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共12篇)
国际政治经济 篇1
摘要:当今世界中, 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部分国家越来越重视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国际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的过程中,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就显得更加重要。以中国为例, 随着人民币迈向国际化, 以及迈入国际化后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的广泛影响不容小视。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大国, 其对国际经济的发展及金融体制的发展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分析其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的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人民币,国际化
一、序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随着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的努力, 以及全世界期盼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使得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上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绩, 尤其是以发展中国家中国, 日益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元独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 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不断增强, 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征途提供了可能性。但是,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努力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征途中, 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稳定性,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也符合广大投资和贸易主体的利益。作为新兴经济大国, 中国在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进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 面临新的复杂局面, 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键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 “经济不平衡”这一观点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舆论中的主旋律, 尤其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对美元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的变革。
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一开始, 就有人说这是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因储蓄和消费不平衡所导致的金融危机。然而当危机结束的时候, 又有人站出来说导致这次危机发生的不是消费与储蓄的不均衡而是债权国所持的现金与债务国不均等, 并认为因为亚洲国家接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所以能够阻止现金流回到债务国, 因此能够大量储存硬通货以防万一。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那就是从长远角度来说, 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依靠别人的钱来管理自己的财富, 如果这个国家对国际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经有很多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们开始意识到, 要想解决国际金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关键是要让人民币开始国际化的道路。因为只有实行人民币国际化, 才能够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元货币结构去真实反映国际经济力量的分布, 并取代已经跟不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的美元货币体系。
虽然西方学者的理论有一定的道理, 但没有一个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能够合理解释中国现在的经济现实。因为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和政府管理同市场经济之间的能动关系、内在的政治稳定、精英选拔的体系、劳动力的充沛、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强调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重视和谐的社会底蕴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所产生的动能, 远远超出了欧美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
如今, 2012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让人民币为国际货币充当后盾。因为人民币有统一的政治实体、金融体系、货币方针、财政政策、资本市场, 甚至统一的军事力量做其后盾。仅从这些条件来说, 人民币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货币都更具有优势。
任何一种货币在成为国际货币之前, 都需要经过一场斗争。这需要该货币自己去努力实现而不是等到被别人认定之后再开始努力, 否则, 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用人民币发放债务和进行贸易结算都是很好的开端。尽管起步会是很艰难, 但万事起头难, 但是人民币的确有它代表的经济实力, 那么, 只要坚持就会有逐步扭转局势的可能性。人民币只有成为国际货币, 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水平才能不被以美国及美元所代表的金融霸权秩序约束。
有人会说, 如果人民币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 那么人民币就不可能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在国内应当至少有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掉期合约, 这样, 起码可以在不转换所有权的情况下调剂使用外币的需要, 解决黑市换币的问题。不过, 要考虑国际市场的现实情况, 如果没有必要使用或者交换人民币, 那么这样的市场, 如果有也知识用来投机的。
中国因贸易顺差取得大量外汇储备, 但是这是通过廉价劳动力所艰难换来的顺差。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出口原材料去积累外汇储备, 那么, 随着原材料的不断减少, 出口条件不断变差, 那么顺差的优势也就会逐步减弱直到完全消失。然而中国一直在为出口商品而改善条件, 如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积累管理经验、增强商业运作水平以及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一切都在为改善出口条件而努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 为我们的外贸企业规避风险。以当前国际贸易来说, 主要都是拿美元来结算, 美元结算完了以后有一个换汇, 强制性换汇, 换成人民币, 这其中有一个汇率的变动, 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很大的情况下, 为了防范汇率的波动, 所以我们采用人民币的直接结算。从这个短期措施来看, 主要是为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二, 利用美、欧、日这三大世界货币走入低谷的情势, 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的范畴, 改变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
第三, 降低当前海外外汇储备的风险, 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 规避捆绑美元所致的损失, 为人民币摆脱依附美元, 并使其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
第四,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 中国资本的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是立基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后, 中国的金融体系才能国际化。从这个视角来说, 人民币国际化是先头部队,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后援部队, 这两个全面完成了, 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就真正崛起了。同时也可以提振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地位和发言权。
第五, 能够以发行纸币的方式换取人民币持有者的资源, 增加铸币税收入。
四、结语
在可预见的将来, 中国仍会本着渐进性、可控性、主动性的原则,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推动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实现跨境结算, 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货币。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进程中,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有助于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以国际金融新秩序为前提。无庸置疑, 人民币迈向国际化这条道路已经正式起动了!
参考文献
[1]沙文兵《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研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
[2]李长江.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道路.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杨素芳.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4]毕颖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选择.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 (2)
[5]贾辉艳.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1)
[6]任玮.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选择.华南金融研究.2008 (5)
国际政治经济 篇2
会综述
刘宗义
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支持下,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共同举办的“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7月14~1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北京和上海的著名专家学者近60人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发展趋势,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影响与合作以及中俄经济合作的问题和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主席、俄罗斯铁路总公司总裁亚库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镭代表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学术交流分委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分别致辞。
一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发展趋势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经历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的进程,但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降低,不排除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但是,世界“文明对话”论坛主席亚库宁、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格拉季耶夫等俄罗斯学者则强调这次危机是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而不是金融危机。他认为,此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美国所实行的寅吃卯粮的财政体制,而金融界的投机加重了其严重程度。金融泡沫的出现不光与金融技术的发展有关,更与金融体系有关。从深层次来讲,这次危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危机。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发生的,在一定时期,技术所允许的增长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走出危机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是刚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政治、社会的动荡密切相关,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密切相关。要彻底摆脱危机,必须开展新技术革命和培育新资本市场。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获得比较优势,而后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将付出更大的代 价。格拉季耶夫指出,尽管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有些新兴技术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如纳米技术、太阳能等,但新技术的发展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他们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很有可能只是危机的开始,世界经济将走向二次探底。据格拉季耶夫推断,2015年左右世界经济将会出现真正令人震惊的一幕。
俄罗斯“纽康”专家咨询公司董事长哈京指出,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的措施是不断增发美元,这使得许多依赖外部市场的国家产生经济结构性危机,并造成国际金融体系垮塌。美国实际上是要依靠发行美元走出 危机,但这种后殖民主义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银行系统是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银行从业人员希望将这一体系延续下去。美国政府作为监控者,不想改变这一局面,而像日本这样的美国的债权国也不希望改变。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系主任梁赞诺夫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危机是自由主义的危机、自由市场的危机和全球化的危机。在后危机时代,全球化进程将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整个世界将进入反全球化进程之中,这不是由于各国间的合作减少,而是由于各国更重视本国利益,各国将建立起民族经济调控体 系,保护主义盛行。再者,地区性市场体系将建立,各国之间的合作体系将加强,但地区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进展将十分困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冰认为,金融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考验,也带来了变革。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将取决于各国政府的政策。美国对其以往的行为反思不足,只想扩大出口并维持美元的地位,走的还是老路;欧洲因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原先的缺陷暴露得比较充分;而亚洲则充满了活力,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5~10年内,我们需要新的战略思维。当前,全球经济的协调和分化同时进行,在全球层面,G20试图对全球经济进行整合,但有效性尚待加强。在地区层面,俄罗斯在积极融入欧洲的同时,也应积极融入亚洲;中国也希望加强与日本及俄罗斯等国的合作,但在此问题上,中国需要得到积极响应。在国家层面,我们需要突破意识形态、贸易保护主义和狭隘国家利益的束缚,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
关于当前欧洲经济出现的问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教授认为,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尾声,是欧盟一些贫穷小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结果。欧盟由于只实行货币一体化,而没有实行财政一体化,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监管。但欧洲经济的复苏步伐不会被主权债务危机打乱,债务危机只是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的现状。他认为,全球化进程有可能会停止,但已经形成的全球市场不会消亡。全球经济仍需要通过合作和协调找出一条共赢的道路。伍贻康教授强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欧元诞生以来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欧洲债务危机超出了欧洲的范畴,也超出了国际经济的范畴,对全球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俄方学者认为,欧盟在这场危机中即使解体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当前欧元面临背水一战,这是欧洲一体化的重 大机遇。欧盟一体化如果走强,将确立区域政府管理模式;反之,世界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将受到严重挫折。伍贻康教授认为,就世界经济总体而言,国际经济体系将向区域一体化、货币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经济发展协调化、世界经济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 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影响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经济危机,两国专家一致强调中国和俄罗斯应该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军梅副教授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和俄罗斯面临共同的风险:首先是美国开发新能源和建立绿色经济的挑战;其次是金融开放的冲击;再次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权威性风险;还有国际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和区域金融合作的挑战;最后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
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所长、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副院长西姆契拉认为,中国和俄罗斯都有足够的能力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有些西方人士低估这两个国家能力的做法是可笑的。当今世界通用的西方的各种评价体系中常有故弄玄虚的现象,造成人们对各国情况了解片面。按照西方的评价标准,一些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对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分析经济危机,不能光考虑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忽视人文和精神因素。精神和道德因素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他认为,从历史大趋势看,大国兴衰是一个正常现象。危机可以促使文明发生突变和改革。目前的经济危机可以看做是20世纪70年代危机的延续,我们应将其看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拐点。中俄两国自然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领袖,这不仅是由于两国拥有巨大的资源,而且还由于两国之间的合作。中俄两国应从小的方面着手,通过具体的合作和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推进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改变两国发展趋势。中俄两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应该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他认为,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或者第三大经济体,没有积极要求加入G8,在G20中的作用也不突出,这使得其他国家感到疑惑,从而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哈京认为,中国在建立自由经济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政府仍对经济发展发挥监控职能,而俄罗斯不仅在建立自由经济体系方面落后了,还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监管,因此在危机中出现了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指出,目前俄罗斯国内最大的政治就是政府提出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到2020年转变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转向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这一宏大战略目标,俄罗斯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现代化联盟”。这个“联盟”的核心是发展俄、欧、美“三角关系”,与欧洲国家特别是德、法、意、西和欧盟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与美国构建互利平等合作的有效模式,要求“长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独联体的一体化特别是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关税同盟为核心的统一经济空间建设。试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中国完全可以在俄罗斯融入东亚一体化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与俄罗斯携手开创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欧亚经济共同体副总干事格拉季耶夫院士回应认为,欧亚经济共同体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建立的,而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建立的。中国正在努力扩大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影响,这对于欧亚关税同盟非常重要。在欧亚经济共同体,除白俄罗斯外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而白俄罗斯已经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并通过货币互换成为了中国货币体系中的成员。如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话,那么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此外,中国还可以成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的观察员 国,甚至成为欧亚经济共同体反危机基金、高新技术中心和欧亚开发银行的成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认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提升面临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考验,世界经济再平衡使得中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俄罗斯害怕沦为中国的原料产地。因此,中俄经贸关系迫切需要转型,中国应采取主动,从一般商品贸易为主向技术和服务贸易转型,从边境贸易为主向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次地区合作转型。中国和俄罗斯应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共同的储备货币;在图们江、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发展方面进行合作;在能源方面加 强合作;进行金融合作,双方建立本币结算机制;此外,还应加强在文化、教育、服务等软经济方面的合作,以人为本,提升中俄之间的信任度,其基础是相互尊重。上海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教授和院欧亚所所长余建华教授还建议中俄两国加强在G20、金砖四国以及俄罗斯将要加入的亚欧会议中的双边合作,以双边推动多边的发展。
三 中俄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和前景
中俄两国学者都不否认中俄经济合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哈扎诺夫教授指出,现在中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买卖,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双方的期望。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石化产品,这种贸易结构是不健康的。中俄经济合作应向深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他认为,影响中俄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两国经济差距拉大、边境走私、双边投资水平低、远东移民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当前,中俄经济合作缺乏大的贸易机构和贸易集团的支持,双方政府应在此方向努力。此外,还应该发挥个人的积极性,给予两国公民更大的商业活动空间。还有俄方学者提议,双方应考虑贸易安全问题,在双边贸易中采用美元之外的货币结算。李新教授则强调,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俄罗斯政府正在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改变经济结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摆脱对原料、能源的依赖,但前景难以乐观。
陆南泉教授肯定地说,中俄两国货物贸易商品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中俄两国货物贸易的品种结构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即俄难以改变经济发展以出口原材料为主导的模式,而中国向俄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各种消费品。2009年中国对俄出口服装等生活用品与机电产品要占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从俄进口的产品中仍以能源与木材等原材料为主,机电产品已降 至2%,至于高新技术产品仅占1.5%。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合作应朝着以下方面作出努力:要把科技合作放在首位;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能源与林业传统领域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从长远来看,劳务合作仍有潜力;旅游业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货物贸易要继续发展。对中国来说,一是要提高商品质量,要创名牌;二是进一步规范化,非规范贸易已走到尽头;三是发展加工工业;四是根据发展对俄货物贸易的需要建立出口基地;五是与俄边境省区切勿盲目地建互贸区、开发区,更不要不切实际地急于创建自由贸易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合组织研究部主任陈玉荣教授和中国俄罗斯东欧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田春生教授认为,双边经济合作中的问题是成绩基础上的问题。去年以来,中俄能源合作获得重大进展,达成了建设中俄石油管道的协议,并且两国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开始就毗邻地区的发展进行协调。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巩固两国战略合作的基础,但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复杂性,所以两国应建立正常的贸易平台和机制,为长期合作创造条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强晓云副教授建议双方对合 作应坚持正常、客观的心态,合作应以呵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为目标,并采取现代化、多样化、合法化的方式。
格拉季耶夫建议,因为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备的科学和教育体系,在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只是目前缺乏资金,而中国拥有组织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提供长期信贷的经验,所以,中俄两国可以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借鉴以前两国在原子能领域合作的经验,在民用航空领域、以专业经理人培养为主的教育领域以及卫生保健领域开展合作。哈扎诺夫建议,俄罗斯应鼓励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同时俄罗斯也应考虑其他友好国 家的情况,鼓励中亚国家和韩国等向远东移民,最终在俄远东建立以俄罗斯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
中俄经济合作的重头戏是能源合作。2009年两国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陆南泉教授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其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特别是其实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衰退,使得油气公司资金极度紧张。同时,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俄罗斯通过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可使俄罗斯在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对中国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有 利于中国获得较为稳定的石油供应,对于扩大其他能源合作也可能起到推进作用。中俄能源领域合作的加强与扩大,对于巩固与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亦是十分重要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希罗科拉德教授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的情况。他承认,过去几年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几乎已经陷入停滞。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主要存在两个难题:一是阿尔泰边疆区的西部管道建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二是俄罗斯天然气报价太高,中方难以接受。对于阿尔泰边疆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普京总理已经亲自解决。至于天然气价格问题,由于新技 术的发展,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逐渐提上日程,俄罗斯天然气定价也面临一定压力。此外,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巨大,中俄之间天然气输送比较便利,无需要经过其他国家领土,可以减少不少麻烦。因此,中俄就天然气问题达成协议完全是有可能的。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丁佩华研究员也指出,在向中国出口天然气问题上,俄罗斯应该考虑外部竞争的压力,在与俄罗斯天然气合作受阻的情况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再者,能源定价过高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此次金融 危机的发生就有高油价因素的影响。
浅析国际油价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 篇3
关键词:国际油价 政治经济 美元贬值 石油金融化
一、引言
随着国际能源问题的逐渐紧张,石油已经成为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互相博弈过程。在20世纪初,石油这一主要能源已经逐渐渗透到各国的政治、经济中。20世纪70年代曾经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也随之成为各国能源战争中最为关注的焦点。国际油价的背后不仅隐含着世界原油市场的供需关系,更是各国之间竞争的焦点。目前,国际市场上的油价主要是以美元进行标价买卖的,因此,美国对国际油价市场的影响力相当大。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影响着各国石油公司的经营业绩,乃至该国的国民经济。
世界经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和石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已经与世界经济、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石油的市场行情也由1999年的供过于求而逐步转变为供不应求的局面,石油的供应与消费格局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巨变。世界各国已经将石油战略发展成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而美国出于对石油的能源安全战略利益的需求,已经成为推动国家油价波动的助推手。
二、国际油价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一)国际油价的经济学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是建立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如果不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必将造成社会的动荡。目前,石油作为各国的一种战略性资源,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被称为“黑金子”。纵观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几乎都与石油紧密相连,石油已经成为金钱、权利、霸权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十分清楚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也十分重视石油的战略意义。例如:美国前任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曾经都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商,美国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曾担任雪佛龙石油公司的董事。目前,美国的石油产量还不到其需求量的一般,基本都是依赖进口来实现国内的需求。可见,美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长期的、稳定的国际石油。目前的国际油价并不是由石油的供求关系而产生的均衡价格,而是由石油的供求关系制约着的经济关系产生的“均衡价格”。国际油价价格的波动已经引起了欧佩克成员国、石油需求国、国际金融市场发言人、国家能源机构的高度重视。
(二)国际油价波动的经济原因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国际油价也在剧烈的波动,整体呈现出不断攀升的局面。这种不断上涨的局面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的需要。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伊朗的核危机等都使得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油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各国的经济发展。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十分直接的将石油看做是世界上最值得各国关注的初级产品。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并没有带动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例如:美国的石油年产量是3.12亿吨,占到世界石油产量的8%,而其石油的年进口量却高达6.27亿吨,占到了世界石油的27%。可见,美国在国际油价上涨的同时,其对石油的需求并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再例如: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能源产品,很多石油需求大国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国际油价的上涨提供了机会和有利的空间。
第二,国际石油市场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国际油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油价的决定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受到国际石油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经济均衡关系的影响。由于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国际油价还受到石油市场的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在2007年的冬季取暖燃料需求的增加、土耳其与伊拉克发生的冲突问题、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问题、美国石油商业库存的不断减少问题、美元的不断贬值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对未来全球经济的预测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出现都引发了国际油价的波动。
第三,国际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引发供需预期的紧张。2002年,全球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依赖于石油消费的化石经济时代的发展。例如: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属于全球人口大国,其经济的迅猛增长带动了国际石油需求量的大幅提高,从而导致国际油价的迅速上升。经济学理论中认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要么减少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消费,要么就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说明,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生产者也会提高商品的生产,增加该商品的供应量,从而使商品的价格下降。但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并未遵循此规律。仅从需求方面来看,国际油价的上涨并没有阻止那些发达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从供给来看,石油的生产国对国际油价的上涨并不敏感,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并没有刺激那些石油大国对石油的生产增加。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一方面是石油供给的乏力,这样必然是通过不断的抬高国际油价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国际油价背后的政治问题
石油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受到经济影响的资源商品,已经成为各国的“政治商品”。政治因素在国际油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各国对石油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军火。石油的政治属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大国对石油资源及其控制权的争夺。目前,很多国家的“石油政治”、“石油外交”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关系和大国对外进行战略的主要内容,有的国家为了达到政治外交的手段,将石油看做是主要的政治外交争夺的对象,甚至还沦为个别国家实施世界霸权的战略性工具。
(一)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促进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
俄罗斯由于受到石油的高额利润影响,使俄罗斯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加了俄罗斯作为国际大国的信心,俄罗斯也开始在国内、国际上的诸多事物中向美国大声的说“NO”。美国一直是将自己的地位建立在控制世界能源的霸权基础上,“石油卢布”对“石油美元”的挑战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舞台进行重新调整。伊朗创纪录的石油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伊朗的经济实力,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5美元,伊朗的每周石油输出所得将增加8500万美元。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委内瑞拉。石油使得委内瑞拉的地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在高调的与美国叫板,还计划争取在联合国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二)国际油价的上涨导致美国主体地位的确立
美国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经济超级的实体,石油供应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已经探明,其国内的可开采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石油储量的3%,但其每年石油的消耗量却占到全球的25%,是世界上石油的最大消费国。美国对石油的争夺不仅仅是出于确保其自身的需求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控制石油这一战略性资源,从而达到长期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目的。目前美国已经对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石油产地采取了军事、外交政治的战略性安排。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彻底掌握了伊拉克的石油,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中东的石油阀门。美国又通过经济诱惑和政治上的施压,迫使中亚直达土耳其的石油管道绕开俄罗斯,这样的结局彻底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的出口垄断。
(三)石油供应方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前苏联的解体、中亚国家的独立使得以往由欧佩克控制的国际油价局面被彻底打破,形成了伊拉克、欧佩克、非欧佩克产油国对石油产量的“三足鼎立”局面。面对新格局的形成,世界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存在这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的相互统一与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他们之间这种即是妥协又是斗争的关系,将成为他们之间相互存在的主要关系特征。
总之,国际油价波动的背后隐含着更多的政治经济因素,国际油价的波动不仅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抑制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纪建,管清友.石油双重属性与国际油价波动分析——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视角[J].国际石油经济,2007(01)
[2]庞昌伟.看国际政治经济两只手如何摆布今年油价[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7(04)
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对外经济战略 篇4
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相容的方面
虽然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不合理之处, 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格局客观上要求国际经济往来尽可能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市场以及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 各种要素组合形成生产力, 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贸易。我国出口长期保持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附加值不断提高, 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新的比较优势不断形成。进口快速增长, 大量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中间产品以及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输入, 支持了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国际投资。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外资本、技术、市场与我国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制造能力, 有效提高了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拉动了经济增长, 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
国际金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 在国际金融领域并无一个成文的、规制性的制度体系, 开放竞争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元的地位并非法律授予, 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货币都可以通过竞争提高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体系并不排斥汇率管制和汇率干预, 各国拥有较为完整的汇率主权, 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调节资本项目开放。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 我国实行金融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外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过度膨胀。
国际合作。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合作的能力大大下降。多边合作框架基本稳定, 各种区域及双边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国际合作框架下, 继续采取类似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投票权的方式, 追求在多边机构中权力份额的逐步提高, 同时在双边区域合作领域寻求更大突破。
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矛盾的方面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来参与者, 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在一些方面与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存在矛盾。在发展方向方面, 我国更多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很少能够按照本国利益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利益分配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家是最大赢家, 它们一方面通过传统贸易和投资渠道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通过对国际金融领域的控制, 以表面上合理、文明的方式攫取财富。
国际贸易领域的歧视和盘剥依然存在。一些国家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在高技术产品、军工产品出口方面对我国实施严格限制。国际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贸易存在的寡头垄断局面, 严重损害我国贸易利益。在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出口领域, 贸易纠纷不断, 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对供应链的控制左右价格。
资本流入与流出之间存在明显利差。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高额贸易顺差局面,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积累起来的外汇资产经过投资渠道回流到发达经济体。在此过程中, 发达经济体投资我国的资产收益率远高于我国外汇储备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的投资收益率, 发达国家就此实现“体内损失体外补”。随着欧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发展深化, 各种债务硬性违约和通货贬值等软性违约的发生在所难免, 我国通过生产环节积累起来的财富存在通过金融渠道流失的风险。
对外直接资本输出受到诸多限制。对外资本输出是抑制进口能源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外汇资产实际价值损失、改变中外经济关系格局的关键环节。有关国家恰恰在这一领域对我国实施各种限制。其策略是:限制主权财富基金的活动;加强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并购的审核;吸引中国资本以间接投资方式被纳入其资本集团;制造“新殖民主义”国际舆论, 甚至通过战争手段改变国际关系格局, 破坏中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领域权力重新分配进程过于迟缓。按照目前我国在IMF等机构份额增加的节奏, 在可预见的未来, 我国不可能获得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权力。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中国承担义务, 如购买IMF债券、加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等, 但不打算在权力框架方面作出实质性让步。
围绕气候变化等议题试图让我国承担超过我国发展阶段的责任。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国外非政府组织避而不谈传统工业化国家在碳排放存量方面的历史责任, 要求我国承担过多义务。与此同时, 又在风能、太阳能等节能环保产品贸易领域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试图阻碍我国相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对策与路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判断外部经济环境是否适合的基本依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对于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某些重大失衡, 如果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提高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则应在一定范围内承受。
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应积极提倡自由贸易, 尽量利用国际治理方面的现有安排维护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享有的利益和权利。着力倡议消除能源矿产资源产品贸易领域的国际垄断, 推动这一领域贸易的市场化和自由化, 通过长期贸易协议锁定供货关系;通过逆周期市场操作建立更大规模储备;将资本输出与原料输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控制所有权保证获得权, 减少价格波动风险。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稳定现有利用外资政策基本框架, 发挥国内区域间要素成本差异优势, 引导外资存量在境内实现梯度转移, 尽可能延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在增量外资方面, 实现利用外资重点从量到质的转变, 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结构升级, 积极稳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建立健全基于国民待遇的内外资法律法规体系,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 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境外投资项目。
国际金融领域。支持以特别提款权为样板创设超主权储备货币。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 采取货币互换承诺等手段支持中小国家货币与人民币挂钩。与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 扩大我国持有的股权。大力推进各种类型的对外直接和间接融资。建立一到两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官方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支持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继续完善审慎金融监管, 有效管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
国际合作领域。在全球多边机制中, 尊重联合国系统的传统机构。区域性合作应成为我国参与构建国际经济秩序的重点:一方面, 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不排斥新的倡议;另一方面, 坚持我国在相关机制中拥有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 反对某些国家“搭好架子、再邀请中国参加”的做法。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全球主要经济板块之间的宏观政策协调不会取得值得关注的进展。我国应围绕对外经济失衡的焦点问题, 根据具体需要自主确定解决进程。综合采取多种政策工具, 争取“十二五”期间自主实现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实现资本项目国际收支逆差, 逐步降低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明确主张主要经济体遵守类似马约的赤字率、债务负担率等财政纪律, 主要货币发行国遵守货币纪律和货币政策规则, 防范发达国家通过软违约方式掠夺我国存量财富的风险。抓住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契机, 要求债务国向债权国提供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贸易环境, 建立基于实际购买力或实际资产的债务抵押担保机制。大幅提升财政稳健、货币稳健的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篇5
金融危机这几年,世界经济低迷、动荡不已。金融危机带来经济的萧条使国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二百多年以来少见的。这种政治经济的动荡,带来了全球整个大格局的变化,使人们在思考二百多年以欧美国家为主体构建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是不是有些问题?人类按照这个发展方式还能不能走下去?
当今的世界形成了三个共识:第一是全球长期的经济萧条已成定局。我们面临的是全球经济危机,这是非常严重的国际局势,长期的经济低水平运行就业就有问题,就业一有问题就要发生**,形成失业与社会动荡的连锁反应。第二是现行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改革,资本主义必须改革,世界要变,不变不行的。第三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和平发展已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中国人一雪百年之耻辱,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今天的发展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百年奋斗之理想今天终得以实现,这不是谁恩赐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中华民族百年努力的结果。
面对这些变化,大家要记住两句话,这是我研究学习国内外形势所形成的判断。
第一句话叫做“一个时代的结束”。什么叫一个时代的结束?二百多年来,欧洲文艺复兴带来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科学、提倡思想解放,人类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国家的构建。二百多年来,人类在科技文明、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辉煌,人类大量运用科技手段开发自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不到0.6%的时间里创造了98%的财富。这种急剧的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认为二百多年来人类被四种思潮左右:一种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今天激烈的竞争确实带来效率的提高,但是也使人感到高度紧张;第二种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消费促进生产,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美国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用债台高筑维持了今天发达国家的繁荣,这种方式终有一天走不下去,欠的帐是要还的,还不了就要崩溃,这就是历史,以消费刺激生产的理论使人类穷凶极恶地开发地球资源,人类社会已经没法承受这种掠夺性的开发,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使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已经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第三种思潮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今天人们在发达的科技文明和物质文明面前并没有得到一种心安,反而被物质的引导走到一条偏颇的路上,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的环境笼罩着人类社会,人类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讲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就是物质的极大的丰富,还有一个人们精神世界的提高。西方国家的物质丰富了,但是人的精神没有提高,人都去享受生活,都不干活,能不落后吗?所以是错误的发展观导致了以欧美政治、经济制度为代表的这个时代的结束。
第二句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以中国的崛起为主要特征。人类社会在二百多年当中发生过三次国家转型,第一次是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现代国家的崛起,英、法、德国都是;第二次是以美日为代表的上亿人口的现代化国家的转型;这次是在中国,十亿人口的大国转型,国家的面积相当于欧洲的面积总和,在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实现转型是不容易的,我称现今的中国发展是文明型国家的转型,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国家的元素,这种转型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文明型国家的转型有几个特
征:第一个特征是面积巨大,东、西部差别巨大,东西差别是矛盾但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给我们留下梯次性发展的可能;第二,人口众多,人口众多是一个包袱,但当实现了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之后,又能形成巨大的市场和人力资源;第三,两千多年的历史没有中断,人类历史几大文明古国,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到印度文明,只有中国具有两千年以上无中断的历史,这种历史的传承、巨大的智慧财富使后人可以找到适应于自己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式;第四,充满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之处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人类的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自己的和谐、与生命的和谐,这是人生的至理,是很了不起的智慧;第二点是包容,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形成了今天以儒释道三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承,其中佛法来自印度,中国文化的包容使任何民族和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大海当中融为一体,它是今天人类社会能够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最重要机缘。
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不仅给人类的物质贡献,还有精神文化的贡献,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类的智慧与瑰宝。今天中国提出和谐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生命的和谐文化,使人类找到发展的新的重要思想基础,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之路,必须建立和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关系,必须找到心灵有所依的精神境界。
T+0 解决方案 2011-2-17 20:03阅读(16)
一.做T的目的: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选择股票:
选股很关键决定的收益的大小。选择中线成长好的股票,本热点板块中的一只股票,2011年选择高铁或水利股即可。选择振幅大的股票,因为做T振幅越大你收益越高。
三.熟悉这只股票走势
要了解这个股票的走势,庄家操作手法,比如这个股票的最高价格出现在上午还是下午,具体出现在几点的几率比较大,这个股票喜欢早盘高开还是低开。这个股票振幅多大,这个一定要了解,比如这个股票80%振幅在5%那么你根据开盘价格和开盘后3分钟价格基本可以判断当天最高位在哪里,决定卖点。
四.根据佣金判断做T的每笔数量
比如你的佣金是万分之五,做T股票股价在18元,你每笔交易就是600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8*600=10800元,如果小于1W元你也要交给券商5元手续费。
五.不要贪婪
经济意识国际化 篇6
这些日子有些媒介又忧心忡忡了,因为大家发现所谓国产手机,用的大多是进口芯片。所以媒介说:“钱又让外国人挣去了。”
看着这种议论我就有点糊涂。我不知道芯片在手机的成本里占多大比例,但我知道赔本的生意是没有人做的。以中国人的才智,连“神舟”飞船都能送上太空,区区手机芯片,我想造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之所以没有造,恐怕多半也和成本有关系——也许用进口芯片便宜。
这个世界已经被经济给连成一片了,你挣我的钱,我挣你的钱,挣来挣去大家都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要不我们加入WTO干吗?还不是为了更快地发展?可总是有人觉得不是那么踏实。前一阵大家津津乐道韩国人的“爱国”,因为他们坐飞机要坐自己的航班,买汽车电器也要买韩国产。但不知这些“爱国者”注意没有,这一切都要有个前提,就是自己的产业要争气,要有竞争力,如果韩国货都质次价高,那不成了以“爱国”之名,行“鼓励落后”之实了吗?
我不知道别人家怎么样,反正我家的电视是日本造,因为我曾经买过的国产电视一出保修期显像管就坏了,看足球的时候草坪居然是红色的,而我们家在80年代初买的日本彩电,没有遥控器的那种,现在还结实着呢。还有,我的水床床垫是韩国的工厂做的,因为人家的老板亲自跑到我家丈量尺寸,还和我成了朋友。当然,说我崇洋媚外也没有根据,我家的空调、洗衣机可全是国产的,可我认为这并不能体现我的爱国心,仅仅是因为这个厂家售后服务好,有求必应,逢年过节还给我寄贺年卡,人家把我这个客户当回事——我说的是海尔。
现在不比30年前、50年前和100年前,做生意更讲究平等规则下的竞争,我想不应该动不动就把“爱国”挂在生意场上。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拼命把自己的企业做大或做强,爱国就是把该自己负责任的事情做到位。当然,如果有哪个外国企业用不平等的办法伤害我们中国的利益,我们要反对,我想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管。我只是想说,天天觉得让外国人占了多大便宜,未必是爱国心的体现。在这样一个地球村里,经济意识也应该国际化。就比如说汽车吧,以前总有人把零部件国产化率拿出来说事——可我一直认为国产化率并非爱国的实质,真正的爱国是把我们中国的汽车造出规模来,提高性能和服务,降低成本和售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爱国的责任,而不要把什么都让消费者扛着。
和我们犯同样毛病的还有美国人——最近美国的媒体开始忧虑,他们引以为豪的互联网产业正在逐步向国外转移,很多企业都因为成本问题而把工厂迁往他国。但美国人肯定不会因为钱都让外国人挣走了而对老板们口诛笔伐,说人家不爱国。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的奢侈习惯,导致了他们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美国人要是真爱国,就应该勤俭节约,珍惜环境,把成本降下来。因为他们太能造,这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我对美国人有意见,认为他们腐化、没有世界性的大局感,凡事都先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着想,浅薄而且自高自大,可我也不喜欢看到航天飞机掉下来。我觉得这件事情太令人悲伤了。我不希望人类在走向太空的路途中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令我更无法容忍的是为什么有人在互联网上幸灾乐祸,甚至拍手称快。这群人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是爱国者。难道他们忘了自己一打开电脑,用的就是微软的软件?他们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是有赖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打算从美国人手里获得投资的新浪、搜狐?
我不爱抽洋烟喝洋酒吃洋饭,但我喜欢看美国大片吃欧洲巧克力去国外旅行。我不喜欢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夹杂英文,但我对英语说得好的人无比艳羡。我用的手机不仅芯是外国造,而且壳也是外国造,我一点都不愧疚,因为有了这部手机,我能够和朋友们交流、做事,还能给中国移动交电话费……这一切,都不妨碍我成为一个爱国的人,因为我坚定地认为,在平等的竞争下,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前途光明。
近年国际经济局势分析 篇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 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 较上年显著放缓, 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 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 均将低于2010年的增长水平。总体来看, 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发布报告中显示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仅为1.8%, 欧元区为1.1%, 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2%。整体上看全球经济宏观形势仍然处于疲软状态, 尤其是两大发达经济体, 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两大经济体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
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 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未来一段时期, 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美国从2007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率依次为0.1%、1.6%、1.5%、3.0%;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2%、0.3%、1.7%、2.8%;新经济体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7.6%、6.2%、7.4%、6.1%, 由数字可知, 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上升,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仍旧整体高于发达国家, 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带来的新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各国物价平均水平上涨, 企业成本趋高, 人均购买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二、大宗商品价格
国际大宗商品通常划分为能源、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和贵金属四大类。能源类大宗商品主要有原油、煤炭等, 基础原材料主要有矿石、一般金属等, 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等;贵金属主要有金、银等。以其中最要的石油为例, 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从虚拟的金融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各行工厂都没资金继续运作机器生产了, 因此对原油的需求量自然大量减少, 国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油价因此出现一波持续下跌行情。2009年实施刺激经济, 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 2009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强劲反弹, 2010年全面走强。2011年以来,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 各个国家普遍施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原油价格一度持续攀升, 之后又高位波动持续到现在。估计2013年~2014年大致在100~110美元之间, 油价不光是一个经济产品, 也是一个政治产品, 取决于很多因素。
三、全球失业水平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陷入萧条, 大量企业破产倒闭, 各国的失业人员大幅增加, 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 更多企业陷入不景气, 最终呈现出失业水平继续升高的恶性循环, 从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可以得知从2007年~2011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依次为5.9、6.1、6.6、6.5、6.1;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依次为7.2、8.0、10.9、10.1、10.3;同时美国的平均失业率为4.6、5.8、9.5、10.1、9.1。因此2009年各国失业率是近年来几乎最高点。2010年随着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 政府加大投资, 增加就业, 失业率才得以有所下降, 2011年在全经济正温和复苏之下欧元区引发了债务危机, 随后美国也出现了债务危机, 相比2007年发达国家仍然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在这短短五年内的两次危机中,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受到一定的冲击, 但相对而言不是很严重, 相反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时间里, 如何破解就业困局成为各国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也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的关键所在。
四、全球金融市场
2011年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担忧引发金融市场反复大幅剧烈震荡。2011年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的首个交易日, 全球股市出现抛盘, 8月前两周, 全球股市市值缩水约4万亿美元。9月5日, 意大利、西班牙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升高, 引发全球股市再次暴跌。截至9月15日, 与年初相比, 美国标普500指数已下跌4.9%, 法国CAC股指下跌22%, 伦敦富时100股指下跌11.2%, 日本日经指数下跌17%。股市的大幅缩水, 那么资金都流向了哪里?观察近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发现:9初金价攀升至每盎司1895美元的纪录高点, 由此可见其中一些资金纷纷涌入了黄金寻求避险, 说明投资者们的信心不足, 对市场前景不乐观。
五、全球宏观政策
总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发达国家内生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 只能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承诺将零利率维持至2013年, 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5%不变, 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0.5%的纪录低位, 同时将定量宽松计划下的债券购买规模维持在2000亿英镑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 新兴经济体货币紧缩步伐放慢。土耳其央行去年8月初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也于8月31日突然将利率从12.5%下调至12%, 结束了始于年初的最新一轮加息周期;俄罗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央行均维持政策利率不变, 只有印度央行于9月中旬再次加息。目前看, 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 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 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 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 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 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 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 协调难度必然加大, 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
六、结论
国际政治经济 篇8
1.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政治经济博弈
(1) 模型。
本文运用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加以论述。先作几个说明, 由于中国和美、日以及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采取行动过程中, 双方都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所有信息, 而双方在行动过程中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所以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上是一个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4]首先中国有两种选择:升值或不升值。如果升值, 中国将遭受极大损失 (用-a来表示 (a>0) ) , 而美国将从中受益 (用b表示 (b>0) ) 。而如果中国政府坚持不升值的决策, 又将面临美国的制裁和不制裁两种选择。如果不制裁, 中国获利个单位的收益, 而美国的收益则是-b (即面临损失) 。如果制裁, 中国政府将被迫采取应对措施抵制美国的制裁。假设美国制裁中国的成本为λ1, 而中国遭受美国制裁付出的代价为δ1。面临美国制裁, 中国政府有两种选择:抵制和不抵制。如果不抵制, 中国收益用a-δ1表示, 而美国可用-b-λ1来表示。如果抵制, 成败未卜。我们用δ2表示中国抵制美国制裁所付出的成本, 用λ2表示美国遭受中国抵制后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成功, 中国的收益可用a-δ1-δ2表示, 而美国可用-b-λ1-λ2表示。一旦失败, 中国不仅付出成本和代价, 同时也迫于无奈不得不升值, 这是一种最不理想的结局。中国的收益-a-δ1-δ2, 而美国则将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其收益可用b-λ1-λ2表示。
由于中国采取抵制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 现在谁也无法预料最后结局。假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各为50%, 只有当中国抵制后整个收益大于不抵制的收益, 中国政府才可能实行人民币汇率不升值的决策, 并坚持抵制, 也即只有当中国采取抵制后的收益期望值E1=0.5× (a-δ1-δ2) +0.5× (-a-δ1-δ2) 大于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收益, 中国才会采取抵制的对策。用不等式表示就是:E1=0.5× (a-δ1-δ2) +0.5× (-a-δ1-δ2) >-a, 得0<δ1+δ2-b得:0<λ1+λ2
如果λ=λ1+λ2, 则上式即为0<λ
目前, 中国人民币不升值, 美国等发达国家制裁已成事实。对中国来讲, 最佳结果应是在满足0<δa, 也即中国在整个博弈过程中付出的成本超过了由于升值所付出的代价, 中国迫于无奈也会选择人民币升值。
(2) 分析。
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通过美元贬值, 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 (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 , 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 遏制中国商品的对美出口, 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 是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5]美国现在世界上玩着“双赤字”的游戏, 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在国际市场目前还只能接受它的美元和国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是其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从中美之间的利益关系上来看, 中美双方的经济依赖性已日益增强:美国是中国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依靠与美国的贸易部分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目标。与此同时, 中国也日益成为美国扩大出口和开拓海外市场的对象国。2007年, 对华贸易占到美国全部贸易的10.1%, 中国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人民币汇率争论是一个典型的汇率制度选择过程中的大国政治博弈案例。
从中国对美国的影响来看,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同时又拥有大量的美元储备, 还是许多人眼中的美国霸主地位的强有力挑战者。如果中国将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用于购买美国高技术产品、尤其是实施大规模企业兼并战略, 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压力, 而如果中国抛售所持有的美元则有可能造成美元的进一步下跌。[7]在某种程度上, 中国和美国都希望人民币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脱钩。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并浮动, 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 维护美元的地位, 而中国则希望通过汇率改革达到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减少对美元依赖的目的。
从美国内部政治因素看, 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党派政治。每当大选来临, 共和党和民主党照例会开始上演政治对局, 许多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政治标签, 两党也就成为不同利益方的代表。在美国国内, 强烈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是民主党, 而推动国会向政府施压的主要是美国国内一些不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其工会组织。共和党代表工商业大企业的利益, 尤其是跨国公司以及拥有大量在华投资的银行家和投资家等。[8]因此, 美国的党派政治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力度和持续性, 导致对人民币汇率的争议随着美国的政治周期而高低起伏。
2. 结论
具体来说, 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通过有利于己的汇率安排所追求的利益如下:第一, 扭转本国的贸易差额。当大国出现贸易逆差时, 可以利用有利于己的汇率政策, 例如货币贬值, 扭转这一贸易差额, 从而维护和增强本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信心。第二, 实现和巩固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铸币税。铸币税原指铸币成本与其在流通中的币值之差, 现通常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而得到的收入。[9]通过掌握发行货币的权力, 大国可以为其贸易逆差融资, 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以商品和服务为此付账。第三, 保持自身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并影响、甚至操纵别国的政策。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使本国在遇到“不对称冲击”, 亦即经济变化对各国的影响各异时, 无法采取积极而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应对。
因此, 大国之间争夺有利于己的汇率安排的利益斗争和较量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国际货币的协调与合作, 但是这种合作往往首先取决于是否符合大国的利益。[10]
参考文献
[1]方洁.汇率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 2009 (2) :78-83.
[2]张宇燕, 张静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基于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研究[J].当代亚太, 2005 (9) :3-20.
[3]丁骋骋.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博弈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 (5) :100-104.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5]李超民.是“汇率操纵”还是“储蓄率落差”:人民币汇率政治经济学[J].上海金融学院院报, 2008 (3) :37-42.
[6]杜安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 :56-57.
[7]张宇燕, 张静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远洋航务, 2007 (12) :29-30.
[8]周叶菁.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以人民币汇率问题为例[J].国际论坛, 2009 (1) :51-81.
[9]何帆, 李志远.汇率变动与汇率制度变革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11) :24-31.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篇9
一、网络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经济也逐步兴起, 其属于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 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条件下, 可以说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涉及范围较广, 除了一些通过利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改造以及宣传的部分传统产业, 也涉及到那些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为媒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说, 网络经济没有独立地存在于传统经济模式之外, 也不是一种“虚拟”形式的经济模式, 而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级经济发展模式, 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模式。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从而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企业通过应用网络来进行商业活动, 从而诞生了网络经济。目前, 全球很多国家的许多企业都已经逐步开始借助网络来开展诸如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以及企业管理及生产等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意义
网络经济不仅改变了目前的传统经济模式, 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管理理念。随着目前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几乎已经实现了全球的全面覆盖, 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种能够实现“无国界共享、传播以及扩散”的共享资源, 这就说明网络经济已经为新型的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经济逐步过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所以能够预见在未来网络经济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引领, 网络经济还改变了我们的实际生活, 例如交易方式以及支付方式受其影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一些人的商务活动可以便捷地借助网络就能迅速完成, 大大地降低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 大大地降低了商业限制, 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利润, 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模式改革, 同时还明显地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总之, 网络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1.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正面影响
(1) 网络经济明显降低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成本。对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 一般的交易过程开展要按照比较繁复的程序, 这就明显延长了实际的交易时间, 从而提高了成本;但是网络经济可以让人们通过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交易双方的操作, 大大地降低了实际交易过程中的成本, 凸显了综合效益; (2) 网络经济可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 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必须要通过灵活的经营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这样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而且网络经济能够让企业借助互联网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 这种营销方式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关系; (3) 网络经济的发展大大地打开了国际市场, 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强度明显提高, 使得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方便, 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经济效益; (4) 网络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使得产品的宣传变得更有竞争优势, 另外目前的网络支付方式也促使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2. 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负面影响
(1) 网络经济明显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当前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 但是其一些弊端问题也不断暴露,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 相应的支付风险也明显提升, 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风险性提高; (2) 目前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犯罪行为也逐年增加, 这表明了目前基于网络经济下, 国际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3) 网络经济明显导致国际经济贸易的物流弊端逐渐暴露, 物流属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 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没有发展完善, 极大地影响了贸易开展的速度以及质量等, 不能充分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要; (4) 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中, 尽管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等不断发展, 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无法满足目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 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兴起, 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所以说,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使我国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 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 这些科技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 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这些高新网络类技术, 不管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抑或企业的实际生产。网络的应用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 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各项经济发展和建设。在当前社会, 网络相关的经济模式已逐步成为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1世纪属于信息特征的世纪,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在将来必然能够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结合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发现网络经济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本文将就目前的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展开一定的研究及分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研究,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杨丽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4) :147-148.
[2]芦笑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 2011, (9) :12-13.
国际政治经济 篇10
一、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南北冲突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一, 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分工依然存在。现在垂直型国际生产分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 单一的传统分工开始转变为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 但是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还是处在最高层, 发展中国家则处在最低层。
第二,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治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 而且也有所降低。世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而初级产品贸易虽也有所扩大, 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从总体上来看, 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全球发达国家十大进出口国中, 服务贸易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严重依赖着发达国家。另外发展中国家仍深受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尽管为了提高出口的收入, 发展中国家努力提高原料加工的能力, 但还是遭到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的阻碍。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名目很多, 涉及到进口限制、海关手续、卫生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和特定的包装装潢条例等, 总数达1000多种。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受挫。发达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增大, 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第三, 不平等的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拮据, 资金也严重短缺, 没有办法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积累起必要的资金。要发展经济仅仅从有限的出口中得到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吸引到外资和接受援助外,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但是国际金融市场几乎完全操纵在发达国家及其金融集团手上, 它们企图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资金, 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及进程, 并且获取巨额得利润和利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 主要是通过私人直接投资、私人商业银行贷款及官方发展援助等几种主要的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 以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 官方发展援助在资金转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才使得条件苛刻的私人商业性贷款的比重提高。私人商业性贷款由于偿还期短和利率很高, 极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还本付息负担, 使它们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去了。发展中国家为了借新债来弥补国际收支的逆差, 被迫接受债权者的种种严苛条件, 甚至被迫要调整本国的财政经济政策。与此同时,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又处于无权、少权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金融治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 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资金的流向。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比重很小, 在按份额比例确定投票权大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面,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银行里面, 发展中国家也处于类似的处境。
二、南北双方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共识
第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前提与共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南北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从现实主义原则出发, 发达国家渐渐认识到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性。南北双方就在承认相互依存的历史前提以及必须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方面取得了共识, 并且有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首先, 为共同阻止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 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1985年秋, 美国提出了由其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起草的“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该计划强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 (WB) 为中心, 进行国际机构和民间银行协商融资;发达国家应积极购买发展中国家产品, 确保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动, 发展中国家和负债国也应相应调整有关经济、金融政策, 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1987年底, 美国又提出以债券交换债务为主要内容的计划。1989年美国财政部长尼古拉斯·布雷迪提出了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的“布雷迪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相应增加了发展援助基金, 等等。这些具体措施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上有一定的愿望, 并做出了有限的变革。
其次, 在国际贸易治理领域内对维持初级产品价格和减少贸易壁垒作了一定的努力。1975年, 欧洲共同体 (EC) 9国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亚太地区共46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有名的《洛美协定》。《协定》包括保护非、加、亚太地区初级产品价格, 欧共体对这些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等内容。至1989年, 洛美协定已签订了四个。1976年5月, 联合国第四届贸发会议通过了商品综合方案决议, 建立了国际存储共同基金, 用以改善初级产品市场, 承诺稳定商品价格和各国进出口贸易中某些商品的数量。
尽管南北双方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上存在一定的共识, 但分歧更为明显。所以, 要从根本上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 将危害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则理所当然地希望建立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 发展中国家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是确保对本国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二是改革国际贸易治理制度。改革国际贸易条件, 提高并规定初级产品的合理价格, 建立共同基金, 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初级产品建立一定的国际储备, 以调整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达国家应扩大“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范围, 取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实行公平的技术转让。三是改革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国际金融机构增加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和信贷范围, 扩大这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与投票权, 减少大国对它的操纵。四是增加发展援助和减轻债务负担。五是改革国际经济机构, 实现各国经济均衡发展。
第三, 发达国家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态度。美国力图保持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从整体上维持旧的经济秩序的意图并未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上的分歧是相当严重的, 这大大阻碍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对发达国家的强硬立场, 发展中国家开始务实地提出新的改革方针。1989年, “七十七国集团”主张南北问题全球谈判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讨论紧迫问题, 第二阶段解决国际经济结构问题, 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还得做艰辛的努力。
三、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作的努力
第一, 争取和推动南北对话。南北对话从开始至今, 经历了一个复杂艰难的历程, 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1954年, 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著名的“万隆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形成。1961年9月, 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初步涉及到反对旧秩序的问题。1964年3月, 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 拉开了南北谈判的序幕。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初步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第二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1964年10月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 这次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要求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经济秩序, 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年, 联合国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及《行动纲领》文献, 1974年, 第29届联大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和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程度的加深, 南北对话有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1996年首届亚欧会议和1998年第二届亚欧会议的召开以及1999年欧拉会议的举行等。在区域经济联盟上, 表现为1993年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1989年成立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APEC) 。
第二, 实行南南合作, 建立区域经济联盟。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在集体自力更生基础上, 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国际合作。它与南北对话共同构成南北关系的主要内容。南南合作加强了南方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的总体力量, 增进了团结, 开拓了市场,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也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 对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南北对话陷入僵局, 南南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南南合作国际会议是新德里磋商。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 44个南方国家聚集一堂, 召开了南南会议。来自中国的代表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南南合作的五项原则, 强调南南合作应该朝着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加强集体自力更生的方向来努力, 并且按照平等互利、互相照顾的原则来进行, 加强团结和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到了20世纪90年代, 南南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和成果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
现在, 发展中国家大都参加了南南合作与区域经济集团化运动, 南方国家谋求集体自力更生的目标不会改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之下, 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联合获得了新的力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上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三, 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历次斗争。20世纪50-60年代, 发展中国家通过亚非会议,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奠定了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力量基础。20世纪70年代, 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维护经济主权和本国资源, 反对霸权的斗争高潮, 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维护石油权益;其次是反对海洋霸权;再次是保护原料资源。
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和希望
第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影响当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南北力量对比很悬殊。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由仍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 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才能越过重重困难从而取得胜利;二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分歧很大。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分化;发展中国家内部民族、领土、宗教矛盾有加剧的趋势。
第二, 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希望。我们看到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南方国家发展的要素, 但是也并不能说明南方国家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道路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我们可以从国内环境、国际环境这两方面来看, 发展中国家都有突破困境的希望。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很迅速;二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并推进南北方面的合作。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仅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而且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本、商品流通和金融等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扩大资本利润范围的本质, 但在客观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南方国家在日益活跃的经济活动中, 能够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在由电子技术传递信息的地球村时代, 能通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改变北方国家轻视无视南方国家的错误态度。政治多极化趋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平的国际环境, 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发展, 这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才能集中精力, 做出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 将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投入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祟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2].伍贻康.国家、区域化和全球化[J].太平洋学报, 2000 (4) .
[3].尹承武.从南北关系看联合国经社系统改革[D].北京大学, 1997.
[4].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国际政治经济 篇11
莫伊尼汉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神通而令恃才傲世的基辛格俯首称臣?说起来,莫氏在欧美学界和政界也算是位闻人,四十年代末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弗莱彻外交学院,六十年代执政于哈佛,与基辛格同事。七十年代是美国驻联合国和印度的大使。一九七七——一九八九年连任两届美国国会议员,曾任参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此公的专长并非是国际政治,而是美国政治,特别是族裔政治(ethnic politics)。正是出于对种族问题的敏感,他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底美国《新闻周刊》组织的“展望八十年代”的专题讨论中,以“俄国会分崩离析吗”(Will Russia Blow Up?)为题撰文,开篇就讲,“苏联帝国正处于巨大的内外交困之中。它将分崩离析,世界将随之震动”。在以后的年代中,不论是在参议院的讲台上,还是大学的开学典礼上,莫伊尼汉不断强调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日益迫近的事实。但是,他的这一看法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任何注意。分析起来,他的这种先见之明在相当程度上受惠于他所倡导的ethnicity(姑且译为族性)研究。
一九六二年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内森·格拉泽(NathanGlazer)请莫氏一起参加一项研究纽约市少数族裔社会的调查。他们选择黑 人、犹太人、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作为对象,分析这些移民团体的归属感,结果发现,他们是一种新的社会群体(newsocialaggregate),具有强烈种族意识。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他们要比原来估计大得多,一句话,这些移民并没有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美国这个“上帝的熔炉”中炼成全新的美利坚人。“熔炉”的神话被打破了,次年他们的调查结果以《远离熔炉》(Beyond the Melting Pot)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发表了。在书中,他们第一次在学术意义上提出并使用ethnicity这个词,来描述“族裔集团的性质和特点”。
由于他们的倡导,美国学术界开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几个方面来研究ethnicity。一九七二年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American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召开了ethnicity的专题讨论会,并由格拉泽和莫伊尼汉编成题为《Ethnicity:理论与经验》(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一书,于一九七五年出版。这时,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越出美国国内政治的范畴,而在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在他们的导言中指出,ethnicity对于理解当代世界政治非常重要。“新的社会分层(the new stratification)在很大程度上与ethnicity有关。它可能一直是如此,只是由于对财产关系的偏见妨碍了我们认识族际关系,它或者被看作是财产关系的衍生物,或者被视为史前时代的残留物。但是,现在我们已看到,南斯拉夫共产党人为实现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之间平等的发展和相同的生活水准的努力是怎样的徒劳无功,……我们也看到,当大俄罗斯人标榜苏联境内族群(ethnic group)平等时,华盛顿的乌克兰人却在俄国的大使馆门前示威,莫斯科的犹太人则要求移居以色列。由此看来财产关系才是衍生物,ethnicity才是社会分层的根本动力,我们的假设是:在共同环境里,族群所具有的不同规范造成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成功水平——在这里,是群(group)导致社会地位差别。这一现象既可以广泛地存在于财产关系减弱中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也同样存在于废除了财产关系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以及随之出现的种族际冲突似乎证明莫伊尼汉所倡导的ethnicity研究的重要性。近几年,有关著作层出不穷,连西方学者自己都叹息跟不上众多文献带来的新事实和新观念。莫伊尼汉的开拓之功得到承认,学术声望与日俱增。一九九一年他应邀在牛津大学CyrilFoster讲座上演讲,讨论ethnicity,人民自决权等问题,这些演讲在九三年结集出版,题为《地狱:国际政治中的eth-nicity》(Pandaemonium:Ethnicit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当他在国际关系中讨论ethnicity时,莫伊尼汉注意到许多冲突发生在语言与人种相同的种族之间(如波黑冲突各方),因此,影响和导致冲突的原因与种族对自身的安全感有关,他们对外族的威胁极为敏感,并成为种族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国际政治中的族际斗争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独一无二的种族归属感与难以兼容的各种族自决梦想之间的冲突。种族归属感是客观存在的,但西方多年来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这种归属感发展成为一种力图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意识。因此,听起来美妙无比的自决原则可能成为无休止的族际冲突的堂皇借口。正是对这种自决理想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忧虑,他才借用密尔顿在《失乐园》中所描述的地狱作为自己的书名。在书的结尾,他意味深长地写通:“地狱是小鬼的生存之地,他们深信伟大的撒旦最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啊,可怜的小鬼们!”莫氏的隐喻在暗示,世上的芸芸众生是否太迷信民族主义与民族自决的梦想了,殊不知其中暗藏杀机!环顾世界,有太多的自决美梦变成种族屠杀的恶梦。莫氏呼吁,联合国该是重新考虑民族自决原则的时候了。
作为学者,莫伊尼汉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ethnicity这一概念,而且成功地把它应用到国际政治的研究中。六十年代以来,ethnicity成为一个日益流行的新词。正如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所指出的,它大有代替原来使用的nationality一词的趋势(“Ethnic和Ethnicity”,《美国大观》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何以有这一变化呢?这先要从词源学上进行考察。nation(民族)的词根源于拉丁文动词nasci(意为出生于),其名词形式为nationem。ethnic则来源于古希腊文中最接近nationem含义的ethnos。因此,两词词根不同但含义相近。之所以要用ethnicgroup和ethnicity代替nation和nationality,主要是后者被赋予了国家的含义。诚如费孝通先生在回忆其先师人类学家史禄国文章所指出的,作为最早使用ethnos来代替nation的人,史禄国是避开nation后来包含的国家这层含义,“为了把民族和主权国家脱钩,他采用了拉丁文Ethnos”(应为希腊文——引者。《人不知而不愠》,《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四期)。虽然莫伊尼汉在其著述中从未提及史禄国(Shirokogorov)的大名(可能是由于史氏“后半生排除在当时学术圈子之外”),但他使用ethnicity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在他看来,“民族(nation)是族群(ethnic group)的最高形式”。首先它是对祖先主观上的认同,其次,它在客观上要求组成地域自治体:其形式可以从地域聚集(regional assemble)到完全独立。但作为族群显然只要符合第一个条件即可。莫氏还认为,“民族国家看来再也不倾向于相互战争,但族群却在时刻厮杀。更糟的是,这些冲突不可避免地波及国际政治”。
由于ethnic一词的流行,还出现了用ethnonationalism代替nationalism(民族主义)的倾向。不过,就连它的使用者,国际种族冲突研究的顶尖学者沃尔克·康纳(Walker Connor)也认为,如果在原始意义上使用民族主义一词,即它只表示对本民族的忠诚与认同,而不涉及对某一国家忠诚的话,新词和老词无甚差别。只是现在一提起民族主义必然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使用ethnic group,ethnicity和ethnonationalism的目的都是为了与nation,national-ity和nationalism中暗含的国家这层含义脱钩。
这一术语的变化的确为研究国际政治中的族际关系提供了方便。首先,它比较符合二战后,特别是非殖民化完成以后、世界各地都建立了独立国家这一现实。因为一旦用民族(nation)这个词,很容易地把它与国家或成立国家的合法要求(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相联系。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族际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不能有这种成见。一个族群的成员对本族的认同和忠诚,与对所在国的认同和忠诚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或者可能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比如,我们可以把以色列的犹太人或者信奉犹太复国主义的犹太人称为民族,在这里他们对犹太传统的认同与对国家的认同是一致的。但如果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称为民族显然不合适。但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成为所在国家的臣民,但的确又认同于自己独特文化传统,因此称为族群更为恰当。同样,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的华人也可如此称谓。由此看来,族群至少有三种状态或发展前途:(一)它可能作为某一国家多族群的一部分永远保持其ethnicity。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这种由多族群组成的国家,像韩国日本这类真正的民族国家实在寥寥无几。(二)它可能会溶合于另一个族群从而失去自己的特性,诸如美国社会中的德意志人和中国社会中的满族。(三)它也可能由于对所在国家内的统治不满(主要是族群之间的不平等感和被剥夺感)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民族,并最终建立或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像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各民族已经做的那样和加拿大魁北克人以及其他要求独立的民族试图做的那样。这种可能性的后果最为复杂,也极易引发国际冲突和族际屠杀,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内冲突的根源,值得深入研究。
其次,它的内涵比较丰富,也较少主观价值之影响。比如在讨论卢旺达图西和胡图两族的屠杀,伊拉克和土尔基境内库尔德人的反叛,斯里兰卡泰米尔人的分离运动,俄国境内的车臣冲突,以及波黑长达三年之久的内战时,用种族冲突(ethnic conflicts)要比用民族冲突更为合适和科学。
虽然本文讨论的是ethnic group和ethnicity,但如何用中文来表达其中丰富的含义,实非易事,诚如董乐山先生所云:“踟蹰岂止旬月”。他建议根据所涉及的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译成“族裔、教族、种族”和“民族性、种族性、族裔性”。这不失为良策,但问题是,在一般的理论探讨时,就不得不找出一种较为抽象的译名。我只好勉为其难,姑且译为“族群”和“族性”。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Daniel Patrick Moynihan,Pandaemonium:Ethnicity inInterntional Poli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Wa1ker Connor,Ethnonationalism:The Quest for Under-stand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国际政治经济 篇12
回顾历史, 黄金作为与现代信用货币对立的货币形态, 其美元价格的涨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元国际地位相对强弱。纵观国际金价长期变迁的历史, 可将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1970年以前的稳定期、20世纪70年代的快速上升期、20世纪80年代至2001年的稳定缓慢下降期、2002年以来的再次快速上涨期 (见图1) 。国外研究表明, 金价与多数金融资产价格负相关。史密斯 (2004) 研究显示, 金价与主要工业国家的股指负相关;卡派、米尔斯、伍德 (2005) 研究显示, 金价与主要货币汇率之间反向变动;莱文 (2004) 等发现金价与美国CPI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国内学者有杨叶 (2007) 、宋蕊、刘月来 (2008) 认为金价和油价存在正向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美元汇率、通货膨胀和国际重大事件等因素影响;张莹、胥莉、陈宏民 (2007) 对金价和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检验, 得出两者同向变动, 并由石油价格向金价单向传导。以往文献研究主要侧重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 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逐步回归和岭回归方法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
数据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一、国际主要宏观经济因素与国际黄金价格的关系分析
1.道琼斯工业指数 (DQS) 。当证券市场繁荣时, 黄金投资与之相比有明显的不足。当股市泡沫破灭、虚拟经济走弱时, 大量闲散资金和原来证券市场中的资金就极有可能转向黄金等实物投资。因此两者呈反向关系, 但是这种反向关系也只应该在主要股票市场中得到反映, 比如DQS。
2.美元货币发行量 (M2) 。美国总是在维护美元国际地位、稳定购买力与超发美元占用世界资源之间摇摆。次贷危机以后, 美联储进行了两轮QE, 向市场总计放出1.6万亿美元的资产,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过经济基本面的承受能力。美元流动性过剩导致金价也加速上涨。
3.国际原油的价格 (OP)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和经济资源, 是衡量世界经济发展的指标。石油价格过高往往会引发通货膨胀。投资者就会买入黄金进行保值, 从而使得金价上涨。此外, 石油价格波动也会影响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从而引发美元的涨跌, 反过来对金价产生影响。
二、黄金价格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 自回归模型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黄金期货周末收盘价为被解释变量, 其滞后值为解释变量, 采用COMEX黄金期货价格, 记为GP。时间选取2007年3月22日至2011年10月28日。根据ADF统计量可以判断序列是非平稳的, t值为0.05, p值为0.96。将GP序列取一阶差分, 得到序列DGP。根据ADF统计量, 序列DGP平稳, t值为-14.72, p值为0.00, 且DGP是白噪声序列, 其内部信息已被完全提取。对GP序列的分析, 在自回归模型意义下已经结束。
(二)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1. 国际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对国际金价影响的模型构建。
变量选择及多重共线性检验。黄金期货每周末的收盘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 记为GP;解释变量分别为DQS、美元指数 (USI) 、M2、CPI、OP。各变量都采用月度数据, 时间为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根据经济理论分析, 共选择5个解释变量。但是模型包含过多解释变量易产生多重共线性。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特征值检验可得如下结果:
由表1的方差比来看, 第4个特征根既能解释DQS的51%, 也能解释CPI的39%。第6个特征根既能解释USI的90%, 也可解释DQS的38%, 并从条件指数来看, 变量间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
2.逐步回归方法。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模型得:GP=-3017.524+0.412M2+0.062DQS+21.857CPI (1)
3.岭回归法。在SPSS统计软件Syntax语法窗口输入相应命令后, 从结果可以看出, 自变量X4岭回归系数比较稳定且绝对值很小, 应该删除。我们再用y与其余4个自变量做岭回归。把岭参数步长改为0.01, 范围减小到0.4, 得图2, 发现当岭参数k在0.10~0.15之间时, 岭回归系数已经基本稳定, 再参照复决定系数R2, 当k=0.11时, R2=0.9057仍然很大, 因此可以选择岭参数k=0.11。重新做岭回归, 得到如下结果:
未标准化岭回归方程:GP=-2076.64+0.049DQS-3.69USI+0.34M2+1.71OP (2)
标准化岭回归方程:GP=0.3443DQS-0.063USI+0.846M2+0.127OP
三、计量结果分析
通过对比模型 (1) 和模型 (2) 有如下结果:运用不同回归方法, 得到的解释变量会有所不同。逐步回归模型中, CPI、DQS、M2对模型有显著影响。而岭回归模型中, DQS、USI、M2、OP对模型有显著影响。可见, 多重共线性问题, 会对模型产生结构性变化。而且在逐步回归的模型中, 模型没有考虑美元指数的影响;而在岭回归模型中, 体现了美元指数的影响, 且系数为负。结合实体经济各变量的联系来看, 由于美元指数下跌会显示出美元疲软, 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会大幅上升。因此, 当美元指数下降时, 很可能会带动国际金价的上升, 所以美元指数前系数为负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即采用岭回归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在岭回归方法中, 还包括了石油价格这一重要因素。从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来看, 每次石油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投资者会寻求避险工具, 来减小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而黄金是投资者通常的选择。因此, 岭回归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经济状况。
综上所述, 在本文中, 在逐步回归和岭回归两者相比较时, 我们倾向于选择更加符合实际经济现象的岭回归结果作为最终的模型。采用标准化岭回归方程来具体分析, 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最显著的变量是M2, M2每增加1%, 会使国际金价增加0.846%。
摘要:黄金作为特殊贵金属, 具有货币和商品双重功能。黄金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逐步失去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但保值功能并未消亡。金融危机后, 黄金价格经历了大幅波动, 其价格变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黄金的历史变化趋势入手, 通过对股市指数、美元指数等变量内在逻辑进行分析, 建立理论基础, 然后分别通过逐步回归和岭回归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际黄金价格,自回归模型,美元指数,岭回归
参考文献
[1]刘曙光, 胡再勇.黄金价格的长期决定因素稳定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2) .
[2]张莹, 胥莉.石油与黄金产业价格联动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7) .
[3]蒋立群.黄金价格波动的决定因素探讨[J].时代经贸, 2007, (12) :117-119.
[4]周华林.黄金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6) :42-46.
[5]温博慧, 陈杰.国内外黄金价格互动关系的分阶段实证研究———以中国上海和英国伦敦黄金市场为例[J].华北金融, 2008, (11) :10-13.
[6]范思琦, 孙黎, 白岩.影响黄金价格因素及应对策略[J].黄金, 2006, (12) :8-11.
[7]Graham Smith, The Price of Gold and Stock Price Indi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EB/OL) .http://www.goldbullion.com.au/pdf/gold_usstockindicesdec200120.pdf., 2004-07-22.
【国际政治经济】推荐阅读:
国际政治伦理06-01
国际政治环境07-02
国际政治大环境06-15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07-06
国际政治学重点07-14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10-22
国际政治利润分析论文06-12
国际足联的政治斗争10-10
恐怖主义国际形势政治06-25
国际政治学作业与答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