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2024-09-24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共8篇)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1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结合,将上一个环节的废弃物变成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并将其覆盖到生产、流通、消费、环境、社会、心理各个领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近年来,我市在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以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为目标,努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市以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为目标,在获得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称号的基础上,正在争创全国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环保模范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9月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框架已基本建立。

2、以清洁生产为抓手,抓好企业的循环经济

市政府《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文件下发后,各地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努力创建零排放企业。同时,做好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着力建设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致力建设生态工业园。丰城市工业园,针对该市煤、电支柱产业,每天排放大量的粉煤尘、煤矸石和废气、废液、废渣;针对丰矿、丰电、兰丰水泥、港源硅业等现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的相互依存和利用的特点,积极引导企业之间,在循环利用中聚变扩张,使排放的废弃物转化为几十种新型建筑材料。目前,该市15家关联企业每年可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炭等废弃物20多万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在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丰城市通过兴建专业市场和发展废旧物资精深加工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废旧物资回收产业,不断延伸收购利用废旧物资的发展链条。目前,该市从事废旧塑料、羽毛、金属加工的企业有28家,其中的江西三维化纤有限公司、兰丰塑业、恒泰塑业等一批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制造企业,带活了蛟湄村、围里村2个废品收购专业村;带活了该市200多户废旧物资经营户。

3、以生态农业模式为重点,构建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我市依托林果业,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形成了“山上育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中养鱼、水上养鸭”的“猪-沼-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各地按照“一栏猪、一片果、一口池、一户小康家”的思路,加大投入,大力推广沼肥养鱼、沼液养猪、沼肥种果、沼液防冻。目前,全市建有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3.5万户,其中“猪-沼-果(鱼)”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户1.8万户,模式面积3000公顷,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超过1亿元。

同时,我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充分发挥这一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技术优势,全市推广面积4万公顷,占全市水田面积的15%。从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发展有机农产品等“三品”农业,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我市因势利导,大力扶持,“三品”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地认证56个、产品认证18个;绿色食品企业认证13家、产品认证15个,基地面积8500公顷;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3个,基地面积4万公顷。高安市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市),万载县茭湖乡成为全国第一个乡域整体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的乡(镇)。

二、几点建议

1、推进我市循环经济设想的建议

推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抓住“四个层面”,盯紧“五个环节”。

(1)分四个层面推进

一是农业层面的循环。继续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推广“猪-沼-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努力建设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二是工业等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选择一些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范围之内。

三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比如工业园区,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按照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四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努力使全社会都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

(2)从五个环节推进

一是资源开发环节。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56种,其中钽铌储量占全国的1/3以上,硅灰石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列全国第一,原煤、岩盐储量位居全省之省,大理石、花岗岩、瓷土分布甚广,开发价值高。同时,地热资源和水电资源也很丰富。对此,建议各级政府,统筹规划钽铌、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发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做好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和矿区沉陷治理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二是资源消耗环节。围绕我市电力能源、建材、医药、食品、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加强对电力、建材、煤炭及农业等重点行业,它们消耗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的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

率。

三是废物产品环节。实行预防污染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不同区域拓宽发展;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争取实现零排放;加快城市垃圾等的减量化和再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理量。

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继续发挥我市丰城江南最大的废旧物品集散地的优势,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逐步做到所有垃圾分类收集,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五是社会消费环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提倡食用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

2、发展我市循环经济保障措施的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相互配合,积极行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1)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既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又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只有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消费、保护环境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良好风尚。

(2)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强调控和引导,努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核准、财政支持和信贷供应及价格调控等经济杠杆,引进和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我市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来源:好范文 http:///)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同时,继续严厉查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3)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资金保障制度

事实表明:初期的生态循环经济中的投入,应当政府补贴,进行鼓励,而不应强迫企业或个人做。现在很多企业都明白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可发展循环经济,有些前期投入会相对大些,这时就要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提供帮助。因此,建议市、县(市、区)政府设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专项资金,采取贴息、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开展循环经济。同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型项目;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农业、环保、国土、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做到认真研究,紧密配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城镇、农村和基地及循环经济型项目,在技术研究上、在各类专项基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2

关键词:美国,德国,循环经济,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 也是消除经济增长泡沫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 循环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许多国家,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成为重要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年, 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22%、锌产量的30%、纸制品产量的35%都来自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 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垃圾泛滥, 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消耗生产能耗低, 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少。

一、美国———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实际上,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指出, 人类社会需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 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的资源将耗尽。20世纪70年代, 美国就开始推行循环经济的理念了。如今, 循环经济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已不可或缺。

1、制定了完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美国制定了齐全完备的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是综合性的环境成文法, 《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是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的综合性环境基本法。20世纪70年代后的单行立法有《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环境教育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噪声控制法》、《宁静社区法》和《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等。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 宣布“对污染应该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是美国的国策”。同年, 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 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的废弃物。1992年颁布的《能源法》, 规定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沼气等新能源将享受税收优惠, 立法鼓励使用新能源、推广新技术和淘汰落后工艺等。正是由于法律明确了企业和民众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使得美国社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力地保证了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

2、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制定措施

(1) 政府采购政策。政府优先采购有再生成份的产品。美国各州几乎都制定了有优先采用和使用再生材料产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甚至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个联邦代理机构未按规定的购买行为处以罚金。

(2) 财税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 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 抵税优惠额度不断提高, 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最初的两种逐渐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同时也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促进消费者的生态消费, 除了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征收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填埋焚烧税、倒垃圾费、污水治理费等引导居民的减量化和再生化使用。

3、鼓励多方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1) 联邦政府的示范作用。联邦政府在引导公众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自身参与其中。例如, 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 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 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 并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2) 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团体在循环经济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建立于1978年的全国再生循环联合会, 通过向其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 支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循环利用等活动。一些行业组织甚至在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约束其消费行为, 最终使公众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

二、德国———循环经济实践的开端

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技术先进而资源匮乏的国家, 在20世纪70年代, 德国开始考虑“循环经济”理念,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德国已成为循环经济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

1、绿色制度的快速建设

德国环境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快速制度化。2002年主张生态发展理念的绿党成为德国第三大执政党。绿党上台后, 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贯彻到国家政治中去, 自此, 绿色制度建设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首先, 在发展战略上, 把“社会市场经济”学说发展为“生态社会市场经济”。绿党在与社民党共同组阁时发表《联合声明》, 明确把生态现代化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立法、环境制度性法规与环境政策。生态社会市场经济是对原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完善, 是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 也是对原有工业文明的修正。其次, 确立循环经济为经济生产的发展模式。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案》于1996年生效, 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合流动性经济, 明确规定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 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环保产业化, 最终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2、用法律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进行环境立法的工作,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环境保护系统, 把环境保护的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作用。德国曾两次修订其宪法, 增加了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德国的各项环保法律都以此为基础, 遵循预防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和协作原则。德国环境法为公民确立了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规范了人们在环保领域中的行为和意识。但目前德国更多的是利用“间接法律调控”, 运用经济的手段影响行为者的经济利益而达到环保目的, 对污染企业或个人禁止的行为采用征税。

3、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德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和较大的镇上, 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 属人口稠密的国家。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技术先进但又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 恰当处理城市废弃物就显得很重要。德国对待垃圾首先是避免, 即从产品的原料到生产过程都尽可能避免产生垃圾和污染物;其次是回收, 将垃圾中有用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再利用;最后将剩下的部分填埋, 或者用生物分解、焚烧等方法处理。

德国最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 当时, 强调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 1986年将其修正为《废弃物限制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 1996年, 又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 该法成为德国建设循环经济总的“纲领”, 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同时, 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包装法》这一法规, 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德国目前还规定, 不允许过多地使用包装材料, 并规定各种包装材料要能够使用多次以减少浪费。此外, 德国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情况的部门, 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 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

4、国家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很强, 这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强化民众环保意识的结果。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各种方式在社会上进行环保宣传, 利用媒体等舆论工具和其他手段来呼唤民众保护环境, 设立专门的环境部门负责环保的工作。政府还特别重视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 并通过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美德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1、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 首先应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 政府、企业还有民众, 这些主体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在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是不可能通过自身解决的, 此时, 法律或制度的强制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经过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的, 首先在个别领域建立一些相关法规, 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 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 最后形成条款详尽、结构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 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立法是基础, 执法同样重要。例如, 德国的执法体系是健全而高效的, 不但采用先进的现场适时监测、远程在线数据监控、企业数据报表, 还有政府管理的执法队伍在污染排放源头实施不定期的监测, 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

2、针对性的开发生态技术

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分别表现为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这些生态问题的解决可以绝大部分归结到技术进步上来。如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 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创新浪潮, 在21世纪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完全能够承受为解决全球变暖而需要削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 对于我国来说, 环保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重视度, 而是成本太高。由于投入有限, 不仅自主研发困难, 而且也造成了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障碍, 因此我国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或是自主开发项目, 或是和先进国家合作, 共同出资, 共同派遣工作人员, 而不是大而广地开发所有生态技术, 做到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最大化地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3、财税政策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态要求较高, 企业需要付出比线性发展模式更高的资金成本, 企业处理废弃物的利益应该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和民众的认可和保障。因此, 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企业需要得到很好的经营环境和条件, 政府可按条件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 如政府参股、贴息贷款、资源回收奖励、保证金归还、对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以及征收清洁费、污水处理费等, 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以期完善我国资源节约使用的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 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循环经济, 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 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政府除了运用经济、法律等行政强制性手段外, 美、德、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所重视的舆论传媒等各种宣传手段也非常有效, 并且实行官民合作, 即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5、政府和民间团体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资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这正是一个政府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仅靠企业和民众是不可行的, 因为企业和民众所考虑的只是与己有关的一个或数个领域, 要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起始阶段就要求自觉、主动关注和解决资源问题是不现实的, 只能靠政府通过宏观管理解决。同时,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各种社团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 发挥了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功能, 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特别是像覆盖全德国的非盈利的DSD回收系统、瑞典五大包装废品回收等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望发:世界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J].当代经济, 2004 (12) .

[2]葛敬豪、王顺吉、张晓霞:论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发达国家 经验

通过我国的几个五年计划,整个社会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全局考虑,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现阶段关于经济的热门话题。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经,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对我国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1.从国情出发,选择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发达国家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经济的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为了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积极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秸秆等物质发电。英国、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国也建立了秸秆发电厂。

2.以立法为先导,依法规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各国在建设循环经济的同时,都将立法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包括法律、条例和指南三个层次。1991年,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商品的包装物要尽可能减少并回收利用,以减轻填埋和焚烧的压力。1994年,公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

日本采用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即以《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作为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经济法律,即《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特定家用电器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利用法》、《容器包装再利用法》、《绿色食品采购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

加拿大政府多年来非常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了一整套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政策、法律法规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1970年政府成立了污染防治办公室,1988年出台的《环境保护法》,1995年制定了《污染预防行动计划》等。

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始于1976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在1986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各州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对未达到要求的城市进行行政处罚。

3.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政策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奖励政策、征税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收费政策、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等等。

4.重视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法国政府成立了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每年拿出2-3亿欧元的预算资金,组织和协调政府、企业及公众在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上采取措施。加拿大在促进循环经济的工作中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注重促使企业和学术团体用新的科技手段探索新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5.重视宣传教育,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半官方、行业、社区、民间监察等社会团体扮演着十分活跃的角色,发挥了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功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此外,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都注意发展企业的核心作用,企业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主力,不仅要承担起经济责任,还应承担起社会和环境责任。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要建立生态工业园,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无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以及几点建议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我们应注意到,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效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各国都是在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基本进入后工业时代,才着手发展循环经济的。由于我国的国情、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别,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1.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挖掘节能潜力, 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 改善传统产业结构, 优先扶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鼓励加工工业集中的地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 而将高耗能企业集中到能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地区, 推进节能型工厂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 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从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入手, 建立新兴的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体系。

2.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以立法为先导把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进行全面推进是极为有效的举措。我国虽然制订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所以要尽量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的步伐。据悉, 全国人大环资委已经着手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调研,与此同时也要一并考虑着手制定关于加强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回收等专业、行业领域的体现循环经济要求的具体的法律法规,使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早日建立起来。

3.增强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应进一步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 以提高整个社会对循环经济的宣传, 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社会和企业文化中,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打造企业责任竞争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区、企业、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应参与到对公民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教育工作中,鼓励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共创和谐社会。

4.制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激励政策。首先,要制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全国性的产业政策,使循环经济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其次,要制定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领域的旨在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第三,要制定财产权利和环境权利的分配、使用、管理、收益等方面的政策,给循环经济发展开拓必要的空间和条件;第四,要制定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劳动人事制度和相应的工资政策和干部政策。

参考文献:

[1]王爱兰: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 2005,(5)

[2]亦冬:循环经济: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再生资源研究, 2004,(3)

[3]刘平宇马骥: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绿色经济,2002,(4)

[4]赵亚凡宋明大:循环经济一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城市规划汇刊,2002,(2)

[5]张学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9(6)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4

一、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源环境及其影响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煤、铁、硫铁、铝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全市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9%,无烟煤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

一、全省的二分之一。无烟煤年产量8000万吨左右,占全国无烟煤产量的近50%。全市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6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市煤炭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取得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生产,形成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由于对资源生产的过分依赖,经济结构单一,采取的是一种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开采的发展手段,导致了全市资源环境的急剧恶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压力,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一是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三是土地资源浪费,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四是“三废”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五是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制约,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我市以煤炭资源为原料的化工、焦化、冶铸、发电、煤层气、建材等产业链,农村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促进了农村新能源建设。全市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许多新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链条渐具雏形。

2、成长起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

3、原煤转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4、煤层气开发利用和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势头强劲。

5、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6、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开端良好,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认识不到位,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够

在发展中无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摆不到领导者的案头。从企业来讲,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发展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此多数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2、总体规划和布局滞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和其他地市相比较,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市只有高平市一家启动了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他们专门聘请山西省循环经济课题组的专家学者,经多次深入实际考察调研,多方收集资料,目前已初步完成了《高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里制定的《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里,设专章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要求,相关行业也制定出台了一些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办法》,最近市政府还出台了《晋城市2007—2010年煤矸石砖建设项目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必然对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和机制保障,以及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约束性指标体系。

3、发展中存在诸多政策性障碍因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鼓励和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在自主扩展和延伸内部产业链,进行循环生产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政策性障碍因素,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兴高焦化、东方实业界、健牛工贸等企业,循环利用高炉和焦炉余热、尾气进行发电,有效利用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大量资源。但是生产出来的电力,必须上网才能使用,而且上网价只有2角多钱,而返购使用价却要6角钱,这样的电力价格政策,非

常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用地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城区,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这一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区政府曾计划将市区内近5000个废品收购站点集中到吕匠坪,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由于土地管理方面的原因,该项目自去年开始运作,至今没有进展。该区还有部分镇(办)想对闲置土地进行整理之后,加以有效利用,土地管理部门以改变用途为由,长期不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区经济发展。

4、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处在一种主导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政府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煤炭产业仍然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影响着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全市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65%以上的财政收入仍来自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沁水县甚至高达近80%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原煤生产。二是对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矿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浮浅,远谈不上自觉主动地用循环经济理念去发展生产、壮大企业。就是现有发展较成熟的循环型企业,其当初的本意也多是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部门之间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调,很难形成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我市至今没有一处能够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工程。四是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价格、金融、奖励、处罚等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影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5、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经济。没有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纸上的空谈和美好的愿望。从总体上来讲,我市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力不从心。建市20多年来,科学教育发展滞后,至今没有自己的本科大学和较为前沿的科研机构,新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引进、吸收和推广。由于受科技水平落后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市存在的新技术引进难、吸收难、推广难和利用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利用,也是这样。比如兰花集团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实力雄厚,已形成了自己庞大的产业集群。虽然非常想、也有条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发展之路,但因为寻求不到延长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而只好无奈地徘徊。再加上信息渠道不畅,供求双方难以很好地对接,企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无法引进。就是在我市目前发展较好的循环型企业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缺乏重要的技术支撑,已经发展起来的循环模式,存在着循环链条不长、链条上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内部循环多,企业之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等问题。

6、工业园区过度追求专业化,循环链条难以对接和延伸

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我市现有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铸造工业园、巴公化工工业园区、阳城县建筑陶瓷工业园区、高平西部化工工业园区、高平特色铸造工业园区、南村工业园区、陵川县礼义工业园区等。从目前这些园区企业的布局来看,多数为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很强的专业化色彩。虽然相同或相似产业集聚发展,可以形成规模效益。但是,由于产品单一,上下游产业脱节,难以形成彼此之间的链接,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形成,很难建立起园区系统内资源———能量———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网络。而且企业之间还容易出现恶性价格竞争。高平特色冶铸工业园区和陵川县礼义工业园区为综合性工业园区,上下游产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易于链接,已初步形成循环式生产。但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是一种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大力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我市要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希望在于循环经济,出路在于循环经济,走出一条晋城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不仅是我市经济转型的需要,更是加快晋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推动作用,尽快成立我市循环经济工作领导组,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常抓在手上,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市的发展。要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在实施过程中分解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实行工作问责制。领导组要定期会商和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编制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快车道

市政府要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加强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市煤炭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围绕新型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目标,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立适合我市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目标体系和保障

体系,提出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要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统计工作,并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发展目标。同时,加快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

园区建设要体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使用的功能。我市今后在园区的发展建设上,一定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做好前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一是搭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招商引资平台,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加强基础、政务、土地、政策、市场、法制、安全等软环境建设。二是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三是在引进入驻园区的项目上,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考察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控制污染,保护园区生态环境,还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链”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实现园区层面上的“链式发展”,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群。只有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环保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新型园区,才能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四)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完善配套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着力完善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对于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要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政策。同时,建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自己构建循环链条的企业,政府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重奖,促进企业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经济主体行为,并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五)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保证。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

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产品和物资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在招商引资中要转变观念和方式,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引“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市在项目的建设上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因此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好入口关,通过招商,引来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装备、新工艺水平的项目。四是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要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介绍 篇5

红桃村有8个村,211户,819人,村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山场总面积2.35万亩,茶园2752亩,耕地面积332亩。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以 “猪---沼---茶(菜)”模式的生态农业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合我村村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以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有机茶。茶叶是我村拳头产业,红桃村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优,最适合发展有机茶。为此,我们几番“走出去”、“请进来”,与有机茶认证机构和省内外茶叶出口企业联系,于2000年4月组建了红桃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后,,先后对全村1547亩老茶园坚持不懈地进行品种改良和低产茶园的改造,同时培育和发展了优质高产无性系茶园300余亩,并在茶园中实行立体间作套种板栗和中药材枣皮,使有机基地茶园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有机食品安全,我们全面实施了“三禁三改” 即禁施化学农药,改生态防治;禁施化肥,改施农家肥;禁打除草剂,改深沟吊槽埋青茬,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全部利用沼液、沼渣和农家肥,既可降低生产成本,杜绝水、土污染源,也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在利用沼液代替农药的同时,还在无性系茶园中安装了20盏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病虫害,覆盖面积270亩,大大地降低了茶农管理费用。

全村2752亩茶园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有机食品(OFDC)、瑞士生态研究(IMO)、美国(NOP)的认证,使红桃茶叶拿到了通往欧盟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有机茶专业合作社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已经走上

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集“工、贸、商”于一体,如此同时还组织农村众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抓好劳务输出和“引凤还巢”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生产生态有机红茶12万公斤、绿茶1.1万公斤,全部销往欧、美市场,销售产值达200万余元,分别使茶农增收20万余元,集体增收12.5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蠃目标。

强化保护,优化环境。村两委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全村9000亩天然生态林,除划定少量柴山外,其他一律封死,严格实行限额采伐,木材采伐量由过去的700立方米下降到200立方米。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由过去的”全垦造林”改变为”穴式造林”,并通过推广使用沼气、省柴灶、液化气、太阳能,减少木材消耗。现在80%农户用沼气、10%的农户用液化气、10%的农户用省柴灶,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减少林木消耗1000多立方米。同时我们还利用裸石岩山场发展再生林(青檀)2050亩,有效地利用了贫瘠资源。2007年又在林业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对用材林、阔叶林实施了德援项目,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达2000亩。经过努力,全村森林覆盖率已到96。6%。

为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工程,积极推行“猪---沼---茶(菜)”循环经济模式。红桃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沼气到目前已建标准化沼气池101口,现在大部分农户都饲养1—3头猪,将猪粪和人粪便都流入沼气池,产生沼渣、沼液作为种茶、种菜、种果树的优质有机肥料,这样不但增加了收入还净化了环境,利用沼气作为能源烧水做饭,每户每年可节柴2500公斤,全村101口沼气池全年减少木柴使用200

吨,既节省了农户砍柴劳动力,还可以降低林木消耗近250立方米,有效地控制因植被覆盖率减少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全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地节地。目前我村新开发的山场地全部长满了杉木、经果林、中药材等,成了发展山区农业的基础,创造的收入占村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注重节约用地。如新建住宅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把庭院的空地也都用来栽果树、种蔬菜,发展庭院经济,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总之,循环经济在红桃村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使我村农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还将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沼气建设为抓手,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把我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引向深入,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提升生态资源价值。

红桃村党支部

红桃村委会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6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由此得到启示,中国应从健全法规体系?完善政策机制?突破技术瓶颈?贯彻“5R”原则?培养全民意识入手来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158-0

3“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 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理论也得以延续和变革?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都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体现,循环经济是已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一)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国民高收入导致了其“大量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造成大量废弃的后果,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已经成为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在废弃物处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烧和最终填埋的方法,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时,大量废弃物的焚烧和填埋也是资源的浪费,因为世界上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无价值的垃圾?

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发展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成为日本的优先选择?将已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利用再资源化,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具有环保意义的经济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0年,日本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

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保障政策实施?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四)官产学民共同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官产学民共同努力的优势?

1.政府?日本各级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外,国民消费意识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从 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

机关在购买商品时,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业?政府提出的循环型社会战略方针,得到了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主力军的各企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生产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废弃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生产者联合起来应对所面临的更大的责任?企业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作出贡献?

3.科学研究?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以“技术立国”的日本,高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与推广,这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4.在经历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众形成了强烈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回收利用废弃物?垃圾的分类投放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环境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追求物质富有的人数?在日本,各种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为主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多如牛毛?这些志愿者利用空闲时间,无偿地从事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环资源?转让或交换可循环资源等自愿活动?可以说,日本能够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与全民自觉参与的良好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

(五)开展多领域环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更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中国必须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以及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但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

(三)突破技术瓶颈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

中国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四)贯彻“5R”原则

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开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规范了循环经济理念,首次提出了从3R向5R转变的循环经济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经济理论,减量化(Reduce)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新价值观,再利用(Reuse)—建立优化配置的新资源观,再循环(Recycle)—建立生态工业循环的新产业观和再修复(Repair)—建立修复生态系统的新发展观?5R理念的创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而不断地创新理念?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5R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更要不断地努力,绝不能松懈?

(五)培养全民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7

►►一、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日本政府在日本向循环经济的转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实行的是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战略, 80年代以后转向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的“管端预防”,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一次突破,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 “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传统经济流程并无根本的改变。进入90年代, 日本提出循环经济离你那,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新突破。1994年12月, 日本内阁制定环境基本计划, 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

2.发展与完善阶段

1998年, 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 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的目标。《环境白皮书》提出“环境立国”的新战略, 把它提到与先前的“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等战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00年5月, 召开“环保国会”, 参众两院表决通过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多项法规及其修正案, 提出建立“环之国”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3.成熟与持续发展阶段

2002年初, 日本环境厅升级为环境省, 其行政职能也有所变化。将原来许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 由其下属的废弃物与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升格后的环境省突出重点, 一是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 通过强化与相关省厅协调、联合、开展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二是在防止全球变暖等环境事务方面, 加强国际合作, 强化其职能。

►►二、日本循环经济的特征

1.注重立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 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从2001年4月, 日本开始实施七项法律, 争取一边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 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 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2.注重科学技术

日本非常注重依靠科学技术, 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来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来推进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这从日本日益递增的环境科研经费以及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绿色行星计划”、“月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可见一斑。

3.注重政府职能

为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 日本政府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 该机制由日本内阁成员与10位日本民间的有识之士组成。“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

4.注重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手段主要是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如资金投入、税收政策等。多年来, 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 其中, 返还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 日本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该政策的实施。

►►三、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1.生产者责任的扩大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运行的企业, 不仅要承担对其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第一位责任, 而且在其产品被消费之后, 仍然负有对制品进行物质循环的管理责任。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明确了企业在这方面的责任。

2.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和政策

为了加强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不仅要为各行各业制定和实施专项法规, 而且要尽快出台一部像日本《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那样的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此外, 在循环经济政策方面, 我国要从国情出发, 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技术政策等各项政策的配套实施, 从整体上有效推进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

3.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

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络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 和其他公共机构一起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污染源的治理, 获得了极大成功。它们使废弃物的回收和排放和逐步走上规范有效的轨道, 使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更好地贯彻实施, 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 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了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

4.以绿色采购引领绿色消费

从2001年4月开始, 根据《绿色采购法》, 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都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由于消费规模大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 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我国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火车头”。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的大客户, 会想尽办法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 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

5.鼓励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

日本民众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宣传加强公众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推行环境友好产品标志和循环利用产品标志等方式, 大张旗鼓地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鼓励居民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分拣, 对那些没有利用价值而且危害性强的废弃物, 国家可以考虑进行有偿回收或对回收行为进行奖励;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鼓励公众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摘要: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本文主要阐述了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特征, 并总结了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循环经济,日本,特征,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 新华出版社, 2010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交流材料 篇8

摘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上一篇:2018.5小学音乐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药品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