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精神

2024-07-03

企业创新精神(共10篇)

企业创新精神 篇1

题目: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引言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最为重要的两点。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在创新中进步,社会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永远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保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但能够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培育积极进取的市场环境,还可以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本文主要创新的含义目的、抓住企业如何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如何塑造企业家精神的问题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进行阐述。

1、创新含义与目的1.1、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这种新组合的创新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质量,即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即组织制度创新。

根据盛田昭夫的“去想别人没有想的,造别人没有造的。”这一原则。创新就等于新思想加可观利润的行动之和。

1.2、创新的目的因为一个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企业创新,才能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获得企业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创新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而

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企业如何进行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战略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然而,并非任何创新都能取得成功,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战略。

2.1、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2.2、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

2.3、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2.4、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2.5、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3、企业家精神的含义与内容

3.1、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1800 年,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说:“企业家是指把经济资源由较低生产率水平转变为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人;

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M arshall)认为, 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能力、洞察力和统率力, 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 创造出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效用, 给企业的生产过程指明方向, 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

熊彼特(J.Schumpeter)认为, 只有那些对企业的发展有远见卓识和捕捉能力, 对发明或资源开发高瞻远瞩, 对审度其经济潜力具有特殊天资并使其在投入使用后不断臻于完善的人, 才堪称企业家;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 企业家的创新功能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概念的抽象—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3.2企业家精神的内容

企业家精神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3.2.1、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与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的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像的办法。

3.2.2、冒险精神

一个企业经营者,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上、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缩小上、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上、新市场的开辟和领土、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上、产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上。

3.2.3、创业精神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就是指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敬业敬职、勤俭节约的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克服因循规守旧的心理、企业家的顽强奋斗、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勤俭节省的精神风貌。

3.2.4、宽容精神

企业家的宽容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宽容心,愿意与人友好相处,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

4、企业家如何塑造企业家精神

“成功的道路是千万条,成功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成功的过程和成功的方法绝对不一样。所以不管请哪一个企业家讲课,讲他的经验、他的过程只能参考,不能学习一样的方法,否则就成不了功。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迷信创富百招、成功绝招,这类东西是不好使的。成功要靠自己钻研、自己琢磨。”这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所说的话。他就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讲了自己的四点体会。

4.1、敢于创新

万达能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敢于创新。万达的一部22年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始史。就是敢人先,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万达关键是走了四步棋:搞旧改、跨区域、创模式、搞文化。万达二十多年走下来其实就是走了四步,但是这四步每一步都是巨大的进步。下一步万达都会走第五步,是什么呢?就是国际万达、百年企业。下一步万达发展就是要国际化,成为真正大型跨国公司,为民族争光。

4.2、诚信为本

4.2.1、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老实做事。万达的企业文化这些年来有三次变化,第一个理念是老实做人,精明做事;第二个理念是共创财富、共享社会;到2003年又提了新八个字,国际万达、百年企业。诚信这个东西,说实话是要付出时间成本和价值成本。但是诚信一旦建立了品牌,那它换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价值,做生意尤其是这样。

4.2.2、狠抓质量

万达把质量自己第一要务。每两年召开一次质量工程现场会,哪个干的好给发奖状。

4.2.3、率先承诺

1995年提了一个口号,叫做万达集团消灭不合格工程,全部搞全优工程,或者说争创全国优良工程,还定了若干个奖励。紧接着1996年服务行业带头承诺学习先进经验;在房地产率先提出三项承诺:1)保证不漏洞;2)保证我卖的房

子面积不短缺; 3)自由退款;我们卖房给你,入住60天内觉得不合适,给你退没有任何限制。

4.2.4、勇于负责

诚信不仅是敢于严格要求自己,还要敢于负责。

4.3、持之以恒

不能怕失败。做生意跟科研有点像,失败一般比成功要多的。如果都成功的话就没有什么企业家,甚至没有大企业家了。做生意要想获得成功,最最重要的问题是你看待失败的态度。怕失败、怕输,永远不能成功。同时要永远进取,要记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的目标,永远向前。

4.4、履行责任

得把企业发展好,用更多的人,纳更多的税,是企业家最大的责任。与此同时也要做到为员工负责,为社会负责。

总之最核心的是三个词:创造力、坚持和责任。如果努力做到这三点,尤其是创造力,也许一定会成功,成为在这条路上千万个奋斗着的人中成功一员。

结尾

我们正处于金融危机之中,这是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带领我们走出困境,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性因素和决定性力量。我们要勇于创新,努力把握住创新机会,塑造良好的企业家精神,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几点思考

2、企业家精神的三大核心

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4、何谓“企业家精神”

企业创新精神 篇2

铁人精神的产生和创新,伴随着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再塑造。大庆的企业管理经历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成长历程;铁人精神的发展和创新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定型,先后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转型以及九十年代后塑型“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大庆的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由自觉到觉他的文化创新过程。

铁人精神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承架构

——企业文化变革,凸显铁人精神创新的内在性。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涵在于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群体的自强、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富强。

铁人精神对大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推动和提升作用是至为关键的。存续企业,通常被“经济人”解读为非优良资产企业。曾经,大庆石油管理局就是大庆“存续企业”的典型代表。可以这样说,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发展史就是大庆油田开发的建设史,铁人精神的文化内核体现在这两个企业身上就是创业精神。

大庆石油管理局及其所属企业的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铁人精神”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和资源,对大庆石油管理局及其所属企业、对大庆市的企业、对我国众多企业文化建设和实践,甚至对日本、美国等国外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都曾经发挥过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示范作用。在新的时期和环境里,大庆石油管理局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系统、有效、创新地制定了企业文化战略,确立了企业长期发展实践的战略方针,赋予“铁人精神”新型的、科学的、适用的、实效的文化内涵,保持“铁人精神”的特点、生命力以及产生推进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企业文化塑造上市企业,突出铁人精神创新的能动性。在企业文化塑造中,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从大庆石油管理局剥离出来的“上市企业”,在资产上表现为优良资产、上市企业,在文化上表现为文化有源、形象待塑。因而,对大庆油田的上市企业来讲,“化”才是最重要的,要达到企业倡导的企业文化有一个进化和重塑的过程。重组改制正式注册成立伊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在继承完善铁人精神的基础上,就把“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即“两高一发展”)作为自己总的发展战略,将新的文化理念、经营思想细化到企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不断的企业变革来实现员工行为上的改变。

——企业文化整合,重组企业,提倡铁人精神创新的共赢性。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的文化整合最具有典型性。其前身大庆油田化工总厂原先后隶属于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与原大庆林源石化分公司合并重组,2006年又与林源炼油厂实现第二次重组。6年里,大庆炼化公司在尊重差异中求磨合,在磨合中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中求得融合。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功地进行了两次文化融合,在全国打响“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为本质特征的“三相”文化。最终形成了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系,既承继了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要十不”等传统作风,又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创新思维。

——企业文化提升,发挥铁人精神创新的互补性。大庆振富集团积极参加中国光彩事业的行为,充分体现出“义利兼顾”的核心理念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境界。参加全国慈善捐助活动的举动,则体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发扬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从“攻坚、肯硬、勤学、创新”的振富企业精神,到“树’振富’品牌,建’百年’企业”企业愿景,无不彰显着浓厚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文化底蕴。

铁人精神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脉络

文化自觉完善企业精神维度。作为现代管理学范畴的企业文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铁人的主观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铁人精神要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源于历史、高于历史、有效创新性和科学丰富性相结合,适宜性赋予“三老四严”新的内涵,成为新“铁人精神”内涵的切入点和主要表现方式。铁人精神的创新与发展与大庆油田的建设发展相辅相成,与时俱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大庆石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了铁人精神的核心地位。铁人精神是大庆企业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内容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文化思维丰富企业心智模式。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对待事业,应有奉献精神。对待名利,应有无我精神。对待自己,应有内省精神。”这也许就是大庆石油管理局员工在诠释铁人精神上最强有力的阐述。作为群体意识和行为的展现,铁人精神被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石油管理局始终高扬铁人精神的伟大旗帜,推动企业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支持改革,振兴企业,是大庆石油管理局干部职工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个责任”和“一个使命”,使全体干部职工进发出了新形势下更强烈的爱国激情。应当说,一次创业的“爱国”集中体现在“摆脱困境、快出石油”上,二次创业的“爱国”则集中体现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上。

文化管理规范企业行为操守。不存在“最好”的企业文化,只有“适宜”的企业文化。改造企业文化只有与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才会切实可行、更易被接受。

企业文化重在实践,贵在落实基层。企业要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着力点,善于把文化理念与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激励员工岗位成才、敬业奉献的价值支撑。以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先进企业文化越发展,就越要在职工中坚持不懈地开展铁人精神和会战传统教育,使之深人人心,内化为每个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并一代一代传下去。大庆炼化公司把大庆精神内化成实现奋斗目标的激情,努力培育员工服从大局、为企分忧的价值取向。

文化积淀丰富企业精神哲学。大庆的“铁人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它的真实性、原始性和不可再生性。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人立志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靠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胜利地拿下了大油田;70年代,又靠“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岗位责任制”等优良传统高速高效地开发和管理油田,实现了5000万吨原油稳产;近20年来,大庆人坚持继承铁人精神,发扬优良传统作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庆油田连续27年高产稳产。正是凭借这些先进思想、观念、责任感和优良作风,大庆人才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八九风波、九八洪灾、东南亚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困难和干扰,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全体干部职工首先在观念上经历了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对创新铁人精神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因而极大地丰富了铁人精神的内涵。

铁人精神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经验体系

追求企业文化之“道”。斯普兰格曾经说过,只有生命才需要用文化去陶冶和唤醒。可见文化绝不是单纯指外在的文化形式,而是指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文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哲学底蕴和文化内涵已经融解在每一个大庆油田人的血液中,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细节上,与员工行为合为一体。个性的文化成就了大庆油田真正的企业个性,而他们的个性正是文化与理念、制度、行为的同一,是“道”与“术”的高度融合。低手做事,中手做市,高手做势。在经济领域,“事”是具体的事务,“市”是市场,“势”就是文化。在大庆油田的建设发展中,经历了由“事”到“市”、再到“势”的操作中心转移。而今天,铁人精神孕育出的现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势”的润泽下,“市”与“事”更加精彩。

铸造企业文化之“魂”。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不道德行为严重干扰市场经济秩序的情况下,讲诚信正日益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主要体现在守承诺、保质量、重服务等方面。大庆人历来有诚实守信的好传统,这使得他们一进入市场就很快崛起并。

诠释企业文化之“形”。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通过产品形象、品牌形象、营销形象和集团形象等展现出来。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对企业内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对外亦能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扩大企业影响,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庆油田企业比,成立不到7年的大庆炼化公司在塑造企业品牌方面堪称成功文化品牌先行者。大庆炼化企业成立之初,知名度很低。公司通过卓有成效的固定和流动广告塑造品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连续四年冠名了齐齐哈尔到北京的T47/48次列车为“大庆炼化号”,通过有效的央视专题参与推介形象。2002年第十七届足球世界杯期间,公司组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球迷世界杯”活动,获得全胜奖、最佳组织奖、最佳配音奖。共有3亿观众收看了这期节目,公司利用这个平台展现了炼化人的风采。之后,连续两年参加央视体育频道《全明星猜想》、《雅典猜想》特别节目,大庆炼化公司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队伍。2006年5月,大庆炼化公司前往法国马赛参加被誉为民间“奥运会”的《城市之间》节目比赛。参赛队员表现出色,助威团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咱们工人有力量》,给举办国、参赛国以及全体参加节目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展现了中国工人的风采,把中国人、大庆人、炼化人的品牌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大庆炼化和天津队联手赢得了比赛冠军,公司的知名度开始走出国门,美誉度也进一步提升。

强化企业文化之“本”。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事实上,中国企业文化的“本”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墨家,其文化精华部分都应该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德治、人尊、人际关系,三者是统一的。现代西方的管理者不断探索和完善一种企业文化的行为能力,他们将探索目光投向东方文化,认为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中的德治、人尊、人际关系等思想,实际非常先进,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趋势。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篇3

中国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成就的重要支撑包括了涌现出的大批新生态企业,包括了其背后的企业家,也包括了创新型经济社会(以其为核心的全球国力竞争的因与果已成为共识)需要的企业家精神。这应该是最大的财富。

虽然近十年的以IT、电信、互联网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代表的年轻企业成功案例多而显著,但毕竟因时间尚短而不能概论。创新不是现在普遍定义的新经济企业的专利,一个社会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所需的创新应该是更广义的。

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海尔、联想、华为等等被中国大众所熟知的企业成功度而言,若没有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创新(不仅是技术或产品),取得其相应的成功似乎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等各自身上带有的价值观、学习力、毅力、人格综合特质等等似乎更是不可能的。

虽然他们正在变老,但谁又不是呢?与时间联系的一切都在延续,以至永远。

就企业家这个外来词汇而言,在最早的法国经济学家的论述中,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别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之后另一位经济学家是这样说的,企业家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

就创新这个概念而言,管理学家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创造财富,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

或者说,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新就是企业通过改变产品或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言,企业家是一个组织内部商业活动的带动人,也应该是能够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管理学家还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系统创新。与行业、规模、阶段、年龄、性格、背景和所有权无关,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愿意,企业家抑或企业家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不专注于冒险,只专注于机遇。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新年伊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力竞争已经非常明显,这时重温祖先“学而时习”之说,更感强国之延续力。无论是为了一个企业,还是为了国家,如何不断地以创新回应环境迅速变化的挑战,都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

人们不仅关注海尔、联想、华为或是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更在共同学习和建设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现在是冬季,但只一个季节而已。如何过冬,让我们继续学习华为任老总的冬天论,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笔记 篇4

在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使人们对创新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创新、怎样创新是我们所遇到的难题,我们总是在迷茫、在纠结,到底怎样做才是创新。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的寻找机遇。如果我们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那么我们就能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创新;如果我们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我们就能使创新发展为真实可行的事。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所揭示的重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实践创新也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的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的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

书中在讲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举了麦当劳的例子: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但是,麦当劳通过应用管理概念和管理技巧(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程序和工具,对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培训人员,然后制定其所要求的标准,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建立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群。其实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书中在导言部分列出了一个等式:创新+企业家精神=再创生机,这就说明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萨伊当年是这样定义企业家的: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更高的领域。所有小的新工商企业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若要是企业家的,一个企业必须除了小和新以外还有其他特殊个性,事实上,在新企业中,企业家仅仅是少数人,他们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事物他们改变了价值观,其实,不单单是小而新的企业才是企业家,事实上许多大型的企业和旧企业也正在实践企业家精神,比如通用电气公司,英国的大型百货连锁店马克士等,尽管规模很大,但在小小的方面一个革新,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践行。企业家精神是个人或机构独有的特征,它并不是个性特征,任何人有勇气面对决策都能够学会当一名企业家,而且行动上富有企业家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实际上企业家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能够去磨练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富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总是寻找着变化,并对它做出反应,将它视为一种机遇加以利用。因此人们就普遍的认为企业家精神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书上是这样回答的:企业家精神之所以会存在风险主要是因为只有极少数几个所谓的企业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企业家推陈出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书中是以分期付款和使教育普及的是教科书等例子来阐述观点的,其实,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因为企业家就是冲着变化去的,等变化、改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创新,创新并不一定与新东西有关,它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或科技基础上,成功的企业家的目标非常高,他们不满足与只是对已有事物加以改善或修正,他们试图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这里也许将创新复杂化了,对于创新来说,创新就是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就拿管理创新来说,引用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是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是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是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提供来源是创新,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创新。更为通俗一点,创新就是改变一下流程,改变一下模式,改进一点服务,增加一点效率,改变一种想法,转化一种角度。其实创新很简单,有时候我们就潜意识里把它复杂化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会发现许多的创新,就单单水龙头,仔细观察,水龙头有很多种,这是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习惯所改变的水龙头的设计。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我们想到了并将这付诸于实践。

书中在讲创新时也讲了创新的来源: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不协调的经济现状、现状与假设之间的不协调、设想的与实际的客户价值和期望之间的不协调、程序的步骤或逻辑发生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的变化、新知

识等,在表述这些时,书上用了IBM等创新的实例,让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我认为我们的创新只要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我们都可以去尝试,不能够因为怕失败而止步不前,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就不具有企业家精神,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盲目地去冒险,盲目是不可取的,我们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有理性,只有在理性的框架下我们才能够去创造价值。书在最后一部分写到了用人、禁忌、在各种行业中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去创新等。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因为没有实践过,所以纯粹的理论我不是很能懂,但是,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关于企业创新的方法:关注市场的必要性、财务前瞻性、建立最高管理小组等等,我觉得即便这里给我们列的方法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有用,我们应当清楚什么方法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只有适合我们的方法。另外,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的创新也应当是中国特色创新,每一个创新者都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创新理念,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成为最强,而是要让自己逐步变强。我认为只要每个企业家都具有创新意识,都能够将创新付诸实践,那么这些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就能够保持活力,永葆生机。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企业党的建 篇5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确保党的各方面建设,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创新党的具体领导体制、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改革创新,使我们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企业党组织,处在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建设的第一线,直接担负着团结带领党员和职工群众完成改革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建设任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企业党建要以十七精神为指导,立足企业实际,紧紧围绕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大力夯实党在企业基层的工作基础,提高党员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理想引领奋斗,信念支撑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就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一次新的重大的机遇。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高潮。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认识和对待企业在改革发展中的新实践和探索,以及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企业管理上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方法、创新的措施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而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增添新的精神动力。

二、要联系企业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企业党建工作要紧密联系企业实际,要突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在强化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强化核心,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积极创建“四好”

领导班子。以组织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作风建设好、工作业绩好为目标,加强党支部建设;以党性原则好、思想作风好、业务技能好、发挥作用好为目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切实把党组织建设成为企业的坚强领导集体。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企业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政治核心。服务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和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不懈地向职工群众讲形势、讲任务、讲大局,切实把广大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上来,统一到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坚决完成企业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凝聚人心,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单位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种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系列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企业,培育学习型员工,全面提升企业的文明素质和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企业的全面、持久、稳定、快速发展和再创辉煌增添新的精神动力。

三、要联系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切实发挥党组织作用

要创新党建工作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企业管理,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要素,规范管理行为,改革公司运作方式,使公司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办事效率、队伍建设得到整体提升。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安全、生产、效益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健全完善党的工作机制,以党建工作的高质量保证企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发展、快速发展。要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组织职工开展好“安全月”、反“三违”,提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等项活动,提高广大职工自主保安意识。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运行工作质量,力争企业经济运行工作再上新台阶,力争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再创新业绩,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加大建设力度。要积极倡导和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抓好作风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握关键,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经济活动、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关注民生,认真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体察民意,主动接受职工群众监督。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党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完善党组织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加纷繁复杂,企业党组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6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这一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团队。

企业创新精神 篇7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 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 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 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是优秀的。而且, 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 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 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 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 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 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 (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 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 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 做到了“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 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 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 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 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吃苦耐劳, 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 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 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 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 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 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 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 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 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 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 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 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 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 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 (指孟加拉CUFL项目) 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 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 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 表彰他们的事迹, 对国内同类项目, 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 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 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 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 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 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 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 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 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 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 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 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 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 “创新”一词比较时尚, 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 可是, 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 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 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 但一定要有基础, 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 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 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 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 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沟通职工思想, 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 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 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 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 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 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 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 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 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 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 顽强克服困难, 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 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 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 降本增效, 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 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企业创新精神 篇8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2014年这一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27万。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落实好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了包括小微企业社保补贴、大学生创业引领等一系列新措施。另一方面,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2012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都在45%以上。由此可见,实现大学生就业和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至关重要。那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应如何构建起桥梁,开创出新的就业渠道和产业机制?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教育部LUPA开源软件实训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副主席张建华。

开放思维

“LUPA的优势是有自己的思维和资源,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这种开源的精神。”作为中国开源软件OSS推进联盟副主席,张建华每年都会参加世界开源大会与世界开源领袖交流,2002年就接触到了开源理念。在他看来,开源理念就是“open”,即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一种资源共享的意识,“设计方案是否可行,能否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要基于这种互联网思维。”

LUPA人才芯片工程一直致力于培养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信息技术人才,其最近启动的智农信息官项目就是专门培养服务于涉农企业的新信息技术人才,帮助涉农企业在文化挖掘、品牌塑造、网络销售等领域实现提升;此外,还将建造专注于食品安全的中国安全农业云架构,通过第三方(大学生智农信息官)的安全监督、信息采集、信息公布,保证食品的来源安全,以此从根源上保证食品的安全。“这个项目的思路跟社会企业是不一样的。我们首先是形成一个创新的想法,然后大家就着手去做这件事。”张建华表示,企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一件事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真正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也能给企业输送人才,带来效益。”

8月初,LUPA人才芯片工程的智农信息官一行人对黑龙江省绥棱县进行了生态农业考察。对此,张建华表示,绥棱有北海道般的原野风光,能够满足大数据处理中心对环境的要求,同时绥棱拥有胶质大米、野生菌类等多种优质农作物,如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挖掘,将为中国老百姓的餐桌提供更多的安全食品。因此,LUPA决定将中国安全农业云大数据中心建于此,打造“中国安全农业硅谷”。

“当然,这种开放思维不只是针对农业,很多事情都可以运用这种思维去思考。”张建华强调。

虚实结合

“互联网是虚拟的,企业也应该探讨实际的东西,做到虚实结合。合作方在一起讨论,共同寻找实实在在的东西。”张建华认为,现在信息高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想要做成某件事,就应该运用开源思维,将双方各自的优势、劣势坦诚布公,让项目尽快落地。

在张建华看来,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中小企业转型,其归宿点和启动点都应该是“开源”。“开源技术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普及。”他希望通过开源技术搭建一个服务平台,让大学生看到开源精神,理解开源思维,“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有了出发点,就要寻找落脚点。智农信息官项目实现了这一点。LUPA在中国安全农业云项目启动的同时,与大学生智农信息官项目实现对接。7月28日,中国农业安全云项目与通江巴山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通江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此,中国农业安全云项目正式落地,意味着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智农信息官项目的首批信息官正式走马上任。根据合作协议,来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3名首批智农信息官,将围绕合作企业的信息化和推广营销展开行动。“LUPA智农信息官项目就是运用开源精神让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并为大学生和企业搭建桥梁。虚实结合,为企业和大学生圆梦。”张建华如是说。

创新思维比技术更重要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张建华看来,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产业转型、企业结构性调整;二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生缺乏就业渠道。鉴于此,他发起了“中国职业导师计划”,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高端就业。“所谓职业导师,是指在一个行业或职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这些人不仅有熟练的工作技能,还有深厚的行业人脉资源和高水平的职业品位。”张建华表示,建立中国职业导师体系就是要将这些资深人士与大学生对接,重拾师徒制、传帮带的职业架构。据了解,该计划聚集了各行业大量的一流大师,通过对中国高校优秀大学生的培训,不仅使其在工作能力、职涯规划、行业人脉等方面获得提升,也让大师们的宝贵经验获得更深层次的传承与发扬。

张建华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商业模式就是指信息差,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所谓的信息差已经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同样的信息资源,如何让信息变成价值至关重要。“曾经人们普遍认为掌握一项技能就能实现高薪就业,如今科技高速发展,很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该技术就已经落后了。”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应该转变思维模式,把技能当成工具,“用创新思维正确地使用工具。”

“如果大家的东西雷同,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成功恰恰在那百分之一的差异上。”张建华认为,拥有创新思维,寻找到差异所在,是成功的前提。众所周知,近些年来致力于研究云技术、大数据的企业不胜枚举,但是鲜有运用于实际操作中的。张建华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将中国安全农业云项目依托于黑龙江绥棱县,把数据库直接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正是这种将“云技术”落地的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该项目的成功率。

作为中国开源运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LUPA主张软件自主创新,围绕学生“就业与创业”搭建起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给在校生和社会群体提供一个直接与产业对话的平台;其还融合国际最新前沿技术,打造新型、实用的标准化课件,促进中国高校教学教程改革,扶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是解决目前我国就业瓶颈的理想模式。

企业创新精神 篇9

硅谷成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涂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似乎创新创业是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的,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而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通过其基于大量的管理咨询实践的多年观察和思考,将蒙在创新和创业之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创新是有着极其丰富含义的概念,基于高科技的创新其实仅仅是创新的一种变形形式而已。更大的层面上的创新是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而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一核心则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无论是商业模式的构成,还是新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构建,亦或是在这些基础又再衍生出去的子模式、子产品和子服务,都是创新这一汪洋大海中的炫目之处。从这来看,创新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属品,创新属于每一个围绕“去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整合”这一理念的任何人。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基于这一精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遇见也是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之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再是泰勒眼中的无知觉和意识的机器,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能动性以及精神都成为了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所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Entrepreneural Society)”是一个基于每个人充分发展的社会。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组织这一机体中的充满活力的细胞,很难想象一个大部分细胞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机体能够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并茁壮成长。对于这样一个“Entrepreneural Society”创新是植根于每一个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紧密联系的个体之中的。只有以这一视角去观察这个社会,并给每一个细胞适宜的土壤,创新才会应运而生。舍此而去空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进一步来看,企业家精神也是由此衍生出来,加之不断地进行实践试错,最终才能以企业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的大循环之中。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企业家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离不开持续地学习。缺乏实践和大量学习的“企业家”只会成为空想家和臆想家。这是对我们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学习者提供的至理名言。

说到这,德鲁克先生学说和几十年以来努力之价值也体现了出来。在他选择以管理咨询为终身之事业之处,他就坚信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可以去学习和传播的。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德鲁克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去传播管理之实质和精髓。让更多的人明了晰管理、创新等都是与我们这个社会以及人性息息相关的。去了解我们身边鲜活的社会、人以及的组织才是理解管理之道地不二法门。

企业创新精神 篇10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大支撑

新华网福州3月27日电(记者梅永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福建调研时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进程中,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过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提供强大支撑。

3月24日至27日,李长春来到福州、莆田、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地,进企业、入农户、下工地、走访宣传文化单位,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对台文化交流等进行调研,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福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福建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李长春十分关心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专程驱车一百多公里赶往平潭岛,察看开发建设情况。看到昔日偏远的海岛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李长春十分高兴。他指出,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拓展两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突破口,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积极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体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主题、主线要求的科学发展之区,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改革开放之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文明宜居的人文生态之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清正廉洁之区。在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有限公司,得知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时,李长春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福建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骨干企业,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李长春调研的一个重点。他来到莆田市西天尾镇龙山村,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走进村文化室了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李长春指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在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李长春与正在上网的小学生们亲切交谈,对福州市依托教育网信息资源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做法表示肯定,勉励他们不断丰富内容,扩大覆盖面,为更多青少年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开辟“第二课堂”。在福州市便民呼叫中心12345,李长春对他们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在福建广播电视中心,李长春听取海峡世纪影视文化公司转企改制情况汇报,希望他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李长春察看街区保护修复情况,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展演。他指出,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资源,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运用产业和市场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活力,扩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上一篇:让胡路区党校关于干部培训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下一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