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

2024-10-12

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精选6篇)

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 篇1

摘要:惩罚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被用到的一种教育手段, 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 惩罚经常会被错误地使用, 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故也层出不穷。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惩罚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教育惩罚的内涵与本质的界定、教育惩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合理运用教育惩罚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以期为我国教育惩罚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惩罚,必要性,合理运用

一、教育惩罚相关概念界定

(一) 惩罚

据记载, 我国早在《诗经·周颂》中就有关于对“惩”与“罚”的解说。如“予其惩而患后患”中“惩”字就与现代语中的“惩罚”的意思相近, 大概就是说遭受苦痛后明事理、改正不良行为。本文将惩罚定义为:具有惩罚权的主体根据相关的行为规准则对违反规定的人施加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快的行为。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 惩罚由实施者, 受罚者和惩罚依据三者构成;其次, 实施惩罚会让受罚者感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不愉快的体验;最后, 实施惩罚的目的在于促成受罚者行为或态度方面的转变。

(二) 教育惩罚

我国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中记载:“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大概就是说教师用教鞭鞭打学生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自己的威严, 体现了当时人们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惩罚, 目的是为了通过惩罚的手段将学生纳入既定的教育轨道。经比较后发现, 教育惩罚是惩罚一词在教育领域的深层体现, 于惩罚不同的是, 教育惩罚更多地强调“教育性”, 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的价值。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程度的强制措施与手段, 使受教育者经受适度不愉快的体验, 从而使受罚者切实感悟到自己行为上的过错, 从而达到矫正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目的, 促进其思想和心灵的成长。

二、教育惩罚在教育实践中合理运用的必要性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防止违规行为的简便方式, 它的本质并不是要使受罚者通过受苦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又或是通过“杀鸡儆猴”来告诫世人, 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去维护良知。教育惩罚实施的本质目的就是要让犯错的人产生羞耻感而并非折磨或者使其感到异常痛苦。所以, 在实施教育惩罚的过程中, 应该要注意一下三点:首先要合法, 合理教育惩罚的实施必须是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其次要合乎道德, 惩罚是一种道德化的工具, 触及道德生活的根源但又不能僭越正常人的道德底线;最后要具有教育性, 通过这种心灵与意志的教育, 使受罚者内在的, 自发的发生改变。

(一) 教育惩罚与树立教师威信

学校的纪律和规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展示给儿童的, 所以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规范很难具有什么权威, 除非教师人为地为它赋予这种权威。教师这种权威或者威信并不是他职业所赋予的某种无形的权威, 也并非通过使人产生恐惧来获得他的威信, 而是从自身获得这种权威。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诸多方面的的共同影响。

首先, 教师要相信他的任务以及该任务本身所具有的伟大性, 作为一名教师, 他被赋予了一种伟大的使命, 即教书育人。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使得他无形中拥有一种权威, 同时这种权威又能使他的言行举止生动可信。其次, 教师威信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种信仰, 这种信仰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动作动作从他的心灵传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 并且深深地刻在儿童的内心之中。最后, 教师自身的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态度都对教师树立威信起着重大作用。教师要让受教育者意识到纪律和规范并非是教师个人制定的, 而是高于教师道德权利的存在。教师自身是这种道德权利的工具而非创造者。教师的威信反映的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惩罚作为一种不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 教育惩罚有助于维护纪律的权威性

纪律作为一种规范, 就像许多具有限定性的边界的模具, 框定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实施某种行为的最大可能。它们作为一种现实存在, 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同时, 现实教育需要纪律的存在。各种欲望和渴望的合理限度需要纪律才会实现, 限制并借助这种限制来确定学生的各种目标。当然, 如果教师一味尝试限制纪律的范围, 就会与纪律的目的背道而驰, 就难以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纪律本身就带有一种常规性, 通过这种所谓的常规性我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顺利地和人交往交流, 我们会自发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这种常规, 这依然是因为每一种权威都能够下命令。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发觉自己不能随意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惩罚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维护集体的权威, 在涂尔干看来:惩罚并不是为了让人受到肉体或灵魂上的苦痛而存在的, 而是要让受罚者在遭受一定程度地严厉的对待之后, 能够认清规范或者纪律必定存在的理由。通俗地说, 惩罚并没有给纪律赋予一定得权威, 但是惩罚却真真实实地能够防止纪律丧失它的权威。如果不当行为可以免除惩罚, 那么纪律就会逐渐丧失它的权威。对于受到责罚的人来说, 惩罚意味着会受到严厉的对待, 而它所待产生的结果就是痛苦或者身心上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的时候要明确地表明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 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完整的教育离不开惩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尽管知识的传授很重要, 但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加, 父母的溺爱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父母长辈的溺爱骄纵之下, 孩子们变得自私自利, 心理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在这种情况下, 针对他们的不正当行为, 适当的教育惩罚是很重要的。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人格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乐观的心态、理想、坚毅的意志及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会对他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当受教育者人格不健全时, 他的不良认知可能会导致它的行为出现偏差, 影响他人甚至社会的和谐。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对学生故意或过失情况下做出的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习惯予以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因此, 惩罚的合理运用对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育惩罚在教育实践中的合理运用

(一) 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惩罚观

首先, 合理惩罚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威胁, 而是为了弥补不良行为及其后果, 在于使学生形成自我惩罚。受教育者并不是未成年人, 教师应该按照符合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天性的方式来对待他。因此, 教师应该用慈爱来调和, 从而使严格不至于堕落为粗鲁或严苛。其次, 惩罚不同于体罚, 那种动辄横加指责、讽刺挖苦的态度是我们要避免的。有一项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理需求, 这种需求就是当他知道自己犯错的同时自己会做好接受惩罚的一种心理准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能够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予以合理的惩罚, 那么他所受到的惩罚同时也是有效的, 他们从中不仅能够获得一种自律的品质, 人格也会健全成长

(二)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

学校在制定学生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时候, 一定要在国家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不应与国家的法律法规背道而驰, 也不得超越国家的法定权限。学校纪律的存在并不是要维护教师上课时候的一种安定祥和的氛围, 也不是为了让教师能够顺利地传道授业的一种手段。它是由纪律本身带给课堂的一种道德, 学生和教师在这种道德的约束下进行一种沟通式的交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赖这种道德氛围去开展教学活动, 纪律是可以起到作用的, 但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同时, 学校和教师根据相关的行为准则对学生实施惩罚时, 要以事实为基础, 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不对学生实施惩罚, 保障实施惩罚过程的合理性。

(三)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

同样的, 合理教育惩罚的实施呀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 有着自己的道德和规范, 这既是自然的, 也是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尊重学校的规范只是他的一小步, 尊重普遍规范才是儿童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因此, 家长对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持有一种理性的认识和态度。不要一味溺爱自己的孩子, 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错不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对教师的合理惩罚予以干涉, 包庇自己孩子得过错, 从而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人格。与此同时, 在自己的孩子遭到教师或学校不正确对待的时候, 应该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维护孩子合法的权益。

结语:从教育的出现, 惩罚便一直伴随其左右, 教育惩罚存在的原因值得我们加以思考。本文从教育惩罚的概念界定、教育惩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合理运用教育惩罚三个方面分析展开了讨论, 探讨了如何去实施合理的教育惩罚。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的不断提升, 合理有效的教育惩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宋晔.教育惩罚的伦理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7) :45-48.

[3]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5 (2) :22-23.

[4]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89-90.

[5]刘若雪.浅谈教育惩罚的实施原则与策略[J].科学管理, 2012 (2) :106.

[6]蒋红斌.教育暴力的消解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4) :41-44.

[7]帅琴.行为修正理论与教育惩罚[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4) :9.

浅谈教育惩罚的合理性 篇2

关键词:教育惩罚;合理性;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6-01

在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一直为学校、家长、社会所普遍关注,各方对此的态度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我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倡导“赏识教育”的今天,惩罚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受到了人们的极大质疑和批判。面对家长和社会的种种质疑批判,教育者似乎更倾向于“自保式”、“放任式”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校教育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嫌疑。可以说,完全抹杀教育惩罚的作用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当下的教育有必要重新审视惩罚教育的合理性,还惩罚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

一、教育惩罚的合理性分析

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都积极主张“惩罚”。“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为教育界人士所关注,而惩罚因为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理念而成为许多人攻击的对象。但笔者认为,教育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必然有其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那么,教育惩罚的合理性究竟何在呢?

1、完整的教育需要惩罚

教育不仅要发展智力,开发浅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完整的人有责任心,经受过挫折的磨练,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它需要赏识与惩罚和谐统一的教育。教育中存在惩罚,有以下几方面益处:有利于增强学生承担责任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学生的发展性决定了教育需要惩罚

尊重学生,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性,他们年龄小、经验少、明辨是非能力差,此时学生犯了错误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思想的偏差和行为的不妥,如果教师不能给予恰当、明确的惩罚,学生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改正错误、取得进步了。

3、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需要惩罚

当代中小学生中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都受到过分的关注和保护。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的过分溺爱下,逐渐形成娇纵、任性、自我等不良心理品质,在学校中不能和老师、同学很好的沟通交流。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改变溺爱、保护的心态,犯错后的惩罚就显得非常重要,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规范他们的言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惩罚合理性的实践要求

教育惩罚是一把双刃剑,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掌握实施教育惩罚的原则,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惩罚手段,才能突显出教育惩罚的合理性诉求。

1、掌握教育惩罚实施的原则

(1)尊重性原则。教育惩罚会给学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会对学生不良行为和思想产生抑制。因此教育惩罚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爱学生为基础。只有这种充满真挚情感的惩罚,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唤起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使学生改正错误,引起警戒。

(2)适度性原则。教育惩罚要轻重适度,公正、公平、合理。如果惩罚过轻,则达不到告诫和唤醒的目的;惩罚太重,则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3)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惩罚要及时,即在发现学生犯错之后,及时指出其错误之所在,以及应该承担的后果,并做出惩罚,防止时过境迁,并且惩罚要抓苗头,当学生错误行为在萌芽状态时就给予坚决的纠正,予以警戒。

(4)最少性原则。教育惩罚固然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但要尽可能少用。如果能用赏识教育和其他较平和的教育手段达到使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目的,则尽量不使用惩罚手段。赏识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惩罚手段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行为的惩罚,不应该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而应该是充满人性关怀,让学生顺畅接受,才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的效果。

(1)愉快式惩戒。愉快式惩罚教育,是在保证惩罚效果的前提下以及降低抗拒心理的条件下,创设愉快的、人情味十足的惩罚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接受惩罚。惩罚必须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是能发挥学生特长的事情。比如:罚乱丢垃圾的学生担任班级的“卫生监督员”,让他明白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罚作业拖拉的学生负责收作业,让他体验拖拉给别人带来的麻烦;罚迟到的学生为大家表演节目……愉快式惩戒方式是在保护学生自尊前提下的一种有效的惩戒方式,是一种能够做到惩罚与保护学生自尊并重的有效方式。

(2)启发式惩罚。一个小学生杀了校长的爱犬,目的只是想看看动物的内脏结构,校长的惩罚是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孩子接受了惩罚,认认真真地画好了这两幅图。这个孩子就是麦克劳德—著名的解剖学家,诺贝尔医学奖金获得者。校长巧妙的惩罚既保护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也保护了一位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好的惩罚,不是让学生遭受皮肉之痛,而是触动其心灵。这要求教师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惩罚,并注意惩罚形式的灵活多样。

三、结语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因此,在教育上我们要理性思考惩罚教育的合理性,我们不应该谈罚色变,而应走出教育惩罚的误区,让教育惩罚更加美丽动人,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 群. 教育,不能没有惩戒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12).

[2] 王文生. 关于教育惩罚的思考 [J]. 教育探索, 2005 (11).

[3] 史 薇. 学校教育中惩罚问题探究 [D].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4] 欧光琳.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及其避免 [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S1).

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 篇3

1. 教育惩罚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情况

教育惩罚在初中班级管理中作为一种强硬的管理办法, 使用不当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激化, 反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时, 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不应有不当行为的出现。同样, 学生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好个人学业。以下是教育惩罚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情况。

1.1 教师害怕惹麻烦, 不进行惩罚。

网络的曝光以及相关法律的出台, 大大的加强了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 这是社会进步与法律完善的标志。一些教师以此为借口, 不再进行教育惩罚, 往往导致学生知错不改, 屡教屡犯, 达不到改正班级风气的作用。教育工作不能听之任之, 不能因为害怕就无所作为。

1.2 教育惩罚手段过于单一粗暴。

教育是一项细致而且需要耐心的工作, 单一的、粗暴的教育惩罚方法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而且会激发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教师不要因为心里简单的权威意识, 就简单粗暴的进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以学生的角度去说服, 去改变, 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1.3 教师过度使用、滥用惩罚。

有些教师个人素质不高, 对学生缺少爱心, 又觉得在班级具有绝对权威性, 往往会容易过度或者滥用教育惩罚。比如,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是看个人心情决定的, 心情好时, 对问题往往是一带而过, 即使问题巨大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心情不好时, 往往容易小题大做, 过度惩罚学生。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 也对其心理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4 教师惩罚的不公平。

在学校的教育惩罚往往是不公平的, 教师往往会对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优待。比如在排桌时, 教师会优先安排学习较好的同学坐在前面, 促进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而对学习较差的同学不管不顾, 一旦发生争吵或者不和谐的情况, 往往也是追究差生的责任, 而缺少了对事情真想的探究与公平的处理心态。即便事后知道了不是差生的责任, 也会碍于情面, 不继续追求责任。这样不公平的惩罚现象, 往往会给差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打击差生的积极性。

2. 初中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教育惩罚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对教育惩罚的规范性,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 又能够使教育惩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提高教学效率。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规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要规定教师可以进行教育惩罚的权利范围。国家应当完善班级管理中有关教育惩罚的法律条文,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有权利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管理教育, 并可以对学生采取惩罚措施。同时法律法规要详细列出学生出现何种行为时, 教师可以采取的怎样的教育惩罚措施。这样初中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惩罚时就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 如此一来就保障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 也可以起到规范教师行为的作用, 避免不当惩罚的出现。因为有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 学生和家长也不会对教师的行为有所不满, 可以减少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一些矛盾。

第二, 法律法规要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不当惩罚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教师采用教育惩罚的措施, 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陷, 但教师必须保障惩罚不能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伤害, 否则就要依法严惩。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度惩罚的情况, 规范教师的行为。保护学生的自身权利和人身安全。

2.2 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学校应当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确保教师可以合理时有惩罚措施管理班级。首先, 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确保教师依法进行班级管理。其次, 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让他们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使学生信服。最后, 要培养教师的沟通技巧、惩罚技巧。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2.3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

在进行初中班级管理时, 应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不要只利用惩罚一种手段来进行,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 多于学生进行交流, 采取鼓励、表扬、制约、惩罚等多种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

教育惩罚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都存在, 不能否认教育惩罚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教育惩罚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手段, 需要与多种教育方法共同使用, 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实现。目前我国初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罚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教师正确使用教育惩罚, 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

摘要:教育惩罚很久以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手段, 如果加以合理运用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 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惩罚越来越关注, 但是随着现实生活中很多滥用教育惩罚、过度进行教育惩罚事件的曝光, 让人们对教育惩罚产生反感。可见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教育惩罚手段, 正确判断惩罚的力度, 对初中班级管理十分重要, 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教育惩罚

参考文献

[1]李宁榕.浅议初中生惩戒教育要遵循的原则[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3, (8) :18-18, 19.

[2]姜敏.教育惩罚的本质追求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5, (2) :77-79.

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 篇4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个人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与认同。人们关于人权、自由等认识的理解充溢着社会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包括教育领域。惩罚无疑会在这种风气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当下教育领域中流行着形形色色的诸如赏识教育、说服教育等,这些试图剥离惩罚在教育中所发挥重要作用。怀疑、不认同的态度使是人们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惩罚往往遭到社会的谴责。所以,“需不需要惩罚”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当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批评、说服等没有效果的时候,学校教育是否需要“惩罚”呢?

虽然随着观念的更新,惩罚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在当下中国的大环境里,功利性目标的诱导与体制的阻碍,教育中的惩罚大部分仍是呆板的、无意义的,甚至起反作用,伤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止于惩罚的惩罚、无意义的惩罚比比皆是,教育中惩罚的地位也十分尴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使用惩罚时,惩罚是否合宜。合宜的惩罚应包括:具有教育性功能,拒绝无意义惩罚;是否合乎学生的心理状态,惩罚的方式、内容因人而异,难以复制;合乎具体情境,要有事实伦理的依据,公正的评价。

因此,惩罚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合宜运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教育中惩罚的概念及分类

(一)惩罚及教育惩罚的概念

关于惩罚的定义一般都集中在对其后果的承担上,一种惩治的方法,多用于法律中。惩罚指享有合法惩罚权的人使他人遭受某种痛苦、折磨、损失、资格丧失或者其他损害。适用惩罚必须合法授权,否则就构成侵权或犯罪。现代社会中,惩罚一般限于作为某种违犯刑法行为的后果。这里惩罚对其惩罚对象和实施惩罚主体限定的同时,对不合法行为也做出描述,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惩罚在法律方面的涵义。

中国国学者顾明远将教育惩罚定义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利于维护校纪校规。”教育惩罚的运用主要基于学生道德上的过失,以合法、合道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行为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和处罚是惩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最主要方面。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未达学习目标和要要求到或消极对待的情况下,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但学生因某些因素,如智力而无法达到要求时,惩罚则会显得无意义,所以难以把握惩罚运用的范围和度。

(二)教育中惩罚的分类

康德关于教育中惩罚分为体罚和非体罚两类,由于体罚基本已经被否定,所以只关注其非体罚方面。非体罚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的惩罚,即让儿童体验到由于自己做了错事造成的损害反过来给儿童带来的种种不方便,以此教育儿童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另一种是带有评价式的惩罚,教育者对儿童某种行为的批评,有意不满足儿童的无理要求与期望等。他将惩罚简单的分为两类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足。他着重把握了惩罚的外部形式而忽视了内在涵义。由此,可以将惩罚分为两个层次、四个方面:

1. 按惩罚发生的形式分为人为的惩罚与非人为的惩罚。

(1)人为的惩罚主要是指有“权威”角色的教师或是充当教师角色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惩罚,主要是针对学生违背了当下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纪律和规则。既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有效维护,也是对现行社会行为准则的维护,使学校教育自身持续有效地发展和对社会生活要求的顺从。

(2)非人为的惩罚可看做与是“自然后果法”大体相似,“自然后果法”是由卢梭提出来的,斯宾塞则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自然惩罚尤其优越的一面,就是在没有人为干扰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的惩罚,更具行为的自觉性与获得认知的稳定性。非人为的惩罚并不等同于自然惩罚,自我惩罚应属于这一范畴,但这对个人的道德认知水平要求较高,也是个人的觉悟能力体现。

2. 按其实现的功能分为教育性惩罚与工具性惩罚。

(1)止于惩罚的惩罚、无意义惩罚都使教育惩罚迷失了其内在价值的追求方向,漠视其教育性的功能。不同于社会惩罚注重结果的承担,教育性惩罚是对原因与内涵的探索,真正的教育性惩罚应是让学生在受惩罚这一行为中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这才是惩罚实现的意义及真正的价值。

(2)工具性惩罚是无思想的、无教育意义的,将惩罚作为工具使用,是忽视惩罚对象的、呆板重复无意义的,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其结果大多是消极的,不会使人受到启发,也不会让学生进步。它往往在最初的阶段会有效果,但却无法长存于学生心中,留下的只能是厌恶。如何将工具性的惩罚转换成教育性的惩罚,教师惩罚实施的创新与艺术需要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

三、教育中惩罚的展望与启示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但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有其内在活动规则。为了维持这种规则,应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惩罚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若是运用适宜,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谐有序的进行,反之,则会产生反作用。如何运用适宜的惩罚,可以借助对教育中惩罚的分类进行分析,合理运用人为的惩罚,辅之于非人为的惩罚,同时使惩罚具有教育性功能,去除工具性惩罚。由此,在教育活动需注重以下若干个方面:

(一)注重自然惩戒法在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惩罚被学校教育基本否定,越来越多的提倡奖励、表扬、赏识等正强化,这其实忽视了“惩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自然惩戒法的运用。在可控范围内,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或错误行为承担后果,同时汲取成长的经验,且意识到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教师在其中亦可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和引导两个方面,即控制自然后果在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中,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自然惩戒,同时在自然惩戒之后,帮助和引导儿童正视自己的错误,发掘原因,不能让自然惩戒无法实现其教育意义。

(二)惩罚要合宜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史曼通过实验证明: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醒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不会消除不协调时最理想。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轻了又如隔靴搔痒,不足以使儿童引以为戒。实施教育惩罚一定要合宜,在避免损伤学生自尊,毋使其身心遭受伤害的前前提下,保证其强度在能够警醒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差异的,难以用同一程度的惩罚运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所以一种惩罚的示范并不能警戒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心理、性格等,有助于教师把握这个度,从而运用合宜的惩罚。

(三)惩罚要有情

惩罚要立足于对学生的爱护与关心,努力创设人情味十足的氛围,让学生在受罚时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与关爱。充满爱的惩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认识错误,战胜自我,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无情的惩罚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惩罚的真正涵义,只会使他们去避免错误的行为,厌烦惩罚。通常这些惩罚只会有短期或是暂时的效用,没有情感的体验,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教师的情感表达也是要有一个度,不是溺爱,而是在充满威严的眼光下流露出丝丝关心与爱意。

正确运用惩罚教育促学生早日成才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惩罚教育,人才培养,原则,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惩罚教育;人才培养;原则;方法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大背景下, 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 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惩罚”也越来越不被认可, 唯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很多教师都不敢批评学生, 更不敢去“惩罚”学生, 甚至一谈“罚”色就变。我认为, 人们在批判体罚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 对不当惩罚的过激反应而完全否定了惩罚的教育意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也是笔者的观点。提倡素质教育, 并不意味着抛弃惩罚教育。我想, 自己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也离不开惩罚教育的作用。正确运用惩罚教育, 可以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一、要正确理解“惩罚”含义

必须明确, 就语义而言, “惩罚”包括了“体罚”。但“惩罚”决不只是“体罚”, 更不是伤害、心理虐待、歧视, 让你觉得难堪, 打击你的自信心。而现在, 不少人都把惩罚与体罚看成同义词, 这是一个误解。教育方法同时就包含了正当的惩罚。目前国内权威的最新版本的《教育大词典》 (1999年版) 将正当的教育惩罚界定为“一种教育方法”。教育中的“惩罚”是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采用恰当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教育, 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具有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 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 (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 , 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 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 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二、要坚持科学的“惩罚”原则

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 它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终生受益;用得不好, 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心, 令人消沉, 一蹶不振, 产生“破罐子破摔”心态, 则误人一生。所以, 在实施惩罚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 惩罚要有据可循, 不能是无故的解恨与撒气, 更不能为惩罚而惩罚。一般学生犯错, 都应尽可能地使用说服教育, 但对极少数学生, 在进行多次说服教育后仍没有悔改,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这时就必须要动用惩罚, 以达到负强化作用。惩罚是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地说服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而且是一种义务。”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惩罚不是为了“治”他, 而是为了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明确是非观念, 培养他的责任感。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而言, 一次严厉的惩罚会胜过N次苦口婆心的说教, 让他刻骨铭心, 知错而后改, 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此外, 学生犯错的原因往往复杂, 因此在处理时, 先要冷静地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弄清事实真相, 把握分寸。因为只有有理有据的惩罚, 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2) 惩罚要灵活适度, 要因人而异, 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这一是指惩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 二是指应该因人而异地使用惩罚。按常理来说, 简单粗暴的方法难以奏效, 所以惩罚的前提必须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 胆子小, 耐挫能力相对弱些, 惩罚应轻些, 言语措词上讲究些, 并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情绪的变化, 及时调整惩罚的“度”;一般而言, 对于外向, 自律性较差的学生, 惩罚可略微重些。当然, 充满睿智的惩罚是最高层次了。因人而异, 因问题而定, 不可太轻, 也不可太重。

(3) 惩罚要符合心理学, 要有计划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犯错时, 其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 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 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绝好时机, 此时明白的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 终生难忘。所以, 惩罚一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感等体验更深, 使他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 容易淡化错误行为, 惩罚意义也不大。二要坚决,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 所有“隔靴搔痒”的做法都不可取。三要就事论事, 惩罚应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 而不能以此去否定学生本人。四要耐心, 一个人一生中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多数情况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或许对于绝顶聪明的伟人能够做到, 可是用看待伟人的角度去要求学生, 似乎显得太苛刻了。所以, 在惩罚教育中, 我们要有“反复抓, 抓反复”的心理准备,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打是疼”的感受。

(4) 惩罚要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一方面惩罚的强度必须要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 惩罚又必须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 造成精神或身体上真正的伤害。要避免简单粗暴, 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要避免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批评学生时“杀一儆百”;要避免当着其他学生、家长的面去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 这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把学生推向更远, 最终导致教育失败。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反叛, 逆反心理重, 被批评后容易产生思想疙瘩, 这时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通过找学生谈话、慢慢疏导,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去批评, 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5) 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 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在集体中进行, 且由集体监督执行。这样既有利于教育个人, 也有利于教育集体。

三、要灵活运用“惩罚”方法

(1) 劳动惩罚法。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体育运动、体力劳动能改善人的体质,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因此运用他们可接受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来作为惩罚方式, 无疑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某男生, 学习习惯不好, 基础又差, “小滑头”一个。上课开小差, 知识没掌握, 作业不完成, 要不字迹潦草, 敷衍了事, 像这种情况, 容易演变成“拉锯战”, 劳心劳神, 而数学又是环环相连的。于是我让他放学后一个人做值日工作, 并把作业一一重做,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而且我一直陪在他身边, 盯着他做好每件事。一天、二天、三天、四天, 本也想偷懒的学生不敢再自找麻烦了, 而教室的确打扫得不错, 我就在班级公开表扬他为大家所做的劳动, 并问大家:“同学们, 你们满不满意某某某为大家创造的这个环境?愿不愿意他继续为我们服务?”你说, 会有人不愿意吗?这样一来, 他若再不改, 就要被全体同学所“利用”了。他才不傻呢!

(2) 自然惩罚法。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 孩子进一步, 大人就退一步,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某男生, 天资不错, 数学常稳居前列, 我在学生面前也赞扬过几次, 可我发现, 我的赞扬并没有让他获得满足感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他处处流露出不屑, 着实地妄自尊大。在几次明显地暗示后, 他还是没真正改变。于是我决定在学习上“不管”他, 由他傲着 (他对学习是在乎的, 这点我肯定) 。随着数学知识越学越深, 他那点自以为是的能耐就捉襟见肘了, 可我“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终于, 在“一元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圆”等内容前成绩节节败退, 而以前不如他的几位倒在虚心学习下稳中上升, 并已成功超越他了。这时, 他眼中也流露出慌乱与不安, 面对我时欲言又止, 这时一切就均在我的掌握之中了。没有了傲气, 他的数学我也就不用担心了。让他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 体会到从成功到失败的巨大心理落差。

(3) 娱乐惩罚法。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较轻, 一下子也看不出什么严重的后果, 但时间一长, 总是隐患, 小错也会成大错, 到时就为时太晚了。想给他“修修”, 可又用不着太“冷面”、太严厉, 这时不妨来点娱乐精神。某女生, 受遗传很有文艺细胞, 而数学学得不温不火的, 我着急, 可她一点也不紧张, 还时不时悠然地这错那错的, 什么今天“括号没了”、明天“符号丢了”、后天“计算错了”等等, 真叫人“憋”。于是每错一次, 我就给她一次“机会”, 在合适时为全班献上一曲, 并且要具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既发挥了她的长处, 唱好的还给鼓掌, 让她很有成就感, 又处处告诫着她, 一错就要准备新歌了, “犯错必究”。慢慢地, 歌越来越好听, 而错也在不知不觉中不见了。全班也得到一时的轻松, 并感到集体的温馨亲情。

(4) 奖励惩罚法。有时学生犯错并自己能够马上就意识到, 对于这情况, 不能急于批评、惩罚, 但又不能置之不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奖”代“罚”, 使学生在老师善意的惩罚中认识自己的错误, 体会老师的苦心, 增强学习的兴趣。某男生, 生性好动, 嘴快, 上课反应也快, 我讲上句, 他下句就出来了, 而不经过考虑的十有八九是错的, 如“1的倒数是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 “0”他立马接上!可话一出口他就马上意识到了, “没有没有的”!而同学已被他逗笑了。他的积极性要保护, 又要让他学会先动脑再动口。于是我就让他当一回“数学老师”, 给全班讲一道练习题或讲一段内容。为了这次上台, 我陪他“彩排”了好几次呢。并对他说, 老师给你一次机会, 改变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不光彩形象, 重新树立自己充满智慧的形象。他也非常努力准备“脱胎换骨”。他后来考上了一所军校。

当然, 惩罚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 还可以写作惩罚、处分惩罚等等。关键是要分清当时具体的情况、具体的人, 恰如其分地选择惩罚的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没有要求, 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激励, 更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古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 笔者认为, “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在教书育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讲究处罚艺术, 教育效果一定会明显提高。实施“惩罚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心理挫折的行为能力, 也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使学生在“惩罚教育”的过程中明辨是非, 不断地更新自我。

当然, 惩罚也好, 赏识也罢, 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让惩罚教育与其他教育“和平共处”, 绽放出素质教育的灿烂花朵, 促进每一位学生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江苏省常熟市何市中学)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论文 篇6

一、体育教师在运用教育惩罚时易出现的问题

1. 惩罚手段出现问题

许多体育教师没有明白惩罚的理念和目的在于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触动, 而非对受教育者造成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惩罚的前提是在爱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有些教师对学生采取罚站或殴打的方式进行惩罚, 过于严厉的惩罚会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甚至过激行为。有些行为不宜用惩罚手段却用了, 或者有使用劝说加稍微批评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却采用了较为严厉的惩罚手段。

2. 惩罚目的出现问题

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 从而帮助其健康成长。有些教师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对学生进行惩罚。有些教师带着情绪上课, 如果哪个学生犯错或做得不好, 教师就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 而非出自教育学生, 使惩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使惩罚成为针对个人而非针对所犯错误的行为, 以造成学生的痛苦为唯一目的。有些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语言呵斥和讽刺的惩罚, 使学生失去尊严,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和精神。

3. 惩罚态度出现问题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成绩, 惩罚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对学习好的学生舍不得惩罚, 犯了错也一味地包庇纵容。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则采用严厉的态度, 甚至对其孤立。这样不仅使教师失去了在学生中的威信, 而且也使惩罚变得毫无意义。

实施教育惩罚后, 多数教师没有注意到惩罚后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单纯地认为实施惩罚后目的就达到了, 而没有关注使用惩罚后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往往没有达到惩罚应有的效果。惩罚不是目的, 使学生改正错误并健康成长才是教师运用教育惩罚的出发点。

二、体育教师有效运用教育惩罚的思考

1. 要以对学生负责为目的

教育惩罚应该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 让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教师不能带着情绪惩罚学生, 不能想罚谁就罚谁, 想怎么罚就怎么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 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体育生的情感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 自我尊重和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惩罚时态度要温和,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老师都是为我好”。所以, 要让学生被罚得心甘情愿;要让学生在爱的感受中, 真正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时刻明白惩罚教育的对象是问题行为, 而不是体育生个体, 即对事不对人。

2. 教育惩罚要适度、谨慎

体育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 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在学业上会出现上课不专心、作业及考试粗心, 以及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或者兴趣点转移的情况。因此,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适量地布置作业。要考虑到体育生身心发展情况, 以正面教育为主。要维护犯错学生的自尊心, 体育生正处于一个自我认同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 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 应该是在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耐心说教无效时使用, 并且以学生可接受为标准, 达到教育目的即可。

3. 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惩罚的教育手段

要达到教育的效果惩罚的手段不能过于死板和僵化。体育生自制力不强, 意志力较差, 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 在完成某一任务时, 常是靠外部的压力, 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当体育生犯错时, 应该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实施惩罚教育, 首先要给予其尊重以防止其冲动, 再指出他的错误。如, 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 但是你今天做这件事时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打算怎么办, 需要老师帮忙吗……”。惩罚应耐心教育、积极引导。如, 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 教师在对其批评的同时, 要对从不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因为观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种奖励可以促进学生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同时惩罚教育应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认清受惩罚的原因, 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至于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而定,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 惩罚应公正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发展, 他们已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 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 独立地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公正。一般说来, 学生在不知情时犯了错误, 不适用惩罚, 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有时上课时间过长, 或讲解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走了神、思想开小差, 教师应从自身找原因。同时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对学习好的学生就不惩罚, 对学习差的学生就加倍惩罚, 不能对学生抱有个人偏见, 也不能从个人感情出发去惩罚。更不能孤立学习差的学生, 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是否惩罚学生的标准, 惩罚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应是公正的。

5. 教师要积极反思和关心学生

反思自己所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恰当, 是否达到教育效果, 学生是否接受等。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犯错学生, 不能让学生有失落感, 并教育集体中的其他人去亲近他, 不使其产生孤独感;教师要密切注意被惩罚者的言行举止, 通过观察、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以使惩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及时捕捉犯错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 并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 激发其上进的信心, 塑造其健全的心灵。

6. 惩罚后要关注学生的反映, 积极与之沟通

惩罚教育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 这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比平时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如果在这个时候教育者能以恰如其分的方式给受罚者以关怀, 平等的沟通, 并对之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学生会比平时更快、更强烈地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和对惩罚的心理认同感, 从而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的原因, 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更好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7. 教师和家长应该多交流, 对在教育中如何合理运用惩罚达成一致

现在的体育生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多不希望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因此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时应及时和家长沟通, 取得家长的支持, 和家长配合共同做好惩罚工作。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要让家长了解, 甚至可以让他们参与制定, 以取得更好的家校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赏识和激励不是万能的, 就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 没有惩罚同样没有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不完整的教育。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 惩罚也是一种爱的教育。我们要正确认识惩罚, 惩罚要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弥补错误行为造成的过失。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模式与手段, 但必须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都有赖于对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俊.对教师心罚学生行为的法律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 (8) .

[2]谭燕清.教师不良言行的危害及其治理[J].教育导刊, 2011 (7) .

[3]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J].教育研究, 2007 (10) .

上一篇:阅读理解小测试下一篇:汽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