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精选12篇)
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篇1
摘要: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 我国的工业正在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向靠近。在工业企业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强调对能源的循环利用。本文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如何在我国更为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出了合理的模式。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1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1 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证明,在企业中通过对附属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之一。
1.2 我国以前只是注重在经济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就要求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那么就要尽量的使用污染小的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并且可以使用污染小的能源,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措施。
1.3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将更加艰难。在我国的资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各个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降低能源的消耗,开始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
1.4 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5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6 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我国大的经济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产物,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对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生态环境遭到恶化,所以政府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经济,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实现对资源的高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要将企业的生产链条进行延长,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加入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然后再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循环经济就是对传统经济的改革,打破过去旧的工业体系,向着新型的生态化的工业道路发展。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以工业企业为主体,在工业生产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不仅对资源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所以说工业企业是发展改革的主体,在工业企业内部要实现产业变革,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实现清洁生产,生态生产。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在技术上进行改革,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良,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对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就要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推动清洁生产模式。首先,要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良,保证生产过程以消耗能源少,污染物排放少,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为主要方向;在生产原料的选择上,要使用无毒无害或者是低毒低害的原料,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污染物多的原料;在设备的选择方面,要使用先进的设备,制造的污染少,排放的废弃物少,并且噪音小,不像传统设备产生很大的污染;在产品定位方面,要尽量的生产质量好,在市场上有很大需求量并且能够满足环境保护需求的产品。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先进的技术力量,对于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应用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中。对于自己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自己循环利用的要充分的利用,如果自己企业无法循环的,可以实现企业间的联合经营,实现对变废为宝,进行二次能源的利用。再次,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不同的清洁生产费用收取标准,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更大的贡献。
3 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3.1 制度支撑
3.1.1 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3.1.2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3.2 管理支撑
3.2.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2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2.3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丽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 2005.
[2]翟绪军.黑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篇2
摘要
本文概述了铜陵的资源优势,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结合铜陵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各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的大中小循环。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铜陵;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产业链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空间。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它要要求经济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铜陵市矿产资源丰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使用效率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得铜陵成为全国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铜陵矿产资源等加工带来的附加值增加,“三废”排放相应减少,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使用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铜陵资源储备情况
铜陵历史上有“八宝之地”的美称,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等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四大高耗能行业是支撑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柱,铜陵的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意味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铜陵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一)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分析
铜陵是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发展起来的,自古起来就以“铜”资源丰富著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储备。依托丰富的铜资源发展铜加工业已成为铜陵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一系列的加工产业链。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为例加以分析。在全国有色第一座新模式矿山的安庆铜矿,采用“坑下高阶段强化开采”先进工艺,使铜回收率达93%以上,位列国内铜矿山前茅。在生态型矿山冬瓜山铜矿,采用先进的连续高效强化开采和半自磨加球磨的碎磨选矿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并实施废石不出坑和尾矿不入库,实现矿山无尾排放和无废开采的目标。同时还对其他矿山,实施井下废石和选厂尾矿充填,对废石堆场、尾矿库等进行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绿化达到165万m2,复垦率为25%以上。冶炼厂在国内同行业首次利用制氧过程产生的排空废氮气,用氮气掺和液化气进行带硫还原反应,达到脱硫除氧双重目的,既降低重油及液化气消耗,又减轻了传统精炼过程的烟气污染,通过对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产生二次能源,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图1-1对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发展模式。
图1-1 能源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采掘(收集二次能源
生态修复 加工 回收利用新能源
(二)化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传统的化工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生产规模扩大伴随着大量的三废排放,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粉尘、SO2、NO2、有机废水排放。铜陵市开展跨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厂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高炉渣,发电厂20多万吨粉煤灰已成为水泥厂的优质原料,每年水泥行业利用的固废就达60万吨。一批以“三废”为资源的静脉产业不断涌现,如铜官山化工公司回收六国公司的氟硅酸钠,生产;有色设计院试验工厂专门处理有色冶炼的烟灰,提炼铅铋等金属;金口岭的选铜设备重选金隆公司的含铜废渣,提高铜的回收和再利用。铜陵的化学工业逐渐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走上了循环化工的道路。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见图1-2。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在资源化下游中游 生产三废回收
(三)冶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冶金工业是铜陵高载能、高污染行业,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铜陵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铜陵金蟾矿业公司——这个安徽省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将在选矿浮选阶段产出的尾矿部分进行二次尾矿浮选,选出的金、硫和铁矿进入硫精矿系统,最后吸干榨尽的尾矿经过滤作为水泥添加剂外销水泥厂,矿石循环利用价值提高一倍以上。图1-3对冶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
自利用渣冶金加工下游产品
回收
三、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2005年,铜陵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有色公司被评为试点企业,成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
(一)主要特征
铜陵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积极构建企业小循环和产业园区中循环:
1.以铜矿资源为基础,以“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产业链为主导,以共伴生资
源为重点,耦合化工、钢铁、有色等行业构建铜资源循环产业链;
2.以硫铁矿为基础,以“矿山采选→磷硫化工→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为主导,耦合冶金化工等行业,形成硫资源循环产业链;
3.以石灰石资源为基础,围绕建材产品生产和工业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消纳,形成建材循环产业链。
通过三大产业链的构建,促进形成耦合共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铜陵在发展循环工业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平台、设立综合服务区、建设循环经济主题旅游设施。在生产循环的基础上,将余热用于居民生活,利用水泥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逐步实现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提高15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96.2%,能源产出率提高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4.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4%。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到道路是铜陵面对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铜陵这类的资源型城市应该多渠道发展循环加工业,依靠历史悠久的发展能源产业的经验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是新时代能源产业的生命力。铜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应该及时引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铜陵市环保局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控,要事实的深入到基层,加强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政府不应过度的关注GDP的指标,完全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不应把着眼点过度的放在GDP增长的速度,而应关注的是GDP增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
[2] 程少武.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47
[3] 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县域生态环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05.[4]胥树凡.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01,(6)
循环经济: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 篇3
夏青:所谓循环经济,乃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化国家最早提出并推进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它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回顾人类社会所经过的漫长曲折的历程可以看出,由于技术水平和知识积累的限制,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崇拜到征服、再到和谐相处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积累。与此同时,人类也为大量消耗资源、毫无限制地破坏环境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世界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的严重退化,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继续下去了,必须选择新的途径。
记者: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没有它的必然性?这是不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夏青:从世界范围来看,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在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下,开始逐步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从大的方面着眼,其一是管理战略的需要。大量废弃物的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管理战略,这也正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例如,日本从1990年开始提出垃圾减量化问题,并使东京的垃圾年增长率从8%降到1998年的5%以下。但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的垃圾产生,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又要占地。这就不得不考虑废旧物资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因为它既可以少产生废弃物,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地,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其二是解决资源过度消耗的客观要求。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所剩不多,而矿产资源本来就少,客观现实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否则就要花费大量资金到国际市场上去买资源,而资源短缺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一些大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水平并不差,垃圾问题、资源的回收问题已十分迫切。
记者:请您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
夏青: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出路。尽管我国矿产资源储存丰富,但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一般认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面临着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
在人口方面,2000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4亿,增长的人口需要相应的资源环境容量做支撑;
在经济方面,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在未来将以每年7%-8%的幅度递增,至2020年国内经济总产值将达36万亿元,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环境影响;
在技术方面,我国当前仍具有高消耗、高排放的明显特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利于环境的技术状况和工艺水平将给我国的环境状况带来叠加的压力。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2002年全国煤耗近14亿吨,其中火电耗煤近7亿吨,2010年煤耗18亿吨,2020年预计达23-25亿吨,火电耗煤2010年即达10亿吨,2020年达15亿吨,仅电厂耗煤就超过2002年全国总耗煤量。因此,按照“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向。转向。循环经济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它不仅能带来环境效益,而且能带来经济效益,是“点绿成金”的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是题中应有之意。
记者:您认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其核心原则是什么?
夏青: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它的“3R”原则。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S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而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循环经济的三原则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夏青:让我们先看看减量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它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产品质量轻型化、产品包装简单朴实化等,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例如,在消费中,人们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关于再利用原则。它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例如使用标准尺寸设计中可以使计算机、电视和其他电子装置非常容易地被折解,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
关于再循环原则。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它是针对输出端的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再循环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再循环有两种,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再循环后形成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废玻璃生产玻璃,废钢铁生产钢铁等;二是次级再循环,即废弃物经过处理、加工,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再循环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再循环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与再循环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制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外在循环经济的实施方面主要采取的运作模式。
夏青:借鉴世界各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归纳起来,循环经济的实施一般分为: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
从企业层面来看,它属于小循环的范畴,是以单个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微观循环作为主体的。它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即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废料回收生产技术和推行污染零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降耗的现代化新型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区域层面属于中循环范畴。根据生态系统循环、共生的原理,通过各个组团之间的交通网络衔接、环境保护协调,地区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等,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实现综合利用,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通常是以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种生态链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在内的不同产业领域。
在社会层面上,它是一种大循环。在这个层面上,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大循环有两个方面的交互内容: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市民群众的微观生活行为。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废弃物的泛滥,而且比利用矿物原料少耗能,少排放污染物。
夏青简历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篇4
“循环经济” (Cyclic Economy) 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 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
1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必然
1.1 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 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 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 以降低成本压力。
1.2 追求经济效益,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
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 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3
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 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4
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 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 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 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 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1.5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 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2.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 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 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 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2.2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瞽, 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3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
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 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 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4 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 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 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 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 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 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 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3.1 管理支撑
3.1.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 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 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 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1.2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 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 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 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 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 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 制度支撑
3.2.1 计划和布局制度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 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
3.2.2 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 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 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 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
3.2.3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 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 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 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
3.3 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 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 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 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 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 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 生产过程无废少废, 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 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 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 小结
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 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摘要: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生产率。当前,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极大地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进程, 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实行循环经济是保障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探讨 篇5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构建评价机制,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
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从“3r”准则出发,设定三个类指标,建立评价机制:(1)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环境质量。(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DP(绿色GDP),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循环经济增加值。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情况。
三、完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
2.构筑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除国家制订法律外,地方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制订政策法规性文件,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尽管个别企业、个别产业、个别领域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整个技术支撑体系是零碎的,不全面的和薄弱的,其深度和广度远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势在必行。
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篇6
一、基本情况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陆地面积I. 6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923万,设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园区,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中国动力城、中国食品谷。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20.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3.9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3位、同类城市第10位。
潍坊是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工业占据经济的半壁江山。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01家,居山东省第2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列山东省第5位、半岛城市群第2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80亿元。全市工业基本形成了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六大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装备、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六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其中,机械、化工两个3000亿级产业,食品、纺织服装两个1500亿级产业。全市过100亿元工业企业共15家,其中潍柴集团突破1000亿元。36家企业40支股票境内外上市。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6个,近10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2013年,全市产业园区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4.5%。
对潍坊来讲,我们正处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取得了工业总量过万亿的成绩,但“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散而无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长期的粗放发展使我市面临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产业结构上“三高三低”(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较低、质量较低、效益较低),产品结构上“三多三少”(中间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和同质化产品多,知名品牌、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较少)。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存在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关联度低、资源集约利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部分工业园区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制约了工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制约着潍坊工业的转型提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面对这些新的形势、新的常态、新的问题,潍坊市委、市政府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为契机,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切入点,着力打造生产、流通、社会三大循环经济体系,培育循环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潍坊工业向绿色低碳、循环集约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
坚持现有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新建园区的循环化设计相结合,邀请安永等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园区产业发展进行诊断,明确产业园区功能定位和提升方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全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等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实现“零排放”。特别是对化工产业发展,明确要求“新上项目生产工艺要确保达到在园区内或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所产生的‘三废的标准,否则不予立项。鼓励现有企业实施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污染减排等一批重大节能减排项目,逐步实现‘三废就地消化目标。”
(二)强化项目支撑
把园区循环化改造纳入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重要内容,以项目化方式推进落实,强化跟踪督导,落实项目包靠责任。列入省试点的4个工业园区围绕补链续链、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90个,总投资210亿元。以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依托山东海化集团,探索出了“一水六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态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封闭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互联网”。目前,在全区现有企业中,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企业占到了80%,年产值占到全区的85%以上。
(三)强化模式创新
充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结合产业、企业的实际,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创新园区循环化改造模式,增强企业循环发展的主动性,撬动更多的服务型企业参与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山东潍焦集团为例,在焦炭产能120万吨/年的基础上,沿煤气、粗苯、煤焦油三条线进行产业延伸。通过煤气非催化转化,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10万吨/年食品级碳酸氢铵生产装置,粗苯加氢精制、煤焦油深加工规模分别达到20万吨/年和50万吨/年,以此为基础,继续向下游粗酚精制、工业萘制苯酐、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取、煤气制LNG等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方向延伸,煤系化产品达到40余种,成为国内产业链最长的焦化企业。临朐围绕铝型材和节能门窗优势产业,先后实施16个关键补链项目,形成了“铝材设备制造—铝材加工—门窗幕墙深加工—铝棒集中采购—废料集中回收利用”的循环生态产业链。
(四)强化服务引导
充分发挥潍坊市循环经济促进会作用,成立循环经济专家库,为园区循环化改造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循环经济专家园区行”活动,深入各园区开展咨询、服务,特别是针对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和具体项目进行点对点诊断,提出改造建议53条、关键补链项目36个。通过积极组织循环经济的专题培训辅导、开通循环经济公共微信、加强新闻媒体宣传等途径,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知识,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提升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动力。同时,印发了《潍坊市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创建计划》,全面启动了市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今年全市预计建成5个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潍坊循环经济素养。endprint
(五)强化工作协调
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市政府确定了由市节能减排工作小组组织领导、市节能减排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循环经济主管部门服务指导、县市区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体系。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园区管委会成立相应专门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园区三级联动机制,并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季督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六)强化政策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一系列关于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的政策。市里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纳入国家试点、省级改造试点的园区给予重点支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纳入对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并赋予一定权重,引导全市重视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发展。
三、几点体会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普及循环、集约、绿色发展的意识,充分凝聚企业、政府、园区、服务机构的合力,自觉践行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企业为主体,坚持市场导向,落实项目、落实技术、落实人才,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更大发展。以潍柴为例,充分挖掘机械制造业的循环发展潜力,前端开展绿色研发,生产体系集成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热、中水回用、试车发电、机油回收,后市场开展发动机再制造和排放系统绿色改造,形成了循环发展理念支撑、能源利用精细化管控、绿色研发、先进制造、回收再制造的“潍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倒逼作用。把循环经济的正向引导与政府节能环保的负向倒逼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一方面对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企业创新循环经济模式进行补助;另一方面利用节能、环保制约的倒逼,加快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自去年9月份全市开展“三八六”环保行动以来,我们把生态环境作为科学发展必须严守的两条“底线”之一,倒逼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使企业树立危机意识,加快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关停企业582家、生产线128条,在这种形势下,我市工业质量效益大幅提高,1—8月份全市工业利润、利税分别增长12.1%、13.5%,高于全省5. 86和5.05个百分点。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浅谈 篇7
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仿生生态经济。大自然生长本来就是一个完美的循环, 在工业社会化之后, 人为的改造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循环。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及节约型社会的引导下, 人们为了节约社会资源或者说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从而发掘出来的一种经济模式, 尊重生态原理。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学的规律,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通过资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运行中质量和效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资源消费大国, 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已经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 如目前的能源石油, 因为国内生产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度增长, 从而导致我国能源供应趋紧及能源价格一度上涨。其次, 我国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大量消费的社会经济模式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废弃物处理压力日益增大, 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成本不断加大。再次,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使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 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形过程。我国提出循环经济, 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完全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 传统经济模式。
大多是一种由“资源生产 (污染物排放) ——消费 (产生丢弃包装物和其他废物) ”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线型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 人们通过机械化技术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 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并导致了社会环境污染, 其严重程度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
2. 以“先污染, 后治理”为特征的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进步表现在已意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但这种事后治理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它是一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繁荣的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大多国家都是采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追求利润采取低成本工艺, 把大量有用资源当作废物排泄到自然环境中, 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3. 循环经济模式。
这是一个“资源生产 (减少污染) ——消费资源再生 (废弃物充分回收再利用) ”的物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 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转的过程, 使得整个经济体系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生产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可以使资源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利用。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及现状
1. 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重新设计生产工艺或转变消费观念等方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生产中, 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在消费中, 消费者应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是指通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例如:热电厂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产品电及蒸汽, 但是生产中同时产生了污染废气烟尘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废热的排放以及废渣的排放等等一系列的废弃资源, 每个资源在恰当的地方都是有价值的资源。
3. 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就是充分利用废弃的资源, 变废为宝, 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压力。从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看出, 减量化原则属于节能的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资源化原则再生资源的方法, 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轻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纸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8
“十一五”初期, 广东省根据造纸行业的特点, 对该行业进行规划, 拟逐步淘汰那些产量小、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造纸产能, 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先进的造纸企业, 并且将新建造纸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 实现集中能源供给和集中污染治理的模式, 以便实现造纸行业的产业升级。本文介绍其中规划建设的一个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
该纸业基地规划造纸产能1000多万t, 涉及纸品有生活用纸、文化用纸、新闻纸、包装纸等, 原料除了生活用纸和高档文化用纸采用原木浆外, 其他都采用废纸制浆。规划将基地内的一家热电厂和生产不同纸品的数十家造纸厂整合在一起, 实现跨行业横向资源整合, 提高能源利用率,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节能减排之路。目前该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得到各级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 已经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 以基地内一热电厂为公用工程岛, 进行集中能源供给。该热电厂的现有机组规模为2×150MW, 并拟新建2×660MW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纸业基地实现“七个集中”的公共设施配置, 即集中供热、集中供电、集中供冷、集中供水、集中治污、集中物流、集中废弃物综合利用。具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图1所示。
1 集中供热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主要通过基地内的大规模热电联产构建的。热力发电厂需要蒸汽作为工质带动汽轮发电机转动做功, 产生电能, 发电对于蒸汽的要求是高温、高压, 蒸汽压力等级越高, 发电效率越高。目前发电机组的压力等级向超临界、超超临界方向发展, 用来发电的蒸汽称之为高品质蒸汽。而造纸厂需要蒸汽所释放的热能来干燥纸品, 造纸对于蒸汽的要求是:压力在1~2MPa的饱和蒸汽, 这种蒸汽压力等级较低, 做功能力差, 称之为低品质蒸汽。发电和造纸对于蒸汽品质要求的不同, 为蒸汽的梯级利用提供了条件。热电厂将高品质的蒸汽用来发电, 而将发电后的低品质蒸汽供给造纸厂使用, 提高了蒸汽的能源利用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热电联产。
由于造纸行业对于热、电两种能源的消耗量较大, 因此, 传统的大型造纸企业一般都自建热电联产机组来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但单一造纸企业配备的热电联产机组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在50MW左右。该纸业基地发展热电联产的特点是:一个大型热电厂供多个造纸企业, 实现集中供热, 以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的热电联产机组代替各造纸企业自备的小型、低效率、高污染的机组。
集中供热机组的容量越大、参数越高, 其热效率越高, 因此, 集中供热的能源供给模式将带来节能效益。集中供热大机组配置高效脱硫装置、SCR烟气脱硝装置、静电除尘装置等先进污染物控制设备, 这些小机组无法配置到相同的水平, 因此集中供热模式有利于污染物控制。据预算, 该纸业基地到2012年将达到造纸产能578万t, 集中供热所产生的节能效果约为304.7万吨标煤/年。
2 集中供电
纸业基地内造纸企业的用电量较大, 目前, 造纸企业凭借电网供电, 而基地内的热电厂发电全部供给电网。由于《电力法》的限制, 热电厂目前不能直接向基地内造纸企业直接供电, 纸业基地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 争取在纸业基地内实现直供电试点。
对于纸业基地这种情况, 在用电负荷中心存在一个电源供应点, 却不能实现直供电, 会造成无谓的浪费。在2009年3月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工业节能院士专家咨询调研活动中, 综合调研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省用电的线路损失较高, 据计算, 在广东工业用电2383亿kWh中, 约238亿kWh被线损浪费了”。也就是说, 纸业基地用电企业如果使用电网供电, 其线损达10%。而据预计, 纸业基地如果利用基地内的热电厂实现集中直供电, 由于减少了电力输送距离和变压损失, 线损只有3.5%。按照纸业基地最终规模用电负荷约110万kW计算, 纸业基地集中直供电比使用电网供电, 每年节电6.26亿kWh (按全年365天、每天24h工作计算) , 折标煤22万t。可见实现基地内直供电的节能减排效益巨大。目前, 国家正进一步推进直供电试点工作, 也是出于节能减排的考虑。
3 集中供冷
广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一年有2/3的时间需要制冷、供冷, 目前制冷的方式主要是分散的用电制冷。电属于高品质的能源, 用电制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用电制冷的综合能耗较高;二是用电制冷增加电网的供电负荷, 特别是炎热天气会造成用电紧张的局面。针对这一情况, 该纸业基地规划实现余热利用集中制冷, 然后集中供冷给纸业基地内的造纸企业、办公场所、居民小区等。余热属于低品质的能量, 将其用来制冷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
余热制冷的方式有三种: (1) 热电厂供给造纸企业的蒸汽可以分出一小部分, 作为热源供给大型蒸汽型溴化锂制冷机来集中制冷。 (2) 热电厂供给造纸企业的蒸汽, 通过热交换以后, 蒸汽凝结水的温度约为110~130℃, 这部分热水可以作为热源供给大型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来集中制冷。 (3) 利用烟气余热制冷。该基地内的热电厂现有2×150MW热电联产机组, 配备的锅炉是2×48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炉内干法钙基脱硫, 同时脱除了烟气中的SO3, 使烟气的露点大大降低。据估算, 烟气露点降低到90℃以下, 为烟气余热利用提供了条件。该厂在尾部烟道引风机之后加装热回收换热器, 以水作为介质, 将烟气的温度降低到90℃, 吸收的余热提高了介质水的温度, 这些热水作为热源供给大型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来集中制冷, 然后集中供给冷用户。目前该节能项目已经实施, 年节能量为1.2万t标煤, 列为2008年国家财政奖励的节能备选项目。据预算, 纸业基地内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余热利用制冷实现的总节能量将达到35万t/a。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分析, 余热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 才具备综合利用的效益, 由于产业集聚, 为能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条件, 这也是国家提倡热、电、冷多联供的原因。
4 集中供水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另一构建要素是生产用水的梯级利用。纸业基地内的热电厂凝汽器的冷却用水是采用开式系统, 从厂边的江中取水、过滤后用于机组冷却, 然后排放。而纸业基地内的造纸企业同样需要取江水作为工业用水。根据这一特点, 纸业基地内通过统一规划, 将热电厂排放的机组冷却水集中供应给各造纸企业作为工业用水, 免去了各造纸企业分别建设取水泵房及过滤设施的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
造纸企业在分配使用这些工业用水的过程中同样遵循梯级利用的原则。工业水首先供给高档纸品 (生活纸、白板纸等) 生产线, 高档纸品生产线排放的水污染轻, 经过轻度处理后用于中、低档纸生产线循环再用。造纸各企业达到清洁生产各项指标, 排放污水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达标后大部分供纸厂循环利用, 部分用于基地清洁、绿化用水、家庭洁具用水, 其余的统一达标排放。这种水的利用模式实现了集中取水、梯级利用、集中治污、循环再用、集中排放, 减少了总取水量和总排污量, 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据预算, 这种水的利用模式使纸业基地每年的总取水量和总排污水量减少1900万m3, 减少COD排放1900t。
以上集中供水的模式, 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通过产业集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实现了水资源综合利用, 降低了污染, 减少了重复投资, 充分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5 集中治污
该纸业基地的工业用水经过梯级利用以后排放的造纸污水实现集中治理, 免去各造纸企业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纸业基地集中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 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将污染物的排放水平降到最低。
该纸业基地的集中污水处理厂争取从技术上和工艺上进行创新, 最终达到污水零排放的目标。在技术上, 以传统的厌氧+好氧技术为基础, 使处理后的污水中COD的含量达到50mg/L以下, 处理高浓度的COD的过程中产生沼气可作为清洁的能源。为了进一步降低排放水中的COD含量, 纸业基地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共同研发利用纳米材料对污水高效吸附净化, 使排放水中的COD含量趋近于零。在工艺上, 将集中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水作为补充水补入新建60万kW机组的闭式凝汽器冷却水系统, 利用冷凝塔的蒸发作用将水分以洁净的水蒸气的形式排入大气, 同时使污染物COD得以浓缩并回流到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脱除, 实现污水的零排放。这一工艺充分体现了发电和造纸两大行业的完美结合。在工艺上的另一个方案是, 达标排放的废水统一输送到附近的一个人工湿地, 通过人工湿地的生物降解功能, 进一步消解排放水中的污染物, 使纸业基地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水平。
以上集中污水处理选择的工艺, 充分体现了产业园区的优势, 只有产业园区形成一定的规模, 才有可能为污水处理选择新工艺提供条件。单一的造纸企业最多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但没有条件或没有实力选择通过电厂冷却系统及人工湿地消减污染物排放的工艺, 而该纸业基地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
6 集中固废利用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还有一个重要构建要素, 就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基地大量使用废纸等二次纤维作原料, 经过脱墨等处理工艺后用于生产中档纸, 高档纸品生产线产生的浆渣用于生产中低档纸。成品纸供社会使用, 使用后再回收用于造纸, 大大节省了资源, 废纸的循环再用使纸业基地与社会形成了大循环。据预算, 纸业基地年利用废纸210万t, 年节约木材900万m3。
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的另一体现是脱墨污泥的利用。纸业基地企业在使用废纸的过程中脱墨这一环节会产生大量脱墨污泥, 脱墨污泥属于危险固废, 不能随意抛弃, 目前的方式有填埋和焚烧, 但是, 填埋占用自然空间, 而焚烧可能释放二恶英。研究发现, 脱墨污泥具有一定的热值, 可用于干法水泥生产线与煤炭混烧替代部分煤炭, 同时, 水泥生产工艺中有一个急冷环节可避免二恶英的生成。据预算, 纸业基地年产生脱墨污泥33万t, 将这些脱墨污泥添加到水泥生产线混烧, 既处理了固废, 又避免了污染, 还能替代煤炭达到节能效果, 预算的节能量为20万t标煤/a。
另外, 基地内热电厂产生的灰渣可送到水泥厂作为建材原料, 造纸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可用于生产有机肥等, 体现了纸业基地的固废综合利用。
7 集中物流
该纸业基地最终规划的造纸产能为1000万t纸品, 原材料的运进、产品的运出, 以及热电厂燃料的运输都需要物流服务的支持。该纸业基地临江达海, 具备很好的水路运输条件, 为了整合资源, 区域内统一建设公用万吨级的码头和专用的物流公路网, 避免了各厂自建码头所出现的重复投资。综合性码头可装卸煤炭、集装箱和散货, 建成后可降低基地造纸企业港口物流成本20%~30%。
8 纸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预计效果
根据该基地报送国家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到2012年, 该纸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基地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65.47亿元, GDP近百亿元。在造纸总产能达到578.56万t的同时,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使基地的总节能量达到336.7万t标煤/a, 减排SO2约2.04万t/a, 减排NOX约1.502万t/a, 减排COD约1900t/a。具体的能耗指标和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如下:园区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639t标煤;每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为52.3t;单位产品 (吨纸产品) 综合能耗为0.545t标煤 (国内先进水平为0.9~1.2t标煤) ;吨纸产品水耗平均为8.83m3 (国内先进水平为10~15m3)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油田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篇9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概括起来说,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为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传统经济是由“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 而循环经济在于它是以物质的闭环流动为特征, 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成一个“资源———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再生资源利用”的反馈式流程, 形成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低度开采, 高度利用, 低量排放”的“两低一高”循环利用模式, 使得经济系统中的资源和能源利用和谐有序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 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二、我国油田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特殊意义
目前, 我国大部分老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 高含水、高投入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如何摆脱资源有限性或资源接替不足的困境, 实现油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油田矿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受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影响, 老油田企业改革阻力大, 历史遗留问题多, 运营成本高居不下。二是老油田矿区支柱产业单一, 多以油气资源产业为支柱, 其他产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随着老油田矿区主业的资源接替不足, 勘探开发难度和成本压力不断增大, 对其他产业的支持逐步减少, 矿区经济出现衰退趋势。三是受“能源企业不缺能”的旧思想影响, 节能意识淡薄, 油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油田存在对油气资源的过度或破坏性开采, 给油田后续开发带来困难;油区内的水、电、暖等, 除了设施管理维修耗费外, 用水用电和采暖过程损耗、浪费巨大, 引发电力吃紧、地下水使用过度等问题。四是油田企业办社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油田矿区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受利益驱使, 矿区经济建设缺乏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 政府对矿区行政事务管理不力, 使得不少矿区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地方经济。五是油田的勘探开发与大量施工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占用耕地, 污染问题难以避免, 环境成本随之不断加大。
在如此严峻形势下, 油田矿区发展以对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 重点在合理利用油气资源, 节约利用水电气资源, 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以及油区产业战略性转型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不断调整, 对矿区延续油田生命周期、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内外油田矿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 美国休斯敦石油城发展模式
20世纪上半叶, 随着美国得克萨斯州墨西哥湾地区石油和东得克萨斯油田的开发, 休斯敦迅速崛起, 成为世界瞩目的石油城。休斯敦油城因石油开采而兴起之时, 并不仅限于发展石油业, 而先是建立了多家炼油厂、化工厂, 之后又建立了港口, 先后建成造船厂、设备制造厂、造纸厂、化工厂、粮食加工厂等多种行业的企业。特别促成美国在此建立宇航中心, 带动了相关的电子、仪表、仪器、精密机械、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得休斯敦成为除了石油城以外更为有名的美国工业重镇。
(二) 我国油田矿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1. 一元经济模式。
一元经济模式就是油区经济随着油气资源产业的兴衰而兴衰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 油区经济以油气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 并左右着油区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在主导产业兴旺的同时, 不注重发展相关产业, 以至于在资源枯竭之时, 油区经济走向衰落。这是规模小、技术能力不足的油区通常发展模式。
2. 二元经济模式。
二元经济模式是油区经济随着油气资源产业的兴衰而发展或停滞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 主导产业仍是油气资源开发, 只是油气资源下游产业或非油气资源产业有所发展, 但未构成油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不能左右油区经济的发展趋势。当资源枯竭时, 油区经济虽不会立即衰落, 但发展困难大, 处于暂时的停滞状态。若能有所突破, 则会迎来油区经济的新发展, 否则随之衰落。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油区发展模式。
3. 多元发展模式。
多元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种油区经济不受油气资源产业兴衰影响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中, 油气资源产业和非资源产业共同主导油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资源开发上升阶段, 油区经济就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因资源上游产业规模的扩大而繁荣。同时企业与地方政府抓住有利时机, 联手共同促进资源下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相关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奠定基础, 又使资源产业成为主导油区经济的发展趋势的产业之一;在油气资源开发成熟期, 充分利用资源产量、成本稳定的优势, 发挥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发展多种经济和替代产业, 为未来油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当进入资源开发下降阶段, 在保持稳产资源产量的同时, 适时进行油区主导产业替代战略, 建立有本地特色的油区替代产业群, 担当起维护油区经济持续稳定繁荣的任务, 从而实现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是我国不少资源型矿区在改革中摸索出的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但在不同油区的实践中由于技术、资源等原因, 产业转换存在一定风险。
4. 油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完全建立在油区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理念上, 必须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 才能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任何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自然生态为基础, 资源型油区经济更是如此。二是发展思路上, 要从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区域的角度, 系统地考虑油区的资源闭路流动, 把相关的资源投入———产出看作是一个链条的各个环节,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生产、合理的加工设计联结起来, 成为有经济竞争力的产业链或者产品链。第三是行动上, 循环经济要求在进行油区规划设计之时就全面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节约利用所有资源。
任何资源都有一定的开采年限, 都要经历从投入起到成长期, 经历成熟期, 走向衰退期的生命周期。以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基础的油田主业呈现相应的兴衰是必然的。实施进行油区经济的战略转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避免油区“油竭城衰”, 已经成为共识和努力的方向。
四、对我国油田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油田矿区的现实情况, 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从思想意识和战略安排、机制和制度运作以及技术保障三大方面进行。
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及多种多样的活动, 从根本上提高全员、全面节能节约意识, 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做起, 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升油、一张纸”;深刻研究和分析评价企业全部的资源拥有与使用状况, 将资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与油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 使企业发展战略与油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从大处着眼, 突出水、电、油、气、煤、物资以及人力资源等重点资源的合理使用, 制定资源消耗和循环利用的战略规划。
二是根据油区资源消耗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 明确资源利用责任主体, 详细分解资源消耗和控制责任, 建立各类资源消耗分析、监督和控制制度, 建立标准规范的资源使用操作规程, 从机制和制度上给予配合和支持。
三是大力推广节能节约技术, 广泛开展节约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改造和节约技术研发投入, 重点进行油区余热供暖、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改造和燃煤集中供热技术改造、电厂油改煤技术改造等;积极推广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进行节能节水的管网、设施等技术改造;实施以煤代油工程以及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管理并进行再利用技术创新;在钻井、测录井、物探、井下作业等基层作业系统开展清洁生产。
四是加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与燃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 地热资源具有资源量大、节能环保等优势, 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 地热资源具有显著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利用率高等优势。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 全国地热资源潜力接近全球的8%, 地热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在地热资源开发方面, 石油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废弃井经过改造就能成为地热井, 且配套的基础设施、钻探技术比较完善, 开发成本十分明显, 潜在效益巨大。同时, 推进油田污水余热利用, 还具有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目标的作用。
循环经济不仅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更是油田矿区经济圈不断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
摘要:文章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分析入手, 阐述我国油田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特殊意义, 分析介绍国内外油田矿区经济发展模式, 对我国油田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油田矿区,循环经济,建议
参考文献
[1].房建国.矿区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保护.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 2003
浅析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篇10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有循环经济这一思想诞生。循环经济在欧美起源较早,待流传到我国的时候已经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要说到现在的循环经济,还得先谈谈它的起源——生态经济。生态经济顾名思义,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相结合,生态与经济互相促进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配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本意就是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系统,遵循生态的自然循环和发展,全方位的低碳、低排放、低消耗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一种高效率利用可用资源和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依据低碳、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来综合绿色、健康的发展经济。
旧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单向要素流动为主,几乎没有低碳、低排放的资源消耗,均会产生较多的低效率资源消耗和较多的废气、废料排放,主要的生产过程就是投入资源到生产经营到废气废物排放,基本没有可再用资源的利用。循环经济利用生态自然的再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中的资源和物质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依据“投入资源—经营生产—资源再利用—持续经营生产”的循环过程,使得经济发展得以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常见的发展模式分析
在步入21世纪后,全球各国开始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尤其循环经济得到大力支持和迅速的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本文将对其作出一一分析。
1. 工业园区模式。
工业园区模式,顾名思义,由众多工厂、企业构成的生态集群,当然还需要园区内的各厂互相合作,部分资源共享。工业园区模式发展较为迅速,工厂协调性较好。根据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同一园区内的工厂需要将自身的物质需要、资源消耗、产能信息共同分享出来,结合其他工厂的相关资源、生产、再利用资源的信息,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资源相互利用的工业生态系统。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可充分利用园区内工厂的供需资源,有效的将一家的废弃物排放利用到另一家的生产当中,真正的实现所有资源的充分循环再利用。其过程依循“资源投入工厂甲—工厂甲经营生产—工厂甲排放—排放投入工厂乙经营生产”。
2. 杜邦模式。
杜邦模式是依据单个个体的工厂经营生产,主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杜邦模式的开展过程是将生产链上的消耗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就需要工厂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相互沟通合作,共享所需资源信息和生产方式,经过相互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投入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废气、废料的排放,得以充分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真正的节能减排,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循环线社会模式。
循环线社会模式是由日本提出并率先发展形成的。其模式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从大到小,是政府、企业单位、个人三部分组成。由这三个主体相互紧密合作发展成为循环经济社会。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接着督促所有企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最后是由公民培养循环经济观念,充分回收垃圾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循环线经济模式需要三个部分主体环环相扣共同配合建立。
4. 回收再利用模式。
回收再利用模式各国都有其发展的踪迹,但最先是由德国发展的较为完善,德国GSD体系是其代表。它依据废弃物的回收中转站来实现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再利用循环发展经济模式。其中中转站就是指德国现有的包装物双元回收模式,并且这个中转体系是不盈利的社会组织。其作为关键枢纽,将所有生产厂商组成一个联系网络,将各个需要的回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行分类,最后委派给需要的生产企业进行利用生产。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有效高速的发展,本文借此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1. 加快高新技术和创新技术研究。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高效率利用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要大力发展此经济模式,就必须要有高新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研究利用,最大程度上节能减排。各企业工厂可采用上文提到的杜邦模式与工业园区模式来发展,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再配合工厂企业自身的高新技术与创新研发能力,进行新能源的利用和研发。
2. 改善工厂与企业的废弃物排放治理。
要快速发展经济循环模式,就得从根源上解决工厂企业内部的废弃物排放。改善工厂内部不合理的废弃物排放治理系统。再配合新能源技术最大程度上做到节能减排。完善的废弃物排放治理和新能源技术的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备因素。例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就需要冷热水回收系统和水资源的工艺冷却系统,再利用净水系统对回收水进行排污过滤的处理。
3. 培养公民的节能减排观念。要想长远的发展循环经济,就得最大程度上培养国家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真正做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首先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工厂营造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氛围,并且政府自身做到表率,监督企业与工厂施行绿色健康生产,可以配合相关企业工厂进行试点推广活动,邀请公民参观了解,从根本上让公民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基础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旌.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滨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0.1(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一0114—03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健时期,国家从战略高度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力求探索出一条社会、经济、生态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滨州乃至山东都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滨州市总人口375万人,陆地面积9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7万公顷,分别占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37%、36%和32%,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滨州瞄准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目标,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1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的主要途径。滨州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施《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培育循环经济县区、园区和企业。截至目前滨州市已有29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7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1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计,涌现出了一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群,西王集团、鲁北企业集团、香驰粮油3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环境友好企业”,滨化集团、愉悦家纺、无棣星一皮革等10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安琪酵母、铁雄集团、埕口盐化集团等23家企业被命名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滨州市循环经济仍存在以下问题。
1.1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
滨州市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表现为资源开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多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如对滨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棉纺行业,其出口额主要来自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粗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品牌产品。
滨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滨州市特色农产品冬枣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产量、轻质量。冬枣园管理较为粗放,偏重化肥、农药的使用,水资源消耗偏大,忽视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冬枣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是重生产,轻市场。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生产销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开拓力较弱。三是冬枣保鲜技术和贮藏设施研究没有得到提升。冬枣的保鲜一直是困扰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保鲜期短(通常是3个月)且缺乏深加工产业,大量囤积的冬枣一旦超过保鲜期即开始变质,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
1.2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滨州市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容量小: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目前滨州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容量较低;二是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土壤的退化、盐渍化和沙化,许多可利用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8 237.5公顷,占该市国土总面积的19.92%,盐渍化土地面积158 743.2公顷,占16.8%,沙化土地98 976公顷,占10.47%。
1.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对节约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改变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提高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1.4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推广滞后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循环经济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但就滨州市而言,适宜于滨州市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的循环经济技术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循环经济成形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覆盖面仍需扩大。
2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产业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由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特性是建立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
2.1.1现代循环种植业产业化它是以种植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过程之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增粗粮油深加工产业链,完善“种植业一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产成品配送一消费市场”产业链,促进种植业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一个环节的废料转换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过程中,多重加工增值,减少污染物排放。如西王集团是循环种植业产业化的企业。
2.1.2现代循环林果业产业化.它是以林果业为基础,依托林地资源,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林下生态种、养、加形成循环。如山东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有限公司、山东舜园枣业有限公司均是循环林果业产业化的企业。
2.1.3现代循环畜牧业产业化它是以畜牧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形成三大循环。一是肉、蛋、奶等畜产品循环加工。加大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各种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畜产品产值。二是副产品循环加工。畜禽副产品是一类重要资源,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如肉骨粉、羽毛粉等;可以用于食品及保健品原料,如氨基酸、血浆蛋白粉、骨素等;可以用于医药原料,如胰岛素、人工牛黄等。目前,我国已能利用畜禽副产品生产400多种产品。龙头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深度开发和利用畜禽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如
山东华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循环畜牧业产业化企业。
2.1.4现代循环水产养殖业产业化它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特点,用生物控制的方法使循环中各主体互补互助,共生共利,水域和陆地相互配合,实行工厂化养殖,以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水产养殖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一是水产品循环加工。二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水上、水中、水下循环模式,水上种植粮食、棉花、果树,水中养殖对虾、鱼类,水下种植莲藕等作物。如滨州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域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均是此种类型。
2.2区域发展模式
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按照循环经济的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形成企业“点”上的小循环、产业“线”上的中循环、社会“面”上的大循环,实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1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力量,是联接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农业循环的桥梁,是整合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载体。要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依靠科技兴龙头,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达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2.2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较长、较完整的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保障。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是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园区,引导具有上下游产业链联系和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在园区集聚,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可以把村居(乡镇)作为一个园区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如沼气),带动养殖、种植和加工业共同发展,实现村居(乡镇)内部的产业循环。
2.2.3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构筑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靠产业化,把社会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社会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3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植循环经济文化。同时,在农村居民中培育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2加强规划指导
与各项农业专项规划相衔接,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节地、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确定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计划的重点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
3.3加快技术开发与培训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设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研究和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并开展示范与推广。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要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效。
3.4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行启动,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带动模式。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及废弃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光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J].滨州学院学报,2010,4:33—28
[2]李延典.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几点思考[J].滨州学院学报,2009,4:16—18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篇12
一、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种模式, 首先是传统产业模式, 其次是污染控制生产模式, 紧接着是清洁生产模式, 最后是生态产业模式也可以称为循环型产业模式。
(一) 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传统产业模式
一般情况下, 可以将传统产业分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矿区的传统产业分为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经济, 其中, 传统工业主要指的是与煤炭开采相关的产业, 有矿业、运输业和制造业。工业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能源。运行模式由资源开采到产品制造再到物品消费, 将这三种模式下导致的污染物释放到自然界。这种运行模式有着较大的弊端, 往往会导致能源耗竭,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出现断裂。
(二) 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污染控制产业模式
污染控制产业模式也被称为末端治理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遏制传统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国政府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物的法律法规, 在治理过程中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为了确保企业对这一模式的遵守和执行, 在相关法律中强制企业对其生产的污染物实施净化, 污染物的排放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当前情况下, 我国大多数产业属于这种生产模式, 其主要优势是对于产业污染物的迅速扩张进行遏制。但是在产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较多的缺陷, 采用这种产业模式成本较高, 环保部门难以对其进行监管, 从而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决定了这种产业模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清洁生产模式
污染控制生产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只能将废弃物由一种介质转向另外一种介质, 治标不治本。对于复杂的系统生态问题难以解决。清洁生产模式是在污染控制模式基础上生成的一种用于整体预防性的环境战略。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从根本上降低环境风险。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存在的弊端是只能用于单个企业, 其关注的重点是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 不能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对不同生产环节和生产部门之间的问题进行考虑。
(四) 循环型产业模式
循环型产业模式也称为生态型产业模式, 是清洁生产的升华。这种产业模式是在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 其本身是一种复合型的产业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遵循三大原则, 主要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合理化原则。将传统产业中的单向流程转变为反馈式的双向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型产业主要有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 能够实现系统耦合, 能够确保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使用。从而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出。
二、价值创新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创新
传统煤炭行业中的客户往往是产业链下的直接客户, 循环经济的引入对客户的概念进行了扩展, 增加了政府部门和其他企业性单位。通过对客户的多元化和层次化的实现使产业链得到延伸, 从而实现了价值创新。由产业链到价值网的转换遵循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原则。考虑到了煤炭发展地居民对于煤炭企业的需求程度, 还有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 进而实现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将整个产业网络的客户纳入到需求范围实施更好的管理, 企业应该注重直接客户的发展, 对整个产业网络的客户进行管理, 进一步创新循环经济的价值。
(二) 煤炭循环经济下的产业价值链介绍
煤炭行业中的产业价值链是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煤炭的基本生产链, 另一个是煤炭的非基本生产链。在煤炭企业中, 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 其产业链的构成是由煤炭的生产和经营构成的。随着企业的多样化发展, 大型的煤炭企业中出现了较多的非煤产业。为了提高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高价值创造, 煤炭企业需要在大力发展主业的情况下促进煤化工产业和粉煤灰产业等一系列新型产业的发展, 从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框架, 促进煤炭产业价值链的规模化发展, 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下的产业需要在确保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添加新的活力。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还与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有着较大的关系, 对废弃物进行利用不仅能够降低环境污染, 还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价值链创新
实现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三个方面的保障, 首先需要解决矿区内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的交易成本问题。其次是需要注意价值链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避免因煤炭价值和质量的原因对产业链造成的严重影响。最后是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有序发展需要得到政府支持和相关政策的保障。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创新。此外, 煤炭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其企业适应整体价值链的发展, 对自身的价值链进行调整, 对企业自身的价值链进行整合, 使之形成一种新的价值链通道。煤炭产业链也需要重新规划和布置, 从而实现价值链的整合,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促进企业价值链的协同发展。除此之外, 需要构建灵活的价值联结点, 价值联结点能够在一定情况下转变为价值决策点, 对价值链的整体效益进行全面衡量, 达到维持系统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因此, 构建灵活的价值联结点能够实现价值链的持久平衡发展, 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企业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方向。
发展煤炭循环产业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具有高技术、轻污染以及高效益的优势, 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同时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和谐生态工业的创建奠定基础。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转型, 帮助资源枯竭城市摆脱过度依赖资源生存的现象。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乐, 武春友, 吴获, 等.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新汶矿业集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1, 04 (4) :265-278.
[2]马慧峰, 李宁.内蒙古地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前沿, 2013 (7) :98-101.
【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模式】推荐阅读:
公司发展循环经济08-2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05-21
循环经济发展08-28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06-18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06-03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09-07
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09-14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10-12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08-24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