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税收筹划(共7篇)
正确理解税收筹划 篇1
市场经济中, 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追求利润最大化, 通过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降低税收支出成本, 做好税收筹划, 成为企业经济决策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一、税收筹划的涵义与原则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实际履行纳税义务之前, 对纳税负担所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 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 通过对企业理财、经营、投资等事项进行事先筹划与安排, 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各种优惠政策, 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正确进行税收筹划, 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 合法原则。合法原则是税收筹划的最基本特征。它是通过对国家制定的各种税法政策的研究, 对不同的纳税备选方案进行缜密比较, 从而作出纳税方案选择, 前提是必须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符合立法意图, 并且保证形式合法及措施合法。
(2) 筹划原则。税收筹划就是要将税收负担作为影响纳税人最终收益的重要考量因素, 对投资、理财、经营等各种活动做出事先规划、设计和安排。通过税收筹划, 纳税人可以获取较低的税负成本和比较大的税后财务利益, 这也正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原动力所在, 区别不同的纳税人和纳税行为, 做出有差别的税收待遇规定, 这正是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可操作空间的客观基础。
(3) 整体原则。整体原则, 对纳税人来说, 税收筹划, 绝不是单单为了少缴纳税金, 为了求得个别税种税负或纳税人整体税负的降低, 而是为了追求税后财务利润最大化, 最终使得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税收筹划的目标必须服从纳税人整个财务计划, 必须同企业的战略目标整体相匹配。
(4) 成本效益原则。税收筹划的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的, 都是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守的,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最终实现。一项筹划方案必然带有两面性, 一方面, 纳税人获得部分税收利益, 但另一方面, 必然要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 乃至由于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带来的相应机会收益。
二、把握税收筹划的实质
(1) 在合法性上, 税收筹划是合法的, 是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导向的, 措施是科学的, 企业必须在这一基本前提下精心安排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各种理财活动, 从而达到节约税收成本的目的。通过税收筹划活动, 能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很好地贯彻, 国家应予倡导、给予支持。
(2) 在事前筹划性上, 通过税收筹划, 避免应税行为的发生或者通过事前以轻税行为来代替重税行为, 从而达到减少税收成本支出实现综合净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政府态度。税收筹划行为是合理合法的, 纳税人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推进了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通过税收筹划, 能对国家宏观结构的合理调整、政府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各国政府对税收筹划基本都持引导和鼓励的态度。
(4) 税收筹划, 在侧重追求节约税收成本量的要求基础上, 也侧重在措施、内容、形式的合法并且要求符合政府立法意图, 不准歪曲甚至滥用税法, 对税法进行曲解。税收筹划既着眼于总体的决策和长期利益, 又考虑谋取利益的合法、正当。
三、走出三个误区
(1) 误区一:认为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偷税漏税”不缴税少缴税。提到税收筹划, 很多人就会错误地联想到, 纳税人利用各种手段和伎俩, 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偷税漏税”从而达到不缴税或者少缴税, 直接减轻自身税收成本负担的目的。甚至有些税务界权威人士也认为, 税收筹划就是通过策划纳税业务, 筹划出一套应对纳税的完整操作流程和方案, 以达节税目的, 这种观点实在有失偏颇。实际上, 税收筹划只不过是纳税人做好经营管理的一种方法, 是加强财务运营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方式, 根本目的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也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或说企业价值最大化。从纳税人角度讲, 即使该经营方案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但从某一经营方案中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该经营方案仍然是纳税人要选择的最佳经营方案。
(2) 误区二:认为税收筹划仅仅局限于规避税款的多少。常规意义上的税收筹划, 基本上都在研究税款方面的筹划, 也就是说, 把税收筹划和税款多少的选择等同起来, 不去考虑税款之外的其他事情。这至少是一种不全面的税收筹划观。形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主要是对税收筹划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并不是单纯为了节约税收成本。那么, 那些能够减少纳税人损失, 增加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与纳税有关的业务筹划与安排, 都应当视为税收筹划。纳税人严格依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准确地计算应纳税款, 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足额地缴纳税款, 正确地进行纳税申报, 并依法履行一切税收法律义务。这些好像与税收筹划无关, 但其实不然。全面履行纳税义务, 正是为了避免因为纳税义务的不履行而被税务机关处罚, 最大的利益是可以使纳税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进而减少和避免纳税人在纳税方面的损失。税收筹划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税收方面的利益或收益。对纳税人来说, 税收方面的利益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税收方面的权利, 二是减少或降低纳税方面的义务。当然, 开展税收筹划也就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从“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就会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的角度讲, 依法维护纳税人权利正是税收筹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3) 误区三:认为税收筹划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施。认为税收筹划要讲求合法性原则或者说具有合法性特征是对的, 但严格强调税收筹划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实施就不太全面或者说不太严谨了。税收筹划的主体是纳税人, 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者。虽然从宏观方面讲, 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的经济利益上, 两者是有差别的。在纳税方面, 纳税人则希望尽可能地少纳税, 国家要求依法足额征税。对于守法的经营者而言, 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少纳税呢?他们当然会采取合法的手段, 但是如果法律没有明令禁止, 那么他们显然也不会放弃合理避税的机会。从国家方面考虑, 纳税人采取一些法律未明确禁止的手段进行税收筹划也应当是允许的。首先, 税收法定是国家征税的一大原则, 即国家征税、征什么税、对什么征税以及征多少税等等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法律未明确规定的, 税务机关就不得征税, 否则就是违法。第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由于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 不可能对全部的问题作出规定, 即税收法律法规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些漏洞对纳税人来说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 税收筹划应该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 即非违法性。只要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 就可以纳入税收筹划的范围。
正确理解手表防水标识 篇2
实际上,腕表后盖上文字包含的信息量还是蛮大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手表特殊功能的表示,这些特别功能常见的就是很多人说的“三防”——即防磁、防水、防震。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防磁和防震功能只在特定产品上才做要求,而防水功能是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护手表正常工作的基本功能,所以日常消费者往往最关注的是腕表的防水功能。
没有“防水”标记的腕表是否具备防水性能?
有些腕表真的是因为防水性能不佳而导致损坏的吗?
通常情况下,防水手表一般都会标明“WATER RESISTANT”的字样,并且根据产品防水性能的不同,还会有防水深度参考。而现在石英表和机械表标准中,还规定了一等品手表,即使没有“防水”标记,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密封性能。虽然密封性能不能代替防水性能,但是也保证了手表在偶然接触到水的情况下正常工作。而时下国内大多数中档手表大部分都属于一等品,因而就算其没有“防水”标记,也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
在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有关腕表进水的售后问题中,除了个别产品有一点防水性能瑕疵外,大部分是因为佩戴者使用不当引起的。所以,即使有“防水”标记的手表,也要根据标识的不同而正当使用。那么有“防水”标记的手表,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一标识,日常佩戴的时候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怎样正确认识手表的“防水”标识?
日常佩戴时又有什么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腕表产品附带有“50M”或者“3ATM”等字样,有经验的消费者知道,这是手表的参考防水标识。目前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是依照2个大气压来进行试验,以检验手表的防水性能。通过测试的产品可以达到日常生活中如洗手、洗脸时对水防护的要求。但是这样的防水性能并不能戴着手表进行洗澡,游泳等活动。
而有的企业,生产手表的防水指标高于行业标准,例如用3个大气压进行试验,合格后就可以标上“30M”或我们前文提到的“3ATM”标识。这是按照一个大气压近似于水下10M的压力来标注的,这时候的防水性能应该能满足短时间的洗澡,但是涉及到水温变化对手表的影响,这样的产品不适于高温环境下长时间的与水接触,也不适用于高温、高湿环境。
如果在生产时,采用了更严格的技术要求,比如5个大气压进行试验,合格后可以标上“50M”或“5ATM”。此时的产品性能就基本能满足浅水游泳的要求,比如游泳池或者海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海水的环境比淡水恶劣的多,对表壳及密封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真的喜好海水游泳,除了防水指标外,还要考虑一下产品材质等因素。还有一点,不论是“30M”或“50M”,都是一个参考数据,并不一定是真正能潜到水下30米或50米而完好无损。
对于喜好潜水的人而言,那么,防水指标应当至少标记“100M”或“10ATM”。当然,具有这样标记的手表,是否能真正潜入水下100米,接受实际环境下低温及高压的考验,还有待验证。如果你是潜水爱好者,建议你选一款具备潜水功能的产品,这样的腕表附带很多专业功能,比如排气阀门、指北针、温度、水压等等,既有很大的实用性又能保证你的安全。
编辑提醒
手表的“M”或“ATM”数值越高,表明其防水性能越好,但是防水性能再好的腕表也不建议进行潜水等极限运动,因为手表的防水性能还与材质和水质、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议酷爱潜水的朋友们佩戴专业潜水腕表进行潜水运动,因为该型腕表无论在材质还是功能上都进行了特别设计,不但防水性能大大好于一般腕表,而且配有多种专业功能,能很好的保证运动者的安全。
宇舶新款潜水腕表Oceanographic 4000
这款耗费了18个月时间研发的高性能潜水腕表防水性能达到了4000米!腕表具备42小时动力存储,表冠位于4点钟位置,表盘外圈的单向旋转分钟盘通过2点钟表冠进行控制,排氦阀则位于10点钟位置。
豪利时Carlos Coste 限量Cenote系列手表
正确理解税收筹划 篇3
人是需要理解的, 正如狄尔泰所言:“自然需要说明, 而人需要理解。”人正是在理解中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同样, 语文教学也需要理解。中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正处在迅速提高、日臻完善的阶段。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
一、在生活中理解
长期以来有一种理性的语文教学观往往误导我们把“理解”理解为某种具体的认知过程, 称之为“懂得”“学会”“掌握”等, 或者把理解等同于情感上的沟通和一致。其实这是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遮蔽了真正的言语世界, 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枯涩的言语世界。我们认为言语要与生活同构, 理解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行, 言语意义是从生活, 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 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关系, 绝不可能孤立理解。比如《诗经·式微》, 不同时代、不同生活, 就有不同的理解。《诗序》认为是黎候流亡卫国时随行臣子劝其回国之作, 因而古人常以之作游子思归的典故, 如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近人则多以为是表现征戎劳役之苦, 抒发征夫或劳役者对君主的抱怨。而今则有人将其理解为一首对话式爱情诗:“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露水里?”“天快黑了, 为何还不回?”“要不是为了你, 怎么会在泥泞中?”其实语文理解从来不存在什么关于普遍法则的知识。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语文教育的方法论, 获得精确的、客观的、可检验的知识体系, 如“语文知识树”等, 而把不能实证化的价值问题等排斥在外,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还能是整体发展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吗?
二、在对话中理解
语文理解是有别于解释的对话。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交流过程。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开放, 便是向他说的话开放”。因此, 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过去的世界是一个他人的世界, 独立的他人在其各种产品中表达的世界。他们用象征来揭示自己的意向、感情、心绪、洞见与欲望。而解释者则希望在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眼界,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知识。语文学科思维与自然学科的思维不同, 自然学科的思维, 是单一主体的思维, 它的对象就是客体, 意识的工作主要在于解释客体, 其方式偏重于独语, 而达于认识。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 它探讨的文本, 是主体的一种表达, 它进入交流, 面向另一个主体, 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 进入对话的语境, 它需要的是理解。
巴赫金指出:“在解释的时候, 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 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 所以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的。”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 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 “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 两个主体, 互揭短长, 去芜存精, 共同发现, 揭示真理因素。在共同的探讨中, 可能主体的真理因素多寡有别, 但都自有价值, 即使一方意识全是谬误, 也应在对话、批判中被揭示, 而不是在另一方面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抑中被否定与消灭。即使是谬误本身, 也有其认识的价值的。当然, 在一定时候, 解释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理解要求一定的价值判断, 其中包含了一定的解释。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俨然就是绝对真理的化身, 甚至连学生参与论争的资格都会受到置疑与嘲弄, 以致在价值判断中随意性的、情绪化的成分较多。至于说到尊重对方、进行对话, 承认在对方的阐述中存在某种真理, 这种情况更加凤毛麟角。这种你错我对、你输我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都是长期以来形而上学猖獗的结果。没有相互丰富的愿望, 缺乏共同建设的气氛, 更无双赢的气度。这是标举“解释”, 而忽视“理解”造成的。
三、在争鸣中理解
正确理解“二力平衡” 篇4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作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作二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时(如图1所示),书受到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而书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了静止状态,所以,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例1如图2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提示:图中的黑点表示物体运动轨迹),其中可能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 ).
解析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力,但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现在,四个物体都处于运动状态,由图可知,只有D图中的黑点距离是相等的且在一条直线上,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D图中的物体可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应选D.
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3所示,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绕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1.在线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注:由于小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小卡片的拉力,所以小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1)当两边所挂钩码重不等时,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
(2)当两边所挂钩码重相等时,发现小卡片能保持平衡.
由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当小卡片平衡时,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
由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要在同一条直线上.
3.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小卡片从中间迅速一剪为二,发现两片小卡片都不能保持平衡.
由此,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综合起来,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例2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解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可知A图中两个力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B图中两个力大小不等;D图中两个力方向不相反,且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有C图中两个力四个条件均满足.故应选C.
三、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现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如图5所示,一只足球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图中足球受到的重力G与地面对足球的支持力F是一对平衡力,而足球受到的支持力F与地面受到的压力F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下面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对照.
点评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一对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这是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显著特征.
例3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N的力推乙,如图6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N
B.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
C.乙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60N推力的作用
D.乙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析甲同学推乙同学的同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乙同学也推甲同学.所以甲同学推乙同学的力F和乙同学推甲同学的力F ′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两个作用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故A选项是错误的,当甲用60N的力推乙时,乙也同时用60N的力推甲,所以甲的运动状态也发生改变.并且当甲和乙分离后甲不再对乙施加力的作用.故选项B与C均错误,正确答案应选D.
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二力平衡的概念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如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和漂浮时,其运动状态未变,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当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时,其运动状态改变,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非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从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3.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由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去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体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4如图7所示,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车,其支架的杆子上固定一铁球,关于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杆子
B.垂直于杆子
C.竖直向上
D.沿杆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方向
解析该题初看起来无从下手,因为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直接很难判断,但是只要认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小球此时处于静止状态,小球受到的作用力只有重力和杆子对铁球的力,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杆子给铁球的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正确答案应选C.
例5如图8所示,用F= 6N的水平向右的拉力匀速拉动物块A时,物块B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物体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 ).
A.6N,向左B.4N,向右
C.6N,向右D.4N,向左
解析这是一道摩擦力与力的平衡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题,物体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物块A对它的摩擦力的作用,由于物体B静止不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其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水平向左,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的方向应水平向右,其大小应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故正确答案应选B.
正确理解“质量不计” 篇5
例1 (2012年江苏卷第14题) 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 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 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 与槽内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 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l时, 装置可安全工作. 质量为m的小车若以速度v0撞击弹簧, 将导致轻杆向右移动l/4. 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不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
(1) 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求轻杆开始移动时, 弹簧的压缩量x;
(2) 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 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3) 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 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一些考生对于小车撞击弹簧后再反弹的物理过程的分析, 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小车接触弹簧后, 弹簧被压缩, 小车减速. 当弹簧弹力大小等于槽对轻杆的最大静摩擦力f时, 杆开始向右运动. 此后小车继续压缩弹簧, 弹簧的弹力大于f, 轻杆一直向右运动. 直至小车反弹后, 弹簧弹力等于f为止. 依照上述分析, 则此过程中小车和轻杆的运动就显得较复杂, 对应的评分标准提供的答案也明显是错误的. 出现这种分析偏差, 是由对题中的“轻杆”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引起的.
题中所说的“轻杆”指的是其质量忽略不计, 由牛顿第二定律F = ma可知, 无论轻杆做哪种性质的运动, 轻杆所受的合外力均为零. 所以当小车压缩弹簧至弹簧弹力等于f后, 轻杆开始运动, 此后弹簧弹力始终等于f, 小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 此时轻杆向右移动的距离达到最远. 接着小车被反弹, 弹簧弹力小于f, 轻杆保持静止. 如果能够正确的理解轻杆的含义, 正确求解本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其实, 除了轻杆质量不计外, 高中阶段还有以下几类质量不计的理想模型.
1. 轻绳类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列举拔河比赛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如, 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 甲方胜. 若绳的质量不计, 由F = ma知, 无论绳是否有加速度, 绳受合外力均为零, 所以甲对绳的拉力等于乙对绳的拉力. 若考虑绳的质量, 则绳的加速度向甲方, 绳所受到的合外力指向甲, 甲对绳的拉力大于乙对绳的拉力. 同理, 若绳的质量不计, 则无论绳的运动状态如何, 绳中张力处处相等. 2011年江苏高考卷的第9题中“轻质绸带”暗指绸带质量为零, 所受合外力为零, 两物块对其所施加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这一点的突破也就成了解决此题的关键.
在绳类问题中, 如果绳的质量不可忽略, 又该如何处理呢?在各种资料中经常有这样一个问题:
用质量为m、长度为L的绳沿着光滑水平面拉动质量为M的物体, 在绳的一端施加的水平拉力为F, 如图2所示, 求:
(1) 物体与绳的加速度;
(2) 绳中各处张力的大小 (假定绳的质量分布均匀, 下垂度可忽略不计. )
解析: (1) 以绳和物体一起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2) 将物体和长为x的左端绳为研究对象
由此可知, 在考虑绳的质量的情况下, 当研究绳内部之间的作用力即内力时用隔离法, 所取的一段绳的质量与其长度成正比, 因此绳上各部分之间的张力也就不相同.
2. 轻弹簧类
例2 (2004年湖北高考理综试题) 如图3所示, 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 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 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1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2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 3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 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 4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 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 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 则有 ()
(A) l2> l1 (B) l4> l3 (C) l1> l3 (D) l2= l4
分析:本题对弹簧这个物理模型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情境, 一些考生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不能正确地判断和选择, 自然也就成了一个难题. 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好题目中的“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这个条件.
由于弹簧的质量都为零, 无论弹簧处于什么状态, 弹簧所受的合外力均为零, 以上四种情况, 弹簧的弹力大小均为F, 选 (D) .
3. 轻环类
例3如图4所示, AB为一光滑水平横杆, 杆上套一轻环, 环上系一长为L质量不计的细绳, 绳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 现将绳拉直, 且与AB平行, 由静止释放小球, 则当细绳与AB成θ角时, 小球速度的水平分量和竖直分量的大小各是多少? 轻环移动的距离d是多少?
分析:由于轻环质量不计, 轻环不受重力. 且无论环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环的合外力均为零. 即使环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环所受的合外力仍为零.
小球下降的过程中, 轻环会向右运动, 但轻环所受合外力为零, 又由于横杆光滑, 所以细绳对轻环的拉力为零, 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也为零. 小球只受重力作用, 做自由落体运动. 所以当细绳与AB成θ角时, 竖直分量的大小为2gL sinθ1/2, 小球速度的水平分量为零, 轻环移动的距离d = L - Lcosθ.
若本题环的质量为m, 则在小球下降的过程中, 小球与环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知:Mvx= MVx, 由系统机械能守恒
由环与小球沿绳方向速度相等知
三式联立得最后结果, 轻环向右移动的距离为
4. 滑轮类
滑轮质量不计表明, 滑轮所受的重力不计, 相应的与滑轮有关的一些物理量, 如, 合外力、动能、重力势能、合力矩等均为零. 即使滑轮加速或减速转动, 滑轮两边绳中拉力大小始终相等.
例4 (2011年福建高考理综第18题) 如图5, 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滑轮后, 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 若滑轮有一定大小, 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 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 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T1和T2, 已知下列四个关于T1的表达式中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 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正确的表达式是 ( )
分析:此题要求考虑滑轮的质量, 意味着滑轮加速转动时, 两边绳中拉力大小不等, 即T1≠T2. 此题不能混淆为“滑轮质量不计”类问题, 但可以借助“滑轮质量不计”类问题解决此题. 因为“滑轮质量不计”是“考虑滑轮质量”的一种极值情况. 令滑轮质量m = 0, 则T1= T2= T
正确理解标准分 篇6
1. 标准分究竟是怎样算出来的
我们在百度(www.baidu.com)中搜索关键词:标准分计算公式,可以看到一个欺骗了我们几十年,且常可在《教育统计学》等专业书籍及介绍标准分转换方面的文章中看到的所谓标准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表示平均数,σX表示标准差。可能有些网站上用异于以上的字母表述这个公式,但公式的本质是一样的。
一些计算机编程人员将公式(1)作为标准分转换公式,编写标准分转换程序,计算结果却出现多种异常的情况:出现负数的标准分,或转换出来的标准分分布明显不具备正态分布特征,等等。我将公式(1)用于本地区一次统考语文科成绩转换,这次考试语文科的基本情况是:总考试人数13416人,平均分68.50212433,标准差12.90620748,最高分93.5分(只有1人)。我利用公式:标准分进行标准分转换后,最高分(93.5分)相应的标准分是694分,最低分2分对应的标准分是-15分。
一次有13416人参加的考试,最高分1人独得,转换标准分之后,居然没有800分以上的分数(正常的情况下,800分以上学生人数约是13/10000),最低分数是-15分,这样的结果确实难以让人们接受。
这里的问题出在所谓的标准分计算公式(1)上。我们看看这个公式,从数学上讲,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变换而已,它没有将成绩化为符合正态分布的功能,因此,用公式(1)计算标准分的方法是错误的。
根据标准分具有可以反映考生在考试中的排位的特征,我们可以断言,标准分算法是:对于每一个分数X,先算出这个分数以下的考生数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P,再查这个P对应于正态分布表中最接近的数值Z,最后通过公式:标准分=Z×100+500算得。标准分最高分上限是900分,最低分是100分。
标准分总分的计算方法是:先把每位考生各科的标准分相加求和,然后算出这个和以下学生成绩的学生数,除以总人数得到P值,最后按照以上求各科标准分的方法,完成标准总分的计算过程。
2. 正确理解标准分平均分
如果每次考试转换为标准分之后,各个学科的平均分都是500分,这在逻辑推理上必须有一个精确的证明过程,但这个证明在目前各类教育统计学书籍中都找不到。下面我通过分析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转换为标准分之后各科标准分不一定是500分”的结论。
(1)用反例证明
要推翻原所谓“各科标准分平均分一定是500分”的结论,在数学论证上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我们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假设只有2名考生(分数不同),则低分的一位考生转换为标准分后取标准分最小值100分,另一位考生由于考生人数少,无法达到最高的900分,因此,这时这两位学生的平均分肯定不可能是500分。因此,关于“各科标准分平均分一定是500分”肯定是错误的。
(2)根据标准分转换的原理进行分析
由于标准正态分布的平均值为0(对应于以上计算标准分公式中Z的平均值),因此,如果我们在考试中考生的人数能达到标准正态分布的定义域(-∞,∞)中所有数值的话,则标准分平均分是500分便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目前的各次考试中学生人数毕竟是有限的,只是整个正态分布中极小的一部分,总体的平均分与这个集体中一部分的平均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例如有10000个数,平均数是500,我们从中抽出100个数来,其平均数不一定是500,这个道理便是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标准分算法中,传统观点认为各科标准分是500分的观点是错误的。另外,因为标准分计算出来的结果一般都不是整数,要变成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标准分数(整数)往往还必须通过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过程,这也或多或少会影响转换为标准分后的平均分数。
(3)统计实例说明
表1是某地区初三进行模拟考试转换为标准分后各科平均分统计表。其中数学科标准分的平均分只有496.76,比其它科少了许多,查原成绩表发现,数学成绩满分有88人,最高分(100分)转换为标准分只有748分,而英语科最高分为879(只有1人),英语科前88名的平均分为769.69,可见,前88名的平均分对比,英语科比数学科高出近22分之多。因此,影响标准分平均分的因素很多,绝对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都是500分。
3. 利用Excel解读标准分
对于中高考标准分数,我们可以通过查百分等级对照表来计算考生在考试中的排位情况,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备有百分等级对照表,且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难以推广。下面介绍用Excel解读标准分的方法。
根据标准分转换的原理,对于每位考生的成绩,在算出这一成绩以下的学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P后,我们可以用NORMSINV函数表示其标准分,公式如下[1]:
标准分=100×NORMSINV (P)+500 (2)
根据公式(2), NORMSINV (P)=(标准分-500)/100
所以,P=NORMSINV-1((标准分-500)/100)
因此,P=NORMSDIST((标准分-500)/100) (3)
其中:函数NORMSDIST是函数NORMSINV的反函数,详细公式推导过程见参考文献。
对于考生的标准分成绩,我们在求出P后,便可知道该考生在这次中的排位情况。
例如在某次考试中,有5000名考生,张三的总分是676分,这时我们根据以上分析的方法来确定这位考生在这次考试中的排位情况。
由此可见,在这次考试中,在张三成绩以下的考生人数的比例约是96.0796%,而高于或等于676分的学生的比例约是3.9204%(根据1-96.0796%算出来的),因为总人数为5000人,所以,与张三成绩同分或以上的学生总人数是196人(由3.9204%×5000求得),而在张三成绩之下的学生有4804人。这样,张三在这次考试中所处的位置便一目了然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公式(1)不是标准分的计算公式,标准分的算法是:对于每一个分数X,先算出这个分数以下的考生数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P,然后查这个P对应于正态分布表中最接近的数值Z,最后通过公式:标准分=Z×100+500算得的。标准分最高分上限是900分,最低分是100分。
标准分总分的计算方法是:把每位考生各科的标准分相加求和,再按照以上求单科标准分的方法,计算得出标准总分。
另外,“各科标准分平均分一定是500分”这个错误的结论,误导了人们对标准分平均成绩的看法,相信也害苦了不少教师:因为上级主管部门都将500分作为考试各科标准分平均线的参照点,你所教班级的平均分是499.9分,就被视为达不到学科成绩平均线,教学业绩不达标,但实际经验表明,单科成绩平均分是499.9分基本上高于该学科平均线。由此可见,一个错误的结论,谬种流传便成为一种害人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江育奇.用Excel巧算标准分.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5, (1) .
正确理解“质能方程” 篇7
要理解质能方程, 首先要搞清质量亏损的含义, 教材对质量亏损的定义是:组成原子核的核子的质量与原子核的质量之差叫做核的质量亏损。
对于质能方程的理解, 还需要了解质量和能量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 相当一部分同学把质能方程理解为质量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式, 即质量每减少 (或增加) △m, 就转化为能量E, 即增加 (或减少) △mc2的能量。事实上,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并不表示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变关系。对质量亏损, 切忌不能误解为这部分质量转变成了能量。质能方程的本质是:
第一, 质量或能量是物质的属性之一。质量可以通过物体的惯性和万有引力现象显现出来, 能量则通过物质系统状态变化时对外做功、传递热量等形式显现出来。质能关系式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 这个公式建立了这两个属性在量值上的关系, 它表示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也必具有和这质量相当的能量。自从质能关系发现以后, 有些物理学家错误地解释了这个公式的本质。他们把物质和质量混为一谈, 把能量和物质分开, 从而认为质量会转变为能量, 也就表示物质会变成能量。结果是物质消灭了, 留下来的是转化的能量。其实, 这些论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所以决不能把物质和它们的某一属性 (质量和能量) 等同起来。
【正确理解税收筹划】推荐阅读: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01-13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10-19
怎样正确理解“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12-14
应当正确理解企业HR规划的基本概念05-2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10-06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06-10
你手里的公务员考试“正确答案”正确吗06-03
正确利用10-14
正确履行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