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分析

2024-08-18

政治经济分析(精选11篇)

政治经济分析 篇1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成熟地体现在各地高考试题中。表现在高中政治考试卷面上就是,不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主要是以材料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考场上,考生能不能准确快速地阅读材料,抓住题目立意,往往对考试成绩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知识板块不同,不同类型主观题的解题思路有所差别。其中,经济生活主观题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下面就经济生活主观题的分析思路谈几点看法。

在考场上很多考生都喜欢从材料到问题一遍读下来。事实上,先读清楚题目,再读材料,更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心思想。

1.读题目

经济生活主观题的设问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是什么”经常被放在经济生活主观题的第一个问题,主要以“材料(图表)反映(体现、说明)了什么”的形式出现。具体说来,如果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案一般只要概括出材料体现的表面经济现象即可;如果问“材料体现(说明、表明)了什么”,答案不仅要概括材料反映的表面经济现象,而且要包括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或者该现象可能引起的后果或带来的启示。当然,在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清“(多个)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现象(道理)”“(多个)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现象(道理)”这类问题。

(2)“为什么”一般出现在第一问“材料体现什么现象”之后,要求阐明出现该事件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和危害性。其中,依据是指理论依据;重要性是指作用、意义、目标、目的等;必要性是指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指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指做和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回答这类题目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答案,首先是该现象涉及到的课本知识即理论依据,然后是结合材料找出具体情况, 最后要结合材料中隐含的时代背景分析现实情况。

(3)“怎么办”是经济生活主观题的落脚点,也是考查考生知识理论和创新能力的重点部分。解题思路是:首先通过阅读题干明白让谁(国家、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做什么,再读材料寻找答案。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材料之中。这一部分涉及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材料提到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材料涉及到某个主体在这个问题中的具体做法。对前者,采用符合理论和客观实际的方法把这些原因一一解决,就是答案。后者要求考生首先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判断正误,再转换成符合理论要求的做法。

在组织答案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将经济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做到在课本理论的指导之下,具体分析材料的要求,即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切忌语言表述口语化,语言组织不合逻辑。

2.读材料

经济生活主观题材料一般有两类形式,即文字材料和图表。其解题思路大体可按照以上顺序。这里重点谈图表题。解答图表题应注意“三看”、“两比较”、“一结合”。

所谓“三看”,一看图表标题,抓住中心词,这往往是主要问题,即需要分析的客观对象;二看图表内容,即图表提供的相关数据,这是提炼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的主要来源;三看图表注释,图表注释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而深刻的表述,对我们理解图表和组织答案有重要影响。图表注释一般分为解释性和补充性两种。解释性注释是对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可以帮助理解图表内容;补充性注释是对图表不能完全表达的信息的补充,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所谓“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另外,在多个表格时,还要区分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比较过程中,应该注意数据变化的关键时间点所隐含的现实背景,得出变化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的重要信息。有年份标注的题目要注意特殊年份的时代意义,如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等等。

所谓“一结合”,是指将材料和图表相结合。通过对图表和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

按照“三看”、“两比较”、“一综合”可以准确抓住图表的有效信息,再分析设问组织答案,基本上也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这两年材料题的命题思想有所变化。过去,材料题要求回答时一要立足于材料,二要联系教材,而现在则要求更多地立足于材料,这就要求考生在做材料题时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所给材料。如果出现材料和教材不一致的情况,要以材料为准。

下面以2006年广东高考题为例说明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分析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1: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

注: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以前)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用GDP的增长率度量)为6.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4%。在这里,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相应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或正常水平。

材料2:

注:在这里,标准差反映了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年均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标准差越大,表明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围绕着年均增长速度而上下波动的幅度越大。

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率)平均为37.6%,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一般不超过20%;1978—2005年间我国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

(1)材料1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什么特征?(7分)

(2)从经济增长的波动和长期趋势两个方面看,材料2、材料3和材料1具有什么联系?(7分)

(3) 2005年,我国的投资率超过了44%,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很难继续提高的比率。请问:在投资率不可能再继续提高的情形下,如何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4分)

解析:第一问设问“是什么”,圈定了范围“改革开放以来”。这就要与“改革开放前”作比较。我们应注意材料一,标题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从图表中可以把握两个关键词,“速度”、“稳定性”。材料一的注释补充说明了,年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关系。第二问要求比较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材料之间属于因果联系的居多。也就是在问“为什么”材料一中经济会有增长和波动情况。材料二、三揭示了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波动情况。材料二中的注释解释了“标准差”,从中可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波动情况。第三问落脚点在“怎么做”。这考查考生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宏观认识。做答时要注意弄清,要回答的是“如何提高社会生产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等。

答案:(1)从材料1可以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避免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大大降低,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改革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前更高,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2)利用材料2可以看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不断波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说明前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后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利用材料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的高积累、高投入。(3)在积累率不可能再提高的情形下,要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须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高考题目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很强,题目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材料怎样更新,考查的知识点都不会脱离课本。所以考生不但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这样可以在考场上做到“稳、准、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经济生活主观题是高中政治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因此, 解答好经济生活主观题对提高政治考试成绩至关重要。只要考生坚持把握好经济生活主观题的特点和规律, 先读清楚题目, 再读材料, 特别是在解答图表题注意“三看”、“两比较”、“一结合”, 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更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心思想, 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中政治考试,经济生活主观题,分析思路

政治经济分析 篇2

工商管理学院

08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H0870114

王英倩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点形势的分析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概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旧的冷战秩序虽然已经被打破,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远未实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南北的发展和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接连不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都还没有解决。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却出现重新抬头的危险。某些国家企图凭借自身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恣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主权论”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构成了严重挑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可以用三个总体、三个局部和三个继续来概括。那就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继续发展,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形势中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继续存在。也就是说,和平、缓和与发展,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

二.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仍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美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消费开支稳定增长,就业市场摆脱长期低迷的态势。在内需和出口的强劲推动下,日本经济也持续强劲复苏,企业收益提高,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积极因素。欧元区经济增势得以巩固,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欧元区内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增势。受全球总体环境改善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总之,尽管目前仍存在着油价过高、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风险,但由于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将保持下去,并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

(一).经济形势概况

1.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2.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3.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1.国际商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

2.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3.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今年1-5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33.4%。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长的35%。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41.7%。2003年日本出

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中国宣布紧缩贷款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三个百分点。如果日本的GDO增长下跌半个百分点,足以破坏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通缩也会恶化。

三.国际政治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政策调整和中国的加速崛起构成了世界格局加速调整的推动力量。在此背景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等层面上都呈现出新的内容,世界正在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在给中国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入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动是我们准确把握未来格局走向的基本依据,对确定中国未来的政策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形势概况

1.国际政治形势变动的主要动力

国际形势的变化源于主要力量的推动和相互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的对外政策调整和中国的加速崛起无疑是2009年国际形势变动的推动性力量。这三件事情的发展动向将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2.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

在上述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政治在权力结构、问题议程和决策规则上正呈现出新的内容。概而言之,由于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和新兴经济体的整体性崛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国际问题议程呈现出从传统国家间关系向国家内部调整和全球性热点上下两个层面的转移;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合作使得G20的作用提升,成为未来国际政策协调的主要机制。

3.世界加速步入后危机时代

国际政治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快速步入后危机时代。权威缺失、模式困惑和全球化阶段性停滞将成为后危机时代的重要标示。国际权威的缺失使得世界治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失序。具体的表现是,其一,由于美国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下降,其他大国既无能力也没有意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世界出现了一定限度的领导权真空。其结果是各种地区争端有可能重新抬头,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趋向恶化。其二,国际权力结构从单极向多极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在利益平衡、规则主导和责任分担等问题上的矛盾大为加剧,发达国家对优势丧失的担忧和新兴大国对现状的不满将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其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异常活跃,在特定议题和功能领域拥有着甚至超过主权国家的行动能力。但由于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张力、不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竞争,以及非国家行为体本身追求的去中心化目标,既有国际秩序的合法性遭受质疑,世界正处在一个普遍焦虑、缺乏共识的阶段。

(二).国际格局变动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格局的调整在给中国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将既有的挑战进一步放大。在机遇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大国角色,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机制的决策权有所提升,在世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应增大;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崛起对既有秩序的冲击,为中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全球性问题的增加凸显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化解中国与传统大国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拓展新的合作空

间。相比之下,处于深刻调整中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构成的挑战更值得关注。

三.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对我国的内政外交的影响

(一).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瞬息万变,但并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方向发展。虽然美国的实力和地位出现下滑,但是它的大国霸权主义的作风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

(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处于结构性的改变状态。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的局势正在弱化。一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发展尤其迅猛,而这些国家并不属于西方体系。它们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的经济格局。另外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态势并有所加强。首先,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脱离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最终将在国际竞争中失去自身应有的地位。其次,一些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超大区域集团为中心的格局,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南进”、欧盟“东扩”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制度化,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局面将会更加明显。再次,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出现了一些跨洲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了开放政策,一方面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加强与非成员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加强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带动拉美地区经济发展,与欧盟形成跨大西洋的泛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更是地跨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跨洲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正在成为主流。

四.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分析 篇3

张晓燕(1991-),女,山西朔州人。学历:本科,供职于哈尔滨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摘 要:金融市场在如今年代中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经济泡沫。虽然在市场中行为主体饱受了经济泡沫的影响以及政府监督的限制,但是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行为会随着不断推移的时间,逐渐进行自我评价、反省以及认知,直到最后实现自我纠正,进一步在金融泡沫经济的背景下市场行为主体可以健康进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类型,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泡沫;调控

经济泡沫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体现了十分复杂的特点,不但表现为独立运行金融经济的规律上,还表现为金融系统内部出现的脆弱性。对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积极进行分析,需要充分理解经济泡沫出现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对稳定运行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更加应当清楚,假如增加交易量并不代表现实需求,就会出现带有负面效应的经济泡沫,并且严重威胁着稳定运行的金融市场,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

根据金融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体现的发展规律,金融经济体系中频繁出现经济泡沫的最根本原因是较高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偏离问题。虚拟经济在整体金融经济市场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这一发展形势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阻碍,进一步出现了各种限制、挤压以及反弹等行为。在金融经济体系中上述行为引发的最终结构的那部分通过虚拟资本创造的价值要比相同情况下现实资本创造的现实价值高。整体金融经济市场看似良好的繁荣态势,实际上就如泡沫一般。

(一)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这一时期,现代金融经济建设正在繁荣发展并且出现较为宽松的经济建设宏观空间。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低风险且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对炒作资金问题进行关注,通常也是萧条的商品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下调银行存款利益发挥的双重作用。在上述作用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对消费者产生的投资和消费要求进行了满足。一部分闲散资金通过整体经济市场的刺激性对金融市场中那部分已经优化了的最具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进行投入,进一步成为发展蔓延经济泡沫的重要基础。

(二)约束原因

关于形成与发展经济泡沫问题的约束制度在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中并不健全,对应的并没有贯彻落实调整和控制方法。也就是说,在整体市场经济发展建设中,对那部分在现代金融经济中体现出的泡沫经济潜在的可能投机活动应当实行整体的控制与监督,可是这项工作并没有真正执行。尤其是监控支付贷款问题在投机活动中还没有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有关工作人员在金融经济中自然将投机活动产生的虚假繁荣现象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迅速蔓延了经济泡沫。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类型

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了多种泡沫经济类型,我国目前的经济泡沫具体包括了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两种类型。

(一)房地产泡沫

我国政府目前与社会共同致力于怎样对房地产经济泡沫进行解决的问题。房地产经济泡沫的重要内容是商品房价格无法体现出真正的房地产供求关系。我国当前出现了虚高的房地产价格,严重脱离了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房地产发展情况纵向进行比较可知,我国迅速增长的房地产价格完全不能与工薪阶层的增长程度相符合。其一是虚高的房地产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中大量涌入了各种资源,进而促进了商品房价格的增长,其二是高价位的房地产资源,很多工薪家庭由于无法对高房价进行负担从而对房地产减小了需求,致使產生了大量的商品房存货数量。

(二)股票泡沫

我国监管证券交易市场的工作并没有贯彻落实,需要进一步考究政府监管的能力与具体范围,作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证监会,由于我国制度产生的限制,其产生的管理能力与权限从根本上并没有充分发挥监管功能。股市泡沫的重要内容是真实的实体经济发展无法通过股票价值进行体现。价格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供求资源的关系,通过多年的发展变化,我国迅速增大了股市投资主体规模,体现出了雄厚的投行资源,为了可以很好的达到盈利目的,全部投行主要是人为对股市进行操作,采用各种市场舆论措施,实行高卖低买的措施,最终获得巨大的资金差价。再加之,我国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非法灰色交易频繁出现在股票交易活动中,一些人通过不对称信息,从内部人员中利用违法策略获得可靠信息,最终达到对股市进行操纵的目的。所以,我国目前控制股市泡沫的关键是怎样更好的规范投行运作,促使在公平竞争的背景下实行股票交易。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1.政府应当适时提出刺激性的退出制度。

房地产市场自身体现的局限特点就是不能很好解决无限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目前政府应当对信贷进行适度收紧或者对投资信贷渠道积极引导,考虑在房地产业中刺激性经济政策出现的退出制度。中国房地产业已经与银行业进行了捆绑,假如不能恰当处理房地产泡沫,致使大幅度下跌价格,银行就会出现大规模坏账,对银行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打击将是巨大的。所以,需要逐步缓慢实行政策退市,逐渐对银根进行收紧。

2.对房地产预期有效进行调控,严格控制非理性房价风险。

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就是房地产业,在复苏经济过程中其成为了引擎。可是,持续高涨的房价,甚至存在着扩展至其他领域的危险。虽然已经出现了国家调控的效果,但是应当注意连续落实政策,严格禁止将短期政策替代长期政策,下定决心对政府职能进行韧性转变。政府应当在房地产预期的调控方面集中主要精力。

3.加大投机的资本成本和加息。

在管理流动性工作上,对其进行回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金率准备以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例如加息等方法,以便对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行积极抑制,在房地产投机方面增加资金成本。

4.积极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改变。

在供给土地上,各级地方政府在目前的财政机制与征地机制范围内,对土地出让金收入严重进行依赖,这也是调控中国房地产的悖论。为了积极实行突破,需要对目前征地机制有效改革,进一步增加能够参加供给土地决策与谈判利益的群体,积极对土地供给进行了增加,有目的地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情况积极转变。中国经济迫切需要重要的改革,从调控房产过程中产生了不断转换的中国发展形式,以及重新构建增长经济的动力。

5.对短期资产过旺产生的高危泡沫有效遏制。

在经济繁荣时期不管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短期资产过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金融危机的出现具有各种复杂原因,但是也仅仅就是综合了过度杠杆、低利率以及创新衍生品的结果。致使出现了过热的房地产或者股市,特别是短期内过旺的资产价格,产生高危泡沫,最终破灭,出现崩溃的经济。

总而言之,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属于一个重要的世界问题,国家只有加强抑制经济泡沫的力度,增加政策上的支持,利用长远的视角对世界金融变化的格局进行观察,才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结束语

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很好的保持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可以良好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假如泡沫经济超出合理的范围,就会出现虚假繁荣,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当前,经济泡沫已经出现在金融经济中,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利用实际行动对迅速增长的经济泡沫进行控制,积极形成经济软着陆。(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玉平.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2009,(4).

政治经济分析 篇4

樊行健教授的这一系列丛书被纳入了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代财务研究”之中,是由其及其博士生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包括《财务经济分析论纲》、《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三本著作。分析这三本著作之间的关系,如果把《财务经济分析论纲》比喻成这一系列丛书的核心和基石,在系列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那么《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和《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就是这一系列的两翼和深化,在系列中起到支撑衬托的作用。

《财务经济分析论纲》是樊行健教授多年来对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深入思考的心血结晶,是其多年来对财务经济学科潜心研究的集大成作品。在这一本书中,樊行健教授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研究成果,通过在新形势下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在联系,将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财务经济分析新学科。

《财务经济分析国际比较研究》是樊行健教授与其2003级博士研究生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他们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试图通过对各个国家财务经济分析的概念与模式、目标与信息、组织与程序、方法与技术、内容与指标等进行比较与述评,了解财务分析学科的发展趋势,获得财务分析学科完善有益的启示,客观上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作了进一步的注解与阐述。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证》是樊行健教授与其2004级博士研究生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他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试图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务内容框架的搭建,探讨上市公司与一般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共同特征与区别之处,达到深化现行财务经济分析广度与深度的目的,以适应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一课题成果的形成实际上是体现了财务经济分析基本原理在上市公司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限于篇幅,无法对这三本著作一一做深入点评,在此以系列丛书中奠基之作——《财务经济分析论纲》为代表,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财务分析的本质内涵辨析①:财务经济分析概念的创新

财务分析的概念究竟如何界定?财务分析是否等同于财务报表分析或者财务报告分析?如果不是,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区别?这不仅是财务分析学科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一般意义而言,人们并不在意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及财务报告分析的区别,如目前出版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名就是这样五花八门,说明上述概念的本质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仔细斟酌,它们又有所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的对象是财务活动。显然,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的区别是清楚的,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涵是明确的。但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和财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区别财务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复杂性。可见,对财务分析概念进行辨析是财务分析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樊行健教授通过回顾我国财务分析学科的发展历程,比较财务分析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的异同,融合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概念,使人们对于财务分析的本质内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追本溯源,我国的财务分析学科发展最早源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程,这一课程是沿袭前苏联财务分析模式建立起来的,这一模式也可称之为东方财务分析模式。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曾经是我国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由于其传统的理论与实务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着内容陈旧过时、分析方法单调的弊病,因此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取消论”和“替代论”。这两种观点都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作为折中,许多高等院校在暂停开设经济活动分析课程的同时,大都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取而代之。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美国,传播于西方,因此可称之为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问题在于,财务报表分析就是财务分析的全部吗?

在樊行健教授看来,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东方财务分析模式还是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都是各有利弊,不能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这两门课程或者其分别反映的两种分析模式存在相互弥补的特性,完全可以实现相互融合。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包括生产分析、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三部分(这里的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展开分析)。它所代表的东方财务分析模式的优点是“内容全面,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展开分析”;其缺点是“各部分互相孤立,彼此分离,是一种重点不突出的板块式结构”。财务报表分析所代表的西方财务分析模式是以财务报表及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以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成果分析为主要内容,其优点是“突出了财务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其不足之处是“没有与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不能对财务指标做因素分析”。因此,这两种模式是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的。

基于此,樊行健教授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一全新概念。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实质上则是变板块式结构为渗透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重要地位。为了突出以财务分析为中心,并体现财务活动与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樊行健教授将两者合并称为财务经济分析,并指出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的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经济活动分析还是财务报表分析,都无法反映财务分析的本质与全部内涵;无论是东方财务分析模式还是西方财务分析模式,都无法完全适应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财务经济分析”概念的提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其理论意义在于探讨财务分析学科内容与方法上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吸收了经济活动分析的长处,又发展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既反映了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融合,又促进东方财务分析模式与西方财务分析模式的协调。

二、财务分析的学科地位界定: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创立

关于财务分析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将其划归会计学,有人将其划为财务管理,还有人将其划为金融学、统计学等。财务分析之所以定位较难是因为它是一个与上述学科都相关的一个边缘性学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财务分析应该外在于上述学科而独立存在。樊行健教授根据学科发展的沿革,指出经济活动分析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学科存在区别,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否则难以建立本学科的理论框架。樊行健教授认为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存在根本区别。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本质内涵,其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诸因素影响下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谓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集中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本身好坏的任务直接由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完成,而揭示财务状况好坏的原因则由财务经济分析来进行。因此财务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强调的并不是财务活动本身,而是各种因素(主要是生产经营因素)影响财务活动形成过程及其结果。

作为一名财务分析理论研究者,我是认同将财务分析学科作为一门独立性、边缘性的学科的。这一判断还可以从研究财务分析学科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得出。实际上,在研究会计学与财务学等学科的关系中,涉及到会计学的发展如何满足关财务学科发展的信息需求;财务学科发展如何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毕竟会计学并不是单纯满足某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需要分析与转换而成为信息需求者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复杂性也不能要求会计学者完全或直接掌握其会计信息的需求。对相关学科决策需求的分析,转换为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会计学发展所需要的。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信息转换中,财务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分析就是根据相关学科或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标准的会计信息分析转换为决策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财务分析又根据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所需求的信息,分析转换为会计应该提供的信息。可见,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发展中,发挥的是中介的作用。这说明财务分析学科具有独立性、综合性与边缘性特征。

从财务分析在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看,随着会计学科地位的提升,随着相关学科对会计学信息需求范围的扩大、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财务分析学将在分析主体、分析对象、分析内容和学科地位上有进一步的扩展与提升。财务分析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管理者、员工等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管理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学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而且将成为一个独立于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的专业方向。

樊行健教授在著作中还指出,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都与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具有深刻的渊源和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交融结合起来的财务经济分析应该同时属于会计学和财务学两个学科体系。这是符合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财务经济分析的现实情况的。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框架建立: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整合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有自身的内容框架体系。这是学科的核心所在。樊行健教授在其著作中对财务经济分析这一新学科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探讨。樊行健教授指出财务经济分析内容框架可以分为原理、实务和拓展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原理主要介绍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财务经济分析的实务主要是指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与方法;拓展实际上是针对财务分析中特殊业务或特殊情况所进行的分析,如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分析和基于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

从财务经济分析的本质内涵出发,由于财务经济分析是对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的整合,因此在探讨其实务部分的内容框架时,需要将上述两门课程取长补短,相互结合。一方面以财务分析为主,另一方面把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作为影响财务指标的原因来展开分析。这样,在形式上保留了经济活动分析的三大部分内容,但实质上是变原来的板块结构为现在的渗透结构,突出了财务分析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地讲,财务经济分析实务内容框架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经济活动分析与财务报表分析扬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应该“展其二者之长,去其二者之短”。财务经济分析突出财务分析,强调对财务报表和财务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无疑从研究深度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了挖掘;与此同时,财务经济分析要求联系生产经营指标和经济活动过程展开分析,并要求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因素分析,实际上是从研究广度上对财务分析进行了拓宽。

遵循这一思路,樊行健教授的财务经济分析实务的内容框架大致如下: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分析依据;其次进行的是财务报表分析,包括财务状况分析和财务成果分析,前者着重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后者通过利润表分析表明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而要分析影响财务状况及其结果变动的深层次原因,需要单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以上对外对内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应形成财务经济分析的综合评价部分,即充分运用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活动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以体现财务经济分析的整体性。可见,樊行健教授所建立的财务经济分析内容框架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将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没有简单的拼凑和叠加。

财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财务分析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演变而来,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财务分析的理论、实践及学科建设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财务分析始终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任何一个方向、专业或学科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人们的不懈努力。樊行健教授的新著为财务分析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应当指出,财务分析学科或专业方向的建立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关于是否需要用财务经济分析这一概念取代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能否包含财务报表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财务分析实务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融合为一体,还是将为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服务的财务分析和为内部管理者服务的财务分析分开,财务分析学科应归属于会计学科、财务学科还是其他学科等等,这些都需要热衷于财务分析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对财务分析概念进行辨析是财务分析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美国经济危机的信用经济分析 篇5

摘要:本文从信用经济角度分析美国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与衰退以及其风险积累的过程,挖掘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美国;经济危机;理论根源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已导致全球金融动荡。因此,如何认识此次危机形成的原因以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此次危机是由信用问题所引发,笔者认从信用经济学的内在脆弱性角度更有利于看到现象的本质,易于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将以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角度,从经济周期理论和危机的传染

性理论两个角度展开。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以下将从经济周期理论中的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三个角度对这次危机的形成进行分析。

纯货币理论在经济周期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纯货币理论来看,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通过乘数作用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21世纪初美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配合当时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有力促使了房价的上涨,激发了居民购房和银行放贷的热情。低利率政策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风险。市场的繁荣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流动性过剩和竞争激烈使资信审查的动力削弱,银行则放宽了放贷的条件,开拓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市场。银行信用持续高速的扩张导致美国经济的不断高涨。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大,政府采取紧缩的政策。利率的持续升高使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贷款的利率上升使还款人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直接导致一部分资信较差的客户无法偿还贷款。次贷产品的链条从源头产生危机,并将这种危机通过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打包形成次级的债券,弥漫到整个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领域。

从投资过度理论分析,由于美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市场投资加大。一方面,投资者投资房地产,使耐用消费品生产大量增加,经济持续高涨,但随后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使得进一步投入生产的动力不足,于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减少;产品价格过高,使得投资者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但此时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的供给已经形成,使得供给大于需求。最终出现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部门生产过剩,造成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形成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投资者大量购入由次级贷款打包而成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风险隐蔽性和转移性,投资者难以辨别风险。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使其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产生大量泡沫,因此下游投资者投资该产品时利润下降,风险增加,使投资更趋谨慎。当次贷相关的实体经济产生问题时,其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找不到下游的投资者,投资者纷纷抛售,次贷链条断裂,就会产生了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从创新理论角度,金融衍生品发展伴随着大量创新,这种创新存在着巨大的利润,从而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此时市场中充斥着老的投资组合和新产品,而两者的共同存在给购买新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更广阔的获利空间。持续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但由于环境技术限制,创新会受到阻力,一旦创新进入停滞阶段,就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因此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其金融衍生产品迅速蔓延,其创新性也随之波及各国。由于创新伴随着风险,并且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向下转移性,当美国产生危机时就不可避免波及到其他国家从而产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二、危机的传染性理论分析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它由一个经济主体传染给别的经济主体,其结果可能导致经济系统性风险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主要有两条传染机制。第一条是接触传染机制,其来源主要是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权债务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复杂的“债务链”中的一环。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务人的风险就可能传染给债权人,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的断裂。二是交易和结算关系。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可能从事金融交易,都需要进行支付结算。其中交易双方都面临多种风险,于是交易一方的风险可能通过交易途径转移给交易另一方。三是持股关系。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持股与被持股关系,甚至是交叉持股关系。因此当某一经济主体出现问题时会波及到其相关持股和被持股主体的利益。这次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导致次级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继而引起次级贷款打包形成的金融衍生品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通过经济体的联系使问题逐级传染,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条是非接触传染机制。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产生了恐慌心里,造成投资抛售、银行挤提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 晶:《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IEC,NO.11,2008.

[2]董裕平:《美国经济难逃衰退厄运》,《中国金融》,2008年11月.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

政治经济分析 篇6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概述

从以往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设立的经验来看, 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突显本国制造业领域的优势, 积极发展本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 全面部署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 而且, 更需要借助有利时机扩大国内的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尽管中国在酝酿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部署, 但在当前, 仍需积极探索对外投资服务项目的发展路径, 努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度, 适度调整现阶段国内区域性的贸易发展格局。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响了中国自贸区战略推进的第一炮, 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1. 浅析自由贸易区。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各地区针对建立自由贸易区议题的讨论声就不绝于耳, 自贸区是以促进地区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独立区域。通常情况下, 自由贸易区建立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是临近港口的地区, 自贸区的本质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目前, 全球范围内所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多达一千多个, 自贸区以其独有的贸易优惠条件,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2.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于2013年8月, 中国政府酝酿已久的“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设立, 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又提升了一大截。在这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之下, 构建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将“长三角”的贸易活动与世界各地区大面积对接。中国在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后, 国内的很多发展势头良好的大中城市也相继将自由贸易区纳入到未来发展规划当中。

二、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在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采取了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发展形式。简单来说,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部署围绕着地区经济当中的核心产品、服务内容展开, 其特征便是遵循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采用的原则, 强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性, 与此同时, 形成标准控制体系下的产品模块化生产及其组合。实质上,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提出蕴含着国家政治格局的全面铺开,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 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提出蕴含着国家政治格局的全面铺开。

纵观自贸区的运作历程, 很多时候, 在当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在开展跨国贸易时, 往往会因为两国政治因素、信誉问题、利益分配等实际状况的发生, 导致国际自由贸易出现严重的阻碍, 甚至会引发一场波及广泛的经济危机或是贸易摩擦等等, 这是各国间政治基础不牢固以及不正当竞争所带来的恶果。实质上, 自由贸易区战略所引起的世界范围的贸易波动, 绝不仅仅局限在贸易领域, 往往涉及到各国的政治因素, 同时, 这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或是内部调节机制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自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以后, 国家政治格局也随之全面铺开, 并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关系的建立, 渗透中国所推崇的核心政治理念, 并取得了贸易各国的支持与鼓励。这对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格局的显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而言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不仅仅由于中国是贸易出口大国, 而且也因为中国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经济地位上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 将会对世界范围内的各项资源的配置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中国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已不同以往。实质上, 中国对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十分支持, 而且, 付诸了具体的行动, 除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建立以外, 天津、大连等地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也一直在酝酿。

(1)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成果分析。

中国与其它国家所签署成立的自由贸易区有很多, 诸如“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等, 自从签署自贸协定以来, 贸易合作双方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且为本国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源与动力。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十分明晰, 旨在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来增加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战略资源, 同时, 还能够规避我国多边框架协议的困难属性, 进而夯实国内的新型产品、服务市场, 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竞争力。

(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基础及其影响力。

现阶段, 中国已经与世界绝大多数成员国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的关系, 中国于世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实际上, 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后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 再加上,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 令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以及政治态度。这些都是作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想的现实基础而存在的, 在目前, 提升的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乃是当务之急, 只有将本国多元化的产业项目顺利铺开, 强化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项目的快速发展, 令更多的国家开展国际自由贸易活动, 为中共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得更好的福祉, 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格局之上。这才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全球一体化经济的趋势下, 自贸区这种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世界经济结构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同时, 我国也面临着可能来自世界任何领域的挑战。所以, 若想更好地发展中国自贸区, 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乃是核心, 需要进一步明确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发展目标, 逐步加大自贸区的开放程度, 加强内部机制的系统化管理, 保证我国自由贸易区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本文就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阐述, 以期为我国当前自贸区管理带来启示。

关键词: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政治,经济

参考文献

[1]姜鸿, 张相文.自由贸易区下产业安全模型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 2010, 10 (10) :46-48.

政治经济分析 篇7

关键词:APEC,全球政治经济,地缘战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简称APEC) 自1989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 不仅其成员数量、组织结构、合作机制、议事范围以及作用与影响力都有了重大的扩展、变化和发展, 而且其政治经济影响与政治经济色彩也日益凸显和浓厚。主要表现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形势和秩序、协调实现各成员利益和地缘战略手段。

首先, APEC的诞生, 就是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地缘与区域政治经济战略地缘变化的反应和结果。二战结束以后, 美国确立了在全球 (包括亚太) 经济的主导地位,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 东亚地区开始形成日本--四小龙--东盟相互间的区域产业分工结构, 七十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逐步加入世界主体经济体系, 而地处大洋洲的澳新也开始把经济联系的中心移向东亚。但是直到冷战的结束, 才“把亚太地区分割开来的'柏林墙'最后推倒了, 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才自然形成了。”[1]“所以, 从一定程度上看, APEC可以说是冷战结束的一种积极反应。”[2]

其次, APEC的发展特别是重要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使得APEC在建设和维护战略地缘具有多样性的、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平台作用。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身份正式加入APEC并出席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这“标志着APEC已更具有生命力和国际影响”;[3]1993年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和1994年智利加入以及1998年秘鲁与越南的加入使得APEC的影响力扩展到南美洲地区, 更增加了APEC的多样性;特别是1998年俄罗斯的正式加入, 使APEC囊括了除欧盟以外全球的主要力量, 这意味着在“G8”之外世界“又有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由中、美、日、俄组成的'G4':四大国利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 而且通过双边会谈, 还可以就国际形势进行定期磋商, 并作为探索建立冷战后新的国际体系的场所而发挥作用。”[4]因此, 重要成员国的加入, 更加突现了APEC在建构与维护和平稳定的亚太区域秩序的作用及其在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

第三、APEC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需要, 也是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互动的结果。就澳大利亚来说, 一方面可以通过APEC积极改善和加强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APEC中“第三者”的身份, 来协调东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融入亚洲”的外交战略目标。对日本来说, 一方面APEC的成立与发展可以为其减缓来自美国的压力和构筑新的区域秩序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以APEC为中心的跨太平洋合作的系列外交活动, 为日本参与解决太平洋两岸的分歧与冲突, 充当东西方桥梁作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5]从而有利于日本加速实现政治大国和主导区域秩序建构等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 利用APEC, 一方面可以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圈, 既能主导和密切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联系, 又可以此为更大依托而推动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抗衡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推动APEC的发展, 可以使其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东盟来说, 其成员占了APEC三分之一, 所以理应充当重要角色:通过自己小国外交的独特魅力, 在APEC的运作方式、发展进程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以小圈 (东盟自由贸易区) 推动大圈 (APEC) , 争取参与主导APEC的进程, 使APEC成为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 从而维护和发展有利于东盟政治经济建设的亚太区域秩序。对中国来说,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EC的活动平台, 为中国进一步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以及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日等大国间政治经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推动APEC的发展进程, 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中国的优势或施加独特的影响, 既有利于各成员增加对中国的理解并形成相关的共识, 又有利于为中国国内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设和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的区域政治经济秩序。对俄罗斯来说, 借助APEC, 并纳入其亚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方面可以在中、美、日等大国互动关系中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北约东扩造成的压力。[6]对台湾来说, “参与APEC的目的, 是希望以亚太地区民主发展的前驱、自由市场的忠实拥护者以及世界发展最快速的经济体等因素, 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 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塑造台湾的'主权国家'形象, 以增强其国际地位。”[7]

结束语

APEC的成立、运转和发展既依赖于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协调一致和承诺落实, 同时又需要一个好的综合环境:成员个体内部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整个区域良好而稳定的经济形势、主要成员 (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成员) 能够起带头作用以及各成员间稳定的政治关系。总之, APEC的政治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 客观上或间接或直接地有利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秩序, 因而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APEC本身的不断演化。

参考文献

[1]张蕴岭, 赵江林.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2.

[2]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

[3]王嵎生.亲历APEC.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26.

[4]张纪康.了解APE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 25.

网络经济下经济增长模式分析 篇8

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1生产要素的差别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 知识、信息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传统经济下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这些都是有限的资源, 所以实现这些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传统经济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而在网络经济中, 信息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 人们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和获得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经济的增长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目标。

1.2边际收益递增

在传统经济学中, 我们认为随着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 其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例如:假设当资本的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劳动投入比例的增加, 每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是不断减少的, 劳动的生产函数曲线随着劳动的增加呈水平状。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投入比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 劳动与资本间逐渐偏离最优比例, 所以呈现出边际要素递减的生产函数。

在网络经济下, 这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却不再成立了, 反而呈现出相反的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因为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 由于信息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的特性, 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 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 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

1.3产品的差别

与传统经济中的产品不同, 信息产品由于其获得的途径相对容易, 所以产品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产品, 就以网络经济最典型的经济行为“开发软件”而言, 新软件推出后,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网上下载到它的破解版本, 特别在中国由于对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是很健全, 盗版现象更是非常常见。信息产品非常类似于传统经济中的公共物品。它们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产品使用者存在“搭便车”的可能, 对于软件等网络经济产品, 传统的销售渠道很难成功。另外, 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等信息产品需要高额固定成本, 但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一旦产品研发出来后, 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 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 也不会对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 在网络经济中, 生产第一份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 但此后产品的边际成本甚至可以接近于零。这些特点也与“公路”、“路灯”之类的“公共物品”相似。信息产品可以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它具有“公共物品”的许多特点, 这种产品出现的“盗版”、“盗用”现象非常严重, 而“盗版”的横行泛滥毫无疑问会影响人们创新的积极性, 对社会发展造成明显危害。

2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是网络经济下经济的增长的动力, 在20世纪后半叶中, 世界产业结构经过了三次重组。自此信息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产业;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部门, 改造着传统产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转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面貌, 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 以及优化生产的流程, 从而提高劳动的生产率。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智力工具, 如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 特别是因特网, 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在网络经济下, 生产函数中知识和信息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并且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 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由此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内生增长模型非常相似。

2.1内生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把知识看做一种资本, 知识是经济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投入——无论是它生产的产品与服务还是它产生的新知识。在索洛模型中, 储蓄引起暂时增长, 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 在这一稳定状态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 相反,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 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持续增长。

2.2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增长模型

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 由于网络经济下呈现的规模收益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 根据内生增长模型, 在网络经济下, 信息和知识是其主要生产要素, 由于信息和知识可以由人们无穷尽的创造, 所以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同时由于信息和知识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并且规模收益出现递增的情况。

假设如下生产函数, Y=Ia (a>1) 其中I表示信息和知识, 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a表示信息和知识这种生产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产出的比例, 由于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所以a大于1。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出现一般会使得a增大, a越大表示知识越先进和信息越有效, 所能带来的产出越多。在这个生产函数中, △I=sY-δI, △Y/Y=△I/I=sIa-δ。只要sIa大于δ, 经济就会呈现出持续增长。由于知识的创造是无穷尽的, 所以我们可以保证sIa永远大于δ, 这个模型中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保证知识的不断创造和积累。知识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 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 知识积累是网络经济下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这个经济增长的模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和信息的创造, 在网络经济下,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和数据发掘技术等, 都可以保证不断的提供有效的信息。大学等研发机构则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 所以在网络经济下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源, 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舒尔茨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态。卢卡斯则进一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他认为, 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所以教育成为网络经济中的最重要环节, 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学术水平的高低, 以及整个经济体中高学历人才, 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多少成为网络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

网络经济真正实现了经济由粗犷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从依靠劳动和资本不断投入的传统方式转变成依靠知识和技术的投入的新型方式。分别表现在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的发展之中。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第一次产业步入集约化轨道的鲜明标志是科技对农业的改造, 使农业的增长不单纯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增长率, 而且还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贡献率。第二次产业也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改造, 逐步地脱离了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的高投入、大批量的生产特征, 并使之步入了集约化的轨道。这具体表现在: (1) 计算机和网络在生产中的运用使生产模式发生了变革,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要素生产率。 (2) 科学技术和知识与生产的融合, 提高了资本、土地和资源等使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 降低了它们的投入量。此外, 第三次产业方面, 网络经济扩大了其领域, 又给予了它强劲的推动力。网上销售、虚拟商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3结论

网络经济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的解释, 表现在生产要素方面, 知识成为了第一生产要素, 从而人力资源成为非常重要的劳动力, 生产力中起积极作用的活跃因素劳动工具网络化、智能化以及隐含在其内的信息与知识的份量急剧增大, 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了公用的或专用的重要劳动工具, 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信息技术和教育被人们最为关注。边际收益递减理论在网络经济下也不再成立。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 经济出现全球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 技术相互运通, 逐步形成全球规模的有机整合, 进而实现经济技术一体化。网络时代的全球分工、产业分工将会发生变化,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将掌握世界经济的命脉。

总之网络经济下知识和信息成为了主要的生产要素, 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相关的软件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工具, 网络经济下经济增长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经济增长的弊端, 因为传统经济下的经济增长受到了资源有限的制约, 使得经济的增长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如环境的破坏等, 同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而在网络经济下, 由于知识的创造是无穷尽的。教育可以不断的培养出人力资源, 从而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保证知识的不断积累, 所以网络经济可以实现我们一直以来想要实现的持续经济增长的梦想。

摘要:网络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 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出发, 探析了网络经济下的增长模式。认为在网络经济下, 在生产要素, 生产工具, 以及生产函数方面都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网络经济下, 是以信息和知识的投入, 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领域的相关技术为工具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网络经济,经济增长,信息,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宗捷.关于网络经济的经济增长特征问题的讨论[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3]李玉芳.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 2010.

[4]韩萍.信息技术对我国网络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篇9

泡沫经济是当前经济的一种状态的展现, 认识并研究中国经济金融化进程中出现的泡沫化的原因及发展, 对我们掌握国内经济的走向与运行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经济泡沫对于金融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但是大范围甚至整体出现这种状态将会冲击当前经济的发展或是造成不利的境地。

一、经济泡沫受关注的原因

经济泡沫的出现引起了金融业内的各人士的广泛关注, 不仅因为其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经研究分析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一, 泡沫理论是建立在许多的新兴经济理论上, 并且它将交易费用和不充分信息以及外部性等新概念集于一体的金融经济学课题。其二, 现代的金融界内不断的涌现了各种交易工具以及交易的出现, 促进了金融交易和实体的经济分离, 同时对金融结构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其三, 虽然价格是经济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体, 但是实体的经济是采用成本定价的一种经济方法。金融经济是预期定价的模型之一, 造成了主流经济学要面临未产生泡沫化和出现泡沫化之间的挑战。其四, 未能及时的泡沫经济采取约束和预先调控,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李程程对存在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现象产生的活动们能采取监控和制止, 比如对贷款支付活动没有配以相应的监控措施。

虽然在现代的金融市场上, 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及时的解决在金融化的进程里产生泡沫经济这一主题。研究这些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基本理论

当金融风暴袭击全球时, 往往会带给人们无法忘却的伤。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泡沫经济的冲击, 下面是对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基本理论分析。

“泡沫”这一词是众多经济学者研究中理论的范畴, 它不仅富有鲜明的特色, 还对经济泡沫有着深刻的描述。经济泡沫现象主要表现在过度的投机, 导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脱轨, 特别是商品的价格突然暴涨或暴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前的社会经济资金过度的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是某一种商品上, 从而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重复的运转, 进而导致经济在某一时间段内变得膨胀又扭曲的状态, 引起其他的生产部门的经济下滑。但是当资产价格上升时, 往往会引起价格的下降, 还会伴随着预期方向变化从而产生金融危机。能够体现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的现象是泡沫, 并且在泡沫期间产生的金融投资是异常的盛行。泡沫发生的主要载体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基础经济的因素与价格之间的变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泡沫经济不等同于经济泡沫。其中, 泡沫经济是因为投机活动而对市场价格引起的波动;而经济泡沫是因为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会伴随商业活动进行周期性的波动, 从而导致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无论要花费多长的时间, 经济泡沫现象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均衡点, 但是泡沫经济下永远也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均衡点。

三、基于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 研究基于现代的金融风险该如何正确的防范是有意义的。下面是几点基于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 国家应该酌情考虑刺激性政策退出机制。

中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但是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局限性, 比如社会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应该适当的调整信贷或提供信贷投资渠道, 适当的退出刺激性经济政策。如果房地产泡沫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会大幅度的价格下跌, 并且房地产业与一些银行之间有联系, 还会促使银行做坏账处理, 对银行系统的打击将不小。因此, 政策的退市不能超之过急, 一定要慢慢的退。

(二) 严格控制房价的不合理性

房地产业对中国的经济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房价如果持续过高, 有可能促使其向其他的领域扩张, 这样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市场上, 国家已采取了调控措施, 应该继续保持这种政策的连续性, 不要将短期的政策作为长期的政策实施。政府一定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的预期上面。

(三) 增加利息和投机的资本成本。

在日常的流动性管理方面, 要注意考虑非数量化的货币政策, 例如采取加息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预期等等。

(四) 改变土地的财政政策。

目前, 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中, 许多地方政府习惯依赖土出让金收入。这也是当前房地产业调控的悖论存在的原因。为改善这种现状, 应该对现行的征地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 增加一些能够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判断利益的群体。增加土地供给的同时, 扭转地方政府土地的财政情况。房地产业的调控对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五) 避免资产形成高危泡沫。

在市场的成熟期或是新兴市场的繁荣期, 若出现了资产的短期过旺现象, 都会是出现危机的信号。虽然, 每种类型的金融危机的原因较为复杂, 但是也离不开杠杠和衍生品等因过度创新加以综合利用而导致一些资产特别是房地产和股市, 在短时间内的资产价格过于旺盛, 容易形成高危泡沫, 泡沫最终会破灭, 因此, 会造成经济的崩溃。

四、当代金融经济的泡沫问题

通过对存在金融界的经济泡沫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金融中产生经济泡沫的现象是正常的, 并且适当的存在一些经济泡沫, 对于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若在经济中泡沫泛滥的存在, 从而形成了泡沫经济, 那将对于现存的实体经济有一定的冲击, 甚至会让实体经济出现破裂的局面, 造成金融危机, 不利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并采取谨慎的态度处理, 对于经济的健康、长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现代金融市场中出现的经济泡沫, 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国家应该采取干预措施, 抑制经济泡沫的蔓延, 加大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推进我国的经济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晶.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探析[J].时代金融, 2012; (03)

[2]黄秀华.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刊, 2011; (05)

政治经济分析 篇10

【关键词】国际移民;政治经济;影响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关系也是空前复杂,国际移民数量日益增加,其方式和类型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的移民活动,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国际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一般来讲,国际移民是指为了实现在其他国家定居的目的,而跨越国境流动的人群,包括暂时性居住在内;游客和短期商务考察者通常不计入移民之列。当今国际移民呈现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点:(1)工作性移民,指为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跨国迁移,为了获得更优质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作收益的移民活动。其构成了目前国际移民的一大重要迁移类型,其中又可分为临时性劳工移民、技术移民等类型。(2)学习性移民,指前往国外求学的留学生或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学生前往外国接受教育,还有工作人员到外国企事业单位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的特殊学习性移民。(3)家庭团聚性移民,指为了和已经迁居国外的人员团聚而进行的移民活动。(4)非法移民,主要是指未取得许可而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另一国,或是有效证件已经过期,却仍停留在目的国而不返回祖国的移民,这些人大多是非法劳工。(5)难民与避难者,这是一群特殊的移民群体,由于受到种族、民族、宗教、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而被迫离开原国籍,迁往他国进行避难的移民活动。除开以上几种类型外,国际移民还包含半移民、两栖移民、回归移民等等[1]。

国际移民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从一个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区迁移到一个相对先进发达的地区,人们往往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经济资源等进行迁移,有很强的利己性,这也导致了迁移的地区不平衡性,发达国家的移民输入数量,一定是高于经济较落后国家的输入数量。发展中国家一般移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般移民环境优美的国家,劳工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主体,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移民数量在近年来尽管比例仍在较少,但却呈增长趋势。

二、国际移民的成因

国际移民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各国经济政治联系的不断增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方便了各国的交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的传播、政治、宗教、科技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都是造成国际移民的重要原因。

国际移民是全球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交互连接不断扩大、深入和加速,它不仅带来了贸易、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口的跨国界迁移浪潮。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移民从规模、范围、方式、原因、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不论是经济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本质上都是国际交流与联系加强的结果,也就是全球化的结果[2]。

经济是基础,经济原因是国际移民难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国与国之间在收入、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移民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追求更高的收入,事实上,它的原因更为复杂,更稳定的工作环境、更多的就业机遇、更好的福利待遇等因素,都是吸引人们进行移民的重要原因。移民往往是由于贫困的原因导致的,工作性移民往往就是经济因素决定的。

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导致部分国际移民消极影响的原因。政治方面因素,诸如地区战争、外部强权的介入、政权的更迭、领土的变更、种族和民族矛盾、政治宗教迫害等,都会导致大规模的难民潮,国际难民、避难者和非法移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政治因素的结果。由于此类原因,人们仅仅为了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较好的生存环境 而从原国籍迁出,进入输入国只为生存。

其他方面原因是国际移民的重要推动要素。科技的进步大大促进了跨国迁移,安全快捷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人口流动,通讯技术便利了家人的交流。各国的移民政策也影响着国际移民的变化,对国际避难者的宽松,使得非法移民通过申请避难的方法获得合法身份,导致了国际难民的不断增加。

三、国际移民的影响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移民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移民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了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但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环境的恶化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1)国际移民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国际移民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人力资源全球化等各种经济要素全球化的统一体,人力资源全球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全球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移民作为人力资源调动与培养的重要形式,为输入国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输出国减轻人口负担,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离不开国际移民,没有国际移民,就难以实现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就失去了必须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基础[3]。

(2)国际移民推动了各国的政治联系

国际移民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国际移民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本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将一国的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传播到他国,加强各族人民的了解,另一方面,国际移民不单单是个人的生活问题,更是关系到输入国与输出国甚至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国际移民推动了各国的政治联系,深入国际对话,是当代国际政治交流的新话题和新途径,在跨国犯罪、国际难民和非法移民等问题上的探讨进一步促进各国对国际移民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

(3)国际移民的消极影响

国际移民在促进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对国际社会同样带来了消极影响。非法移民的不断增多为人口输入国的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威胁着国家安全,消耗着各种资源,影响着社会治安,对输入国来说,人口的大量迁入致使大量资源的消耗增加,就业压力增大,民族、种族矛盾凸显,社会治安变差,环境压力增大,带来环境污染和疾病扩散等危害。对移民输出国来说,人口的大量迁出使劳动力资源减少,特别是技术移民造成的“人才流失”,致使输出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国际移民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更丰富,科技发达,经济进一步发展,而落后国家因人才流失等原因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处境更加不利,更加贫苦化和边缘化,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結语

国际移民作为人类正常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新的变量,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国际移民在推动全球经济进步、国际对话与合作的同时,也对输入国与输出国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它带来的问题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

参考文献

[1]徐华炳,奚从清. 理论构建与移民服务并进:中国移民研究30年述评[J].江海学刊,2010,(05):107

[2]李明欢.国际移民研究热点与华侨华人研究展望[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01):19

[3]向红蕾.国际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剖析[J].商业时代,2010,(15):13

作者简介

王祝,男,1981.02,本科,研究方向:政治经济。

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 篇11

(一)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结合的, 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了30年的高速发展期。在最近几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金融经济发展迅速。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 国家也大力支持金融经济的发展, 并且适度的放宽了金融经济的发展空间。这给一些投机分子找到机会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进行资金炒作, 尤其是在房地产方面, 最近几年的房价以远远超过正常水平的速度升高, 这都是过度炒作导致的。房地产的过高估价是一种虚假信息引发的繁荣假象, 具有较为严重的欺骗性, 并且造成了产能的严重过剩, 过多的投资到房地产, 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得其他的实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注入, 严重影响了其他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 由于人们的贪婪欲望, 以及我国人民所具有的盲从心理, 很多人都跟风投资股票等虚拟经济, 这也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不断发展, 由于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导致这种问题仍旧在持续的进行。随着这些虚拟经济的发展, 此时经济泡沫风险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资金炒作的严重性, 但是现在政府想采取相关的措施已经难以取得有效的作用。

(二) 金融因素

首先, 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金融经济体制并没有跟上步伐, 由于我国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较晚, 对金融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金融经济制度。相比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不够完善, 制度落后的问题还十分严重,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引发金融泡沫的一个主要因素。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主要是相关的监管不到位,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 导致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这也为经济泡沫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其次,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尤其是可以借鉴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经验, 经济泡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理想化的估计了经济发展形势, 大规模的无目的投资导致经济实际发展与设想不符合, 然后就会引发经济泡沫。很多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会错误的估计经济形势,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虚拟经济占主体的经济状况, 从而严重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 调控过高房价

我国最近几年的GDP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诚然房地产的发展在短期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如果房产价格过高, 导致大量的资本进入的话, 必然会影响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 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过高房价也导致了很多收入比较低的群体买不起房, 而一部分有钱人却投资了很多房子处于空闲状态坐等升值, 这不仅拉大了贫富差距, 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房价过高的危害, 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这种宏观调控措施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措施, 需要持续进行下去, 而不是短期的措施。

(二) 加强股市监管

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繁荣, 证券交易市场也越来越繁荣。证券交易市场的资金流动性非常的强, 同时它的发展基础又是经济舆论, 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而且由于最近几年的大量资金的买进与卖出, 资本的原本的经济价值很容易被忽视, 导致虚拟经济增强, 造成证券经济泡沫现象。同时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还面临着暗箱操作的问题, 这不仅会破坏证券交易市场的原则,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有的经济的结构安全, 致使经济泡沫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我国现在提倡市场经济, 而股票是金融经济中的主体, 政府不能太多干预其发展, 但是相关的部门必须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督。相关的政府机构要严厉打击某些企业和个人的暗箱操作问题, 严惩相关人员, 尤其是对于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 一旦他们监守自盗产生的危害将会远远大于其他人员造成的伤害。其次要控制股票市场的价格, 使其实体的投资价值之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一旦某个股票违反常理的持续走高, 就要对立即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现在的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净产值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下, 很少有超过此数值的公司。一旦收益过高, 就存在泡沫现象, 要及时的对机构投资者行为进行规范。

(三) 完善法律规章

金融经济实质是资产的交易, 金融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大量的资金流动, 在金融经济中提高企业的利润的机遇非常的高。有很多原因可能会导致企业金融资本的上涨, 同时, 金融经济的暴涨和暴跌现象比较频繁, 风险比较高。当人们对经济的形势过于乐观时, 可能会盲目增加对金融经济的投资, 增大金融泡沫。所以政府应该给予金融经济适当的约束。对于我国来说, 要使得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制度以及法律的约束, 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总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时要专门针对金融经济制定相应的制度, 甚至在必要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对其发展进行约束。严格把控金融经济市场的交易, 保持金融经济市场的平衡。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的大规模资金流动, 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 并且加强审查工作, 防止其利用非法手段干扰金融市场, 非法牟利。但与此同时, 应该坚持市场经济的宏观政策不变, 不能过分干预, 也要给予金融经济市场一定的自由, 保证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松弛有度。

三、结束语

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是社会主义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经济泡沫, 相对来说资本主义由于其本身的制度原因更容易出现金融危机, 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要依照我国当下的国情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 使其能与金融环境相融合, 从而保证金融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操作上, 国家不能过分的干预经济, 但是也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当出现经济泡沫时, 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积极进行国家干预, 调整土地政策等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霁竹.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 2014 (12) :88.

[2]吴佳银.对于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研究[J].商业文化, 2015 (11) :22.

上一篇:课堂架构下一篇:优化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