英雄,这是因为他根本可以不打人,可以把孩子赶出教养院,可以把危险留给孩子们,但他采用的却是一种对自己很危险的方式,这从根本上是基于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看到了这一点,从中感受到了这种爱,所以从心底里接纳了他的“暴力”。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即使再顽劣,也比不过那些问题孩子,马卡连柯在动了拳头之后也说:“我没有一分钟认为我已经在暴力中找到了一种全能的教育法。”而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出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麻木了,能找出一大堆借口,却从来没有试问过自己:难道真的就没有其它方法了吗?我们的这种“暴力”真的是建立在对学生爱护的基础之上,还是仅仅为了珍惜我们的那点脑细胞的自私之举?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犯错的学生改过自新、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罚。热爱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行为准则。教育惩罚要出于爱和善意,诚恳、冷静、细致,让受罚学生感受到背后的关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惩罚教育不能远离现代教育 篇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以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对学生体罚的定义为直接的肉体打击,罚抄写是变相体罚,呵斥、讽刺、挖苦、辱骂等心理攻击也是变相体罚。现在,人们已将体罚模糊与泛化,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碰不得也讲不得。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教育。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能充当正面倡导、正面教育的优质“教科书”,对那些小错不断、小恶常为的学生来说,它可能是毫无约束力和惩罚度的一纸空文。我觉得惩罚教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加强。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关键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避免将来再犯类似的、更严重的错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和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感到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 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老教师都有个感受:在读期间越是受到老师惩罚比较多的学生,毕业后和老师的感情越是深厚,因为他们在成人后理解了老师的“苦衷”。这些学生在社会上成才、成功之前的心理承受力也是特别出色的。

一、惩罚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专家说:“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懂得承担责任。”

美国小朋友3岁不好好吃饭, 摔碗, 碎了。美国父母就不会再让他吃饭, 饿到他认识错误为止。

中国小朋友3岁同样不好好吃饭, 也摔碎碗, 中国父母可能会哄宝宝开心, 哄他吃饭, 宝宝会很得意!

上面的两个例子正是体现了惩罚教育和爱心教育,正好是很好的对比。

惩罚和赏识爱心教育其实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没有赏识的惩罚教育不完整,没有惩罚的赏识教育也是不完整,只不过是赏识和惩罚都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它们都需要爱、耐心、信任、尊重和理解。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

给“赏识教育”吹点冷风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不要过度地强调了,让我们的教育也重拾一下“玉不琢,不成器”“严师出高徒”吧!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惩罚。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纵然需要积极鼓励,但是惩罚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对孩子的惩罚和压制,有可能造成孩子一味的骄傲和自满。显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惩罚可以让孩子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更多。

二、惩罚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感

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不可否认地连年上升。国家开展了优化净化育人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未能补救和修正学生责任心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行为的失范。究其原因,避开家庭的、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论,仅就对学生施予最直接影响的学校教育而言,恐怕与惩罚教育的缺位不无关系。

某女士家有14岁大的女儿,是在“赞美”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她说:“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的也是‘赞美’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女儿面对批评就经常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反抗情绪,班上的同学不少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被老师批评,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习惯了接受表扬,不能忍受批评。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后,自己从小所处的教育环境反而使自己忘记了犯了错是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的。比如药家鑫用刀捅向路人时心中一定没有想到是要受到惩罚的,如果在他的教育中有违反纪律、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惩罚的感受,就不会有在法庭上不知所措痛哭流涕的情景。

惩罚也是教育 篇5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接纳,尊重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教育,在一些介绍育儿成功的教育书中,比比皆是。 道理大家都懂,家长一起谈话的时候,也常这么一套一套的搬,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能打骂孩子,不能伤孩子的自尊心。真正碰到的时候,发现现实与书差距太远,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有一个阶段,我也陷入了这种困惑中,看书上写的,我都不敢教育孩子,打会有心理阴影,骂是不尊重孩子,买了本《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看看前辈们的招,结果我没学到啥,倒是让孩子先找到了把柄,有次打孩子,顺便把一根很古老的鸡毛掸子柄给弄断了,这下孩子的鸡毛发现了令箭,妈妈你看的书都白看了,你看的不打不骂教孩子,你咋打我了,你肯定没有认真看书,你要是认真看书是不会打我的。祝这书是买来让孩子堵我来着……

要以理服人才好,暑假跟皓子童鞋约定好,白天跟奶奶一起的时候,不看那个古董彩电,是射线管的,对视力不好,要看回家看液晶的,对眼睛要好些。第一次看了,遭奶奶告状,按照我们的约定,到书房,拿出爷爷的戒尺,让皓子趴在凳子上挨屁股,看了1小时就打一下,好正式“毒打”,看着我高高扬起的尺子,玩了命的使劲哭,“好痛啊,好痛啊!”“我又没打你,哭啥呀,造声势呢。” 接着说:“妈妈能不能打轻点?”“要多轻?”“刚才打我的时候,你用了多少斤力气?”从60斤,一直讨价还价到1斤,最后还是不想被我打。问我“除了这个惩罚方式,还有没有其他选项可以选?” “有,可以用刀在屁股上画一朵花。”皓子觉得,那更恐怖了。看我这都是什么妈呀,想的尽是损招,接着问“打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视力,看那个电视机伤眼睛,要看回家后再看。”“妈妈,我知道了,我保证做到能不能不打?” “你要怎么保证呢?你拿什么来保证。” “我真的一定做到,妈妈你给我一次试试的机会。如果做不到,你再打也不迟。”

过段时间,奶奶又来告状了,看了1小时不到,电视肯定是看的,这回逃不了了,跟我约定好的,执行力,必须的。打了这下以后真正的认识到要管好自己,有些话不是说说就罢的,妈妈跟他玩真的。从此以后,奶奶真没再告状。直到快开学的前一天,放他一天大假,实在太无聊,看了几分钟,家法伺候,小子跟我说“妈妈,马上开学了,我没时间看电视了,你打我就没有意义了,你还是省省力气吧!工作一天了,我知道你很辛苦。”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做事的界限,让孩子知道惩罚的目的,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惩罚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犯了错,宽容孩子的行为。行为本身是不可原谅的.,罚表明了我们对行为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这事不是好事,让孩子明白对错,这是最重要的。假如罚了也白罚,那就失去了罚的意义。

有本书上说不做穿西装的野人,绝对不能打孩子,祖祖辈辈几千年传下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人常常奉为经典,其实罚有很多种方式,不打不骂大多时候家长还是能做到的。正如婆婆对我的质问一样,孩子犯错你要打的,你犯错干嘛不打自己呀?我有成人的理性状态来应对,或者逃避问题。常见的推脱责任的mail大战,法律的取证为成人的不负责任找到了最好的借口。再来看看孩子,做得好与不好,所需要承担的后果轻些,打骂是最严重的情况了,有的不给零花钱,有的逃离现场冷静3分钟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的讲道理,摆事实分析问题,惩罚的方法各式各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问题解决,直线救国不行,就曲线救国。爱,宽容对的是人,而非事。

惩罚教育在美国 篇6

在学生的桌子上,我看到了一张学生的作业,内容如下:1.在禁闭室的盒子里,找任何一本杂志,阅读一篇文章;2.对你所选择的这篇文章,写出读后感;3.读后感至少200字;4.读后感必须附在杂志上面并写上该文章所在杂志的页码;5.放学离开禁闭室前必须将读后感交给值班教师。

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后必须填写如下的处理单:

姓名。

日期。

时间。

本周你已经被处理了几次?几点被送回教室?

你做了什么(你的错误)。

你为什么会作这样违纪的决定?选项如下:我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想控制局面;我想挑战老师的权威;我想不做作业;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和同学争论了;我没做好上课的准备;其他。

你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的行为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有什么影响?

写出两条你将改正错误的措施。

如果你回到教室后继续捣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

如上所示,为了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套明确详细的学校规章制度,有一套供本校学生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校就读的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承认学校教职工的权威并接受其指导。任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不执行学校教职工在学校范围内的合情合理的要求,均视为违纪行为,任何违纪行为都要受到惩罚。

我还在东布里斯托高中目睹了校长助理参加的一次问题学生听证会。听证会由校董事会成员、总监、校长助理、家长及家长的朋友、当事学生以及家长请来的律师共同出席。校长助理呈现学生的过失单,学生违反了什么纪律、违反多少次,都有明确的纪录,由大家一起来决定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处罚。如这次,学生可能就要回家一直待到6月份。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超过16岁,学科教师必须登门为学生补课;如果超过16岁,教师可以不登门,但这所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去。一切都是那么的正规,按程序办,没人会随心所欲地改变。

美国中小学对学生的惩罚颇具特色。其一,美国中小学在教育学生时并不吝惜惩罚,该罚就罚,该重罚就重罚,对“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认识比较清楚;其二,美国中小学惩罚学生时要求公平合理,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且规章制度非常健全,这一点与美国多如牛毛的法律是一脉相承的;其三,在美国,惩罚就是惩罚,既无争辩和解释的余地,也无须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这与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的学校在惩罚学生时,一般要伴随说服教育,而且经常罚态度,承认错误态度好就可以被轻罚或者免罚。而在美国,几乎没有类似的做法。惩罚时他们会严格照章办事,很少姑息,更很少会因为学生及时承认错误、态度好而轻罚或免罚,这也是美国健全的法制在教育中的缩影。显然,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制度和法律的严肃性,有利于使学生从小树立遵守游戏规则的观念。

教育也需要惩罚 篇7

教育是讲究方法的, 是讲究分寸的, 适当为佳, 过之不及。我们需要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 与奖励相对的惩戒, 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有着特殊意义。我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也是危险的教育, 因为经不起批评的学生是脆弱的、可怕的。说到这里,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网上不断爆出的令人心酸且悲哀的一则则关于学生因父母批评或教师批评而服药自杀或跳楼自杀的事件,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这样的事件不能说比比皆是, 但也不是寥寥无几。

对于父母和教师来说, 在必要的时候跟学生说“不”, 并坚持到底, 这是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必须要接受的考验。因为学生没有接受过惩罚, 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那么, 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教育呢?

一、我们要注重养成教育

强化规则意识, 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也就是说, 是一个有规则的社会。我们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 否则将受到惩戒。所以说家有家规, 校有校规, 国有国法, 只有严格遵守, 才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在批评惩罚学生时应以规则行事, 切不可随心所欲。规则即轨道, 出轨即生祸, 要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意义。这就要求家长或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讲明确, 也就是要求家长或教师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学生讲明白并且与学生达成共识甚至约定, 这样当学生违反规则时你可以惩罚他, 说到做到。不要在他犯了错误时心软而改变主意, 那样将使你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二、给学生陈述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学生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父母不必惊慌失措, 教师不必恼羞成怒, 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 往往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就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的因势利导, 促使学生的内心向真善美转化。

另类的教育惩罚 篇8

孩子犯点小错误是正常的, 尤其是偶尔一次的犯错误———或许这里还有其他特殊原因, 倒也情有可原。然而当学生经常性地犯错误, 又屡教不改, 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办?寻求和尝试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或许可以“别有洞天”。

例如, 经常不交作业, 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往往是中午或晚上放学后留下补写、罚抄数遍;给家长打电话, 让家长来把关作业, 联合批评教育等。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就可以尝试罚扫操场30分钟;让家长带回补写后再来上学;没有完成作业就不能来上学等。

又如, 经常迟到早退, 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往往是写500字以上的检讨、保证书;站在外边训话, 不准进课堂等。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就可以尝试给家长打电话, 让学生和家长一同来写保证书;迟到早退达到一定次数就让家长接回教育等。

再如, 经常上课说话或搞小动作, 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措施往往是调座位, 把说话者放到不愿说话且不好动的异性中间;把说话者放到第一排教师讲台下等。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就可以尝试让学生戴口罩上课, 举手摘口罩发言;家长陪同听课等。

至于“经常打架骂人, 经常说来则来、说走则走, 经常在社会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等就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题了。不仅要靠教师、学校的常规性的诸如写800字以上的反省式说明书, 警告、记过处分等教育惩罚措施, 还要尝试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措施, 例如给班级打扫三天以上卫生;不允许参加课外活动, 只能在旁边看;回家反省, 每天由家长陪同来学校向老师汇报思想;转换班级, 或者改变学习环境;由派出所协助处理;移送相关单位或司法机关处理等。

常规性的教育惩罚多使用精神类惩罚、教育性惩罚、主动惩罚, 而极少使用行为类惩罚、强迫性惩罚、被动性惩罚。非常规的教育惩罚就是要适当地尝试使用这类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所不常使用的, 但又可以达到常规性的教育惩罚所达不到的预期教育目的的惩罚措施。

使用非常规的教育惩罚应遵循的原则

1.约定性。惩罚的条例要由班级全体同学讨论确定, 经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才能实施, 必要时还要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通过。

惩罚的条例既要体现自下而上的民主, 又要体现自上而下的集中;既要体现学生的集体意志, 又要体现法律、政策、条例的权威。惩罚的条例一旦获得通过, 就不应随便改动。

2.关爱性。惩罚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根本。没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惩罚就失去了教育意义。因为惩罚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违纪学出产生惭愧感, 从而重塑其对纪律规范的忠诚、尊重的情感和态度。所以使用惩罚时要明确目的, 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是最终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 就可能滥用惩罚, 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 甚至是抱有偏见, 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 结果就会演变成体罚。

3.理据性。惩罚要恰到好处, 以客观事实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在证据不充分或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 不能过早下结论, 草率予以惩罚, 或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学生认错。更不能泄私愤、图报复, 道听途说、无中生有。

惩罚不仅要有理有据, 还要公平公正。要统一惩罚尺度, 惩罚方式应由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与程度而定。不能厚此薄彼、因人而异, 不能感情用事。

4.时效性。一是要及时, 要善于将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应及时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 不能时过境迁再来实施惩罚;二是要适当延时, 在学生犯了错误以后, 根据情况可适当延长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惩罚。这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 引发思想上的醒悟, 也有助于教师避免因情绪失控而滥用惩罚。

5.适度性。惩罚必须掌握分寸, 注意火候。轻描淡写的惩罚, 触及不到学生的心灵, 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过度的惩罚, 又会使学生产生不当的心理超限效应, 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注意惩罚不应演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要就事论事, 一事一罚, 切忌“秋后算总帐”。

惩罚要尽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 尽可能从轻处罚。切忌惩罚过于严厉, 甚至是严酷。要建立一个多种强度等级的梯次顺序, 每次惩罚都要取下限, 而不取上限。

6.灵活性。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 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 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 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根据故意违纪与过失违纪, 初犯和屡犯, 性格外向和内向等不同类型和情况, 区别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 在暗地里进行批评惩罚要比当众批评惩罚效果好。

另外, 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 必须与其他多种教育手段结合起来, 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使用非常规的教育惩罚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走极端。不敢惩罚和滥用惩罚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 高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惩罚似乎被人们视为异端, 被视为对人权的侵犯, 使教师不敢使用惩罚这个武器;另一方面, 受教师素质的影响, 不分青红皂白、程度轻重, 滥用惩罚的武器, 以至于造成惩罚的过激、过重等问题, 进而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时的确是来自于对不利事件的担心和惩罚的惧怕。尽管惩罚对学生学习有好处,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惩罚, 因为它毕竟不像奖励那样能够使人身心愉悦。为此, 惩罚仍然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 一般不应鼓励使用。但是, 只要不是任性“发挥”, 惩罚在教育中还是有它一定的行为约束力的。

2.正确区分体罚和惩罚。体罚就是通过罚跪、击打学生、长时间地罚站、罚学生机械性地抄写不包含任何智力内容的作业几遍甚至是几十遍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教育方式。体罚是对学生实施身心上的严重伤害的有悖于道德的侵权行为, 是一种简单、粗暴、落后、愚蠢的教育方法, 是落后、陈旧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更是一种无知无能的表现。

惩罚即惩戒, 是通过处罚来警戒。正确教育固然重要, 然而对那些屡教不改, 影响及危害较大, 所犯错误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学生, 又是需要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的, 以教育本人, 警示他人。

从出发点看, 惩罚和体罚看起来有相似之处, 都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教育的惩罚要“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人性的回归, 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而体罚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学生的身心伤害, 忽视了学生是平等的个体, 更忽视了学生的尊严。

3.惩罚要讲究方法。首先, 惩罚要与严肃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一味、单纯的惩罚, 只会激化师生矛盾, 成为学生生成逆反心理的土壤, 这种教育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它的“正面作用”。尤其对待“叛逆生”, 更要慎用惩罚。要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以扬长避短。

其次, 惩罚切忌简单粗暴, 要采取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例如把写检讨书改成写说明书, 把自己犯错误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一遍, 深刻认识其危害, 对今后的改正很有好处, 这比单纯地表个决心、下个保证的效果要好。再如, 写完说明书后用信封装好, 并且任何人都不得轻易打开它。只有在学生又重犯相同错误或多次犯同类错误时才将他拿出来与学生一起阅读……效果也比较好。

再次, 惩罚成功的关键是惩罚后的跟踪教育。惩罚, 其实只是“纠错教育”的一个最初的环节, 而惩罚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对犯错误学生的上课行为、日常表现、思想波动、精神状态等的跟踪观察、辅导与纠正, 才是纠错教育的关键环节。因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 是一个渐进的, 长期的, 容易出现反复、退步的过程。

最后, 教师要为犯了错误的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学的热情关心、帮助、鼓舞, 是使学生改正错误, 进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肥沃土壤。

《义务教育法》有“不准体罚学生”“不能开除学生, 不能勒令学生退学”的规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可是, 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法》还是《教师法》, 无论是《学生守则》还是《学生行为准则》, 无论是《学校规章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 都没有对于学生的什么错误行为应该进行怎样行为类的惩罚的明文规定, 也没有明确的具体操作细则。这就给人们造成了即使是教师正常的惩罚行为也是违法的印象, 大大地制约了教师强制性的教育惩罚力度。

非常规的教育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搞不好就会演变成体罚和殴打。为此, 正确的非常规教育惩罚不应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而应是一种教育的法规要求, 这种法规要求应该是国家保障教育工作的意志体现和学校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我国应借鉴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惩罚措施, 例如不上学读书, 要判刑入狱;老师有权使用直径在1厘米左右, 长度为50厘米的棍子来惩罚学生;可以打手、屁股等脂肪丰富的地方, 并有专门的教具公司制作“教鞭”配发给老师;对于犯严重错误且屡教不改者, 女生可以打小腿5下, 男生打小腿10下或者罚不准吃饭、罚跪;学生打架可停课一个月, 而且每天被要求写1000字的反省文章, 并每隔一周来学校汇报思想, 如果认识不深刻, 还要继续受惩罚;罚假日辅导补课;家长或监护人带回管教;关禁闭……这些“法规”的实施, 有效地遏制了学生在校园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教育的现实, 呼吁我们要尽快立法确立中国惩罚教育的地位和权威, 保障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惩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惩罚的具体形式与内容, 明确操作细则, 明确追究、惩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的有关规定, 以使教育惩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让“惩罚”与“教育”牵手 篇9

麦克劳德是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但他在读小学时,却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鬼”。有一天,他忽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条狗,宰杀后把狗的内脏全部挖出来,一件件地隔离开进行观察。谁知他们宰杀的那条狗是校长家的,校长视那条狗为自己的第二生命,特别宠爱。得知自己宠爱的小狗被人宰杀,十分恼火,决定重罚肇事者。但后来的惩罚决定令人吃惊: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和一幅身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闯了祸,便无条件地接受了惩罚,并认真地画好了两幅图交给了校长。校长看后认为他画得很好,对错误的认识也比较诚恳,教育一番后,“杀狗事件”就这样了结了。校长这一出人意料的处罚方式,既让麦克劳德感到自己犯了错误,应该承担责任,也保护了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校长的处罚方式也让他有了一个探索、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麦克劳德也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缺乏,从此发奋学习,最终成为荣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在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他说:“我在读小学时因杀了他的狗而给我处罚的一位校长。在我心目中,他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麦克劳德的成功与这位校长高水平的惩罚密不可分。

这位校长对“杀狗事件”的处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和宝贵的启示。

一、科学地认识和实施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伤害学生的身心为原则,以促使受教育者健康发展为目的,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主要包括学校惩罚和教师惩罚,主要是对那些有事实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矫正和戒除,从而促其改过自新,而非单纯的惩罚。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恰当的批评和惩罚是治病救人的“灵芝草”,是激发学生人生信念的“孵化器”,是引领学的生健康成长的“导航仪”。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羞耻心和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不良诱惑的觉悟和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抗压力和耐挫力;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惩罚的积极意义不容抹杀,毕竟,今天受到的来自学校、教师的惩罚,要好过明日来自社会,甚至来自自然的惩罚。教师批评、惩罚学生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心理刺激因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批评和惩罚不但是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但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顶牛”行为的发生,使教师处于尴尬被动的地位,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二、实施教育惩罚的策略

1. 让惩罚与教育牵手

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涵丰富的教育内容,以促使受惩罚者健康发展为结果,而不能是“为了惩罚而惩罚”。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惩罚,才是睿智的、高明的惩罚。惩罚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使受惩罚者无地自容,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要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选择处罚方式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上文中校长的做法表面上是惩罚,实质上则是一种别开生面、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校长把惩罚变为一种教育学生的契机,可谓是寓教于罚,明罚实教,重教轻罚,使惩罚“美丽动人”、“魅力无穷”。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是心灵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考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既不能放纵不管,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将其“扫地出门”,因为这样做就失去了惩罚的教育意义,甚至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把批评与教育牵手,让惩罚与育人联姻,真正发挥惩罚的积极作用。

2. 教师要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也少不了惩罚。但在管理、惩罚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不要放大孩子的错误,不要拿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贴标签”、“扣帽子”。“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经营好学生的缺点错误,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成才。学生的现在不等于他的以后,更不等于他的永远。一位教育家说过,“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播种下去就有发芽的可能;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但只要开花就有结果的希望……”我们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有美好的期待。麦克劳德宰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没有重罚他,却从“杀狗”事件中看到了麦克劳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便采用了“罚画两幅图”的方式,使惩罚变成了促其发展,激发探究的外部动力,是一种何等高明的惩罚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要遇到一些“调皮鬼”、“捣蛋鬼”。对于这些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一颗童心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禀赋,创造条件促其发展,给他们个性的张扬,特长的发挥注入正能量,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给他们扣上“孺子不可教也”的帽子,贴上“朽木不可雕也”的标签。更多的“麦克劳德”也许就在这些“捣蛋鬼”、“调皮鬼”中。

3. 让惩罚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

潜能,是指人身上的尚未被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潜能人人都有,只存在开发和待开发的问题,不存在有或没有的问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现实能量的三万倍以上。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现实能量与潜意识状态下可能有的潜在能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每个学生都是潜能无限的“富矿山”,等待我们去开发,去经营。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看到没看到他们的潜能,有没有给他们施才华能的机会,有没有真诚地去欣赏他们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潜能。

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犯下一些错误,这应属正常现象。有时,学生的错误则是孩子创造力的一次爆发,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情感的释放,激情的显露,智慧的彰显,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善待学生的某些错误行为,善于欣赏错误背后的精彩,能动地运用教育艺术,使惩罚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神来之笔。一个人的潜能若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就能使人积极地迎接挑战,不断地超越自我。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勇气和力量,经常施加一些意念给潜意识,时间长了,潜意识就能起作用,就能释放能量。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手势,一次善意的惩罚,都会给学生带来前进的巨大动力,都会使学生兴奋不已,干劲十足。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穷的,给他一个支点,他会把地球撬起,给他一点阳光,他就会光彩照人、灿烂无比。因此,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表现才能的平台,架好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梯子,让学生能有机会显露激情、彰显智慧、张扬个性、提示能力、升华德性。学生一旦获得展现自己的机会,潜能就会被开发、精神就会被唤醒、个性就会得以自由驰骋,就会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

校长从麦克劳德杀狗的目的中看到了他的求知欲,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他的潜能和才能,麦克劳德也从受罚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发奋努力,潜心钻研,潜能被激发,积极性被调动,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4. 对犯错的学生,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

宽容是教师的天资,是教师的智慧,是教师的涵养。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抱同情关爱之心,并善于引导和纠正是一种宽容;善于经营学生的缺点错误,对学生温情地惩罚是一种宽容……宽容会使我们少犯一些低级错误,使我们更能看到真相;宽容让我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心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一颗包容、关爱的心,一种期待的美好心情,微笑着给孩子指出来,并经常加以引导和呵护,应该能让孩子愉快接受并逐步加以改正。我们要用爱来转化学生,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发挥个性特长。有时候即使惩罚,也要讲究艺术性,让他们认识到老师这样做是善意的,使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固有的每一点潜质与禀赋,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无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优秀的还是后进的;老实的还是顽皮的,都要真诚欣赏、悉心呵护、和善相处、催其奋进。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是不处罚,而是采取一种极具人性化、人情味的惩罚方法,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透过表面的阴影看到学生内在的光芒,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觉、自省中走出困惑,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明显而持久。

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甚至使老师遭到难堪和损害。此时,教师应有“大人不计孩子过”的气度,从教育学生的大局出发,选择妥当的惩罚方式。假设麦克劳德的校长当时从个人的恩怨出发,凭自己手中的权力将其“开除学校”,我想,麦克劳德的后来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教师如何惩罚犯错误的学生,这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万不可火冒三丈,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如果在惩罚学生的同时,将他们身上闪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一同砍伐殆尽,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则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失职,是一种“犯罪”。在如何惩罚学生这方面,我们都应该向麦克劳德的那位校长学习。

三、实施教育惩罚应坚持的原则

“小树不修不成材”,其实,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教师是园丁,要对园内花草不断修剪,但修剪不是随意的。教育需要惩罚,但惩罚要坚持原则,不能盲目滥用。

1. 合理代偿性原则

代偿性惩罚是指把学生完成新的学习或劳动任务看作是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的代价和补偿。这种惩罚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惩罚方法。坚持这一原则,关键是要选择好“代偿媒介”,如果“代偿媒介”选择合理恰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罚学生背书、扫地、加倍做作业等方法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教师这种简单的惩罚方式,很可能无意间就使学生滋生一种背书、做作业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打扫卫生是一件挨罚的差事,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失去积极主动性、责任感,以致产生厌学和厌恶劳动的不良思想情绪。麦克劳德的那位校长,在选择“代偿媒介”时,慎之又慎,仅仅是“罚画两幅图”,科学合理,智慧高明,效果自然颇佳。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代偿媒介”进行教育,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2. 人性感化原则

人性感化,即通过对学生深入观察了解,适时抓住时机,用自己的巧妙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化学生,使其在教师深切、真诚的爱的面前反观自身,体验反省,感染情绪,萌生羞耻心,最终促其“改邪归正”。麦克劳德的校长正是基于对学生浓厚的人文关怀,从呵护学生,发展学生出发进行处罚,而没有采取“狂风暴雨”式的惩罚方式,从而使麦克劳德心存感激,愉悦地接受了惩罚,此所谓“美丽的惩罚,生长的人文”。“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性化教育。

3. 适度性原则

凡事都应有个“度”,惩罚也应如此。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惩罚应有分寸,讲究尺度,把握火候,而不应死缠烂打,揪住不放,不应使受罚者感到身心痛苦,不应使他的神经总是紧绷,只要他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已有重视,行动上有所改观即可。因此,教师在作出惩罚规定时可以雷声大,但实际操作时要雨点小。惩罚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训导,不应是声色俱厉的呵斥,不应是冷酷无情的压服,不应是无休止的耿耿于怀。惩罚者不一定是冷峻的面孔,铁青的表情,激烈的言辞,舞动的身姿,有时一个反唇相讥的幽默,一个高明的暗示,一个善意的谎言均能春风化雨。麦克劳德的校长,得知自己的宠物被宰杀,心如刀割,十分懊恼,决定对其重罚。但惩罚却是那样的“轻描淡写”、“和风吹拂”,惩罚后,也没再死揪不放,而是到此为止,就此打住。这样有礼、有节、有度的惩罚,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怎能不令人拍手叫好?

4. 发展性原则

卢梭曾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教师在选择惩罚方式,实施惩罚时,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在惩罚前后,都必须听听学生的声音,想想学生的感受,看看学生的举动,反思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实施惩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能离开惩罚吗 篇10

作为对教师教育行为失当现象的一种观念上的矫枉过正, “赏识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方式上的普遍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界的主流话语, 且有“唯我独尊”的趋势。 对体罚行为的口诛笔伐, 使得“惩罚教育”逐渐被排挤到教师不敢靠近的雷池边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对此, 我深有体会。

我们班有两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学生:一个彭某、一个赵某。

由于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过分宠爱, 孩子们无休止地要求, 思想自私、行为放纵、习惯不良, 几乎是现在孩子的一个通病。 彭某和赵某也是如此。

彭某有一定的艺术细胞, 在素描绘画方面有特长, 思维活跃, 我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宣传工作。 但他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特别爱说闲话, 几乎没有哪一节课不说的。 这既影响到了他自己的学习, 又影响到了周围同学的学习。 对于他的座位安排, 我和班委也是绞尽脑汁, 甚至想把他专门固定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 最终没有这样做, 这源于我一贯的“爱”的原则。 多次苦口婆心的耐心劝说, 数次与家长的倾心交流, 甚至三番五次写心理分析, 依然没有多大效果。 我很烦恼甚或有点崩溃。 宽容的爱被他看成了软弱可欺, 不得已我只有重拾“惩罚”的武器。

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心理分析, 不能有文句不通的语病, 不能有错别字, 在全班同学面前深刻反思。 若有再犯, 自己写出惩罚的措施, 全班同学、科任老师和我三重监督。 在巨大的政策攻心和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的威压下, 他的思想渐渐发生转变, 自律性比以前强了好多, 专注于学业, 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

正如任何民主社会都有惩罚措施一样, 民主宽容的爱的教育也离不开惩罚。 现在我们不是不需要惩罚, 关键是需要巧妙而合理地使用惩罚, 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惩罚。

赵某舍近求远来西安上学, 平时学习比较认真, 成绩一直不错。 可是, 期中考试退步明显, 下滑比较厉害, 甚至跌出班级前20名。 通过我的侦查, 发现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了网络小说, 上课听讲的专注度差了, 成绩也有了明显下滑。 在班级里我没有点名对全班同学做了一些思想工作, 希望能引起他的注意, 也在他晚自习看小说时没收了他的小说, 对他进行了说服教育。 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甚至在课堂上也看起了网络小说。 化学老师将“罪证”交给了我, 我火冒三丈, 原来他所看的小说有些不健康的内容。 我劈头盖脸地将赵某教训了一通, 并在班会课上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 立即给他的父母打电话, 约定见面的时间……

这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 赵某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有一次我又和赵某谈心, 赵某比较委婉地谈到上次那次反思对自己心理的严重打击。 其实, 我也早早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是不是这一次的教育显得简单粗暴了些, 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 我很矛盾, 很纠结。

老师不能教会学生在惩戒中学会认识自己的过错, 在过失中学会进步和发展吗? 害怕伤害孩子, 或许只会让孩子伤得更深。

教育离不开奖惩, 酸甜苦辣本来就是生活的味道。 奖励就像糖果一样爽口, 能满足孩子积极心理的需要;惩罚就像一味苦药, 有着根治病灶的疗效。 宽容就像保健品, 能养心静气, 帮助人调整心态, 不足之处就是疗程长, 转化慢, 基本不适用于急症;万一碰上了急诊病人用上宽容这味疗方, 只可能贻误病情。 医生要救死扶伤, 就不能不硬起心肠, 给病人下点猛药, 避免病情蔓延。 惩罚就是这味猛药, 对控制痼疾很有疗效。

教育是需要惩罚的, 但怎样惩罚才是对学生真正的教育呢? 以爱为中心的惩罚教育, 才是最理智的教育, 最有效的教育。 “惩”而为“戒”, “戒”而为“育”, 方是教育之道。

惩罚不同于体罚, 体罚是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是对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和人格权的侵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这就是惩罚的魅力。惩罚不同于心罚, “讽刺、挖苦、冷落、揭短、孤立、奚落、使其出丑”等不能简单归于“心罚”。 惩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

教育惩罚的“软化” 篇11

关键词:教育惩罚;硬权力;软权力

一、教育惩罚的概述

(一)教育惩罚的概念

惩罚在古汉语中是分开使用的,《诗经·周颂·小毖》中有“予其惩而毖后患”,其中“惩”的意义与现代语中的“惩罚”相似,指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或不再犯类似错误;“罚”也同样有处分责罚之意。惩罚指对个人或集团的处罚,旨在制止某些行为或鼓励其他行为。

有学者认为,“目前对于惩罚本质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报应,我们称之为报应性惩罚观;另一种观点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警戒,我们称之为功利性惩罚观。”

由此可知,不论是惩罚或者惩戒,都是指对某种违反规定的行为的惩处,并制止该行为再次发生。教育惩罚就是教师对学生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的惩处。

(二)教育惩罚的研究现状

学界对于教育惩罚一直存有非常大的争议,不同的学者对于教育惩罚的地位功能持有不同的观点。目前,对于该不该使用惩罚争论较少,学者们基本认可教育教学之中需运用教育惩罚,但是,对于教育教学之中教师该如何使用惩罚争议较大,不少学者认为,使用教育惩罚需公开、公平、公正,惩罚措施需征得大部分学生甚至学生本人同意之后才能使用。

我国不少的学者与专家也积极探讨教育教学之中教师使用惩罚的原则与方法。教育教学之中可以使用惩罚得到大家的赞同,然而,细究发现,此种赞同只流于表面,教育界对惩罚,在深层次是极其排斥的,通过一些学者对于惩罚使用的各种原则可见一斑,尤其是集体性原则,征得学生同意原则,惩罚之前的说教原则,这些原则的潜台词即认为惩罚不好,需要找其他的方式方法来代替惩罚。集体性原则与说教的目的在于处理某些犯错误学生时,可以将该学生所受到的惩罚传递给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充分认识该行为的错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期避免再次使用惩罚,简而言之,此种原则即是集体说教的原则。此外,还有一种个人说教原则,这两种原则表面上是在惩罚某学生,实质在于说教,期望以说教的方式达到影响学生行为的目的。

二、“软权力”与“硬权力”思想

(一)软权力”与“硬权力”提出的经过

“软权力”与“硬权力”思想最先由美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事情起因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衰落论与复兴论的一场争论。

当时,不少学者对美国的前景执悲观态度,其中以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为代表,他们认为美国已经陷入了困境,并且日益走下坡路。然而,作为复兴论代表的约瑟夫·奈则对美国未来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他不仅对衰落论的观点予以坚决的驳斥,还首次提出“软权力”的概念。他指出美国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正处于复兴之中,不仅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而且,美国在“软权力”上的表现更是无人可及。“软权力”与“硬权力”思想由此而来,此后,约瑟夫·奈不断对其“软权力”与“硬权力”思想进行补充与修正。

(二)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指那种让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约瑟夫·奈认为“权力是指影响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影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命令式的促使别人行事,另一种是别人主动跟着自己行事。这两种方式就是划分“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关键。

(三)“软权力”与“硬权力”各自的特点

首先,“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两者各自的特点也是相对而言。如果说“硬权力”主要是一种物质性的权力,那么“软权力”就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权力。“硬权力”主要来源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势力、军事势力、人口、领土面积,这些资源所组成的“硬权力”是可见的,也是可以直接运用的。所以,物质性是“硬权力”的直接特点,非物质性是“软权力”的直接特点。

其次,“硬权力”与“软权力”具有各自核心的特点。“软权力”以同化顺应的方式影响他国,即他国顺从自己的意志,跟从自己的方式行事,他国表现出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愿,是一种主动的顺从,是在他国认可本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于本国的行动主动的认可并跟从。恰恰相反,“硬权力”则是以命令式或者指令式的方式强迫他国顺从自己的意志,这是一种被动的顺从。他国并不想跟从本国的意志,他们之所以屈从完全是因为本国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势力的威胁,他国表现出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顺从的情况。同化顺从与命令顺从是“软权力”与“硬权力”各自最显著的特征。

(四)“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关系

约瑟夫·奈并没有具体谈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软权力”与“硬权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双方谁都离不开谁,而“软权力”的发挥更需要有“硬权力”的支持。总而言之,“硬权力”与“软权力”两者相辅相成,谁都离不开谁。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成最好的效果。

三、教育惩罚“软化”

本文之所以选择约瑟夫·奈的“软权力”与“硬权力”思想为基础来探讨教育惩罚“软化”倾向,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有一种权力的交往,好比国际政治关系学之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不全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但是,约瑟夫·奈的“软权力”与“硬权力”思想在教师处理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仍值得借鉴。师生交往过程中,教育惩罚无疑是一种硬性的权力。当前,不少学者及专家倾向于将教育惩罚这种硬性的权力“软化”,将惩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行为规范或者规章。直接目的是为减少教育教学过程中惩罚的使用,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自觉遵守,用不着惩罚之后强迫其遵守,基本过程是让学生在观察其他同学受惩罚及集体讨论是否对某学生进行惩罚的过程中,使其将学校的行为规范内化。从而在教师不使用惩罚这种命令式的方式使学生遵守行为规范情况下,使学生主动地遵从教师的行为规

范,主动不犯错误。

四、结语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硬性的权力应该得到保持,如果只是为使学生主动遵守行为规范,将教育惩罚这种硬性的权力转化为软性的权力,不仅不能达到增强“软权力”的目的,反而会使“硬权力”丧失,同时,“软权力”也跟着受损。学生主动遵守行为规范是每个教师及家长的要求,但是,这种所求切不可在损失教育惩罚这种硬性权力的基础之上获取。教育惩罚作为一种硬性的权力与学生主动遵守这样的“软权力”本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强行将硬币变为只有学生主动遵守的一面,硬币将不再是硬币。

参考文献:

[1]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2).

[2]李玉芳.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惩罚[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3]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博文学校)

教育决不能没有惩罚 篇12

一名校长说, 班主任们对学生根本就不敢说个“不”字, 生怕他们受不了, 搞个跳楼、留遗书等自杀事件。究其原因, 是近年来尊重、民主、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提倡的新理念, 提起惩罚已成为众矢之的, 教师们谈罚色变, 怕罚得不当引火烧身, 似乎惩罚学生是最不理智、最无益处的愚蠢之举。于是, 许多老师开始走极端, 对于学生的过激言行不敢管、不敢问, 对每一个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和风细雨式说服教育方式, 完全抛弃了古老的惩罚教育。

学习国外教育成功经验, 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惩罚是必然选择。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 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 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 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 打男生小腿10下等, 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日本法律规定, 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 对学生实施惩戒, 但不得实施体罚, 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明确的说明。在美国一些地方, 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 要判刑入狱, 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 被判刑坐牢两个月。同样是在美国, 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 学校将一律没收, 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瑞士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如果有人无故旷课, 瑞士法院就要对他提出诉讼, 因为学习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对旷课的学生, 一般都要处以罚款。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 经班级理事会 (成员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组成) 决定可给予留级处分;犯了严重错误的会受到开除处分;对于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等小错误, 犯错者将受到节假日必须到学校反省补课或做作业的处罚。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 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 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教师体罚学生方面,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具体的要求。例如:用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 必须备有惩罚记录, 年龄在8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体罚, 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过三下, 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等。最近又专门制定法律, 允许教师以身体接触的方式去惩罚学生。根据新加坡关于体罚学生的《指导原则》规定, 在辅导、留校的惩戒方式不能奏效后, 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用藤条对违规学生进行体罚, 但对象限于男生, 部位限于手心和屁股, 必须有见证人在场, 体罚后写成书面报告, 并立刻通知家长。在澳洲, 有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戒室, 学生违反了校规校纪, 会被叫到警戒室, 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 或者被送到农场从事体力劳动, 最严重的是开除, 如果再不起作用, 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

上一篇:企业现金流量下一篇:黑山羊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