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2024-09-12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共9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1

丹徒工商局促进和扶持

企业发展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汇报

区政府办:

近年来,丹徒工商局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和扶持企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全力贯彻,紧抓落实,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近五年来我局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促进和扶持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各项减免优惠政策。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镇徒政发[2007]41号)规定:“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免收登记类证照类收费。”“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各项行政性收费。”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局对城市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免收登记费、管理费累计70.11万元。

二、进一步规范涉企业收费行为。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区收费环境的意见》(镇徒政发[2008]99号)规定,我局取消了“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同时,减半征收“工商咨询收费”。自该政策实施以来,我局共发放经济合同示范文本2700份,按每份8元计算(苏价费[2003]114号),累计免收费用2.16万元;工商咨询服务费减收310万元。

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效能。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印发丹徒区创业型城区建设及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丹徒工商局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按照“非禁即入”原则,相继制定了《关于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发挥工商职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丹徒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意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营造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一是完善服务机制。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出台《放权提速承诺书》,缩短行政审批时限,将10个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批时限,由205个工作日压缩至46个工作日;名称预先核准100%作为即办件,予以当场办理;其他登记事项承诺5个工作日,新设立企业即办件已达78%。二是下放审批权限。我局结合辖区实际,先后出台文件,将申请人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初审、内资企业(含私营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集体企业)年检权限下放到工商所,变区局集中统一办理为委托各工商所办理,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办事流程,方便了申请人就近、快速办理工商事务,进一步提高了工商行政工作效能。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主动对接政企需求,全程跟踪服务重大项目,除采取定点帮扶、专人对接、上门服务等形式外,创新开通工商注册QQ群,加强与投资创业主体的双向互动。四是化解融资难题。我局积极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等职能,大力服务企业融资。近五年来,我局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

2012

420件,帮助企业融资26.57亿元。镇江市丹徒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6月18日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2

一、现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用分析

目前, 我国没有制定出一套专门地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 在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中包含着一些小微企业的税收规定, 但是这些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适用性, 小微企业经营者运用和执行过程中有困难, 有些税收政策可能会加大小微企业的纳税成本, 违背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下面将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三大重要税种分析税收优惠政策。

(一) 增值税税收政策应用分析

1.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偏高。

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7%或13%的税率相比, 小规模纳税人减按3%的征收率计征增值税看似很优惠, 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实行简易办法征税, 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在进项税额比重较大的情况下, 其税负实际上还是超过一般纳税人。

2. 增值税起征点偏低。

目前, 增值税销售货物的, 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 并且仅限于个人 (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从当前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来看, 这一起征点偏低, 并且主要受益者是个体工商户, 尚有大量的小微企业不符合优惠条件。

(二) 营业税税收政策应用分析

1. 营业税起征点偏低。

营业税起征点存在与增值税起征点一样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个体工商户每月20000元的销售额, 扣除进货等各项成本费用之后, 当月的利润所剩不多, 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并未因过低的营业税起征点而降低。不仅仅是起征点偏低, 并且仅有个人享受此项政策, 许多小微企业享受不到优惠政策, 这样就形成了税负不公平。

2. 营业税重复征税。

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不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其在购进过程中缴纳的进项税额就计入购进成本当中无法抵扣。此外, 营业税规定对纳税人营业额全额征税, 那么就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三) 所得税税收政策应用分析

1. 所得税率优惠政策条件苛刻。

现行企业分类划分中的小型微型企业与企业所得税中的小型微利企业概念不一致, 小微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行业、资产总额、从业人数等条件才能享受20%的优惠税率, 然而大部分小微企业不同时具备这些条件, 无法享受税率优惠。

2. 核定征收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小微企业受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财务核算水平等因素影响, 主管税务机关往往按核定的征收率征收所得税, 小微企业无法享受减半征收和低税率优惠政策, 这样会加重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

3. 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力度不够。

自2012年到2015年,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 (含6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 若按月计算, 每月最多优惠500元 (60000×20%÷2÷12) , 若将此项优惠额与工资、薪金所得中每月减除3500元的费用相比, 优惠差距明显。

4. 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存在重复征税。

除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只缴纳个人所得税外, 其他类型的小微企业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既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构成了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在该部分所得额上的重复征税。

5. 间接优惠政策匮乏。

国际上通用的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是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加速折旧、亏损结转等间接优惠方式, 而我国费用列支要求严格。如企业所得税对加速计提折旧的条件限制较多,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投资抵免等适用范围相对狭隘, 导致企业可以税前列支的费用较少, 所得税优惠作用十分有限。

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结合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 并联系我国小微企业在应用税收优惠政策中的实际情况,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 完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1. 继续降低增值税税负。

小微企业适用较低税率可以减轻税负、降低成本, 使其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拓宽销售渠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将现行3%的征收率降为2%。

2. 扩大增值税起征点的使用范围并进一步提高起征点。

可以将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由个体工商户扩大到所有小微企业, 并将目前增值税销售货物的月起征点提高到20000~50000元, 可能是比较适当的。

(二) 调整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

1. 继续降低营业税税负。

建议降低小微企业应税劳务的营业税税率, 将中小型服务企业营业税税率降至3%, 并将营业税的起征点改为免征额, 可以将企业按期纳税的免征额规定为10000~30000元/月, 将按此纳税的免征额规定为800元/次。

2. 要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

上海等地开展“营改增”试点以来, 多数服务业小微企业按5%缴纳营业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按3%缴纳增值税。这一改革使相关服务业税负降低效果较为明显, 建议从营业税改增值税入手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

(三) 优化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1. 放宽小微企业口径标准, 扩大小微企业的范围。

既然国家的税收扶持主要通过企业所得税来实施, 建议国家对小微企业有关标2013年第7期中旬刊 (总第522期) 时代Times准进行修订, 扩大小微企业标准口径, 且与企业所得税法口径一致, 建议国家明确按《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范围来实施年所得额6万元以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让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

2.简化和放宽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

可以放宽小型微利企业认定条件, 将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改为同时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即可。改进小微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逐步扩大查账征收范围。将适用核定征收所得税的小微企业, 按照核定后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收优惠政策。

3.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 进一步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

可以将现行所得税率20%降为15%。考虑将年所得额6万元以下所得税全免, 将适用标准由现在的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提高至10万元甚至更高一些, 在此基础上, 研究采用超额累进的计算方式, 并明确适用于所有小微企业。

4.避免重复征税。

建议允许对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之外的其他小微企业投资者从投资企业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 或者对企业按规定支付给股东的股息和红利允许税前列支, 使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之间实现公平合理的衔接, 避免重复征税。

5.给予小微企业缴税选择权。

为营造公平的税收竞争环境,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面, 赋予小微企业缴税选择权, 允许小微企业合理选择纳税方式, 自主决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或是企业所得税, 选择以后不得变更, 以体现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6.综合采用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综合运用税率优惠、税基优惠金融Finance NO.7, 2013 (Cumulativety NO.522) 和税额优惠三种形式, 从不同角度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比如可以放宽小微企业费用列支标准, 增加广告费、业务招待费、捐赠支出等费用在税前列支的比例。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范围, 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等。

摘要:小微企业作为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 在扩大就业、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下, 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着诸多生存和发展困境, 需要政府从税收政策上给力小微企业。本文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三大重要税种分析小微企业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我国小微企业在应用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高建生.优化小微企业税收政策[N].中国企业报, 2013-3-9.

[2]李香菊.完善和落实我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J].涉外税务, 2012 (9) .

[3]蔺红.税收政策持续给力小微企业增添活力[J].中国税务报, 2012-4-20.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直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税收优惠政策是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了帮扶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是当前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相关税制不完善,宣传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明确等,影响了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效。因此,有必要探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以便税收优惠政策更好的为小微企业发展服务。

一、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2016年的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印花税优惠政策、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为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总局要求从“全力宣传、全程服务、全年督查、全面分析”四个方面,并通过持续开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开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周”活动,开展对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完善小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软件,严格定额征税管理,建立小微企业咨询服务岗和12366反映诉求平台等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工作。这一系列措施旨在确保每一户应享受税收优惠的小微企业“应享尽知”,努力让每一户小微企业办理享受税收优惠手续更为便捷,切实让每一级税务机关履行好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责任。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减税效果明显,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让更多创业者增强了信心,为小微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契机。

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空间仍有待提升,具体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虽然国家在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扶持,但是这些政策涉及多个税种,散见于各种文件和法规中,无法有效的进行衔接,导致小微企业无法及时享受应有的优惠。同时,没有对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进行统一,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都是临时性文件,稳定性不足,缺乏延续性,且这些规定法律级次较低、法律效力不足,很难为小微企业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对纳税人在掌握运用法律规定的时候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小微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的初衷相违背。

2.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技术创新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内在动力。目前,小微企业提高了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显得力不从心。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不仅要减轻其税负,还应该促进其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但是现有税收优惠政策集中于减轻小微企业税负压力,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例如,按15%的税率征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这些企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范围,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还未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因此,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并不适用于小微企业,也无法为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帮助。

3.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小微企业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必要的资金供给,需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但是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财税扶助政策来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经营状况,但都是鼓励、号召性政策,针对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民间金融机构很少有实质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例如,民间金融机构适用5%的营业税税率,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有很大的差别,民间金融机构也享受不到金融企业的税收待遇。

三、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建议

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

1.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规范系统的法律体系来扶持小微企业,这是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法律体系,为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具体来说,需要对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根据行业特征、企业规模、企业数量、纳税规模来控制比例,事先小微企业的自动识别,降低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在此基础上,出台和完善小微企业税收规章制度,为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动力和法律保障。

2.完善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

首先,进一步扩大对小微企业在研发方面的税收优惠。例如,有些小微企业无独立研发能力,可鼓励其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若小微企业的投资用于企业自主研发,则允许其从应税所得额中作为费用扣除;并且对于研发成果收益,则应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则有利于进一步鼓励小微企业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其次,加大小微企业在引进技术人才方面的税收优惠,人才缺乏也是小微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有效地帮助小微企业引进人才,鼓励小微企业与高校联手,开展专业的职业培训,所产生的教育培训费用,允许小微企业在国家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列支标准以外据实扣除。

最后,完善税收抵扣和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在研发技术、职工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小微企业所得税中,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其购买的实验设备可缩短折旧年限,从而加快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最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3.制定小微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更大程度上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国家出台了印花税的相关优惠政策,但由于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加上融资方式过于单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迫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多数小微企业就会选择民间借贷,但随之而来的是过度借款带来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增长,从而影响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小微企业的发展周期来看,企业需要借助更加切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并且具有稳定性的税收扶持政策来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可以考虑给予小微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考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再投资退税优惠或缓征所得税优惠,以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困难和融资难等方面。

四、结论

小微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应该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体系,完善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制定小微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收优惠政策顺利实施,实现税收征管与小微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冠豪.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4,03:16-20.

[2]岳树民,董正,徐廷玗.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J].税务与经济,2014,06:1-4.

[3]肖春明.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6,04:19-21.

[4]姜亚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及改进建议[J].税务研究,2016,08:116-118.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4

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要性排序

作者:孙继红 武建龙 徐玉莲 王宏起

来源:《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04期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篇5

------------------

作者:周宏春出自:中国发展观察发表日期: 2007-8

摘要:循环经济持久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特点,是经济学上的正的外部性,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效。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

循环经济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必然要在企业生产中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一般规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效益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下降;三是减少的废弃物排放收费或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应当看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试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多数环节,并不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过程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生产过程。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常常不占优势,而且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难自发进行。从总体上看,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以及由于收费、税收减免或国家优惠政策等原因导致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成本障碍,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私人”使用与社会付出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共有资本)总要在开采一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试图免费或低价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排放废弃物节约私人成本。

二是跨国公司基本垄断了国际上品位较高的矿产地,现有世界资源供应体系主要是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这就导致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由于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开发并利用了自然资源,本国资源大多已经被耗竭或开发成本增高,因而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后来者”需要利用外部资源时又常常受到排挤,并表现为价格歧视、没有定价权或话语权,明显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资金成本。这种国际分工不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大多数资源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有些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利用产生的效益,如果考虑环境成本,低于一次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既要廉价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要通过各种法规、公约或指令,要求产品出口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者延伸责任”。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本障碍。也就是说,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不会优先选择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或生产方式的。

此外,由于各种“协议”收费的存在,按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政策的执行走样,税收环节的执行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再生资源使用没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资源价格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常关键而又最难以推动的环节。由于实施赶超战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了生产要素低价的政策工具,如压低资本投入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等。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已历经多年,但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资源价格还不能反映真实成本,资源原材料被无偿或廉价使用。以“产量收费”的政策,不仅容易带来“挑肥拣瘦”、浪费资源的问题,还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促成了有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采用经济政策的作用不外乎有两类:一是激励作用,一是约束作用。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话就是“胡萝卜+大棒”,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从中受益,而违反规定的企业受到惩罚。

激励作用。通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的建立与实施,以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活动。这是因为资源消耗越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少,其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率和效益就越好,从而激励经济行为主体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把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约束作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使得经济主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消耗越高,生态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就越严重,其经济行为的生态绩效就越小,从而要求经济主体采取果断的技术经济措施转变经济行为方式,以利于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人们各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然在这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制约下逐步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总之,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环经济法》需要建立的激励政策

从总体上看,对于减量化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活动,应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杠杆和税收手段,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利用财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或一个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给予某些经济活动的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的途径包括建立专项基金、投资倾斜等;税收优惠则是对某些经济活动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其作用:一是通过财政补助(如贴息、直接拨款等)以降低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投资成本;二是通过税收或收费以增加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通过这两种手段的使用以调节人们的资源能源节约的行为。

我国在推动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专门的政策,包括对从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活动的有关企业及产品实行财政补助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因地制宜,对生活垃圾的产生者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鼓励通过押金、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物。

2、培育绿色产品市场

绿色消费是重要的循环经济理念之一,是一种适度消费、节俭型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和无污染消费。绿色消费要求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

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果仅靠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就无法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主流行为。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之一,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采购具有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引入对资源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资源节约、环保标准,而且要求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再利用和再循环、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相关标准。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政府办公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照明设备等室内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型船舶等室外办公用品,以及办公建筑等。

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要求“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同时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这为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了立法依据。其后,国务院、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规章,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的实践。一些地方政府已颁布了或正在制定地方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随着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些行业、企业也主动地开始实施绿色采购。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政府采购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政府绿色采购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相关条款仅仅是原则性的政策宣示,而没有详细、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没有对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标准和清单进行准确界定。《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虽然较为明确、具体,但效力层级较低,权威性较差,而且实践中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较大,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冲突、衔接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绿色产品的定义模糊,标准和清单不一,使得采购者往往无所适从。目前,我国不仅有全国性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还存在着多种正在使用的节能、环保标志。这些清单和标志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重叠互不相属,不利于政府绿色采购义务的落实。

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范围过小,占政府采购的比例很低,无法有效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进程。

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生产领域循环经济

第四章 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

第五章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5月3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坚持国家确定的方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园区承载、项目带动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传统产业循环率,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指导、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并承担联席会议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科技推广、统计调查、宣传培训、学术交流、监督检查等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和咨询服务,接受政府委托,提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加强循环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开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面的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部门编制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

护、城乡规划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并报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备案。

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内容应当明确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按照设区的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备案。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煤炭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行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应当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煤炭、焦化、冶金、建材等行业实行产能总量控制,产能总量控制指标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九条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能源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申报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符合所在区域的能源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第十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循环经济地方标准,组织有资质的认证机构开展循环经济认证。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统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适时发布循环经济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循环经济统计制度,负责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生产领域循环经济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关系等要求,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园区,引导新建企业向园区聚集,鼓励已建企业向园区搬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先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产能、主要污染物排

放量、水资源等配置指标。

现有园区和企业应当逐步进行循环化改造。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对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造纸、制药等企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和废弃物排放量,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实行限额标准管理。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指导企业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含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固体废物、废气、废水、余压、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暂时无法利用的,应当予以合理贮存或者无害化处置。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执行国家循环经济技术导则,并在应当标识的产品及包装物上标识其能效水平和资源消耗情况。

鼓励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标识认证。

第十九条 鼓励企业利用再生水、雨水、矿井水等水资源。

鼓励和支持废水循环利用。工业用水可以采取单位独立进行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也可以采取集中连片进行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和园区,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和工业用水回收利用设施、再生水回用管网设施。节水设施、回收利用设施和回用管网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二十条 煤炭生产企业和煤层气开采企业应当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煤层气资源利用率。

鼓励和支持低浓度瓦斯、风排瓦斯的利用,发展煤层气提纯液化、精细化工等产业。

第二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以及余热、余压发电。符合并网调度条件的,电网企业应当为其提供上网服务,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的上网电量,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上网的电价政策。

第一文库网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业领域的循环利用和农村清洁能源工作,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秸秆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支持企业、个人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

新建畜禽养殖场,应当同时配套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

第四章 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条 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清洁能源加注站的规划和建设,保障清洁能源

供应。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交易市场和分拣加工中心。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区域性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编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省范围内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收集处置中心。

第二十六条 鼓励使用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禁止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再生水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公共建筑、居民小区、酒店、洗车业等节水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

在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方,禁止将自来水作为公共设施保洁、道路洒水、洗车、绿化和景观用水。

第二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对餐厨废弃物、食品加工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推广利用餐厨废弃物提炼生物柴油和制作肥料等。

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产生的再生油用于食品加工。

餐厨废弃物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矿井水、焦炉煤气、镁渣、电石渣、赤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废弃物申报登记管理和限期治理制度。

产生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矿井水、焦炉煤气、镁渣、电石渣、赤泥等废弃物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产生源、产生量和上年度废弃物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 煤矿、洗煤等企业应当全部利用或者安全处置当年产生的煤矸石,并对长年堆存的煤矸石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十二条 燃煤电厂应当合理利用或者处置当年产生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

新建、改建、扩建燃煤发电项目,应当制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方案。

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三十三条 建设坑口电厂应当优先利用矿井水。

煤炭生产企业应当优先选择矿井水用于煤炭洗选、井下生产、消防、绿化等。矿井水确需排放的,应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

第三十四条 焦化企业和炼铁企业应当对其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进行资源化利用。

禁止将焦炉煤气、高炉煤气直接排空、燃烧。

第三十五条 产生镁渣和电石渣的企

业应当研发或者引进新技术,对镁渣、电石渣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六条 氧化铝生产企业应当研发或者引进赤泥利用新技术,提高赤泥综合利用水平。对暂不具备利用条件的赤泥,应当采取安全合理的处置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危害。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技术成果产业化、信息服务等。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鼓励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企业产品列入国家和省级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应当按照利用量给予企业财政补贴。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将淘汰落后产能置换出的能源消耗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及存量土地,优先配置给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第四十条 科技部门应当将循环经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技术项目列入科技发展重点,优先支持循环经济新工艺研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生产性试验。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循环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未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并撤销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或者试点企业资格。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造纸、制药等企业超过限额标准生产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造;逾期仍超过限额标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其停产整顿或者转产。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生产、销售、使用粘土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继续生产、销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餐厨废弃物产生的再生油用于食品加工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循环经济管

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大网站(来源)

地方性法规(类别)

Y(采用标识)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政府面临的基本养老金支付负担会越来越大, 在国家财力还不够雄厚的现实条件下, 需要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发挥补充作用, 形成三支柱的养老金架构。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是指:第一支柱是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 第二支柱是指的由企业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 即企业年金 (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支付费用) , 及第三支柱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由个人单独支付保费) 。

2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2.1 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 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逐年增加, 到 2010年底, 全国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23550 万人, 其中, 在职职工人数达17743 万人, 比上年增加 1155万人。全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有了较大扩展, 但必须注意到非正规就业的社会弱势群体还得不到保障, 养老保障建设仍任重道远。

2.2 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

由于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施行, 且国家对实行该计划的企业设有条件, 只有部分国企会有这一员工福利计划, 使企业年金覆盖范围还很小。

2.3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

由于我国公众的保险意识单薄, 个人很少会主动去买商业养老保险, 导致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公众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

2.4 我国养老保险金税收政策

(1)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不计入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 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原先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退休金、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时, 免征个人所得税;基本养老保险存入银行后的利息也免征个人所得税。

(2) 企业年金。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出台, 根据有关规定, 企业可以提取不超过职工工资的 4%的资金购买企业年金, 享受税前列支, 并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来发展企业年金, 但个人缴纳企业年金的部分都没有免税。

(3)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按照目前税法的规定, 我国居民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在领取养老金时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但在缴费环节却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我国养老保险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3.1 税收优惠激励不够

(1) 优惠比例不够。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规定的按工资总额的 4%从成本列支, 没有考虑到不同企业、不同员工工资水平的差距。

(2) 优惠结构不够。

我国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只能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奖励福利基金, 其他则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3.2 法律规定的缺失

(1) 税法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的税收优惠规定的缺失。

对企业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制度框架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是否可以在税前扣除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对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如何计税, 是否可以免税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2) 对个人购买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没有明确规定。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是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出台。

4促进我国养老金计划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基本养老保险税收政策暂不宜进行调整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低工资制度, 对本不多的养老金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不明智的。当然, 随着经济发展、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以及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未来可对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年金的养老金合并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就目前来看基本养老保险税收政策暂不宜进行调整。

4.2 尽快制定企业年金的相关税收政策

在我国目前征管情况下, 必须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行做出相应的规定, 只有符合规定的企业年金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如, 要求企业年金计划必须达到一定的覆盖面, 避免高层人员操纵企业年金。

4.3 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进行税收扶持

目前我国对于个人进行储蓄性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政策实行的是“两不管政策”, 在购买寿险时, 基本上是缴费不扣除、受益不缴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个人购买寿险动力不足, 应尽快对第三层次保险税收优惠, 规定缴费时可以扣除。

5结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显现出来了, 国家的财政压力也随之而来。我国必须建立完善的养老金保障制度, 必须确立和发挥补充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支柱作用。总的来说, 未来的发展肯定需要通过税收政策来推动整个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8

一、通过制度创新,优先进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设计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由人们的行为造成的。但现代行为科学已说明,人的一定的行为是一定的制度的反映和表象。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人的某种行为不合理,而要看这种行为背后的制度合理不合理。即没有不合理的行为,只有不合理的制度。

在当前,技术经济的成本效益比较低下,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使得直接经济成本日益降低。相比之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这使得“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公有资本)”在开采初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时,总是试图选择免费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而节约局部成本。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这恰恰是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即生态环境没有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而被置于社会管理的主要对象之外。这就是说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由人类生存要素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才能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对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由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在市场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市场价格链的干扰,使产业生态链不可能持续的运转,这时政府要使全社会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必须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涉及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的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

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据统计,当前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的回收总值每年可达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究其原因,立法推进是一个成功经验。如德国是为循环经济立法最早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台了《垃圾处理法》、《控制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1986年西德还建立了联邦及各州的环保局,全面负责制定和推行全国环保法规。截至目前,德国所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可分为三个层次——法案、条例和指南。相关的法案有:《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环境义务法案》、《关于避免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法案》等;相关的条例有:有毒废物以及残余废物的分类条例,废物和残余物控制条例,废物处置条例,包装以及包装废物管理条例,污水污泥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指南有:废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技术指南等。

日本是为循环经济立法最全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日本集中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用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2000年又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日本的循环经济法规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和《废弃物处理法》,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

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自从新泽西、俄勒冈和罗德岛等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出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鉴于此,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有关立法,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健全法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要认真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应当指出,当前我国既已颁行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现实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环保执法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环保部门的执法权有限、各部门的配合不够等等。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和扩大环保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执法手段,理顺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二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争取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应当肯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应着手废除或修改实践已证明过时或存在严重缺陷的法律法规或条文,对法律执行中的问题也需要在立法方面加以突破。借鉴日本等国经验,建议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值得强调的是,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协调这些法规之间的关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过程的四个环节统一规划,避免交叉、遗漏或矛盾的现象发生,提高可操作性。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税收、信贷、工商登记等方面尚未促成激励导向,如税收激励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消费税收和生产税收激励政策,不利于企业节约自然资源和多利用再生资源。因此急需通过研究理清现有各种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改革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缺位的政策,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以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为核心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政策。必须明确,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要建立绿色产品消费政策,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

二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甚至要确定政府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并逐步加大这个比例。

三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及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支撑的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大力开发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应当强调,在这一体系中,关键的是清洁生产技术,即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一方面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到科学技术、质量技术监督、计划、教育等部门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或义务。如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生产单位的技术规范进行监督;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另一方面要求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者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如农业生产者应该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服务行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技术;建筑业应该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案、配件和设备;矿业应当采用合理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等等。

五、发挥先进试点的辐射作用,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而通过试点和示范,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制定适宜的政策和法律。因此,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从试点示范做起。令人振奋的是,循环经济试点已在我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199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3个层面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到目前为止,在辽宁、贵阳两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在广西贵港、山东鲁北、内蒙包头、天津泰达等11个园区进行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试点。临安、安吉等314个县市积极建设生态示范区,其中已有82个地区通过国家验收。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也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先后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各试点地区和单位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应当指出,目前试点单位仍然太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声势。已经取得的试点经验还比较肤浅和初步,水平不高,有的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虽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经济效益,但相当一部分还局限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所以试点工作有待进一步扩大、深化、提高。

一要借鉴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开展 “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创建活动。要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要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对于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企业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做到物尽其用,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把这些地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内要强调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进行生态工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累经验,推动生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要借鉴辽宁、贵阳等生态省市的经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通过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若干循环型省市和省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 篇9

杨晓舟牟 访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建设具有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农业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的产业体系,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构成。循环农业经济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统筹谋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及消费过程的产生链整体结构,实现链网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化。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一般遵循“3R”特点,一是REDUCE, 1

即“减量化”;二是RESUE,即“再利用”;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因此,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农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循环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回归大地。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三)循环农业经济的目标 将循环经济引入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系统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融的理想状态,目的是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的减量化甚至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生态农业建设,既可创造发展农业生产力,高效利用环境与生物资源,也是稳定及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证循环农业经济健康运行的条件。是利用农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源”和“汇”,使区域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投入得到平衡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建设强化产业化,其目标就是构建农场的良性循环经济结构。农场的生态农业建设就是把整个农场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

生产网络。其目的是将某一产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产业的原料,一个产业的部分产品,将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形成生产链网,其功能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域的少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规模性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准则 循环农业经济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生态农业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都是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已经规模化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丰富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十分重视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经验与技术,不仅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也可经一步推进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讲,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包涵,两者处于统一体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批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面向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快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场的产

业升级,提升农场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场的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职工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生态化,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场的就业问题 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类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场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场闲置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是当今农产品生产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各农场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农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农业资源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农场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场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更低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五)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场环境的改善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

场土、水、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场种、养业产业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及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是农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促进农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我们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健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集团公司在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循环农业方面倾斜,既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也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规范,有法可依。通过立法,让各农场了解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

(三)重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企业是技术的创新主体,农场可通过科技规划,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科技投入,组织进行技术课题攻关,研发出适合农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

(四)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试点经验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借鉴近年来循环工业已有的发展经验,根据农场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

(五)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为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但目前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不够,应进行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

使农场职工自觉参与到循环农业发展的行列中来。

五、结束语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社会综合发展领域的落实与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一个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正是发展农场循环农业经济的最佳实践模式,也是提高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农场具有自身的特殊自然环境,土壤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弱,土壤退化和变劣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缺,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劣势环境资源,是每个农场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农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首次写入党章,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农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重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场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科学谋划,团结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动农垦事业局面又好又快发展,在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上,为和谐农场的构建绘下精彩的辉煌新篇章。

上一篇:会计简历的优秀下一篇:庆元旦的演讲稿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