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动力

2024-09-07

企业创新动力(精选12篇)

企业创新动力 篇1

“创新”一词最早由著名美藉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1年提出, 把创新活动分为:1、生产新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3、开拓新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方式。创新活动可使进行创新的企业获得高额的利润, 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所在。著名学者索罗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需要两个条件, 即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当一种新的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 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 就是创新。

以企业资源管理为载体, 打造信息化管理新模式。从管理流程、管理手段上进行突破, 注入精益管理等新理念, 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管理创新。以资源管理建设为重点, 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 创新内部管理流程,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要大力提倡节约意识,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国有企业作为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 也是资源耗用的大户, 在我国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实施精益化管理,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企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精益化管理,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是不具备开展创新活动的思想基础。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 但日本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挤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电视机不是日本人发明的, 但他们在其它国家发明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融入他们的智慧, 日本人生产的电视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销售量也是最大的, 如他们生产的“索尼”、“东芝”、“松下”等在全球家喻户晓, 成就了日本彩电大国的地位。“保守意味着落后”, 如果不树立发展的观念, 积极进取, 企业的面貌就不会根本改变, 在发展的潮流中消失殆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一要创新文化理念。突出人本思想, 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 在积极帮助职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具备更快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起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一是要在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指标上依靠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把节能降耗作为优化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考虑, 通过在节能经济调度, 提高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提高管理系统的科技含量上实现创新。二是密切关注与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设备系统的实际, 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 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

企业创新动力 篇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使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剧烈变化,这引起了人们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关注。通过大量事实的分析,人们发现中小企业的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力并不亚于大企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市场经济竞争中存在“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的定律。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劳务。这就要企业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活动力的释放必然有一个日渐衰弱的过程,这就要企业塑造和构建新的活力增长点,正确选择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来不断填充和强化企业活力。综观国内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和寻找出技术创新的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故此我国中小企业正不失时机地利用新成果,新概念等进行创新,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和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重视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的,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技术创新战略的地位、作用和选择等方面,这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论文将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的历史变革的概略介绍引出创新战略的基本策略和框架,同其他正确理论成长过程一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一直围绕着企业的“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停滞阶段”这四个阶段来分别阐述战略选择的优势和劣势形式。为了选择合适的战略,还必须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做保证。本文就主要介绍了3种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1)自主创新研究。自主创新研究方法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的,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技术创新的战略收益。由于技术创新研究所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领先性和市场的领先性,所以要想在创新战略方面取得一番成绩,就必须结合市场自身特点和创新技术的策略来研究方案。(2)模仿创新研究。模仿创新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示范影响下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中小企业们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等方式)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研究,或者在一项新技术出现以后,企业模仿新技术创新的方法。(3)合作出现研究。合作创新研究是可以加速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缩短创新时间,来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小企业打破技术和市场壁垒,以带来“双赢”的效果。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所谓创新是指在产品或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造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重要创新是指全新的产品创新或组合已有的技术取得新的应用;渐进创新则是指使用新材料、新配件等改进产品的性能或降低产品成本,或通过改变产品的局部而改进产品整个系统的功能。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内容,其他创新内容也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技术创新就是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价值和企业利润为目标的活动。其能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的技术;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流通不畅,技术搜索成本较高是中小企业创新的首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这里的信息不仅包括产品的供求信息,还包括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等。

2、资金融通困难,中小企业无论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还是采用间接融资方式,都遇到种种困难,而且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要高的多。

3、人力缺乏,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较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也严重,引进人才十分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趋势我国中小企业是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尤其是对高技术中小企业创新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我国正在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其首要任务是解决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老大难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改革,对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进程,加速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实行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可分为:

(1)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以技术创新为主政方向。

(2)运用经济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3)制定法律法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4)以直接面对市场的产品创新为主推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三、技术创新组织变革

企业要成功、高效地创新,企业组织就必须具有以下功能:

1、组织的制度性安排要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2、组织整体要对市场有较高的响应速度

3、组织中各单元要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4、组织结构要有利于有效地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或单位的创新活动

5、能够适应不同的创新活动,对企业整体进行自组织的结构性、机制性调整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 信息技术为组织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方法手段。信息技术使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信息技术改善了高级管理层做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改善了组织单元监控与评估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使用减少企业内外部的协调成本。

1、企业组织内变革

网络型组织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

网络组织特点: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众多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个节点之间都以平等身份保持着互动式联系 ;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降低信息成本 ;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

无边界趋势 :无边界原理实质是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界定依然存在,但部门间的边界模糊化;无边界的目的在于使各种边界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更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的传递和对称分布,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

2、企业间的组织变革

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济实体之间,为了共同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并迅速把它推人市场而组建的一种暂时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为

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协调各企业的关系,进行优势分工的组织形式。

3、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企业家”是指那些不断寻觅机会,通过创新满足需要,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能力的人。企业家精神则是指在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上进行创新、投资和拓展的能力。

四、技术创新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从创新主体企业的角度看,技术创新风险至少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每一种风险又分为许多风险因素:

(一)技术风险

1、技术开发难度大,关键技术预料不足;

2、技术只是无法获得;

3、关键技术难于突破;

4、存在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

5、实验基地、设备和工具缺乏。

(二)市场风险

1、新产品由于性能、稳定性或消费者惯性等因素一时难于被市场接受;

2、市场需要开拓且难度较大;

3、因价格等原因市场需求不旺或增长不快;

4、市场定位不准,营销策略、营销组合失误;

5、新产品寿命短或开拓的市场被更新的产品代替。

(三)财务风险

1、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2、融资渠道不畅。

(四)政策风险

1、不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和外贸政策;

2、无法获得产品、原辅材料、设备、技术的进口许可证。

(五)生产风险

1、难于实现大批量生产;

2、工艺不合理或现有工艺不适应;

3、生产周期过长或生产成本过高;

4、原材料供应无法解决;

5、检测手段落后、产品质量难于保证、可靠性差。

(六)管理风险

1、组织协调不力、其他部门配合不好;

2、高层领导关注不够;

3、调研不充分、市场信息失真;

4、创新主体的领导人做出错误的决策;

5、风险决策机构机制不健全、研发过程不协调。

技术创新风险的基本特征: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

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人才 企业创新原动力 篇3

IT实践达人赛于今年5月开赛,吸引了超过2.8万人参与。第一阶段的知识问答大赛已经结束,今天大赛将正式进入“应用创新设计”阶段。“第一阶段的网上答题,我们围绕四大IT热点话题--移动、大数据、云计算、敏捷开发--每个话题出了约100道题,1.3万人进行了在线答题。最后,报名参加的73个队中,有53个队圆满完成作品,24个队进入决赛。”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战略及市场总监吴立东说,“IBM举办这次大赛是希望在整个市场上培养更多的软件技术人才,并通过这些技术人才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未来发展和创新提供原动力。”

大赛的行业应用创新阶段,在试题设置上,组委会向8家全国行业领先的企业征集了真实业务场景中的技术难题和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等问题,并经过IBM专家、企业IT高管及资深技术专家团多番讨论,融入了云计算、大数据、企业移动、敏捷开发等软件技术理念。据悉,这8家企业涉及电信、能源、银行、保险、证券、医疗等六大行业。

创新,企业的原动力 篇4

机制创新成就企业辉煌

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河北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朔黄铁路公司, 主要负责运营朔黄、黄万铁路。按照“源于国铁、优于国铁”的发展思路, 朔黄铁路公司结合自身特点, 致力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主要包括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模式、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内容,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朔黄模式”。朔黄铁路人不仅建成了一条“工期提前、质量创优、投资节省”的西煤东运铁路大通道, 而且创出了一条“多方投资、合作建路、优势互补”的合资铁路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朔黄铁路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 使其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以保持企业的活力, 实现自我发展。投融资模式创新是朔黄铁路体制创新的基础。确立公司制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 明确投融资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形成利益制衡的机制, 落实建设、运营和还本付息的责任;采取“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及严格贯彻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朔黄铁路项目, 破解建设所需的资金难题, 为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朔黄铁路的投融资模式与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铁路投融资模式相比, 其关键特征是确立了公司制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 由公司对项目的决策、筹资、建设、经营和还贷全过程统一负责, 是一种以路外企业为主的多元化投资、分层的多样化融资、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下分散化的铁路投融资制度。朔黄铁路的投融资模式创新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且为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为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铁路多元化投资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朔黄铁路公司健全了规范的治理结构,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 有效制衡、协调运转。优良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企业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 实现了责任、权力和利益的高度统一。统筹安排下的一体化运作, 使朔黄铁路公司既是朔黄铁路的建设者, 也是朔黄铁路的经营者。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合一, 使得朔黄铁路的建设在成本、质量控制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建设期间, 朔黄铁路公司结合日后的运营管理, 认真优化设计, 对原设计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以节省初期投资;对施工设计与技术设计产生的工程数量与概算之差进行认真核实、严格把关, 节约了大量资金;为尽早发挥投资效益, 尽快开通运营, 铺轨前的线下工程和铺轨之后的轨道工程按照线路开通运营的行车时速和运输安全要求进行施作, 实现了当年铺轨、当年运煤、当年组成固定资产、当年还贷付息、当年股东分红。朔黄铁路公司与工程监理、设计部门、施工单位共同严把工程质量, 全段质量合格率达100%。2005年9月29日, 朔黄铁路全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整个工程建设工期比计划提前一年零两个月, 实际投资比概算投资节约27.5亿元。

朔黄铁路公司在充分汲取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经验基础上, 结合朔黄铁路实际, 在企业制度、组织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创建了“规范运作、自主经营;网运分离、联合运营;统分贯融、保障综合”的运营管理模式, 即:线路等固定设备和行车指挥、运力分配由公司自行管理, 部分机车和所有车辆采用外联协作。这种外联协作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朔黄铁路公司运营权的完整性, 并能够掌握主动权, 把握控制权, 行使统一指挥权, 充分利用联合运营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 节省了投资, 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有形资产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形成“竞争上线、择优上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效地激励参与上线运输的各联合运营主体多拉快跑,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形成了运输生产上的联合体和利益上的共同体, 既联合又制约, 既合作又竞争, 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朔黄铁路公司的管理体制实行“两级管理, 三级核算”, 即:公司、分公司两级管理, 公司、分公司、工队三级核算。公司是利润中心, 主要履行战略规划、计划组织、资源配置、资产经营、制度建设、监督服务等职能;分公司是成本中心, 负责安全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和成本控制;工队为专业技术生产设备维修单位。

朔黄特有的“网运分离、联合运营”的运营管理模式为朔黄铁路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自2006年首次突破亿吨大关以来, 连年运量实现过亿吨。2009—2011年运量基本保持在同比增长1 400多万t的水平, 3年累计运输煤炭4.9亿t, 年均增速6%;实现运输收入321.5亿元, 年均增速6%;实现利润166.5亿元, 年均增速4%;上交国家税金54.2亿元 (见表1) 。2009年, 朔黄铁路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成功开行了万吨列车。10月15日, 朔黄铁路安全顺利开行了首列万吨列车, 到2011年底, 万吨列车重车开行对数已由最初的3列/日增加到了16列/日, 累计运输煤炭7 053.69万t, 大大提高了线路通过能力。二是顺利实施了反向运输。在完成西煤东运任务的同时, 为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谋求路地共赢, 朔黄铁路公司于2月28日启动了反向运输, 利用回空车辆为沿线企业拉运矿粉、煤炭。截至2011年底, 累计反向运输矿粉、煤炭194.58万t, 实现运输收入6 710.49万元, 不仅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也使朔黄铁路开始了由单向单品种运输向钟摆式运输的转变。

通过十多年的运行, 体制创新的朔黄铁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机制创新也显现了四大成效。一是建设速度快, 比计划工期提前1年2个月。二是建设投资省, 实际投资较概算节省约28亿元, 占调整后概算的15%。三是工程质量优, 一期工程质量全线创优, 评定优质样板643个, 其中209 km路段获铁道部优质工程奖, 87.8 km路段综合工程获国家质量奖“鲁班奖”, 294 km路段获“詹天佑大奖”, 黄骅港特大桥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006年6月, 朔黄铁路获得了首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成为获得该项荣誉的我国首条干线铁路。四是经济效益好, 自2000年5月18日分段开通运营后, 运量逐年翻番, 效益成倍增长。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朔黄铁路累计运煤13.476亿t, 实现运输收入871.48亿元, 实现总利润425.58亿元, 为股东分红166.44亿元, 上缴国家税收148.41亿元, 对缓解我国煤炭运输紧张状况和保障华东和华南地区能源供给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知识社会环境下, 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 而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涌现。朔黄铁路公司制定了以“高科技为先导, 打造中国第一条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的战略目标, 坚持“科技兴企, 科技强企”的方针,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走出了一条铁路运输企业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新路, 最大限度地延伸了企业价值链, 并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朔黄铁路公司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线, 把最新技术与铁路传统运输业融为一体, 将委托开发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将二次开发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 初期以引进、消化和吸收成熟主, 长远立足于企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与科研成果应用和转让, 提升企业的科技生产力水平。在优化、升级朔黄铁路运力的同时, 朔黄铁路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逐年增长。朔黄铁路公司承担国家高科技计划 (863计划) 项目1项, 铁道部科研项目1项, 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32项, 公司级科研项目39项。目前已结题完成24项, 在研项目47项。朔黄铁路公司历年来累计申请专利70项, 科研资金预算总额2.5亿元, 2012年的科研投入将达到1.4亿元。

明确的战略目标, 使朔黄铁路公司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朔黄重载铁路建设与运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 和北京市 (2007年) 科技进步一等奖;“朔黄重载铁路轮轨关系及延长钢轨使用寿命”获铁道科技一等奖 (2011年) ;“特殊土和特殊条件下重载铁路路基修建技术”获得“中国铝业杯”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 (2007年) ;“朔黄铁路工务线路设备加强技术研究” (2005年) 、“朔黄铁路运输综合 (仿真) 培训系统” (2010年) 和“桥梁震动控制技术研究” (2010年) 获神华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列车接近无线防护系统” (2005年) “列车风管贯通检测安全保护装置研制” (2010年) 获神华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 公司有1项创新项目和3项新纪录分别被列为第十二批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中国企业新纪录, 其中《朔黄重载铁路盐渍土路基两布一膜土工布修建技术》获重大创新项目。

朔黄铁路公司始终坚持以“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作为生产力优化目标, 先后完成了综合运输信息系统, 电力远动、红外线轴温探测、车号识别、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 (TFDS) 、铁路综合仿真培训、轮对检测、列尾装置、ERP、重联装置、机车运用状态实时监测、线路监控等系统, 升级了机车运行监控系统。同时, 还配套引进了海事卫星、钢轨铣磨、六四式军用梁等救援配套设备, 将上行线更换成了75 kg/m无缝线路, 进行2亿t、3.5亿t扩能改造, 开发自动降弓装置, 对桥梁晃动、延长钢轨寿命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等。仅“朔黄重载铁路轮轨关系及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研究课题就实现了五项创新:首次提出并实现了重载铁路小半经曲线钢轨非对称打磨方法和设计原理;首次通过现场在役钢轨不同通过总重时钢轨取样金相, 获得75 kg/m钢轨裂纹萌生与演变、磨耗发生与发展规律, 并据此提出了钢轨打磨策略与技术参数;首次实现了车载智能曲线钢轨润滑装置,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首次全面系统验证了小半径曲线欠超高10%~15%与1∶20内股轨底坡对减小和延缓曲线钢轨磨耗的效果;首次提出了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综合技术措施, 包括曲线钢轨非对称打磨技术、钢轨预防性打磨策略与技术参数、曲线钢轨润滑技术与装置、曲线设置参数与轨道结构优化。这项成果成功地运用在运输生产中, 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 而且降低了运营成本、碳排放量、钢轨波状磨耗、轮轨尖频噪声和轮缘噪声。运输综合 (仿真) 培训系统开创性地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机车乘务员、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铁路运输三大作业工种技能人员联合培训的理念, 为铁路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培训内容和更为先进的培训手段。机车无线重联控制系统成功地开行了万吨重载列车, 明显缩短了停车距离, 减少了充风时间, 对列车状态实现了实时监测与诊断, 改善了超长列车的安全运行品质。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与综合网管系统集成, 提升公司的网络管理水平;列尾装置的投入运用, 使朔黄铁路彻底告别了货物列车没有列尾装置的状况, 对防止发生列车分离、折角塞门关闭起到了关键的安全保障作用;电力机车自动过分相装置消灭了带电过分相事故的发生, 提高了朔黄铁路的通过能力;牵引变电所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监视并记录变电所的运行安全及设备的运行情况, 可及时发现、处理事故隐患;全线CTC系统的开通使用, 为列车运行安全正点、均衡运输提供了可靠保证;企业信息虚拟网络在一张物理网络平台上, 采用逻辑隔离技术, 实现各业务系统的虚拟化信息交换, 不仅节省传输设备的布置成本, 而且可增加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是铁路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朔黄铁路公司坚持强化“违章就是事故, 细节决定安全”、“安全在自己, 安全为自己”的安全理念, 将“深化安全基础建设, 确保运输安全稳定”深入到员工心底, 促使员工树立起良好的安全理念, 增强安全意识, 自觉规范安全行为, 使铁路运输企业营造出一种人本安全的氛围, 使“安全在自己, 安全为自己”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和认真执行, 推动企业实现本质安全。朔黄铁路公司从改进安全管理和提升装备技术水平两方面入手, 将自主创新与集成组合相结合, 形成了运输安全保障综合技术, 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以风险预控为指导思想完善各项安全管理流程与制度。对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进行全面创新,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朔黄铁路公司结合运输生产实际, 借助网络信息化, 开发安全风险质量健康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 以风险预控为重点, 围绕安全监督、设备监控、事故 (故障) 调查分析、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 实现公司、分 (子) 公司、工队和作业班组安全信息管理的四级应用。通过对危险源处置、事故 (故障) 调查分析、重大隐患管控、设备监测报警信息处理等闭环管理, 提高对安全管理的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掌握安全动态, 防患于未然, 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关键性、倾向性问题, 促进安全生产有序可控。2012年, 朔黄铁路公司实现了第13个安全年, 连续安全运输生产4 611天。

文化创新塑造企业精神

朔黄铁路成立初期, 面对传统铁路管理的垄断特性, 面临着既缺乏资金又缺乏管理的异常艰难。朔黄铁路的第一代创业者和开拓者提出并发展了“源于国铁、优于国铁”的发展思路, 从1995年开始建设, 以艰苦的建设时期, 探索的运营管理时期, 以至现今的扩能改造时期, 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和谐发展”为内涵的“朔黄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拼搏奉献精神的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的光大、和谐发展精神的延续, “朔黄精神”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是朔黄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成为推动朔黄铁路乃至我国合资铁路发展的改革动力, 具有旺盛的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所共享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 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的形象及员工风貌等每一个环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 是企业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朔黄铁路公司自组建以来, 遵循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 针对员工来源广、结构层次复杂等特点, 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执行力, 狠抓企业文化建设, 形成了具有朔黄特色的执行力文化。

朔黄铁路公司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将企业的执行力与企业的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将企业塑造成具有强大执行力的组织, 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诚信和谐、敬业致远”的核心价值观和“精实、创新、安全、高效”的理念, 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特征。诚信和谐是企业的立命之本, 敬业是企业的兴企之基、立企之本, 而致远则是朔黄铁路公司的神圣使命和宏伟目标。诚信和谐、敬业致远, 是企业精神的内核与最高目标境界的有机结合。精实, 即精细、务实, 讲求用心做事, 核心是“认真”二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准确、深刻地把握本质和规律去做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不仅需要有创新精神, 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安全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 高效率、高效益为判断行动成败的标准。朔黄铁路公司注重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企业员工, 用企业的理念影响每一位员工, 使价值观和理念成为每个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朔黄铁路公司能够不断创新的文化基础, 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内在动力。

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篇5

记许昌新龙矿业有限公司梁北矿

快速优质高效建设的探索

随着省政府副省长史济春宣布“梁北矿正式竣工投产”,梁北矿竣工投产典礼会场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我省重点建设项目——许昌新龙矿业有限公司粱北矿顺利通过省政府组织的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梁北矿已经完成由基建矿井向生产矿井的重大转变,为扭转近一段时期以来我省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地方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这个矿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做到这点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许昌新龙公司梁北矿。

梁北矿纪实一

健全机制 规范运作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梁北矿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年设计生产原煤90万吨,总投资5亿元。在工程建设中,他们坚持创新,转换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以先进的技术、规范有序的管理、过硬的工程质量和极富特色的企业文化,走出了一条地方煤矿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快速、优质、高效建设矿井的目标。

1.实施基本建设市场运行主体机制——法人责任制

工程伊始,他们就严格按照《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建了项目法人——河南省许昌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了新企业、新机制、新办法,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董事会集体领导与总经理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董事会、经理层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在修改设计方案时,结合矿井实际,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不断优化设计,降低成本从而使梁北矿与与同类型的矿井相比,其总投资和吨煤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实施基本建设市场运行关键机制——招标投标制

从工程建设开始,就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凡是单项工程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实行招标承包,严格按招投标的有

1关规定进行。近几年来组织大型矿、土、安三类工程及机电设备购置招标16次,招标项目50多项。对10万元以内的工程成立了邀请招标小组,深入市场调查,货比三家,合理计价,择优选定,采取多元控制,使工程造价比概算节约4375万元。通过招标,为矿井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主、副井井筒掘砌工程比计划工期分别提前12和13个月;东风井井筒掘砌冻结段取得每冻结1米用时1.02天的全国先进水平。主井井筒连续4个月成井破百米,最高月成井192.3 米,打破了由开滦矿务局钱家营矿保持近20年的183.13米的全国月成井记录,且为优良工程。

3、实施基本建设市场运行保证机制——建设监理制

实施施工监理制,是保证建设工期短、质量优的一项重大举措。监理机构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在质量控制方面,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综合控制管理办法,建立单位工程、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现场检查认证和关键工序转换签证制度。在工期控制方面,按施工设计和合同书提出的工期主要矛盾线分解成若干分阶段,把握好工序衔接,定期开展工期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在投资控制方面,建立健全单位工程月末预结算、年终结算、竣工决算的结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资金的使用,确保了工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4、实施基本建设市场运行基础机制——合同管理制

公司与所有承建单位签订了合作合同,实现契约化管理,形成“三位一体”的项目建设管理格局。在签订合同时,变原有的行政关系为经济关系,真正建立了承发包双方之间的经济约束机制;在执行合同时,坚持合同的平等性和互利性,对施工单位按时拨款,提高了合同的兑现率;在管理合同时,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跟踪管理,规范了合作各方的市场行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严格实施以上措施,梁北矿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好的完成了矿井的基本建设任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从为企业以后的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光明道路。

梁北矿纪实二

建章立制苦练“内功” 走高效优质建设之路

管理科学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他们以此为目标,苦练“内功”,不断扩展管理的形式和手段,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管理体系,为快速优质高效建设矿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安全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梁北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工作中,他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行层次化管理,走依法治矿之路。一是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和指令,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靠制度严细管理;二是严格执行“三不生产”、“四不放过”原则和“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加强安全现场管理,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及时查隐患、堵漏洞、促整改;三是坚持不懈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做到以活动促安全,以活动保安全。自公司成立以来,消灭了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和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

2、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他们牢固确立了质量为本的观念,建立质量终身制,推行一票否决。一是坚持以预防为主,认真做好事前控制。对开工项目建立了图纸会审、会签制度,对工程所需的材料、构配件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把事中控制关。严格按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施工,不断强化现场管理;三是认真组织工程质量的评定和验收,搞好事后控制。每月末对单位工程选点抽查,进行验收、评定,做到不符合标准不验收,不结算工程价款。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使已竣工验收工程经省质量监督中心站认证,单位工程全部合格,优良品率达到72.59%以上。

3、完善责任目标管理体系

为保证快速优质高效建设矿井,他们按照“抓难点、保重点、夺取制高点”的工作思路, 不断加大目标管理力度,把管理目标分为4级,一级目标为总目标;二级目标为部门、施工单位的目标;

三级目标为班组目标;四级目标为个人目标。对各类目标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进行层层分解,实行“链条式”全员管理,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4、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公司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工程建设这个中心,与公司经理班子同唱一台戏,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做到了两个文明一齐抓,两手都要硬。一是实行公司领导“一体化”工程,推行一职(岗)双责工作制。公司党委成员按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班子成员分工不分家,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相互理解、支持;二是公司党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断完善参与的程序和方法,把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落到实处;三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经理班子一起制订干部培养规划和措施,对重要岗位的干部进行考察、推荐,提出意见和建议,把好用人素质关,为矿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通过强化以上内部管理措施,许昌新龙公司梁北矿实现了安全生产高质高效,并建立起一套政治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坚定团结,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领导班子,从而在复杂多变,环境险恶的中国煤炭市场浪潮中作到“乘风破浪,以往无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我省乃至全国煤炭系统中树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誉为“豫煤明珠”。

梁北矿纪实三

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开创企业发展新境界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生命之所在,创新则兴旺,不创新则衰败。在探索企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他们努力克服凭经验、感情、人情管理企业的传统方式,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1.实施制度创新,适应建设需要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易于操作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在人事安排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打破干部、工人界限,不论资排辈,不唯学历职称,实行

竞争上岗,提倡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在机构设置上,减少管理层次,加强决策力量,强化生产指挥,优化安全监察系统,做到精干、高效、务实;在人员配备上,严格按董事会确定的岗位,以需定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用工制度上,采取以劳动合同为主,多种形式并存,优化组合;在引进人才上,注重从大专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的各类人才;在工资分配上,实行“三级联动”,“以岗定薪,岗动薪变,上牵下连,左靠右挂”的“链条式”管理。员工工资实行整体浮动,并按“德、能、勤、绩”实行百分评定,拉开工资分配差距,使工资分配向生产一线倾斜,向工程技术岗位倾斜。

2、实施管理创新,促进生产发展

管理出效益、出生产力,管理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他们从加强经济核算,强化财务管理入手,做到了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用钱有计划,开支有标准。一是把统筹法运用到工程建设当中,对各类工程的开工顺序、隐蔽工程等,实行严格核算,以工程性质确定取费标准,分月、分季进行考核,杜绝了“抢工程、吃长饭”现象;二是工程进度利用倒排法,所有开工项目事先都纳入了计划,不搞计划外工程,不擅自变更设计内容;三是工程的结算实行会签,以定额为基础,以实际为依据,由建设、设计、监理、质监、施工等单位共同会审,依据既定合同、按照验收结果进行结算;四是严肃劳动纪律,每对全体员工进行两次综合考评,对考核结果按照管理制度规定,对号入座,不请示,不研究,不讨论,避免了讲理由、讲人情、讲照顾等弊端,形成了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

3、实施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为把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公司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 健全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进步网络。重点加强对矿井四大系统及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先后开展了砼及围岩强度原位测试研究、风井冻结法施工、岩巷锚喷支护技术、二1煤层瓦斯可抽放性研究等科技攻关活动;组织应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进行矿井首采区精查勘探;主持进行“煤矿井下岩石围岩松动圈测试”课题研究。通

过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节省资金106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科技兴矿,管理兴矿,以人为本”,梁北矿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管理,从而开拓了企业发展的新境界,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我省乃至全国能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后语: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动力机制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技术创新模式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获得66%的专利发明,完成全国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1],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随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不断激发,其蕴含的巨大力量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和经济效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在技术创新中什么力量和要素推动科技成果从简单的构思设想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或模式,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努力程度。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的关键在于揭示其构成要素或者决定因素。这些要素是存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内驱力的动力要素之和。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依据经济学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学者们总结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机制的技术推动模式,既企业家技术创新模型,该理论认为,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研究开发实验中科学技术作为内生因素的作用,会导致新生产模式和新市场结构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施穆克勒提出市场增长和市场潜力是决定发明活动的速度与方向的主要因素[2],后来的学者们总结出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机制的需求拉动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诺思提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机制的制度决定论,在他的研究框架中,组织变革是先于技术创新并决定其速度、规模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到了20世纪80年代,莫厄里和罗森堡提出了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双重模式。我国学者张刚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傅家骥将创新激励分为国家宏观激励和企业内部激励两个层次。这些学说和模式从不同角度对创新动因进行了分析。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从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分析。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及构成要素。该机制作为一种微观激励系统,激励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创新人员和技术创新管理人员,是通过运用组织激励原理,设计具有强推动力或激励力的组织和制度安排,是企业进行持续循环创新的根本力量。我国有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比如:海尔、联想、华为等都通过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从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大型企业。该机制的构成要素有:第一,产权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于企业及企业人对利益的追求,所以,要形成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必须充分考虑和满足各种利益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依靠有效而合理的产权制度加以规范。明晰的产权制度能够明确界定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直接利益关系,内化技术创新的外部性,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是最经济、有效、持续的激励制度。第二,企业治理结构。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最高管理层对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3]。对经营者行为的企业内的治理约束主要是由所有权安排和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所决定的,不同的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结构,进而决定了经营者的行为选择[4],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为经营者设计合理的持股水平和股权激励机制,强化董事会决策能力,弱化委托代理风险,保持股东和经营者之间良好关系等,可以强化经营者行为的长期化,调动经营者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经营者是拥有实现经济资源运筹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5]。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及资源的运筹和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投入知识、经验、事务处理所需的各种管理能力及企业家创新精神,并承担创新风险和压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处于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经营者组织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利益追求,这种利益追求除了通过优化治理结构,调整利益格局,为经营者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明确的利益导向外,还需要培植企业家精神。因为正确的技术创新决策需要经营者所具有的稀缺能力——战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对照国际著名管理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2001年在22个国家和地区对880位董事级高级企业管理进行的调查发现,认为保持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冒险、敢于创造、锐意进取等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关键的占到了98%[6]。我国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本身就是创业者、技术创新的带头人,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比如,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中星微公司总裁邓中翰。第四,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着眼于长远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激发技术人员的持续创新热情的各种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建立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建立学习培训机制,以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立制度化的与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相适应的对创新失败的补偿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等,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有效进行提供责、权、利、能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第五,组织设计和创新文化。企业组织的不同设计会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是否建立技术中心,采用怎样的创新模式,各部门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确立等,都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有關。组织的形式、规模和结构如果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能使企业资源更易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高效率配置创新思想和各种相关资源。目前,倍受推崇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是扁平化的网络组织、团队组织、工作小组等,也是经过高新技术企业实践证明有效的组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为创新动力系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强、条件好、底子厚,制定了明确的创新战略,探索出了成功性的创新模式,不仅已经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对创新活动的收益有好积极的利益预期,而且内生而成的技术成果会产生技术创新中积累性效应,对创新成功性会有较高的把握,进而降低对创新风险的预期。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创新带来的高额回报为进一步创新奠定了经济基础,对创新带来得失败损失有能力承担,就是所谓的“赔得起”。按照创新的期望激励理论:激励力=效价×期望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创新的必备资源条件、创新的利益预期和创新的成功率的高低,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激励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动力:文化创新 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企业文化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及特性

1. 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 (J.A.Schumpeter) 的“创新理论”。在其1912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 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 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

(1) 产品创新。

(2) 工艺创新。

(3) 市场创新。

(4) 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5) 组织管理创新。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与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应, 所从事的以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为中心的包括构想、开发、商业化等环节的一系列活动。

2. 技术创新的特性

技术创新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复杂性。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化, 以及创新过程的多阶段性和多层次性。

(2) 不确定性。是指技术创新客观存在的现实结果与人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无法用概率来估算。技术创新的目标要求越高, 难度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大。

(3) 高风险性。风险性是指对可能发生的某种无法预知的不利或有害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 与不确定性正相关并以时间序列来进行估算。高风险既表现为高失败率引起的巨大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也表现为因失败使高收入预期化为乌有。

(4) 高投入性。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投入巨大的智力资源, 也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5) 高收益性。有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利润增长是相当大的。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新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技术垄断, 有可能带来超额垄断利润。

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的发展动力可以来源于企业外部, 如政府和市场等因素;也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 如产权和文化等因素。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政府主要依靠合理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二是市场结构因素。市场结构合理, 市场体系成熟, 就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反之, 则不利。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否健全往往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企业愿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 既与企业资产所有者是否存在改进技术以提高资本效益的压力有关, 又与企业对创新成果和创新利益的占有程度有着很大关系。四是企业自身能力。企业自身综合能力的强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这里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的人才储备与资金实力、文化塑造能力、科研开发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等。一般来说, 企业综合实力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强;反之, 则弱。

2. 企业技术创新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 有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很好, 而有些企业发展却较差。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素质问题, 这就说明,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尤其提高企业的文化创新, 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目前, 企业自身存在的技术创新问题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素质低, 人才资源匮乏。企业从业人员总体上文化水平较低, 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 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中科技人才又十分短缺, 致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得不到提高。二是创新文化薄弱, 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文化形同虚设, 企业管理者根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管理落后, 创新的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也较差。三是资金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是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 我国企业大多存在资金不足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不大愿意提供贷款用以企业技术创新。四是体制不完善, 企业行为错乱。我国企业一般过于注重短期行为, 而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 也就不愿意为技术创新多投入;企业包袱过重制约技术创新。

可见, 要发展企业技术创新, 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由于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最直接、最根本地决定着它的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 就必须树立文化创新, 积极的文化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 如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尤其是文化创新。因而, 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在企业内部创新企业文化, 塑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快速提升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创新型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物质形态以及创新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企业中培育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塑造“创新型”企业文化, 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进行。

(1) 物质文化层面的塑造。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是基础, 它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提供了前提。对于创新型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塑造, 可从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和实物载体等入手, 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 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态度和行为, 对最佳创新员工的宣传实务等。

(2) 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主要应集中在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 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 它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 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程度, 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是否进行额外重奖, 企业是否重视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

(3) 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精神, 对于集合企业向心力, 调动员工积极性, 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 “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 这是创新型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应从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 员工对创新精神的认同程度, 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着手。

总之,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 如诺基亚、福特、奔驰、索尼等, 都在寻求不断的创新。当把企业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 就会成为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 我国企业只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努力创建自身独特的文化, 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取得良好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银路:技术创新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马家国张顺铃: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 (5) :94-96

[3]白靖宇: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 (3) :12-13

[4]熊哲玲:企业文化创新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 (5)

[5]梁美华:文化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J].湘潭大学学报, 2007 (9) :72-75

创新: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篇8

一、坚持技术创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之地, 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多年来, 喜丰公司采取“人平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差异化技术创新战略, 一直处于省内乃至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地位。

一是大胆招聘人才。喜丰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业”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8 0年代中期就开始面向社会招聘人才, 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同时, 组建科研所和技术处, 选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充实其中。通过科研所和技术处的平台, 强化了专业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

二是主动与科研单位联姻。喜丰公司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是吉林省内第一家与科研单位开展联姻的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 喜丰公司主动与吉林省塑料研究所联合, 成功移植了该所人参专用膜、无滴蔬菜大棚膜新技术, 产品的科技水平一跃成为国内农膜行业第一流。这两个产品荣获国家飞龙奖、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被同行业称为无滴膜开发鼻祖。尝到甜头后, 喜丰公司又与2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通过购买、租赁、合作研究开发等方式, 收获颇丰。先后开发出PVC防雾膜、PVC高效无滴膜、EVA高效保温膜、防尘膜、可控双降解地膜、除草地膜、紫光膜、流滴地膜、果树专用膜、西瓜专用膜、HPO涂覆农膜等一系列农膜产品, 从而占据了行业科技开发的领先地位。尤其是HPO涂覆农膜, 克服了普通农膜使用寿命短、流滴持效期只有3—6个月的弊端, 使用寿命及流滴持效期均达到2年以上, 既降低了农民的使用成本, 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是加强品牌培育。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没有品牌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喜丰公司坚持树立“喜丰”农膜的品牌形象,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 进一步扩大了“喜丰”品牌的知名度。2004年“喜丰”农膜荣获国家免检产品, 2005年“喜丰”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07年“喜丰牌”农膜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二、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根本保障。多年来, 喜丰公司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进行股份制改造。1992年, 喜丰公司顺应改革大潮, 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通过股份募集, 打破了企业原来资本结构, 产权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动, 随之而来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了。在此基础上, 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架构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开始向富有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为转换经营机制, 公司对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格局, 打造了决策快捷、操作有序、执行严格、制度明细、监督有力、灵活高效的具有喜丰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了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 公司领导层经过反复研究, 并经职代会充分讨论, 于2003年8月, 喜丰公司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将公司总额为5584万元的集体净资产予以量化, 按比例分到每个员工个人名下。具体步骤是:

1、解除职工劳动关系予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转换。

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 每年工龄按职工本人2002年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不足一年工龄的按一年计算。公司在册职工1016人, 共拿出1057万元净资产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占量化资产的18.9%。

2、提取离退休人员养老基金保证其老有所养。

企业从可分配净资产中按10%提取养老基金, 计558.4万元, 折股后 (188.9万股) 作为离退休人员的共有股份, 由企业工会代表离退休人员持有, 分红收入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特困补助。

3、剩余可分配净资产全部量化给在职职工。

公司将剩余可分配净资产3968.6万元, 按职工的职务、技术职称、贡献大小和厂龄等全部量化给在职职工, 让每个喜丰员工都成为企业的股东。产权制度改革给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公司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加强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喜丰公司不断强化企业管理, 加强管理创新。

一是注重成本管理。喜丰公司借鉴邯钢管理经验, 创造性地实施“极限成本管理”新模式, 严格执行“三定、三降、三提高”定额计划。“三定”, 即对车间人员实行定员, 对每小时产量实行定额, 对低值易耗品实行定量;“三降”, 即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 降低差旅费, 降低招待费;“三提高”, 即提高设备利用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 提高生产效率。在原材料采购中实施“三比三同”的采购方法, 即同样产品比质量, 同样质量比价格, 同样价格比信誉。对岗位实行定编定额。对低值易耗品实行归位管理。

二是实施全员管理。喜丰公司从公司总部到车间各工段成立了四级管理委员会。其目的是实行民主管理、全员管理。工资、奖金分配直接与产量、质量、管理等项指标挂钩, 并通过各级管委会认真评比执行。通过“利”的激励来强化广大职工“责”的意识, 形成了人人被监督, 人人监督他人, 人人自我监督, 人人关心企业, 人人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喜丰公司以“人品铸产品”为经营理念, 产品质量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1997年在农膜行业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并完成了质量程序文件修改和换证工作, 使质量保证体系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2003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强化过程控制, 上马电视闭路监控系统, 使质量问题能够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确保产品任务零缺陷。

企业创新系统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篇9

20世纪中后期,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无节制的追求, 以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商业价值为目的的技术创新理论日渐盛行。使得地球资源特别是许多不可再生资源被大量消耗掉, 极其有限的地球资源储备量已不能满足传统发展模式的需要, 也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进行反思。

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 它经历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商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传统技术创新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 体现了技术创新的无限扩张性和价值单一性, 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价值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这也导致了人类自身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面对困境, 出路在于改变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 采用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基础上, 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片面追求经济持续必将导致生态危机, 也难以保证社会公平;没有经济持续和生态持续谈不上社会持续;没有生态持续, 就没有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基础。因此, 按照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中任何一维的发展受到振荡, 都将引起系统整体的变化。

首先,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提高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改善等。其次,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 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实现自然资源的精心保护、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第三,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所以, 我们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为目的, 通过一定的机制和制度模式等关联方式,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 以及政府等各类主体要素构成的网络。这一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企业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发挥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具体来说,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创新系统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用知识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体制创新, 产业结构创新, 市场结构创新;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其中经济结构包括经济体制结构、体现地域特点和平衡发展的布局结构、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经济质量的改善包括注重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 节约资源能源, 减少废弃物排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施清洁生产等。

2.创造保护生命支持系统的技术知识, 开展以维护生态安全为使命的技术活动, 包括开展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可持续方式使用资源的R&D活动等。

3.创造包括关于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的知识, 使人们认清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树立公平意识, 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消费意识, 建立适度的消费模式。运用技术的力量来改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增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等。

4.各个层次的创新系统应以保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谐调发展为己任, 以支撑全球、国家 (区域) 、城市, 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三、企业创新系统中主体的关系

在企业创新系统中, 为完成系统目标, 每个主体都在其确定的位置, 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企业是系统的动力源, 是其它主体行动的动力源泉;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系统的知识库, 为其他主体的行为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中介组织是系统中建立其他主体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或传声筒;政府则是系统的调控器, 引导其他主体的行为方向。各个主体通过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完成系统整体目标。

任何一个创新系统都是由系统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在一个动态的创新系统中, 系统要素也是不断变化的, 旧有的机构关闭或退出, 新的机构组织不断建立。企业创新系统包含三个主要的主体:大学、企业和政府。企业创新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是科研机构, 但在美国, 科研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显得不是十分重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 大学作为研究机构的作用则不像发达国家那样突出。因此, 我们可以将中国的科研院所纳入到大学或者企业中进行讨论。如在本模型下, 中科院科研院所可以归入大学的范畴, 而另外一些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则归入企业范畴讨论。

在传统的创新理论中,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而创新过程的主导则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完成, 大学仅仅提供教育的功能。而在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 知识成为创新活动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的创造和扩散机构, 在企业创新系统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政府应为企业创新系统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应与大学加强联系, 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 应该充分发挥创新中介机构的作用, 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创新活动的开展。

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从微观创新机制入手, 着重分析创新的动力, 进而研究创新的扩散机理, 目的是希望通过人为的干预和调控, 提高企业创新系统的整体效率。

从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入手进行研究, 我们发现, 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节省劳动, 追求利润。创新的方向是如何更经济地利用那些价格变得相对昂贵的生产要素。一项获利发明产生后, 会引起一个冲击, 在利润上升的同时, 会引起某种要素的稀缺, 进而引致为节省那种稀缺要素而进行的发明, 从而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整个创新系统时会发现, 其创新的诱导机制不仅仅是要素的稀缺, 还有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生产环节和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总之,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 其创新的产生均源于某种不协调。

企业创新系统中的各种创新也是来自于创新体系内部的不协调, 主要是技术、知识、制度、服务等因素发展的不协调。随着一种或几种因素创新的严重滞后, 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会愈演愈烈, 对其他因素的创新产生强大的阻碍作用, 形成瓶颈效应。反之, 其他因素的作用力也加速了该瓶颈因素的更新, 使其成为一定时期企业创新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一旦这种更新完成, 企业创新系统会处于暂时的协调运行状态, 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和经济的发展。同时, 创新系统内部又会开始孕育新的不协调。企业创新系统就是在这种“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

四、企业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交织着多种动力, 创新行为的产生是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部动力的作用, 为创新提供适当的环境;而由于内生动力的存在, 促使企业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主动地积累自身的创新能力, 从而产生创新行为, 否则我们就难以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获得经济的发展。其中内部动力包括企业利润、创新瓶颈、政府推动等因素, 外部动力包括市场需求、竞争、国家创新引导等因素。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 而且各种因素动力在不同的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动力大小也有所不同。

从技术推动的角度来看, 在技术的多种发展方向中, 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方向上都产生推力, 而是只有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向成为技术创新, 并且, 即使在发展成为创新的技术方向中, 技术推力的作用大小也有着大小的差异。而对于市场需求的拉力大小不同的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技术发明在一国产生, 却在别的国家实现商业化。环境影响力的差异则表现为, 在相同的创新环境中, 有的企业进行了创新, 有的却没有。

所以, 我们认为在创新过程中, 企业是技术推力、市场拉力以及其它创新环境影响力的“集中受力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则通过企业家的认知和运作, 将上述各种动力转化为现实的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这些动力通过企业家的能动性、创造性而作用于创新过程。由于企业家的眼光、胆识、魄力、经历、性格和能力的不同, 以及对企业发展目标、最大利润的期望值等诸多因素的认识的不同, 造成企业家对选择的技术方向、所预期的市场利用以及所处的环境的评价不同, 从而使上述诸力的推动作用呈现出大小不同的差异。企业作为上述动力的“着力点”和“转化器”, 直接推动了创新的进行, 并在创新的各个环节起主导和控制作用。因此, 在企业创新系统中, 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最重要的主体地位。

作用于创新的另一重要的力量是环境的影响力。由于创新活动和环境的协调程度不同, 环境的影响力也有着正负、大小的差异。但这种影响是客观的, 不以企业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虽然创新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影响创新的环境, 但技术创新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却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影响作用于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创新活动受到环境影响的刚性约束。

综上所述, 我们将企业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概括为:产生于特定方向上的技术的推动力, 源于巨大市场利益的拉引力以及来自环境的影响力, 通过企业主体的转换作用, 成为作用于企业创新系统的动力源泉;环境的影响力制约着创新活动的进行;在诸种动力源的作用下, 产生了创新活动;创新活动反作用于技术、市场、环境, 激发新的创新需求;新一轮创新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创新活动因此呈螺旋上升地不断进行。

五、对策和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做出许多努力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并已经通过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但是, 有一些法规还不够健全, 缺乏可操作性, 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 法律的贯彻不够理想,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说还任重而道远。

企业创新系统既要强化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又需要推动环境保护, 这样才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对我国而言, 在构建企业创新系统中, 首先应加强环境教育的投入, 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和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能力。其次, 需要加大对环境技术的投资, 并逐步开发环境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培养掌握核心环境技术的关键人才, 加强高等院校和技术中心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再次, 由于环保技术的高风险性和低回报率, 可持续创新与扩散在资金筹集上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应建立有效的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机制, 提高金融系统对可持续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后, 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技术合作, 并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以帮助企业获得技术信息, 加速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同时, 应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以保证我国的企业创新系统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 2005 (6) :414-418

[2]刘培哲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36-39

[3]陈劲:国家技术发展系统初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74-78

[4]刘洪涛汪应洛贾理群:国家创新系统 (NIS)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139-144

[5]方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32-37

[6]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158-164

[7]吴强严鸿和: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动力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2 (3) :27-28

[8]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J].经济学家, 2001 (3) :106-111

企业创新动力 篇10

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的比较

企业的总价值包括财务资本和智慧资本。财务资本包括实体资本和货币资本;智慧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人力资本包括人的能力、态度、智慧、敏捷度;结构资本包括关系、组织化、创新和发展。智慧资本属于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企业的财务资本和智慧资本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作用。

1. 企业的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的形态不同。

财务资本是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存在, 都是可以货币化的, 它对企业的经济增值是直接的, 而且短期见效很快;而智慧资本属于无形资产, 很难用货币来衡量, 它对企业的经济增值具有延迟性, 重要的是具有长期性。

2. 企业的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的内容不同。

市场价值分为财务资本和智慧资本。财务资本是有形资产, 包括实物和货币等, 而智慧资本是无形资本的一部分, 包括人力资本和组织结构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技巧、经验及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等;组织结构资本是企业拥有的顾客和组织自身的一些资本, 如生产流程、内部资料等, 还包括创新资本和生产程序资本。智慧资本由市场资产、人力中心资产、智慧财产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所组成。市场资产是指与市场有关的所有无形资源, 包括品牌、顾客忠诚度、行销渠道等附属于企业, 并使企业有足够动力持续发展的资本;人力中心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员工发挥能力而得到的资本, 包括领导能力、解决企业问题、创新和组织重整等;智慧财产资产是指专门的技术、商标、版权、专利设计权等提供多项由法律所保护的无形资产, 这些资产大多着眼于高科技产业;基础设施资产是指让企业得以运作的技巧、方法和流程, 可使企业进入正常营运的轨道。

3. 企业的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的运行机制不同。

财务资本是通过货币的增值来实现的, 也就是通过投资来实现价值增值, 它的价值增值是有限的, 不可能无限增加;而智慧资本的价值增值可通过创新来实现。由于企业的创新没有边际递减规律, 即创新没有限制, 因此智慧资本的价值增值不仅可无限增加, 而且增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从美国微软公司仅仅几年创造的价值就相当于有些企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创造的价值对比中可看出, 智慧资本的增值是无限的, 已远远超过了财务资本的增值速度和效率。

4. 企业的财务资本与智慧资本的衡量标准不同。

由于企业的财务资本可货币化, 建立会计制度的对象是货币化的资产, 因此财务资本可通过会计制度来衡量。智慧资本不可货币化, 现有的会计制度也不能作为衡量智慧资本的标准, 衡量智慧资本必须先确定其策略性的目的, 其价值包括:确认组织达到目标的能力、研发计划、为企业再造计划提供背景资料、提供焦点给组织教育和培训策略、评估该价值、扩充组织记忆性。衡量智慧资本的价值, 可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谋求更大发展。

智慧资本的价值创造和萃取

随着智慧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越来越大, 它的价值增值也就越来越重要。智慧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萃取过程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远景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策略, 而企业的策略乃至远景的实现, 也就是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萃取, 都要通过智慧资本来实现。企业智慧资本的创新价值路径, 是由产品或服务创新、创新的保护和评价、创新的商品化形成的。建立智慧资本创新价值的管理系统, 首先应在内部支持的基础上形成创新, 通过专利决策产生企业的智慧资本组合, 然后通过评价决策, 形成企业的战略、策略和产品市场矩阵, 并通过企业的简单竞争评估。如果要实现商品化, 就要通过商品化决策, 把智慧资本的创新价值商品化后进行销售, 并储存以备下次创新之用。

资诚会计师事务所鼓励企业将其非财务性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 (主要为智慧资本) , 在对外公开报告中一并披露。该事务所提出的智慧资本价值链的主要内容, 包括智慧资本的创造、保存、实现三个阶段:智慧资本的创造包括企业的策略、研发活动、采购活动、销售活动、生产活动等;智慧资本的保存包括会计及税务、成本作业基础成本制、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活动等;智慧资本的实现即智慧财产权外部报告。

德勤管理顾问公司在价值动态模型中, 也提出了推广智慧资本观念的路径图, 其内容分为智慧资本的观念介绍、报导和披露、衡量、评价和管理。智慧资本观念介绍包括分享“价值动态模型”和智慧资本相关信息;智慧资本报道和披露包括选定国内领导企业作实证研究、分享全球事务经验;智慧资本衡量、评价包括协助或参与相关的研究计划和国内领导企业的实证研究、分享全球事务经验;智慧资本管理, 包括协助成立或参与智慧资本管理协会、分享全球智慧资本管理事务的经验、参与智慧资本管理的相关专案。

智慧资本的管理方法

智慧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是企业创新增值的核心动力,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围绕智慧资本的三个维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 相应地采取开发、利用和管理智慧资本的方法,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人力资本。智慧资本是植根于员工的承诺和能力的两层乘积, 对于人力资本的管理除了每年实施定期、一定数量的在职教育训练之外, 还要鼓励员工进修、第二专长训练等, 直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也可在招聘员工时辅以相关测验, 使之专长与能力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能。

2.结构资本。结构化知识管理是结构资本的重要一环。企业除了掌握知识、利用知识之外, 还要了解知识的价值, 并将其结构化, 以使员工迅速学会、运用, 并加以创新, 形成企业内部资讯和知识服务机制。

3.关系资本。由于关系资本显示着企业的外部关系和企业形象, 对企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应树立企业形象以方便外部了解企业的价值。此外, 建立外部关系应加强与外部单位的交流, 同时建立关系资本的回馈机制, 这样不仅可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 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

企业创新动力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推动力

1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

社会的发展要有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性,同样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以人性化管理为本,适应市场的变化,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增强竞争力。

企业文化由观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现象形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良好企业文化树立的关键,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做好员工在职培训的工作,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激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部特征,是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印象总和。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手册、媒体等,使企业被消费者所熟悉,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企业文化创新。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

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3.2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基于全体员工的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研究与开发,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它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创新积极性,并培养创新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制订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并建立适应于学习型团队创新管理机制,为所有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型文化,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王莉,吴卫忠.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2]刘光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2(17).

[3]范慧丽.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D].中国海洋大学,2004.

[4]谭陈翔,袁醒.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

[5]张海燕.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8).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及作用 篇12

关键词:技术创新,自动力,他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

物质运动需要力的推动, 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行为主体和各种要素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才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作为物质与经济相结合的技术经济活动, 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 没有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就无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指来自创新系统外部和内部的、促使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各种作用力组合形成的驱动力量。创新动力的大小、作用方式, 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向、速度、持续性、创新成果, 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技术创新动力的提出

1912 年,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从而完成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 创新是外部推动的, 指出创新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超越一般经营者和资本家的企业家们认识到, 在市场和企业之外产生了具有创新潜力的技术发明, 一旦这些发明应用到生产环节实现技术或者产品的重大创新, 将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 成功的创新者将成为额外甚至是垄断利润的获得者。但这种创新需要企业家冒一定风险。

进入20 世纪以来, 各国学者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经济学家施穆克勒提出了市场拉动说, 认为由于对潜在市场需求的认知,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获得高额利润。研究证实, 70%左右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 这无疑支持了市场拉动说。罗森伯格和克莱因对技术和需求, 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的作用进行细分研究, 提出了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后来, 又有学者提出了技术轨道模式、N—R模式。国内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E—E模式、EPNR、外在激励模式、产业集群创新等。这些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 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 但对技术创新的动力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

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

从系统角度看, 技术创新具有复杂系统特征, 在创新过程中, 参与创新的各要素对创新的贡献是有差异的。物理学告诉我们,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根本原因。成功技术创新的研究表明, 推动技术创新的力量既有企业外部的拉动要素的作用, 也有企业内部的驱动要素的作用。我们把企业内部驱动技术创新开展的力量称为创新自动力, 把外部拉动创新的力量称为创新他动力。企业技术创新的自动力与他动力之间存在的相互的非线性作用, 共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见下表) 。

1.技术创新的自动力

企业是经济实体, 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首要目标和任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旨在获得新技术或新产品, 使得企业在市场上赚的更多。从企业内部分析, 技术创新的动力是由利益要素和精神要素共同构成的, 包括预期高额收益、对人力资本的利益激励、企业家价值的体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 预期高额收益诱惑力。出资人出资设立企业, 通过为社会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 实现投资的增值。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中的一项关键活动, 创新成果不仅使企业独占了专利和技术, 新产品投入、新技术的应用占据高端市场, 赢得他人无法企及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这种预期高额收益成为激发企业实施创新、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而且, 创新成功的效应还将引致同类企业、甚至资本富裕的其他企业投入到创新、模仿的行列, 挤占市场份额, 分享丰厚的利益。

(2) 内部利益激励刺激力。内部利益激励是对参与创新的各类人员的激励, 使人力资源最大限度转变为人力资本。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需要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共同加入, 能否将创新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 需要企业实施一套制度框架, 对激励的方式、范围、类型、兑现时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确保激励的公平公正。从而使激励成为技术创新活动启动、开展、强化的关键推动力量。内部利益激励既有物质激励, 也可采用精神激励。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因此物质激励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给与创新参与者基本的和额外的物质奖励, 如高薪酬、股权、期权以及必要的福利, 会产生强烈的正向刺激。精神激励是对人的心理期望的满足与被尊重和认可的归属感, 通过为参与创新的人员提供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平台, 对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职位晋升等使创新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激发更多的人开拓创新。评选劳动模范、年度经济人物、优秀企业家等都是精神激励常用和效果较为明显的方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各类创新参与者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在实施激励时, 要根据参与者贡献和需求, 施以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合理组合, 让激励能效真正发挥出来。

(3) 企业家自我实现内需力。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实施的组织者。德鲁克曾指出, 创新是企业家开始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和工具。企业家追求创新和推动创新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满足、名誉和社会地位的获得, 以及展示自己驾驭能力和冒险精神。企业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对企业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追求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 不仅成为企业家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 也带动和影响了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理念, 有助于形成大众创新、全员创新的氛围, 使创新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 不断超越自我, 发现并抓住各种机遇, 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壮大。

(4) 企业社会责任内激力。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研究和重视的热点。美国学者戴维斯指出, 企业的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 都必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 考虑社会成本和效益。这里的社会成本和效益, 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关注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做出决策、开展生产活动、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要站在对环境损害最小、相关者利益最大、企业与环境和谐友好的高度, 选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实施绿色制造, 提供绿色产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时刻不忘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创新不只是经济利益追求, 更是负责任、树形象、创品牌的内在抓手。

2.技术创新的他动力

除了源自企业内部的自动力, 企业技术创新还有来自外部的驱动要素。企业生存竞争带给企业的压力、市场需求对企业的拉力、技术进步对企业生产的促力、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导向力, 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他动力。

(1) 生存竞争的压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 通过产品、服务、信誉等竞争, 完成企业的优胜劣汰, 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资源也向优势企业集中。面对竞争, 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如何把竞争压力转化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就成为企业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企业要面对竞争, 首先要清醒认识外部环境、竞争对手、自身地位和具有的能力, 这就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甄别和分析能力, 对创新领域或项目的风险评估能力, 从而确定企业的创新目标。其次, 竞争倒逼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路线, 实施绿色制造和生产, 开发、生产性价比高、功能全、节能环保的产品, 借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凸现优势, 扩大已有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企业间产品和价格的竞争的背后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竞争加剧了人力资本的流动, 竞争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舞台。企业要想保住、增强竞争优势, 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用一流的员工创造一流的产品, 胜在竞争的源头。生存竞争的压力是刺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2) 市场需求的拉力。市场需求反映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的意愿和数量需要, 涉及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功能、范围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顾客消费偏好对市场需求具有较大影响, 同时市场需求也随着季节、环境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不断拓展和提升。企业能否抓住需求契机、引领市场, 关键在于对细分市场需求的深刻认识和顾客消费取向的把握与挖掘, 而对需求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满足, 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外在推动力, 特别通过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功能对顾客的潜在需求、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那些独创性、前瞻性的创新开发, 则可能成为引领顾客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需求激发了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创新成果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又引致了新的需求产生, 对企业又形成新的诱惑, 形成需求拉动与创新满足的往复循环。苹果公司凭借对需求的独特的认识, 不断用特有的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站在市场的高端, 获得了巨额利润。市场需求永远是企业技术创新着力点, 引领需求则是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3) 技术进步的促力。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纵观5000 年的世界文明史, 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这些革命性的历史变革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 都是科学技术进步并不断应用的结果。当前, “互联网+”催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与本身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 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智能工具的普及, 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创新资源获取、创新效率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产品功能更多、制造过程排放更少、资源消耗更低, 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助推企业与环境的和谐。

(4) 政府政策的导向力。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或者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 制定实施的行动准则。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力表现为对技术创新的引导、激励、支持。通常包括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等等。其中, 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技术创新发挥引导作用, 而环境政策、法律法规、政策采购政策等对技术创新发挥保护作用。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 使得企业技术创新在选择方向、获取资金、减免税收、保护环境等方面, 既有了明确的遵循和依据, 也能够利用政策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特别是政府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政策, 是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最好的防护方式。

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实现。内部的自动力和外部的他动力,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协同方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1.自动力要素间的作用

预期高额收益诱惑力点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冲动和愿望, 成功创新企业收获的巨大利益, 如丰厚的利润、新兴的市场、趋之若鹜的用户, 吸引着众多企业投入创新行列。企业创新收获的高额收益, 不仅让企业拥有了发展的基础, 还有能够对相关利益者实施物质和精神激励, 企业家也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而相关利益者的激励的兑现, 既保证了工作、生活的物质基础, 在精神上、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 调动了创新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形成了再创新的刺激力, 吸引更多人员展开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 提出新的创意。企业家在创新成功中体现的价值, 一方面表现为无形的创意变成了有形的产品和服务, 让更多的人享受创新成果;另一方面, 表现为个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 在精神层面被企业、社会所认同产生成就感, 使得创新内动力不断升华, 进一步带领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创新。企业家的倡导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有助于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 为企业注入创新基因。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仅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 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必须承担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责任。技术创新为企业履行这种责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绿色产品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绿色制造则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企业由于履行社会责任而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反过来又激励企业实施新的创新活动, 以便更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2.他动力要素间的作用

竞争是企业生存的现实写照。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思考如何生存的问题, 要战胜和超越对手, 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技术创新是一大法宝, 通过创新满足市场和顾客需求, 而顾客需求的满足特别是为占有更大的市场, 企业间必然开展多种形式的竞争。需求需要挖掘、需要分解, 只有对市场和顾客需求能做到精细把握, 企业才能制定指向性特别强、目的特别清晰的创新目标, 完善创新机制, 配置各类资源, 使用最新科技手段和方法, 开展创新研究, 或针对顾客的专有需求研制满足特定市场的产品。技术进步对创新的作用非常显著。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原理, 吸纳科技成果, 开展技术创新, 能够创造全新的产品, 提供全方位服务。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B2B、C2C、O2O这些营销模式成为现实,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购买习惯。苹果公司依靠强大技术支撑, 实现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系列产品创新和软件升级服务模式创新。政策对创新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对边界的划定、获取外部资源的条件和途径、技术产品标准的选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首先要关注市场需求, 但也必须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政策赋予的机遇, 用足用好政策, 经营活动远离法律法规限制红线, 创新活动有的放矢。

3.内外动力的协同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动力要素, 彼此连接在一起,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力的大小、方向是不一样的 (见下图) 。

上图表明, 预期高额收益的诱惑力与市场需求的拉力是动力核心, 这两种力量的协同带动了其他动力要素的协同发挥作用, 形成多条作用路径:预期高额收益诱惑力对外与生存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拉力、政府政策导向力相协同, 对内与内部利益刺激力相协同;企业家自我实现的内需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激力、政府政策的导向力向协同;政府政策导向力与技术进步的促力、市场需求的拉力相协同;技术进步的促力与政府政策的导向力、生存竞争的压力相协同。协同导致有序, 协同引起涨落,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正是在各种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之下, 不断地进行循环, 推动企业的技术、产品、装备向着更层次迈进, 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 更好地适应市场和顾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美)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郄萌, 韩树政.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 (4) :76-79.

[3]许庆瑞, 吴志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的理论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 2014 (4) :1-9.

上一篇:核工程课程设计下一篇:电气设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