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2024-07-12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共8篇)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篇1

艺术创作非但不能“重复”别人, 且不能“重复”自己。雷同, 向来被视为艺术创作的大忌。然而, 这只是艺术品彼此之间的一种“对外政策”。作为艺术品的个体, 还有一项“内部政策”, 即允许某种“重复”的追求。一些刻意安排的“重复”, 往往可以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句子、小节的“重复”在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 还形成了一种“复沓格”。《诗经》中的《无衣》和《静女》就采用了反复咏叹的方式抒写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抗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和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海涅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通过“我们织, 我们织!”的重重诅咒, 表达出“老德意志”的版图内, “那两脚还插在封建泥淖”而“身体已卷入资本主义旋风”的苦工们的深仇大恨。这些反复回环的叠句, 不仅显示出持续进行的节奏, 更使诗中汹涌起伏的感情波涛, 汇集为深沉的郁积, 回旋成紧迫的气势。这就是重复的艺术效果。

茹志鹃的《百合花》中, 那位小战士军服肩部被划开的一个破洞情节重复出现了四次;那位新媳妇借来给伤员用的被面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 重复出现了三次。当我们读到新媳妇默默地、执拗地为已牺牲了的小战士细针密线缝补那个生前未能得到缝补的破洞时;当我们读到新媳妇劈手夺过卫生员从小战士尸体上揭掉的被子, 含着晶莹的泪花把它“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的时候, 读者激动的泪水是怎么也难以抑制的。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没有重复是做不到的。

这种诗歌中的“复沓”、小说中的“细节贯穿”、乃至荧幕上的“重现镜头”、音乐上的“主题再现”、舞台上的“习惯动作”, 甚至人物的“口头禅”等, 都可以说是一种“点染式”的重复。还有一种情节的重复, 则是带有整体性的, 是某一事件、某一动作作为过程而展开的反复描写和迭次出现。诸如刘备“三顾茅庐”, 宋江“三打祝家庄”以及奥楚蔑洛夫的再三再四“变色”, 都是成功地运用情节“重复”的例子。

重复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之所以值得肯定, 是因为它在艺术创造中, 有助于“提挈”主旨, “集中”思想, “强化”感情。在作品的重要部分上, 作者反复、细腻地加以表现, 有助于丰富生活画面的姿彩, 造成艺术表现的高光区。这种“提挈”、“集中”、“强化”的作用, 往往通过不同的途径, 表现于不同的侧面。

有的通过“立片言而居其要”, 突出表现某种重大矛盾。奴隶社会“分田而耕”的奴隶对“受民、受疆土”的领主的怨怼是罄竹难书的, 他们之间的种种矛盾是难以尽数的, 而《伐檀》通过“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反复诘责, 通过“彼君子兮……”的反复冷嘲, 把艺术的聚光镜始终对准领主们不劳而获的形象画面上, 使生活的主要矛盾在重复中得到清晰的表现和深刻的揭示。

也有的通过描写某种态度的反复变化, 突出典型人物的主导性格。契诃夫的《变色龙》, 着力描写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五次变化, 随着狗的主人是否是将军的判断, 五次变化组成三次反复, 正是这种变化的重复描写, 集中表现了作为统治者忠实奴才的主人公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典型性格。

重复, 在艺术表现上不只是一种“集中”, 而且也是一种“推进”。在抒情性作品中, 这种“推进”表现为艺术结构的跌宕腾挪, 旋转向前。《无衣》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抗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层层深入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跟抒情作品中的重复总是反映着感情的推进一样, 在叙事作品中, 情节的重复也往往反映着故事曲折发展、螺旋式演进的过程。同一个诸葛亮, 刘备却要三顾茅庐, 这里作者不写出重复中不相重复的新异特点, 情节就无以构成层递迭进的发展过程。

重复的艺术, 在古今中外作家们的运用中是千变万化的, 它并没有固定的格式, 并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约束。然而, “随心所欲不逾矩”, 重复也不是没有适当限度的。“三气周瑜”、“三打白骨精”、“三进荣国府”……不是都有个“三”么?这当然不能说重复最好就是三次。但在一般情况下, “事不过三”, 多少也反映了重复应当适当、适度。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篇2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是,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而惩戒教育则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批评教育,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日本学者小原国芳说过:“必须用惩罚来充实教育。惩罚不是杀人,而是救人,是使人新生、使人复活。”的确,“惩”可以达到“戒”的目的,惩罚作为教育手段本身是没有错的,它是一种逆境中的磨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窃以为:惩罚、惩戒的存在,是培养具有平等、乐观品格,勇于承担责任的真正的“人”的需要。

在又兰镇初级中学,去年下学期我担任了一个小学六年级班的班主任,原来在镇中心小学五年级里声名显赫的“ 四大金刚”竟全部分到了我教的这个班,我不知是“喜”还是“忧”。我一个女流之辈,对这种学生只好防之又防,慎之又慎,开头两周还算“安然”,让我窃笑了好一阵子。可是好景不长,这四人中有一位就是山阳村的王洁同学,他家离又兰大街不过几百米,这紧挨闹市不甘寂寞的他,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社会不良习气。到了第五周,他按捺不住了。一天中餐时,同学们吃完了饭不约而同去教室中的饮水机前取水,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溅出了一点水,把水溅到了王洁的手臂上,王洁火了,顺手一饭盒子就砸在这人的脑壳上,虽然没有出血,却也是肿包凸起。

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找他谈话,他竟强词夺理: “是他先把

举手,看谁风格高愿意和他换么?正当我骑虎难下之时,王洁同学的手举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愿意与他换,我们的个子差不了多少,我坐的是第三桌,他坐这里一定看得见黑板上的字了……”

为此,我特地在班上召开了一个“夸夸同学”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夸赞着那些品学兼优、助人为乐、劳动积极的同学。这时,我把王洁同学请到了讲台上,下面一片笑声,我清楚:这笑声里有好奇、有讽刺、有嘲笑,更有不解。我挥了挥手,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王洁同学虽然以前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但是他却能主动给王鑫淼同学让座位,还有,每天为班上扛桶装水、倒垃圾的队伍中也有了他的身影………难道我们大家不应该夸夸他吗?”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五周,我在全班组织为患心脏病的王新同学捐款时,王洁同学第一个上台捐了20元。

惩罚教育也是一种爱 篇3

【关键词】惩罚教育 爱 责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11-01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校园暴力频发。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和扭曲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惩罚已远离了教育,甚至遭到反对。在许多学校,老师们谈“罚”色变,更是视惩罚为体罚,这种教育困境值得深思。惩罚教育被忽略,但事实上,适当的、合理的、科学的惩罚教育将会弥补赏识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法律法规并不禁止教师进行教育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第4条规定:“教师应该不歧视、讽刺学生。”当前的教育法规却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教师有惩罚的权力;学生违反校规应该给予惩罚。而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的讨论很尖锐,媒体、家长、社会给予体罚事件过多热心关注。体罚已成为非常敏感的问题。导致了当今教育的窘境: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无法可依,而处分实施体罚的教师却有法可依。许多教师十分迷茫:怎么动不动就成了体罚?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甚至出现了教师为了保护自身,不敢管、不敢教的局面。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对教育惩罚做出禁止的规定。《教育法》赋予教师以教育和管理的权力,惩罚正是教师行使管理权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惩罚是指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目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学生改正并内化为其自觉约束力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学校教育惩罚的具体执行者,可以对问题学生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罚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有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独的惩罚。虽然教育惩罚和体罚,他们的在字面上看似区别不大,但他们的区别正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无论在目的、方法、效果上都有本质的不同。

为什么说惩罚教育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惩罚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

对于做错事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回避他的错误行为,只寻找闪光点加以表扬,而应该正视他的错误,然后明确他的责任。如果一味的赏识教育,那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做可以逃避责任,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做错事时,不是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去承担责任,只有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那么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惩罚教育能够做到这一点,对做错事的学生略加一点惩罚,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应惩罚,因为结果是一样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

二、学校的教育惩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社会

事实上,社会中充满了惩罚,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戒。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成人犯罪要刑罚,学生犯错要惩罚。而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惩罚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它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体和未来社会的引领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学校也必然会使用惩罚来维护规范的严肃性,以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在学校的严重过错表现极有可能是走向社会后进行犯罪的一次“前奏”或“预演”。采用惩罚教育并适当引进法律知识配合教育,既防微杜渐,又无形中起到普法教育,警示问题学生及周围学生。

三、惩罚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遵法的意识

对学生的惩罚不是老师的个人行为,“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它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之上的,具有一定的原则性,针对性。只有当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惩罚。对其采取惩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违反了规章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如果树立了这样的强烈的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自觉,那么,到了社会上,也会很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共道德。否则“校规不遵,何以遵法?”对于违反规定的同学进行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树立老师的威信,而是为了从遵守班规校规开始,培养学生遵法的意識。

正确的惩罚,不是为了“治”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惩罚教育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汲取教训,通过惩罚让学生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鹏飞.对当前中小学生实施鼓励教育和惩罚教育的边界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糊涂”也是一种管理艺术 篇4

一、糊涂,让尊重体现极致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与大人们“平起平坐”,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尊重。所以,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进行指责,这时候的教育需要“糊涂”,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事后可以找他们交谈,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一次,我即将走进班级时,突然听见一片喧哗声,我猜想学生们一定是在打闹,我快步走进班级,满脸怒色地看着他们,他们有的还在笑,看见我立即停止了,这时候,我发现满地都是粉笔头,洁白的墙上还明显印着一只手掌印,我一看火冒三丈,在班上大发雷霆,问是谁干的。学生们一个个都低着头, 教室里空气异常紧张,但没有人站起来。这时我看见李某的头埋得很深,我心头一动,不会是他吧?这个孩子平时很自卑。我稍稍平息了心中的怒火,说:“如果是哪位同学干的,请你主动弄干净,并私下找我谈谈。”过了几天,一张纸夹在我的教案里面,我看到李某写给我的话:“老师,墙面是我弄的,我错了!”我在他的作业中写道:“没关系,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相信你今后一定不会让我失望!”之后,我再也没有谈及此事。但我发现,李某从此值日工作越来越认真。有时候,“糊涂”是关心, 是爱心,也是对学生一种极好的尊重,它的教育效果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二、糊涂,是宽容最好的诠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修养,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磨练形成的。宽容,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素质。如今的小学生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非常任性,往往和大人们唱反调。这时,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有些事情尽量做到“糊涂”,要最大限度地宽容、信任学生。要用一颗宽容的爱心去走进他们内心。

张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就是喜欢打网游,上课常常走神,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多次被老师请到办公室写作业。我也常常教导他以学业为重,他说:“老师,我也想改,但是就是有网瘾。下次一定不去网吧了。”又一次他在网吧被我抓住以后,我真的想找他的家长,他向我哀求,“我父母都没有工作, 生活困难,他们知道我打网游,肯定不让我念书了……”我又一次原谅了他,我觉得要帮助他慢慢改正,接下来及时找他谈话,帮助他克制玩网游,慢慢地他学习成绩上来了。孩子一直感激我,正是我的“糊涂”教育拯救了他。但糊涂绝不是包庇, 教师要牢固把握它的尺度,严慈相济,用一颗诚挚的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糊涂是美丽的,是宽容最好的诠释。

三、糊涂,充满着爱的等待

班主任有的时候要学会做一个“糊涂人”,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等待学生们。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正需要这种“糊涂”等待。班主任要用一颗等待的心来对待学生,等待他们逐步改正错误;等待他们把字写好;等待他们成绩的提高; 等待他们理解、关心别人;等待他们关心班级……

曾经的我深刻感受到了“糊涂”教育的魅力。刘某,上课基本不听课,作业也几乎不交,是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且性格孤僻,每天非常沉闷,不愿意和他人交往,自己总是独自躲在一个角落。有的时候还会受到捣蛋学生的欺负,每当知道后我就严厉批评欺负他的同学。经过交流,我知道他是单亲家庭孩子,学习底子差,我适时鼓励他努力学,告诉他“笨鸟先飞”的道理,经常单独辅导他功课,即使这样,他的成绩依然提高幅度不大,有的时候我看见他很灰心丧气的样子,就给他打气,叫他不要放弃,哪怕多学一个字,会做一道数学题,这样, 他始终坚持着。期末考试,他的几门学科都获得了及格等次, 我看见了他的脸上充满了喜悦,我就再鼓励他以后再努力一些。有的时候,不要苛求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只要尽力了,都是进步,要学会“糊涂”教育,等待他们接近、赶上别人。

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2-18 10:34:00 ]作者:孙静编辑:studa090420

在我的工作中也发生过一个小故事,一次美术课上,一个小朋友哭着告诉我同桌在她的画上画了一条线,当时我一听,特别的生气,因为这个小朋友是我们班特调皮的一个男孩,经常惹事,我心里想好好的批评他一顿,可是,当我看到他低垂的小脑袋时,我又不忍心了,我请他把他乱画的这条线修改一下,和小朋友商量一下,添画成画里的东西,他点头答应了,告状的小朋友也不哭了,两人开始讨论着该画什么。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同样是批评,我们也可以处理的艺术点。那么,在批评时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一、怀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在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有时候也要“糊涂”一点,这种“糊涂”的爱,是一种谅解、宽容。他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润物无声”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含蓄地批评,去没有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个孩子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适时地“放大”这些优点,学会欣赏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甚至是错事中挖掘他们的优点。另外,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还要就事论事,不要将孩子以往的过错一次次地搬出来说。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孩子,尤其是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教师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教师让孩子有不被喜欢的感觉,或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孩子有时就会有“破罐破摔”的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三、注意批评的场地、时间

虽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批评孩子时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尤其切忌在集体面前大声训斥孩子,这样一是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集体活动的开展。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可以私底下进行教育。但有时候,如果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处理会直接影响其他孩子时,我们就该适时处理一下了,总之批评要做到尊重孩子,以不伤害孩子为前提,另一方面,不要影响到其他孩子。

四、让孩子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

我们可以在故事、情境中引导孩子进行评价,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提高自身的认识,例如,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危险时,可以让幼儿看一些危险行为的图片,让孩子议一议这些行为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形成自身的认识。孩子年龄稍微大点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自我评价。

好“色”也是一种艺术 篇6

女人的“色”也是一种味道。很多时候,女人的“色”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色情。女为悦己者容,很多人都说:“你看,那个女人穿那么短的裙子、那样性感的衣服……”那么换个角度想想,她们为什么敢?还不是因为自己身材好?这也是变相的对自己身材的满意与自信。

每一个女人都是爱美的,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便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如果说女人爱美就是一种“色”,那么我说,女人请你“色”到底,“色”到点子上。当然,这个“色”字并不代表着“龌龊”这样一个心理。我问一位朋友,我说:“女人好色你怎么体会?”他说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是好色的。每一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女人喜欢美丽的衣服,喜欢展现自己的身材,那是她自信地向大家说明“我的身材是美好的,所以我要展示”。

话说古代的女人是没有太大地位的,但是很多美女却不是这样,许多英雄豪杰曾经为美女而折腰或者不惜以城池换取美女一笑。她们有着自己的地位,有些美女的地位甚至超越了男人。女人善用,或者说利用了自己的“色”换取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色”是一门艺术,一种可享受的东西,谁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性感的女子,不仅仅男人们会喜欢,就连女人都会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

女人想露“点”有错么?三点式、超短裙、露背装,这样的衣服让女人更妖艳、更“妖精化”。这样的装束在女人的打扮中就像是我们吃饭的时候偶尔换换口味,是很有必要的。女为悦己者容。女人穿衣服更多的时候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其他人看的,她们在展示,展示自己的身材。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篇7

教育离不开批评。不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就会错过其改正错误的最佳时机, 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也不利于培养正确的是非观, 会影响其健康成长。适当的接受批评, 有利于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对着大白天睡觉的宰予说:“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他的学生最严厉的一次批评。

教育离不开批评, 但批评绝对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 应该共同寻求有效的批评方法与途径。批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尊重学生, 这是批评的基本原则

诸如讽刺、挖苦、抨击、指桑骂槐等行为, 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极大的摧残, 万万不可用。在当今复杂社会形势的影响下, 高中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 貌似冷漠, 其实极其脆弱。一旦他们的心灵受损, 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极端情绪, 更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因此, 批评应该对事不对人, 不要提学生以往的过错, 不使用伤害学生人格的字眼,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我自己的教学中, 我往往采取开玩笑的方式来进行批评教育。有一次我正在很投入地讲课, 突然发现教师里有两个同学正在说话。于是我停止讲课, 对两位同学笑着说:“×××, ×××, 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我正在深情地注视着你们吗?”话一出口, 全班同学都笑了, 两位说话的同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不仅改正了上课说话的不良习惯, 而且听课更认真了。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 难免会犯错误。当他们犯错误时, 一定要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们。但宽容绝对不是放纵, 而是一种博大的爱。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这种爱, 你的批评才是有效的。

二、要善于抓住批评的时机, 实行高效批评

俗话说:打铁趁热。因此, 批评学生时要注重批评的时机和场合。我的一个学生在上课时老是望着窗户外面。原来, 是其他年级在操场上开会, 声音比较大, 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时, 我走到他面前, 笑着对他说:“×××, 但热闹是他们的, 你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中的句子) 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望着窗户外面。”同学们一听, 都笑着望着他, 他自己也笑了。这样一来, 既提醒了他上课要集中精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效果很不错。

三、实施批评要与学生达成共识

要平心静气地与学生坐下来谈。北京市的著名教师王小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得癌症, 那你就生气去吧。”千万不要跟学生生气。试想如果你生气, 那么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也许学生当时迫于你的怒火, 表面上答应了你提出的要求, 但是心里肯定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学生会在心里怨恨你。被一个人怨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何况这个人还是你费尽心血想要教育好的学生。如果犯的错误在你看来比较严重, 那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 最好搬一个凳子给他, 告诉他你愿意和他平心静气地交流, 并且愿意和他一起寻求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管最后结果如何, 学生是一定会理解你的, 因为他会在与你的交谈中看到你的真诚。

教学是一门艺术, 怎么样跟学生交流更是一门艺术。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现在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平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现, 选取适当的时机多跟学生交流, 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篇8

从故事中克洛普的做法, 笔者联想到了教学中我们的行为与做法。新课程虽然已经全面实行了, 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具有明显的知识优势, 说一就是一, 犹如故事中的登山者。在学生面前我们想尽一切办法, 希望学生能够把我们传授的“本领”吸收, 可往往却事与愿违, 学生根本就不领情。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此学科的特点, 分析学生的心理, 寻找一条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参与学习的途径?

一、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了“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非连续性、涉及面的广泛性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着很强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如物理学科, 不先学好力学知识, 就不可能学好电学知识。数学学科也是一样, 不先讲授加、减法, 就无法讲乘、除法;不先学习正数内容, 就不能学习负数内容;不学会代数知识, 就无法学习几何、三角的知识。而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则不然。没有学过Dos操作系统的人, 照样可以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先学习Word, 还是先学习Excel都没有关系;不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照样可以尽情地在国际互联网上遨游;学习使用字处理软件, 既可以学习Word, 也可以学习WPS。再加上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只要学生有需要或者感兴趣, 他可以非常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某一块内容, 但是教师不一定掌握并精通此学科所涉及的所有知识或操作方面的一些细节问题。

2.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诞生时间短, 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之快, 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速度, 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此学科面前是同一个身份, 永远都是一个学习者, 并且学无止境。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以上特点,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象在生活中实属常见。有个孩子, 7岁时, 就已经成为乡邻附近闻名的“电脑小神童”了。当邻居、父母同事办公室的电脑出现故障时, 总是第一时间找他帮助解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更有理由放下教师的“架子”, 让课堂活动中多一些“学生在上”、多一些“学生强人”, 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示弱”正是一种能够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艺术, 在优秀的学生面前示弱,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 在自卑的学生面前示弱,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产生一股愉悦的学习力量。

二、巧用“示弱”收获多

1. 主动“示弱”, 拉近师生距离

一般情况下, 多数人对教师这个职业要求很高, 必须言正心直, 有高尚的品德及专业素质, 而且还应有渊博的知识, 由古至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从而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 让学生尊敬老师, 以达到学生“尊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但是, 如果平常教师懂得在一定程度上“示弱”, 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个层次上, 由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教师古今中外比比皆知并能熟练且准确地移教于学生, 无非就是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和尊严。教师“示弱”是为了解除学生的防范心理, 打开心扉, 以期心心相通。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笔者就采用过主动示弱的战术。例如, 每年的新生见面会, 在自我介绍中, 笔者都少不了这样一段话:这学期, 由我担任你们的信息技术课老师, 为期一年。虽然教学多年了, 有很多经验, 但是学生却是一届比一届厉害, 特别是在计算机操作方面, 在你们之中, 肯定有很多高手, 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希望我们能够互相配合, 互相学习, 互相进步, 期待我们愉快的合作。这样的开场, 使得师生关系一下子被拉近了许多。

2. 巧妙“示弱”, 强化知识理解

教师在授课时, 若能寻找适当的教学情境, 有意设置一些谬误以“示弱”, 让学生来发现错误, 并使学生通过“排谬”来获取知识, 更能激活学生思维,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亦能获得奇效。例如, 在讲解VB语句中的if语句时, 循环条件的设置是最关键的, 一不小心就会成死循环。在介绍完if语句的执行过程后, 笔者说, “接下来由我来写一程序段, 即兴来一段哦, 所以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错误, 你们的任务就是读出它的结果。”于是笔者拿起粉笔假意边思考边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段程序 (其实这段程序里面的条件设置就存在着问题) 。过了几分钟, 底下还是一片寂静, “看来这脑袋瓜不够灵呀, 还没有出结果吗?”话音刚落, 下面就有窃窃私语声, 有一个同学说:“老师, 你写的这个程序段是不是有问题呀?这个条件永远都不会成立, 没有结束的时候, 结果出不来呀!”听完这位同学的疑惑之后, 其他同学似乎也有同感, “是呀, 肯定有问题, 是死循环。”此言一出, 说明学生已经找出了笔者设的“陷阱”, 通过这一读程序环节学生意识到了循环语句中条件设置的重要性。

3. 真诚“示弱”, 赢得学生信任

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所说过的话确保句句都是真理, 全部正确, 更何况是教师, 教师也是普通人。在教学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法及时给出正确答案也是常见现象, 这时教师就应该真诚示弱:不知则不知, 勇于亮丑, 不狡辩, 不遮掩, 诚实诚恳也许更能提高自己的威信, 赢得学生的尊敬。笔者所任教的一 (11) 班学生比较活跃, 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让他们自己整理本课重点的时候, 就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如:上网的时候出现了某些问题, 该怎么解决呢?突然被学生问到, 再加上有些网络技术问题笔者还真没有遇到过, 所以很难立刻做出回答, 每当这时, 笔者都是诚恳地向学生表明, 这个问题老师还真没有遇到过, 等老师实践以后找到答案才能回答, 要是你们比老师先找到答案, 不要忘了告诉老师, 让老师也学一招。

总之, 在课堂上巧妙运用示弱艺术, 不仅能拉近师生距离,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还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胜利感、自豪感, 能够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愉悦地学习。运用“示弱”的教学方法与直接正面的教学方法可谓殊途同归, 是异曲, 但有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何耀根.高中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浅探[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2) .

上一篇:建筑业营改增会计核算下一篇:英语词汇六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