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与就业工作

2024-10-30

招生与就业工作(通用12篇)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1

每年春、夏时节, 有两件与教育相关的大事备受世人关注, 一是莘莘学子参加高考,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其实汉代亦然, 不少人既要关心怎么进入“大学”, 也要担心“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汉代的大学

汉代的大学, 最有名的首推“太学”。“太学”一词在先秦就已经出现, 但用来指称高等学府, 始于汉武帝。其时, 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 以便为国家培养人才, 董仲舒的提议得到汉武帝首肯, 从此古代第一所大学建立起来。

“太学”之外, 两汉高校中还有“郡国学”与“鸿都门学”。“郡国学”属于地方封国或郡一级行政单位设立的学校, 相当于今天的地方院校。地方官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各地的财政状况与官吏的重视程度, 因此“郡国学”发展极不平衡, 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资料也不多。

太学的“招生”

太学建立伊始, 国家专门配备博士祭酒一人, 作为“校长”;还有数十位博士, 负责日常教学。博士祭酒与博士无权太学的招生。招生一事由汉朝教育文化事业的主管部门太常负责。当时中央高等学府只有太学一所, 因此太常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招生办”。

太常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派专员外出挑选人才, 被选中者入学后要参加面试、复查。二是由地方政府、官吏向太常推荐。这些地方“保送生”、“推荐生”到达太学后, 也有一个复试程序, 如果发现弄虚作假, 推荐者将受到处罚。例如, 山阳侯张当居向太常推荐了一位学生, 后来发现该生名不副实, 张当居立即被定罪, 干了四年修长城的苦活。可见太学的招生规定是十分严格的。

不管哪种方式, 起初太学每年的招生规模都不大, 只有寥寥几十人, 到西汉后期也不过数百人。这显然无法满足国家选官的需求, 因此有人建议太学“扩招”。这一建议很快为统治者采纳, 并且简化了入学程序。于是两汉之际, 太学生数量一下子超过万人, 东汉后期则高达三万左右。

“扩招”也引发了一些丑恶现象。比如为了在考试中出人头地, 太学生相互攻击, “无复廉耻”;更有甚者, 一些学生不学无术, 重金贿赂国家图书管理者, 让他们私下篡改古籍文字, 然后自己按篡改后的文字对付太学的考试, 直到熹平四年汉灵帝下诏校订图书, 将经文刻在石头上公之于众, 这一闹剧才停止。

太学生的就业

董仲舒当初建议兴办太学, 是为国家“养士”, 因此朝廷对毕业生基本负责安排、分配, 开了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先河。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捧到铁饭碗, 他们必须通过一系列考试。考试每年一次, 因此又称“岁试”。如果岁试令人满意, 可以提拔为官;通不过考试的, 当然没法“毕业”, 更谈不上“就业”;成绩糟糕的, 可能被勒令退学。

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 太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首先, 学生数量激增, 职位有限, 朝廷无法一一安排。其次, 当古代读书人没办法像今人一样“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或者“先创业, 后就业”, 他们的出路十分有限, 基本上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再次, 西汉后期入学程序简化后, 鱼目混珠, 太学生的整体质量在下降。更重要的是, 东汉之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营私舞弊, 破坏了正常的选官制度, “学而优则仕”谈何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 朝廷只得改变考试办法, 增加“毕业”的要求与难度。不少学生因此多年不能毕业, 或者长期得不到晋升, 白发苍苍, 读经大半辈子, 还可能只是个肄业生, “范进中举”式的悲剧, 早在汉代就已上演。■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2

一、陌生拜访

利用网络、报纸及其他方式了解客户所在地(学校、维修站、4S店),上门进行陌生拜访,介绍项目及优势,进行异乡合作或接受课程学习。

陌生拜访主要分三大步骤:拜访前、拜访时、拜访后。

(一)拜访前多做充分准备

1、确立目标客户:

主要是有汽车培训需求的企业和学校或者是可以安排就业的公司。

2、拜访前准备

(1)客户方面:

确立了目标客户后,就要着手从各个方面尽量了解学校或企业的情况(如:规模、企业或学校文化、负责人情况)

A、一定要在事先划分客户类型

汽车维修是基地主攻也是唯一的方向,拜访前只要确定我们去的是那个区域、那种类型的店是4S、3S还是普通店,是企业还或是学校就可以。

B、一定要事先对你要去拜访的地区客户进行全面详细了解。

要做成业务必需要做好积累!(做好积累必须在学习、归纳、总结、发挥上做足功夫;产品要熟、层次要清、底气要足、契机要准、下手要狠)。

C、一定要准备一些问题

业务是问出来的!只有有效地问、巧妙地问才能取得谈判的主控权,才能找准契机,才能发现顾客更多的需求。

D、一定要准备一些答案

不同地区的客户,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事先我们一定要准备好一些答案以备不时之需。

E、如果可能可以准备一些同行业或同地区客户的成功案例。

(2)工作人员方面:

计划准备:

A、计划目的:由于我们的销售模式是具有连续性的所以上门拜访的目的是推销自己和企业文化而不是产品。

B、计划路线:按优秀的计划路线来进行拜访。

C、计划开场白:如何进门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可以掌握75%的先机。

内部准备:

A、从心态上准备,让自己处于工作 最佳状态,同时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

B、服饰的准备,根据交流的地方,以及时间做出必要的调整,有利于你处于最好的状态;

C、工具的准备,名片、笔、公司资料册、小册子、做演示用的产品、记事本、有关公司的新闻简报等

(二)、陌生接触

面对客户时不要一心想着成或是败,应该学会微笑,诚恳,自信,要“相信公司、相信产品、相信自己”。

陌生拜访接触遇到的两种情况:接受访拜访;不接受拜访

1、接受拜访的具体步骤有九步:

(1)表明身份:说明我是某某地方、公司来的,有同伴的情况下要介绍自己的同伴。并递送自己的名片;

(2)说明目的:说明目的最好语言简洁, 尽力做到言简意骇。语言锁琐复杂反而会让客听不明白;

(3)介绍项目:给顾客介绍项目的前提,是首先自己要熟悉项目。最好是在拜访前能把顾客的需求情况弄清楚,做重点推荐。

(4)递送简章:项目介绍的时候,双手递送简章,让我们讲的同时顾客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我们产品。

(5)了解客户意向: 顾客在看完资料、听了介绍肯定会提出建议看法,并且要积极引导他们多讲(如:适当的赞美、肯定),以便我们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在听的时候应该记下他们的看法意见,在做近一步沟通时奠定谈话基础。

(6)进一步沟通:在了解了客户意愿,我们要积极引导顾客进入我想要的话题。达到我们拜访想要的目的。

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作为一个业务员应该懂得避免争论,在把持自我,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技巧地纠正客户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想法。

(7)发出邀请:在了解客户的意愿,我们可以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常州、到基地考察。

这种邀请可以拉近距离,并且从他的反应可以看出是否真的有合作意愿。

(8)结束拜访:结束拜访时要表示这次拜访很愉快,并表达能尽快促成合作的意愿。

(9)接触学校学生或企业员工:在结束领导的拜访后,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接触一些学校学生或企业员工做一些调查,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

2、拒绝拜访

陌生拜访过程中遭遇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新人往往经受不住这类打击而选择退缩甚至放弃。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心态,成功人有时只比失败者多走了一步。有两点可以用来调节自身:

(1)东边不亮西边亮,被拒绝不要怕,拜访30个人,有1个人没将你拒之门外,你就是成功的;

(2)拒绝才是购买的开端,陌生拜访一次被拒之门外,那么没关系,再试一次,有时不是客户拒绝你,而是自己拒绝自己,多试一次,你可能会收获好的结果.在被拜访的主要对象拒绝后可以改变拜访对象和拜访目的。

二、关系拜访

利用学院师生、朋友、熟人等关系人的介绍,对客户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处理与拜访。(具体可参照陌生拜访)

三、宣介会的召开

利用客户群体集中的地方进行宣传或是组织咨询会,进行课程互动推广。

宣介会一般分为三大步骤,会前、会中、会后。

(一)会前多思考与充分准备

1、主题确立:

确定会议主题、会议的模式、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做出可行性方案分析,包括与学院联系与沟通,领导的邀请等的确立。

2、打回访电话:

这是保证咨询会的召开是很关键的步骤,尤其是对重点客户的回访。尽量在电话中能对客户邀约上门,电话邀约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利用我们所宣传的主题(如;打造汽车“金领”一代、)、开咨询会的目的与意义、专家领导的亲自到来等邀约条件、不能仅仅打一次,要反复的打,要多打,要给客户灌输咨询会的时间、地点、主讲人等讯息,在开会的前一天与开会前1小时要电话再次确定,比如告诉学员是否要留座位等要件进行确认,不断给客户加深印象,以真诚表达要他们珍惜此次咨询会的参加,以保

证咨询会的基本人数。

3、会场安排与布置:

召开咨询会之前要提前联系落实会场。提前一天要对会场进行提前布置(主题横幅的悬挂、标语口号的张帖、门厅、走道、现场门口的指示标志、海报的张贴、易拉宝的放置等)。包括影像器材的准备、座位的分布、主席台的搭建、桌牌的摆放等。对于学员还包括简章、画册、水杯、报名表、登记表、便签纸、笔等的准备

4、会前的协调与细节的探讨

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要求负责人、主持人、主讲人开一个会前细节探讨会,进行各事项的具体分工与流程的商讨,对会议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提前有应急措施。保持会议的流畅与效果的最大化。

(二)会中的控制与把握

1、迎宾工作

在会场外到现场的途中要做好迎宾工作,对学生家长要有热情接待的意识。让学员感到受到相当的重视,但也不可过度热情,有反感情绪,要不卑不亢。要让学员进行签到与识别竞争对手的参于。

2、主持人

主持人一般要求负责人来担任。对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对主讲人的讲话要点要确实、有效的把握; 对主讲人讲话中的经典要进行挖掘和渲染; 一些小失误要及时补台; 会议中要注意家长的情绪,把握现场的总体稳定; 必要时可以利用内线,在会场中以人盯人的形式控制会场使会议能顺利召开; 会议间隙时要鼓动家长多提问题,由主讲人现场解答问题,做到现场的积极互

动;

 在会议中,要有强的服务意识,比如要给学员倒水,要给他们准备提问的便签

与笔。

3、会议效果的深化

在会议刚要结束,学员离席前,要引出学员对我们的兴趣、多提问题,但总的来说,都要使咨询会在本地的影响是积极地,要让他们多报名、多缴费。

(三)会后的维护

1、送客工作

咨询会结束后,要组织专人礼貌的送各学员出咨询会现场,让家长对我们学校留下一个良好的礼仪印象。

2、再次邀约

抓住时机对重点客户进行交谈,并在交谈中再次邀约上门,要确定上门时间。同时对非重点客户进行说服,淡化他们的疑虑,提高上门报名率。

3、后期总结

在咨询会完毕后,要及时召开现场人员的短会,总结召开咨询会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及时采取有效方式对现场的不足进行弥补或在下一次咨询会中进行借鉴与完善。

4、再次回访

一般在咨询会后推1-2天,对参加咨询会的学员进行回访工作,以此了解学生员的感受,包括对学校、对专业的看法,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咨询会结束1-2天后,要进行再次的电话回访、邀约工作。(以上情况可根据会议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总之咨询会的效果要对招生以最大的推动或是规模上升的决定性的推动。)

五、各项会议的参加

参加教育部门或政户府部门组织的高考咨询会、单项培养项目介绍会等各类集会。

六、利用媒体进行客户线索收集与转化

在关键时段进行报纸刊物、电视广告等宣传工具进行媒体配合推动广泛宣传,收集电话信息,再进行回访说服。

利用手段有:

1、电视广告:拍摄制作主打产品广告片

2、报纸刊物:可利用当地的有影响力的报纸、学生报考指南等

3、外广告:做为电视、报纸媒体投放的补充,主要是展示形象和产品品牌的提示,弥补部电视广告、报纸投放的不足,用公车广告和路牌广告来进行补强。

4、不失时机利用各种时机散发招生简章并获取有效线索(针对全能班)

 利用家长会散发招生简章并获取线索

一般学校在考前或考后将召开家长咨询会,开展市场工作时要认真调查,准确掌握家长会的时间、地点,不失时机的在家长会上散发招生简章,获取线索;

 利用学生考后填报志愿散发招生简章并获取有效线索

认真调查考生填报志愿的具体时间、地点,利用填报志愿的时机有效的发放招生简章、获取线索;

 利用高考后学生看榜的时间发放简章并获取有效线索

认真调查当地发榜的准确信息,掌握考生看榜的时间及地点,有效的发放招生简章、获取有效线索。

重点:加强对线索的处理与转化工作

对获取的线索要及时整理,进行分类处理工作,对无效信息要及时淘汰,对有效信息,要采取一切措施,进行维护与转化工作。让信息变成我们的实际生源。不要忘记收集信息的目的。

七、老学员带动新学员,实行滚动营销

在已经确定的客户中宣传与进行比较优势潜入,让把他们的亲生体验告诉周边的同学与朋友。带动宣传效应的最大化,要经常邀约友情内线,多让他们提供市场动态信息,让他们进行有偿实践煅炼与有意义的沟通。加强于老学员的沟通,建立健全学员资料库,利用学员人脉关系,带动生源滚动发展

八、代理发展

对学校班主任及教育相关部门等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的个人发展为我们的代理招生,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为我们提供培养对象。

九、学生代理的培养与发展

我们要对在校高校学生进行宣传与作为临聘工作人员,让他们也懂得课程项目优势,在他们放假时间及业余时间进行工作锻炼,并给予适当报酬。

十、团队优惠政策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3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与使命;招生公平;招生服务

生源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招生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获取生源的渠道,是学校的生命之源。招生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甚至决定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所以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者认清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招生服务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招生公平

(一)高校招生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高等教育公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机会均等——更多的入学机会和更公平地获得入学机会。作为高等教育公平起点的高校招生公平,体现着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是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招生公平的意义

首先,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招生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意味着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我国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集中在教育水平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且重点高校招生指标偏重大城市、教育发达地区,必然剥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考生的升学机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制度倾斜,实现招生公平,有利于地区间的人才流动,优化社会结构,保持社会的良性发展。

最后,招生公平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使命:招生服务

招生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获取生源的渠道,是连接考生与学校的桥梁,是考生了解、认识学校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招生公平,保护弱势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做好招生服务是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招生队伍

1、转变观念,树立高校招生服务意识,从意识观念上保护招生公平。招生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要从过去的管理学生转变为实实在在地服务学生,牢固树立为考生服务的意识,切实担负起为考生排忧解难的职责。

2、加强学习,掌握招生政策与工作流程,从政策引导上保护招生公平。作为一名招生工作者,在国家招生政策时常变动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国家的招生政策,熟悉招生业务和本校的招生情况,对招生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为考生及时准确地提供招生政策等相关信息,帮助考生更好地完成高校报考工作。

3、按章办事,明确招生工作规范,从规范招生工作者责任行为上保护招生公平。规章制度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按章办事有利于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对于各项招生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明确参与工作者的责任、分工和行为准则,能有效规范参与招生工作者的行为,以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4、加强监督,杜绝招生录取违规行为,从内部监督管理上保护招生公平。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高校招生如果不对招生工作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损害广大考生的合法利益,使招生公平难以实现。因此,要建设高素质的招生队伍,建立以高校内部监督为主,考生、家长、舆论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尤为重要。

(二)全方位提升招生服务价值

1、招生宣传要做到及时、全面

招生机构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特别是网络,将高校招生信息及时、完整、透明地向社会大众公布;还要做好招生宣传调查工作,了解考生和家长最关心、最想要了解的学校信息,突出重点展示学校特色。充分利用媒介组合,如政府主办的刊物、网站、各地高招咨询会、校园开放日等,实现招生宣传服务的立体化。信息公开,有助于考生和家长了解学校情况、招生录取工作动态,也有助于外界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实现招生公平。

2、招生咨询要做到耐心、细致

招生高峰期时常是网上留言不断、电话铃声不停、来访者络绎不绝,而招生工作事务繁多、时间性强、工作人员有限,因此必须建立多维的咨询网络,通过网站、微信、Q群、语音电话等形式接受考生咨询。招生工作者应该准确预测招生变化趋势,研究家长、考生的问题和心理,做好分析预案,接受咨询时做到有的放矢,实实在在地解决考生疑问。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了解政策、解决疑问、放心报考,使每位考生可以平等地争取入学机会,实现招生公平。

3、招生录取要做到顺畅、延伸

招生录取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高校应开通录取结果查询系统和咨询留言系统,及时公布录取最新信息、学校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及考生录取情况供考生参考查询。此外,招生工作者还要做好已录取学生的跟踪工作,通过短信及电话方式联系学生,解答考生疑问、解决考生困难,争取更多学生到校报到,绝不轻易放弃一个考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保护每一位考生的入学机会,实现招生公平。

参考文献:

[1]彭苗.制度改革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招生公平问题及建议[J].大众文艺,2010(24).

[2]张建发.高校招生宣传的服务诉求与服务运作[J].教育与职业,2009(20).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4

1 高职院校生源量减少的原因

受高校扩招政策和民办高校数量急剧增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量逐年呈下降趋势,招生工作困难重重。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影响

受高校扩招政策和国家放宽了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文化成绩的限制双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之举。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素质比较差,在高职校园里只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漠不关心,他们认为学好学坏都一个样。学生这种不思进取的状态给外界传递了高职院校的学风和学习现状,很多人对高职院校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如此的恶性循环则使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更加困难。

1.2 家长和学生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这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心愿,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高等院校就读才能真正走上仕途,高职院校培养的都是工人,工作辛苦不说,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走上管理层。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必须上普通高等院校,而且必须上名校。只有上了普通高等院校那才算真正的成功与成才,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因此,高职院校根本不在他们报考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上高职院校很多家长是无法接受的。所以,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才会难上加难。

1.3 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只有考上名校才能找到好工作,名校的学生在就业中才会更胜一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找工作也面临着巨大困难,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才会是难上加难,他们找到的工作肯定是名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挑剩下的,因此,很多学生想不管怎么样,都必须读本科院校。因此,学生对高职院校院校的就业顾虑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量。

1.4 现实社会情况对高职生源量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走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普通农村家庭无法支付高额的学费,这导致许多高中生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等院校就得外出打工,虽然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只能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也是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

2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其在就业中的劣势也不容忽视。总之,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优、劣势并存的。

2.1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重视程度比较高。我国的就业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是一些企业却在高等院校找不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薪酬待遇却比高等院校毕业生少,在就业中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另一方面,技术人员缺乏严重,是我国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就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场所。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在学校勤学苦练,练好自己的基本技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2.2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劣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第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文化素质比较差,在高职校园基本上都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缺乏理性的认识,导致其在择业过程中也处于盲目状态;第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采用大机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在逐步减少。高职毕业生与高校毕业生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他们在就业中都是从事待遇和发展前景都不是很好的职业,就业的稳定性比较差。第三,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严重制约着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不做市场调查,不明确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在专业课设置方面与市场方向偏离较大,导致毕业生能力差,就业比较困难。

3 改善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对策

招生和就业工作要想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学校必须调整和改进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调整学校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善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特色强校

高职院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及时取消无市场需求的专业,增设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市场的需求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转型,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另外,高职院校重视就业对招生工作的作用,如果该校学生在就业中优势明显,招生工作的渠道也就此打开,招生工作将不再是制约该校发展的瓶颈。就业的优势源于优质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狠抓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特色产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就业,以就业率作为招生工作的突破口。

3.2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是在就业中的明显优势,学校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增设实训设备,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实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担,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有明确的择业观,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思想上提前进入就业状态。

3.3 加强校企合作,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必须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在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前两年必须让学生明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三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实习之前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快速地融入实习工作中,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实习现状的记录工作,并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本届学生实习的现状改进下一届学生的教学思路与方案,促进学生就业。

3.4 发挥政府职能,统筹规划招生与就业工作

政府的职能不仅发挥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职能,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工作。国家和相关教学部门应该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教育部门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审核,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就业率规划招生人数,对就业率高、教学质量好的高职院校应该增加招生计划,对质量差的学校应该限制或者暂停招生计划。政府应该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用看得见的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保证学生就业和学生招生工作的发展。

4 结语

招生和就业是控制高职院校发展的命脉,只有招生和就业工作都有新突破,学校才能健康平稳发展。该文从学生角度、就业观念、社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困难的原因,并从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校企合作和政府职能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的对策和思路。望高职院校能够突破发展瓶颈,为我国的生产制造业继续输送优秀人才,为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好表率。

参考文献

[1]布赫.呼伦贝尔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思路与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258-259.

[2]李海军,李良敏.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6):49-51.

[3]袁远.论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的困境及对策——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才智,2014(17):132.

[4]宋继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工作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9-42.

[5]黄诚.试论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的理念创新[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83.

[6]樊荣.浅谈如何做好注册招生形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J].才智,2014(11):46.

[7]张海鸣.扩招背景下宁夏地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探析[J].才智,2013(15):116-117.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5

咨询电话: 0755-2653 6235

传真:0755-2653 4482

电子邮箱: zsb@szu.edu.cn

学校网址:www.szu.edu.cn

本科招生网址:zs.szu.edu.cn

第三十六条 招生工作的监督与申诉渠道:

联系部门:深圳大学纪委办公室

监督电话:0755-2653 4925

传真:0755-2653 4925

以就业推动招生,以招生提升就业 篇6

关键词:招生 就业 管理模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是一所为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适应苏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创建一流品牌学校为目标,凸显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江苏省课改实验学校,未来的目标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充分认识到,招生与就业是一所职业院校的生命线,是提升学校品牌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而出口畅进口才旺,所以,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谋求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获得双赢,从而以就业推动招生,以招生提升就业。

1 学校近五年招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情况

1.1 2009-2013年招生情况 2009-2013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向学校下达招生计划近6000人,学校高质量招生6200人左右,每年新生录取分数达中考总分70%以上人数比92%以上,2012-2013年中考总分80%以上人数比达40%以上,这在同类学校中都是极为少见的,连续三年生源质量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40多所分院中名列第一。

1.2 2009-2013年就业情况 2009-2013年,学校高职毕业生累计约4214人,就业率平均达98.6%,升学率平均达28.4%。经调研,毕业生就业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目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分布海外,如酒店管理专业多名毕业生在澳大利亚、迪拜、新加坡等国家工作,这为学校打造海外知名度奠定了基础。

2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以就业推动招生

2.1 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为就业打好基础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不能离开地方经济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学校的专业发展和课程设置必须紧贴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了培养符合苏州地区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积极探索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紧密合作、创新合作等。近年来,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共建实训基地、安排顶岗实习、人员互训、就业派遣,共同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题研究、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工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每年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评估,选择一些优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目前的合作企业共有130余家,紧密型合作企业有88家,校外骨干实训基地44家,这种做法使校企合作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也为毕业生奠定了稳定的就业基础。

2.2 搭建各种平台,加强校企交流 为了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每年组织座谈、调研活动,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学校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紧贴市场。为了进一步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交流,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学生开讲座,拓宽师生视野,给予更多的专业营养。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课题、专业创新、技能提升等工作,使学校某些专业领域在市场上起到引领作用。

为了扩大教育教学成果、办学特色等宣传,还组织企业校园行、校企技能PK、校企联谊会等活动,展示教学成果,搭建相互交流平台,既加强了专业交流,又夯实了校企双方的情感基础。

2.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就业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2011年,由苏州市政府授牌牵头组建了“苏州市现代物流职教集团”“苏州市现代商务职教集团”“苏州市现代金融职教集团”等三大职教集团,在这三大平台上,学校将苏州的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资源进行大融合,打破了以往“一对一”“一对多”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是建立了“多对多”“一对多”“多对一”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物流、商贸、金融等专业建设和发展,也使企业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甚至直接参与到各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去,直接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入职条件、职业技能和素养要求等岗前教育的内容提前介入,并将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提前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由于行业企业的管理者、专家、技术能手成为了学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之一,有些入职门槛比较高的行业企业自愿主动地为学生降低入职门槛,给学生机会与本科院校学生同台工作、平等竞争。经过这两年检验,很多企业普遍评价学生素质高、技能优、外语好、善学习,有的企业甚至老总亲自带管理团队专程到校洽谈合作。

校企合作工作的加强,大大提升了学生实习就业的平台,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招生咨询中,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今后的就业问题。学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极大地推动了招生工作。

3 加强招生宣传,做好咨询服务,吸引优质生源,以招生提升就业

就业顺畅推动了招生,同样招生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就业工作。学校的招生工作始终围绕“立足专业、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彰显特色”的中心,加强招生宣传,做好招生咨询服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扩大学校影响、完成计划任务、提高生源质量”的总体目标。

3.1 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我校招生宣传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 “走出去”主要是让宣传团队主动走进生源学校开展宣传,积极参加各地组织的中招咨询会;组织学生开展“我回母校”,教师参与生源校的教研活动,党员下社区,离退休教师、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机会开展对学校的宣传推介。通过以上宣传活动让生源地(校)更多的了解学校,同时更好地为生源校的考生、家长服务。“请进来”是学校通过校园开放日、普职综合实践课程、校园中招专场咨询会等各种活动把生源校的领导、师生、家长邀请到校,参观校园环境,与师生进行互动,更为直接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技能训练、发展前景等。

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展开全方位宣传;根据中考时间及考生填报志愿的规律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各种媒体投放广告,集中进行宣传;鼓励全校师生通过各类媒体以新闻报道和短刊形式发表文章、作品,以此宣传学校;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开讲座等,以自己的成长历程给学弟学妹们以启发、榜样;各系充分挖掘专业亮点和特色,开展一些有影响力或有特色的活动,让考生和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各专业情况。

学校每年在新生注册时开展“招生信息渠道调查”、“招生宣传效果调查”以及“影响学生填报志愿调查”,主要调查考生了解学校的渠道、途径以及选择报考的主要因素等,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有70%以上考生是通过校园开放日、现场咨询会、学校网站等了解学校的,80%以上考生从就业、专业前景、学校声誉、学校管理等因素考虑而选择学校的。

3.2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招生服务工作 孩子的未来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是学校贯穿整个招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招生过程中认真学习招生政策及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领导,严格执行招生录取工作“六公开”和“十不准”规定,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秩序,实行阳光招生,学校招生工作连续多年零投诉。

为服务好考生,学校设立24小时招生热线、网上咨询平台以及双休日值班等。在咨询接待中,做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认真解答考生和家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贬低他人或擅自进行政策不许可的承诺,由此获得了考生信任,为学校树立良好形象。

为了吸收更多的优质生源,学校除了争取各方奖励、资助政策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等,设立了高分奖励基金,这两年学校奖励高分考生、优秀考生50余人/年,奖励金额20余万/年,资助困难学生每年千余人次,总金额500多万元,资助来源包括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捐款。

正是由于学校平时注重抓管理、提内涵、树品牌、重服务,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认为在这样的学校学习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而招生质量的优良为学校输出优秀毕业生打下了良好基础,不断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校为了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知名度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将继续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鼓舞下,借助苏州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脚踏实地的建设美丽校园、发展品牌专业、打造一流实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治斌.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

[2]龚菊华.中山学院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许文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6(04).

作者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问题研究 篇7

一、高职院校招生难问题

( 一) 适龄人口减少

首先,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近年来, 填报志愿并参加高考的学生呈现下滑趋势, 很多学生在完成高中学业后, 不再参加高考并不再接受高等教育, 选择直接就业, 这使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在进行自主招生时, 人数有所减少。其次, 还有部分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 感到考试发挥失常, 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符, 并对高职院校不能认可和接受, 进而选择重新攻读高三课程, 也因为孩子家长对高等教育不够重视所导致孩子辍学现象的发生, 这也使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出现生源紧张和招生难等问题[1]。

( 二) 民办本科类院校增多与普通高校扩招

近年来, 我国加大对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 对部分教育相关政策也有所放宽, 致使很多民办本科类院校增多, 而且在确立校园名称时多采用高大上名称或悬挂知名学府的名头。如: 中华农业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 并且录取分数较低, 致使部分学生选报此类院校[2]。

绝大部分学生家长在教育投资时, 会思考教育收益回报等相关问题。目前, 我国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工资收入远远高于高等教育毕业生, 于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干脆放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 形成了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局面。

此外, 教育行业的发展, 也为普通高校进行扩招创造了便利条件。很多高校结合自身师资力量, 与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 增设国际贸易、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 不仅使高校规模扩大, 且有较高收益, 这无疑也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雪上加霜。

( 三) 录取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层次看, 高职院校都会通过多种渠道去完成当年的招生目标, 其实实际上在录取批次上是缓慢进行的。在高考结束的一段时间以后, 每次分数下来后, 录取批次都是由重点院校往下依次进行, 这样就会给分数低和发挥失常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也是高职院校招生方面带来的困境。

二、改善招生困难问题的措施

( 一) 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的软实力

面临招生困难问题, 高职院校应当从自身教育改革入手, 提升内部软和师生总体实力, 从而改善招生难问题。首先, 加强院校内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具有较高学术性的培训与研讨活动, 使广大教职员工共通参与, 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其次, 聘用具有专业能力的专家或优秀教师, 作为高职院校内的学科带头人, 从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入手, 打造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队伍。最后, 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转变意识, 对教师进行授课评比, 奖励优秀学科教师。使“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观念, 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性循环, 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 二) 采用多样化的招生方式

高职院校不被人们所理解, 甚至被人们所误解, 从根本上说, 就是自身宣传程度不足, 使人们缺乏对高职院校的实际认识, 因此, 在进行招生时, 要加大人们对高职院校的了解和认知。首先, 长期与各省市地区的高中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密切的联系, 定期在高中内, 安排由家长陪同的高中生, 进行高职院校参观活动, 对某些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和家长试听, 并进行实际操作, 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兴趣[3]。

其次, 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招生工作。例如: 采用网络报名、手机APP客户端报名、公众微信账号内报名等方式, 将互联网与招生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将潜在生源与高职院校距离拉近, 更能对招生工作做到有效的促进。

三、高职院校就业难问题

( 一) 就业中缺乏相应学历

近年来,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 而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却对需要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不认可, 或对企业所给出的待遇不认可, 致使具有本科学历的待业人员增多。同时, 很多招收具有技术性岗位的企业, 对于应聘者的首要要求, 则是本科学历。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学生, 在毕业时虽凭借自身能力, 对工作驾轻就熟, 但却因学历因素而与工作失之交臂[4]。致使高职院校存在就业难等问题, 而真正难的, 不是能力, 而是文凭。

( 二) 就业专业不对口问题

高职院校内, 很多即将毕业, 选择工作的学生, 会因为无法找到专业对口企业或工厂, 而面临就业难问题。很多学生在入学初期, 没有对所选专业进行很好的规划和分析, 致使会出现所学专业在当地就业前景较差, 或根本无法就业等情况, 即使有些企业能够与所学专业吻合, 其招收人数也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 并且, 有时存在同一地区包含两所及以上的高职院校, 将会使就业更加难上加难。

四、解决就业难问题措施

( 一) 加强专业证书含金量与改良招聘标准

针对高职院校中, 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受到文凭影响的问题, 建议国家采取两种解决办法。其一, 对于具有专业性技能的人才, 适当放宽企业招聘标准, 提倡重人才而轻学历的做法, 这样不仅可以使具有专业性技能的学生能够凭借自身能力, 较好的参与就业, 更能使企业仅因为一项并不十分重要的招聘条件, 而失去一名优秀的员工。

其二, 对高职院校的学历标准进行改良, 对于具有专业性技能的学生, 在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后, 可视为与本科同等学历。同时, 加大专业技能证书的使用范围和认证的专业性, 使其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有力武器。

( 二) 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针对所开设的专业类课程, 与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首先, 每年企业挑选专业培训人员, 进入高职院校, 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做专业的课程讲解和实践指导, 并可根据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挑选出部分学生作为企业内重点培养对象, 对于成绩特别优秀的, 可直接破格招收进入企业工作, 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次, 在学生的毕业实习阶段, 高职院校也会将专业类的学生送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 这样不仅企业不用为招收具有专业技术性能力的员工而发愁, 同时高职院校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能够达到很好的共赢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及各行各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程度, 高职院校应具有较高的生源占有率和较高的就业率。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做出重点问题重点分析和解决, 使高职院校无论从招生还是就业, 都能得到较高的保证。也只有有效的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就业率, 才能使高职院校得以健康、稳步的发展, 也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乃至我国的教育行业做出相应的推动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瑶祥.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现象分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J].教育研究, 2013, 06 (12) 05:90-95.

[2]周敏娟, 王玲, 李立增.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1 (11) 22:41-45.

[3]吴地花, 唐高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招生与就业问题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05 (09) 09:97-99.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8

一、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与创业培训的实施

(一) “招生、培养、就业和定岗定编”联动机制的建立

就业工作同人才培养质量一样, 逐渐成为衡量学院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2006年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 校本部本科招生计划与就业率相挂钩, 当年经管学院招生计划减招1个班, 2007年又撤消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本科专业, 停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英、外日) 两个专业方向。同时, 学校积极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有基础、有特色的本科专业, 如数字媒体技术、朝鲜语 (科技韩语) 。2008年, 研究生招生亦开始与就业挂钩, 减少了就业率低的硕士生导师招生计划。招生数量的变化, 直接影响到学院教师的定岗定编, 已经引起学院领导、学科教师对教育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的重视, 直接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建设。专业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就业, 如环能学院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彭永臻教授, 教学和科研之余亲自给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统计就业需求, 提供就业信息, 帮助学生就业。

“招生、培养、就业和定岗定编”联动机制的建立, 使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需求引导培养, 培养改善需求,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05年, 学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指导尝试。职业规划采取学生自评、系统测评和专家点评的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咨询, 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实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最终达到开发自我的目的。2008年4月, 就业中心又增加了朗途职业生涯测评软件, 补充了职业生涯群体辅导功能, 扩大了受众范围, 进一步完善了就业服务职能。经过几年的运行和磨合, 逐步建立了“依托专家资源, 服务本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专家队伍, 创建了适合我校学生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目前, 已经为76名学生建立了职业规划和追踪档案。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定位指导, 帮助学生认知就业技能短板, 制订长远发展目标的一项有益尝试。通过摸索就业规律, 逐渐总结经验, 及时调整规划方向, 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辅助手段, 贯穿在学生大学教育的始终, 从而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三) 支持、引导学生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工作

2007年, 学校为本科生开设了KAB创业教育选修课。该课程对企业、创业等职场元素进行分析和介绍, 通过测量工具和团队游戏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者基本特征和所需素质, 使学生了解从产生商业想法、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运营的企业发展、运作的基本流程。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了职业环境和商业的基本运作过程;同时掌握建立和运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及技能, 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到目前为止, 我校共有四位教师获得KAB创业教育师资资格, 培训学生105人。现在我校已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同时, 在2009年学期初经我校与北京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和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创业实训项目专家办公室 (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 共同协商, 决定导入“4S成功创业”综合服务模式 (即创业培训的“四个现代化”:个性化、模拟化、师徒化和股份化) ;针对应届毕业生启动北京市大学生成功创业试点项目。通过该试点项目, 将培养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 探索扶持毕业生成功创业的运作模式。在首期试点计划中将产出20名左右成功创业的我校应届毕业生或产生3个成功创业项目。当首期试点结束时, 为我校培养出10名左右的创业培训 (实训) 教师, 并产出《扶持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运作模式报告》, 为进一步推广和制定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目前, 该项目已经开始运行, 现已进入初期学生培训阶段。

二、国内其他高校招生的就业联动与创业培训工作

从全国范围来看, 招生就业联动与创业培训两项工作已经得到部分高校、地区的认可, 并付诸实施。

(一) 天津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联动机制

天津市教委今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其要点如下:

1.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公告制度

市教委编制全市当年就业率统计报告和三年就业率分析报告, 于每年第四季度以适当方式向学校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及其分析报告, 将成为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安排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2.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控高校事业发展规模

要求高校结合一个时期内毕业生就业状况, 科学制定年度招生计划。连续三年低于全市平均就业率的高校, 应稳定学校总体招生规模。对连续三年就业率偏低的专业, 应暂停该专业申报并严格控制该专业招生规模。

3. 高校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率联动

要求高校依据当年就业状况及时调整就业率偏低专业下一年度招生计划。一般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 下一年度安排招生计划不高于上年实际就业的人数;低于40%的专业采取隔年招生的方式适当压缩招生规模;低于30%或连续两年低于40%的专业应停止招生。

4.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要求高校结合学校和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要实施果断的调整措施, 整合相关教学资源, 进行专业重组或申办新专业。学校新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实际, 围绕办学特色, 突出学科优势,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停招两年以上的专业恢复招生, 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趋势做可行性研究后, 由市高校本科 (高职) 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评估通过, 再恢复招生。

5. 高度关注社会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求高校结合毕业生就业的实际, 有重点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全市普遍性就业率低的专业和单个学校就业率低的专业点, 要积极采取措施,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着力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6. 积极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

要求高校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院 (系) 和专业, 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 及时给予指导, 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二) 南昌市创业培训走进高校

2003年, 南昌市首场大学生创业咨询活动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令主办单位兴奋的是, 对SYB创业培训并不熟悉的大学生们, 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活动由南昌市就业与劳动保障局主办。当SYB创业培训的13名专家以及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的人士来到校园时, 立即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 学生们将培训专家围得水泄不通。活动主办单位带来了经过精心挑选的近百个创业项目。一个上午, 《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发放几千份, 回收千余份。不少问卷中, 大学生们表达了想创业又怕创业的矛盾心理。

SYB, 中文名为———“创办你的企业”, 是国际劳工组织专门组织专家开发的“创办你的企业和改善你的企业” (简称SIYB) 系列培训项目与教材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的城市就业新模式。

2003年10月份, 南昌市就业与劳动保障局与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合作创立了国家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创业培训中心, 开始在大学生中进行SYB创业培训。大学生自愿报名, 截至2003年11月底, 培训人数达到130多名。

(三) 南开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等校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2008年, 我处先后组织了对南开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的实地调研。三所高校在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就业工作院校两级管理, 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心得。以山东大学为例:山东大学针对冷门专业, 或者就业率不高的专业, 学校坚决压缩招生量, 甚至有的年份不招生, 这一举措和我们学校基本一样, 不过力度和决心都更大些。但是有些基础专业, 如数学、物理, 尽管就业率不高, 也不能削减, 因为属于基础学科。在这些专业上, 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考研、出国等途径来解决出口压力。山东大学的各学院设立有就业工作专职教师, 负责本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就业三方协议的录入管理和就业信息的通知等。另外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 以一定比例决定各学院招生计划的制定, 以及专业课教师课时费的发放额度。在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方面, 山东大学在2004年初就建立了很多基地, 这其中包括各地方的人才交流中心以及多家重点单位, 总计六十多家。学校主动到东部沿海等学生青睐的区域进行就业市场的开拓, 并且着重开拓当地的重点单位、重点行业, 这种方式在几年前还是比较常用的方式。山东大学在与一般的实习基地进行搭桥共建时是与其单位签有协议的,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 从学生实习内容丰富程度这个角度来说, 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缺失, 所以山东大学会更多地通过网络链接和及时沟通与对方把握好彼此的关系, 因为这种关系的密切性与双方合作的长期性是呈正比发展的。同时, 在一部分院系中, 也与用人单位私下建立了这种实习联系。在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建的过程中, 学校起牵头作用, 然后具体事宜由学院与其接洽。学校也特别鼓励学院在这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比如中文、电力专业本身都有常年客户, 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很大方便。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

搞好我校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构建与创业培训工作

(一) 做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 实现院校可持续科学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结合院校两级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 继续加强并深化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以就业调节招生, 通过高就业和立足北京的办学特色等因素吸引高素质生源。又以高素质生源及高质量培养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我校就业率。从而达到招生就业互相促进, 协调前进最终带动我校整体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在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构建中, 如何科学构建则是重中之重, 不仅要针对社会发展当前和近期需要, 将就业率作为招生计划设置的重要指标, 而且要针对可以预见的社会中、长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做出符合我校特色的招生计划。此外,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不仅关系招生和就业, 更关系到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如何在今后院校两级管理模式下, 将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 将三者构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封闭环, 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是我校加强就业工作效果, 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支撑

结合当前就业形势, 及我校自身市属高校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 要想进一步加强我校就业工作效果, 提高我校就业率, 学生创业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而以创业促就业亦应成为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学校开展的创业培训则是学生创业能否成功, 创业能否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创业培训课程中, 除了会产生真正懂创业, 能创业, 去创业的毕业生, 并旁助他们创业成功, 同时也在这种培训中对其他同学的就业观念, 职业规划, 工作能力进行了培养和锻炼, 纵使参加培训同学未能去创业, 但他们的就业能力也将大大加强, 从而增加了他们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快乐就业的可能性。可以预见, 创业培训工作的落实将有效的促进我校就业工作的发展, 成为加强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提高我校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摘要:2006年起, 北京工业大学及部分院校开始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定岗定编”联动机制, 就业工作同人才培养质量一样, 逐渐成为衡量学院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同时,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为本科生开设KAB创业教育选修课支持、引导学生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工作。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做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深化工作, 实现院校可持续科学发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加强就业工作效果, 提高就业率。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9

1 招生宣传的含义及意义

招生宣传是指利用各种宣传方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 使考生及家长了解学校的大体情况[1], 吸引考生的一种活动。其意义是为了宣传国家政策规定, 体现招生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 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为了使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对理想的学校进行全面的了解, 合理正确的选择学校及专业。

2 招生宣传的主要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 制定宣传内容时, 要准确把握招生宣传内容的实质, 认真分析当年招生工作的具体形势, 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 根据自身所需合理安排内容。

2.1 加强政策规定的宣传

使公众了解国家招生政策及招生形势, 结合学校的招生管理制度, 向社会公开学校招生政策、录取的条件、要求及入学后的各项相关政策, 以接受公众的监督。

2.2 对招生计划的宣传

计划是国家进行宏观控制的一种手段, 是考生填报升学志愿的依据, 各项招生工作都是围绕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计划宣传的内容包括省 (市、自治区) 计划总数、层次、专业、学制及收费标准等。

2.3 体现学校办学优势的宣传

衡量学校的各项指标中, 主要是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 宣传时应在一般院校共性的基础上, 突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特点, 分析专业前景及优势, 准确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

3 招生宣传的原则

高校招生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招生”, 因此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3.1 坚持以考生为本的原则

宣传过程中要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思想[2], 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 把握其在升学过程中想知道些什么、顾虑些什么讲清楚,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根据考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及个性特点, 引导考生正确选择高校, 防止考生在志愿选择上的盲目性。

3.2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阳光高考”要求, 高校发布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全面。真实性是高校招生宣传的生命[3], 考生求学深造的目的是渴望成才, 所以在求学选择学校之前, 总是想先了解向往的大学情况。因此, 在招生宣传时必须真实地介绍学校的情况, 如学校概况、毕业就业去向及前景展望等, 本着对学校负责、对考生负责的原则, 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

3.3 坚持连续持久的原则

招生宣传工作是长期性的连续不断的工作, 同理于“铁杵成针, 水滴石穿” 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它应该是对学校整体实力和形象的全方位、综性、经常性宣传。社会外界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是循序渐进的, 需要反复的强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要求学校的宣传工作坚持长期持续的进行, 应根据社会公众的心理接受规律, 连续地通过各种宣传途径, 多角度、多方面向社会推介, 并在考生填报志愿前采取直接的宣传方式给予加深。

4 招生宣传的方法和策略

4.1 要构建整体的招生宣传模块

招生宣传工作要求精心策化、认真组织, 是一项需全盘考虑的系统工程[4]。为了使宣传工作见到成效, 必须从考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制定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的阶段性计划及中长期计划。根据招生进程, 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前期主要宣传学校的概况、招生政策、规定及对当前招生形势的分析;填报志愿前主要是详细的专业介绍及发展前景;填报志愿时主要是升学志愿的咨询与指导;录取阶段主要是录取原则、程序、政策、纪律和廉政教育。在不同宣传阶段, 充分利用信息传播媒介、印刷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的优势, 巧妙搭配、综合运用, 最大限度的传递学院情况及招生信息, 使学院的形象深入人心。

4.2 准确定位招生宣传对象

受办学实力、办学地点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高校定位不同, 发展策略也不一样。学校应通过对生源市场的全面调查, 根据近几年考生实际报到率情况, 把握好主要是吸引哪一层次的考生, 明确宣传的重点地区, 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地方有目的的进行宣传, 使该区域长时间成为学校的生源储备地, 也可以此为中心, 通过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向外渗透, 以此保证宣传的有效性。

4.3 要建立稳定的招生宣传队伍

招生宣传人员代表学校的形象, 他们的一言一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灵活的解答方式直接影响外界对高校的看法、评价和参与热情。因此, 要加强对宣传人员的培训, 使学校拥有一支熟悉招生宣传政策、了解学校整体状况、掌握招生宣传技巧, 而且纪律性、责任心强的宣传队伍, 他们应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能热情主动地为考生服务, 指导要到位、服务要耐心, 这样即有利于增进了解、沟通感情, 又有利于把育才与选才有机的结合起来。

4.4 拓宽招生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率

4.4.1 重视印刷传播媒介在宣传中的作用

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制作的学生报考指南, 发行量大、范围广, 是目前招生宣传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 对较偏远和其它宣传方式不宜推广的地区, 在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等方面具有其它宣传方式无法代替的作用。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等由于印制精美、个性鲜明, 也可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故高校在策划宣传品时, 应该重视设计、讲究水准, 另外可在招生宣传资料上加入直观的统计数据信息 (如历年各省招生计划、分数线等) , 供公众参考。

4.4.2 利用学校招生网站进行宣传

信息社会为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提供了更有效的平台——网络, 它具有随时性、双向性两大特点, 高效快捷, 可以满足考生的个性差异[5]。学校建立招生网站, 将学院的概况、招生计划、录取政策、收费标准、重点专业、学习条件、历年分数线等相关材料放在网页上, 方便考生随时查询, 而且遇到问题可进行提问, 招生人员及时对问题给予回复。在高考填报志愿前期, 各高校招生信息网点击率明显提高, 说明此宣传方式已被考生及家长广泛认可。

4.4.3 参与“高校在线网上咨询活动”进行宣传

近些年, 许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为进一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防止社会上利用假冒网站欺骗考生, 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 举办高校在线招生网上咨询活动, 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直接便携的服务, 设定出各参加学校咨询的具体时间, 高校设专人职守, 通过网络直接与考生在线交流, 给考生提供准确的、全面了解学校的窗口。

4.4.4 参加高考现场咨询活动

考生填报升学志愿是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考生进行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有的省、市、自治区在一定的范围内举办填报志愿咨询会, 考生、家长对此十分欢迎, 高等学校在咨询会上可对学校进行宣传扩大学校的影响、面对面的与考生接触, 解答问题针对性强, 是提高宣传效率的重要途径。

4.4.5 深入中学进行宣传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条件到咨询会现场进行实地咨询, 学校也不能每省每次咨询会都参加, 这就要求我们广泛地深入到基层中学进行宣传指导, 或者在填报志愿前向有招生计划的地区中学邮寄学校招生简章, 详细的介绍学校的情况, 并公布高校招生部门的通信地址、咨询电话、电子邮箱、网址等, 以方便考生通过各种渠道与学校取得联系, 对想了解的问题进一步咨询。

在新形势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招生体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加强对高校招生宣传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已显得日益重要。增强竞争意识, 主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 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宣传策略, 提高宣传效率, 才能保证充足高质的生源, 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建发.高校招生宣传的心理学参与[J].江苏高教, 2007, (4) :107-109.

[2]王亚敏.谈高校招生宣传的有效性[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0, 22 (5) :43-45.

[3]黄永清.近年来理论界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研究的综述[J].滁州学院学报, 2008, 10 (1) :64-67.

[4]张向军.生源竞争与高校招生宣传的原则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3) :32-33.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旨在了解医药卫生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由我校教务处地方生办公室设计《医药卫生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经预试后修订, 并负责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校邀请参加双选会包括本市在内的16个省市、自治区从事医疗服务并有代表性的110家省、市、地级单位 (包括综合医院、民办医院、制药集团、卫生机构等) 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 共发出问卷110份, 回收问卷105份, 经审核105份全为有效问卷。调查采取普查的方法, 现场组织调查对象, 自行填写, 当场回收。调查结果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处理。本次调查虽然是在我校范围内进行, 但单位覆盖广, 内容涵盖全, 因此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结果

2.1 需求单位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105家单位中, 有54家属于事业单位, 28家来自民营或私营企业, 占总体比例的51.5%和26.8%, 而政府所属性质的卫生机构仅为9.3%;所处地域则是以西南地区为主, 占总体比例的81.4%, 而东部地区仅为9.3%;分布的城市仍然是以省会城市以上为主, 区县、城镇次之, 分占总体比例的47.4%和36.1%, 而乡镇农村缺乏;62.9%的单位目前处于成长期, 发展相对成熟的单位仅占24.7%。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政府所属的大医院, 大研究所等大机构, 已经比较拥挤, 而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则是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主体。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卫生资源, 即使处于省会城市, 仍处于相对稀缺状态, 而且大多数处于发展初期, 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2.2 人才需求的情况

68%的单位对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只有5%的单位趋向于减少, 需要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和单位不断扩大规模有关。58.2%的单位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主, 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人员次之。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选择则依次是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实验技术、预防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心理学、中医学, 其中前三项合计占总体比例的61.3%。具体如图1所示。

不难看出, 临床医生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需求的绝对主体, 类似医学影像学这样直观检查的辅诊专业已经在整个医疗卫生需求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管47.4%的招聘单位对医学人才的学历要求仍是本科, 但对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需求的比例达到了39.4%。在各单位招聘的条件中, 除参考面试者的面试成绩、单位组织的考试成绩和在校成绩外, 更看重面试者的素质, 如:发展潜力、忠诚度、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经验、求职动机、教育背景、年龄、性别。具体如图2所示。

68%的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都没有任何地域上的限制。另外, 招聘单位参加人才招聘活动的时间虽然通常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但大半数还是在每年的12月进行。由此可见, 每年的年底是毕业生们求职的最佳时机, 也是学校促进学生就业, 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活动的黄金季节, 抓住这个机会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招聘人才的待遇情况

60.8%的单位招聘人员是入编正式人员, 而作为非编聘用人员使用的只占37.6%。各单位对本科毕业生月工资待遇大多定在2, 000元以内, 如图3所示。这种工资水平是依据岗位和业绩来发放的, 95.9%单位认为已经属于各自行业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位置。除基本工资外还采用奖金、各种补贴、分红、保险以及带薪年假的形式发放额外薪酬。在住房问题上, 大多数单位采用单位分房、集资建房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形式, 但是仍然有19.7%的单位不提供任何帮助。在发展的空间上, 97%的单位都有进一步培训的制度, 甚至于负担全部的培养费用, 并且比较容易得到职务上的升迁与重用。

2.4 对本校既往本科毕业生使用情况

这次双选会上, 89.7%的单位都曾聘用过我校毕业生, 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他们普遍认为军队医学院校培养的学员组织观念强, 服从意识好, 使用起来放心。另外严格的军校作息和一日生活管理制度, 让他们在成长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好, 在高难度和强度的工作面前有较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力。

3 建议对策

近年来, 我校建设逐渐发展壮大导致了对专业人才队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这种需求又因编制体制调整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而只有靠从地方接收各级各类医疗、科技工作人员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提供就业方面, 就有着强大的“内部消化”能力, 所以就业问题也一直未凸显出来, 但是随着全国医科高校整体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 本科教育的大众化, 用人单位聘用高学历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本科毕业生就业一次性签约率就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为预防和尽早解决这一供求失衡结构性的矛盾, 唯有从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个方面围绕就业问题做好具体工作, 才能保证三者各取所需, 各得其所。

3.1 瞄准市场, 深化教学改革, 狠抓专业素质培养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医疗和医技人员仍然是需求的主体, 聘用单位侧重的是个人发展潜力、忠诚度和专业技能, 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必须紧抓基础素质教育, 深化临床教学改革, 采取延长临床工作实践时间, 加强对临床技能的考核, 适当调整各专业学生的招收数量等方式, 实现前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与后期“重需求、个性化”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育部在2004年4月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3]。因此, 狠抓本科专业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就成为普通高校的主要改革目标。在本科教学中, 我校一直以来都按照“最后一年实习、分科轮转”的固定模式进行, 在每个病区实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 周, 带教教师对实习生放手机会减少, 甚至学生和带教教师未能熟悉, 就可能轮到其他科室, 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再加上学生就业和考研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 临床实习存在着走马观花的现象。这种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果能把临床见习阶段各专业集中授课与临床实习的小班授课相融合, 在教学安排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将实习时间适当缩减, 实习的最后阶段由学员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修特定学科和专业, 这样既达到了学员从事新工作前岗前培训的目的, 又强化了学员为工作而自觉学习的危机意识。

3.2 加强服务, 全面指导, 做好医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当前, 各类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是毕业生主要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但是这类鱼龙混杂的“大杂烩”[4], 尤其是一些中介组织的交流会, 只是浪费了毕业生们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实际收效不大。因此作为学校自身应主动通过多种途径, 如:网络、报刊、电视以及主管部门下达文件, 与卫生系统的多家单位取得联系, 获取需求信息, 建立长期合作培养制度, 并在学校内部组织就业双选会, 这样既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 又使毕业生能够安心的在岗实习。其次, 学校在就业指导上, 必须具有前瞻性, 在树立毕业生“先就业, 再择业, 后创业”的观念同时, 还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 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财会、法律、经营等大学生创业所必须的课程, 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既往, 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往往偏高[5], 经过几年的就业体制改革, 学生对“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政策已在观念上逐步接受。但就业期望值偏高, 对争取不到满意的职业, 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心理落差极大, 在就业和择业时, 仍然存在浓厚的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但是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逐步多元化[6], 如:普遍的医疗社区服务私人医生、医学美容、家庭护理、医疗咨询、计划生育和临终关怀等, 另外, 还有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有关的行业 (疾病预防、体育健身、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器械经营等) 正在蓬勃兴起, 这些细化的现代卫生服务形式也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 学校应当不定期举办就业心理指导专题讲座, 开设就业心理咨询门诊, 搞好广大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疏导, 促使毕业生们及时转变观念, 择业多元化, 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相信只要深入开展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 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进而形成为学校带来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 必将实现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分析当前我校本科地方统招生的就业市场需求形势, 为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第三军医大学组织的就业双选会上110家医疗单位和相关机构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医药卫生人才的市场需求已经多元化, 对学历的要求与从事的具体行业有关, 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工作姿态和技能。结论尽管本校军事化管理的培养氛围被用人单位所青睐, 但是学校还是应进一步围绕提高就业率的问题, 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本科地方统招生,就业市场,对策

参考文献

[1]广东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gzp i.gov.cn.

[2]李松英, 许翔, 谷志远.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教育思考[J].口腔医学, 2007, 27 (1) :43-45.

[3]刘理, 杜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临床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 :38-42.

[4]戚骁, 郭向红.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J].市场研究, 2007 (6) :13-15.

[5]岩磊, 张扬.医学生择业不良心态浅析及调适[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17 (3) :49-52.

招生与大学的“面子” 篇11

缘何如此?归纳各路媒体分析,“分数线”的高下与招收“状元”数量的比拼,是导火索。在“斗士们”的眼中,分数线的高下事关高校能否招到一流的人才,事关学校的地位和声誉,当为荣誉而战。

可是,你的分数线比我高一分,我招到的“状元”数比你多一个,有那么重要吗?

问题显然戳到要害。是呀,放眼人才培养的漫漫长路、放眼两所高校深厚的百年积淀,某一年在某省招生线高一两分,真那么重要吗?高考分数就决定了是否为一流人才吗?状元一定是一流人才吗?

答案显而易见。因此,所谓“为荣誉而战”,即大学的“面子”,或许才是根源所在。

是的,不知从何时起,招生分数竟成了大学虚荣的“面子”。

究其原因,媒体“功”不可没。每到发榜时,将高校的状元、录取分数线进行比较,是媒体的“必修课”。记得两年前,一则新闻称北大在京文科录取分数线比清华低10分,引发一片哗然。可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清华文科当年在京一批招生计划仅8人,而北大为72人,两校规模和计划相差巨大,分数线相比毫无意义,也无关生源质量。

高校本身也难辞其咎。尽管多年来高校一再呼吁扩大办学自主权与招生自主权,呼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翻阅多所高校的宣传资料,“文理科各省高考前十名的数量及高分考生的比例均处全国各高校前列或首位”依然是各高校招生时最依仗的武器。中国高等教育已发展百余年,但似乎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学仍未找到科学、理性地评价彼此、评价自身的标准与自信。

大学招生,兹事体大。毕竟,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生源。而且放眼全球,竞争优秀生源,世界一流高校也概莫能外。但如何定义优秀生源以及如何修炼内功,提升高校办学理念与水平,吸引到优秀生源,就需要考验大学的真本事了。而这,才是高校在着眼招生“面子”的同时,该用心琢磨的,应致力于内涵提升的“里子”。

期待这样的招生图景:有一天,大学和媒体都不再围着“状元”转,高分考生未必是高校最心仪的对象,对于大学来说,要找寻的是最适合的考生,而不是考分最高的考生。对于考生来说,要找寻的是真正适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专业方向,而不是所谓“排名”靠前的学校。

看淡“面子”,提升“里子”,对于中国的大学和考生来说,路都还很长。

招生与就业工作 篇12

关键词:岗位导向,校企直通,产教融合,预就业

一、产教融合下招生与招工预就业的实施背景。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 邮政企业产业结构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是传统邮政邮务类业务市场需求急速下降萎缩; 二是全社会速递业务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三是邮政金融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展业, 社会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 中国邮政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企业改制, 实行公司化运营。 面对市场, 一方面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另一方面传统邮政业务市场萎缩导致岗位从业人员锐减, 企业增收节支, 传统邮政生产人员大量转岗。 调研中发现, 部分县市局日营业收入不到百元, 部分农村支局函、包业务出现当日无营业收入。

二、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备订单式课程体系, 制定招生即招工预就业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

针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 校企充分交流, 为满足营业岗位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 2014年8月达成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案, 陕西邮政分公司委托学校招收委培进修班, 为企业培养一批业务骨干, 包括前台邮政储蓄营业前台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培养期为一年, 其中企业实习期不少于4个月, 不少于2个岗位, 进修一班招收60人, 进修2班招收40人, 进修一班采用各地市分公司招聘推荐的方式, 从应届全日制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中录取。 进修二班为从我校应届日校学习结束、 高级工鉴定成绩合格并参加大专学历教育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 要求在校一年学习期间, 取得储汇业务员鉴定高级证书、银行专业人员认证资格、反假币资格证、保险销售人员资格证、计算机录入合格证。 此外, 我校和陕西邮政公司充分下基层调研后, 陕西邮政公司又决定与我校联合开办2014年邮政储汇业务员定向班。 为全省邮政企业培养一批储汇业务员, 培养专业为金融实务与管理, 学制三年, 学院单独开班培养, 专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每年寒暑假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度调整课程设计, 实行全日制教学。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在企业实习一年, 学生各项成绩达到要求后择优录取为企业正式员工。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大专学历教育, 专业应为金融、经济管理、财会、市场营销或计算机通信等专业。 学生在我院学习期间还必须取得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高级工、 银行专业人员资格证书、 反假币资格、保险销售人员资格、普通话二甲以上等级证书、计算机录入合格证书、办公自动化操作高级证书。

三、建立校企直通、双师共建预就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因材施教, 以岗位为导向, 校企直通培养。

面对一年制委培班, 具体分析在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知识构成, 具体体现在:一是学生原来专业比较繁杂, 学科专业无特色, 与企业定向培养的金融专业人员岗位需求脱节;二是学生原来的大学本科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知识构成不完善;三是应知应会技能构成“重科学、轻技术”, 面对邮政金融岗位业务技能水平低。 据此, 面对邮政金融转型和邮政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认真调研邮政金融的用人需求, 编写制定一年制大学本科生入职进校接受一年职业教育订单式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相关科目单元设计, 采用4+2+4+2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经过培训要求达到储汇业务员高级工、银行专业人员认证资格、证券从业认证资格、保险销售人员从业资格、反假币认证资格、普通话二甲以上、计算机录入合格 (有效字数六十以上/分钟) 、办公自动化操作高级等证书。

2.搭建校企联合、双师共建人才培养平台。

面对本年度新招收的本科制、大专制订单生, 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构成, 大胆摸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改方法。 一是招聘有银行临柜经验、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担任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 确保校企人才培养直通岗位。 二是聘请企业邮政金融网点转型国家级内训师直接走上讲台, 讲金融转型、讲理财知识和方法、讲保险销售和技巧。 确保学生4+2模式的知识体系有效性衔接。 三是聘请企业金融业务领导、高级技师和技师等业务精英讲授具体的业务课程, 使金融业务理论和实践学习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面对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发展和普通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的强劲趋势,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 职教改革难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担, 针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高, 以招生即招工的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和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模, 群思群策, 寻找攻克职教难题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晨.众筹模式: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经费筹措的路径与思考[J].科教文汇, 2015 (28) .

[2]陈霞, 金杰, 薛明琛.网络数字化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析[J].亚太教育, 2015 (22) .

[3]黄维安, 邱正松, 徐加放, 江琳, 曹杰, 钟汉毅.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与服务系统的构建思路[J].继续教育, 2014 (10) .

[4]彭金虎.网络时代高职与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2013 (03) .

[5]闫朝晖.基于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06) .

上一篇:金融需求层次化下一篇:国际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