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

2024-08-11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通用8篇)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 篇1

高二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检测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象形文字的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图)。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如驳(马的颜色不纯)、冯(疾行中的马)等。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D.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2.1月9日,教育部、团中央号召各地各高校利用20寒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使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表明()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C.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具有互补性

D.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个人 文化素养的唯一途径

3.南京青奥会吉祥物阿福、阿禧是江苏最具代表与典型意义的城市独特元素,其亲和朴拙、对称和谐的造型,诠释了江苏文化的时代价值。不少商家及时推出了体现江苏文化特色的青奥会吉祥物产品,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这说明()

A.文化创造力是综合国力的首要标志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C.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4.(?太原模拟)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为“三孔”,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三孔”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精神产品具有继承性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时下,征集和提炼城市精神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塑造自身本质特征和文化识别的城市精神,以凝心聚气,引领城市发展。城市精神是

()

A.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产物

B.城市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城市特有文化品质的集中表达

D.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系统。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是因为()

A.和谐文化就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B.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D.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 支柱

7.(2013?宿州模拟)“最美司机”吴斌在剧痛中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壮举。人们被吴斌恪守职业道德的坚强意志感动。在杭州,一座城送一个人,上万市民自发为吴斌送行,泪水滴落,哭声回荡,道不尽对平民英雄的不舍和敬佩。崇高职业道德能感染民众,说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D.文化对人的制约是决定性的

8.网络语言是一种夹杂了数字代码、外语字母以及谐音假借文字的交际工具。当众多网友在报纸、杂志、作文、书信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它就会进入全民语言,成为汉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流工具,这体现了

()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9.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骏豪集团主席朱鼎健认为,内地与香港应为青少年构建“文化同源工程”,即从日常生活出发,加深双方互相了解,彼此融合学习先进文化和健康生活观念,乃至形成价值观方面的共同共通点,进而产生长久、良性的包容和互信。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A .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

B.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10.(2013?合肥模拟)对于徽文化,每个人的体会都有所不同,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风水理论、尊儒重教、以程朱理学来规范道德等人文理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

A.是消极被动的 B.是潜移默化的

C.是主动接受的 D.是深远持久的

11.(2013?中山模拟)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东施效颦 ④月是故乡明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2.(2013?池州模拟)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成为了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它以其融万邦风情、纳异域特色的文化吸引着人们驻足流连。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由此开阔了视野,感受异域文化魅力。这表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人的情操

D.优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2013?广州模拟)材料一 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中,诚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然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诚信缺失问题却相当突出,信用违规的事情却不绝于耳,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账、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一次次地触动公众的道德神经。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 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反映了人们对构建诚信社会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 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一直关注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诚信文化建设,始终强调把诚信建设放在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理论依据。

14.(26分)材料一 某地对中学生在网吧上网内容调查情况表

内容 聊天、

游戏 浏览不健

康网站 查阅学习资料 听音乐、

看电影 其他

比例 50% 15% 20% 10% 5%

材料二 203月份以来,广西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认真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低俗视听节目专项行动。截至7月中旬,全区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共责令15家含有低俗视听节目的网站限期整改,查处非法登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及“网络共享”设备广告网站23家,通过自治区通信管理部门协调有关手机网络运营商处置低俗手机电视节目15个。

(1)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说明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必要性。(13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怎样才能有效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13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象形文字来源于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由此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项正确。A、C属于错误观点,D观点与题意不符。

2.【解析】选A。材料表明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个人文化素养,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项正确。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观点错误,学习等也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途径。

3.【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创造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A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题中文化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体现了文化本身重要的经济功能,D项正确。

4.【解析】选D。“三孔”作为旅游胜地同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表明了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不符;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B项观点错误。

【变式备选】温家宝指出,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因为()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读书属于文化 现象,读书对个人、对民族和国家都有重要的影响,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与题意不符。

5.【解 析】选C。城市精神是对该地文化的集中提炼和表达,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项错误;从目前看,改革开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错误。

6.【解析】选D。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D项正确。A项缩小了和谐文化的内涵,观点错误;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B项错误;C项不是题干原因,而是强调怎么做,与题意不符。

7.【解析】选B。崇高职业道德属于优秀文化,它对民众的感染作用说明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C项错误;文化对人起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D项错误。

8.【解析】选A。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网络语言影响人们的语言,当然是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题中未体现。

9.【解析】选D。通过加强“文化同源工程”促进内地与香港青少年互相了解并形成共同共通点,正是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正确。

10.【解析】选C。不同的人由于自身需求不同,对徽文化的理解不同,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人主动接受的,C项正确,A项错误。B、D两项与题意不符。

11.【解析】选A。荀子的话强调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①②正确。③表明的是刻意模仿,④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皆与题意不符。

12.【解析】选C。A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未涉及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B项不选;开阔视野,感受文化魅力,体现了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优秀文化对社会的推动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

13.【解析】根据设问明确知识范围为“文化的社会作用”,由此结合材料中诚信的重要性、失信的危害,从文化的实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方面说明重视诚信的理论依据。

答案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有深刻影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刻影响。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 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诚信美德,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刻影响,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4.【解析】本题立足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第(1)问首先要审设问: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其次要抓要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文化塑造人生。最后对应知识点整合材料作答。第(2)问属于探究性问题,应该从网络文化发展所涉及的主体(国家、网吧或者企业、个人)角度来分析。

答案:(1)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②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用优秀、健康向上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营造良好的氛围。②青少年应自觉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主动拒绝和远离污染。③网吧或者企业应该遵守国家法律规定,自觉地屏蔽或禁止开发不健康的网络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 篇2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同于一般练习题, 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 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 像补充知识、澄清认识、提高觉悟、课文等, 这都是一般练习题所不能取代的。

1补充知识的功能

教材在编写时, 由于受编写体例、知识结构等限制, 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 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形式提出来。如, 高三政治常识第二课课后思考与练习:“有人认为, 在我国,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就是有时候有, 有时候没有;有的领域有, 有的领域没有。这种理解对吗?为什么?”此题的目的, 就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的“一定范围”是什么样的范围。而关于这一知识点, 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此题不做, 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 就像题目所设计的, 错误地以时间或空间来界定范围, 而不能明确它是指大量的社会矛盾已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这一正确含义。因此, 这就不仅是一道练习题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问题。

2提高觉悟的功能

一般练习题, 大都从应试训练角度, 侧重于巩固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功能十分欠缺。但课后思考与练习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像高一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讨论题”, 高三的“活动建议”题, 都从所学的知识出发,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或现实问题。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 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所必需的。

二、思考与练习步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课后思考与练习步入困境, 大量课外练习题的冲击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 则是走向困境的重要方面。

1课后思考与练习滞后于教材内容的改革

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 大都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原则, 重视运用典型事件和生动事例说明最基本的道理, 这不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与此极不协调的是, 课后思考与练习却仍以老面孔出现, 几十年一贯制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题型呆板、机械, 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在教材改革中, 课后思考与练习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由此, 它被广大师生所遗忘,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设计, 忽视了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求新好奇, 独立好胜, 是他们的最大特点。而课后思考与练习, 在形式上都是直问直答式的, 在内容上都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 缺乏耐人寻味的新材料、新情境, 缺乏迂回曲折的设问, 因此也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远离中学生的课后思考与练习, 中学生敬而远之, 也就不足为奇。

3课后思考与练习的题型, 不能与高考题型相接轨

在升学还是普通中学一项重要任务的情况下,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就不可否认。这就要求中学生平时的练习应与高考题型接轨。政治科高考经过几年改革, 题型已基本稳定。在高考的五种基本题型中, 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还与之无缘。而其主要题型———简答题和论述题, 与高考题的简答题和论述题相比, 更是相去甚远。高考题大都迎着当时的重点和热点, 设计新材料、新情景, 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这正是直问直答式的课后思考与练习所无法比拟的。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可能像高考那样因时而变, 但起码在形式上应反映高考的基本题型, 在题目设计上尽量缩短与高考题的距离。

三、扬长避短, 发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作用

在教材改革没有到位之前,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挖掘现有课后思考与练习的潜力, 扬长避短, 改变传统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只在课后做的做法, 应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1导课恰当地选择课后思考与练习导入新课, 能够化平淡为神奇,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 用高一经济常识第一课课后第3道思考题导课, 问究竟哪一个茶杯的价值量大?对此, 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测。教师此刻应及时抓住时机, 导入新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效果会极佳。

2导读

变课后思考与练习为读书目标,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思维, 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课堂提问

用一些学生课后不愿做、形式比较平淡的“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基本问题作为课堂提问, 发挥其设问明确、答案简单、难度不大的特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每课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但不知从何时起, 它已不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 教师不愿用, 学生不愿做。课后思考与练习真的没有做的价值了吗?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它?就此,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 篇3

关键词:中国政党制度;政治文化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8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一、政党制度产生发展的背景

政治文化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政治概念,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综合交叉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此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对其核心———政治意识形态有广泛深入的论述。列宁1920年在《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立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1]列宁的阐述表明政治文化是特种政治现象,是人们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倾向,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政治心理倾向、政治评价倾向等等。政治文化包括多种要素。首先,围绕政权问题而形成的政治思想,特别是统治阶级思想,即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次,政治文化主要体现为广大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再次,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意识,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政治文化的功能,即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作用:第一,政治文化为政治统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的说明。第二,政治文化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第三,政治文化为政党的政治统治的发展提供指导,引导人们参与、拥护政治发展,动员、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达到合法化。

二、政党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者融合而形成的混合政治文化,中国的政治文化成为了一种异质政治文化。新型的政治文化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力量为后盾,也不能安全整合传统政治文化,三者就处在对立的联系中。从微观层面看,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具有延迟性。多党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很难改变政治文化多元化的状态,无法形成强大的政治整合力,最终转化为传统政治文化的变种产品。所以,传统政治文化使中国政党制度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政治文化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的,是一种“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相对于革命理想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毛泽东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并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成为了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明确提出了在新的世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先进的文化方向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开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价值观的更新及科学文化事业的推动。

“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是传统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湖北经济学院饮食文化概论练习题 篇4

饮食文化、主食与副食、菜品与菜式?几个关键的基本概念

饮食文化:

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或者是指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或者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食是指米面等用作正餐的食品,主要提供糖类物质,在膳食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副食是指主食的补充食品,主要提供糖类以外的营养物质,在膳食结构中占据辅助地位。

菜品是指食品的一个特异分支,是对人们一日三餐食用的手工食品的通称。(区别于工业食品)菜式多指菜肴的品种花色,如烧烤菜式。

单项选择题

A、地方特色浓郁

B、主要提供糖类

1.最先提出“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名人是

C、注重款式档次

D、制作工艺简便

(a)11.被尊为中国“烹饪之圣”的历史人物是

A、管仲

B、孔子

(a)

C、司马迁

D、班固

A、伊尹

B、太和公

2.我国古代称为“粉角”、“扁食”的食物是

C、孔子

D、彭祖(a)12.人类先民结束茹毛饮血历史的标志是

A、饺子

B、馒头

(a)

C、春卷

D、烧饼

A、用火熟食

B、煮海为盐

3.“养助益充”学说出自古籍(b)

C、陶器制造

D、原始烹调

A、《饮膳正要》

B、《黄帝内经》

13.与“莼鲈之思”美食典故直接相关的历史人

C、《吕氏春秋》

D、《齐民要术》 物是(a)4.中国饮食文化美的最高境界是(b)

A、张翰

B、苏轼

A、味

B、和

C、李白

D、袁枚

C、养

D、洁

14.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历史人物是5.中国饮食文化美的最基本要素是(a)(a)

A、味

B、洁

C、养

D、A、孔子

B、张翰

C、易牙

D、袁枚

6.据传杭州名店楼外楼的经典名菜“赛蟹羹” 15.中国餐饮界荣获“世界御厨”称号的烹饪

的首创者是(b)大师是(a)

A、易牙

B、宋五嫂

A、杨贯一

B、王义均

C、董小宛

D、王小余

C、刘敬贤

D、蔡澜 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营养学著作是多项选择题(b)1.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中的副食包括(abcd)

A、《黄帝内经》

B、《饮膳正要》

A、畜禽鱼肉

B、水果蔬菜

C、《千金要方》

D、《齐民要术》

C、蛋奶类

D、调味品 8.我国历史上被誉为最有原创精神的文人美2.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包括(abcd)食家是(b)

A、刀工技术

B、火候控制

A、孔子

B、苏东坡

C、临灶调味

D、凉菜保鲜

C、李渔

D、袁枚

3.中国饮食文化价值体系包括(abcd)9.脍不厌细的“脍”的基本含义是(b)

A、饮食养生

B、饮食礼仪

A、舂碎的稻米

B、切碎的鱼或肉

C、饮食制度

D、饮食审美

C、磨碎的小麦粉

D、切碎的蔬菜 4.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abcd)10.中国膳食结构中主食的最大特点是(b)

A、烹调技术

B、饮食历史

C、餐饮消费

D、烹饪教育

C、滋味

D、口感 5.被誉为世界“四大名菜”的是(abc)8.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包括(abcd)

A、北京烤鸭

B、法国鹅肝

A、历史悠久

B、底蕴深厚

C、俄国鱼籽酱

D、日本寿司

C、融合力强大

D、民族性鲜明

6.在当今世界被誉为“烹饪王国”的是9.饮食有节的基本内容包括(abc)(abc)

A、饮食质量调节

B、饮食数量节制

A、中国

B、法国

C、饮食寒温调节

D、饮食礼俗节制

C、土耳其

D、美国

10.中国饮食的传统“五味”包括(abc)7.食品的感官性状包括(abcd)

A、酸味

B、苦味

A、色泽

B、造型

C、甜味

D、鲜味

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 7.A、B、C、D 8.A、B、C、D

9.A、B、C 10.A、B、C 填空题

1.中国烹饪理论体系基本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随园食单)。2.烹饪(烹调)产生的三要素是火、陶器和(调味品)。3.中国饮食结构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等组成。4.我国古代将外国或少数民族的食品称为(胡食)。5.“烹”的基本意思是煮,“饪”的基本意思是(成熟)。6.馒头在我国古代称为蒸饼,(面条)在古代称为汤饼。7.人类社会的三大食用作物是谷类、薯类和(豆类)。8.烹饪中被称为“百味之将”的调味品是()。填空题答案:1.《随园食单》

2.调味品

3.饮品

4.胡食

5.成熟

6.面条

7.豆类

8.食盐

9.我国古代的“五畜”是指猪、牛、羊、鸡和()。10.在我国被称为“国饮”的软饮料是()。11.中国膳食结构的主食通常是()。12.被称为中国“餐桌灵魂”的饮品是()。13.被称为“中国火锅之乡”的城市是()。

14.按消费对象而言,传统中国菜可划分为宫廷菜、官府菜()、民间菜、民族菜和寺观菜。

15.中国菜肴的两大命名方法是寓意法和()。

填空题答案:9.犬(狗)

10.茶

11.米面

12.酒品

13.重庆

14.市肆菜15.写实法

简答题

1.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内涵是什么? 2.孔子饮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答题参考答案:

1.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内涵包括:

中国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核而言,可以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分别反映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1)精——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

(2)美——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情——中国饮食文化的社会心理功能

(4)礼——中国饮食文化的活动礼仪 简答题参考答案:

2.孔子饮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孔子一生坚持并宣扬“贫而乐,富而礼”的思想,同时把“礼”用到饮食上。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虽然带着统治阶级的深重烙印,却也涵盖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思想的一般状况,并对中国饮食思想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饮食要讲究伦理礼仪

(2)饮食要讲究节而有度

(3)饮食要讲究精而不贪

(4)饮食要讲究合理搭配 论述题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辩证认识观。2.味是中国菜的核心评价标准。论述题参考答案:

1.看待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需要确立辩证认识观: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类的饮食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同时创造和积淀了璀璨而深厚的饮食文化。

把饮食中有关吃吃喝喝的问题提升到文化层面,说明了饮食不仅仅只是裹腹之需,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产品,即饮食在为人体提供必须的营养素和能量的同时,还反映和满足人们精神层面和道德领域的需求。

饮食文化问题,既涉及到人类最根本的生活方式问题,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

“民以食为天”,这应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人素来以“口福”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这样一种人生价值的取向,如果不能做到自觉地要求和约束自己的饮食思想和行为,任其自发、自由地膨胀,其结果必将阻碍人性变得更加高尚和文明。

中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中既包含着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精华,同时也包藏着一些违背饮食初衷的糟粕,诸如根深蒂固的奢靡、暴殄和强让之风,可以说流毒不浅,这对于构建科学、文明、健康的中国现代饮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研究和学习中国饮食文化,就是为了发掘和弘扬其中包含的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及社会价值的精华,发现并摒弃其中有违饮食初衷和科学及人文精神的糟粕,以更加科学、文明而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饮食形式和饮食内容,为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服务,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为世界饮食文化的大交流服务。

综合练习题二

菜系、小吃、饮食文化圈?

菜系是指中国烹饪的地方流派,专指品类齐全、特色鲜明,有一定流行区域并享有较高声望的系列化的地方菜种。

小吃是指正餐和主食之外,用于充饥、消闲的简单食品,还可充作早餐或夜宵,也称零食。

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区、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其所表达和反映的均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特征。

单项选择题 3.历史悠久,受儒家学派饮食传统影响最深1.历史悠久,平民气息最为鲜明浓郁的菜系的菜系(a)是(a)

A、鲁菜

B、川菜

A、川菜

B、鲁菜

C、苏菜

D、湘菜

C、粤菜

D、鄂菜 4.在鄂菜分支中被称为“鄂菜之精华”的是2.历史悠久,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菜(a)系是(a)

A、武汉风味

B、襄郧风味

A、广东菜

B、江苏菜

C、荆沙风味

D、鄂东南风味

C、上海菜

D、山东菜

5.在公认的四大菜系中,川菜的最大特点是(a)多项选择题

A、善于调味

B、精于制汤

1.下列菜系中位居“八大菜系”之列的是

C、刀工精湛

D、选料博异(abcd)6.在公认的四大菜系中,鲁菜的最大特点是

A、鲁菜

B、闽菜

(a)

C、湘菜

D、徽菜

A、善于用汤

B、火工纯熟

2.海南四大名菜包括(abcd)

C、精于选料

D、刀工精湛

A、文昌鸡

B、东山羊

7.相当其他三大菜系而言,川菜特有的一种

C、加积鸭

D、和乐蟹

味型是(a)3.下列名菜中属于传统鲁菜的是(ab)

A、怪味

B、辣味

A、黄河鲤鱼

B、清汤蒲菜

C、麻味

D、鲜味

C、手抓羊肉

D、樟茶鸭子 8.最具代表性的四川风味小吃是(a)4.下列名菜中属于传统川菜的是(ab)

A、赖汤圆

B、酸辣豆花

A、麻婆豆腐

B、宫爆鸡丁

C、钟水饺

D、川北凉粉

C、葱烧海参

D、剁椒鱼头

9.被誉为“川菜之魂”的调味品是(a)5.下列名菜中属于传统苏菜的是(ab)

A、郫县豆瓣

B、潼川豆豉

A、大煮干丝

B、蟹粉狮子头

C、涪陵榨菜

D、茂汶花椒

C、九转大肠

D、清蒸加吉鱼

10.被誉为“川菜调味基石”的调味品是食盐和6.下列名菜中属于传统粤菜的是(ab)(a)

A、烤乳猪

B、烩三蛇

A、花椒

B、辣椒

C、回锅肉

D、佛跳墙

C、香醋

D、豆豉

7.下列名菜中属于鄂菜名菜的是(abcd)11.最具代表性的上海风味小吃是(a)

A、排骨藕汤

B、沔阳三蒸

A、南翔小笼

B、排骨年糕

C、红焖鳊鱼

D、菜苔腊肉

C、虾茸馄饨

D、高桥粽子

8.下列面点中属于武汉风味小吃的是12.最具代表性的山西风味小吃是(a)(abcd)

A、刀削面

B、刀拨面

A、面窝

B、欢喜坨

C、一根面

D、拨鱼儿

C、豆皮

D、热干面

13.最纯正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是(a)9.湖北菜的主要特点包括(ab)

A、豆汁

B、萨其玛

A、咸鲜微辣

B、善于煨汤

C、炒肝

D、芸豆卷

C、端庄敦厚

D、善烹海鲜

14.有“鄂菜明珠”之称的烹饪原料是(a)10.山东菜的主要特点包括(abcd)

A、武昌鱼

B、鮰鱼

A、咸鲜纯正

B、善于用汤

C、洪山菜苔

D、鳜鱼

C、端庄敦厚

D、善烹海鲜

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D

2.A、B、C、D

3.A、B

4.A、B

5.A、B

6.A、B

7.A、B、C、D

8.A、B、C、D

9.A、B

10.A、B、C、D 填空题

1.天津“小吃三绝”是()、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2.被称为“川菜三花”是家常味、()和怪味。3.鲁菜由济南风味、()和济宁风味等3大分支构成。4.“扬州三把刀”是指()、剃头刀和修脚刀。5.红楼宴、()和全藕宴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6.白菜、()和水一起,统称为“泰安三美”。7.太湖白鱼、()和白虾统称为“太湖三白”。8.上海城隍庙、长沙火宫殿、()和苏州玄妙观共称为我国“四大小吃群”。

填空题答案:1.狗不理包子

2.鱼香味

3.胶东风味

4.菜刀

5.三头宴

6.豆腐7.银鱼

8.南京秦淮河(夫子庙)

9.被誉为“中国面食之乡”的地区是山西,被誉为“中国小吃之乡”的地区是()。10.我国面点划分为京式、()和苏式等三大流派。11.被誉为“新疆名片”的风味食品是()。

12.被誉为“水中蝴蝶”的四川风味小吃是()。13.最具特色的长沙风味小吃是火宫殿的()。

14.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和()一起,称为我国“五大名面”。

15.最具代表性的扬州风味美食是()。

填空题答案:9.福建沙县

10.广式

11.馕

12.龙抄手

13.臭豆腐

14.武汉热干面

15.扬州炒饭

简答题

1.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川菜的风味特色有哪些? 简答题答案:

1.中国饮食风味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

(1)关键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物产因素。

(2)重要因素:宗教、风俗因素,历史、政治因素,工艺、宴席因素,文化(地域文化)、审美因素,消费、市场因素。2.川菜的风味特色主要体现在:

(1)选料广泛,粗料精做,工艺有独创性,菜式适应性强。

(2)味型多样,清鲜醇浓并重,尤以善用麻辣著称,有“味在四川”之说和“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誉。

(3)菜式多元,雅俗共赏,居家饮膳色彩和平民气息浓厚。

综合练习题三

单项选择题

1.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a)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2.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又称(a)

A、敬老节

B、女儿节

C、天中节

D、踏青节

3.历史最久的“天下第一宴”是(c)

A、满汉全席

B、诈马宴

C、孔府宴

D、洛阳水席 4.我国满族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食品是(a)

A、饽饽

B、火锅

C、酸菜

D、萨其玛

5.我国朝鲜族饮食最主要的特点是(c)

A、凉、辣

B、热、辣

C、酸、辣

D、麻、辣

6.我国朝鲜族“汤文化”的代表性食品是(b)

A、羊肉汤

B、狗肉汤

C、鸭肉汤

D、素菜汤

7.最具代表性的回族食品是(b)

A、手抓肉

B、油香

C、麻花

D、烤羊头

8.新疆维吾尔族最著名的民族风味小吃是(a)

A、烤馕

B、烤羊肉串

C、羊杂碎

D、抓饭

9.最具苗家民族风情的地方特色美食是(a)

A、酸汤鱼

B、老鸭汤

C、酸肉

D、竹筒饭 10.最具土家族风味特色的地方美食是(a)

A、鲊广椒

B、油茶汤

C、凤头姜

D、莼菜汤

11.藏族酒宴上的主要饮料是(a)

A、青稞酒

B、马奶酒

C、奶茶

D、绿茶

12.我国清真菜最擅长烹制的食品是(b)

A、羊肉

B、面食

C、鸡肉

D、山珍

多项选择题

1.重阳节饮食习俗包括()

A、吃重阳糕

B、饮菊花酒

C、赏菊吃蟹

D、喝红豆粥 2.传统的中秋节令食品包括()

A、月饼

B、桂花糕

C、螃蟹

D、桂花酒

7.西藏饮食“四宝”包括()3.传统的中秋节令菜肴包括()

A、糌粑

B、酥油

A、炒田螺

B、蒸芋头

C、牛羊肉

D、茶叶

C、桂花鸭

D、蒸河蟹 8.土家族特色食品包括()4.中国十大传统节日包括()

A、菜豆腐

B、油茶汤

A、春节

B、元宵节

C、鲊广椒炒腊肉

D、土家烧饼

C、中秋节

D、重阳节

9.我国侗族日常主要食品包括()5.我国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内容包括()

A、米饭

B、酸鱼

A、赛龙舟

B、挂菖蒲

C、酸菜

D、油茶

C、吃粽子

D、佩香囊

10.伊斯兰教禁止食用的食物包括()6.牧区蒙古族人的家常食品包括()

A、猪肉

B、狗肉

A、手抓肉

B、奶制品

C、无鳞鱼

D、酒类

C、炒米

D、奶茶

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填空题

1.春节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象征着(),喻示着招财进宝。2.中国人吃年饭时,()和鱼菜通常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两种食物。3.我国台湾高山族人春节吃的“长命菜”,实际就是()。

4.我国上海、江浙一带民间大年初一吃的“如意菜”,实际就是()。

5.我国河南南部一带民间大年初一常将饺子和面条一同煮着吃,俗称()。6.()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最带感情色彩的节日。7.俗话说“花好月圆人团圆”,故中秋节又称()。8.蒙古族人将以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称为()。9.蒙古族人食用羊肉时,习惯说“喝羊汤”或者说()。10.我国回族最具特色的茶是(),俗称“三炮台”。11.我国苗族的()被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12.我国土家族人自古爱好饮酒,尤以()别具一格。

13.我国藏族人敬茶时讲究以喝()碗为吉利,切不可只喝1碗茶就走。14.西藏牧区藏民日常生活的主食是()。15.在我国西藏饮食中,()被誉为“藏族汉堡”。填空题答案:1.团聚合欢

2.火锅

3.芥菜

4.黄豆芽

5.金丝穿元宝

6.中秋节

7.团圆节

8.白食

9.切羊肉

10.盖碗茶

11.姊妹节

12.饮砸酒

13.3

14.糌粑

15.人参果饭(蕨麻米饭)

简答题

1.中秋节文化内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我国土家族的饮食特色是什么?

简答题答案:

1.中秋节文化内涵的主要内容包括:

(1)以团圆安定、天人合一、欢庆丰收为中心内涵的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

(2)以数量众多、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为文化根基的浪漫艺术氛围。2.我国土家族的饮食特色可概况为:

民风淳朴,生性好客;靠山吃山,原料粗野;肉喜腌熏,味嗜酸辣;豪爽善饮,事茶有德;重视祭祀,食讲礼节。论述题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 篇5

一、单选题(共46题)

1、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C.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3、节日风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一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其中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属于前者,宣传、弘扬、传承与振兴属于后者。以下选项属于动态保护方式的有 ①保存民间节日风俗

②传承尚有活力的节日文化 ③复活失去活力的节日文化

④记录失去活力的民间节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特点,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吉祥物的头饰从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符合北京奥运会将营造一个强烈人文色彩的视觉形象系统的要求。吉祥物设计特点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B.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起促进作用 C.文化只有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D.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5、中国文化节于2005年10月1日晚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隆重开幕。这次中国文化节的30多个项目汇集了中国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精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团组及美籍华人艺术团共900多人参加了演出和展览活动。这次中国文化节的举办

①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文化开放与交流

②有利于缩小美中之间的“理解逆差” ③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友谊的重要桥梁 ④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对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看法正确的是 A.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7、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设立文化遗产日,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8、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卫星上搭载并在绕月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据此完成 “嫦娥一号”搭载播放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 ①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会形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④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美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07年11月27日上午,从38万公里远的太空中,传来“嫦娥一号”卫星播放的《歌唱祖国》歌声。“嫦娥一号”在绕月探测的过程中,将会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B.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能够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10、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搞得轰轰烈烈,而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甚至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这些传统。为此,有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将重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为传统节日立法。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 A.能够改变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现状

B.能够抑制外来文化污染 C.能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D.能够使年青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1、“黄土寻根”陕西民间美术作品展在陕西美术馆开展时,剪纸、皮彩、木版年画、面花、泥塑、陶瓷、布艺、民间绘画等十几个品种600余幅作品集中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据介绍,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将长期陈列在陕西省美术馆,成为向海内外宣传陕西民间美术的一个窗口。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唯一途径

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2、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们是现代传媒

②它们是古代传媒与现代传媒结合体 ③它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1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谈到对文化的感悟时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明 A.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B.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该走向一体化

D.不同民族的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4、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10月由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在甘肃会宁县修建的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基础工程已竣工并对外开放。关于“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的正确看法有

A.它是具有纪念价值的自然景观

B.它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 C.它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非物质遗产

D.它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保持和发扬 C.继承和传播

D.移风易俗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这说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 A.不断创新的过程

B.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C.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

D.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17、2006年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说明

A.要加强文化的创新

B.国家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C.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

18、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20、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1、在传统文化中被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22、文字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不同,尽管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律诗翻译成其它文字,但是和日本的俳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十四行诗对比,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韵味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说明

A.民族文化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B.文化是民族的,但更是世界的 C.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23、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已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4、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是的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兴盛一时;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B.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25、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产生与当初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据此回答

之所以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及影响与控制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教育思想

26、今天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儒家思想

A.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B.其消极作用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C.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要求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批判继承

2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D.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8、目前很多青年人对一些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并进行热烈庆祝,却对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忘了。对此我们应该

A.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B.通过立法禁止国外节日 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D.熔铸百家、博采众长

29、明末清初注明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意思是说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定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30、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形象,是中国艺术家的杰作。“福娃”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版画、年画形象,而“福娃”的五种颜色是奥运五环的色彩。“福娃”造型生动活泼、寓意深刻、创意新颖,受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

A.中国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形式

B.文化对经济、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31、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表明

A.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32、据有关研究发现,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一批文化家、诗人、画家。这说明 A.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出现一批聪明的文人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33、在当代中国,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做到 ①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2006年,有一些专家说:“中国人今后不要把“龙”当作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了,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充满霸气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而新华社驻外记者对美、法、德、俄罗斯、日本和越南等国居民访问的结果,却发现外国人根本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甚至认为中国专家应挺起腰杆来,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专家的看法属于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一位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C.一位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D.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观点,有利于文化交流

35、“福娃”设计组的负责人韩美林说:“我要设计出一种形象,代表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我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揉进‘中国’这两个字。”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这说明 A.艺术创新离不开继承

B.艺术创新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C.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上 D.艺术创新来源于传统文化

36、“没有创新就无从谈及文化的先进性,一部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据此完成 上述观点说明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

B.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推动者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 D.文化先进性在于能够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立足于社会实践

C.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38、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风格和特点,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9、2006年5月16日《光明观察周刊》载文指出,发展出民族的、人本的、科学的、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就一定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这说明 A.文化创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B.文化创新的作用巨大 C.文化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40、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华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 当成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我们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当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重新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用心

爱心

专心

41、下列对“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世界上各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注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其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强调“新”说明了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4、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揭晓,会徽的图样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本身设计融合了亚洲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岭南文化元素。亚运会会徽在今后将会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亚运遗产。材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5、时下,在广告市场上,有些企业竞相采用篡改古诗或者成语的方式追求广告效应,喜欢利用谐音修改成语,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创造”:“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广告);“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啤酒广告);“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药物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的继承

②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④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近年来,发达国家高度产业化的文化商品和文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如今面临巨大的挑战。“国粹“艺术——京剧,备受西方人的青睐,但在国内,京剧艺术却遭遇了日剧、韩剧的强大冲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A.全面吸引各种艺术的精粹

B.把传统的艺术推向世界

C.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D.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多选题(共8题)47、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7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保护文化遗产

A.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C.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48、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等等,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唱圣诞歌等等。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B.民族节日展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49、小到亲朋好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这说明

A.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B.文化传播不需要具体的传播媒体 C.文化传播只在本民族内部进行

D.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50、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就是“和”。它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与发展问题的关系,包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进入21实际,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渗透着“和”的文化思想。这说明“和”的传统思想

A.具有继承性

B.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是变化发展的,不可捉摸

D.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5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诞生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优秀文化作品。据此完成 由此可见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运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C.多种思想观点的对立、争论是《诗经》等作品产生的源泉和动力 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52、《诗经》等文化作品的产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当时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的事情。这表明

A.经济是基础,决定着文化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一致

D.社会制度的更替能影响文化的发展

5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C.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用心

爱心

专心

54、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富有启迪。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B.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C.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D.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答案

1-5 DCCAD 6-10 ACACC 11-15 CCDBA 16-20 DBABA 21-25 CCCCC 26-30 DACDD 31-35 BBDCA 36-40 ABCBD 41-45 ACADB 46 C 47 ABD 48 ACD 49 AD 50 AB 51 BD 52 AD 53 ACD 54 ABD

用心

爱心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 篇6

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影响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押题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 19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秦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中央结构的设置情况回答;古希腊:回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主要从民主政治的性质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787年宪法规定,从权力制约与平衡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借鉴、影响因素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古希腊:“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此实现“双重分权”的“复合民主制”。

(3)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特点、影响及成因

1.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方式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

2.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

(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

(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废除科举等;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这些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里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利克里的权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等。

(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也是在吸收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西方倍受“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的眼里,公开考试、择优任官的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剂良药。

[押题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信息从选举标准上、选举方式上、选举范围上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二信息从中西权力的不同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信息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众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及阶级局限性角度回答。

答案 (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

古代中国:传承久远;自上而下,为民择官;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近代西方:吸纳与创新;自下而上,公民权利;立法保障。

(2)因素: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评价:19世纪以前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但存在选区划分不合理、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局限。19世纪以后的选举制度完善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

中外围绕权力监督与平衡的变革及政治

体制的演变趋势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不同路径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押题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时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监察网络。洪武年间曾制定了《宪纲》四十条,后经宣宗、英宗两朝的修订,更为详细。正统四年(1439年),正式制定颁布的《宪纲条例》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谓是事无巨细,使其成为一部“所定宪制甚备”的监察法规。

据统计,明朝监察官员的总人数浮动在200~300人之间,这还不包括诸如巡抚、巡按和总督之类的监察官员人数。明朝监察官的职权更加广泛。明朝一改其他朝代所提倡的“风闻奏事”的制度,明令不允许“风闻奏事”,凡议论之事必须有理有据,不得捕风捉影、妄加揣测。

——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在形式上是特别是现代的、和平的和官僚体制化的代表”(书伯语),)麦杜思在《中国札记》中就强烈呼吁建立向全体臣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直到19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在其影响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在法律上废除了政党分赃制,把自由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录用,体现了功绩制、政治中立和对公民负责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从而奠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美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任用制度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从监察网络、制度法规、监察官员、职权、证据等方面归纳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制度所受中国影响、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及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体现的思想理念等方面归纳。第(3)问,据材料一、材料二时间及制度创新特点角度回答。

答案 (1)特点:体系严密;法规详细;队伍庞大;职权更广泛;注重证据。

(2)原因: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主制度的发展;传统官员任用制度的弊端;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意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适应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体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

文化与政治经济练习题 篇7

关键词:台湾政治文化,两岸文化交流,发展

一、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传媒与政治相互影响推动, 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而台湾政坛的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了传媒技术, 从“地方包围中央”到议会抗争的变化, 上演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秀", 夺取了台湾政坛的主导权。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象。

二、大众媒体视角下的两岸政治文化的发展

海峡两岸在1949年以后, 就因为各种原因, 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社会。两岸政府宣传的教育和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大陆的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明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 五星红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构成主要元素;而台湾的政治教育内容则是由三民主义、青天白日满地红、“中华民国”等构成。

1.大众媒体促进两岸政治文化沟通

首先,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大众传媒不仅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且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将政治传送到每家每户。现在人们通过大众传媒, 每天不间断接收到政治信息。如今通过不同媒体的整合传播, 逐渐打破了物理时间上的限制, 延长了人们暴露在媒体之下的时间。所以, 大众媒体在时间以及空间上, 对人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为全民政治提供了人数上的保证。现今众多的信息已经得到了同化, 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 不断的强化观念的同一性, 逐渐消除多元化。以台湾大众媒体之密集程度, 公众接触媒体的频率可想而知。大众媒体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 也以驾驭于最大多数的受众为关键。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认清两岸文化的真实差异、根本差异, 而不是流于表层, 两岸的政治文化差异正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 化解两岸政治文化之差异, 应是未来两岸文化深入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2.“一个中国”奠定两岸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石

应当说, 基于“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原则就是两岸最大认同感, 是两岸对话与交流的最大政治公分母。大陆方面把“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而台湾方面也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只是表述的内涵不同。问题在于,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国际上承认的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而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则很小, 使不少台湾民众有被“矮化”的感觉, 这样, “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在台湾民众心中并没有真正扎下根来。

两岸民众也必须认清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即“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 无论两岸关系如何发展, 都不能超越这一底线。众所周知, 大陆运用“一国两制”模式先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 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却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方面, 大陆对“一国两制”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理论挖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 不少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模式不太信任、不太满意, 认为两岸统一后会“矮化”台湾, 损害台湾人民的利益。现如今, 两岸文化经过密切交流与合作, 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了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 对“一国两制”模式也有了一定了解, 但这还不足以消除台湾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解与偏见。因此, 对两岸统一模式理论进行深入挖掘, 是考验和体现两岸民众政治智慧的重要内容。

3.“厦金模式”是两岸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先行棋

当1987年两岸和解的春风吹来时, 厦金两地的民众更迫切希望化解分歧, 实现和平相处、和谐发展。在中央和福建省政府的支持下, 厦门自2001年起开通了厦金航线, 率先突破实现了“小三通”, 不仅方便了两地民众的经贸、科教、文化交流, 而且加强了沟通, 联络了感情, 消除了分歧, 增进了友谊, 积累了经验, 为两岸全面“大三通”起到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后, 厦金航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 从2008年9月底至2009年3月底,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半年来, 仅取道厦金航线赴台游的人数就达1.1万人次。厦金航线已经成为两岸民众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

在厦金两地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下, 如何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 寻求两地在政治文化层面上的突破, 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成为厦金两地思考的重要议题。“厦金模式”不同于按照“一国两制”模式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涉及的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中国与英国、葡萄牙的国家间关系问题, 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虽然“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但是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而目前按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台湾问题仍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许多台湾民众不太相信、认同这一模式;其次在目前两岸最高当局尚没有正式谈判、形成政治文件的情况下, 尤其是台湾的政治生态非常复杂,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目前按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台湾问题很难突破政治和政策上的界限。因此,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以“一国两制”模式为战略指导, 以“厦金模式”为具体框架, 针对厦金两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诸如“厦金自由市”、“厦金特区”这样的具有“一市两制”、“一区两制”性质的特殊区域。这是一种具有“一国两制”性质的地方模式, 是对“一国两制”模式的具体运用, 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即在这一模式里, 厦金两地结成一个共同体, 暂时淡化了意识形态的敏感性, 形成两种制度和平共处、相互作用、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 为两岸的和平统一不断积累宝贵经验, 等条件成熟时, 再按照“一国两制”模式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4.政治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1) 大众媒体与政治体制文化的关系

台湾民主化的可以说, 民进党的酝酿、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向国民党夺取大众媒体的过程, 甚至也可以说, 台湾民主化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体从国民党的侍从地位逐步脱离出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不论是作为反对政治力量的组织化工具, 还是异议声音的发声管道都体现了其本身就是政治权利和政治资源的属性。同样, 政治形态的变化同事也改变了大众媒体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模式。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生活一个系统, 并绘出一个“政治系统的动力反应模式”图。政治学者阿尔蒙德在其影响深远的、关于政治文化的著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也认同此观点, 把政治体系堪称是一个包括了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的系统。系统是“一系列处在互动之中的要素”, 政治系统“就是有一系列与决策有关的互动行为和互动角色组成的有机整体。”

此“政治系统的动力反应模式”图表明, 政治系统如果要和社会系统发生联系, 作用于社会, 必须要经过一个又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方能实现。对于执政者来说, 能够维持“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畅通, 就能有效地听取社会要求、了解社会内、外的变动, 及时做出政策、法律、方针等调整, 并及时将之发布出去, 化解执政危机。反之, “输入”“输出”不平衡的政治系统也就是失去了与外界进行相应能量交换的能力, 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 从而产生政治统治危机。对于政治反对力量来说也同样如此, 汇集和号召各种反对力量, 传播政治理念, 发动群众运动, 将反对的声音传达给执政者等等, 都是不断地“输入”和“输出”过程。否则, 就不能形成反对政治力量。

在现代社会, 这个“输入”和“输出”的任务就是由大众媒体承担的。在理想的社会系统中, 政治系统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社会大系统之下的平行子系统, “大众传播”可被列为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大众媒体建构政治文化的路径

大众是一个具有历史范畴的概念, 当然它也同时有政治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所指和能指。但是, 无论从哪种角度理解大众, 都离不开它社会意义上的基本指向。从社会学角度看, 大众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绝大多数, 并且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庞大的基座部分。按照衣俊卿在《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的分类, 人的活动领域主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经济、政治、社会经营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等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等自在的日常生活领域。其中日常生活领域的构成主体无疑是大众, 也是在此层面上大众有了它的参照对象———精英, 也才更清晰地显示出其基本特征。当然, 这样说并不是说精英就没有日常生活, 而是就日常生活在其活动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的 (至于这种量上的区别是否导致了质上的差异, 这个判断同样是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方能开展) 。

意识解态需要借助大众媒体进行表达和传播才能为人所知。也是在此意义上, 大众媒体成为社会控制争夺的场域, 是各种意识形态竞逐的场所。大众媒体虽然无法完全压制保守的论调, 但是, 它们却可以营造顺服的气氛。最明显的例子是游行示威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参加人数的多少, 而在与记者是否感兴趣, 在于传媒是否给予大力渲染。如果稍微夸张地说, 50个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露面5分钟, 其政治影响力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所以, 在统治阶级有效地控制了、甚或是拥有了大众媒介的情况下, 他们的意识形态也就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而社会秩序也因此强化了。但是, 我们不仅要发问, 大众媒介的巨大影响力从何而来呢?大众媒体和广告主的利润起点其实都是受众。为利润而生产就意味着, 文化产业的决策人试图生产的是可以流行、销售的东西, 而就电台和电视而言, 则要吸引大量的受众。由此, 大众 (目标受众和潜在消费者) 成为大众媒体必须取悦的利益源头。大众媒介取悦大众的过程是一个缜密而不露声色的过程。

可见, 大众生活或者说日常生活的起点是由人的本能要求促发的并整体的呈现为对本能要求的满足过程。身体是本能的栖息之地, 大众生活或者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就又可以转化成以围绕着由各种器官和组织构成的身体展开的生活。身体是个体人的物质存在形态, 是最具大众性的,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这样, 媒介除了凭借其机械复制技术优势在数量上成为“大众媒介力之外, 又在人的物质存在层面上获得了大众性, 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大众媒介”。正式在上述的“大众性”基础之上, 大众媒介发挥了它塑造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的所向披靡的本领。

大众媒介由身体本身 (人体的延伸) 到变成为身体提供服务者, 这一角色转换达到的是扩展大众消费需求的目的, 其内在策略上颇有“引君入瓮”的智慧。这个策略的战略战术意义在于, 身体在经过大众媒介的这番调教之后, 也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身体了, 它不再是 (或不仅仅只是) 人的物质存在形态, 也不再仅仅是宗教视野中的“肉身”, “身体的地位”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事实”, 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 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身体由消费的理由成为消费的对象进而蜕变为消费文化本身的过程就是身体由“沉重的肉身”脱胎换骨为可以承载无限能指的、轻盈的符号的过程, 也是身体由自然物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更是身体成为媒介的延伸的过程。身体的内涵越丰富, 就越会有越多的消费欲望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身体最终就会蒸发成轻飘飘的快乐。当大众媒介与大众的身体结成不分彼此的关系之后, 大众媒介顺理成章地通过遵循大众日常生活的逻辑进一步强化着自己大众媒介的角色, 深化着它塑造消费文化的功能。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是它的重复性。个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生命经历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 也构成了大众日常生活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循环和重复性特征。这种波澜不惊的重复又内化成日常思维反之又强化了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

(3) 推动两岸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台湾的政党格局决定了台湾政党的根本利益是为了选举的胜利, 而台湾又是一个民主社会, 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在台湾也渐渐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应对当前的形势成为面对台湾局势的新问题。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迅速回暖, 维护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需要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和方向。

第一, 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稳妥地推进两岸关系。要按照胡锦涛同志

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十六字方针和“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妥善处理两岸关系在先易后难, “先经后政”的方针指导下来协商两岸发展, 为两岸政治、军事的协商创造良好的条件。只要两岸政策得到台湾老百姓的拥护, 两岸关系就不会因台湾政党轮替反复无常。政党之间在理念上肯定有分歧, 但推翻共识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对人民有利的, 要取消不容易。

第二, 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大陆要与台湾有不同政见的政党交流接触, 特

别是民进党。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承认“九二共识”, 不管是什么人、

什么政党, 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都可以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凡是赞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 都可以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访。

第三,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大方针不变。台独分子毕竟是少数, 广大台湾民众还是对大陆怀有深深的蜀黎之情。“台独”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引向企图, 我们的对台政策就越是要更紧密贴近台湾人民。好多支持“台独”势力的台湾同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陆不了解, 缺乏沟通和交流。最近我们已经看到大陆已经对台南民众特别是农民阶层做了一些让利政策, 获得了当地人民的良好赞誉。通过这些政策来增进两岸人民的交流, 促进两岸人民的感情融合, 进而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

第四, 对待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要坚决反对。马英九上台以来, 两岸之间的

紧张关系得到迅速改善, 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经贸关系、人员往来也迅速升温, 因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也相应地增多, 但是“台独”分裂活动依然很活跃, 仍不可小视。对于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 我们要坚决打击。大力争取台湾民心, 才能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大陆社会各界人士和国民党的不断调整政策下, 海岸两地才终于有了今天的和谐局面。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伟大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就提出过“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由此两岸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也得到了放缓。1987年蒋经国先生为了能够让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 有助于消除隔阂, 减轻对立, 郑重提出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 两岸各地的同胞凝聚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1992年海峡两岸两会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使得两岸的关系在此有了长足进展。后来由于台湾当政者的台独政策以及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大搞“台独”分裂活动, 不断推动渐进台独, 使两岸更加恶化。胡锦涛同志也在2005年3月就针对新形势下的两岸发展局势做出了“四点意见”, 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八项主张”的基础上, 深刻的表明了祖国大陆对台湾所采取的态度、观念和举措。同时也促成了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 为两岸的发展打开了宽阔的航道。直到2008年台湾当局政治领导人新旧交替, 国民党重新执权,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的关系也正式开始由民众关系转化为政府层面。

5.主导权决定两岸政治文化发展走向

(1) 主导权决定国家统一及走向

(1)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不难看出现今阶段要想确立大陆两岸和平共处关系,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统一大陆两岸的政治权利问题。在马英九刚刚上台的时候, 中央政府与台湾政府对于政权集中问题还只是属于起步阶段, 双方互相试探对方实力又互相谦让, 随着事件发展的白热化, 关于政权归属问题也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协议, 马英九指挥吴伯雄一方面不断向北京政府示好, 一方面又将台湾政权隔离出利益圈, 表面上的台湾政府就属于政治保护范围, 从而北京政府不得不不断对台湾政府让利。而对于地方势力的整治又表现为不断集中, 一种要与中央政府对抗到底的气势呼之欲出, 实则不断与美国方面沟通。马英九明白确立和北京政府的同盟关系远没有和美国政府交好来得容易, 如此一来, 马英九在与中央政府政治商谈的时候以先经济后统一的方针政策为台湾地区强化军事力量上赢得了宝贵时间, 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面对美国作为台湾同盟国介入这次政权归属的战斗中的事实。也就意味着, 如果中央政府在友好协商中无法实现统一的目标, 就算采用武力解决的方式, 现在的台湾政府也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做反击。

(2) 第四届中央领导班子出奇, 只为夺回两岸政治交往主动权。

为了应对海岸两地交往中的不利, 使中央政府一改过去十多年来被动应对的局面, 自2003年中央换届领导以后, 在对台决策上频出奇招, 使得两岸的格局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从此在两岸政治博弈中重新夺回了主动权和主导权。

由于对大陆对台湾的谨慎, 和平政策使得一些人认为大陆中央不够强硬, 与此在贸易上每年台湾从大陆获得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也帮助了大陆内地完成了市场的升级换代。而硬之所以不够硬, 并非是指大陆的军事力量弱, 主要是没有把各种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大陆中央对台的坚决决心, 最终让大陆中央重新取得了对台的政治上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2) 主导权决定对台政策

关于如何进一步争取台湾民心, 掌握建构两岸关系上的主导权, 笔者认为,

中央政府要做的事情至少有以下几项。

第一, 胡温政府上台以来, 对台政策不再闻鸡起舞, 对台老百姓更加温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温总理的“诗歌言说”, 称台湾民众为“同胞兄弟”, 温馨的话语在弱化台湾人对大陆的敌意、收服人心上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调查显示:台湾主张尽早宣布独立者呈逐年下降之势。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倾向, 这说明大陆的新政策确实在发挥作用。

第二, 大陆应该与台湾各个政党进行沟通和交流。台湾属于民主社会、选举政治。因此就不能排除任何一个主要政党执政的可能性。加强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大陆对台政策的指定, 也更有主动权。

第三, 加大开放陆生来台力度, 增进两岸新生代之间的了解。自从马政府上台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但在开放陆生来台方面还有很多限制, 导致了在台湾留学的大陆学生很少。台湾高等教育较为发达, 众多的私立大学更是大陆学生就学的选择。新一代的交往与共识是未来处理两岸关系的一大影响因素。

第四, 发挥美国对台湾的影响力。在每一次台湾发生重大事件都会出现美国的身影, 可以说美国因素已经渗入到台湾政治的每一个角落。建立起利用美国的某种机制是大陆必须要考虑的。当然, 对日本、东盟、欧盟、俄罗斯等的作用也一样。

第五, 在两岸充分协商的情况下适当地给予台湾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这有利于化解台湾人中的中央政府打压台湾的认识。在争夺国家主权问题上大陆和台湾有矛盾, 考虑到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大陆有必要采取相应灵活措施, 在一国两制、APEC模式、亚行模式、奥运会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 比如, 共组使领馆、共同参与国际组织等, 再如, 大陆只允许与自己建交国家的民间航空公司 (而禁止其官方航空公司) 飞台湾航线等等。

第六, 大陆与台湾探讨符合当下发展的两岸互动模式, 比如建立邦联、国家联合体, 但这应当注意“主权范畴在当代的层化趋势”, 当今各国更看重实际的效果和收益, 两岸应该发展一种富有层次性和延展性的主权观念, 这种观念既能坚持基本的主权要求, 又能给对方回旋的余地, 进而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有机磨合, 最终达到实现祖国的统一目标。

台湾政治6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以后, 台湾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威权体制逐渐向民主化社会迈进。经国先生也看到了这个趋势, 在位末期顺应时势地作出了一些改善两岸活动的善举。李登辉执政后打着台湾民主化的牌子, 制定的一些政策明为发展台湾的民主, 暗中却是借此支持台湾“台独”势力, 最终导致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两岸关系迅速恶化。2000年, 由于国民党的分裂和腐败及李登辉的支持, 具有台独色彩的民进党执政, 台湾也第一次实现了政党轮替。陈水扁的渐进台独理论在其执政后逐渐显露, 两岸在政治、经济方面不仅无丝毫进展, 而且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08年马英九政府把改善两岸关系作为其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关系迅速得到改善。目前, 两岸经济交流日益紧密, 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 但政治上没有太大发展。

休假文化与经济效应 篇8

全球2/3的人会选择用完当年所有假期,

其中89%的法国人会休完假期,而仅有33%的日本人会这么做。

在大部分欧洲人眼里,休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欧盟的有关规定赋予欧洲人每年最少四周带薪假期的权利,许多欧洲国家在本国立法和劳资协议中规定的假期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法国是带薪休假制度的起源地,早在1936年,法国就立法保护平民带薪休假权。太阳暴晒后留下的古铜肤色,不再仅仅为权贵富豪的“专利”,而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美国社会学家马洛·吉兰指出,欧洲人的自我价值与是否开雷克萨斯或保时捷无关,而是和能否享受精彩的假期联系在一起。在欧洲,懂得享受生活同样是成功的标志。当然,这有完善的福利制度作为保障。

美国没有法定的最低带薪假期天数,美国人的带薪休假时间大约只有欧洲人的一半。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清教徒构成了早期北美移民的主体,清教文化对美国有着深远影响。清教文化崇尚的“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塑造出美国人勤劳致富的观念。美国社会普遍标榜高生产率和高收入,“工作狂”比比皆是。正因为此,一周左右的小假期在美国更为流行。与欧洲人强调完全从工作中抽身的休假方式不同,美国人即使度假也可能仍然同办公室保持着联系。这种现象被戏称为“黑莓之咒”,即在假期中仍通过黑莓等智能手机保持工作联系。对美国人来说,度假带来的放松感,可能远不及成功的荣耀那般诱人。

一向以勤勉著称的日本人,他们的平均休假还不到应休天数的一半。日本人之所以对工作高度投入,可以追溯其体制原因。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终身雇佣体系,使日本人对公司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发奋工作的日本人造就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但近些年来情况也在发生改变,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许多公司改变了终身雇佣体系,以短工、派遣工、合同工为主的非正式员工迅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也随之下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再单线条地疯狂工作。

毫无疑问,适当休假对于上班族缓解压力、调整节奏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假期过后饱满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来说,充实的假期不只是休闲娱乐,往往还可以开拓视野,迸发灵感。但假期越长越好吗?美国沃顿商学院的罗斯巴德教授称,假期的“充电效应”只能维持不到3天的时间,过长的假期还会让人们承担财务上“出多入少”的压力。

上一篇:项目立项与项目建议书下一篇:写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