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艺术(通用11篇)
惩罚的艺术 篇1
我从事幼儿教育多年来, 常常会遇到幼儿调皮捣蛋, 致使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使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有的孩子甚至还打人, 撒谎, 损坏玩具等。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耐心的诱导”、“榜样的示范”好像起不了作用, 完全不采用某种惩罚方式, 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一、惩罚的方式
(一) 体罚--打
打是一种最原始的惩罚手段, 这种最为普遍的惩罚形式是建立在孩子害怕疼痛的基础上的体罚, 因与体罚相伴随的是痛觉, 孩子会因怕痛而承认自己的错误, 实际上只是表明了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和恐惧反应的动物情感, 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内在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被体罚的孩子只是在惩罚人在场时才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体罚对教育孩子完全无益, 作为教师在孩子犯错后不能用强制性的“武力”手段来教育孩子, 应注意与孩子心与心的接触, 交流, 理解孩子, 启发孩子用自己理智的行为判断正误。
(二) 剥夺--爱
在学校经常听到老师对过于“活泼”的孩子说这样一些话:“不听话就不准见爸妈”、“在这样就不要你了”尽管教师说得轻松, 可对孩子是很残忍的。因为孩子在早期对亲人的情绪状态是非常敏感的, 这对孩子改正错误时是立竿见影的。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幼儿期的孩子需要无条件地得到成人的爱。当听到教师说让他离开父母时, 会信以为真, 就会感到恐惧, 虽已认错。但没在理智和行为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爱的权力而做出的暂时的屈服而已。
(三) 禁止--不
“不许玩水”、“不许跑”、“不许打人”等这样威胁性的警告语言在幼儿教育中不胜枚举。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 凡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愿受他人左右, 当听到“不许、禁止”时会产生逆反的心理“要我这样我偏那样”当行为受意识支配时就往往向反方向行动, 于是老师觉得孩子不听话, 又责备孩子, 这样错误行为不但没被制止, 反而使师生间的情感越来越冷淡, 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合理的的惩罚可以成为教师对孩子爱和尊重的表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 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实施的一种处罚, 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 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作出否定以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育者的启发、信任、尊重和鼓励, 同样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他们除了需要我们的呵护, 同时也不要我们的“修枝剪杈”。在学生犯错时, 对孩子不说、不打、不骂, 一味的姑息, 我觉得是教育中一种巨大的失误。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惩罚是富于创造性的幽默的艺术, 它可以体现教师运用语言与孩子交往的能力, 那么如何使惩罚成为有利于教育的手段呢?
二、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一) 认清孩子的个体差异
孩子的生活环境, 遗传因素, 生理特点, 成长发育等因素决定了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孩子的喜好、性格也就各异, 在惩罚孩子时要从实际出发, 因人、因事而异, 针对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指导。因材施教师最好的方法。比如,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 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调整孩子心态, 鼓励孩子参与到他人的活动中去。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 会让他产生压抑、恐惧、担心的情绪, 影响其个性的发展。
(二) 控制对孩子产生的情绪态度
这点对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教师不同的情绪对待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 (如:怨恨、烦躁、愤怒、焦虑失落等) 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反应, 这样就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了。如:教师在愤怒, 烦躁的情况下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肯定不能耐心的诱导,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大声的训斥, 或是以讽刺的语言相待, 这不仅没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反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仔细研究了孩子行为的情况后, 才能正确的教育孩子, 使孩子受到有益的教育, 体现教师的爱心。
(三) 纠正孩子行为的方法
(1) 学会使用眼神。眼神可以向孩子透露出我们教师的真正想法和感觉。在很多时候不用开口也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 可以用不满意的眼神制止孩子的行为, 同时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
(2) 使用特殊语调。除了使用“眼神”以外, 在我们必须要用语言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观点的时候, 我们还应该采用一种特殊的语调。“不”是很容易说出口的, 不需要思考, 如果我们说了很多次“不行”了, 倔强的孩子会把它当作耳边风。即使是“停下来”这个很管用的命令, 多遍了也会失去效力的。
(3) 假装不理。如果孩子犯错, 耐心的诱导起不了作用时, 我们也可用冷处理的方法, 不许周围的人理睬他, 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 使其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 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
(4) 用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 即站在孩子的角度, 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尊重幼儿, 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身体接触 (如:抚摸、拥抱等) 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帮助, 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 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获得自由愉快的情感体验。针对不同因素造成的行为问题, 通过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 做到心中有数, 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与策略。也可通过同伴中表现好的典型形象, 激励孩子们模仿、学习进一步规范孩子的行为。
惩罚是一门学问, 一门艺术。在教育中, 教师对孩子的惩罚, 目的是使犯有过失的孩子知错能改且勇于承担责任。因此惩罚措施以有利孩子改正错误行为为主, 适可而止, 不在于是否进行严厉的惩罚, 惩罚就像冷水沐浴, 恰当的冷水沐浴会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不当的冷水沐浴会使人感冒。正确的把握好惩罚的艺术, 充分信任了解孩子, 给孩子成长空间。
惩罚的艺术 篇2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虽然不能过多地运用,但是当地运用可以起到强化教育的作用。这种手段不可滥施,必须讲究方法。在惩罚方式上,可以用限制孩子到外面玩耍、不带他到公园去玩等“软”方法,不要用一些对孩子身心有害的形式,比如不让吃饭、打骂、罚跪等。虽然这些形式看来非常灵验,却有很多害处,不仅解决不了思想问题,而且还会造成孩子对大人的抵触和对立情绪。要正确实施惩罚,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惩罚来校正某种行为时,一定要给孩子指出另一条出路,如禁止孩子在院内踢球,应该指出让孩子到学校操场去踢,避免只堵不疏。
2.惩罚孩子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在人多的地方对孩子进行惩罚,更不要当着孩子和朋友的面对孩子进行惩罚。
3.要注意时效性,惩罚时要在孩子发生过失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以强化孩子对错误行为的认识,不要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才去惩罚他,那样就会使孩子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
惩罚,独特的艺术 篇3
一、罚中带教
老师要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讲究艺术的方法中去惩罚,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最终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错误行为,加深印象,同时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罚的不是抄课文,而是让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认真做早操的学生,罚的不是当中训斥,而是让他补做早操;对于损坏学校公物的学生,罚他的不是站墙角,而是适当的经济赔偿和教育。这些都是学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讲清事情的严重性,以及惩罚他的目的,让学生罚得心服口服。当学生被罚后,一旦有学生改正了错误并且往正确方向发展时,老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让他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新找回自信。
二、罚中带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得把握好一个度,切忌说话太绝对,
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因为教师惩罚学生,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因此,对学生要罚一定得适度。老师对学生的惩罚除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错误,还要乐于接受错误。毕竟孩子还小,他们的身心健康承受能力比较弱,不能伤害学生身心健康。如某一学生乘校车经常调皮捣蛋,屡教不改。有一次,车子还没停稳,他竟试图跳窗而下幸亏被跟车老师阻拦。得知此事,学校通过和家长沟通,决定“没收”他两天乘车的机会,让家长亲自接送。借此机会,让该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感受到没校车乘所带来的众多不便,从而珍惜乘车的机会。经过这件事后,那位学生乘车总是遵守纪律,在车上从不打闹。这个真实的事例之所以见效,是因为老师在惩罚他是懂得了适度惩罚,家长、孩子都能接受。在家長接送的这两天里,家长一定会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乘车纪律的教育,时刻加深孩子对于乘车纪律的印象。反之,如果学校就此取消该生的乘车资格,从此不让他乘车了,那么这样的结果一定会引起家长的埋怨,小孩的抵触。惩罚过度,其教育结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罚中带爱
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难道惩罚了孩子就说明自己对孩子没有关爱了吗?你一定会说,每个妈妈都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的孩子。那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吧!学生犯了错误,该管就得管,该罚还得罚。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那暖暖的春风,怎么不会被学生接受,怎么会不催人奋进呢?
记得刚教这个班级时,班里有个小男生,学习习惯很不好,成绩特别不理想,管教起来非常困难,很多老师都不太喜欢他。后来,我先了解他的特长,然后找他谈心,而话题就是他感兴趣的下棋。在谈话中,我肯定了他的聪明才智,让他欣然接受老师对他在学习上的期望;紧接着,我又提出纪律的期望,并且提出违纪的惩罚是下棋。这对他来说哪是惩罚啊?简直就是奖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喜欢罚我唱歌”。如果说是惩罚,那也是她喜欢的惩罚。这样既达到了提醒的作用,又使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得到了一次展示才艺的机会,真所谓,一举两得,双收双赢。
班级管理中“惩罚”的艺术 篇4
我们该如何看待惩罚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 什么都应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也就是说“惩罚”是教育不可或缺的, 同时惩罚又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那么, 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 教师该如何艺术地实施惩罚,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并努力改正错误呢?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先处理情绪, 后处理事情
(一) 处理学生的情绪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人在盛怒时, 智商等于零。如果学生正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 教师跟他讲大道理是完全没有用的。此时, 一定要采取“先处理情绪, 后处理事情”的策略, 只有情绪平和, 事情才可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比如两个学生正怒火中烧, 打成一团, 教师到场后先不要急于理论是非曲直, 应先隔离两人, 安排两处少人干扰的地方让他们静思一段时间, 各自写经过和反思, 这样不但给了两个孩子自我冷静的时间, 而且给了教师全面了解事情真相、思考应对策略的时间。
(二) 处理自己的情绪
除了处理好学生的情绪, 教师还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做学生工作时, 教师如果自己情绪失控, 急火攻心, 难免口不择言, 说出过头的话, 这是不理智、迷失目标的一种表现。我们最初是要教育学生认识错误的, 这样只能导致南辕北辙, 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 而把教育学生的目标抛掷脑后。
比如有教师盛怒之余把学生赶出课堂, 万万没想到下课之后学生不见了。于是拼命找, 一时又找不到, 弄得狼狈不堪。即使学生找回之后, 经历这件事情,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隔膜, 也就很难再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以攻城为下, 以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 为不得已。”学生中常常有几个顽皮的, 总会给教师添一些乱子, 要是教师只采取不计后果的硬攻的方式, 可能会使学生离心离德, 导致师生之间越来越对立。在面对“刺头”学生时, 教师需要提醒自己:力求智取, 不可硬攻。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攻心作为第一要务, 不仅是手段, 也是目的。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学生将班主任戴眼镜的头像画在了黑板上, 还在旁边写了三个美术字“四眼狗”, 班主任批评其侮辱人格的不当行为的同时表扬其绘画才能, 并惩罚该学生办一期黑板报。该学生不仅认真办好了一期黑板报, 后来还通过竞选成为了班上一名称职的宣传委员。
同样是破坏纪律, 有些学生是因为心情郁闷, 偶尔为之;有些是因为自制力差, 明知故犯;有些是因为有类似多动症的生理或心理疾病, 无法自控;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 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前面提到的那位学生显然有炫耀自己绘画才能的意图, 这位智慧的班主任正是把握了这位学生的心思, 才因势利导地把其推到自己擅长的岗位上。试想, 教师若不分青红皂白, 采取简单粗暴的强硬方式, 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错失一位优秀的宣传人才。可见, 真正有效的惩罚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 而是触动其心灵。
三、需因材施罚, 能随机应变
面对惩罚, 我们潜意识里先想到的是: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的确, 教师在处罚时应该持有公平公正之心, 不能有所偏袒, 但具体到每一名学生, 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自大的学生, 不妨灭一灭他的威风;自卑的学生, 可以多给他一些鼓励;软弱的学生, 多给他一些独立自主的机会;鲁莽的学生, 多给他一些教训与忠告等。陶行知曾用奖励四颗糖的方式完成一次“惩罚”, 堪称因材施“罚”的典范, 因为他的“惩罚”对象是一位虽然试图用泥块砸人, 却重诺守时、能听劝阻、见义勇为、善于自省的孩子。
另外, 有些事情是突发性的, 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 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 惊叫着, 在教室里乱飞乱撞, 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这位智慧的语文教师于是马上改变课堂计划,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小鸟, 下一节课写一篇作文。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做的是人的工作, 而人的工作是最复杂多变的,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情禀赋, 善于抓住教学契机, 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因材施“罚”、随机应变。
当然, 平时多积累一些招式, 可以备不时之需。笔者在一线工作中搜集了一些智慧惩罚的妙招:
(1) 迟到的同学, 为大家唱一支歌;
(2) 作业不按时完成的, 第二天上课罚讲3分钟的名人勤学的小故事;
(3) 上课不遵守纪律的, 罚当一天纪律班长, 并把当天当纪律班长的感受写成日记与教师分享;
(4) 相互打骂的, 罚整理对方的书包;
(5) 随地乱扔垃圾的, 罚在校园拣一袋的纸屑;
(6) 作业字迹潦草的, 罚放学回家临一页字帖;
(7) 在书本上乱涂乱画或损毁书页书角的, 罚整理图书角;
(8) 语言不文明、说脏话的, 罚为班级除尘去污;
(9) 因个人失误导致班级扣分的, 为班级做一件事, 比如参与办黑板报, 晨练参与领跑, 放学后参与班级清洁, 课间帮教师擦黑板……
这些惩罚带着理解和宽容, 包含着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爱与期待, 是甜甜的惩罚, 是善意的惩罚。
教育是慢的艺术, 学生需要慢慢成长, 永远不要指望着一招制胜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同样, 教师也需要慢慢成长, 有时候难免有无计可施的时候, 那就来最后一招:冷处理。也许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 有时候只需要静待花开。
摘要:面对惩罚, 不少教师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一味拒绝惩罚, 谈“罚”色变;要么过度提倡惩罚, “罚”不择“法”。那么, 该如何理智地面对惩罚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策略:先处理情绪, 后处理事情;以攻城为下, 以攻心为上;需因材施罚, 能随机应变。
关键词:惩罚,艺术,情绪,攻心为上,因材施罚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
惩罚的艺术 篇5
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一个优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并不是那么的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表扬以及鼓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要知道,表扬奖励孩子虽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比较出色的,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是会犯错误的,所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有时候我们即使是多孩子进行批评了,但是孩子还是会不听的,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必要对孩子进行惩罚了。
那么家长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要如何惩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进行规劝
很多时候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比较叛逆的,总是不喜欢听自己的话,或者是老是跟自己的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这时候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走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知道你已经是注意到了他的这种行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有什么理由的,我们一定要耐心的听孩子的想法。在听完孩子的想法后,我们就一定要进行规劝,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自己的孩子先跟自己的同伴道歉。在规劝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要小声跟自己的孩子讲道理的,不要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打孩子手心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近期来总是喜欢打架,或者是在家里乱丢东西,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这时候家长肯定是会很生气的,但是即使我们的情绪已经非常的不佳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好好想想办法来惩罚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们是可以惩罚自己的孩子,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在上面写上名字,告诉孩子这是他犯错误的时候,要打手心的戒尺。但是我们在打孩子手心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打他的原因,在打的过程中要一边的跟自己的孩子讲道理。
让孩子罚坐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都是不易的,很多孩子都是小调皮鬼来的,总是在家里不停的吵闹,跟自己顶嘴等等。让家长是非常感到头疼的,如果孩子一直吵闹不休的话,那么家长是肯定会惩罚自己的孩子的`。
那么要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呢?其实我们是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罚坐的,规定好时间,定好闹钟,时间不到不可以站起来的。因为孩子是处于一个比较爱动的年龄阶段的,如果我们对孩子进行罚坐的话,那么孩子肯定有时候是会不舒服的,那么以后为了自己不罚坐,就有可能不会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开心了。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家里搞的是一团糟的,不是拿着彩笔乱画,就是乱丢自己的玩具,说了几次都是不管用的,没办法只能来惩罚自己的孩子了。
这时候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把自己乱画的地方擦干净的,让孩子自己来清理。但是在这过程中家长是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的,我们是可以在一遍看着孩子做的,让孩子把自己乱丢的东西放到原处。并且当孩子做完了家务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谈一谈。
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比较不听话的,总是喜欢挑战自己父母的权威的。这时候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肯定是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惩罚的。
那么要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呢?比如说,当孩子乱丢玩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静静的走到孩子的身边,看孩子一眼,静静的收拾起玩具,把玩具放到了孩子拿不到的位置上。这时候当孩子要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禁止孩子的某些权利、要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是会犯错误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孩子是无心的还是故意来犯错误的,父母总是要惩罚自己的孩子来的。但是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来的。
我们可以将孩子爱玩、爱吃的东西暂时的禁止孩子碰触,作为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实在要想要的话,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犯错犯在哪里了,以后是不是要改正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肯定是需要父母的批评教育,甚至有时候是需要父母来惩罚自己的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是会犯错误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还是屡教不改,还是习惯性的犯已经犯过的错误,那么这时候家长肯定是需要惩罚自己孩子的。但是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惩罚”艺术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篇6
如何用“惩罚”艺术的手段有效的运用到艺术的课堂上去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探索和深究的话题。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来浅谈几点艺术的“惩罚”策略,和大家切磋交流。
一、激励性的“惩罚”——“欲抑先扬”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实现这一"激励性的效应",必须"欲抑先扬",即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发现、表扬他(她)的闪光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寻其不足、创设情境、巧妙联系、适当批评。
实例一:音乐课上,我正在弹奏钢琴,大部分学生在唱着歌曲,有些学生在音乐课上交头接耳、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相互传递小纸条,他们看着、写着还偷笑着,更有甚者还开始打闹、嬉戏、追跑起来……做一些扰乱课堂秩序和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我微笑着平静的走到最有煽动性的学生代表面前,从座位上扶起这位学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起该生的优点“某某同学平时唱歌时声音特别响亮,老师也都被你的歌声打动,来,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为他平时清澈响亮的歌声鼓掌。”在全班同学的掌声中,受表扬的学生肯定美滋滋的,接着对他今天的不守纪律行为提要求“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安静的坐在小木凳上不随便说话,不打扰别人,这样你会获得大家更多的掌声,好吗?今天老师交给你一个小任务,请你站到教室的最后面,当起我们班的纪律小卫士,看看我们班还有谁在音乐课上不守纪律,你可以把他揪出来把你的纪律小卫士职位让给他,你就可以回到座位上继续上课。”让顶替的同学继续为我们班站岗!这位学生立刻感觉到老师话中有话,话有其意,立刻安静的走到班级最后,一脸的严肃,仿佛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个人静心悔改起来了。“欲抑先扬”这招果然奏效,放大了孩子们的优点,激励他继续朝前走,又潜移默化中“惩罚”了他今天的不守纪行为,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体面又深刻,“路流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二、代偿式的“惩罚”——“代偿媒介”
教育家魏书生是这样惩罚学生的: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犯比较重一点的错误,就罚他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就罚他写份500字左右的说明书。代偿式惩罚是把"双刃剑",如果"代偿媒介"选择得好,便能"化腐朽为神奇",便能把负面惩罚变为高明的惩罚,聪明的惩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会安排一些小组讨论、自由练唱、音乐创编故事等活动。当一年级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时,就很难靠老师的一句“请安静”而迅速停下来。假如老师用自己的高音来压制,嗓子不但受不了,就连自己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也会丧失殆尽。于是我在原有“一、二、三,坐坐好”的口令基础上,用音乐简谱中的音符加手势新设计了一组常规。当需要安静下来时,我面向学生伸出一个手指,并唱出音阶中的“dou”,看到或听到的学生便跟随老师大声地唱。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学生也会相继注视老师,随着老师第二、三个手指的伸出而缓慢地唱出“re、mi”。如重复两遍之后,还有学生故意不安静下来或注意力没有集中,我将伸出第四个手指,同时拉长声音唱出“fa”。根据“fa”是“罚”的谐音,我将视学生自身能力对其进行“即兴才艺表演”的“惩罚”。
合理的代偿式的“惩罚”,不但让活跃的课堂随时有序,也让学生们在自尊未受到伤害的“受罚”中,体会到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序的活动意识。
三、感化式的“惩罚”——“动之以情”
得法的教育是涵养善性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便是基于学生的可教性与可塑性特点提出来的。这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教育机智,深入观察了解学生,适时抓住时机,用自己的巧妙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化"学生,使他(她)在教师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面前反观自身,情绪被感染,羞愧心萌生,这就好像学生的情感或良心受到了"惩罚",最终促其改正而"向善"。一实例:音乐课铃声一响,几个小皮蛋冲锋一样冲进音乐教室,乘老师没进教室前,打开钢琴盖,胡乱的折腾弹琴,把噪音弄得满教室都是,更有胜者小拳头实实的捶打着琴键,我见此状,立马走到钢琴边,轻轻地俯下身,把耳朵贴在钢琴上,装作认真听的样子,表情做出很无奈的样子,孩子们被我的行为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奇的问着“老师你在听什么?”我略显深沉的说“听钢琴在哭诉”“它哭诉些什么呀?”“它说你们刚才这样敲打它的琴键,它难受极了,一个个琴键是钢琴的手指呀,它的手指都受伤了,让我告诉你们别再胡乱敲打钢琴,它是要给小朋友听美妙的音乐的。”这两个孩子听后一脸的羞愧,那羞愧的表情承认自己的行为确实做错了,以后每次音乐课我都暗暗地关注这几个孩子,他们深信仿佛钢琴真的有生命,走到钢琴边就会放慢步子,深怕影响钢琴休息,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教育机智,深入观察了解学生,适时抓住时机,用自己的巧妙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化"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在自己无声的心灵感化中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性。
总之,教育不是生产罐头的流水线,不应该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样地,面对一个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们也不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而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与激励,让学生将遵守纪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机智、教学素养等各个方面加强努力。我坚信只要我们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学生,就一定会把课堂纪律维持好,课堂管理效率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艺术与策略 篇7
一、“罚”是为了爱, 要“让爱做主”
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钟梁先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诀———爱心。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 其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应出于爱。当教师批评学生的时候, 一定切记要心存有爱。罚以爱为中心, 它不是讽刺、挖苦, 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它犹如春风, 催人奋进, 它要求以情动人;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 老师也正为他着急, 不安, 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 更要给予学生以希望, 应该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对你缺少信心……”这些话犹如利剑, 会刺伤学生的自信心。罚中要多这样的勉励和期望:“努力一下, 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能改正, 老师相信你……”这些话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从而振奋精神, 激发自尊自强, 奋发向上的情感。罚的目的是为了矫治学生的缺点错误, 而不能打击, 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可见, 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实施处罚时一定要心中有爱, 打心里爱着学生, 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些班主任对学生要求很严格, 却深受学生爱戴, 就是学生们体会到了老师心中的爱, 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二、惩罚之中讲绿色
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 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 一切都是为了爱护学生———当然不是溺爱, 也不是那种残酷的爱, 那种职业心态被扭曲下的对学困生的苛责。这里借用环保中“绿色”这一概念, 首先, “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罚是为了矫治缺点, 而不是为了打击, 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是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体罚”依据之一。绿色的惩罚在内容上表现为:罚以爱为中心, 它不是讽刺、挖苦, 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它犹如春风, 催人奋进, 它要求以情动人;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 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 更要给予学生以希望, 应该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对你缺少信心……这些话犹如利剑, 会刺伤学生的自信心。罚中要多这样的勉励和期望:努力一下, 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能改正, 老师信任你……至于罚的内容与形式, 更是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 有罚学生“画画”、“写作”代替惩罚的, 这类意在彰显学生特长的惩罚, 更应该说是一种激励。我也学着用了一些方法, 有学生上课不认真, 就让其为我代收作业, 等到了办公室后, 再跟他谈谈课堂里的问题, 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同时也要让他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作业经常不完成的, 我就让他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补上, 如果他比较调皮还想偷工减料, 就跟他“讨价还价”, 直到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为止;有学生经常违反一日常规, 造成班级检查被扣分, 就让他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献歌一首, 以示歉意。其实, 惩罚和激励也许本是同一回事, 只不过这种惩罚, “让爱做主”, 因而更富有人情味, 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三、惩罚应注意时效性。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 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 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 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 再来“揭伤疤”、“算总帐”, 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 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忌提“惩罚”, 因为它极易被误导为“体罚”。但是适当的惩罚的确是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是应该讲究惩罚的艺术, 对学生的惩罚要做到:合法、合情、文明、科学、理性, 这样就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美丽的“惩罚” 篇8
既然如此, 怎样才能把惩罚运用得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使惩罚收到良好效果, 使惩罚也变得容易让人接受呢?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一天, 陶老看一名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的同学, 当即阻止了他, 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 陶老来到校长室, 男生已经站在门口等待挨训了。
可一见面, 陶老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 并说:“这是给你的, 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 而我却迟到了, 这是我对迟到表达的歉意。”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 陶老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 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 你立即就住手了, 这说明你信任我, 尊重我, 我应该奖励你。”男生更加惊疑了, 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老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 说:“我调查过了, 虽然你用泥块砸同学不对 , 但你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 欺负女生才砸他们的, 这说明你很正直, 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 应该奖励你呀!”男生感动极了, 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 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 我砸的不是坏人, 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老满意地笑了, 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 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果, 可惜我只有一块糖果了, 我的糖果用完了, 我看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男生望着陶老远去的背影, 惭愧得低下了自己的头。从此, 男生再也没有打过同学, 而且还成了团结同学的榜样。
陶老的这种教育方法产生的良好效果是用任何尖锐的语言批评和人身攻击都不能达到的。
古人云:“治人如治病, 得其方, 药到病除, 不得其方, 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 一定要做到充满爱心、掌握尺度、因人而异、公平合理, 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 激励人。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 加深印象, 以利改正。比如我校的学生违纪后可以自选惩罚办法, 即自己给自己开“罚单”。“罚单”的内容很有趣, 可以选择“猜学习谜语”, 也可以选择“唱一首校园歌曲”, 当然还可以选择罚自己站着听讲, 罚自己补交作业, 罚自己补跑早操, 对于损坏公共和个人财物的罚自己主动赔偿, 学生每违纪一次, 可以选择一次处理办法, 但选择的办法不能重样。学生违纪的次数越多, 可选择的“罚单”就越有限。这样的处罚同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犯了错误, 而且犯了错误就不能得到饶恕, 应当受到处罚, 这种自选式的处罚, 不仅具有民主性, 趣味性, 也具有浓厚的人本内涵, 学生接受“罚”的同时并没有受到打击和伤害, 但却被“罚”得心服口服, 被“罚”得深入灵魂。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 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使他们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脸面。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奖励的惩罚》 篇9
内容简介:《奖励的惩罚》共十二章,前两章的论述是哲学思辨,第三章讨论实际结果。 本章概括了研究证据,表明奖励没有起到促进长期的行为改变和提升表现的作用。 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 作者解释了情况为何如此,提出奖励失败的五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无异于对奖励的严厉批评。 第六章仔细探讨了我们很少有人会想到要去批评的一种奖励形式:表扬。 第七和第十章探讨工作场所的问题,第八和第十一章论及教育问题,第九和第十二章讨论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问题。
推荐理由:《奖励的惩罚》自出版以来,影响了无数家长和老师,使他们改变了以往的想法,即企图用激励制度来操纵人们,从短期角度来看,也许会奏效,但是最终这样的方法还是会失败的, 甚至还可能造成持久的危害。 艾恩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实如果用金钱、成绩或者其他什么激励方式诱惑人们的话其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越是人为地用诱惑手段来激励别人,他们就越会对我们唆使他们做的事丧失兴趣。 艾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解释,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奖励和惩罚以外的管理方法。
冲动的“惩罚” 篇10
笔者仔细分析原因后知道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的原因是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上初三以来,笔者一方面继续加强课堂管理、维持课堂秩序;另一方面利用尽可能多的课余时间和李晓林进行交流。
9月底学校即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李晓林在班里中长跑成绩名列第一,他报名参加了1000米跑,于是,笔者就暗下决心,如有机会参赛要和他一决高下。运动会那天笔者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是担当裁判员。在1000米比赛前,笔者向主管领导请示想和学生一起参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下学期的初三体育中考做准备,领导同意了笔者的请示。在做热身活动时,领导在和李晓林等几名正在做准备活动的学生的谈话中透漏了笔者将和他们比赛的消息,这时笔者看到李晓林的表情很惊讶,没想到笔者能和他们一起跑,笔者看出了他的紧张。
枪声一响,笔者就和运动员们一起冲出了起跑线,在经过了600米的试探后,笔者一马当先,以超出中考满分20秒(3分17秒)的成绩第一个跑过终点,而李晓林发挥欠佳仅取得了第四名。打那以后,李晓林开始和笔者说话了,并且态度也比原来温和多了。
午间一小时休息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刚下,很多初三男生第一个冲向的不是食堂,而是篮球场。初一、初二时的学生并没有如此热衷于打篮球,李晓林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中午篮球场上却少不了他的身影。笔者觉得这又是一个难得交流的机会,于是中午笔者也加入到打篮球的学生队伍中。没过多久,笔者抓住了李晓林打篮球的特点,他喜欢站在对方半场接同伴快攻传来的球,但拿到球以后不会运到靠近篮筐的点投篮,而是仓促出手,所以总是错失良机。有一次,笔者给他分析了投篮为何命中率低的原因,他点头表示认同。在笔者的指引下,他拿到球以后在选择投篮时想到了笔者对他的建议,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11月份,进行了初三体育中考第一次模拟测试,李晓林由于身高接近1米90,加之上肢力量不足,他的引体向上成绩仅勉强做了1个,在课下他也在默默地练习,但仍旧最多只做1个,看到其他学生引体向上都有进步自己就很着急。观察到这种情况,笔者建议给他补测一次实心球,通过测试,笔者分析他的成绩还可以,比练引体向上更容易提高。在教师的建议下,他连续几天放学过来找笔者练习徒手投掷、对墙投实心球,坐姿、跪姿投实心球、背抛实心球。一周后笔者给他测试成绩是8.8米,比他之前的成绩提高了0.7米,把他顿时信心倍增。笔者说:“怎么样,原老师给你的练习方法效果还行吧?”他使劲地点点头说:“行,中考体育实心球我有信心能拿满分!”就这样,李晓林从原来对笔者的抵触慢慢变成了接纳,现在不但上课不再和笔者顶嘴,而且还能影响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原来那个冲动的“李逵”不知不觉从体育课上消失了。
以上是上学期笔者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情,这学期他体育课上表现依然上进心十足,特别是400米以上的计时跑,因为他期待着能够早日打破笔者的1000米记录。如今,体育中考已结束,李晓林如愿以偿地拿到体育现场考试30分满分,尤其他的1000米成绩最终超过了笔者的成绩,当笔者得知这个消息时,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表示祝贺,李晓林也高兴地点头称谢。这一刻,我想,当教师只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体育练习动机,超过我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或许当教师的意义正在于此吧。
惩罚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自然惩罚论,斯宾塞,传统惩罚观反思,理性惩罚观重构
自然惩罚理论是斯宾塞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在《教育论》一书中对自然惩罚的论述,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古往今来, 惩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存在价值。纵观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非教育惩罚现象, 反思传统惩罚观迫在眉睫, 斯宾塞的自然惩罚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一、自然惩罚论:重构惩罚观的基础
1. 自然惩罚的概念。所谓“自然惩罚”就是指“惩罚是个体行为的自然后果, 而这个后果是直接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斯宾塞认为自然惩罚“严格说来并不是惩罚, 它们并不是人为地或不必要地给予痛苦, 而只是对那些基本上对身体有害的动作加以有益的限制。这些惩罚的特点在于它们只是那个行动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它们只是儿童行动所引起的必然反应。”自然惩罚不诉诸外在权威的干预与制裁, 它只是让儿童的不端行为自然地引出一种针对他自己的不愉快结果, 使儿童在不愉快的结果中感受到痛苦的体验, 达到惩罚的效能。自然惩罚是斯宾塞对卢梭自然后果法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他个人放任主义哲学思想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在教育中的反映。
2. 自然惩罚的特征。非人为性——这是自然惩罚最突出的特征。它指的是儿童由其不端行为所造成的不愉快结果时, 家长或教师等这些外在权威在整个事件中保持不干预的态度, 只是让儿童体验由不愉快结果带来的痛苦。不干预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对儿童的不端行为进行直接的惩罚 ;另外就是不要帮助儿童弥补或者消除不愉快的结果。斯宾塞认为“在管教方面具有主要价值的并不是体验家长的赞许或斥责, 而是体验那些在没有家长的意见或干预下他自己行为最终引起的结果。真有教育意义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后果并不是家长们自封为自然代理人所给予的, 而是自然本身所给予的。”自然惩罚就是一种非人为性的道德管教方式。
教育性——自然惩罚能够使儿童从自己的过失行为中认识到, 过失行为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惩罚这种因果知识, 这就赋予了自然惩罚教育意义。自然惩罚的一个优点是这样做能够产生正确的因果概念, 而经过多次的、一贯的经验, 这些概念最后会达到准确与完整。而人为惩罚普遍是以责骂形式出现的, “一般的人为赏罚制度的罪恶就在于用一些差遣或体罚来代替不当行为的自然结果, 从而产生一个极端错误的道德标准。”认为惩罚会使儿童误以为不良行为的结果就是受到家长的指责, 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认清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公正性——自然惩罚的另一大好处就在于它是完全公正的, 任何人在只受到他自己不正当行为在自然安排中的不好结果时, 就不大会像在受到人为地加在他身上的坏事时那么觉得委屈。人为惩罚中经常出现的处罚不当的现象在自然处罚中是不复存在的。因为自然惩罚完全是儿童过失行为的必然结果, 这个惩罚不受到权威势力的控制, 不受人为感情因素的影响。所受惩罚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儿童过失行为的严重程度。因此, 这就赋予了自然惩罚极大的公正性。
二、自然惩罚论视野下惩罚观的反思
1. 惩罚主体的反思。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 人们通常把关注点集中在孩子身上, 忽视了父母的责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父母采用人为体罚或者粗鲁的话语, 缺乏对孩子的关心。这种做法虽然在一些情况下是有效的, 但是极易造成孩子的反抗行为。“许多儿童的不良行为本身都是因为父母管理不当使他们长期感觉烦躁所引起的。经常惩罚所引起的孤独和对立, 必然使同情心麻木, 也就必然给同情心能够制止的那些过失开辟道路。”父母总是用人为的惩罚代替由儿童过失行为带来的惩罚, 这样就会使儿童扭曲原本的因果联系, 过失行为带来的惩罚转变为过失行为带来父母的指责或者不高兴, 这种错误的因果联系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 在一定的时间里, 或许会产生些许效果, 一旦儿童脱离了父母的管制, 过失行为再次发生时, 儿童还是要接受自然的惩罚, 而这种惩罚所带来的教育意义以及儿童从中学到的知识和教训则由于父母的干预延迟出现了。尽管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自然惩罚法, 但是若一味地实行人为惩罚不仅阻碍孩子的成长速度, 而且孩子与父母之间会出现信任危机。
2. 惩罚方式的反思。人为的惩罚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责骂、责罚、体罚等。自古以来, “打是亲, 骂是爱, 不打不成才”这样的教育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父母的心中, 受到这种惩罚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家庭中父母责骂孩子成了家常便饭, 体罚孩子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 责骂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贬低, 父母很少能做到就事论事地教育孩子, 往往会变本加厉地连同其它事情一起教育孩子,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 犯错误是常有之事, 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责骂声中, 势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特点。体罚更是惩罚的一种非人性表现形式, 是针对孩子身体的惩罚, 比如罚站、打耳光等。体罚作为基本的反教育惩罚形式, 在摧残孩子肉体的同时, 也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精神。“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对待孩子如果没有同情, 也会使孩子变得没有同情之心, 孩子出现过失行为就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折磨, 这样的惩罚不仅失去了教育意义, 而且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3. 惩罚目的的反思。惩罚的目的对孩子而言, 在于制止不良行为, 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促进生命健康发展。科学恰当的惩罚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过失行为得到调控, 还可以间接地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但是, 当前家庭惩罚教育已明显偏离这个初衷, 为了惩罚而惩罚, 惩罚的目的变成了父母彰显权威地位的手段, 惩罚手段和目的混淆不清, 惩罚成为了限制孩子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有力阻碍。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非教育性惩罚的行为比比皆是。教育性惩罚可以让孩子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自我改正, 最后达到自我教育。如果惩罚以伤害学生自尊为基础, 就变成了非教育惩罚。斯宾塞告诫父母们 :“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因此,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 不但要经常分析孩子的动机, 还要分析自己的动机, 要分清哪些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关怀, 哪些是由于安逸, 出于自私和驯服而采取的行为。厘清惩罚的目的和手段, 用合理的手段让惩罚教育回归到正确的目的上是父母们都应该学习的事情, 父母要做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 要进行较高的自我教育。
三、自然惩罚论视野下惩罚观的构建
1. 以自然惩罚为基石, 适当采取人为惩罚。大多数父母认为对孩子全方面的关怀才是真正的关心, 把所有威胁到孩子安全的细微危险因素全都排除在外, 对孩子进行捆绑式的保护。因此, 我们会经常听到家长们警示性的语言。而许多情况下, 父母每次采取的措施都是根据当时的冲动, 他们并没有什么进行过深思熟虑得来的信念, 并没有考虑怎样才能够对儿童有益处, 而只是表达了他们一时的好恶情感, 并且随着情感的变化时刻不同。事实上, 并非所有的危险因素都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比如, 孩子想要把手伸到燃烧的蜡烛上面去, 父母们就会极力阻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对于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来说, 因为受到阻止, 在下次看到火焰时依旧会有伸手的冲动。父母一味地用警示性的语言或者身体上的折磨来阻止自然后果的发生, 用成人式的标准干涉自认为孩子做的不恰当的地方。这样做只会造就表面成熟, 内心羸弱的人。斯宾塞指出“只要可能, 就让他从经验中去受教育, 使他既不至于因为性情和顺而过分的约束成为温室里的好人, 也不会因为任性而由过分的约束引起有伤和气的对抗。”这种自然惩罚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不危害孩子生命健康的情况下, 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 让其在自然的惩罚中慢慢地学会自治。父母在干预孩子的行为之前, 自己预想一下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以及后果带来的危害, 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缓解自己强烈的心理冲击。“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 就在于许多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作斗争。值得去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所以, 人为惩罚的领域应该是涉及道德问题的范围, 而对于孩子天性的顽皮和淘气, 是不需要人为约束的。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以自然惩罚为基石, 以人为惩罚为补充, 让孩子尽情地发挥天性, 只有在涉及道德领域或者威胁到生命的时候才给予干涉。
2. 以情感为支撑, 培养健全人格。当父母对孩子实施人为惩罚时, 不能丧失了对孩子的爱。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惩罚是一种纠错行为, 在惩罚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真诚的教育孩子, 在严慈相济的惩罚氛围下, 孩子才能以诚恳的态度反思自己的错误。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以爱的方式惩罚学生呢?生命教育思潮主张的体验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主观的感受、经验及情感, 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体验生命的情感, 并创造生命超越的意义。”体验是人存在的一个特征, 是培养生命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体验中, 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 (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 去感受、理解失误, 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 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包括实践层面的亲身经历, 还包括心理层面的感同身受, 它具有主观性、个体性、情感性。体验生命是父母培养生命情感最有效的方式, 因为体验活动不是以达到某种外在的实体结果来进行的, 而是通过改变主体的意识和心理世界来进行的。父母通过体验生命, 才能以充满爱的方式教育孩子, 充满爱和尊重的惩罚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 道德的教育又要求“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积极的影响 ;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综上, 如果父母们能够记住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需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有耐心, 对待孩子的错误也不会轻易地采取斥责和体罚的方式。另外父母们通过体验生命改变自己的主体意识去和孩子交往, 在体验过程中学会用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 以充满仁慈的追寻德性的教育。饱含德性的惩罚绝非是一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反教育行为。
3. 以教育为目的, 做到公正合理。惩罚一定要公正合理, 自然惩罚是最公正的惩罚方式, 涉及到人为惩罚, 如果教育者能够合理而有效的利用, 也将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所做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教育性惩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教育的作用, 在于促进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帮助儿童获得良好的德性, 使儿童更具理性的、更有德性的生活。但若儿童有了过失, 就以反教育的惩罚方式作为纠正错误的手段, 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任何有损害生命, 违背学生生命发展规律的行为都是偏离教育的行为, 而惩罚能使教育更加圆满, 让孩子更加的完美。孩子的完美离不开生命的完善, 生命的完善需要教育。然而, 在信息变幻莫测的当今, 新旧理论转变的速度极快, 在这种高速转变的状态下, 新旧教育方法或者教育准则很容易与时代信息保持平衡, “许多家长们墨守只适合于旧时代的教条, 执行一些有害于他自己情感的惩罚, 从而给他们的儿童以不自然的反应 ;另外一些家长希望立刻就能尽善尽美, 又跑向另一个极端。”
当父母不得不进行人为惩罚时, 合理和公正是首要考虑的。所谓合理就是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充分尊重学生。所谓公正对于教师而言, 要做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家长而言就是要做到惩罚标准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夏正江, 梅珍兰.教师“惩罚学生”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2) .
[2] (英) 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92.
[3] (苏)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205.
[4]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