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金循环

2024-06-19

企业资金循环(精选7篇)

企业资金循环 篇1

近年来,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点、焦点问题,造成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更有内部管理不科学、不集成、不优化的原因。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企业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变,但内部管理不力的因素,可以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资金管理模式,使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科学构建资金管理与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体制

资金的集中管理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掌握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达到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动态平衡”的管理目标。

(一)加强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

集团公司要建立和强化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内部沉淀资金,发挥资金集中优势,科学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利息差,调剂资金余缺,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可节约大量的手续费,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要以经济、行政手段严格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加强开户监督,对银行账户进行经常性检查。严格实行保证金制度,对办理保函、银行承兑、内部调剂、单位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按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管理模式运作,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和保证金,提高资金中心的生存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二)大力推行网上银行管理方式

网上银行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直接、透明。企业通过网银,可以动态管理与监督基层项目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且信息传递及时,彻底改变了以往依靠各单位逐级传递汇报而致使情况不清、信息不准的状况。二是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通过网银系统,企业可以对高度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比如,按一定比例收缴上交款,变被动催收为主动收缴,保证资金平衡;再比如,对项目各类社保资金按比例收缴,不受区域、时空的限制。三是实现了对基层项目的有效控制。通过网银系统,对项目资金的收支、存款情况可以进行动态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大额资金流向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规范项目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加速资金周转,保证重点支付。

(三)积极推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集中管理战略,即采取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形成高度集权的管理指挥系统,将投融资活动、资金结算、项目成本管理、预算与控制统一起来。同时,要针对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势,尽快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缩短中间管理环节,增加基层财务信息的直接、透明、可控性,彻底改变基层项目信息不清、数据不准、反映滞后、传递不畅的状况。要着力打造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NC平台,即以账务管理为基础、资金管理为中心、成本管理为重点、风险控制为关键,通过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建设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集中存储、全面共享、随时访问,全面提升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集成度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总部对全集团资金活动、财务收支活动的实时决策、监控和支持。

(四)努力拓展筹资、融资渠道

在加强资金中心职能作用、推行网银管理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的同时,要针对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资金周转压力大的问题,不断探索筹资、融资保障渠道。

一是改变银行贷款结构,争取利率低、周期长的长期负债,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对大型、关键的机械设备购置,要积极探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防止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流动资金;对普通机械设备,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尽量实行经营性租赁,避免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发生。三是成立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管理调剂中心”,设备余缺互补,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用。四是积极与金融机构等探索项目融资途径,使项目资金使用与项目运作周期相匹配,加强项目部对资金使用、资金偿还、资金收益问题的重视。五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大清欠力度,强化清欠责任,积极清收外部欠款,采取银行保理业务等有效措施,并加大奖罚力度,加速现金回流。六是充分利用信托、担保等机构平台,努力盘活房产、土地资源,实现多渠道融资目标。

二、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实现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

为了达到资金管理的目标,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对执行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又要对执行不力、成效不佳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体系、四个到位、六个挂钩”。

(一)完善“一个体系”

完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即全部资金循环必须纳入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杜绝游离于资金管理体系之外的体外资金循环现象。这个体系必须在单位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总会计师具体负责,企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企业所属各单位、各级财务机构积极配合,明确职责,量化任务,分解目标,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四个到位”

一是银行账户管理到位,所有银行账户的开户、使用、管理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控制,杜绝私自开户和多头开户的现象;二是网上银行管理到位,除在内部资金中心开户以外的所有银行账户,都应当纳入网银管理系统;三是NC系统管理平台到位,无论国内、国外的项目,必须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并对上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四是实时监控到位,强化组织、机构、设备和人员保证,有效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全面、及时、动态、连续地反映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三)实现“六个挂钩”

一是将执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政策与对各单位进行执行力检查相挂钩。一项好的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而领导的支持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力度,保证该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把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作为执行力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各单位负责人的利益挂钩。

二是将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与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的委派与考核挂钩。对执行企业关于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政策到位的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执行不力或不遵守集团公司统一政策规定,私自开户,不纳入内部资金中心、网银管理,不遵守NC管理系统规定的项目,要对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委派资格。

三是将单位资金在系统内存量、使用情况,与企业对该单位信用评定、资金调剂额度挂钩。要根据所属各单位经营规模、日常资金存量、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状况,明确各单位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资金存量与流量额度,并将该额度与对其可调剂资金额度、缴纳保证金比例、内部授信资格相联系。对于资金存量规模大、使用效率高、内部调剂款偿还及时、利息有保证、交纳保证金到位的诚信单位,应进一步加大财务支持力度,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四是将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按比例收缴上交款挂钩。充分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所属单位、项目的上交款管理,以该单位每月月末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内存量为基数(或业主对项目拨款额度为基数),逐月实行按比例、分时段逐次收缴上交款,年终再进行清算,并明确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审批权限。上交款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逐月收缴,增加了集团公司本级资金的日常现金流量,保证了资金的平衡,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将清欠结果与清欠责任人利益挂钩。强化清欠组织领导机构管理力度,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清欠机构,由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集中精力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企业各债权逐一进行清理、清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欠款单位和主要债权人,特别是对金额大、拖欠时间长、对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清欠工作更应切实抓出成效。清欠机构要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全面责任管理,将清欠偿债效果与责任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六是将融资成本与使用资金的单位和单位责任人利益挂钩。长期以来,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除了应当支付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外,基本上实行了零成本使用。但是对于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千辛万苦、来之不易筹集到的宝贵资金,一些单位在使用、占用方面不珍惜、不节约,不仅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提高了资金成本,也使资金的偿还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资金成本管理,对于节约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而对于浪费资金、加大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处罚。

总之,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效、集约、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模式,努力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最终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企业资金循环 篇2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现代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好应收账款,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其利用效率,也有利于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维护投资者利益,使企业财富最大化。

一、什么是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而持有应收账款则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保持竞争能力,就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制定和采取新的销售政策。尤其在目前大部分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赊销作为吸引客户、扩大销售的一种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所采用。这种优惠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起到较好的促销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了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扩大了销售量,增加了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是在带来这些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隐患,发生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收益。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第一,商业竞争,在市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是形成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出于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企业不得不以赊销或其他优惠方式招揽顾客,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有竞争引起的应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

第二,减少库存商品,节约库存商品的管理费用。企业库存商品较多时,一般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库存商品转化为应收账款,节约各项支出。

第三,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经常不一致,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发生,这是因为货款结算需要时间的缘故。结算手段越是落后,结算所需时间越长,销售企业只能承认这种现实并承担由此引起的资金垫支。由于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而造成的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信用。

三、应收账款在企业经营中的积极作用

1.扩大市场规模

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发展信用交易的最重要意义莫过于扩大该国的市场规模。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靠扩大该国的信用交易总额度来扩大市场规模。如果国民经济的所有部类都仅使用现金支付手段进行交易,所能够周转的交易数额有限,市场规模必然相对小很多,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很多。扩大了市场规模会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由此可以间接扩大就业水平。

2.增强企业或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发展信用交易,可以增加企业或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如果只采用现金交易,许多企业因缺少现金而无力购货。处于竞争激烈行业的生产厂家,必须想方设法地扩大交易;而一时现金周转有困难的企业,可以依靠信用工具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至于生产型企业,信用交易可以帮助它们增加购进生产原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信用(赊销行为)可以发挥扩大市场、获得存货和各种供给以及得到短期融资的作用。如果企业愿意向客户提供赊销,就可以使更多的客户愿意立即购买商品和劳务,由此,企业就可以实现扩大市场和吸引客户的目的。

3.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由于多年来实行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绝大多数企业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和制度。企业普遍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再加上信息收集渠道受到限制,相关信用信息资料的质量不高,使得大部分企业不重视信用信息的收集或者是无法收集到有效的信息。缺乏信用信息的后果是企业在向客户授信时,只能凭主观判断而没有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评判。其结果是导致国内企业之间出现大量的拖欠和三角债,呆账和坏账十分严重,最终阻碍了企业信用的发展,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扩大销售,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扩大销售,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的赢利水平。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采用赊销方式是扩大销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银根紧缩、市场疲软和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更是一种抢占市场的主要手段。此外,在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时,采用赊销方式也是增加企业时常占有率的有利武器。

5.减少存货占用水平

企业存货占用水平影响到企业的费用支出水平。一般来说,存货占用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仓储费、保险费和保管费等营业费用的相应增加。因此,无论是季节性生产企业还是非季节性生产企业,当存货占用水平过大时,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都会采用较为优惠的条件进行赊销,将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偿债水平,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而且也能减少费用支出和损失的发生。

认识到应收账款的性质和积极作用,就不会产生为了提高收账比率而一味地采取现金销售的现象,从而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四、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等。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信用标准是顾客获得企业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信用标准高了,虽然会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减少,却不利于销售,信用标准低了,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却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现金折扣政策可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因此,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应在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三者之间权衡,力争实现应收账款的风险最小,企业利润最大化。

2.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按照客户设立应收账款台账,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债务人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

3.建立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度

企业对到期的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提醒客户依约付款;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催收;对重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企业应落实内部催收账款的责任,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对于造成逾期应收款项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企业应当在内部以恰当方式予以警示,接受员工的监督。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奖励工资。

4.转化应收账款形式,减少企业的呆坏账损失

(1)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应收票据具有较强的追索权,且到期前可以背书转让或贴现,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坏账损失。当客户到期不能偿还货款时,企业可要求客户开出承兑汇票以抵销应收账款。

(2)应收账款抵押与让售。企业可通过抵押或让售业务将应收账款变现。应收账款抵押是企业以应收账款为担保,从金融机构预先取得货款,收到客户支付欠款时再如数转交给金融机构作为部分借款的归还。当然,客户一旦拒绝付款,金融机构有权向企业追索,企业必须清偿全部借款。应收账款让售是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从事此项业务的代理机构以取得资金,客户还款时直接支付给代理机构。一旦发生坏账损失,企业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筹集研究 篇3

一、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现状

(一)资金短缺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引进技术设备需要资金,废物处理需要资金,生态保护还需要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除了正常的产品销售收入外,还有两个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物和排污成本,如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但目前由于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使得原材料的价格显著偏低,而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中,原材料的回收、加工的环保成本却很高,如果没有国家的一些相应政策的扶持,根本无法与原材料加工产品相竞争。

(二)缺少资金监管机制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无控制现象,擅自挪用转移专项资金甚至侵吞资产等问题突出。企业的投融资情况、资金收支、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不全,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很多企业难以及时掌握的财务状况,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另外,由于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都是从属的,意志完全受领导者的支配,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财务监督乏力、滞后,资金跑冒滴漏依然严重。

(三)资金管理观念差,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

循环经济企业考核通常将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循环经济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而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企业资金占用不明,产品成本构成不清,材料消耗、工时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满足不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统计、核算、传递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难以跨越管理幅度、地域分布、交通通讯方面的限制,监督管理必然滞后。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筹集渠道

(一)企业自身原始积累

通过资本循环积累自有资金,让资本最大程度地增值,这是企业最基础、最根本的筹资渠道。要搞好商品经营的资本循环,必须从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重点抓好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移。其中,资金积累的关键,一是在于附加值的大小,重点是提高科技附加值,销售附加值与名牌附加值;二是在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周转次数。

(二)国家财政投入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可以申请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通过国有资本金的形式投入企业。对于过去“拨改贷”政策时期的国家财政贷款,在符合当前政策的前提下,也可申请实现“贷改投”,转为国有资本金。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企业可争取政府财政中环境治理贷款等低息或贴息贷款。

(三)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筹资是当前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贷款以贷款是否需要担保为标准,可分为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主要凭借款企业或担保人的信誉,没有实物担保,只能用于具有良好信誉的优秀企业;抵押贷款则是由借款企业提供一定的固定资产抵押、证券抵押来作为抵押品,也有少数情况可用名牌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抵押,如果借款方违约,不能如期归还贷款,则可拍卖商标权进行还贷。

(四)吸收股份,发行股票

吸收股份筹资,主要是组织公司制企业时,向社会法人的定向募集股份,以及向本企业职工按改制的要求实施职工持股。对少数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股票上市公司,则还可通过股票上市,向社会公众募集股份。在转换企业的体制、机制的同时,通过股份与股票运作也实现了筹资。

发行股票可以筹措社会资金,并分散企业风险,但股票也决不是如某些经营者误认为的“不要还本付息的长期资金”。发行股票是向社会公众交出一部分企业资产所有权,同时也意味着公众拥有的所有权、收益权与对企业经营的公开监督。

(五)发行企业债券

对于市场信誉较好、现有负债比率较低、企业资产控制权又较重要,不可轻易发行股票,而且销售额与盈利情况相对稳定,增加资本可以大幅度增加盈利的企业,可选择申请发行债券来开展社会筹资。但发行债券也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率与经营风险,因此需要慎重决策,并作好到期还本付息的计划。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慎重决策。

(六)利用外资

企业利用外资筹资不仅指货币资金筹资,也包括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筹资与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筹资。利用外资包括利用国际性组织、外国政府、外国社团、外国企业与外国个人的资金。外资的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由于利用外资是一种跨国境的经济行为,受外资政策、国家间政治关系、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国际金融状况、外汇波动的影响均较大,因而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按积极、合理、有效的原则开展。

(七)租赁筹资

租赁筹资是企业作为承租人,根据与出租人签订的租赁契约,付出一定的租金,来获得在规定时期内租赁物的使用权或经营权的一种筹资方式。租赁筹资分为对生产设备的租赁筹资与对企业的租赁筹资两类。对生产设备的租赁筹资又分为融资租赁方式与服务性租赁方式两种。

(八)盘活企业内存量资产

合理压缩原材料与中间半成品库存,处理产成品积压,收回被拖欠的应收贷款,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金周转次数,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出租出售闲置资产,盘活级差地租,开展出售专利技术、有偿输出管理、出售独立销售权等无形资产经营。

(九)商业信用筹资

如商品赊销、预收货款、预收服务费、汇票贴现、拖后纳税及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等方式。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筹集创新

(一)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进行融资是保障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1)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来源。

建议以循环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省市作为试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调节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由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实行专项、专户、列收、列支管理。基金经费来源除通过财政专项拨款外,还可通过资源税费改革的专项利用、社会捐赠等途径来解决。

(2)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运用。

循环经济是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与领域,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资金支持,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扶持。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的支持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贴息贷款、环保补贴等。此外,政府在给予技术研发资金支持时,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态度,必须从扶持地方特色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给长期的基础性科研工作更大的支持。政府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专项基金主要投向于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支持中介服务、鼓励居民循环消费等。

要使循环经济基金滚动利用起来,发挥更大效用,关键是选项。专项基金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以保证基金贷款按时收回。在基金建立的初期,要首先选择企业经营状况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鼓励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商品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有效益的循环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投资项目,应加大基金贷款力度。待基金积累滚大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考虑用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成本(包括老企业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开工上马、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问题,以及安排一些经济效益稍差,但社会效应影响较大的治理项目和循环工程,贷款时间可相对长一些,也可分期偿还。

(3)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投资管理。

规范专项基金借贷政策。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建立以后,就纳入了信贷资金渠道,必须按有偿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原则投入运行,避免过去环保贷款实行豁免政策,在理论上与贷款的有偿性相矛盾的现象。为了使基金贷款能按时回收,可以参考周转金的管理办法,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签订贷款合同,然后再由当地财政与企业签订合同,贷款到期后由当地财政负责还款,这样一来各级之间都有了约束关系,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只有坚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信贷原则,使循环经济专项贷款基金滚动积累,才能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灵活运用贷款利息杠杆。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贷款应执行国家银行的相关利率,既可以改变以前环保资金低利率使用形成的对企业行为制约力的弱化所造成的资金积压、分散、挪用、只贷不还等弊端,还可以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增加循环经济企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使企业在使用专项资金时更加认真负责。在体现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贷款的优惠性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浮动利率,对那些在还贷期间内项目效果好、设备运转率高的单位可以采取适当下浮贷款利率或贴息等办法。

待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循环型社会的最终建立。

(二)创新循环经济融资政策手段

开发性金融,是在市场缺失和市场机制形成不充分的条件下,由政府给予某些支持,运用金融机制,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以带领商业性金融、推进发展经济的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的总和。

开发性金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融资机制。由于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循环型企业项目缺乏商业价值,从事这些经济活动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易介入,财政机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种特殊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国家出资作为开发银行资本金,并赋予开发银行准主权级政府信用及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开发银行市场化运作和取得市场业绩的基础。在资金来源上,开发银行享有在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按照国际惯例,开发银行金融债券是政府机构债券,其使用不同于国债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这就形成了开发性金融具有政府财政“无偿拨付”和商业性金融“有偿贷放”双重性质的特殊运行机制,是政府财政和商业性金融的巧妙结合,这种特殊性质正符合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融资需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就是由各级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循环经济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推荐申请开发性金融借款。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以及信用复核情况确定借款总量。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等四大建设,使项目逐步由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向资产负债表式的法人形式转化。实现市场出口,就是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以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环境无污染、能有效推动产品结构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与企业,开发性金融必须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开发性金融将市场开发出来,具有了商业价值,商业性金融才勇于进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三)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债

通过发行实施循环经济债券的形式,向广大民众筹资。

(1)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债可行性。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如前所述,许多项目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而且需要政府的直接投资,但政府资金来源有限,发行专项公债不失为一种扩大财源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具有代际受益特征,而公债的偿还也具有代际转移性质,即公债的负担由当代人转移到后代人身上,符合财政学家们提出的世代重叠理论。循环经济专项公债的发行因此具有了一定合理性。

(2)发债主体及范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循环经济专项公债的发行,建议先从省一级财政开始试点,而不应各级政府都可以发债,更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放开。对于试点地点的选择,应该是在经济实力强的东部沿海省份或者资源型省份,因为这两类省份投资环境好,又有足够的财力偿还债务,在试点初期反应会好一些。同时要求发行专项公债的地方政府必须连续几年没有财政赤字,有良好的信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循环经济专项公债的发行对象应尽可能地广泛,因为广泛的投资者能形成对专项公债的巨大需求,便于专项公债的快速发售,同时也有利于公平定价。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债,既为社会资金找到了投资方向,又可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3)循环经济专项公债使用与监督。

由于循环经济专项公债主要是为了解决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因而所筹集的资金只能用于循环经济建设上,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支持一批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可回收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资源勘探开发及高效利用技术等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一般而言,其中部分项目的投资效果主要是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而不会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清偿这部分债务的资金主要是地方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另外部分项目的投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可用其收益作为担保,并把所获收益作为本金和利息的清偿资金来源。

(四)发行循环经济彩票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这样一方面造成循环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又使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额不断增加,大量的社会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发行彩票是政府有力的调控手段,聚集了大量的资金。所聚集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工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的公益事业,如教育,社会福利、循环经济等。目前建议国家发行循环经济彩票,以其公益性质在筹资方面具有其他融资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把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政策创新,更广泛地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发展。

(五)争取外资投入

要加强同大的外资企业的合作,争取高新技术和外资的投入。同时,可以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于循环经济领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证券化的趋势,加快循环经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缺乏的难题。

四、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安全管理

(一)建立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企业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在资金使用全过程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将企业资金的进出、调动、内部周转等建立在公司的严格控制之下,建立合理的审批授权制度、复核制度、授信制度、结算制度、盘点制度等相关的资金保障制度,用制度来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

(二)实时监测保障机制有效运行

坚立防范意识,建立保障机制只不过是保证资金安全的一个基础,企业安全机制是否能有效运行才是关键。企业应运用各种手段,如定期不定期抽查安全制度的实施情况;运用网络技术实时监督每一笔资金流向;对比分析企业价格成本资料;盘点实物等,对企业所建立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投资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才能实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没有相应的控制污染、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能力,在国际贸易和环境外交中的地位将是脆弱的。循环经济资金来之不易,要重视环保科学技术的开发,增加环保科技投入,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资金循环 篇4

关键词:资金循环,会计内部控制

企业资金循环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企业控制经营风险、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制定了具体的政策程序。会计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 确保了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将企业运营风险减低到合理范围中, 达到企业前期目标, 同时也有效的预防了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的舞弊现象。

1 企业资金循环会计内部控制的步骤

在清楚了企业的经济业务工作流程, 明确企业资金循环的会计内部控制目标为基础, 把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按照资金的运动方向分成七个经济循环系统, 首先企业要在采购工作中, 通过采购与资金循环系统付出资金, 然后再到生产与仓储循环系统, 再通过销售与收款系统进行资金回笼, 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在这个企业资金循环系统中还包括了筹资与投资循环、固定资产循环和工薪与人事循环。企业要分别在这七个资金循环系统中严密的控制各个循环系统中的控制措施, 健全其管理体系, 让会计内部控制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资金循环系统得到真正有效的运用实施。

2 企业资金循环的会计内部控制

(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控制

在这个工作阶段要保证采购预算的有效性、招投标工作公正性以及最后付款准确性。采购预付款循环的主要内部控制点有审批采购的订单, 要根据前期制定的预算明细表以及采购计划进行审批考核;在采购过程中, 寻求合适的供应商, 在其寻求过程中要遵循前期招标方针以及询价方法, 严查经办人员是否收受折扣;对于采购回的商品严格进行验收和检验, 同时商品只有凭借检验单才能入库;相关采捕人员要对采购过程中所有的原始凭证进行复核检查, 只有经过企业财务主管签字盖章后才能在财务入账;出纳人员在进行付款前要对采购的所有凭据进行严格的核查。

(2) 生产与仓储循环的控制

这个工作流程中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规范企业生产流程和准确计算出各项支出。要根据之前制定的生产计划, 在进行领取原材料的时候要做好出库登记, 并定时检查和统计领料单, 保证凭证单据和实物流通量达到一致;对于产成品成本的核算要让专业人员来进行计算盖章, 同时稽核人员进行严格的复核工作, 最大程度的减小成品的成本预算和实际成本之间差异;产成品入库之后, 库管人员要定期将仓库的明细单和会计部门的账簿进行核对, 保证账务的准确性。

(3)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主要目标是收款数目准确、销售额与会计账簿统一以及合法的销售发票。对新客户订单的审批, 其销售价格要严格根据审批人员的授权标准进行变动和折扣;对于赊销客户要通过赊销信用等级负责人的批准手续才能进行销售工作, 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销售合同签订之后, 销售人员要开具连号发票, 同时要以商品出库单以及销售单为凭证进行销售金额的核查;对于出现的销售退回现象, 企业必须要通过销售主管审批同意之后才能执行, 会计部门要对于退货的一系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后才能办理退款项目。

(4) 货币资金循环的控制

货币资金是一个企业控制风险最高、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它的经济业务主要流程包括有:复核审批、业务授权、业务结算、会计处理以及定期审查。要在企业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货币资金的收支授权制度, 要实现货币资金的完整安全、收支真实、核算正确和结算及时。

(5)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业务主要包括项目申请与审批、项目可行性分析、筹资投资决策等, 健全审批与执行岗位的分离制度同时, 要有效的控制筹资投资审批计划、资金的保管、资产处置的审批和股利的发放。股利的发放是筹资业务的关键控制点, 企业要根据其实际经营状况以及企业发展规划, 对股利发放的金额和时间做出一定的规定, 让专业人员计算股利, 然后通过审核人员进行签字盖章后就可以支付结算。

(6) 工薪与人事循环的控制

企业的人事管理人员要第一时间登记新员工和离职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 然后经过人事部门主管核对无误后提交会计部门, 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员工工资的发放。在进行工资的发放时候要严格按照员工的考勤记录、工时和产量为基本根据, 工资单的合计数应该和工资的汇总表以及工资的分配表合计数进行核对。各个部门编制工资单必须要通过审核之后才能进行发放, 工资单编制人员和工资发放人员禁止出现一人兼两职的现象。

(7) 固定资产循环的控制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购入、调拨、转移、报废、清理以及处置的时候都必须进行相关部门的审批, 然后取得相应的审批文件凭证。企业要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如发现账目不符的情况要及时上报, 在通过审批之后才能进行账务的处理。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折旧行为都必须通过相关部门审批, 之后经过审核后才能进行相对应的处理。

3 结束语

为了保证企业更好的经济效益, 要有效的进行企业资金循环的会计内部控制, 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提高员工参与会计内部控制工作, 将会计内部控制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 达到企业最初的发展目标和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1]焦艳华.对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财会审计, 2011, (7) :66.

企业资金循环 篇5

第一条为规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 是指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和改善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 专项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管理,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第二章专项资金使用安排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安排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引导、示范、培育市场等方式,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二) 坚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找准循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并根据每个环节的特点, 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

(三) 坚持集中财力, 重点突破。

通过机制创新, 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其他专项资金衔接起来, 发挥财政资金合力作用。

(四) 坚持“科学、公开、公正”, 并接受社会监督。第三章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第五条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工作和范围包括:

(一)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本办法所称“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 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资源, 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1. 示范基地的“城市矿产”资源新增加工处理

能力 (含改造) 建设。

2. 示范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 示范基地“城市矿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二)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建设。

2.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

3.能力建设。包括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监测系统等。

(三) 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

1.循环化改造的关键补链项目构建。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 再制造。本办法所称再制造是指对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 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产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

重点支持可再制造技术进步、旧件回收体系建设、再制造产品推广及产业化发展等。

(五) 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1. 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支持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成熟、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 技术应用示范。

重点支持对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影响较大, 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但尚未实现突破的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

(六) 循环经济 (含清洁生产, 下同) 基础能力建设。

1. 循环经济法规、规划及政策研究。

2. 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制定、目录编制。

3. 循环经济发展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

4. 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 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与统计体系和规划、方案、项目评审及考核、验收等。

(七) 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协商确定的其他重点工作。

第六条对中央基建投资、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已支持的重点工作 (工程) 或项目, 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四章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对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 专项资金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支持。

第八条支持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 采取预拨与清算相结合的综合财政补助方式。

(一)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求, 以及当地“城市矿产”资源情况提出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实施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 。

(二)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按规定对地方政府提出的方案进行论证并批复。对已批复的方案, 地方政府与两部委签订承诺书并具体组织实施。

(三)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方案, 以新增“城市矿产”资源集聚利用量为依据, 并参考再生资源利用成本及市场售价测算核定补助资金, 总额不超过新增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补助资金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批复的有关实施方案统筹使用, 专项用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资金使用方案及其调整情况需报两部委备案。

(四) 承诺书签订后, 中央财政按补助资金的50%拨付启动资金, 5年内再生资源利用量已超过建设方案中设定目标90%以上的, 由地方政府提出考核和余款拨付申请,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考核, 考核合格的拨付余款;不合格的不予拨付余款并扣回部分已拨付补助资金。3年内工作无实质进展的, 将已拨付补助资金全部扣回。

第九条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的专项资金, 支持方式比照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持方式执行。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十条支持再制造的专项资金, 在构建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前提下, 主要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旧件回收及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及产业化发展。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的专项资金, 对于成熟的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 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政府购买技术的形式, 在全行业免费推广。过渡期内, 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或部分重点企业采用成熟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的改造可给予适当奖励。

对于未实现突破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 并按照项目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后可按项目投资额一定倍数进行政府购买, 并免费在全行业推广。

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清洁生产综合协调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支持循环经济基础能力建设的专项资金, 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规定, 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三条其他重点工作的资金支持方式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另行确定。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追踪问效, 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实施专项核查。对达不到要求的, 责令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扣回已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相关单位及省级财政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并应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应当坚持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挤占和挪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将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取消申报资格、停止资金拨付或收回已拨付补助资金, 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规定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企业资金循环 篇6

一、PDCA循环的涵义和特点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 后经戴明改进,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全面应用于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中。PDCA循环分为 (1) P (Plan, 计划) ; (2) D (Do, 执行) ; (3) C (Check, 检查) ; (4) A (Adjust, 处理) 四个流程,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 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概念决定了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具有系统性, PDCA循环主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 而是整个组织的合力, 大环套小环, 通过绩效指标将各项工作有机组织起来。第二, 具有循环性, 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部分问题, 提出新的目标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周而复始;第三, 具有监控性, 通过软件或者监管部门对全过程进行检查监控, 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保证质量;第四, 具有渐升性, PDCA循环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一个循环结束, 质量提高一些, 再循环, 再运转, 再提高, 不断循环, 持续改进。

二、PDCA循环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契合点

(一) 整体目标的契合

PDCA循环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完善工作处理程序和强化过程控制, 解决和改进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专项资金管理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整个过程的控制和评价, 提高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更好的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战略发展服务, 产出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整体目标存在契合点。

(二) 循环过程的契合

PDCA循环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这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计划是整个循环的基础, 执行是整个循环的关键, 检查是整个循环的保障, 处理是整个循环的提升。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与PDCA循环过程大体相同, 目标设定、预算编制对应P (计划) 阶段, 经费使用对应D (执行) 阶段, 绩效跟踪、评价对应C (检查) 阶段, 奖惩环节对应A (结果处理) 阶段。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 专项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检查、事后评价等流程环环紧扣、相互促进, 与质量管理在过程上有契合性。

(三) 循环特点的契合

PDCA循环的运动是呈阶梯式向前推进的, 一个PDCA循环结束, 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同时遗留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将触发新PDCA循环。上一个循环是新循环的基础和起点, 新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扩展和延伸。专项资金管理循环同样是呈阶梯式不断推进的, 其中的过程控制和项目评价的环节, 就是为了查找漏洞并将其完善后运用于下一期的专项资金管理中。因此两者的循环特点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因此本文希望用PDCA循环理论理清思路, 抓住主要矛盾, 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 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能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 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三、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

一些高校申报项目不是从战略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 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 项目建设目标不明确, 论证不充分。存在重复申报类似项目、同一项目申报不同专项, 巧立名目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在申报额度上, 不顾实际需要, 就高不就低, 想方设法多报项目经费。导致项目完成后, 产生大量的结余, 造成资金沉淀, 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果。

(二) 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

高校“重申报, 轻管理”的监管模式, 导致预算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事前控制不充分, 预算编制粗放, 缺乏详细的用款计划, 精确度不高。过程控制不够, 项目执行与预算存在差异时, 缺乏灵敏的反应机制和处理机制, 项目负责人擅自突破开支标准, 改变经费用途, 挪用、串用、占用经费现象时有发生。预算考核浮于表面, 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 没有真正发挥预算对经费的监控作用。

(三) 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

存在违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 擅自更改专项资金用途, 挪用、挤占、侵占专项资金的情况;存在为了加快执行进度, 突击采购、不按合同进度付款, 伪造业务, 虚开发票的现象;存在结题不结账, 对结余资金结转和分配不及时, 资金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以上问题, 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四) 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

目前事后监督较多, 过程监督较少;专项监督较多, 日常监督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监督方式比较单一, 缺乏常规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 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监督乏力, 职能弱化。各个监管部门职能分割, 沟通交流不畅, 缺乏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 造成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 甚至政出多门, 让人无所适从。内审机制不健全, 审计人员主要对财务票据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 对项目前期申报和专项资金使用等整个运作过程参与度不够, 缺少对项目过程和经济效益的审计。

(五) 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

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 客观上造成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目前国家对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并未提出详细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评价指标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在此大环境下, 高校自身对专项项目的绩效评估多以满足相关上级的检查要求, 消极被动应付上级检查为主, 没有切实落实和履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职责, 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预算执行着力较少, 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执行不严。导致相关负责人责任意识淡薄, 不注重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造成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借鉴PDCA循环理论, 抓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个环节

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预算控制、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借鉴PDCA循环理论, 通过科学设置整体目标, 加强预算编制、绩效跟踪、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以及结果反馈等流程控制, 从PDCA四个环节强化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一) P阶段:科学设定目标, 合理编制预算

1. 科学设定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从立项的源头注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测量经费需求, 确定项目完成保障措施。绩效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目标:包括机构设置科学、制度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财务制度有效、会计核算准确等。 (2) 效益目标:包括项目实施带来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科研转化能力增强、咨询收入、服务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增加等。 (3) 效率目标:包括资金拨付到位, 资金使用及时有效、专款专用等。 (4) 效果目标:包括项目准时完成、项目决算和预算匹配、固定资产稳定增长等。

2. 合理编制项目预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专项资金对预算编制要求高, 需要通过事前的预测发挥对专项经费使用的控制作用。预算一旦编制,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修改, 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专款专用。因此项目立项时, 要充分论证, 资金申报要有理有据, 量力而行。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 将预算编制细化到项、类、目。项目预算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 逐项审议各项支出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 避免不必要的耗费, 将钱都花在刀刃上。预算编制遵循要完整性原则, 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 专项资金预算要纳入整个部门预算体系当中, 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二) D阶段:严格执行管理, 强化绩效跟踪

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为阶段目标, 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跟踪管理制度, 确保资金执行过程有据可依。为专项资金设立绩效管理员, 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 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网络动态监管, 实时跟踪专项资金下达情况、经费支出明细、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项目建设进度, 以及项目效益的实现程度。定期撰写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向项目组和学校专项资金管理机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 对偏离预算的情况, 分析原因, 上报主管部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计划, 保证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三) C阶段:加强监督检查, 科学评价绩效

研发监控软件, 将专项资金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嵌入程序, 对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管理, 对违背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的事项, 自动报告和处理。整合各部门的力量, 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构, 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尤其强化审计人员的全过程审计作用。项目检查考核工作从项目开始时启动, 依据专项资金使用目标, 对资金落实情况、管理机制完备性、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组织、财务管理状况、目标完成情况、产出绩效等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进度缓慢的, 要及时提醒催促, 对于出现较大的偏差的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根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 以定量指标为主, 定性指标为辅, 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测定。创新评价方式, 除了现场评价、会议评价也可委托第三方评价。考评标准、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设立以下绩效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四) A阶段:运用考评结果, 进行激励惩罚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 好的奖, 差的罚, 通过奖惩增强高校师生经费使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动力。高校对规范、节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并成果突出的项目、单位或个人, 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行为不当或组织不力的项目负责人和单位, 学校应进行批评教育或收回其经费;对于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 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二是促进信息公开, 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引入项目负责人声誉机制。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档案, 对信誉情况进行登记、公开, 对信誉度较低的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等环节重点监督。三、依据绩效下达预算, 减少无绩效或低绩效的项目, 鼓励绩效优良的项目, 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A阶段是一次循环的终点, 也是总结归纳的环节。通过查漏补缺, 对好的方面继承和发扬, 形成标准和制度;对不足的方面分析原因, 加以整改。持续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 为下一次的专项资金PDCA循环提供借鉴和经验。

五、结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质量的管理能够带来绩效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本文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和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相结合, 提出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可以从PDCA四个环节着手, 坚持绩效为核心, 管理是关键, 重视过程管理和监督, 从管理、效益、效率、效果几个方面建立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校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以评促改, 不断完善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 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更好的发挥专项经费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天睿.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16 (3) :87-90.

[2]卓宝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探讨[J].经济师, 2015 (7) :180-182.

[3]刘国斌, 关颖.基于PDCA对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3) :56-58.

[4]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 2014 (22) :2-6.

企业资金循环 篇7

近日, 作为河北省首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唐山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实施方案获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并获2 000万元启动资金。

该示范基地位于玉田工业聚集区, 占地1 600亩, 总投资30亿元, 主要进行废旧轮胎、废旧钢铁、废旧塑料、废旧汽车、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到2015年可形成回收处理及循环利用等180万吨的产能, 在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 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 可解决15 000人就业。

上一篇: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让学生悄悄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