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1
一、引言
2010年10月18日, 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循环物流是贯穿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的一条主线,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二、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联动发展效应
1、循环物流。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 伴随此过程物的流动也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物流可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两大部分。正向物流是指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逆向物流则与此相反。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循环物流。循环物流取代了传统物流的单向运行模式, 具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等特点, 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也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是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3、二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效应。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之间具有联动发展效应。循环物流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 它有利于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物流贯穿循环经济的全过程,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要发展循环经济, 就必须考虑物的流动过程中的循环化,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发展循环物流。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会推动循环物流的良性发展, 进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手段就是要构筑循环物流体系。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社会物流循环体系、产业物流循环体系、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生活物流循环体系五个层面, 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各级主体。就当前的形势而言, 要重点把握住逆向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平台建设等循环物流的重点发展内容。各级主体要联合行动, 形成合力, 把握重点, 为构筑我国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物流产业虽已被确立为新兴产业, 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 而是分散在若干个行业内, 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各部委进行管理。因此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从政府入手。政府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的总体规划者和监督管理者,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确立循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责任, 规范其经营活动, 逐步将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 但相关法律还不完备, 应当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要加强规划, 畅通循环物流资金来源渠道, 改善循环物流的投资环境,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 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此外, 政府还要积极传播循环理念, 使循环生产、循环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循环物流和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
2、彰显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它是循环物流发展的自律者,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这里所说的行业协会不仅指物流行业相关协会也包括其他行业的相关协会。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践行循环物流。因此, 能否形成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良性互动的行业环境, 对循环物流的发展与构筑循环物流体系至关重要。物流行业协会要积极联合其他行业协会构建行业物流循环网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物流整合功能与自律功能。
3、突出企业的核心作用。
企业是构建循环物流体系的主要实施者,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力量。在此方面, 生产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责无旁贷, 专业物流企业即第三方物流更不能缺少。循环物流不但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环境风险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形象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企业应将经营战略与循环物流结合起来, 积极构建既能实现企业正常经营的正向物流, 又能实现退货、返修、缺陷产品召回、资源回收利用等功能的逆向物流所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 即企业物流循环体系。鼓励企业注重循环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并对企业流程进行循环再造和转型, 把握好发展循环物流的重点是发展逆向物流这个主要任务。专业物流企业是构筑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鼓励产业内龙头企业牵头, 联合各合作企业, 积极搭建供应链层面的物流循环信息平台, 促进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的形成, 以达到推进供应链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4、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
发展循环物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与最终受益者。要积极培育公众的循环意识和循环发展理念, 使“环保、生态、绿色、低碳”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公众支持废物回收与再利用活动, 自觉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投放, 以达到简化垃圾回收处理流程和降低回收费用的目的。积极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 促进消费领域的生态化和科学化。通过消费领域的革命, 可以促使企业循环生产, 可以推动政府规范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凤莲.绿色物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8) .
[3]汪波.物流及其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 2007, (3) .
[4]张东生, 方惠.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5]陈建中.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11) .
[6]徐匡迪.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 2010, (7)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2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科学内涵
1.循环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观”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鲍尔丁认为,消费不是经济系统的“最后活动”,只有废物处理才是关键环节。经济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正好像遨游在茫茫太空的宇宙飞船一样,要使该系统持续下去,就必须保持物质平衡。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灭亡。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开展了以减少污染危害为主要目标、以末端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环境保护,进而发展为以“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的环境保护,开始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被各个经济大国所重视,并逐渐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2.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其实就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2]。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源输入、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的完整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水平的 3 倍多;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5%,被列为世界十三个主要贫水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严重短缺,且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 GDP 翻两番[3]。到 2020 年,要实现 GDP 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则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构建成一个严密的和封闭的循环关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在符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关系支配下,实现了生产废物的最大减量化、最大利用化和最大资源化。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发展潜力丧的背景下形成,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消除资源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空心化现象”,使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新型发展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拓展,使经济增长、人口控制、资源拓展、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社会进步等和谐一致、协调同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实现合理的发展[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青神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06-02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和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青神县经济的现状与不可持续的发展
1.1 青神县经济的现状
青神,隶属眉山市,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建制至今已有1 400多年,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少年求学之地。全县幅员386.8 km2,人口19.85万人。近年来,青神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培育机械制造、轻纺、医药化工和竹制品加工生产等四大产业,但资源匮乏(除水资源以外),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主要能源品种原煤、电力和成品油和天然气最为缺乏,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长,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供给遭遇瓶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按照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三废排放居高不下,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环保的投入,但仍是抓襟见肘,力不从心。
1.2 不可持续的青神县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3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前两种模式都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治理)”的单向线形开放式经济过程。它们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这种模式必然会带来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加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以上所述青神县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本质上都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青神县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GDP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5亿元,增率达到13.8%;今年上半年再向前跨越了一步,GDP累计达到14.9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2.3亿元,增长14.5%,比预期高出1.5%。但按现在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对于本身资源就匮乏的青神县来讲,能源(电力、天然气等)消耗必将增速,供给必将难以为继。例如电力的供给已经达到了极限,现只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8座,只能勉强保证工、农、居民生活用电的需要。另一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适合青神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只能改变污染的存在形式,并不能消除污染。伴随经济的发展,污染会不可逆转的加重。青神仅有的山青、水秀的一点自然资源会得到进一步的破坏,将损害“苏东坡初恋地方”的形象,对青神县经济的长期发展必将带来很大不利。
面对青神县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困境,本人认为青神经济发展的出路只能是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尴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 青神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大原则,其核心是资源高效率利用。在其源头及全过程中节约资源、控制污染物产生,实现污染的少排放以至零排放。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理念的循经济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绿色循环型经济,成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循环经济对青神经济发展的实现意义
从上述述循环经济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走循环经济之路,对青神县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大实现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青神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传统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方面使部分资源的消耗速度过快,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必将导致资源的枯竭与短缺。青神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以电力为例,到了农忙季节,用了缓解用电压力,不得不对工业和居民用电有所限制,这一切都是大发展大消耗的传统模式造成的。而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能保持资源的高效、循环及可持续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
(2)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止青神县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从发达国家历史看,人均GDP在3 000美元之前是经济发展、污染加速的时期,在人均4 000~5 000美元左右,环境质量才开始好转。青神县人均GDP接近1 000美元,正是环境污染加速时期,而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上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才是保护环境,摆脱发展——污染——治理尴尬境地的重要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优化青神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原则。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这就为结构调整指明了新的方向。青神政府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富县,改善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并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作为着力点,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与循环经济的思路是一致性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旅游富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真正实现。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关联差、加工深度不够,资源在产业间难以形成层次递进、多级利用共享的弊端,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3 青神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1)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着重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lO%等目标。青神县也要抓住机遇,不再以产值、财政收入的增加为主要目标,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不仅是生产模式,也是一种消费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消费是循环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媒介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各阶层人们了解、认可循环经济,从而给发展循环经济各主体施加压力,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提高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3)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内基础设施也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加强水循环、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建设。政府和各种中介组织还要不断健全各种信息平台建设,只有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大量的信息资源,才能使不同产业和企业问的物质交换链和生态链保持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快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传播。
(4)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5)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6)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的研发、引进与传播。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一些可行的、经济合理的关键性技术,如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等,对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青神县这样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重点应该放在技术的引进与传播上来,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重点引进的技术类型,做到技术引进有的放矢。
总之,现在青神县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处于传统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推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强外部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微观主体的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责任主体,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各企业主也应充分认识到本企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參考文献:
[1] 青神县工业发展平台基本情况介绍[OL//].青神县政府网.2009-02-09.
[2] 蔡云华.这里没有终极目标[N].青社报,2009-08-18.
[3] 郭映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5(05).
[4] 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浅析 篇4
1 经济发展中循环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 上一代人经济发展不得对下一代人造成不利影响, 即可持续发展最终希望取得的结果。循环经济, 即以经济、生态规律为依据, 核心在于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高效循环使用。尽可能降低能耗, 回收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减少废弃物排放等等都是循环经济特点所在。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生态经济, 即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模拟操作进而遵循自然规律来进行生产操作。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经济发展增长需求能力能够适应自然生态供给能力;自然生态对废弃物的净化能力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废弃物的排放净化需求。
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科技支撑着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 对科研、开发以及生产相结合的开发机制的完善是非常有帮助的, 提高创新能力。循环经济是一种转变, 从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环保、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转变。循环经济具备较高科技含量、良好的经济收益以及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2 经济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以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潮流的发展时间其实有很长的时间, 可以追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兴起其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非常重大的伤害, 经济衰退的较为严重, 很多在二战时期都受到了法西斯国家的压迫, 在二战取得胜利之后, 获的独立的国家迫切希望能够尽快的复苏本国经济, 使得人民能够快速的摆脱贫困, 但是就西方资本国家而言, 他们的学者竭尽全力的将国家工业化与发展之间划等号, 希望通过此来对落后贫穷的国家构成吸引力, 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进而变相减低社会主义对他们的影响。但是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许多国家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努力发展几十年, 虽然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有效的缩小。
就发达国家而言, 经历二战后, 爆发了新技术革命,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下, 虽然在经济上有了暂时繁荣, 不过也爆发了比较严重的生化环境问题, 社会一时处于一段阴影之中。正是由于出现的重大生化环境问题, 西方社会出现技术悲观以及乐观两种对立的思想。技术悲观思想的观点在于技术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带来了生化环境危机;而技术悲观思想认为虽然目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危机, 但是在未来,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能够对现在的危机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危机就会迎刃而解。在这种对立的思想下,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就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了出来, 他们认为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才是发展的目标, 而在当时, 人民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贫困, 因此, 应当首先发展经济使得人民尽快的摆脱贫困。贫穷、环境恶化以及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不可能单一的只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 只有找到能够合理的解决上述全部问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作为第一个制定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 在《中国21世纪议程》里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科教兴国”战略。
3 世界先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经验
循环经济模式在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以德国为例, 他们采用明确严格立法制度对经济发展, 工业生产废弃物的管理以及循环利用进行明确法律制度规定, 对类似玻璃、塑料等等的可用资源的回收效率必须高达80%以上, 正是由于德国的影响, 欧美国家相继制定相关废品回收以及二手产品利用的相关法律, 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再生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了解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经验, 加快对循环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可以先进行试点操作, 一步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推动作用比较关键, 应当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对消费环境的要求必须是绿色环保;多元化机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 循环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实现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 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政府应当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扶持政策, 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始终坚持节能环保这一指标, 在循环经济发展全过程中都必须坚持这一指标,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摘要: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必然朝着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本文主要介绍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过程, 对循环经济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循环经济在未来的优点及优势。介绍国外先进循环经济经验, 发展本国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验问题
参考文献
[1]高丽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 (05) :10.
[2]王志宏.实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04) :20.
[3]王广峰.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20.
[4]梁木梁, 朱明峰.循环经济特征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12) :30.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 篇5
总体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2012年8月 北京
目 录
第一部分 论坛概况
一、论坛背景
二、论坛主题
三、论坛目标
四、论坛时间与地点
五、论坛规模及参加人员
第二部分 论坛议程
一、开幕式
二、主题论坛
三、专题论坛之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四、各省市地区专题论坛专场
五、专题论坛之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六、闭幕式
第三部分 论坛组织
一、论坛组织机构
二、组委会
三、联系方式
附件1 地区专场申请表 附件2地区专场合作条款
第一部分 论坛概况
一、论坛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为完成“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即将出台,将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实施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互动交流与协力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向更高层次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特举办本次论坛。
二、论坛主题
深化循环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
三、论坛目标
1、提高认识 促进行动
通过出席论坛的各部委领导官员、理事会高级顾问和专家学者对当前资源综 合利用、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十二五”期间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解读,积极宣传国家循环经济最新政策,深化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实践趋势和国家政策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创建循环型社会,促进绿色发展。
2、探讨交流 建言献策
回顾循环经济领域的重要发展成果,研讨交流各行业、地区及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研讨交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研讨交流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以及同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关联,为国家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促进循环经济社会体系构建及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与决策参考。
3、搭建平台 促进合作
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的指导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下,发挥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的组织优势、政策研究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搭建高层次的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及战略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合作机制和新型实践形式,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典型实践模式、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积极推动产业、学术、科研、金融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沟通理解与务实合作,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论坛时间与地点
时 地 间:2012年12月15-16日
点:暂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北京)
五、论坛规模及参加人员
规模:500人。
参加人员: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中国社科院领导;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的领导及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相关企业代表;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部分媒体代表;其他特邀代表。5
第二部分 论坛议程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设开幕式、主题论坛、专题论坛、地区专场、闭幕式。
一、开幕式
时间:12月15日 9:00-10:00
1、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2、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致开幕词
3、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致辞
4、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辞
5、地区专场代表致辞;
二、主题论坛
时
1、题间:12月15日 10:10-12:30 目: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领导
2、题目: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政策措施
演讲人:环保部科技司领导
3、题目: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
演讲人: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领导
4、题目: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演讲人: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领导
5、题目: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演讲人:中国社科院 午餐及午休:12:30-14:00
三、专题论坛之政策解读与前沿探讨专场
时
1、题间:12月15日 14:00-18:00 目: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解读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题目:农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国家农业部科技司领导
3、题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实践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
4、题目: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演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5、题目: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6、题目:绿色化工发展趋势
演讲人: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7、题目:冶金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8、题目: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演讲人: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由发言讨论 晚餐:18:00
四、各省市地区专题论坛专场
时说间:12月16日 8:30-12:00 明: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组织机构对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视,现根据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组织机构的要求,特设地区专场,邀请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负责人出席现场,重点就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整体介绍、经验交流与合作探讨。
设地区专场,如需调整,请相关地区循环经济组织机构,向论坛组委会提交地区专场的增设申请及各地区专场的主要方案,由论坛组委会研究后确定,并及时通知各参会单位与代表。如贵单位有意在我们此次论坛设地区专场,请速来电商议。(附件:地区专场申请表、地区专场合作条款)7
五、专题论坛之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专场
时
间:12月16日 13:30-16:30
1、题
目:再制造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 演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2、题
目:城市矿产基地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
3、题
目:城市餐厨垃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指导
演讲人:国家发改委
4、题
目: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与商业模式
演讲人: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自由发言讨论
六、闭幕式
时间:12月16日 16:30—18:00 主持人介绍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
1、各省市地区循环经济专场负责人讲话
3、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小结
4、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致闭幕词,宣布论坛闭幕
第三部分 论坛组织
一、论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二)支持单位
国家发改委资环司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科技部社发司、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农业部科技司等
(三)会务承办单位
北京卓峰博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组委会 名誉主任:
李平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 任:
齐建国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副 主 任:
韩胜军 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科研处长 彭绪庶 中国社科院数技所产业技术室副主任
朱彩飞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秘 书 处:
杨 彤(秘书长)、范晓燕(副秘书长)
三、联系方式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社会 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以“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日趋短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我国面临的环境生态和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在发展基础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最严格的环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而循环经济是发展环境友好社会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相和谐,就是要解决资源结构性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就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一、构建环境友好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
而环境友好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社会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环境,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笔者拟就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意义、措施以及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分析。
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 进一步为人与人环境利益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冲突所左右,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模式与制度的产物。因此,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和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可以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 从单一性、分散性向整体性和复杂性扩展的综合性问题。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即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使用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此,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材料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突出加强节能节水,全面推广节能、节水产品,扩大中水回用,限制高耗能、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石化、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造纸、钢铁、建材等行业的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机电、轻纺、汽车及包装等行业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三、实现我国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发展的几个重要举措
1.倡导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各方面包括政府、企业、公众转变观念,这是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
2.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规划对实现宏观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一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4.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政府推动阶段,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仍然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政府可以通过发放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措施,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
5.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若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6.建立资源和环境的评价体系。
总之,环境友好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晶莹: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2006:62~67
[2]罗莉:循环经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众说.2007(2):11~12
[3]鱼凤玲: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思考.资源与环境.2006(7):35~36
[4]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达州新论.2006(3):28~31
浅谈化学发展与循环经济 篇7
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模式依旧遵循着“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理念, 其行业性质带来的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粗放式的。粗放式的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首先使人们把目光从资源耗竭转移到了废物大量的产出以及所引发的生态失衡方面;其次是在政策方面由环境污染物质的控制向大宗非污染性物质转移;再次是人类开始重视化学污染物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应对。面对如此开放的国际大工业环境,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仍旧多以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为代价。尽管原有的化学发展模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但是却潜藏巨大的危机, 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等。
(2) 经济发展大潮中, 化学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化学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是社会及现代生产运行不可或缺的要素。据分析, 今后十几年我国环境污染以及化学污染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 在经济发展大潮中, 化学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化学发展面临的挑战有:首先是快速的追求经济增长给化学污染防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使得化学发展不得不与循环经济和谐共处, 改革和转型就成为化学及化学工业发展新方向;再次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压力使得化学的发展就更加趋向国际化, 其标准和约束因素将越来越严格。
二、化学工业和循环经济 (1) 定义及特点
化学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 是造就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模式的主因, 其涉及资源加工以及能源转化过程。据调查显示, 我国化学工业的经济效益年增长率要远大于GDP的增长率, 乙烯产量、原油加工等位居世界前茅。然而由于化学工业面临着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 “三废”排放量大难治理、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制约瓶颈, 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三废”排放量、环境污染程度也位居前列。
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2) 化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化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化学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型原材料及科技设备, 而经济的腾飞是化学飞速向前发展的前提。20世纪末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化学与循环经济两者是一个互补的整体, 缺一不可。化学工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走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 而循环经济模式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指引方向, 使其摆脱困境从低谷走向光明。
三、循环经济模式是化学发展不断转型的桥梁 (1) 绿色化学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 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社会需求和科学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绿色化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末。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化学走向绿色”为主题的文章并指出化学工业正向绿色化迈进。1995年我国科学院化学部多名院士共同提出以“绿色化学与技术推进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作为重要的科研选题, 从此“绿色化学”一词在我国慢慢成长。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 提倡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产资料的无毒、无害性; (2) 提倡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少污染、少排放; (3) 提倡能量优化原则, 加大微观原子利用的研究, 力图提高原料的原子利用率进而实现“零排放”; (4) 提倡化学的环境友好型发展, 产品尽可能是生物可降解或对环境友好型的。
(2)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化学发展
从循环经济视角来看化学发展, 就是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定位, 指导化学工业以绿色化学为原则, 遵循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最大程度的实现原料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目前循环经济已经在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发挥作用, 如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就已经在企业的层面上建立了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小循环模式;如丹麦卡伦堡模式就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共生企业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在我国, 化学工业依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 如加强化工产品的物质减量化设计, 实现自身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的良性循环利用;化工企业自身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立;优化设计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品共生方案等。
摘要:化学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是社会进步及现代生产运行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我国, 经济的发展多以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为代价。21世纪的今天, 如何做好化学发展方向的定位和模式转型从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就成为化学与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为化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要实现化学及化学工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化学发展,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刘思齐, 关于化学与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产业研究, 2006[1]刘思齐, 关于化学与经济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产业研究, 2006
[2]高学艳, 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商场现代化, 2009, 565[2]高学艳, 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商场现代化, 2009, 565
[3]匡跃平: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6, 2[3]匡跃平: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6, 2
[4]石磊, 张天柱, 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 现代化工, 2004, 7 (24) [4]石磊, 张天柱, 化学工业与循环经济, 现代化工, 2004, 7 (24)
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篇8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而环境的改善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只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因此, 要想提升改善环境的能力, 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概述
循环经济指的就是在包含人类、科学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的大系统中, 且在资源投入、产品生产、商品消费以及商品废弃的发展过程中, 利用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经济替换以往依靠消耗资源的线形增加经济[1]。这种经济又被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其关键核心是资源的循环、高效运用, 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次利用与再资源化, 发展目标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 满足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属于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经济形态。
所谓的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等紧密相连, 并持续、长久发展的一种理论。换句话讲这就是在严格遵守国际贸易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国际贸易运作的机制, 科学合理的对外贸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 提升国际贸易的发展效率, 从而确保国际贸易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
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环境破坏, 资源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 我国的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 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并且这种情况越演越烈。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比较低, 而我国资源消耗与资源产出能耗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却比较高, 且我国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于其他先进国家水平。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高投入、高消耗, 这种方式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2]。当资源消耗高, 但资源又明显不足时, 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 粗放型发展方式
我国的国际贸易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的增长只是通过数量的增长来实现的, 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模式, 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这种发展模式将会带来两种结果, 其一, 这种发展模式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出口的商品越多, 那么环境的破坏越大, 资源的消耗越高。其二, 我国的出口商品过于的依靠资源, 而资源的利用率又比较低。我国出口商品中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以及低技术含量的商品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而附加值高且技术含量高的商品所占的比例则比较低。
(三) 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
我国商品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时,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它们要求我国的商品在各个方面都必须达到环保要求, 例如生产、开发、包装以及使用等等, 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包装与运输成本, 造成我国产品廉价的优势消失, 且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贸易摩擦, 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四) 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加工产品, 这类产品大多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这类产品集中在采掘业、纺织业以及化工制造业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且对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然而, 我国所进口的商品中主要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或者是原材料和资源, 例如电子仪器、计算机、化工材料以及原油等等。此外, 还有部分国家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转入我国, 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三、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首先, 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循环经济是依据生态规律充分运用自然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 完成经济行为朝生态化的转变。循环经济利用不同类型的产业与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所构成的, 与自然生态链相类似的产业链, 进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资源再次利用, 避免环境受到污染, 从而实现拓展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的目标, 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环境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保护稀有自然资源。
其次, 资源有限迫使我国国际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合理的配置,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的原油资源占世界储蓄量的2.4%, 煤炭资源占世界储蓄量的11%, 天然气占世界储蓄量的1.2%,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就某种意义上而言, 我国的资源匮乏。近些年, 人们明显感觉到各种资源与原材料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 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助于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贸易政策, 有助于生态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和谐进步。近年来, 国际环保运动得到快速发展, 不但出台了相关的国际环保条约, 各个国家与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环境标准。而这些环保标准与规定无法避免的牵涉到贸易方面[4]。根据我国商务部的调查发现, 我国出口企业严重受到其他国家绿色壁垒的影响, 产品的成本与风险越来越大。环保标准的实行在一个方面上显示了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而在另一个方面则会给一些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 例如中国。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而实现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循环经济思想, 确定循环经济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两者间的联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进行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内在要求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这是其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我国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 统观全局, 全面考虑循环经济与贸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 加强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最终实现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和谐、统一发展。
(二) 建立健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现今,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但是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因此, 我国应该制定一套全面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避免破坏行为与短期行为的发生。
(三) 发展绿色商品, 实现绿色贸易
在国际市场上, 绿色商品十分受欢迎, 它是打破绿色壁垒的物资条件。因此, 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在生产时, 应该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从商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包装以及运输等各个环节, 都必须实行绿色化, 注重环境保护, 充分利用资源, 从而提升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有效降低由于绿色壁垒而到来的经济损失。
(四) 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对我国的产业与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 转变资源导向型的国际贸易发展策略。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充分利用, 加强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 降低矿产品与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量, 避免对我国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过度消耗。
五、结束语
长期以来, 我国一些领域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与以资源密集型为代价, 这种发展形式能促使经济得到短时间的发展, 但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出现,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循环经济具有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少且效益高等优点, 发展循环经济不但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 有助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与贸易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学界中一个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已经在政策与理论上解决了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和谐发展的问题。本文将对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并阐述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最后提出实现循环经济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浅谈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 (03)
[2]易露霞, 刘芳.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J].中国市场.2009 (Z3)
[3]李军.循环经济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09 (06)
肇庆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9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的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突出的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实现由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依靠智力资源为主,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转变;是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其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Reduce)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这项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改进,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因而也称为减量化原则。
(二)再利用原则(Reuse)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这项原则要求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多次使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各种产品,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避免产品过早成为垃圾。要求消费群体改变产品使用方式,有效延长产品的寿命和产品的服务效能。
(三)资源化(再循环)原则(Recycle)
再利用或资源化原则(Reuse)是输出端方法,这项原则要求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化害为利。有两种途径:原级资源化、次级资源化。这两种途径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分别减少20%-90%和25%的原生资源使用量。同时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一)发展循环经济要着力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于实施经济跨越发展的肇庆来说,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环境恶化,陷入传统工业化“先发展、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去,并失去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洼地”效应,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地涌入,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促共进。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就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培育肇庆强大的后发优势。生态资源是最为脆弱的资源之一,只有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保护才能体现生态文明的巨大价值。肇庆市的发展与山紧密相连,山区的发展有赖于生态环境持续不断的改善。必须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的科学利用,破坏了生态资源就等于毁掉了发展的“当家本钱”。
同时,当代人与未来人在共享生态资源方面应保持平等关系,当代人要为未来人留下山清水秀好乾坤。肇庆市经济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GDP、也要绿色GDP,要小康,更要健康。因此,要求在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在满足当代人的各项需求时,要考虑未来人的生存需求。要按照循环经济的“3R”(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加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自主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共同打造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肇庆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在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的前提下,以生态为纲,拉动社会、经济的快速起步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富裕、健康和文明。走以生态拉动而不是抑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道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三、推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肇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有新做法,更要有新认识。企业和公众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此,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生态文明肇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肇庆宣传工作的意义和宣传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和文明社区建设。同时,制定、完善和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政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良好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在发展理念上,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肇庆市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山水生态景观演变,为肇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良好的生态资产。根据肇庆各县(市)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经济区域布局,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在发展措施上,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持做到不符合生态建设的项目不立项,有损于生态建设的开发活动坚决制止,实现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在发展的取向上,我们在解决好现实问题的同时,坚决从长远发展出发,做到速度上求快、质量上求好,把生态环境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同时,加快淘汰和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和产业层次低、生产规模小、资源大量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水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无污染、经济效益高的食品、医药、电源、旅游、机械制造等轻工业,使之成为肇庆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抓好资源的减量化工作
减量化不是单纯地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它意味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使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增幅呈下降趋势。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体系。目前国内外已经积累了不少循环利用资源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再生循环,即在经济活动中借助自然力特别是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对各种可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如广宁县的鼎丰纸业公司通过利用制桨废液进行碱回收,每日回收碱约70吨,实现日节约资金2.5万元,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广东星湖科技集团公司通过调整生产工艺,水资源回收利用率达83%,在生产大幅提高的同时,实现用水量节减25.56%,每年产生效益274万元。二是回收循环,即回收各种废旧产品和排放物,按其有用成分和用途进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还可以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它通过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中循环”,以及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方面,最著名的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了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了污染的“零排放”。
(四)推动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肇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循环经济中包含了三个重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来支持。要在节约能耗和物耗、提高材料使用寿命、开发资源再生技术、增强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生态链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等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加快建设珠三角九市之间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为学术交流、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创造条件。对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的评价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把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清洁生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充分估计和有效预防新技术应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农业中,急需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包括培育新的优质品种,探索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寻找防治病虫害的安全方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积极运用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的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在工业中,急需开发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寻找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方法,全面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合理设计和建设各县(市)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在现代服务业中,急需研制各种清洁交通工具,开发便于携带的清洁燃料及其生产和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业,建造使光、风、气、热等可更新能源的系统利用和生态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绿色消费模式。加快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五)建立健全珠三角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肇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观念更新,还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作为支撑。在微观层面,建立企业内部循环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管理机构,加强和改进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自我监测,将环境资源消耗纳入总成本核算管理;在宏观层面,加强和改进生态管理体制,增强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权威性,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行绿色GDP核算指标,把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等内容纳入核算范围,把能耗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在珠三角区域之间,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进一步健全珠三角、环珠三角地区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野生动物。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结构减排、不达标企业限期治理进行工程减排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加大对超标排污企业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对国控、省控、市控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使肇庆市走上一条山清、水绿、天蓝、人美的和谐发展之路。
(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投资方向
以生态产业为龙头,以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为目标,促进传统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产品经济向功能经济,效率经济向效用经济,自然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
1. 在产业结构上,要制定一个经济发展规划,在经济
发展规划上要分地区分别发展不同的经济产业群,做好生态型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肇庆市各类生态型工业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业园区要以重点企业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功能定位明确,布局框架合理,产业集聚度高,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对入园企业在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弃物排放综合控制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把节能减排、节约土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要形成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体系。不仅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产业群和上规模的大中型企业,还必须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例如目前肇庆市的垃圾是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就丢弃的,没有得到任何利用。要实施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社会化、资源化生态工程。
2. 要吸取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经验,有选择地吸引投资
及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防治,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肇庆市城区的污水处理的方法是污水、雨水和湖水一起处理的,这样就会使本来无须处理的雨水和湖水当作污水处理了一遍,从而加大了污水处理成本;肇庆市新城区规划开发应该致力于把污水与雨水及湖水分开排放,把污水处理的资源用在真正需要处理的污水上来,并且把污水处理后的水进行中水回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动肇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依靠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逐步构建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在内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S].
[2]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S].
[3]肇庆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S]
[4]肇庆市第十次党代会文件[S]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严重的制约, 具体表现如下:
1. 土地和水资源锐减。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土地是国民生存的根基。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批农村人放弃农业进入城市, 大面积的耕地被闲置而浪费。加上工业场地建设的占用以及由于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减少。其后果就是我们的粮食供应受到了威胁。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 加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 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由于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 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严重, 使得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
2.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我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 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由于我们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经济, 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乱伐, 作为生态功能的屏障遭到了破坏。我们的矿产资源储量相对加大, 但在人均占有量上明显存在劣势, 加上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使得我们的矿产资源在储备上严重不足。
3. 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
环境是我们来与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但随着经济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们只追求了经济增长的效益, 忽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以至于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人类社会健康的严重问题。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这些环境问题造成的对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损失后果十分严重。
4.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基数大、素质较低。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达多分布在农村地区, 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之一。由于人口压力过大, 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 教育问题频发, 城市住房紧缺, 能源消耗过高和能源短缺, 交通拥挤和设施的不完善, 医疗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因素。加上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完善, 不利于人力资源的调动和合理分配利用, 同时, 人口过度增长成为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
5. 还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在经济的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和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 难以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法律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但它可以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确保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经济发展中解决问题可以有法可依。
二、发展循环经济, 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产品都是无污染、安全环保优质的产品, 这就促使企业积极地投入到开发绿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都要求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这无疑对我们的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倡导绿色消费, 首先应该在全民中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提倡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起, 从节能、节水、节电等生活小事中做起。
2. 发展技术。
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当前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 利用先进技术带动经济发展成为了每个国家发展经济的追求。发展循环经济, 需要技术体系的支持。所以首先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发展科学技术的理念,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技术支持。
3. 促进清洁生产。
促进清洁生产, 就要求企业从上产源头减少污染。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4. 建立健全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
通过立法, 约束经济建设中的破坏行为, 同时, 为经济良好快速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使经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 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再生产和发展过程中, 我们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 会更加注重方式和策略, 做到合理开发, 不浪费, 不过度采伐, 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
2. 向节能再生型经济转变。
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 将节能技术和新型可再生资源充分应用与经济建设中, 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减轻资源压力的同时, 降低了环境破坏的程度。
3. 提高了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 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在这种发展模式中, 追求以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 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基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 各种新的技术被应用于循环经济建设领域。例如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资源代替技术等。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 利于社会绿色发展文化和意识的形成。
发展循环经济,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意识。从而促使大家从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
三、结语
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到首要位置,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 以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生态修复上下功夫, 才能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 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做到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于是, 发展循环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趋势,因素分析,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苏杨.关于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发展.2005, (1) .[1]苏杨.关于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发展.2005, (1) .
[2]刘学敏.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6, (2) .[2]刘学敏.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6, (2)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角度,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施、旱作节水、免耕栽培等节肥、节药和节水技术,提高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粪便循环利用
近年来,农业部门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重点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各地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把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等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和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目前,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200多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0多处,小型沼气工程76万多处,全国沼气年生产量为150多亿立方米。
(二)以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等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
2006年以来,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农村废弃物污染问题,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试点,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废弃物,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原料的资源转化,集成配套节肥、节水等使用技术,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应用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建成1500多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示范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
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推进秸秆循环利用。通过推广机械粉碎还田、保护性耕作、腐熟还田、秸秆堆沤、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秸秆肥料化利用率逐年提高,全国秸秆肥料化利用量达到2亿多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6.4%;通过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或生产颗粒饲料等技术,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近2.2亿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7.8%;通过秸秆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等方式,将秸秆转化为清洁能源,全国秸秆能源化利用量达到1亿多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3.6%;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平菇、双孢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鸡腿菇、杏鲍菇等,发展十分迅速,全国秸秆基料化利用量达到2300多万吨,占秸秆可收集量的2.9%。
(四)以环境友好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受益农户1. 7亿户。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淘汰落后施药机械,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实施生态拦截工程,改造修建生态拦截沟,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农田护坡拦蓄保水、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保护性耕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但主要侧重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对包含循环经济思想的农业发展只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并未出台规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行政策中考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补贴效果。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税收优惠手段还比较单一,对涉及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投资基础薄弱,难以支撑农业循环经济长远发展。三是技术推广面临一定困难。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缺乏统一的规程和标准,使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相对较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形成较大反差,使农业清洁生产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难度大。
二、切实把握发展循环农业的方向和关键环节
农业循环经济既是农业发展新的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应科学把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改变目前重增长轻发展、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用循环农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做法,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农村脏乱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
三是在发展功能上,要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延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拓展发展领域;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同时,在大中城市郊区引导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四是在发展途径上,要由粗放型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耕地、草原、生物资源,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几个关节点:一是关于政策法规。逐步建立相关限制性法规和生态补偿性政策体系。在敏感地区,要出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法规和标准,规范农业生产活动,引导农民采取循环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秸秆利用、畜禽粪便处理、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要采取财政补贴制度;对从事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护农业资源稀缺利用,加大对环境成本核算力度等。二是关于科学规划。在科学分析和全面调研基础上,总结适宜不同类型地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按照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先在高度集约农区、生态脆弱地区、重要水源地开展循环农业建设。三是关于投入保障。要制定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发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引导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循环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要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技术补贴机制和绿色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人保障体系。四是关于工作机制。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由行政指挥向项目调动、市场引导转变,通过分类指导、典型带动,推进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为依托,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灵活高效的农技协作机制,为农民提供从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到产品经销一体化的服务,提高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发展对策措施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循环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不同模式。要立足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一刀切”。
二是坚持资源高效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必须要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内部资源利用高效化,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着力解决技术“瓶颈”难题。积极推广简单便捷实用的循环农业技术,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渠道,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使农民在环境建设中得到实惠、见到效益。以效益吸引农民,以项目带动农民,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农民主体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缓解资源约束和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需要,也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任务。当前,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农业循环经济抓实、抓好。
(一)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
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一是改革耕作制度。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动态管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我们全国耕地的中低产田占2/3。二是节约用肥。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普及科学施肥知识,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推广节药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三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四是推广农业节能技术。加快省柴节煤灶(炕)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
(二)抓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循环农业是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必须加强农产品加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依托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一是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对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二是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形成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为龙头,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中介、中介带农户的格局。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和营销等服务。三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三)抓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实施农村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和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减少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解决秸秆资源浪费和露天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四)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与循环经济 篇12
关键词:煤炭,循环经济,环境
长期以来, 煤炭的消费在我国一直处于主要的资源消耗地位, 煤炭的生产与消耗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煤炭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我国各主要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高消耗, 高排放, 低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但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企业也凸显危机。在新的纪元, 使煤炭工业走一条资源节约, 生产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任务。而就在环境日益恶化, 煤炭企业面临最大危机的紧要关头, 国家依然决断的提出, 我国能源企业必须舍弃传统的经济发展增长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
一、我国目前煤炭消耗的特征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 煤炭的存储量和开采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从50年代到现在, 我国的煤炭产量总体上一直保持持续增长, 作为全时间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 2010年生产的原煤26亿吨是1980年产煤6.19亿吨的4.2倍, 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国的能源生产中煤炭生产一直保持在75%的生产比例。另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6年的测算, 200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为21.66亿吨, 虽然近年来, 我国对于煤炭的消费总量在逐年降低, 但在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仍然占主要的地位, 具体见下表1:
煤炭在各行业中的煤炭消费比重中, 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较大, 且有逐年增长趋势;其次是制造业, 在消耗的煤炭结构中, 在逐年降低;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煤炭消耗比重相对稳定, 大概分别保持在煤炭消费量的1%和6%左右。近年来的煤炭消耗在各行业的比重, 如表2所示:
根据相关预测, 2010年、2015年国内的煤炭需求量分别为2 3.3 5亿吨和30.75亿吨。如图1所示
从图中看出到对于煤炭的需求保持持续向上的趋势, 在2010年时, 煤炭的供需基本达到平衡, 但2010年后, 2015年后, 供需虽然仍在大幅度上升, 但明显的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所以, 未来的煤炭行业的供给会非常紧张,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 由于技术进步慢,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致使某些行业发展大幅度依赖对煤炭的消耗;另一方面, 由于开采技术的限制和对于小煤窑的开采管制不合理, 致使原煤的低开采率, 造成许多浪费, 形成外部不经济现象。
煤炭的价格波动与原油价格变动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市场价格的作用, 在我国, 电力、冶金和制造等行业90%以上都以煤炭的消耗为生产动力, 因此, 煤炭价格的涨跌, 从一个层面上来说, 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晴雨表”, 如果一旦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 必然会使煤炭价格大幅度上升, 同时由于价格的传导机制, 必然也会影响到电力等行业的价格, 有可能使得CPI大幅度上升, 对于国家抑制通货膨胀形势不利。
二、煤炭开采对于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的过程, 由于技术设备和采矿方法的落后, 我国煤炭的回采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的位置, 尤其是遍布我国各地的小煤窑, 小煤矿, 更是对煤炭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 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对于煤炭的回采率平均在4 0%左右, 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平均回采率在20%左右, 有的小煤矿每采出1吨煤, 就要浪费10吨资源。我国煤产量近于一半达43亿吨不能有效回采, 这几乎相当于全球煤炭的产量。
同时, 煤炭的开采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也极其严重, 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井工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 土地利用率降低, 并加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二是露天开采对土地破坏, 包括露天采掘场对土地的毁灭性挖损, 使得被弃用后的土地, 无法进行耕种或者其他用途, 只能放置不管慢慢沙漠化;三是煤矿生产国体废物弃物压占污染土地。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策
当前,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善煤炭行业危机状况的必由之路, 仅仅靠企业各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必须从社会层面采取措施, 因此, 国家应充分发挥其职能, 协调各方利益, 尽快出台晚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首先, 完善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煤炭企业在发展自己的专业科研队伍时, 国家也应从环保等领域发展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协助煤炭企业共同构建一个优化的生态工业链网络,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 降低技术研究成本, 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链, 发展节能节水和替代消减技术。
其次, 在全社会做好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工作, 国家和各社会团体应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 使大众理解循环经济的真正含义, 了解构建绿色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只有当构建起绿色的外部环境, 企业才有利于获得一个有利的外部发展空间, 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中。
最后, 国家也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规范循环经济的建设路线, 协调各方力量, 征求各方意见, 引进和发展适合我国的技术, 真正的建设成为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另一方面要奖惩结合, 对于小煤窑, 小煤矿的极大浪费要严格处理, 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必须责令停止, 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兼并和吸收小煤窑, 小煤矿统一调度, 统一管理, 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开采, 提高煤矿的回采率。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仍然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但为了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有更好的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信我国煤炭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得到更快更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周海东, 张业键论煤矿“三废”与环境保护[J]煤矿环境保护200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08-26
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10-08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10-21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06-18
公司发展循环经济08-2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05-21
循环经济发展08-28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