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2024-09-21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精选8篇)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1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 技术创新 动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企业内部、市场、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了有效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的思路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得到丁较快的发展,部分国有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的说来,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些较为严惩的问题,大量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本文拟对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一定探讨。

一、强化国有企业的内在激励措施

从发达国家的实证考察来看.现代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均十分强调企业内部激励措施的重要胜,重视借助企业内在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巨大激励力量,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将国有企业内在的措施安排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系统。

在产权安排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风险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要从形成有效率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效应,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以股票期权制等诸多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国有企业员工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设计面,要善于运用组织设计理论.对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从而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和绩效,因此,要通过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使国有企业内部相关组织的形式、规模和结构适应技术创新需要而不断创新,为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更易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

在管理制度方面,则应该通过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加强界面管理,协调各部门行动,保持国有企业界面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调节和控制。要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要激发创新人员的创造性,又要使其服务从创新活动的整体要求,促使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应。要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警惕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创新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要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安排,使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内部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创新者以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并对那些创新失败者以保护和鼓励;既积极鼓励创新活动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但更要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以激发国有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

二、强化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措施

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要有效的市场制度给予激发和支持。对技术创新而言,市场制度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过程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市场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二层面,通过相关市场措施的完善来形成推动国有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交易。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理想的创新收益,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诱因。在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系统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等直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交易的制度规定,以及人才流动、资金融通等促进技术创新要素有效组合的交易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技术创新交易秩序的系统制度,以降低国有企业参与技术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2

纵观国际国内一些区域发展历程,虽然企业自身拥有很强的开发能力,但要追踪本行业前沿技术,掌握核心技术,都需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产学研”合作。因为通过“产学研”合作,能改善和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比其他对手具有更迅速的发展和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其产品无论在性能、功能或竞争优势、受依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并能够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敏、有效的技术反应;能够吸收、保持并造就本行业中最杰出的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使产学研合作能够吸收、应用,并创造出新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乃至新理念和新思想,从而达到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科技、经济较高速度的融合增长。

太原市作为山西的中心城市,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优势优于省内其他区域,企业的动力源涉及冶金、装备、汽车、化工、IT等区域优势企业,科研动力源有众多的高校和国家、省的研究单位,区域动力源有高新技术区和经济开发区。再者,太原市提出的具有区域经济转型特色的绿色转型,这都是太原市实现技术创新动力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借势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所在,着手技术创新动力源配置还需要认真思考。

一是主体地位的需求分析。“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当主动服务于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否则,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使之生存并开花结果的载体。明确的服务意识、清晰的市场需求是太原这样的存在资源优势、劳动力密集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工业城市在现实中产学研合作的着眼点。不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会堕入为“论文而搞科研”,为“成果而搞研究”的泥潭或怪圈中。

二是分工效益的创新理念。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准确定位,认识各自的优势所在,如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管理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才能产生“共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产学研合作中如何解决唯成果转化,忽略分析技术、产品差距的错位思维。成果转化不是“产学研”合作的唯一出路,应拓宽产学研合作的含义:通过产学研合作,应在企业培养一支能快速找出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并能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信息传递队伍,使高校、科研院所了解企业的需求,有的放矢。产学研合作应该围绕一个基本点———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两种导向,一种是利益导向,就是说企业为了谋取利润、取得经济效益去进行产学研合作;另一种是危机导向,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迫使企业去寻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新项目,使企业摆脱危机迅速发展,并获取丰厚的利润。这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否坚固的现实表现,也是高校科研在产学研合作中无法脱离的现实。

四是政府部门导向反思。太原市的科技管理部门在把握国家和省大局发展的同时,应该从太原市的现状出发,明确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慎提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该首先解决如何服务经济转型的需求,这是关键所在。太原市经济转型中提出的绿色转型理念非常好,这就需要组织从事技术创新的各种动力源踏踏实实地认真分析并思考“在实现转型中太原市有什么内容?太原市有什么需求?能为太原市做什么?”这是根本所在。找到可提供服务的需求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动力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才可体现支撑、引领。

思考产学研合作的历程产生的影响,3个不同层次形成3个与现实相辅相成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原则是:强制原则———产学研合作的初级阶段,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但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见面洽谈中,高校、科研院所往往追求项目的先进性,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实现程度,企业注重项目的市场效益,因而供需双方产生一定错位,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激励原则———合作双方从各自的主体利益出发,按照各自的分工(合同规定的权力、义务)开展工作,通过合作机制的调节达到科技、经济的融合增长;认同原则———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合作双方通过相互沟通,相互适应,技术上优势互补,构建共同合作的平台,组建利益共同体,真正体现出了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推动力

1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

社会的发展要有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性,同样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以人性化管理为本,适应市场的变化,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增强竞争力。

企业文化由观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现象形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良好企业文化树立的关键,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做好员工在职培训的工作,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激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部特征,是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印象总和。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手册、媒体等,使企业被消费者所熟悉,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企业文化创新。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

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

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3.2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基于全体员工的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研究与开发,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它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创新积极性,并培养创新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制订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并建立适应于学习型团队创新管理机制,为所有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型文化,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王莉,吴卫忠.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2]刘光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2(17).

[3]范慧丽.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D].中国海洋大学,2004.

[4]谭陈翔,袁醒.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

[5]张海燕.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8).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4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个人一个自然个体的行动指南和准则。班组文化就是班组成员这种意识的集中体现,只有班组成员形成一种大同小异的思想意识,才能集合班组凝聚力筑牢班组基石。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单位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把企业比作人那班组就是手指一根。企业文化虽在每个班组具体表现不同,但这正是班组文化特点,因为它是企业文化的四肢和五官。柏拉图说,树的根须深扎在泥土中,才能吸收生命需要的每一种养料。只有班组文化建设好,企业文化落地班组才落的实际,来的具体。

班组文化建设中带头人很重要,班组带头人就是班组长。一个强大的团队必须要有一位强大的领导者,才能造就强将手下无弱兵的局面。现代社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的自身建设对社会发展而言弊大于利。班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班组长是班组文化的引领者,班组长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把控好团队文化,打造好班组软实力。班组长要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凝聚、民主、成长等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班组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班组成员个体建设,因人而异的柔和统一班员思想。班组文化要具有班组特色,又不失主线。现在很多企业班组班前要进行思想教育,可内容基本千篇一律,难道这些班组的人员技术水平、思想意识、工作习惯都是一样的?可见这种思想教育根本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每个班组都有它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必须要有侧重点。汉末枭雄曹操,从宦术遗丑到称王称霸,不正是把知人善任的本事发挥的淋漓极致吗?反观袁绍,刚愎自用,使大好优势丧失殆尽,岂不是用人之失而至吗?班组文化建设带头人必须了解班员特点并不断促使班员相互学习完善自我,才能从根本上建设好班组文化强大自身软实力,打好班组基石。

班组是一个企业各项工作的执行者,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进还是倒退。要干成事,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强大的班组企业的前进动力无从实现。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壮大。汉武帝时期饱受匈奴欺负的中原王朝终于在以霍去病、卫青为首的汉家军队持续打击下远遁西域四分五裂,解除了汉王朝的北疆危机,从此汉王朝国富民殷。这是强大的班组为一个国家带来的推动,少有的君明臣贤带来的局面。打垮敌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卫青、霍去病都有强大的班组,汉家王朝这个大企业想不成功都难。我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成功不正是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斗班文化的强大而支撑起来的吗?再看国军装备精良,兵多将广,可是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作支撑,只能兵败如山倒。强大的班组文化必将把企业推向繁荣,使企业文化更具内涵。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5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双重挑战”:一边是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多变的时期,“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企业发展需要面对不确定和复杂化的因素增多。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球加剧了这种不稳定的挑战;另一边是国内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跨越关口,对企业在“新常态”发展中的各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关键之年:国有企业“十项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型综合改革”等政策举措持续深入推进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促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在“十四五”规划的起始年,如何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必将成为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也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

一、“十四五”期间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问题1: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国资国企服务方式升级?

目前,市场竞争的方式除了“硬实力”之外,更多的是拼“软实力”—服务。而这从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可以窥见一斑。有统计资料显示,2003—2019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5.6%上升至53.9%,第一产业占比从12.3%下降至7.1%,第二产业占比从45.6%降至39.0%。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较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0.8和1.2个百分点。服务方式的迭代升级对国资国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新要求,甚至颠覆了传统服务方式,依靠坐等生意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问题2:如何打破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桎梏”?

改革开放42年以来,依靠“引进来”,我国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在一些基础性技术的关键领域,伴随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暴露出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企图。“十四五”期间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引进来”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更从根本上改变容易受制于人的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问题3:如何应对世界经济更加复杂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增强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向好。但“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暗流涌动,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从维护本国的利益出发,一些大国叫嚣“产业回流”,或者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所以,如果我们还仅依赖原来的退税、补贴、劳动力红利等应对危机,就会让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也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我国14亿人口这个天然的消费大市场,激发内生的消费活力,应对外部冲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撑腰”。这也与唯物辩证法当中的“内

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相符合。“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更加复杂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国资国企必须思考和承担的重大战略问题与责任。

二、“十四五”时期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战术选择

(一)出发点:把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不同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修正发展策略、创新发展机制、突出发展重点,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不断发挥国资国企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二)两大战术:助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国资国企发展模式。善为善成,发挥国资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长项,以市场为导向,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力度、提升发展高度、提高企业原生动力,以此引导国资国企通过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增强国资国企内生造血机能,并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本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国资国企转型升级步伐。

二是,采取“开放合作”的态度。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对国资国企而言,面对态势尚不稳固的世界经济,在休戚与共的市场上,开放合作,是现实选择。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应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加强与其他市场主体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市场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

精准把握数字化的时代机遇,推进国资国企战略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升级、生产方式数字化、商业模式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平台与软硬件资源集成,推进平台在产业链全过程的应用与资源衔接,不断推进基于国资国企自身业态平台上的商业与服务模式创新。

(二)聚焦创新驱动

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经济发展的未来主方向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以“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对“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创新发展做出总体评价,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创新要素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全面增强国资国企的源头创新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

(三)推动产业生态圈发展

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圈、城市圈发展的布局,积极推进国资国企参与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圈、城市圈内各类型国资国企的互联互通力度,进一步聚合各类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央地国资国企“团结合作”的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圈发展。

(四)发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

推动组织工作创新的一些思考 篇6

一要以创新的理念审视工作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组织工作如何发展,组织部长对组织工作的定位是关键。组织部长能否用创新理念审视组织工作,直接影响到组织工作的水平。这就迫切要求组织部长要打破组织工作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传统思维观念,用创新的视角观察预判组织工作发展方向,把组织工作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大局中去审视,做到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确定创新的方向,在总结和借鉴经验中拓宽创新的思路,从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中发掘创新的亮点,在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中找准创新的着力点。

二要以前瞻超前思维谋划工作创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谋划组织工作时,组工干部务必要提醒自己把握好前瞻性和超前性,对工作既要有一种通盘考虑的思路,又要有很强的.计划性和件件事情到位,项项工作落实的负责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在想问题做方案时要注重前瞻性,但又要有可操作性;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超前考虑,但又要有当下时期的时代气息;推广经验时既要有特点特色,又要能让基层单位和群众便于理解和操作。

三要以能力提升保障工作创新。干部的工作能力是开展工作创新的基础。组织工作繁杂且政策性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任务的要求,组织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知识危机”、“能力危机”、“本领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些都迫切要求广大组工干部能够将主动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做为自身“八小时外”的追求,能够善于学习新知识,乐于研究新事务,积累起工作经验,做到“张嘴能说,提笔能写,有事能办,无事能思”,最终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创新的思路和进行工作创新的能力。

四要以激励机制引导工作创新。“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激励机制是引导工作创新的“风向标、方向盘”。组织部门要认真研究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一整套比较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努力形成“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好正向激励,营造“工作创新有效的提起来,工作稳步不前的放下来”的选拔氛围,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做到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干部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志。此外,还要用好考核激励,努力克服目前日常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责任分解不细、目标量化不够、责任追究不力等形式主义现象,在考核干部上动真格、抓关键,做到“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不奖就得罚,末位就处理”,真正让考核在工作中起到警示作用。

要以敬业奉献推动工作创新。敬业奉献是工作创新的关键。敬业,就是提醒干部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没有对做好本职工作的那份执着,也绝不可能有工作的创新。奉献就是鼓励干部安心定志,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地工作。组织部干部处于核心部门,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地办好领导交办的事项,做到事事讲质量,项项能落实,让组织和领导放心;在做事上不计个人得失荣辱,鞠躬尽瘁,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单位的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发展,猛虎队

细数半个世纪以来,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企业更替的频率, 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之短, 据一些数据表明,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8年, 其中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4年, 民营企业仅2.9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问题, 而且错综复杂, 但是有一点是共有的, 没有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撑。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的忽视已经成为一个共性问题, 需要再一次地引起国内企业经营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视。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 是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企业文化通过建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使各个分散的个人行为构成整个系统的企业行为, 朝一个共同的企业奋斗目标, 减少企业运转过程中不必要的磨擦, 理顺人际关系,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无形推动力。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研究部副主任公茂虹博士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培育职工的管理意识, 推进企业民主建设, 提升企业文明形象, 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先进企业文化的功能——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凝聚和推动功能,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2.1先进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人的引导, 发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每个员工自觉地为完成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发掘员工的潜能, 使他们投入到工作中去, 并以工作的成就感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 让员工从工作体验自身价值。“高严细实、勇猛顽强、团结奉献”的猛虎队精神, 以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企业目标, 引导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使得猛虎队精神以一种无形且巨大的力量将企业推向繁荣, 先进的文化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员工的积极性。

2.2先进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 把那些个人角度建立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群体意识, 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种无形的力量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 自然而然形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 一旦某个员工的价值观念偏离了企业目标, 它可以自动加以纠正, 对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起到必要的预防和监督作用。“猛虎队”的企业精神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 以精神为支撑, 达到管理人的目的, 这种“高严细实、勇猛顽强、团结奉献”的猛虎精神对凝聚和修正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2.3先进企业文化的推动功能。企业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先进的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的同时, 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提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新产品不断涌现, 企业实力逐渐增强,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突现。2006年, 五普原材料价格增加, 钻井工程定额下降, 但在“猛虎队”的先进企业文化的推动下, 2006年共施工定向井 (勘探井) 并完井1口井, 单井平均钻井周期较2005年提前0.33天, 按照每提前一天节约直接费用2.1万元计算, 则可为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0.69万元。

三、如何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3.1培育和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根据企业的历史、行业特点、现状等因素塑造, 提炼核心价值观, 把人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一块, 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一种好的经营理念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推进器, 也是企业创造好的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 也是引起职工广泛共鸣并贯彻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伟大旗帜。

3.2注重先进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实效性检验。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注重企业文化的实效性, 克服追求企业文化形式的盲目性, 注重对企业文化是否能够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的核心理念下的检验, 注重构建的新的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注重企业在先进企业文化的影响下是否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先进的企业文化应与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一致。先进的企业文化必然构建和谐企业, 如果企业不能和谐发展, 那么企业的文化就不是正确的、先进的, 甚至是有副作用的。因此, 先进的企业文化应与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一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整合创新功能, 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开拓性企业文化, 犹如为企业安装上一台大功率发动机, 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升。五普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为企业刷新了平均钻械钻速, 并实现了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 实现了整体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薛显英.企业的提升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J].化工矿产地质.2005, 6.

[2]、侯景亮.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引导小企业健康发展[J].特区经济.2005, 6.

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篇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

从时间序列看,供给侧改革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现阶段围绕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重点化解当前突出矛盾。这是在整个产业大盘中将不合时宜的、过剩的供给消化抑制掉,同时将不利于新供给产生的体制机制等发展环境支撑改革完善。第一个步骤更多的是为新供给的生产扫除各种障碍。第二个步骤是中长期要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这是对新供给能力的培育,是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性环节,不但要培育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产业、产品,还要培育能适应甚至引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变革能力。

从内容序列看,供给侧改革涉及制度、环境、产业等方方面面,本文关注提供终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领域,以传统的三次产业分法来看:农业,增加优质农产品或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方向;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智能化、高品质、高端化、个性化是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第三产业,包括传统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等,主要提供各种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自身的特殊性需求,未来产品将朝着特色化、多类型的方向发展。

从参与改革的主体看,供给侧涉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公共部门,科研院所和孵化平台机构以及各产业的大中小微企业群等社会众多群体。本文关注作为产品价值生产者而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型企业群体,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大小是一个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成功的直接体现。

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动力因素是“科技+”、“文化+”与“品牌+”

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源是创新。供给侧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因此,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即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动力源是创新,国家大力推动的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将促使供给侧改革走上创新的常态化之路。

“科技+”、“文化+”与“品牌+”是创新动力源的三大维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由此可见,创新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创新任务和路径。涉及企业生产行为的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至少在三个维度上进行创新动力源的共同发力:首先,“科技+”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新路径,是产业链升级和产品创新、质量提高所依托的硬实力,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着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其次,“文化+”是在非文化产业领域中较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创新动力因素,但确实能为产品在本身的实用性之外增加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灵魂内涵,使产品本身的形象变得丰富层次饱满。“‘文化+’经济,给经济植入文化DNA,孕育文化经济,经济在文化基因中裂变升级,文化在经济承载下绽放,其催生的经济形态,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因需制宜、链接市场、引领时尚、亲合大众,因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这种独特功能,正迎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要求、动力需求和实现路径。”4第三,“品牌+”是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识别,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要启动的最后一个动力源,是前期创新成果的综合性体现,由于当前物流体系的高度发达、购物方式的网络化变革、信息传播的迅速广泛以及消费群体的分众化趋势,这些都迫使企业越来越需要树立起自身独特的市场身份识别——品牌,只有当“品牌+”实现了对“科技+”和“文化+”的统一融合,企业才真正获得了核心竞争力。

企业选择创新动力源的一些思考

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离不开上述三大动力源的联合创新,但根据产品的物理形态、功能用途及与消费者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同,企业在三大动力源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由于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渗透于最广泛的产业领域,它助力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早已成为普遍共识,所以下面主要针对“文化+”和“品牌+”两个动力源阐述一些简单的思考。

“文化+”动力源选择。这里重点关注文化产业领域外的轻工业领域与“文化+”的结合,选择这个领域的原因,是由于这一领域的产品低端模仿同质化现象普遍,企业较为缺乏借助文化要素进行产品附加值增值的主动性,而这一领域的产品主要是吃穿用度这些与消费群体最直接相关的产品类型,“文化+”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很强的心理认同感,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升级改革空间。

一是加深与纺织服装创意产业融合。国际许多一线品牌的服装无论在价值还是影响力上都遥遥领先,除了布料等生产工艺的因素外,它们的设计、包装都有充斥着浓厚的文化独特性。中国起步晚,但近年也涌现出了一些自创品牌,收获了一定成功,“目前全国已形成近百个纺织服装创意园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心城市,这些创意园区正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有的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5。但中西部部分地区,例如陕西,本身拥有深厚的纺织产业基础、独特的乡间纺织艺术文化,但由于思想开放不够,没能形成规模化融合效应,如果能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高端纺织服装创意园区,支撑传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则能带动上游蚕丝等高端布料研发生产以及下游成衣销售、服装品牌塑造、服装发布会等完整产业链。

二是加深与日用品生产行业的融合。近年,需求外溢、消费外流现象国内游客大量海外购物,购物种类已从以前的稀缺、奢侈物品等蔓延到了日常用品领域,而国内消费增速滞缓、产品大量积压,除了有国内产品技术仍欠缺的关键因素所致“硬需求”不能获得满足,但越来越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日用产品从功能上已经完全可以比肩国外同类产品,但缺乏独特的文化创意挖掘,在产品外观、文化心理认同度塑造等“软需求”方面没有发挥工匠精神进行精益求精的打磨、挖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这一领域企业也须极大提升产品创新中的“文化+”意识,用“文化+”去触摸探索需求端的喜好变化,调整生产研发的导向,将企业的发展由单纯的“硬发展”向“软硬结合发展”转变。

“品牌+”动力源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具备了国际化属性,对消费者的影响基本摆脱了地域限制,企业无一例外的需要借助品牌这个身份识别参与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虽然离开“科技+”、“文化+”,“品牌+”动力源就是一个无源之水,但是没有了品牌效应,产品的渗透力会很弱。“品牌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由于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获取利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扩张力、资本内蓄力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价值。这种无形资产和任何资产一样,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6其实目前我们有许多企业的产品非常有特色、品质有保证,恰恰因为没有重视或者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塑造营销品牌,长时间的只能在很小的市场范围内形成有效影响,不能获得品牌带来的附加价值,影响了进一步的产品研发和企业发展。因此,中国的所有企业,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都要更加注重对品牌的塑造、推广和维护,将之作为一个长期、带有传承性、忠诚度的事业去规划。

上一篇:旅游策划学期末论文下一篇:解除收养关系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