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案例(精选8篇)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1
3.5菲律宾的“玛雅农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位十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玛雅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13]。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鼓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到了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十符合生态学原理,在农场内形成了农林牧渔产品的联合生产,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
在2010年4月,我国在绿色经济新解,并在深化流域水污染治理,提高环境统计水平夯实污染减排基础,加强环境统计 推进污染减排,改革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和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创新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加快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4]。
4.1国内外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对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借鉴经验
由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区别比较大,对我国农村来说,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方面,要区别对待,不能笼统把南方和北方捆在一起来发展。但是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首先要发展好农村的农业[15]。
1.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了土地,农业就失去了凭依,所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土地问题。如沂源县把农耕、园艺、养殖、种树、种草等结合起来,将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草本作物及木本作物结合起来,这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风沙灾害、改善小气候等都有很明显的作用;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治理土地的白色污染。山东省还要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适当缩小
农用宅基地的面积;对于村内空地,要及时复耕;房前屋后要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使用土地,并且把对土地的使用和养护结合起来。
2.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山东首先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提高用水效率;在种植、养殖和生活用水方面采取综合循环的办法,如鱼塘种菱、藕,稻田养鱼、蛙,泔水养猪,洗漱水冲厕所等。其次是收集、贮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和生活。第三是洁净水源,减少水体污染。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排污;另一方面,农村养殖生活排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其对水源的污染。
3.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对环境污染,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山东在粮食、蔬菜、瓜果、蛋、奶、糖、肉等的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限制化肥、农药、除草剂、药品、添加剂等的使用。种植业要选用优良品种,少施化肥,多用天然有机肥料;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如采用农作物间作、轮作、清洁田园、生物制约等做法以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其危害程度,尽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除草剂等。养殖业要加强管理,定期检查,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保证饲料的营养和无害,控制添加剂的使用;要注意畜禽圈的卫生,及时清理粪污,消灭蚊蝇。农产品的加工要遵循严格的绿色加工、贮藏、运输、包装等程序。这样以来,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了,农产品实现了生产、加工及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由此就提高了山东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4.对秸秆、畜禽粪污等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洁净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秸秆用途很广,山东要把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切入点。
4.2国内外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对发展我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借鉴经验
1.实现政府的引导和市场推进想结合。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欧盟中学到丰富的经验,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优化,达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从而解决资源的浪费以及滥用现象。市场是具有滞后性和自发性的缺陷,所以我们不能单靠市场来自发的调节,还需要市场的干预,以
弥补市场的缺陷。如德国《可再生资源优化法》中对生物质能发电进行弥补和奖励,在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该法的目的是彻底改造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因此,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是由垃圾问题而起,重点是“垃圾经济”(3R和最终安全处置),并向生产体系(企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2.学习和应用科学的发展观。在我们的现实中,我们的生产模式一般都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发展模式,然而在我们的农村,更是比较传统的发展模式,在一种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来生产。这不光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时也是农村对知识以及先进技术的闭塞。所以对我们现在的农村来说,普及科学的发展观是迫不及待的任务,建立起“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健全我国农村的机制。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和价格体系。省内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存在着市场行为不过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过彻底问题,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能源、矿产、水等重要资源价值缺乏充分体现,合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
4.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合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的联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这样的问题。
5.调整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秩序。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保护落后意味着排挤竞争,最终的局面只能是越保护越落后,地方经济越不能发展。2.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充斥市场。由于农村消费市场的限制,变为低廉的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假种子、假化肥、假农机等的出现,更是阻碍了农村生产力。
6.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普及农民知识。由于人才缺乏,提高劳动生产率很难成为可能,一些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地区,一旦出现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就会缺少后劲。除高级人才缺乏外,农村较有文化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进城务工,尽管他们的务工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农村地区长时期出现人才资
源短缺,会严重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2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包括区域、园区、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金昌市以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入选, 向全国推广。
国家发改委概括的“金昌模式”特征为, 通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从依赖单一资源发展向多产业共生发展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同类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家发改委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调研, 总结提炼了金昌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经验。认为金昌市作为资源型城市, 在做大做强镍钴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 大力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通过企业联合, 构建产业共生体系, 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硫化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循环链接、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依靠技术创新, 纵向延伸, 横向拓展, 建设了“硫化铜镍矿开采—粗炼—精炼—镍铜钴压延及新材料”、“冶炼尾气—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烧碱—氯气—PVC—电石渣—水泥”等产业链, 促进产业结构由单一有色金属向化工、新材料、建材等多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回收余热资源生产蒸汽, 供热系统形成热电联产, 中水全部用于生产, 固体废弃物、尾矿再选, 废渣用于生态恢复和矿山充填, 吃干榨净, 变废为宝。在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同时, 能耗、用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3
循环论证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简单说,就是用假设证假设。本文通过两个典型课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循环论证的不妥之处,期望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教学中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课例一: 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定律这一类课的教学一共有以下内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分数。
从教材编排(人教版)可以看出,这一类课教学的思路基本一致,即:情境引出具体算式——计算得出两组算式结果相等——观察算式,初步感知规律——学生自己举例并分别计算——观察所有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计算得出两组算式结果相等”以及“学生自己举例并分别计算”两个环节中出现逻辑错误。下面以乘法分配律(图1)为例具体说明。
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1. 通过情境,分别引出算式:(4+2)×25、 4×25+2×25
2. 分别计算,发现结果相等,板书(4+2)×25?茔 4×25+2×25
3.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及结构。
4. 学生自由举例。
……
进行到此环节,乘法分配律还没有形成,要求学生举例,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数学结构表达式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下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正确表达;二是增加更多的实例,让规律的得出更合理、更有说服力(至少对于学生而言更有说服力)。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规律这类课(包括找规律、运算律)的教学,所采用的基本都是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即以某类对象中个别的或特殊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为前提,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在乘法分配律这一课中,(4+2)×25 = 4×25+2×25以及学生所举的例子(算式)都是个别对象,一般结论是指(a+b)×c = a×c+b×c。由于不完全归纳法没有穷举考察对象的全体,因此它的结论属于似真推理,严格来说,其结论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但是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教材并没有作此要求。只是用不同形式表达了让学生举出更多实例的要求(图2),因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时,一类对象被考察的个别对象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教材没有安排让学生举例,但是《教师教学用书》却特别说明: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
回到刚才所说的让学生举例的环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白:让学生举例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具体算式(个别对象),让学生能从较多的算式中找到共同点(某种属性),即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说,在此环节,乘法分配律并没有得出(还只是一个假设),更不能运用。更具体地说,学生举例的时候,思维顺序应该是:分别写出(a+b)×c和a×c+b×c这样结构的两道算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才能在两道算式中间添上“=”;或者先写上“=”,然后分别计算,确认其结果相等,或者用其他方式说明其结果相等,例如:用乘法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在听学生汇报并板书学生的例子时,也应该按以上思维顺序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多次听这节课,多次都发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学生“用结论证结论”
举例环节,部分学生所写算式通常从左写到右,如:(6+8)×9 = 6×9+8×9 ……。学生之所以这样写,说明他们已经把“(a+b)×c = a×c+b×c”当成正确的结论,即已经默认它是正确的,是可以运用的。也就是说,学生这样做,其实质已不是举例来进一步证明结论,而是在运用结论,已经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笔者每次听这一类课,到此环节,一定会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思维过程,每次都会发现班上有部分孩子不计算,直接从左写到右。
现象二:教师“默认”“用结论证结论”
如果说,学生犯循环论证的错误是“情有可原”——想偷懒(不计算)、逻辑思维不成熟等。那么,教师会怎样处理呢?部分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或学生说,教师板书);
2. 学生从左至右依次板书(或教师按照学生说的过程从左至右依次板书);
3. 观察所有算式,找相同点;
4. 总结规律,形成结论。
不难看出,以上教学,教师默认了学生的思维错误。课后,本人找执教教师访谈,或者与所有听课教师交流,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根本没有意识到逻辑错误所在,即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二是部分教师只重知识的教学,忽略思维方法的引导。部分教师表示,当时感觉似乎有点不妥,但是急于想得出结论,也就没太在意,一带而过了。
也许以上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以及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远比得到一个结论、记住一个知识点重要。不说长远,仅就小学数学而言,此类课占有一定课时数和学习量,其学习方式和思路也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在这一类课的起始课,即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时,做好充分的研究和设计,注意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渗透和培养,为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打好基础。
课例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通常都会安排数方格(图3)环节。
数方格计算面积,其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直观计量,且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和经验(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已经使用过);二是暗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者之间的联系;三是通过数据,可以为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依据(或者为证明猜想提供例证)。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数方格的教学,是为探索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所进行的必要的铺垫,但无论如何:此环节没有得出公式,更不可能运用公式。然而,听课中,笔者多次在此环节遇到以下问题:
教师布置数方格任务,学生开始独立或小组合作数方格,完成表格填写。
此时,笔者观察到:学生填写表格时,通常只数“底(长)”和“高(宽)”的数据,面积的数据则通过计算得出。以下是笔者和学生的对话:
笔者:××同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你怎么知道的?
生:算的,6×4=24。
笔者:为什么用6×4呢?
生:6是底,4是高,底乘高。
笔者:你认为用底乘高就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嗯!
以上是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思维逻辑。形成这种认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已经先学,明确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二是受前面环节“猜想”的影响,把“猜想”当成了结论;三是受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影响,直接进行迁移!不管是哪种情况,在这里,学生始终没有明白的思维逻辑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需要通过自我探索、证明才能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这一思维逻辑,教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以下是汇报环节的教学片断(学生数方格之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数的结果?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长方形呢?
生: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数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对的,非常好!那你们观察一下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
很显然,以上片段教师并没有纠正学生的思维过程。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比较妥当呢?笔者建议:一是学生汇报后,教师要强调并确认面积是数出来的。可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问学生:大家都数了吧?我们一起数一数。然后带着学生,通过课件演示,重数一次。第二,纠正个别学生的逻辑错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如果怕伤害学生自尊,也可以虚拟一个人物),将采用计算得到面积的思维暴露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辨析,在辨析中明确问题所在,最后得到正确思维方法。
以上两个课例中提到的逻辑错误,是笔者在多年听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期望通过以上分析,能让教师建立正确的认识,避免此类问题重复发生。在教学中,其他逻辑错误同样存在,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在此,也呼吁教师多了解和学习逻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在教学中注意遵循教学的序、知识的序、思维的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4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一、现状分析
上海虽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但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几乎都是从省外调入或从国外进口,本市的一次能源生产对全市整个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可谓杯水车薪,能源需求外向依存度高达90%以上,是典型的外源型能源消耗的经济大市。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做好工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使上海以较少的能源增长保障了经济的较快发展。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7年全市单位万元GDP能耗降到0.83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吨标煤左右,比上年下降8.5%,各项任务措施得到较好地落实。目前,上海能源消费的主要情况如下:
1.上海能源结构还不太合理。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石化能源为主,煤炭仍占主要地位,油、气、电消费快速升高。2007年,上海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为:煤炭51.5%、原油30.6%,天然气4.5%,其中外来电力的比例达13.4%。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下降幅度在加大,由2000年的65.4%下降到2007年的51.5%,但煤炭的总量仍在上升。煤炭使用比例过大,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2.工业耗能比重仍然偏高,交通运输、建筑等产业的能源消费增速较快。从总量上看,虽然工业能耗增速低于GDP能耗增速,但工业能耗在总能耗中仍占据绝对地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过大,带来的一个隐患就是环境污染。从有关上海市能源消费、GDP和大气污染的协整检验的长期模型可以看出,每增加1%的能源消费便会带来1.180%的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由于近几年上海在行业结构调整、设备改造、技术更新、提倡节能等方面的努力,本市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逐年下降,该比重已从九十年代的90%下降到2007年60%以下,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已从1985年6.48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07年的1.006吨标煤/万元。
3.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目前上海的经济高增长仍然是与能源高消耗相伴随的,同时,近几年上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出了惯性发展状态(能源弹性系数为0.4左右)。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越低以及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强。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节能技术改造,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数控技术(NC)、人工智能(AI)、ERP(企业资源计划)、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促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可控化程度。2008年,推进企业自主实施节能技改188项,涉及建材、化工、电力、装备、钢铁等行业,年节约标煤60万吨。
2.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提高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如宝钢集团/东方钢铁、上海烟草集团、上汽集团、电气集团、联华超市、上海医药等)建设电子商务供应链平台,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的链接,将企业外部供应链与内部生产经营全流程密切结合,带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效能的整体提升,并鼓励平台的应用转型,将其成熟经验向行业内社会化服务延伸;扶持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重点支持了钢铁、汽车、化工、机电设备、物流、建材家居、移动商务、综合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领域一批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的建设,成为广大行业内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企业转型提升的有效工具;从而有力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成本节约。08年底发布《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3.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推广中心、无害化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基地的建设,推进三级废品回收网络,支持“在线收废”平台建设,初步构建废旧品交投立体网络,初步实现废旧品回收的信息化,并将运用网络技术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再生资源的流通范围和营销渠道,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再生资源贸易。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舆论引导,促进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2008年,全市产生固体废弃物约1960万吨,利用率达到97.5%,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可达90%。
4.建立节能平台,强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依托上海能效诊断热线,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信息平台。对年耗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建立了《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表》和《节能技改项目表》的网上报送制度。同时建立了能源审计管理系统,开展了240余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审核工作。该平台的建立成为政府开展能源管理的抓手,也是企业、政府相互联系的桥梁。依托节能服务网,建立了上海市节能技术信息平台。包括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规划网上申报系统,上海市节能技改项目网上申报、专家评审及节能量核定等项目管理系统,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数据库,以及各区县(集团)管理所属企业申报技改项目、十大节能规划及燃煤工业锅炉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区两级网络管理,对数据实时动态更新。该平台的建立有序推动了本市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及节能技改等工作的开展。截至2008年12月,上海已有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申报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规划,为节能潜力测算提供重要依据。5.普及节约理念,开展节能宣传,拓展培训领域。利用上海市节能网,及时发布节能信息,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介绍宣传国内外节能管理经验、节能知识,展示节能技术产品及示范案例,对各类企业、社会公众提供节能指导和服务。开展上海市节能宣传周的各项活动。举办第三届节博会,并围绕市民节能专门设计家庭节能体验馆,推动全社会普及节能理念。各区县、各集团公司、各社会团体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节能主题活动。2008年,全市共表彰30个先进单位和100名节能先进个人,共组织举办各类节能培训班83期(次),参加培训8971人次。
6.落实专项资金,出台财政政策,完善保障体系。为落实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008年,我委围绕《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上海市节能技改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市促进清洁生产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市节能能力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4个节能降耗资金扶持办法。这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出台,不仅明确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作用和地位,也极大的鼓励了用能单位加大自有资金对节能改造的投入,积极地推进清洁生产。
7.加强法制建设,修订节能条例,开展节能执法。2008年启动《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的修订工作,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国家要求,结合上海现状,反复讨论修改,现已形成修订草案。另外,由市节能监察中心具体实施节能执法工作,开展了能源使用、供应、设计环节及能效标识等方面的节能执法,2008年节约标准煤16984吨,节约资金21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以来,上海工业系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如下一些新情况:
1.用能结构发生变化,节能潜力越来越小。一方面,2010年上海要承办世博会,在此期间本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会加快,能源消费的绝对量将会继续增长。同时随着上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本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还将加速增长,上海面临着消费型能源消耗猛增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工业产品单耗水平提高,短期内产品单耗下降的空间已比较小,节能降耗潜力越来越小。
2.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节能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在总量控制方面,能耗总量难以预测,新增能耗难以遏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行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能源消费量随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呈现一定的波动,难以准确预测今年能源消费的增速。另外,前几年引进和立项的一批大项目,在今后几年将陆续进入产能释放期。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调整项目分布日趋小型零散,调整范围更加广泛多样,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节能管理工作方面,基础尚需夯实,由于企业规模、企业产品类型、企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各个企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参差不齐,节能管理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3.在本市工业系统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各行业、领域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还不太平衡。人员力量配备还存在不足现象,工作基础还不够扎实,很多企业在计量、对标管理方面实施力度亟待进一步增强,同时与工业节能相关的法规、标准等也应进一步充实。
从节能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以加大力度挖掘新的节能潜力,提高政府部门的节能管理能力和广大企业的节能水平,从而保证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从长远发展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成为推动本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但目前上海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方面,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另一方面,组织推进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相关的引导政策还比较缺乏,还未形成非常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培育,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自身节能水平、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自觉意识,以及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将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实施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
一是把促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情况作为评测两化融合试验区实施工作的重要量化指标,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污减排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污染物监控和清洁生产。重点推进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结合十大节能工程的推进,加大节能技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及产品流通方式,推广应用通用性信息化解决方案和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节能先进技术研发创新等相关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加快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市场激励机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信息化、各类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示范效应、效果明显的节能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企业技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引导,完善相关的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激发广大企业节能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传统企业与IT企业合作,逐步形成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强化政府节能管理与服务能力。完善节能平台建设,在已有基础上逐渐建立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信息数据库和节能监控系统,并不断丰富平台节能服务信息,对各类企业、社会公众提供节能指导和服务,有效支撑政府部门对本市节能情况的及时监测与监控,不断提高企业及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水平。
《循环小数》教学案例评析 篇5
学习完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出示下列七个数:
①5.2 ②3.444„„ ③3.08181„„ ④9.87676 ⑤9.7676„„ ⑥9.4303208„„ ⑦3.1415926„„ A教学:
师:观察这些数,哪些数有相同的特征呢?小组开始讨论。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不到一分钟。
师:(拍了几下手掌)好,时间到!谁来说说,哪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 生1:„„ 生2:„„ „„
师:这几个同学刚才说得都非常好!我们看„„ B教学:
师:仔细观察这七个数,你能发现什么呢? 有些数具有相同的特征吗?
生1:①和④的后面都没有省略号,而其他各数后面都有。
师:真好!就象这样,还能发现其他的特征吗?把具有相同特征的数写在一起。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⑴你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分别给它们取个名称吗? ⑵你能用画图的形式,把这些数的关系表现出来吗? 生开始独立地想、写和画。
师:好!小组长组织一下,每位成员把自己的思考在小组中交流,集中成小组意见。等会我们看哪个小组取的名字和画的图最好!小组开始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师:哪一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名称和图案„„ 小组1代表:我们认为„„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研究课)中,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常常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小组学习应有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效呢?我感觉不能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只要经常深入到小组中去,每个人都会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来。但有几个共性的东西应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学生在合作交流前,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就象A教学中,要从这七个数中,看出几个数之间相同的特征,必然要有一点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大家都还来不及思考,就去讨论,讨论什么呢?结果是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就说出来,而反应慢的同学在未思考之际,就已经听见了其他同学的发言。长期下去,反应慢的同学思维的惰性会越来越强。而且,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不一样,有人是“场独立性”思维,有人是“场依存性”思维,在讨论交流之前,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助于这两种思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2、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充分的时空吗?我们提倡,提供给孩子们合作交流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而在探索性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自由时空。象A教学中,老师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就让学生讨论这样具有一定思维要求的问题,显然是形式主义。只是让别人感觉这节课安排了小组讨论的内容,而在内心中并不指望学生讨论出什么,所以在汇报交流时,也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我的想法是,要么就不让学生去合作交流,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则至少保证有5分钟以上的时间。
有关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案例 篇6
1、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的近似数表示除得的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激励学生学习要勇于探索和善于发现。
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循环小数的近似数表示除得的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两场计算比赛。
第一场分组比赛,题目是:0.75÷25 16÷32
第二场进行男女生比赛,题目是:400÷75 78.6÷11
提问:能很快求出商吗?遇到什么问题了?
计算遇到除不尽时,后面的商该怎么写,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
1、请同学们先观察400÷75这个竖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余数总是多少?
如果我想往下除,商会怎么样?
所以,商就写等于5.3333------,谁知道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在请同学们观察78.6÷11这个竖式。
如果我想往下除,商会怎么样?
这时我们怎样写78.6÷11的商?
3、比较400÷75和78.6÷11这两个算式的商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算式的商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4、根据循环小数的意义判断下面那些数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192 3.3114162------ 8.466------
(二)、教学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5.333----- 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因此可以把5.333----怎样写?7.14545----呢?自学课本后,介绍给同学。同时认识循环节。
请用简便写法写出400÷75和78.6÷11的商。
(三)、教学用循环小数或近似值表示除不尽的商。
出示例9:计算28÷18(指名板演,其他练习)
谁愿意来说求出来的商是多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四)、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计算并思考: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15÷16 1.5÷7
通过评议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三、强化新知
1、下列数中,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是循环小数的用简便方法表示出来。
0.5353------ 10.192192 3.3114162------ 18.4666------ 3.456
2、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18 2.29÷11.1 153÷7.2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
五、作业
练习七第1题
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这节课的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导入时设计了两场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得又快,是想通过让学生参与计算,充分体会“除不尽”、“余数和商总也除不尽”这些概念,并及时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意义。
循环经济发展案例 篇7
关键词:乡土案例,水循环,秦淮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不能代替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同时,课程目标也提到了要求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为了使学生进入上述学习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秦淮河为案例,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后面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一、思考本课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水循环把地球上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影响着地理环境。人类也无时无刻地在影响水循环,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基于此,笔者认为学习本课需要重点掌握如下内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和人类对待水循环的态度。
二、调动各方资源收集教学素材
案例教学相当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素材的收集。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认为需要收集的素材有如表1 所示内容。
通过对表1 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秦淮河历史水位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至民国37 年(1948)共发生水灾229 次。1949年4 月23 日南京解放至1959 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 年,建成武定门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m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曾规定秦淮河东山防汛警戒水位为8.5m。1950 年设东山水位站,观测秦淮河水位。至1999 年,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达29 次,其中超10m的较大洪水有5 次,最高达10.74m(1991 年7 月11 日)。
(二)秦淮河水患资料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孕育并滋养了南京这座文明古都。由于宁镇山脉的阻挡,长江自芜湖向东北方向流淌,与自南向北入江的秦淮河水系形成“人”字形交汇,在雨季或洪涝发生时期,江水与河水常相顶托,容易形成内涝,危及南京城市的安全。因此,地处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下游的南京市,自秦代就被称为“洪水走廊”,洪涝灾害极为频繁。
1954 年一次大水,不但大校场机场、城南大片耕地受灾,甚至连新街口的水都没了膝盖;1969 年夏天,沿线流域受灾面积更是超过37 万亩。此后南京人下定决心,遵循“上游以蓄为主,下游以泄为主,中游滞泄兼方工”的科学治水规律,做出在秦淮方山段对老河流“裁弯取直”畅通河道,并在牛首山与雨花台之间开凿一条秦淮新河入江的决策,以便彻底解决秦淮洪水入江通道的问题。这一河道开凿之后,大大减轻了南京主城区乃至秦淮河中游一带的洪涝压力。
(三)赤山湖面积变迁
上游支流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汇流入湖,通过赤山湖调蓄和赤山闸控制,下泄句容河,排入秦淮河。赤山湖是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湖区上游是三面山岗地,沿湖是低洼圩区,西北角赤山山峰耸立,北面地势平坦。据记载,公元前239 年,筑堤蓄山溪水成湖,湖周长约120 km,有两个斗门控制洪水,灌田万顷。后经历代多次围垦,湖面积缩至7.8km2,使得赤山湖滞洪效果大为减小。
(四)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目前赤山湖地区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被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 个功能区,进一步改善了湿地周边环境,保护和扩大鸟类栖息地,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打造秦淮河源头生态湿地的科普宣教基地,构筑南京城的生态屏障和防洪屏障。
三、设置课堂问题学生探究提升
在乡土案例教学课堂环节中,问题是主线,一个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这些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设置的问题是一种自然的生成,学生在科学考察调研的过程中不免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惑,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不仅是探究学习的开端,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师设置问题,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增减、优化、排序。其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需求,在教学中进行了如表2 中的问题设置。
四、克服不利因素顺利推进教学
乡土案例教学有众多的教学优势,但是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倘若能够消除这些困难,必将推进乡土案例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一)课时安排有限
乡土案例教学的确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节新课都这么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易操作、少用时的章节来操作。这样既不影响教学进度,也不会改变整体课程结构。
(二)教师备课压力增加
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乡土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动用教研组的力量进行分工合作,这既可以降低备课难度,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重复利用。此外,对推进教研组的教科研也大有益处。
(三)学生外出调研风险
由于家庭及社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尤为关注,学校也出于安全考虑,尽量减少学生外出活动时间,这给乡土案例教学的实地调研带来了巨大阻力,教师的很多想法因此也只能停留在设想。在这里,笔者认为,做任何事都会有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放弃了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举措降低风险,如精心策划并模拟活动过程、获得家长支持并全程参与、获得学校支持、购买意外保险等。
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
一、前言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活动规范及行为准则。它通过从“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运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三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围绕提高资源效率做了大量工作,从1999年开始,我国在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从解决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入手,通过推动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等多种模式,从企业、区域和社会多个层次进行了循环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尝试。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进步促进了国内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工业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工业能耗利用率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重点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以及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逐步建立。利用国债资金重点支持了一批节能降耗、工业循环经济项目。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工作重点,建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技术开发,组织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企业清洁生产正全面而深入地推行。
2.农业发展现状。
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一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气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3.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第三产业的行业繁杂,涉及的譬如文化教育和体育、物流与物业管理、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旅游与餐饮服务等诸多行业可能有共同的特点,但更多是各行各业特有的属性和运行机制,因此要考虑其共性,同时由于各省地方的区域经济结构和实力差异,南北或东西区域的分布有不同,规模和服务的对象有差距,所以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也要正视这个问题,做到既涵盖全面又突出重点。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3R分析
3R原则是循环经济特有的运行原则,对发展循环经济至关重要。3R原则有较广泛的适用性,既可以指导和约束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各类行为,也可以融入各类发展规划中,引导经济社会的管理活动朝着更加合理和协调的方向发展。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方法,旨在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削减。
2.再使用原则。
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领域,要求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来设计使用标准尺寸的零部件,以便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消费领域,提倡消费者购买耐用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强调通过强化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不废弃。
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利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方法,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并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要求从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物处理,实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力争做到废物排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已有一定基础,但仅仅是开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一些规划追求画“圈”。事实上,如果不计成本任何废物均能变成有用的原料,即“废物变原料”是要投入的;同时,有些产业链的联系存在不确定性,如“疯牛病”的出现就与不恰当的蛋白饲牛有关。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2.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由于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制定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存在很大困难。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方面工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统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十分迫切。
3.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
4.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
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5.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6.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
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
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
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
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
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六、结论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影响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因而与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密切相关,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成员或主体的各个产业链,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这些主体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自觉发挥各自的职能并相互协作。这样,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才能顺畅运转起来。然而,在现行的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实现。在政策与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在明确循环经济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要通过创新机构,绿色招商等措施,构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陶红.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 2014.
[2]杜莉.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中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3]娄会荣. 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12.
[4]李显庆. 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3.
[5]张西林.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城市公园垃圾处理[J].安徽农业科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