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

2024-08-28

正确运用(精选12篇)

正确运用 篇1

同学们进入初中之后,进行了近一年的英语,当学习了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后,同学们是不是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它们的用法比较模糊,使用起来容易混淆呢?那么如何正确地运用人称代词呢?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来弄清楚如何正确地运用人称代词:

同学们首先要记住它们的拼写形式,其次要熟记人称代词,在句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要使用不同的形式:作主语时用主格,作宾语(动词、介词后)时用宾格,即:“句子主语用主格,动、介(词)后接宾格”。

例如:

(they是主格形式,用作主语) (them是宾格形式,用作love的宾语)

(him作介词for的宾语)

一、人称代词几种特殊用法:

1.作表语的人称代词有时也用宾格形式。

例如:

---“Who is it?”

---“It’s me,Tom.”

2. 在非正式英语中(如日常会话中),在只有一个词的句子里,常用宾格形式。

例如:

---I want to have lunch now.

---Me,too.(I want to have lunch,too.)

3.表示猜测或指自己时,常用it指代人。

例如:

A:Who is at the door?

B:I think it’s Tom.Is that Tom,please?

C:Yes,it’s me,Tom.May I come in?

4. 在英语中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先第二人称、再第三人称、后第一人称。而且用and连接的人称代词作并列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

例如:

You,he and I are very good friends.

He,she and I are in the same class.

5.在带有感情色彩的拟人化的句子中,常用he/she代替it。

例如:

We love our country. She is great.

The new car is so great that she loves him very much.

6. 人称代词在作“动词+ 副词”构成的动词短语的宾语时,其宾格形式通常放在动词和副词之间。例如:

Put them away,please.

Turn it off,please.

练习园地:

一、用人称代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at’s my bag. Give ______ my bag,please.

2.Give this pen to Tom,please. Give ______ that pen,too.

3.Pass(递给)Mary and Joan some apples.Pass______some bananas,too.

4.Li Ping is a good student.______is in No.1 Middle School.

5.Don’t worry. I can help_____,Jack.

6.Li Ping and Wang Lin are in the same school._____are good friends.

7.Thank you very much._____are welcome.

8.Who’s at the door?_____is______,Helen.

9.I a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_____,too.

10.Is this your pencil?Please put ______ away.

二、请认真做一做下列有关人称代词的考题:

( )1.The woman over there is his mother,______ is a doctor.

A.He B.She C.Hers D.His

( )2.______ is my daughter. Do you like to play with _____,Mary?

A.You;you B.She;her C.I;me D.He;him

()3.Mr Green is our English teacher.______is from Australia.

A.He B.She C.It D.His

()4.It’s time for Tom and______to work.

A.me to go B.me going C.I to go D.I going

参考答案:

一、1.me 2.him 3.them 4.He/She 5.you

6.They 7.You 8.It,me 9.Me 10.it

二、1.B 2.B 3.A 4.A

正确运用 篇2

正确运用激励方法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在运用激励方法时,在激励对象、激励手段、激励方式、激励重点、激励时机、激励机制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激励别人多而激励自己少、激励显能多而激励潜能少、精神激励多而物质激励少、普遍激励多而个别激励少、恒量激励多而增量激励少、一般激励多而特殊激励少、负面激励多而正面激励少、研究激励方法多而健全激励制度少的“八多八少”现象.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有针对性地按照“八个结合”的`原则,对激励方法运用中的偏差给予纠正,从而使激励能够真正成为现代领导工作的重要手段.

作 者:唐信祥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县人事局副局长 刊 名:领导科学  PKU英文刊名:LEADERSHIP SCIENCE 年,卷(期): “”(14) 分类号:C93 关键词: 

正确运用表扬减小分化 篇3

关键词:自信;表扬;积极动机;成功

今日的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对表扬更是倍加关注,新理念要求我们通过表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信任、尊重、激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高度发现并挖掘学生潜能。“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赏识和表扬会极大地满足被表扬者的心理需要,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其在所属的集体环境中得到认同与肯定,提高自信心,追求更远的目标。无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正在发生这重大的变化。其指导原则是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表扬积极作用的产生机制

一些理论探讨了表扬对动机促进作用的机制,力图解释表扬是怎样对内在动机起积极作用的。认知评价理论把能力感和自主性看作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它们得到满足后就能激发内部动机。根据这一理论,内部动机的增加是由于表扬促进了能力感并影响了个体内部的因果推理,从而使个体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负有责任。因此不难想象表扬能增加学生的能力感,进而能力感又促进了内在动机。表扬的有效性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它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另外,由于积极的人际关系状态经常伴随表扬,儿童可能会不断地表现一定的良好行为以争取获得评价者的注意和认可。

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方式,表扬也是正面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众所周知: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拥有学习积极性,就会处于一个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他们就会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让学生变积极性为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趣积极热情。

二、表扬的实施

初一的学生在小学经过了三年的英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已经有了很牢固的英语基础,听说读写都不错,课堂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不断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并得到肯定的回答,所以他们越学越起劲,有着良好的循环。而能力弱的学生长时间得不到肯定产生自卑加上学习难度的增加,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课堂上看不到他们举手也听不到他们的回答,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整个班两极分化明显。

本人这个学期接手初一的英语教学,发现基础不好的学生实际是很想学好英语的。于是我充分利用表扬,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也可以学好英语。本人运用表扬的措施如下:

1. 善于表扬激励,让学生重新拾起自信心。心理学表明: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胆怯的孩子更需要,因为他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情前想到的都是自己不行。本班刘同学考试时卷面不够30分,连字母都写不好,但简单句子可以大声说出来,我就抓住这点当大家面对他说:“你的语感不错哦”另外一位女生由于性格内向,平时遭同学的嘲笑多,基本是一开口就会招来笑声。为了帮助她,我简单的问题给她回答然后大声地表扬:“oh! Your answer is quite right.”

2. 创造机会帮助学生保持自信。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在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后进生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的表现得到老师及时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一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

3. 对象不同表扬的语言就不同。表扬就是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空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比如学生朗读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给予“恩,你的发音很准”“你的语调正确”“你的单词咬得很准”等。尖子生答对了要表扬,后进生更正后答对了也要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

三、表扬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的,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

2.注意表扬语言的概括性。凡是朗读都说“嗯,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这样的表扬缺乏争对性,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得不到肯定,不足的地方得不到指导和纠正。表扬的语言要有争对性,让学生能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3.表扬方法不得单一。表扬的语言,特别是相同的语言,学生听多了会产生麻木感,因此要用各种方法。可以是肢体语言,如用手轻拍学生的头;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鼓励语言;适当的时候,准备点糖果等一些小玩意;在教室黑板的一角登出测验进步名单;评口语表达优胜者等。

四、实施表扬的效果

开学以来,在每一节英语课上我都能尽量地讲英语,不断地用英语提问,就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敢大声地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个都积极举手想表现自己,对学英语有了较强的自信心,本班的英语成绩在全级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论

“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表扬学生,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篇4

例一:⑴可以说, 勇于自荐对个人的成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⑵早在我国战国时期毛遂就曾向赵国公子平原君自荐, 并说服平原君携己一同出使楚国, 最终促成了赵楚合纵。⑶北京申奥时, 中国代表的几位陈述人勇敢自信地走上演讲台, 他们精彩的陈述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北京的风采和中国的实力。⑷同样的事例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例如,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戴维爵士需要一名助手, 年轻的法拉第勇敢地上前自荐。

该例共四句话:⑴是观点句, ⑵⑶⑷为举例句。文段呈现出“观点+事例”的结构形式。

例二:⑴曾听到这样的一件事, 一个持枪抢劫的歹徒劫持一位孕妇做人质, 孕妇由于受惊吓, 要提前生产, 万分紧急时, 曾当过医生的歹徒竟充当“接生婆”, 镇定自若地接生出了孩子, 然后自首。⑵所以心灵的监狱是可以打开的。

该例共两句话:⑴是举例句, ⑵是结论句。文段呈现出“事例+结论”的结构形式。

以上两文段所举事例不能说不典型, 但读起来总感觉说理不充分, 论证也无力。原因就在于举例之后缺少分析道理和阐述理由的句子。有了辨析, 才能使观点和事例融为一体,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量。

“例证”型议论文讲究一定的结构, 一般说来, 前有观点句, 后有举例句, 举例完毕后还应有分析议论句, 最后才是归纳总结句。分析议论句的关键在于点破, 它最能体现出思维的深度。通过缜密地解析处理事例, 以避免议论时的生拉硬扯或浮光掠影。议论文解析事例时最常见的分析说理法有以下几种:

一.就事论事法

即就此事本身变换角度去分析说理的一种方法。

1. 因果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原因。如:

三国时的马谡, 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时, 他让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 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 放火烧山, 蜀军不战自乱, 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本人也依军法身首异处。马谡的失败, 正是因为他狂妄自大, 固执己见, 不能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我们在决策、办事时同样不能盲目自信, 要择善而从,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假设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 从正面或反面对事实进行假设分析。如: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后, 受盛名之累, 常被官方、民间请去参与各种活动。文人难免天真, 不善应酬;做事又过于认真, 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 直至自杀, 了此一生。川端康成当初如果不被卷入烦倦不堪的琐事, 而是依旧宁静度日, 那么以他东方式的丰富晶莹的智慧, 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作品流传于世。

二.由此及彼法

即由此事及彼事而生发开去的一种分析说理方法。

1.类比分析法

就是通过把所论证的事同另一件相似的事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说理方法。如:

淡看名利, 方能铸其业、成其果。精神之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正如智者之言:人不是只因吃饭而活着, 而是有许多有意义的事等待我们去完成。鲁迅先生蜚声文坛, 稿酬谢礼自然不菲, 却仍乐守清朴, 奋笔疾书, 哀国人之不幸, 怒民众之不争, 用犀利之笔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这让我们看到了材料中的“鹤”的影子, 心动情浓, 清音干云, 不慕名利, 志洁行廉。

2. 对比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一种事例的同时, 另外举出与之相反的事例形成对照, 以突出所要论证的论点的一种说理方法。如:

一个不为富贵所惑的铁血男儿苏轼, 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 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 将锦帽貂裘荣华富贵千金封侯抛进云霄, 用忠贞睥睨佳肴美酒的诱惑, 用傲骨撑起19年杖节不渝的坚守, 千百年来让人仰止!相反, 在诱惑面前又有多少像秦桧、汪精卫那样的人, 放弃做人的原则, 迷失人生的方向, 禁不住诱惑, 最终导致失败的惨局, 遭到后人的蔑视和唾弃。由此可见, 诱惑会镣铐一个人的灵魂, 而精彩的人生拒绝诱惑!

正确运用权力 理性看待监督 篇5

——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5月 17 日在县纪委的组织下,我局全体干部职工与县烟草、法院等单位参观了县警示教育基地——兴山县看守所和拘留所。面对高墙与电网,心情倍感压抑。高墙隔开了被羁押人员的自由,电网拦住了被羁押人员失去自由的心,这是一个与外面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面对服刑人员痛彻心肺的现身说法,以及看守所所长对犯人进入监狱一刹那心理变化的描述,让我们在思想上引起极大震撼。作为一名与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的党员干部,我们如何运用权力,既很好的为群众服务,又切实保障自身安全,是一个值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切实把手中的权力作为为群众服务的工具来运用。国土资源局是政府管理资源的重要职能部门,权力不是很大,但也不是很小。不论权力大小,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人民赋予我们权力是让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把这种权力作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私欲的砝码,那么你离被羁押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我们看到看守所被羁押人员里面除有工人、农民外,还有一些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的干部,这些人都人曾经有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收入、幸福的家庭,曾经做出过突出的工作成绩、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而被委以重任,却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错误的利用了手中的权力,1最终使自己身陷囹圄。虽然他们不是国土系统的党员干部,但是我们要引以为鉴,从深层次上认识手中的权力,让手中的权力真正起到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二、要切实把群众的监督作为是爱护自己的恩惠来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自觉接受监督,感谢群众监督,才能使权力得到正确运用。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国土部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从小的方面讲,我们的服务与群众吃喝拉撒睡紧密相联。我们权力运用的好不好,为老百姓服务的怎么样,应该由老百姓来评价,由老百姓来监督。反思被审判的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日常工作放生活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大都凌驾于群众之上,各种制度形同虚设,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么独断专横,听不进去群众的意见,要么飞扬跋扈,造成群众不敢提意见或者群众不愿提意见,导致他们严重的脱离群众,拒绝群众的监督。作为同样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我们,应该牢固树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依法行政,主动的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的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要切实把不断加强学习作为廉政建设的第一要务来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为了满足个人的享受要求,许多人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那些被关押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忘

记了群众的利益。在工作中运用权力大捞特捞。使党员干部的荣誉受到玷污,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使干群关系受到疏远。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导致自己在思想道德防线上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把加强学习,作业筑牢廉政建设防线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环境,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重视廉政建设,重视自身安全,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正确运用成语实战演练(二) 篇6

1.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绿色生活生产方式”,使家里的东西物尽其用,就可将家庭生产的垃圾量降低25%。

2.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3.在全球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工商银行去年净利润居高不下,首超千亿。

4.山西疫苗事件发生后,曾有七名家长到法院门口击鼓升堂,要求起诉山西省疾控中心。

5.认为中国强调和平发展因而会在主权争议问题上投鼠忌器,这是最危险的误判。

6.城市蜗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显示,全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7.如果中日两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能开诚相见地交换意见,“东亚共同体”轮廓就逐渐清晰了。

8.为了师出有名,赢得国际社会对反伊“倒萨”战争的支持,美国在加紧军事部署的同时,加紧外交活动。

9.吴祖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10.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B.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被折服了。

B.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阿富汗发生了多起人质被塔利班绑架的事件,而7月19日韩国23名人质遭绑架更惊动世界。一叶知秋,阿富汗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塔利班的力量在重整壮大。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参考答案】

A组:1.使用正确。物尽其用:让各种东西都充分发挥作用。

2.走马观花: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含有贬义。

3.居高不下:形容某种情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或状态,没有下降的趋势。

4.击鼓升堂:古代的衙门如果县官要处理案件,就会命官差敲鼓,然后带原告和被告到县衙的大堂内。

5.使用正确。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6.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句中强调的是“少”。

7.开诚相见: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相见”已有“交换意见”的意思。

8.使用正确。师出有名: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9.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10.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正确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建房 篇7

1 早发现, 早制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以下简称《电力法》) 第五十三条、《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了电力线路保护区。因此, 供电企业线路维护和巡视人员应将电力线路的巡视和维护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在每年春秋两季的建房高峰期更应该加大巡查力度, 掌握情况, 对于拟在电力线路下盖房的群众应尽量做好思想工作, 提前制止。对不听劝阻强行施工者, 应尽早搜集和固定相关证据, 长期保存。

2 证据的搜集和固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7大法定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证据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必须合法, 证据的采集手段也必须合法。采用威逼利诱等方法搜集的证据无效。线路维护和管理人员制止违法建房时也应遵循一般的行政程序。虽然供电企业没有行政执法权, 但笔者认为上述人员在进行类似工作的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由于程序问题造成的瑕疵和过错。

采取拍照录音录像和送达通知书等形式固定证据, 应2人以上, 并应邀请乡镇公安、司法所的干警或村组负责人在场。当事人应在违法建房通知书上签字, 如拒绝签字的应及时注明, 并由村组负责人或公安、司法干警作为证人签字。司法干警的笔录, 可以复印作为证据保存。如直接送达有困难, 也可采取公证邮寄挂号信的方式送达。视听资料应当载明建筑物的座落位置、高度等面貌。上述证据的搜集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如完工后则意义不大。

3 向当地人民政府报送违法建房通知

《电力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种植植物、堆放物品,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 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强制拆除、砍伐或清除。 (1) 在这里当地人民政府指的是市级政府、区县级政府还是乡镇人民政府, 《电力法》没有规定, 但依据《法理学》及对法律的一般理解, 这里指的应当是区县级人民政府。实际中一些基层站所向同级乡镇人民政府报送拆除违法建房通知书的做法欠妥。 (2) 具体应向哪个部门报送违法建房通知书。一般认为, 应当向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报送。但由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人员少, 管理职能不明确, 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笔者认为, 应当向县级政府办公室直接报送违法建房通知书, 因为区县级政府办公室下设有法制组, 专门处理有关政府部门的涉法事务, 可出面协调政府有关部门, 妥善处理类似事件。

4 加强规划

引导孩子正确运用网络的策略 篇8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每逢如此, 我总在想:如果孩子学习若能达到这种专注程度就肯定能学习好!于是, 我与老公商量后召开家庭会议。其议题是“少年儿童是否应该玩网络游戏?”老公宣布会议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孩子听了既高兴, 又无奈, 最终还是赞许地点了点头。一家三口,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一个多小时热烈讨论, 达成共识: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 适当上网玩一玩游戏或了解一些网络信息还是有必要的。但是, 要通过家长限制和自身节制, 对网络不能着迷上瘾。最后形成了如下决议: (1) 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适当看一看电视节目, 要多看少儿节目和新闻, 最好不看电视剧。 (2) 每周六、日可以玩电脑, 但每天不能超过四十分钟。 (3) 每次一定要先用正确指法练习打两首古诗, 要求打的古诗不能重复, 并存入古诗集文件夹。

二、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落实

制度好定, 落实难, 坚持更难。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 每次在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玩游戏前, 我总是让孩子把作业完成, 否则不允许看电视玩电脑。这样, 孩子为了达到强烈的贪玩的目的, 每次做起作业来都非常认真, 作业质量很高。在玩前打古诗这一环节中, 开始我在旁边督查, 以确保指法正确, 并按时完成打字及保存任务。这样坚持了半年, 我们欣喜地发现, 孩子完成作业时的专注程度明显比以前提高了, 养成了正确的打字方法, 并且打字速度越来越快了。每次上网时, 不仅利用网络玩游戏, 还学会了查阅学习资料。

三、逐步提高难度学玩兼顾

今年暑假, 孩子参加了习作提高班。第一天他的习作就得了96分, 放学后手拿着习作本气喘吁吁跑了回来, 进门就喊:“妈妈, 报告一个好消息, 你猜我今天的习作得多少分?老师说每次习作96分以上的要推荐发表呢。”第二天他的习作又得了97分。我一看机会来了, 在电脑桌面上又重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名叫《二课习作集》, 要求孩子每次上网玩游戏前改打当天的一篇习作。难度大大提高了。每每我在孩子身旁及时鼓励他:“只要你认真练习没问题, 你那小手打起字来一定非常快, 妈妈相信你, 你要有信心, 一定能打得又快又好, 什么事情都要贵在坚持。”他每次打作文时我都要在边上一边看着一边帮他修改, 还时不时夸他小手打得快。打完作文之后, 我还有时和他玩一玩“吊金子”的小游戏, 我们每次都很开心。

现实生活中, 我们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 每天都被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包围着, 对人们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笔者认为, 在这个信息时代, 作为家长, 在鼓励孩子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 不要怕孩子因为看电视、上网而影响学习, 关键是教会孩子学会正确使用信息工具, 多方获取有用信息促进学习。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 篇9

一、声乐教学中的吸气方法

吸气是为歌唱服务的, 要求带有感情, 富有表现力。 在平时讲话的时候, 没有人会注意吸气问题, 也就是说, 这时的吸气是自然的、下意识的过程, 它依语气的不同、句子的长短而变化。 但是, 要向远处呼喊某人, 就会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呼吸, 而且随着呼喊声音的大小、长短和情绪而自然地调整吸气量。这就是说吸气要根据歌唱内容的需要, 富有感情。 因此, 吸气本身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 所以歌唱时一定要把吸气融入音乐中。

在教学中, 要对症下药, 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而采用不同的提示方法, 可以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呼吸。

叹气式呼吸法:叹气状态是向下且放松的, 符合歌唱的气息要求。 先叹后吸, 叹到哪儿就从哪儿吸, 在唱的过程中注意每个乐句都保持叹的状态, 形成良性的呼吸循环, 解决歌唱气浅、气僵的问题。

闻花式吸气法:闻花式吸气吸得深, 没有声音和明显的动作, 易于体会和掌握。 在闻花吸气时嘴要自然张开, 与鼻同吸为佳, 保持进气的速度和灵活性。

高位置吸气法: 在吸气的过程中感觉气息是通过鼻子和口腔上牙、上鳄处到达横隔膜处的, 所以在演唱时可按吸气状态的原路线唱, 会有高且深的气息的声音。 如果在吸气时位置低, 似乎是贴着下牙、舌面, 只用口腔吸, 那么必然气吸得浅, 有动作和声音, 低位置气息唱歌会横、白、浅、紧, 音域狭窄, 很难解决高音的问题。

二、歌唱中气息的运用

我国传统声乐论述:“夫气者, 音之帅也, 气则音浮, 气弱则音簿, 气浊则音滞, 气散则音竭。 ”这说明了歌唱中声音和气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如果气息不通畅, 动力不足, 声带就不可能正常、合理地振动, 就不能发生美的声音;反之, 若没有声带正常、合理地振动, 呼吸也就不能通畅, 这就是气催声响, 声靠气传, 气停声止, 无气不发声, 声和气必须结合好。

歌唱中的吸气方法不对, 唱的肯定不对, 但是吸得正确, 不善于在歌唱中应用和保持, 也会采用错误的唱法。 经常有人在演唱过程中感到气短和不够用, 越唱越吃力, 这与不会运用气息和保持气息密切相关。 有的学生虽然吸得很深, 但一唱起来, 气难以上来或是都跑光。 针对这个问题, 在训练中可采以下歌唱中用气的方法:

1.歌唱中高强与稳劲气息的保持: 高强的气息应该可以流动, 但又不应该没有控制地像皮球那样刺破, 迅速地把气泄掉。 歌唱时要对呼吸肌肉群予以恰当的调控, 既让呼吸肌肉群不断吸气, 又不能迅速泄掉, 两方面要保持平衡, 既要高强又要稳劲地流动。 随着旋律的推进, 音高、音强、时值等多方面因素, 时刻都在变动, 故此气息的数量和力度要随之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 吸气的要点是深, 但不能过满, 否则会使腹部肌肉僵硬、缺乏弹性, 进而造成后部肌肉紧张。 因此, 吸气既要充足以满足发生的需求, 但又不宜过满, 让腹部有弹性, 具有活力和柔韧性。

2. 歌唱中的叹气状态: 在歌唱过程中, 一般出现的气不足、气短或憋气的现象, 都与气僵和气浅有直接关系, 最佳解决办法是使用放松和叹气的办法。 叹气是生活中的习惯动作, 每个人都会做, 可以此启发学生把气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歌唱, 这样气息不仅有深度, 而且自然、放松、流畅, 气僵和气浅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在使用叹气状态歌唱时, 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 否则就会声气脱节, 难以控制呼吸。

3.歌唱中保持吸气状态: 在向外的同时要始终保持向内的吸气状态, 形成内外对抗, 这不仅可以保证气息的深度, 而且可以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 用吸气状态唱是一种感觉, 因为在唱的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吸进气, 但是, 这种感觉可以保持气息, 保证声音与气息的平衡。 此外, 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够用, 就越要向里吸来缓解, 听起来气息有用之不竭之感。

总之, 由于歌曲的情感、意境、速度等不同, 气息的运用也不同。 在演唱情感较内在、含蓄、速度较慢的歌曲时, 气息要以连为主, 像轮子一样不停在转动, 歌声就随着这种转动带出。在演唱情感激烈、速度较快、旋律跳动的歌曲时, 气息的控制要有力、灵活、轻巧、有弹性。 一般一首歌不止一种用气方法, 而是随内容、情感的变化, 多种方法交替运用。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正确运用 篇10

笔者最近在听课、看教师备课笔记、教研活动时, 特别关注目前教师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情况。

1. 忽视存在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忽略课后练习, 往往会更关注课文本身。有些教师对课后练习关注得少, 随意训练。于是, 学完一课后学生课文读不熟, 课后作业仍不会做。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导致教学效益低。

2. 运用不当

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后练习仅仅是训练, 因此, 要么在课文学习前用于学生预习;要么出现在课文学完后用于学生课后练习。这样运用方式简单, 很少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其实课后练习, 只要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就可以运用。

3. 分裂局限

教材是根据单篇课文目标, 所在单元训练主题, 以及整册、整个学段的学习要求设置课后练习的。教师应有整体意识, 敏锐地发现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为新旧知识架设沟通的桥梁, 让自己在这方面备课的空间得到拓展。

由此可见, 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关注度是低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后面的课后练习是教材编者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 它与课文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 是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切不可忽视它。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运用的建议

1. 把握训练时机

要有效利用课后练习, 首先要把握训练的时机。不同的题型出示的时机应不一样。

(1) 课始出示, 促进感知。

处理感知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 (下) 《云雀的心愿》的课后练习中的第五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练习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这是检查学生整体感知效果的重要手段。

(2) 融入过程, 体验感悟。

课后练习有一些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和感悟性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 (下) 《恐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 并说说各自的特点。如果把这些问题融入这段的阅读教学中, 可以不留痕迹地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教材, 从而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3) 课后拓宽, 扩大外延。

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些练习题, 引导学生在从课内走向课外。如苏教版三年级 (下) 《跟踪台风的卫星》的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 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这类练习, 出示的时机在课后, 目的是通过拓展,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升华情感。

2. 把练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1) 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后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先采取由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读课后练习, 让学生明白课后习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试着说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带着目标走进课堂。这样操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获得一些教法指导;其次, 课前让学生知道这节课重点要掌握什么内容;最后, 课前导入能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带着问题, 明确目标听课就能做到学习指向明确。

(2) 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备课时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课后习题,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 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体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 体现课文体裁、表达的特点。教学设计也应该依据课后练习, 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教材, 内容浅显, 学生一读就懂。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看看书后练习, 第一题给了明确提示, 就是朗读课文, 说说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困难不大, 但是要讲好个故事, 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大方、大声地讲故事, 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我把这个目标贯穿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 在讲故事中, 训练朗读、理解词义、明白道理、发挥学生的想象。一节课中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评。我想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表达能力定能有明显提高。

3. 对练习点进行整合

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 老师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方案。教学中既教好每个点的知识, 使之巩固, 又使这些知识点按照线的指向, 向着更高一级目标靠近,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从练习中找准训练点, 使之紧密结合起来。

(1) 聚焦课标, 整合目标, 循序渐进。

简简单单的课后练习并不简单, 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仅体现一课的教学目标, 有时体现的是整单元、整册、甚至是整年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目标体系是循序渐进的, 同样课后练习也是围绕目标的, 呈螺旋上升式。其实课后练习和单元、整册、整年段的教学目标的归结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把课后练习进行细化,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持续进步。

例如讲故事的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中, 低年段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段提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则提出:“表达要有条理, 语气、语调适当。”课标是这样要求的, 课后练习也是如此安排的。如二 (下) 教材中《夜晚的实验》一课就安排了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三 (下) 教材中《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日月潭的传说》等课文中也要求讲讲这个故事。六 (下) 教材《卢沟桥烽火》中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不同的年段, 练习相近, 但要求不同, 低年级只要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 低年级掌握了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的方法, 学生才能到中年段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 到了高年级才能根据词性特点、文章的价值取向等做到有条理, 语气、语调适当。

(2) 理清学法, 逐步推进。

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阶段性, 各阶段的要求像楼梯一样呈递进式。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有目的有规划地在各个阶段中对难点进行分点合理训练, 适当地将平时学习方法有序地整合起来, 那么学生就能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课后练习隐含着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理清学法, 在教学中逐步推进。

例如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认识与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段结构的教学是中段的重点, 总分式结构段是最常见的构段方式, 阅读和作文中经常遇到。在中年段三 (上) 的时候学生通过《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认识这种类型的段落的特点, 体会这种段落的表达优点, 接着让学生模仿写一写简单的总分结构段落。到了三 (下) 还可以通过《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课文进一步加深认识, 从而创造性地写一写同类型的段落, 但也仅限于写物、写活动。到了高年级, 学生对这种方法已经完全掌握之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事、写人、议论上加以运用。只有这样,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才是循序渐进的, 扎实的。

教师要对全册教科书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了如指掌, 让练习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 切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运用语言的本领。

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价值, 把练习巧妙、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给它应有的地位,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目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关注度较弱, 教师要重视课后练习, 把握练习运用的时机, 对练习点进行适当的整合, 把练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正确理解和运用隐性采访 篇11

关键词:教学;隐性采访;新闻侵权

G212.1;D922.1

在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鲜活的采访方式,其捕捉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所广泛运用。然而,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隐性采访如果在采访活动中应用不当,将会引起新闻侵权和法律问题。在新闻采访教学中,涉及到隐性采访的篇章通常较少,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隐性采访,从业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运用其为新闻报道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一、隐性采访的基本知识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为获取新闻真实情况,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取新闻事实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具有不同于公开采访的明显特点:

(1)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后者是无意的,随机的。

(2) 采访未事先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3)隐性采访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针对正在进行的,危害大多数人利益的违法行为。

(4)隐性采访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源,获取的新闻事实一般是真实可信的,比较有新闻价值的。

隐性采访的优点:

(1)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因其具有不公开性,采访到的情景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新鲜感。

(2)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采访新闻事实,报到新闻信息,向受众展示出实实在在,而且有内涵的新闻。这样的新闻往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和“可听性”,因而深受公众欢迎。

(3)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性报刊和网络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隐性采访手段,可以使新闻媒体获得“独家新闻”,最大限度地提供客观性、公开性的新闻事实,迅速的抓住生动有利的新闻事件,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战斗力和竞争力,赢得受众亲睐。

(4)隐性采访可以帮助记者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获得这是可贵的第一手材料。

二、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

(一)新闻自由。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新闻自由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自由。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是公民,新闻工作者是新闻自由权利的具体实施者,新闻媒体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重要途径。新闻工作者采访权作为新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法律保护的,这就保障了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有采访,了解,发掘的权利。因此隐性采访作为显性采访的一种重要补充,理应属于新闻工作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的采访权利和采访方式。

(二)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给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三)舆论监督权。舆论监督,是运用新闻媒介,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证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对偏离和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新闻批评,促使他们沿着法制和社会共同准则的轨道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隐性采访方式更容易接触事件的本质,使新闻事件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采访是新闻媒介满足人民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所必须采取的获得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手段。

三、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区分公开场合和私人领地

公开场合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包括公共交通工具、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商店、车站、机场等。在这些场所,除了法律规定禁止拍照,摄像或录音外,任何人在公共场所的声音,形象都不享有隐私权。

(二)区分公众人物和普通百姓

公众人物,是公众所普遍知晓的人物,如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影视明星和各行各业的典范人物等。

相对于普通百姓,公众人物所享有的隐私权的范围相对较窄,他们所牺牲的“隐私权”只是其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作为普通民众,虽然没有任何法律之外的特权,但凡是宪法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任何人均无权侵犯。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要特别注意公民的相关权利。

(三)区分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

一般来说,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和隐蔽性。对于违法行为的揭露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更安全,更真实和更具说服力。而对于合法行为的采访应限定在公共场合。

(四)防止隐性采访导致新闻侵权

隐性采访其特殊的运作方式和社会效果,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隐性采访报道过程中,极易与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而引起纠纷,使新闻记者作为采访报道权利的拥有者承担法律责任。因而,从事隐性采访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在道德范畴内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隐性采访报道工作。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最常见的几种侵权行为有: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泄露国家机密;侵犯商业秘密;侵害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合法权益等。因此处理好隐性采访与法律,新闻侵权的关系,对于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四、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虽然是捕捉鲜活,真实的素材,获取新闻事实的有力手段,但是绝不可以随意滥用。所以要求新闻记者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在采访中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能随心所欲,以审慎的态度有条件,有限度地使用。

隐性采访的目的不是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制造轰动效应,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更不是为了搜集证据抓人把柄。而是为了真实反映问题,通过批评监督,解决问题。

隐性采访报道,必须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握好政治导向,必须有利于社会大局,有利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隐性采访的选题,必须从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等方面加以权衡。

参考文献:

[1]魏永征 《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7)

[2]杨立新、王利命 《人格权与新闻侵权》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3]张西明 《新闻侵权与诉讼》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

在教学中如何正确的运用评价 篇12

一、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用“你做得不对”“你说错了”这样的话来断定一个孩子的做法或说法,这样的话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其他同学对该生产生偏见。一名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表现得好坏,学生往往是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出来的。激励性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使学生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强,对未来充满信心。班上少数学生因为知识学得不够透彻,成绩不理想,在情感上又得不到满足,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压抑,所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如我班有个孩子叫王春丽,这孩子从小父母离异,父亲长年出车在外,无暇顾及她,她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年迈,对她的管教有所欠缺,使她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习自觉性不强,从一年级开始语文、数学成绩就很差,不仅她的父亲、奶奶对她失望,就连她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知道了这种情况以后,我与她的家长取得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教师工作。每天,只要她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不违反学校纪律,她就可以得一个“小红花”。每天晚上我会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先给她讲一遍,这样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她就会积极主动并正确地回答我的提问。此时在同学们面前对她进行夸奖,这样就使她在同学面前挽回了面子,树立了自信。几周过去了,她变得自觉了、努力了、开朗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她获得了自信这第一个台阶。

二、使用发展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所以新的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爆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复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如果要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用“长乘宽”合适吗?2.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3.通过问题的解决你有什么发现和收获?由于设置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新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这样有的同学就想到了把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来解决。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我肯定了发言中有创意想法的学生,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他们还会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因此,课堂上的学习气氛热烈了,既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性评价可以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做到在不同的阶段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新目标,激励自我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新学期开始,我就与孩子们一起开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的活动:每周小结的内容是本周我得了几朵“小红花”,与上周相比,我多得了几朵。月总结时,不只是“小红花”的个数最多的孩子能得到奖励,那些平时成绩不是太好,但每周“小红花”的个数在不断增加的同学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这无异在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挂着一个“香蕉”,为了尝到“香蕉”的香甜,他们会像格式塔效应中的大猩猩那样想尽一切办法够到香蕉,谁也不敢懈怠。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充满信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学习好的孩子也常常会有危机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松动,就会被别人超越。因此,孩子之间形成互相竞争,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心态,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四、运用纵向评价使学困生得到转变

学困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总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成,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对他们应注重纵向评价。只要他们在课上表现、完成作业等方面与原来相比较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看到希望,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也就对学习渐渐的产生了兴趣。

上一篇:董事中心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