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2024-06-30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精选12篇)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1

一、国际税收竞争的概念及分类

1、国际税收竞争的概念

学术界对国际税收竞争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 国际上研究税收竞争的代表人物Wilson (2001) 界定了广义税收竞争、中义税收竞争和狭义税收竞争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广义的税收竞争是指独立性的政府为争夺流动性资源所采取的各种非合作性税制设定行为 (如改革税收制度、提高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改善税收征纳关系等) , 这种经济行为会引导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资源的流动,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 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义的税收竞争是指独立性的政府为争夺流动性资源所采取的影响政府间的分配税收收入的非合作性税制设定行为;狭义的税收竞争是指影响政府间的分配税收收入的非合作性税制设定行为。

2、国际税收竞争的分类

国际税收竞争从空间上可分为横向税收竞争和纵向税收竞争;从效果上可分为有益税收竞争和有害税收竞争;从性质上可分为制度内的合法竞争和制度外的非法竞争。横向税收竞争是指同一级别、不同地域的政府之间而展开的税收竞争, 这是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主要形态。纵向税收竞争是指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 主要表现为某一级别政府的税收政策对另一级别政府的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税收竞争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蒂伯特着重研究了国际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 国际税收竞争对提高财政收支效率、提高政府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即政府在征收最少数量税收的条件下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蒂伯特实际上指出了国际税收竞争对提高政府效率的积极意义。奥茨则强调了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因为各国政府都争相降低本国的税率以达到吸引国外投资的目的, 这使得地方支出很难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水平, 从而使得政府不能为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后续的一些研究 (Wildasin1988;Mintz and Tulkens1986) 则认为国际税收竞争会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不仅会受到本国、本地区的税收政策的影响, 而且会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税收政策的影响。

三、国际税收竞争的实现条件及其现状

1、国际税收竞争的实现条件

税收竞争是国际税收关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税收竞争通常是通过差别效应来实现的。这种差别效应不仅体现在同一课税对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税负差异, 也体现在同一课税对象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和由于资本的不同来源及其不同投向等而形成的国内税负差异。

2、国际税收竞争的现状

为了抢夺紧缺的关系国计民生意义的战略物资输入, 为了追求外资引进最大化, 各国不惜让渡本国国内投资经营者的经济利益, 纷纷对外国入境投资公司实施优于本国公司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待遇, 如实行低税率、免征预提税、延期纳税、税收投资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国际税收竞争, 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国际税收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联邦制国家也存在税收竞争, 一些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政府为了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充分利用税收立法权制定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

四、国际税收竞争的效应分析

1、国际税收竞争的正效应

(1) 国际税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 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一般地, 不规范的税收法律制度、对某些商品与服务的歧视性的课税、较高的税率等因素都会对纳税人的行为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样税收会对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储蓄和劳动的扭曲作用, 这种扭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税率的提高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额外负担, 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降低了国际经济效率;另一方面, 对某些商品与服务的歧视性的课税也会扭曲纳税人在这些商品与服务的资源配置, 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 这就违背了税收的中性原则。而国际税收竞争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国实行以扩大税基、降低税率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 这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税收对经济活动包括劳动、储蓄和投资的扭曲作用, 有利于贯彻税收中性原则。

(2) 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全球税率的下降及全球整体税负的降低,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国家会采取降低税率、降低整体税负与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经营活动, 有利于商品、资本及劳务向这些国家的流入, 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从而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的数据分析也表明这样一个趋势:税率的高低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反向相关。

2、国际税收竞争的负效应

(1) 国际投资环境的全球性恶化。在国际税收竞争的情况下, 各国只注重通过税收政策导向、税收法制规范优化本国的投资环境, 而不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甚至出现恶性税收竞争, 严重影响了国际资本的运行和效益, 影响了国际投资大环境。投资环境是国际投资法的一个基本范畴, 是指能有效地影响国际资本的运行和效益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

(2) 跨国公司会选择税率较低及税收政策较优惠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 以降低整体税负, 从而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选择会使流动性较强的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从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向低税负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把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生产要素引向低税负的国家或地区, 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弥补上述税基受到侵蚀所造成的财政损失, 也会相应采取降低税率、降低整体税负与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吸引投资, 从而带来全球性的税基减小, 并造成世界性财政功能的弱化, 影响各国的公共需要。这使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世界税制改革纷纷采取减税政策, 以开辟本国的广大的消费基地和投资基地, 以促使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如1987年加拿大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6%降为28%, 2001—2004年的短短三年时间内, 税率又从28%逐年降至21%。1986年美国公司所得税的最高名义税率由46%降为34%, 澳大利亚1988年公司所得税的税率由49%降到39%, 奥地利1988年对公司保留利润课征的税率由55%降至30%, 新西兰1988年将居民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从48%降到28%, 英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开始从30%减至28%, 2008年度德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8.9%降至29%, 加拿大2008年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由21%降至20.5%, 2009年降至20%, 2010年再降到19%;以色列2008年税率由29%降为27%, 2010年再降为25%;丹麦2007公司所得税税率由28%降到25%, 新加坡2008年税率由20%降为18%, 保加利亚2007年1月1日起, 税率由15%降为10%, 马来西亚2008年税率由27%降为26%, 印尼最高边际税率2010年由28%降为25%, 多米尼加2008年税率由29%降为27%, 阿尔及利亚2009年降为25%, 2007—2008年度, 税率由30%降为25%, 2008年起税率由23%降至20%。这些情况会影响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 扭曲了税负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分布, 降低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侵蚀高税负的国家或地区的税基, 扭曲了国家之间的资源配置。

(3) 跨国公司享受了“搭便车”的好处。国家要承担国防、教育、社会保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等各项公共支出, 在低税率国家进行国际投资与生产经营的跨国投资者无需缴纳税收或只需交纳较少的税收、承担较低的纳税义务、为该国做较低的财政贡献, 就能享受国防、教育、社会保险等各项公共服务。这会影响该国国防、教育、社会保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税收竞争对被投资国的公共支出产生了负面的溢出效应, 导致缺乏效率的产出而使公共物品提供不足。

(4) 实行税收竞争,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有利于政府改善行政管理、有利于促使政府官员提高管理水平。各国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与生产经营活动, 获得更多的纳税人的支持, 各国政府会展开各种竞争, 这种竞争有利于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整体福利,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

由此可见, 国际税收竞争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它也会有一些消极的作用, 正当的国际税收竞争可以促使资源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有效配置, 即资源不仅向税率较低、税负较轻的国家或地区流动, 也向税制健全稳定的国家或地区流, 而恶性的国际税收竞争则可能导致有害的税收实践并降低主权国家的福利。因此各国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由于国际税收竞争而造成的税基侵蚀, 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资源配置的扭曲及全球范围内福利的减少。

五、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第一, 我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时, 不仅要关注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要关注在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大的份额, 即根据国家市场规模、市场特性、外资规模、拥有的资源禀赋、拥有信息量等因素, 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占据有利优势, 从国际税收竞争中获取较大的收益, 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

第二, 适度适时地实施国际税收协调。税收协调是与税收竞争相对的一个概念。税收协调通常通过明示的税收协调和默示的税收协调两种不同方式来实现。所谓明示的税收协调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达成以不低于某个税率进行征税的协议。如欧盟成员国同意执行15%以上的增值税税率。纳税人在明示的税收协调制度下只能采取地下交易来降低税收负担;所谓默示税收协调, 指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能对其居民的全球范围内的收入所得进行征税, 以至于纳税人无法通过将其投资、储蓄、劳务及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到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来降低其税负的行为。这样居民所在国的国家或地区就需要通过与收入来源国的国家或地区彼此交换有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对其居民的全球范围内的所得进行征税的活动。这就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通过税收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交流对跨国公司相关信息的交换与使用, 以加强对跨国资本偷逃税的防范和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国家在税制设置与征管方式等问题上的信息沟通) 以及税收协调的方式来实现对跨国纳税人的有效税收征管。以避免通过纳税人低报其来源国的税收收入等方式来降低税收负担的纳税不遵从行为, 达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国利益最大化。而过度的税收协调会促使各国建立纷繁复杂的国际信息网络, 这势必形成税制的复杂化, 导致征税成本增大。

第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平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 我国应继续加快税制改革步伐, 推进税制改革, 运用财税政策继续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 使得我国税收制度符合国际经贸惯例, 并能尽量减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营造一个积极有利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Kirstin Downey Grimsley:Global Migration Trends Reflect E-conomic Operations[N].Washington Post, 2002-01-03.

[2]Anna Lee Saxenian:Silicon Valley’s Skilled Immigrants:Gener-ating Jobs and Wealth for California[Z].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Research Brief, 1999 (6) .

[3]夏霖: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内部培训讲义[Z].2007.

[4]“深化税制改革中的税收负担问题”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J].税务研究, 2001 (4) .

[5]漂移的金山——国际资本流向新一轮调整透视[J].瞭望, 2001 (7) .

[6]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宏观部:财政政策“积极”的路还要走多远[J].财政与税务, 2000 (3) .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2

一、“十一五”时期大企业和国际税收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历了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两法”合并,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遭遇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出口下滑,投资增长受阻,税收收入形势严峻。同时,顺应国际税收征管趋势,强化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复杂因素,我们在总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调研,认真研究,刻苦工作,攻克各种难关,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1、抓好收入,落实政策,服务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

----涉外税收收入增长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涉外税收收入总计5362.5亿元,年均增长24.6%,比国税总收入年均增长高出4.6个百分点,涉外税收收入占全省国税考核收入的37.45%。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户5万户,年均增长6%。外资企业纳税人占全省国税纳税户只有3%,但外税收入占全省国税收入的37.5%。2010年全省涉外税收1464.3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9.3%,其中外资企业缴纳所得税539亿元,占全部企业所得税的54.4%。

----落实优惠政策,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两法”合并前共审核上报总局各项减率税收优惠76户,审批港口码头“五免五减半”税收优惠17户;“追加投资”项目优惠84户;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优惠政策上突出重点,优先办理苏北地区能源、交通、追加投资税收优惠,促进苏北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税收政策,动态监控企业经营情况,在税法宣传中主动告知企业可适用的优惠,并督促各地落实优惠政策;做好非居民税收优惠审批,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全省共审批了443户非居民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减免非居民企业所得税3.26亿元。

2、我省国际税收的影响力和地位充分显现

----反避税调整补税额度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全省转让定价立案121户,结案101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8.48亿元,补税20.55亿元,占全国反避税比例30%以上。其中,单户个案补税超千万的案件19个,超亿元的6个,2006年平均个案补税1620万元,2010年平均补税2724万元。2006年完成了全国首个超亿元的补税案件,2007年签署了首例中韩双边预约定价协议;总局谢旭人局长、肖捷局长均专程来江苏考察过国际税收工作,对江苏国际工作开展给予充分肯定;反避税人员专门赴京给总局中心组演示案例;我省先后在UNDP项目组织的全国反避税高层论坛上,以及2008年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上,做了发言,总结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总局领导及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几年来我们一是加强反避税制度建设。制定了《全省反避税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各级税务部门的反避税工作职责,规范了 “三会制度”、“项目小组制”、“跟踪管理”等内容和程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以新税法为契机,拓展反避税新领域。加大了对成本分摊、集团内劳务,以及加工贸易类企业转让定价调整方法的探索,并积极向研发、股权转让、资本弱化等反避税新领域拓展。2010年为总局参加国际研讨会提交了成本节约的论述材料。三是积极稳妥开展单边和双边预约定价谈签工作。针对预约定价开展时间不长,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的特点,省局将重点放在企业规模大,业务复杂,有转让定价调查历史或税务机关相对熟悉的行业开展,省局直接参与和监管每一个预约定价案件,有效保障了谈签质量。

----非居民管理不断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征收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80.6亿元。对跨国股权转让进行重点监控,到2010年底,已查补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超过10亿元,其中个案补税额超亿元的有4个;扬州的全国首例间接股权转让案例,征缴税款1.73亿元,被英国《国际税收评论》选为2010年各国税收两件重要事件之一,21年来我国仅有5件大事入选,此为其中之一。2009年对全省金融系统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全面核查,补缴税款3595万元,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2008年以来省局定期梳理、分析外汇管

1理局提供对外支付信息,筛选风险信息后下发,共查补企业所得税1684万元;2009-2010年专项调查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向非居民支付股息、境外机构派遣人员来华提供劳务等,合计补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943.55万元。2006年,我省在全国首次非居民税收管理现场会上做了案例交流;2008年,在全国国际税收工作会议上就加强非居民股权转让做了重点发言;2009年以来,《中国税务报》多次在头版介绍我省非居民管理的案例和经验引起较大反响。几年来,我们建立了非居民税收收入和风险分析制度,结合经济发展,每季度对非居民所得税收入组成结构、居民企业对外支付费用的趋势、重要风险点进行分析。2008年向全省发布了《居民企业向非居民企业费用支付审核要点》,提示各地在关注对外支付时应重视对跨国交易支付标准、支付方式的真实性、合理性的审核。并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对居民企业向非居民企业支付费用形式、标准的影响,----情报交换工作勇于创新出成效。我省情报交换工作在情报数量、质量和查补税款方面均在全国名列前茅,连续4年在总局的通报中排名第一。“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对外发出各类情报2077份,收到各类外来情报181份,通过情报交换查补税款约1.34亿元。我们首先规范情报交换制度建设。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制定了《江苏省国税局对外专项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指导意见》和《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税务稽查案件专项情报交换工作指导意见》,将税收情报交换与跨国税源管理各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与征管、稽查等各环节的良性互动。二是税收情报来源渠道拓宽,从单一的对外付汇凭证线索来源,逐步拓展到评估、审计、责任区管理和稽查等工作发现的可疑线索,使情报交换发挥效用的空间扩大。三是提升了情报利用的价值。税收情报利用有所深化,不满足于对单个企业的核查与调整,而是以点带面,延伸到全省同类企业调查,放大效应。如,2009年在核查常州某户企业的佣金案中,发现企业存在通过与虚设的境外企业签订合同并支付大额佣金的问题,查补税款合计798万人民币,随后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对境外佣金支付项目专项核查,发现疑点付汇项目1128条,涉及企业131家,最终查补税款4267万人民币。

3、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大企业管理格局奠定良好

2007年肖捷局长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税源的国际化、税制安排的国际化和税收征管的国际化,明确了国际税收管理是针对跨国税源的管理。2008年总局机构改革以来,强调风险管理和大企业专业化管理。为此,“十一五”期间,我省国际税收管理体系的职能不断拓展,实现了国际税收管理与大企业管理的结合。

---确立标准,筛选对象。确定了三个主指标,即注册资本、销售或营业收入、跨国关联交易,以及四类七个辅助指标作为大企业的筛选标准,筛选大企业4203户,并从中选择 了40户大企业作为省局定点联系企业。

---建立机构,明确职责。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各级比较优势,明确了三级职责:省局信息量集中、归纳提炼、统筹协调的能力较高,主要负责风险特征指标设臵、平台建设、信息汇集、面上监控、重点风险发布、应对结果评估;省辖市局专业人员聚集、专业技能较高、实战能力较强,主要负责风险识别的整合与排序,直接开展重点风险应对、组织开展其他风险应对、反馈应对结果;县(市)局管理人员众多,基础征管经验丰富,与企业接触广,主要负责必要的风险信息填报、动态信息上报、配合省辖市局开展风险应对。

----强化大企业管理。开发了全省大企业管理模块,统一信息收集口径与标准,提供面上风险识别工具和依据;开展了大企业与跨国交易相结合的重点风险识别与应对,针对关联交易、跨国股权转让、对外支付等重点项目制定了风险识别要点、路径和应对方法;对19户省局定点联系企业开展风险内控机制的了解与测试,企业自行补税7400万元;对我省大企业集中的通信与计算机、医药、集成电路、船舶建造等几个行业开展了行业管理,调整税款9亿元;制定了ERP系统备案规范,要求20多户省局定点联系企业提供有关系统模块和数据流转关系的信息,为继续探索ERP审计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提供参照;组建了全省大企业风险分析识别专业团队,提高风险分析识别的准确性;突出省辖市局在风险管理中承上启

下的作用,对省辖市局大企业部门实施风险管理的流程分工,分局内设的大企业科以风险信息归集、风险分析识别为主,国际税收科则以风险应对为主。

----拓展大企业服务领域。2010年我们为大企业设计并提供了个性化纳税服务,主要有:申报前政策确定性沟通,省局和省辖市局共尝试开展了20多户;客户协调员制度、总分机构管理由省局扎口开展、对大企业财产报损与所得税处统一评审,省局大企业处直接参与了44户资产报损额度超2000万元的大企业申报材料统一评审,为企业合规准备材料、合理确认损失额度提供了帮助,使其顺利通过审核;第一次开展大企业视频培训会议;深入走访定点联系大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响应纳税人涉税需求。

4、实施风险管理,跨国税源管理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我们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综合运用汇算清缴、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情报交换等工作手段,2006-2007年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的所得税汇缴清缴和纳税评估,共调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272.78亿元,补税15.44亿元。2006-2009年开展税务审计1686户企业,审计企业销售额4598亿元,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5.11亿元,补税4.06亿元,移交反避税立案调查90户,其中已结案72户,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及弥补亏损114.48亿元,补税12.65亿元。

-----围绕信息利用拓展来源渠道、提高整合利用能力。一是拓展了信息来源渠道。2008年,与省外汇管理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定期向我们提供对外付汇疑点信息;拓展利用总局购买的BVD、标准普尔等商业数据库信息,开展跨国税源评估和反避税可比分析;加大对国外税收情报反映的风险信息的利用,发现疑点后延伸开展同行业或类似企业风险调查;关注股票交易市场的交易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重大经营变化的信息,捕捉其中的风险点。二是提高了对数据的整合利用。开发全省反避税基础数据库,整合企业申报和财务数据;省局设立专人专岗整合征管系统中各税种、风险特征库、省局各部门、第三方等数据信息,并在省局层面将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汇集识别;定期整理分析省局掌握的各项信息,拟写全省跨国交易综合分析报告、关联交易异常的企业和外汇支付异常信息,通过联动平台向基层发布。

-----建指标,抓风险监控,税务审计成果显著。2007年建立了6个跨国税源日常监控指标,2010年建立了5个跨国交易风险指标,监控税源异常情况;在规范企业跨国业务往来申报、强化数据采集准确性的基础上,研究跨国税源运行规律,2008年制定下发了《跨国税源分析与评估指导意见》,明确跨国税源分析与评估要点、方法,为基层开展跨国税源的日常管理提供操作性程序和方法。将税务审计与跨国税源日常管理中的纳税评估、实地核查结合,对有外国资本投资、境外投资、跨国交易企业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直接开展对这类企业的审计工作。省局还从数据库中筛选了涉税风险较高的企业实施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和共享,以强化对企业跨区域设臵营业机构的管理。几年来我处组织编写并推广使用了17个行业审计指南,归纳了行业规律,突出了行业涉税风险和审计方法,在日常管理中能够提示管理员查找企业税收管理的异常点和风险点,有效提高了行业和跨国税源的监控水平。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跨国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跨国税源管理仍然按照反避税、非居民税收、情报交换三大块业务进行,手段和技术提高不够,没有从整体上思考纳税人的税收筹划给我们跨国税源管理带来的风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统筹谋划、综合思考、整体设计跨国税源管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难题。二是对国际税收领域中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不够。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生产经营方式、内部管理模式、现代信息化技术等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但是税收制度安排、税收征管手段有不适应的地方。如何在现有税收征管体制下对新问题进行剖析,争取税收主动权和我国应有的份额是当前和未来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人才储备不能满足跨国税源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反避税人才匮乏。目前全省共有反避税专职人员67名,主要分布在苏南外资较发达的地区。而整个跨国税源管理人员全省也只有1000人左右,同时呈现出人员年龄老化、地域分布不均、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特征,与我省跨国关联交易规模不配比,远远不能满足反避税与跨国税源管理的要求。四是税务机关内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上下联动不够。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分工、职责仍需要进一步清晰界定,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下级之间的联动不够紧密,整体合力仍要提高,在实行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配合还要加强。

二、认清形势,积极落实,努力实现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的有效突破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国内经济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公平收入分配、促进改善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和税收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的任务及要求更高,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领域,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集思广益,牢记使命,敢于创新,努力实现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的有效突破。

1、实现业务与管理整合,突出国际税收管理。

一是外资管理与“走出去”企业税收相结合。在成为资本输入大国的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呈现出资本输入与资本输出共同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必须将注重外资的跨国税源管理与我国企业境外税收管理结合起来。既要关注资本输入,又要关注资本输出;既要防止外资企业转移利润,又要防止内资企业境外利润堆积;既要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又要结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逐步在规则制定上获取发言权,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二是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相结合。我省外向型经济发达,4203户大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54%,贡献占44%,大企业中外资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要将大企业税收管理与跨国税源管理相结合。要加强对大企业和跨国交易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要借鉴国际通行的管理方式方法,加强对大企业和跨国交易商业模式、运营特点和税收安排的分析研究,探索大企业和跨国交易管理的规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等方式改变了在华的生产经营策略,其功能定位、内部定价、资源分配、商业渠道等都在发生变化,应该加紧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特点和经营规律对税收的影响,把握主动权,提前预警,预先防范。三是居民税收与非居民税收相结合。非居民税收管理涉及到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在费用列支、劳务提供、股权转让、资金流动等方面都对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带来影响。我省非居民税收增长势头迅猛,增收幅度很大,已反映出非居民经济活动的频繁与活跃程度。从现有的案例中已反映出非居民税收与居民企业的税收息息相关。因此,要通过非居民税收的管理,延伸到居民税收管理,通过内外结合,严抓共管,堵塞税款流失的漏洞。

2、拓宽管理思路,全方位解决跨国税源问题。

借鉴国外经验和成熟做法,从多职能、多税种、多部门、多环节、多手段入手,着力业务创新,体现管理特点,提高大企业和跨国税源管理水平。一是多职能。不仅要实现国际税收和大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经济职能,以及为国聚财的财政职能,而且要有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经济安全职能,将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与反洗钱、打击跨国经济犯罪结合起来,实现从单一职能到多职能的拓展。二是多税种。当前的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主要以企业所得税为管理重点,明年不仅要抓跨国税源中的所得税管理,还要延伸到增值税、出口退税,要将非居民税收与居民税收管理结合起来,将国际税收和大企业涵盖国税管辖的所有税种,形成完整的税收管理网络,使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税种更全面,覆盖范围更广泛。三是多部门。将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纳入到征管的整体格局中去,使各个业务及管理部门都参与到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中来,实现多部门的联动,使国际税收和大企业得到更多的监控。四是多环节。现在的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主要以反避税为主,实行的是事后的管理模式,以后要环节前移,从申报开始,将所有的税收管理环节都重视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在不同环节实施不同的监管手段和方式。五是多手段。国际税收和大企业管理不仅依靠反避税手段,更多的要依靠ERP审计、情报、第三方数据、同期资料、非居民税收数据分析等,多手段并用,多中工具结合,在手段和工具上的创新才能有管理上的突破。

3、积极落实,上下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工作要突出落实,必须保证年初各项工作和任务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不落实就不能保障全年任务的完成,落实不完全就不能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范局长报告和本次会议要求,认真学习,充分讨论,完全领会,抓住工作的重点和要点,逐步分解,层层落实,对工作的要求拿出具体的完成计划,各级领导要亲自带头,要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机制合理,保障有力,按照时间进度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同时,要上下配合,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省局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作用,省局要加大实体化操作力度,对重要事项、重大问题要直接操办,对基础工作、日常事务的管理,基层税务机关要实时管理,及时发现可能的问题和疑点,实施有效应对。

三、狠抓实干,开拓进取,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大企业和国际税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如何开好头,打开全新局面事关重大。今年总局提出的大企业和国际税收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我们要不畏困难,勇挑重担,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各项任务,使我省大企业和国际税收工作继续处于全国前列。

1、强化大企业重大涉税事项管理。

一是加强现有数据信息的整合提炼,提高识别大企业税收风险的准确性。充实大企业特定信息的采集,为风险管理的开展奠定信息基础。各地应按大企业管理模块要求录入本地区列名管理大企业特定信息,本完整录入户数应不少于40户。

二对行业龙头型的大企业进行典型解剖,研究行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税收政策与征管问题。以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研究本地区行业的发展特点、经营模式、行业规律,以及与此带来的相关税收政策和管理问题,发现税收风险点,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

三是制定大企业遵从风险规划,向企业发布遵从风险存在的区域、行业、特定政策、筹划产品等内容。对大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大企业的整体状况,对其存在的税收风险点进行列示,按照企业所属区域、所属行业进行分类,对特定政策的实施效果及企业的应对措施及时反映,对企业筹划产品的合规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和提示,发表税务机关的意见及建议,告示纳税人税务机关的态度和立场,提高大企业的税收遵从水平。

四是借鉴国际先进的税务审计技术和方法,对大企业开展综合审计,进一步强化ERP系统分析,组织工作团队,实施有效突破,努力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在ERP系统备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制定计算机审计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

五是省、市、县国税机关要加强联动,共同做好省内分支机构多、跨地区经营、业务复杂的集团性公司的服务和管理工作。针对集团性公司分布区域广、经营机构多、业务复杂的特点,由省局组织牵头,省辖市、县局参与,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做好集团性公司的重大税收事项的管理,做好此类企业的纳税服务,提高沟通层级和效率,增强税企双方的互动,提高整体的管理及服务效率。

2、深化大企业重要事项的服务

一是加强对大企业的政策宣传辅导,对税法有规定但因大企业经营复杂所带来的政策适用性问题,建立申报前确定性沟通制度。充分利用所得税汇缴期,就企业申请开展申报前政策确定性沟通,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

二是建立大企业客户协调员制度,建立“点对点”的高层沟通渠道,快速响应大企业涉税诉求,动态掌握企业税收风险整体情况。省局、省辖市局对定点联系企业逐步配臵客户协调员,建立高层沟通渠道,快速响应企业重大涉税诉求。

三是选择公司治理结构好、内控机制健全、税企沟通顺畅、遵从度较高的定点联系企业,签订纳税遵从协议。通过事前性、合作性、服务性产品的提供,构建互信合作的征纳关系,促进大企业自我遵从意愿和能力的提高。

四是继续推进省、市局定点联系企业内控调研与测试,促进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总结提炼2010年各地的实践,省局要制定内控测试的内容、标准、格式、测试的方法、步骤

等,使内控测试规范化、常规化、制度化。在2010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各地继续选择1-2户省局定点联系企业(或市局定点联系企业)开展内控调研与测试,其中省局将牵头做一家省内集团性企业,该项工作11月底完成并上报。

五是建立省、市局大企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要明确联席会议的职责、功能、参与部门,解决内部协调,实现统一指挥,形成整体合力,达成部门共识,切实解决大企业存在的涉税问题,回应企业的诉求。

3、强化国际税收管理和反避税工作。

一是完成反避税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按照范局长报告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的要求,今年要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名英语基础好、业务水平高、有反避税调查经验的骨干,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的官员,集中三个月时间进行全封闭全英文教学,全面提升业务和英文水平,形成由领军人才、专家人才、业务骨干组成的反避税人才队伍。

二是结合同期资料准备,利用BVD等国际商业数据库,选择关联交易集中的行业进行功能分析和差异调整,对企业职能进行合理定位,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前预警;将反避税管理关口前移,强化同期资料管理,加强对避税行为的防范;

三是研究国际避税的新情况及其在我省表现的新特点,拓宽领域,创新手段,更新方法,提高效率,探索有自身特点的反避税管理模式;加大行业和集团跨区域联查力度,反避税在行业上向第三产业延伸,在事项上向股权、无形资产和融资的调查延伸,尝试和探索成本分摊、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和一般反避税等新措施,加大反避税调查力度。做好单边预约定价、双边预约定价和国际磋商工作,在跨国税源划分中争取合理份额;

四是密切跟踪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和居民企业对外支付项目的变化对税收的影响,掌握非居民税源分布规律,及时采取管理措施,完善非居民企业管理方式,强化税收协定的执行;推进非居民税收管理和税收协定的执行。完善省局非居民企业风险识别分析的发布;完善征管系统中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和税收协定执行的流程,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对非居民企业信息化管控网络的同时,做好与外汇管理局信息共享,并多方获取税源信息;强化对重点事项、具体案例的专项调查;继续抓好协定待遇管理办法的落实,提高协定执行水平,防范税收协定滥用。

五是继续拓展国际税收情报来源渠道,深化多部门合作,加大情报利用力度,有效打击跨国偷逃税行为。对情报进行归并、整理,研究分析跨国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并按行业、交易类型和交易项目梳理总结企业跨国交易中典型的偷漏税手法、筹划手段等;继续探索和研究借助第三方信息,对投资规模大、投资地位于低税或避税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企业利润分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实现情报交换信息管税。

浅谈国际税收情报交换 篇3

鉴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覆盖,跨国经营已成为普遍的经营模式,而由于各国税收政策的不同以及外国税收政策的变动,使得一国政府所掌握的跨国纳税人的国外收入以及纳税情况等税收情报往往无法做到准确全面,为避免对跨国纳税人进行双重征税或避免跨国纳税人的逃避税行为,使其符合税收中性原则,进行情报交换是必须的。

一、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之内涵及形成原因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是指各国的税务主管当局之间为税收征管目的而彼此交换情报的过程。税收作为一国财政的主要支持,其对一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税收主权问题也便成为国际税收领域的敏感话题。而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则会明显削弱一国的税收主权,在现今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对于视主权为生命的国家又如何愿意自己的税收主权被削弱呢?

从现实主义的观点来说,由于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其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税收主权,是其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因为现在的税收情报交换协定大部分是双边的,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现在的情报提供国也可能是将来的情报需求国,理论上讲,对于国家双方而言是对等互利的。而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则是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对税收情报交换必要性理念之认同。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协议方式有:基于各国的税制、文化等的差异、各国对其税收主权的关注度以及与缔约对方的关系,一般而言,各国更倾向于通过签订双边协议的方式来确定有关税收情报交换的具体规定。这样的针对性会更强,其被实施的可能性也更大。当然,理想的状态就是达成全球协议,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谈判成本,还可以更好地消除双重或多重征税以及逃避税行为,从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税收的和谐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种状态仍然只是乌托邦式的梦。然而,多边的情报交换协议却是有可能的,如欧洲理事会和OECD税务管理相互协助条约(简称MAAT,1988年签订)、欧共体理事会218/92号条例、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相互协助协定(1972年由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及挪威诸国签订并实施,并于1989年修订,修订于1991年实施),而OECD制定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协议范本中也着重规定了多边国际税收情报交换。而这些实例进一步说明在国家体制、文化制度等方面越相近的国家税收情报交换便越容易高效进行。

二、情报交换的作用

恰如OECD税收情报交换手册中所说的,税收情报交换对国际税务合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作用如下:

(一)打击逃避税、保护诚实纳税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纳税人利用各国税制的差异、各国地理位置的阻隔、税务合作开展的困难以及各国现行税收制度中存在的漏洞,竭尽所能,各展所长,利用各种形式逃避纳税义务。税收征纳关系的理想模型是以信息对称、责权利对等为基础,以征纳双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化为依托的、自觉的、文明的、密切的、充分的征纳合作。然而,这种理想化状态难以达到。现实情况是在纳税人与各国税务当局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纳税人利用这种不对称,将逃避税的方式、程度演绎得淋漓尽致。逃避税行为不仅使各国财政收入受损,国内税法无法有力实施,更严重的是破坏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挫伤原本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的积极性,造成依法纳税的纳税人和实施了逃避税行为的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从全球范围来看,破坏了资金、劳务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一国税务当局的单方努力打击跨国逃避税问题,已是力不从心。通过有效的税收情报交换网络,各国的税务人员就可以了解、核查纳税人从事了哪些涉税活动以及这些涉税活动的范围等,使税务当局的纳税控制成为可能,有力地防止国际逃避税行为。而从另外一方面而言,这实际上也在保护那些诚实纳税的纳税人,使其不会因税收原因而处于竞争的劣势。

(二)打击“有害税收竞争”

在OECD1998年采纳并提交的名为“有害税收竞争:一个日益凸现的的全球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有效税收情报交换的概念,建议不能与避税港国家签订税收协定,并提请考虑中止与避税港国家的现有协定。最然这一报告最终并未得以实施,但其对有害税收竞争的关注,引起各国的兴趣。最终,OECD在2001年发布了名为“关于有害税收实践”的进展报告。在OECD1998年报告中将有效税收情报交换作为认定避税港(TAX HEAVENS)和有害税收优惠制度(HARMFUL PREFERENTIAL TAX REGIMES)的关键因素之一。而2001年报告的第38段,具体界定了有效税收情报交换的义务,从而更加凸显税收情报交换制度在打击“有害税收竞争”方面的功用。

[1]廖益新.国际税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2]贾军安.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发展与困境的思考[J].涉外税务,2007(9).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国际比较

1 国外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的成功经验

1.1 美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

美国早在1971年, 国会就曾讨论过关于在全美国对环境中排放的硫化物进行征税的议案, 后在1987年, 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征税, 针对空气中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硫。虽然这些都仅仅是一个提议, 没有在实践中具体落实, 但说明美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并想通过税收的介入控制污染。1986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超级基金修正案》, 在其中设立了环境收入税, 它与企业经营收益密切相关, 规定凡收益超过200万美元以上的法人均应按超过部分纳税[1]。近些年来, 美国好像比以往的各个时期都重视征收污染税。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中, 环境税的议案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在美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下, 联邦制决定了中央和地方对税收都具有决策权, 为此, 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较为凌乱, 但总体而言大致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征收资源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对燃料征税、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对固体废物的处理收税以及在汽车的使用方面征税等。

此外, 美国还建立了一系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制度。比如, 在美国, 已有二十三个州对企业或居民购买循环利用的设备免征销售税, 在循环经济利用方面投资的, 给予税收抵免扣除的优惠。七年前, 美国参议院通过一份税收优惠提案———企业购买废物再循环设备可减税15%。美国政府对新建的节能型的住宅、高效的节能设备均实行了减免税收的政策, 对比最低的能效标准还低的商业建筑, 减免每平方英尺75美分, 约占建筑成本的2%。自1993年开始, 电力公司向居民用户提供的用于安装节能设施的费用可以免税;自1995年起, 向工业和商业用户提供的节能费用的40%可以免税, 1996年以后升至65%可以免税, 此项制度增强了美国电力公司安装电力节能设备的积极性, 同时也促进了节能设备的推广。此外, 有不少优惠措施针对节能环保汽车, 消费者购买了一辆使用新型能源的汽车可享受的优惠为对联邦税减免2000美元, 并且没有规定购买数量的上限。

美国对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 实施免税政策。对安装可替代燃料储藏分发设备给予更高额的税收扣除。还有不计入所得税税基的, 诸如对净化水设施建设的援助, 同时规定在五年内可以对用以防治污染的专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一直到完毕为止, 针对采用国家环保局规定的先进工艺, 建成五年内不得征收相应的财产税。

2005年8月, 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了《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 该法案在未来10年内授权美国政府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 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节能措施。此外, 还有许多针对个人节能减排的优惠措施, 如《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大力鼓励个人节能, 联邦政府拿出13亿美元鼓励民众使用零污染的太阳能等, 如果私人住宅更新取暖、空调等家庭大型耗能设施, 政府将提供税收减免优惠, 这些税收减免对增强社会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

1.2 欧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

与世界各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同, 欧盟主要采用了绿色税费的手段。这一手段广泛采用于欧盟国家, 它作为一种制度手段, 同市场机制的相容性较大, 它具有纠正市场价格信号扭曲和以价格信号传递环境政策信息的独特功能。

1.2.1 欧盟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的差异

欧盟各成员国由于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不同, 虽然环境税费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环境税收法律制度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 丹麦、芬兰和比利时等国环境税种比较齐全, 相关税收法律体系完善。一般都有对固体废物、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收费, 对污染物收集、处理的服务性收费, 对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收费, 对汽车和燃料的收费, 还设有对非燃料产品包括投入品和消费品的收费。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环境税收法律制度则有缺陷:对破坏环境的生活消费品如电池、塑料袋、一次性容器、轮胎等均未设环境税;丹麦和芬兰重视引进碳税和硫税, 而忽视对水资源的收费;法国、德国比较轻视碳税、硫税而重视对水资源的征税。

1.2.2 欧盟环境税费的主要种类

按照税基与生产和消费的衔接关系, 欧盟环境税费大致可分五大类:对服务的收费、对污染排放物的收费、对产品的收税、对资源的收税、对投入物品的收税。在整个可能产生污染的循环周期内, 可选不同的环节和行为乃至产品征收不同的环境税。

对服务收费主要包括: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征收管理费和政府对废物的收集及处置的费用;对污染物的排放收费则体现在:征收污水、污染气体排放费、对垃圾征税以及征收润滑油税和饮料容器税;对产品收税包括车辆税、燃料税、塑料袋税;资源税则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税费, 比如, 法国征收水资源税, 芬兰设有砂石采掘费, 丹麦、芬兰实施狩猎和渔业的许可证制度。对投入物品收税则体现在:对能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汽车燃料、燃料附加值和化肥等投入物品征税。

1.2.3 欧盟环境税费的返还和减免制度

欧盟国家环境税种类众多, 税率较高, 法律体系比较完善, 其税费的返还和减免充分体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是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榜样。比如, 德国对风力、地热能、太阳能、水力发电免征电税;对电动车辆自注册之日起免予五年的税收。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 只需缴纳所得税而免缴销售税[3]。荷兰在设计税费时特别注意保护农业和农业生态环境, 免征农用车的车辆税。荷兰为了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 充分运用税法条款, 对采用污染控制技术和革新性的清洁生产的企业, 对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 (其他投资的折旧一般为10年) 。对高效能生产设备、建筑物的保温隔热、余热利用设备等, 荷兰均规定可以享受10%的税收优惠, 对节能设备还规定了12%~13%的能源税收优惠[4]。芬兰对以下废物免征废弃物税:即产生于工业但已经被企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并存放、填埋与管理的垃圾废物、电厂脱硫废物及脱尘而产生的含尘、含硫废物和一些生物废物。

学习和借鉴国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 对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前提下, 发展循环经济,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2 国外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 已成为世界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共同目标, 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内在的要求, 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探索中, 建立健全税收法律制度以保障和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深深值得我们借鉴。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为发展循环经济而建立的税收法律制度也会千差万别。总的来说, 大致可归为两大类:一是对特定的行为或产品征税, 二是税收优惠。这两大类, 一类是通过征税对实施者的行为予以限制, 另一类是通过税收优惠对实施者的行为予以鼓励, 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扶持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前者对相关的行为或产品征税, 体现了对行为实施者的控制, 具惩罚性质;后者对特定组织或活动给予税收优惠, 体现了对行为实施者的鼓励和支持, 具鼓励奖赏性质。

为了使循环经济的税收制度更好的被接受, 欧盟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以下9条重要建议[5]:

1) 建议用简单和明了的税收制度;

2) 应逐步实施这些税收, 并且对它的效果实施监督;

3) 引入财政补偿措施, 以抵消生态税收的任何不良社会影响;

4) 引入生态税收作为改革整体的一部分, 并与其他税收的明显减少相配合;

5) 将环境政策和生态税收共同实施;

6) 在适当的机构框架内分析生态税收;

7) 引入对现存财政结构有较小影响的生态税收;

8) 评价引入新生态税收的根据和管理方面的合理性;

9) 明确框架和生态税收的目标, 使经济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这些建议表明, 为了更好地使税收制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的制定不仅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还要与其他措施相配合。

结合以上欧盟的建议, 我国在制定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时可以做出如下选择:[6]

1) 对废弃物处理的替代方式进行补贴或退税。这种方法使得替代方式比土地填埋更具吸引力, 消费者因此减少了废弃物处理要求, 使其数量下降;

2) 对最终产品的消费进行征税。该措施会减少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从而也就减少了废弃物处理需求;

3) 在征收消费税的同时, 对废弃物处理的替代方式进行补贴或退税;

4) 对使用原生材料进行征税;

5) 执行一定的标准, 这些标准规定产品必须达到最低的循环材料含量, 并在产品税率上加以区别。

参考文献

[1]谢永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J].税收研究资料, 2005, 16 (2) :44-45.

[2]魏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税制绿化分析[J].税务研究, 2008, 20 (3) :111-113.

[3]赵蓉.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J].会计之友 (中) , 2007, 19 (1) :46-48.

[4]谢永清.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9 (5) :77-78.

[5]OECD.Taxation and Environment[J].ComplementaryPolicy, 1993, (7) :99, 115.

国际税收领域问题 篇5

国际税收竞争是跨境税源管理中必然遇到的一个现象,而通过完善税制来实施更好的跨境税源管理又是各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必然采取的措施。因此,理性看待国际税收竞争,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跨境税源管理的效率。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国际税收竞争的理解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十分值得关注。

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国际税收竞争就是税收优惠的竞争,法定税负的高低决定国际资本流入的规模。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应该从税收成本的角度综合地来看税收竞争。因为对于纳税人来说,其负担的税收成本既包括法定税负,也包括遵从成本。前者是与税制状况紧密相关的。不可否认,税制中对于某些产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鼓励资本加速进入该产业。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制定税收制度的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税收征管手段协调配合。而税收征管的不到位会显著提高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低法定税负带来的资本流入的积极效应。

例如,纳税人在缴纳税款时,由于办税网点较少从而导致排队时间过长,这带来一些时间成本;再例如,由于税法本身较为复杂,纳税人对税法的理解也许与税务机关不一致,所导致的缴纳罚款和滞纳金的可能性等,会显著提高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而推高企业的遵从成本。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法定税负非常低,如果税收征管不科学导致纳税人遵从成本提高,也会极大地影响税收竞争的效果。因此,国际税收竞争的成败决定于国家税制的竞争力,而该竞争力是包含税制本身以及相关征管制度的一个结合体,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对吸引资本流入中有作用,但这个作用究竟有多大呢?众所周知,稀缺资本流入或者流出时所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当中,首要的因素就是国家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制度因素。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和法律制度的健全是保证资本回报率稳定的前提,这也是资本所有者选择投资地点的首要因素。市场需求的规模、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则是吸引资本流入的几个重要因素。在投资者对上述因素都较为满意的情况下,法定税负的高低才成为投资者所要考虑的问题。税率的高低、税收优惠的多寡会影响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从而影响其行为。所以说,在国际税收竞争中,要具体分析影响资本流入地点选择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分析税收制度在诸多因素中的地位,抛弃“税收万能论”和“税收无用论”的观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6

王婷 (1990-),女,汉族,河北,管理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会计。

摘 要:我国的税收政策对股权投资方面的调节几乎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亟待改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介绍,并对我国股权投资税收制度的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股权投资;税收优惠;国际经验

随着全球范围内股权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税收优惠政策已成为各国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税收对股权投资领域的调节却几乎是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针对股权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在优化股权投资制度环境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股权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助力经济结构转型的功效。

本文将对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介绍,并对我国股权投资税收制度的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股权投资税收优惠的国际经验①

(一)新加坡。自2009年起,新加坡已经连续三年在IESE公布的世界VC/PE目的地榜单上排名前五位,充分彰显了其对于股权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这与新加坡较为完备的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密不可分。

1、税率、税基优惠

在税率方面,新加坡不征收资本利得税,其企业所得税税率也一直在下调,2010年起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为17%。作为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VC/PE机构,在初始成立时税率会根据其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享受相应的优惠。

在税基方面,新加坡规定风险投资的投资损失、股权交易损失或因风险投资事业清算导致的损失,都可以从投资者的其它所得中扣除,最高可达100%。新加坡实行的天使投资减免税计划(AITD)规定,对于一个向合格的初创企业投资至少10万新元的自然人,可在持有投资的第二年年末,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其投资额的50%。

2、税收减免、抵免或抵扣

在税收减免方面,根据新加坡2012年度财政预算案,对于发生在2012年2月17日至2015年3月31日之间的合格的并购交易,其律师费用、专家费、会计和税收尽调费用等交易费将获得双倍税收减免,以10万新元/年为上限。

在税收抵免方面,新加坡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单一公司税制度,即公司收入在公司层面征税完毕,股利免税。当一家公司从另一家公司收到股息时,如果发放股息的公司已就发放股息的那部分所得缴纳了所得税,则这笔股息可不再纳税;当个人股东收到股息时,可从其个人应纳的所得税中,将这笔股息在公司缴纳所得税时所负担的相应税款全部抵免。同时,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的管理费及红利收入,最高可享受10年免税。

(二)日本。从总体上看,日本属于税负较高的国家,但是其对股权投资仍给予了一定的税收扶持,尤其是对个人投资者有较为明确的股权投资税收优惠制度。

1、税率、税基优惠

在税率方面,日本政府自2003年开始对股息与证券资本利得实施10%的优惠税率,原计划该政策到2008年到期,后来日本政府将其延期至2013年。另外,日本对中小企业征收的所得税税率水平较低,这对投资于中小企业的VC/PE机构来说也可能是较为有力的刺激因素。

在税基方面,日本规定公司之间进行股权投资的,持股比例超过25%时,股息全额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持股低于25%的,可扣除部分为股息的50%。1997年4月制定的“天使投资税制”规定,个人股权转让的损失金额可跨年度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此外,日本还针对企业合并中的亏损结转做出规定,明确了企业在合并中发生的亏损允许向后结转5年,即从5年内实现利润的应纳税额中扣除。

2、税收减免、抵免或抵扣

在税收减免方面,日本天使投资税收计划(ATS)规定,投资人如果在一个中小企业上市之前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超过三年,并且在该公司上市之后一年内卖掉其所持有的股票的,则其出售该公司股票的资本利得税可减免50%。同时,日本还有条一般性的规定,即只要在一个企业上市之前持有其股票超过三年,并在其上市之后一年内出售股票,其资本利得税可以减半。

在税收抵免方面,2000年日本“天使投资税制”规定,个人转让股权收益应纳税额的50%可抵免资本利得税; 2008年颁布的财政预算案规定,为促进海外风险基金对日投资,对于外来风险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免征企业所得税。

此外,日本政府在2010年实施的《税制改革法案》中提出,将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实行“个人储蓄账户”(IAS)计划规定;届时,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可开设免税账户,通过此账户投资证券取得的股息或股权转让获得的资本利得均不缴纳所得税。

3、税收递延

日本针对股票期权制定了税收递延优惠政策。2011年《税制改革法案》明确规定,准许投资者将股票期权的纳税环节由行使选择权时推迟到出售股票时。

(三)香港。作为亚洲著名的避税港和金融中心,香港整体税收环境的宽松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如此,为了增强吸引力,香港还是针对股权投资制订了专门的税收优惠制度,而这也使得香港成为了各國PE/VC最为钟爱的落脚地之一。

1、税率、税基优惠

在税率方面,香港没有针对股权投资做出特别规定,但香港公司利得税税率为16.5%,证券交易需缴纳的印花税税率仅为每笔0.2%,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非常低廉。

在税基方面,根据《香港税务条例》第22条(即有关亏损的税项宽免限制),有限合伙制中的单个合伙人可以用其在该合伙中承担的相应亏损额抵扣其他业务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这有效减少了采取合伙制形式的VC/PE的合伙人的税基,对其是一项较为有利的政策。

2、税收减免、抵免或抵扣

在税收减免方面,香港在利得税税制中明确规定,“售卖资本资产所得的利润不属于利得税征税范围”,这也就意味着在香港设立的VC/PE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从被投资项目中退出无需缴纳利得税。此外,香港对于股利也予以了税收免征。

二、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各有不同,但大都选择在税率和税收减免、抵免或抵扣方面给予优惠,并辅以适当的税收递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综合考虑国际经验及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也可建立相关的税收优惠制度,从而完善股权投资税收制度体系。

由于我国缺乏实施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经验,贸然将制定出的政策直接适用于所有市场主体,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可在小范围内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在推行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我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税收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其更加切近市场需求,在稳定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张学勇.私募股权投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0,(6):59

[2] 平力群.浅谈日本天使投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经济贸易,2012,(7):33

[3] 陈丽平.新加坡税收法律保护制度初探.法制与社会,2009,(4):45

注解:

国际业务的税收筹划研究 篇7

关键词:国际业务,税收筹划,跨国,可行性,措施

一、税收筹划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 税收筹划在国外的发展

税收筹划首先发展于西方国家。真正起源要追溯到1935年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 (英国) 。该案正式提出了税收筹划, 指出任何人都有权利依据法律合理安排自己的事业, 可以在法律要求内少缴税。而相关部门也不得强迫其多缴税。该观点在英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了广泛认同。之后, 荷兰财政文献局在编撰《国际税收辞汇》时, 正式对税收筹划进行了定义, 即: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合理安排以缴纳最低的税收。

(二) 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

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需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其产生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 发展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之中。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 税收筹划现已发展为:以符合立法精神为前提, 在税收法律的要求范围内, 企业通过对其自身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筹划, 以实现少缴纳税费的目的。目前, 税收筹划在国际业务中的应用极为关键。由于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的国情和政治、经济等体制,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为国际业务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国际业务税收筹划概述

(一)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特征

国际业务的税收筹划除了具备税收筹划的一般特点之外, 还具有自己的独立特性, 即国际性与复杂性。详见 (表1) 。

(二)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产生的内外部原因

1、内在原因。

与一般企业相比, 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多是具有强烈的实现全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其在业务中会试图实现企业全球业务的最轻税负。通常, 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会在研究各国税收法规的基础上, 探寻税收漏洞, 制定税收筹划方案, 以实现企业减轻税负的目的。

2、外在原因。

跨国业务的税收筹划的产生原因, 主要源自各国对税收构成要素、税收管辖权、等各方面在制度与法规上的不同所导致。各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对这些差异进行利用, 不仅能获取低税负, 维护其经济利益;而且还能获取跨国纳税的有力保证。

(三)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依据原则

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依据原则主要有三点, 即计划性、经济性、合法性原则。

三、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 每个国家由于其扶持的重点企业有所不同, 因而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也会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能源、高新技术的开发以及环境保护这几方面, 而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则相对较为广泛。由于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国家不一样, 其筹划措施也必然不同, 复杂的税收体系差异为跨国公司税收筹划带来了种种可能性。每个国家的税收法规等都是根据自身国情予以制定。也正因为此, 每个国家的税收制度都必然不完全相同。涉及国际业务的企业都可以根据税法规定选择税率差异、纳税确定标准差异等筹划自己的纳税方式。

其次, 目前, 随着各国资本的加速化发展, 各类跨国业务的纳税企业都愈发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再加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 金融市场与贸易都获得了自由化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为企业跨国业务的税收筹划提供了新的环境与机遇。这种经济环境为企业跨国业务的纳税筹划带来了各种可能性。

再者,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 各国彼此间签订“双边税收协定”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普遍现象。目前, 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协定”, 主要用于避免双重征税。纵观世界范围内, 现已达成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已有上千家。随着经济的发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进来。税收协定不仅有利于各国发展, 还给各国的税收筹划带来诸多可能性。

四、国际业务税收筹划的途径

(一) 利用选择设置“企业居所”

在税法规定中, 企业居所是一项需重点把握的含义。各国由于国情、政治经济环境等存在差异, 因此对企业居所的定义并不同。许多欧洲国家将企业居所定义为企业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地点;美国则认为企业居所是企业的注册地。因此, 企业在对国际业务进行税收筹划时, 不妨利用企业居所的不同规定来实现筹划目的。即使在高税国, 也可利用企业居所实现降低税负。

(二) 利用“转移定价”

转移定价是以躲避税收、转移利润为目的, 以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确定内部交易价格, 并按该内部交易价格成交。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 能够实现减轻税负、规避预提税的目的。利用转移定价, 企业能够在内部交易中, 将内部贸易由高税率国家中的子公司转移至低税率国家中的子公司。能够有助于企业少缴所得税。倘若跨国业务的延伸国家税率较高, 那么企业将会向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收取较高的货物价格, 以及各类费用 (比如资产租赁费用、贷款利息、劳务费用等) ;而向低税率国家中的子公司收取较低的货物价格和各类费用。具体而言, 跨国业务中所涉及的货物主要包含机器设备、产成品、原材料、在产品、零部件等;资产租赁费用主要包含使用专利、商业信誉、专有技术等的费用;劳务费用则包含管理性劳务费和技术性劳务费。只要是有形商品, 一般都具有“可比价格”。在很多国家中, 企业会针对跨国业务调整内部交易的转移价格。而无形资产由于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对其价格的限制相对困难。也正因为此, 拥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在商品价格受限、不利于转移定价时, 可以利用无形产品的转移价格, 以减少预提税。

(三) 利用企业性质的选择

股份制企业和合伙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税收政策往往是不同, 因此这就存在一个企业性质的选择问题。对于公司制企业, 世界大部分国家往往要对其营业利润进行征税, 利润在分配之后还要对每个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于合伙经营企业, 政府往往只是对合伙并取得收益的各方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企业的营业利润则不在课税范围之内。另外, 企业如果是跨国性质的, 那么它在国外设立的公司就具有分公司与子公司的性质区分: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可以享受所在国家各种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其亏损无法并入母公司而达到降低母公司的营业利润的目的;分公司没有法人资格, 故不能享受所在国的税收优惠, 但其报表可以并入母公司, 在其亏损时可以降低母公司的税前利润。两种选择各有利弊, 但笔者认为, 企业在发展初期可以采用分公司的形式, 随着跨国机构的日渐成熟再逐渐转变为子公司的形式。

(四) 避免所在国认定常设机构

企业在从事国际业务时, 往往在所在国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以方便企业在该国的业务扩张。但《联合国范本》等国际文本中对企业设立在异国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界定:如果该机构是企业在异国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业务的固定场所, 并且该机构代理人拥有订立合约、签售订单等功能和权力, 则该机构被认定为企业的常设机构。因为常设机构可以裁定为独立的纳税单位, 是有独立纳税义务的。特别是当所在国税率高于企业居住国时, 税收政策将会对企业极为不利。所以, 企业可以根据常设机构的裁定标准, 合理避免在异国出现常设机构。

(五) 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搭设不同的公司架构

利用各国家对于股权转让、利润分配的征税原则不同, 通过搭设多层的控股公司架构, 进行税务筹划。例如, 在从中国向印尼进行投资时, 可以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控股, 间接投资到印尼公司, 因为新加坡对于股权转让所得不征收所得税, 在处置项目转让股权时可以免交所得税, 同样, 对于在印尼所得的利润分配, 从印尼分配到新加坡是低于从印尼直接分配到中国的税率的, 而从新加坡到中国是免税的。

参考文献

[1]刘儒昞.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分析[J].经济师.2013 (04)

[2]廖莞歆.浅谈企业所得税的国际化[J].科技经济市场.2012 (11)

[3]徐凯, 涂娟.关于抵免法计算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 (16)

[4]李天择.浅谈跨国公司避税问题的治理——基于新企业所得税法背景[J].时代金融.2011 (08)

[5]李文怡.浅析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J].中国市场.2011 (40)

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分析 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税收筹划

加入WTO后, 中国经济进一步与世界经济融合,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走上跨国经营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问题, 已成为促进我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税收筹划的客观基础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 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间存在一定差别。从本质上讲, 世界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 为我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客观基础。这些差异主要有:

1. 税收管辖权差异。

世界各国行使的税收管辖权中, 对纳税义务的确定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别。有的按属地主义原则确定, 即仅对纳税人来源于本国境内的各种应税收入纳税;有的按属人主义原则确定, 即对纳税人境内境外的各种应税收人均征税;还有的国家按属地主义与属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所有这些不同的纳税规定, 在客观上都可以成为我国跨国公司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纳税制度和法律规定, 以最小地承担国际纳税义务的重要条件。

2. 税率差异。

各国的国情不同, 有的国家和地区税率很高, 税负重。如瑞典、丹麦、比利时等国, 税率一般高达50%以上, 而有的税率很低如我国香港等地。有的国家采用比例税率, 有的国家采用累进税率, 这种税率上的差别, 客观上为我国跨国经营者避重就轻的选择创造了前提条件。

3. 税基差异。

由于各国规定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各不相同, 在计算应纳税收入时, 各国对费用的确认和分配, 资产的计价等项目的规定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如在固定资产摊提、交际费列支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同种收入的纳税人在不同国家的税负并不相同。

4. 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

各个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 一般都对外国纳税人提供种种优惠条件, 尤其对投资所得提供优惠。不仅在发展中国家, 就是在发达国家也较常见。税收优惠无疑也为我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 避税港的存在。

避税港是指为跨国经营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由于避税港的税负很轻, 如百慕大对所得、股息、资本利得和销售额不征收任何税收, 也不开征预提税和财产税, 因而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理想场所。

此外, 各国税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覆盖面上的空白点, 衔接上的间隙处和掌握尺度上的模糊界限等, 都为我国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提供了机会。

二、我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税收筹划的途径

1. 充分利用避税港。

避税港的存在为我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有利条件。跨国公司可在避税港建立基地公司从事转移和积累利润。基地公司通常以再开票中心、控股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金融公司等形式存在。此外, 基地公司还可以采取以下的公司形式:专利持有公司, 指专门从事专利、商标、版权、牌号或其他工业产权的取得、利用、发放使用许可、转发许可等活动的专业公司;受控保险公司, 指跨国公司完全拥有的、主要为本集团成员提供保险和分保的一种公司组织;服务公司, 指从事部分管理、基金管理、卡特尔协定组织以及其他类似劳务的服务单位;投资公司, 以从事有价证券投资为目的, 主要持有其他公司优先股、债券或其他证券的公司;航运公司等。

2. 充分利用转移定价。

所谓转移定价, 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或各国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和劳务时所采用的特殊的定价方法。这种特殊的定价方式的制定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不是自由竞争市场下的价格, 而是公司根据自身的全球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其他全球战略而制定的偏离正常市场价格的内部交易价格。我国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可使用的方法有: (1) 利用转移定价以减少所得税。跨国公司通过在内部贸易中采取转移定价将盈利由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转移到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以减少所得税。 (2) 利用转移定价以减少预提税。各国对外国公司或个人在本国境内取得的部分所得, 如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 往往征收预提税。当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时, 往往会被征收预提税, 此时子公司可以通过低价向母公司供货或高价向母公司购货的办法来代替所得支付, 将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含在转让价款之中, 以减少属于预提税范畴的收入。 (3) 利用转移定价以减少关税。利用转移定价减少关税的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跨国公司内部企业之间以调低的价格交易, 减少缴纳关税的基数。另一种是利用区域性关税同盟或有关协定的优惠规定逃避关税, 即降低向自由贸易区内子公司销售半成品的价格, 使得半成品加工成成品以后的价值有一半以上是在自由贸易区内增值的, 使成品在该自由贸易区内销售可以免交关税。

3. 合理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组织形式有分公司和子公司两种, 分公司隶属于总公司, 不是独立法人;子公司是依照当地法律注册登记成立的法人。一般而言, 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 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 而分公司由于是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派往国外, 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另外, 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母国企业, 而分公司与总公司由于是同一法人企业, 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便可汇入总公司账上。因此,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 便可根据所在国企业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通常, 跨国公司为实现税收计划最优化, 是在初级阶段组建分公司, 当经营活动全面开展后再组建子公司。

4. 充分利用各国优惠政策。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包括投资抵免、差别税率、加速折旧、专项免税、亏损结转等。例如西班牙税法规定:在该国的某些费用和投资, 有资格获得5%的税收抵免形式的税收减除。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出于迅速发展本国经济, 完善产业结构, 解决普遍存在的资金匮乏和技术、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的矛盾, 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给予普遍优惠, 进而达到调控经济发展, 引导跨国投资方向的目的。我国跨国公司利用这些税收优惠, 结合所得来源国之间签署的订有税收饶让条款的双边国际税收协定, 用以减轻其在非居住国的纳税负担, 减少纳税金额。

5. 利用延期纳税的规定。

在国际税收领域中, 延期纳税是指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 对本国居民建立在国外的子公司所取得的利润收入, 在没有以股息形式汇回母公司之前, 对本国母公司不就其外国子公司的利润征税。这实质上是不能减少跨国纳税人的应纳税款, 它只能推迟纳税人的纳税时间。而纳税人在纳税延迟期里, 就可合理占用本应及时交纳的税款并加以使用, 从而使纳税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利润, 达到降低税率的目的。所以跨国公司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常用到这种方式。例如我国设在高税国的母公司, 想利用延期纳税的规定避税, 其先决条件是在合适的低税国或避税地建立子公司 (完全的控股公司) , 然后再利用其他课税客体移动性转移手段, 使利润在该公司得以形成和积累。这些利润可以拖延一段时问后, 再以股息形式汇回, 对纳税人来说这就等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 享受了延期纳税的优惠待遇。

三、我国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1. 要充分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

当前世界各国税收制度千差万别, 税种、税率、计税方法各种各样, 课税关系相当复杂。另外, 税收地点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 进而影响财务和税务安排。因此, 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税收地有关税务、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而且应时刻注意跨国公司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 包括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有关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等。

2. 树立全局观念。

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 追求的是全球规模的纳税负担最小化, 而不是某个子公司的税负最小化。另外成功的税收筹划应有助于跨国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而不能仅局限于税负的减轻。也就是说, 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使得税负降低的同时, 也要有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不能顾此失彼。因此, 跨国公司应站在宏观的高度看问题, 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安排税收筹划问题。

3. 树立长远观念。

税务筹划应具有前瞻性, 不能杀鸡取卵, 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有的税收筹划方案可能会使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税负最低, 但却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税收筹划方案选择时, 不能仅把眼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 而是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 选择有助于企业发展, 能增加企业整体收益的税收筹划方案。

4.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一项税收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 纳税人在取得部分收益的同时, 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 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 该项税收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5. 建立合法的税收筹划观念。

税收筹划必须遵守税收法律和政策。我国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 这一条界限不可逾越, 必须坚决杜绝那种抱侥幸心理进行非法逃、偷税或瞒税的冒险行为, 以免得不偿失, 给我国海外企业的声誉、利益带来损失, 并影响到我国海外投资业的拓展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

参考文献

[1].刘耘.当代跨国公司的国际税收筹划分析[J].商业研究, 2004 (8)

[2].李由.浅议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J].商场现代化, 2007 (7)

[3].慕刘伟, 张怡.跨国公司国际投融资中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J].经济学家, 2004 (4)

[4].吴敏.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J].中国税务, 2005 (1)

[5].李茜.跨国公司的税收筹划[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06 (2)

[6].陈银飞, 赵银德.跨国公司的国际税收筹划探讨[J].经济师, 2004 (3)

[7].王美涵, 王方明.跨国公司财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9

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不断加强,很多国际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税收制度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国际税收的相关合作。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税收的调查和研究,论述了在大国税收视角下,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困难和机遇进行了产生,进而论述了我国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相关策略。

二、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以需要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因此,促进国际税收合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逃税偷税等问题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多人故意逃税,或者利用税收法律的漏洞进行偷税行为,这些行为已经对国际贸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逃税和偷税等问题,必须要进行国际税收合作。通过各个国家相关税务机构的合作,能够对相关税收法律进行了解,取得各个国家税收法律中的长处,弥补部分国家税收法律中的漏洞,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国际贸易中的税收法律规定,更好地避免偷税和逃税等行为。

(二)国际避税的严重问题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除了一些贸易人员进行逃税和偷税等行为,还存在更加严重的国际避税行为。这种国际避税行为使得某些国家的税收收入变少,例如:我国很多国际企业采用国际避税的方法,每年躲避几百亿的纳税额度,不仅仅对我国税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国际企业通过避税,进一步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对我国本土企业产生了较大的竞争压力。国际避税对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阻碍国家贸易的公平竞争,同时也是对我国国际税收法律的严重挑衅,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避税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三)双边或者多边预约定价税收征管问题

在两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纳税人之间与税收机关以及各国税收机关之间在税收征管问题存在很多不同意见,为了避免税收征管后出现问题,因此在进行税收之前,需要对相关的税收征收问题进行协商,这就是预约定价安排。但是这种税收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边的预约定价安排,主要是纳税人与其中一个国家的税收部门进行预约定价安排,但是这种安排存在局限性,就是当一国的税收制度发生更改,而另外一个国家保持税收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重复纳税的问题;第二,由于单边预约定价安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就衍生出了双边预约定价安排,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的局限性,但是却仍然对一些国家的税收产生了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某些国家的税收法律中缺乏对预约定价安排的相关规定,而且这些国家总是不想实现这种税收制度;另外,不同国家对预约定价安排的意见和认识存在不同,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一致。

(四)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电子商务开始逐渐兴起,因此,很多人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商品货物的交易。但是这种交易方式对税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利用虚拟化的交易平台进行着贸易的交易,因此成为了效果良好的避税平台,从而对于贸易税收原则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第二,不同的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美国认为电子商务应该是免税的,但是一些欧盟等国家要求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而我国对于电子商务是否征税问题还没有出现明确的态度。

三、国际税收合作的可行性

上文已经论述了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本节在论述国际税收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可行性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可行性

目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的逐渐发展,使得贸易发展越来越活跃,资金技术的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而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使得国际税收合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因此使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了较为重要的依赖关系,为国际税收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很多国家还面临着国际税收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困扰着很多国家的税收工作,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国家尝试着与其他国家的税收进行合作,从而能够利用多个国家的力量,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国家相互依赖以及主权国家的利益

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多个国家相互依赖的现状。任何国家在这样一个紧密联系的国际环境中,都无法像以前一样拥有主权国家的利益。因此,这也为国际税收合作提供了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各个国家目前维持着和平的状态,但是在贸易、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很多时候,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在瞬间土崩瓦解。因此,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实力才能够维持相对的和平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弱小的国家需要通过结盟和合作等方式,共同抵抗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一背景下,促进国际税收合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二,在各个国家相互依赖的前提下,一些主权国家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个体,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既存在合作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独立的一面。在维护主权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开展积极友好的合作。

(三)税收征管国际合作的博弈

虽然说很多国家在税收方面都需要进行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需要博弈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性的博弈,在这种博弈形式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保证型的博弈,当多个国家为了对抗逃税避税行为时,通过共同签订税收协议,然后达成合作;其次,协调性的博弈,这种博弈形式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协调,从而能够达成所有国家利益的最优解;第二,非合作性的博弈,在非合作性的博弈中,也分为多种博弈形式:首先,协作性的博弈,这种博弈形式中,国家之间都知道背叛能够帮助自己国家获得最大的收益;其次,劝说性的博弈,这种博弈模式下,很多国家通过劝说的形式,对于税收关系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进行游说,从而避免其背叛造成的利益损失。

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税收合作中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避税的问题,需要积极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开展,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税收合作过程中,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国际税收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中国家推进国际税收合作中面临的机遇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对于推进国际税收合作有着强烈的意愿,同时面临着较多的机遇。根据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中同样有着较为强烈的意愿,迫切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予自己支持;同时,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第二,发达国家的援助,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多个方面的援助,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税收合作的机遇;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地开展国际贸易合作,同时需要在进行国际税收合作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困难

虽然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国际税收合作时,具有一定的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的阻碍作用,部分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但是仍然有部分发达国家不希望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第二,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定的参与条件,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希望参与到国家贸易合作中,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法律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困难。

五、大国税收视角下国际税收合作的开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随着国际逃税漏税的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国家开始倡导进行国际税收合作。本文通过分析和论述,阐述了目前国际环境下,开展国际税收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对大国税收视角下我国参与国际税收合作的策略展开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应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原则

对于我国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因此,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一些原则,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应该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时,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明确自己的态度,进而能够更好地争取自己在国际税收合作的利益,力争能够进一步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达成;第二,需要坚持谨慎的态度,在推进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不免会损害某金些国家融的利益,因此在促进国际税收合作达成的过程N中O.,要9始,2终01坚6Fi持n谨an慎c的e态度,对于利益矛盾应该(给C予u恰m当u的la处ti理ve;t第y三N,O在.推63动7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在国际税收合作时,维护好切身利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第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税收合作,促进国际税收合作不仅仅需要本国的税收机构,而且还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税收部门的合作,因此不仅仅需要积极开展合作,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所以需要始终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税收合作。

(二)我国应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对策

在开展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而且还需要落实相应的对策,更好地迎接国际税收合作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应对国际税收合作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争取较多国家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税收合作,应该向多个国家说明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取得这些国家的支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国家和力量;第二,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的支持,在进行国际税收合作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税收合作,需要争取发达国家的支持,才能够避免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阻碍;第三,积极宣传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性,使得各个国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加入到国际税收合作中来;第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税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我国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不断促进我国国际税收工作的开展,提高税收机构的工作效率,积极迎接国际税收合作的机遇。

六、小结

促进国际税收合作是增强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税收合作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促进国际税收合作的相关策略。相信,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税收合作的不断加强,能够更好地完善我国国际税收的相关策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邓力平,王智烜.树立大国税收理念推动国际税收合作[J].税收经济研究,2015,20(4):1-6.

[2]廖体忠.深度参与全球税收合作持续打造国际税收升级版[J].国际税收,2016(5):67-70.

[3]朱青.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与国际税收合作[J].国际税收,2016(2):39-43.

[4]廖体忠.国际税收合作迎来明媚阳光——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解读BEPS行动计划成果[J].国际税收,2015(10):6-11.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10

关键词:专利,税收激励,Tiebout理论,国际税收竞争

近年来,以欧洲国家为代表,各国政府逐渐兴起一项面向企业专利产品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1]。例如,荷兰于2007年起对包含专利的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减按10% 的税率征税,英国政府于2013年4月起也推行了类似的政策[2]。与传统的加计扣除、税收抵免等激励创新的税收政策相比,新政策侧重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即对专利产品的应税收入实施优惠税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进行专利技术的研发进而将专利成果商业化是一种私人经济活动。政府为何要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支持这种私人活动,已有文献对该问题的解释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专利研发和专利技术成果商业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二是因为专利活动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及不确定性等特性,使得专利活动出现市场失灵现象[3,4]。上述回答为政府使用政策工具介入专利活动提供了合理解释,但尚未涵盖政府对专利活动干预的全部理由。因为现有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在一国内考察政府政策与企业创新间的关系,未考虑经济全球化下国家间的税收政策差异对企业专利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Tiebout理论的思想,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分析,试图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 国际税收竞争,解释政府推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专利活动的另一种原因。

1 Tiebout理论简介

《政治经济学杂志》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在1956年发表了《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用脚投票”的论断,开创性地提出了地方公共物品的问题[5]。

Tiebout理论的主要思想是: 对于地方供应的公共物品而言,如果居民可以在社区之间迁移,那么居民可以通过选择社区显示出自身的偏好。从社区的角度,要么提供居民们需要的公共物品,要么居民们将迁到提供符合他们的偏好的社区。由此引申,社区间的竞争类似于厂商间的竞争,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由于每个地区提供的公共物品与税收组合可能有所不同,各个地区的公共物品支出都体现了当地偏好的差异性。如同私人物品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样,公共物品的提供也是要求有效率的,从而政府间的竞争将促进政府效率的提高。

由于Tiebout理论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在其后的60年间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和完善。Tiebout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即是税收竞争领域。把Tiebout理论中的居民置换为企业,则模型代表各个地区相互竞争吸引流动的企业。基于Tiebout理论的思想,当流动要素的所有者和其要素一起流动时,且这些所有者和不流动要素的所有者有同样的偏好时,对流动要素的税收竞争将带来优化的税率[6]。

简言之,Tiebout理论可用于分析允许要素自由流动的政府政策,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Tiebout理论意味着政策的差异性,在资本可自由流动时,将使资本流向 有利于资 本的地区[7]。下文将基 于Tiebout理论“用脚投票”的思想,解释政府运用税收优惠激励专利活动的原因。

2专利征税模型

2. 1模型的背景条件

本节建立一个专利征税模型用于描述税收在专利活动中的作用,其中专利征税是指对包含专利技术的产品征税。不失一般性,假设模型的背景如下:( 1) 国内政府为专利技术研发提供税收抵免优惠,但未提供专利产品收入的税收优惠; ( 2) 邻国政府为专利产品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 ( 3) 两国在政治稳定性、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贸易和金融政策及基础设施方面趋同; ( 4) 国内本行业内企业均可参加专利研发,并且研发投资可以获得税收抵免;( 5) 最终获得专利的企业可利用专利生产产品,获得利润; ( 6) 获得专利的企业可自由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子公司运用专利来生产产品。

依据上述背景条件,可假设模型的主要参数如下: 设N表示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数量,每一家企业都可用加大投资的方法来加快专利技术的研发速度。在没有竞争者时,每一家企业研发成功专利的时间呈现指数函数分布,即Ti ~ eηiλ,其中ηi代表企业i的研发投资,λ代表该项技术的研发效率,即在研发投资既定的前提下,越高,则专利技术研发成功的时间越短。对于整个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群体来说,最终取得专利的时间取决于最先研发成功的企业,即T*= min { Ti} 。获得专利的企业将获得生产垄断产品的权利,其反需求函数为

p ( q) = 珘d - αq

式中p ( q) 代表统一的价格,q代表生产数量,珘d代表需求 ( 服从正态分布) ,α代表价格对于供给的敏感度。

2. 2国内生产情形

最终获得专利的企业将决定专利技术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产产品。如果选择在国内生产,则其国内生产投资KD> 0,企业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D,则企业在国内生产产品的收入可表示为:

设国内的税率为τD,资本成本为r,则qD个产品的税后利润净现值为:

在国内生产的年预期经济利润。

定义变量Wi,当企业i获得专利时,Wi= 1,否则Wi= 0。由T*= min { Ti} ,可知此时Ti= T*。由各企业的研发时间T1~ TN独立于需求珘d,可知T*独立于珘d。于是,研发投资对企业i的投资回报净现值可表达为:

式 ( 2) 表示: 有N家企业参与专利技术研发,ηi为企业i的研发投资成本,ηj ( j≠i) 为N - 1家其余参与专利技术研发企业的研发成本。假设N足

响,则式 ( 2) 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由于所有的企业都是相同的,可推出各企业的最佳研发投资成本为:

在企业选择在国内进行专利技术的产品生产时,政府可于时间T*开始征税,征收的税收净现值可表达为:

由式 ( 3) 可得,η* N =

r

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现值为:

式 ( 4) 表示,当专利技术研发成功后,如果企业选择在国内使用该专利生产产品,则国内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净现值必为正。

2. 3国外生产情形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决定在邻国生产该产品,此时KF> 0,企业在国外生产产品的收入可表示为:

设邻国的税率τF,由模型的假设条件,邻国为专利产品的收入提供税收优惠,则有τF< τD。

利润,式中YF= E [珘YF]。

由于专利技术属于国内母公司拥有,所以子公司需要获得母公司的授权且支付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才可以使用专利制造产品。该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水平也表示着国外生产时经济利润向国内母公司转移份额。因此,可设在国外生产时经济利润的分配比例为π,0π1,即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汇回母公司的经济利润比例为π,留存在国外子公司的经济利润比例为1 - π。由此,国外子公司年应税收入可表示为:

r KF

1 - τF

r KF

式中代表对国外子公司投资的补偿,税

1 - τF

子公司获得市场正常的回报。

在国外生产时该专利产品实现的税后利润的净现值则可以表示为:

式 ( 5) 中θ = ( 1 - π) τF+ πτD,代表国内和邻国的综合税率。

在企业选择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将按照π的比例从T*开始对利润∏F征税。国内政府税收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由于无论企业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产,其研发阶段均在国内进行,因此类似式 ( 3) ,有:

由式( 5) 和式( 6) ,有η* N =

r

则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的税收净现值为:

XD=

r

式 ( 7) 表示,与在国内生产时相反,在国外生产时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将不可能为正。其中,如果国外子公司将经济利润100% 转移给国内的母公司,即π = 1,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0。如国外子公司留存部分利润时,即π < 1,则国内政府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负。需要指出的是,在邻国税率低于国内税率的环境中,母公司有动机在子公司留存经济利润[7],因此通常情况下π < 1。

3模型分析结果的讨论

上节模型表明,一国政府从企业专利产品中是否可获取税收利益将取决于该专利产品的生产区域。当企业选择在国内生产专利产品时,政府能够从专利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税收收益 ( 体现为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正) ; 当企业选择在国外生产专利产品时,国内政府不能从专利产品的生产中获得税收收益( 体现为征收税收的净现值为0或负) 。

基于Tiebout理论可以看出,企业在完成专利技术的研发后,完全有可能将专利技术的生产和应用迁移到提供税收优惠的地区。实际上,资本的流动正是Tiebout理论的效应之一[8]。专利技术由于其自身无形性的特点,非常便于跨国流动,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对国家间的税率实行“用脚投票”,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的国家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税收收益,进而在未来有更大的财政资源提供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而税率高的国家将逐渐失去专利等流动税基,丧失国内税收利益,进而更加偏离资本所需求的优惠环境。在长期内,将逐渐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更加吸引资本,另一个正相反[9]。

因此,为应对这种挑战,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自身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以税收减免作为吸引专利等流动性税基的工具,国际税收竞争就此展开。目前,欧洲已有11个国家提供了针对专利收入的税收优惠措施,美国政府也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引入这一政策[10],我国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也包含类似的优惠条款,欧洲国家和我国的专利收入税收优惠情况见表1。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对于专利收入的税收激励政策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国际税收竞争是政府提供专利税收优惠政策的原因之一。

注: 数据来源于欧洲经济研究中心

4结语

税收政策是各国政府提升国内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传统研究认为,政府推出专利税收激励政策的原因在于专利活动可促进经济增长且专利活动本身存在市场失灵。本文拓展了考察这一问题的视角,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将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实行“用脚投票”,而缺乏税收激励的国家将丧失专利等流动税基的税收利益。由此展开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政府推行专利税收激励政策的重要动机之一。从正面意义来说,国际税收竞争将驱使各国政府重视税收的地位和作用,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各国的税收税率将不断下降并逐渐趋近; 但从负面意义上说,国际税收竞争容易诱发国际避税和逃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长期看将导致恶性税收竞争,给各国福利水平带来威胁。这需要国际税收协调活动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薛薇.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国内外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53

[2]ATKINSON R,ANDES S.Patent boxes:Innovation in tax policy and tax policy for innovation[R].Washington,D.C.: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novation foundtion,2011

[3]娄贺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效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师萍,张蔚虹.中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35

[5]踪家峰.Tiebout模型的研究:50年来的进展[J].税务研究,2007(3):37-42

[6]吴强.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GRUBERT H.Intangible income,intercompany transactions,income shifting,and the choice of location[J].National Tax Journal,2003(3):221–242

[8]FISCHEL W A.The Homevoter Hypothesis:How Home Values Influence Local Gocernment Taxation,School Finance,and Land-use Polici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ROLAND.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Implication of Tiebout Model for a world of Mobile Factors[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0

税收筹划国际经济 篇11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借鉴

一、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国际比较

一般来说针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际上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产业优惠政策和区域优惠政策。

1.产业优惠政策

一般而言,这一类型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自身经济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开展自身国家所特定产业与项目。同时,本类优惠政策也是目前国外的普遍使用的措施。例如,在日本,其针对于国内企业研究开发费以及科技发展支出,可以选择用作递延资产进行处理,也可选择到期进行全额扣除的模式,又或者是两者均选择。同时,其对于部分符合要求的费用还可以通过直接抵免应纳税额的优惠;而部分用在基础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折旧资产,则可以依据当年本项支出的5%以抵免税额;而针对一些已缴股本低于1亿日元中小企业其科技的投入以及研究开发费的支出是可以根据当年本项支出的6%以用作抵免税额;而企业在有效运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专项支出,可以根据6%额外抵免税额。在世界发达国家,其高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价值往往占了整体的60%-70%,明显要比我国的水平高。

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的作用有限虽然清理、规范部分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会扩大税基、增加税负,但同时调低税率可抵消部分因调整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所增加的税负。从名义税率看,虽然新税率提高至25%,压缩了其优惠空间,但比起28.6%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还是偏低的。在这种形势下,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调整不会改变外资进人中国的决策,但会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不用担心会出现外资出逃的现象。

2.区域优惠政策

在国外,区域性优惠政策关键在于让特定区域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进而针对这些区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特定地区包括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在法国,明确规定于开发区内的新办企业拥有免征企业税10年的优惠政策;在意大利,明确规定在在其国家梅泽洛地区新办企业均可以获取免征企业税10年的优惠政政策;在巴西,明确规定,所有于巴西东北部、北部亚马逊地区开办的公司,均能够得到减免税优惠等。区域优惠政策,不但已经被发展中国家普遍用在吸纳外资发展地区经济,同时也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将用作于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国际趋势

1.加大对中小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力度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国普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法国、瑞士、荷兰、挪威、希腊、意大利、美国、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摩洛哥和中国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这些优惠措施有:适用优惠税率、针对中小企业的亏损结转或研究与开发税收抵免方案、定期减免等一系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注入了一剂剂强心剂。

2.税式支出对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力度

美国的税式支出是对基准税制体系规定的一种优惠性的例外。税式支出报告包括全部税式支出,基准包括正常的税制基准和相关法律基准。加拿大对基准税制的定义较窄,只有税收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因素才被认为是基准税制。税式支出报告包括框架性和非框架性及部分临界线上的条款。意大利的税式支出包括所有的税收优惠,包括框架性和非框架性的,即指税制的基本规定、统一性和累进性的例外。英国由权威机构将税收减免分别规定为基准税制的组成部分或税式支出。区分税式支出和框架性的减免,后者尽管属于基准税制但在税式支出测算时仍然要考虑。德国财政补贴报告包括直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法国使用税式支出的定义和基准税制。比利时将税式支出定义为收入放弃,税式支出报告包括影响政府收入的各类免税、扣除和宽免。

3.提高科研税收抵免

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加大了科研税收抵免的力度。这些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新加坡、越南、爱尔兰、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卢森堡、挪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这说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本国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科研税收抵免的力度。

4.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世界许多国家采用税收优惠的方式去影响人们经济行为,以此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政府把税收手段引入环保领域,其生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税式支出措施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对研究污染控制新技术和生产污染替代品予以减免所得税。随后,美国不断加大对环境可以发展的支持力度。美国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控制环境污染债券的利息以及对净化水、气以及减少污染设施的建设援助款不计入所得税税基。同时,美国还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

三、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美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源于小企业,还因为通过税收优惠来和这些企业实现互动是比较廉价的,因此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是一种实现联邦政府政策的一种恰当方法,那么在我们中国,中小企业也是活跃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其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低,需要国家加大对其税收优惠的力度,以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力度。

2.增加科研税收抵免,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对各国政府来说,尤其发展中国家,寻找一种能够促进科研發展并且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方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在寻找各种有效的税收优惠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承认的是增量的税收抵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另外,要实现科技的高速发展,必须要能够优化科研税收优惠的制度、明确界定科研税收优惠、增强税收优惠之间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应该增强对科研税收抵免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发挥科研税收优惠对科技发展的最大效应,以期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

3.增强对环保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地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而税收优惠成为各国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认定条件的苛刻或其他制度原因,造成税收优惠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效果较差。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环保型企业的税收优惠的力度,清除各种制度障碍,积极引导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行为,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优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

探索优化国际税收的有效策略 篇12

一、掌握税收内涵是基础

从大的范围说, 国际税收本质上还是税收的范畴, 这种税收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由于国际税收形成的经济活动情况特殊, 其与我国常规的税收行为又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掌握国际税收的内涵是提高优化国际税收的基础条件, 可以为税收工作提供依据。

1. 税收分支。

若以经济学理论为划分依据, 国际税收并非是新的经济名字, 其也是税收的分支形式。但与国家税收的区别在于, 国内税收是在政治管辖范围内向纳税人征得税务;国际税收则是对纳税人跨国获得的财产征收的税务, 最大特点就是纳税人性质不一样。

2. 要素齐全。

国内纳税的要素包括了:纳税人、纳税金额、纳税对象等, 国际税收的各项要素都有。纳税人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或个体;纳税金额根据企业或个人的所得财产而定;纳税对象则是跨国经营得到的财产。尽管国际税收是小的分支, 但其都具备了国内税收的各要素。

3. 分配关系。

这种分配关系不是国内税收中的企业或个人、国家两者之间的分配, 而是国家、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因此, 每个国家都不在对方的政治管辖范围内, 所征得的税收金额必须要通过双方国家的谈判、商讨等过程, 最终以协议的方式规定好的税额征收。

4. 财政增收。

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新“税种”, 国际税收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增加, 许多发达国家都将与中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 国际税收额将迅速增长。相信几十年后, 国际税收将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

二、创建新型模式是保证

国际税收不仅当前增长趋势明显, 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作用更为显著。当我国对外贸易达到一定水平后, 国际税收将会为中国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国家需从长远利益考虑, 创造新型的模式来调整国际税收工作, 保证国际贸易畅通运行。在创建新的税收模式中,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平等互利。

周恩来在我国对外合作中提出了“平等互利”原则, 主张合作两国都能获得理想的经济利益。在制定国际税收制度时, 我国需和贸易国展开深入沟通, 就税收的相关问题全面协商, 在税收金额、优惠政策等方面达成一致, 创建友好贸易局面。

2. 确定目标。

国际税收工作的开展应该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 从税收中得到理想的经济利益是对外贸易的根本目标。我国的进口、出口贸易都必须对税收有所考虑, 根据进出口总额来征收或缴纳税额。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才能让我国的国际税收“有利可途”。

3. 掌握权力。

政治权力是我国自始至终都要坚定的立场。在与其它国家交谈中, 对在我国管辖内部进行经济活动的国家, 应当在活动、纳税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维护本国政治权利的独立性、自主性、统一性。如:坚决抵制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政, 不得干涉税收政策的制定。

4. 科学指导。

财务部门需对税收工作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 让大家熟悉这种新税收形式。指导税收工作时, 财政领导需结合国内、国外经济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国际税收形成的时代背景, 为国际税收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而税务工作者需严格执行国家的指示。

三、优化财务管理是手段

国际税收部门在对外税收的同时, 还需要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可以对征收到的税务金额详细记录, 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以调整。优化财务管理是国际税收环节的主要手段, 能为国际税收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1. 引进网络技术。

税收部门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 对国际税收采取自动化处理方法。如:税收额大小的计算等, 自动化税务核算、征收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 防止税收出现误差。

2. 建立正确意识。

把国际税收作为我国财政的重点收入, 让税收人员体会到财务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自己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让每比税收都能够及时到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依据。

3. 市场信息调查。

国家财务部门可安排调查员到市场上, 以及世界各国开展贸易调查, 掌握各国的贸易信息。收集其他国家的资料能为我国国际税收政策提供真实的市场资料。

4. 强化队伍能力。

整体办事效率的提高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才能优化国际税收工作效率。我国需加大对税收部门的投资, 为税收工作者提供必要的设备,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全球化发展, 国际税收成为了新的税收种类。国际税收虽是国家税收的一个分支, 但两者在有些要素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优化国际税收管理工作, 应该掌握国际税收的内涵,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国际税收计划, 为我国财政赢得更多的利益。

摘要:世界各国国家贸易活动交易的增加, 使得国际税收问题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在安排国际税收工作时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项目, 使得国际税收遇到了较大的阻碍, 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快速运行。当前, 我国与世界各种之间都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国际税收将会变得更加普遍, 这直接增大的税收人员的工作量。为提高中国国际税收的运作效率, 本文重点分析了优化国际税收的有关问题, 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合理化策略。

关键词:贸易,国际税收,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江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税收问题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09, 20 (10) :16-18

[2]许民伟: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新税收策略[J].商业研究, 2009, 13 (8) :29-30

[3]常福强:探究国际税收是未来财政收入的重点来源[J].财会通讯, 2007, 15 (7) :10-12

上一篇:兵法下一篇:单片机C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