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

2024-10-26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通用6篇)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 篇1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

能力目标:

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我们把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叫作商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过程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什么是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 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如同尺子本身有长度,可以用来衡量物品的长度一样。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历史上金银充当货币时一般采用的是重量单位,如斤、两等;纸币产生后,采用了专有的计量名称,如人民币、美元的元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学生活动】:讨论:价值尺度需要不需要真实的货币;超市中的价签是不是货币的价值尺度?

【教师总结】:价签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其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

【教师活动】:流通手段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流通手段就是流通所需要的媒介。

【教师活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交换的方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此时交换的方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只能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人们常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这个道理。当货币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就发挥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当货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时,又体现出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在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逐渐派生出货币充当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1、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教师活动】:(多媒体)一枚金币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后其购买力还和原先一样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点评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和原先的购买力一样的。因此人们并不“关心”真实的金币的重量,而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只要有一样东西其购买力和原先的金币一样就行,而不管它是不是金币。这就是纸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作为金银条、块的货币,在每一次交换过程中,都要称重量、查成色,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的成色形状、重量和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早期的金属铸币往往是足值的。但是随着运输和使用的磨损,这些货币很容易变得不足值,这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金属货币一样使用。人们由此而意识到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货币进行流通,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学生活动】:在课本上找出答案。

【教师活动】:纸币虽然是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不是任意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纸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纸币发行过少,会造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减少,人民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下跌。二者都属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都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下降。

2、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交易的手段: 【学生活动】:信用卡、储蓄卡、支票等等

【教师总结】:这就是信用工具。(多媒体展示资料,看我们常见的几种信用工具)(1)支票、信用卡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给持票人或收款人的票据。(2)电子货币: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载体是各类信用卡。

【教师活动】:小明在学校使用校园卡,这小小的“一卡通”使他的校园生活变了样。过去,校园购物、食堂就餐、校内看病、预约上机都要交现金,现在,只要将卡在POS机(计算机联网的终端机)上轻轻地一刷,转瞬间一切帐目就结清了。大家说:“真没想到,小小的校园卡竟这么神奇。” 现金消费和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持卡人可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也可以使用信用卡存取现金或转账结算。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流通,提供结算服务,方便购物消费,简化收款手续,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1、供求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资料)2007年春天开始是猪肉涨价;2008年后半年猪肉价格下跌;2008年秋天的四川柑桔下跌。

【学生活动】: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是通过影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教师总结】 :上述因素实际上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雹灾中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上涨,体现的是气候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而实际上,雹灾中的苹果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苹果产量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苹果的供给量,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苹果的价格.2、气候、时间等因素间接影响价格

【教师活动】:2008年10月20日,四川广元柑橘蛆虫传言蔓延,仅半天时间,全市柑橘市场全面滞销,全国各地经销商生意大赔,橘子卖不出去,橘农望着成熟的果子一筹莫展。祸起何处呢?原来是当地一果农在柑橘园内发现大实蝇,被一网友发布到网络上。消息的广泛传播,造成消费者对柑橘安全感严重丧失,引起大家恐慌,都不敢买了。广元柑橘为什么卖不出去了?你能举出引起价格波动的其他因素吗?

【学生回答】:除供求外,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还有气候、时间、习俗等,甚至网络的创意等因素也会改变商品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波动。

(二)商品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以上我们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然而,夏利车再贵贵不过宝马,再便宜也不会比普通自行车价格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学生活动】:是因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教师活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完全一致呢?如果不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实行等价交换,但是由于商品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

2、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教师活动】:从我们已学的知识中,我们知道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时间决定。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由每个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结合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讨论分析

学生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甲生产的自行车的价值量不是最大的,甲、乙、丙三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大。

学生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因而事实上甲生产的自行车并非价值量最大的,如果甲的价值量最大的话,就会导致生产技术越低,效率越低的生产者赚得钱越多的矛盾。商品生产者要获利更多,就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才能解决生产者越懒,工具越差,技能越低,价值量越大的矛盾。商品生产者只能提高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获利,否则,就得亏本。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 :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商品的价格总是不断地上下波动。

【教师活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规律就必然会发生作用。

2、价值规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活动】:价值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活动】:看书并回答

【教师总结】: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商品的价格涨跌来影响人们生活的,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就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3、价值规律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

【教师活动】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而价格变化也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引起供求状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请看看本8页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这一图表说明,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第二,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活动】:价格变动还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就会获得更多利润,就会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看多媒体,保暖内衣销售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因为,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到质量好的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生产的商品质量好,谁的商品需求量就大,就能得到更多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消费者需要。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教师活动】:常见的消费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钱货两清、租赁、信贷。反应我们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叫恩格尔系数。多媒体展示恩格尔系数。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师活动】:看教材上的案例,分析小李为什么不买车?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

【教师活动】:收入和消费品价格影响着我们的消费。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教师活动】:多媒展示喝酒的漫画。然后提出问题:这样的消费方式合理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应该有什么样子的消费方式。

【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只应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结构合理,协调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活动平台] 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目标: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消费习惯。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良好消费行为或不良消费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同学中存在的这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上课进行表演,坚持正确消费观,反对错误消费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明确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把握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从而理解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中;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一、阅读思考 [板书设计]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纸币和信用工具

二、商品价格的变动

(一)、供求影响价格

(二)、价值决定价格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丰富多彩的消费

(一)、常见的消费方式

(二)、影响消费的因素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张允孝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 篇2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基础课, 在中职学生眼中, 自己是来学习技术的, 学的是生存能力、动手能力, 这样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在这样的心态下, 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另外,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关心社会时事, 他们认为这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这就更加重了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厌学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仍旧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且,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加上教材中的部分教学理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这些现象的产生, 更多的还是由于各方面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引起的。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但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脱节, 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缺乏使用政治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学校品德教育的效果。

由于教师认为课程设定的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绝大部分时间来讲解教材内容, 忽略了给学生思考及消化吸收的时间, 造成课堂教学灌输多、引导少, 讲解多、思考少, 抽象多、具象少的课堂教学状况。这种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理论讲解, 课程教学效果低下。

考试分数只能体现学生的考试能力, 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真实成效。现在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作用, 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当然也带来了相应的落后和不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认为教师和相关人员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方法进行探讨和改善。

(一)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若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充实教学内容, 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还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吸引力。

(二) 改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并以此为出发点, 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 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三)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程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来合理使用。如, 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 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将知识与社会焦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又如,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设问, 让学生主动探索, 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还有益于知识体系构建。

(四) 完善考核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应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在设置课程的评价指标上, 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 特别是要突出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以保护, 并体现对他们的尊重。

三、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自身建设

要想教好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教师就得多下些工夫在自身建设上, 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 就是这个道理。

(一) 加强业务学习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爱学习、善于学习。这不仅要求教师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新的教育理念、时事政治、生活变化等, 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充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使自己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要着善于拓展教学资源

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与时代的紧密相关性, 教师在不断学习充电的基础上, 要将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勇于突破教材、善于补充新知识, 从而提高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教学的进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三) 强化品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贴身的榜样, 经济政治教师就更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建设, 把师德与职业道德规范融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育自己、提升自己, 做一个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 篇3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基础等级里面的“符合题意”。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作文基本上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题。“符合题意”,首先就是“不超出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材料中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理解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刻含意,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这是审题的关键。其次还要顾及主体材料之外的各种限制,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高考作文实质上就是一种“奉命填词”。但今天的高考作文又给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这种自由大多体现为“三自”原则,即“自选角度”“自拟命题”“自选文体”等。所以,高考作文可以被称为“在一定限制之下的自由写作”。

【样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我们先把这道作文题目分为“材料主体”和“附带限制”两个部分。

“材料主体”部分讲述了老陈、女儿小陈、警察等人的事情。材料里面主要有三个人:老陈、小陈和警察,其实还有次要人物,即网友。材料里面还有和人物相对应的一些行为,包括老陈开车违章、家人屡劝不改,女儿小陈举报,警察处罚、教育、发微博,网友点赞或质疑,媒体报道等。了解这些要素是考生审题的必要准备。

“附带限制”部分首先说:“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你怎么看”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态度如何由考生自己做主,并且“以上事情”不特指某人的个别行为,考生又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此时发表看法又不能信口开河,这种看法被限制在“以上事情”上,考生的选择只有“老陈开车违章屡劝不改”“女儿小陈举报父亲”“警察教育处罚”或“警察发微博”“网友点赞”或“网友质疑”几件事,脱离了“以上事情”,显然就不符合这道作文题目最基本的要求。

“附带限制”部分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虽然把书信写给谁,信中是采用讲故事、说道理或抒情等什么方式都是考生的自由。考生或褒或贬的态度也是一种隐含的自由。但写作文体必须是“书信”,写作时要符合书信的格式,而且必须是“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的某一个角色,超出这个范围显然也不符合题意。

“附带限制”部分还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如: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等,如果不符合这些规定,失分是难免的。

【高分捷径】

“符合题意”的核心在于审题之“准”,审题之“准”的核心在于明确题目中的各种限制,然后才能去发挥有限的自由。

1. 首先要审明材料主体设定的内容限制。

一则材料里面所讨论的话题就是试题在内容方面的限制,它规定了作文写作的方向,要求考生只能写相关话题的内容。准确地抓住话题词语立意,并圍绕话题词语去铺展文字才是“符合题意”。

话题词语有时明确地出现在材料之中,有时隐含在材料之中。审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①概括、置换隐藏的话题词语。

话题词语隐含在材料之中,更需要考生去分析材料并加以概括,然后用恰当词语加以置换,才能把话题词语明确出来。

在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中,老陈违章驾车,小陈该不该去举报,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举报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如果举报,父亲面对的是被处罚教育;不举报,全家(或别人)又面临着生命安全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情”与“法”的纠结。老陈怎么看待“被自己女儿举报”,显然也存在着“情”与“法”的纠结。警察公正执法,对老陈进行处罚教育,却把这件事公布在微博上会不会使举报者难堪,这也是“情”与“法”的纠结。而网友点赞或质疑,不管是针对小陈,还是针对警察,其实也是“情”与“法”的纠结。所以,这则材料的话题词语就是“情”与“法”。这两个话题词语隐含在材料中,需要考生去分析、概括并置换出来,作为作文思考的方向。

②分析、筛选显性的话题词语。

有时候话题词语出现在材料之中,但一则阅读材料有着丰富的内容,不能随意判断一个词语是或者不是。必须整体阅读,分析、对比才能准确找出来。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目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2014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的话题是“山羊过独木桥”,原来的做法是“通过竞争,挤掉对方、成功过桥者胜”,现在的做法是“互相抱着转身,双方皆赢”。这样前后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实质表现在“规则”的改变。规则变化,导致比赛结果改变,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也集中于此。所以这则材料的话题词语为“规则”。这个话题词语在材料中出现,考生可以通过比较材料中前后行为的变化,才能确定它并以此行文。

2. 其次要审出写作要求部分的范围限制。

范围限制出现在主体材料之后,是一个明确的写作要求。内容限制(即话题词语),解决了写作内容的方向,是一个“点”;范围限制是考生思想波动的界限,是一个有限的“空间”。上述的两个题目中,第一则的范围限制是“老陈、小陈、警察或网友的行为”,第二则的范围限制在“竞争或合作”之间。内容的限制大家容易注意到,但范围的限制有时就是重视不够。

再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中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内容限制是“物”,范围限制是“梅花除外的植物、动物或器物”,而且这种“物”是被作者“深入灵魂地热爱”的“物”。有考生在文章主体部分讲述了自己和某同学相处多年产生友谊的故事,后来分手时互赠礼物,自己所得到的“礼物”就成了“深入灵魂的热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无意中超出了范围限制,虽然也写到了“物”,但文章主體表现的是“人物”。

有时命题作文就是一个单独的词语,那这个词语本身既是内容限制,也是范围限制,如“他们”,主要内容只能写“他们”,不能是“我们”“你们”,范围比较宽泛,可以是感动中国人物、农民工、留守儿童、中国足球队员、贪官、非洲难民等均可。

其他的“附带限制”如文体、字数、时间等方面,审题时也不能忽略。

不逾矩才能随心所欲。理清了题目中诸多的限制,其实也明白了写作方向和内容,然后思想的火车才能在铺好的轨道上自由飞驰。

【写作误区】

1.“奉命填词”并不是钳制思想。

应试作文的特征就是有所限制,是考题区分度的具体表现,没有限制就不是应试作文,所以应试作文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由写作。但限制写作内容,并没有限制写作思想。下笔时如果只停留在材料内容本身,而没有对其含意作深刻的认识概括出话题词语,把自己局限过死,那就举步维艰了。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中“野生动物”“喂养”“自然保护区”等词,给定了内容限制。大多数考生没有与此相关的生活经历,所以停留在“怎么喂养野生动物”的行为上,就会无话可说。考生如果在内容限制的基础上思考其含意,思想就会明朗起来。如由“喂养”所产生的“依赖”“丧失能力”想到“溺爱”“不恰当的爱”“爱心不当所产生的伤害”等话题词语,再联系到当下“独生子女”“啃老族”等内容,写作内容就丰富了。

2.“三自”原则也不是信马由缰。

“自拟命题”,不管作者的观点是明是隐,拟出的标题一定要通顺简洁,它既要有作者思想,还要对读者产生吸引力;“自选角度”,角度就包含着在范围限制里面;“自选文体”,考生要明白自己擅长叙事抒情还是擅长说理,还要审出材料的表达倾向,看其适合叙事抒情还是适合说理。否则就是给自己制造困难。

【模拟练习】

比较下面两道作文题,说说它们在内容限制和范围限制方面的不同。

1.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孩子说:“我之所以得穿秋裤,还不是因为我妈觉得我冷!”妈妈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呀!设身处地为你着想难道不对吗?”爸爸说:“孩子有孩子的理,妈妈有妈妈的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京一位人称“迪爸”的家长在网上为上小学的儿子写成长日记,两年的时间已经写了几百篇。这些文章有些是与儿子的对话实录,有些是带儿子参加课外活动的记录,有些是针对儿子的行为对生活的反思和随笔。很多网友赞赏“迪爸”坚持不懈的精神,但也有人担心家长对孩子太过密切的关注反而会束缚孩子的自由成长……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 篇4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9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国体、我国的国体。

2、明确认识我国的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力目标

1、正确观察、分析社会以及国内外常见的政治现象,确立自己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2、能够正确分析民主的含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单元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 【多媒体资料】:中国历史上两次洪涝灾害的资料。

【教师活动】:从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的角度思考,同样是在中国、同样是长江、同样是特大洪灾,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活动】: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1931年发生洪灾时,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98年发生洪灾时,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 1931年发生洪灾时,国家政权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为其阶级利益服务。1998年时,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权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你还能举出一些对比鲜明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变化吗? 【学生活动】:讲述女子受教育权利、婚姻自由平等问题、白毛女“人-鬼-人”的变化……

[新课讲授] 第9课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性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教师活动】:以上的事例出现差异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性质不同。初中已经涉及国家问题,什么是国家呢?国家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关,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教师活动】:什么是国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师活动】:所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教师活动】:那么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什么? 【多媒体资料】:我国的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徽表明: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教师归纳】:人民民主专政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我国的民主上新型民主,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民主具有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具有真实性,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自己管理国家.,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专政,绝大多数人民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师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斗争中,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终于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

【教师活动】: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也日益加快。都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活动】: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从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足发展;从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定;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到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切表明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完善,人民民主的内容在不断扩大,人民的各项权益正得到越来越切实的政治保障。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从长期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争中逐步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其前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大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全新的人民民主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多媒体资料】: 1954年的一个秋天,25岁的山西省平顺县农村姑娘申纪兰骑着毛驴走出大山,到北京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与其他12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讨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选举了国家领导人。今天,连续11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已成为“中国人大见证人”。回想当年,这位80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当时我的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要是旧社会,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又怎么能管理国家的事?”申纪兰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说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民主与以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民主不同,以往的民主都是剥削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资产阶级的民主尽管比较完善,但是改变不了这一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才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教师活动】: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一次使占统治地位的人数成为社会的多数,而且是绝大多数,这与前面所有的国家政权有了根本的区别,那么这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它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这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提出问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教师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建立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试举出人民当家作主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可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同时还体现在实行民主监督。

2、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提问】: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举例分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作为中国公民,他们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二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公民广泛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教师活动】: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请举例分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公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教师活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什么呢?具体原因请阅读教材然后总结。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思考。

【教师讲评】: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多媒体资料】:“我要发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2007年12月18日,《江苏省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草案》立法听证会在南京举行,从全省多名征集者中遴选产生的11位听证代表,围绕着草案若干焦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争论也刚尘埃落定:不久前,国务院就公众关心的节假日调整方案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开征集意见。围绕着这一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会公众“激情四溢”,纷纷通过媒体讨论、网络留言等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上材料什么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活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属性,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

3、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集中精力抓法制建设

【教师活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是随意的享有或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必须坚持什么基本方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教师归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教师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都采取了那些措施?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归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迈出了新步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司法为民,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司法行为得到规范,司法监督得到加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师引导】: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什么呢?具体原因请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和实践探索之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教师引导】:中国政府网自2006年1月1日开通以来,已经进行了200多场专谈,政府官员相继走进这间演播室。在2009年两会召开前夕,“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

成为这个春天里互联网上最热烈的话题、最恳切的心声。这期间,不断有网友问:“什么时候能与总理在线交流就好了。”总理接受了网友的盛情邀请!在百忙之中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演播室,与海内外网友在线交流。总理上网,与网情深,好评如潮,开创了网上问政的新风。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活动平台]:我有问题问总理

目标:通过学生向总理提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政治上生活的能力。

步骤: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认真思考后,向总理提出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并说明你所关心问题的原因。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

【教师归纳】: 第一,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剥削阶级或少数人的民主,而是以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民主。

【教师提问】:中国的民主可靠保障是什么?民主是与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讨论”,民主自由是不是意味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归纳】: 第三,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敌对分子和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中国的民主是与法制相结合的民主。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教师活动】:前面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已经注意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是随意的享有或履行,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教师归纳】: 第五,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并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满足和落实。

【教师活动】: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宪法确立了人权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民主宪政的内涵。突出了人权价值和理念,提升了公民权利概念的实质,强调保障公民权利的实质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多媒体资料】:图文资料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在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在恐怖袭击之下,人权是脆弱的!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在强权中,人权是虚伪的!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使人民的权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这一观点?【学生活动】:举例分析讨论,思考发言。

【教师归纳】:通过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许多方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

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人权事业还会 取得更大的进步,人权状况会得到不断改善。[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体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够正确分析 民主的含义,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确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政 治素质,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108 探究实践:

四、方案设计 [板书设计]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性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2课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篇5

(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护 课程名称经济政治与社会 授课教师石文娟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13(5)13(6)

授课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课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五单元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

授课日期

12.16 12.1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和谐及和谐社会概念;(2)简述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举措;(3)列举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

(4)说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概述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1)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感受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树立共建和谐社会的观念。3.运用目标:

(1)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3)为什么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教学难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2.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学习指导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第12课关注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2.根据学生的层次,优化组合,将学生分成以8人为单位分5个讨论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

3.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已布置学习任务。明确的本堂课的主题,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你享受到哪些教育优惠政策?上中职学校有发展前途吗?

4.小组合作调查活动:各小组成员自由分工,访问自己爷爷辈、父母辈及老师的受教育条件,完成以下表格: 四代人的教育史

爷爷

父母

老师

我 学历

学费

课程内容

上学条件

各组自主地进行资料搜集,调查研究,素材整合,拟写访谈提纲,做好访谈记录并交给老师,老师指导学生完成访谈任务。

(一)激趣导入 引出和谐社会概念

(二)讲授新课

共享人民满意教育阳光 我身边的教育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活用知识,情感升华—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生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四)归纳总结阶段

持续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五)布置作业阶段

多媒体课件准备; 布置学生任务

用对比性强的社会热点图片,引出我们身边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教师讲解小组间竞赛游戏规则,作相关演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倾听学生发言。

(2)提问:比较四代人的教育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小结:通过对比,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力发展教育,而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使学生亲身受益,体现了我国民生新变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展示两则新闻。

案例一:深圳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 55万非深户生受益(时间:2010-02-23 南方日报)案例二:广州居住半年以上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出台(时间:2010-02-08羊城晚报)提出问题:在我们身边,国家提出一系列发展教育的重大方针和政策,你感受到国家采取哪些教育优惠政策?

小结:

1、国家助学金

2、奖学金

3、政府扶助班级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展示生活情境,播放广东举行中职技能大赛以及本校学生参加中职比赛图片。提问:你知道国家在发展中职教育上有哪些重大措施? 提问: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背景:了解到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读中职没有前途,对自己学习缺乏自信。2.题目:“我们是最棒的!” 3.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其他人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呢?

4.小结:要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采取措施、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中职生的优势。以本校学生成才的案例说明中职生大有前途。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走进生活”材料,观看视频《民生——医疗》篇。请学生谈谈自己家乡人民参加医保的情况,特别是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后,人民看病情况的变化。

再结合自身情况,谈谈自己能够享受哪些医疗保障? 直观演示利用 图片再现在人 民生活情况,鼓 励学生得出结 论。

展示员工工资单,说明国家关于企业职工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规定。

小结: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争议的重要条件。

漫画总结。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只有树立亲民、爱民、为民、惠民的作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 体验性的作业:

我市某旅游职业学校每年都招收两个特殊班级,他们全由政府资助。就国家的中职生资助政策,用科学发展观加以分析、阐述,写一篇自己的体会。

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观看图片,思考

(1)小组合作: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法,在课前已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访问自己爷爷辈、父母辈及老师的受教育条件,完成以下表格: 四代人的教育史

爷爷

父母

老师

我 学历

学费

课程内容

上学条件

(2)课堂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五小组分开讨论,讨论过程由小组长主持,各组员向同其它组员展示自己资料,最后决定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

1.分析案例。

2.小组间竞赛: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哪个小组列举出一条在学生身边教育优惠政策,就得分。

讨论回答:(课本P117)阅读教材“连线职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敢站到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中职生的优势。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已布置学习任务。

访谈内容:①向父母了解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②向老师了解学生医疗保险;③向企业了解国家关于企业职工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规定。拟写访谈提纲,做访谈记录并交给老师。

利用《礼记.礼运》诗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思考假若是你“我老了谁来养?我得了重病怎么办?我失业了该何去何从?”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认真听,记录。用社会热点和我们身边的不和谐音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使学生了解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国家重大举措使学生受益,表现民生新变化。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 篇6

一、关于财政

1、财政定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2、财政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

3、财政决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4、财政的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人民生活有保障:(财政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物质保证;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物质保证;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保证;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

(2)促进资源合理配臵。(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否则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注意理解经济增长缓慢与经济增长过热时国家如何通过对财政政策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5、财政收入的定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6财政收入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各种收入的了解)。(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7、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⑴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⑵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8、财政支出的定义:国家对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9、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注意对各种支出的了解)。

5、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几种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所谓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3)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二、关于税收

1、税收的定义: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7、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1)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2)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3)税收具有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8、税收和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税法。

9.根据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注意对各类税收的了解)。

10、在我国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⑴、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⑵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9、公民纳税意识

⑴义务意识:自觉诚信纳税(为什么)。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⑵权利意识(怎样做)增强纳税人意识,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上一篇:检测车申请下一篇:用师德铸师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