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精选12篇)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1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基础课, 在中职学生眼中, 自己是来学习技术的, 学的是生存能力、动手能力, 这样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用的。在这样的心态下, 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另外,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太关心社会时事, 他们认为这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这就更加重了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厌学心理。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仍旧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且,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加上教材中的部分教学理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这些现象的产生, 更多的还是由于各方面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引起的。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但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脱节, 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缺乏使用政治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学校品德教育的效果。
由于教师认为课程设定的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绝大部分时间来讲解教材内容, 忽略了给学生思考及消化吸收的时间, 造成课堂教学灌输多、引导少, 讲解多、思考少, 抽象多、具象少的课堂教学状况。这种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理论讲解, 课程教学效果低下。
考试分数只能体现学生的考试能力, 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真实成效。现在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作用, 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当然也带来了相应的落后和不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分析, 我认为教师和相关人员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方法进行探讨和改善。
(一)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若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充实教学内容, 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还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吸引力。
(二) 改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并以此为出发点, 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 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三)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程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来合理使用。如, 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 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将知识与社会焦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又如,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设问, 让学生主动探索, 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还有益于知识体系构建。
(四) 完善考核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应是客观、公平、公正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在设置课程的评价指标上, 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 特别是要突出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以保护, 并体现对他们的尊重。
三、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自身建设
要想教好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教师就得多下些工夫在自身建设上, 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 就是这个道理。
(一) 加强业务学习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爱学习、善于学习。这不仅要求教师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新的教育理念、时事政治、生活变化等, 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充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才能使自己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 教师要着善于拓展教学资源
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与时代的紧密相关性, 教师在不断学习充电的基础上, 要将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勇于突破教材、善于补充新知识, 从而提高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教学的进程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三) 强化品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最贴身的榜样, 经济政治教师就更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建设, 把师德与职业道德规范融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育自己、提升自己, 做一个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冯冰.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反思[J].都市家教月刊, 2014 (11) :111.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2
11月,乐平市场蔬菜行情稳定,菜源充足,品种齐全,供需两旺,市场交易异常活跃,蔬菜价格继续稳中有降,但有些菜品下滑太低,随之可有上扬之趋。其交易量仍渐上升,本月交易量为27.10万吨,环比增长2.19%。
据统计数据分析:本月选取的16个主要蔬菜品种为5升11降,其平均价为每公斤1.43元,比上月的1.59元每公斤减少了0.16元,环比下降10.06%。上升品种数黄瓜、莴笋为最大,分别陡升84.62%和51.94%,其次是茄子、小幅上涨14.19%,青椒和马铃薯涨幅分别是1.44%和0.74%;下降品种数大白菜最大,骤降53.40%,其次是洋白菜、白萝卜和油菜,分别大幅下降42.70%、40.74%和32.18%,菜花和西红柿小幅下降18.48%和13.33%,冬瓜、芹菜、胡萝卜、莲藕和豆角行情稳定,下降幅度较小,降幅在8.60—4.13%之间。
受气候和温度影响,一些地产菜生长迅速,加快了上市量,故有些菜价急剧下降,随着天气的变化,预计这种现象不会延续太久。进入12月,价格也许逐渐上扬。最近,交易量仍在逐日上升,给市场带来了繁荣,其价格将会相对稳定。
16种平均菜价与上月对比趋势图
新闻录入:jxy 更新时间:2011年12月9日
本周末即将迎来国庆节,三季度也将结束,但CPI的“暑热”似乎仍凉不下来,市场预期9月的数据仍将处于高位。
“目前菜价还是没便宜下来,猪肉又回到了16块钱一斤,中秋节过后刚见价格有点儿往下掉就又涨回去了。”正在北京蒲安里菜市场买菜的李大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秋季深入,很多蔬菜产品产季已过,蔬菜市场供应会有所减少,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行。
从多家机构给出的预测来看,一致预期9月CPI不可能低于6%,但在会不会超过8月份6.2%的问题上则存有分歧。包括兴业银行和中金公司在内的一些机构认为,9月CPI将可能达到6.2%~6.3%。
9月食品周涨幅节节走高
与前几个月一样,令9月CPI不容乐观最显著的原因依然是食品价格涨势。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8月29日至9月4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涨1.5%;9月5日至9月11日上涨2.6%;9月12日至18日上涨3.7%;9月19日至25日上涨4.2%,环比涨幅有逐步扩大之势。其中,西红柿、大白菜和圆白菜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分别上涨13.6%、12.7%和10%。
除蔬菜外,上周粮油零售价格也出现小幅上涨,其中花生油、菜籽油、豆油分别上涨0.3%、0.2%和0.2%;大米、面粉分别上涨0.3%和0.2%,鸡蛋零售价格上涨0.1%。8种水产品平均批发价格也小幅反弹。
肉类价格走势略显乐观,除猪肉价格下降0.6%外,其他涨势也趋弱。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牛羊肉消费开始进入旺季,猪肉消费也相对较旺,主要缘于北方地区有“贴秋膘”一说。作为衔接双节的9月,强劲的需求将使得食品价格环比上涨的趋势难以停止。
“综合来看,农业部9月前4周价格较8月均值环比上升1.7%,商务部前3周食品价格较8月均值环比上升1.9%,统计局9月中上旬食品价格较8月均值环比上升2.2%。预计9月CPI中食品类价格环比涨幅为1%,同比涨幅为13.2%。”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
另外,非食品价格涨价步伐也没见放缓。以房租为例,北京中原地产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北京市中高档住宅的租赁指数为145.91,单位平均租金为53.35元/平方米/月,环比上涨了0.57%,同比上涨了3.80%。
9月CPI仍将处于高位
自7月创下CPI同比上涨6.5%的今年高点之后,大家普遍认为8~12月CPI涨幅将逐步回落。但9月不断上涨的物价又使之前的判断遭受质疑,不少机构认为,9月CPI将超过8月6.2%的水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8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可能在1.2%附近,非食品类价格环比涨幅约为0.4%,进而推算9月CPI环比增长0.5%至0.8%之间,中值为0.65%。他认为,由于9月翘尾因素与上月相比有望下降0.5至0.6
个百分点,所以预计9月CPI同比涨幅将落入6.2%至6.4%的区间内,中值为6.3%,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的判断与鲁政委如出一辙。该公司报告也称,9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回升至6.2%至6.4%。
报告称,9月前三周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季节性,主要反映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夕对食品需求的拉动效应。预计到9月底前食品价格难见显著回落,环比涨幅可能高达1.5%至2.0%。
不过,李迅雷仍坚持认为,9月CPI的同比涨幅约为6%,其中食品价格同比增长13.2%,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9%。他称,7月物价或已达到年内峰值,未来通胀回落趋势基本确定。短期内通胀降速会慢于预期,9月CPI或仍在6%的高位,10月很可能会降至5.4%,而11月以后则有望进一步回落至5%以下。
“在劳动力成本长期看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然高位徘徊、政府调控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以及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年内物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交银中心分析师唐建伟表示,目前通胀压力减轻主要是因为翘尾因素回落,11~12月的CPI同比涨幅可能仍居4%左右,预计全年CPI平均涨幅为5.2%。
秋雨绵绵菜价上涨 雨过天晴菜价回稳
作者:袁琳 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2011-9-23 16:04:47
近期,我市受连续20多天阴雨天气的影响,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也给蔬菜的生产和供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部分蔬菜不能及时运出菜田,出现销售断档,上市量明显减少,造成鲜菜旺季不降反涨。在调查的25种鲜菜品种中,香菜、菠菜、油麦菜等叶类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土豆、洋葱等价格未出现较大波动。上涨幅度达两位数的有油菜、黄瓜、茄子、青椒、四季豆、油麦菜,上涨幅度分别为10.4%、65.7%、20.2%、22.2%、20.5%、17.5%。
据监测结果显示:今年8月18日到9月20日每周蔬菜加权平均价依次为每公斤2.15元、2.39元、2.23元、2.41元和2.43元,城区整体菜价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正常范围内呈平稳上升趋势。9月城区菜价与8月相比上涨12.98%,与去年9月同期相比涨幅仅为0.62%,表明当前菜价仍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连日阴雨,我市城区不少蔬菜基地受灾。9月以来,城区露地蔬菜同比减产10%—20%。其中,以黄瓜、苦瓜、丝瓜、豇豆、四季豆、茄子、西红柿、青椒为代表的瓜果类蔬菜减产10%,而以大白菜、小白菜、空心菜为主的叶类蔬菜则减产15%—20%,设施蔬菜损失较小。此外,“倒茬”也是导致蔬菜产量低的季节性原因。由于“倒茬”,秋季蔬菜在国庆前后才开始种植,因此市场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本地蔬菜减产、外地蔬菜进入十堰的难度和运输成本增加,城区蔬菜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部分蔬菜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在蔬菜价格普涨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蔬菜出现降价的情况,出现降价的蔬菜主要有芹菜、莲藕、毛豆等。这可能与前期存货较多,后期雨水天气影响储存,菜商急于出货有关。
为确保我市“菜篮子”供应不断档,市政府蔬菜办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市场供应。市政府蔬菜办组织各县市区安排多批技术人员深入各受灾区,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清沟排水、补苗改种、抢收受灾瓜菜,同时,抓好新辟蔬菜基地建设,提前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搞好救灾菜种供应调剂和种源信息发布等,同时协调神定河蔬菜批发市场,已紧急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调运蔬菜,保障蔬菜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9月21日后连续的雨水天气将正式结束,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均逐渐恢复正常,与前几日相比,大部分蔬菜价格的增长幅度已开始下降,预计蔬菜市场价格在近两周内可以恢复到降雨之前。
附:城区蔬菜加权平均价变化趋势图
广州规范平价商店管理 蔬菜至少便宜15%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131 更新时间:2011-9-23 15:42:27 为稳定食品价格,广州力争年内建设200家产销对接的平价商店。昨天上午,广州市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平价商店管理规范,要求独立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平价商店平时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农副产品,蔬菜类单个品种价格应低于当地平均价格15%以上等。
据了解,凡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合法经营资格者,均可申请认定农超对接平价商店。对于平价商店的监督和管理,价格主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如果被发现不按照规定经营平价农副产品、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稳价惠民义务、没有做到明码标价或者标价不规范的,先责令整改,逾期仍未整改的则撤销平价商店资格。如果被发现伪造申报材料恶意骗取补贴或其他政策优惠、补贴资金挪作他用、农副产品质量不符合相关质量安全规定,或者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直接撤销平价商店资格和摘牌。
关键词:面积
平价商店必须有相对独立且具备一定规模的经营场所,原则上应达到以下要求:独立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不少于100平方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生产企业以直销门店设立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不少于20平方米;在商场、超市等零售网点内设立的“平价农副产品专营区”,不少于50平方米,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设立的“平价蔬菜交易区”不少于300平方米。
关键词:品种
平价商店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及低收入人群,因此,商店内经营的品种也有所要求,一般以粮、油、肉、菜、禽、蛋等基本生活必须的农产品为主。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生产企业直接设立的平价商店外,均应签订农超(产销)对接合同或协议,且以农超(产销)对接的形式供货的农副产品数量不少于农副产品总量得50%。
关键词:价格
平价商店内所售的平价农副产品在价格上也有明确规范,暂定为:蔬菜类单个平价品种价格低于当地同品种、同规格、同等级农副产品市场平均价15%以上,粮、油、肉、禽、蛋类单个评价品种价格低于5%以上(以广州市物价局价菜篮子价格为参考标准)。
平价商店的经营者须自愿服从政府价格调控管理,所销售的平价农副产品实行明码标价,在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按照与政府的协议履行稳价惠民义务。
关键词:笑脸
市民如何识别平价商品?
广州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平价商店使用全市统一的标识,店内的平价商品在标签上都会有一个笑脸,市民只要寻找笑脸就能买到平价肉菜。“这也意味着,并非平价商店内的所有商品都便宜过外面,一些没有‘笑脸’的、不属于平价品种的,就遵循市场规律自由定价”。
摘要:2010年以来,北京市蔬菜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引起蔬菜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平稳蔬菜价格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蔬菜CPI物流价格
一、北京市蔬菜供应的构成
北京市是一个大型的蔬菜消费城市,常住人口2000多万,按照人均日鲜菜消耗量1千克计算,北京每天的鲜菜需求量为2000万千克,一年是730万吨。北京市所需求的蔬菜由于种类上和数量上的繁多,京郊所生产的蔬菜很难满足,因此外地蔬菜供应是北京蔬菜供应一个重要的环节。
截止2010年底,本市基本菜田面积为58万亩,其中芹菜、生菜、菠菜等叶菜类占到总量的60%左右,番茄、黄瓜等果类蔬菜约占18%,蔬菜全年平均自给率为28%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末,本市蔬菜总面积可达到70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蔬菜自给率由28%提高到35%。目前北京72%左右的蔬菜依赖河北、山东、辽宁等其他省市的供应。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3
1.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通货膨胀、CPI指数、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名词时都需要掌握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比较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讲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在政治课教学中切忌满堂灌。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章节,让学生自己讲课,发现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政治课程的学习。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对GDP增长的理解,一方面要看到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又要看到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看到我国巨大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明确GDP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实施绿色GDP。
4.加大师生社会实践的力度,让政治课走向社会。政治课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除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保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教师对我国现实国情、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深入了解,对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深刻的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若没有开阔的视野,对现实生活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思想,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
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课理解和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走访、问卷调查、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这些活动体验有利于全面实现中职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5.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要注意语言技巧,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让德育课程触及学生心灵。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文明之处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讲到财政税收等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公民纳税对国家的作用以及国家富强对每一个公民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纳税意识和履行义务的思想。在讲到民族精神时着重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将这些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讨论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正确对待金钱,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该不该搀扶老人,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等。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增加了认识,提高了觉悟,有利于他们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内生影响机制, 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方面, 美国人力资本潜质在世界主要大国中居于领先地位, 构成美国经济增长潜质的重要基础。
首先, 美国是目前世界人口第3 大国, 并且是当前世界主要大国中到2100 年能够保持人口稳定增长的个别国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对全球人口前景的研究表明, 较为宽松的移民政策加上相对更高的人口生育率, 使得美国能够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主要大国人口明显减少的同期, 人口总数从2015 年的3.22亿逐步增加到2100 年的4.50 亿。
其次, 美国在世界主要大国中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19 世纪后期以来, 得益于开放性的移民政策和新疆域不断开拓对大量移民的吸引力, 美国劳动和兵役适龄人口的规模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随着生育率明显下降, 世界主要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 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等主要大国的人口中位年龄到2050 年预计将分别达到49.6 岁、37.3 岁、40.8 岁、53.3 岁和51.4 岁, 2100 年预计将分别达到51.1 岁、47.0岁、42.4 岁、51.7 岁和50.8 岁, 而美国2050 年和2100 年人口中位数预计将分别仅为41.7 岁和44.7 岁, 世纪末在人口年龄结构优势上仅次于预期人口寿命比美国少9 岁的俄罗斯。
再次, 美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一方面, 美国初等教育普及率从19 世纪末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 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奥尔甘斯基等人认为, 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长期决定因素是人口竞争。
综合而言, 美国人力资本潜质相对于其他主要大国具有一定优势, 而且这种优势在21 世纪下半叶将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协作潜质
协作是人类社会重要的力量源泉, 有力量社会集团之间的协作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为经济增长甚至更为基本的交换行动本身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①美国具有比较扎实的社会协作基础, 为经济长期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首先, 美国主要社会力量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互利结构和互利共识。美国宪法符合美国社会最重要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利关系, 通过培育统一市场, 扩大政治参与, 使得主要社会势力通过强大的市场力量和政治参与途径结合在一起。②强有力的统一市场和宪政安排的互利结构, 使得美国人对在法治轨道内解决矛盾具有较高信心, 抗争政治烈度相对较低, 这往往成为宪政秩序内部进行改革调整的动因, 而不会挑战现存政治秩序, 使得社会治理成本较低, 并使国内外公众对美国政治稳定性产生较强信心, 有利于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和贸易机会。
其次, 美国公众对社会流动的较大信心和对努力工作的较高认可度有利于社会协作, 但在近期面临严重挑战。尽管美国实际上存在相当稳定的权贵阶层, 并且根据国际社会调查项目的调查, 21 世纪初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国家中间, 美国是代际经济社会流动性最差的3 个国家之一, 但是美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都有更为顺畅的人才上升通道, 并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之间存在更强的人才流转途径, 有利于将精英人才保留在体制之内。更重要的是, 美国公众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对社会流动的信心更大, 对努力工作重要性的评价更高。值得指出的是, 美国社会流动性以及公众对社会流动性的信心近期显著下降, 对美国未来社会协作形成不利影响。此外,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由于政府政治动机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占份额相对资本份额持续下降, 在中长期不利于中低收入阶层对社会流动产生信心。
再次, 美国拥有比较雄厚的社会资本, 对经济增长形成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以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活动频繁的社会组织而著称, 公众对制度以及他人也有较高的信任度, 这既得益于社会传统, 也得益于对结社自由的制度保护和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③尽管不少人在世纪之交表示美国社会资本正在严重退化, 但是学者之间并没有就此形成共识, 尤其是多种证据表明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度以及社团活动都没有显著下降。④社会组织与社会规范之间相互促进, 共同形成对美国社会协作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的社会资本。一方面, 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大型商业组织的发展, 也有利于社会通过自组织应对社会治理中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另一方面, 内向型社会资本有利于分利集团及其成员从事利益集团政治, 通过捍卫小集团利益而损害更广泛的社会利益, 不利于社会整体协作以及创造性的集体行动。⑤
总体而言, 美国社会协作基础良好, 但是在中长期也由于一些结构性矛盾而面临挑战, 而且应对这些挑战绝非易事。
三、创新能力潜质
美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在国际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布隆伯格创新指数等创新能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治理创新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为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 美国科技创新能力出众。美国有全球领先的科技产出、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 科技创新能力居于世界前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 美国有激励个人和资本从事创新性研究的比较有效的机制, 这些机制当中既有对知识产权进行充分保护的专利制度和司法执法体系, 也有使得知识产权能够获得商业利益的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 使得研究者和商业组织有积极性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从事创新性研究。第二方面,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利用高端科技人才。美国有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 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归化和长期居留政策尤其宽松, 美国科研队伍出身背景多样性强, 也有利于科研创新。20 世纪30 年代以来, 美国一直是世界上高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国家。第三方面, 美国政府对科研创新有较为有效的财税支持政策。美国对从事教育科研的非营利组织有相应的免税措施, 对个人和组织向非营利科研组织的捐助也有相应的免税政策, 有利于科技创新获得资金投入。同时, 美国政府也对科技创新有比较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
其次, 美国产业创新能力强, 经济增长经常得益于熊彼特式“创造性毁灭”带来的产业升级。美国经济增长和后发展国家在赶超期的线性增长模式不同, 存在明显的波动起伏, 尽管战后增长波动幅度总体上逐渐收窄, 但正负波动仍然明显, 与新产业的兴起以及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深度应用明显相关。美国强劲的产业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 美国企业家精神强劲, 从事新兴产业的创业风气浓厚。这种局面背后不仅有比较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支持, 也有比较宽容的社会文化基础。第二方面, 美国企业对应用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有较高的积极性。美国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比较有力的司法与执法体系, 企业家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所受的产权保护具有较为充分的信心。与此同时, 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者市场, 非常有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迅速提高销量, 降低生产成本, 容易成为新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引领者。
再次, 美国社会治理创新能力较强。一方面,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有很强的多样性, 有利于社会治理改革探索。在州政府层面, 由于州在联邦体系中拥有保留权力, 在州主权范围内自主治理, 被视为美国民主的实验田, 各州政府都不断进行程度不一的社会治理改革探索, 取得同异兼有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和教训。⑥在地方政府层面, 既有县市政府治理模式、机构设置、职能设置和运行状况多样性对社会治理创新的促进, 也有地方政府设置演化与社会治理创新之间的相互推动。另一方面, 美国公民社会比较发达, 商业市场比较完备, 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社会资源。
总体而言, 美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治理创新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和潜质, 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持。
四、霸权地位潜质
二战后, 在相当程度上, 美国既拥有使得别国在具体行动中屈从自己意愿的关系性霸权, 也拥有在国际体系中制定、修改和执行国际规则以及规范的结构性霸权。尽管美国的这两种霸权都有其限度, 尤其是冷战期间其霸权基本上难以进入东方阵营, 但由于美国处于国际体系尤其是国际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 而且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基本上是美国主导制定的,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及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难以否认。
首先, 美国的结构性霸权尤其是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并符合其国内重要政治力量的利益。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所取得的额外发行收益是美国重要的获益手段。美元作为石油和黄金等重要大宗商品的国际标准计价货币, 有旺盛的国际需求, 使得美国可以在不进行货币贬值或者贸易调整的情况下长期保持贸易赤字, 使得公众充分享受廉价商品供给;二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多种技术手段采用美国标准, 使美国金融和产业界获得不对称协作关系中的相对优势, 这在美国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比重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尤其重要;三是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所确立的自由贸易方向, 不仅对美国超强的金融资本有利, 而且曾经对在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中居于领导地位的美国产业工人群体非常有利, 但是后者随着美国相当部分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丧失而减弱;四是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基于配额的实际否决权以及在世界银行中的主导地位, 也有利于美国政府和社会获取经济利益。
其次, 美国结构性霸权下的国际规则体系, 相当程度上符合足够多大国间的互利关系, 将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一方面, 有规则比没有规则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美国在二战末期主导建立国际规则体系, 通过可实施的规则体系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和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是同盟国集团主要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 是填补国际规则体系空白的时代要求。就当前国际体系而言, 还没有出现更符合主要大国互利关系的可行国际规则替代体系, 美国霸权下的国际规则体系难以更改。另一方面, 美国结构性霸权下的国际规则体系本身基本符合主要大国间的互利关系。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 基本有利于美中俄英法等常任理事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 而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也基本符合世界主要经济大国间的互利关系。国际秩序再协作的高昂成本在相当时期内足以阻止其他替代性规则的产生。
再次, 美国关系性霸权可信度高, 具有相当长期性。一方面, 美国作为当前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军事实力尤其突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967 年以来对世界军费开支的系列研究表明, 美国一直是全球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 其军费开支经常接近全球军费的一半, 2012 年以来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和阿富汗战事减轻而减少, 但仍然占全球军费开支的1/3 以上。在巨额军费和超强的综合国力支持下, 美国军事技术和装备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另一方面, 美国有使用武力捍卫自身利益和霸权地位的传统, 有在必要时动用武力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 奥巴马总统执政期间在动用武力方面多次退缩, 特别是在叙利亚问题上没有坚持红线, 不仅受到不少美国公众批评, 而且在国际上严重影响了美国行使关系性霸权的可信度。
综合来看, 美国霸权地位的取得和维持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 美国通过其世界霸权地位获取经济增长红利的局面将继续维持。
五、结语
近年来, 战后大约十年一度的美国衰落论再次走红, 这一次美国衰落的标杆是迅速崛起的中国。⑦那么, 新一轮美国衰落论会不会像前几轮那样很快偃旗息鼓呢?
需要指出的是, 每一轮美国衰落论都是相对衰落论而不是绝对衰落论。事实上, 即使在2008 年金融危机冲击下, 美国实际GDP在经历1947 年以来唯一连续4 个季度负增长 (2008 年第3 季度至2009 年第2 季度) 之后也迅速复苏, 2010 年第2 季度就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⑧唯一让人们担心美国绝对衰落的是亨廷顿等人所提出的西班牙语裔人口的文化融入问题, 西班牙语裔人口增长占美国人口增长半数的现状增加了不少人的忧虑。
如果人口族裔结构变化不会导致美国政治衰败, 那么人口红利消失和投资拉动增长见底之后, 在人力资本潜质、社会协作潜质、创新能力潜质以及霸权地位潜质各方面都处于下风的中国, 能够凭借何种潜质在长期经济增长竞争中胜过美国呢?同样地, 在中国之外还有哪个国家能够凭借何种潜质在21 世纪经济增长竞争中超过美国呢?对于笔者而言, 要找到肯定性的答案过于困难, 笔者毋宁赞同老年和平论者的一个观点, 即仅人口结构一项就足以让美国在21 世纪下半页对其他所有大国处于比现在更有支配性的优势地位。⑨
注释
1Russell Hardin.1995.One for All.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35-37.
2Russell Hardin.1999.Liberalism,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4Pamela Paxton.1999."Is Social Capital Decl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 Multiple Indicator Assess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5 (1) :88-127.
5Mancur Olson.1982.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6王欢:《1980~2008年美国各州政府改革》,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年。
7Josef Joffe.2013.The Myth of America's Decline:Politics, Economics, and a Half Century of False Prophecies.
8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数据, 见该局网站:http://bea.gov/national/index.htm#gdp
经济政治与社会[定稿] 篇5
经济政治与社会 2010-11-19 15:13:04 阅读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D)A 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 B 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C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D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能够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
(C)
A 实行股份制 B 实行股份合作制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
合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B)
A 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
C 在流通领域发挥 D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体平衡
4、市场机制的核心是:(C)
A 竞争机制 B 供求机制 C 价格机制 D 风险机制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在于:(C)
A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6、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计划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于市场调节的优势范
围分别在:(C)
A 都在宏观领域 B 都在微观领域 C 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 D 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
7、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经济杠杆中,最有效的经济杠杆是:(C)
A 汇率 B利率 C 信贷 D 价格
8、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D)
A 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 建立与国际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C 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D 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9、在现阶段,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的原因是(A)
A 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B 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C 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应有的权益 D 保持价格和价值一致,实行等价交换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D 人民民主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15个小康实现程度达90%以上,9个达80~90%,7个在80%以下;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
这段材料表明:(ABD)
A 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B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期的奋斗
C 人民生活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前20年奋斗的目标,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正确的是:(ABC)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B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C 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设纲领 D 与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有着根本区别
3、经过12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关系
判断正确的是:(ABC)
A 二者都是历史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B 进入小康社会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会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既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又注重人民精神的提高
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最终形态
4、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B C)
A 协调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B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C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D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5、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在于:(ABCD)
A 是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需要 B 是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C 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D 是社会主义生产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E 是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需要
6、社会主义生产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DE)
A 可实现社会公平B 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 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 对资源配置起基
础性作用
E 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
7、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的特征主要是:(BCDE)A 是一种新型的股份制 B 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
C 是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D 属于集体经济的性质
E 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票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8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BCDE)
A 努力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值增值
B抑制通货膨胀
C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D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E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9、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包括:(BCD)A 外资出口企业
B 中外合资企业
C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D外商独资企业
10我国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ACD)
A 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B都是依靠雇佣劳动来经营
C 都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
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答案要点:
(1)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手段的共性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
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2)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自己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③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印度主要工业和工业原料分布图
(1)简述印度与中国在自然资源总体特征方面的共同性。
(2)简述印度班加罗尔工业结构的特点、指向类型及区位条件。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卡尔·魏特夫在其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治水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密不可分。大规模的政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导致了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
材料三20世纪末,印度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nya sen)在其作品中论证自由在人类应付自然灾后中的重要性时认为,在预防和处理危机方面,民主制度被证明为较权威专制制度优越。像中国大跃进那样的自然灾害即使在像印度那样的贫穷民主国家也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其灾害程度也不会像中国那样导致那么多人死亡。原因很简单,在民主社会。信息的流通总要比权威体制下畅通。
——转引自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郑永年《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国家社会关系》
材料四2008年,……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发布的饥荒指数,印度又很不幸地排在88个国家中的第66位(中国第15位),而凡是倒数30位的国家。都是饥饿严重存在而迫切需要首先解决的国家。与此相印证,在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贫困人口中,印度又以4.5亿高居榜首。尽管印度目前最大的挑战是饥荒,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印度多年以来仍然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且政府还提供大量的补贴用于鼓励出口。因此,尽管印度是一个实行免费医疗的国家,但是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体现儿童生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五岁以,下儿童夭折率”,印度为76‰,高居全球第49位(死亡人数越少名次越靠后,中国24‰,第101位,美国8‰,第151位)。而其原因,就在于饥饿造成的营养不良!……直到现在,“粮食无保障和人命无保障”一直是印度的最大挑战。
——新华网《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3)材料二作者认为东方专制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要评析其观点。
(4)材料三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试对其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五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O级地震。地震后2个多小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迅速赶到地震灾区,他不顾余震不断,冒着生命危险亲临第一线,指挥解放军、武警官兵救人。截至7月8日12时,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67.80亿元,灾,区;急需的帐篷、药品连绵不断运往灾区,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国务院统筹安排、日夜抢修下基本恢复正常。然而,在此国难之际,一些不法分子或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贩卖灾区急需的帐篷、药品,或借救灾之机进行诈骗作案,影响极坏。目前,司法机关已对大部分案件进行了处理。
为了积极帮助因地震受灾地区企业和群众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国务院下发文件免除受灾企业和群众的相关税收,并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对受灾地区的企亚和群众申请金融货款实施无息发放。据财政部报告,截至7月8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50.57亿元,中央财政投入497.4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3.09亿元,以最大努力支持灾区群众灾后重建。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坚强和博爱,感动了整个世界。海外媒体一改往日的抵触情绪,对此次灾难作了大量正面报道,认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心系灾区人民,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精诚团结的精神,展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
——有关统计数据参见中新网2008年7月8日电
(5)国外媒体对中国政府的赞誉之声溢于言表,请你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中国政府为什么能获得外国媒体的高度赞誉。
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少。
(2)属新兴产业,以电子软件、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为主;为技术指向型;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政策支持等。
(3)原因: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权源于农业社会治水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需要。评析:作者从农业生产与治理自然灾害的关系论证中国古代专制政权形成的原因,视角独特,有一定的合理性。20世纪50年代,正是共产主义阵营和西方民主政体严重对立的时代,作者名为理解中国当时的政体形式,实为西方民主政体作辩护。
(4)观点:民主制度比专制制度在处理自然灾害方面更具有优越性。评析:作者只看到了分权和社会自由的积极面,但忽视了中央集权在应付自然灾害过程中的积极角色。因为任何国家,从自然灾害的预报、预防等信息流通到灾害重建,都需要政府具备高度的权威和有效的干预。另外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是政府经济建设决策失误的表现,不表明政府处理自然灾害功能的减弱。材料四表明,印度作为“信息畅通”的“民主国家”,其预防和解决自然灾害等因素给人民带来的危害的能力,远弱于新中国。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7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重要意义, 是中职学校德育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 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 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鉴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现状
(一) 课程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对职业的理解日趋明朗, 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重视落实得非常的到位。与此同时, 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理念, 端正人生态度的课程却被日益淡化,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 更多地把德育累课程边缘化, 甚至从教育的施教者来看, 德育课老师成了谁都能干的活, 有些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育的老师根本不是科班出生的专业教师, 而是成了谁课时不够谁就顶上, 谁都可以担当的角色, 学生亦然, 为数不多的几节德育课被很多人认为是用来放松的课程。而实际上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应在课程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
(二) 教学内容脱离于学生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坚持了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 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育人为本, 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 让学生终身受益, 真心喜爱的原则;坚持知识学习, 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的原则;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教材管,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其中“三贴近”原则即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是我们强调的比较多的一个原则,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 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德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 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 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中国虽然现在高学历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手持高学历却不能找到理想职业的人已经司空见惯, 但仍改变不了中国人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只有念高中、考大学才能有出息的观念。所以学生一般都是在高考、中考失利后, 才会选择读职校。中职学校的另一部分生源是没念初中或初中没读完, 是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进入社会, 放在学校有人看管放心, 才到中职读书来读书的。因此,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 学不为所用, 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诸多原因, 导致中职生大多自卑、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厌学, 学习兴趣不浓。具体到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 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时纪律都难以维持, 教学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如何培养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职教老师的面前。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对策思考
(一) 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目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经济政治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从全局上把控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向的正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教要求,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教学目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点的教育, 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二)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但因为教材局限, 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 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 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 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 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 最好做到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 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堂导入要贴近生活
新课程要求坚持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何为贴近生活,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选择身边人、身边事实, 这些应该是最好的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花样动辄以神话传说、联合国等为导入素材, 这反使学生在听课后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就是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即前面课堂导入花尽气力, 在正课讲授中却出现急躁、语意不明的情形。学生一旦在冗长的课堂导入中已显疲惫, 听课过程中如坠云雾之中, 似懂非懂, 课堂被做成了“夹生饭”, 引起的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最终的结果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缺乏兴趣, 学习的目的不能实现, 听课授课失去了意义。
2. 在课堂探究环节, 探究活动切忌过于频繁
作为授课的主要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探究, 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 在唇枪舌战中甄别、提高,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探究, 学生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空前提高。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效果良好。但是, 如果短短的一节课, 教师频繁使用“探究环节”,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会导致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探究次数太多, 学生疲于应付, 教师心急火燎。有的“探究”刚开始“冲锋”又来个“猛刹车”, 教师草草总结, 高度、深度均未挖掘。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丢盔弃甲”仓皇至极!这些现象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改变评价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改变以往的单纯的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同时评价要坚持以激励性为原则。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 对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评价要真诚, 要积极向上, 要充满热情,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与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拓宽视野, 我们的德育课程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越, 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沈越, 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参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伟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 2012, (8) .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8
我们汉字是表意文字, 不仅记录造字时代存在过的某些事物, 而且记录当时人们如何透过这些事物去表达某种含义的思维方式。可以说, 汉字就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各方各面的图景, 比如饮食、衣饰、婚姻、宗法等, 而我这篇论文则想透过我们汉字, 看我们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的社会经济文化。
我们汉字大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样的演变过程, 而且我们内地还将汉字进行了简化, 为此, 我对我论文研究的汉字都进行了简繁互换、追溯其小篆、金文、甲骨文的工作, 并查阅《新华字典》、《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等, 进行说明, 以辅述我的论点。
一、从“穴”到“家”——农耕发展、私有制发端
(一) “穴”到“容”
“穴”字, 是象形字。
当人们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时, 生产力十分低下, 以采集、渔猎为主要生产手段, 茹毛饮血, 直到使用了火。原始人采取“穴居”方式, 面对夏暑寒冬、风吹雨淋、蛇虫禽兽等恶劣环境, 原始人本能地躲进了相对安全舒适的山洞, 并对其进行修饰。“穴”也成了人类最初的“房子”。
查《新华字典》, “穴”字释为:“穴xué。洞, 窟窿:孔穴。石穴。穴居。象形。小篆字形, 上面是“宀”, 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土窟窿, 地洞”。
查《繁简字对照字典》, “穴”字繁简相同。
查《说文解字》, “穴”字释为“土室也。從宀八聲。凡穴之屬皆從穴”。
“穴”字的小篆体是“”, 但尚未发现其甲骨文体和金文体。
在《新华字典》里, 作为名词的“穴”字有一处解释是——《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 就陵阜而居, 穴而处。这里的“穴”指自然的山洞或石洞, 说明原始人起初是择洞而居。后来, 人类进化了, 亲自动手挖洞, 这个变化可以从稍后出现的“宀”部的“容”字看出。
查《说文解字》, “容”字释为“盛也。從宀谷。臣鉉等曰, 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 繁简相同, 小篆为“”, 查《金文编》其为“”、“”, 其甲骨文体未发现。
观察“容”字的小篆、金文体, 它像一口地窖, 下部内里的“口”表示地窖的窖口。这表明, 先民建造这种地穴式建筑, 目的在于存储果粮、猎肉、什物或者居住。这个时候, 我们可以推测, 先民们建造地窖, 是经济发展、物质取得一定程度的丰富的反映——采集来的果实、渔猎获得的肉物, 甚至有可能是农耕经济的代表——种植所得的粮食多了起来, 所以要找个地方放起来, 因此, 建造了“容”;而且, 从“穴”到“容”, 先人们已经能为自己建造居所, 这也说明先民在技术上的进步。
(二) “家”与“牢”
到了“家”字, 先人们的能力更进一步, 他们驯化并圈养了“豕”, 即猪。在家中圈养猪等家畜或者家禽, 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延承的居住习惯, 这种习惯正是源于先人, 从这个“家”字可见一斑。
而“家”字圈养动物的行为, 反映了那个时候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一来, 人们告别了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居生活方式, 从早期的氏族大家庭开始逐步分解为新的由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社会单元——“家庭”;二来, 人们逐步告别了狩猎采集活动, 开始种植业和养殖业, 先民将打猎捕获的动物拿来饲养以便得到皮毛和肉, 能获得更多利益, 因此将“豕”作为私有财产圈养起来。
查《新华字典》, “家”字释为:“家jiā【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宀’ (mián) , 表示与室家有关, 下面是“豕”, 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 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 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 住所) ”。
查《繁简字对照字典》, “家”字繁简相同。
查《说文解字》, “家”字释为“居也。從宀, 豭省聲”。
“家”字的小篆体是“”;
《金文编》里为“”、“”、“”、“”、“”、“”、“”等共36个;
《甲骨文编》里为“”、“”、“”、“”、“”、“”、“”等共13个。
此外, “牢” (《说文解字》释为“閑, 養牛馬圈也。從牛冬省。取其四周币也”, 繁简相同, 小篆为“”, 金文为“”、“”, 甲骨文为“”、“”、“”、“”等共134个) 字, 也展现了先人们圈养牛马的场景。从“家”和“牢”, 我们可以经济上可以看见私有财产产生之初的源头, 社会上可以看见旧母系社会的解体、新元素的兴起, 建筑学上则可以看到先人在建造房屋时, 是将生产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这是华夏先祖营造居室的思维方式之一。
二、从“宋”到“宣”——技术进步、王权的到来
人类进化史上,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 工具改进, 出现了锋利光平的磨制石器, 农业生产有了萌芽, 人类进入了相对定居的新石器时代。简单地利用、加工自然山洞, 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居住的要求了, 于是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适宜于开挖洞穴的黄土地带, 人们开始挖掘洞穴来居住, 其后又发展成为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的半穴居。“宋”即是这种半穴居建筑的代表。
查《新华字典》, “宋”字释为:“宋sòng【动】会意。从宀 (mián) , 从木。表示房屋周围有树木。本义:定居”。
查《繁简字对照字典》, “宋”字繁简相同。
查《说文解字》, “宋”字释为“居也。從宀從木。讀若送。臣鉉等曰, 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其小篆体为“”;
《金文编》里为“”、“”、“”、“”、“”、“”、“”七个;
《甲骨文编》里为“”、“”、“”三个。
观察, 可知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宋”形体相似, 可谓一脉相承, 它其实是上古先民以木为梁柱而架设的地上居室的形状描述, 形状就像个蒙古包。“宋”的形状说明, 它正处于从穴居到完完全全的地面建筑的过渡地带。由“穴”到“宋”, 反映了先民由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的历程。
而更能说明先民这种建筑能力与技术进步的, 是“宣”字。
查《新华字典》, “宣”字释为:“宣xuān【名】 (形声。从宀 (mián) , 亘 (xuán) 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
查《繁简字对照字典》, “宣”字繁简相同。
查《说文解字》, “宣”字释为“天子宣室也。從宀亘聲”。宣的本义是宽大之物, 引申指王所居住的宫室。《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武王甲三千, 破纣牧野, 杀之于宣室。”这里的“宣室”即指纣王居住的宫室。
其小篆体为“”;
《金文编》里为“”、“”;
《甲骨文编》里为“”、“”、“”。
观察“容”、“宋”, 它们的内部空间都很小, 侧面反映出先民建筑水平有限, 还不能建造出大的房子, 而“宣”字, 从其甲骨文、金文看, 它上部是一个表示房屋外形的“宀”, 内里是一个表示回转的“亘”, 象征上下旋转以求之的情状。两形会意, 表示这是一种可以让人在屋内转圈行走的大房子。而这种大房子, 更准确的理解, 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建筑群, 纣王该不会那么穷酸, 只住在一所房子内, 他住的“宣”应该是一整个气势恢弘的宫殿式建筑群。
从“宋”到“宣”, 从一个小“蒙古包”到一整个宫殿建筑群, 凭着先人智慧的进步, 先人的房屋最后完全脱离地下, 升到了地面, 增加了墙壁, 改进了柱子和梁架结构, 完整的地面房屋建筑及其建筑群出现了。这一方面说明, 社会经济上, 先民的生产技术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 社会政治上, “宣”的出现, 意味着王权强力统治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张桂光:《汉字学简论》,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3].《新华字典》 (第10版) , 商务印书馆, 2004.1。
[4].苏培成:《繁简字对照字典》, 语文出版社, 2007.7。
[5].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 1963.12。
[6].张振林, 马国权摹补:《金文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85.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 北京:中华书局, 2004.1。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9
波兰尼所生活的年代, 正值西方文明史上罕见的百年和平即将走到尽头的时期, 19世纪的文明没有顺利地延续到20世纪, 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 不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灾祸的制度性关注, 也激发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和自律性市场的反思。不过如何解释这一危机产生的根源,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以20世纪英国工业化争论为例, 其焦点不在于工人是否受到剥削, 而在于社会是否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只是工人受到了剥削而没有付出太大的社会代价, 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就可以把这种剥削看做“必要的恶”;如果存在着巨大的社会代价甚至灾难, 就不能只关注经济的发展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放弃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批判。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 在市场上, 追求私利的个人之间的行动最终会达致市场、进而整个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工业革命不是一个灾难性的、激烈的阶级冲突或阶级压迫的时代。而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进步时代。”自由主义者认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没有彻底地贯彻“自由市场”的原则, 纵观19世纪以来的经济史, 从制定关税以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到罢工破坏了劳动力的价格机制, “自我调节市场”每向前迈进一步, 都会受到社会保护运动的抵制并动摇其存在的根基。因此, “如果不是那些反自由主义者所提出的保护政策, 自由主义会不负所望;并不是竞争性制度与自我调节市场要对我们今天的病症负责, 该负责的是对这个制度和市场的干涉”;而化解人类危机的唯一办法, 就是进一步坚定地迈向自我调节市场。任何对市场的干涉行为都会导致自律性市场的崩溃与瓦解, 这是社会的巨大灾难。然而波兰尼正是立基于对经济自由主义、市场社会、自律性市场以及放任自由政策的批判而进行的。他指出, 资本主义文明最大的问题不是剥削, 正是由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社会。市场经济自古就有, 但是一直没有发展成“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社会中, 原来不是商品的劳动力、土地、货币都变成了商品, 市场凌驾于社会之上, 导致资本主义的文明无法持续。在《大转型》一书中, 波兰尼用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 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 恢复人的本性, 论证人们在本质上并不逐利, 而是互相需要;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 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 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从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 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间关系错位。这是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为了证明这次转型, 波兰尼使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支持他的观点。“在人类动机中, 没有特殊的经济动机, 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社会关系中的, 行为动机不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 而是维护社会地位、权利和社会资产。”虽然早在石器时代晚期市场 (marketplace) 就已普遍出现, 但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农业帝国, 人类都是在互惠 (reciprocity) 、再分配 (redistribution) 和家计 (householding) 这三种非经济的动机中的一种或若干种的混和推动下来组织经济生活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社群生活的一个分支, 它被包围在社群生活的网络和框架之中。为典礼而进行的交换依据的是互惠原则, 而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波兰尼还特别指出, 即使是外贸市场和地方贸易市场, 也是一种互补性的交换, 因此, 必须将贸易 (商业、交换) 与市场 (自我调节的价格机制) 区分开来。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以“大转变”这一标题来概括19世纪的历史变化, 似乎暗示了这一时期的变化是“自我调节”的市场从纷杂的社会网络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有学者认为波兰尼的这一结论是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产生出来的, 即不应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规律看做是普遍的经济规律, 而是从属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形态的规律。
二、制度层次的回应:双重运动
在《大转型》一书中, 波兰尼与自由主义者论争中, “双重运动”这个概念无疑为一个核心武器, 也正是用于解释波兰尼之前所强调的为什么“真正的市场是国家干预创造的”。波兰尼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 经济活动在社会关系中居于决定性地位, 市场将劳动力、土地、自然等一切都商品化了, 金钱成为万能, 从而使劳动者和自然环境失去了社会的保护。放任市场经济必然引发反向运动, 社会的力量阻止自由市场对人及其社会关系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于是,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里, 双重运动 (double movement) 同时存在:一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运动, 市场扩展到全球的所有角落, 市场中商品的数量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比例增长;另一种是反向的社会 (劳工) 自我保护运动, 以免遭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的侵害。前一种运动的主角是资产阶级, 后一种运动的主角是劳工阶级。尽管波兰尼不断强调, 当一个社会无法忍受自发调节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时 (如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 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必然会发生。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反向运动并非一直能保持钟摆式的平衡, 反而可能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僵局”。波兰尼在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分析中就承认, 当两种运动都无法解决危机时, 张力就会不断增强, 直到法西斯主义获得了攫取权力的能量, 并与自由放任与民主公正同时决裂。而且波兰尼认为问题可能正在于社会保护运动的反抗, 因为双重运动所造成的是两个很难兼容的结构和制度, 这对此消彼长无法修复的矛盾也许正是导致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与波兰尼一样, 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对社会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争论的只是政策偏左还是偏右, 或者采取一种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二战以来, 不仅在东西方之间, 而且在西方社会内部, 这场关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论战都在持续进行, 汪晖认为其中关键性的论题涉及理论和政策等不同层面: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处理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与自由竞争的关系, 如何处理计划、调节等经济手段与自由放任的关系, 如何处理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关系等等。这些尖锐的论战承续了19世纪古典经济学所确定的相关概念, 如自由市场、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 它们之间的分歧与其说是理论性的, 毋宁说是政治性的:应该选择以国家计划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限制自由市场的运动, 还是以自由市场瓦解国家干预, 获取更大程度的自由?应该利用国家手段刺激经济发展, 还是听任市场进行自我调节?不过我认为正如布迪厄所言, “保护的政治”不仅是政策上的诉求, 而且要在意识形态上摈弃市场的神话并让启蒙的传统占据社会文化的核心, 恰恰在这一问题上, “第三条道路”做的并不彻底。
因为斯蒂格尔茨为《大转型》所写的序言, 波兰尼的这本著作常为看做是“反市场”的“左派”经典。不过我认为波兰尼并非并没有在概念的层次对这些争论进行回应, 也没有在政策的层面调和“左”右的意见, 他指出“社会保护”只是延缓了危机的发生, 只有使市场附属于社会关系之中才能真正超越“双重运动”的宿命。波兰尼所预想的社会主义, 并不要求去取消市场, 更不能取消社会,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核心是让市场重新嵌入于社会, 而后者必须是一个既与经济和国家相分离, 又与它们相联系的存在。
可是, 这种道德上的诉求如何在制度层面得以实现呢?
三、结语
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可以类比今日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型, 这就是《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那么, 我们能从波兰尼和他们的追随者那里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这些启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变化、对于理解当代社会运动的方向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于今天中国在转型时期所凸显的种种矛盾, 例如过高的房价、稀缺的医疗资源和紧张的医患关系等等恰好契合了波兰尼所说的市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否则后果是很可怕的。这些矛盾关系绝对不是纯粹的市场手段调节的“供需”关系。任何一个社会只有兼顾了“市场性”和“公益性”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M].冯钢, 刘阳,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2]周建明.对发展中的社会代价与社会进步的探讨[EB/OL].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A0JGF41&xpos=87.
[3]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 等,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4]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 译.上海:译林出版社, 2001.
[5]汪晖.是经济史, 还是政治经济学?[G]//许宝强.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6.
[6]罗岗“.波兰尼命题”与市场社会的“僵局”[N].文汇读书周报, 2008-02-16.
[7]Bourdieu“:The Politics of Protest”, Socialist Review, Issue 242, 2000.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10级入学的12个护理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 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两个班入学时都由招生办用电脑随机分班, 因而其中考成绩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班学生人数分别为50名和51名, 平均年龄16.4岁。
1.2 方法
实验分为两轮进行。 (1) 第一轮: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按照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要求, 采用传统教学法。全程教学以书本理论为主线, 以教师讲解为主, 辅以板书, 把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要求从头至尾地讲解;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再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学习思路跟教师走。授课过程包括:复习旧的教学内容、学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讲授新课、总结。实验组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同样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授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充分收集相应的媒体影视、文字资料, 再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后再通过制作好的影视或文字等媒体资料引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件设计的教学顺序逐一讲授;授课过程中, 一些案例通过多媒体的影视效果直接播放出来, 关键的教学内容采用红色的字体或加粗等强调, 让学生对授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授课结束后进行动态提问, 让学生对这种提问方式感到新颖和好奇, 积极问答问题;最后, 快速地把多媒体课件重复一次进行总结。授课过程包括:复习旧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本次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结合多媒体讲授新课、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问题解答、课堂总结。两组授课内容完全相同, 连续实施20学时。 (2) 第二轮:两组对换, 即原实验组作为对照组, 原对照组作为实验组, 再次实施以上两种教学法, 时间也为20学时, 但教学内容与第一轮不同, 为教材的下半部分, 两组均一样。
1.3 教学考核
两轮实验结束后各进行一次测验及问卷调查。理论测验两次均由教务科采用计算机出题系统出题, 考试内容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 闭卷考试, 任课教师不参与改卷。问卷调查的内容是调查教学对象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第一轮实验教学两组学生测验成绩为:实验组50人, 平均成绩78.79分;对照组51人, 平均成绩61.82分,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11, P<0.01) 。第二轮实验教学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为:实验组51人, 平均成绩为78.42分;对照组50人, 平均成绩为62.54分,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1) 。
2.2 问卷调查比较
2.2.1 两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较
两轮实验教学结束后对参加教学实验的10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两个班共发问卷调查表101份, 收回100份, 其中1份为空白表, 视为无效表格, 有效问卷表为100份。认为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课堂效果好的有92人, 占92%;一般的5人, 占5%;差的3人, 占3%。认为传统教学教学效果好的12人, 占12%;一般的44人, 占44%;差的44人, 占44%。多媒体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41, P<0.01) 。
2.2.2 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选择结果比较
与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同时进行, 让学生在两种教学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法。两班共发出101份调查表, 实际有效表与上述一样为100份。认为多媒体教学能使自己对课堂教学感兴趣的有92人, 占92%;使用何种教学都无所谓的4人, 占4%;对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的4人, 占4%。选择多媒体授课的学生为91人, 占91%;选择传统教学的学生为5人, 占5%;用什么上课都无所谓的4人, 占4%。多媒体教学法的课堂学习兴趣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7.02, P<0.01) 。
3 讨论
3.1 优点分析
3.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多媒体教学采用智能型、具有亲和性的界面, 图文并茂, 声像俱全, 知识容量大, 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 展示本学科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 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1], 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单纯地听教师在讲台前枯燥地讲述, 教师也不用花大量时间在黑板上板书, 只要鼠标轻轻一点, 就能把需要讲解的内容展示在屏幕上, 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同时还能让学生做笔记清晰方便。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解释, 也不用挖空心思地把事件描述出来, 而是通过视频资料直接地播放出来, 让学生对事情的认识一步到位, 这既能把事情说清楚又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提高兴趣, 使原本单调、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了教学目的。
3.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医疗服务工作, 而当前的医改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达到医患和谐的目的, 网络上时不时暴出医患纠纷事件, 如何才能改善医患关系, 除了患者要理解医疗的特殊性外, 医护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强大的功能, 把一些与医患矛盾相关的社会事件在屏幕上直接展现出来,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学习能从深层次去认识问题, 明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 并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年出现的“天价医药费”、“120抢患者”、“不交钱拒绝抢救事件”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吃请收礼、捞回扣现象, 严重扭曲了医患关系, 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 因此, 从学校教育就开始培养学生加强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将来才能在医疗服务中做到想为患者所想、做为患者所做, 让患者体会到医疗服务的温馨, 从而达到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的目的。
3.1.3 多媒体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认识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些初中刚毕业的未成年人, 对社会的认识很肤浅, 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社会经历, 单纯、幼稚, 这些都不利于其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生活, 时常有学生周末被骗钱、被偷东西, 还有部分被骗到外面去做传销等, 而教师如果只是在上课时通过语言来强调的话, 一是学生印象不深, 二是未引起学生足够的警惕,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这些被骗的、被偷的、做传销等事情展现出来或播放出来, 这些深刻的事件就会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才会在社会上做到既能保护好自己, 又能为人民服务。
3.2 存在问题
由于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和探讨的, 虽然是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法,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制作经济与社会多媒体课件所需的素材不足, 因为这门课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求, 因此, 研究这门课的教师不多, 授课所需的很多案例不足, 所以, 在制订课件时教师就得花很多时间去收集资料, 耗时较多;其次是授课教师少, 因为教学大纲要求周学时才两个学时, 往往一位教师就可以上一个年级的课了, 因此, 授课教师做不到每次课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再有就是学校没有那么多的多媒体教室, 就算准备好了课件, 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多媒体设备供使用。
3.3 解决办法
针对在授课过程中目前遇到的问题, 我们也采取了不少处理措施, 比如制作课件的材料我们可通过从央视频道截取, 特别是2台、12台等常有案例报道的频道, 也可通过互联网从网上获取, 还可从部分高校制作好的课件中获取。至于多媒体设备不足的问题, 经学校讨论已计划在近年内全部教室都装上多媒体设备。
摘要:目的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 探讨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方法。方法 将2010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测验与问卷调查进行评价, 采用统计学分析教学对比结果。结果 学生普遍对多媒体教学法感兴趣, 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结论 在中职卫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 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法在中职卫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职卫生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农乐根.探索临床细胞学理论课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J].广西医学, 2008, 30 (6) :940.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11
《问道高端》一书以访谈的形式介绍了40位活跃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中德人士以及他们人生经历在中德关系中的投影。该书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历时7个月,辗转10多个城市采编完成。受访嘉宾中年龄最大的为88岁高龄的原驻德国大使王殊,年龄最小者是刚满20岁的德国人兰德维尔。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友协副会长李建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博辉,原中国驻德国大使、中德友协会长王殊,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薄瀚德、新闻参赞夏德满出席了首发式。
李建平副会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德建交40年来双边关系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当我们通过此书回顾前辈开创中德双边关系的历史时,不仅由衷地钦佩他们当年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勇气,而且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可以相信,中德关系在新的时代必将能攀登新的高峰。
经济政治与社会 篇12
一、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的计划性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情况下,经济计划取代了生产无政府状态,商品、货币消失了。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消亡论”模式被后人当作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则针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苏联,提出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着力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表现在:
1.关于全民所有制同集体所有制并存和生产力不发达、产品不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原因,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也就是说,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商品经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毛泽东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上,首次完整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经济基础。毛泽东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不仅解决了全民所有制内部经济关系是商品货币关系的问题,也为邓小平提出国有企业应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2.关于“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既然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也就必然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在1959年初,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平二调”的错误倾向指出: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进行无偿占有。这里,毛泽东提出的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的观点,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从价值规律对教育、培养人的作用,落脚到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作用。人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思想中进一步学会如何善于运用价值规律,这对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改革开放要深化,经济建设要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特别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学会善于运用价值规律。不仅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上都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且要培育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新机制、新规范和调节手段,引导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是“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由于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许多方面是照抄前苏联的做法。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第一个发现并抓住了旧经济体制的弊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着手批判这些弊端,从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点权也没有。1953年,他在批示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暂行办法》中指出,“对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指标;对合作经济和一般公私合营经济实行间接计划;对于私营企业和手工业,实行估算性计划”。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统购商品中属于农民的自由部分和非统购统销的商品,应该容许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自由买卖,以扩大商品流通和便利人民需要。应该在国家市场以外,有计划地保留和适当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的选择和确定,是毛泽东对当时关于商品货币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使国家在统一市场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实行按质分等论价,这对促进5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理论是对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如前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列宁的认识局限。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并付之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1.关于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办法”、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的观点。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个社会制度问题,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之一;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邓小平抛弃了经济学词典中的定义,坚持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观察、评价计划经济和市场是什么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清除了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制度的陈旧观念,澄清了理论是非,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2.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他在南巡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小平的这几次讲话,表明他已经把“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的属性中解放出来,把商品经济与充分利用它、发展它的资本主义社会区别开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看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存在、表现形式,这不仅论证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特有产物,而且同样有力地论证了“市场经济”还有其他的存在、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理论根据。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的观点。邓小平在深刻阐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的道理的同时,还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异同。邓小平指出不管哪种性质的国家,运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要素组合,都得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围绕着市场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运转的中心和轴心,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必然对其依附的市场经济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这种制约和影响作用的结果,就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发展程度和范围,都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
三、江泽民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商品经济思想的探索成果,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1.从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江泽民首次完整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于1992年6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的提出我国将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着,他在十四大报告中,就其目标、内涵做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1993年11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精心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他进而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势必在实践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2.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把商品经济思想上升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科学概括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三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四是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五是对外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因此,市场状况如何,体系是否完善,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总的来看,毛泽东的商品思想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科学地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创新性认识。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整科学描述,体现了从毛泽东的商品货币观,邓小平的市场、计划手段观,到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之间的必然历史联系,说明三代领导人关于商品经济思想探索具有内在的、逻辑的统一性和继承性,展示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飞跃,前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后者的探索是对前者探索的超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川.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慈斌.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
【经济政治与社会】推荐阅读:
中职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08-10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1课10-26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12课10-28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论文09-09
社会政治经济五位一体07-22
《世界经济与政治》07-22
政治合法性与经济增长09-19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读书报告08-10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08-11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