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2024-09-27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共13篇)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1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作出创新。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培根也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间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不少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与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比如,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问地,问人情伦理,问世道沧桑,问四季变化,这些问题后来成了科学家、哲学家们思考研究的课题,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作了一篇《天对》予以回答。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屈原提出的问题可以做出比柳宗元当年准确得多的回答,但《天问》留给我们的思考已远远超出了问题的本身。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做出创新。我们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学生也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进而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2

从生产力的角度,要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参与程度,更好地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即产品的开发是可持续循环进行的,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非常先进的研发技术力量。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就需要投资与研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源。

我们不仅是要看生产力,更多的还要看我们的创新能力,在IPR方面,当进行技术创新时,首先我们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共同满足中国新兴市场的需求,基于研发成果更快地变成实体的产品,提高竞争力。我认为不仅能够让中国的市场受益,还有利于全球市场。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使这个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我们有全球的合作伙伴,可以建立比较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北电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过去两年里,我们的责任就是加入生态系统当中,参与到创新当中,这种创新是以客户为导向,既取得客户的欢迎,又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全球化的公司,同时也是当地的公司,我们与当地的公司一起共同面对今天的挑战,这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观点,希望我们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对话。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3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特征,“变”是成为知识经济中惟一不变的原则,企业固守不变或等待被动的变化或变得不够快都可能被市场淘汰。只有进行全面创新,企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正进入体制变革的时代,其深刻程度的普遍性不亚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变革。在这种变革中,能生存下来的是那些有创新精神,并乐于接受技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公司;是那些不断进行创新、汇聚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其有超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但在所有创新内容中,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作用则愈显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力,也就是企业文化力。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激励力,加强企业的约束力,提升企业的导向力,增加企业的纽带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创新正在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创新理念形成的基础

企业理念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形成统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创造和谐、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必须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因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每位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调动企业内部有益于创新的各种力量,从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创新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均寄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对创新理念及创新行为产生了认同感,就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调动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企业的创新,一是要靠有形的、物质的、经济的手段,二是要靠教育无形的精神推动。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两种燃料一起烧,双轨并行,两轮驱动,才能使企业乘上新世纪发展的快速列车。一台计算机的硬件不管怎么先进,也只有安装了合适的软件才能高效运作,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等要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正所谓“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企业文化着力解决的就是一个效率问题。一大批掌握先进思想、现代科技的人与先进设备的有机结合,这就形成了生产力。一个企业,如果有一大批用先进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将显著提高。

三、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管理上如何科学地发挥人才作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企业文化创新对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德力西集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突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广泛吸纳四面八方的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驰骋舞台,企业的用人原则是:特长志愿结合,专业岗位衔接,能力职务互动,绩效待遇一致;同时企业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任人不唯亲,只唯贤,不讲情,只讲能,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造就了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开创性人才队伍。没有“以人为本”的这种企业理念的指导,企业是难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充满无限活力的局面。

四、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形成企业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当然,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导的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来自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旦一个企业的群体意识、内部舆论、风气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具有创新的特质,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群众化的群体心理和动力,使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理念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开展创新工作。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创新,不仅与企业的“制度管理”构成为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融合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内容,同时,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在冷冰冰的物质结构之外,构筑了一种文化需求和氛围,以适应人性、人情和人的自身价值提升的要求。

五、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竞争者的合作,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失为新时代竞争的明智之举。而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可以克服创新思想交流的障碍,加速创新知识的传递及效能,沟通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与联系,在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市场也日益趋向一体化。因此,谋求合作,将竞争与合作统一起来,便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新思维。

六、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4

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创业和求索》读后感

以前也看过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但大多枯燥乏味,有鸡肋之感。今读《创业与求索》,掩卷而思,启益匪浅,犹获良师益友。刘董事长的学习和创新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

2004年前,我在物资企业工作了21年,与1993年前九洲集团所从施的行业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我所在的物资企业由于习惯了“大锅饭”,安于现状,不学习、墨守成规,最终犹如在大海上航行的“泰坦尼克号”,失去了方向,走向了消亡。而九洲集团在刘董事长的带领下,登上了“诺亚方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成功实现了由物资经营向房产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的转型。

回顾九洲集团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过程。从刘董事长对制度治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等论述以及在今天已经取得骄人成就的时候仍坚持每天用2小时进行学习,可见其对学习的执着,董事长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在创新上,集团公司在观念、制度、管理、经营、市场等方面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无处不在。经营上从服装城到大润发超市到创投公司再到九洲商务广场,创造了常州市的多个第一,如天女散花般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蓬勃生长;管理上也从家族企业的粗放式管理发展为集团化运作管理模式。

集团把学习和“不断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使企业保持了生机和活力,获得了圆满成功。这一过程,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也获得了一点认识。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才会富有成效。学习首先要克服四个心态:一要克服不沉心态。不沉心态是一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浮躁心态。现实表现为不能沉下心来理性反思、寻找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二要克服不进心态。不进心态是一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僵化保守的落后心态。其现实表现为按部就班甘居下游,对工作没有热情、对

1学习没有兴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颓废心态。三要克服不屑心态。不屑心态是一种不健康的排异排外心态。现实表现为傲慢狭隘偏执,妄自尊大唯我独尊,我不需要学。四要克服不诚心态。不诚心态是一种敷衍的心态。其现实表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永远把学习停留在口头上。

其次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改变学习方法。刘董事长《在新进大学生员工培训班上讲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创造财富、创造效益”。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要“根据需要学、根据岗位学、根据企业学”。

创新必须具备敏锐、果敢的机会意识与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决策为保证。

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人们常说:“旱起的鸟儿有食吃”。在面对发展机遇的时候,见机早、行动快,就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干成大事情。

创新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源于一种内在动力,源于一种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这种责任心,就会主动而不是被动、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开拓、去创新。一个人、一个企业,只有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有不可遏止的创新激情,才能在不断创新中跨越发展。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能始终拥有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停顿的奋进精神。

创新必须要有科学决策为保障。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决策。

车子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篇5

1,由于油箱盖通气孔堵塞,油箱开关、燃油滤清器及油箱至化油器之间的油管部分堵塞,不能满足所需油量的供应,导致混合气过稀、发动机工作无力。

2,由于空气滤清器长期使用未及时清洗产生堵塞,空气量不足都将造成可燃混合气过浓,使得发动机功率下降。

3,使用低辛烷值的汽油,使用的汽油存放过久,由于挥发变质导致辛烷值过低,容易引起爆震,使发动机功率下降。

4,火花塞等部位积炭,油耗增加。

5,油路中存有水和空气,将影响燃油畅通。

6,消声器积炭过多,增加排气阻力。

二、点火系的原因:

1,点火正时失准,点火过早,引起可燃混合气早燃及爆震。

2,由于点火系统的故障,引起的火花塞断火或火花塞火花弱。

三、气缸的压缩压力:

1,活塞、活塞环,气缸严重磨损造成活塞、活塞环与气缸的配合间隙增加,密封性变差,导致气缸盖漏气,使气缸压缩压力降低。

2,曲轴箱由于密封性不好,漏气,使吸力减小。

3,气门间隙调整不当,配气正时失准,气门关闭严,影响气缸压力降低,发动机的功率下降。

四、发动机过热: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使燃烧室内的积炭过多,以致散热不良,发动机负荷增加产生过热。

创新是改革的动力 篇6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感

创新,一直是我们党十分重视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更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加以强调。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作出了科学论断。他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应当进一步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应当从整体上、全局上加以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胡锦涛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创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

中国革命本身,就是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进行新的创造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面临着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尽相同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任务。创新任务之艰巨、之重要、之迫切可想而知,唯有不懈创造,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在经历了革命先驱们的曲折探索之后,我们党终于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从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提出到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建立工农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年抗战、“三大战役”,我们党在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创造中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个时期里,我们党既经历了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有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能否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又是在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全面创新中进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推行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体制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步步惊人的新创造,使我们开辟出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也正是在这样的“第二次革命”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继续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全面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世纪之交,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总结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的创新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也给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以无穷的动力。

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把握时代进步潮流,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策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步伐,赢得优势和主动地位;如何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在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等重大课题,都需要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回答。

这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课题,老祖宗没有说过,前人没有做过,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但又很现实地摆在了全党全社会面前。我们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抓紧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更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作出了科学论断。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大的创新带来大的发展,因循守旧就会止步不前。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领会大力创新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天津广播电视报目前在本市的报纸行业深受竞争格局的影响下,面临了极大的困境,为此,我们在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的科学论断后,认真研究了报纸面临的局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图通过改造目前报纸的副刊——《快乐周末》,赋予《天津广播电视报》新的购物服务功能,实现《天数广播电视报》在原有电视节目检索功能基础上的多功能增值服务。并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的医疗、药品为主的广告行业单一的经营局面,大面积引入新行业广告,大幅度提高广告收入。对于目标读者群体将实现以下的目标:1.实现中底收入的群体的冲动购买。2.提升现有读者群体对广告的关注度。

创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创新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胡锦涛同志强调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在总揽大势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发展伟大事业而提出的三个最为重要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紧密相关、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基础,是先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必然带来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制度创新是关键,是根本,是保障,制度上每一次重大的完善必然带来党和国家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是重点,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加快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学习胡锦涛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的科学论断后,我们报纸此次的内容调整将紧贴市场,强调实用性,机制建设上实现工作量化管理,分配机制和创收直接挂勾,实现科学目标管理体系。此次的《快乐周末》副刊风格将以系列信息为主线,表现形式时尚,内容紧贴市场,强调朴实实用,逐步形成平面卖场的总体风格。

创新需要无畏勇气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结合创新,就要立新论、讲新话、办新事,就会涉及对一些既有观点的修改和完善,会改掉甚至否定一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特别是在对新事物取得广泛的共识之前,创新者很可能要经历“曲高和寡”或“孤立无援”的时期,需要承受别人的误解和各种压力。因此,创新首先需要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情怀,有勇于牺牲自我的勇气。同时,创新又不是莽撞行事、随心所欲,而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创新实践,确保创新的正确方向,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学习借鉴,夯实知识基础,掌握最新成果,使创新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之上。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而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边创新、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就能不断扩大创新的成果,就能不断显示创新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样的,在目前我们的改革中,我们面临了许多的新问题、新麻烦,但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们都来关注、支持和推进创新,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兴旺发达。

要创新必须要建立三种机制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同时期要赋予创新精神不同的主题,使创新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了更好地弘扬创新精神,我们应建立三种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参与奉献,要引导人们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形成人人敢于奉献、善于奉献、乐于奉献的氛围。在抗击非典中,社会各界唱响了弘扬奉献精神的赞歌,应该通过激励机制,把这曲赞歌持续唱下去。

二是惩恶机制。惩恶是为了更好地扬善,除了依照法律和纪律查处违法、违纪者外,对违反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人和事也应作出相应谴责。比如:考查干部时,不仅要考查其政绩,还要了解其家庭、社区、社交圈的情况。

三是保障机制。奉献是不计报酬、不图回报的付出。这种付出一般是奉献者自身能够承受的,但是,如果超出了其承受能力,比如奉献者发生致残、致死等情况,其本人和家人就会成为需要救助者。社会、国家和集体应当使奉献者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相应的补偿。这种保障和补偿除了精神上的表彰奖励外,物质上的帮困解难更为重要。我们要尽可能使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泪”,使奉献者得到安慰,免除后顾之忧。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7

关键词:建筑幕墙,技术创新,三新技术

建筑幕墙在中国发展三十多年来, 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而我国建筑幕墙产品使用量居世界首位, 这为幕墙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就目前幕墙行业的现状来看,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幕墙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幕墙系统技术方案已过时, 存在种种弊端。而很多企业还在一直沿用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别人老的幕墙系统,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幕墙系统与国际先进系统还存在差距, 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技术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只有把技术创新作为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不断的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同样技术创新对于提高中国幕墙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致力打造创新型社会也至关重要。

近年来南京金中建幕墙装饰有限公司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首要的发展战略, 并加大专项投入, 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技术创新的迅速发展。在国内引进与合作方面, 我们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加强培养打造技术团队, 并与东南大学紧密合作, 成立了南京金中建东南大学幕墙研发设计中心, 成为东大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 共同研发新型幕墙系统。在国际合作方面, 携手德国旭格国际集团共同打造国际高端门窗幕墙产品。经过几年来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不动摇, 我们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研发了如高性能单元式幕墙系统、准呼吸式单元幕墙系统、实用型双层幕墙系统、高性能构件式幕墙系统、大跨度柔性体系点式幕墙系统、高抗震可更换式石材幕墙及人造板材幕墙系统、新型通风器系统、各种遮阳装置、节能型高性能门窗等系统, 并在很多大型高端工程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同时幕墙新型材料如U形玻璃、微晶玻璃、砂岩、陶土板、GRC板等在工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研发和应用。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研发创新的牵引力。

市场客户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 是研发创新最为有力的牵引力。研发创新, 要紧紧抓住客户需求, 整合并创新客户需求, 决不能孤芳自赏, 闭门造车。要敢于迎接挑战, 自我突破。几年来公司设计承接了一大批知名的、有创造性的、高难度的大型外装幕墙工程, 给技术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课题, 并促进技术的进步、推动公司的发展。例如:我们研发的南京鼓楼医院南扩工程三层面板体系的生态单元幕墙;江苏国际图书中心双屏多腔高性能单元式幕墙;中国电子集团合肥第四十三所的大小单元结合的组合式单元幕墙;金陵图书馆的整体通道式双层呼吸式幕墙、不规则双曲石材屋面、抗震减噪型小单元幕墙;南京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高温层压树脂板幕墙等等都是应客户需求, 解决了许多高难度的技术课题。

2 坚持以发展与功能为主导定位幕墙技术创

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号召, 走在时代前列, 推广“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积极进驻高端市场。我们明确:幕墙作为一种建筑外装饰产品, 在注重其在艺术视觉美感和提高幕墙基本性能的同时, 更要突出其在节能、环保、抗震、可更换性、舒适性等方面的应用功能。我们的技术战略目标是“技术领先, 成本领先, 服务领先”, 把技术创新置于企业战略的高度, 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3 大力倡导尊重科技, 重视人才, 崇尚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核心,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司应以完善的运行机制、正确的策略导向, 保证技术创新体制的健康发展, 实现知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促进技术经济的最优增长。设计是企业的“发动机”, 鼓励创新, “以事业留人, 精彩员工职业生涯”, 是公司在留用人才方面的核心思路。在用人上讲求不拘一格, 建立适宜技术创新的“应用型、标准型、开发型”组织体系,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方针。

4 推行“传帮带”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技术人员快速成长。

公司是一个培养设计师的摇篮, 我们的目标是每年培养不低于20%的主设计师以上骨干人员。我们主张是人才就有机会, 给年青人许多崭露头脚的机会。建立单纯的人际关系, 无障碍的沟通等特有的企业技术文化, 吸引优秀设计师与公司共同发展和成长。

5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

在技术人员定级考核制度里, 我们已将研发创新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作为定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绩效考核制度里, 则将定级作为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为充分调动广大设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对新产品的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 采用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励。

6 学习与超越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形成先进技术共享。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形成先进技术共享。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积极跟踪学习、引进国际同行的最新技术, 并进一步自主创新, 实现超越。

7 坚持技术创新的务实与成效相结合。

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促进技术进步, 有效降低成本, 公司需投入资源、资金和人力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在实验测试、信息化建设方面, 如采购试验设备、建造试验样板, 筹备幕墙检测中心, 专业建造双层幕墙研究试验室, 购置国际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并进行二次开发等方面, 公司也须投入资金, 为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8 注重技术成果的应用与实践。

研发成果的应用与实践很重要。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特别注重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 坚持“研以致用”的创新理念。公司每年要承接很多个工程, 每个工程各有其各自的技术特点和难点。研发设计中心首先将开发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 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来检验设计成果, 并修订设计成果。公司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不断总结、固化既有的创新成果, 使内部技术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

9 技术创新应用实例

下面针对已在工程设计施工中设计应用了三新技术的幕墙工程, 略举一二, 以便抛砖引玉。

9.1 新型高性能单元式幕墙系统

工程实例:南京鼓楼医院南扩工程、江苏国际图书中心、江阴土地交易中心、江苏烟草科技综合楼、中国电子集团第四十三所研发楼、连云港移动通信枢纽楼等。

9.2 新型通风器系统

工程实例:江阴土地交易中心:单元式幕墙手摇百叶式通风器系统江苏烟草科技物流中心:单元式幕墙按压式通风器系统新城大厦:构件式幕墙按压式通风器系统金陵图书馆:电动开启玻璃百叶式通风器系统。

9.3 钢铝结合可调节式陶土板幕墙系统

工程实例:中国电子集团第五十五所研发楼、金地集团南京所街金地名京项目。

9.4 实用型双层幕墙系统

工程实例:南京金陵图书馆

9.5 其他三新幕墙技术应用实例

9.5.1 U型玻璃:南京广播电视大学综合楼、南京金地名京项目等。

9.5.2 高抗震可更换式石材幕墙系统:江苏海事大厦、南京工业大学科技综合楼、山东潍坊阳光大厦等。

9.5.3 砂岩幕墙系统:南京市滨江公园配套项目1-B片区 (万景园) 。

9.5.4 大跨度单索幕墙、索杆体系点式幕墙、三维双曲面造型雨蓬及采光顶:

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江阴土地交易中心、南京恒宝利研发中心等。

9.5.5 高温层压树脂板幕墙 (千思板) :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9.5.6 单元幕墙隐框式内开内倒窗:江苏烟草科技物流中心。

9.5.7 62系列隐框式平推窗系统:江阴市人民医院等。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8

越来越多领先企业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对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关注。

2010年11月,联合利华在全球范围内公布了可持续行动计划,承诺未来10年的可持续发展。该计划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适用于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包含约60个具体目标,其中包括改善健康与卫生状况、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等方面。通过这一计划,联合利华实现了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享,并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洋河股份则以“中国梦”的品牌主张为载体,不仅助力一方发展,同时关注慈善事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与社会大众一起用创新的公益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除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慈善圆梦活动,洋河还牵手浙江卫视演绎“中国梦想秀”,并成为本季中国梦想秀“梦想助力基金”的捐助者之一。塑造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品牌精神,激发国人追逐“中国梦”,积极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社会创新,还可以帮助企业赢得更好的政策支持,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

产品创新是推动企业环境、社会绩效提升的起点。比如,沃尔玛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表率,创新性地提出了“农超对接”项目,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直接采购,帮助农民提高市场适应能力,鼓励和引导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并指导其在生产中推进环境保护。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能够买到更加新鲜、健康、环境友好的农产品,最终实现环境、顾客、农民及地方经济的多赢局面。

社会创新还表现在价值链的各个方面,比如通过生产环节中的技术创新,关注节能减排,从长远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比如投入员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并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的责任倡导,而最终员工的忠诚度也随之提升;此外还有应用创新的政策或技术来实现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并长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综上看来,企业的盈利与非盈利的界限似乎正在打破,用创新的方式应对社会需求,并创造企业价值将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创新是品牌发展的主要动力 篇9

 

创新是品牌发展的主要动力

 

。回眸这四大展会,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它高扬的灵魂,那就是创新。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恢宏的乐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假如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如果现代社会没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发明、新产品,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享受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创新之树常青,它向人类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新成果,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新的高度不断迈进。现代企业,也只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获得较快发展,才能保持品牌活力。

最早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系统创新理论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丁·熊彼特认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有资格称为企业家。他将企业创新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开发新产品或产品新用途、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新供给、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关于品牌创新,除了熊彼特所提出的五项内容外,还应包括设计创新、形象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内容,

创新能够使品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创新是解决和应对品牌危机的最佳方法,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品牌的价值。相反,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品牌只能走向衰亡而被市场所淘汰。

在广东的四大家具展会中,东莞和顺德的新产品原创与环保问题受到极大关注,东莞展会全板式、实木、软体、藤器、古典、金属玻璃等各类家具新品层出不穷,如制藤名厂名藤轩积三年磨砺全新推出的高档藤木产品、海鹰公司精心打造别具一格的欧美别墅家具、玉环著名企业港源新推出的法式系列、顾家工艺的数百款新式沙发、香港皇室人性化的智能家具等。深圳展会将“创新”确立为三大主题之一,广州展会为了促进家具业的技术改良与设计创新,特意举办了“设计评比大赛”,设立外观设计奖、制造工艺奖、材料利用奖、功能创新奖等,鼓励业界创新发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篇10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其中观念创新为社会发展创造舆论环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和体制保证.

作 者:刘永生 杨文圣  作者单位:承德民族师专,马列教学部,河北,承德,067000 刊 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3(1) 分类号:A8 关键词:创新   社会发展   动力  

创新是创业的不竭动力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03-01

高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间接或直接地进行社会服务。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非是为了转移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注意力,而是抓住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本质内容—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唯有创新,才能转变社会对于教育和发展的定义,加速经济变革和社会更新。

一、大学生创业是时代和教育本质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高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将培养的人才输送到各行各业。而根据相关统计,2012年-2014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所以许多大学生都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同时,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比如青年创业引领计划公益扶持基金、中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等,各高校纷纷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创客空间等。

因此,指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应中国经济走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明智之举,且重点在于创业背后的创新精神。目前,有很多人对于“创新创业”有误解,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口号。相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局而言,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应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举,可作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补充。

二、大学生创业应是较低成本的试错过程

从多年前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创业开始,大学生创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依托国家创业政策和家庭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较大规模创业到以摆地摊等为主要形式的低成本创业,大学生创业的例子一直发生在高校内外。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从国家政策角度思考,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并非把创新创业的重担压于大学生一己之身,而是以教育和大学生为契机,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能力。因此,大学生创业应是较低成本的试错过程:低成本创业为圆点,以大学生承受能力为直径,从小做起,逐步扩大规模,积累创业经验和教训。低成本创业,既符合大学生的经济实力和客观的经验限制,也便于鼓励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再接再厉,继续创业。

三、大学生创业的本质是创新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培养体制及方式落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也有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国家转移大学生就业难的障眼法。

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中国经济缺乏创新,急需实现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到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到创新型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因此,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本质在于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社会”的观点一样,通过鼓励大学生勇于突破传统、解放思想,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彻底扭转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实现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发展观点。

因此,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的重点不在于广泛提供各项优惠政策,或是简单搭建一个创业园区、孵化园提供给创业者入住,或是将各类创业大赛办得如火如荼,而是鼓励大学生创业背后的创新点:高科技创业、绿色环保创业、创意创业、创新创业……以点带面,形成真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革新之象。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由专业人士指导

据统计,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据统计,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展现出明显优势,甚至还敌不过许多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除了资金不足、创业者创业经验不足和社会整体创业环境不佳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截至2004年,开设有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而国内大多数高校任然停留在就业数据的关注上,没有提供相匹配的创业指导。

可喜的是,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并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高校也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等。

创业历来就是一件涉及专业性的项目,大学生创业除了凭借专业知识和个人积累,更多需要教育的力量。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在了高校教师的身上,对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且系统的指导,相信大学生创业之路更能越来越坦荡。

五、创新创业教育可贯穿学生管理全过程

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而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且并非人人都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并非适合所有人,而是应当选择性地对感兴趣的同学开展。但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可贵意品质和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吴宏玉(1990—),女,四川宜宾人,工程学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喻丽(1985—),女,四川安岳人,教育学硕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比较;

郭涵(1984—),女,重庆合川人,工学学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 篇12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经验, 经过独立思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 学生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 不同于别人的解题和学习方法, 解决问题有新颖性、独特性, 都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般方法

1. 心里励志法

谈到创新, 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渴望不可及的惧怕心理, 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 自己没有资格, 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 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经常鼓励学生的创新信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 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积极参与, 进行深层次的思维, 就能促使学生领悟知识, 同时,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并不是第一次, 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 教师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 鼓励, 强化创新自觉性, 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 设问质疑法

创新素质中, 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 没有达尔文“上帝创造一切”的质疑, 就没有《物种起源》的诞生;没有袁隆平对传统有种理论———水稻杂交优势的质疑, 就不可能培育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这样才能进发许多新思想, 新观念, 新看法.

3. 开放想象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 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 引导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进行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结合近几年的中考题, 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 点拨他们在学习, 生活中迸发创新火花.

4. 定时打破法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按照习惯了的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 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为冲破思维定式, 教师应提供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类型问题, 克服思维的呆板性, 培养思维灵活性.平时学生常会受思维定式的作用采取已用过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 以致发生错误.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分析法, 综合法的训练, 使学生突破原有思维的框架, 打破思维定式束缚.

5. 逆向思维法

即抛开问题所提供的条件和习惯的思路导向, 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如解因式分解时, 可以用多项式的运算方法去逆向思维, 从而得出互逆运算.如讲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时, 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反过来, 消费者为生产者提供了需求的信息和再生产的资金, 通过这样互逆思维, 还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6. 矛盾冲突法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结构和思维层次, 有意识地创造矛盾, 设疑问题, 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问题解决在讲究顶端优势后, 我向学生提出:疑问这样有意制造冲突, 引起学生注意, 积极思考.

二、注意思维过程的训练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 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就是在向学生显示其思维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情感相互沟通, 给学生创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机会,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现自我, 尊重他们的个性, 并鼓励他们大胆思考, 肯定其独立的思考方法, 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创新思维的潜力得以开发.

三、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源于厚实的专业知识.一个文化专业知识贫乏的人要创新是无从做起的, 更多的则是一些荒诞不经的幻想.夯实学生的基础, 设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共鸣.

2. 教改和应试的关系

应试指导在当前仍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中考从内容到考试的改革, 这种应试指导应是结合当前实际给学生提供情景材料, 引导其参与分析, 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应该说这与改进课堂教学是一致的.

3. 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这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数学课要形成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有自由的想象空间, 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强制性, 增强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

4. 处理好教师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篇13

作者:任正非

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总书记的这句话给华为人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也使我们看到了祖国灿烂的前景和希望,更加坚定了不断创新的信心和决心。今又学习江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联系华为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有感触。华为自始至终以实现客户的价值观为经营管理的理念,围绕这个中心,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不懈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不冒风险才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一、十年回顾,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

回顾华为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

华为是在艰难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十年前,华为十分落后,当时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发展高科技,连我们自己都缺少信心。十年来,在党的政策一次又一次牵引下,华为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终于在SDH光传输、接入网、智能网、信令网、电信级Internet接入服务器、112测试头„„等领域开始处于了世界领先地位;密集波分复用DWDM、C&C08iNET综合网络平台、路由器、移动通信等系统产品挤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明年华为的宽带IP交换系统以及宽带CDMA也将商用化。这标志着在党的领导下,一群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争得与世界著名公司平等的技术地位,为伟大祖国争了光。

在华为创业初期,除了智慧、热情、干劲,我们几乎一无所有。从创建到现在华为只做了一件事,专注于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始终不为其他机会所诱惑。敢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活下去的希望全部集中到一点上。华为从创业一开始就把它的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我们把代理销售取得的点滴利润几乎全部集中到研究小型交换机上,利用压强原则,形成局部的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技术的领先带来了机会窗利润,我们再将积累的利润又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今天尽管华为的实力大大地增强了,但我们仍然坚持压强原则,集中力量只投入核心网络的研发,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华为一步一步前进,逐步积累到今天的世界先进水平。

有创新就有风险,但决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敢创新。回想起来,若不冒险,跟在别人后面,长期处于二、三流,我们将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也无法获得活下去的权利。若因循守旧,也不会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二、创新的内、外动力

华为的发展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华为发展的十年时间,正是祖国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信息消费不断增长的时期,这为华为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离开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华为纵有技术进步也难以生存。

同时,这十年,也是西方著名公司蜂拥进入中国的十年。其实他们不仅是竞争者,更是老师与榜样。他们让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遇到了国际竞争,知道了什么才是世界先进。他们的营销方法、职业修养、商业道德,都给了我们启发。我们是在竞争中学会了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赢得竞争。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者的进步和发展咄咄逼人,稍有松懈,差距就可能再次拉开;而且国内同行的紧紧追赶,使我们不敢有半点惰怠,客观上促进了我们的快速进步。既竞争、又合作,是21世纪的潮流,竞争迫使所有人不停地创新,而合作使创新更加快速有效。我们不仅与国内竞争对手之间互相学习,而且与朗讯、摩托罗拉、IBM、TI„„等十几家公司在未来芯片设计中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构建未来为客户服务的解决方案共同努力。

竞争对手多方位、多层次的竞争,逼得华为不敢有任何一点疏忽。稍有不慎就会落后。当我们拼死拼活往前赶的过程中,公司就不可能出现太胖的羊、太懒的羊。一个充满危机感,又有敏感性,又无懒羊拖累的公司是一定能生存下来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技术上要不断创新,更要管理上不断创新。

这十年,营运商始终是华为的良师诤友。他们在我国通信网络的大发展中,在与西方公司的谈判、招标、评标中,练就了一种国际惯例的职业化水平。用这种

职业水准来衡量每一家竞标者,使得我们的标书规格差一点,就不可能入围,更不能中标;特别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要在先进性、合理性,低成本、高增值,优良的服务上与西方公司进行综合比较才有可能入围。他们的苛求,迫使我们山沟沟的游击队,也不得不迅速国际化。他们对网络的理解,远远超过我们年轻的研发人员。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谈判、技术澄清,就是一步一步又一步引导我们的青年人真正读懂技术标准,读懂客户的需求。我们一群土生土长的青年人,很快成为了世界领先产品的开发者,要感谢他们的引导。他们象严厉的诤友,逼着我们一天一天进步,只要我们哪天不进步,就可能被淘汰。他们处处时时拿我们与西方最著名公司进行比较,达不到同样的条件,就不被选用,逼得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必须赶上和超过西方水平。没有他们的严厉和苛求,我们就不会感到生存危机,就不会迫使我们一天也不停地去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领先。当然也由于我们的存在,迫使西方公司改善服务、大幅降价,十年来至少为国家节约了数百亿采购成本,也算我们对他们的一个“间接”贡献。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下,华为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也可以持续生存下来呢?

华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未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就是生存、发展能力不断被提升。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商业群体必须至少拥有两个要素才能活下去,一是客户,二是货源。因此,首先,必须坚持以客户价值观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100%的满意,就没有了竞争对手,当然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企业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客户满意度是十分综合复杂的,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需求,提供实现其业务需要的解决方案,并根据这种解决方案,开发出相应的优质产品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只有客户的价值观,通过我们提供的低成本、高增值的解决方案的实现,客户才会源源不断购买我们的产品。归结起来,是企业必须管理与服务不断改进。其次,企业必须解决货源的低成本、高增值。解决货源的关键,必须有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新产品。由于IT业的技术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技术进步慢的公司可能市场占有率会很快萎缩。因此,迫使所有的设备制造商,必须世界领先。IT业每49天就刷新一次,这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太残酷了。华为追赶世界著名公司最缺少的资源是时间,要在十年内走完他们几十年已走过的路程。华为已蘝峁┝?种产品世界领先,4~

5种产品为业界最佳之一,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以生命消蚀换来的。

1999年,世界权威电信咨询机构Dittberner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华为的C&C08交换机在全球网上运行量在业界排名第九位”,华为因最新推出iNET综合网络平台,被Dittberner公司称为“世界少数几家能提供下一代交换系统的厂家”。是党和政府营造的宏观发展环境,是客户多年来给予的理解和帮助,才使华为从幼小的树苗成长到今天的规模和水平。

三、坚定不移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产业进步很快。它在高速发展中的不平衡,就给小公司留下了许多机会。不象一些传统产业,如飞机制造,它的设计理论已进入经典热力学,大公司充满了经验优势。而且数十年来,他们申请了无数的专利,使这种优势法律化。绕开专利,制造成本就会很高,没有竞争力。完全购买人家专利,如何能够超越。没有一场技术革命,没有新的技术突破,超越这些传统公司,越来越困难。而且,你没有理由一定会比他们做得好。

而信息产业不同,昨天的优势,今天可能全报废,天天都在发生技术革命。在新问题面前,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大家是平等的。华为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不是全方位的追赶,而是紧紧围绕核心网络技术的进步,投注全部力量。又紧紧抓住核心网络中软件与硬件的关键中的关键,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不断强化自己在核心领域的领先能力。

公司一万五、六千员工中,从事研发的有七、八千人。而且四、五千市场人员,又是研发的先导与检验人员。从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公司建立了一整套集成产品开发的流程及组织体系,加快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在硬件设计中,采用先进的设计及仿真工具,加强系统设计、芯片设计、硬件开发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测试体系的建设,并在技术共享、模块重用、器件替代等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代表硬件进步水平的芯片方面,我们进行了巨大的投入。目前,公司已经设计出40多种数字芯片,几种模拟芯片,年产500万片。设计水平也从0.5微米,提升到0.18微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极大地提升了硬件水平,降低了系统成本。

软件开发管理的难度在于其难以测评和过程的复杂性。公司坚持向西方和印度学习软件管理办法,在与众多世界级软件公司开展的项目合作中实践、优化。我们紧紧抓住量化评估、缺陷管理、质量控制、项目过程以及配置管理等SEI-CMM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标准要求,持续多年地进行软件过程的改善实践。目前,华为的软件开发能力有了质的进步,完全具备高质量、高效率的大型软件工程作业能力。迄今为止,已成功开发出多种大型复杂的产品系统如C&C08交换机、GSM、数据通信和智能网等,其软件规模均接近千万行源代码,由数千人在2~3年的时间跨度内,分散在不同地域协同完成。

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多方面的,技术与产品仅仅是一个方面,管理与服务的进步远远比技术进步重要。十年来公司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没有管理,人才、技术和资金就形不成合力;没有服务,管理就没有方向。

近两、三年来,公司投入了巨大力量,在国际顾问公司的帮助下,建设企业的IT。管理已经开始有进步,但还是远远不够。

管理的创新对高科技企业来说,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华为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与西方公司最大的差距在于管理。四年前华为公司提出国际接轨的管理目标,同时请来西方顾问在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做长期合作,在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化发展中取得进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开始走向规范化运作。

华为持续每年提取大于销售收入的15%用于研究开发,继续把最优秀的人才派往市场与服务前线,通过技术领先获得机会窗的利润,又将利润用于研发,带动更多的突破,未来十年一定是华为大发展的十年。华为的员工平均年龄27、8岁,十年后才37、8岁,正当年华,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一定会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华为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地狱的入口处,这是那些把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事业中,历经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的。创新虽然艰难,但它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一定会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值得庆幸的是,华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期。党和政府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华为的持续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奠定了科教兴国的基础,推动了

创新的发展。这廿年来,体制、机制、科技„„的创新不断深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切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我当时虽然参加了十二大,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理解并不深刻,随着国家撤消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地方的十几年来,才逐步理解了党的号召的深刻涵义。

江总书记近年来在多次讲话中透彻阐述了科教兴国、创新、民族进步的深刻内涵,使我们一步又一步的更加理解了党的政策与方针,更加坚信发展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经历了50多年的执政努力,把一个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建成了一个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步调一致、协作有效的初步繁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自己的理论,引导全国人民努力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特别是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鲜明地指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与方向,更加有力地领导着我们走向新的胜利。

廿一世纪,中国将会快速发展,国家更需稳定,唯有共产党才能使国家稳定地发展。我接待过几个俄总统顾问、东欧一些国家的总统顾问的来访,他们非常羡慕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基本的市场经济。他们的感慨,使我们由衷地感到生长在祖国的幸福。

华为及其员工一直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党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企业的兴衰、个人得失、家庭幸福看成一条生命链。我们倡导全体员工除了努力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支持社会进步的各项举措,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积极关心国家,支援希望工程;积极参加抢险救灾,热情捐赠;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上一篇:在选派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下一篇:让爱在事业中闪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