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罚策略(精选8篇)
教育惩罚策略 篇1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惩罚策略
巫玉
敏[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无法避免的。中学班主任不仅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好惩罚前的准备。而且还应该不断的反思,以采取更有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对策。
[关键词]惩罚教育 ;班主任工作 ; 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声很高,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都遭到反对,“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颤颤惊惊,左右为难,如履薄冰,视“罚”字为红牌警告,提都不敢提。样一来,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而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方法,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的。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不要批评处罚。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而没有警世箴言,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注意讲究处罚的艺术,相信效果一定更好。
一、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惩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学生改正并内化为其自觉约束力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惩罚的意义
惩罚权是教师的基本权力之一,它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合法权力。惩罚和赏识是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将奖励与批评两者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教育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都没有成熟,很容易出现不良的思想行为,所以实施教育惩罚,矫正其不良行为,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教育惩罚有利于个体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教育惩罚也有利于个体社会化,使学生明白如何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懂得个人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教育惩罚更使学生学会负责,便让他们建立起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
三、惩罚原则
1、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中“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
2、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得抱着“治病救人”的宗旨、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罚要适当。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免走两极,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就是最基本的。
3、罚中有情。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一些他的惩罚方法呢?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切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四、教育惩罚策略实例
1、矛盾冲突:同桌等近距离的学生发生纠纷、互不相让等。
现在的小学生通常比较容易冲动,有可能会引发为打斗。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先喝令其停止,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解释他们的行为。等学生冷静之后,再要求其写心理病历。写明疾病原因,时间,治疗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别人和事情,减少他们以后犯错的可能。
惩罚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所有的事情中,你可以挑选他最不喜欢的事要求他做,这样,就可以加强“惩罚”的效果。这里采用的是心理学中“正性惩罚”的原理---正性惩罚指的是: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跟随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发生。这个刺激物应该是学生不想做的事情。
2、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
对于这类问题行为,班主任应该在午餐时间或放学时间将其留下。时间视情节而定,但最多不超过15分钟。在留校时间班主任给学生解释的时间,如果确实有合理原因,可以适当减一些留校时间。对于那些没有丝毫理由,甚至还要撒谎的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留校的同时,可以要求另外写一篇有关“遵守纪律”的作文,要求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为了让他加强纪律观念,班主任可以“惩
罚”其当一星期的值日班长。每天都有责任要开教室的门,这样不仅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培养责任心。
3、不服从教师:如不与教师合作,甚至公然挑衅教师。
班主任应该保持冷静头脑,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事后应该要求其写一份心理说明书,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和现在的想法,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当然,班主任在处理这类问题行为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按照要求弥补了过错,得到了惩罚,要想彻底改变这样的学生,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如果学生长期犯同样的错误,那就得采取极端措施了。与学生签定个人契约:教师与学生讨论他的问题,然后和学生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契约中包括学生特定行为的改变和期限。告诉学生没有完成预定目标的后果,并与学生达成一致的惩罚措施,要求其签字。班主任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措施以促使预定目标的完成。也可以打电话或者是与家长进行直接的会面,向家长说明学生的问题行为,希望家长帮助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配合解决问题。
4.课堂上讲话
魏书生老师对付课内说话,有个“说话接力本”,还有个“选举说话能手”。全国十杰教师张思明老师当班主任,有个班内“十佳评选”,全体同学参与,由学生确定哪十佳,如评出“对自己要求最严格的人”,“对工作最负责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说话最文明的人”等等。党内自律有个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觉得,只要班主任开动脑筋,打开智慧之门,这些方法,原创的方法,都可以灵活地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并能产生积极而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所有的方法,都得以尊重为前提。所有的方法,都要直指人心。
5.对个别问题学生,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度的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它是针对问题学生的一种强制性的纠偏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范围内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教育措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语)。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认识行为边际界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英国科学家麦克
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里显然是难以宽恕的错误,但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措施是画出两张解剖结构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
如果我们始终视惩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惩罚措施就不会出格。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惩罚,必须到不得已的时候。今年我班上有一名爱上网吧的男生,刚开始时是偷偷去网吧,一开始我与其家长配合做了大量的说教工作,而且要求家长在家中适度控制其上网时间,但效果甚微,他后来居然经常逃课去网吧,甚至给别人说“巫老师就这两下子”。我想可能是我这种春风化雨的温柔方式助长了他的风气,于是有一天我试探性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连大声呵斥带很响亮地拍打着桌子,最后还让他写出保证书,并果断要求其家长掐断家里的网线。当然我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跟踪,我指导其家长帮助他安排课余的活动计划,并要求他把每天在家中的情况详细记录,定期交给我看。结果两个月下来,他就没有去过网吧,也慢慢把精力投入学习了。
6.倡导“绿色惩戒”
处理违纪学生,必须遵守《违纪处理程序》。我们大力倡导“绿色惩戒”,要求班主任做到因材施教,铁纪柔肠。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 绿色惩戒,是班级工作至高无上、永无止境的艺术之一。
学生中的不良现象,不论多深的顽疾,归根到底,还得要由学生自己来消灭。这是一条朴素的规律。我们所有班主任与德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从中生发出信心和智慧,促成被教育者的自我觉醒。这样,我们的班级就会逐步打造成学生的精神之居、生命之所、欢乐之园、互爱之地。
五、班主任的反思
班主任对问题行为的反应往往受到观察到的周围的成年人对待学生的方式的影响,也可能受到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可能会对班主任采取适当的惩罚办法有帮助,可是,要注意到过去对这些问题行为很有效的方法是不是适合当今的学生,而且应该不断总结合适的对策。
必要时班主任需要“自我惩罚”,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教师也一样,并不是什么圣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上课迟到,处理课堂违纪等问题不当。教师不应该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应该当着学生的面惩罚自己。如惩罚自己打扫教室,罚自己为班级的学生做一件好事等。惩罚自己不仅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而且会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学生在教师榜样的带动下,也会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惩罚”。
总之,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如果失去学生,我们教师的存在将无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关爱、尽全心全力教育学生。“问题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育他们的重任,我坚信,只要班主任老师多一点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认真研究问题成因,我们就可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作更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教育惩罚策略 篇2
一、体育教师在运用教育惩罚时易出现的问题
1. 惩罚手段出现问题
许多体育教师没有明白惩罚的理念和目的在于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触动, 而非对受教育者造成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惩罚的前提是在爱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有些教师对学生采取罚站或殴打的方式进行惩罚, 过于严厉的惩罚会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甚至过激行为。有些行为不宜用惩罚手段却用了, 或者有使用劝说加稍微批评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却采用了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
2. 惩罚目的出现问题
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 从而帮助其健康成长。有些教师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对学生进行惩罚。有些教师带着情绪上课, 如果哪个学生犯错或做得不好, 教师就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 而非出自教育学生, 使惩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使惩罚成为针对个人而非针对所犯错误的行为, 以造成学生的痛苦为唯一目的。有些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语言呵斥和讽刺的惩罚, 使学生失去尊严,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3. 惩罚态度出现问题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成绩, 惩罚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对学习好的学生舍不得惩罚, 犯了错也一味地包庇纵容。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则采用严厉的态度, 甚至对其孤立。这样不仅使教师失去了在学生中的威信, 而且也使惩罚变得毫无意义。
实施教育惩罚后, 多数教师没有注意到惩罚后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实施惩罚后目的就达到了, 而没有关注使用惩罚后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往往没有达到惩罚应有的效果。惩罚不是目的, 使学生改正错误并健康成长才是教师运用教育惩罚的出发点。
二、体育教师有效运用教育惩罚的思考
1. 要以对学生负责为目的
教育惩罚应该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 让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教师不能带着情绪惩罚学生, 不能想罚谁就罚谁, 想怎么罚就怎么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 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体育生的情感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 自我尊重和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惩罚时态度要温和,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老师都是为我好”。所以, 要让学生被罚得心甘情愿;要让学生在爱的感受中, 真正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时刻明白惩罚教育的对象是问题行为, 而不是体育生个体, 即对事不对人。
2. 教育惩罚要适度、谨慎
体育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 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业上会出现上课不专心、作业及考试粗心, 以及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或者兴趣点转移的情况。因此,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适量地布置作业。要考虑到体育生身心发展情况, 以正面教育为主。要维护犯错学生的自尊心, 体育生正处于一个自我认同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 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 应该是在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耐心说教无效时使用, 并且以学生可接受为标准, 达到教育目的即可。
3. 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惩罚的教育手段
要达到教育的效果惩罚的手段不能过于死板和僵化。体育生自制力不强, 意志力较差, 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 在完成某一任务时, 常是靠外部的压力, 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当体育生犯错时, 应该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实施惩罚教育, 首先要给予其尊重以防止其冲动, 再指出他的错误。如, 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 但是你今天做这件事时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打算怎么办, 需要老师帮忙吗……”。惩罚应耐心教育、积极引导。如, 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 教师在对其批评的同时, 要对从不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因为观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种奖励可以促进学生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同时惩罚教育应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认清受惩罚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至于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而定,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 惩罚应公正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发展, 他们已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 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 独立地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公正。一般说来, 学生在不知情时犯了错误, 不适用惩罚, 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有时上课时间过长, 或讲解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走了神、思想开小差, 教师应从自身找原因。同时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对学习好的学生就不惩罚, 对学习差的学生就加倍惩罚, 不能对学生抱有个人偏见, 也不能从个人感情出发去惩罚。更不能孤立学习差的学生, 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是否惩罚学生的标准, 惩罚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应是公正的。
5. 教师要积极反思和关心学生
反思自己所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恰当, 是否达到教育效果, 学生是否接受等。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犯错学生, 不能让学生有失落感, 并教育集体中的其他人去亲近他, 不使其产生孤独感;教师要密切注意被惩罚者的言行举止, 通过观察、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以使惩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及时捕捉犯错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 并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 激发其上进的信心, 塑造其健全的心灵。
6. 惩罚后要关注学生的反映, 积极与之沟通
惩罚教育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 这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比平时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如果在这个时候教育者能以恰如其分的方式给受罚者以关怀, 平等的沟通, 并对之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学生会比平时更快、更强烈地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对惩罚的心理认同感, 从而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的原因, 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更好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7. 教师和家长应该多交流, 对在教育中如何合理运用惩罚达成一致
现在的体育生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多不希望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因此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时应及时和家长沟通, 取得家长的支持, 和家长配合共同做好惩罚工作。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要让家长了解, 甚至可以让他们参与制定, 以取得更好的家校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赏识和激励不是万能的, 就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 没有惩罚同样没有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不完整的教育。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 惩罚也是一种爱的教育。我们要正确认识惩罚, 惩罚要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弥补错误行为造成的过失。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模式与手段, 但必须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都有赖于对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俊.对教师心罚学生行为的法律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 (8) .
[2]谭燕清.教师不良言行的危害及其治理[J].教育导刊, 2011 (7) .
[3]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 2007 (10) .
浅谈教育惩罚的实施原则与策略 篇3
关键词:教育;惩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06-02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育者不能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内涵和目的,也不明白教育惩罚实施的原则和策略,导致了教育惩罚运用适当。由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众多不合理的教育惩罚现象,使得人们对教育惩罚的地位和作于产生了质疑。因此,理性地认识和运用教育惩罚,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惩罚的内涵
教育惩罚应归于惩罚的范畴,但它却在教育的框架内,因此与一般的惩罚又有区别。人们对教育惩罚的认识和界定,存在多种看法。《教育大辞书》将惩罚定义为“对个体或者集体进行的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将惩罚解释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品行进行否定的一种较高的方式,一般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勒令退学及开除学籍等形式。”赫尔巴特认为,只要儿童产生恶的意志,都必须受到充分的惩罚,教育要做的事情是要深刻否定这种恶的意志,使它挫伤。笔者认为教育惩罚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方法:教育者通过否定受教育者的恶的行为和品德,让其体验不愉快的情感,达到引导其行为趋向善的方向的目的。
二、学校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师对惩罚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教师认为认为惩罚和体罚是一个概念,把惩罚与体罚等同,一些教师认为惩罚和奖励是对立的,有奖必有罚。
2.惩罚和变相体罚问题,《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一些学校的部分老师将法律法规置若罔闻,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有增无减,花样翻新,学生的人格尊严屡遭侵犯。
3.心罚,在精神上的惩罚方面,教师的不良言行在校园里普遍存在,其严重程度对学生已构成精神虐待。表现在:故意忽视和疏远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对学生用讽刺挖苦、谩骂中伤、威胁恐吓等不健康的语言。
4.以惩代教,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不明白惩罚的内涵以及其教育意义,往往以惩代教。以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必须惩罚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了学生的挫折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三、教育惩罚实施的原则
教育惩罚原则确立应体现教育培养人的内在要求,所以我认为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应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原则,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惩罚时,要清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而绝非教育的目的。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惩罚的目的是预防和纠正受教育者的违规行为,惩罚应符合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这一最终目的。如果惩罚偏离了这个目的,那么教育惩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例如,有的教育者实施教育惩罚完全是出于个人报复和泄愤的目的,这就完全背离了惩罚的目的性原则。
2.法、理、情交融原则,合法、合理、合情三者结合应作为教育者在实施惩罚的原则。合法意味着实施惩罚要符合法理规定。合理的规则意味着教育方和受教育方不同的价值和利益的和谐与平衡。合情需要实施教育惩罚时要蕴涵情感。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既要基于爱的情感,而不是泄愤和报复的情感,又要符合法律规定,充分考虑各方意见。
3.公正原则,教育者实施惩罚时要公正客观,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优生嫌恶差生。有的教师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和对学生的印象,实施惩罚时,区别对待,这样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反感,使得学生对惩罚规则产生质疑,从而产生对规则的抵触情绪。
4.灵活与适度原则,首先,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惩罚。其次,教育者实施惩罚要适度,也就是惩罚要有底线,要尊重学生的人权。教育者要拿捏准惩罚的尺度,不可过重也不能过轻,要恰如其分。有的教育者就不能坚持适度原则,在实施惩罚时侵犯学生的基本人权,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四、教育惩罚的实施策略
1.教师应采取的策略,首先,教师要树立合理的惩罚观,要从观念上明确惩罚是为了教育学生,为了预防学生再次犯错,而不是仅仅就是为了惩罚学生。其次,教师要努力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了解教育法律法规,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师德师范,保持身心健康,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理智惩罚。再次,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惩罚手段。
2.学校管理的策略,第一,学校不仅要制定合法的学校规则也要有对规则合理的执行程序。制定规则要以教育为目的,符合教育法律法规,以指导学生行为为核心,不侵犯学生的权利。实施惩罚时,要有程序,以防教师滥用惩罚。第二,要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完善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奖励合理使用惩罚的教师,追究那些擅用体罚的教师的责任,同时制定规则,对教师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3.政府部门应采取的策略,首先,政府相应部门要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惩罚的规则、实施程序、救济措施,这样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就有了法律法规的指导。其次,政府要运用舆论工具,进行正确导向.比如对那些具有恶劣影响的体罚事件进行报道,对教育者形成一种舆论的压力,营造一种合理使用教育惩罚的舆论氛围。
4.家长应采取的策略,首先,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惩罚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如果教师的教育惩罚是为了孩子好,对孩子的发展有利,那么家长就不能包庇孩子,对教师的惩罚行为进行干涉。
五、总结
惩罚具有恶的本质,人们希望以这种“恶”为手段,实现善德目的。但是即使人们的动机是好的,但这种“恶”的手段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恶的结果。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十分谨慎地运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海洋出版社,1991:69.
[2]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罗晓路,余国良.教师体罚行为:心理危害、归因方式和对策研究[J].理科学,2003,(4).
惩罚也是教育 篇4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接纳,尊重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教育,在一些介绍育儿成功的教育书中,比比皆是。 道理大家都懂,家长一起谈话的时候,也常这么一套一套的搬,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能打骂孩子,不能伤孩子的自尊心。真正碰到的时候,发现现实与书差距太远,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有一个阶段,我也陷入了这种困惑中,看书上写的,我都不敢教育孩子,打会有心理阴影,骂是不尊重孩子,买了本《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看看前辈们的招,结果我没学到啥,倒是让孩子先找到了把柄,有次打孩子,顺便把一根很古老的鸡毛掸子柄给弄断了,这下孩子的鸡毛发现了令箭,妈妈你看的书都白看了,你看的不打不骂教孩子,你咋打我了,你肯定没有认真看书,你要是认真看书是不会打我的。祝这书是买来让孩子堵我来着……
要以理服人才好,暑假跟皓子童鞋约定好,白天跟奶奶一起的时候,不看那个古董彩电,是射线管的,对视力不好,要看回家看液晶的,对眼睛要好些。第一次看了,遭奶奶告状,按照我们的约定,到书房,拿出爷爷的戒尺,让皓子趴在凳子上挨屁股,看了1小时就打一下,好正式“毒打”,看着我高高扬起的尺子,玩了命的使劲哭,“好痛啊,好痛啊!”“我又没打你,哭啥呀,造声势呢。” 接着说:“妈妈能不能打轻点?”“要多轻?”“刚才打我的时候,你用了多少斤力气?”从60斤,一直讨价还价到1斤,最后还是不想被我打。问我“除了这个惩罚方式,还有没有其他选项可以选?” “有,可以用刀在屁股上画一朵花。”皓子觉得,那更恐怖了。看我这都是什么妈呀,想的尽是损招,接着问“打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视力,看那个电视机伤眼睛,要看回家后再看。”“妈妈,我知道了,我保证做到能不能不打?” “你要怎么保证呢?你拿什么来保证。” “我真的一定做到,妈妈你给我一次试试的机会。如果做不到,你再打也不迟。”
过段时间,奶奶又来告状了,看了1小时不到,电视肯定是看的,这回逃不了了,跟我约定好的,执行力,必须的。打了这下以后真正的认识到要管好自己,有些话不是说说就罢的,妈妈跟他玩真的。从此以后,奶奶真没再告状。直到快开学的前一天,放他一天大假,实在太无聊,看了几分钟,家法伺候,小子跟我说“妈妈,马上开学了,我没时间看电视了,你打我就没有意义了,你还是省省力气吧!工作一天了,我知道你很辛苦。”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做事的界限,让孩子知道惩罚的目的,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惩罚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犯了错,宽容孩子的行为。行为本身是不可原谅的.,罚表明了我们对行为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这事不是好事,让孩子明白对错,这是最重要的。假如罚了也白罚,那就失去了罚的意义。
有本书上说不做穿西装的野人,绝对不能打孩子,祖祖辈辈几千年传下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人常常奉为经典,其实罚有很多种方式,不打不骂大多时候家长还是能做到的。正如婆婆对我的质问一样,孩子犯错你要打的,你犯错干嘛不打自己呀?我有成人的理性状态来应对,或者逃避问题。常见的推脱责任的mail大战,法律的取证为成人的不负责任找到了最好的借口。再来看看孩子,做得好与不好,所需要承担的后果轻些,打骂是最严重的情况了,有的不给零花钱,有的逃离现场冷静3分钟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的讲道理,摆事实分析问题,惩罚的方法各式各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问题解决,直线救国不行,就曲线救国。爱,宽容对的是人,而非事。
惩罚教育不可缺逯卯琳 篇5
东于小学 逯卯琳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国式的舐犊情深的溺爱之下。一些学生我行我素,蛮不讲理,缺乏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在学校公然挑战组织纪律。面对严重违背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的头上高悬着《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住法》这些达摩斯之剑。再加上许多专家过分提倡 “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极力回避惩罚教育,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心和改正缺点的动力,致使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我认为完全回避惩罚教育就是不可取和不正常的了。
一、惩罚教育的科学含义
关于惩罚教育的科学含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这样讲:“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从这段谈话中不难看出,教育中的“惩罚”,是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二、惩罚教育存在必要性
在西方,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写道“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
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脆弱的教育。”由此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有群体的地方必有规矩。一个国家靠它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同样我们校园的和谐、班级的和谐也需要校规、班规的约束。国家对触犯法律的公民严惩不贷,而学校对违反校规、班规的学生就不能有一点点惩罚吗?试想:铃声是学校教学活动开始、结束的指挥棒,上课铃响师生应该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可是,偏偏有那么几个学生拖拖拉拉、不急不躁从校园往教室走。在面临以上教育困境时,教师该如何抉择?仅仅能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来解决吗?如果教师严肃地说:“我早就看见你们拖拖拉拉不往教室走,作为惩罚你们现在站着听课,如果课堂谁表现好我会让谁坐下。”罚站不仅是对这几个违反规定学生的惩罚,也是对其它同学的警示、告诫,同时也是对这几个学生认真学习的激励和暗示。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视而不见,或者微笑着说:“快坐好,我们已经等你们好久了。”以后类似的现象还会更多,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教学任务如何完成?教学质量如何提高?长此以往,当教师的忍耐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这时教师的教育往往就会超出合理的使用范围,把惩罚变成了体罚,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现实中教师不敢使用惩罚的方式,一味的宽容,这并不说明每个为人师者都
会自觉地与惩罚教育划清界限,彻底摒弃它,相反,惩罚教育正以一种背离其原有科学性的形式时常出现于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超出其合理的使用范围,损害学生的合法利益。那就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屡次出现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而这样的新闻有时是触目惊心的,甚至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这是对学生身心的巨大伤害。这更是对惩罚的误解,但实际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废除惩罚的理由,恰恰相反,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惩罚,为惩罚进行合理的定位。
三、惩罚教育存在的现实性
我的儿子在七八岁时特别在意穿着。只要有新衣服恨不得马上穿上。喜欢穿白色服装,问其原因,答案是穿白色帅气。为了改变他的这一思想,有一段时间,我几乎不给他买新衣服,故意找他表哥们的衣服给他穿,甚至出门有新衣服都不给他穿。经过一段时间的惩罚,孩子观念改变了认为穿衣服只要干净、舒服即可。今年虽已经十一岁了,一条裤子膝盖部位因摔跤蹭了两个窟窿,我给缝好后,仍然穿得很开心。袜子破了洞后,总是主动要求我给他缝一下接着穿。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在美国,学生如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如传呼机、手机等,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他们强调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对因自己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勇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学校和社会施行的是惩罚教育,但这种惩罚教育明显提升了美国人的文明素质。
素质的提高是不可能完全依靠说教和鼓励的。说教和鼓励所起作用的前提是受教育对象必须具备极高的教育悟性和迫切希望提高和改变自己的欲
望。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对错误采取宽容,对学生采取赏识的态度。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应该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的,这是赏识教育的经典案例。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肆宣扬赏识教育本身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惩罚教育对于教育的不可或缺性。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惩罚可以育人,但惩罚不能代替教育,运用惩罚手段不等于提倡惩罚,教师应以罚促教,作到罚之有理、罚之有度、罚之育人。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被罚者的思想变化,鼓励他们说出切身感受和看法。教师也要反思自身有无过错,惩罚手段是否科学、合理。恰当的惩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使他们在惩罚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健康、全面、茁壮的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过程中的奖励与惩罚 篇6
9月15日
奖励与惩罚
大部分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孩子达到或超过我们的要求,我们给予表扬或实际的奖励;如果孩子失败了,违背了我们的期望,我们就批评或惩罚他。
比如说,学校老师把学生按学习成绩排名次,不少班级墙上有荣誉榜,给表现积极的学生贴红花等。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或捣乱的学生,罚抄几十遍作业等。我就遇到过一位家长,她说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被罚抄小学生语文报正反两面,以致晚上11点多才上床,凌晨5点就得起床。我听了很气愤,问她:“为什么不向老师反映一下?这种惩罚太残忍!”她说:“我哪里敢这么做!”我还听说过,有时只因一个学生调皮,老师就罚全班学生晚放学十分钟。
那么在华德福学校是怎样奖励和惩罚学生的?我问一年级主课老师劳拉:“学生上课调皮捣蛋或表现好,你怎样奖励和惩罚?”劳拉说现在这个班总体上学生都不错,她以前带过的一个班级,有一两个男孩很调皮,有时她会惩罚他不许参加某项集体活动,如不许参加跳绳。她还做了大量家长的工作,但一般不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行为不端,除非打伤或咬伤其他学生,或某个不良行为多次发生。
教室里没有张贴表扬个人的五角星、小红花等荣誉榜。劳拉说她很少表扬个人,我听课的那天,劳拉表扬Max帮助别的同学摆放桌椅,偶尔也会表扬某个同学作业做得好,但绝不张榜公布,谁得了多少个小红花。她说如果做好事变成了竞争,就丧失了任何意义!劳拉更经常做的是表扬班集体,那天全班学生吹竖笛表现出色,劳拉从一个大玻璃瓶中取出8个彩色玻璃球,等到瓶中所有玻璃球全部拿光,全班就要开个庆祝聚会。难怪小孩子们看到玻璃球变少显得那么兴高采烈。
我发现学生的作业本上,做错的题老师不画叉,做对的题也不画钩。学生们怎样才能知道作业的对错呢?劳拉说她不在作业本上批改,做错的`题当面让学生订正,或用铅笔做点记号,本子上画个叉太难看。劳拉要求孩子按字母的笔顺写,个别孩子需要反复提醒,但她不会责怪或批评这样的孩子。
在二年级二班,主课老师潘妮(Penny)让学生写出含u的单词,如bus、pupil、fur、buy等。学生中,最多的能写出44个单词,最少的仅能写出6个单词,但老师并不表扬写得多的,也不批评写得少的,不评论。潘妮对我说她尽可能不让学生感觉到某方面的不足而失去信心,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于华德福学校取消考试,也就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惩罚,也不会因做错作业而受到批评。
我看到有的班级,老师把捣乱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在四年级一班,最调皮的学生Mark多次发出吵闹声,老师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当他有了进步,如吹竖笛时,他吹得很认真,老师就擦掉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母,变成Mar。回答问题正确,他的名字就变成Ma。一直到把他的名字从黑板上全部擦去。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弗沃德老师为了让调皮的学生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又能听到课堂内容,安排他们坐在讲台一角,让他们穿珠子。
音语舞是华德福学校的必修课,我看过七年级的学生上这门课。男孩们的调皮一部分是冲着老师来的,他们总是故意发出噪声或走错步,音语舞老师很生气,把调皮男孩的名字写在本子上,罚他们下周多上一节音语舞课。
斯坦纳在给老师的演讲中,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次学生们上课不专心听讲,私下里传递字条,任课老师灵机一动,课堂内容转向了邮政系统的历史发展,从烽火台讲到了邮票、信封、通讯,当学生们终于领悟到老师的用意,他们对老师表现出由衷的尊敬。还有一位老师,在他的班上有一个捣乱学生,当老师做别的事时,他会跳起来打同学,这时,如果老师生气,这个孩子就会更加调皮,但这个老师假装没看见。斯坦纳说:“有些情况老师最好假装没看见,继续做自己的事。通常小孩故意做坏事时,如果你特别去注意他,反而适得其反――老师千万别落入他谴责的行为中,如他批评学生发怒,他自己也会怒气冲冲。”对于那些顽皮的孩子,无论多么恶作剧,斯坦纳希望老师和家长心里仍然保留一份对他们的尊重,超越他们之上有一种我们还不能理解的力量。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写信给爱默生学院的老师沃伦(Warren),询问他对奖励和惩罚的看法,他曾在美国的一所华德福学校任主课老师多年。他在回信中写道:“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生的学习者,使他们感觉到和周围的人们及大自然有深刻的联系。这样的学生应该能清晰、独立地思考,具备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当我们惩罚学生时,不仅是考虑怎样要求他们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还应考虑到对教育目标的影响。奖励和惩罚能够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感和创造力的独立个体吗?我的回答是:不!我和其他的老师,的确有时奖励和惩罚学生,但我要强调,这两种方式都是从外界给学生施加权威,削弱了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能力。捣乱的孩子通常是想引起别人更多的注意。每位孩子需要在他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感受到他是世界的公民。”
惩罚教育不能远离现代教育 篇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以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对学生体罚的定义为直接的肉体打击,罚抄写是变相体罚,呵斥、讽刺、挖苦、辱骂等心理攻击也是变相体罚。现在,人们已将体罚模糊与泛化,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碰不得也讲不得。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教育。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能充当正面倡导、正面教育的优质“教科书”,对那些小错不断、小恶常为的学生来说,它可能是毫无约束力和惩罚度的一纸空文。我觉得惩罚教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加强。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关键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避免将来再犯类似的、更严重的错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和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感到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 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老教师都有个感受:在读期间越是受到老师惩罚比较多的学生,毕业后和老师的感情越是深厚,因为他们在成人后理解了老师的“苦衷”。这些学生在社会上成才、成功之前的心理承受力也是特别出色的。
一、惩罚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专家说:“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懂得承担责任。”
美国小朋友3岁不好好吃饭, 摔碗, 碎了。美国父母就不会再让他吃饭, 饿到他认识错误为止。
中国小朋友3岁同样不好好吃饭, 也摔碎碗, 中国父母可能会哄宝宝开心, 哄他吃饭, 宝宝会很得意!
上面的两个例子正是体现了惩罚教育和爱心教育,正好是很好的对比。
惩罚和赏识爱心教育其实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没有赏识的惩罚教育不完整,没有惩罚的赏识教育也是不完整,只不过是赏识和惩罚都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它们都需要爱、耐心、信任、尊重和理解。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
给“赏识教育”吹点冷风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不要过度地强调了,让我们的教育也重拾一下“玉不琢,不成器”“严师出高徒”吧!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惩罚。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纵然需要积极鼓励,但是惩罚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对孩子的惩罚和压制,有可能造成孩子一味的骄傲和自满。显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惩罚可以让孩子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更多。
二、惩罚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感
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不可否认地连年上升。国家开展了优化净化育人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未能补救和修正学生责任心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行为的失范。究其原因,避开家庭的、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论,仅就对学生施予最直接影响的学校教育而言,恐怕与惩罚教育的缺位不无关系。
某女士家有14岁大的女儿,是在“赞美”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她说:“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的也是‘赞美’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女儿面对批评就经常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反抗情绪,班上的同学不少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被老师批评,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习惯了接受表扬,不能忍受批评。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后,自己从小所处的教育环境反而使自己忘记了犯了错是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的。比如药家鑫用刀捅向路人时心中一定没有想到是要受到惩罚的,如果在他的教育中有违反纪律、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惩罚的感受,就不会有在法庭上不知所措痛哭流涕的情景。
惩罚教育三忌 篇8
一忌伤身。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惩罚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警示人,因此,其措施应该建立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而不能采用打骂、罚跪、罚晒、罚抄等恶意侵犯学生身体的体罚行为。体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二忌伤心。惩罚对违纪者身心施以的刺激行为必须根据学生心理耐受能力的不同,因人而异。学生因性别、年龄、心理素质的不同,对老师的惩罚措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违纪学生的惩罚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前提,从爱心出发,科学施教,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忌伤自尊。不要以为孩子小,犯了错可以随意处置。实际上,人自从生下来,自尊就伴随其成长在逐步建立。所以,对学生施以惩罚,切不可伤及这一“禁区”。无视学生人格尊严,语言歧视、变着法儿“整人”、使学生“出洋相”等做法都是极其愚蠢的,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
“以生为本”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也要贯彻这一理念。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那样:“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惩罚应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惩罚策略】推荐阅读:
教育的惩罚不是惩罚06-03
也谈惩罚教育06-30
教育的惩罚免费08-15
惩罚教育思想政治06-09
教育心理惩罚的误区08-18
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10-12
教育决不能没有惩罚10-13
惩罚教育也是一种爱10-11
大有学问的惩罚教育论文10-08
惩罚在“00”后教育中的作用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