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精选12篇)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1
尽管现在“伟大的绿色使命”还没有形成一次浪潮, 但是我确信2007将会成为“伟大的绿色使命”开始推行的元年。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无碳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推动者既不是政府, 也不是那些像野生动物基金会那样的知名组织, 甚至不是那些具有自我约束意识的产业, 而是公众。他们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发展到现在的高调行动, 他们已积极的将此事视为己任, 通过自己的购物选择来要求企业执行其环境责任。社会在改变, 随着英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的加强, 越来越多的顾客在购物时表现出对社会和环境的空前偏爱。
环保购物
像ASDA这些在英国处于超级市场供应链领导地位的公司, 做为先头部队从来没有把这项使命遗忘在他们的会议室里。Tesco (乐购, 创始于1919年, 是英国最大的零售商, 也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 和Sainsbury’s (连锁超市, 英国最大的食品零售商) 都加入了竞争, 他们不仅想成为绿色企业, 而且想被看作绿中之绿。经过多年对环保工作的自信之后, 在2007年各个公司发布了更多的绿色挑战书, 随着他们对绿色使命的肫求, 各个企业开始积极的控制他们对碳的排放量, 以此来形成他们的长期竞争力。环境责任现在是赢得更多生意的唯一的强有力的关键。那些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并用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能源的工艺替代原有工艺的企业和供应商现在已经开始收获。他们的收获包括:引人注目地显著增强地商誉, 吸引了更多的环境投资者, 更多的公众支持, 商品成分被鲜明地标示于超市的货架上。
这些都归结到对资产负债表的积极影响上, 并伴随着最佳业绩增长。这条信息您再清楚不过, 如果您希望在商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那么从今天就开始减少你的碳排放量吧。
气候变化问题尽管谈论了很多年, 但是几乎没有对其采取过任何积极的行动。在过去的10年中, 极端气候现象增加了四倍。历史可以精确的记录由ASDA的母公司沃尔玛最近公布的“可持续360”发起行动而带来的转折点。我认为, 这项发起行动将会被证实为唤起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公司的号角, 他们将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能源耗费和排放, 从而提高能源效用, 进而获得可以量化的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多的利益。
ASDA制定了在2013年与其供应商共同努力达到节约5%的包装费用的宏伟计划。现在A S D A的供应商已经开始执行此计划, 此方案很可能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在去年的社会记录中, 该公司成为最坚定的采取减少能源耗费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组织。他们制定的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废物为零, 以及在2010年3月份实现包装物重量的绝对减少。A S D A声明, 他们已经有效地在每个年度减少了相当于往返月球34次的公路里程, 超过了1600万英里, 而且降低了超过3 4 0 0 0吨的碳排放量。A S D A采取的行动还包括:将长途公路运输改为铁路运输, 从2002年起, 此举有效的减少了2200万英里的公路里程;在一次竞标中购买了一个双层拖车队, 从而每年可以减少200万公路里程;在供应商和运输公司的广泛协助下降低各商店与各运输系统之间的空载率;开始执行“清洁发动机”的运输政策。以上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燃料功效并降低了碳的排放量。
Tesco和曼彻斯特大学一起投资了2500万英镑把世界上顶尖的专家召集到一起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并协助发起一场绿色消费革命。尽管Tesco声明他们的运输车队的碳排放量还不到他们的碳排放总量的六分之一, 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减少碳污染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在每箱货物的运输过程中减少了1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 他们还准备在将来的五年中将排放量降低到50%。他们将把他们从Daventry (英国城市) 仓库到苏格兰之间的公路运输改为铁路运输来继续执行他们发起的环保店铺行动, 此举估计可以比通常标准的店铺减少6 0%的碳排放量。此外, Tesco.com送货服务车队由汽车改为电车的举措估计每年可以减少1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相当于6000辆耗油车一年的排放量。
与此同时, Sainsbury’s声明, 他们正在执行一项到2010年降低5%的与存货包装有关的废弃物的计划。这家连锁店采取的可降解包装行动意味着1亿5000万的塑料盘和塑料袋将会消失, 仅此一项就可以每年减少4010000吨原油、3550吨塑料的生产, 同时还减少了垃圾的收取和填埋。他们已经声明, 90%的有机包装可以回收, 可以再度使用或者可以降解。他们还计划把使用在水果和蔬菜上的包装物降低2 5%, 并计划到今年五月为止, 50%的水果和蔬菜包装物将被可回收或可以重复使用的包装物替代。
尽快行动
总而言之, 减少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供应链计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各个企业开始意识到减少碳排放量不仅是保持现有客户的手段, 也是取得全面业绩增长的必要条件。碳排放量一直和成本与服务密切相关, 但是直到最近各个企业才开始考虑这个因素。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计划者有能力通过制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供应链决策来使供应链管理上升一个层次;同时促进并探索更多的可以提高能源效用的经营方式。
事实非常简单,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来执行绿色使命行动, 即使是单纯的出于商业安全目的而不是真诚为了保护资源, 也受到欢迎。因为最重要的是取得了好的成效。不管是哪种方式, 企业都应该明白执行绿色使命行动需要付出代价, 减少碳排放量也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我真诚的相信2007即使不是实现最大环保变革的一年, 也是终于走向变革的一年。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实行绿色使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胜利属于那些及时利用这些力量的企业。2009年将会被证明会为时太晚。
(本文选自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Focus》杂志)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实行绿色使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胜利属于那些及时利用这些力量的企业。2009年将会被证明会为时太晚。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2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推动力
顾名思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生活规律。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创造的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凝聚力。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进步,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辉煌。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企业、学校、机关等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社会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企业也不另类,为此,这就要求企业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员工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
荣很重要,技术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企业能不能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企业文化的提高,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管理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他人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企业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企业发展才可以说真正进步了,整个社会建设才可以说真正进步了。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反映了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机械的、僵硬的、命令式的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企业管理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这个根基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
在管“心”的转变,才有管理的现代化。只有把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企业形成遵章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具有健康向上、勃勃生机的内部氛围,企业管理才具有更高的层次。
绿色信贷成为工行发展的推动力 篇3
4000亿;0.5%。对于工行人来说,这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数字。
4000亿——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的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在全部项目贷款中的占比达17%。
0.5%
32行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质量十分优良,不良贷款率在0.5%左右,低于全部项目贷款和普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工行是率先在国内同业制定“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工行行长杨凯生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体现了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引导工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动因。
“工行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推动者,实施‘绿色信贷’有效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同时,工行已将严格坚持信贷环保合规、全面建设‘绿色信贷’银行作为一项长期经营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一家‘绿色信贷’的模范银行。”杨凯生表示,推行绿色信贷也有利于工行优化自身信贷业务结构,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
一家化工公司向工行提出3亿元的融资申请,用于建设“离子膜烧碱”项目。工行在审核其报送的项目融资业务资料时注意到,该项目环评批复明确要求一、二期工程须在钛白粉项目和环氧氯丙烷项目、有机硅项目批准后方可开工。而当时上述三个项目均未获批准,工行立即决定暂停该笔业务审查。
这样的例子在工行还有很多。近年来,工行否决了一批产品高污染、高能耗、维修设备较差、存在破坏生态环境隐患的项目。
在工行看来,“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其中一层含义就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另一层含义则是要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工行授信业务部门深入贯彻绿色信贷评审机制,实行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从严审查环评、土地、项目核准、备案等项目审批文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达不到准入标准的客户和不符合“四个必须”条件(即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必须已通过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必须已通过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贷款。
“工行不仅关注以信贷资产规模扩大、资本回报率提升为中心的企业效益发展,还把贷款项目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影响、环保效益优劣作为决定信贷支持与否的基本前提,同时积极利用行业信贷政策、客户信贷政策等手段,加大行业投向选择和全行信贷结构调整,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贷款,有效实现企业短期效益、长远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工行行长杨凯生说。
在信贷业务发展中,工行遵循“双高标准”,即在选择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时,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不仅要满足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还必须满足节能环保标准,形成符合“绿色信贷”理念、体现绿色信贷要求的决策机制。强化行业信贷政策中的环保要求,对“两高一剩”(即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行业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
据了解,在新建项目贷款评估、审查、审批过程中,工行明确将项目是否通过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是否符合区域整体规划和污染排放指标要求作为审查重点,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予以否决。对新建、在建项目,在环保评价报告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前,一律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对有环保违法信息的企业坚决降低信用等级,不增加授信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压缩授信。对于立项时通过环保审批但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发现环境违法的项目,如果不能通过国家环保验收坚决不提供金融支持。
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
以造纸和纸制品加工为主的山东华金集团是工行山东分行泅水支行的贷款大户。这家企业本着“扩产与环保同步,生产与治污并举”的发展思路,大力落实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而这一切工作与工行的信贷支持和监督密不可分。
据了解,华金集团为了推行清洁生产、集中污染治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工行山东分行泗水支行提供的2.6亿元融资,为他们解决了资金难题。
同时,为了跟踪华金的排污情况,工行经常派人晚上到排污口进行检查。因为环保指标是波动的,需要对企业的环保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所以信贷员每周都要到企业来检查,晚上经常到排污口直接取样,担心排污不能达标。
严格信贷准入使工行从源头上防范了环保风险,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环保状况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为此,工行建立了相应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并逐步理顺预警管理流程,明确了从环保信息收集、分析、核实、预警,跟踪监督预警企业的环保治理进度、整顿验收情况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
工行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绿色信贷”中的作用。2008年,工行组织全行分支机构开展了对全部有融资余额的境内法人客户环保依法合规情况的全面检查,并根据检查及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的结果,将企业环保信息逐户录入工行CM2002系统中,在全行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对境内有融资余额法人客户环保信息的识别、监控、反馈及处置机制。
工行建立的客户环保信息数据库,按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将贷款客户分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环保合法企业、环保关注企业和环保潜在风险企业共四类9级,分级分类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里的退出类客户实施了计算机系统锁定,加大退出力度。
在全面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工行建立了风险预警提示制度,先后对国家环保部实施“区域限批”及叫停项目和公布“绿色信贷”黑名单企业。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贷的跟踪监测力度,通过建立定期访察制度,积极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
此外,工行与国家环保部等环保主管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联系渠道。自“绿色信贷”计划实施以来,环保部总共已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了约3万家环保违规的企业。
加大信贷“绿色产品”供给
在推行环保一票否决的同时,工行把加大信贷“绿色产品”的供给作为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另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建立信贷支持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从而优化信贷结构。
2007年11月23日,银监会下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跟踪国家确定的节能重点工程、再生能源项目、水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治理、循环经济试点、水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及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环保产业等重点项目,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
持政策等因素,有重点地给予信贷需求的满足,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工行加大了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其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工行还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节能环保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2007年,工行在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环保型企业和项目方面发放贷款400多亿元。
一是重点支持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如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等部门重点支持的金川集团的“中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和淮南矿业集团的“瓦斯综合利用”项目等。
二是大力支持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如广东粤电油页岩发电公司油页岩矿电联营项目、临涣中利发电公司煤泥矸石发电项目和广西中粮生物能源公司“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一期工程”项目等。
三是支持了节能降耗、有助于改善人居和生态环境的项目。如向山东淄博光大水务公司贷款1.45亿元,支持该公司新建一个年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标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健康和便利,从而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质量十分优良
今年以来,工行充分把握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契机,大力增加对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加大了对新能源和新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努力尝试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模式,探索从传统金融走向现代化金融的新路子。工行行长杨凯生说。
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的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在全部项目贷款中的占比达17%。目前在工行有贷款余额的6万多户企业中,由国家环保部认定的环境友好企业和环保合格企业的数量及其贷款余额,分别达到全行贷款客户数和贷款余额的98.6%和99%。
工行支持的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类项目主要涉及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综合保护工程等领域。其中超临界燃煤机组、燃煤机组烟气脱硫等火电项目179个,贷款余额604.8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或配套管网建设项目250个,贷款余额171.93亿元;主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77个(如太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贷款余额143.09亿元;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28个,贷款余额24.77亿元。
节能重点工程类项目主要包括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领域。其中区域热电联产工程项目123个,贷款余额437.59亿元;水泥、钢铁等行业余热余压利用工程项目20个,贷款余额53亿元;集中供热或热网工程项目23个,贷款余额19.29亿元。
新能源开发或利用项目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集中于水电、风电、核电等领域。其中,在已经发改委审批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工商银行给予项目信贷支持的有89个。
此外,工行还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先进环保技术的推广运用项目与其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其中包括对多家交通运输企业更新购置欧III新型环保公交车等项目提供项目贷款19.62亿元。
更令工行人感到自豪的是,通过环保风险管理,工行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质量十分优良,不良贷款率在0.5%左右,低于全部项目贷款和普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绿色信贷成为工行发展的推动力
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经济杠杆就是指政府主要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自愿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对污染进行治理。和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手段具有节省行政成本、优化资金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等多项优点。
连日来,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在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过程中,除了清醒认识到自身作为企业应负有的环保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绿色信贷对银行业务大有裨益:
可以降低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担心,因为如果贷款企业由于环保的原因被停产或关闭,会导致贷出去的款项无法收回;
事实证明,“绿色金融项目”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媒体宣传和社会影响力,是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的有利手段之一;
绿色信贷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将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而工行的绿色信贷实践也证明上述说法。正如工行行长杨凯生所说,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工行优化自身信贷业务结构,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吸纳新的绿色银行理念,处理好支持环保创新和商业经营的关系,既考察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智慧,也昭示着中国经济向可持续转型的前景。
在这个问题上,致力于成为全球“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商业银行的工行人显得信心满满。他们认为,历史经验证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的大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没有一次经济危机不是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带动新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从而激发整个社会需求活力,使经济摆脱困境,进入新一轮由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产业发展周期。目前,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已经逐渐投入应用领域并日益产业化,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业的迅速成长将有可能改变不久将来世界经济的版图。我国政府在“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中,也突出了“调结构、上水平”的要求,希望走出危机后我国的产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有一个大的提升和跨越。
“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银行业务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大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杨凯生表示,为此,工行一直在密切关注与跟踪研究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信贷政策、客户准入标准、开发相应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探索全新的风险控制方式,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做好了迎接新能源、新技术和新产业大发展的各项金融服务准备,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在促进国家产业优化升级中创造性地履行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同时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4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企业的灵魂, 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育人功能和辐射功能”等功能分不开的,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 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和形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 (或行业) 在长期生产和经营活动中, 逐步形成的, 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 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作风和态度、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奋斗目标、企业进取精神;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设备和措施等企业生产的形象;企业的价值观、审美观、心理素质和企业的风貌等种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之总和。
我们从上述定义中将文化划分为四种形态:一是企业观念文化, 二是企业制度文化, 三是企业物质文化, 四是企业行为文化。
1. 企业观念文化。
企业观念 (精神) 文化主要是全体员工共同接受的意识、理念、价值标准, 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对企业管理的深层思考, 体现国家、行业及企业对员工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生死观等的认知,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灵魂和精髓, 是形成和提高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其中包括正确的管理和意识流, 科学的态度、理念、认知与技能, 崇高的伦理、品德和情感等。
2. 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 (管理) 文化是指对企业及全体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 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包括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 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规程, 自觉地守法行为和严格的执行程序, 以及行政手段、管理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 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3. 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 (物态) 文化是指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料、设备、设施、装置、工艺、仪器仪表等器物, 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 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组织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的认识和态度, 反映出管理的理念和哲学, 折射出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态文化是文化的体现, 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4. 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员工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包括:进行科学的思维, 强化高质量的学习, 执行严格的规范, 进行科学的指挥, 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 进行合理的操作等。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 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
二、以我公司 (煤炭行业) 为例解释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1. 公司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煤化并举, 走向世界。现代社会中,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同时, 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发展, 是员工对于企业满足程度和信任度的提高。因此, 我们要建设“中国潞安”, 实现超常规发展, 必须叫响“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思想。
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大形势下, 潞安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提出了建设“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的战略构想。所谓“煤化并举”就是要在巩固煤炭生产经营的基础上, 提高加工深度, 把产品向相关领域扩张, 拉长加粗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产业链, 使潞安逐步由煤炭企业向能源化工企业转变。树立强烈的外向性发展思维, 加大与国际企业界的交流, 实现国际化潞安和潞安国际化, 也就是全面“走向世界”。
公司发展宗旨: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
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赢利, 是为了实现出资人 (也就是股东) 投入的最大回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保障员工的根本利益;一定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定要适应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四者的高度统一, 才能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我们潞安必须一如既往地肩负起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三大职能, 坚持奉行“对股东负责, 对员工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未来负责”的原则, 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是我们潞安的“传家宝”, 是潞安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我们强调艰苦奋斗精神, 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同时又包含新的内涵, 这就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扎实苦干、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
潞安人要秉承传统, 勇于创新, 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胸襟和气魄, 永争一流, 不断开创潞安发展新局面。
十一个观念:团队观、作业观、岗位观、质量观、安全观、品牌观、人才观、科技观、创新观、改革观、发展观。
2. 潞安6S管理制度的基本含义:
6S是对人员、时间、质量、物耗、安全等生产要素的一种有效管理。准时 (schedule) :按规定时间做到、做完工作, 以养成守时、诚信的行为习惯。包括:不迟到、不早退;准时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按作业规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清洁 (seiketsu) :按一定标准和规定保持个人或工作场所的清洁, 以养成整洁、清新的好习惯。包括:穿着整洁, 讲究个人卫生;设备、工具保养完好;工作场所、责任区内整洁、清新。标准 (standard) :一切工作按规定或规定标准完成, 以培养员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包括:产品性能符合质量规定;全面完成工作数量指标;合理控制生产物耗;严格按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作业。整理 (settle) :把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内的物品随时进行整顿和清理, 以达到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包括:清理不用的、过期的文件或物品;物品、工具按需要程度的不同顺序摆放整齐;明确物品或文件数量, 并进行有效标识。安全 (security) :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讲求安全、按安全规程和标准进行作业, 以培养员工自觉搞好安全生产的行为习惯。包括:熟悉掌握作业规程;熟练运用岗位作业标准;勤于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素养 (shitsuke) :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加强锻炼,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善意服从、善意配合、善意协调, 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培养遵守各种规则的员工, 营造团队精神。包括:言行文明, 举止大方;听从指挥, 协作配合;遵守职业道德,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 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设置。
集团公司常村煤矿作为国家首个煤矿新型安全防护设施示范矿, 2010年5月在主产矿建设了由我国自行研发、设计的可移动救生舱。这种救生舱长6.3米、宽1.4米、高1.8米, 采用组合式钢结构设计, 舱体有足R的强度抵御瓦斯甚至煤尘爆炸的直接冲击, 每个救生舱能使8~12人在外部动力供应中断时支持96个小时。
在矿井安全防护体系中还建设了7个避难硐室, 其中单体能容纳80~100人的永久性避难硐室两个, 单体能容纳40人左右的临时避难硐室5个。在矿难发生时, 距离救生舱近的矿工可以往移动救生舱内跑, 靠近避难硐室的矿工可以往避难硐室跑, 并且, 每个救生舱都连接着避难硐室, 可以通过装载的特制镍镉蓄电池向避难硐室往返滚动或滑动。
“钱花在矿工身上是理所应当的, 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投入与矿工生命是没法比的, 生命永远是第一位。”公司一位领导这样说。这件事例充分说明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
4. 行为文化。
(1) 6S管理当中的巡查工作是潞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6S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是整个运作流程的基础, 巡查工作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企业6S管理的运行效果。按照6S管理要求, 潞安集团常村煤矿成立了巡查考评组, 并针对具体巡查次数、时间、路线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依照层次化管理机制共设立了五级巡查, 分别从矿领导、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层层落实责任, 一级巡查一级, 再反过来一级监督一级, 形成了一个全员、全过程控制, 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监管的管理格局。其运作流程职责分明, 机构布置科学合理, 既利于管理操作, 又便于落实考核, 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已经成为促进质量标准化、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有效管理手段。 (2) “手指口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在管理上的应用价值是肯定的。石圪节选煤工区从2008年初推广, 经过一年的探索、完善, 初步效果已经显现, 在提高员工整体技术素质, 促进岗位标准化作业等软工程方面, 有很大作用。“手指口述”的推广方法:“手指口述”, 顾名思义, 用手指设备或对方给予的技术提问, 能够准确回答, 用口述的方法体现专业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石圪节选煤工区推广“手指口述”活动, 采用“以岗前仪式为切入点, 以员工讲评为手段, 以口述本岗位操作技能、技术参数、事故处理为内容, 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的方法, 注重实效, 不走过场。推广一年, 积累了不少经验, 达到了预期效果。“手指口述”的具体内容:石圪节选煤工区推广“手指口述”活动, 在口述内容上经过多次讨论才得以认定, 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一是口述内容要文字简练, 语言规范, 容易理解, 便于实践。二是内容形式要多样, 有顺口溜, 有通用语、专业语, 分机、电、化、洗、浮、泵等行业, 但不拘泥于规定形式或行业定式。三是内容编写只是给员工一个总体口述轮廓, 但必须有本质口述内容, 比如, 所在岗位的设备名称型号、相关技术参数、常见故障、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必须有。另外, 检修工与运转工口述内容又有不同, 检修工倾向于现场规程、注意事项, 检修维护要点等。我们对具体内容编写是为提高员工技术素质, 口述内容为操作服务, 为员工服务。同时, 力求对口述内容趣味化、快板化, 从而增加员工的学习兴趣, 让员工乐于接受。“手指口述”活动的效果评估: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半年该工区设备事故率平均每百小时2.1小时, 设备完好率平均90.08%, “三违”事故35人次, 重要岗位质量指标合格率人均87.5%, 设备完好率平均92.10%, “三违”事故21人次, 质量指标合格率人均90.8%。数字是枯燥的, 但效果是明显的。
三、总结
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 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使两者同步运行, 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 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19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资本, 20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 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靠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 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
关键词:企业文化,功能,核心理念,发展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志美.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
[2].娄成武, 魏淑艳编著.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5
认识何以能不断向前发展--浅析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制
本文是对认识的微观领域研究的一种尝试,笔者采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方法对认识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首先,指出促进认识发展的根源是由外在动力系统和内在动力系统组成的“张力场”;其次,具体阐述不同的动力因素在认识危机的潜藏、呈现和消解的不同状态起着的程度和不同的作用;最后,指出这个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作 者:赵金霞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1) 分类号:B017 关键词:动力机制 实践 理性 非理性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6
【关键词】 财务战略 企业发展 推动力
1.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是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具有循环性与适时性、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等几个方面。
二是全局性。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既有财务信息,又有非财务信息。
三是外向性。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
四是长期性。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
2.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與重点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筹资、投资与收益分配等诸多方面。相应引导出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也应主要涉及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等环节:
2.1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即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
2.2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
2.3收益分配战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因此,股利战略相应也会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可以明确为: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等。企业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3.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3.1通过财务战略分析,认清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战略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在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形成一个概观。其分析的全面与否、深入透彻与否,预测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因此,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重点即是要做好对企业内外部各种经济因素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既要认清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各种外部环境,也要对企业自身的资金、资产、人才、技术等各项经济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切实做到立足实际,稳步推进,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
3.2借助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不断塑造企业的市场与行业竞争优势。
所谓竞争优势即指当多个企业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企业财务战略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与财务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财务战略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以及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因此,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以打造和维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3.3利用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逐步提升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从而为企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界定问题,理论界一直有争论。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财务战略管理在追求和提升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过程中,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施金龙:《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几点思考》,金融经济, 2006.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3]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王晓琳:《企业财务战略选择问题的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4
人的厌倦情绪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篇7
关键词:厌倦,艺术发展,推动力
恩格斯曾言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观点。薛宣林将这个观点升华至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 这个观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具科学的论断。当然, 在艺术起源的研究中也有许多其它学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如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多元决定说等。其中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及巫术说从本质上而言, 是艺术起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因此在研究艺术时与人们心理活动有关的探索也应得到重视,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在更多的程度上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联系。本文从人的心理学角度来思索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认为人的厌倦情绪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且未来艺术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厌倦情绪的影响, 人的厌倦情绪也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一、人们为什么对艺术产品产生厌倦现象
(一) 人的某种情感得到满足之后需求另一个情感的到来
在一个环境中, 人总是对新的客体更有意识, 因此我们会有追求新东西的欲望、追求新东西的渴望。封孝伦曾说审美疲劳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它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 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 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厌倦现象是审美疲劳的产物, 不管是生活、研究还是爱好, 人们都不会永远只坚持一个东西。在生活中, 人们会无法忍受每天都吃同一道菜、每天听同一首歌, 也会厌倦千篇一律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千人一面的网络快餐小说、如出一辙的“春晚”, 婚姻中的“七年之痒”也是一种厌倦;在研究中, 当研究者研究某个领域到一定高度时, 便会从别的领域汲取经验或试用新的视角来推进已有的研究;在爱好中, 人们也不会永远坚持同一个东西, 正如剪纸时不会积年累月地只剪一个图案, 集邮时不会只收集某一张邮票, 而是想剪出更多花样, 收集更多邮票。
结合封孝伦对审美疲劳的定义,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厌倦, 即厌倦就是人在审美活动或追求目标活动中出现的疲劳现象, 它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或追求目标的兴奋减弱, 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或追求欲, 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
(二) 艺术产品需要不断完善
艺术作品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应, 每个时期都有适合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在贡布里希眼里, 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由人类寻求“美”的直谛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构成。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艺术及美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古代, 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 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例如, 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近代西方越来越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 形成了美的艺术。一般来说, 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戏剧以及现代诸多艺术类别等。同时普林尼和瓦萨里认为:艺术的进程在再现的技艺上随同技术的历史前进, 而特殊的发明和发现有助于画家在逼真效果方面超越前人。当已有技术能拓展人对美的认识时, 艺术产品也就随之需要完善其对美的概念。
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也认为:各种艺术创作, 无不随时更变, “变则新, 不变则腐;变则活, 不变则板”。比如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期, 现代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其表现风格和手法越来越单一和枯燥, 人们对现代主义开始厌倦, 转而追求表现更为自由的艺术形式。
(三) 艺术创造者和欣赏者是不断变化着的群体
维克霍夫和李格尔认为, 每个画家看到的也是他自己的世界, 因此不同的艺术创造者有其各自风格的差别。海因里希曾言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 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就像舒伯特与贝多芬虽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城市, 但其风格完全不一样, 贝多芬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人, 而舒伯特则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人。艺术家的风格就像是标签一样, 人们不需要明确知道这个艺术作品是谁的, 但是从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的主题上却能感觉出这是谁的作品, 正如人们不会弄混王羲之和张旭的书法作品。
贝伦森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地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这是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斗争的进程, 要恢复“纯眼”, 也正是这种斗争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当艺术创造者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时, 对于已有的艺术的不满或厌倦, 并使用特定时代的技术或个人的创新技术时, 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便是不断变化的。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不同的艺术家演绎出来的风格和感情是有差别的, 和谐花园 (II Giardino Armonico) “摇滚”味十足;毕昂迪 (Biondi) 想象力丰富;卡米诺拉 (Carmignola) 自然、毫不做作;亚历山德里尼 (Alessandrini) 深情。
阿尔贝蒂认为一幅好的画之所以能影响观众是因为画中形象的感情触动了他。这句话可扩展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影响观众是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的感情触动了他。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年代的艺术欣赏者由于经历的生活不一样, 能打动他们的感情也不一样, 当艺术创造者想要以他的作品来打动世人时, 就需要了解世人变化的情感, 因此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就是变化着的, 这种变化不是迎合艺术欣赏者, 而是与艺术欣赏者产生知己的共鸣。杜甫便因表现出来的对国家的忧虑及对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 被尊称为“诗圣”。鲁迅以笔为武器, 战斗了一生, 被人民誉为“民族魂”。
在多数情况下, 艺术欣赏者的适应和厌倦是他们审美水平提高的一种标志, 是他们在充分享受之后对新目标的渴求, 被他们适应和厌倦的作品已作为一种营养融入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 因而适应和厌倦很可能是新的突破的起点。因此随着艺术欣赏者的个体审美需求不断变化以及艺术欣赏者这个群体本身成员的不断变化, 艺术作品也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如中国古代流行戏曲, 而现代则流行民谣、摇滚乐、流行音乐等, 最近更是流行古风新唱或用流行音乐的唱法来演绎民族歌曲。
二、对某种艺术作品产生厌倦后的种种表现
叔本华曾言, 我们想得到一件东西, 并非是由于发现了需要它的种种理由, 而是由于我们想要它, 然后才去找出种种理由。人们以为自己为所看见的东西引导着, 而事实上他们是由所感觉的东西——半处于无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冲动驾驭着。因此当艺术创造者或艺术欣赏者本能地对某种艺术作品产生厌倦时, 对该作品的不满情绪便由然而生, 并希望能得到更想要的作品, 因此会对艺术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向艺术家提出挑战, 向作品进行攻击。正如现在大家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提出更多的要求, 希望能有更优秀的作品来吸引大家继续关注春晚。
对艺术作品进行攻击后, 有时既保留其历史地位, 又持抛弃的态度对待, 如人们现在几乎不听郭兰英的戏曲;有时也会在言论和行动上采取强硬措施反对某些艺术作品。
三、如何驾驭厌倦情绪
由于艺术创造者或艺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厌倦, 因此当厌倦产生后需要采取各种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也就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 有些艺术家也许不能被同时代的人们所承认, 但往往被后人崇拜。
(一) 改变和完善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不断改变和完善的过程, 但这里说的改变和完善是对已经成为成品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而言的。许多艺术成品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地改进, 不断地为完善它作努力。如齐宝力高吸取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成功改制传统马头琴的琴体及声源。卓别林被萧伯纳称为“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他的早期电影很滑稽, 但后期他逐渐把严肃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巧妙结合, 进而成为了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二) 寻找新的形式和思路, 加强言论导向并形成新主张
艺术创造者提出的新主张有时很难鉴定其价值, 当已有的艺术创作手法无法完全将艺术创造者的心境或感情表达出来时, 就会刺激出一些艺术创造者想出各种办法来创造出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如王羲之博采众长, 变汉魏的波挑用笔, 独创圆转流利的风格, 被奉为“书圣”。乔托为了解决人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很难身临其境这个问题, 运用透视原则制造错觉来使人们身在其中。凡·艾克坚持一幅画应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晰反应现实的全部细节, 从而用油代替蛋清, 发明了油画, 进而在肖像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这些新的主张出现, 各种绘画形式也随之产生, 如丙烯画、粉笔画、水彩画、用沙子作画等。再如达芬奇“以人为本”的主张与宗教艺术冲突, 他主张以形歌颂人, 从而衍生出了学院派模式, 随着艺术个性逐渐被重视, 在个性与学院派模式的冲突中衍生出了浪漫派和印象派。摇滚乐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例子, 它简单、有力、直白的节奏感和表现感, 与以往的音乐风格迥然不同, 并且深得年轻人喜欢, 因此它迅速风靡世界。
叔本华认为鉴赏常常意指发现, 或者仅仅是认可, 这种说法是指审美上恰当的发现或认可, 它是撇开任何规则的制约的。这或者是因为任何规则都不能包容尚在争论之路的事物, 或者因为即使存在这种规则, 看来也是为艺术家或批评家所不知的。况且即使最伟大的天才, 其作品也是瑕瑜互见的。正如贺拉斯所说, 财富会使荷马沉睡。在艺术和科学领域中, 名家作品的价值是依据欣赏者的接受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而定。亲缘关系是指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或主张与欣赏者自身的相像程度。所以一部优秀的作品或者一个优秀的新主张, 要求欣赏者对它的精妙之处有极敏锐的感受力。因此当一个新主张产生时, 有的艺术创造者会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新主张, 有的艺术创造者则会在短暂地迷失了方向后, 在寻找中不断与旧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或观念发生冲突, 然后达到共识, 并形成新的思路, 打开新的思路进行创新。如扎实的素描功底往往被艺术初期创作者忽视, 但当其个人鉴赏水平提高后, 素描依然会得到重视。又如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在他们的时代里遭到反对和嘲笑。
研究厌倦这种心理活动, 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艺术发展的方向, 随时掌握艺术作品真伪。同时我们要明确一点:某个艺术产品被厌倦并不能证明该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 这只是对产生厌倦的那些人们而言, 并且厌倦本身也有时间性, 也许被厌倦的东西将来还会被重视, 再被重视的时候该艺术作品可能与原来一样, 也可能经过改变或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 讨论厌倦情绪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必要的。本文让人们更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发展的一种源动力, 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艺术及其艺术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而改善艺术创造者及艺术欣赏者因厌倦情绪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促进艺术健康发展, 充满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贡布里希 (著) .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3]维克霍夫 (著) , 陈平 (译) .罗马艺术:它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早期基督教绘画中的运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格尔 (著) , 陈平 (译) .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海因里希 (著) , 潘耀昌 (译) .艺术风格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8
Linux是一种开放的、源代码公开的、自由的互联网化的多任务操作系统。自荷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系学生LinuxTorvalds宣布Linux的第一个正式版本之后, Linux得到了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编程高手和计算机爱好者们的共同开发和维护, 不断地增加其新的功能, 一些软件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Linux发行版本, 许多著名计算机厂商纷纷宣布自己的硬件平台支持Linux, 如Sybase、Oracle、Sun以及Netscape等软件公司相继推出了针对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Linux得到了空前的推广和学习, 大大的推动了Linux的发展。如今, Linux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可靠、功能完善性能卓越的操作系统, 各国政府和组织都越来越多地采用Linux系软件, 这主要是由于Linux与Windows相比有许多势, 如信息安全、价格低廉、自主知识产权等。在服器领域, Linux的价格与性能优势更加明显, 而在移通信、网络安全、桌面系统、集群计算、嵌入式系统领域, Linux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已经开始向Linux平台转移, Linux发展的如此迅速, 应用的如此广泛完全来自于其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1.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Linux其本质只是操作系统的核心, 负责控制硬件、管理文件系统、程序进程等。Linux Kernel (内核) 并不负责提供用户强大的应用程序, 没有编译器、系统管理工具、网络工具、Office套件、多媒体、绘图软件等, 这样的系统也就无法发挥其强大功能, 用户也无法利用这个系统工作, 因此有人便提出以Linux Kernel为核心再集成搭配各式各样的系统程序或应用工具程序组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 经过如此组合的Linux套件即称为Linux发行版。
2. Linux操作系统特性
Linux操作系统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这与Linux具有的良好特性是分不开的。
(1) 开放性。系统遵循世界标准规范, 特别是遵循开放系统互连 (OSI) 国际标准。凡遵循国际标准所开发的硬件和软件, 都能彼此兼容, 可方便地实现互连。它是基于GPL (General Public License的架构之下因此它是Free的, 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或者是修改其中的原始码。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架构”, 这对科学界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很多的工程师由于特殊的需求, 常常需要修改系统的原始码, 使该系统可以符合自己的需求!而这个开放性的架构将可以满足各不同需求的工程师。
(2) 多用户。系统资源可以被不同用户各自拥有使用, 即每个用户对自己的资源 (例如:文件、设备) 有特定的权限, 互不影响。
(3) 多任务。多任务是现代计算机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它是指计算机同时执行多个程序, 而且各个程序的运行互相独立。Linux系统调度每一个进程, 平等地访问微处理器。
(4) 良好的用户界面。Linux向用户提供了两种界面:用户界面和系统调用。Linux的传统用户界面是基于文本的命令行界面, 即shell, shell有很强的程序设计能力, 用户可方便地用它编制程序, 从而为用户扩充系统功能提供了更高级的手段。
(5) 设备独立性。设备独立性是指操作系统把所有外部设备统一当作成文件来看待, 只要安装它们的驱动程序, 任何用户都可以象使用文件一样, 操纵、使用这些设备, 而不必知道它们的具体存在形式。
(6) 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功能。Linux在通信和网络功能方面优于其他操作系统。其他操作系统不包含如此紧密地和内核结合在一起的连接网络的能力, 也没有内置这些联网特性的灵活性。而Linux为用户提供了完善的、强大的网络功能。
(7) 可靠的系统安全。Linux采取了许多安全技术措施, 包括对读、写进行权限控制、带保护的子系统、审计跟踪、核心授权等, 这为网络多用户环境中的用户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8) 良好的可移植性。可移植性是指将操作系统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使它仍然能按其自身的方式运行的能力。Linux种可移植的操作系统, 能够在从微型计算机到大型计算机的任何环境中和任何平台上运行。
3. Linux的应用领域分析
(1) 服务器领域。曾经有人通过程序对Internet上网络节点使用的操作系统进行了统计, 有90%的用户使用了Linux/Unix作为服务器。从这个数据来看, 商业公司也越来越信任Linux, 这完全取决于Linux的稳定、安全、开源。
(2) PC领域。虽然Linux/UNIX桌面只占1%的市场, 而Windows占了90%多的市场, 但是随着云技术的发展, Linux将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而与Windows并驾齐驱。360的云桌面和WebQQ就是最好的示例, 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计算机用户操作基本都是在浏览器中使用的, 这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不可思议了。
(3) 手持设备领域。从今年的成交量来看, Android跟iPhone基本平分90%的市场, Android应该会稍多些, Windows基本就是吃些残羹冷炙了。由此看出, 如果没有Office的需求, 终端用户已经开始讨厌使用Windows了, 虽然Win8对用户界面做了改善, 不过, 这个市场的格局是很难改变的。
(4) 网络设备领域。中国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中使用的众多路由器、交换机设备基本都是由Cisco、中兴、华为提供的, 而这三家公司都是以Linux为核心, 自主研发网络设备, 有自己的OS, 在通信设备上的装机量呈现了越来越少的趋势。
(5) 嵌入式领域。在嵌入式领域使用uCLinux等简化版的系统较多, 比如电表系统等。在这类系统中, Windows的优势也还是有的。主要就是开发周期短, 收益快, 而且UI比较有亲和力。比如安捷伦等公司的示波器等仪器, 还有银行的ATM机。但是随着Android铺天盖地袭来, 这个市场也正在被Linux一步步鲸吞蚕食。
由此不难分析, Linux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为计算机使用者所青睐。
4. Linux操作系统发展的推动力
Linux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扩大, 不断的完善, 不断的发展, 是什么让Linux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是什么推动着Linux不断地向前发展呢?
一般而言, 普通的使用者对于Linux的理解比较浅显, 只限于操作, 只能静观其变, 无可奈何。但是, 就全世界而言, 无论国内国外, Linux内核都是现今大多数企业所必须依赖的一种宝贵资源, 因为它是互联网的必须之物, 没有了互联, 企业的发展将丧失殆尽。一方面某些企业对这一“事实”一无所知, 也从来想不到要参与其中进行协作开发, 以利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远见卓识的企业慧眼识珠, 已经看出了Linux对其自身业务的重要性, 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拥有Linux本身, 因为Linux是自由软件。所以, 他们把Linux当成本企业之外的一项可用资源, 继续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协同开发, 然后, 再从更为强大的Linux源码库中各取所需, 为我所用。这些公司虽然在业务上是竞争对手, 但却可能都是Linux开发的积极参与者, 这就促进了Linux的发展和完善, 使它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功能。
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自由软件不能为我们所占有, 但可以为我开发使用。我们的建设事业确实需要它、依赖它, 需要它继续发展、不断强大, 正如知名的IT学者袁萌所说, 我们必须学会“放水养鱼”。所谓“放水养鱼”就是先让Linux鱼儿放在“外海”养育成“大鱼”, 然后, 等到Linux鱼儿都长大了, 再捕捞回来煮着吃。但是, 我们中间却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现在就抓一条小Linux鱼儿回家, 关起门来自己去喂养。结果呢?由于养育不得法, Linux小鱼儿长得干巴瘦, 甚至奄奄一息, 失去活力。
根据《Linux基金会》的年度报告, 自2005年以来, 大约有6, 100多名Linux内核开发者来自600个不同企业, 其中有近20%的个人不确切知道来自什么企业, 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开发动机是什么。总之, 至少有70%以上的Linux内核代码是那些在企业工作的个人所完成的。由此可见, Linux发展动力主要是来自企业的现实需要。谈论Linux的发展, 离不开企业的需要, 离不开企业的推动, 企业才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第一推动者。
5. 影响我国Linux发展的因素
首先, 制约Linux的发展因素是意识, 国内企业没有清楚的意识到Linux对于企业本身发展的重要性, 必须普及推广Linux的使用, 促进Linux发展, 让企业发展Linux业务, 摒弃“国产Linux”是救世主的想法, 强化改革意识, 我们不能占有它, 但是, 我们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它, 使它变得更加强大并为我所用, 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其次制约着Linux发展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 那就是人才。相比前几年, 国内懂Linux的技术人员虽然已经多了很多, 但是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产业, 人才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能够对Linux深入研究, 有所成就的人才少之又少, 多数都是一知半解;而且有限的人才又集中在Linux厂商内, 应用软件开发商拥有的人才则更少, 这对如饥似渴的中国Linux产业来讲, 高端技术人员的匮乏制约着完整的Linux产业链的形成。
结束语
作为发展成熟和比较成功的操作系统, Linux将引领未来软件的发展方向。基于源代码开放这一特性, 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及政府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开发Linux。现今世界上, 很多国家逐渐的把政府机构内部门的电脑转移到Linux上, 这个情况还会一直持续。去年12月17日, 俄罗斯普京在莫斯科签署命令, 要求俄罗斯联邦政府机构全面转向Linux就是最好写照。Linux深入广泛的使用, 不仅为政府机构和企业部门节省了经费, 而且也降低了对封闭源码软件潜在安全性的忧虑, Linux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
摘要:Linux自研发以来, 以其良好的开放性、安全性、稳定性及强大的网络功能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是备受关注, 万众瞩目。Linux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用户青睐, 应用领域为何如此广泛, 发展为何如此迅速, 本文通过对Linux的系统分析, 阐述了Linux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词:Linux,发展,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姜大庆.Linux系统与网络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 .
[3]葛伟, 罗敏.Linux的现状与未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3 (8) .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9
一、追溯我国的广告史
我国古代虽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但是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商品经济仍然在顽强地生存发展着, 与此相适应, 中国的广告历史亦源远流长。
战国时期, 屈原曾在《天问》中写到“师望在肆, 昌何识?鼓刀扬声, 后何喜?”讲的是姜子牙在铺子里卖肉时, 把刀有意剁得当当地响, 并高声吆喝招揽顾客, “鼓刀扬声”生动描述了古代的声响广告。此外, 当时还有敲竹梆、摇拨浪鼓、击音叉等多种形式的声响广告。后来, 有些商贩把声响与叫卖结合起来, 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吹打乐器、吟唱歌谣和曲调等形式, 大大增强了广告的艺术性和诱导性。
北宋时期, 由于印刷技术的推广使用, 广告较为普及。其中“刘家针铺”的广告, 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 该广告四寸见方, 中央刻有店铺标志——白兔捣药图。标志上方为广告标题“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两侧以文字提示顾客“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标志下方是广告正文:“收买上等钢条, 造功夫细针, 不误宅院使用, 客转为贩, 别有加饶, 请记白”。
追溯我国广告史的发展足迹不难看出, 优秀作品不乏其数。原始的广告形式与内容虽有所不同, 但是它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创新求异。反观现代企业所常用的促销策略和手段, 事实上早已被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商业活动中所采用,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商人的创作智慧和促销意识。现实中,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做广告, 值得让人回味的广告并不多见。我们认为古代的优秀广告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这对提高我们的广告创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广告业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的进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等等。这些巨大的变化, 毫无疑问, 都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发生具有根本的转变。这就对以大众传媒为媒介, 大范围高频率介入人们生活的广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消费的需要。我们感到目前大多数广告在创作上一直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重仿不重创。太多的平庸陈旧、相似雷同的广告, 充塞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影响了人们对广告的积极态度以及娱乐、审美的期待。很多广告商是市场上什么最热闹, 就追什么;什么广告最有效, 就跟什么。跟着潮流玩概念, 脑白金送礼出了名, 大家便纷纷效仿, 什么鹿龟酒、枸杞酒、黄金酒、掌上学习机等等都不甘落后, 大打送礼牌。一时间, 神州大地“礼”风乱刮, 歪的正的贵的贱的, 什么样的“礼”都有。如果把外国的优秀广告创意同中国广告做一个比较, 就会发觉, 一个在追求个性和原则, 作品机智幽默, 创意单纯便于记忆, 给人好感并予认同;一个看图解说、自我标榜、盲目抄袭、元素罗嗦, 看似充分利用广告空间, 实际是个大杂烩, 无意中损伤了观众的胃口。
时下的广告已从“告诉消费者”转变为“注意消费者”, 而所有的商业广告无一例外都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因此, 我们的创意驰骋自己想象的同时不要忘了为产品吆喝叫卖的“本分”。对广告人来说, 一次创意就是一次考古, 需要耐心地、一步一步剖开产品表面特征的泥土, 去发现他独特的内核, 然后用最简练的文字、图象和艺术手法, 在短暂的传递时间内让消费者在脑海中产生回味的空间。这样他们才有理由且甘愿掏钱买你的产品。
三、怎样创意出好的广告
(一) 要有一个恰当的广告定位。
定位准确才能目标明确, 广告定位是突出商品信息个性的基点亦是广告创意的前提, 只有这样才能真做到有的放矢。
(二) 创新求异而不是求同。
创新是广告传承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意味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实际生活中的新需要, 及时地密切地关注社会的变化, 用富于新意和冲击力的表现手法, 传达新的独特的信息点;以其与众不同的新奇特性形成公众注目的亮点;以其自身的标识性和分辨性, 确立传播信息的独有之处。只有当制作者的创新意识和表现与消费者的意识产生共鸣时, 广告才是成功的。一句话, 我们应该建立有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广告产业, 力求广告诉求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心理需要, 正确的引导消费。这样才能做出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优秀广告, 促进中国的广告业健康发展。广告创作中必须要找出独特的、最具说服力的闪光点作为卖点, 然后用一种最贴切的手法来充分展示这个卖点, 直至让人自然接受。产品广告要想达到预计效果, 在卖点这一环节上, 不妨来点创造力, 相信创意比起自说自话式的“大白话广告”, 会更能卖动产品。然而, 我国大部分广告仍然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 只是一味地求同, 而不是求异, 以致大量的广告都只好淹没在“广告的海洋”之中。在追求超现实的创造中, 卖点也是最迷人、最头痛的整合之一。卖点提炼到位, 广告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 广告创意中的想象力与准确探求、把握目标市场, 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广告定位是分不开的。
好的创意来自对用户、市场、产品的认识, 只有对用户的心理分析细致透彻, 才可能使广告创意的想象力运用自然、巧妙和恰到好处。广告创意需要新奇, 但更需要准确、自然和巧妙。
四、广告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10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产业的大势所趋。新世纪以来,广西蚕桑产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转移的决策部署指引下,抢抓机遇,乘势快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良种良法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三高”蚕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为发展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选育技术、创新交流与合作,迈出了可喜的两大步:2005年蚕茧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之后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到2013年约占全国产量的45%、世界产量的36%;2006年桑园面积登上全国榜首,稳步增长,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2012年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蚕种饲养量、公顷桑园产茧量、生丝产量、桑枝食用菌产量、蚕农售茧收入等7大指标均创全国第一,被业界称为神奇的“广西现象”[1]。广西蚕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发展。
本文通过剖析广西蚕业50年发展历程,回顾科技创新在广西蚕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其成功模式和经验。
1 科技创新对广西蚕业快速发展贡献突出
1.1 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广西蚕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依托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不断巩固、拓展、提升,逐步搭建形成。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原为广西蚕业指导所)成立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年历程。其宗旨就是“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集科研、推广与良种繁育于一体,避免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相脱节”[2]。基于此,该站(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蚕业科学研究、种养技术推广、蚕桑良种繁育等,具有资源整合好、成果转化快等优势。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广西蚕业指导所于2001年更名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进一步明确了“面向全区生产、开展应用研究与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2009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增挂“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的牌子,既保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体制,又提升了科研开发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增强了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研开发能力,拓展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功能,也进一步提升了广西蚕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在继续抓好技术推广职能的同时,下设家蚕遗传育种、桑树遗传育种、养蚕与蚕病、桑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控、家蚕良种繁育、蚕种保护与质量管理、野蚕及蚕桑资源利用、茧丝加工与设施机具、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科技项目管理等10个功能研究室,产业专业技术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
到2014年,广西以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蚕业科学研究院为载体,先后创建了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联盟、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中心(广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桑蚕遗传改良科学观测实验站、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广西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平台,为广西各有关单位相互之间以及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创造了机会,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还是西南大学国家蚕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工作站、苏州大学国家丝绸重点实验室广西工作站、广西亚热带蚕桑良种培育中心、广西桑蚕丝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单位、广西“八桂学者”亚热带蚕业技术研究设岗单位,以及广西蚕学会、广西蚕种业协会理事单位、广西蚕业信息网、《广西蚕业》期刊主办单位。
1.2 加强人才培育,强化产业发展智力支撑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技中最具活力的生产力。广西蚕业的发展,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对广西蚕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2014年上半年止,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28人,中级职称49人。广西蚕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加入,仅2007—2013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新加入的本科生就有16人,硕士以上人员10人;拥有广西“八桂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5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广西蚕桑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2人。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还积极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联合举办蚕学专业大专班、本科班和农业推广硕士班,着力培养蚕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2013年7月已完成学业并获得毕业证书的大专生有44人、本科生48人。目前仍在校就读的大专生有25人、本科生29人、硕士生28人。广西蚕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梯队化、年轻化发展态势。
1.3 着力推动桑蚕的品种选育,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境内,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一年可以饲养8~12批蚕[3]。其高温多湿的气候特点,对桑树品种的要求是产量高、耐剪伐;对蚕品种的要求是强健好养、抗病强。因此,江浙地区的桑蚕品种并不适合广西饲养,要想实现产业高速发展必须立足广西本地选育优良的桑、蚕品种。
多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广西唯一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科研机构,以强健高产为目标,以夏秋用种为主,春秋用种为辅,贴近生产需求,一边收集本地土种加以驯化,一边引进省外品种资源,选育适合广西适合本土的桑、蚕品种。通过连续多代选育,现已保存有亚热带蚕品种489份,建立完成了广西的家蚕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丰富了育种素材资源库。
到2014年上半年,广西先后育成了14个(对)家蚕品种。从原来土种的单张蚕种产茧量约10kg上升到38kg;茧层率从13%以下上升至22%;一粒茧丝长从原来的300m上升到1100m;鲜茧出丝率从5%以下上升到15%;生丝品位从E级上升到普遍的3A~4A级,部分达到5A~6A。广西还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元化、多用途品种的选育工作,并选育出了一批特殊用途品种。
上世纪90年代,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与广东所合作育成的两广二号家蚕品种以强健好养、丝质好、繁育系数高等优势,成为两广地区的当家蚕品种。目前,两广二号依然是华南省区的主要夏秋用种,被指定为全国强健性夏秋用家蚕品种审定的对照品种。两广二号在广西的年推广量500万张以上,约占广西全年用种量的80%~85%;从推广到现在,累计发种量7 000多万张,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进入新世纪以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有育成高产优质家蚕品种芙桂×朝凤、抗氟品种桂蚕F95、桂蚕N2、桂蚕H9等多个品种。
1.4 加强种养技术的创新集成及推广,增加了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广西一年饲养蚕批次多,劳动强度和密度都很高。创新种养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是实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重要途径。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探索,广西围绕南亚热带气候特征以及蚕农生产水平,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一套“良种+良法”蚕桑技术体系,基本满足高温多湿气候条件下的多批次养蚕需求。
在桑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面,通过培育优良桑树品种,创新适度密植快速成园丰产栽培技术、多批次收获片叶与适时合理剪伐技术,满足了广西一年内多批次滚动饲养蚕的用叶需求,为迅速扩大桑园面积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选育优良家蚕品种、集中催青技术、节本高效小蚕共育技术、省力化大蚕地面片叶育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营茧等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劳动力、养蚕工具、蚕房设施与桑叶饲料等生产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大大提升了“滚动式”养蚕技术的经济效益[4]。
1.5 创新理念推动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桑、蚕全身都是宝。自“东桑西移”、“东丝西移”以来,广西以“物尽其用”的资源综合利用理念,持续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力度,创新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蚕桑产业从单一的产业方式向多元化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转变。
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广西的桑枝食用菌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2012年广西桑枝食用菌超过1亿棒,产量约4t,实现产值4.4亿元,为蚕农收益拓宽了发展方向。另外,到2014年蚕茧产量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的广西,蚕丝被产业快速发展。据资料显示,广西现有蚕丝被生产厂家约150家,年生产蚕丝被约180万床,产值达16亿元[3]。另外,广西在桑果酒、桑叶茶、蚕沙制造有机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2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但广西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继续重视并大力扶持。
2.1 家蚕品种培育仍需进一步突破
广西高温多湿的养蚕环境,对品种的强健性要求较高。现行推广量最大的两广二号蚕种进入市场已有20余年。虽然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还培育出多个优良蚕品种,但丝质好与强健性这两个相关因素,始终制约着广西蚕品种的繁育与推广。纵观我国的蚕种育种历史,要想在丝质或强健性方面突破瓶颈,必须在育种材料或育种方法方面实现创新。
2.2 种养技术仍需进一步提升
种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广西过去10余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30~40岁的青壮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5]。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目前留在农村从事种桑养蚕的人员中,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居多。这部分人群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弱,一年多批次的轮作养蚕,也容易造成饲养技术粗放,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用工紧张和劳动力老龄化是制约广西蚕桑产业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西应继续开展桑园机械化管护,小蚕共育、大蚕高效饲养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采茧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种桑养蚕技术轻简化、省力化,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3 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直以来,广西都比较注重蚕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但由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在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一直欠缺。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例,目前在职人员180人左右,科技人员110人,实际从事科研一线的科技人员只有60人左右,约占全站在职人数的1/3,占科技人数的1/2。而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更为缺乏,与全国乃至世界第一的蚕桑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2.4 资金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
2000年以来,中央和广西地方财政对蚕桑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支持项目资金平均每年348.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资金890万元,平均每年63.5万元;地方项目资金3 990万元,平均每年285万元。加上广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对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人力、财力投入有限,影响和制约着广西蚕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继而影响蚕桑产业持续发展与提升。
2.5 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业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基础设施受投入资金限制,仍然存在蚕房不足、蚕具缺乏等问题;种桑养蚕条件较为落后,不能满足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的需求。同时,农村基础环境条件较差,一些村屯环境状况达不到家蚕饲养、消毒防病的基本条件;一些山地、坡地的桑园水利条件差,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一些早期建设的蚕种场条件更为落后,生产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在茧丝绸加工方面,主要是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滞后,企业治污能力有限;蚕茧收烘场地较为简陋,设施设备也比较陈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茧丝质量的提升。
3 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方向
广西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提升,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3.1 推动产业的多样化
树立“种桑不一定养蚕,养蚕不一定结茧,结茧不一定缫丝,缫丝不一定织绸”的资源综合利用理念,加快对蚕、桑、茧、蛹、蛾、蚕沙、桑枝、桑叶、桑果等资源附加值的开发研究,全方面、多层次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注重能效转化,保护环境,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2 推动种业的集团化
整合广西现有的蚕种生产单位资源,探索组建紧密型的广西蚕种集团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做大做强广西蚕种业。进一步加快蚕品种选育,创新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通过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培育出优良性状的实用家蚕新品种,创建蚕种生产核心技术。
3.3 推动技术的省力化
不断加大种桑养蚕技术的创新研究,建立和完善一套更具亚热带特色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尤其在杂交桑有性繁殖、桑园速生丰产栽培、叠框式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消毒防病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配套集成亚热带蚕区特有的先进实用高产高效节本种养技术。
3.4 推动产业的高效化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11
一、信息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它必将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推动了城市政府的管理机制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和城市的服务功能
现代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以及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是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电子政务的施行,有助于改进和优化政府的工作流程,实现资源整合,逐步实现政务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和政府工作透明度,促使城市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各种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也为城市社会各领域提供更加快捷、方便、公平、公正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效率。
(二)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成为我国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同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市原有产业的技术层次并带动城市其它领域的信息化,而良性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批新兴的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如软件产业、数据产业、咨询服务产业等,最终实现“城市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支持城市信息化”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变迁,大幅度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信息化提升了城市间的竞争以及参与全球性竞争的能力
信息化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对消除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同时,城市信息化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保持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与协调,使城市的支撑体系发生质的变化,促使城市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及它们的组成要素(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等)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能够频繁有序地流动,这样一方面,城市经济活动得以从城市内部延伸至跨城市、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广阔空间,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中,使城市能迅捷地与全球进行经济、信息、资本、技术等全方位的互动。另一方面,城市良好的信息网络支撑环境也吸引外资甚至是跨国公司的注入,使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网络节点和产业链条,直接参与全球性竞争。
(四)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维系城市发展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当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强度超过一个客观限度,就会导致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道路阻塞等城市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化是解决城市工业经济危机的重要途径,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清洁型、低耗能型的产业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从生产、服务、流通等各个环节省略许多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大大节约了不可再生的实物资源,减轻了对自然界和环境的压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需要以牺牲美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使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理念成为现实。
(五)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社会全面进步
一方面信息化引发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丰富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素养;另一方面信息化又完善了城市各项服务功能,缓解地区间、社会各阶层间发展不公平矛盾,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环保、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传统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发展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整体的繁荣进步,大大提高人类的文明程度。同时,信息城市是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信息化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二、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信息化主管机构来规划和协调全市信息化建设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在城市信息化的初始就应该由这样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制定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政策和法规,实施监督、测评和检查,可以解决由多头管理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力量分散、组织管理和协调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务应用系统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不能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发挥综合优势等制约城市信息化整体效益发挥的一系列问题。
(二)以政府的信息化为城市信息化的龙头
在中国,由于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也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电子政务在整个城市信息化过程中不仅是切入点,而且处于龙头地位,高效的电子政务一方面能引领企业、教育、社区等社会其它部门信息化进程,同时,它所包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享资源库建设及社会服务系统建设等对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有着以一带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电子政务是启动数字城市之车的一把最便捷的钥匙”。
(三)以企业信息化为城市信息化的重点
一方面,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城市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并减少其它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会带动对IT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和开拓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此外,企业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完善,会进一步带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因此,重点发展企业信息化,将会加快城市其它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四)以需求和应用拉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
城市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到全局性、前瞻性的同时,必须要以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内在需求以及特定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遵循“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基本原则。任何脱离实际需求的网络建设、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实际经营管理中不能收到预期效益的信息系统建设,无论水平多高、规模多大、牌子多响,都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成为发展中的败笔。同时要避免贪大求全,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
(五)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培养城市信息化建设人才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发展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创造者,城市市民的信息意识直接决定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同时要加快城市信息化,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为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网络最终需要人去操作和使用,因此提高全民信息化的意识,加快城市信息化人才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 篇12
一、购机补贴, 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
近几年来, 思南县现代农机装备, 每年都以几百台的水平上升, 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收割机、机动喷雾机、高速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高效先进补贴农机具进入思南县水稻生产各个环节, 农机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以水稻收割为例, 目前我县机械化收割比雇用人工收割的价格低50~80元/亩, 我县机械化插秧比雇用人工插秧的价格低30~50元/亩, 通过购机补贴的政策, 争取在未来几年实现耕田不用牛, 收割不用镰, 播种、插秧、植保、谷物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抗御旱情、汛情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购机补贴,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思南县大部分海拔在330~900米, 丘陵地貌为主, 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茶叶、烤烟等经济的生产, 全面引入补贴机具, 使这里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环节逐步实现机械化, 机械化的引入, 促进思南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农业机械, 为思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购机补贴, 有效地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育
一方面, 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 推进了农机化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下,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加快了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使更多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愿望得以实现。农业机械的应用, 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既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强度, 减少了农用劳动力, 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的改善, 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离不开购机补贴的支撑。购机补贴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购机补贴,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土地资源整合的一种形式, 也是充分发掘土地潜能, 提高土地产出率的一种手段, 在思南县土地流转的实践和典型示例中可以看出, 土地流转后, 必须实行机械化大生产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在水稻生产耕种收植保烘干等各个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 是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购机补贴, 为思南县流转确定了发展方向。1.流转形式多样。具体有转包、租赁、转让等流转形式。2.经营范围多样。土地流转经营范围已从二轮承包之初以种植水稻为主, 逐步扩大到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现代农业 (包含休闲观光农业) 示范区等等。3.经营主体多样。有农业龙头企业及种粮承包大户等。4.流转效益明显提升。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全县实现了土地利用的合理配置, 不仅涌现了大量的农业种养大户, 增强了我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使全县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五、购机补贴,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论文】推荐阅读:
论文打造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科学和谐的发展12-18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12-19
推动产业发展的措施08-19
城市经济的推动论文11-20
推动科学发展06-21
vi设计如何推动企业的发展01-06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09-19
推动经济发展09-20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11-05