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2024-09-19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精选12篇)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1

摘要:中国的经济模式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道路。要想完善中国的经济模式, 就该坚持我国的经济制度, 把市场经济和我国的经济制度有效结合在一起。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经济模式, 又体现了中国的特殊的国情和其所处的各个阶段的要求, 所以中国的经济模式可以说既存在普遍的意义, 又有特殊性。

关键词: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国情,经济制度

宣传思想大会指出, 宣传思想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坚定的巩固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绝对指导地位。我国的经济学必须要从实践出发切实的解决中国的问题, 不能盲目的崇拜外国的经济体制或是策略。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不仅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也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力量, 而且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型。这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变革将一系列重要紧急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问题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深刻反思, 也激发了人民对此的热烈讨论。包括: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一针见血的指出并解决政治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呢?如何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等等。

1 中国经济模式的现状

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曾在在社会主义制度初建时提出必须实现马克思与中国的结合, 必须开创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所以说其实就是在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模式才形成了。根据资料显示, 中国的经济模式的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 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进行激烈的探讨阶段,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 人民将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进行各方面的比较阶段, 第三个阶段便是新世纪以来人民对中国经济模式进行的深入的探讨。

在当今社会, 中国的经济模式已取得了让世人为之惊叹的光辉成就, 但这一模式并不是十分完善, 依然存在不少不宜化解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失业率的逐渐增加, 人民贫富差距越扩越大, 社会的保障体系有待很大的提高,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社会的一部分现状。

2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由于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所以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是遵循了"新自由主义模式"。倘若中国经济体制真的遵循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和其的政策主张, 中国就不可能多年如一日的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基本经济制度。而另一些人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存在很大的问题, 国企数量下降与私企数量上升, 财富分配不均, 环境状态严峻, 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激化。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改变市场经济。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将公有制作为主体, 同时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的经济制度, 也是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支柱, 也是所创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基本的根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都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的重要部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和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以及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为前提, 可使生产、消费保持良性循环, 使经济长久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而资本主义国家在私有财产制问题和他们所坚持的按资分配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按劳分配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按资分配来说, 客观上是比较公平、效率较高的。所以说中国的经济制度并没有遵循那些外国的经济模式抑或理念。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能否相互兼容、促进是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关键。改革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能够有效的调节市场的呈绝对领导状态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坚持的这些政策都是非常适合中国发展的, 只是落实起来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社会主义没有与市场经济很好的融合才是原因所在。

3 解决措施

而在我看来,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问题, 只能说明当前使用的经济制度可能确实是有一些弊端的。这无可厚非, 任何的体制制定出来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完美, 我国坚持的经济制度这么多年以来让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所以这个经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所以在我看来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4 小结

中国的经济模式与中国独具其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符合民情的中国基本制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它同时也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中国经济模式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 同时它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开辟出新的道路, 展现其可能创造的新可能, 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光伟.是矛盾的对偶, 还是历史的生?---兼评《实体与形式的劳动价值论》[J].政治经济评论, 2013 (3) .

[2]林岗, 张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一些意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2) .

[3]刘召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的耗费、凝结与社会证成"为中心线索的解读[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3 (2) .

[4]高尚全.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关键仍是改革[J].学习月刊, 2013 (9) .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2

2.1讲授基本理论

复合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假设条件、分析方法,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尽管在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认,这是当前对大合堂众多学生统一施教、过程可控、系统传递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讲授作用,单纯地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得西方经济学的精髓,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解和消化知识能力较弱,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堂来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仍然是该课程的首要教学环节,但需要教师力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2加强实践演练

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演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联,其相关经济理论都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每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假设条件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如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理论,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必然会造成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形成,当然学生也难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每一章节中有意识地设定一些问题,通过市场模拟、市场调查、论文写作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经济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经济分析的能力。

2.3进行主题研讨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3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只有鼓励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不同于以往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本文提出了全过程教学模式即从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环节,确定学生需求甄别、个性化教学内容定制、学生自我管理与和目标导向式学习、过程监督与引导、信息反馈与动态调整的五阶段互动反馈式经济学教育模式改革。这一研究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组织、评价体系和教学反馈调整作为一个动态整体,把学生作为这一动态学习过程主体,提出以学生目标定教学,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和动态调整都服务于这一核心。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教学模式学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F224.0

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emphasizesthe ability trainingof students', this is only way that encourage students set learning goal by themselves and become the center of learning. Different from the studies which emphasis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this paper give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pattern The research include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process, class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feedback as a dynamic whole one, and emphasis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Key words:Teaching model reformin Economics,Learner-centered

1引言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培养新一代人的责任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华社)。这样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凸显了教育的实用性、科学性,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的成果要通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加以体现,这意味着教师的责任不止在于教,更在于教会学生学。如果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无所得,则教育是无效和低效的。这是最先进和最根本的教学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能力要通过具体教学模式加以实现。目前教学模式尚没有严谨统一的概念界定。赫尔巴特(1806)提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虽因其机械化被质疑,却是第一次以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结构描述教学模式。基于这一模式,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组织和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成果信息反馈四个阶段。但国内一些学者将教学模式等同于课堂教学,将教学模式改革限定在教学方法改革[1-4],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尝试就是教学模式改革,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互動教学、仿真实践教学调动来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些研究局限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不完整的教学体系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也有学者指出学习是能力培养过程,学习模式包括发生学习需求到持续学习行为等多个环节[1,5-6],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实验型教学或基于论文创作的研究型教学。这些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献或提供了解决课堂低效问题的办法,或改善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但没能将学生需求与目标作为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仍服务于教师,教学模式仍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学习过程的客体而非主体。

对文献的综述,本文认为国内现有教学研究和实践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将教学模式狭义化,过于关注教学方法,忽视教学目标导向及教学反馈环节,教学过程不完整;二是教学管理时将学生排除在教学设计之外,作为被动管理的对象而非共同参与目标设定、接受结果反馈的教学合作者,导致教学模式基于教师视角去设计和管理,没能将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参与。

2“学为主体”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2.1经济学教学现状

(1)经济学授课范围广,教学任务重。西方经济学(含宏观、微观部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开课班级多,课时安排多,学分占比大。微观经济学多按周四开课,16教学周总课时64节;宏观经济学多为周三学时,16教学周总课时48节。一般为了在既定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按高鸿业版教材安排,微观部分11章,宏观部分10章)传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同时由于模型多,具有计量要求,经济学课程兼具了学习难度大、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再加上教学班级多,班级内学生人数多(45-90人),教师难以与学生有充分的沟通,教学反馈和互动不及时。师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教,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围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教学、实验教学、分层教学等形式,尝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进行展示和讨论。这些改革往往侧重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等形式上的改变,而忽略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学理念的体现:即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一些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固然对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和改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但实施过程往往是教师安排教学讨论主题、安排分组,由学生展示和小组汇报,容易出现小组内分工不均匀,个别学生得到锻炼和展示机会,更多学生搭便车或以旁观者身份参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主体问题。

(3)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传统经济学教学评价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70%的方式评价学习效果,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与教学互动。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经济学课程理论难度大,学生普遍卷面成绩低,为了提高总评成绩通过率,本应反映教学参与程度的平时成绩往往成为补救成绩。平时成绩不能及时反馈,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参与程度,反而从正向激励变成反向刺激,形成“学好分不高,学坏也能通过考试”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教学管理不能顺应发展需求,学生自学部分缺失严重。由于课程教学任务重,课堂互动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处于匿名、隐形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监管督促;而信息时代的信息量大,学生疲于流连各种社交软件和信息资源,能做好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同学大大减少,很多学生反映事情太多没时间看书完成作业,但却有时间看微信、看小说甚至玩游戏,学习缺乏管理。另外,学生关心学习经济学如何利用,大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就业导向性进一步增强,考证类课程和实操性课程得到学生重视,而经济学这样的理论课程有什么用被学生反复提及,学习的浮躁情绪进一步增加。

上述问题导致课程学习中师生配合效果差,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部分不足,学生没能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是经济学教学改革关注的核心。

2.2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

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是实用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化和个性化的知识建设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7-9]。建构主义理论一方面说明学生不只是知识接受者,也是知识加工者,是主动的学习者。另一方面说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定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确定或接受的学习目标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力来源。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这种知识建构过程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而把教师定义为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引导者。从而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习,而非教师传授知识,不能再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

实用主义教学观是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是效果”思想,即“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知识”的教育科学化观念,也是时下流行的教学观念。实用主义教学观要求教学活动具有实效性,改进学习状态,提高学生能力,同时能改善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各界。

结合上述理论,我们认为经济学学习只有将学生置于重要参与者位置,从学习目标设定到学习过程反馈都实现教学双方信息共享,经济学教学才能改变难教难学的现状。

3学为主体教学模式设计与特征分析

3.1学为主体的设定

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不确定将要学习的理论内容因而难以有效设定目标。以往由于师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理解和认识的信息不对称,教师自然而然是教学控制者,但现在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学生从多方面获得资讯的能力大大提高,导致被教学的学习效果变差。但是,学生仍不具有完整掌控学习过程、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的能力。此时,教师需要从掌控者转变为引导者,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需要转变为教学参与者,基于个人目标和需求主动参与教学。

如何去进行学为主体的转变,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学校通过采用大一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学习目标预设、不同年级间学习经验交流、毕业生返校信息反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整的参考信息,来帮助学生预判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效果,从而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和教学管理主体提供基础。这些学校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但由于是个例经验没有被系统化和概念化。当这些思考与经济学教学结合,本文认为扩展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即向前延伸至新生入校教育,向后延伸至毕业生信息追踪反馈),基于学生职业规划和个体需求的目标导向式教学将比单纯重视课堂和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教学管理更有效。

3.2学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经济学教学中,应把行为管理作为核心,需要激发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且行为结果能正向反馈激励下一轮行为的持续。因而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动机的激发:包括学生学习需求的分类和甄别;学生教学目标的自我设定;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学习效果的正向反馈形成的链式动机形成过程。

(1)扩展的经济学教学

课程教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教育过程。当下大学生的核心关注是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课程教育也必须体现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和服务,否则就与服务学生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经济学教学应提供典型的学生就业发展成功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发展方向,并将经济学教学的作用意义与学生自我发展密切联系。在入学之初和课程教学前进行学生学习意愿和发展规划调查,启发学生思考大学期间要完成的教育内容和自我规划,并将所需课程学习纳入自我发展中。

(2)学生需求的激发与甄别

学生发展受个人禀赋和家庭环境影响,只有学生自我规划并形成经济学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才能持续激发学习行为。在学生学习需求的激发过程中应考虑甄别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问卷、座谈、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确定大体需求类型,将相似需求的同学组合,形成学习合作联盟。目前的教学改革尝试中按学生未来发展将学生需求分为创业组、实务组和研究组。创业组侧重市场实践;实务组侧重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组侧重计量分析和更高层次经济理论学习。

(3)差异化教学的尝试

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是学习效果提高的保证。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顾及不同学生,但是一刀切的内容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也导致大量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但基于需求分组后的教学尽可能的将差别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课下学生自学中。例如在案例讨论内容设置、教学内容按分组要求。

(4)分组教学与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人數多、课程时间紧,将差别化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落在实处的关键是学生分组学习和学生组内学习与互评。只有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和组内学习,将隐形和匿名的课下学习实体化、署名化,通过组内互评(占30%)和组长评价(占70%)这两个环节将学生参与度反馈出来,并将这一成绩定期反馈给学生,实现正向激励作用。

(5)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

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按学生课堂学习(教师评分20%)、课下自学(组内评分80%)(含完成作业(40%)和组内分工任务(40%)、参与组内讨论(20%)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学生参与评分,且评分定时公布。

(6)教学管理信息的动态反馈

通过学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不断按学生要求调整和修正分组机制、评分机制,并动态完善教学过程。

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都服务于这个核心。基于学生需求甄别、个性化教学内容定制、学生自我管理与和目标导向式学习、过程监督与引导、信息反馈与动态调整的多阶段螺旋式经济学教育模式,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管理角色转变、教学评价体系重设、教学效果反馈和动态教学模式六个方面全方位进行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3.3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特征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益丰,周卫民. 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 77-80.

[2] 程博. 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J]. 财会通讯, 2009, (9): 149-151.

[3] 李伯霞. 课堂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5): 156-157.

[4] 闻超群,熊高强. 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6): 10-12.

[5] 梅虎,徐向龙,辛东东,等. 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6): 186-189.

[6] 王庆喜. 成果导向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3): 48-52.

[7] 李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究——评《西方经济学》[J]. 当代教育科学, 2015, (9): 68.

[8] 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1): 133-134.

戴尔直销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篇4

一般来说, 大部分的计算机厂商都是运用间接营销模式销售计算机。间接营销模式是通过销售中介, 如批发商、零售商等销售产品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出售的产品价格中包含了中介服务费。以康柏电脑公司间接营销模式为例, 一台含中介费的台式电脑价格比不含中介费的同款电脑贵了400美元。而戴尔电脑公司通过直接营销模式销售电脑, 即它的产品直接通过网络销售给客户, 没有中介方。顾客在其网站上下达订单时, 戴尔询问顾客具体的需求细节, 然后按照其需求组装电脑后, 直接寄达顾客。这只需几天时间, 更节省了中介费。

与间接营销模式相比较, 直接营销模式有三大优点:

第一, 顾客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购买戴尔产品, 甚至是深更半夜电脑专卖店已经关门的时候, 又或者是那些没有电脑零售店的地方。

第二, 戴尔产品的总成本因减少了中介费用而下降了。

第三, 由于戴尔的产品是在顾客下达订单后才进行组装的, 所以戴尔不需要囤积存货。这样, 戴尔不但减少了储囤成本, 还降低了电脑过时淘汰的风险。

二、直销模式的短期影响

假设要分析的这个计算机行业处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它是由许多独立的小厂商和买方组成, 每个厂商销售的都是同质产品。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买卖方信息完全对称。

根据Parkin的观点, 短期内, 每个产商的工厂规模, 以及行业里的厂商数量都是固定的。假设戴尔是这个完全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的众厂商之一, 戴尔的目标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而单个厂商的总收益又等于产品的单位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在完全竞争的计算机行业中, 单个厂商如戴尔是价格的接受者, 也就是说, 戴尔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它的产品价格由市场价格决定, 因此, 戴尔须通过提高产量来使其经济利润最大化。同时, 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 经济利润达到最大化。

如图1所示, 戴尔的边际收益曲线 (MR) 是处于市场价格 (P1) 上的一条水平线。戴尔可以以市场价格卖出任何数量的产品。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同, 也是一条在市场价格的水平线。

边际成本曲线 (MC) 显示出戴尔的边际成本是如何随产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 戴尔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AVC) 最低点以上的那部分边际成本曲线。

起初, 所有的电脑公司都使用间接营销模式, 达到一种均衡。每个公司都有一个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为零) , 戴尔公司也是如此。图1显示戴尔公司在采用直销模式之前, 它的均衡点在E1。在MR=MC, 价格为P1, 戴尔产品销售量达到Q1, 它就实现了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在点E1, 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 因此, 戴尔的经济利润为零, 它得到的是正常利润。E1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戴尔使用直销模式之后, 成本下降了。边际成本的下降带来戴尔公司的供给上升。

短期内, 只有戴尔采用直销模式, 又因计算机的价格由市场价格决定, 所以戴尔电脑的价格保持不变。然而由于戴尔的平均总成本下降了, 于是它的产品利润增加了。

如图2所示, 直销模式的运用使成本下降了, 边际成本曲线从MC1下移到MC2, 边际收益曲线MR保持不变, 于是MC2与MR相交于点E2, 戴尔在使用直销模式之后达到了新的短期均衡。同时, 戴尔利润达到最大化时的产量由Q1增加到Q2。

另一方面, 平均总成本曲线从ATC1下移到ATC2, 则单位产品利润增加E2F。在新的均衡下, 戴尔公司的经济利润是P1E2*E2F。

短期内, 厂商数量虽固定不变, 但是市场里其他的厂商可能采用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这种模式, 使整个行业的成本下降, 市场供给上升。

如图3 (1) 所示, 其他厂商也采用直销模式后, 市场供给增加, 曲线从S1右移到S2。而短期里, 市场需求曲线D保持不变, 于是市场均衡点从E1移到E2, 市场价格从P1下降到P2, 而市场交易数量从Q1上升到Q2。

由于短期市场均衡产生变化, 单个厂商的短期均衡也有所改变。市场中所有采用直销模式的厂商均衡如图3 (2) 所示。随着市场价格由P1降到P2, 单个厂商的电脑价格也降到P2, 边际收益曲线从MR下移到MR2。价格虽然下降, 但仍然高于平均总成本。单个厂商仍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短期里, 戴尔通过直销模式获得了经济利润。

三、直销模式的长期影响

假设计算机市场是个完全竞争市场, , 它的一个特点是长期里, 计算机市场已存在的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他们的投入要素。新的电脑厂商也能及时进入这个市场。因此, 长期中, 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 , 每个厂商都能自由进入这个市场。

起初, 戴尔采用直销模式时, 没有其他竞争者, 它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润。如图4所示, 短期里, 戴尔获得经济利润ABCD, 价格是P1。后来, 其他的厂商发现了直销模式的好处, 戴尔原有的竞争者转而使用直销模式, 一些新进入的厂商也开始使用它。它们的使用结果使得市场供给曲线S右移到S1。又假设计算机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 从而长期供给曲线是通过P点的一条水平线。众多厂商采用直销模式后, 成本降低, 供给增加, 导致价格下降。低价格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电脑, 计算机市场的需求增加了, 需求曲线D右移至D1。价格下降导致原有厂商利润的下降。当产品的价格低于边际成本时, 没有厂商愿意继续进入市场, 才实现了长期均衡, 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长期内, 厂商不能获得多余的经济利润时, 自由进出市场实现均衡, 每个厂商都将以长期平均总成本生产产品, 除非影响需求或成本的因素发生改变, 否则这个均衡是不变的。这个均衡被称为长期均衡, 它产生于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利润为零 (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 市场价格下降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时。

因此, 最初和最终的长期均衡唯一的区别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计算机行业里厂商的数量。

四、短期和长期来看, 直销模式的受益者

(一) 短期受益者

在短期内, 计算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采用直销模式的受益者。对于消费者来说, 电脑的价格下降, 计算机行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

一般来说, 价格下降和消费者剩余增加的幅度依赖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首先, 当需求缺乏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时, 价格将大幅度下降, 消费者剩余将大幅度上升。图5 (1) 显示需求曲线不变, 供给曲线右移时, 计算机价格从P大幅度下降到P1, 消费者剩余从A大幅度上升到A+B+C。再者, 当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更富有弹性, 计算机价格下降幅度很小, 消费者剩余小幅度增加。图5 (2) 表明当需求曲线不变, 供给曲线右移时, 计算机价格从P小幅度下降到P1, 同时, 消费者剩余从a小幅度上升到a+b+c。两种情况相比, 价格都下降, 消费者剩余都上升。但图5 (1) 价格下降更多, 消费者剩余增加更多。所以, 消费者是受益者, 而且当需求缺乏弹性, 供给富有弹性时, 消费者剩余增加得更多。

对生产者来说, 每个采用直销模式的电脑制造商都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因此, 计算机厂商也是受益者。总之,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直销模式的受益者。

(二) 长期受益者

在长期内, 消费者是受益者。价格曲线和供给曲线重叠, 所以长期内没有生产者剩余, 但存在消费者剩余。

如图6所示, P与LS重叠, 生产者剩余为0。D是有弹性的需求曲线, H是消费者剩余。D1是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是H+I。因此, 长期内, 生产者剩余是0, 而消费者是受益者, 无论需求是否有弹性。

五、结论

在完全竞争的计算机市场中, 采用戴尔直销模式会改变电脑的成本、数量和价格, 分别形成新的短期和长期均衡。消费者是这种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而生产厂商只是短期受益者。

摘要:戴尔直销模式的成功使得其他的计算机厂商纷纷效仿。文章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 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 分别分析了这种直销模式给计算机行业带来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以及其创造的利益。

关键词:戴尔直销模式,短期,长期,影响,受益者

参考文献

[1]、Lisa Dicarlo.Hybrid PC Sales Pose Challenges Hidden Traps for Hybrid Sales Model[J].PC week, 1998 (7) .

[2]、Parkin, M..Microeconomics[M].Bosto n:Pearson Addison Longman, 2005.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宄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研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得到认同的启发式教学,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思路。但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应寻找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潜意识能量的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微观经济学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述某一经济原理时,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学生解答问题后,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提问式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的提问既可以在讲授之前,也可以在讲授之中或在讲授之后。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之前,老师可以先提出“为什么钻石对人的用途有限而价格昂贵,但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了解价格决定的基本理论,而且要了解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均衡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不仅引出了新的理论,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可见,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出要讲授的理论,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所要讲授内容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重视,更能使学生明白该理论在经济实践中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在讲授某一理论的过程中,针对基本原理可能得出的结论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不直接得出某一理论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过程得出该理论的结论。例如,在讲解寡头市场理论的时,对应于拐折的需求曲线的折点,会出现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存在着一个间断区间,此时可提出“边际收益曲线间断区的存在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样可产生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直接得出结论,以检验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能回答类似上述问题,必然引起对将要得出结论的极大兴趣,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某一概念或理论讲授完成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该理论掌握的程度,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做到了举一反三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难易适中,回答量适当,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当堂予以点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决办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要认真复习上次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充分预习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推论式教学

推论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如果该理论在内容或研宄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某种理论有关联,讲课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基本原理,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思考,从某一理论、结论或方法推导出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理论或结论。例如,老师在讲授供给和需求的基本理论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授需求的基本理论,然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定律―变动”这样的分析思路自己总结供给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外,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需求或供给定律的例外,等等。再如,在学习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序数效用论中关于消费者最优购买行为的分析,从而以同样的方法推出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这种从某种理论推出另一种理论,从某一结论推出其它结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边听课边思考,同时,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推论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已经讲授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三、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意识识实际上本文所提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都是教学相长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此处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围绕某一理论在课堂上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查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形成个人观点并走上讲台当众发表通常,为了课上几分钟的发言,同学们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查阅丰富的相关资料,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甚至需要进行调研等等,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学习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就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写一篇文章,从大学生的饮食消费、服装消费、学习消费、情感消费、娱乐消费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甚至可制作成课件,有理论、有实际,有图片、有数据地进行课堂演说,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技巧。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不善言辞,参与式教学法给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形成参与式教学法在内容的选取上,可以由教师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学生自己选择副标题。也可以教师只作引导,并不特意安排,内容可以是一则经济事件的报道及自己的评价;可以是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理论对周围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或是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后的个人体会及感想,以及对理论本身的自我看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经济问题作专题报告。在实际操作中,要妥善处理内容与方法的矛盾。因为需要占用课时,如果仍按原来的课时分配去完成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无疑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对于课程内容也必须相应的有所调整。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质疑,以提高认识或弄清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样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系统讲授之后,学员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具备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课程内容和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时地成为主导者。例如讲解完均衡价格理论后,可结合当地市场情况讨论某产品从上市到下市过程中市场价格的决定与变化;在讲解完生产和市场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讲授课程过程中穿插运用小讨论,不仅可以解惑,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还能为后继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兼有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宄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分散进行的多次讨论之间的联系度不大,主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内在逻辑。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在讨论前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在讨论中教师要灵活掌握讨论节奏,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放任自流;教师要注意控制讨论时间,只有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否则就成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但如果时间太长也会影响教学安排,可能会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不着边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角解。

五、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独立研宄或相互讨论的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以案论理,重在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更感性地理解和掌握抽象、枯燥的理论,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迫使学生必须在课下充实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动脑动口,查阅资料,质疑探索,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微观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理论多以较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和说明,对初学者来说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对每一个概念、经济模型、结论都应用一个实例或一个案例加以讲解,有些原理通过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微观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例如,外部性原理中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和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公共物品理论中“灯塔”的故事,等等。这些例子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也使微观经济学诗意盎然。当然,仅仅分析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微观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讲到垄断的利弊分析时,既可以引用微软公司分拆的案例,也可以结合中国电信拆分的案例;讲到寡头市场时可结合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对其过去和目前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也可以研宄中国石油市场的情况;讲到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可结合大学生选择上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实际问题来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案例教学可以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观经济学这门课在采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如可以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将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也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即在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者就某个案例组织专题辩论,等等。二是案例的选择问题。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以国内案例为主,国外的案例为辅,既要考虑到具有经典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又要注意配合案例分析教学的不同阶段,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进程,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注意采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适时进行总结。

受众购买模式改变电视经济学 篇6

随着播出、收看方式和记录方式的改变,尼尔森指数近年来一直做着相应的调整,如增加了电视节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被提及的指数,但这些终归只是最简单的数字,若要拿来参考投资意向或者决定剧集是否续订,这些数字确实有其意义,但对于电视观众和剧评家,这些数字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无论面对一个观众还是一百万个观众,艺术形式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其实都是成败各半的未知数。沉浸在覆盖大众的热情中,感觉确实很好,比如世界杯、某些流行乐,但就算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个体感受也不尽相同,没人能真正与谁感同身受。艺术的形式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社区小剧场的演出可以和百老汇华丽的歌舞剧一样好看,独立制作的文艺电影与暑期档商业大片同样有卖点,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娱乐业的面貌,让其史无前例地符合“存在即合理”这一哲学。毫无疑问,现在是个“受众购买”的时代。

很多从事音乐行业的人会觉得自己喜欢的音乐完全没有市场,而那些街知巷闻大赚特赚的,听起来却不知所云——其实电视也是如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全国都能看到的电视节目基本来自CBS、NBC和ABC这三家广播电视网。与此同时,美国各地的地方电视频道也在运营,这种地方电视台细化程度极高,有些并非当地政府经营,但节目内容“接地气”,面对的完全是当地观众。在芝加哥的无名小卒,有可能是在巴尔的摩红透半边天的乐队。可惜,随着大众传媒“格式化”愈发严重,具有地域特色的电视内容,正如受连锁快餐产业冲击的小餐馆一样,渐渐退出公众视线。

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竞争洗牌后,美国娱乐产业的“大玩家”越来越少,曾经地域性的受众分化再次出现,只是区分的界线已不再是地理位置,而是共同的爱好和审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拥有某些共同兴趣的人自动汇集成一个受众群,哪怕他们身处地球两端。

正由于这一点,原创视频内容近来呈现“爆炸”之势。首先是几十家电视频道外加有线电视台,然后是强势进入战团的流媒体网站,再加上类似YouTube、Vimeo或Tumblr这样面向大众的原创视频分享网站——相对于上传的视频数量,精华内容虽然不多,但影响力却不容忽视——这些视频内容,甚至无法用任何一个数字或量词来形容其宏大的规模。

在这庞杂的内容海洋里,受众只能慢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径,当然,他们可能会得到一些朋友或网友的指点,可能来自推特或Facebook链接,甚至是在其他人闲聊时听到的内容,总之,所有人同一时间收看同一个电视节目的时代已经结束。有趣的是,这正是当初有线电视台推广的理念:你打包花钱购买的节目中,真正会观看的并不多,何不只买你想要看的?

许多人抱怨如今的好莱坞大片是垃圾,几大电视台的节目太浮夸,商业唱片公司出品的流行音乐完全没内涵。这并不奇怪,毕竟,如果目标是大众买单收回投资,钱自然会投向看起来更大众化的内容。但现在,也有不少投资人开始转向稀有、小众、个人风格强烈的原创内容——当受众达到一定的量级,自然就会有人出钱做。

很多电影筹不到1亿美元的成本就拍不出来,这就像在设备精良的专业录音室录出的音乐,和某人在卧室拿笔记本电脑录出来的音乐质量不同是一个道理。但这不一定代表音质好的内容就更好,事实上,许多依靠有限资源做出来的艺术,反而最终推进了文化进程,成为了新的流派,比如新浪潮電影和嘻哈乐。正是这些实验性的举措,让FOX电视台如今得以与CBS、NBC和ABC并立,让HBO和AMC等有线电视脱颖而出,让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视频成为如今的新热点。

小众的死忠粉可不只会看片和花痴,他们有更实际的价值。哈尔·哈特利(Hal Hartley)的电影“笨蛋三部曲”的第三部Ned Rifle今年在多伦多电影节进行首映,这部电影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粉丝,虽然只有1789人出资,但总计筹到了39.5万美元。去年上映的电影《美眉校探》(Veronica Mars)也是由同名剧集的粉丝集资拍摄的,91585位粉丝共掏出了570万美元。相比后者,哈特利虽然没拿到那么多钱,但鉴于拍摄成本低廉,完成这部新片也已经足够了。这是一种新的筹资方式,市场对作品的需求和要求,从根本改变了作品的制作模式。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7

一、存在问题

《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涉及内容众多, 在若干问题上学术界的争议仍未取得一致, 因此对于教与学来说, 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材建设的滞后。

目前, 《旅游经济学》的教材各种版本有数十种之多, 但作为教师授课的教科书存在某些不足。由于我国对旅游人才的迫切要求, 使得中国旅游经济研究走了不同于标准意义的“论文—专著—教科书”的发展路径, 而是先从教材建设来切入的。未按常规研究模式产生的教材, 其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必然存在不足。

2. 课程内容与先行后续课程重复较多。

从本门课程的主流教材来看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活动的商品化过程开始, 进而研究旅游商品 (产品) 的行程规律;研究旅游产品内在矛盾所引起的外在形式, 即旅游供求、旅游市场及旅游价格等;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结果和影响, 包括旅游消费、旅游收入及分配、旅游经济效益等, 最后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分析角度研究旅游产业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内容”。就不同版本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内容体系而言, 不少版本的内容设置过于宽泛, 导致《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企业管理等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量重复。重复内容会使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也使教学逻辑性、深度广度均受到影响。因此对本门课程内容的掌控, 除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外, 还需要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 明确各门课程的重点。

3. 教学方式单一。

《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课程, 常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为主。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 忽视学生的参与, 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形成思维惰性, 不会思考。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引入实践环节非常必要, 但对《旅游经济学》的实践又难以实施。目前没有一所大学为本门课程设置实践课时, 由于缺乏实践, 学生缺乏发挥主动性的条件, 本门课程的教学就只能以讲授为主。如果学生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中没有进行专业思维能力的锻炼, 进入顶岗实习后, 就不能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 埋头在一线工作, 甚至在掌握工作技能之前, 就失去了对本专业的热情。

二、明确《旅游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旅游经济学》与多门课程的交叉重复, 有学者认为应该进行课程课时的减少甚至干脆与西方经济学课程合并。对这一观点, 笔者并不赞同。《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 但是旅游经济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简单地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并不能深入地解析旅游经济现象。比如旅游供求矛盾的成因, 如果忽略国家或地区特殊的文化、体制、政策、转轨方式、发展战略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是无法用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得到答案的。

三、《旅游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经济现象、分析旅游经济问题、探索旅游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时, 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但在实践中, 往往会有教师不自觉地偏离这个方向, 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旅游营销学》的内容, 或者涉及《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知其然, 在课程设置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要时刻明确《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 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达到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达到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有以下教学模式的总结。

1. 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可以教师提供案例和学生收集案例两种方式进行。这里的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提供为主, 学生提供的案例主要在学生主讲模式中体现。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中, 教师提供案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材料证明某一理论命题。这是在教学中随时可见的一种形式。在案例教学模式中, 可以尝试采用教师的旅游经历或旅游感悟作为案例素材, 由于来源于亲身体会, 学生易于接受。

2. 学生主讲模式。

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主讲模式主要运用于两方面:一种是随机旅游信息收集。在每次课前学生汇报信息。教师要运用旅游经济学理论进行阐释。在这个信息分享的过程中, 简单的信息播报给学生的可能是凌乱的, 必须经过教师对信息的提炼, 才能达到启迪学生进行专业思考的作用。二是旅游专题讲授, 旅游业中的热点问题很多。如, 在笔者提供的十多个旅游热点专题中, 有一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了旅游业团购这一专题。讲解的同学在介绍了旅游产品运用团购平台进行销售的情况后, 就没有下文了。究竟旅游业为什么参与团购,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采用团购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效果则需要老师做补充。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后, 同学们对这一专题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3. 实地调研模式。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由于课程涉及宏中微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要得到直观的素材以及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光靠教师提供的材料案例肯定不够, 必须要亲自走进实践。《旅游经济学》实践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访问、观察等方式才能了解到。比如在市场部分, 可以让学生调研旅游企业, 了解本地区旅游企业的数目、规模、竞争情况等。实地调研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不能放羊式完成。教师事先确定调研范围、调研对象。掌握好调研难易度, 以免调研无法完成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地调研后的资料处理很重要。

总之, 《旅游经济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掌握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基础上, 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贴近行业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工程师的作用。

摘要:由于教材建设的不完善、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等给《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本文在明确了《旅游经济学》的教学重点基础上, 将自己实践的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总结。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厉新建.《旅游经济学》批判与框架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6-13.

[3]汪季清.《旅游经济学》,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1) :519-520.

[4]甘永萍.《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6) :105-109.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8

在目前煤炭资源缺乏的大环境下,火力发电厂作为用煤大户,节能降耗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国内外的学者对热力系统节能分析的深入研究[1,2,3,4,5],其突破口应经从能量“量”的角度转移到“质”与“量”兼备,即由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转移到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单纯的热力学分析还是经济性分析都不能准确反应出机组的性能好坏。热经济学分析方法从机组的热经济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入手,通过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其运行状态,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分析出机组能量损耗的实质。

热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不长,它的诞生使得研究者对热力系统的分析将火用的价格与品质统一起来考虑。而在我国经常出现“节火用而不省钱”的现象[6],因此往往需要在火用耗与非能量费用投资之间进行优化决定取舍。它的研究思路是将热力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物理流来连接,然后将系统经济平衡式与建立的补充方程联立求解,得到各股物理流的火用成本,进而计算出热经济性与经济性两项评价指标,最后综合分析两项评价指标,得出系统各设备的节能潜力。

热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会计模式、优化模式、结构系数模式以及矩阵模式。

文中用热经济学会计模式,以300MW火力发电机组为例,建立热力学模型,进行热经济性和经济性计算分析,为机组各设备的优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1热力学建模

以N300 - 16. 67 /537 /537机组为研究对象, 在THA工况下的热力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共划分为25个子系统、56股物理流,其中BOI表示锅炉,其划分为过热器B - SH和再热器RH两个子系统; HP、IP和LP分别表示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 根据抽汽点的位置将汽轮机划分为由汽轮机级组所组成的组件) ; H表示给水加热器,DTR表示除氧器,CND表示凝汽器, FWP表示给水泵,CP表示凝结水泵,BFPT表示小汽轮机,GEN表示发电机,TR表示轴封加热器。

2系统火用流及火用分析指标计算

2.1系统能流火用值的计算

为获得准确、科学的计算结果,各股火用流值的计算是关键。其比火用值可根据文献[7]中的计算方法得出,继而根据各股能流的流量得出其火用流值。各股能流在THA的实验工况下的火用流值,如表1所示。

2.2火用效率及火用损率的计算

火用效率 ηes的定义为在系统或设备的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中,产品火用与输入火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6]:

式中: EP—子系统的产品火用,k W;

EF—子系统的输入火用,k W。

火用损率d是指某个子系统的火用损占整个系统火用损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6]:

式中: Ω—子系统的火用损失,k W;

∏—整个系统总的火用损失,k W。

依据产品火用和输入火用的定义[6],由表1中的数据计算得出各子系统的产品火用和输入火用。再由式 ( 1) 、( 2) 计算得出各子系统( 在此分别将整个高、 中、低压缸以及锅炉看作一个子系统) 相应的火用效率以及火用损率,如表2所示。

%

3经济性计算与分析

应用会计模式方法时,需要进行经济量的计算,而经济效益是能量系统设计方案比较中的决定因素[6],因此经济量的准确计算对机组的节能潜力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在机组的经济性计算过程中涉及到能量费用成本与非能量费用成本。能量费用成本是系统所消耗燃料的总费用,除此之外的所有费用称之为非能量费用成本。

3.1非能量费用成本

由于不知道各设备的价格,因此利用估算方程计算各设备的投资成本。根据文献[8]、文献[9] 中关于成本的计算方法可得出各设备的投资成本, 如表3所示。

设备折旧费D采用匀速折旧法[6]计算,即:

式中: D—设备折旧费;

L—设备的经济寿命,取L = 30a;

I0—设备的初投资原值;

IL—设备的残值,为简化取IL= 0。

根据表3中的数据,由式( 3) 计算得出各子系统设备的年折旧费,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3.2火用成本计算

在此项成本的计算中,关键是补充方程的合理建立。经济平衡式[6]只能得到25个独立的方程式,但系统具有56股火用流,所以需根据补充方程建立原则[6]增加31个补充方程。

将系统经济平衡式与补充方程进行联立求解, 可得图1中THA实验工况下56股火用流成本,如表4所示,矩阵方程为[5]:

式中: A—系统事件矩阵,其矩阵元素当火用流输入时aij为1,火用流输出时为 - 1,火用流不输入也不输出时为0; C—火用流成本向量,元/s;

Cn—非能量费用向量,元/s;

Aa—补充方程系数矩阵; G—补充方程常数项向量。

3.3火用单价计算

根据表5中的数据,可计算出THA实验工况下各子系统输入火用的平均火用单价cFi、产品火用的平均火用单价cPi,两者计算公式分别为[6]:

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3.4火用经济系数计算

火用经济系数fex反映了火用损费用与非能量费用的比例关系,fex过大或过小对于设备来说都是不利的,等于0. 5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即投资与收益达到一个平衡点。其计算公式[6,10]为:

式中: D—年折旧费,元;

Ir—年火用损失,k W;

Cir—火用损失单价取输入火用的平均火用单价,元/ k J。

THA实验工况下各设备火用经济系数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元/s

4结果分析

如果设备的火用经济系数小,则说明火用损太大, 因此需要增大设备投资提高其火用效率从而降低火用损; 若系数大,则说明设备的非能量费用太大,虽然其火用损较小,但往往为了节能而浪费投入,这也是不合理的,故应适当降低设备投资,以达到其最佳热经济性。

在各子系统中锅炉产品的火用单价是最低的,这是因为锅炉处于生产过程的最前端,其所消耗的燃料成本( 即外部燃料的火用单价) 远远小于系统其他设备燃料的成本。锅炉火用效率是最低的,这是由于锅炉中存在燃烧和温差传热两个不可逆过程,火用损失大,而解决这个问题受到当前技术的限制。

中压缸和发 电机火用经 济系数分 别高达67. 30% 和62. 26% ,但其火用效率都很高,火用损率较低,说明这两个设备的投资费用多,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设备投资,因此,具有节能潜力; 低压缸的火用经济系数为50. 73% ,最接近50% ,说明其热力学性能比较完善,综合效益好; 锅炉的火用经济系数最小, 说明锅炉火用损失大,需要釆取技改措施尽量降低锅炉火用损失; 其他设备可以利用类似方法,综合火用分析结果和火用经济系数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5结论

1) 为满足对火电机组实际运行的综合效益分析、优化诊断和评估需要,建立了相应的热经济学成本模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2) 热经济学会计模式不仅从热经济性方面计算分析了机组各子系统的火用效率和火用损率,找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而且从经济性方面出发,计算了各股火用流的火用成本和火用经济系数,从而揭示出系统节能的关键部位或环节。综合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分析结果更加合理、准确。

3) 利用此方法计算分析的前提是各股火用流的准确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个性能指标,为系统的优化改造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摘要:热经济学会计模式从热经济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对机组进行分析,从而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以300MW火力发电机组为例建立热力学模型,将整个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根据机组THA的实验工况参数,计算各股能流的火用值,进而计算各子系统的火用效率、火用损率、火用成本和火用经济系数等性能参数,并利用各性能参数对机组进行热经济性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缸热力学性能比较完善,综合效益好;发电机与中压缸是节能改造的重点。该方法对电厂设备改造和节能效益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9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分阶段培养,教学改革

1 学科的实际教学体验与教学模式

各类教改文献中形成的共识是:不同经济学学科的教学实际体验是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学科背景直接相关。就应用经济学来说,教学过程中兼具理论与实践,但不同应用学科还有很大差别,比如:公司财务、财政与税收、投资学同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往往也互有交叉,教学体验却有很大不同。公司财务注重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公司价值,涉及投、融资两个方面的分析,需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点,比如:杜邦公式、财务杠杆、资本营运和公司股利政策以及两类代理冲突等问题做深入思考,因而在应用层面就需要鼓励学生去寻找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案例,对Excel、股票软件进行学习和使用,对各类财务指标加以计算和印证。而财政与税收学科的教材往往是文字性内容比较多,学生会感觉到内容的众多,学习目标不明确,相对平淡和枯燥,所以这时需要鼓励他们选择恰当的专题写作课程论文,分组形成团队和分工,并尽可能取材于热点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对投资学来说,涉及较多的金融产品及其定价理论,内容多、难度大,因此教学时间并不允许做太多的案例,所以这类学科就需要尽可能采用精练但高水平、偏实务的教材,比如可以考虑CFA、FRM或CIIA的一些考试规定教材,因为其内容精练,贴近金融市场的实践。而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对金融市场实际运作原理的介绍。

技术经济学在不同层面上与上述这些学科形成交叉,并且学科的内容根据雷家骕和程源(2004)的观点,分为: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从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和具体运用这三个方面来讲述。显然,这种阶段式的内容结构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可能是一步式、流水式的。同时,技术经济学学科具有实践性、预测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所以综合决定了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分阶段进行培养,以期在“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分阶段培养模式

因为技术经济学的内容结构是按照基本原理、评价方法和具体运用这三个方面分三阶段来进行的。概论部分、经济效果及评价、资金时间价值可算是基本原理板块,技术经济的确定性评价方法、不确定性评价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评价可算是评价方法板块,设备选择的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创新、价值工程和Excel的应用这些内容可算是具体运用板块。一般而言,不同的技术经济学教材也大体是按这三个板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而这三个板块又恰好可以看成一个从理论向实践过渡、转化和应用的过程,完全符合对学生分阶段设定目标进行培养的教学要求。这种内容与分阶段培养的关系可由下图反映:

2.1 第一阶段重心是要夯实理论基础,注重案例的演练

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首先主要讲述了八大原理,即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经济效益原理、机会成本原理、优化原理、价值原理和边际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是技术经济学后续学习的理论依据,是方向标,所以对于基本原理的学习应该理解透彻,善于理论联系实践。

首先,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也有一个关于原理的学习过程,然后才是应用。其次,不确定性评价方法是难点,要把握好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原理,对于单个方案和互斥方案的线性盈亏平衡分析要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考察,用诸如NPV、IRR、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从相对测定法和绝对测定法入手考察。要注意介绍不确定性分析从盈亏平衡到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最后到蒙特卡洛分析这一过程的逻辑联系,它是随着我们对不确定性问题概型分布的了解,不断加深而形成的。针对于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比较抽象、理解难的特点,要多运用工程项目的具体案例加以一一评价。最后,对于教学内容的应用部分来说,是关于技术经济的具体运用,不外乎是设备的选择、技术的创新、价值工程等,要求结合具体的案例,加强不同的评价方法在不同的领域的运用及评价。

2.2 第二阶段重心是要充分发挥Excel在技术经济学中的作用

这里并不意味着只有Excel软件可用,相反,经济金融方面,能处理财务问题的各类软件都是可以的,然而只有Excel与其他各类专业软件,如:Matlab,SAS,Stata以及SPSS等的兼容性最好。事实上,既使是用其他更为专业的软件,在很多数据的预处理方面仍然是用Excel最为方便。由于技术经济学中涉及大量的评价方法,比如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净现值的计算等,如果完全用手工来演算的话,一个大点的案例就要一天的时间,当然经过徒手的演算记忆是很深刻的,但是在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我们完全可以借助Excel,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快速、准确性,用计算机再次演练一下之前的案例,一方面不仅对前面的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更为优美的图表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为学生进一步处理现实问题打下基础,既是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熟悉方法,增进兴趣,同时也是一个初步接触技术经济学中的一些现实应用的过程,并开始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实际上这一过程的重要性远比我们的表面直观感觉要重要许多。

2.3 第三阶段重心是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技术经济学有关的研究课题中去

对应用经济学学科来说,本科生学习的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是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并由此激发兴趣,为使学生在将来进一步的自主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对上市公司的季报、年报做出分析,对其公告的一些项目做财务上的评价,并与其在股市上的表现进行联系思考。一旦确立了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接下来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分工协作,大量查阅文献,让学生独立弄清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相关方法或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可以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企业的层面或者是从国家的层面上进行技术经济的评价。另外,还要积极运用技术经济学的知识参与到一些具体的活动当中,比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利用比赛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其关注技术经济学的前沿问题,鼓励学生在期刊中发表研究成果,以期更进一步地鼓励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总结、学以致用。最后,技术经济学与公司财务、投资学、财政与金融等相关课程存在交叉,利用这种交叉性来进行选题在实践中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常常能够使他们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

3 结论

总的来说,技术经济学的分阶段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由其学科背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除此之外,根据徐斌(2007)的观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科范式的研究和讲解才会使同学们形成鲜明的学科印象,而这是其他应用经济学学科所常常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雷家骕,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

[2]徐斌,喻德华.技术经济学范式与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3).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10

笔者在简述水资源权属和回顾中国古代水运管理体制历史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古代水运制度的科层管理与治理效能,以及水运制度结构变迁过程中的成本选择,借以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理出中国古代水运管理模式的变迁轨迹。

1 水资源所有权安排与水运公共管理思想探源

水资源自身的经济特征与权属特性,是水资源国家所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拥有很多复杂的自然属性和公共性表征。[2]水具有多元使用价值,如,生态用水因涉及社会生态利益,因此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航运水资源则更多地体现为准公共品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而商业用水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私人产品的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劳动的过程。人们在进行河道疏浚、水土保持、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也加入了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使水资源融进了价值因素。在中国古代,山川河沼均归国家所有,水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但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并未形成完整的水权制度,完整的水权制度应该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3]

首先,国家在中央设置了比较系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实施国家水资源所有的思想提供了制度保证。《尚书》记载在舜的时期就设立了司空一职,专门负责平水土的事务,“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司空之事也”[4]此后《宋刑统》、《大元通制》、《大明律》、《大清律例》也在不断总结历代水法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国家完善水资源管理立法的力度。通过国家制定法律制度以维护水资源国家所有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强化了官府统一规制的集权特性。[5]

我国古代水资源国家所有的思想,使水资源国家所有之路一直延伸到了今天[6]。事实上,科层的概念不仅仅用来描述存在层级结构的企业,在现代组织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科层作为与市场相对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而存在,它以等级严明、行政命令、强制协调等为共同结构特征。[7]

中国传统社会的集权体制和官僚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科层治理结构的具体表征。各官职体系中具有明显的等级设置和分工责任,在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环境下要求下级对上级和权威的服从,并且在刚性的传统体制下非人格化的政治思维也比较明显。这些特征在我国水运管理系统中同样存在:王权的代理人是各级官僚体系,具体的水运实践和水权管理都是由专门的水运官员以及地方官员组成的官僚体系来完成的,在中央政务决策和具体事务执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各层次的跨行政区域的运河主管机制是水运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无论是中央层面的都水监系统和河漕总督体系的设置,还是地方层面的行政官员配合兼理,都是整个政权官僚体系层级组织权力关系的重要内容。

杜希德(Twitchett)在《有关唐代灌溉事业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指出,河渠或运河之类的公共工程在本质上具有分权性质,中央政府的水部或其他水事部门只扮演有限的角色。[8]水运计划实际上大多由执行机构或地方政府的官员来完成,他们接受中央政策的控制,但是基本工作安排则更广泛地分布于各官僚层次中。古代中国从最初的水事官员设置发展到后来逐渐形成的一整套完备的执行机构,如,监督巡查官、征收监兑官、押运官、领运官、催趱官、监收官等等。中央或地方的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并统一由中央的户部等统治决策层主管。河渠使、发运使、转运使的设置,标志着跨行政区域的运河主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水运机制也具备科层的基本特征:运河航道公共所有,由国家投资建设与维护,水运实施的决策权由政府直接控制;具体的操作权由水利官僚体系的水运官员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官员行使;各层级官僚上级对下级具有权力优先性,同层级间权力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在这一体系中私人权力较为薄弱,依存性较高。中央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普通民众之间构成了一种科层式的结构,中央决策机构拥有理论上全部剩余控制权,执行代理机构获得执行权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9],而参与具体水运事务过程的运夫以及普通水运商民则只具有非完全保障收益权。水运科层式运行管理模式见图1。

在国家行政科层的管理机制下,水运绩效是由水运运转的有效性决定的。水运绩效、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式(1)表示

Wi=f(Ei,Τi,Si)(1)

式中:Wi为水运绩效;Ei为经济实力;Ti为技术水平;Si为制度环境;下标i为时间。

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水运工程要素的投入规模,而技术水平决定了工程投入的实际效率和水运过程中的运输效率,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则决定了水运管理的运转效能。官方水运物资主要涉及京畿供给、驻军薪俸和仓储调配,水运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经济状态和技术状态共同决定水运安全的最大产出水平。水运效能生产可能性曲线见图2。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反映的是在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约束下两种安全产出组合的最大生产能力。现实实际生产能力a和最大生产能力往往不一致,而且通常会小于最大生产能力。因为实际生产能力是由制度结构状态决定的,制度结构状态影响实际生产能力点与最大生产能力点的接近或背离趋势。当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发生变化时,诸如,朝代的更迭对经济的破坏,或水运技术的进步,都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侧或外侧位移,由L曲线移至N曲线或M曲线,形成新的实际生产能力b点或c点。因此,水运的实际效能和水运的生产能力不但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关,更与水运制度结构的运作模式和科层组织的管理效率相关。

3 官方水运制度结构变迁过程的成本选择模型

国家水运制度的维持和运行是建立在一定的成本基础之上的,而采取何种经营管理方式则与水运制度结构有关。古代水运模式经历了由官营河运向商办海运变迁的历史过程。官营河运模式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成本,其成本与官僚科层的复杂程度成正比例增长。在中国古代,科层架构是国家开展集体行动和实施集权管理的必然选择,科层组织形式在许多方面节约了个体联合和区域协调的高昂合作成本,但与此同时维持此结构正常运转所形成的较高管理成本也不可避免。而商办海运方式则具有一定的谈判或履约的合作成本。中国古代社会水运体制最初采取的官方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和后期出现的商办海运模式,都具有一定必然性。

由于科层结构自身的特性,其配置方式不同于市场配置方式,甚至两者相互排斥。在古代特定环境下,由国家负责决策、层级负责实施的行政方式是最为有效的。在古代,全国性市场尚未形成,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所需要的物资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取得,官营水运粮米物资制度应运而生。同时涉及公共水道维护和修治的集体活动也不可能由私域的个体来完成,而且水资源由于其多种用途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利益冲突,这些在客观上决定了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和配置方式更具优势。当科层机构的管理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时候,行政方式可以使整个体系运作正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行政管理系统的管理成本不断上升,寻租行为和贪污现象使得层级间的权利控制成本越来越大,因此产生了将一定的竞争和市场因素引入科层机构的动力。而且,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伴随着时间、区间的扩展,即使在一个纯粹的科层系统里,也具有在原有的行政管理系统中融入越来越多市场成分的可能性。

维持科层治理结构需要付出管理成本,而市场性因素和竞争机制的引入会形成一种由社会付出的合作成本。图3为水运制度结构成本选择模型。展示此动态均衡模型首先需要定义模型的一些前提假设条件:①将水运制度治理结构定义为变量h,科层组织中的集权式管理越明显则h越大,层级化程度也就越高。随着h的增大,水运制度结构中商业成分或市场因素引入后,行政层级化程度有所降低;②水运制度结构中存在两大类型的交易成本,官方水运模式中科层组织管理的各种层级代理成本由Cd表示,商办海运模式中所形成的谈判和履约等合作成本由Cc表示;③总的管理成本CT表示为代理成本和合作成本之和。④代理成本Cd和合作成本Cc均是层级化程度h的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Cd=F(hi);Cc=Η(hi)(2)h>0;Fh>0,Ηh<0;dFdh>0,dΗdh>0CΤ=Cd+Cc=F(hi)+Η(hi)(3)

min(CT)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是:C′T=0,即

CΤ=ΜCd+ΜCc=Fh+(-Ηh)=0(4)

式中:MCd为边际代理成本,是水运制度治理结构h的单调递增函数;MCc为边际合作成本,是水运制度治理结构h的单调递减函数。在水运制度结构成本选择模型中,两条边际曲线的交点h*是水运制度结构总治理成本的极小值点,也是治理结构的均衡点,各种影响代理成本和合作成本的因素,诸如对科层组织腐败和寻租行为的治理、合作参与者的履约能力以及制度环境与文化传统的潜在影响等等,都会使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

4 结 论

水运制度结构治理过程的层级化管理形成了各种代理成本,在上下级官僚系统的决策实体与执行实体之间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防止代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付出大量的由于对执行层级组织实施控制、监督和协调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费用。水运制度结构治理过程中引入商业和市场因素,在降低层级代理成本的同时也会增加合作成本。实施层级化程度较高的科层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正效应。具有权威的决策实体可以为水运安全获得更多的政治保障,并且具有统一调剂资源和支配生产要素的优势,而且国家拥有技术力量和将其转化为更大规模效益的优势。[10]同时,国家官僚体系下的各级强制性执行机制为调解社会各层面的利益冲突提供制度保障。但是,科层治理结构在水运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负效应,科层化水运组织在长期的控制中容易造成整个管理体制的运行僵化和执行扭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因素和民船商业资本的引入和产生提供了动力源和可能性。

摘要: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集运式水运制度的管理思维,指出,中国古代的水运制度结构与国家治理结构密切相关,水道运输体系上的公共水权是由国家科层式行政系统实施管理的,科层机制与市场因素的融合引起水运制度结构的变迁;在历史的结构变迁过程中,水运制度的维持和运行产生了管理成本和合作成本的权衡博弈,并形成了最终的制度结构特征。

关键词:水运制度,管理模式,制度变迁

参考文献

[1] 胡振鹏,傅春,王先甲.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杨美丽,胡继连,吕广宙.论水资源的资产属性与资产化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2(3):31 34.

[3]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5):27.

[4] 宁立波,靳孟贵.我国古代水权制度变迁分析[J].水利经济,2004,22(6):8 11.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历史的探索与研究[C]//水利史研究文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6] LAKE D A.Anarchy,hierarchy, and the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6,50(1):1 33.

[7] WEBER K.Hierarchy amidst anarchy: a transaction costs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7,41:321 340.

[8] 杨联.国史探微[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 王亚华.水权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此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中理论基础的构架。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得较多,经济学方法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等。因此,在经济学理论走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形式下,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构建创新性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采取“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来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具体做法是:将《西方经济学》一些重要理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中注意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一、理论精讲——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每章的重要理论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先阐明本章节所要讲授的基本理论、主要观点以及这一理论所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展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思想魅力。再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针对不同章节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精讲部分可采取整体框架法和以图带章法。

1.整体框架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具体内容,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笔者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材料,采用整体框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分析——理论应用的演进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四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和IS-LM-BP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此,需要找到一些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通过此整体框架的描述,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总体轮廓,并且能够理清章与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2.以图带章法

信息加工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储存与学习材料的某些性质有关,组织有序的材料比组织零散的材料能够更容易进入长时记忆的层次网络。以《微观经济学》为例,笔者认为每一章均可以找到几个重点图形,其中包含着本章要传授的知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教师在讲述时可打破教材设计思路,以重点图形为中心,逐步展开,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此即所谓的“以图带章法”。下面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例进行解释。

效用论分析的是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首先,将图形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在同学面前,说明其中的两组线(U1、U2、U3、B、B1、B2)代表两个工具——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确定一个均衡点(E1、E2、E3),通过均衡点的变换来实现本章的学习目的。其次,解释无差异曲线工具,通过它再推导到效用论概述,接着展开预算线工具,然后分析预算线的变动及相关知识。第三,结合这两个工具,找到消费者的均衡点。然后考虑如果价格和收入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均衡将如何变化,从此进入到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通过两个工具和均衡点的变化,即可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至此,本章的知识通过图形全部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图2价格-消费曲线二、材料分析——启发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的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1.启发示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根据经济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但提出的问题本身既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价格歧视”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国内很多公园中,针对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为什么收取不同的票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施行这种差别价格政策才能有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三级价格歧视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进行讨论。由于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采用差别价格政策能使公园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种策略的实行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产品必须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黄鹤楼公园全国仅此一家,即使收取高一点价格,外国人也不会放弃到此一游。第二,必须能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公园可根据国籍、肤色、语言的不同来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他们实行差别价格。第三,各个市场必须有不同的需求弹性,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不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比中国人小得多,因而定高一点价格的门票并不会影响他们游览黄鹤楼。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还有哪些情况下实行了这种差别价格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对启发性问题进行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凡是自愿回答启发性提问的同学,如果回答能自圆其说,期末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

nlc202309012258

2.案例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可以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两种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向学生进行介绍。首先将此段时间的政策操作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个阶段实行相应操作的经济背景,实行松紧搭配的原因,取得的效果,最后再对政策的混合使用进行评价。这样就结合了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解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第一阶段是1988.9-1990.9,此阶段实行的是“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第二阶段(1990.9-1991.12),实行“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第三阶段(1992.1-1993.6),实行“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第四阶段(1993.7-1996年底),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五阶段(1997-2002)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第六阶段(2004年—2007年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可以联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及原

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联系了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并联系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该组同学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到讲台上为大家陈述,最后由老师就这个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精彩陈述,学生必须对理论熟悉于心并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学到相关知识时寻找现实生活中比较贴切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讨论+课后小论文形式

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并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紧扣所学的理论内容,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

1.专题讨论。教师可以在某个理论系统讲授之后提出一个专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其中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分配理论这一章时,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所以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公平与效率谁为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现实情况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政治学的角度,有的同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有的从富人、穷人的角度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述了到底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最后,教师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得出大多数同学认可的观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分配,比平均分配更有经济效率。但是按市场原则分配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政府应该对社会收入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兼顾公平。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分析,使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與市场的边界问题”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在辩论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出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可启发学生就身边的一些热点问题用学过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锻炼经济思维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三个步骤的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灵活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还应注意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辩论技巧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天祥.《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13.

[2]李秀萍、刘佳伟、韩剑萍.《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6):56-5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08(3):181-182.

[4]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高教论坛》[J].2007(5):84-86.

[5]邹德新.《略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J].2007(2):102-104,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主型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以地方院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敏兰(197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

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篇12

金融教学中一般用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述基本内容, 这些方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实验经济学通过在单元教学中引入仿真实验, 即按照一定的交易规则, 并支付一定的报酬, 创造与实际经济问题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 通过不断改变实验参数, 分析数据结果, 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金融教学设计引入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 又使得课程生动形象。

二、可行性分析

(一) 一般依据。金融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济思维, 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寻中来, 使其成为主动的探寻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金融课堂实验与理论研究实验有极大的差异。一是金融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其目的不是验证金融理论。二是通常需要在固定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内得出结论;三是将学生参加实验的感受和理论讲解相结合, 鼓励学生总结实验所代表的经济规律并探究成因。查尔斯·霍尔特教授认为, 金融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原理的简短互动游戏。

(二) 一般要点。实验开展前,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实验内容, 需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操作的难易、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实验过程中, 教师讲解实验规则, 掌控实验进程, 为实验结果的获取做好铺垫。实验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实验过程, 归纳实验结果, 并针对实验结果, 适时分析和讲解。

三、案例教学设计

(一) 实验设计。

1.交易制度的设计。本次货币互换交易实验中采用拍卖价格制度, 即买方和卖方惯序报价, 最终按均衡价格交易的制度。

2.被试人员选择。在互换交易中涉及投资银行、A、B三方, 每个实验组分成三方代表。在实验中必须支付报酬给被试人员,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受到教学条件限制, 向被试人员支付现金报酬并不现实, 因此采取以实际收益为基础向学生支付平时成绩的方式。

3.交易资产设计。为了方便计算, 双方的融资需求为A英镑60万、B美元100万, 并假设汇率始终为1美元兑0.6英镑。

4.信息设计。假设A、B信息不完全对称, 在互换交易中必须引入投资银行。

(二) 实验展开。本次实验安排在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货币互换部分。实验对象是金融专业二年级学生, 已经掌握了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通过引入实验让学生在交易过程体会价格形成机制, 形成风险规避意识。货币互换一般是本金和利息同时交换, 以此来避免因汇率变动而增加筹资成本。实验中假设A、B公司可以按表1所示的成本进行美元或英镑的筹资。通过展示交易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A公司的信用等级要比B公司高。相对于在美元借贷市场上的利率差来说, B公司在英镑借贷市场上比A公司的利率差要小得多。因而, B公司在英镑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A公司在美元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这时A公司需要英镑贷款, 而B公司需要美元贷款, 那么进行货币互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 A、B公司考虑互换中介即投资银行的参与。实验中, A公司需求英镑60万;B公司需求美元100万;期限1年;期初到期末汇率均为1美元兑0.6英镑, 并约定A、B、中介的利益分成为3:3:2。议价过程中, 3个实验组的A、B、投资银行间货币互换出现了以下3种情况, 如图1、图2、图3所示。

第一组议价结果, A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0%的美元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l0%的美元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2%的英镑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B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3%的英镑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13%的英镑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1.4%的美元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 互换中介净获得0.4%利率

第二组议价结果, A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0%的美元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l0%的美元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2%的英镑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B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3%的英镑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12%的英镑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0.4%的美元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 互换中介获得0.4%利率。

第三组议价结果, A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0%的美元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l1%的美元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3%的英镑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B向外部债权人支付13%的英镑利率, 从互换中介收取13%的英镑利率, 向互换中介支付11.4%的美元利率, 比直接融资节省0.6%, 互换中介净获得0.4%的利率。

(三) 实验反馈。总结实验结果如表2, 各个主体的总收益为1.6%, 来源于相对利率优势。只要设定A、B、中介的利益分配为3:3:2, 总收益在各个主体问的分配, 最终分配结果相同。

四、结语

本次实验全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通过课堂实验, 学生理解了货币互换流程, 掌握了交易操作技能;认识了投资银行类中介机构随着交易规模和频率的增加, 不再简单以经纪人的身份参与, 而是作为交易重要参与方。通过课堂实验,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金融学原理时的那种兴奋和享受正是课堂实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课堂实验为更好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投资银行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

[2]道格拉斯.实验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孙方娇.在金融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方法的意义与做法[J].上海金融, 2014

上一篇:物流贸易弹性下一篇:多机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