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

2024-06-25

税收筹划(精选12篇)

税收筹划 篇1

一、税收契约及税收契约关系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契约与税收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税收筹划作为由社会多方契约关系制约的、多方契约力量之合力推动的一种经济行为,也与契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契约

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从现代税收的逻辑发展来看,税收原则是税收征纳过程中为简化判断而对其工作环境所作的基本约定,税收政策是政府和纳税人之间通过博弈达成的均衡契约,纳税报告①则可看作是税收信息供求各方博弈均衡的格式化契约。正是基于税收与契约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及现代税收所内涵的契约属性,我们认为,把税收的本质确定为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是恰当的。

1.税收是一种公共契约。

从契约视角观察税收,税收的本质是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纳税人向国家提供确定的税收,并向国家交换无差别地享受公共产权的资格。国家利用其对政治资源的独家垄断,通过支配收取的税收,提供契约标明的回报,如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

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论述赋税原则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取得收入的比例,缴纳税收,维持政府。”[2]接下来,他还有一段精辟的话:“一个大国的各个人须缴纳政府费用,正如一个大地产的公共租地者须按照各自在该地产上所受益的比例,提供它的管理费一样”[3]。由此可知,亚当·斯密关于赋税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也包含着交换思想。因此,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缴税完全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这种权利、义务交换的载体便是税收。所以,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也以税收为纽带构成一种特殊的交换关系,这种交换本身便具有公共契约的性质。

因此,政府和纳税人之间需要达成一种契约,这一契约通过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就构成税收征纳之间就宽泛或具体意义上产权的分隔达成的书面契约。宽泛意义的契约,是税收程序法,如税收征管法等;具体意义的契约,是单项税法,如增值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4]。因此,存在于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契约是政府强加给纳税人的一种不可推卸的契约,具有法定性特征,政府也成为不请自来的一个“法定契约方”,笔者倾向于把这种天然存在的税收契约称为“法定税收契约”。

税收既然作为契约出现,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纽带可以引入一种与契约高度相关的概念——债,对此,我们可以说税收是一种公法之债,它将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相对债务的关系。并将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上升为法律上保护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契约关系的履行中,超出作为这种产权契约的税法规定的额度和范围的征收就是掠夺,而纳税人也不应该因其向政府付费而提出某些过分的要求。但是,纳税人在一定时期既定的税收制度下有进行合法意义上的税收筹划的权利,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Scholes)对此评价说:“为实现各种社会目标而设计的任何税收制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刺激社会个体进行税收筹划活动。任何既追求财产再分配、又资助特定经济活动的税收制度,都会导致边际税率在不同契约方之间,特定契约方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中产生大幅变动。”[5]

一旦契约订立,总免不了违约或侵权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制定相关的条款予以限制,这在税法中体现为税收处罚。在税收征管法中,这样的条款极为分明。除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还有关于核定征收、税款追征、滞纳金、纳税担保、税收保全等一系列的条款维持征纳契约的履行并随时提供救济。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或其税务当局对纳税人可能造成的侵犯,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获取税务当局要承诺执法不当下的赔偿责任,如税收保全不当下的税收赔偿,以及超征税款的加息归还;规范税收征管操作,并对越轨行为给与相应处分,这体现在税收征管法对于税务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给与禁止性和惩罚性条款中。

2.税收是公共契约的前提假设。

将税收视为公共契约存在几个前提假设:

第一,国家和纳税人的地位平等,即不存在强权操纵。

第二,税收是中性的,体现一种正义精神。

第三,纳税人的产权明晰而确定,由税法所约定的税收额是清晰而确定的。

第四,国家和纳税人各自拥有独立的利益,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并保护。

第五,法律充分考虑了征纳双方的利益,且其确定的税率是适当的。

在上述五项前提假设中,笔者认为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地位平等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契约精神,贯穿于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的各个层面上。

税收倡导的正义精神也是税收成为公共契约的重要前提。正义是政治文明与法律制度的最高理想和共遵价值理念,是判断一种法律制度是否具有正当根据的价值标准,“正义的许多原则——各得其所,黄金规则,绝对命令,公平原则,宽容要求,以及其他等等,被认为超越了一切历史经验。”[6]税收契约关系必须遵从正义理念,正义精神是税法的核心价值和最高境界。法国《人权宣言》第20条规定:一切公民均有权监督税收的用途和了解其状况。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还规定了纳税人诉讼制度来保障纳税人仅依契约纳税以及获得应得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权利。而且,美国、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再把先行缴纳税款作为纳税人申请救济的前置程序。这些在一定意义上都体现了税收的正义精神。

(二)利益相关者交易中的税收契约

契约是市场中交易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所确立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交易时所约定的基本内容,构成了契约的基础。交易活动的实质是交易当事人之间对财产权利所作出的契约安排,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企业与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职工等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博弈竞争与合作关系是靠契约来维持的,这种契约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市场契约。

交易中所涉及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税收契约作为企业契约集合中的一个子契约,是在经济交易中形成、维护并履行的,其本质是税收影响各利益相关者收益分配与资源配置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交易中的税收契约明显区别于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法定税收契约”,如果我们给交易中的税收契约一个准确概念,可以表述如下:交易中的税收契约是利益相关者在经济交易中所形成的有关财产权利流转的有关税收方面的协议或约定。笔者倾向于把交易中的税收契约称为“相关者交易税收契约”。

“相关者交易税收契约”被引入企业契约中,有利于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维护适当的经济关系。从税收筹划角度分析,合理签订并履行“相关者交易税收契约”,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主动地按所订立契约的相关约定统一安排纳税事宜,实现税收筹划的战略目标。

(三)税收契约的内涵剖析

1.税收契约是经济契约的一部分,如果研究“法定税收契约”和“相关者交易契约”必须在企业契约的约束下展开,因此极易被忽视。也有人认为,税收契约难以独立存在,只是企业契约或财务契约的一部分,其实这种认识很难透彻领会和把握税收契约对经济的深度影响,这也是造成税收契约受到关注较少,没有形成系统性研究的重要原因。

2.从现有文献观察,一些学者已经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税收筹划及其契约安排问题,譬如财务决策中的税收因素分析,企业逃税与税务监管的辩证与博弈关系。但税收筹划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从企业与契约方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税收筹划,尤其是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角度研究税收筹划有一定的难度。

二、税收筹划的契约特征分析

(一)税收筹划源于契约关系

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包括企业与股东、管理者、债权人、政府、职工、供应商、客户等之间的契约,而且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又存在着利益冲突。当我们承认“经济人”的逐利本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和部分契约是以会计数据作为基础等前提条件时,部分契约关系人(如股东或管理者)便有动机和机会进行某些操纵,以减轻自身负担并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只要企业税负契约中使用会计数据作为决定税负大小的重要指标,则在税负契约执行过程中,投资者与经营者就会产生对会计数据及相关行为进行管理控制的动机,以谋取其自身的利益。纳税人掌握着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理性的纳税人自然具有强烈的利用现有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进行税收筹划以减轻税负的动机。可以说,如果没有契约关系的存在,税收筹划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税收筹划存在多重契约方

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要考虑多重契约方,即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不仅要考虑纳税人与税务当局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纳税人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上面我们探讨了税务当局和纳税人之间的法定税收契约关系和交易中的税收契约关系,所以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所涉及到的契约方包括税务当局和利益相关者两类不同的契约方。

纳税人针对两类不同的契约方,应采取不同的契约模式和税务对策。研究税收筹划时引入契约方,可以将税收筹划看作是纳税人的最优纳税设计行为,也可以称之为“税收筹划方案设计行为”。换言之,这里引入多个契约方,意在说明纳税人的税收筹划行为必将涉及税务当局与利益相关者。这里引入“契约理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契约观点,旨在说明税收筹划的契约方影响着税收筹划的决策行为。迈伦·斯科尔斯曾对契约观点作如下评论:“契约具体说明在不同的环境下,契约各方作出决策和收取现金流的权利。”[7]接下来,他在全球税收筹划的三方面特征中阐述了“在税收筹划中必须考虑所有契约方”的观点。

(三)税收筹划受到法定税收契约关系的制约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制框架内通过投资、经营、理财等活动的谋划、安排以降低风险和减轻税负的税收规划行为。税收筹划之所以出现,源于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法定税收契约关系。因为政府作为企业契约的参与者,在向企业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也“强制”与企业签订了税收契约,即颁布所制定的税法,并规定应缴纳的税金。考虑到契约成本因素,政府并不与每一个纳税人进行单独谈判协调,而是单向强制规定。所谓税法其实就是政府与纳税人签订的通用税收契约。在这种契约关系下,税款征纳是由税收的强制性来保障的。政府征税是出于保证财政收入以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而纳税人纳税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纳税人总有寻求节税的动机。如果税收不具强制性,而是像慈善活动一样靠企业自愿捐赠,那么,税收筹划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只要存在法定税收契约关系,就一定会存在税收筹划。税收筹划实际上是纳税人对税收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税收筹划必须在税制框架内开展,这是法定税收契约关系对税收筹划的一种强制性约定。

(四)契约的特性决定了税收筹划存在的必然性

契约天生具有不完全性,这是契约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尽管完全竞争市场构成完全契约的充分条件,但在现实中,由于社会和未来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契约各方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制定一份包罗万象、完美无缺的完全契约几乎是不可能的。同理,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也是不可能成为完全契约的,肯定存在不完善之处,甚至是大的漏洞或缺陷。而且大多数国家的税收制度都规定,企业的纳税活动应以会计所得为基础,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应纳税金。这样一来,管理者就有可能根据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税收筹划,以节约税金支出。同时,纳税人对税法可以选择性利用、甚至“滥用”,对税收规则的运用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控制权,这也部分解释了税收筹划能够存在的缘由。

(五)税收筹划可以利用契约关系降低交易费用

对于企业的交易活动,税收筹划的作用在于安排交易或创造交易,降低隐含在交易中的税收负担。因此,税收筹划担负着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重任,即为最大化税后收益而组织的生产要求考虑各契约方目前和未来的税收状况。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旨在对各契约方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安排,以降低交易活动中的交易费用和税收负担。所以,从契约角度观察,税收筹划其实就是各契约方利用税收契约关系的变化来实现节税的。当然,税收契约关系的变化过程也是打破原有契约、构建新契约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是长期的。

(六)利用契约形式的变化节税

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契约形式约定,不同的契约形式界定不同的业务模式。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安排或调整其契约关系,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主动地安排纳税事宜以期达到节税的目的。举例来说,纳税人购买设备或者租赁设备都可以达到更新设备的目的,但这两种方式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税法允许对建筑物、设备、机器进行加速折旧来鼓励资本性投资。因此,纳税人购买设备加速折旧可以多抵扣应税收入,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如果纳税人租用的设备超过了经济寿命,租赁费就只能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税前扣除,而租赁费扣除额的现值通常远远小于折旧扣除的现值,这其中就存在税收筹划的空间。即税收将取决于设备的投资方式,而设备的投资方式则完全依赖于纳税人与设备供应商签订的一项安排财产权的契约。

如果纳税人之间存在税率差异,并不一定需要纳税人拥有不同税负的附属经济实体才能进行筹划。面临不同税率,互不相关的纳税人也可以通过订立契约而相互约定,将应税收入从高税率的纳税人那里转移到低税率的纳税人那里。[8]这是纳税人之间的一种税收博弈合作模式。进一步分析,纳税人之间的契约形式稍作调整,极有可能引起税收负担的较大变化。

参考文献

[2]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出版社,2001。

[3]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陕西出版社,2001。

[4]李胜亮:《税收脉络》,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P87。

[5]迈伦·斯科尔斯、马克·沃尔夫森:《税收与企业战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D04,P5。

[6][德]阿图尔·考夫曼等主编,郑永流译:《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P53。

[7]迈伦·斯科尔斯、马克·沃尔夫森:《税收与企业战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3。

[8]迈伦·斯科尔斯、马克·沃尔夫森:《税收与企业战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P11。

税收筹划 篇2

1.税收筹划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亦是一种合法行为。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或者一些税收弹性实现企业想要减轻税负的目的,采取这些有效的税收筹划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实现税收成本的降低,以谋求企业经济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税收筹划的根本所在。[1]同时,税收筹划的开展,还可以给企业带来另外的一些收益,比如说,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更好的学习税收法律法规,为企业的纳税业务提供更好的保障。税收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税收筹划的意义越来越大。

2.理论概述

2.1税收筹划的含义

所谓税收筹划,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税收政策为先导,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以税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纳税方案,用以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筹划,具有合法性。[2]税收筹划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简单来说,狭义的税收筹划指节税筹划,广义的税收筹划在节税筹划的基础上还包括避税筹划。

2.2税收筹划涉及的总体原则分析

2.2.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首要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范围合法;二是符合经济法规要求;三是时刻关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变更。

2.2.2事先筹划原则税收筹划一定要事先筹划,作为一项纲领来指导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并且是发生在经营活动之前。事涉税行为分为三种情况,即事前的涉税、事中的涉税和事后的涉税。事前的涉税侧重的是对税收的预测和计划,事中的涉税侧重的是对整个方案的控制和实施,而事后的涉税侧重于总结分析。

2.2.3系统性原则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要注重整体性原则,时刻维护企业的整体目标,同时要关注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更要注意国家政策、税法的变动,将各种税收因素和非税收因素的影响都控制在内。

2.2.4财务利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则应考虑税收筹划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考虑是否会有其他费用的产生,或者是经营风险的产生。筹划过程应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考虑长远利益。

2.2.5综合平衡原则税收筹划不是一项单一的财务活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税务筹划的开展必须服从企业整体的财务目标,并为之服务,注重综合平衡。假若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只片面追求自身效应的提高,而不为企业长远利益考虑,紊乱企业的经营机制,扰乱企业的理财秩序,增加企业经营风险,都有违于税收筹划的真正意义所在。

3.目前我国税收筹划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税收筹划尚处在较低水平,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3.1企业税收筹划意识薄弱

企业在税收筹划上存在认识不足,且筹划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认识不足,容易将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相混淆;其次,对税收成本控制欠缺,对税收筹划所创造的价值认识不够;再次,对税收筹划的范围了解不够,片面局限于税收优惠政策等,缩小了税收筹划的空间范围。

3.2税收筹划的事前预测与重点把握不当

目前,企业税收筹划仍然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缺乏分析,对税收筹划重点把握不到位,不区分税种,不考虑如何使税基最小,不考虑如何使企业享受最低税率,而只是在项目完成之后,才会去考虑账务处理达到节税的目的,这都是税收筹划事前预测不够造成的被动效果。

3.3税收筹划的成本收益分析相对不足

税收筹划不等于盲目的节税,对税收筹划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的通病。企业在采取节税措施的同时,企业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已经远远超过企业所减少的税额,这是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的问题。这种盲目的节税不但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反而会扰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打乱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得不偿失。[1]

3.4对税收筹划的风险认识不足

税收筹划作为一种预测性的计划决策方法,风险难免存在,影响税收筹划风险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这是一项主观行为;其次,在征缴双方方面,税收筹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次,由于纳税人对反避税措施的忽视,同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风险。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一种误导,那就是过分信任税务筹划机构,而忽视了其本身存在的风险。

4.税收筹划方案建议

4.1提高认识,加强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税收筹划专业人才在我国十分缺乏,相关部门应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将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建设重视起来,加大投入,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和政策。一是,定期组织学习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更好地掌握国家的税收筹划现状;二是,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税收筹划的在职岗位培训,并采取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三是,出版税收筹划实例与理论成果刊物,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学习;四是,加大税收筹划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力度,加强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完善,为更好地实现税收筹划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力量。

4.2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4.2.1纳税人身份的选择纳税人的身份可以从内资和外资两方面来考虑,在我国目前来看,外资企业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国家给予从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但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且经营超过十年[8]。

4.2.2地点的选择企业可以在设立地点上寻求税收优惠,设立地点的选择影响重大。企业可以选择低税率的地区,享受国家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比如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等,这些地方的选择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也为税收筹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4.2.3投资方向的选择我国对下列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和举办知识密集型项目及基础设施的企业等,这种税收优惠来源于我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

4.3合理规避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风险的发生,来自于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等情况的变化,鉴于其是一项事前预测性的决策方法,风险必不可免。因此,对于风险的考虑,更应作为税收筹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尽量预测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要尽量多的考虑造成风险的因素,并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规避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整体,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企业的整体税负,并看到税收筹划与其他财务活动的联系,时刻注意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动向,控制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4延期纳税

递延纳税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经税务机关审批,可将其应纳的税款推迟一定期限缴纳。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递延纳税的各种途径,使企业无偿获得一笔零成本的资金,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使用这笔税款进行资金周转、增加股东权益等而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递延纳税的产生往往出现在下列这种情况,纳税人在一定纳税期内得到一笔高所得,国家规定对这笔高所得可以在以后若干个纳税期内分期进行计税和纳税,还有就是对取得高所得的年度应纳税款进行分期缴纳。延期纳税后缴纳的税款由于币值下降,降低了实际税款,因此延期纳税还可以转嫁通货膨胀的风险。

5.结论

论企业的税收筹划 篇3

一、当前税收筹划存在的误区

(一)税收筹划认识上的误区

1税收筹划不是避税。在税收筹划认识上最主要的误区,认为它就是避税。其实,税收筹划与避税从表面上是有些相似的,但本质是不同的。避税是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的漏洞或规定不明确之处,巧妙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以减少其纳税的行为。

2税收筹划不是偷骗税。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税收筹划是偷骗税的代名词,其实这是极大的错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偷骗税是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使用欺骗、隐瞒等非法手段,不按规定纳税的行为。而税收筹划则不然,它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其纳税事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安排,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税收筹划行为上的误区

税收筹划是顺应税法意图,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纳税方案时进行优化选择,以实现缴纳最小的税款,以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它着眼于总体决策和长期利益,谋取的节税是合法的、正当的。成功的税收筹划不仅可以避免缴纳不该缴纳的税金,而且有助于合理安排支出,对改善经营管理有好处。由于它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又是完全合法的,所以国家是给予鼓励和支持的。

二、税收筹划的内容和方法

(一)税收筹划的内容

税收筹划是建立在对税收政策和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加以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进行筹划之前,要分析比较税收法规中的细微差别,全面掌握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而深入挖掘税收筹划的空间。这样经过调研和反复地论证,认为确有可行性和可能性才行。企业领导是做好税收筹划的关键,他首先要重视,然后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与企业自身、中介机构和税务机关三者合作的信息畅通的积极模式,把税收筹划工作落到实处,否则不能开展有效的税收筹划。

(二)税收筹划的方法

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充分研究现行的税收政策,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筹划方案。首先可以围绕税种进行税收筹划。就是要选择节税空间大的税种入手。对纳税人经济利益影响较大的税种通常就是筹划的重点。其次,还可以看税种的税负弹性,弹性越大,节税的潜力就越大。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瞄准这些税种。同时要围绕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税收优惠是国家为实现税收调控功能,在税种设计时设立的优惠条款。纳税人如能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就可获得节税效益。因此,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税收筹划。

三、税收筹划的实施者

1、纳税人是税收筹划的主体。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利用国家政策,在合法前提下达到税目的行为,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纳税人理应成为税收筹划的主体,纳税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对相关税收政策进行认真地研究,合理利用税收政策,只要有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就应积极筹划。

2、中介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当前,从企业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独立进行税收筹划的能力,因为税收筹划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来实施。而税收代理机构在这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有着无可比拟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筹划方案,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税收筹划 篇4

一、企业中加速折旧法的应用

利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的折旧额是不同的, 分摊到固定资产各期的成本费用也不相等, 因而影响了企业各期的利润水平, 最终对企业的税负产生影响。加速折旧法经常被当作抵减所得税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1:某集团企业的某一设备, 原值750 000 元, 预计使用年限5 年, 预计净残值为原值的1%, 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 假设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企业未扣除折旧的利润额为:第1 年:1 250 000 元;第2 年:1 136 300 元;第3年:1 500 000 元; 第4 年:1 000 000 元; 第5 年:961 500元;合计:5 847 800 元。

1.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该设备年折旧额、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1 所示。

2.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该设备年折旧额、税前利润和所得税额如表2 所示。

从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 不论采用年限平均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总额相同, 总体上不可能达到减少企业所得税的作用。但是具体到各个年份来看, 使用加速折旧可以在使用期限内使固定资产成本加快得到补偿, 利用提前摊销后期的成本费用, 将企业前期的会计利润往后期结转。最终使企业前期实现的利润较少, 缴纳税款也较少;后期实现的利润较多, 缴纳税款也较多。 对于纳税人而言, 通过调节所得税缴纳时间, 可达到缓交税款的作用。缓交的税款具有资金的时间价值, 可以为纳税人取得相当可观的资金使用价值。

假如银行的同期年利率为6%, 纳税人仅第一年的税收筹划就可获得收益2 272.5 元[ (237 500-275 375) ×6%]。 将上述不同折旧方法下的应纳所得税额及应纳所得税额现值归纳如下页表3 所示, 可以看出, 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对企业更为有利, 企业的应交所得税额减少6 818.54 元 (1 083 761.16-1 076 942.62) 。

二、企业慎用加速折旧法的几种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选定符合税法要求的合理有效的折旧方法, 同时达到为企业节税的目的。通常有几种情况需慎用加速折旧法, 否则会增加企业税负。

单位:元

单位:元

单位:元

注 :1、2、3、4、5 年 的 复 利 现 值 系 数 分 别 是 :0.9434、0.8900、0.8396、0.7921、0.7473

(一) 税收减免期不宜加速折旧

承上例, 假设第一年、第二年为公司的免税期, 情况如表4 所示。

单位:元

由表4 可知, 加速折旧法比年限平均法增加税负总额45 750 元 (799 750-754 000) 。 在我国实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前期多提折旧, 后期少提折旧, 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状况下, 可以递延缴纳税款。 但是, 在企业税收减免期间, 不仅不能少缴税, 反而会加重企业税负, 因为加速折旧是反向影响企业所得税的。

(二) 5 年补亏期内不宜加速折旧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和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亏损弥补期限和办法作出了统一规定, 即企业发生年度亏损, 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 但最长不得超过5 年。 税法严格限定了企业亏损的补亏期限,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计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 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 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假如采用加速折旧的某公司, 当年亏损总额为2 000万元, 此后连续5 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1 600 万元, 则1 600万元税前收益可全额弥补亏损, 无需纳税。另外400 万元亏损, 须用税后利润弥补。 假设该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当年亏损总额1 600 万元, 此后, 连续5 年的税前收益总额是1 600 万元, 则税前收益1 600 万元亏损无需纳税, 可全额用税前收益弥补。 因为折旧方法不同, 同样的收益, 如果利用加速折旧法, 就比采用直线法的税负增加100 万元 (400×25%) 。

(三) 切莫以减税为目的选择加速折旧

企业选择加速折旧应考虑企业整体经营决策, 切莫仅为减轻税负选择这种方法。 如果不考虑财务状况随意选择加速折旧法, 导致企业出现亏损, 可能让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失去信心, 使企业错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有的民营企业通过采用加速折旧等方法, 有意造成企业报表连续亏损, 达到不缴纳所得税的目的。企业一旦需要向银行办理贷款, 银行很可能拒绝贷款。

总之, 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筹划时, 一方面要谋求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应当防范筹划风险。特别要关注加速折旧法的特点和不足, 认清加速折旧在企业中慎用的几种情况, 最大程度地减少筹划风险。

摘要:利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来实现抵减所得税税负的作用, 被称为“税收挡板”或“税收抵税”。企业可以通过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确定赋予的弹性空间, 合理选择折旧方法, 充分发挥抵税作用, 谋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筹划,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程辉.固定资产折旧中的税务筹划[N].中国会计报, 2013-12-6.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税收筹划论文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收筹划;问题;对策

由于我国对于税收筹划开展的较晚,许多人将税收筹划工作误解为单纯的“合理避税”,更有甚者将其误读为如何想办法偷逃税款,且即使出现了一定的税务风险还堂而皇之的将其冠以“税收筹划”的名词,其实这都是对于税收筹划工作的误解。税收筹划又被称作税务筹划(英文为TaxPlanning),税收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是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是递延纳税目的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涉及融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日常经营活动,而上述财务管理活动与税收筹划有着一定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相关的决策过程中,税收筹划是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因而提高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可以有效的规避税收风险的同时,节约一定的纳税成本。

(一)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融资过程涉及融资成本及财务风险两方面问题,因而企业的融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应综合考虑上述问题。以租赁业务为例进行说明,企业的租赁业务分为融资性租赁与经营性租赁两方面。融资性租赁: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将融资性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自有资产,允许计提折旧并计入当其的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作为利润的抵减项,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经营性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作为企业的自有资产管理,不能计提折旧,但企业付出的租赁费用可以计入当期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企业应针对自身的资产使用情况,选择固定资产的租赁方式。

(二)企业投资中的税收筹划

我国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对外投资的特定地区有着一定的税收优惠,这包括四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应该顾及国家对于特定地区的税收优惠,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考虑选择享受优惠的地区。

(三)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收入及费用的确认时点会决定企业的所得税缴纳的时间,因而对于收入及费用的确认问题应该予以一定的税收筹划,从而起到延迟纳税的目的。企业的收入取得及费用的列支两方面都要利用到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收入确认问题,在本着税法遵从度原则基础上,尽量推迟确认的时间或是分期确认;对于费用尽可能提前确认或是一次性列支。另外,要尽可能的缩短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折旧及推销期限,从而加大当期的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于税收筹划的认知度不够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税收相关法律制度的变动幅度相对较大,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于税收法律及相关税收政策掌握的还不很成熟,因而在税收筹划的认知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一方面,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逃税款。产生这种想法的人是对于税收法律没有完善的熟识,不了解纳税的意义和税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并对于税收违法行为的风险承担不很清楚,从而出现了这种错觉;另一方面,是觉得税收筹划就是尽量少缴税款。诚然,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迟缴、少缴以及不缴税款,但是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则忘却了财务管理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是为了获取利润的,而税收筹划应服从于价值最大化目标,而不能单纯的为了筹划而筹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全局意识。

(二)忽视税收筹划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存在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专业较多,如税法、会计、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客观地讲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税收征管体制的日益完善,给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片面的追求税收筹划有可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认为只要进行税收筹划就可以减轻企业税负,而很少考虑税收筹划中易于遭遇的税务风险,所谓“只见利而不见害”,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

(三)相关的税收筹划人才缺乏

税收筹划工作需要的是对于税法有着较好把控的综合性人才,但从目前来看,企业之中对于税收筹划人才相对缺失,甚至有些企业认为税收筹划工作可以外包给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但是,问题是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其他所面临的问题都存在着千差万别,中介机构对于企业的一些特殊情况也未必能掌握的那样好,如此一来则有可能给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另外,企业的税收筹划应该站在财务管理的视角上进行,这就需要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有一个把握,这是一个局外人难以做到的。因而,相关人才的缺乏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应用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

三、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存在问题的相应策略

(一)提升对于税收筹划的认识,注意税务风险防范

合法性是税收筹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于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遵从度,而不能盲目的为了节省纳税成本而采用一些违法手段。要知道,我国税收法律体制的建设经历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实践论证,还是很严密的,想钻税法的空子来搞税收筹划难度还是较大的。同时,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还要注意相关风险的规避,而不能盲目的为了节税而节税,不顾及税务风险。要知道,我国对于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还是较重的,企业对于税务风险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

(二)税收筹划以财务管理为指导思想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因而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遵循为财务管理服务的原则。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考虑财务管理中的相关指标如本量利、EBIT、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指标,这样才会使得税收筹划更具有实用性。

(三)注意税收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工作还是要立足于从自身财务人员中选择,这是因为自己的财务人员对于企业还是较为了解的,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特点有着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而在开展税收筹划中相对能够得心应手。因此,企业应该对于自身的财务人员加强相关税收政策、法规的培训,鼓励其参加一些诸如注册会计师或是税务师的考试,从而提高其业务水平。另外,还可以适当引进税务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企业中来,为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出谋划策。随着我国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日渐增高。企业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税收筹划实现了节约纳税成本、降低及规避税务风险,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为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税收筹划是企业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及工作重点。因此,企业应该从提升税收筹划的认知度、加强税收筹划中的财务管理指导思想以及税收人才的培养等几方面入手,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应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钦祥永.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应用[J].大众投资指南,20xx(05).

企业与税收筹划研究 篇6

关键词:税收筹划;特点;注意问题

1 税收筹划概念及其特点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生产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节约税款,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合法性。(2)择优性。(3)整体性。(4)普遍性。

2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1)税收筹划必须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只能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必须依法对各种纳税方案进行选择。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证所设计的经济活动、纳税方案为税收主管部门所认可,否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并承担法律责任,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2)税收筹划应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如果税收筹划所产生的收益不能大于税收筹划成本,税收筹划就没有必要进行了。

(3)税收筹划应从总体上系统地考虑。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一方面,企业税收筹划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不能只盯在个别税种的负担上,因为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就要多缴;另一方面,企业的税收筹划不是企业税收负担的简单比较,必须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4)税收筹划应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税收筹划必须在应税行为或应税事实发生之前对企业的投资、经营和理财等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

(5)税收筹划应注意风险的防范。税收筹划之所以有风险,与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及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有关。尤其是那些立足长期的税收筹划,更是蕴涵着较大的风险性。另外,无论什么税种,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因此,在企业税收筹划中,有关人员除了全面学习税收法规之外,密切保持与税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至关重要。

3 税收筹划的应用例举

(1)企业组建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可选择恰当的组建形式来进行税收筹划:一是公司制企业与合伙制企业的选择。当前我国对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实行差别税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与合伙经营相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要双重纳税,即先交企业所得税,股东在获取股利收入时再交纳个人所得税;而合伙经营的业主或合伙人只需交纳个人所得税。二是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一般说来,如果组建的公司一开始就可盈利,设立子公司就更为有利。在子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可享受到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和其他经营优惠。如果组建的公司在经营初期发生亏损,那么组建分公司就更为有利,可减轻总公司的税收负担。

(2)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税收筹划。有时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现行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些地区投资,有些税种可以少交或不交,这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税法的立法意图。因此,在国内进行投资时,应适当选择这些税收优惠地区。另外,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在税收立法时,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以鼓励或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投资时选择投资何种行业也可以进行税收筹划。

(3)企业对外筹资的税收筹划。一般而言,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就会获得税收利益,从而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就会降低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总之,各种筹资方式的选择并无定数,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税负和收益等因素,以企业整体利益最大为目标进行选择。

(4)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如对于享受限期减免所得税优惠的新办企业,获利年度的确定也应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一项内容。由于新办企业产品初创,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也较低,因此,减免所得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也相对较小。为了充分享受所得税限期减免的优惠,企业可通过适当控制投产初期产量及增大广告费用等方式,一方面推迟获利年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节税利益。

参考文献

企业税收筹划探究 篇7

一、税收筹划概述

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各种有利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筹资等涉税事项做出适当的安排,以达到少纳税、递延纳税等税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其特点是在合法的前提下,通过运作和筹划,从而使国家和企业利益得到保障。

二、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税收筹划主要被运用在以下几个层面,即产前投资筹划、经营活动、分配等方面。

(一)投资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以运用税收筹划方式,来达到节税增收的目的。

1.合理选择公司注册地

从国际上看,选择国际避税地,在那里注册离岸公司(即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的公司),当地政府允许国际人士在其领土上设立国际贸易业务公司,对资本流动几乎没有限制,对不是在注册地进行的经营活动几乎不征收任何税,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费, 国际大银行几乎都承认这类公司的存在, 为其设立银行账号及财务运作提供方便。从国内来看, 选择注册在税负较轻的地区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开发区, 经济特区, 中西部地区, 老、少、边、穷等地区, 国家对这些地区在税收上给予了优惠, 税率要低于这些地区以外的地区。从分支机构的选择上, 若选择具备法人资格的子公司, 一般是独立核算, 单独计算缴纳税款, 这样就有利于企业通过转让定价来进行税收筹划。而分公司及办事处不具有法人资格, 可以选择单独缴纳或者汇总缴纳, 企业一般在设立之初出现亏损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 分公司选择汇总缴纳可以抵减总公司的利润, 进而减少公司的应纳所得税额。

2.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选购设备

国家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 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实行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 企业仍可按设备原价计提折旧, 并按有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又规定, 企业每一年度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 未予抵免的部分, 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延续抵免, 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企业将已经享受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在购置之日起5年内出租、转让的, 应在出租、转让时补缴设备已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因此,企业在选购设备时,在其性能、功能同等条件下,应尽可能选购国产设备。将使用周期定为5年以上,即使在5年内出租、转让,需补缴已抵免的所得税税款,也将该项支出的时间推迟了,享受了递延纳税的好处。

(二)在经营活动中的税收筹划,直接关系到企业最终价值的实现

1.规范账务处理,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新税法依然强调《税法》高于财务准则,凡是财务制度与税法有冲突的地方必须按税法执行。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不断努力学习,避免明显的账务处理错误导致不必要的罚款或其他损失,树立正确的纳税调整理念,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比如娱乐业的营业税是20%,而餐饮住宿的营业税是5%,如果酒店不严格分开核算,就必须完全按20%交纳营业税。另外对房屋改按改扩建、装修、修缮的房产税处理上,必须明确房屋改建、扩建支出和新建房屋初次装修费用应计入房产原值征收房产税,而旧房重新装修、修缮不必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应确认为当期费用,自然也不用缴纳房产税。

2.加强基础财务制度的建设,防范纳税风险

在基础财务制度的建设上,财务人员应重点加强涉及税收争议问题的财务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分类标准的确定、存货合理损失的界定、通讯及交通补助标准、差旅费补助标准等方面。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会计与所得税法强调使用时间超过一年以上,同时必须用于生产经营、管理、出租等,但对于一些修理用的工具、备件,虽然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为了简化核算,也应该作为低值易耗品。

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在所得税上的税收待遇不同,低值易耗品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固定资产必须通过折旧分次计入当期费用。

对于存货的损失,增值税法规定,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存货丢失、被盗、霉烂变质的损失需要转出进项税额。所得税法规定,存货经营中的正常损失可以只进行清单申报,而不需要进行专项申报。

对于交通、通讯补助,企业所得税法上只要是合理的标准都允许扣除,在个人所得税法上,允许扣除一定的公务费用标准,标准之外的应并入工资总额中缴纳个人所得税。差旅费补助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允许扣除,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是免税收入。以上标准在税务部门没有明确界定时,企业财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标准,用制度防范风险,并阐述制度的合理性。

财务人员需要把税收成本考虑到合同的制定中,合同的制定不同,企业的纳税义务就不同。例如,企业收到销货款但并没有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就必须有相应的合同证明企业的纳税义务并没有产生,因为在预收货款方式下,企业发出货物时才产生相应的纳税义务,预收货款合同成为企业纳税风险防范的重要依据。企业发出货物但并没有缴纳增值税,就必须有相应的赊销合同作为依据,因为在赊销合同规定的发货时间不产生纳税义务,而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产生纳税义务。

3.用好用足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特别予以关注。根据国发(2005) 3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酒吧外)在新增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另外新《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那么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该主动积极申请这一优惠政策。

三、税收筹划的可借鉴经验

(一)树立税收筹划意识

没有税收筹划意识,也不可能有税务筹划行为。企业决策者不仅要做到税收政策法规的学习,树立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的理财观,而且要积极关注企业税务筹划,从组织、人员及经费上为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提供支持。税收筹划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投资、筹资、经营、分配等各项经济活动,因此需要企业股东、经营者、财务人员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

(二)重视税收筹划的风险性

首先是正确认识税收筹划,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其次是及时掌握税收法律变化,正确理解税收政策精神。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以合法为前提,必须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了解并掌握税收法规规定。最后是实施有效税收筹划,控制与消除风险隐患,尽可能地避免纳税筹划带来的潜在成本风险。

(三)税收筹划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取得效益。但是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即所谓税收短长筹划的成本,以及因为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求收益大于成本,税收筹划活动也不例外,企业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进行税收筹划。

(四)加强和税务机关的沟通,寻求政策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及时指导

由于目前我国在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国家涉税的有关政策也比较无序,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在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寻求税务机关在政策上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搞好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也是必须的。

高校个税税收筹划 篇8

个人所得税始于1799年的英国, 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确立了主体税种的地位。从1994年到2008年, 我国个税收入从72.67亿元增加到3 722亿元, 增长了近51倍, 个人所得税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 (国税发[2001]51号) , “高等院校位居十大高收入行业第六, 高校教师位居十大高收入人群第八位”, 国税发2009年85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强高校教师除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和兼职、来访讲学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江苏省苏地税函2009年122号文《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要求, “将各高校纳入2008年度12万元自行申报核查工作重点”。上述事实表明, 当前高校已被视为高收入群体, 是税务部门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而高校作为一个理性的

费用、人员培训费、数据加工费、软硬件日常维护费用等。

一套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成功应用, 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的如下效益:减少库存备件, 降低重复采购成本;增加保修申请, 降低维修成本;减少设备闲置率, 延长设备运行寿命,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减少设备盘亏, 降低设备“失踪”风险;降低定期清查、审计和清产核资成本。

四、总结

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 系统成败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及通信技术, 只有满足管理需要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 在进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规划时, 如果仅仅盲目地关注购买多么高级的软件、配置多少计算机、安装什么网络, 以为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越先进越好,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信息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建设的起点, 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人’必定要考虑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经济环境、认知能力、新旧制度的衔接等使得综合运用各类税收政策让纳税人最少化缴税成为可能, 这种业务的可选择性是产生税收筹划的直接原因。

二、税收筹划及文献回顾

税收筹划又称纳税筹划、税务筹划 (Taxplanning) 。《国际税收词汇》 (IBFD:International Tax Glossary, 1998) 将税收筹划定义为:通过税收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 以达到缴纳最低的税负。印度税务专家雅萨斯威在《个人投资和税收筹划》中将税收筹划定义为: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 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在内的一切优惠, 从而获得最大税收利益。中国学者盖地认为, 筹划定义为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依据现行税法, 在尊重税法、遵守税法的前提下, 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规定, 对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高校的个税筹划即通过高校财务活动的合理安排, 以合法的途径

规划要确保低成本, 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关键因素, 设计合理的信息系统结构。因此, 高校在进行系统建设时, 应该把系统规划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而系统规划的意义远远不在于系统建设本身, 它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陆琳卡.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建议[J].高等函授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

[2]徐朝宏.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探析[J], 会计之友:上

旬刊, 2006 (2) .

[3]王万水, 高千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

之友:中旬刊, 2008 (1) .

[4]危孙忠.浅析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资讯, 2008 (25) .

[5]宋克振, 阳亮, 程传慧.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 2008.

达到最大程度降低教职工个人所得税税负的目标。在相关的研究资料中, 张晓民通过计算应纳税额的临界值来筹划高校个税;郜林平主要是通过统筹各类收入、协调和均衡化收入时间来筹划高校个税;李华丽则以计征公式为出发点来筹划高校个税。本文侧重于从高校个税涉税内容和优惠政策进行分析, 阐明利用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是高校个税最好的筹划方式。

三、高校个税筹划内容及途径

(一) 涉税内容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我国个税征收办法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综合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不同, 是按11项分类征收的税制, 其中高校涉及的比较明确的、单位执行代扣代缴可操作的税目主要是: (1) 工资、薪金所得; (2) 劳务报酬所得; (3) 稿酬所得。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高等教育体制和高校内部分配机制也正经历着一场变革, 各类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 涉税内容与税法内容无法做到一一对应或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给高校在履行法定代扣代缴义务时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如涉及扣缴义务人的, 工资由财政统发后扣缴义务人的确定问题;如涉及各类补贴发放的, 实行二级管理后业绩津贴年终集中发放、人才引进安家费、人才引进购房补贴和按政策应享受面积内的购房补贴、新职工逐月发放的住房补贴、退休教师返聘工资、外籍教师探亲或国内旅游补贴、外教的住房补贴、解除劳动关系后的补偿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宪梓奖) 、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奖、各类市级科研奖、江苏省“333”工程各类生活补助或图书资料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如涉及科研方面的, 科研成果转让收入、科技成果入股取得的股权、计提的科研立项奖励等;如涉及发放给学生的各类补助, 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生勤工助学金等;如涉及捐赠方面的, 对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捐赠。上述各类经济业务内容都涉及以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为主的税目, 而且名目纷杂, 给筹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 筹划途径及选择

从税收筹划的途径或选择方式来看, 一是减少税基, 二是降低税率, 三是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但从实际筹划结果分析,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就是为达到降低税率甚至税收减免的目的, 因此降低税率方式也是税收优惠政策的直接结果。而针对高校个税税收筹划, 从前述的各项涉税内容来分析, 几乎很难达到减少税基的目标。

因此, 高校个税筹划途径应以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主, 在了解和熟悉税法或相关规定后, 就能找到分散于各项税制文件中的政策依据或政策口径, 对于税目对应关系明确的可直接利用政策优惠来筹划;没有明确税目对应关系的涉税内容, 一是按照“非不允许”筹划原则比照执行优惠政策, 二是通过一些合理合法的财务活动安排来达到税收筹划的目标。

(三) 税收优惠政策及筹划

针对前述高校个税涉税的主要内容, 利用分散于各税制或规定中的优惠政策及筹划如下:

(1) 根据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 “工资薪金总额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也即上述项目在相应扣除标准范围内为个税免税项目, 是工资薪金个税筹划中最大和最全的税收优惠政策。

(2) 根据国税发[2001]19号文, 工资统发后, 财政部门为个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

(3) 根据国税函发[1994]376号文“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免征个人所得税”;根据国税函[1999]525号文“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 在聘期内享受特聘教授奖金, 标准为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 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4) 根据国税发[1997]54号, 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实报方式取差旅费、探亲补贴、搬迁补贴、伙食补贴等免征个人所得税, 据此, 外教各项补贴的个税筹划应以非现金实报形式进行。

(5) 根据财税字[1997]144号文“企业以现金形式发给个人的住房补贴应全额计入领取人的当期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外籍个人以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财税[2006]10号“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 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财税[2007]13号文“住房制度改革期间, 按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房改成本价格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 职工因支付的房改成本价格低于房屋建造成本价格或市场价格而取得的差价收益, 免征个人所得税”和《个税法》第四条第七款, 发给职工的安家费免征个税, 依据“非不允许”筹划原则: (1) 中国公民以实报实销形式的住房补贴也应享受个税减免; (2) 新职工逐月发放的住房补贴应比照住房公积金享受个税减免; (3) 人才引进安家费参照“安家费”条款执行。通过财务活动安排的筹划, 外教住房补贴按实报实销方式进行, 引进人才购房补贴采用实报实销方式。

(6) 根据财税[2001]157号“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 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 免征个人所得税”。

(7) 根据财税[2004]39号“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 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布的教育方面的奖学金, 免征个人所得税”;除上述项目以外的学生各类补助筹划可以通过与学生签订勤工助学合同方式按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为学生提供资助。

(8) 根据财税[2004]39号“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与个人奖励, 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 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9) 根据中发[1991]10号“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每人每月100元, 免征工资调节税 (即个人所得税) ”和中发[2001]10号“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每人一次性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0 000元, 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10) 根据《个税法》第四条第一款“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 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免征个人所得税”, 因此江苏省“333”工程

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结合研究

王信明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本文从供应链视角通过对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中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比较, 对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有机结合, 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方法

供应链是在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客户需求, 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核心能力,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 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策略。

[收稿日期]2010-04-09

各类补贴免税, 而市级各类科研奖除有明文规定外均属应税项目, 其筹划办法可进入在研项目实行以报代领。

(11) 根据国税发[2005]9号《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 年终集中发放的业绩津贴筹划方式可在一次性奖金和分月预发之间平衡选择。

(12) 根据财税[2008]7号“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延长离休退休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和国税函[2005]382号“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 在减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 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明确了退休返聘教师的个税筹划问题。

(13) 根据财税[2007]6号“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 纳税人通过其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只要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具有经认定的免税资格, 其接受的捐赠即可免征个税。

四、结论

高校整体涉税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财税[2004]39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和财税[2006]3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已就高校涉及的营业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0) 18-0036-02

供应链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 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对于传统成本控制方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有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两种方法。作业成本法是以“成本驱动因素”为理论依据, 以作业为核心, 首先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的所有作业, 然后选择成本动因, 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 (产品、服务和客户) 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在产品推出前便决定其产品价格、预期利润与预期成本的产品定价方式, 通过成本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 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

税、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关税等优惠政策阐述得相当清楚和完备, 对应关系明确、可操作性强,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优惠政策。而高校涉及的以工资薪金为主的个税税目其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税制规定分散甚至不明确, 所以存在着筹划的空间和筹划的必要性, 其筹划的目的和归宿点是减轻税负、少交甚至于不交, 在涉税项目和筹划的手段上都比较单一, 且不需要考虑多税种之间的平衡、筹划的机会成本等问题, 因此, 本文在分析高校个税涉税内容的基础上认为, 筹划的最佳选择途径应为充分了解并利用各类税收的优惠政策, 以达到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

摘要:在当前高校已成为高收入群体, 税收筹划已势在必行。高校个税筹划其目的性单一、途径明确, 所涉税目较少, 主要以工资薪金所得为主, 而筹划的最好方式是选择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高校,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乔瑞红, 等.企业税务与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7-51.

[2]张晓民.高校个人所得税纳税[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29-31.

[3]郜林平.探讨高校个税筹划的新思路[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6 (10) 53-55.

[4]李华丽.高校教职工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筹划[J].教育财会研究, 2009 (3) :35-37.

论企业税收筹划 篇9

税收筹划, 是指纳税人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即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精心安排和筹划, 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条款, 从而获得最大节税利益的一种理财行为。它是企业独立自主权利的体现, 也是企业对社会赋予其权利的具体运用。

(一) 税收筹划不等于避税筹划

避税筹划分默认合法避税筹划和不合法避税筹划, 而税收筹划只包括默认合法避税筹划。默认合法避税筹划主要内容有:利用税法的选择性条款进行避税;利用税法的伸缩性条款进行避税;利用税法中一些矛盾性条款进行避税;利用税法中一些不明确条款进行避税;默认合法避税筹划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符合税法或者不违反税法, 这是区别于偷、逃、欠、抗、骗税的关键。不合法避税筹划主要是在“度”把握上做得过火, 或者很明显就是在钻法律的空子, 或者理解本身存在错误。

(二) 税收筹划不等于节税筹划

虽然税收筹划的结果也会形成纳税人税收成本的节约, 获得减少税负的税收利益, 但这只是税收筹划的一个方面。就另一个方面来说, 税收筹划不是单纯为了节税, 还包括履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另外税收的具体筹划往往要通过税法之外的因素来实现, 如通过调整合同条款内容进行筹划, 通过企业的分立与合并进行筹划, 通过设立不同形式的从属机构进行筹划, 通过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认定获得高新企业称号进行筹划等。有的时候, 出于纳税人整体利益的需要, 甚至会筹划某一税负的增加, 但这一筹划的结果却会使得纳税人整体利益的最终增加。因此, 税收筹划并不仅仅是节税筹划。税收筹划既不等于避税筹划, 更不等于节税筹划, 那么到底税收筹划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或其代理人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 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自觉运用税法、财务、会计等综合知识, 对企业涉税活动进行的合理安排。

二、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一) 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要进行纳税筹划, 必然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财会会计制度, 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从而促使纳税人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 税收筹划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

由于税收筹划必须在符合法律规范的范畴内或不违法的情况下进行, 因而要求纳税人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而纳税人如果要提高税收筹划的经济效益, 也要更进一步研究和熟练掌握税法。这在无形中培养和增强了纳税人的法制观念, 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减少偷、漏税现象的发生。

三、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 企业销售活动的增值税筹划

增值税是中国流转税中的重要税种之一, 在企业尤其是工业商企业的上缴税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国家税收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对增值税的合理筹划十分重要。企业的销售活动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直接关系到产品最终价值的实现。在销售环节合理地进行增值税筹划, 可以直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产品销售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体上有两种类型:现销方式和赊销方式。

现行税制和财务制度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销售实现时间的规定是一致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 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按销售结算方式不同具体为: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不论货物是否发出, 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依据, 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销售应税劳务, 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的当天。

可见, 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 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是不同的, 这就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纳税人可以利用结算方式的选择权, 采取没有收到货款不开发票的方式, 就能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例如, 对发货后一时难以回笼的贷款, 作为委托代销商品处理, 待收到贷款时才出具发票纳税。避免采用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结算方式销售货物, 防止垫付税款。尽可能采用支票、银行本票和汇兑结算方式销售货物。在不能及时收到货款的情况下, 采用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 避免垫付税款。以上是对销货方而言的。若从购货方的角度出发, 则应做相反的纳税筹划。

2、兼营与混合销售行为的筹划。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企业经营商品的品种日益丰富, 跨行业经营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因此,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出现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混合销售及兼营非应税劳务等行为, 税法对这几种经营行为的区别及如何征税都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企业在其经营决策时若做出一些合理的筹划, 就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

(1) 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是指企业生产或销售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根据国家税法规定, 企业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按照各自的税率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没有分别核算销售额的, 从高适用税率。在这种情况下, 分别核算即意味着税负的减轻。所谓分别核算, 主要是指企业在取得收入后, 应分别如实记账, 分别核算销售额, 并按其所适用的不同税率各自计算应纳税额。

(2) 兼营非应税劳务, 是指增值税应税企业在从事应税货物销售或提供应税劳务的同时, 还从事非应税劳务 (即营业税规定的各项劳务) , 且从事的非应税劳务与某一项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从属关系。例如计算机销售公司, 既销售计算机硬件, 也从事软件的开发和转让。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兼营非应税劳务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按照各自税率相应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 一并增收增值税。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 一并应征收增值税, 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的征收机关确定。

如果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一般情况下, 分别核算对应不同税种的收入有利于减轻税负。一方面, 营业税税率一般为3%至5%, 远远低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另一方面, 提供非应税劳务时可得到的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一般较少, 因此, 选择分开核算并分别纳税较为有利。此外, 企业应分别核算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并对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收入按各自适用税率计算增值税;对非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按其适用税率缴纳营业税。

如果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 可以比较一下适用的增值税含税征收率和营业税率的高低, 如果营业税税率高于增值税含税征收率, 不分别核算收入有利于减轻税负。对于商业企业, 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 其适用的征收率为4%;商业企业以外的其它企业适用的征收率为6%。如果把不含税销售额的征收率换算为含税销售额对应的含税征收率, 则前者为4%/ (1+4%) =3.85%, 后者为6%/ (1+6%) =5.66%。只要企业营业税的税率高于其适用的增值税含税征收率, 那么应合并反映收入而选择缴纳增值税。

(二)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2007年3月16日我国颁布了新《企业所得税法》, 2007年12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与之配套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 促进了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与此同时, 新《企业所得税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适度降低了税率, 扩大了税前费用扣除, 将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调整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 以降低税收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巨大变化必然对税收筹划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原利用内外资企业差异、地区税率差异等进行税收筹划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主体, 必须尽快地寻找新的筹划思路, 有效降低税负。另外, 新《企业所得税法》还设置了预约定价安排、提供关联方资料义务、防范资本弱化等反避税条款, 并加大了处罚力度, 对补征税款加收利息作了明确规定, 这就要求企业在作税收筹划尤其是转让定价时必须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 谨慎规划, 规避筹划风险。

1、企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满足优惠税率的标准。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率有四档:基准税率25%和三档优惠税率分别为10%、15%和20% (除直接减免税额外) 。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即预提所得税) 适用10%的优惠税率;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15%的优惠税率;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优惠税率。企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以满足优惠税率的标准。

(1) 设立自主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条例》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界定的首要条件是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认定的具体指标有: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等, 体现了新税法技术创新的导向。据此规定, 企业所得税筹划的侧重点应从筹划高新企业的纳税地点转移到自主创新、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上来, 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 组建稳定的研发队伍, 自产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制定中长期研发计划。这既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 又符合新税法的立法精神。

(2) 小型微利企业的筹划。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界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过去仅以年度应税所得额为标准的做法, 采用了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数、资产总额三个指标组合的方式。具体认定标准是: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因此, 小型企业在设立时首先需认真规划企业的规模和人数, 规模较大时, 可考虑分立为两个独立的纳税企业;其次要关注年应税所得额, 当应税所得额处于临界点时, 需采用推迟收入实现、加大扣除等方法, 降低适用税率。

(3) 预提所得税的筹划。《实施条例》规定预提所得税仍维持原1 0%的优惠税率, 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利息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 仅有股息、租金等间接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在境内不应设机构场所, 或取得的间接所得应尽量不与境内机构、场所发生联系以享受优惠税率。

原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外商独资企业取得的利润或股息免征所得税, 但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将这些所的税率规定为10%, 增加了税收负担, 这部分非居民纳税人可以利用税收协定进行筹划。根据新税法的规定, 同外国政府订立的税收协定与新税法有不同规定的, 依照协定这意味可以利用我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协定合理避税。如, 目前我国香港、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税收协定约定:对股息不征税或适用不超过5%的预提所得税税率;美国、加拿大等国与我国签订的税收协议对股息适用不超过10%的预提所得税税率。非居民企业可通过在上述国家或地区注册, 租用邮筒或信托公司等方式规避部分税收。

2、合理增加准予扣除项目。

新《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和范围, 从而扩大了税收筹划的空间, 成为新税筹划的重点。

(1) 工资薪金筹划。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计税工资制度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 准予在税前扣除, 即工资从限额扣除转变为全额扣除。当然, 相应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限额也提高了。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这意味着职工教育经费可全额扣除。尽可能多地列支工资薪金支出、扩大税前扣除应是税收筹划的基本思想, 可采用的措施有: (1) 是提高职工, 超支福利以工资形式发放; (2) 持内部职工股的企业, 把向职工发放的股利改为绩效工资或年终奖金; (3) 企业股东、董事等兼任管理人员或职工, 将报酬计入工资; (4) 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机会;建立工会组织, 改善职工福利。在筹划时应注意职工工资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增加工资幅度时需权衡利弊, 必要时可采用增加人数, 提高退休金、住房公积金、增加职工福利等替代方案。

(2) 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筹划。《实施条例》没有区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广告费扣除限额较以前的基本扣除限额2%和8%有所提高、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较以前的5‰明显提高, 且可向以后年度结转。因此, 企业的部分宣传完全可以不再通过广告公司策划, 而是将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的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当作礼品赠送给客户, 以达到广告的目的, 同时又可以降低成本。

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 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即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有所下降, 且超支部分不得向以后年度结转, 因此筹划时要特别关注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实务中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部分内容有时可以相互替代。一般情况下, 外购礼品用于赠送应作为业务招待费, 但如果礼品印有企业标记, 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宣传作用的, 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相反, 企业因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等式逻辑发生的餐饮、住宿费等也可以列为业务招待费支出。因此, 可以适当规划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的列支比例, 当其中某一项费用超支时, 及时进行调整。例如, 当业务招待费可能超过限额时, 则应以业务宣传费名义列支。另外,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经营方式, 以自销代替代销、销售公司分立等方式提高限额计算基础。

(3) 选择会计政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自主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例如, 存货的核算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因此, 企业可以在通货膨胀时采用加权平均法, 提高当期销售成本, 减少所得税。同样, 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两种, 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 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相当于取得了一笔远期贷款。

3、合理地选择收入确认时间和增加免税收入

(1) 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新《企业所得税法》根据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 分别对收入确认的时间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旦确认收入, 不管资金是否回笼, 都要上缴税款。所以, 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销售结算方式, 避免先垫支税款。同时尽量推迟确认销售收入, 以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例如, 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选择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就可以合法地在不同时期确认收入, 实现递延纳税。当然, 部分资金被客户较长时间占用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需权衡利弊;赊销产品时尽量不开具销售发票, 等收到货款时才开具销售发票交确认收入以免垫支税款。企业还应特别注意临近年终所发生的销售收入确认时点的筹划, 比如, 采用直接收款销货时, 可通过推迟收款时间或推迟提货单的交付时间把收入确认时点延至次年, 获得延迟纳税的利益。

(2) 尽量投资免税收入。企业对投资时应设法增加免税收入或低税收入, 可以考虑购买免税的国债或进行直接投资。新税法规定来自于所有非上市企业以及连续持有上市公司股票12个月以上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给予免税, 不再实行补税率差的做法。这将刺激企业直接投资的热情, 同时也给居民企业通过转让定价安排, 将利润转移到适用低税率的关联企业提供了筹划空间。

四、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一) 税收筹划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 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合法节税、增收, 使整体收益最大化, 因此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如果税收筹划所产生的收益不能大于税收筹划成本, 税收筹划就没有必要进行了。

(二) 税收筹划应从总体上系统地进行考虑

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取得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不能仅把目光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 而应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去选择有助于企业发展、能增加企业整体利益的方案, 甚至有时还得为企业的整体、长远利益让路。

(三) 税收筹划应注意风险的防范

税收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 在错综复杂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环境中, 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风险,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 税收筹划收益与税制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债务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纳税人应考虑其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的可能变动趋势等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 要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 保证能够真正取得财务利益。

综上所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法律约束之中, 如何通过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税负, 是个现实而复杂的问题。税收不仅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大的成本之一, 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纳税人应该正确运用纳税筹划的手段谋求自身最大利益。从征收机关的态度和举措看, 对纳税筹划是认同的, 但对避税行为是打击的, 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具体政策漏洞看, 近年来, 我国的税收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 都使得单纯通过寻找政策漏洞来避税的空间越来越小, 运用企业机构设置、经营方式、财务运筹等方式进行税收筹划成为税收筹划的主流。纳税人应该把寻找政策漏洞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在机构设置、经营方式、财务运筹等方面的顺法性政策差异上。

参考文献

[1]、盖地, 钱桂萍.试论税务筹划的非税成及其规避[J].当代财经.2005.12

[2]、李晓秋.我国当前企业纳税筹划活动的分析[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 (7)

[3]、王国华, 张美中.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4.29.

[4]、计金标《, 税收筹划》,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乔瑞红, 黄凤羽编著.企业税务与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苏春林:纳税筹划[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宋洪祥:宋洪祥纳税筹划讲座[Z].http://wwww.cpcfo, com, 2006.

税收筹划及其运用 篇10

1 税收筹划的内涵

税收筹划概念从西方引进我国, 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对税收筹划概念的认识及表述存在很大的差异, 笔者综合多方资料认为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财税工作中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 即纳税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 通过对自身经营、投资、筹资、理财等事项的精心谋划和巧妙安排, 以充分利用税法优惠政策选择对纳税人最有利的纳税方式, 以期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的, 其主体是纳税人或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2 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的比较

2.1 相同点

从征税人而言, 税收筹划、避税和偷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征税收入;从纳税人而言, 税收筹划、避税和偷税都是降低税收负担的形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规避和减轻税负。

2.2 不同点

2.2.1 含义不同

(1) 偷税 (Tax Evasion) 又称逃税, 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法, 通过对已经发生的应税经济行为进行隐瞒、虚报等欺骗手段以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 具有明显的欺诈性和违法性。

(2) 避税 (Tax Avoidance) 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纳税前采取各种合乎法律规定的方法, 有意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行为。它具有非违法性和不合理性。

(3) 税收筹划 (Tax Planning) 是指纳税人在纳税行为发生前, 通过选择会计核算方法、选取机构设置形式, 利用优惠政策等方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从而取得税后利润的最大化, 它具有合法性、超前性、目的性、积极性、综合性和普遍性等六大特点。

2.2.2 法律性质不同

(1) 偷税是违法的。

(2) 避税是立足于税法的漏洞和措词的缺陷通过人为安排交易行为, 来达到规避税负的行为, 在形式上它不违反法律, 但实质上却与立法意图、立法精神相悖。

(3) 税收筹划则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是鼓励的, 在形式上, 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在内容上, 它又是顺应立法意图的, 是一种合理合法行为。税收筹划不但谋求纳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依法纳税, 履行税法规定的义务, 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它是对国家征税权利和企业自主选择最优纳税方案权利的维护。

2.2.3 时间和手段不同

(1) 偷税是在纳税义务已发生后进行的, 纳税人通过缩小税基、降低税率适用档次等欺骗隐瞒手段, 来减轻应纳税额。

(2) 避税也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的, 通过一系列以税收利益为主要动机的交易进行人为安排实现的, 这种交易常常无商业目的。

(3) 税收筹划则是在纳税义务尚未发生前进行的, 是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选择、安排实现的。

2.2.4 行为目标不同

偷税目标是为了少缴税, 避税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的目的, 降低税负是偷、漏税的惟一目标, 而税收筹划是以纳税义务人的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税收利益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含义上、法律性质上、时间和手段上还是从目标上看, 税收筹划、避税和偷税都存在很大差别。只有严格把三者区分开来, 才不会因偷税受惩罚、因避税而遭调整, 也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税收筹划。

3 税收筹划的运用

3.1 税收筹划在筹资活动 (资本结构) 中的运用

企业筹资的渠道除主权资本外, 主要是负债, 其中长期负债与主权资本的构成比例称之为资本结构。资本结构, 特别是长期负债的比例不仅关系着企业的费用和风险, 还影响着企业的税负和权益资本税后收益, 在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的前提下, 由于支付的利息、能在税前扣除, 因此负债比例的提高将减少所得税, 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适当提高负债资金比例, 这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并在构筑最佳资本结构的同时达到节税的目的。

3.2 税收筹划在投资活动中的运用

3.2.1 在选择企业组织形式中运用

企业在组建过程中, 可选择恰当的组建形式来进行税收筹划:

(1) 公司制企业与合伙制企业的选择。首先, 投资人责任不同:我国《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 公司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实行差别税制, 比如有限责任公司与合伙经营企业相比较, 有限责任公司要双重纳税, 即先交企业所得税, 股东在获取股利收入时再交纳个人得税, 而合伙经营业主或合伙人只需交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 在组建企业时, 采取何种形式必须认真筹划。

(2) 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下设的分公司不具法人资格, 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 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设立分公司还是通过控股形式组建子公司, 在纳税规定上有很大不同。由于分公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它实现的盈亏要同总公司合并计算纳税, 而且子公司只有在税后利润中才能按股东占有的股份进行股利分配。一般说来, 如果组建的公司一开始就可盈利, 设立子公司就更为有利。在子公司盈利的情况下, 可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和其他经营优惠。如果组建的公司在经营初期发生亏损, 那么组建分公司就更为有利, 可减轻总公司的税收负担, 因此,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应预先估计是盈利还是亏损的可能性大。

3.2.2 在选择投资地点、投资行业中的运用

首先, 选择税收优惠多的地区进行投资。企业需要对投资地税收待遇进行充分考虑, 有时国家为了支持某区域的发展, 一定时期内对其有政策倾斜, 如现行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些地区投资, 有些税种可以少交或不交, 这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税法的立法意图。因此, 在国内进行投资的应适当选择这些税收优惠地区。

其次, 选择税收优惠多的行业进行投资。为了优化产业结构, 国家在税收立法时, 对鼓励或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 制定了不同的税率。比如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技术转让、教育事业、福利事业、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则能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获取更大的纳税自由度, 因此, 企业投资时选择何种行业也可进行税收筹划。

3.3 税收筹划在营运活动中的运用

3.3.1 在存货计价方法中的税收筹划

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 材料成本在期末存货与已售产品之间的分配金额就不同, 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可以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选择, 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 在按照规定, 企业发出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 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进行核算。根据各种核算方法特点,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采取得有利于企业的方法, 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例如, 某工业企业2010年以前一直采用企业每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核算存货的发出成本, 2003年初, 在税务顾问的指导下, 针对生产用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 改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并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到2011年初, 经核算, 2003年全年收入总额8000万元, 税法规定的准予扣除项目金额60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2000万;应纳所得税额2000万*33%=660万元。经财务分析发现, 如果仍采用每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税法规定准予扣除项目金额58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220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2200*33%=726万元。可见, 改变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方法后, 企业少纳税66万元, 即获得延期纳税66万元的好处。

3.3.2 在工资发放中的税收筹划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扣除职工工资的办法有两种, 一是计税工资法;发放工资总额在计税标准以内的据实扣除, 超过标准的部分不得扣除;另一种是工效挂钩法, 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长幅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的,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在这两种方法可供选择的情况下, 效益不佳的企业可采用第一种方法, 效益较好的可选择第二种方法, 尽可能地把职工工资控制在应纳税得额允许扣除范围内扣除。此外, 企业在给职工发入奖金时应尽可能地发放月终奖而非年终奖。比如说企业发放1200元的年终奖, 税务机关不会将这笔奖金平摊到每个月去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果企业以月终奖形式每个月给职工多发100元的奖金, 这样实际上根本不用缴税。从而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3.4 在股利分配活动中的税收筹划

股利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 个人股东获得现金股利, 按规定的税率20%缴纳个人所得税, 而取得股票股利却不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 企业可以对现金股利的发放比例进行筹划。

在我国, 税收筹划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其发展也遭遇尴尬。但是, 税收筹划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 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是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追求减税利益的合法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观念的更新、意识的增强, 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们深信税收筹划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纳税人自我保护意识的迅速提高, 税务代理的积极推行、纳税人也越来越多地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谋求低税负、高效益的理财方案, 税收筹划也应运而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有的纳税人因税收筹划不当构成避税, 被税务机关按规定调整应纳税金额, 未能达到节税目的;有的纳税人还因税收筹划失误形成偷税, 不仅没有达到节税目的, 反而受到行政处罚, 甚至被刑事制裁, 因此, 要有效开展税收筹划, 对纳税人而言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 必须深刻理解税收筹划的内涵;其次, 要严格区分税收筹划、避税和偷税;最后, 灵活运用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从而追求企业税后利润的最大化。本文就上述几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税收筹划,避税,偷税,财务活动

参考文献

[1]蔡昌.《税收筹划》, 海天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9页.

公司税收筹划浅议 篇11

摘 要 税收筹划也即节税筹划,是纳税人在合法而合理的前提下,通过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经营等事项的安排,使税收负担最小化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纳税人利润的最大化。也正由于此,税收筹划在公司中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税收筹划 节税 税收利益

一、税收筹划概述及意义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主要通过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经营等事项的安排、选择和筹划,在合法的前提下,以税收负担最小化的经济活动。在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编写的《税务代理实务》一书中明确定义:税收筹划指的是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的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

税收筹划的特性与平时我们所说的偷税、逃税、骗税、抗税、漏税、避税、节税等手段有严格的区别。在我国的税收筹划是合法而合理地少纳税的运筹,即节税筹划。

从国家方面看,一旦国家出台税收政策,纳税人就会从追求自身的最大财务利益出发,马上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利于税收法规的推进与实施。

从纳税人方面看,纳税人可以通过税收筹划,合理合法的减少缴纳的税收,避免不必要的税务支出,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

从资源配置方面看,税收筹划使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少决定了资本的流动方向,也事实上调整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税收筹划这个顺应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企业节税行为,不但有利于纳税人利润最大化,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二、税收筹划实务

税收筹划在国内目前已是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笔者试图对公司税负组成比例较大的部分例如增值税、所得税等的筹划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纳税人类别的税收筹划

在我国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适用税率为17%,而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为3%。因为纳税人类别不同,适用税率也不同,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售价(不含税价+增值税)的高低将决定公司的竞争优势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节税点的计算分析来决定纳税人类别的选择。如下表:

当然,我们认定纳税人类别时,还应结合纳税人认定纳税人类别所要的费用成本,以及纳税人类别不同而造成的销售总量的不同等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二)降价销售和折扣销售的综合税收筹划

在市场商品日趋饱和的今天,降价销售成为商家保持市场份额的有利手段,尽管降价销售使公司减少利润,但同时会减少流转税及所得税,还会扩大销量。

我们计算可以知道,降价销售中商家的实际让利远远小于名义让利,降价销售会给公司带来期望的营业额增加,即薄利多销效应,但随着薄利多销效应的逐渐增强,会降低节税效应。公司可以计算分析降价销售产生的税务上的影响进而进行税收筹划。

(三)对公司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

筹资管理中财务杠杆的意义很重要,税收筹划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节税作用。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常常可以得到节减税收的好处。随着负债结构比例的提高,企业纳税额随之减少,投资利润率也自然上升,从而显示出债务筹资的节税功能。

当然,公司负债增多对公司信誉的影响等因素也是需要我们决策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众所周知,存货计价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期末存货价值和销货成本,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及所得税产生较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利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要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对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进行计价,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收负担。因为采用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企业各期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等存货的价格比较均衡,不至于因为成本忽高忽低而使利润过高会计期间套用过高税率,加重企业税收负担,影响企业税后收益。

(五)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一步影響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折旧方法的选择,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进行纳税筹划时,我们应重点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通货膨胀因素、折旧年限因素及不同税制因素的影响等4个方面的问题。

三、公司税收筹划结论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只有在掌握了国家政策导向,切实了解税务机关对“合法和合理”的界定,对纳税人情况和要求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才可以制定一个合法的、符合实际、对公司有利的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编制.税务代理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室.2010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教材—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室.2010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销售活动的税收筹划 篇12

一、混合销售与兼营行为的税收筹划

(一)混合销售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税法对混合销售的几项特殊情况做出规定:从事货物销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的,所售货物的混合销售行为,征收增值税;电信单位(电信局及经电信局批准的其他从事电信业务的单位)自己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并为客户提供有关的电信服务的,属于混合销售,征收营业税。对单纯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不提供电信服务的,征收增值税。

[案例分析]某电器商场为促销空调,推出为客户免费安装的服务。比如售出一台空调,售价为4000元,商场为消费者开具4000元的发票,同时聘请专业安装公司为客户安装空调,安装费为200元。这样,电器商场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是4000÷(1+17)×17%=581.2元,安装公司应纳营业税是:200×3%=6(元)

在本例中,实际上电器商场多缴了税,因为虽然空调售价为4000元,但是又支付给安装公司200元,实际所得为3800元,应该按照3800元纳税。

如果这个营销过程改成商场开具3800元的发票、安装公司开具200元的发票给消费者,那么电器商场应交纳的增值税销项税为:3800÷(1+17%)×17%=552.14(元),与原来相比省下29元,假如每年空调的销售量是10万台,那么一年就能节省290万元的增值税。

(二)兼营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案例分析]北京富华建材商城主营建筑材料批发和零售的同时,还兼营对外承接安装、装饰劳务。商城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7%。8月对外发生一笔混合销售业务,销售建筑材料并为客户装修。这批建筑材料的购入价是200万元,商城以220万元的价格销售并代为安装。

纳税人在进行筹划时,主要是对比增值税和营业税税负的高低,然后选择低税负的税种。为了比较增值税和营业税税负的高低,这里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

假设经营收入总额为Y,临界增值率为V0,增值税税率为t1,营业税税率为t2,则:

应纳增值税税额=Y×V0×t1

应纳营业税税额=Y×t2

令:Y×V0×t1=Y×t2

则:V0=t2÷t1。

实际增值率V=增值额÷经营收入总额=(经营收入总额-允许扣除项目金额)÷经营收入总额

当实际的增值率V>V0时,纳税人筹划缴纳营业税比较合算;当实际增值率V

富华建材商城的实际增值率:V=(220-200)÷220×100%=9.09%

临界增值率:V0=3%÷17%×10 0%=17.65%

即V

所以,北京富华建材商城应当设法使建材的销售额占到全部营业额的50%以上,缴纳增值税。

二、营销模式的改变

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会采取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促销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由此负担的税负也不同,因此企业应根据产品销售策略、长远发展规划、资金实力等经营条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量入而出,根据国家相关税收政策,设计最佳纳税方案,达到节税的目的。

一些电信公司推出累计话费达到一定额度则免费赠送3G手机的营销活动。消费者在向一电信公司交纳了两年共4800元的电话费后,免费获得了一部3G手机。这种促销方式是否是最佳的呢?

从税收的角度来分析:(1)该公司收取的4800元的电话费要按照3%税率缴纳营业税,税额是144元。(2)该公司赠送给客户的手机按照税法应视同销售,也要交纳3%的营业税,假设市场上同种类型手机的销售价格是2000元,那么该电信公司还应负担60元的营业税(按照税法的规定,电信单位销售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并为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缴纳营业税)。所以该营销方案的纳税总额为:144+60=204(元)。

如果把税收筹划融合在这个营销过程中,改变原来的赠送营销模式为捆绑营销模式,即买手机加两年的电话费共需花费4800元(实际营销模式类似为买手机送话费)。这种营销方式与前一种比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消费者的支出是相同的,收益也是相同的。对企业的收入来讲也没什么大的变化,因为企业的成本是一样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是企业税负却差别很大,在这种营销方式下,企业需交纳的税收就变成了按照4800元一次性交纳3%的营业税144元,原来的60元税款就可节省下来。如果企业一年的手机销售数量是10万部,那么一年就可省下600万元。这样大笔的收益不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操作,只需将营销活动与税收筹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者说将税收筹划融合在营销过程之中。

实际上,还可以改变营销模式,进一步创新,即通过买手机送通话时间的营销模式来操作。由于通话时间是一种电信部门的技术服务量,有着较大的弹性,与商品有着极大的区别,赠送的通话时间不易观察到,这其中就有着更为广阔的筹划空间。

三、促销手段的税收筹划

企业促销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但大体上可分为折扣销售、销售折扣、销售折让、以旧换新、还本销售、以货易货和赠品销售等几种。虽然这些方式都能达到促销的目的,但是税法对它们的处理却不相同。

(一)折扣销售

对于折扣销售,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一张发票上体现,那么可以以销售额扣除折扣额后的余额作为计税额;如果二者不在一张发票上,那么就不能将折扣额从销售额中扣除。

[案例分析]华美盛服装有限公司是生产内衣的专业企业,其产品主要销往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考虑到外销的产品利润水平较低,近年来着力开拓国内市场。

扩大内销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各地的代理商进行,并对代理商实行业务激励,具体方法是将代理商的销售业绩与商业折扣结合起来。从本年起,公司规定:在以月度结算的条件下,月销售内衣10000件(不含10000件)以下的,月度折扣为2元/件,月销售10000~20000件的月度折扣为3元/件。年销售内衣在150000件以下的,年终折扣为2.5元/件;年销售内衣在150000-250000件的,年终折扣为3元/件等。

该方法在经营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很快打开国内市场,当年内销实现4亿元。到年底与代理商进行结算时,支付商业折扣2000万元(可以产品的形式或货币的形式),但税负很高,因为给商业折扣,如果不能在同一发票上体现,增值税、所得税及相应的附加税费的征收使企业的税收负担大大加重。怎样才能兼顾二者的关系?对于这种销售行为,该如何设计税收筹划方案呢?

华美盛公司邀请税务顾问为其设计税收筹划方案,税务专家设计了如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预估折扣率

根据代理商以前几个月或者以往年度的销售情况平均计算确定一个适当的折扣率。当该代理商于本期来公司提货时,会计人员在开具发票过程中就可以按平均数10000件的折扣率计算折扣,然后在一定的期间内再进行结算。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代理商的折扣情况,及时结算商业折扣。缺点是对业务不稳定、销售波动比较大的客户的折扣情况比较难以把握。

方案二:以递延方式反映折扣

将月度折扣推迟至下一个月来反映,年度折扣返还推迟到下一个年度来兑现。假如某代理商当年1月销售12000件,其享受的折扣额为2元/件,那么该客户1月应享受的月度折扣为24000元,待该客户2月份来开票时,便将其上月应享受的月度折扣24000元在票面予以反映,客户按减除折扣后的净额付款。如果客户上月应结折扣大于当月开票金额,则可分几次在票面上予以体现。年度折扣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市场网络的管理,如无非常特殊情况,一般推迟到次年的3月份进行结算,其处理方法与月度折扣一样,在其次年3月开票时在票面上反映出来即可。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非常简便。如果月份间和年度间销量和折扣标准差异较大,不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当月和本年度实际的经营成果,而且12月和年终折扣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比较成熟、稳定,月份和年度间销量的折扣标准变化不大的企业。

方案三:采取当期结算和递延结算相结合的方法

当期结算和递延结算相结合的办法,即在日常开票时企业可设定一个当期结算折扣的最低标准,比如2元/件,所有的客户都按照这一标准来结算,并在发票上予以体现,客户按减除折扣后的净额付款,月末计算出当月的应结给客户的折扣总额,减去在票面上已经反映了的折扣额即为尚应结付的折扣额,将该差额在下月的票面上予以反映,年度折扣仍然放在下一个年度去。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缓解了客户的资金压力,操作也相对较为简便。缺点是:因部分月度折扣放在下一个月,年度折扣放在下一个年度去了,如果销量起伏太大,便不能真实地反映月度和年度的经营成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客户资金有一定压力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方案四:月度折扣与付款条件法

将月度折扣与付款条件结合起来,企业主动压低货物的价格,将合同金额降低为折扣额后的金额,相当于给予代理商一定折扣之后的金额。同时在合同中约定,代理商超过合同约定期限付款加收滞纳金(比如25天为合同付款期,超过25天付款加收滞纳金,加收的滞纳金等于折扣额)。这样,企业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实质影响,并且如果对方在合同期限(25天)之内付款,可以按照折扣后的价款给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返还代理商的折扣就顺利实现了。如果代理商没有在合同期限(25天)之内付款,企业可向代理商收取滞纳金,并以“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按照总额计算销项增值税,也符合税法的要求。

(二)销售折扣

对于销售折扣,税法规定无论财务怎样处理,都不能将销售折扣从销售额中扣除。

[案例分析]例如甲企业为玩具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乙方从甲处购买一批货物并提前5天付款,按甲企业销售规定给乙方货款(含税)117000元2%的销售折扣。

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发货时:

借:应收账款——乙117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7000

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114660

财务费用2340

贷:应收账款——乙117000

假若甲企业采取2%的折扣销售方式,折扣额开在同一发票上,甲的会计处理为:

发货并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114660

贷:主营业务收入98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6660

两种方式都收到款项为114660元,但缴纳增值税相差340元(17000-16660)。所以,同是促销手段,折扣销售和销售折扣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由此产生的税负就不同。

(三)销售折让

对于销售折让,税法规定可以按照折让后的销售额计征增值税。因此,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折扣或者折让销售方式的税负最低,因为折扣或者折让部分允许作为税基扣除额。

[案例分析]某大型商场是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购货均能取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为促销欲采用三种方案:一是商品七折销售;二是购物满200元赠送价值60元的商品(成本为36元,均为含税价);三是购物满200元,返还60元的现金。假定该商场销售利润率为40%,销售额为200元的商品,其成本为120元,消费者同样购买200元的商品,对于该商场选择哪种方式最为有利呢?

方案一:商品六折销售,价值200元的商品售价140元,应纳增值税为:

140÷(1+17%)×17%-120÷(1+17%)×17%=2.9(元)

税后现金流入=140-120-2.9=17.1(元)

方案二:购物满200元赠送价值60元的商品,

应纳增值税=200÷(1+17%)×17%-120÷(1+17%)×17%=11.6(元)

赠送60元的商品视同销售,应纳增值税为:

60÷(1+17%)×17%-36÷(1+17%)×17%=3.5(元)

合计缴纳增值税:11.6+3.5=15.1(元)

税后现金流入=200-120-36-15.1=28.9(元)

方案三:购物满200元,返还60元的现金。

销售200元的商品

应纳增值税=200÷(1+17%)×17%-120÷(1+17%)×17%=11.6(元)

税后现金流入=200-120-60-11.6=8.4(元)

从纳税角度分析,方案一最优,企业缴纳增值税最少。从税后现金流入的比较来看,方案二最优。那么到底哪个方案好呢?

分析:方案三虽然购物满200元,返还60元,看似打七折,其实不然,因为计税收入为200元,而不是方案一的计税收入为打折后的140元。

为什么方案二最优呢?原因在于方案二非常类似于捆绑销售,相对于方案一而言,多销售了商品。

思考:如果赠送的商品成本很高呢,在上例中,如果成本超过60元,那么方案二就不一定是最优的了。

四、商业捐赠的税收筹划

对于商业捐赠,税法规定对赠送的商品视同销售,一并计算缴纳增值税。

[案例分析]惠丰服装商场以销售国内外名牌服装为主,为了在五一节期间促销,推出了自己的营销政策:凡购买一套某品牌西服便赠送该品牌领带一条,两种产品实际对外销售价格分别是1170元和175.5元(均为含税价格)。该商场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对客户出具的发票是填写西服一套,价格为1170元,同时领出领带一条,客户付款1170元,在账务处理上其销售收入为1000元(即1170/(1+17%)),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元。对于赠送的领带则按实际进货成本予以结转,进入当期“销售费用”科目核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所以,随西服赠送的领带价值175.5元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25.5元。此项销售活动每人次最终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195.5元。同时补缴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对商场而言,搞赠送本身旨在吸引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呢?却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出,降低了企业的效益。根据涉税情况,税务专家为该商场设计了两种税收筹划方案:

方案一:降低销售价格,实行捆绑式销售。降低销售价格,实行捆绑式销售,即将西服和领带价格分别下调,使其销售价格的合计数等于1170元,并将西服和领带一起销售。这样,就能达到促销和节税的目的。

方案二:将赠送货物作为销售折让处理。将促销的主要商品按正常销售来对待,同时把赠送货物按其价值以销售折扣的形式返还给客户。即在普通发票上填写西服一套价格1170元,同时填写领带一条,价格175.5元,同时以折扣的形式将175.5元在发票反映,直接返还给客户,发票上净额为1170元,客户实际付款为1170元,这样便达到促销的目的。此项活动的不含税销售收入为1000元,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170元,从而减少了增值税销项税额25.5元。同时也避免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五、捆绑销售方式

(一)“买一赠一”

企业以“买一赠一”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商业捐赠行为,在增值税处理上赠送的商品不视同销售处理;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上,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买一赠一”属于一种促销行为,属于捆绑销售的一种形式,所以,很多企业善于运用“买一赠一”销售方式,既能促进销售,又能合理控制税负。

(二)“加量不加价”

加量不加价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方式,其操作要点是:在销售商品时,增加每一包装中的商品数量,而销售总价不提高,相当于商品打折销售,但可以起到打折销售不能实现的促销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快存货周转速度,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还能增加税前扣除额,降低所得税负担。“加量不加价”促销模式,实际上是通过捆绑销售方式规避了商业赠送行为,从而减轻了税收负担。

[案例分析]南方洗衣粉厂在进行洗衣粉促销时,推出的促销方式是“加量不加价”。从税收筹划角度看,这是一种很好的促销方式,其实质是打折销售,或者也可以看成是商业捐赠的变形。如果南方洗衣粉厂在促销时采取“买500克的洗衣粉送100克”,那企业就要为这免费赠送出的100克洗衣粉缴纳增值税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而采取“加量不加价”的促销模式,相当于600克洗衣粉卖500克的价钱,数量增加,价格不变,南方洗衣粉厂只需按照销售价格缴纳税金就可以了。

六、成套产品销售方式

当产品成套销售时,要特别注意套装产品所适用的税率是否一致。如果成套产品中有应税产品,有免税产品,有税率高的产品,有税率低的产品,最好的办法是把产品分开销售,独立核算独立计税,否则,税务机关征税时从高适用税率。因此,套装产品的销售要规避税率从高征税的陷阱。

[案例分析]信义公司生产粮食白酒与药酒组成的礼品套装进行销售。9月份该厂对外销售700套套装酒,单价100元/套,其中粮食白瓶、药酒各1瓶,均为1斤装(若单独销售,粮食白酒30元/瓶,药酒70元/瓶)。假设此包装属于简易包装,包装费忽略不计,则问该企业对此销售行为应当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对于信义公司来说,存在两种经营方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两种方案进行会计核算。

方案一:采取“先包装后销售”的方式。根据“将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组成成套消费品销售的则应按最高税率征税”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药酒不仅要按20%的高税率从价计税,而且还要按0.5元/斤的定额税率从量计税。这样,该企业应纳消费税税额为:100×700×20%+700×1×2×0.5=14700(元)

方案二:采取“先销售后包装”的方式。即先将上述粮食白酒和药酒分品种销售给零售商,在此销售环节粮食白酒和药酒分别开具发票,在账务处理环节对不同的产品分别核算销售收入,然后再由零售商包装成套装消费品后对外销售。在这种情况下,药酒仅只需要按10%的比例税率从价计税,而且不必按0.5元/斤的定额税率从量计税。这样,企业应纳消费税税额为:30×700×20%+70×700×10%+700×1×0.5=9450(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节税14700-9450=5250(元)

七、代理销售方式

代理销售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收取手续费的方式,即受托方根据所代销的商品数量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这对受托方来说是一种劳务收入,需要缴纳营业税;二是视同买断,即委托方不采用支付手续费的方式委托代销商品,而是通过制定较低的协议价格鼓励受托方。而受托方再对外销售的价格由受托方自行决定,与委托方无关。如果委托方为了统一市场价格,执意要受托方按一定的价格销售,那么双方可以调整协议价格以达到共同满意的结果。这种情况受托方无须缴纳营业税,但委托方、受托方之间的流通环节应视为正常销售行为,缴纳增值税。两种代销方式对委托双方的税务处理及总体税负水平是不相同的,合理选择代销方式可以达到合法节税的目的。

[案例分析]利群商贸公司用收取手续费的方式为中华制衣公司代销品牌服装,销售单价为1000元/件,每销售1件收取手续费200元。6月利群公司共销售服装100件,收取手续费20000元。则双方的涉税处理如下:

利群公司应缴纳营业税=20000×5%=1000(元)

利群公司应缴纳城建税及附加=1000×(7%+3%)=100(元)

利群公司应纳增值税由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相等,实际负担增值税额为零。

假定中华公司的进项税额为7000元,则中华公司承担的增值税税负=1000×100×17%-7000=10000(元)

中华公司应缴纳城建税及附加=10000×(7%+3%)=1000(元)

两个公司承担的流转税之和=1000+100+10000+1000=12100(元)

如果利群公司按视同买断方式为中华公司代销品牌服装,中华公司按800元/件售给利群公司,利群公司再按1000元/件对外销售。6月利群公司共销售服装100件。则双方的涉税处理如下:

利群公司应缴纳增值税=100×1000×17%-100×800×17%=3400(元)

利群公司应缴纳城建税及附加=3400×(7%+3%)=340(元)

假定中华公司的进项税额仍为7000元,则:

中华公司承担的增值税税负=100×800×17%-7000=6600(元)

中华公司应缴纳城建税及附加=6600×(7%+3%)=660(元)

中华公司承担的总税负=6600+660=7260(元)

中华公司的税后收益=100×800-(6600+660)=72740(元)

两个公司承担的流转税之和=3400+340+6600+660=11000(元)

比较上述两种方式,视同买断方式下,利群公司节省了营业税1000元,但多缴纳了增值税3400元,取得的收益减少了2640(3400+340-1000-100)元;中华公司少缴纳增值税3400元,但多取得收益3740元。委托双方流转税的总体税负水平,视同买断方式比收取手续费方式少纳1100元。

因此,在代理销售业务中,委托双方应争取采取视同买断方式。而采用这种方式代销时,受托方需多缴纳一部分增值税,委托方则可少缴纳等额的增值税,因此,受托方可以要求委托方在协议价格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以使受托方多缴纳的增值税额在协议价格制订时就得到补偿,最终使委托双方的具体税负水平趋于合理。现假定在协议价格为w时,受托方多缴纳的增值税及其附加税金能够通过议价让步而得到补偿,则下列方程式成立:

(100×1000×17%-100×w×17%)×(1+7%+3%)=100×(800-w)

解得:w=754(元)

即中华公司应按754元/件的协议价格销售给利群公司,利群公司再按1000元/件的价格对外销售,这样利群公司销售100件服装取得的收益为100×(1000-754)×(1-17%)-100×(1000-754)×(1-17%)×(7%+3%)=18376(元),比收取手续费方式增加收益1624(20000-18376)元。

对于中华公司,其所负担的税额计算如下:

中华公司承担的增值税税负=100×754×17%-7000=5818(元)

中华公司应缴纳城建税及附加=5818×(7%+3%)=581.8(元)

中华公司承担的总税负=5818+581.8=6399.8(元),其负担的税负总额降低了860.2(7260-6399.8)元。

八、销售结算方式

与采购时的付款方式相对应,在销售时企业也可通过收款方式的选择进行税收筹划。从本质上看,委托代销、分期收款销售与直接收款销售结算方式并无太大区别,它们最终都表现为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和货款的收取,只是结算的方式不同而已。但从税收角度来看,不同的结算方式,将导致应税收入的确认时间不同,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时间也不同。由于税金缴纳均为现金形式,企业如果能够在取得现金后进行税金支出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这也可以减少财务风险。

[案例分析]美华公司以生产化妆品为主,以一个月为一个纳税期限。预计5月28日销售化妆品10000盒给永安商场,不含税单价为每盒100元,单位销售成本为40元。预计销售费用为5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30%,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假设美华公司与永安商场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有购销业务均开具或收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选择销售结算方式时,美华公司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直接收款销售结算。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均为收到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在5月28日,无论是否发出货物,美华公司都应该确认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此方案优点是可以在销售货物的同时及时收到货款,能够保证企业在取得现金后再支出税金。

方案二:分期收款销售结算。

若预计5月28日无法及时取得货款,可以采取分期收款销售结算方式。假设将上述货款平均分成4个月收取,每个月收取250000元,合同约定分别在6、7、8、9月10日收取货款。销售费用50000元在6月份发生。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购销双方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收款日期为6月20日。则5月28日发出货物时,无需确认缴纳税款。在6月20日才确认收入缴纳税金。

此方案虽然不能减少税款总额,也没有增加税后净收益总额,但可以延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方案三:委托代销结算。

若美华公司于5月28日,将化妆品委托永安商场代销,合同约定永安商场以单价100元销售,每销售一盒化妆品可提取4元作为手续费(商场在交付销售清单时开具普通发票给美华公司)。美华公司5月份的销售费用则减少为10000元。美华公司于7月20日收到永安商场的代销清单,上列已销售数量为8000盒,不含税价款为800000元。永安商场扣除手续费后,将余款通过银行支付给美华公司。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

5月28日,由于尚未收到销售清单,所以无需确认该笔业务收入,也不需要计算缴纳相关税金,但5月份发生的销售费用10000元,可以在计算5月份的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7月20日,美华公司收到永安商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计算缴纳税金。

根据上述筹划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若预期在商品发出时,可以直接收到货款,则选择直接收款方式较好;若商品紧俏,则选择预收货款销售方式更好,可以提前获得一笔流动资金又无需纳税。

(2)若预期在发出商品时无法及时收到货款,如果采取直接收款方式,则会出现现金净流出,表现为企业账面利润不断增加的同时,流动资金却严重不足,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可以向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但又需要承担银行利息,加上尚未收到的货款还存在坏账风险,所以,财务风险大大增加。此时宜选择分期收款或赊销结算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销售方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购买方的付款压力。

(3)自营销售与委托代销相比,委托代销可以减少销售费用总额,还可以推迟收入实现时间。但同时可能使纳税人对受托方产生依赖性,一旦受托方出现问题,可能给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危害。

九、销售返利的税收筹划

企业为了促销,往往对销售其产品超过一定额度的代理商或商业企业以实物等形式返还利润,这种销售返利已经成为一种日趋活跃的促销手段。根据国税发[1997]167号文规定:从1997年1月1日起,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无论是否有平销行为(生产企业以商业企业经销价或高于商业企业经销价的价格将货物销售给商业企业,商业企业再以进货成本或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生产企业则以返还利润等方式弥补商业企业的进销差价损失),因购买货物而从销售方取得的各种形式的返还资金,均应依所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应冲减的进项税金,并从取得返还资金当期的进项税金中予以冲减。

如何进行销售返利的税收筹划呢?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设计如下多种筹划方案:

方案一:销售返利递延滚动到下一期间

把本期该返利的部分递延到下一期间,以销售折扣或销售折让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可以合理抵减销售收入。这一办法适用于业务量大且交易稳定的代理商或商家。

方案二:销售返利以不同产品包装的方法处理

销售返利无法返还或不易直接返还时,可采用不同的产品包装,以加量不加价的方法解决。这也适用于交易稳定的代理商或商家。譬如,西部地区有一家制药厂,他们对批发商和零售商采取不同的药品包装,对于批发商销售政策优惠,给予较多的返利,而对于零售商销售优惠就相对少一些。改制药厂就采用不同的包装形式,对于批发商的产品采用加量不加价的方法给予较多的优惠,而返利部分就已经蕴含在产品包装里了。

方案三:销售返利通过债务重组的形式解决

由于生产企业与代理商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代理关系,双方也就存在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其实,销售返利完全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的形式解决。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重组必须是在债务人面临财务困难,债权人对债务人有让步的情况下的一种债权债务重组行为。当债务人(代理商或商家)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权人(生产企业)债务,销售返利部分就顺利实现了。

当然,现在还有许多企业通过固定资产、存货、福利品等实物形式实现销售返利,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代为支付费用等形式返利,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违法的,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应予以注意。

十、预估折扣率的筹划

山泉矿泉水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天然矿泉水的生产商,该公司为了鼓励代理商,给予优惠折扣政策如下:年销售矿泉水在100万瓶以下的,每瓶享受0.2元的折扣;年销售矿泉水在100万~500万瓶的,每瓶享受0.22元的折扣;年销售矿泉水在500万瓶以上的,每瓶享受0.25元的折扣。但是,在代理期间,由于山泉矿泉水公司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每家代理商到年底究竟能销售多少瓶矿泉水,也就不能确定每家代理商应享受的折扣率。

通常的做法是等到年底结算或第二年的年初,一次性地结算应给代理商的折扣总金额,单独开具红字发票,但这种折扣在计税时不允许冲减销售收入,山泉矿泉水公司每年多纳了部分税款。那么,有没有办法减少这样的损失呢?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采取预估折扣率的办法解决,具体操作方案如下:每年年初,山泉矿泉水公司按最低折扣率或根据上年每家经销代理商的实际销量初步确定一个折扣率,在每次销售时预扣一个折扣率和折扣额来确定销售收入,即在代理期间每一份销售发票上都预扣一个折扣率和折扣额,这样企业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将折扣额扣除后的收入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而抵减税收支出。等到年底结算或次年年初每家代理商的销售数量和销售折扣率确定后,只要稍作一些调整即可。

上一篇:应用口才课程下一篇:法制教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