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环境(共12篇)
国际政治环境 篇1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 长期制约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关税壁垒”被打破, 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 环境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等又成为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遭遇的新型壁垒形式。特别是“环境壁垒”的产生和盛行, 对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几乎波及到我国企业外贸业务的所有领域, 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 价值高达几百亿元。环境壁垒, 又称绿色壁垒, 它是指在国际贸易中, 进口国以保护地球生物的健康、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名义, 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立法制定严格、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等, 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和制裁的一种措施。从目前全球环境壁垒的直接效果来看, 经济发达国家作为主要制定者直接从中受惠, 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深受其限制。
一、环境壁垒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环境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有其深刻历史的、现实的背景, 它是人类要求解决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的问题、各国政府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进行政治博奕等需要的综合产物。
(一) 环境壁垒直接起因于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的日益严峻
经过最近一百年的快速发展, 人类在造就了一个工业文明奇迹的同时, 也因为对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和污染物肆意排放, 最终导致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据统计, 全球每年大约有2 0 0亿吨以上的污染物被排入江河湖海, 有200万吨铅、8万吨砷、1万吨汞、5500吨镉被注入空气, 有370万吨温室效应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之中, 有3万吨生产废弃物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难题, 例如:温室效应加强, 已使全球气温上升, 雨量异变, 干旱和洪水频频发生;出现大范围的酸雨, 使土壤和森林生产力下降, 建筑物被腐蚀, 地下水被污染;臭氧层破坏加剧,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已经严重损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还有森林锐减, 空气污染, 水土流失……。在2005年6月5日第34个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一本名为《一个星球、众多人口》的卫星图片集, 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失调发展对森林、海洋、气候等方面产生的巨大破坏。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此指出:同地球上所有物种一样, 我们共同依赖着自然环境, 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每个人都有尊严的世界, 我们就需要洁净的水, 纯净的空气和足够的资源, 来维持我们 (的发展) 。
人类在上个世纪中叶,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 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 全球要求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各种全球性、地区性的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各国政府也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 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一些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相互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之中。例如, 1972年, 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了《环境宣言》, 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呼吁各国重视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93年, 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通过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 (EMAS) ”;1995年, WTO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CET) , 将环境因素引入国际贸易的条款之中, 从此, 环境壁垒开始登上国际贸易舞台。
(二) 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推动了环境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从1986年9月到1994年4月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 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 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随着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低廉产品或服务大量涌入发达国家, 部分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迅速扩大, 世界贸易发展格局失衡日益增大, 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 开始考虑利用环境问题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国市场, 于是, 就出现了环境壁垒。随着全球环境壁垒的产生、发展, 其内容越来越丰富, 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 出现了许多表现形式, 如: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环保指标标准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补贴与反补贴制度、环境卫生检疫制度、环境贸易制裁、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 等等。2005年, 中国外贸实现了快速增长, 进出口总额达1.4万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 中国遭受的贸易摩擦数量连续第11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之首。
二、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突破点的选择
(一) 目前全球环境壁垒的主要特点
1、合理性、合法性与隐蔽性共存。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生死与共、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地区组织以法律法规方式, 制定了环境壁垒的相关规定, 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合法性。例如, WTO《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等文件中规定, 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健康与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 在遵循贸易影响最小、科学上证明合理, 国民待遇和非歧视、统一性、透明度、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等原则下, 可以实施贸易的环境控制。但是, 在具体实践中, 某些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政治意图的需要, 借环保之名利用环境壁垒提高了其他国家的产品或劳务的进入门槛, 特别是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业务。这种具有极强隐蔽性的手段, 既达到了本国的贸易保护目的, 又避免了直接的面对面贸易冲突。发展中国家明知自己吃了大亏, 却有苦说不出。
2、明显的歧视性和不公正性。
发达国家是环境壁垒的主要设置者, 他们以自己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来制定环境技术标准, 名正言顺地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挡在国门之外, 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同时, 发达国家的污染行业又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为幌子, 转移环境污染, 进行“环境掠夺”。所有这些, 对发展中国家体现出明显的歧视性和不公正性。例如, 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 其中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2005年, 欧盟、美国、日本、东盟是我国的前四名贸易伙伴, 它们的环保标准高, 环保技术先进, 公众环保意识强, 这些国家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环保优势, 制定较高的统一环境标准, 以限制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业务的发展。所以, 我国企业要提前做好应对出口市场将会面临严重环境壁垒困难局面的准备。
3、内容的广泛性和极强的联动性。
环境壁垒涉及的范围很广, 包括法律、规则、程序等各个方面。由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环境壁垒, 并趋向协调一致, 相互承认, 所以环境壁垒往往会迅速扩散, 产生连锁反应。例如, 2004年8月13日转换为正式法律的欧盟“双绿”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 (WEEE) 于2006年8月13日正式生效, 《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 (ROHS) 将于2007年7月1日生效。根据商务部的统计, 这两项指令将使我国300多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占中国出口欧盟机电产品总值的71%。而面对发达国家转入本国的污染行业和输入的污染产品, 处于经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只能是无可奈何。
因此, 从环境壁垒的实际后果来看, 环境壁垒一方面体现了公众、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的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 它又成为某些国家 (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 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和服务进口的“挡箭牌”和“护身符”。
(二) 对选择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突破点的考虑
面对国际市场的强大环境压力, 在当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日益融合为一体的新形势下, 预计2011年我国企业外贸进出口还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 但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大多缺乏国际竞争力, 加上政治因素引申到经贸领域, 我国企业外贸出口遭受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将会有增无减。所以, 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突破点的选择, 应考虑:
1、政府的宏观推动能力。
我国政府应从宏观角度, 推动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制订和实施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 组织有关环境与贸易的国际环境条约、案例的研究学习,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上贸易与环境方面的争端的解决, 维护我方正当权益, 最大限度地促使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2、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措施。
我国企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加强宣传教育, 顺应绿色潮流, 提高环保意识, 切实抓好企业的环保工作;在技术措施上, 要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开展IS014000国际认证, 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大力推进具有环保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
3、以建立企业环境会计, 披露环境信息为突破点。
企业应自觉、主动地建立和实施企业环境会计, 提供有效的环境信息, 加强与各国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反馈和相互理解。企业环境会计是现行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 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导致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当前, 世界500强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环境会计, 都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了独立的环境报告, 并通过自己网站、各地办事机构随时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所以, 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对环境会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在出口企业广泛建立、实施环境会计, 及时、准确、真实和全面披露企业环境信息势在必行。
三、建立企业环境会计, 突破国际贸易环境壁垒的对策
(一) 政府应积极推动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工作
1、政府应组织制订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制度, 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尝试, 明确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 诸如企业环境会计事项的具体核算等技术性问题, 一般由专业会计机构负责牵头研究解决, 在我国, 可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来承担这个责任。同时, 由于西方国家在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施方面走得较早, 有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因此, 在加强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会计研究的同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收西方国家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和实务操作经验, 也是我们事半功倍的选择。
2、政府及其环境管理部门要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增大企业环境成本, 鼓励企业绿色生产, 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及其环境管理部门应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环境标准加大企业的环境成本, 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鼓励企业顺应时代潮流, 走绿色生产的发展道路。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最大障碍。循环经济则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 有利于环境保护模式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 有利于解决区域性与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 企业自身要加强实施环境会计的内部基础建设
1、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 增强实施环境会计的自觉性。
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努力提高环境意识, 对建立企业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始终将企业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筹考虑和同步优化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被动的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转化为一种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这样,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2、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系统。
我国有许多出口型企业都在致力于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系统, 但是相当数量的企业忽视了环境管理子系统的建立, 一些环境规章、环保措施和技术零星地分散于其他子系统之中, 环境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均不理想。因此, 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子系统, 将过去分散的环境信息整合起来, 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用, 及时、准确、全面、真实地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环境信息数据。同时, 企业应积极申请、通过ISO14000系列论证, 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塑造绿色形象, 也可以促使企业在争取认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自身的环境行为, 使之更为符合人类的需要。
3、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不太熟悉环保法规、政策, 缺乏环保知识、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经济学知识、环境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所以要努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他 (她) 们的环境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为实施环境会计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必须要求会计人员与企业环保部门专业人员做好协同配合工作, 以适应企业环境管理和建立环境会计的需要。
(三) 分对象、分阶段建立企业环境会计的构想
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要求出口企业、国内强污染企业率先建立、实施企业环境会计, 并积极鼓励专业会计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阶段:现阶段, 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出口企业、强污染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这是因为:
一是由于世界各国对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比较成熟, 能为我国企业提供可以借鉴的蓝本, 并且, 经济发达国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都有严格的要求, 我国出口企业只有适应和达到相关的要求, 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外市场;
二是独立的环境报告是当前各国企业采用的主流报告方式, 出口企业、强污染企业必须编制独立环境会计信息报告, 对环境信息进行充分具体的披露。
第二阶段: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由财政部门牵头, 组织专业会计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会计人员参加环境会计准则、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发布, 要求我国的出口企业、强污染企业、上市公司建立环境会计, 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 编制独立环境报告, 对环境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
参考文献
[1]、魏素艳, 肖淑芳, 程隆云.《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1)
[2]、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3]、许家林, 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12)
[4]、孙海荣.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J].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4 (39)
[5]、刘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国际政治环境 篇2
摘 要: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使营销的范围在不断国际化,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营销空间,但同时也为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分析了解到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还存在观念陈旧、市场分析不准确等问题,所以需要采取加快观念更新,加强市场调研等有效措施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我国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格局,增强企业的营销实力。
关键词:国际营销;环境;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的概况
1.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现状
随着贸易自由化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的成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与密切,更多的参与到了国际贸易实务中来。
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营销模式的落后,使得走出去的企业在庞大的国际市场中显得竞争力不足。
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走出去”和“引进来”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增加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造就了一批属于我国的国际品牌。
然而,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和资金不足等缺陷,让它们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因此,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2.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环境的变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环境,同时也对企业的营销方式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和这个新的经济特征相结合。
这一变化要求企业必须了解新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准确把握新的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企业在复杂市场中的动态适应能力。
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营销的方向将会不断向信息化的网络营销发展。
二、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营销观念较陈旧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营销观念,使得对国际影响的认识依然不足。
一部分走出去的企业,由于经验缺乏,营销观念落后,而不能承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例如各企业一味追求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无规则降价,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营销模式的改善和产品生产的创新。
同时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企业的营销方法认识不足,缺乏对新的营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不能快速摆脱传统营销观念的桎梏。
2.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把握不全面
国际市场在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例如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经济政策等,这些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一直摆脱不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依赖性,从企业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大部分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因此导致企业不注重市场的调查分析,对市场环境认识不全面;此外,企业在市场调查环节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市场评估系统,重视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在国际营销中,市场调查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关乎企业的生存。
3.企业产品创新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产品的需求也会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大对产品的全面创新,包括产品的式样,产品的质量,等各个方面。
我国企业在以质取胜和以新取胜方面的努力尚显不足,在进行国际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分析能力,对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能力,还有对自我产品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久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可靠的保障。
三、改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方式的对策
1.积极学习和更新营销理念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区别不仅仅只是名词和范围上的差异,国际市场营销也是全球化的典型表现,因此需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参与到国际市场营销中。
我国企业应注重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定位,立足多样化的需求,争取更大范围的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逐步的提高的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我国企业还应努力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保持开拓精神,追求不断创新,树立现代化的营销观念,以正确和全新的营销理念作为前进的指导。
2.加大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准确把握市场
从市场调查出发,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企业需要进入市场开展深入的调查并且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以确保产品的适用性,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对市场进行定位分析后,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产品的高品质高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证产品的多样性,追求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努力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产品形象。
3.完善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企业需要更新自身传统的营销手段,不断创新更多的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国企业要加大对外部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推动传统企业的开发研究。
企业的管理层应采取更多类型的企业策略来提高企业的与他国的合作,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搭建更好的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带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这样会提高我国企业的层次,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为我国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四、对我国企业营销的相关思考
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给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
我国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营销时,需要转换自身的营销理念,注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等问题,需要立足世界,以国际化的眼光思考自身的营销策略。
面对更加激励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需要从内部环境的完善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与利用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营销能力,从而成为国际营销中的大国和强国。
参考文献:
[1]赵冉冉.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分析[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
[2]张建伟.新形势下我国家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2012.
[3]周婷.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现状与发展策略[J].对外贸易,2011(5).
[4]韩莫日格,额尔登图.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管理视窗,(2).
2013国际十大环境新闻盘点 篇3
NO.1
华沙气候大会取得有限成果
11月11日~2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德班平台决议、气候资金和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一揽子决议,但气候大会的两大核心焦点内容——减排时间表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资助均没有最终落实。
NO.2
美国发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
6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乔治敦大学公布了气候变化应对计划,提出了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项目、提高美国的抗洪能力、寻求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等一系列措施。美国的承诺有望推动全球各大碳排放国家采取协调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NO.3
欧洲国家或因空气质量不达标被罚
2月,德国的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33个城市氮氧化物排放超限,欧盟要求这些地区尽快采取措施改善空气质量,否则将面临欧盟法院的巨额罚款或诉讼。6月,英国政府提出的推迟英国12个地区的“空气污染改善计划”被欧盟委员会拒绝。欧委会表示,如果英国不能尽快使空气质量达标,将面临来自欧盟的罚款。
NO.4
澳大利亚将取消碳税
9月,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阿博特上台后承诺,立即着手废除碳税。此前,在7月份的时候,前总理陆克文宣布,从2014年7月1日起,每吨24.15澳元的固定碳税将退出历史舞台,按每吨6~10澳元的浮动价格实施碳交易计划,以缓解民众家庭生活费高涨的压力,并协助提振矿业以外的产业经济。
NO.5
欧盟就航空碳税再作让步
欧盟委员会在围绕航空业碳排放交易规则的争端中做出让步。根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9月4日批准的一份草案,只有在欧洲空域内的飞行里程才必须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此前,欧盟委员会要求航空公司为以欧洲为起点或终点的全部飞行里程购买碳排放权,而根据妥协建议,航空公司只须为欧洲空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
NO.6
福岛核事故继续升级
8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又曝出放射性污水大量泄漏事故。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8月28日根据国际核事故分级表(INES)将这次泄漏事件等级从“1级”提升至“3级”,即“严重事件”,引发国际舆论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各方敦促日本采取有力措施严防事件进一步升级,严控事态进一步恶化。
NO.7
《水俣公约》通过并开放签字
1月13日~18日,汞文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在会上获得通过,这是近10年来环境与健康领域订立的一项新的全球性公约。根据公约,缔约国到2020年将禁止生产和进出口含汞产品。
NO.8
G20同意削减强效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
9月5日~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就逐步减少使用某些已知的强效温室气体达成了一致。按照协议,各国将通力合作,逐步削减氢氟碳化物(HFCs)这类广泛应用于冰箱、空调和一些工业设备中的气体的使用。
NO.9
3月3日定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3月3日~14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十六届缔约国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今年也是公约签订40周年。会议通过了有关野生动植物的诸多重要决定,并将每年3月3日定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NO.10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愈演愈烈
2013年夏天全球多地遭遇高温天气,这一年也被世界气象组织评为自1850年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的10个最热年份之一。北极冰层大面积融化、雪山冰川加速消融、菲律宾遭遇超强台风“海燕”侵袭、澳大利亚高温加速山火蔓延,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国际政治环境 篇4
一、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
随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 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间关联及规律的研究也受到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是Grossman和Krueger (1991) 提出的三效应模型, 将国际贸易环境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经济规模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般而言, 若其他因素不变, 出口贸易规模扩大意味着生产资源使用增加, 污染排放增加;结构效应指国际贸易引致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清洁型行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增长有助于减少污染;技术效应指国际贸易引致生产技术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技术的改进及污染减排技术的应用将减少污染。
通过三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效果较理想, 但其简单的分类对于解释自身内在机理并不充分, 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 如Panayotou (2000) 在三效应基础上增加了法规效应, 即“贸易政策改变对现有环境政策和标准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将其改进成“规则效应”更贴切, 即由于国际贸易引起某些行为规则改变而产生的环境效应, 因为除了政府政策, 很多环保要求及标准在国外是由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提出并通过贸易推广到全国且被广泛接受的。
近年来, 国内关于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结构和技术的实证研究较多, 如党育婷 (2007) 运用Grossman和Kruger分析方法对中国1994—2003年间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环境进行研究;郭红燕 (2010) 针对1998—2005年我国工业品出口数据以及相应各年度污染排放数据所做的研究等。对贸易的规则效应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政府贸易政策的效果方面, 如王传宝 (2009) 从出口成本效应和出口创新效应两方面对我国环境管制的出口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章秀琴 (2012)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实证检验我国环境规制对不同环境敏感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等。在众多的研究当中, 多数结论认为我国贸易的规模效应为正向, 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则环境效应为负向。随着出口增加, 其生产部门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及污染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 清洁型产业逐渐加强其在出口中的地位, 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也被更多地运用, 先进的环保理念、规则被人们所接受,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由于贸易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并完善相关环保制度
笔者将规则效应视为贸易环境效应中的关键效应, 其效能渗透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之中, 规则的变化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或衰退;推动或限制某些技术的使用;规则的借鉴、引入或改变过程中变革社会认知、规范、惯例等社会建构的信念和制度体系。回顾我国对外贸易, 规则效应的产生多出于被动, 从绿色标志、ISO14000标准等技术要求、绿色要求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 被引入时被视为“贸易壁垒”的成分高于被视为有益压力的成分。这些环境要求在短期内增加企业负担, 限制产品出口, 但从长远看其利用市场的力量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标准, 起到了改善环境的效果。因此, 应积极主动地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贸易相关制度, 同时这些相关制度体系也应在国内非出口产品生产及地区贸易中运用, 避免出现出口生产清洁环保, 而国内生产则污染环境的情况。此外, 绿色贸易相关制度也应对进口产品有所制约, 避免废弃物、污染物的输入。特别是规则体系建立后, 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作为保障。
(二)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的产业被称为清洁型产业, 如金融服务业。一般而言, 清洁型产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增加有助于增强结构环境效应, 减轻环境污染。应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降低和限制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然而在现实中完美的清洁型产业并不多, 很多行业或是能耗较高, 或是其上游行业并不清洁。如以污染密集度作为衡量标准,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较清洁行业, 但其上游的纺织业却是污染行业;光伏产业被视为绿色产业, 但其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业特点及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间的关系。
一国的出口结构是由多种客观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 制定宏观产业结构引导政策应结合实际情况, 不能仅以产业升级为目的。此外, 还需统筹把握各地区实际情况, 避免造成行业一哄而上, 不但浪费资源, 还会造成产能过剩, 降价出口, 从而引起贸易摩擦。
此外, 产业升级范围既要涵盖生产行业, 也应包括其他产业, 如物流产业的“绿色”升级也非常必要, 绿色物流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进行运输、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等活动可达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标, 不仅使企业内部生产的物料达到有效、快捷的转移, 对于联系产业链上下游, 提高其整体效率, 减少消耗和污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
技术进步对解决环境问题意义重大。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产业的生产状况。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和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损失和浪费,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产品技术能创造更多环保的替代产品, 减少资源的消耗, 缓解资源短缺危机;环境保护技术能尽量减少企业生产排放物的有害性, 降低污染程度, 开发或引进绿色生产技术, 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十分必要。
首先,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或是限制旧技术使用。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有赖于政府所创造的市场环境, 例如使用新技术要对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淘汰, 会增加短期成本, 特别在行业竞争者依旧使用旧技术生产的情况下, 新技术的投入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优惠。其次, 政府与企业应通力合作, 通过加强科研和环保投入增强技术效应。政府不可能承担所有科研、环保的投入成本, 企业有责任将与其有关的环境成本内部化。
三、结语
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看法不尽相同, 甚至相互对立。有害论者认为国际贸易加剧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任由其发展将造成有害物质跨国转移并最终影响全球生态;有益论者认为自由贸易能在全球范围内改善资源配置, 通过提高收入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改善环境;而复杂论者则指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 是社会具体环境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的现实情况偏向于支持复杂论。我国并未成为“污染避难所”, 或展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触底竞争”。虽然国际贸易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 但其带来的产业结构及技术升级又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信息的传播, 诸多环保理念正日益被企业家和普通民众所认识、接受, 如碳排放控制、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等, 这些认识上的转变是我国协调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持,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 同时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新课题。在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基础上, 针对规则制度、产业发展和科研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国际贸易与我国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党玉婷, 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4) :52-57.
[2]李怀政.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溯源及研究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4) :68-73.
[3]郭红燕, 刘民权.贸易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国际政治环境 篇5
摘要: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单一民族国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全球环境治理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受到极大关注.问题在于,国家之间的利益选择和矛盾冲突让全球治理的前进脚步异常沉重,全球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有效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作 者:梁海峰 周建标 LIANG Hai-feng ZHOU Jian-biao 作者单位:梁海峰,LIANG Hai-feng(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周建标,ZHOU Jian-biao(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江西,上饶,334000)
期 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09(2) 分类号:X22 关键词:环境 环境政治 全球治理
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教学 篇6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拓宽学生视野
实效性是网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网络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3.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思想政治课因其固有的特点即理论性、现实性、开放性更适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解决,并撰写小论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4.网络教学有利于创设新情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而网络教学则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网络教学不是“无所不能”,而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在运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网络教学的适用性、科学性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或课件网络教学。只有那些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才值得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网络教学要坚持适度、实用、经济、科学、高效原则,避免简单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原则。
2.注意师生合作的灵活性、交互性
网络教学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千变万变都不能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网络,而让师生成为网络的奴隶。应让网络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师生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渗透性
網络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渗透,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绝不能用网络取代老师,用屏幕取代黑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单位 郝江智:山西省石楼县石楼一中 张津溢:山西省石楼县职业中学)
国际政治环境 篇7
1.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政治经济博弈
(1) 模型。
本文运用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加以论述。先作几个说明, 由于中国和美、日以及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采取行动过程中, 双方都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所有信息, 而双方在行动过程中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所以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上是一个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4]首先中国有两种选择:升值或不升值。如果升值, 中国将遭受极大损失 (用-a来表示 (a>0) ) , 而美国将从中受益 (用b表示 (b>0) ) 。而如果中国政府坚持不升值的决策, 又将面临美国的制裁和不制裁两种选择。如果不制裁, 中国获利个单位的收益, 而美国的收益则是-b (即面临损失) 。如果制裁, 中国政府将被迫采取应对措施抵制美国的制裁。假设美国制裁中国的成本为λ1, 而中国遭受美国制裁付出的代价为δ1。面临美国制裁, 中国政府有两种选择:抵制和不抵制。如果不抵制, 中国收益用a-δ1表示, 而美国可用-b-λ1来表示。如果抵制, 成败未卜。我们用δ2表示中国抵制美国制裁所付出的成本, 用λ2表示美国遭受中国抵制后所付出的代价。如果成功, 中国的收益可用a-δ1-δ2表示, 而美国可用-b-λ1-λ2表示。一旦失败, 中国不仅付出成本和代价, 同时也迫于无奈不得不升值, 这是一种最不理想的结局。中国的收益-a-δ1-δ2, 而美国则将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其收益可用b-λ1-λ2表示。
由于中国采取抵制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 现在谁也无法预料最后结局。假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各为50%, 只有当中国抵制后整个收益大于不抵制的收益, 中国政府才可能实行人民币汇率不升值的决策, 并坚持抵制, 也即只有当中国采取抵制后的收益期望值E1=0.5× (a-δ1-δ2) +0.5× (-a-δ1-δ2) 大于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收益, 中国才会采取抵制的对策。用不等式表示就是:E1=0.5× (a-δ1-δ2) +0.5× (-a-δ1-δ2) >-a, 得0<δ1+δ2-b得:0<λ1+λ2
如果λ=λ1+λ2, 则上式即为0<λ
目前, 中国人民币不升值, 美国等发达国家制裁已成事实。对中国来讲, 最佳结果应是在满足0<δa, 也即中国在整个博弈过程中付出的成本超过了由于升值所付出的代价, 中国迫于无奈也会选择人民币升值。
(2) 分析。
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通过美元贬值, 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 (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 , 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 遏制中国商品的对美出口, 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 是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5]美国现在世界上玩着“双赤字”的游戏, 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在国际市场目前还只能接受它的美元和国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是其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从中美之间的利益关系上来看, 中美双方的经济依赖性已日益增强:美国是中国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依靠与美国的贸易部分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目标。与此同时, 中国也日益成为美国扩大出口和开拓海外市场的对象国。2007年, 对华贸易占到美国全部贸易的10.1%, 中国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人民币汇率争论是一个典型的汇率制度选择过程中的大国政治博弈案例。
从中国对美国的影响来看,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同时又拥有大量的美元储备, 还是许多人眼中的美国霸主地位的强有力挑战者。如果中国将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用于购买美国高技术产品、尤其是实施大规模企业兼并战略, 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压力, 而如果中国抛售所持有的美元则有可能造成美元的进一步下跌。[7]在某种程度上, 中国和美国都希望人民币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脱钩。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并浮动, 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 维护美元的地位, 而中国则希望通过汇率改革达到实现独立的货币政策和减少对美元依赖的目的。
从美国内部政治因素看, 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党派政治。每当大选来临, 共和党和民主党照例会开始上演政治对局, 许多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被贴上政治标签, 两党也就成为不同利益方的代表。在美国国内, 强烈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是民主党, 而推动国会向政府施压的主要是美国国内一些不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及其工会组织。共和党代表工商业大企业的利益, 尤其是跨国公司以及拥有大量在华投资的银行家和投资家等。[8]因此, 美国的党派政治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力度和持续性, 导致对人民币汇率的争议随着美国的政治周期而高低起伏。
2. 结论
具体来说, 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通过有利于己的汇率安排所追求的利益如下:第一, 扭转本国的贸易差额。当大国出现贸易逆差时, 可以利用有利于己的汇率政策, 例如货币贬值, 扭转这一贸易差额, 从而维护和增强本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信心。第二, 实现和巩固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铸币税。铸币税原指铸币成本与其在流通中的币值之差, 现通常指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而得到的收入。[9]通过掌握发行货币的权力, 大国可以为其贸易逆差融资, 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以商品和服务为此付账。第三, 保持自身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并影响、甚至操纵别国的政策。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将使本国在遇到“不对称冲击”, 亦即经济变化对各国的影响各异时, 无法采取积极而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应对。
因此, 大国之间争夺有利于己的汇率安排的利益斗争和较量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国际货币的协调与合作, 但是这种合作往往首先取决于是否符合大国的利益。[10]
参考文献
[1]方洁.汇率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 2009 (2) :78-83.
[2]张宇燕, 张静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基于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研究[J].当代亚太, 2005 (9) :3-20.
[3]丁骋骋.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博弈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 (5) :100-104.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5]李超民.是“汇率操纵”还是“储蓄率落差”:人民币汇率政治经济学[J].上海金融学院院报, 2008 (3) :37-42.
[6]杜安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 :56-57.
[7]张宇燕, 张静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远洋航务, 2007 (12) :29-30.
[8]周叶菁.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以人民币汇率问题为例[J].国际论坛, 2009 (1) :51-81.
[9]何帆, 李志远.汇率变动与汇率制度变革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11) :24-31.
国际政治环境 篇8
跨界水道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资源, 在对其开发和利用当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程序正义, 与实体责任一同相互联系, 是前期开发过程中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有别于实体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程序责任, 并没有涉及项目开工等的具体义务, 而是代表了一种比照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维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来制定的一套程序严密的作为或不作为要求。其内涵涉及到了国际环境法的众多概念, 如非歧视、代际和代内公平、信息交换、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损害及风险预防、通报与协商等等。如此不难看出, 以《埃斯波公约》为核心的整个环评制度在国际水法领域的不断发展, 揭开了国际水道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风险预防的新篇章。
一、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 (EI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是指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列明预防、控制或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
二、国际上环评制度的发展
由跨界水资源利用长期实践可知, 各国间已将实施跨界环评的要求表示在相关的协议之中。成为跨界水资源利用当中的习惯国际法规则。
早在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以及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之中都明确提出了将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在一起的观点。而后者更强调了环评的国家主体责任和它的跨国性和公众参与性。
1991年联合国欧经委的《跨境环境影响评价公约》 (埃斯波公约) 作为一项专门规范跨界环评的公约, 针对具有跨境影响的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活动, 给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两套相互关联的启动标准。
1992年联合国欧经委《关于跨境水道和湖泊保护与使用的公约》认为环评是缔约方采取的用于避免、控制和减小对跨界水道、湖泊及其他流域国造成的损害的一项措施。
《联合国国际水道法公约》当中也有有关信息交换和通报协商的程序责任的规定。其中第12条阐明:水道国在计划采取可能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措施之前, 必须向相关国家发出通知并附有关的技术数据及资料 (包括一切环评结果) 。来便于相关国家对其影响有充分了解和评估。
2006年国际法委员会的基于《跨界含水层法》 (草案) 与之《联合国水道法公约》第12条, 又进一步完善了跨界含水层环评程序。尤其是在水道国通知方与被通知方就计划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存在分歧的情况下, 草案专项规定了解决争议的方式, 同时指出可通过中立的第三方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这一点上, 草案比水道法公约以及海洋法公约显得更为先进。
《柏林水规则》当中就规划国在可能给跨界水资源的环境和可持续利用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计划和活动上作了规定:应对其影响实施事先及持续性的评估。其内容包括环境、水可持续利用、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安全等。在地区性公约当中, 环评制度比较突出的反映在《多瑙河公约》、莱茵河公约》中。《多瑙河公约》规定:多瑙河委员会负责收集在多瑙河及其流域的项目及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资料和信息, 并将其传达给相关各方。且项目实施方必须实现咨询服务。任何在多瑙河及其流域的项目及活动都必须实现得到咨询。多瑙河委员会负责从影响来源国收集以用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资料和信息, 并且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其他各方。莱茵河公约 (1999年签署) 规定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的一项任务, 即向各国公众通报莱茵河的环境状况和治理成果。
1983年美国与墨西哥签订了新的关于国际河流利用和保护的框架协定, 双方就改善边界环境问题达成一致, 同意进行合作。且双方首次认同相互有义务防止边界污染, 要进行信息交换、监控污染活动、协商测量分析污染源、评价可能对边界环境有影响的项目。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和消除对边界地区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源。
三、案件分析
(一) 乌拉圭河纸浆厂案所反映出的主要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上面所引发的程序责任问题, 乌拉圭单方面没有得到阿根廷方面的支持的背景下, 擅自规划在两国界河———乌拉圭河上兴建两家纸浆厂, 其中一家已经投产施工, 并建成投入使用, 另一家还未动工。两方的争议焦点之一集中在阿根廷控诉乌拉圭一方在不顾及两国对乌拉圭河先前和当前使用的情况下对该河采取单方面的开发行动, 这种行为违反了程序责任的规定。围绕着1975年签署的《乌拉圭河协定》对于事先通知的缜密规定, 实际上反映出了双方在签署协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纸浆厂前期规划过程中, 虽然乌拉圭通报了将要进行施工建厂的规划, 但是依照环评制度的规制, 乌拉圭并未向阿根廷提供必要的资料, 向其说明项目的基本情况, 根据《协定》第八条规定, 若计划国提供的资料不完整, 该国有权通过乌拉圭河委员会在30天内告知计划国。第十一条规定, 若双方无法在规定的通告作出后180天内达成一致, 任何一方均可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 同时项目原计划日程应当暂停。
因为违反了环评过程中的重要程序责任, 即通告必要信息的谨慎义务。我们在此案中发现流域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对等的状况, 当一方没有将所掌握的河流环境信息、工程建设资料与流域各方分享的时候, 就不能很好的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为应急状态的综合决策提供基础保障。
国际法院在2010年4月判定乌拉圭未违反协定项下的实体责任, 而乌拉圭也未完全履行通告、磋商等程序责任。特别要求双方必须对可能造成跨界损害的活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以保护和养护水环境。
(二) 在Gabcikovo-Nagymaros案中, 是否对主体工程及斯洛伐克的变通方案实施了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体现环评越来越多成为水道国的重要关切。
我们知道, 信息互换、事实调查、通告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必要的程序责任对于保障国际水道的可持续发展均是不可或缺的。在国际法院判决的推理过程当中, 法院逐一驳回了匈牙利做出的声明终止了条约的法律效力, 法院清晰的认识并肯定了双方经过长达25年之久的谈判于1977年达成的“关于建设和运营Gabcikovo–Nagymaros船闸系统的条约”有充分的进步意义, 并且最终判定匈牙利发出的通知不具有终止此条约及有关文书的法律效力的裁决。但是适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道理, 水道国并不能通过达成一项条约就一劳永逸地解决跨界水资源问题, 相互间还需要依据条约及国际水法等国际上的相关原则不断通过协商应对各种新情况和问题, 如此, 法院在判决书中所言, 1977年条约并非一成不变的, 可以随时被修改以适应新出现的国际法规范。可见环评中的程序责任在国际社会的实践当中日趋灵活, 目的是实现真正的程序正义和环评结果的客观性, 切实保障跨境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 自条约签订以来, 人们对环境脆弱性的认识及对环境风险进行持续评估的认识大大增强。” (孔令杰)
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框架、管理体制和实施
我国最初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完整和系统的要求的法规可以追溯到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之后2003年颁布实施的《环境评价法》对评价管理做了进一步的法律规定, 提出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该部法律已成为我国开展环评工作的核心依据。除此之外配套的法规还有《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规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总体看我国的环评工作可以说是在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我国的环评工作机制:国家设有环保部, 下设环境影响评价司, 主要职能:拟定和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拟定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规章, 承担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负责审定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下设有综合处、规划环评处、项目环评处和验收处, 同时还特设有专门的技术支撑部门, 即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为以上部门培养专业环评人员任务。而在省级也相应成立了评估机构, 可为当地环保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我国环评工作的实施过程一般具化为三个阶段:一是前期调研和工作方案的确立, 比照国际上的通行规范、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 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类型, 其中包括相关技术文件等, 然后进行工程分析, 调查环境状况。确认环境影响因素, 比照评价因子来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 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制定最终的工作方案。二是分析论证与预测评价, 包括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等, 然后做出各个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存在重大分歧的, 应当追溯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的再次筛选。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 包括提出环保措施,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 最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五、中外环评制度对比分析
在防止跨界影响的努力中, 美加之间的、早在1909年成立的国际协作委员会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早期例子。在1909年双边签署的边界水条约中第八条阐明:缔约双方或受影响国的国民应当向委员会提出申请, 由委员会决定是否允许使用、拦截或改道跨界水资源, 以减少这些活动因影响跨界水的自然生态或流量给对方造成的损害, 避免跨界水污染给他国造成的影响。设立了政府把关与委员会审批的双重管控标准, 在评估跨境影响的过程中, 实施信息公开, 由两国国民随时监督和发表意见。这样的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机整体的监督制度, 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联合委员会的效能, 维护了程序正义, 收效甚广。
美国的环评工作一向用制度来约束, 以公示来把关。首先需要确认是否编制报告书, 报告书编制者如果认定该项目不需要做环评, 还要刊发“无重大影响认定书”以便公众及有关各方审查, 这种审查的目的是认可或推翻该认定。如果被认定是需要环评的行为, 在环评报告书初稿编制阶段, 就要开展公开讨论, 且需将初稿刊于《联邦公报》, 并须邀请各方代表参加公开听证会共同讨论, 提出建议和意见, 集多方见解之后的报告书须及时公告, 同时送达至环保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机关、团体和公民。可以看出:美国用制度约束力, 以公示方式实现公众把关、社会监督、部门审查的程序正义, 使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规范在监督与约束之中。
我国的环评工作主要由专门的机构来完成, 在程序上首先是由有资质的部门 (公司) 及有职业资格的专人负责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工作。之后审批工作可分为:一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般是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来审批;二是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或由其组织相关部门代表和有关专家, 成立审查小组, 对报告书进行审查, 最后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审批决定。
在我国成立的有资质的环评部门是在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之下, 环境影响评价部门与审批部门也可视为同一系统, 等同于主管单位审批下属的报告, 相对于美国的环评制度, 我们的优点是体现在集中了更多的专家审查意见, 缺少的是程序当中要求公众参与的部分。专家的审查意见作为参考依据, 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专家评审体制也存在着他的局限性, 尤其当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互矛盾时,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往往处在被忽视的地位。
缺少群众参与和监督的环评工作, 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法依规的约束力就会减弱。在本地区的或是当前现实的利益面前, 环评就会出现或轻或重的流于形式的可能性, 这一点从我国极高的环评通过率及环评执行率, 但是不理想的各种污染物达标率的对比中也有所显现。可见, 我们离环评制度真正的程序正义存在很大的距离。
六、对完善环评程序责任的建议
环评制度得以实行的关键在于有一套严格并且灵活的关于环评的启动标准、范围、内容和具体程序等事项的行动标准, 能够围绕有关项目做出环评的前因后果和先后顺序做出现实可操作性的规定。
依据上文有关于国际社会、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环评制度建设成果, 比照我国环评审批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综合参照以往实施的环评和国际习惯,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跨界河流环评做出建议:
(一) 由于涉及到不同流域、区域框架下的有关立法、司法和国家实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对规划活动造成影响的因素及程度加以区分, 并启动相应的环评程序。《埃斯波公约》提供的重大跨界负面影响活动和断定负面影响的一般原则的双重评价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 确立环评的范围和内容, 在评价环境影响上, 一是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多样性;二是应考虑同一因素的多维性作用, 例如:直接与间接、单次与累积、短期与长期等影响;三是要综合考虑生态、社会、经济影响等。对此可以参照《柏林水规则》评定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气候影响和对人类健康影响等。
(三) 民主和公众参与性。在环评程序中, 借鉴有关国际社会、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群众发表意见、公众监督把关、社会参与决策之优点, 最大成度的提高我国的环评审查当中公众参与度, 积极参考与采纳公众意见, 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才能做到全面衡量利弊, 避免争端和非议。
(四) 通告与磋商, 可参照《埃斯波公约》的缔约方会议上制定的传递通告信息的标准模式, 在跨界河流实施项目国家要尽早和受影响国就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通告和磋商, 共同商讨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和相关事项, 意见达成一致后才能决定是否实施该项目。由于各方的利益与愿望的差别, 不可避免出现分歧或争议, 以谈判的方式不能解决的, 应当启动环评审查的预应纷争机制, 可通过第三方独立的调查机构重新对影响做出的环评比对以至科学公正。这无疑是一项必要的程序责任, 我们应当在通告与协商上面积极参考有关国际法规定, 为流域国整体发展和保护环境予以充分考虑。
(五) 建立监督机制, 严格考察项目实施过程。创设和完善跨界监督机构, 规制细化监测督查制度, 充分运用环评结果, 约束和规范项目的实施内容, 全程监督和参与项目建设, 来保障减轻项目的环境负面影响及重要措施的落实, 以达到跨界环境治理的目标。参照国际环评制度以及当今形势发展需求,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责任制度及程序正义的实现意义重大。
七、小结
总之, 在环保领域, 预防重于治理, 环评是从源头抓起的科学之举, 如何才能更好的保障环评的质量, 客观、公正、合理、有效地实现环评目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在跨界环评和国内环评当中都应当进一步加强各环节的系统管理和科学决策, 程序责任也应当注重贯彻预防原则。我们在规划新活动或实施正在进行的活动中, 实现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对环境因素影响的多维性予以整体性的考量, 以环评管理机制的程序正义, 保障跨界环评和国内环评的质量, 和确保实现客观公正合理有效环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 (第2卷)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张若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孔令杰, 田向荣.国际涉水法条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4]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孙刚.跨界河流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6]耿海清.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11.
[7]孔令杰.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8]那力.“乌拉圭河纸浆厂案”判决在环境法上的意义[J].法学, 2013 (3) .
[9]兰花.Comments and Reflections from?the Case Concerning Pulp Mills on the Uruguay River乌拉圭河纸浆厂案的评论与启示[J].世界环境, 2011 (2) .
[10]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国际环境财务会计研究综述 篇9
国内提出环境财务会计概念的是肖序(2007)的文章,文章认为环境财务会计主要是对象为环境事项的会计准则,将各国在2000年之后相继发布的与环境事项有关的会计准则归入到环境财务会计研究领域,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 143号、144号、146号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IFRS 5号、6号,IFR IC解释指南1号、5号、6号等(IASB,2004)等。
早期的国际环境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的研究,关于环境成本的研究主要是环境成本核算类别以及环境成本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划分标准;对于环境负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预计支出的合理估计和环境破坏的补偿问题。
2000年之后的环境会计研究中与环境财务会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会计处理,具体项目包括环境设备、资产弃置处置与修复、产品回收与处理义务等等;而环境负债的研究趋势则主要体现为环境负债概念的扩张,环境负债从费用观向资产观的转变。
一、美国会计准则涉及环境事项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有关环境事项的准则主要包括SFAS 5号《或有事项会计处理》、SFAS 14号《损失金额的合理估计》、SFAS 143号《资产弃置债务会计》、SFAS 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SFAS 146《与退出或处置有关费用的会计处理》等准则条例。除此之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下设的紧急问题特别委员会(EITF)还专门针对设计环境事项的问题制定了专项准则,例如《EITF89-13石棉清除成本会计处理》、《EITF90-8环境污染费用资本化》、《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等准则。由于美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比较成熟,会计准则涉及环境事项的规定也就相对要更完备一些。甚至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FASB制定的涉及环境事项的信息披露规定也要更为详尽。我国学者对美国会计准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汪祥耀(2009)从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角度对美国会计准则开展了比较研究,认为公允价值的级次划分和公允价值的不正确使用是导致金融危机没有被提前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袁聪(2013)认为美国的环境治理成效比较好,主要是因为有完备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例如相关准则规定:只要环境事项具有发生资产损失或者形成债务的可能性,而且金额可以可靠估计,就应该确认或有事项,即确认环境负债,并且要求企业做出相应信息的披露。
二、国际会计准则涉及环境事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的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之间联系紧密,双方关于准则制定已经形成了常规的沟通机制,几乎可以说国际会计准则是IASB和FASB之间共同制定的,但是美国GAAP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AS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例如SFAS 146《与退出或处置有关费用的会计处理》对应的IAS 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推定义务的规定,IAS认为公司的一贯政策可能导致推定义务,进一步需要确定或有负债,然后SFAS的确认标准相对而言要更宽松一些。这些具体准则的差异显然会影响到环境负债和资产的最终确认,会带来显著不同的经济后果。
三、环境财务会计计量方法
虽然环境会计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各国的会计准则中亦引入了相应的环境事项概念,但在很多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此外在核算对象等最基础的会计要素方面也缺乏清晰的界定。例如就环境资产而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倾向于使用增加的未来利益法(Increased Future Benefits Approach,IFB)来界定环境资产,而美国的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则倾向于使用未来利益额外成本法(Additional Cost of Future Benefit Approach,ACOFB)对于环境资产进行界定。增加的未来利益法(IBF)和未来利益额外成本法(ACOFB)是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的关于环境成本确认的两种方法。IFB方法指的是若环境成本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则应该将环境成本资本化;ACOFB方法指的是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只要该成本被认为是为未来利益支付的代价,则该成本应该予以资本化。而对于环境负债FASB倾向于衡平法义务和推定义务,如此一来负债的概念被推到了更广的范围;而IASB则在一般负债概念的基础上去掉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等概念组成部分,这导致了环境负债的概念更为宽泛。对于环境成本而言,难以界定的是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指企业企业确定要承担的排污费用、破坏环境承担的罚款等等;外部环境成本指的是,由企业引起的不良环境后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被企业准确计量及负担的成本。环境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换,随着立法环境的转变会使得外部的环境成本转为内部的环境成本,这也使得相对稳定的会计核算体系不能很好的界定环境成本的范围。
综上所述,环境财务会计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各国对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存在交大差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当然这也是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本身就存在差异决定的。
摘要:本文主要从环境财务会计的角度梳理和比较了国际会计准则、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中国以及新加坡在环境事项准则的有关研究。分析了基于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环境事项会计准则制定的差异,同时总结了环境事项相关准则制定的一些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环境财务会计,会计准则,环境成本,环境负债
参考文献
[1]袁聪.浅析美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会计师,2013,(12):9-10.
[2]董延安,姜琳敏.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25):89-9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综述 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改造和重组对工作对象产生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作用的环境。
第三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
第四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1.二分法。
“从一般意义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是最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分法。二分法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它有助于人们从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对事物构成进行认识和理解。但是, 对于一些复杂的事物而言, 二分法往往只是得出一般意义上的划分范围, 若想进一步了解构成事物的具体组分, 还需要层层深入。
2.三分法。
一些学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 即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基础上, 增加了“中观环境”内容。而在宏观、中观、微观环境的内涵方面, 也因学者不同看法而各异。三分法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中固守的“非此及彼”的机械模式, 从更加全面、系统、立体的角度认识事物, 揭示了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实际状态和客观本质。
3.多分法。
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 有些研究者还从更广泛、更细致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剖析, 如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四种类型;也有的研究者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它是由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组织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五个具体环境构成”。
4.时空维度分类法。
在上述几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 岳金霞提出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的划分方法, 即时空维度分类法。从时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实环境、未来环境。从空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许多类型。具体来说, 从地域空间的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又包括城乡环境、东西部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等。从空间规模、体积大小出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也有的人称之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从空间状态来划分, 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从空间物理性来划分, 分为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第一种观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系统, 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结构出发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 这个大系统是由方方面面的要素构成的。这个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即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以及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姜正国于2002年10月在《教育探索》发表了《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一文, 也赞成这一观点。正确把握这些特征,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环境因素的影响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多对有对立特征的统一体, 是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统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统一;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第二种观点是从与一般环境之比较及其自身育人特点的两个层面出发, 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育人特性, 从而与一般环境、其他教学环境区别开来。郑永廷等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环境相比, 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表现为复杂性、开放性和易变性。而其育人特点则是自发性与导向性并存、渗透性与驱动性共生、直观性与感染性互动三个方面。
第三种观点认为,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诸要素按照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作用范围等区分标准, 但这种区分只是形式上的或理论上的区分,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 都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的活动范围及群体隶属关系为轴线来进行排列与分类, 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 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结构的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阶级性、社会性。
第四种观点认为, 由于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 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影响,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开放性、易变性、可创造性的特点。
此外, 网络文化的迅速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特点。也有学者提出,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体现为: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人本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
1.概念不精准、称谓不统一, 随意性过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称谓, 缺乏规范, 随意使用的现象十分严重。如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在本章的标题中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这个概念, 在节和内容中却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个概念。再如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 学界的说法不一, 也需要进一步精准概念。笔者认为, 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随意使用, 易产生歧义。而且是否使用严谨规范的学术用语是反映一个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概念的随意性过大, 不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区分, 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总结经验多, 学理分析少, 研究还缺乏系统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必然体现中国的特色和风格。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关键词, 在中国期刊网上共检索到2861篇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 大多数的研究者侧重从经验总结层面进行分析, 而从学理角度出发去分析的论文较少, 研究的系统化、学术性还有待加强。在对有关图书进行检索后, 主要的图书有:姜正国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沈国权主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戴钢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德育环境研究》。另外, 在目前已出版的一些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的书中, 也设立了专门的章节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优化问题。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的第七章就专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张耀灿等几位学者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也涉及了上述内容;陈秉公先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还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 等等。研究者大多数以一种结论式的归纳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但缺乏对优化问题本质性及根源性的思考;人们都强调优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但缺乏对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分析, 这也是未来研究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经历了探索、发展、深化三个阶段, 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分类、特征等方面, 学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现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梳理, 明晰现状, 分析比较, 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综述
参考文献
[1]郝文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业华.关于思想教育环境界定的考察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0) .
[3]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环境 篇11
【关键词】国际投资环境;富兰德指数;商业环境指数
一、富兰德指数
富兰德指数(FL)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研究所的F·T·汉厄教授设计的反映国家风险大小的一种评价指数——国家风险预测指数,也称为富兰德指数。该指数是由定量评级体系、定性评级体系和环境评估体系三个部分组成。商业环境指数是富兰德指数中的环境评估体系中的一项指数,该指数从跨国企业的角度评估了50个样本国家的投资环境,可以作为评估一国投资环境优劣的评判依据。商业环境指数包含营运风险指标、政治风险指标和汇兑风险指标3项指标,每项指标满分100分。投资环境评价等于三个指标和的平均数,即投资环境评价=(营运风险指标+政治风险指标+汇兑风险指标)/3。
二、中国富兰德商业环境指数分析
(1)我国商业环境指数各项指标比较。根据2006年至2011年BERI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的整体投资环境评分均在60以上,全球投资环境评分则介于50~60之间,表明我国整体投资环境优于全球投资环境的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2009年至2011年全球平均分数均低于前面几年的分数,而我国的投资环境评比分数却是逐年上升,表明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整体投资环境是在恶化,但是我国的投资环境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2)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的比较。本文从BERI调查的50个样本国家及地区中随机抽取了排名在前20的13个国家和地区,对这13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2009年、2011年这三年的商业环境指数进行对比分析。虽然我国大陆从2008~2011年这三年期间整体投资环境在优化,但是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3)商业环境指数分析结论。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大陆投资环境在最近三年得到明显的改善,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平等的市场机遇、日益完善的投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广大的外商。虽然我国大陆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新加坡、瑞士、台湾地区、荷兰、日本等相比投资环境还是比较差。通过对营运风险指标、政治风险指标和汇兑风险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营运风险和政治风险是致使我国投资环境在全球排名相对靠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营运风险。
三、我国国际投资环境劣势原因分析
(1)政策。我国政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但是政策的透明度和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强。我国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在执行力度上明显不够,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时,出现了国内外企业标准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外商在我国申报审批项目时程序繁琐、效率低、透明度不高,成为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困扰。(2)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商来华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绝对优势。
四、建议
(1)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优化监管环境。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定期检查对政策法规的执行状况,严格执行国务院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对国内外企业法律法规执行标准一致。我国应该成立一个集中、高效率的部门来专门管理外资,提高办事效率;应对外商申请项目的程序予以简化,对外商参加相关投标的每一个环节都予公示,提高透明度。(2)引导外商向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服务行业投资,逐步开放文化、电信、银行等垄断行业。依靠廉价劳动力提高外商在我国的盈利并不是吸引外资的长久之策,而是要靠扩大市场,增强市场的活跃度来实现。我国应逐步开放文化、电信、银行等垄断行业,同时引导外商向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服务行业投资,减少向重污染和高耗能产业投资,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投资环境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04(10)
[2]袁壹.我国投资环境评价与分析——基于加权因子DEA模型[D].重庆师范大学
[3]陈静.宁波市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研究[D].宁波大学
[4]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地理环境与政治的关系 篇12
一、地形因素与政治的关系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样的地方由于物产丰富也常成为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交通不便、日照较少,因而对发展种植业不太有利,但对于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是非常优越的条件。这样由于地形的差异而造成了平原与了山区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从而也使不同的两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产生差异,并影响到两地的政治生活并使之产生差异。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边界都是以一些河流、山脉、沼泽、湖泊、森林、沙漠等为界。因为这些地物的标志性明显,便于实际操作,再是这些地物对于两地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障碍,使这些地物的两侧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单元,而这些又使之成为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这为实际边界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为什么没有被横扫欧洲的德国部队入侵,并不是德国人不想这么做,而是其四面皆高山、易守难攻的地形让德国人望而却步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都被日本人占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亡国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我国利用有利的地形守住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气候因素与政治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莫斯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国人败得体无完肤,这也成为德国人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为什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其实是德国领导层对于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冬季到来,严寒气候对物质给养、运输、服装配备、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德国设备不适应莫斯科严寒的气候,当时竟然出现了德国的坦克、汽车不能正常开动,有的大炮无法发射炮弹的情况,更为致命的是许多德国士兵由于缺少防寒的衣服和食品而被冻死冻伤,导致不能正常作战。
在苏芬战争中拥有七十万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前苏联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却最终没有能够获得战略上的完全成功,这除了当时芬兰人顽强的抵抗和战术方法得当之外,北欧严寒的气候与芬兰广泛分布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对当时主要来自前苏联南方的部队来说是个重大的障碍。不过这次战争也使前苏联军队获得了在严寒气候下进行作战的宝贵经验。
三、地理位置与国际政治关系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在各个方向上距强国较远,这在保护国家安全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周围地理条件不利则容易受到外敌的蹂躏。美国社会历史上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屏障和政治地理位置有关:东西两面均为广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又远离了当时战乱纷争的旧大陆,而南北两个方向都是相对较为弱小的国家。
处于大陆内部的国家(内陆国)在千百年来注重的是对土地的控制和争夺,但由于缺乏海洋作为通道,物质与人员长距离的陆上交换和流动相当困难,这样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阻力重重。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则会严重影响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与信息交流。从而可能导致国家在地区或全球中竞争力的下降。这已充分表现在当今大多的内陆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与社会的开放性与现代性不够,而保守的势力较强。
由于近代国际贸易大都通过便利的海运来实现,特别是吨位大、速度快和专业性的大型轮船出现之后,海洋性国家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优越了,这为其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近代出现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无一不是通过海洋上的贸易与扩张、通过海外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支撑而使其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当今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通过其超强的海上霸权而得以具体实现。
四、交通因素与政治关系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总人口才400多万的城市国家,但其在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通道,在国际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各国之间的航线都经过这里。它起着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作用;它是世界环球航线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湾石油运往世界各国的3条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称为“海上生命线”。而新加坡正好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而这也促进了其海洋运输、货物中转、商品贸易的发展,也使其注定了在国际政治中不可能只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当然这也成为大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想占有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最初的被英国人占领到日本人入侵,再到后来独立。现在美国借反恐的名义又想介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图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样的地方还在很多,如中美洲的巴拿马(巴拿马运河)、非洲的埃及(苏伊士运河)、亚欧之间的土耳其(土耳其海峡)、美国的夏威夷(北太平洋航线的重要路途站)等。
五、人文地理环境与政治关系
不同地理环境中由于气候、地形、特产、种群等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宗教。由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相对独立的发展,形成了政治文化各异、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如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又分化成更多的亚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民族和文明由于自身的发展或为了扩展的需要而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较大的分异。这些分异又成为国家边界线的重要依据,一旦在这些文化重叠的地区当中,民族与宗教问题没有处理好,又常常成为矛盾与冲突激化的火药桶,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南欧与西亚的冲突、印度教在南亚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前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冲突等。
六、资源与政治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国家必须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是因为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是物质生产能够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瓶颈是制约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这个国家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克服资源瓶颈。
西亚波斯湾国家由于具备了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而在国际政治中一直处于一个焦点位置。石油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也使他们的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当今石油消费大国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无一不对这一地区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精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涌等著.政治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3.
【国际政治环境】推荐阅读:
国际政治大环境06-15
国际政治伦理06-01
国际政治新闻11-17
国际政治经济10-30
政治权利国际公约07-06
国际政治学重点07-14
国际政治利润分析论文06-12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10-22
国际足联的政治斗争10-10
恐怖主义国际形势政治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