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2024-08-30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通用10篇)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1

2018年1-6月继教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工作总结

及下半年工作展望

2017年,在当前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诸多民办高校助学班招生人数和就业安臵都面临大幅下滑,而我院招生人数也较大幅度减少。2018年上半年,我们认真总结和分析当前自考教育招生就业市场形势,认真总结和分析自身经验和优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认真思考和分析来年招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及方法。招生就业办团队进行了针对性的市场调查,结合我院和市场实际,我们草拟了关于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的报告。

招生方面

一、2018年上半年招生工作总结

(一)2018年招生主要措施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招生保障和激励机制,责任层层落实。

2、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调研,掌控生源数据,认真做好生源数据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招生支撑点,为招生宣传提供依据。

3、加大宣传、突出优势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的制作招生宣传资料,通过QQ群、手机短信、下乡发放招生资料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二是加强与地方老师的沟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帮助;三是加大品牌宣传,以特色专业吸引学生。

4、以就业促招生,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

依托学院优势,继续与魔猴科技、东北航空、广州白云机场等开展定向培养。安排专人负责校企合作定向招生宣传。

5、强强合作、凸显中职衔接优势 继续与中职院校联合开展招生;通过强强联合,有利于扩大我院影响力、生源组织结构和生源质量。

6、广泛动员,全员参与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今年学院继续倡导全员招生,招生就业办全天候为大家解疑服务。

7、及时总结,提出重点

上半年,招生就业办通过内部培训,对招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分析,寻找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生源新的增长点。

8、更加重视团队建设

招生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特别注重团队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在平时的互帮互助的同时,每周科务会都有总结和分析,每月有团队自发、自费的团队活动,结构的阶梯性发展。

(二)2018年招生优势

1、学院自身品牌价值在不断提升,学院是国际化学校、国家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这也是招生就业办人今年能完成任务、取得胜利信心来源。

2、学院的就业安臵能力突出,学院多年的就业安臵网络的建立,首航集团和广州白云机场、深证保安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的大力支持,以及全员教职员工对招生工作的大力支持。

3、招生团队敢于付出和拼搏、勇于创新。在招生就业办“日有所想、周有改进、悦游改革、年有突破”的文化理念影响下,招办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学院最有执行力和最有战斗力的忠诚团队。

二、2018年下半年招生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规范培训工作,提高招生人员素质,打造职业化营销团队 招办团队没有科班出身,全都是半路出家,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天生不足。所以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主要包括市场营销、招生市场新型模式学习、公关礼仪、国家职业教育策略研究、学生就业规划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加强职业化的素养培训,包括忠诚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等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营销团队。

(二)优化学院的专业设臵

在加强学院工程管理、民航服务、珠宝、三维打印技术等优势专业外,可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增设专业,增开90后、00后更热衷的无人机应用技术、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护理等专业。目前湖北省招生火爆的自考主考学校主要有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生源主要集中在工程、机电、电子商务、幼教、护理等专业。我院应该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外,积极探索开设紧贴市场又适应我院长远发展规划的相关专业。根据不同领域和结合不同学生需求来增设专业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报读我院。

(三)吸纳校外招生团队,学院提供政策支撑

俗话说“一个好汉多个帮”,招生市场讲究包容并兼。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招生市场,我们应该吸纳更多的校外招生团队,扩大招生区域。校外招生团队他们多年招生经验丰富、招生渠道资源广、一手资料多。

当然校外招生团队建立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校外招生团队的打造最终归根为利益的建立,感情可以培养、学校品牌可以包装、校外招生团队的招生,没有对院校的忠诚,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追求。但当下招生形势迫使我们更快的拓展培育校外招生人员,打造有战斗力的校外招生团队。

参照其他院校校外招生团队建立经验和行业规则,校外团队建立离不开学院各项政策支撑。主要表现为校外招生人员基本工资、社会保险、招生时节部分差旅报销等有利于校外招生团队建立的一些政策。

(五)加大招生渠道建设力度,着力做好校企合作定向自考招生,确保我院生源规模

1、积极开辟和打造定向委培招生,从新生入校即就业的招生模式,增强对需要就业学生的信誉。可与相关企业洽谈形成企业冠名班、企业奖学金班、工学结合班等。

2、结合应用型学院的特色专业,通过报纸、网络、电台等多种手段宣传,扭转学生及家长“唯学历至上”的传统思想,尽可能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接受自考的优势,进而报读我院。

3、加速发展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和课程改革改进定向班模式。结合企业生产性质、用工岗位与我院教学课程改制订针对性的招生、理论课程、实训课程。

4、利用现有资源,可积极稳妥扩大自考规模,建立可行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为学院创收。

5、稳妥扩大校外教学站点招生人数,有利于保持学院整体招生规模和赢利。

三、2018年招生面临的挑战或困难

(一)生源总量下滑幅度较大

由于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适龄学生近年来呈连续大幅下降趋势,高中招生计划基本维持不变,自考学校生源岌岌可危。

(二)外围冲击,打破原有市场秩序

近两年,随着生源总量的不断下降,招生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主要表现在高额的招生成本,校外招生人员公司化、集团化对招生市场影响越来越大。

1、校外招生人员由游击队逐渐转正为正规军,由以前大家深恶痛绝的“串串”,变成现在的有图、有真相、有售后的掠食者。这是招生市场化的必然产物,犹如国企改革后有人力资源公司,有劳务派遣一样。随着信息化对招生市场推进,在高回报利益链的带动下,顺应招生市场出现新型招生模式越来越多,如教育咨询公司集中运作、招生集团地域型控制。我院传统的生源基地正在不断的被吞噬。

2、几年前,河南、陕西、甘肃、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区均有大量学生就读我院,但这一数据正逐年大幅下滑。究其原因,除就近读书因素影响外,我院在该地区的很多校外招生团队因觉得无利可图停止或放弃与我们继续合作,也是影响这一数据下滑的主要因素。

(三)招生成本呈大跃进式发展

天门、仙桃、绵阳等地区一直是招生市场的标杆,武汉理工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经纪学院等学校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招生热情与高潮,让人在思考他们的高成本、高风险运作的同时,也在为校外招生人员的疯狂抢、挖生源而苦恼。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2

1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相脱节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 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社会工作得以产生。社会问题的产生促使一些人为弱势群体服务, 进而发展为培养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 而专业服务的提供就需要对从业人员提供专业训练, 从而形成社会工作这个学科。我国则相反, 先有社会工作专业, 然后为这个专业设置岗位, 开展资格认证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时间差, 一方面各个高校有很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另外一方面就业层面却没有适合的岗位来吸纳这些毕业生。因此, 也使得很多社会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 专业就业对口率低。而比较适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民政系统, 却是非专业人员做着专业社会工作的事, 这些工作人员中约有70%的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训练。总之, 社会为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化服务岗位稀缺, 这种专业化与职业化相脱节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1.2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体现在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家长的认同度、学生的认同度等方面。首先, 社会方面, 一些政府部门和一些准政府组织代替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功能, 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工作缺乏认可与了解。因此, 在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考中, 社会工作岗位也比较稀少。在招聘会上, 很少有单位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通过对社会工作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在专业的选择上, 大多数是调剂的, 很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是迫不得已才选择这个专业, 很多大学生是在对专业几乎不了解的情况下进入高校学习的, 而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学生家长对这个专业也是知之甚少。学生家长不知道社会工作专业, 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专业的知晓率是社会对该专业认同度的一个体现, 这种现象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而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的薪资水平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 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专业就业率较低。

1.3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高校社会工作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相邻学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转岗而来,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 总体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这样的师资在职业经验和专业训练方面明显不足, 因而在专业教育当中多以理论课程为主, 实践课程不足, 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缺乏实际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工作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 导致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一旦走入社会, 就会因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陷入就业困境。

2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就业质量的对策分析

2.1 国家政策保障, 创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大环境

(1) 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岗位, 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配套政策, 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政策支持。对社会工作进行宣传, 提升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 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规范居委会、街道及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人员编制, 相关社会工作岗位提供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的岗位;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来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总之, 就是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者资格管理制度, 给予社会工作从业者一定的行业保护措施。对非社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工职业, 要参加达到一定学时的课程培训, 参加资格认证考试, 实行持证上岗。此外, 还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对从业者资格的认证、不同资格级别的晋升方法、工资福利、权力义务等方面进行细化, 这样才能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水平, 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队伍, 才能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2.2 要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1) 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中国化。社会工作源于西方, 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欧美国家社会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技巧而形成的适合西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体系。我国社会工作教学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体系为主, 因此, 高校社会工作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应结合我国国情, 创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2) 高校的课程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特别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学生评价上要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倾斜。此外还应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规格、知识、能力结构。此外, 还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制定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案和措施。

(3) 提升高校教师素质, 引导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很多是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等专业毕业, 这些专业虽然与社会工作相关, 但还缺乏一定的契合度, 因此, 需要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再教育, 把专业的理念、专业的价值技巧与教师自身专业有效结合。并且,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 处在教学一线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依托项目、依托社工机构, 不断积累提升自身实践经验。

(4) 依托区域要求, 与社区、民政等社会工作相关部门联合培养人才, 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工作课程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 这部门的教学可以走出学校, 在教师督导下在社区等部门进行实践锻炼, 将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当中。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则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共同督导, 以确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达到实习之前有方案, 实习过程有监督, 实习之后有成果。

2.3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非政府组织 (NGO) 。社会政策的导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类民间公益性组织纷纷成立, 而在实践层面良莠不齐, 国家政府应规范对此类机构的管理, 对他们进行充分的政策和物质支持, 创造有利于民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建立政府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 促进公益性组织机构的良性发展。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 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机会。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先后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 但是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在毕业时面临就业困难。本文对目前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就业,困境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陈锋, 陈涛.中国社会工作政策与规划之分析:内容、特点与前瞻[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 14 (2) .

[2]谢启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调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0) .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3

关键词: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对策

一、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的调研情况

本次就业创业工作调研在天津的几所高校展开,主要采取座谈调研的形式。其间,开展了就业创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就业困难生座谈,了解到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成效。

1.注重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积极的求职观。通过调研了解,当前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次召开就业推动会、求职指导会、政策宣讲会,并通过班级座谈、个别谈心、走访宿舍等形式深入到毕业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及思想动态,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找准职业定位,提升就业能力。针对部分就业困难、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旨在帮助毕业生战胜就业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建立积极乐观的求职心态。

2.建立及时精准的就业服务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宣传力度。为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推出专门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的微信公众平台。借助现代移动终端平台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同时,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举办创业培训、创业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大赛。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产业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培育有学校或专业特色的创业团队。

3.广泛动员师生员工及校友力量,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调动专业教师与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借助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找工作、送岗位。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走访企业,为毕业生联系实习岗位,向企业推荐毕业生,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宣讲招聘,与企业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或建立合作意向,逐步拓展毕业生就业的平台。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毕业生存在求职定位认知不清、求职目标过高、有业不就的现象。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毕业生求职偏爱“两大一高”型企业,即大城市、大企业和高薪企业,不愿意在小城市或小型私营企业中工作。大部分学生希望成为技术或管理人员,不愿从事销售、策划等有挑战的工作或是环境相对恶劣的基层工作,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分析原因,是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在求职中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供求找准自身定位,调整择业观,部分学生有业不就甚至消极待业。

2.对就业市场分析和企业用工需求的把握不够,就业总结反馈工作没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主要依靠教师、校友资源推荐企业来校招聘,或是将收集的招聘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工作重点是实现当年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但是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回访工作,以及企业用工的反馈、人才需求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总结分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专业培养目标”相脱节,甚至影响校企间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三、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思路和措施

1.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择业观”引导,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高校应摸清毕业生底数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引导毕业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就业观念,消除“等、想、靠”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就业理念。同时,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融入思想教育,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宣传,激励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成就精彩人生。继续抓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建立就业困难生台账,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指导工作,制订好“一生一策”的就业帮扶计划,力争帮助就业困难生落实就业岗位。

2.健全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要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就业状况跟踪回访工作,建立起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积极深入到企业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强化毕业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科学知识型到应用技能型的转变。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与一线生产实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是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高等院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广泛开展研究,积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并联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确保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1):74-76.

[2]张爱萍,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4(14):24-28.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就业方向 篇4

一、金融专业就业前景真的很不错,不过需要 你努力学习才行,金融方面以后作资本运作或者融资是很不错的选择,有广阔的人脉的话,保险也是不错的选择,收入也很不错的,给你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吧,希望能帮助到你:融资/资本运作:经验是本钱薪酬水平:此类高端金融人才属职场金领一族,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不等。职业前景:融资工作经验是此类人才的就业本钱,尤其是具有跨国公司融资工作经验并熟悉大型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有较强团队管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从业者更是俏中之俏。保险经理人:上涨空间较大薪酬水平:具有一定客户群的保险经理人,平均年薪二三十万元。职业前景:精通各险种,具备法律、金融、财务等知识的此类人才在2006年的职场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二、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金融学专业这几年从整体上看,在报考方面比较热门,金融学专业职业前景普遍被看好,但根据实际就业情况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据文都教育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知名院校的金融学硕士,如果导师影响力较大,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刚出校门拿到10万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数。

四、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一:经济预测分析与管理咨询人员

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的行业分布非常广泛,但一般只有各个行业中的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管理咨询人员主要是流向一些咨询公司,比如IT咨询、战略咨询、营销咨询、审计、上市辅导等。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二:对外贸易人员

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三:管理职位

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四:基金经理

其中,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基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又以基金经理需求最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并不容易,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风险控制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较强的多学科、多行业分析判断能力,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必须的。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五: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金融学基金知识;二是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之后得出的投资经验;由于证券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作为证券经纪人必须通过对政权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研究,把握规律性,并结合影响证券价格的各种因素分析,逐步积累并具备相当的投资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近年来,我国股民数量直线攀升。这一庞大的投资群体已经为证券经纪人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证券经纪人有证券业务员、佣金经纪人、中介经纪人、交易所中介经纪人之分。

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六:股票分析师

股票分析师主要为股市投资者提供股市投资咨询服务,以及举办有关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部分股票分析师在报刊上发表股评文章,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媒体提供股市投资服务。在我国从事股票分析工作,须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以及从事证券业务两年以上经历,需要考核《证券投资基础理论》、《证券投资分析》这两门课程。通过考试符合条件的人员需向所在地证券管理部门或直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经审批后,方能获得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其所在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向证券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从而获得执业资格,最后由中国证券协会颁发执业证书。

五、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下面几类人士还是比较缺乏的:一是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匮乏。

2、另外,金融行业内部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需要高级专业人才进入,比如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对客户资金进行投资收益等。

3、金融学专业薪酬水平:

金融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薪酬收入方面差距比较大,这跟学校、导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及自身的能力塑造、实践经验紧密关联。其中,融资和资本运作、咨询服务方面,发展前景更广一些,而且收入也颇丰。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如果能进入跨国投行或者埃森哲、麦肯锡等跨国咨询公司,年薪则大多在20万左右,还有其他福利。

4、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薪酬指数:

1.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68%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0%。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

3.7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上。

2.毕业2年薪酬指数:52%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6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3.毕业3年薪酬指数:39%的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8%。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67,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5、金融学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95%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4%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6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金融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34%,34%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

6.22,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金融学专业工作舒适度指数:

42%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认为工作“非常舒服”或“比较舒服”。13%的毕业生认为工作不太舒适或很不舒适。按照十分制进行计算,舒适度指数为6.78,与其他专业比较起来,该专业的舒适度指数为中等偏上。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就业方向

6、从业行业扫描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学门类里包括多个二级学科,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文都教育针对经济学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与抽样,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

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金融系统方面主要是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各大银行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情况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银行业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

3、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5、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

6、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

7、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8、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如花旗等。

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凯捷、罗兰?贝格、科尔尼、摩立特、德勤、博思、普华永道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远卓、汉普、华夏基石、佐佑等。

证券业主要是各类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天一证券、原证券、联合证券、上海证券、北京证券、昆仑证券、西南证券、天同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南京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中银国际、西部证券、国海证券等。

媒体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般而言,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可资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比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工商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5

就我国对行政管理专业需求而言,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旺盛。

人才专业化已是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因此,现有的行政管理职业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这无形之中为本专业人才就业创造了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从量上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企业的不断建立,老企业不断扩大,七分管理。因此,企业等单位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便成为大势所趋,这从量上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从目前来看,本专业人才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就我国专业人才就业政策而言,由于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因此,就业政策也基本上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加以指导,即:政府不再从微观上加以控制,不进行强制性的具体政策干预,而仅是从宏观上加以指导,为此,国家不再完全统包分配,而实行人才与就业双向选择,以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在各行各业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的专业化人才的趋势下,各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也由市场来决定,因此,对那些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的专业而言,就业形势较乐观,本专业就是这种类型。

从体制上看,我国就业政策目标为形成劳动力市场,其原因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不适经济结构的要求,有些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人力资源不足,而另一些则出现了结构性失业。

在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国家必将给予择业者以充分的择业自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鞭策劳动者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从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也必将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将不得不凭借自己的劳动能力以及职业意向参与就业竞争,在市场上寻找工作,并有权根据自身能力和意向的变化进行流动。从理论上而言,劳动者对于所有的职业都有平等的机会,没有人为的限制,但在现实中也有许多因素影响公平竞争,其中劳动者自由择业上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职业能力,劳动者就业受到职业能力的客观约束。因此,具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就业中就拥有相对优势。而展望未来,行政管理专业对口行业的发展正日新月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给本专业人才以巨大的就业机会。因此,从近期来看,拥有专业优势的本专业人才在有着巨大社会需求的行业中的就业率将一直呈上升趋势。

毕业后从事一切组织中的管理工作。

政府公务员——政府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行政职员——企业的日常行政事务及有效运转;

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发挥你对人和组织的了解。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更趋激烈,学历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而且很多求职者也发现,企业对于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招收那种拥有正规过硬学历的人才。近日,教育专家建议,对于那些没有普通高校学历的人来说,自考仍是获取学历的最佳途径,而且这种学历也最受就业市场认可。专家同时建议,学院在选择参加自考的机构以及专业时还需谨慎。

自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

众所周知,自学考试已成为当今社会求学者主要学习和获取学历证书的方式,自学考试的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的优势已十分明显,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但是,目前教育培训市场上的自学考试项目种类繁多,很多学员也无从选择。

据深圳赣冠培训学校的艾老师介绍,国家有关部门在近几年逐步放宽统招计划主要提高全民文化水平,间接导致民办教育的生源出现危机,培训行业的兴起也是事态发展趋势。现在深圳市场上已经有了一批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其中更有一些在自考方面颇有口碑。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范围广泛

在选择好的自考培训机构之外,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对于学员们来说同样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员们以后的就业前景。据记者了解,就深圳的自考情况来说,行政管理专业一直是一个热门专业,因为其本身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例如属于文科类专业,不需要考数学,也可以选择性地不考英语,所以课程简单、通过率高等。

此外,从就业角度来说,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也非常明显。艾老师分析,行政管理,就国家而言,就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管理;就机关组织或单位内部来说,就是一般的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行政管理带有强制性质,凡国家疆界之内,权力所及,都属于行政管理范围。而且这个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广泛的适用性。他们不仅可以从事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另外,也可以在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或者进入中外大中型企业做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国改革开放需要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人员,而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缺口,有公司专门要招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所以行政管理就业前景应该不错的。这大概就是近期广大求学者学习行政管理的主要原因。

市场把脉

行政管理可以看成管理学上的“万金油”,几乎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它。但是,行政管理往往没有很明晰的工作范围,除非升任到中层领导,否则,在很多单位行政管理必须从小助理、小杂工开始做起:编写材料、收发文件、打字复印、接听电话、接待访客、端茶倒水、下基层蹲点等杂七杂八的事,都是必做的“功课”。

职业罗盘

做行政工作,首先需要摆正心态,要做好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长期抗战的准备,不要以为自己是堂堂大学生,凭什么让我做这些打杂的工作?要知道,在一个好单位,即使是最基层的工作岗位,竞争的人也是抢得头破血流。其实打杂也是一种工作态度的表现,谦虚

谨慎、从基层做起,正是管理者的历练之路。其次,行政工作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里必须学好专业基本功,比如:写作、计算机图文处理、公共关系学等,此外,还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练就过人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场合都不胆怯不害怕,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市场把脉

行政管理可以看成管理学上的“万金油”,几乎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它。但是,行政管理往往没有很明晰的工作范围,除非升任到中层领导,否则,在很多单位行政管理必须从小助理、小杂工开始做起:编写材料、收发文件、打字复印、接听电话、接待访客、端茶倒水、下基层蹲点等杂七杂八的事,都是必做的“功课”。

职业罗盘

做行政工作,首先需要摆正心态,要做好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长期抗战的准备,不要以为自己是堂堂大学生,凭什么让我做这些打杂的工作?要知道,在一个好单位,即使是最基层的工作岗位,竞争的人也是抢得头破血流。其实打杂也是一种工作态度的表现,谦虚谨慎、从基层做起,正是管理者的历练之路。其次,行政工作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里必须学好专业基本功,比如:写作、计算机图文处理、公共关系学等,此外,还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练就过人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场合都不胆怯不害怕,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报考点睛

行政岗位要求具备细致、耐心、平和、善于表达等特点,少一个都做不来事。至于院校,有些名堂的目前基本上都是一些文科类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行政管理,可算是本专业的两把尖刀。一些民族院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偏向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而政法类院校则偏向行政法。

管理者的四轮驱动

一个成功的企业设有不同类型的管理岗位,它们是企业伸向不同领域拓展业务的有力触角,四轮驱动才能跑步前行。业务管理职位,就是那些细化到具体业务工作的微观方面的管理专业,如: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侧重于培养专业性质强、职业特征明显的管理人才,分工

明确,术业有专攻,自然也就容易做出成绩。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二是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行政管理对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的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在执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好企业的整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在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企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行政管理的另一项协调任务,是协调企业同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是非业务的,是因为企业的运行是在各部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才得以健康而稳定地进行的。

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并不能超越企业的内部分工。明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插手业务,从而避免在业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造成矛盾冲突,避免使企业的运转陷于混乱。行政管理对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的协调,其主要内容是在维护企业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发展同社会各有关单位的友好交往,缓解矛盾冲突,从而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对于行政助理的工作职责,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职责是不一样的,但是主要的工作职责还是有共同点如下:

1、准备有关行政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等文件;

2、管理公司内部相关的文件;固定资产管理、办公用品采购等行政工作。

3、分析运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新的工作流程或就原有的流程进行改进;

4、向员工传达相关制度;

5、优化工作流程,简化汇报程序,降低成本;

6、会务安排。

7.人事档案,文件管理,社保,医保,考核,传达文件,会议记录

8.配合人事招聘,录用,评估,辞退等相关事宜.9.协助办公室事务管理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6

1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已取得的成绩

1.1 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

目前,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充分的认识。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温州的几所高职院校的都把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 并规定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就业指导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掌握求职择业技巧, 实施正确的人生职业规划。

1.2 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

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 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还经常邀请社会专业人士、知名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优秀校友来校作就业专题报告, 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同时还通过组织职场之星挑战赛、职业规划和创业计划大赛、自荐书制作大赛、职业能力测试等专题活动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就业指导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对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3 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完善

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已由过去浅层次向纵深发展, 并得到不断完善。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KAB创业教育, 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分析。如温州几所高职院校还经常组织毕业生到企业一线观摩, 请企业生产部门负责人讲解生产过程, 熟悉工作场景, 帮助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动员毕业生主动就业, 尽早就业。

2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

目前, 温州几所高职院校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有的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知识储备方面以及教学水平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专业化程度不够, 导致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因此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教育的兴趣不浓。

2.2 就业指导内容尚缺乏系统性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由于指导队伍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就业典型案例的收集不够, 导致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丰富, 缺乏系统性。目前温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停留在注重帮助应届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忽略了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心态和原则的指导。因此, 就业指导往往非常重视指导内容的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 而忽视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过多地强调解“燃眉之急”, 而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和经济规律的作用;往往以一种单一、片面、主观、短视的思路, 来对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长期性。

2.3 就业指导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现在, 很多高职院校关起门来搞指导, 只了解学生的建议而忽视了用人单位的建议, 缺乏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互动。造成就业指导内容枯燥, 形式落后, 缺乏创新和个性化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任务。既没有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也没有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更多的参与进来, 用他们自身的经历来指导教育学生。因此, 就业指导往往是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指导, 就事议事,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

3 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更新就业指导理念, 优化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机构的完善程度和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效果。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优化素质结构, 实现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是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该划出专门经费, 采取措施, 制定规划, 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建设一支具备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学生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培训来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 并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 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 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 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高职院校应该为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一方面邀请专家开讲座, 进行指导上的沟通与交流, 另一方面也要适时的请培训机构为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或外派指导老师进行学习和培训。通过培训, 使就业指导老师丰富和充实业务知识, 全面提升综合就业指导的能力。

3.2 改进就业指导方法, 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就业形势和学生的需求, 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加强就业观、就业心理、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高职院校要认真收集典型的就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把这些典型的案例引入到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来, 并进行科学的分类, 形成案例库。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收集和分析, 可以找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环节, 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 让毕业生从典型的案例中得到启发, 引起共鸣, 使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 要组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毕业生走出去, 到知名企业走访考察, 收集就业信息, 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社会实践, 感受就业氛围, 观摩招聘过程, 增加认识, 积累经验。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上, 尽量考虑学生的知识特点, 寓教育和趣味于一体, 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3.3 加强就业跟踪服务, 争取社会多方支持

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配合, 是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前, 仅限于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就业指导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没有前途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积极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建立与企业界、人才交流市场的日常联系制度, 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 增进与社会界的联络, 经常邀请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进行就业形势、就业市场与环境方面的讲座;邀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用人单位主管领导来校讲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变化;邀请学校的优秀毕生生回母校, 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创业的历程“现身说法”, 为毕业生举办讲座, 进行指导, 以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和素养来指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郑本军.构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 2005, (2) .

[2]陈刚.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实践[J].人才开发, 2005, (5) .

[3]唐玲.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7

一、当前宁波就业形势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一)就业增长趋缓

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指标虽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较乐观,但从绝对量看,较去年同期呈现下滑态势,分别下降5%、7.4%、2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较去年略有增加,达3.16%。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第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比继续攀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难以缓解。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为1.39,比上年同期高0.13,其中中级技能及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14和4.59。

第二,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占求职者总数的52.9%,而求人倍率仅有0.5左右,远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市场既有技能型劳动力紧缺的老问题,又凸显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的新问题,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三)新劳动合同法影响逐步显现

第一,劳资纠纷案件快速增加。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数达到4947件,同比增长74%,由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

第二,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据测算,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后,企业用工成本将上升15%左右,原来用工不够规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大大增加。

第三,企业用工灵活性受限。由于裁员的条件规定比较严格,企业担心增加新员工后万一不满意时裁员受限。因此,招工比以往更加谨慎。

(四)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尚未体现

2001年以来,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第二产业仍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显示,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比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集中在制造业,用人需求占比达到39.46%。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虽然劳动力需求也较为旺盛,占比分别为13.42%、13.22%和11.26%,但比例较往年相比没有增加,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还未能体现。

(五)大中专毕业生持续增加

由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及薪资条件相对有吸引力,近几年外地生源毕业生流入数明显大于本地生源毕业生流出数,构成了“人才洼地”效应。2008年,宁波市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影响当前就业的几个突出因素

第一,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就业总需求。宏观经营环境的严峻对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二季度宁波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57,比上年同期降低30.96个点。国际国内总需求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压力加大以及对未来的担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开工率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导致用工总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影响就业需求结构。宁波市产业以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空间小,议价能力弱。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受冲击较大。传导到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素质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受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宁波市产业组织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抗风险能力较弱,但转型也相对容易,产业升级与转换较快,自我调整能力较强。如可通过加大技术设备投入、扩大临时用工规模、企业内部挖潜甚至裁员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过剩与结构不合理。从户籍人口看,目前宁波市农村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且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非农户籍人口为19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部分也已经转移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外来人口看,由于宁波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就业机会多,外来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在劳动力增长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外来低素质打工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远远超过人才引进与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宁波市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三、下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

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一契机,通过宏观调控、产业调整、自主创业、政府托底、市场服务和预测预警六大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一)宏观调控“保”就业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制定中要着眼于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就业,使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就业纳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为实现各项就业目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产业调整“优”就业

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推进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现代化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强化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以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中心;研究推进“双证书”教育模式,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加强与先进地区、先进双证书机构的合作,争取在5年时间内使双证书人才的培养数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城乡统筹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社会培训,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更多的培训机构参与,形成良性竞争的培训市场;对于政府补贴或购买的培训,要参照政府采购的模式确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同时将求职技巧纳入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劳动者求职能力。

(三)自主创业“带”就业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实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要推进实施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

一是要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在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助,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创业,在继续推进小额贷款的同时,面向广大就业困难群体,尝试开辟小本创业政府项目,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再就业人员可以优先申请。

三是要调动毕业生创业活力,尝试在各类学校开设创业政策解读课程,配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档案,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

(四)政府买单“托”就业

重点针对各类弱势群体,政府要在就业服务上发挥托底作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出台政策、提供岗位、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就业,做到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较大程度上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扶持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五)市场服务“统”就业

第一,统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服务。将建设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功能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硬件基础,同时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职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和就业服务水平,改善就业服务环境。下一步将研究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职能合并的可行方案,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局面,由统一的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做到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

第二,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向基层不断延伸,共享信息,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平等开放的服务网络。

第三,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支持外来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增强社团在岗位推荐等方面的作用,尝试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切实提升求职效率。

第四,免费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五,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网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互通、工作联动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继续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工作,努力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贯彻执行困难家庭毕业生临时生活补助政策,保证其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尝试为毕业生提供临时居住房屋等措施,让毕业生顺利求职、安心工作。

(六)分析预测“领”就业

建立就业形势分析制度。当前宏观经济趋紧,就业状况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注重开展调研,收集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通过一定的预警预报制度确定可能产生的失业数量,及时制定好失业调控的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努力减少失业。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8

1、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艺术梦想与追求,艺考能为我们提供一条走向艺术前进的通道,一个追逐和实现艺术梦想的机会;

2、艺考是考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平台,艺考生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本身的艺术素养也能很好的在职场中应用;

3、艺考是考生高考升学的捷径,艺术类专业往往文化课成绩要求低,艺术类的分数线是二本录取线的65%,一般在300分左右,个别专业加大文化要求,各个学校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自己学校的分数线,基点也是以报考该校的人数由高分向低分录取;

4、艺术类属于提前录取批次,不影响正常的高考录取,参加了艺考就相当于可以在高考前拥有比别人多一次的机会,非常宝贵!

播音与主持艺术

前景分析:随着传媒和大众娱乐的不断发展,各地各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激化,有能力、有个性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成为了电视台、电台争夺的焦点。该专业文理兼收,毕业生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

中传的毕业生一直是中央和各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拔播音主持人的首选目标,并且一直是供不应求,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目前,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很快。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有四十多家,各省台又分信息、文艺、娱乐、旅游、交通、经济、都市等几家甚至十几家系列台。电视台频道分化细致,数量明显增加,尽管竞争激烈,但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除去省级台,全国还有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市级广电媒体。它们机制灵活,求才若渴,人才普遍面临断层,名校毕业生难以聘到,骨干主持人常有跳槽。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很快会被提拔到中层,可以一展才华。各地广告收入逐年递增,传媒从业人员的收入提高较快,地方台的优势很明显。数字电视的发展,多元化电视媒体的选择,为更多有志于从事媒体行业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广播电视编导

前景分析:编导、导演是各类电影电视节目的总指挥,该专业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台节目的好坏,编导的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编导、导演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因此编导也具有核心的地位,有才华的编导一定会成为各个电视台争抢的焦点。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职业,虽然道路布满荆棘,但闪烁光环的前景仍然吸引了不少人投入其中。

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视新闻节目、记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编导、编辑、采访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方面的工作。

表演

前景分析:艺术表演可以说是当今青少年最为向往的职业之一,一朝成名,天下皆知,起点较高,收入丰厚。

表演专业主要为电视剧制作单位、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培养从事电影、电视剧表演、文艺节目主持工作的专门人才。

导演

前景分析:一提到导演,很多人就自然想到世界名导演希区柯克、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黑泽明、张艺谋等,觉得导演这个职业很风光,令人神往。如今,人们在欣赏电影时不仅仅将目光放在几个男女主角的身上,他们还关注着导演创作中的思维和艺术。导演固然是个前途无量的专业,但这个行业里竞争激烈,要当上名导演更如同过独木桥一般了。

导演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谓,根据艺术行当的不同,导演可以分为戏剧导演、戏曲导演、电影导演、电视剧导演、记录片导演、文艺晚会导演等。导演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以电影、电视剧导演为主,兼顾记录片导演。毕业生毕业后即使不能立即成为电影、电视剧导演,也能很快适应电视制作机构的要求,成为合格的文艺节目和专栏节目的编导。另外考研和出国深造也是一个趋势。

招生就业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 篇9

在学院党委和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招生就业处积极围绕招生就业工作在暑假当中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1、安排有关人员进行日常的假期值班,做好了招生安置方面的咨询、接待工作。假期当中接待学生及家长咨询考察百余人次,接待来校考察商议联合办学事宜的企业10余家;

2、在梁院长带领下,与市计生委联合制定了计生家庭子女的招生材料,并联合市计生委到每个县区计生委进行招生材料的发放及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与培训部联合圆满完成了一期(人)家政服务员的培训任务,同时,迎接了市商务局等部门领导对家政服务培训的检查验收工作,为下一步争取商务系统的家政培训资金奠定了基础;

4、为迎接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的本地校企合作洽谈会,认真策划制作了我校宣传材料,同时为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5、多次到市教育局协调有关我校学生的学籍注册、贫困生资助等工作;

6、做好了新学期新生报到注册的准备工作,与学生科协调,认真制定了详细的新生报道程序——从新生报到缴费到新生入住、入班,我们都明确了专门的人员进行接待服务,既方便了新

生报到,又能减轻招生老师的工作量及经济负担;

7、积极参加了市人社局举办的全市人才交流洽谈会,在会上对我校的招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宣传介绍,同时了解了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与部分企业达成了校企合作的意向。

下一步工作打算:

1、招生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会按照学院领导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不断开创招生工作新局面。我们将结合实际,全面考虑、精心安排秋季招生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通过学院网站、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拓宽载体,丰富内涵,积极创造良好的招生宣传舆论氛围;

2、在新生报到过程中,按照新制订的报到程序,认真做好新生咨询接待工作,做到有问必答,耐心细致,热情周到;

3、按照上级和院领导要求,认真做好新生的系统注册、现场照片采集、身份证搜集、档案整理、学籍变动等有关工作;

4、多方征求意见,更加完善就业安置与回访制度,争取学生安置一届更比一届好;

5、进一步搞好学生就业前的教育与培训,除正常的就业课外,争取在安置前搞7-8次就业指导培训,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6、积极促进学院有关部门走进企业,加强与企业沟通,努

力办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开发校企合作新路子;

7、加大工作力度,与培训部等部门联合把家政培训做大做强,为学院争取更多的家政培训资金;

8、积极联系本地企业,采取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形式,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在本地就业,服务本地经济;

9、针对本学期年龄不满16周岁的毕业生比较多的情况,我们争取与关系企业协商,让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进厂实习,另一方面动员他们注册高级班,参加高级班的学习;

10、根据山东省商务厅安排,积极联系有关出国劳务派遣机构,做好出国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有关的外派劳务奖励资金;

11、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慢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 篇10

关键词:慢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127-02

伴随着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难问题表现了越来越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社会压力,是所有毕业生无法逃避的困难。有些人毕业之后就投入到工作的大潮中,也有部分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然而,近年来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既不马上工作,也不继续升学深造,而是准备先在家休息或外出旅游、等过一段时间再考虑就业,他们被称作“慢就业”一族。

1 “慢就业”人群的产生原因

1.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导致毕业生内心焦躁

“慢就业”一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达到770万人,比2015年增加21万人,再次创下毕业人数新高,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而二三线城市、中小民营企业用工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

这种矛盾的冲突越强烈,部分毕业生在不降低就业期望值时,不得已推迟了就业时间,从而造成了“慢就业”。对于这部分毕业生来说,成为“慢就业人群”带有一些无奈与被迫感。

1.2 毕业生个性化发展

当前毕业生的个性化“慢就业”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性密切相关。

同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群体对生活有更多想法与要求,“他们从小到大读书时,承载着家庭的全部梦想,一直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现在他们大学毕业了,愿意先自我调整一下之后再就业,这都是正常的。”

2 “慢就业”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

“慢就业”人群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人就业认知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负和自卑心理和偏执心理;高职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出现偏差的现象一般都是自负和自卑心理表现,对周边环境认知不够确切、对情况估摸不足,会表现出消极等待和“盲目屈就”心理,这些都是偏执心理的主要表现。

2.1 自负和自卑心理

高职毕业生中有些表现为自视过高,自以为是,盲目乐观与自信的就业心态,这种自负的心理心态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这些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能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也不能合理的评价个人能力与素质对自己评价过高,就业期望值盲目提高,追求高薪、低强度工作岗位。

在求职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不愿到基层或者现场一线学习,更不愿意到劳动强度高的工作岗位,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他们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高职毕业生中表现了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这种自卑心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自己个人能力,不敢正视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还表现出缺乏主动性,不能够合适的时机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这样很容易与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擦肩而过。

2.2 偏执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己应聘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岗位与自己专业不密切的岗位一概不考虑,这样大大增加了自己成功就业难度。

同时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的意义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只是把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这些毕业生目光短浅,只關注当前的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等眼前利益,而未考虑过个人的职业兴趣、个人能力及职业发展前景等相关因素,这样利益化选择的职业往往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2.3 消极等待与盲目“屈就”心理

高职毕业生中也有部分只凭个人以往所谓的经验,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够清晰,就业过程中选择就业区域,始终抱着观望等待的心态,不愿意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个人的就业要求,结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状态,从而与好工作擦肩而过。

另一种极端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管个人实际情况,无论什么行业与企业,只要公司录用就签约,很容易让自己走上内心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工作岗位,这种盲目屈就行为只为解决就业恐慌的盲目举动很容易造成自己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绩效下降等;或者自己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以不合适为理由离职,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为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减少对应届生的招聘,从而又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 改变“慢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问题。“慢就业”无论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还是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毕业生,他们面临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要从根本解决高职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问题,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能够正确的自我定位,把握好方向,主动就业,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

3.1 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分析相对而言比较复杂,首先,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高职毕业政策与应对措施,从而健全就业保障体系,更加优化配置高职毕业生资源,打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做也需要转变传统的用人思想,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公平公正招聘人员,优化配置企业资源。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以学历论人才”的就业道理,使各行各业每个层次都有大学生的身影,更有高职毕业生的身影,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

3.2 学校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明确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内容及其主要目标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就业指导课堂中应该有机的嵌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将就业心理健康作为主要章节,宣讲与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就业过程中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高职毕业生可以正确设定个人择业期望值,充分展示个人优势从而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施展才华的职业;

第二,学校应成立相关就业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这样可以提升高职毕业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让高职毕业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就业心态,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其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应该主动出击,不能等待用人单位来招聘,抓住办学特色,将学生推荐出去,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校就业市场的建设,根据行业情况,寻求新的职业院校发展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到各大人才市场和企业密集群区,了解就业形势,主动介绍与推荐本校毕业生,主动邀请企业到校招聘。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把握好推荐关,保证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3.3 家庭方面

家长在孩子读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而不是在找工作时提出意见。家长需要与时俱进的看到毕业生就业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家长自己从内心打破稳定职业和收入来衡量单位好坏的思想,從而帮助孩子转变择业观;家长应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基础的工作实践,鼓励他们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主动与子女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4 结 语

总得来说,“慢就业”的出现和蔓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希望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能够帮助我们高职毕业生不断扩展人生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人生境界,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人生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孙标.我院“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 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上一篇:《人是什么》教案下一篇:毕业考试前校长激昂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