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资金

2024-10-05

企业创新资金(精选12篇)

企业创新资金 篇1

近年来,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点、焦点问题,造成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竞争环境的影响,更有内部管理不科学、不集成、不优化的原因。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企业靠自身力量难以改变,但内部管理不力的因素,可以通过认真分析研究,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资金管理模式,使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科学构建资金管理与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体制

资金的集中管理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掌握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达到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动态平衡”的管理目标。

(一)加强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

集团公司要建立和强化内部资金中心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内部沉淀资金,发挥资金集中优势,科学利用资金的时间差、利息差,调剂资金余缺,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也可节约大量的手续费,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要以经济、行政手段严格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加强开户监督,对银行账户进行经常性检查。严格实行保证金制度,对办理保函、银行承兑、内部调剂、单位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按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管理模式运作,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和保证金,提高资金中心的生存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二)大力推行网上银行管理方式

网上银行管理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直接、透明。企业通过网银,可以动态管理与监督基层项目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且信息传递及时,彻底改变了以往依靠各单位逐级传递汇报而致使情况不清、信息不准的状况。二是实现了资金集中管理。通过网银系统,企业可以对高度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比如,按一定比例收缴上交款,变被动催收为主动收缴,保证资金平衡;再比如,对项目各类社保资金按比例收缴,不受区域、时空的限制。三是实现了对基层项目的有效控制。通过网银系统,对项目资金的收支、存款情况可以进行动态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大额资金流向可以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规范项目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加速资金周转,保证重点支付。

(三)积极推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

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集中管理战略,即采取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形成高度集权的管理指挥系统,将投融资活动、资金结算、项目成本管理、预算与控制统一起来。同时,要针对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势,尽快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缩短中间管理环节,增加基层财务信息的直接、透明、可控性,彻底改变基层项目信息不清、数据不准、反映滞后、传递不畅的状况。要着力打造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NC平台,即以账务管理为基础、资金管理为中心、成本管理为重点、风险控制为关键,通过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建设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集中存储、全面共享、随时访问,全面提升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集成度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总部对全集团资金活动、财务收支活动的实时决策、监控和支持。

(四)努力拓展筹资、融资渠道

在加强资金中心职能作用、推行网银管理和ERP财务集中管理系统的同时,要针对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资金周转压力大的问题,不断探索筹资、融资保障渠道。

一是改变银行贷款结构,争取利率低、周期长的长期负债,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二是对大型、关键的机械设备购置,要积极探索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防止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流动资金;对普通机械设备,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尽量实行经营性租赁,避免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发生。三是成立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管理调剂中心”,设备余缺互补,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用。四是积极与金融机构等探索项目融资途径,使项目资金使用与项目运作周期相匹配,加强项目部对资金使用、资金偿还、资金收益问题的重视。五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大清欠力度,强化清欠责任,积极清收外部欠款,采取银行保理业务等有效措施,并加大奖罚力度,加速现金回流。六是充分利用信托、担保等机构平台,努力盘活房产、土地资源,实现多渠道融资目标。

二、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实现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

为了达到资金管理的目标,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对执行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又要对执行不力、成效不佳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体系、四个到位、六个挂钩”。

(一)完善“一个体系”

完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即全部资金循环必须纳入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杜绝游离于资金管理体系之外的体外资金循环现象。这个体系必须在单位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总会计师具体负责,企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企业所属各单位、各级财务机构积极配合,明确职责,量化任务,分解目标,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四个到位”

一是银行账户管理到位,所有银行账户的开户、使用、管理必须由公司总部统一控制,杜绝私自开户和多头开户的现象;二是网上银行管理到位,除在内部资金中心开户以外的所有银行账户,都应当纳入网银管理系统;三是NC系统管理平台到位,无论国内、国外的项目,必须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并对上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四是实时监控到位,强化组织、机构、设备和人员保证,有效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全面、及时、动态、连续地反映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三)实现“六个挂钩”

一是将执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政策与对各单位进行执行力检查相挂钩。一项好的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而领导的支持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力度,保证该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把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执行的效果作为执行力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各单位负责人的利益挂钩。

二是将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与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的委派与考核挂钩。对执行企业关于银行开户、网银管理、NC系统管理政策到位的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执行不力或不遵守集团公司统一政策规定,私自开户,不纳入内部资金中心、网银管理,不遵守NC管理系统规定的项目,要对单位(项目)财务负责人予以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委派资格。

三是将单位资金在系统内存量、使用情况,与企业对该单位信用评定、资金调剂额度挂钩。要根据所属各单位经营规模、日常资金存量、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状况,明确各单位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资金存量与流量额度,并将该额度与对其可调剂资金额度、缴纳保证金比例、内部授信资格相联系。对于资金存量规模大、使用效率高、内部调剂款偿还及时、利息有保证、交纳保证金到位的诚信单位,应进一步加大财务支持力度,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四是将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按比例收缴上交款挂钩。充分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所属单位、项目的上交款管理,以该单位每月月末在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内存量为基数(或业主对项目拨款额度为基数),逐月实行按比例、分时段逐次收缴上交款,年终再进行清算,并明确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审批权限。上交款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逐月收缴,增加了集团公司本级资金的日常现金流量,保证了资金的平衡,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将清欠结果与清欠责任人利益挂钩。强化清欠组织领导机构管理力度,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清欠机构,由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集中精力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企业各债权逐一进行清理、清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欠款单位和主要债权人,特别是对金额大、拖欠时间长、对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的项目,清欠工作更应切实抓出成效。清欠机构要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实行全面责任管理,将清欠偿债效果与责任人的利益直接挂钩。

六是将融资成本与使用资金的单位和单位责任人利益挂钩。长期以来,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除了应当支付金融机构的利息支出外,基本上实行了零成本使用。但是对于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千辛万苦、来之不易筹集到的宝贵资金,一些单位在使用、占用方面不珍惜、不节约,不仅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提高了资金成本,也使资金的偿还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资金成本管理,对于节约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奖励;而对于浪费资金、加大资金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处罚。

总之,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效、集约、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模式,努力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最终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结合的管理目标。

企业创新资金 篇2

1、企业营业执照

2、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

3、企业章程

4、验资报告

5、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2010年、2011年的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应附有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复印件(会计师工作单位应与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名称一致,不一致的需要在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复印件上加盖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公章)。审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必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并且加盖审计单位印章(或骑缝章),须报送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

(以上五项必须提供,加盖企业公章)

以下几项根据《指南》对具体行业的要求、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

6、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7、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证书

8、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认证

9、测试报告、技术合同、用户报告、查新报告

10、股东会议决议、银行贷款合同、借款凭证、贷款付息单、财务主管、会计的专业证书等

11、通讯、电力入网证

12、临床批文、药品GMP证书、特殊产品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样机试验合格证书

13、项目列入国家、地方计划文件(合同)、“863”专家组推荐意见

14、环保证明

企业创新资金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风险预警机制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及其预警概念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各种创新资金来源组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创新阶段创新资金投放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由于创新活动具有过程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创新资金来源和投放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创新资金配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偏差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产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掘。1、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 2、生产阶段的风险。(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3、市场化阶段的风险。(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 (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 (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

(一)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井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应对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后期职能,包括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两个方面。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分析并预报警情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管理者应当依据报告的警情制定对应的应急方案、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法等风险处理机制,以控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防止风险恶化,以此达到消除或降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目的。其中,应急方案是指面对重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时应该如何去规避,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补救措施是指如何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现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带来的损失。改进方法是指如何改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或避免类似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再次发生。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机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过程主要以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的。具体而言,在信息收集阶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初步分析,确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找出创新资金配置内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在风险分析阶段,以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为基础,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包括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发生概率的估算和对特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状态下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 ;风险预警阶段,依据风险影响因素科学有效地设置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合理的风险预警方法对风险评估阶段得出的有关数据实施处理和筛选,做出准确的预警判断并发出相应的警情信号。预警结果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以及高度风险,对应的警情信号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或巨警。在风险应对阶段,根据风险预警阶段发出的警情信号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为无风险或轻度风险区间内,此时仅仅需要关注风险的变化,同时进行常规动态监控即可。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处于中度风险区间时,则需要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警戒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消除风险或将其降低至创新资金配置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在此期间还需实施风险的动态监控。然而,一旦风险预警结果正处于高风险区间,则表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警情正处于重警或巨警,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高度警戒,在实施创新资金配置危机处理和风险补救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有效排警的方案来降低现存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直至风险消失或降低至高新技术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同时严密实时监控创新资金配置活动过程。风险处理过后,将已经处理过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处理过程反馈到信息支持机制中并储存,实现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动态更新,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预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玉冬,孙静文.企业创新资金配直风险传到机理研究.科技与管理,2014

[2]魏长升,俞鑫.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2)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4

从2011年发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来看, 建筑行业依然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中国建筑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 201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5 303亿元, 比上年117 734亿元增长14.92%;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1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15.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5 459亿元, 比上年增长9.3% (见下图) 。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 818亿元, 增长15.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 236亿元, 增长21.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预测, 未来50年, 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 这意味着作为与城市化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行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有广阔的市场。

然而, 由于建筑行业科技含量不高, 经营管理相对较为粗放, “转型”、“升级”成为诸多建筑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2013年国内外环境形势依然复杂, 企业资金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建筑企业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条件下构建资金管理机制, 如何以控制风险贯彻企业经营始终, 如何以现金流为主线掌控全局, 如何以资金预算与项目经营管理、资金结算相结合, 透视企业运营, 如何建立资金池,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针对建筑企业关心的这些问题,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现状及应用模式, 提出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案。

二、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特点

(一) 资金分散程度极高

由于工程项目分散, 财务网点众多, 多数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面不够规范, 多头开户的现象仍然存在, 资金很难有效地集中使用。同时, 收回的工程款不能及时汇入总部统一管理, 占用不尽合理, 造成资金闲置, 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使得低价中标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工程项目资金来源先天不足, 资金不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另外, 一些处于边远山区的工程项目, 通讯设施落后, 入网条件不成熟, 给资金集中管理、现金流预测和远程监控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 资金成本高

建筑企业的组成主体是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和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中小型建筑企业。其中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各类指标与大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往往不符合银行的信贷要求, 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 因而筹资就非常困难。一方面, 大量资金沉淀在上千个银行账户;另一方面, 总部在生产经营中因资金短缺仍向商业银行借款, 加大了集团整体财务费用的支出。

(三) 财务信息不对称

由于建筑企业各成员单位 (项目部) 单独核算, 其财权、经营权是相对独立于总部, 造成企业总部与各分支机构 (项目部) 之间信息不对称, 企业总部对于各分支机构 (项目部) 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 特别是资金信息不能实施动态掌握, 使决策信息数据收集出现滞后。因此,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建立, 应当首先从财务信息化建设入手。

(四) 资金周转缓慢, 企业内部成员单位之间容易形成内部拖欠

由于资本金不足引起的资金周转困难在大型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 形成企业内部贷款链, 即总部向银行贷款, 二级单位或工程项目向总部贷款, 甚至依靠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生产经营。内部贷款不规范, 企业对项目贷款与否, 既不能借鉴商业银行的程序审批, 又不能履行担保责任, 项目最后严重亏损而形成不良贷款, 损失只能由企业承担。同时, 由于内部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手段和受项目分散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企业内部较难实施有效的风险监控。

(五) 生产周期长, 账款金额大, 回收难度高

建筑企业通常生产周期较长, 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合同金额大, 涉及到采购付款环节的金额较高, 建筑行业是投资方市场, 建筑企业很难取得依靠商业信用才能取得的自然性融资资金, 如预收账款等;同时, 甲方对于建筑承包方都比较强势, 甲方对于项目的付款能力和付款方式, 将直接决定着承包商的资金状态,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资金会长期地被大量占用, 回收难度高, 进一步加大了融资成本。

三、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适应不同的经营环境与发展阶段, 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 创造更好地经济效益。资金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见下表) :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几种资金管理模式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但实质都属于资金的集权管理。企业由于规模不同, 组织结构不同, 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 因而选择的资金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统收统支模式和拨付备用金模式对资金管理的集中程度很高, 只有上层管理人员保证管理效率的条件下才适用, 且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限制在同城或同一区域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组建过程中要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要经过人民银行的批准, 中小型企业很难具备成立财务公司的能力。就目前的信息技术、金融产品、政策支持及人员素质而言, 对大多数的建筑企业, 更适合的还是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结算中心是财务公司的有力补充, 是财务公司的初级阶段, 需要予以培养。该模式能进能退, 经过简单的调整就能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管理要求, 进可以发展成为财务公司, 退可以成为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模式或内部银行模式, 无论是进是退, 其管理框架是不变的, 区别仅体现在资金结算中心的组织形式不同以及服务对象、提供产品服务、资金的审批权限、资金集中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企业还可以在资金结算模式下对部分成员采用其他的模式, 应用非常灵活。基于以上分析, 并考虑到建筑企业的大部分成员单位都分布在全国各地, 等级层次错综复杂, 很多项目经理拥有独立的人事权与财务权, 资金很难完全集中在企业总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建立一套符合行业特点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更适合建筑企业, 即在资金集中的大原则下, 适当的分权有利于建筑企业对资金更好的监控与调配。

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创新设计

(一) 总体思路

对直属分支机构及分公司采用集权的资金管理模式。分支机构及分公司设有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 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 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实施预算管理制度, 年初核定收支预算指标, 支出预算分专项业务费、经常性业务费和管理经费三部分, 专项业务费预算数额较大, 在编制预算时逐项审查, 经常性业务开支及管理经费实行半定额管理, 各项支出均有单耗定额指标。资金按原预算编制范围内以分支机构资金申请报告拨付, 由各单位自行安排使用, 年终依据审计结果进行业绩考核, 类似于目前资金集中管理中的拨付备用金形式。对子公司采用适当分权的管理模式。子公司有相对独立的财务决策权, 设有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 总部不干预子公司的管理决策, 但是所有的资金流必须统一纳入总部资金池管理平台。这种管理模式属比较半紧密的集团资金管理模式。

(二) 资金管理机构的设置

建筑企业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资金结算中心, 隶属于总经理, 担负着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统筹、计划、调拨的职能, 与会计职能分离, 机构设置。资金结算中心从业务上可以分为五大中心:资金结算中心, 资金预算中心, 资金融资中心, 资金监控中心, 票据管理中心, 负责准确、及时、安全地办理各分、子公司及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收付结算, 并依据相关的授权制度预结算管理办法, 处理结算中出现的拒付、延付、不执行结算制度等问题, 严明结算纪律, 维持正常的结算秩序。

(三) 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建设

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 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资金结算中心要与各家开户银行建立网上银行平台, 实行资金远程管理, 随时可以对项目部资金进行查询监控和调拨。通过网络系统将各项目部资金划入结算中心账户,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实践证明, 网上银行在资金集中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予以取代, 使管理工作的“手”伸得更长, 透明度更高, 监控更及时, 减少人为因素, 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用先进技术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等问题。由此, 使资金的集中、支付在当日或几小时内完成, 提高结算中心的运作能力。

(四) 账户管理模式

在账户管理模式上, 科学的账户管理模式是建筑企业资金有效运作的基础, 合作银行将协助企业将松散的账户进行清理、整合, 并为企业设置科学合理的账户架构, 构建完善的账户管理模式。资金结算中心作为第一层机构在合作银行各开立一个企业主账户, 既是收入账户, 也是支出账户, 通过该账户办理内部结算单位收入的上划和预算资金的下拨等业务, 用于对下属成员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 同时该账户闲置资金也可用于各类投资增值等服务;各内部成员单位作为第二层机构可选择在合作银行的当地分支机构分别开立收入和支出结算账户, 作为企业子账户, 在不影响本级机构及下属机构资金收付外, 资金实时被归至企业总部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

(五) “零余额”管理

将成员企业资金流转纳入企业总部资金池统一管理, 是必须推行的管理变革。每家成员企业每日所有的资金往来开支, 必须统一纳入总部资金池管理平台, 成员企业每日实现账户零余额。甚至部分成员企业被要求采取“银企账目直连方式”, 在银行挂一个账号, 每日资金进出均能被总部实时监测, 每天无论成员企业账户资金是冗余还是存在“缺口”, 均纳入总部资金池管理平台。这种管理模式对银行的要求较高, 而且还要说服成员企业主动交出财权。企业总部可运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来实现子账户资金向现金池账户的实时归集, 具体如下:子账户的账户余额将被划分为当前余额和可用余额, 任何划往子账户的资金将被实时划往现金池账户, 并随时保持子账户的当前余额为零;成员单位的实际存款余额将在子账户的可用余额中反映。成员单位对外付款时, 可在其银行结算账户可用余额范围内, 直接进行支付, 银行将自动从现金池账户中划出所需支付的资金, 并通过成员单位的银行结算账户向收款人进行支付, 成员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可用余额不足支付时, 可向总部提出申请, 提高成员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可用余额, 满足成员单位的对外支付需求。

(六) 内部贷款管理模式

当成员企业有资金融通的需求, 企业结算中心的资金又足以满足的情况下, 向外部银行寻求贷款肯定是不经济的, 所以企业可以模仿外部银行的经营机制, 对于需要融通资金的成员企业实行内部贷款管理模式。资金结算中心与企业总部每年初对成员单位进行授信调查与评估, 制定授信限额, 报贷审委员会批准, 成员单位应按时归还本息, 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五、结语

资金集中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普遍趋势, 集中不是“集权”, 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低化目标, 有利于建筑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而且可以强化建筑企业总部的资金管理、调度力度, 获取资金运用中的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刘智芸.建筑业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HR为例[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2010.

企业创新资金 篇5

中哲咨询介绍如何填写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金项目申请书?

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适用范围:申请“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小额资助项目”的科技型小企业,中哲咨询整理如下:

一、填写要求

1、申请企业需在计算机中安装管理中心提供的申请软件(软件及使用说明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小额资助申请材料汇总》中提供);

2、认真按此说明规定录入相关内容,并打印出完整的申请书。申请书可以复印,但每份需加盖红章;

3、本项目申请书各项内容必须如实填写,各项栏目不得空缺,无此内容时填“无”,数字一律取整数,企业名称需填写全称;

4、本申请书填好后需连同可行性报告、推荐单位填写的推荐意见表、合同草本、齐备的附件等各一式4份分别装入4份申请资料彩皮中,两张软磁盘一并在截止日期内寄至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

二、指标说明

1、企业法人代码: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企业法人代码,没有企业法人代码的企业应先办理企业法人代码本;

2、企业所在地代码(3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规定填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代码。副省级省会城市辖区内的企业,需按副省级城市代码填写。此码可在基金申报光盘的说明文件中查询;

3、认证密码(6位):指企业在申请基金项目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企业受理、立项信息的认证密码,由企业自己填写任意6位数字和字符,并请注意在申报软盘的相应位置上填写相同的密码。不设置“认证密码”的,将无法了解项目状态和结果。管理中心不负责项目申请后的查询;

4、行业代码(5位):应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按照科技部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编制的行业分类代码规定填写。此码可在基金申报光盘的说明文件中查询;

5、项目起始时间:指本项目申请基金支持的时间。

6、计划完成时间:指基金支持该项目的完成时间。也是 “可行性研究报告总论”中所列项目各项目标达到验收的时间;

7、项目现处阶段:

西南项目咨询网

①研发阶段:指项目现处于以生产为目的,研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新装置或对现有工艺、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实质性改进而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工作。其成果应为一种具有新产品或新技术基本特点的原型(样品、样机);

②中试阶段:指项目处于以生产为目的,利用研发阶段得到的原型(样品、样机)、工艺、技术等成果进行产品的定型设计、获取生产所需的技术参数等一系列技术开发工作。这一阶段包括产品试制与设计、工业性试验以及部分小批量试生产;

8、项目执行期内计划完成指标:项目执行期指项目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成时间。项目执行期内计划完成指标指在项目执行期内该项目实际可实现的累计指标,而不是达到的生产能力;

9、计划新增投资额:指企业提出申请的时间之后,项目计划完成时间之前该项目计划新增的投资;

“后资金短缺时代”呼唤金融创新 篇6

计划经济本质上是短缺经济,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因也在解决短缺问题。从号召群众“勤俭节约,踊跃储蓄”到给予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一直致力于汲取国内外资金,支持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曾有学者断言,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资金问题,首要任务是动员国内外储蓄。

时至今日,经济生活中仍是“资金为王”。如果调查100家企业,大概90家都会抱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如果访谈100个梦想创业者,恐怕99个都会哀叹缺乏启动资金。于是乎,有办法搞到资金或仅仅是接近银行和券商者,均会成为众人艳羡和结交的对象。其实如今银行和券商也有一肚子苦水:银行苦于“存差”高企,吸收了大量存款却贷不出去,徒然背负资金成本,因此商业银行的口号早已从“存款立行”变为“贷款立行”了,往日“吸储”的劲头已化为今天“营销”的攻势;券商苦于“僧多粥少”,很难拿到承销订单,尤其难以抢到优质上市资源,向监管部门反映吧,监管部门的说法是“爱护证券市场,不宜盲目扩容”。

从总量层面分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资金供求形势已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系统“存差”与日俱增,外汇储备迅速攀升,表明我国资金已经充裕到本国无法充分利用的地步,大量储蓄流出境外支援他国经济建设。在现代经济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经历过我国目前的“资金过剩”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外贸逆差、债台高筑、资本外逃、储蓄不足,而我国则是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同时并存、银行“存差”高企与外资大量流入同时出现、资本外逃与热钱涌入同时发生。

与宏观层面“资金过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微观层面的“融资困境”,资金供给者——金融机构与资金需求者——企业,两者的感觉和判断大相径庭:金融机构为找不到好的贷款项目而烦恼,企业为看好的项目找不到资金而烦恼。一方苦于资金需求不足,另一方苦于资金供给不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金人庆财长的讲话道出了症结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不是资金总量问题,而是金融体制和融资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以行政垄断和权力集中为特征,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仍然沿袭计划体制运作逻辑。四大国有银行控制了绝大部分存贷款业务,贷款对象集中于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其实与国有银行无异,追逐的也是这两类“优质客户”;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多为国有控股,股票债券上市发行仍然仰赖监管部门审批,融资指标有限,融资成本高昂。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力量的今天,金融领域仍是国有机构、巨型银行的天下,产业与金融这一结构性矛盾的直接后果就是储蓄难以顺利转化为投资,经济增长的部分潜力被白白浪费了。

企业创新资金 篇7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如何提高资金的管理与控制效果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重要措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在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准确把握资金管理与使用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成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为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应积极构建资金预算体系,并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最后要从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入手,确保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

二、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积极构建资金预算体系

建立并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管资金资本的筹集、支出、回收等全过程,可以看出资金预算管理在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从其源头控制的关键。为此,企业应奖励起多级资金预算管理体制,在各级部门设立负责人。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根据企业资金管理实际,建立多级资金预算管理部门

在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资金预算体系的构建取得实效,应根据企业资金管理实际,积极建立多级资金预算管理部门,构建健全的资金预算管理机构。

(二)对各级资金预算管理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

考虑到资金预算管理部门的复杂性,在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对各级资金预算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保证资金预算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工作。

(三)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制度,保证资金预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需要,在资金预算体系构建完成之后,应对资金预算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资金预算实际,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制度,保证资金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三、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

完善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要对分散的企业资金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各类资金风险,衡量风险的大小和成因,有效预防资金风险的产生。应收账款实质上是企业无效资金的占用,要控制应收账款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在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资金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企业而言,资金的安全性是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资金既要保证合理流动,同时也要保证其安全性满足实际要求,只有满足这两项指标,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实效。

为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应加强对资金风险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对风险的防控能力,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在严格的控制下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将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作为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重要内容,确保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实效。

四、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引进银行信用,提高资金融通

信用证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融资和规避风险的业务,国内信用证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作为中间担保,以银行的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不足,规避企业结算业务中的资金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和融通。

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考虑到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企业通常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资金融通。在这一过程中,信誉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办理信用证的方式证明企业自身的信誉以及履约能力,进而在银行信贷中获得较多的贷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基于这一认识,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应对信用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引进银行信用的方式,积极提高资金融通能力,满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融通需要,确保企业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所以,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应学会积极利用银行信用,将银行作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发挥银行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五、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

合理使用企业的资金,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运作的过程,要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必须要加强内部监督,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水平。为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应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为了保证企业的自今年管理与使用满足实际要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重点监督资金的流向及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目前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推行的《中国中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资金支付起到了很好的监控作用。

(二)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制度,减少资金的浪费

企业在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只有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因此,企业的资金管理应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三)企业应把握资金使用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鉴于内部监管的必要性,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把握资金使用原则,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资金的内部监管,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资金预算体系,并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最后要从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入手,确保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

摘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资金对企业的重要性,做好资金管理与使用,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一认识,企业应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才策略,同时对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策略进行全面创新,使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为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全面有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积极创新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企业发展,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晶.关于强化企业资金管理与提升经济效益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2年29期

[2]刘侠.试论货币资金管理中的内控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4期

[3]薛龙.浅谈货币资金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9期

[4]黄礼婷,胥哲菡,彭兰兰.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3年07期

[5]韩媛媛.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12期

企业创新资金 篇8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风险预警的研究主要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方面。丁德臣(2011)基于遗传标准算法,提出了基于混合HOGA-SVM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型提高了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率和速度,降低模型的两类分类错误率。

文柯(2012)采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企业资本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刘磊等(2012)采用RBF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并选择上司企业财务数据对模型进行分析。

解秀玉等(20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制造业数据进行检验,实践证明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

刘耀等(2011)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相应评分,构建高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杨超等(2014)提出基于动态朴素贝叶斯网的技术创新风险测度与预警模型,并使用案例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

李晓峰等(2011)基于物元与可拓集合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测度的多维可拓物模型,并提出风险的可拓测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基于创新活动的环节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进行研究,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防范和化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及其预警概念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各种创新资金来源组合效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同创新阶段创新资金投放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王玉冬等(2014)认为由于创新活动具有过程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高新技术企业受到创新资金来源和投放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使得创新资金配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偏差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基于上述观点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进行研究。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风险源

风险源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来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源。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按照创新活动的三个阶段前后关联性,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源分为研发投入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化阶段三个阶段的风险源。

1. 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源。

(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

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

(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

此外,创新技术的成熟度、先进性、复杂程度与难度等因素将会影响创新资金技术成本投入,进而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的风险。

(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

2. 生产阶段的风险源。

(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

(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

3. 市场化阶段的风险源。

(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

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 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

(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

(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概念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具有突发性,往往使管理部门很难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由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导致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是无法预测的。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累积导致危机的发生通常以与其相关的预警指标异常为先兆,如果能够运用敏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风险预警指标构建出具有操作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那么防范资金配置风险导致的危机是可能的。

此外,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导致危机的爆发会有一段前置期,在前置期内若能及时发现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的异常反应并实时进行动态控制,那么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导致的危机是可以避免与化解的。

现有相关文献较少涉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定义,故本文借鉴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相关概念。魏长升等(2012)认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是指通过对财务风险导致的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及时地反馈预警的信息,使企业管理层能够对潜在的危机进行及时和恰当处理的风险管理方式。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机制, 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复杂性较高的管理活动。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与财务风险预警具有某些共性要素,如:都是由企业内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是风险的来源;都需运用定性和定量相关方法进行风险的分析和评价。

根据风险预警的共同要素,结合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内涵,本文认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是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的预期目标,分析创新资金在创新过程中分配的规律,动态监测创新资金分配过程中影响创新活动效率和结果的内外部因素,并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逐渐建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免疫机制,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抵御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能力,使创新活动的结果和预期目标一致,始终让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处于相对安全和可靠的状态的风险管理方式。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在对由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系统地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分析,构建科学全面反映风险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反馈警情,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地应对创新资金配置导致的风险。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 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见图1。

(一)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组织机制

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 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

信息支持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职能持续和有效发挥的基础,其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决策的效果。王凡林(2010)认为只有可信赖的信息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才能在风险来到之前发出预警和帮助规避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 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 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

风险分析机制是防范和化解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核心和关键,实现创新资金配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和警情预报的功能。在信息支持机制的基础上,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 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对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 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并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应对机制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应对机制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后期职能,包括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控制和化解两个方面。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分析并预报警情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管理者应当依据报告的警情制定对应的应急方案、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法等风险处理机制,以控制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防止风险恶化,以此达到消除或降低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目的。

其中,应急方案是指面对重大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时应该如何去规避,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补救措施是指如何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现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带来的损失。改进方法是指如何改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或避免类似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再次发生。

四、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具体过程是在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设立的目标指导下完成的,是将各种预警方法和预警行为有效融合在一起而呈现出的整体化、综合化流程。因此,为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就需要尽可能地把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相关的内容囊括在同一个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过程的框架内。整个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基本流程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过程主要以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的。 具体而言,在信息收集阶段,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部门应对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初步分析,确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找出创新资金配置内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因素。

在风险分析阶段,以收集到的大量信息为基础,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包括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发生概率的估算和对特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状态下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风险预警阶段,依据风险影响因素科学有效地设置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合理的风险预警方法对风险评估阶段得出的有关数据实施处理和筛选,做出准确的预警判断并发出相应的警情信号。预警结果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即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以及高度风险,对应的警情信号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或巨警。

在风险应对阶段,根据风险预警阶段发出的警情信号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为无风险或轻度风险区间内,此时仅仅需要关注风险的变化,同时进行常规动态监控即可。当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结果处于中度风险区间时,则需要提高风险管理部门的警戒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消除风险或将其降低至创新资金配置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在此期间还需实施风险的动态监控。

然而,一旦风险预警结果正处于高风险区间,则表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警情正处于重警或巨警,此时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高度警戒,在实施创新资金配置危机处理和风险补救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有效排警的方案来降低现存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直至风险消失或降低至高新技术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同时严密实时监控创新资金配置活动过程。风险处理过后,将已经处理过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处理过程反馈到信息支持机制中并储存,实现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动态更新,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预警有效性。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及其作用机理。结合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 界定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概念,分析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并对机制组成部分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揭示了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作用机理。掌握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免疫能力,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的创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对地区企业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为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本文在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创新活动三个环节资金配置的风险源,提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概念,深入剖析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并绘制出风险预警机制作用机理图。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防范和化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高创新资金配置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丁德臣.混合HOGA-SVM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

文柯.基于Logistic的上市公司产融结合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S1).

刘磊,郭岩.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评价[J].财会月刊,2012(9).

解秀玉,管西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4).

刘耀,张倩.高新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杨超,胡翠华,高永祥.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22).

李晓峰,徐玖平.基于物元与可拓集集合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综合风险测度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1(3).

王玉冬,孙静文.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到机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2).

魏长升,俞鑫.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2).

侯宇.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

企业创新资金 篇9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尤其是2011年以来, 随着销量萎缩、价格倒挂、风险加大、资金匮乏, 钢贸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高产量、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两高两低”的重压下, 钢贸业已连续三年亏损, 钢贸企业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心, 不少企业已转行或倒闭, 另一些企业仍在力图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 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尤其是对应收款预付款和库存的管理, 积极开展自救, 维持生存, 以走出困境。本文就当前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及流动资金管理中的应收款、预付款和存货管理问题谈些看法。

1 内外并举, 创新钢贸企业经营模式

近几年来, 钢铁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钢铁产能过剩, 钢材产品供大于求。钢厂大量直销, 制造业和流通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价格信息透明, 钢贸企业利用时间差和地域差赚取利润越来越困难。钢贸行业出现分化。钢材市场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 钢贸企业必须创新经营模式, 才能实现盈利, 求得生存和发展。可以说, 实施经营模式创新已成为当前钢贸企业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

1.1 政府要为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营造良性外部环境

1.1.1 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2009年, 国务院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 要“规范钢材销售制度, 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但是,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厂商不对等局面, 必须要政府协调产销双方, 构建互利共赢的厂商关系, 才能建立起适合钢铁业发展的产销风险共担机制。

1.1.2 在融资、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

在当前行业困难形势下, 资金融资问题已成为钢贸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因此, 需要政府在融资政策上给予支持, 为钢贸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开辟融资渠道提供方便。钢贸业在整个钢铁产业链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在行业困难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适当降低税收, 为钢贸企业改善生存发展条件。

1.1.3 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行业管理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建立信用体系、开展诚信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规范厂商关系, 建立健全钢铁流通市场监测体系与市场预警机制, 提高行业发展调控能力, 提升钢材市场业态, 加强市场统一规划, 避免重复浪费, 为钢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秩序。

1.2 企业必须创新自身经营模式

1.2.1 科学定位经营策略, 不断创新赢利模式

(1) 变静态经营为动态经营。在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之时, 钢贸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态经营思维, 时刻保持高度危机感, 建立动态经营策略, 努力做到以变应变, 顺势而为, 驾驭未来。还要实现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化, 注重服务创新, 采取多元化、具体化、个性化服务方式, 做专做细做精做特, 满足终端用户差异化需求, 增强综合竞争力。 (2) 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 走贸工结合之路, 积极探索“贸易+加工+物流”等经营新模式。不断创新赢利模式, 从原来的以价格为导向靠投机博“行情”实现盈利向以服务为导向的综合服务商转型, 在原来经营基础上量力而行开展深加工延伸, 将自己整合到整条钢铁产品供应链之中, 开展集成式供应链服务, 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3) 完善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 扩大经营辐射面。要有计划、有超前意识地科学设点布局, 加强与钢厂、客户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形成合作多赢的营销网络, 努力捕捉和开掘临时性市场机会, 敏锐地扩大经营辐射面。 (4) 抱团组建钢贸集团公司。要借助资本市场, 以股份制为主要载体, 推进企业战略重组、资源整合, 形成一批主业规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 走“统购分销”之路, 提升与上游钢厂之间的定价话语权, 取得从钢厂博取批量低价的优势。 (5) 要利用网上直销交易平台, 树立品牌效益, 利用期货、电子盘等金融工具指导经营。

1.2.2 加强融资管理, 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 要加强钢贸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练好内功, 增强自身融资实力, 用良好信誉换得银行的贷款规模。其次, 要创新更多更灵活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如上市融资、“抱团”融资、动产和仓单质押融资, 还可以采用保理、发票融资、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和卖方融资、应收账款保险等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延长票据等票据融资业务。一些大型钢材园区可以争取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联合发行企业债券或设立专项信托基金和互助基金。第三, 在延伸价值链、向新领域投资的过程中必须特别谨慎、科学决策, 一筐鸡蛋应放进什么样的篮子, 确保投入最好的新篮子, 准确选择投资时机, 从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1.2.3 完善激励机制, 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是否拥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决定着钢贸企业的兴衰, 因此钢贸企业要完善激励机制, 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稳定和提升专业人才队伍。

2 管好应收款, 控制销售垫资

经营风险的控制是当前钢贸企业加强管控的重中之重。目前钢贸企业日常经营中最大的风险来自应收款、预付款和库存三个方面。钢贸企业必须把应收款、预付款和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赊销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在钢贸经营中至今被广泛应用, 但对客户大量垫资又带来了很多成本和风险, 甚至正常的资金周转将因其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在这方面钢贸企业必须抓好客户风险管理、合同管理和账款催收等工作。

2.1 加强对客户信用政策的有效管理

2.1.1 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策略

钢贸企业要在对客户进行细致信用调查的基础上严格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估工作, 根据客户预期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率等财务指标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划分, 以确定可给予对方的信用额度,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标准策略。

2.1.2 采取动态科学的信用条件政策

钢贸企业要比较延长或缩短对客户的信用期限带来的好处 (差量收益) 与相应带来的坏处 (差量成本) , 科学选择不同的信用期限。企业对客户到底提供还是不提供现金折扣、折扣期限为多长、折扣率多高最合适等方面的决策, 也要通过比较其差量收益和差量成本来决定。

2.1.3 实施灵活有效的收账政策

在客户发生逾期拖欠时, 要在弄清对方拖欠原因的基础上, 实施相应的收账政策, 组织催讨, 尽可能做到既能加快收回账款, 又不影响客户关系。在选择收账策略时, 也应从花费的收账费用和减少的成本、损失之间作出权衡。

2.2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应收账款风险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钢贸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一整套应收款管理制度,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制, 加强对客户在授信、执行、事后监督等方面的有效管理, 充分发挥信用政策在促进销售增加利润方面的作用, 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成本和坏账损失。

2.2.1 把好合同关

钢贸企业自身应重合同、守信用, 严格确保交货数量、质量、日期, 并做好各项销售服务工作, 提高客户及时付款的积极性。在与某些客户签订合同时, 可增加一些防范性担保条款和约束条件。

2.2.2 采用适当的结算方式

钢贸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 尽可能选择能保证货款按期收回的方式。

2.2.3 加强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钢贸企业完善销售与收款方面的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对降低应收账款风险会起到极大作用。首先要抓好合同审批和合同、回单、对账单的统一管理工作, 保全债权文件;其次, 对已发生的应收款应及时登记, 定期编制应收款余额清单, 并经常与对方核对。第三, 对已到期的应收账款, 应及时与客户联系, 先礼后兵, 组织催收。第四, 按期足额提取坏账准备金, 严格执行坏账处理程序。

3 进一步完善预付款风险管理

钢贸企业的预付款主要来自于两种情况:一是向钢厂正常订货, 一般需要提前1-2个月支付预付款;二是一些具有资金优势和贷款渠道的钢贸企业开展“托盘”业务, 要先帮助缺乏资金的钢贸商订货, 并向钢厂支付货款, 相当于为被托盘企业预付了货款。前一种情况不但占用了钢贸企业大量资金, 还存在付款后拿不到货的违约风险, 如近两年大举进入钢贸领域的上市公司“杭锅股份”于2013年11月发生的由于供货钢企河北钢铁集团龙海钢铁有限公司停产重组而导致的约3亿元预付款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后一种情况的预付款由于操作流程更复杂因而风险也不小, 虽然在被托盘企业没有偿还资金时, 托盘企业掌握着货权和被托盘企业预付的保证金, 但如果被托盘企业与作为第三方的仓储公司相互勾结, 制造假仓单进行重复质押多方贷款, 一旦贷款还不上, 被托盘公司“跑路”或破产, 从事“托盘”业务的企业就要面临较大风险。

因此, 钢贸企业管理层应时刻保持自我警惕, 必须强化预付款的审批程序和内部控制监督体制, 层层把关, 进一步完善预付款的风险控制。财务部门要及时登记预付款台帐, 跟踪预付款的预付、结算全过程, 督促业务经办人员及时结算、冲报。经办“托盘”业务的钢贸企业要加强对客户资信审核, 并监管好相关货物。

4 加强库存管理, 把库存控制在适当水平

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 钢贸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数额大、风险高, 因此加强库存管理是钢贸企业物流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行业相比, 钢贸企业的库存管理难度高、意义大, 因此必须敏锐地把握产销形势, 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准确预测库存需用量, 加强存货资金计划管理, 把库存控制在适当水平。

4.1 保持低库存为上, 控制风险

高库存是目前钢贸企业高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目前钢铁业基本面难有改善, 行业亏损压力不减,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钢厂库存高。2014年3月7日, 国内主要钢材品种库存总量为2057.81万吨, 铁矿石库存也于此前突破亿吨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市场心态偏于悲观, 消化库存难度较大, 所以钢贸商仍应以保持低库存为上, 维持低库存、高运转, 将“求稳”进行到底, 把生存作为第一要务, 与此同时要按适价、适质、适时、适量、适地的原则优化库存结构, 以规避风险。对一些库存高、资金占用量大的钢贸企业而言, 虽然在消化库存的过程中可能伴随亏损, 但也必须壮士断腕进行轻仓化运作实施去库存化, 控制风险, 促进资金流动。

4.2 以销定进, 避免大起大落

目前, 市场的原有交易周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导致钢贸商来不及应对, 简单的买进卖出赚价差甚至囤货待涨的操作思路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 因此控制库存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利用目前采购方便, 资源充足的市场机会, 坚持常态贸易, 抓好机会贸易, 做到贸易正常化, 薄利多销, 避免大起大落。摒弃以前做大库存、盲目进货的粗放模式, 走向“按需订货”的成熟模式, 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预测机制, 锁定钢厂优质资源, 以销售定库存, 就地设库, 多做工程, 按客户要求进行采购, 快进快出, 甚至从钢厂直发用钢客户和工地, 重合同, 守信用, 注重渠道建设, 与终端用户、客户群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健全服务体系, 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增值服务, 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和水平, 缩短资金周转期, 保持企业“血液”畅通。

4.3 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动态库存管理

有条件的钢贸企业要打破传统操作思路, 从原先的现货和电子盘交易上转变过来, 利用钢材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不要只有一种库存意识, 要善于管理“两种库存”, 要通过期货市场来实现“现货库存”与“虚拟库存”间的双向转换, 从而实现动态库存管理, 以盘活资金, 优化库存管理, 灵活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 主动应对现货价格波动, 更好地进行资金链管理和风险管理。为此, 钢贸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与期货套期保值相适应的内部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决策流程、工作流程和风险控制机制, 防止重蹈近些年来某些企业以套期保值之名行投机之实、招致巨额亏损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贸商生存现状调查报告[N].现代物流报, 2011-9-19.

[2]郁干.钢贸企业该如何重构经营和管理模式[N].中国冶金报, 2013-03-19.

[3]章建成.新环境下钢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探讨[J].价值工程, 2011 (17) .

[4]展望2014钢贸商发展策略[DB/OL].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2013-12-31.

企业创新资金 篇10

今天, 经济已经全球化, 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压力, 而且还要接受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陡然间增大了。

传统上, 企业主要依靠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投入获得发展, 这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 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下。当前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种模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寻求最佳方式更新自身的状态, 并使之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这个过程就是创新[1]。创新已经演变成为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2,3]。

与传统企业不同, 创新型企业将新知识或者新知识的组合应用到经营实践中, 通过创新创造更大的效益, 这种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 符合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 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先发优势十分有利。

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动态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被创造出来, 并被以某种方式组合到一起。当今知识再创造的手段主要就是技术创新, 而新知识的组合手段就是新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此可见, 研究开发和信息化都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举措。

创新需要资金,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我国,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相对确定的关系, 这个问题已有的文献中讨论不多。本文尝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讨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 以期揭示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企业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2 研究方法

简单相关分析仅考虑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 多元相关分析考虑的是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关系, 与之不同, 典型相关分析的是两组变量的关系[5]。

本文讨论的是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 但企业绩效和创新资金投入是由多个变量组成的, 这样, 本研究讨论的实际上就是企业绩效和创新资金投入这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比较合适。

通过SPSS软件的cancorr命令和MANOVA命令, 分别用两种方法[5]对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由于两种分析方法输出的报表在数量上略有差异, 为保证分析结果全面、可靠, 本文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下文数据分析报表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用cancorr命令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1 变量选择

(1) 企业绩效

与其它指标[6,7,8]比校, 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交税金和出口交货值相对比较客观。原信息产业部 (即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在考察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绩效时采用的就是这四个相对简单的综合性指标。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 本文沿用这种作法, 采用营业收入X1、利润总额X2、上交税金X3、出口交货值X4构成企业绩效变量组:x= (X1, X2, X3, X4) 。

(2) 创新资金投入

根据上文对创新的分析, 将创新资金投入大体上划分为研究开发经费和信息化投资两大部分。研究与开发经费Y1、信息化投资总额Y2构成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变量组:y= (Y1, Y2) 。

3.2 数据来源

选择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研究, 相关数据全部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9]。这些数据量纲完全相同, 无需标准化, 可直接用于研究。删除了相关数据为零的企业17家, 余下的83家企业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4 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典型相关分析

4.1 简单相关系数

表1是企业绩效变量组的相关系数, 表2是创新资金投入变量组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这两组原始变量组内存在一定相关性, 而这种相关性又不属于高度的多重共线性。因此, 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典型相关分析[10]。

4.2 典型相关系数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MANOVA命令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 两个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579。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整体检验和维度递减检验两种方法分别进行。

整体检验同时检验所有典型相关系数, 考察是否有一个相关系数显著, 从而推断总体典型相关程度。表4是MANOVA方法输出的整体检验结果。皮莱 (Pillais) 迹、霍特林 (Hotellings) 迹和威尔克斯 (Wilks) λ用近似F分布进行检验, 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5, 表明相关显著。罗伊 (Roys) 最大根大于0.1, 这说明至少有一个典型相关是显著的。

维度递减检验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 说明第一典型相关和第二典型相关都是显著的 (表5) 。

注: 威尔克斯统计量对应的F值为精确值。

4.3 典型相关模型

第一对典型变量 (U, V) 的特征根为观测变量总方差的95.345%, 第二对典型变量 (U, V) 的特征根仅为总量的4.655% (表3) , 第一个典型相关模型已经大体上可以说明问题。但, 两个典型相关都通过了检验。因此, 为全面描述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将这两个典型模型一并列出。

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系数, 根据SPSS软件运算结果给出典型相关模型, 如表6所示。

从第一个典型相关模型看出, 营业收入X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U1的贡献最大, 典型系数为0.704, 其次是上交税金X3和出口交货值X4, 利润总额X2的贡献量最小;说明企业绩效中影响创新资金投入的主要是营业收入。研究与开发经费Y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较大, 信息化投资总额Y2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小一些;说明创新资金投入中影响企业绩效的两种因素相比较而言, 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影响要比信息化投资总额的影响大一些。

从第二个典型相关模型看出, 营业收入X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U1的贡献也最大, 其次是上交税金X3和出口交货值X4, 利润总额X2的贡献量也比较小;研究与开发经费Y1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较小, 信息化投资总额Y2对第一个典型变量V1的贡献大一些。

4.4 结构分析

通过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结构分析。实际上讨论的是典型负载系数和交叉负载系数。

(1) 典型负载系数

典型负载系数是典型变量与同属于本组的原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由表7可知, 企业绩效的第一典型变量Ul与X1、X3高度相关, 与X4中度相关, 与X2低度相关。说明营业收入、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高, 其中前二者最为显著。利润总额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低, 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创新资金投入的第一典型变量Vl与Y1的相关系数为0.936, 属高度相关, 与Y2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844, 说明两种资金投入的影响都比较大。Vl反映的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成分更多一些。由于第一典型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 企业绩效组内大部分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一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高, 而创新资金投入组内的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一典型变量之间也呈较高的相关关系, 这种一致性从数量上体现了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企业绩效的第二典型变量U2与X3、X4、X2中度相关, 与X1低度相关。说明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较高。营业收入与企业绩效相关程度较低, 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创新资金投入的第二典型变量V2与Y2的相关系数为0.536, 属中度相关, 与Y1的相关系数稍小, 这也说明两种资金投入的影响也比较大。相对而言, V2反映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成分更多一些。第二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 企业绩效组内大部分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二典型变量相关程度较低, 创新资金投入组内的原始变量与本组的第二典型变量之间也呈较低的相关关系, 这种一致性也从数量上体现了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本质影响作用。这也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 交叉负载系数

交叉负载系数是某一组中的原始变量与另一组的典型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交叉负载系数的平方代表本组原始变量的变异量被另一组的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

从表7可知, 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与第一典型变量U1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894和-0.806, 这两个数值的平方分别为0.799和0.650, 表示U1可以解释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变异量的79.9%和65.0%。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与第一典型变量V1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922, -0.050, -0.866, -0.451, 取平方得到0.850, 0.0025, 0.750, 0.203, 表示V1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变异量的85.0%, 0.25%, 75%和20.3%。

创新资金投入组的两个变量与第二典型变量U2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203和0.311, 这两个数值的平方分别为0.041和0.097, 表示U2可以解释创新资金投入两个变量变异量的4.1%和9.7%。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与第二典型变量V2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100, -0.145, -0.238, -0.218, 取平方得0.01, 0.021, 0.057, 0.048, 表示V2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组的四个变量变异量的1.0%, 2.1%, 5.7%和4.8%。

4.5 冗余分析

冗余指数 (redundancy index) 是本组典型变量对另一组变量总变差解释的百分比, 也是交叉的总方差共享比例。

Uix的第i对典型变量, p为变量个数, 则x被自身典型变量Ui解释的百分比为:

RU1x2=i=1p (rU1x) 2p

将相关典型负载系数rUix (见表7) 代入上式, 即可求得x被自身典型变量Ui解释的百分比。Viy方差的解释能力用类似方法求出。将被自身典型变量解释的百分比乘以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 即为冗余指数。相关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见, 第一对典型变量U1和V1均较好地预测了对应的那组变量, 而且交互解释能力也比较强。第一对典型变量中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被自身解释的比例分瘪为49.5%和79.5%, 来自企业绩效组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45.2%, 来自创新资金投入组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组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2.5%。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第二对典型变量U2和V2的预测能力和交互解释能力较弱。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被自身解释的比例分别为10.1%和20.5%, 来自企业绩效组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4%, 来自创新资金投入组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组的典型变量U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9%。也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上述两个典型相关分析可图示如下, 其中, 实线表示第一对典型相关, 虚线表示第二对典型相关。连接典型变量V1、U1和V2、U2的双箭头上方的数据为典型相关系数, 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连线旁边的数据为典型系数。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 从整体来看,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0.955。企业绩效对创新资金投入的交叉负载系数为0.894和0.806, 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创新资金投入的方差被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U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72.5%, 被企业绩效的典型变量U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6.9%。企业绩效的方差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1解释的方差比例为45.2%, 被创新资金投入典型变量V2解释的方差比例为3.4%。交互解释能力相当强。这些结论说明, 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要改善企业绩效就必须进行创新资金投入。

5 结论

本文选取2007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为研究样本, 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企业绩效与创新资金投入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创新资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这说明在我国这个特定的经济环境中, 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在研究开发和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纳税能力和出口能力都具有影响。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的绩效。

由于数据收集上存在困难, 本研究仅选择了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进行研究, 致使这次研究没有涉及其它行业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等对创新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希望在未来能得到更多的数据, 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云伟.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J].学术交流, 2008, 168 (3) :92~96.

[2]Van Kleef J A G, Roome N J.Developing capabilitiesand competence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as innovation: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 (1) :38~51.

[3]Calia R C, Guerrini R M, Moura G L.Innovationnetworks:fro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businessmodel reconfiguration[J].Technovation, 2007, 27 (8) :426~432.

[4]饶扬德, 梅洪常, 王学军.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7) :64~68.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软件SPS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 1999.

[6]Melville N, Kraeme K, Gurbaxani V.Revie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e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 value[J].MISQuarterly, 2004, 28 (2) :283~322.

[7]刘石兰.市场导向类型、产品创新方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J].预测, 2008, 27 (4) :31~38.

[8]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J].经济管理, 2009, 31 (1) :72~79.

[9]2007年 (第21届) 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EB/OL].http://www.miit.gov.cn/art/2007/06/08/art4825 43783.html.

企业创新资金 篇11

【关键词】 企业 资金 管理

1. 当前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僵化,观念陈旧。我国实行社会丰义市场经济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方面,相当一部分 业经过改制以后成为了股份制、私营、个人合伙等性质,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一些介业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存在着职责不分、越权行事、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 管理思想落后,企业管理者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甚至将家庭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 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1.2信息失真,难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信息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的效果。

1.3管理薄弱。造成资金使用效益差。导致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企业的内部管理差,资金管理松弛,造成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大量损失、浪费和无效使用。资金严重紧缺和资金的无效占用并存是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管理,致使生产消耗过高、普通设备闲置,大量在职人员处于停业、待业的闲置状态,造成材料、以及劳动力的浪费,造成资金的浪费,还有许多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生产经营中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现有资金应该投向哪里。如何去投,效益如何,资金能否充分利用,资金使用中,占用在各种形态上的资金如何管理等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措施和制度,许多环节凭经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致使许多资金使用中大量出现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分散、规模效益差等现象,造成资金的无效使用和大量浪费:加之从资金的投入到资金的收回,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衔接差。这种资金使用中的低质量和管理上的松弛,又加剧了资金的紧张状况。

1.4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目前,国有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专业公司设立的账户众多,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2. 加强财务资金管理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2.1加强资金协同的管理。资金是企业发展运行的“血液”,所以企业要保持良好的协同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资金运用的协同效应。资金协同的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战术资金与战略资金之间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各部门业务经营资金有统—、合理的规划;三是对不同职能之间的资金投入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资金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四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金要进行相互调剂、相互融通;五是企业内外部资金利用和投放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六是与企业外部的企业或合作者共同协调和投放资金,达到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的双赢局面。特别是与竞争者的协调,会起到单纯竞争起不到的作用。由于企业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而,每一个要素的贡献大小都取决于其他要素的支持与配合的程度。现代协同理论认为,协同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而放大系统的功效。

2.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建立、完善并推广企业结算中心制度,强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内部银行或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资金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制度,将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把资金的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三是明确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要把现金流量监控作为重点,分门别类,把好关键点,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强化对公司现金流量的监控,严格限制预算的资金支出,实施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要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

2.3注重信息反馈,加强资金事后控制。对资金除进行事前的预测、规划控制,以及使用中的事中控制之外,资金的事后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会计期末或一项经济活动之后,各职能部门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末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及时地反馈到决策部门,看资金的筹集与资金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规划是否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要求是否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符合计划或预算,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销售预测来合理安排等。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又可根据资金管理部门所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證资金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要根据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来评定其工作业绩,并与其利益挂钩,真正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从而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2.4深化改革,建立资金管理体系。要管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资金管理及运作体系。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变了某些分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吃大锅饭的弊端。但目前,在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吃大锅饭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办法,是资金管理的当务之急。实行资金统一管理,是用好用活资金的重要保证。采取高度集中,统一调控的方法,实行统一开户。对重点项目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资金支出上实行一支笔到底的审批办法,严格结算纪律,严格收支计划,严格审批权限。这样,既减少了层次,又缩短了过程,不失为融通内部资金,提高效益的好方法。实行资金有偿负债管理。树立全负债式资金管理意识,借助利率杠杆,实行全额信贷。各单位占用的资金全部作为借款,所取得的收入作为减少借款,按日结算借款帐户余额,用借款积数计息,利率随市场利率变化而浮动。这种方法,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结束语

企业创新资金 篇12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违规申领项目专项资金

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 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他们为了扩大企业或品牌在本地影响力, 往往会想尽办法争取本企业项目获得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 他们认为获取专项资金不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更重要是宣传企业或品牌的作用。所以, 当企业规模或条件达不到申报要求时, 企业会采取伪造材料、虚构项目, 夸大资产规模、注册资金、技术人员比例和项目规模等手段编制申报材料, 故意掩盖企业的重大违法记录, 造成财政专项资金流入这些不具备申报条件的企业。

(二) 企业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一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 内部管理不健全, 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使财政专项资金下拨到企业后, 经常发生全部或部分被用于提取现金, 支付员工借款, 发放非科研人员工资, 支付非项目用途的材料采购款, 甚至被转至关联企业使用, 出现种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违法行为。

(三) 企业以非项目支出虚列专项支出

一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账目核算混乱, 时常发生使用专项资金购买固定资产后直接费用化处理的现象, 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 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或财务人员巧立名目、虚构支出, 经常把一些日常生产经营发生的成本费用在专项资金范围内列支。

(四) 企业自筹项目资金不足

企业在做项目专项资金申请方案时, 资金计划一定包括企业自筹部分资金, 这就要求企业按项目进度按时筹集、投入匹配资金。有些企业收到专项资金后, 擅自改变项目研发计划, 故意缩小项目规模, 减少自筹资金拨付额度, 没有按时足额拨入项目的自筹资金部分, 导致研发项目因资金不足无法开展或进度缓慢, 其实这是企业一种严重违约行为。

(五) 项目完成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企业创新研发或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 对项目实际效果的考核量化指标包括:相关技术形成的新增专利数量, 相关技术革新带来的增加产量, 以及新技术、新装备能够提升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额。由于一些企业的专项资金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即使项目完成, 也因期间出现的技术水平低、自筹资金不足等问题, 导致创新技术研发或设备升级改造达不到预期目标, 最终造成政府财政资金的浪费与流失。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项目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审查申报项目

项目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拟申报财政扶持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 组织专家对项目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审结方案必须在主管部门立项和备案。主管部门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 应当本着对政府财政资金高度负责的态度, 组织相关领域的智库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科研力量和现场条件进行认真审核, 仔细核对资料原件。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拒绝利益诱惑, 参与专家对审核结果终身负责。坚决杜绝虚构项目、虚假材料。

(二) 财政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拨付程序

财政部门收到企业申请和项目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后, 应当认真审核企业的项目申报材料,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一些不符合规定或存在虚假成份的材料一律退回, 拒绝付款。财政部门向企业拨付专项资金前, 应当与项目承担企业签订《专项资金管理责任书》, 要求企业按指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 按时拨入匹配自筹资金, 以保障项目的资金计划得到执行, 保证项目取得预期效果。

(三) 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项目绩效跟踪与评核

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项目往往历时较长, 通常小型项目需2-3年, 重大项目需要5-10年。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联合组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小组”, 要求申报企业每年定期填报项目的进展情况, 调查、跟踪项目的实质进度和结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实施项目完成后, 应当及时组织专家验收, 验收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 必须要求企业将专项资金全额退还国库, 并将涉事企业和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 5年内不得申请任何类型的专项资金, 以作惩罚。验收结果达到预期成效, 如有结余资金的, 企业报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留在企业继续使用或者按规定退回国库。

(四) 企业必须建立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根据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总体要求, 项目企业必须按以下标准制订财务制度、管理资金和核算相关账务:

1. 遵守国家财经纪律, 执行国家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

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保障, 专项资金的收支、保管都必须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 做到“收入有凭, 支出有据”。企业收到财政专项资金后, 企业应当按照日常会计核算所选用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 正确进行账务处理。

2. 设置专门会计科目,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单独列账, 并建立备查簿。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规范, 研发项目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两种方式可供选择。执行会计制度企业应设置“专项应付款”会计科目核算科研经费;执行会计准则企业应设置“递延收益”会计科目核算。项目专项资金支出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 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报刊宣传费、租赁费、人员工资、专家咨询费和专利申请费等。

3. 企业必须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弄虚作假、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是要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企业可以根据公司实际银行账户情况指定专门账户存取专项资金, 该账户余额可以定期与专项资金核算科目“专项应付款”或“递延收益”核对。专项资金的支出应当经企业内部项目负责人、技术主管和财务部负责审批, 任何人员不得虚构名目列支费用, 更不得以任何手段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公共资源的一部分, 政府部门运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既能有效帮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改造设备、摆脱困境, 又可促进企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接受资助科技企业应当充分运用政府提供的这一宝贵资源, 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改变经营思路, 让财政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把企业做大做强, 这样不但协助当地政府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而且还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防止财政资金被非法挪用, 减少因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引致的社会腐败现象发生,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项目的专项资金为例说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财务制度,会计核算,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编制的《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汇编》。

上一篇:半导体性能下一篇:符号学与现代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